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024-08-05

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精选11篇)

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第1篇

关键词:导入,兴趣,方法,悬念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就是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这门课, 而每节课的巧妙导入就是让你的学生喜欢的第一步。”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 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 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既然导入语在教学中能起如此大的作用, 那么导入语的设计自然也非常重要。这里就笔者以几种常见的导入为例, 阐述语文课导入的方法。

一、设疑布阵, 引起悬念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悬念式开头是指一堂课的开端, 教师设疑布阵, 引起悬念, 诱发学生求知欲, 激发学习兴趣, 使之产生迫切的学习欲望。如《奇妙的克隆》一课的导入, 教师可先讲述《西游记》中孙悟空善于变化的神技:拔一把毫毛变一群的神话。这在今天已变成了现实, 那就是神奇的———克隆。那么“克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此悬念一下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孙悟空的多变竟与克隆勾连起来, 谁不想循此追索下去, 探究克隆的方方面面呢?设疑式导入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或者制造悬念, 或者制造一个美好的“圈套”, 或者营造一种学习氛围, 或者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它既可以是教师课前的精心设问, 也可以是学生面对课题的质疑。

二、创设意境, 感染熏陶

一堂好课就是一次成功的演出。而老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在整个演出中, 新课的导入就是第一幕, 那么如何演好第一幕?这就需要创设情景, 感染熏陶。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 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 获得鲜明生动的感受。如在上《周总理, 你在哪里?》这堂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 一提起敬爱的周总理, 我们就会从心底激起我们对他深深的怀念和无限的崇敬。1976年1月8日, 千山默哀, 万水呜咽, 敬爱的周总理操劳终身, 离开了热爱他的人民。长安街的男女老少, 他们不顾一月的寒流, 自发地聚集在长安街两旁, 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送行, 出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那感人的一幕幕。时隔一年, 粉碎“四人帮”以后, 亿万人民再次集会天安门, 深情的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柯岩的《周总理, 你在哪里?》就写于那时, 深情的表达了亿万人对总理的深切思念之情。教师在这里, 以饱满的激情, 深情的语言, 为学生体会这篇文章的情感作了铺垫。

三、展示图画, 提示方法

即用展示图画的形式让学生得到直观印象, 激发学生求知欲, 提示学生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 为学好课文营造愉快的心境。如《鱼我所欲也》中正确评价孟子的“舍生取义”的观点, 是本文的重点难点。我这样设计导入:先用投影仪显示两幅画面, 一幅是某儿童落水, 岸上一儿童向围观者求救, 有人却道:救人可以可是谁给钱呢?另一幅也是某儿童落水, 一人纵身跳入水中, 奋不顾身抢救落水儿童。显然这是两幅对比的画面, 贴近现实生活, 学生看得懂, 热情很高, 兴趣正浓时, 再及时追问:在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上你觉得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做法呢?学生齐答:“舍生取义!”“对。那么, 这里的‘义’应该怎样理解呢?现在我们共同学习《鱼我所欲也》正确理解并评价孟子的‘舍生取义’观点。”这个导入语的设计提示了学习本课的重点, 又设置了悬念,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理解得透彻。

四、复习旧知, 以旧带新

这是指联系旧知, 提示新课的导入方法。是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探求。如在教学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时, 由于学生以前学过很多关于春天的古诗, 我引导他们搞了个五分钟的赛诗会, 学生情绪高涨, 常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此时再导入新诗的学习, 学生无不跃跃欲试。学习新知往往离不开旧知。语文教材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虽不如理科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那么紧密, 那么明显, 但是它是普遍存在的。只要用心我们就会发现教材之间的联系很多, 导入新课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五、妙用成语, 激发兴趣

成语同一般词汇相比, 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更加典型、系统、丰富, 它是历史的沉淀, 民族智慧的结晶, 语言文化的精华, 它对于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在课堂导入中用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导入, 可以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教学《陈涉世家》时, 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成语“揭竿而起”, 问: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个成语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吗?马上大家开始翻阅成语词典, 然后举手回答:砍了树干当武器, 举起竹竿当旗帜, 进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我就接着这个话题说下去: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什么起义吗?同学们纷纷回答:陈胜、吴广起义。是的, 今天我们要来了解一下陈胜吴广是如何发动、组织这次起义的。自然引出《陈涉世家》。其他还可用“黔驴技穷”引出《黔之驴》, 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醉翁亭记》, 用“世外桃源”引出《桃花源记》, 用庞然大物引出《幼时记趣》等, 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第2篇

小学生的学习应建立在老师富有特色、富有新意的引导的基础上,这样才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导入就显得十分重要,导得不好,学生往往会感到不知如何下手,提不起学习兴趣。精心选择导入的内容,优化导入新课的方法,灵活采用情景导入、过渡导入、自然导入、渗透导入等多种方法,可以减少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一、情景导入。就是老师创设一定的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有意、无意地集中到情景中去,起到迅速收心的作用。创设情景的方式很多,如讲故事,做一个小游戏、小表演等等。创设情景,形成氛围,能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

二、过渡导入。就是在讲新知识前,复习与新知识相关联的已经学过的知识,然后设计一些小题目过渡到新知识上来。这种导入的好处是减小学生对新知的陌生感,坡度小,新旧知识的联系紧密,同时能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信心。

三、自然导入。如新知识与学过不久的旧知识联系紧密的,可以让学生自学,然后通过汇报交流自学的结果,进入新的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渗透导入。在将要讲授新知前的一段时间内相互渗透有关新知的知识,到真正教授新知时学生就不会感到突然,感到陌生,减小了学习新知的难度。早期渗透、感知,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到学习新知时侧重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和能力训练,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巧妙导入 激发兴趣 第3篇

一、利用歌曲导入

优美的歌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营造气氛的作用。威武雄壮的歌曲可以振奋人心,调动激情;悦耳抒情的歌曲可以令人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教材的内容,运用不同的歌曲导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幽默故事导入

政治课缺乏趣味性,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说教课。为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在、愉快活泼的氛围中接受抽象的理论,就必须将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这样就能使注意力分散的学生把注意力转向并集中在教师讲授的内容上。

三、课前时事演讲导入

高中生由于身心发育逐渐成熟,其自尊心、自信心日趋强烈,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赞扬和认同,反感别人对自己喋喋不休的说教,并有强烈的表现欲。针对高中生的特点,我采用学生课前时事演讲来导入新课。首先,教师对学生的时事演讲提出明确要求: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新闻,必须有自己的评论,时间不超过3分钟。其次,在学生发表过演讲之后,教师要加以总结。通过此例,一事一议,导入新课,既使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从欣赏漫画导入

漫画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它针砭时弊,用于政治课教学的话,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也尝试用漫画来导入正题。

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4篇

一、巧用导入, 激发兴趣

语文新课的学习往往需要导入。一个成功的导入不仅能烘托学习气氛, 更有利于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状态, 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那么, 如何巧用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根据课文需要, 导入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首熟悉的歌曲、几张精挑细选的图片、猜谜语、讲故事等, 都可以帮助学生架起一座新旧知识沟通、融合的桥梁,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的情境中, 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人们都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那里山清水秀, 风景如画, 景色迷人。今天, 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去名扬天下的桂林游一游, 好吗?”这样导入立刻点燃了学生学习这课的兴趣, 把学生原来分散的注意力顿时集中起来转移到了课文中, 使他们兴趣盎然地进入了本课的学习。

二、设置问题, 激发兴趣

会不会提问题, 是一个学生是否爱思考的标志。学生如果爱提问题, 他就会经常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并针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索、交流。同样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设置好文本中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问题, 学生就会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探索文本, 对文本产生兴趣。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找骆驼》一课时, 一上课, 我便问学生:“读了《找骆驼》这个题目后, 你们读出了什么问题?”有的说:“为什么要找骆驼?”有的回答:“骆驼怎么丢失的?”有的说:“谁丢了骆驼?”还有的回答:“丢骆驼的人是怎样找骆驼的?”这样, 学生发现了问题, 就会认真阅读文本, 从而引发了阅读、探究文本的兴趣。

三、走出课堂, 找到语文学习与兴趣的接合点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学习要与生活紧密相连。也就是说, 语文要走出课堂, 找到语文学习与兴趣的结合点,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如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 在学生明白了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 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最终被洪水卷走了的故事后, 我问他们:“如果时光可以倒流, 在悲剧发生之前你想对这个村子里的人说些什么?”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接着我问:“学了这个故事, 你有什么收获?”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要保护环境!”最后, 我又问:“那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了爱护花草树木、不乱丢垃圾、节约水电、多植树等。这样, 学生在加深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就树立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小练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巧借课文内容设计练笔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千挑万选的美文,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总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想, 这些收获和感想就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素材。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及时为学生设计一次小练笔, 学生就容易动笔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如在教学《鲸》这课时, 我让学生在弄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资料, 进行了一次以“鲸的自述”为课题, 介绍鲸的情况的练笔, 学生兴致很高, 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 巧借课文结尾设计练笔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为我们留下了用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余地,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的写作空间。借此, 我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结尾提出的问题, 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续写。如在教学《新型玻璃》这课时, 教师可根据结尾“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 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让学生做一次发明家, 想一想自己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玻璃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先小组交流, 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写。

(三) 巧借课文的写作方法练笔

《松鼠》一课中小松鼠的美丽、可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中, 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小松鼠美丽的句子, 画上横线, 告诉学生这是在描写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同时让他们找感受到小松鼠可爱的句子, 画上曲线, 告诉他们这是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学习了课文的写作方法后, 我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喜欢哪种小动物。一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学生顿时欢呼雀跃、兴趣盎然。有的说:“喜欢漂亮的小白兔。”有的说:“喜欢可爱的小猫。”有的说:“喜欢忠实的小狗。”还有的说:“喜欢五颜六色的小金鱼”……我看时机成熟, 便让他们想想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它爱吃什么, 吃食时的样子怎样, 睡觉时又是什么样子, 活动时是什么样, 还喜欢做什么……这些贴近生活的素材一下子就成了学生写作的灵感来源, 他们的写作兴趣空前高涨。

(四) 巧借课文主题练笔

《狼牙山五壮士》这课, 五壮士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幸福生活的到来而英勇牺牲的精神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坚贞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声音久久回荡在耳畔, 狼牙山五壮士屹立在峰顶的英姿定格在了每位学生的心中。借此时机, 我启发学生: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这些壮士说, 那么拿起你手中的笔赶快写下来吧!

(五) 巧借典型课文仿写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受到富有诗意的语言熏陶后, 应不失时机地给他们安排一次练笔的机会。如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后,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课文仿写:假如你独自旅游, 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写一写自己的想法。

实践证明, 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的基础上, 如果能抽出几分钟的练笔时间, 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说一说、想写的写一写, 他们会乐此不疲, 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而且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第5篇

一、结合课堂内容,引导学生编写顺口溜

如在教学《开元盛世》后,总结出:“惟一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进盛年。玄宗前期政绩显,盛世开元鼎盛连。农具筒车今天用,农夫受益上千年”的顺口溜,溜一溜后,有利于学生识记历史人物、事件、经过和结果,提高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极积性。

二、给历史年代编顺口溜

学生学习七年级上册历史后,对朝代名称、年代掌握不好,编顺口溜:“皇帝禅位尧舜禹,接着就是夏商周。春秋战国群雄起,争霸天下乱悠悠。秦朝统一十四载,汉朝四百二二秋。三国两晋南北朝,最后灭亡是北周”。其中包括黄帝时期的禅让制,商周时期的世袭制。有朝代时段,也有历史事件、性质。让学生溜上几遍,记住朝代名称,又把握住了历史的时空顺序,一举多得,起收藤得瓜之效。

三、为历史人物编顺口溜

历史上有很多英雄人物,识记起来十分费劲,如识记历史英雄人物岳飞、文天祥、戚继光和郑成功,编“抗金英雄是岳飞,抗元英雄文天祥。民族英雄有两位,收复台湾打东洋”的顺口溜。其中既有历史人物、又有历史事件,四位英雄所体现的历史事件的性质各不相同,学生容易发生混淆,都将他们说成民族英雄。从收复台湾,学生就不难想到民族英雄郑成功。打东洋,就会回忆到戚继光抗击日本倭寇的事迹,起到分门别类的作用。

四、给历史事件编顺口溜

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科举考试起源、发展以及历史作用,废除原因、兴盛时间等历史事件,给学生编如下顺口溜:“科举考试真是好,选拨人才它最妙。起于隋朝兴于唐,明清专权被废掉”。让学生溜一溜,问题便得以迎韧而解。

五、给历史事件的意义编顺口溜

在教学《唐朝的民族关系》时,由于涉及到的民族关系很多,有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首领尺带珠丹;唐朝与回纥的关系——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后来,又将回纥改名为回鹘;唐朝与靺鞨的关系——唐玄宗封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唐朝与南诏的关系——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历史事件颇为复杂,涉及到唐太宗和唐玄宗两位历史人物,学生较难理清头绪,就给学生用“顺口溜”小结本节所学内容,“太玄两宗兴中国,民族和睦四海同。文成公主嫁吐蕃,回纥首领他册封。靺鞨封为渤海郡,南诏被封云南王。”

六、给古代科技发明编顺口溜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四大发明的名称有所知晓,但这四大发明的来龙去脉就不易记清楚,比如,哪个朝代,谁的发明等,尽管学习了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很多同学会产生混淆。因此,在教完这四大发明后,引导学生編“顺口溜”进行总结:“四大发明在中华,火药来自炼丹家。蔡伦发明造纸术,传入世界兴文化。唐代雕版搞印刷,宋朝活字术更佳。宋朝还有指南针,两大发明扬天下。”

除上述列举的几个方面外,在历史教学的诸多方面都可用此法。在什么情况下,采用顺口溜较好,要结合教学实际,因人而教,因材而定,通常在以下几方面较为有效:(1)所学的问题错综复杂,学生较难把握时,用“顺口溜”化难为易。(2)在教学完一个知识点后需进行总结归纳时,用“顺口溜”起点睛之笔。(3)在人物、事件、性质或意义进行归类比较时,用“顺口溜”进行分门别类。

顺口溜在历史教学中,若用得恰如其分,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在运用时,要做到语句简洁,顺口易溜;(2)在章节总结中,要兼顾点线面之间的包容关系;(3)尽可能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4)尽可能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调动其积极性;注重其思考、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5)走民主教学的道路,促使学生用自已的语言编顺口溜,挖掘思维的潜能。

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第6篇

一、巧妙利用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 作文是多数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一次作文指导课, 我采用故事引入, 课堂效果非常好。虽然中学生较小学生成熟了, 但毕竟还未完全脱离孩子气, 好的故事还是有足够的吸引力的。因此我就用《給丑陋的国王画像》来进行引入,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一个国王又老又丑:秃头、一只眼、拐腿子, 十分丑陋。一次找画家为他画满意的画像。第一个画师画得十分英俊, 国王大怒, 画家被砍头。第二个画家真实表现了国王的外表, 国王又是大怒, 画家被砍头。第三个画家画了国王射猎图, 巧妙地掩盖了国王的不足之处, 国王大喜, 给了画家丰厚赏赐。

故事结束, 请同学们思考:这个故事给你的启发是什么呢?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创作来源于生活, 对真实生活加以想象, 进行恰当描写, 不脱离实际又有新意, 这就是写作技巧。之后, 学生茅塞顿开, 写作兴趣大增。

二、适时引入歌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 使用歌声不仅能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很自然地以听觉美感诱发学生学习欲望, 产生“我要学、我要了解更多知识”的想法与动机。通过歌曲引入, 学生自然而然走进课文, 进入角色, 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如学习《云南的歌会》一课时, 我是这样开头的:

师: (唱) 诶!什么有脚不走路?什么无脚走千家呀?什么有嘴不讲话?什么无嘴闹喳喳呀?

生:会唱的随着唱。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歌吗?

生:不知道。

师:这是电影《刘三姐》里的唱词, 是一种对歌。这种歌的特点就是即兴演唱, 互相问答, 游戏传情, 或抨击反抗旧势力。它流行于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呢?怎么兴起的呢?同学们想不想了解更多知识?

生:想, 非常想。

师:现在就按老师的提纲认真学习《云南的歌会》, 学好了, 老师再教你们唱对歌!

生开始认真看书。

通过歌曲引入, 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学习效果得到了极大增强。

三、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 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教学中抽象、难于理解的理论化为直观生动的画面,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在学习《卜算子·咏梅》一课时, 因为许多学生没有真正见过梅花, 故而梅花在他们心中只是一个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因此, 我就使用多媒体, 课前让学生们先欣赏一段关于梅花的录像, 风雪中怒放的寒梅, 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梅花的漂亮、高傲、坚强, 领悟这梅魂梅骨、梅趣梅神, 不正是在多事之秋, 那些始终有骨气、有理想的马克思主义战士应有的风采吗?进而引申到具有梅花精神的人。真实的画面使学生用心去感悟, 这样的引入产生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学生在感知梅花形象的时候, 由实到虚, 有利于学生准确、深刻地领悟梅花精神, 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不失时机引入背诵, 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教学改革并不是把传统的一律取缔。偶尔沿用一下传统的方法会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好像是在故弄玄虚, 却可以给学生一种新鲜感, 激发学习兴趣, 对知识的传递大有益处。在讲《雷电颂》一课时, 我深情地背诵了一至三段内容, 那种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背诵, 一下子就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学生们跃跃欲试。我水到渠成地引出新课《雷电颂》, 告诉他们:这是一篇著名散文, 但有一些词句不太好理解, 容易读错, 可细心的同学是不会出错的, 能把老师的错误都找出来的学生一定有能力把课文学好。就事论事, 导入新课, 学生兴趣高昂。

五、使用轻松愉快的游戏引入, 多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身心愉悦对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因此, 在教学中, 利用轻松愉快的游戏引入, 首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这一焦点上, 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可以借助游戏, 巧设悬念, 先声夺人, 拨动学生的心弦,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能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 教师揭题, 就会水到渠成, 真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我就采用了游戏导入。用手巾蒙住两个同学的眼睛, 分别让他们来给剪贴画“贴鼻子”。结果, 一个贴到了嘴巴上, 一个贴到了眉梢上。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 乐成一团。安静后, 想一想, 为什么会贴错?原因就是看不见。那么蝙蝠为什么会在黑夜里自由飞行呢?由此引出新课《蝙蝠和雷达》。

六、巧设情境, 让学生唱主角精彩引入, 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

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 奇思妙想更是学生的专利, 相信学生, 课堂会更精彩。学习《吆喝》一课的时候, 我课前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实物, 课上创设特定的情境, 由学生做推销员, 看谁的广告词更精彩, 看谁的叫卖声洪亮有韵味, 更有创意。这样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兴趣倍增。综述学生的表演, 引出了“吆喝”一词, 吆喝的目的是什么?什么人才吆喝呢?让我们随着作家萧乾再次欣赏各种各样的《吆喝》。学生是主体,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导入由学生唱主角, 课堂更精彩。

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第7篇

说句实话, 几经尝试与探索, 我依然陷入糊涂迷惘之中。并没有找到符合我心中的我理解的新课标新理念的课堂教学方式。

还是一次不知所措而又无可奈何的课堂实践让我眼前一亮, 豁然开朗。

这是教鲁迅的《风筝》这一课。“穷则思变”, 我尝试让学生来提问, 看看效果如何。上课伊始, 我简要介绍了课文后说“:下面的时间, 大家利用工具书和手中的资料来自学课文。二十分钟以后, 每个同学都要提出你所不懂的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质疑提问的兴趣, 我又说了一番“学则须疑“”提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的道理。半堂课以后, 我结束了学生的自学, 提出了学生提问和听记的要求“:提问的同学力求让其他同学听明白, 听的同学要在书上做下适当的记号或简要的笔记。不要提和别人类似的问题。按小组座位顺序先后进行。”将近下课的时候, 学生的提问结束了。出乎我原先的预料, 问题繁多, 可谓“五花八门”, 这里我不一一例举。正当我一筹莫展之时,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如释重负, 可紧跟着的下堂课怎么办呢?利用十分钟的课间, 我急寻对策:一把问题归类, 类中选点, 以点带面;二抓住涉及课文重点及难点之类问题, 不及其余。可令我惊讶的是, 一上课就有学生举手了, 说要回答某某的问题。我习惯性的允许了。竟然回答得很好。我当然大加赏识, 并灵机一动的说晋升她为小语文老师。这下可炸开了锅, 学生们使出了浑身解数, 展开了同学之间的互动“捉对撕杀”, 争做小老师。当然, 在这过程中老师适时的点化、纠正、总结、明确是必需的。这既给说的学生自信, 又让听的学生信服。同时也避免了课堂上的各种浪费。更绝的还是课堂临近结束之时一些优生要求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因为刚才的“切磋”与“砥砺”使他们对自己的问题有所感悟、有所心得, 并深入探究而修成“正果”。虽然课文的重点难点淹没在学生的“题海”之中, 虽然课堂的前后少了“序”, 各题之间失去了逻辑性, 显得粗拙而不精致;但是, 我感觉到这堂课是真正属于学生的, 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也许“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指这样的意思吧!

这次误入“藕花丛中”, 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层的体会。犹如登上新高, 望见更行更远之景。我如获至宝, 决定深入探究, 形成一种新的课型。

我想, 这种课型应该以质疑为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热情的动力系统, 以探究为课堂学习的主要过程和主要学习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课堂学习的终极目标的一种课型。暂且命名为质疑探究型。

那么, 这种课型以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呢?它的课堂结构有那些环节?它所采用的只要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是什么呢?知后行是尝试, 行后知是“真知”。为求把新课标新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探索一个新一轮教学改革背景之下的教学新课型, 我反复实践与思考, 对这种课型终于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索性理解。

这种课型在课堂结构上有什么样的规律呢?经过多次实践。我认为有四个环节:

(一) 解读:学生自主阅读, 实现与文本的内在交流, 力求打通与文本的“绿色通道”。

(二) 疑读:与作者进行平等交流, 质疑问难, 形诸文字。

(三) 共读:学生提问, 老师主持, 学生之间交流疑难和阅读心得, 切磋砥砺。

(四) 研读:重拾疑难, 师生探究。这一环节应充分施展老师激发与点拨的才能。在时间的分配上, 我认为应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及学生的兴趣, 合理“详、略”, 使问题的探究在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和契合课文学习目标两者之间表现得既灵活自如又能扎实深入,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课堂质量。

这种课型采用什么样的学法和教法呢?经过摸索, 我认为学法主要为两类:一类是以默读、圈点读、作读书笔记等为主的自读质疑法;另一类是以讨论、辩论、演讲等为主的阅读探究法。从教法这个角度来说, 主要有点拨法、讨论法等。

这种课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变教堂为学堂, 特别看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和主体作用。那么,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怎样发挥的呢?改革的春风有熏人的一面也有迷人的一面, 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中该怎么处理?在眼花缭乱的“新理念”春色中, 确实迷住了一些“喜新厌旧”的“好色者”。偏激者甚至企图抛弃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己把自己晾在课堂之外、教室门旁, 似乎还洋洋得意于自己的“一言不发”。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可或缺。从哲学角度来看, 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课堂教学的一对主要矛盾, 而两者分别构成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课堂的变化过程中, 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随着矛盾的发展变化而互相转化相辅相成。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 更不能人为地加以弱化。

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第8篇

一、课堂导入遵循的原则

1.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原则

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搞清楚自己的课堂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 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要达到这一点, 课堂导入不容忽视。

2.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原则

课程改革倡导“面向全体学生”, 这就要求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只是关注自己的教学计划, 而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终身发展。课堂导入只有面向全体学生, 才能真正实现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例如在利用“提问导入法”导入新课时, 应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提问学困生, 并对他们的回答给予鼓励、表扬, 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 信息刺激的适度性原则

课堂导入中, 若给学生适度的信息刺激, 不仅能够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尽快转移学习思绪, 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 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但如果导入时间过长, 结果会适得其反, 喧宾夺主, 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4. 设计问题的启发性原则

在设计课堂导入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实际, 运用教材内容的重要之处, 采用揭示矛盾、设置悬念、提出问题等方法, 从生疑、质疑入手, 使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因到果, 防止牵强附会和呆板。

5. 导入材料的趣味性原则

导入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 寓教于乐, 在快乐中学习, 在趣味中学习, 这就必须在“趣”字上下工夫, 力求导入设计巧妙、生动、有趣, 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 防止生搬硬套和乏味。

二、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

1. 知识迁移法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时, 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自然科学如化学、物理学及数学中的“物质”概念, 从而引出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给“物质”下的定义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 使学生的思维从旧知识转移到新知识中去。

2. 即景引入法

在讲“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时, 学生们都在议论上一节的数学测验 (上课铃已经响了) ,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就问大家考得怎么样, 有人说好, 有人说不好。笔者又问, 大家都想考好吧?学生都点点头。笔者接着问, 如何由不好到好呢?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随后笔者总结到: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加上自己的努力, 我们就可能实现由不好到好, 这在哲学上就是矛盾的转化。那么什么是矛盾呢?这样, 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 同时又稳定了学生的情绪。

3. 活动导入法

例如, 在讲“商品”概念时, 笔者对学生说, 哪位同学能借给我一支钢笔。当一位学生把笔递给笔者时, 笔者又说:“这支笔真不错, 送给我好吗?”正当这位学生不知所措时, 笔者立即掏出10元钱递给他说:“舍不得吧, 那就算我买下了。”然后让学生讨论“这支钢笔刚才扮演了几种角色”。正当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时, 笔者又宣布: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商品”, 由此开始新课的学习。

三、课堂导入的作用

在政治课教学中, 导入对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就像桥梁和纽带一样, 承上启下, 联系着新旧知识;又如同序幕一般, 预示着高潮和结局。具体说来, 作用如下。

1. 引起注意, 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 学生尚不能马上进入政治学习状态中, 这时教师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 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学习氛围之中,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承上启下, 温故知新

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一种恰当的导入, 能为学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功效。

3. 激情入境, 诱发思考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激发出来的。例如, 在讲民族精神时, 教师可先播放一段反映我国壮美山河、灿烂文化、悠久历史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教学资料片, 同时再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这样就可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 从而激发出他们强烈的爱国之情, 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4. 提纲挈领, 展示目标

好的导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 在讲课时, 设计出一系列有梯度有联系的问题, 层层深入, 步步紧逼。这样一方面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另一方面非常明确地向学生展示了教学目标, 从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发挥课堂导入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9篇

那如何才能发挥课堂导入的特有魅力呢?现将本人的一些做法与见解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悬念式导入, 激发兴趣

孔子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 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 才有所得。在语文课堂教学导入中不妨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 有意避而不讲, 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 就是善于设置悬念, 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中, 我在导入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许多美丽的花儿图片, 同时让学生猜一猜花儿的名字, 一时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们在观赏图片时发出了声声惊叹。我又适时说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文本一探究竟。”

在教《三个太阳》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则导入语:“同学们都听过‘后羿射日’的故事, 后羿射下了天上危害人间的九个太阳。但是在今天, 一个女画家却画下了三个太阳。她为什么这样做呢?难道她忘却了‘后羿射日’的故事了吗?”带着这个疑问, 学生便会很投入地学习新课了。

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 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 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 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 就非要追根究底, 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从而达到“无疑”目的。正如宋代大学者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

二、情感式导入, 激发兴趣

白居易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如果在课的起始时, 教师能创设某种具体生动的情境, 则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起他们激动的情绪, 达到渲染气氛的目的, 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 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 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在教授《七颗钻石》以“爱”为主题一文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在课前我先播放了翁倩玉的《爱的奉献》一歌, 有的学生听着听着, 也随着唱了起来, 在做其他作业的学生也渐渐地放下了笔, 静静地聆听着音乐。这样的导入提前让学生做好了进入课堂的准备, 教师无需任何严厉的语言指示学生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美妙的音乐恰到好处, 同时在情感上也和文章达到了一致。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上课, 教师的讲课才能句句入耳, 点点入地, 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 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 我们很熟悉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在诗中, 孟郊描写了慈母对游子的爱抚之情, 也抒发了游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真是母子情深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俗话说, 父子之情大如天,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作者是怎样来表达浓浓的父子情的……”这样的导入语, 以一首耳熟能详的诗, 一番深情动人的话, 又由母子情联系到了父子情, 便在新课教学开始, 自然地揭示了课文的主旨, 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有了大致的了解, 同时还激发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为这篇课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 创设情境可使学生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 意想不到是在上课,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获得知识。因此, 教师要适时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教学内容在文中的景和情里得到升华。只有在创设精彩导语的情况下开始上课, 教师的讲课才能句句入耳、点点入心, 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三、教具式导入, 激发兴趣

教师利用教学挂图、模型、Flash动画等教具, 可以很成功地在语文课堂中导入新课。

在《草》这篇文章导入时, 我带给学生一颗草, 问学生是否尝过草的味道, 学生饶有兴趣地看着这颗草, 纷纷摇头。我趁此时机解释道:“草的味道涩涩的, 可在红军长征中可爱的红军战士就一颗草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样导入新课, 自然水到渠成。

在《叫三声夸克》导入时, 我拿出了一个盒子, 请学生上讲台打开盒子, 打开后发现又是一个盒子, 盒子里面又是一个盒子, 学生的目光始终牢牢地盯着盒子, 兴趣盎然, 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住了!这就使学生一上课就把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 集中在教学的内容上。

课堂教学的导入, 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 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创设情境等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 能触动学生心弦, 设疑激趣, 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 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 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 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新奇的内容、精彩的语言、丰富的形式进行课堂导入, 调控课堂, 活跃气氛,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抓住学生心理, 让学生的思维尽快回归到课堂脑力思考的起跑线上, 从而发挥课堂导入的特有魅力。

摘要:课堂导入常常是课前骚乱与课堂肃静的分界线。学生从课间休息时的游戏打闹到上课铃响后安静下来, 需要有个过渡转换阶段, 这就需要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精彩、高超、新颖、别致的导入能起到安定学习情绪、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沟通师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参考文献

[1]张鹏举.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2]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3]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创设导入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第10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各种导入方式,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堂课可以说就已经上成功了一半。具体来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导入新课。

一、用精美的视频吸引学生

精美的图片、视频对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当教师把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时,那集声音、色彩、动态为一体的课件深深地吸引着学生。随着画面的不断变幻,那色彩艳丽的鱼儿,形状独特的珊瑚以及各种海藻等等,让学生为之惊叹。学生不时发出一阵阵赞叹,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海底世界如此美妙,那这些动物、植物是如何在海底生活的呢?它们有多少种类呢?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海底世界》一课吧。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带着探索海底世界的奥秘而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以动听的故事吸引学生

动听的故事往往是学生的最爱。学生从小就是听故事渐渐长大的,所以讲故事对学生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如果教师能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吸入新课,那同样也是很有诱惑力的。如在教学《太阳》一课时,教师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引入。教师可绘声绘色叙述后羿为了人类的生存,一连射下九个太阳后,给大地留下一个太阳,使得人们得以生存。讲完故事后,学生还沉浸在故事之中。这时教师话语一转,让学生想一想:后羿能射到太阳吗?如果不能,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来说明为什么不能。这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纷纷埋头读书,很快从书中找出答案,以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来说明为什么射不到太阳。这样,学生的热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学生学得主动,理解得深刻。

三、以导游解说词吸引学生

旅游是很多学生假期游览祖国山河的大好时机,而优美的导游词可以把学生引领到山水之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教学《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时,教师可以导游的方式,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武夷山的山山水水,并配以美丽的画面,把武夷山山峰的险峻、奇特造型以及九曲溪水的清澈、静美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的同时,产生向往之情。这时再让学生来学习课文,学生就会带着渴望向往的心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并有了美的情感体验。

四、以美妙的歌声吸引学生

学生都喜欢唱歌,播放和课文有关的歌曲,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教师在上课时可播放事先准备好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让优美的歌声,舒缓的旋律引领学生走进歌词描绘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体味歌词中所表现的景色,想象孩子们在北海公园泛舟湖上游玩时的欢乐情景,然后去了解作曲家作曲时的愉悦心情和党给我们带来幸福美好生活的感激之情。这样,学生就会心情欢快的进入到学习新课当中。这样,歌曲成了他们最好的向导,可以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感悟,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五、以简洁的图画吸引学生

画画本是学生常见的方式,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教师如果能边叙述边简洁的在黑板上画出一幅画还是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的。如教学《风》时,教师用寥寥数笔很快在黑板上画出一幅风景画,让学生从飘扬的红旗、起波的河水、摇摆的树枝中感受到了风的存在,并让学生也来参与画画,看看还能用什么来表现风的存在。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请求参与。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对文本的学习之中。学生学得主动,同时也让学生在画画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以知识抢答的形式吸引学生

知识抢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经常能够在电视中看到各种知识竞赛的场面,也渴望能亲自参与这种活动,所以当教师把这种形式搬入课堂,以这种方式导入新课,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望。如教学《江凡》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几轮有关安全防火知识的抢答题,让学生运用平时学到的或听到的知识来抢答,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抢答积极,学习的热望完全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话语一转,引入新课,让学生看看课文中江凡是如何利用平时学到的防火知识救了自己和三十多个邻居时,学生的兴趣依然浓厚,很快就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而且学的主动。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课文内容,又积累了安全防火常识,还对学生进行了安全常识的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七、以名人的事迹吸引学生

名人一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名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尤其是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如在教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定要争气》这类课文时,给学生讲名人小时候是如何学习的,学习的动力是什么,让名人发奋学习的事迹和崇高的志向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就会自觉动脑筋,主动去克服困难,进行有效学习,这样学习就会变得自觉而轻松。

八、以快乐的游戏吸引学生

做游戏是每个孩子喜爱的活动,如果把这种活动运用到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同样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第三册《丁丁冬冬学识字》这一单元时,其中有一课是关于人体头部各部位器官的内容。上课伊始,教师可采用指鼻子的游戏引入新课,就使学生的乐趣被调动起来,个个聚精会神地盯着教师,认真地听着教师说的每一个词语,生怕指错。每当有学生指错时,教室里都会发出阵阵欢乐的笑声。然后,教师又用贴图的方式把写有眼睛、鼻子、耳朵等生字词语让学生贴到对应的图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对新课的学习之中,而且对学的生字词语记得牢固,学得扎实。让学生在喜欢的游戏中学习知识,更能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引入方式不止这些,还有许多,如猜谜引入法、问答式引入法、电影片段引入法、古诗文引入法等等,不论哪种,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生在这种动力下学习,就能学得主动、积极。学生乐学、爱学,进而就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变到“我要学”的主动状态,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第11篇

一、故事引路

低年级小朋友喜欢听故事, 当老师有声有色地讲故事时, 他们都会全神贯注地凝听。教师讲故事时, 要抓住故事中的一些主要情节, 引起学生学习、阅读课文的兴趣。如《沉香救母》, 开课前, 老师介绍:古时候, 有个孩子叫沉香, 一直跟着爸爸过日子, 却从来没有见过妈妈, 他的妈妈到哪儿去了呢?也可以一开始就介绍:古时候, 有个孩子叫沉香, 他从小就立下大志, 要学一身武艺。有一天, 他告别了爸爸, 上山拜师学艺, 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 他都起早贪黑地跟着师傅习武练功, 他为什么要那样吃苦练功呢?想为谁报仇呢?请小朋友打开课本, 自己阅读第十课《沉香救母》。

二、利用屏幕情景导入新课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 请学生看大屏幕情景。这种从感知具体情景开始来学习课文的方法,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又使学生对学习饶有兴趣, 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很有帮助。如教《拉萨的天空》前, 先让学生看大屏幕: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 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指导学生先欣赏, 观察大自然的纯净景色, 从而对课文中描写“拉萨的天空”获得具体的感受。

三、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想象、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克隆之谜》, 开头可以提出许多新奇的问题:什么叫克隆?能克隆自己吗?能克隆植物吗?克隆人与胎生人一样吗?这一连串的问题, 撩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急于研读课文的兴趣。

四、营造气氛导入新课

一些生平不凡的伟人总有震撼人心的感人故事。须使学生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感受气氛中, 才能更好地发挥课文的感染力。如《轮椅上的霍金》, 教师一开头就渲染一种凝结的气氛:1963年, 21岁的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 不幸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 不久就完全瘫痪, 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1985年, 霍金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 又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功能。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成了世界公认的科学巨匠, 他是怎样顽强地生活与思索的呢?听着介绍, 老师和学生的眼里都滚动着泪花, 新课一开始师生就共同发出了对伟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五、听配音范读课文导入新课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的课文, 往往要借助想象来丰富和体会文中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用富有音乐感的语言描绘课中景物, 牵动学生的联想。如《美丽的南沙群岛》:传说仙女下凡时, 在辽阔的南中国海上撒下了一串串晶莹的珍珠, 这就是美丽的南沙群岛。南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 二百多座岛屿、礁盘星罗棋布……通过听音范读的描绘, 把学生带进了美的意境, 唤起学生的想象, 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六、直接解释课题, 导入新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通过释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思路, 并提高审题能力。如《菩萨兵》, 学生一看到这个题目就觉得新奇, 老师可直接释题:我们听说过步兵、炮兵, 从没听说过菩萨兵。菩萨在佛教中本来是指达到自觉 (自身得到解脱) , 觉他 (使众生得到解脱) 两项佛教修行果位者, 人们一般也称所崇拜的庙宇里的佛像为菩萨, 菩萨给人的感觉是慈祥的、关心和帮助他人的, 难道这篇课文写的就是这样一支神兵吗?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 激起学生马上要看课文的兴趣。

七、介绍时代背景导入新课

课文中的人和事远离现实生活, 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课文, 由于小学生缺乏有关的历史知识, 缺乏对当时当地有关情况的了解, 对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 可以为深入学习课文扫除障碍。如《负荆请罪》, 教师是这样导入课文的: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赵国有两位赫赫有名的人物, 一个叫蔺相如, 一个叫廉颇。廉颇是个屡树战功的大将, 蔺相如是个有名的宰相。这篇文章以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线索, 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曲折过程。是谁背负荆条上门谢罪?又是向谁请罪的呢?这个人为什么要背负荆条上门谢罪?对方接受了他的谢罪了吗?这样, 激发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 学生们赶紧打开课文, 要去看个究竟。

八、点明中心导入新课

有的课文, 中心思想直接在文中显露, 可先点明课文中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句子, 再由此导入新课。这样, 开始, 就能让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有个较为明确的印象, 又给教师讲读课文, 以清晰的思路, 有利于突出课文的重点。例如《船长》一文, 最后一节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师首先导入: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 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 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把文章的中心思想一开头就明确地说出来。教学时, 可以把文章结尾的句子导入课文, 并围绕它逐段进行讲读。

九、抓主要内容导入新课

用几句简明扼要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使学生一开始就对课文有一种较为完整的印象, 然后一步一步地深入阅读课文。如《诺贝尔》, 诺贝尔, 瑞典化学家, 在化学和机械方面有过许多发明, 尤其是在炸药研究方面, 投入了毕生精力, 为了研制炸药, 失去了亲人, 自己也曾经成了血人, 但他研究炸药的决心至死不渝。

还有与诺贝尔相关的是“诺贝尔奖金”。这是按照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奖金, 分为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五个方向。除和平奖由挪威评定外, 其他奖项均由瑞典评定。从1901年开始, 每年12月10日颁发。这样, 让学生对人物、故事有一大概的了解, 激发学生想了解诺贝尔的兴趣。

十、展示实物导入新课

上一篇:土建工程中渗漏问题下一篇:价格定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