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省情教育新思路

2024-06-06

高校省情教育新思路(精选6篇)

高校省情教育新思路 第1篇

国家梦、民族梦就是中国梦, 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凝聚的灿烂中华民族文明。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不能提升认识, 树立远大的梦想, 就不能与中国梦相融合, 因此, 以 “中国梦”为出发点, 展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梦视阈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

( 一) 理想意识淡漠, 方向感不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随着东西方价值理念相互融合,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西方价值理念在我国的不适应性, 特别是受到潜在的消极 “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影响, 有的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动摇, 甚至怀疑改革开放的成果, 渐渐失去了社会主义理想价值观的信心, 而且还会萌发一切虚幻的念想, 导致失去明确的理想信念, 迷失未来发展的方向。

( 二) 信息社会负面影响的害处。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全球化时代, 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给人们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 不过不良信息的传播, 也使人们深受其害。校园网络的普及, 使更多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玩游戏、进社交聊天室交友的同时, 负面信息也渗透到大学生的意识当中。有的大学生接受了偏激、低趣味、反动的信息之后, 就会走上犯罪违法的不归路。互联网上信息参差不齐的大环境下, 大学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难以形成合理而科学人生信念。

( 三) 多样化的价值观, 与社会价值观产生 “代沟”。现在大学生都是九零后的独生子女, 从小就是温室里的花朵, 考上大学之后就只顾享受物质生活, 讲求穿好的、用贵的、吃好的, 而将从小树立的信念、梦想很快忘记, 即使没有忘记也疏于自我管理和追求梦想。一部分大学生在接收到社会转型价值理念的各种思想后, 就会注重享受、不思进取、自私、金钱至上、忽视义务重视权利、注重索取, 忽视奉献、进取、拼搏的可贵的品质。部分学生则是除了上课时间就整日待在宿舍中, 上网玩游戏、看电影, 不想出门参与到社会当中去, 与社会相脱节, 处在 “贫穷”的精神世界当中, 个人理想信念当然也不切实际。

二、中国梦视阈下展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

( 一) 强化思政教育主阵地建设, 用中国梦用来武装大学生头脑。展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是各大高校思政理论课, 所以在思政课中应当 “渗透”中国梦。详细而言, 就是各大高校应当加大力度来建设大学生思政体系, 使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加大力度来革新思政教学, 探寻能够满足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追求的、优化开展中国梦思政教学的路径和方式, 从而真正使中国梦注入到大学生的脑子当中。其次, 各大高校要强化大学生思政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使老师团体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老师真生能够树立远大目标, 真正成为践行和信仰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先进工作者, 老师应当在言行举止上为学生做好的榜样, 用科学、合理、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来燃起大学生的青春梦。

( 二) 强化党情、国情教育, 使思政教学内容丰富。党情、国情教育是展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辅助渠道, 该种教育和宣传的方法需要呈现出多元化, 相关老师不但可以在课堂上展开教学, 还可以将理论内容渗透到实践生活当中去, 强化党的历史、党情和国情的教育, 使学生通过学习客观真实的史料, 使学生分辨 “正”、“负”价值取向的辨识能力得到提升。另外老师应将校园网充分运用起来, 使网络中覆盖大学生信念理想教育, 构建网络思政交流和教育的平台, 加大力度展开大学生信念理想教育, 并与重大时政事件相结合, 激励学生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与此同时应当充分运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 能够借助于此来提升其辨识是非对错的能力, 使学生抗击网络冲击力的能力提升。

( 三) 展开形式多样的理想实践性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以在学生学习了大量理想信念教育理论的基础上, 在社会和校园实践当中去, 真正践行理想信念教育, 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创建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实践平台, 并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进行社会实践, 通过各种活动来使学生深入了解和认知我国的国情、社会发展状况, 高校老师应当以此为契机来指导学生树立精准的信念和价值理念。而想要做好这一工作, 思政老师应以中国梦有关理论为依据, 使大学生深入到各种以中国梦为中心的实践当中去, 在实践中让学生了解社会、认知自己, 将理想和现实生活相结合, 为正确理想信念的树立而努力。比如, 各个高等院校应当在摸清学生本身的特征前提下, 有方向的组织大学生援建、勤工俭学、支教、社会服务、大型地方性志愿服务等活动, 大学生在实践的磨砺中, 能够使学生顽强不息、不怕艰难的精神得到培养, 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 并且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实践中逐渐丰富起来, 进而为大学生的青春梦与中国梦融合奠定基础。

三、结语

总之, 在中国梦视阈下展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够实现的, 而是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相联合, 为学生搭建理想信念教育平台, 真正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建立在中国梦的基础上, 使学生的青春梦融入到社会当中, 这样才能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志锋.“中国梦”视阈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5) :4-7+16.

[2]李小玲.“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浅析[J].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5 (05) :86-88.

[3], 李捷, 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看中国梦[J], 中共党史研究, 2014 (06) :45-46

浅谈新时期幼儿审美教育新思路 第2篇

一、采用幼儿故事教学, 加强语言审美教育

喜欢听故事, 是孩子们的天性。幼儿故事的语言通常是浅显易懂, 内容丰富多彩, 能与孩子们的心灵产生激烈的碰撞, 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故事是美的, 因此以故事为主线的幼儿审美教育也能有效触动孩子爱美的心灵。

例如, 教师在教学《小蜗牛》这个故事时, 不应局限于故事原本的几个简短的语句, 而应适当穿插一些启发性语言引导幼儿展开联想。比如小蜗牛说:“小树林里的小树长满了叶子, 碧绿碧绿的, 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此时, 我们可以将这一句换成另一种更具想象力的描述, 给孩子们营造出生动优美的意境:“夏天, 树林里的各种小草都用绿油油的叶子给地面铺上了柔软的地毯, 在这些小草中间, 冒出了一个个红色的小草莓, 把绿色的地毯装点得更加漂亮, 你们还可以看见什么呢?”由此启发幼儿联想。所以, 教师应努力在审美教育的探索过程中, 用心思考, 不断改进, 努力开辟一条幼儿语言审美教育的新思路。

二、把握幼儿感知特点, 实施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教育让幼儿收获的不只是知识, 更多的是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享受快乐, 这种愉悦感是一种高级的审美快乐, 是幼儿在平时生活中很好能够感受到的“超然”快感。幼儿教师在音乐教育中要注重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气氛, 让幼儿能放飞天性, 在音乐活动中自由想象, 开拓思维, 充满自信地活动。同时, 教师要注重在音乐活动中充满激情,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不断发现幼儿身上的亮点并给予鼓励, 让幼儿在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但是, 教师在音乐活动中要避免仅靠活动的形式和活动的趣味来吸引幼儿的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而是要以音乐的本质内涵, 音乐美的力量来吸引幼儿, 打动幼儿的内心。只有内在和形式两者并重, 幼儿在音乐教育中才能最大化地得到提高。教师可以尽量在音乐教育中运用“我和音乐一起玩”的教学形式。

例如, 笔者曾在欣赏音乐《拨弦》时, 我刻意安排幼儿一起玩“熊和石头人”的游戏, 这样幼儿在游戏中很好地感受到了音乐的变化, 同时整个音乐活动生机盎然, 幼儿们表现得十分快乐。

三、通过艺术作品欣赏, 激发幼儿个性化审美表现

在对幼儿开展艺术作品欣赏时, 要让幼儿的学习发生在有准备的环境中, 也就是在具有丰富的教育教材环境中, 这样在环境的刺激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开拓思维, 主动探究, 为幼儿个性审美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方面,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个性化的发挥空间, 给他们提供一些合适的材料, 如树叶、贝壳、小木棍、麻绳、沙子、小石子等, 为幼儿创作出富有个性又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奠定基础。另一方面, 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 大胆创新, 用不同的艺术形式, 选用不同的材料, 通过各种途径, 进行艺术的表现活动。

例如, 在生态艺术教学“装饰笔筒”的主题活动中, 笔者就准备了一些易取得的材料, 如粗细不一的麻绳、干花、形态各异的小贝壳、不同花纹的小石子、小竹棒等, 然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大胆地选择材料制作。于是, 幼儿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创作, 有的用麻绳在笔筒上均匀缠绕造型, 有的挑选粗细不同的麻绳在笔筒上进行造型创作……在幼儿造型创作过程中, 通过他们的线条搭配和点缀极大地提升了装饰美感, 同时, 幼儿创作的作品都各具特色、充满个性, 创造性地表现出生态作品的艺术美, 满足了幼儿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欲望。

综上所述, 审美是一种个性化特征较为突出的过程, 幼儿教育要通过审美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与创造性, 注重求异思维的形成。通过审美创造意识的强化与成果的不断积累, 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向善意识, 而且对他们今后将审美创造转化为科技创造都具有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前苏联) 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凌继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高校省情教育新思路 第3篇

在这样社会大背景下, 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被迫延伸, 创业教育大众化和尖端化已成为重要的趋势。【2】高校不能再把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局限在一些创业大赛, 或是创业讲座等小范围开展的活动。创业教育必须走出狭隘, 进入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层面, 面向所有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值得庆幸的是, 随着世界范围的科技发展和技术创业成功的影响, 我们国家和学校对科技创新也是开始重视, 逐步认识到作为技术创业主体的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必将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群体, 接受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系统学习, 学会把工程技术和服务的创新转化为可以被市场接受的产品。现实的问题是, 高校由于种种原因,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上, 反应滞后于社会的要求, 不管是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还是创业结合专业的实践, 都不能满足国家当前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在此重要的背景下, 高校必须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重新定位, 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大框架, 以培养出适应社会改革发展要求的人才, 助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一、工程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的“塔式”定位

创业教育产生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而人们也必将在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和改进。人们发现, 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训练, 如果没有对创业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的铺垫, 单纯技能训练很难获得成功, 而这种表面的理解必然会忽视高校创业教育所具有的培养更高素质人才的使命感。【3】幸运的是, 现在人们对高校的创业教育的理解已经不是单纯的原始基本技能的训练, 而逐渐发展为包含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培养的一个教育理念和模式。因此, 创业教育绝对不是国家赋予大学的临时工作, 而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应有之义。所以,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条件从纵向的角度对创业教育进行“塔式”的分层定位。

所谓的“塔式”定位就是把创业教育进行金字塔式的分层。“塔基”体现了创业教育的普适性原则, 是对所有学生进行基本的创业教育知识和素质的普及。“塔身”是在第一层级基础上的提升和发展, 通过实践的训练, 使一部分学生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工程专业, 强化自身的创业知识、技能及品质。“塔尖”则是培养新型企业创办者, 是创业教育尖端化的体现。“塔式”结构不仅可以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基本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还可以把创新创业教育带离纯理论的授课, 使课程与创业教育活动以及创业实践进行融合, 创新与专业教育互相融合, 这样的融合如果与社会需求相符,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走上创业的道路。

(一) 第一层级——“塔基”:培养具有良好创业基本素质的岗位就业者

“塔基”是要培养具有良好的创业基本素质的岗位的就业者, 它是创业教育普适性原则的体现, 是对所有学生进行基本的创新创业知识和素质的教育, 以实现创业教育最基本的目标, 也是最主要的目标。为了实现创业教育这一大众化的基础目标, 高校需要把创业教育理念和精神贯彻到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 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体系, 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升学、就业和创业, 在知识能力和心理预期上做好相关准备, 把学生培养成有一定素质的社会公民, 并使之成为一个良好的岗位就业者。【4】在这个融合的体系中, 我们要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创新创业素质, 形成稳定的健康的人格特征, 引导和培育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职业价值观, 提升其对社会的责任感, 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二) 第二层级——“塔身”:培养工作岗位上的勇敢创新者

培养工作岗位上的勇敢创新者, 要求学校结合学生所学的工程专业, 对学生创业的知识、技能和品质三个方面进行有力的实践强化。此层级培养目标是在第一层级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也是实现下面高层级目标的前提和基础。【5】要达到这个阶段的目标, 高校需要考虑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 在第一层级基础上, 通过创业知识的集中强化学习能力锻炼, 培养学生持续性自主性的学习能力, 以及岗位的特长和成就事业的强烈动机, 体现了创业教育的尖端化的部分要求。这样, 经过培养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 能发挥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大胆创新, 促进新事物的出现, 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各类资源进行创业活动。

(三) 第三层级——“塔尖”:培养新型企业的创办者

培养企业创办者可以说是创业教育的终极追求和最高理想。有了“塔基”和“塔身”的坚实基础, 最高层级“塔尖”的目标才不会变成无源之水, 无根之木。这一层级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专门的工程领域的一些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 还要对企业的一些业务流程足够熟悉和了解, 学校要创造条件帮助这很少部分的具有创业实践诉求的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可以说, 体现了高校创业教育尖端化的“塔尖”, 它无须把大多数学生都培养成为新企业的创始人, 而是需要为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适宜的私人订制般的培养方案, 利用种种机会大力提升他们的创业综合素质, 使这部分学生在机会成熟之时, 能够进入创业的实战。例如, 为社会提供新技术的服务, 依托开发的新产品创办新型企业等。这不仅能够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也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自己得到了发展, 也为他人的发展开拓了新空间的新时代企业家。【6】

二、工程类大学生“塔式”创业教育的重点及要求

在对“塔式”的创业教育目标进行具体的划分后, 我们把此策略落实于高校工程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 其重点及要求在于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综合化的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知识结构得以优化, 培养和提高学生创业方面的理论素质;二是考虑到工程类大学生对于技术实践的特殊需求, 需要发展和创造有价值的专业和创业实践学习机会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使学生有能力面对技术和市场高度复杂化的现实;三是需要把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在不同层面上融合起来, 使之相互促进。

(一) 优化知识结构

创业教育的知识是非常综合化的, 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在形成学生三观关键时期的大学, 知识结构的优化将直接决定学生人生发展取向的不同。工程类的大学生的专业性非常强, 毕业后可以直接地为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加强对工程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素质的培养可以使他们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精于专业理论和实践又懂创业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这样他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胜任岗位的工作, 更能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技能特点, 整合外界资源, 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进行创业活动。

创业教育是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传递给学生的不再是传统概念范畴中“某种商业行为”的表达, 而是一种独特的思维和行动模式。工程类大学生在科技型创业中可谓得天独厚, 优势明显。但是, 正是可能他们对自我掌握的工程技术的巨大信心会带来创新价值的高估, 而对所将要面对的市场风险有所低估这将给他们的创业带来不确定的风险。因此, 学校有必要, 进行对工程类大学生的创业概念的认知和相关知识的培养, 优化其知识结构, 改变他们的薄弱环节, 让他们有知识, 有能力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创业, 并且在这样信息迅猛发展的世界中快速找到自己的专业技术与市场有效对接的机会。

(二) 强化综合实践能力

工程类大学生创业有着其特殊的方面, 因为他们的创业是需要把技术或服务进行商业化, 需要从对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到投入去实施运行的整个流程比较熟悉, 他们不仅需要比较好的专业知识积累, 更需要在现实中得到专业技能方面的实践锻炼, 发展高深的专业能力。产品从生产到进入市场需要的一些知识技能与开发研究一个新产品的知识技能各不相同。不管是技术还是市场都是高度复杂化的, 从开发技术产品或服务到把产品或服务送进消费者的口袋, 是个了不起的巨大跨越。【7】所以说, 在创业教育实践推动的过程中, 对学生创业和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性学习是非常需要重点关注的。现实中, 许多学校由于认识和条件的限制, 这一类实践的学习机会提供的比较少, 学生通过实践性的学习获取的可以帮助他们在自主创业或者是在工作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的综合性实践知识及能力就非常有限。【8】学校应该创造不同的机会, 主动从学校走出去, 深入企业联系企业, 把自己送出去和把企业请进来, 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以及企业的合作机制, 形成一个整体的推动机制, 而不是单一的依靠学校进行。学校与社会合作的层面越多, 创业教育的资源就会越加丰富, 我们不仅要“自循环”, 更要借助“他循环”, 顺势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

(三) 融合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

创业教育广泛来说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也是通识教育的一种, 它可以应用在许多不同学科的各个领域, 将原来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学科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9】创业教育要发挥它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必须先在不同的学科中, 找准位置, 主动结合专业教育来发挥作用。工程类大学生的创业有着其特殊性, 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不错的专业理论背景知识, 还需要学校能够提供实践机会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实践锻炼来让学生体验并发展形成相关专业能力, 同时还要发展学生本身的语言表达交流, 团体协作共事能力, 业务技能等方面的能力。现实过程中, 创业教育的课程是独立的, 零散的, 师资来源也颇为复杂, 质量很难保证。基于此, 创业教育是浮在表面的, 与专业教育没有真正地互相融合和渗透。学校更重视的是创业竞赛类的事务, 偏重在实践项目的孵化操作, 对于普适性的创业教育课程, 根本没有把创业教育放到素质教育大框架中去整合, 因此, 在制定各专业的教育计划时, 创业教育就不会被考虑在内。有研究认为, 把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 二者可以互相促进, 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孤立地进行, 因此创业教育必须紧密地依赖各类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和专业能力的教育。因此, 创业创新能力的造就必然不能于学科课程之外获得, 而是利用学科教育教学过程进行重构。【10】因此, 工程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必须紧密地结合工程专业的学科课程知识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工程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塔式”策略的实践路径

在“塔式”策略的建构过程中, 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必须把握:塔基、塔身和塔尖这三个层面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 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塔基中对所有学生基本创业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形成塔身和塔尖的基础。塔基培养的成功才是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最重要的目标, 也最具价值和意义。塔身和塔尖需要依赖塔基提供的学生基本创业素质的支持, 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有空间去遴选优秀的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培养, 对其中有诉求有能力及有合适机会者, 用最优秀的导师团队, 给予量身定制化的指导和培养, 使他们踏上新技术或新服务的创业之路。

(一) “塔基”:通过三维课程融合培养全体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

“塔基”是面向所有的大学生, 包括所有的工程类学生, 其践行的是普及性原则, 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跨学科综合课程知识的学习。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虽然多数时候被忽视, 但高校仍需努力把其归放到现有的通识和专业教育体系中, 进行三维的一体的深度融合。虽然近些年我国从国外借鉴和模仿了一些创业教育课程的模式,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高校的办学的模式的不同, 国外创业教育课程和我们大多数的专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课程体系是完全不同的, 因而缺乏理想的实施效果。我们要解决学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流于表面和形式化的问题, 最好的途径是从现有课程体系中去寻找挖掘、融入或开发创业教育的内容。

一方面, 通过学科融合的通识教育体系来推进创业教育, 把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合到通识教育体系中, 通过不同的课程, 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 帮助学生形成创业的心理品质。我们可以从这两个维度切入, 一是全校公选课, 二是各专业公共必修课, 从这两个角度创造出满足大多数学生需要的创业教育通识课程体系, 使全体学生得以受益。这就需要在公选课的体系中设立创业教育模块, 开设的课程以介绍基本的创业知识为主;在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里体现创业教育的元素, 以思想政治类的课程为例, 要在其中寻找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二者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共同之处, 来处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方面的问题, 使之能够与创业教育进行有效对接。

另一方面, 我们要与专业教育课程相结合, 在其中发掘出工程类专业中的创新性和创造性的教育内容, 在其中渗透相关的创业教育的精神和理念, 丰富和创新与创业意识培养专业知识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专业和业务的结合, 引导学生在他们自己的专业背景去寻求商业机会和渠道。

(二) “塔身”:通过“E-CDIO”培养学生工程创业的实践技能

对于“塔身”, 在塔基培养的基础上, 对30%左右的学生实施创新创业培训, 在CDIO的模式中融合创业教育, 建立创业教育培训新体系“E-CDIO”, 使这些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技能。CDIO是一套相对成熟的工程教育模式, 它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经济发达国家由于产业升级调整, 对创新型工程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的背景而产生的。CDIO中文的含义是:C构思——D设计——I实现——O运作, 它从设计到运行周期工程产品为载体, 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方式在实践中学习, 系统联系课程之间的关系获取本专业的工程技术能力。2009年10月CDIO国际合作组织将“工程创业”单列出来, 内容主要有: (1) 社会和行业企业背景的了解; (2) CDIO专业技能的掌握; (3) 创业的相关技能的掌握, 例如公司的创立, 业务开发、公司资本及财务、产品营销、与新技术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创建团队等等。【11】

“E-CDIO”就是兼顾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 借助工程教育过程中的项目优势进行系统完整的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把相关知识和经验通过“项目”这个纽带进行联系, 形成一个新型的“专业——创业”训练模式。E-CDIO非常明显地突出了工程类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点, 其训练过程兼顾专业教育及创业教育的要求, 着重专业实践和创业实践经验技能的系统化, 因而, E-CDIO模式可以帮助工程类的大学生对其专业技能和创业技能进行优化组合, 最终实现技术到商业产品的目标。E-CDIO模式实施的关键点在于, 以项目训练为载体, 遴选优秀的师生参与, 单独组成班级, 利用塔基的课程进行理论支持, 利用工作情境仿真和企业学习为实践支持, 以项目为支撑, 组建团队, 并在团队中进行分工协作, 按照专业配备优秀教师担任学业导师, 再配备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导师, 一般由企业人员担当, 通过如此的综合实践训练, 学生脑海中对成功的创业者和有效率的企业管理运营实践都能够产生当下而直观的认识。

(三) “塔尖”:通过个性化的培育帮助学生自主创业

把学生培养成企业的创立者, 可以说是创业教育终极目标和追求, 这也是树立在创业教育大众化基础上的尖端化的追求。因此, “塔尖”就是对工程技术创业实施者的培养, 将工程技术和服务的创新转化为市场上的产品和商品。塔尖的目标不是无根之木, 不是空中楼阁, 它是在“塔基”和“塔身”目标实现的基础上, 通过技术创业者个人的创业意识的萌发和社会的机会和资源得以良好互动, 从而实现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岗位就业方式。对于工程类大学生的“塔尖”的培养, 就是要让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五左右有着强烈的创业实践诉求以及有着创业机会和较好创业条件的学生给予个性化的培养, 使他们踏上能够为社会提供新产品或为新产品提供有效服务的自主化创业道路。在这方面, 我国的许多高校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可以参考。例如, 温州大学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创新实验区”通过构筑具有转化和提升以及孵化功能的“专业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教育作为实践载体, 来为学生免费提供相对规范的创业实践场所, 并大力鼓励学生各自发挥专业的优势来成立创业工作室。再如, 上海财经大学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区的创业孵化器, 为在校学生提供创办企业提供孵化服务。再如, 清华大学学生创业昆山基地, 每年创业大赛获奖团队会赴昆山实地考察, 开展企业参观学习, 创业见习和项目对接活动, 支持团队入园。【12】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涌现出诸多的优秀项目团队, 这些就是创业教育尖端化的体现, 也是高校创业教育尖端化的现实体现。

四、结语

总之, 高校的创业教育要想做的更有实效, 就要深刻理解创业教育大众化和尖端化的要求对我们提出的挑战, 以及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要求, 因此“塔式”策略颇为重要。高校不可能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企业的创办者, 而是要把创业教育课程变成相对成熟的课程体系, 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 同时结合不同的专业, 使有志于创业的学生, 能多些准备, 少些盲目。高校创业教育不仅要关注少数人的“创业活动”, 更要关注多数人的“创业教育”。所以在“塔基”层面要拓宽大多数学生的知识面, 传递创新创业知识和理念, 然后于“塔身”层面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使各种不同类别的专业、各种不同特长的学生能够可以在其中受到良好的创业教育。

最后, 于“塔尖”处, 通过创业的实践活动, 把创业落实到实处。因此, 我们在理清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 厘清社会和市场真正的需求以及我们创业教育发展的真实状况, 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需要结合区域特点对创业教育的目标进行准确地定位, 并利用自身的优势及特点进行创业教育。因此, 也衷心希望高校能够通过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和社会产生巨大合力, 促使不同的创业活动和新企业的产生, 为我们国家带来新一轮的创新创业浪潮, 成长为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为经济新常态下经济高速增长增添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克强一周三次提创新创业, 以破解就业难题[EB/OL].[2015-07-18]http://www.gov.cn/xinwen/2015-07/18/content_2899433.htm.

[2]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35.

[3]张秀娥, 田志伟.高校大创业教育观与创业型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7) :135-137.

[4][6]夏人青, 罗志敏.论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下的创业教育目标——兼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J].复旦教育论坛, 2010 (6) :56-60.

[5]黄兆信, 曾尔雷, 施永川.以岗位创业为导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 (12) :46-52.

[7]白逸仙.高校培养创业型工程人才的方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1:173-175.

[8]吕华芹.基于E-CDIO的工程类大学生新型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 (2) :9-14.

[9]武世兴, 杨亚鸿.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考夫曼创业基金会关于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4) :88-92.

[10]曹鸿涛, 赵文蕾.四维融合模型: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7) :64-67.

[11]艾伦.技术创业:科学家和工程类大学生的创业指南[M].李政,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3-68.

高校省情教育新思路 第4篇

一、我国高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1.授课方式单一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学的桎梏, 我国高中教育普遍都处于较为功利的教学。加之美术教学本来就属于比较边缘化的学科,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大多学教师都是报以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并且通过研究发现, 现目前从事美术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十分缺乏, 许多条件较次的学校甚至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所以美术教学工作的开展往往都是由美术素养不高的教师代完成, 其教学的质量我们可想而知。此外, 由于教师, 美术素养的缺失, 因此在教学中无可奈何的只有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 这样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几乎抹杀了高中学生仅有的绘画兴趣, 这显然不利于我国人民审美素养的提高。

2.过度宣扬西方的绘画艺术

众所周知, 我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譬如我国的传统的绘画如山水画都是比较注重写意的, 而西方绘画却与之不同他们的传统绘画如宫廷画都是比较注意写实的有的作品简直细致入微。当然我们部门片面的评判两者的优劣, 只有辩证的去欣赏不同艺术的美感。但是现目前由于我国长年的积贫积弱从而在心理层面形成了一种可怕的小民思想, 在这样的思想左右下, 如今的中国人普遍都媚外的心理, 甚是可悲的是在美术教学中, 许多教学者也抱有这样的思想, 对西方艺术推崇备至, 而对我国传统艺术嗤之以鼻。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养成, 在某种层面上甚至会致使学生审美观的扭曲。

二、高中美术教育思路

1.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诚然没有学习热情的学生就如沉睡的狮子一样, 是没有精力去猎取”知识”的。所以任何教学开展的必要前提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高中美术教学也别无二致。因此在美术教学开展前, 首先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但是在培养兴趣的同时, 我们也必须符合学生的审美能力, 因为的审美能力是逐渐培养起来的, 诚然, 教师作为一个成年人其审美能力已经受到了长时间的历练, 因此也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可是就高中生而言, 其审美能力还处于被待被开发的阶段, 此时学生的审美能力普遍是不强的, 因此教学中要循循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不能妄图学生一开始就可以欣赏莫奈、德加、梵高等现实主义的画, 更不能奢求学生理解毕加索等人的抽象主义绘画。在教学的伊始, 教师应该给学生欣赏较为古典优美的画, 如我国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徐扬的《南巡图》、抑或是西方宫廷画系列譬如“圣母”系列。总而言之, 就是要使用在学生审美能力之内的作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艺术的诞生源于灵感, 而灵感的诞生源于积累又源于生活同时还源于轻松的生活环境。就好比我国璀璨的文人山水画, 哪一副不是来自作者恬静放旷的胸襟, 哪一副不是源于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当然你也许会举巴黎现代主义绘画的那帮人如莫奈、德加他们穷困的例子子来反驳我, 但是我并不想狡辩, 莫奈、梵高这类远离沙龙的画家的确过的比较窘困, 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的是他们都有一颗随遇而安的心。因此他们才会遗留那么多隽永的作品, 所以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环境是有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 也有助于激发出学生的艺术灵感的, 因为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才会很好的认识美, 和创造美。

3.学会辩证的审美

什么是美, 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定义的问题。因为每个人心中美的涵义都不一样, 所以人类的绘画史甚至于艺术史才会是一直进步的。那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 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那么就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因此在美术作品赏析教学时, 教师要尽量增大作品的跨度, 不能将目光拘于一隅。譬如, 在讲中国传统的绘画时, 既要包含人物画、又必须得有山水画, 要有明清时的秀丽温婉当然也少不了秦汉是的粗野放达和唐朝的开明繁荣, 既要有表现市侩的《清明上河图》, 又必须包含仙人乘鸾跨凤的《洛神赋》。一言以蔽之,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最主要的是教导学生欣赏美, 因此审美的角度要尽可能的广阔, 这样学生看到的才是泰山而非障目之叶。

4.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从本质上讲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欣赏美是将美由外到内的汲取, 而创造美则是将美由里及外的输出过程。因此在高中美术教育中, 培养学生美感输出、表达能力是教学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但是在现实高中美术教育中, 教师不甚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仅仅将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作为教学的关键。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在高中美术教学中, 绘画技巧的传授至关重要, 但相比之下提高学生创作能力的关键还是要放在提升其领悟能力上。而领悟能力的来源通常是对自然及生活的体味, 由此可见美术教学不能仅仅拘泥于形式, 更不能将学生的灵魂束缚在教室之中, 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到教室外去观察去领悟美感从而进行有益的创作。

综上所述, 我国高中美术教育课时安排较少且教学方法欠妥, 为了全面提高我国学生素质, 就需要构建美术教育高效课堂。而构建高效课堂首先就需要培养学生兴趣, 其次则是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最后促进学生审美关照能力的发展, 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鹏.浅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打造高效课堂[J].祖国:教育版, 2013.

[2]李明.打造高中美术教育高效课堂的策略[J].中学时代:理论版, 2014.

[3]种美.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 2015.

高校省情教育新思路 第5篇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对贫困生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 消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 而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有一种积极力量, 希望得到幸福、希望、信心、快乐, 心理学的历史使命应该是激发人的积极情绪, 使人体验快乐与成功, 只有积极力量得到培育, 人性的消极方面才会被消除或减弱, 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逆境中的人们求得生存与发展, 更要帮助处于正常境遇下的人们学会建立高质量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 使生命过得更有意义。积极心理学的宗旨是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 将个体的人格优势体现到整个生命过程中, 帮助人们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使“积极”成为心理学研究中新的价值取向。目前高校心理教育有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 消极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 积极目标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 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那些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以及适应困难的学生, 同样在对于贫困大学生的教育上也存在过于注意其消极心态, 对其潜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发塑造不足的问题。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视野,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把积极心理因素作为开展教育的心理依据, 注重贫困生的发展潜能、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进取心等的培养, 积极探索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精神资助”, 也称为“造血工程”, 除了从政策上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免工作体系, 扩大贫困生经济救助的渠道和工作力度外, 还要认真研究和解读贫困生的心理状态和内心世界, 去探寻、抚慰他们心灵的隐痛, 建立外部救助与内在关怀相结合的关怀体系, 在帮助贫困大学生经济上脱贫的同时, 也摆脱 “心理脱贫”, 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应对环境, 融入社会。

二、积极探索高校贫困生教育的新思路

(一) 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提高贫困生的专业竞争能力

经济上的资助只能解决贫困生短期的困难, 要想使贫困生解脱贫困链的束缚, 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是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造血”的方式来提高贫困生的竞争能力和生存技巧。要搭建专业技能训练平台, 提高贫困生进入社会的竞争能力, 具体体现在加强贫困生英语使用能力、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 同时为贫困生开展各类科技学术竞赛活动提供场地和经费资助, 积极开展课内外的创新实践活动, 通过学习小组、社团活动、课题研究等多样途径的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贫困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可以成立类似公司形式的贫困生自助团体, 提高贫困生的创业能力, 如鼓励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组成电子维修小组, 为百姓服务, 鼓励生物专业的学生为当地农业服务等, 使贫困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 敢于肯定自己的才能, 并不断寻找机会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为他们以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提高贫困生就业能力

学校应有意识地帮助贫困生确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通过创设职业指导机构, 帮助每一个贫困生建立职业前期档案, 包括学生的专业情况、兴趣、特长、职业倾向等内容。采取科学方法对其职业倾向做初步的测量和定性分析, 再针对性地加以辅导。同时为学生报告社会中各行业和职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前景, 包括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 使贫困生及时全面地了解社会职业行情, 反思自己面对未来职业生涯中的长处和短处, 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内容, 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 全面提升个人能力, 挖掘其潜能, 缩小或消除他们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差异, 使他们能公平地面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三) 组建互助小组, 增强贫困生的沟通能力

组建发展小组, 以促进小组和成员成长为目的, 通过建立成员之间的相互共识, 鼓励每一位成员参与团体活动, 使团体达到自决和自觉的程度。通过这方面的团队活动, 成员应该可以增强学习能力, 自己更有创造力, 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障碍时也有更大的承受力, 从而提高竞争力, 增强贫困大学生面对未来双向择业的信心, 因此团体的主题可以定义得广泛一些, 如:如何发现自我, 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 规划职业生涯等。首先引导成员正确认识自我, 能逐渐正确认识并勇敢面对经济条件差异以及群体地位变化等客观事实, 同时, 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同时针对他们当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障碍, 帮助成员从熟悉信任的团体伙伴开始, 学习和掌握与人正常交往的技巧。贫困大学生应对生活困难的最主要动力是他人的理解与支持, 应该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被理解、被接受、被尊重的机会, 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让他们与更多的圈子之外同学进行互动与交流, 这样能够舒解他们的压力, 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悦纳感。同时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 在校园里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建立一种民主、文明、平等、相互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 使贫困生有同等机会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获得各种锻炼, 并鼓励其他同学走近贫困生, 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人格, 增强贫困生的归属感, 使贫困生在宽松的人际环境中学习、生活, 体现学校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

(四) 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提高贫困生的抗挫能力

高校要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 初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互助、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积极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 注重心理素质培养, 强化适应能力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 特别是要加强贫困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挫折的容忍力, 认识到挫折是生活的挑战, 成功的机遇, 在挫折面前不能气馁, 要开拓进取, 自强不息, 顽强拼搏。通过树立和宣传逆境成才的典型来激励他们正视贫困, 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勇敢地面对现实, 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 看到自己积极优秀的方面, 看到存在的问题, 以此找回真实的自我并建构新的自我。要树立积极的价值观, 增强自尊、自主、自强的主体意识, 懂得真正的贫困是知识的缺乏, 而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巨大的财富。要珍惜大学时光, 利用现有条件去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 以贫困磨炼意志, 消除贫困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让人格朝完善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希永.实施积极心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4) .

[2]周东明.论积极心理学与幸福的教育[J].中国德育, 2008, (1) .

[3]贺金莲.提能:高校贫困生解脱“贫困链”束缚的有效途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4]庞桥.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缺失问题与关怀体系建设[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

高校省情教育新思路 第6篇

1 新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1.1 宗教观念和迷信活动的影响

1.1.1 宗教多元化。

从斯普兰格对价值观的分类来看, 将人的价值观分为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构成的多元一体的统一国家, 随着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一个国家内部的文化多元化的态势会更加明显。对于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讲, 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 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理念不可避免地带进校园, 不同的思想信仰相互冲突和磨合, 更加促进了信仰的多元化。宗教信仰是人们追求精神需要并获得满足的一种形式, 而且在一些民族地区, 宗教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哲学、文学、医学、艺术、科技等都成为宗教文化的附属, 致使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弄不清这样一些问题:宗教的精神追求与哲学的、政治的、美学的精神追求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有什么本质不同?

1.1.2 封建迷信活动蔓延, 毒害青少年和危害社会稳定。

解放以来我国加强科学宣传教育, 相信科学的人越来越多, 迷信活动没有多大市场。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活动弱点所诱发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意识, 同国外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内外呼应, 为西方敌对势力渗透、颠覆摇旗呐喊, 又为封建阶级的腐朽思想提供沉渣泛起的思想条件。在民族地区, 一是迷信活动区域泛化, 从农村、乡镇到民族地区的省城;二是迷信活动人数众多, 不仅有农民、乡村干部, 也有国家干部包括离退休人员;三是活动的内容五花八门, 几乎涵盖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老病死, 衣食住行。老一辈相信鬼神达到如此的痴迷程度, 怎能不对年青一代产生影响呢?个别少数民族大学生竟在作文中写到他亲眼见到鬼。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初次上大学, 甚至是暑假回校, 多要择好黄道吉日, 才能出行。可见, 封建迷信对青年学生的危害一点也不能低估。

1.2 拜金主义严重和人情的冷漠

1.2.1 价值判断拜金化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容易诱发个人主义, 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容易诱发拜金主义, 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容易造成人们对精神价值追求的淡化。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势必强化物质利益观念, 增强对货币的向往, 思想和行为的功利性逐渐增强。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受此影响, 认为有钱是男子汉, 没钱是汉子难。不相信共产主义而相信命运, 还表现出“远离政治”, 信念淡漠的倾向。

1.2.2 人情冷漠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市场经济强调追求功利, 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 人情、亲情的淡薄。利益成为一些人交往的动力, 在一定程度上淡漠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帮助, 见死不救、见义不为, 腐蚀着互助友爱、见义勇为的淳厚民风。在人情关系上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有两种偏见, 一是只认民族不认是非, 表现出对其他民族的冷漠;二是对一切人包括本民族也没有亲切感, 正如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所说, 黄牛过河各顾各。

1.3 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较浓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意识形态灌输培养了普遍流行的高度政治化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价值观念。这一价值观念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 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目前, 尤其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和影响下, 人们大多不再虔诚地为“远大”理想奉献满腔热情, 而更多地倾心于自我塑造、自我完善, 个人及群体的追求都日趋实际和功利化。他们的价值目标从理想化转向具体现实, 如:找份理想的工作、出国、赚钱, 把理想追求与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 转向实惠实用的现实主义, 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从注重知识的价值到注重金钱的价值, 认为知识与金钱都是必需的。

2 构建价值体系, 强化教育的时效性

2.1 深入学习价值理论, 强调爱国主义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高校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必须遵循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 结合时代的特征建立符合民族院校特点的价值观理论体系。学校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使之深深根植于优秀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上。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 形成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高尚情感, 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加强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需要, 是促进民族团结, 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因此, 要帮助各民族大学生牢固树立共同理想;要教育引导各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 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时代感, 培养造就新一代坚定的爱国者。

2.2 加强法制建设, 规范价值观的形成

加强法制建设, 为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提供重要保证。价值观是有层次的, 既有关涉“终极关怀”的人生价值观, 又有维持社会共同生活的一些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取向, 法律能使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取向明晰化、规范化、权威化, 为人们提供具体的行为模式。因此法制环境在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加强法制建设, 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用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仅凭单纯的思想教育而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纪律作保证是不够的, 对于少数违纪学生, 必须严格校纪校规, 对个别的“害群之马”要采取强制措施, 果断处理, 因为纪律处理也是一种教育。如重庆科技学院2006年2月同时开除27名在新学期补考中作弊的大学生。对欺诈、背信等利己主义行为不严厉打击, 平等、信任等价值观就建立不起来。运用一系列的措施表明国家提倡、支持、鼓励什么, 反对、抵制、惩处什么, 促使个人去选择和接受社会大力提倡宣传的价值观念, 摈弃社会鄙视和唾弃的价值观念, 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3 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光荣责任和义务。当前,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 意义重大。国际敌对势力总想从民族宗教问题打开缺口, 对我国进行分裂破坏活动。我们要看到, 国际敌对势力与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恐怖主义势力相互勾结, 企图内外夹击。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孤立这些极端势力。唐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共推赤心, 永保盟好”, 一直到清朝各民族之间团结和睦, 共同创造了中国繁荣昌盛的历史就是最好的佐证。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角度看问题, 加强民族团结也是很重要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 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另外, 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要与民族文化结合。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 在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 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的优势, 并适时地、积极地加以引导, 就会使爱国主义教育更有说服力。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姿, 由于各民族经历了各自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 因此各个民族形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文化。将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才能使广大汉族同学更多、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 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的文化交流, 从而振奋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团结, 凝聚民族力量。

摘要:本文分析阐述了新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思路:构建良好的价值体系, 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关键词:民族院校,民族和谐,大学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万明钢.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195.

[2]茆琛.重庆科技学院开除27名考试作弊学生[EB/OL].新华网, 2006-02-25.

上一篇:国际青年旅舍下一篇:列车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