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方法范文

2024-05-24

叙事方法范文(精选12篇)

叙事方法 第1篇

象征,以具体的有形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无形的事理。美国劳伦斯·坡林教授认为:“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的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 (劳·坡林: 《谈诗的象征》, 《世界文学》,1981年第5期) 这便有了人生哲理的存在空间。要使人生哲理获得生存载体,必须发现它的“客观对应物”。关于其“客观对应物”,艾略特认为,它是“所必须的物品,或是某种情况,或是一系列事件,而且要认识 它们,同时,还要求它们必须具有唤起我们 内心情感 的力量”(《汉姆莱特及其问题》, 《乔伊斯、伍尔芙、艾略 特集》日文版,第304页),其“客观对 应物”,主要是下列表现形式:

通过物件 , 进行意象 化写作。这物件的人生哲理蕴涵要和作品的人生哲理蕴涵一致,最好具有补充、深化作品的人生哲理蕴涵的意义。我们有不少作品通过有人生哲理蕴涵的物件进行意象化写作。如陈昌平的《凶器》中的抹子、金仁顺的《喷泉》中的喷泉、刘荣书的 《郎情妾意》中的狗狗、迟子建的《他们的指甲》,等等,都是通过物件进行意象化写作的优秀作品。迟子建的《他们的指甲》,如雪用所爱的人的指甲作画,把她的一个个生活片段连结了起来,同时艺术化地凸现了其中的思想蕴涵。如雪喜欢给所爱的人剪手指甲,用透明胶把指甲 镶嵌在绿色木 板上。她给第一个丈夫的指甲拼出一朵朵小花 ,银白色 ,妖娆浪漫 ,晶莹剔透。她 爱第一个 丈夫,第一个丈夫是外科大夫,但因自己失去生育能力,公婆又特别注重传宗接代,她主动提出离婚,随之失去了工作,但她用离婚分到的钱买了座平房,种菜,养鸭,日子过得去。她给第二个丈夫的指甲镶嵌了几朵桃花和杜鹃花。第二个丈夫是个杀猪的,人们都说这桩婚事不般配,她则认为丈夫真诚地疼爱她,这比什么都重要。可是好景不长,丈夫在一次见义勇为中失去了生命,她悲凉得慌,便养了两条狗,白狗拉着载着纯碱馒头的小车赶市集,有不少馒头买主;黑狗看守放到河里的鸭子,到时间还把鸭子赶回家。她的 第三个所 爱的人,因为相处的时间短,剪下的指甲很少 ,对她来说 ,寒星一般,美丽凄清,想来想去,把它们拼出两只蜻蜓,一只飞在雪白的指甲花上,一只飞在粉红的指甲花上。这两只蜻蜓带着薄薄的气象,迷离,雅致,就像银河洒下的两滴清水。她第三个所爱的人 ,是采沙船上的 一个黑脸 大汉,这个人正直,善良,因为一气之下阉割了奸污众多打工者的妻子的村主任,住了八年监狱,自己也失去了性功能,家里还有个病婆婆 ,不采沙了 ,就得回去。他走了,如雪失魂落魄,但终于冷静了下来,把鸭子赶回温暖的棚舍,喂给它们最喜欢的小杂鱼,开始发面,用黑脸大汉给她做的柳条帘子蒸了馒头,带着爱犬大白,到集市去卖馒头。人们都说她的馒头越做越好吃。指甲,作品中的一个小物件,以此进行意象写作,再连接其他叙事事件,生动灵巧地揭示了如下的深刻人生哲理:人生,虽然充满了烦恼绝望,但是,决不能沉溺其中,而要怀着美好的愿景,乐观进取,努力向上。

通过典故 , 进行意象 化写作。运用典故进行意象化写作,会产生人心的历史纵深感,再联系社会现实,会看到人心历史的发展轨迹:这会使作家在深度和广度层面上加强挖掘人的心灵世界。我们有不少运用典故进行意象化写作的优秀作品。如李佩浦的《寂寞许由》、张慧雯的《月圆之夜》、薛荣的 《回家》,等等。李佩浦的《寂寞许由》,开篇引用了许由隐居的典故。传说许由广有贤名,尧帝要把君位禅让给他,他听说后逃到箕山隐居了起来。不久,尧帝请他做九州长,他以为耻,怕脏了耳朵,连忙跑到颖水边洗了耳朵。当时的另一位隐士巢父嘲讽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不愿做官的,作秀罢了。由“作秀”引起了“我”的联想:“我”到一个县级市天仓市挂职副市长,去的第一天就遇到了郭守道,这个人物是个民办教师,要用自己的 “人造金刚石”专 利创办企业 ,但困难重重。他的专利是真的吗?“我”问了省专利局领导,回答是肯定的。他怎么能有这项专利呢?他当知青时有个好朋友,这个好朋友考上了大学,主攻材料力学,研究了人造金刚石,老郭当包工头积蓄了些钱,资助了他的研究工作,后来他得了严重的肾病,老郭倾家荡产为其治疗,朋友很受感动,要不行时,把这项专利签给了老郭。可是老郭要将发明创造付诸实践,创办企业,这得经过层层审批,高额贷款,他一次次找薛常务副市长,被他骂得狗血喷头,要过年了,老郭走投无路,趴在省城火车站厕所墙大哭。正在这时,日本企业家池田龟一找到了他,愿意投资。这,震惊了全市。薛常务市长主抓这一招商引资项目,首先要接待好池田,池田来的第一天,全市大街上挂满了热烈欢迎的大标语,薛常务亲自带12辆轿车到市界高速路口迎接,酒宴设在全市一家最豪华的酒店,喝的是当地名酒“三泉春”,但瓶子里装的是茅台酒,崔局长为表示诚意竟跪在地上敬酒,池田醉得不行,溜到椅子下了。池田说出投资1千万日元,薛常务以为是美元,稀里糊涂地签约了。可1千万日元才合人民币70多万,招待费就花了10多万。就这样,池田以1千万日元拿走了“金钢国际”43%的股份,后“金钢国际”上市,资产评估37亿。就在企业 投产那一天,郭守道不见来了,原来他躲在厂内一个配电房的小屋里,去世了。作品结尾,挂职的“我”离开天仓前,去看了许由墓,那许由墓,是稍大的土丘,土丘前有一墓碑,土丘外围了铁栅栏,栅栏上有个锁着的铁门,我问路人,这门怎么锁着,回答说,原来是收费的,一次五元,可没人来,就得锁上了。上述许由墓典故的表象、招商引资的表象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从纵深的远古延伸到现代,在人生的 征途上,无论做官还是不做官,切切不要做秀;作秀,毁了人生,伤了社会。

通过作品整体叙事,进行意象化写作。有人认为只有以小物件进行意象写作 才能算意象 写作,这是一种片面观点。作品是否进行意象写作,主要看其是否蕴涵人生哲理。事实上,不少作品由于通过独特的整体叙事生动展现了人生哲理,因而成为优秀的意象化叙事作 品。如莫言 的《拇指铐》、李洱的《狗熊》、裘山山的《课间休息》,等等。裘山山的《课间休息》,张淑英是位退休的中学语文教师,已经75岁了,这么大岁数了,儿女又很关顾,本来应该颐养天年了,当然,可以适当学习学习,锻炼锻炼,愉乐愉乐,也可以“老有所为”,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适当为社会做点儿有益的事情。然而张淑英老师却把自己的每天活动安排得满满 。8点30到9点10分,第一节课,练书法;9点30分到10点10分,第二节课,读报刊杂志;10点30到11点10分,第三节课,看电视,听诗词讲座。下午也安排得满满的。张淑英老师还定期搞社会实践活动。发现社区有什么“问题”,立刻向物业委员会、小区管委会反映,他们怕她翻来覆去唠叨不止,老远就躲开了。张淑英老师还热心帮警察捉小偷。小区一家被盗,她回忆起来,看到一个陌生人跑下楼梯,于是接二连三地不厌其烦地向警察反应 一些微不足道 的“情况”,把警察都弄烦了,后来警察告诉她,那是个快递员,与本案无关,原来事情是这样的:被盗的那户 ,是个有权势 的人家,人家并不住在那里,那楼房是放东西的,楼房主人的司机起了贪心,让同伙来盗,女主人来清点珍贵物品时,发现东西没有了,立刻报了案,因此暴露了丈夫,丈夫被双规。其后,张淑英老师没趣地回家了,发现儿子蹲在门前,儿子说,你出去3个多小时了,电话找不到你,在美国的妹妹都急疯了,一个国际长途接一个国际长途,我不阻拦,她就买机票了。作品的整体叙事,包括张淑英老 师的每天时间 安排、社会活动、帮警察捉小偷等等 ,揭示了一个深刻 的人生哲理 :死死抱住僵化 了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不放,只会给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添乱。

小升初记叙文叙事方法 第2篇

(2)点评:太笼统,不具体。

(3)分解过程:接到传来的球——在地上拍了几下——对手拦截——将球传给前方的伙伴——飞速向前冲,绕过对手——又接过球——晃过对手拦截到篮板下——纵身跃起——扣篮进球

(4)再想想每个动作的具体场景,把这一连串的动作连起来,写一段具体的话:

姚明在后场扬起右手熟练地勾住了同伴传过来的球,习惯地在地上轻轻地拍了几下,猛地将球从拦截过来的对手头顶砸向在前方招手的同伴,同时迈开双脚,闪电般地越过对手。刚刚接到球的那位同伴见姚明已冲过了中场,就把球又传给了姚明。姚明跳起,接过了球,便运着球,以灵活逼真的假动作一连晃过两名后卫的阻击飞速冲到篮板下,纵身一跃,同时右手持球扣篮,对方还没有反应过来,球已经从篮网里撞到了地上。(188字)

散文化叙事的基本方法 第3篇

一.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平凡之中的非凡

在平淡的现实生活中,凡夫俗子、平民百姓身上有许多不平常的非凡素质。

西方的一些著名作家在烦恼绝望占据重要地位的叙事语境下,用心表现日常生活中创造进取的非凡精神。获普利策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安妮·泰勒的《初学者再见》,一场疾病使艾伦右侧手脚麻痹,但他仍然坚强乐观地经营着自己的出版公司,可是不幸发生了,心爱的妻子多乐茜突然离世,他陷入极度悲痛之中,几个月后,多乐茜又回来了,在多乐茜的鼓励下,他开始了新的生活,但后来意识到,多乐茜并没有回来,那是他思念妻子的幻觉,过多沉溺于悲痛,只能徒增感伤,纪念妻子的最好办法就是乐观地生活下去,好好地做事情,于是他又开始了积极进取的新生活。美国当代女作家伊丽莎白·斯特鲁特的《奥丽芙·基特里奇》获普利策奖,其主人公奥丽芙脾气暴躁,语言尖刻,不断伤人,同丈夫,孩子,学生都处不来,对生活充满了怨恨,一天到晚生活在痛苦之中。丈夫去世后,奥丽芙有天散步,帮助了失去老伴的杰克,第一次发现生活意义,随后与杰克接触越来越频繁,对以前的所作所为感到悔恨,开始与杰克享受黄昏恋的愉悦,对生活充满感激。评委评论说,强烈的感情冲击深深吸引了我们。

西方的一些著名作家在非人化占据重要地位的叙事语境下,用心表现日常生活中非凡的闪光人性。被称作爱尔兰国宝级作家的梅芙·宾奇,其作品《塔拉路》《点燃一只小蜡烛》《晚间课程》等等,在全球销量4000万册。她以温柔慈祥的心灵,文静恬淡的语调诉说艰苦岁月中能干的家庭主妇、慈爱的父亲、善良的医生、慈悲的修女,等等,打动了读者大众的心,引领读者大众向前。获芥川文学奖的日本女作家朝吹真理子的《贵子永远》,写贵子和永远子在一起的欢乐童年以及他们25年后再次相遇的故事,作品深入人心地表现了万象流转,但情义永远的闪光人性。

西方的一些著名作家在生存价值消解占据重要地位的叙事语境下,用心表现自觉构建生存价值的非凡举止。爱尔兰著名女作家艾德娜·奥布莱恩的传记作品《乡村姑娘》,叙事自己的奋斗人生,在这些日常生活的叙事中,母亲坚称“文学是罪孽”,丈夫咬定“你有写作才华,我永远不会原谅你”。她力排众议,不顾母亲和丈夫的反对,毅然走上了艰苦的创作道路,创作了20多部作品,获得了爱尔兰笔会终身成就奖。这里生动展现了她对自主意识、自由意识的热切追求,这隶属于自我价值的构建;艰难岁月的创作丰收,体现了她对社会价值的热切追求。被称为现代文坛“疗伤系”的代表作家,日本的吉本芭娜娜,其作品《橡果姐妹》,失去双亲的少女果子和姐姐橡子创办了一家叫做“橡果姐妹”的心理咨询网络,热心解答网友们遇到的情感问题,她们在努力构建社会价值的同时,努力“磨砺自己的灵魂”,构建自我价值。

二.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普遍之中的特殊

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的特殊之处具有丰富、深化、发展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意义。列宁高度赞美“不只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体现着特殊、个别东西的全部丰富性的这种普遍”,说这是“绝妙的公式”(《列宁全集》第38卷,第98页)。列宁为什么对体现丰富的特殊性的普遍性赞不绝口呢?当人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本质以后,对独特性的认识,具有补充、丰富、发展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意义,赋予人们对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以生命、运动、发展。

王海磬的报告文学《一个人、一匹马,穷尽青春年华》,全国劳动模范王顺友一个人,一匹马在高山深谷中送邮26万多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长征”,其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信件。这一个人,一匹马,一壶酒,送邮,是大山区生活中平常的事情,但在这平常的事情中却有着稀有的独特:35年送邮26万多公里,相当于21趟“二万五长征”,并且,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信件。李玉兰的报告文学《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全国劳动模范邓前堆在高山峡谷中行医28年,为了乡亲们的健康,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溜索过江,那漓江索道,高30多米,长100多米。这溜索行医,是漓江两岸平常的事情,但在这平常的事情中却有着稀有的独特:经常溜索,索道30多米高,100多米长,送医28年。这些平常之中的独特,丰富、深化、发展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共产主义精神。

我们有不少散文化叙事方式的小说作品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普遍之中的独特。季栋梁的《上庄记》,西北的一个极端贫困的小山村,为了孩子成才,改变贫困际遇,全村上下办教育,抓学习,一个个触动人们痛感神经的感动强有力地激励着读者的心灵。初春,寒冷沁骨,因为没钱买笔记本,一个个小学生都高高兴兴地到操场上写作业。范小青的《厨师履历》,王巧金,贫困山村的一个非常能干的女青年,结婚,婆家摆宴席,双方商定,最后一道菜上猪蹄膀,可是宴席上却上了木制猪蹄膀,王巧金深受刺激,婚后,奋发努力,用积下的金钱买了一只只猪蹄膀,自己烧制,一一送给参加婚宴的宾客。接着,凭借自己的勤奋、智慧,在镇上办了巧金蹄膀店,同丈夫欢愉地经营着,很红火。上述独特的呈现,从不同视角丰富、深化、发展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建设中创造进取的奋斗精神。

三.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解构之后的重构

事物解构之后的重构,体现事物周期性的发展特性。“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之母”,是说事物的周期性发展变化永不停止,这是宇宙万物产生的基础。老子《道德经》这句精彩言论阐明了事物螺旋式的发展意义。endprint

德里达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是一种生生灭灭的运动,进行着永无休止的“结构——解构——重构”。

其重构,是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恩格斯指出:“否定之否定究竟是什么呢?它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81页)

重构,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广泛进行。如现代爱情的经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反对禁欲主义,赞誉人类的爱情,爱情开始走向情与性相结合的道路;可是后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激进主义者把强调爱情中的性推到极致,于是只剩下赤裸裸的性了;爱情引起的社会危机,促使一些有见地的思想家,如罗洛·梅、费尔盖·哈林、基·瓦西列夫等等大声疾呼,呼唤情与性高度结合的爱情,现代爱情开始走向高度发展的情与高度发展的性的高度结合的道路。国人写的几部传记作品,李存光的《巴金》、荷兰的《居里夫人传》、苏曼的《获诺贝尔奖的女性》生动展现了巴金夫妇、居里夫妇、科里夫妇的有魅力的现代爱情。巴金与萧珊相濡以沫,相互关切,萧珊去世后,其骨灰长时间存放在巴金的寝室里,巴金说,这样,“感到她仍然和我在一起”。居里与玛丽突破婚恋的封闭围墙,实现了相互之间“你融进了我的生命之中”的婚恋,书写了“人类婚姻史一个伟大动人的佳话”。科里与格蒂虽然个性迥异,但他们的婚恋达到了高度和谐的境地,以致朋友们取笑他们是“雌雄一体”。这些激动人心的爱情,在现代爱情解构的世界语境下,正是重构的高度发展的情与高度发展的性的高度统一的现代爱情的生动写照。

一些作家认为,现代社会在性解放作用下,“公寓伙伴”、“一夜新娘”、“露水夫妻”,“合同夫妻”、“群婚团体”等等泛滥成灾,现代爱情已经被解构了,只剩下性放荡了,因此,怕被人嗤笑落伍,不敢写现代爱情。但与此同时,一些作家根据现代爱情解构之后的重构,生动展现了重构的高度发展的情与高度发展的性的高度结合的现代爱情。如,铁凝的《火锅子》,写了一对老夫妻“那永不腻烦,永不勉强的手拉手”。《春风夜》写了一对为生活奔波的中年夫妻的相会,午前,他们在一个旅店相遇,妻子知道丈夫腰间盘有病,说,你躺你的,我陪你坐着。丈夫拿被子盖上了妻子的双腿,他知道她的腿有关节炎。丈夫在被窝里搂住妻子穿弹力保暖裤的腿,妻子低头摸了一把男人脸上粗硬的胡子说,你还知道疼我的腿啊。相爱男女的接吻、拥抱、爱抚、作爱、等等,是情活动,也是性活动,是情、性统一的活动。上述作品这些相濡以沫的爱情叙事,可视为在现代爱情解构的大时代语境下,现代爱情的重构,体现高度发展的情与高度发展的性的高度统一。

在严酷的人生辩证法中,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平凡之中的非凡,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普遍之中的特殊,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解构之后的重构,这就从根本上破解了简单复制日常生活现象的问题,为文学艺术的超越性、创造性、审美性的展现开辟了广阔空间。

散文化叙事的基本方法 第4篇

一.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平凡之中的非凡

在平淡的现实生活中,凡夫俗子、平民百姓身上有许多不平常的非凡素质。

西方的一些著名作家在烦恼绝望占据重要地位的叙事语境下,用心表现日常生活中创造进取的非凡精神。获普利策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安妮·泰勒的 《初学者再见》,一场疾病使艾伦右侧手脚麻痹,但他仍然坚强乐观地经营着自己的出版公司,可是不幸发生了,心爱的妻子多乐茜突然离世,他陷入极度悲痛之中,几个月后,多乐茜又回来了,在多乐茜的鼓励下,他开始了新的生活,但后来意识到,多乐茜并没有回来,那是他思念妻子的幻觉,过多沉溺于悲痛,只能徒增感伤,纪念妻子的最好办法就是乐观地生活下去,好好地做事情,于是他又开始了积极进取的新生活。美国当代女作家伊丽莎白·斯特鲁特的 《奥丽芙·基特里奇》 获普利策奖,其主人公奥丽芙脾气暴躁,语言尖刻,不断伤人,同丈夫,孩子,学生都处不来,对生活充满了怨恨,一天到晚生活在痛苦之中。 丈夫去世后,奥丽芙有天散步,帮助了失去老伴的杰克,第一次发现生活意义,随后与杰克接触越来越频繁,对以前的所作所为感到悔恨,开始与杰克享受黄昏恋的愉悦,对生活充满感激。评委评论说,强烈的感情冲击深深吸引了我们。

西方的一些著名作家在非人化占据重要地位的叙事语境下,用心表现日常生活中非凡的闪光人性。 被称作爱尔兰国宝级作家的梅芙· 宾奇,其作品 《塔拉路》 《点燃一只小蜡烛》 《晚间课程》 等等,在全球销量4000万册。她以温柔慈祥的心灵,文静恬淡的语调诉说艰苦岁月中能干的家庭主妇、慈爱的父亲、善良的医生、慈悲的修女,等等,打动了读者大众的心,引领读者大众向前。获芥川文学奖的日本女作家朝吹真理子的 《贵子永远》, 写贵子和永远子在一起的欢乐童年以及他们25年后再次相遇的故事, 作品深入人心地表现了万象流转, 但情义永远的闪光人性。

西方的一些著名作家在生存价值消解占据重要地位的叙事语境下,用心表现自觉构建生存价值的非凡举止。爱尔兰著名女作家艾德娜·奥布莱恩的传记作品 《乡村姑娘》,叙事自己的奋斗人生,在这些日常生活的叙事中,母亲坚称 “文学是罪孽”,丈夫咬定“你有写作才华,我永远不会原谅你”。她力排众议,不顾母亲和丈夫的反对,毅然走上了艰苦的创作道路, 创作了20多部作品,获得了爱尔兰笔会终身成就奖。这里生动展现了她对自主意识、自由意识的热切追求,这隶属于自我价值的构建;艰难岁月的创作丰收,体现了她对社会价值的热切追求。被称为现代文坛“疗伤系”的代表作家,日本的吉本芭娜娜,其作品 《橡果姐妹》, 失去双亲的少女果子和姐姐橡子创办了一家叫做“橡果姐妹”的心理咨询网络,热心解答网友们遇到的情感问题,她们在努力构建社会价值的同时,努力“磨砺自己的灵魂”,构建自我价值。

二.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普遍之中的特殊

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的特殊之处具有丰富、深化、发展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意义。列宁高度赞美“不只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体现着特殊、个别东西的全部丰富性的这种普遍”,说这是“绝妙的公式” (《列宁全集》 第38卷,第98页)。列宁为什么对体现丰富的特殊性的普遍性赞不绝口呢?当人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本质以后,对独特性的认识,具有补充、丰富、 发展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意义,赋予人们对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以生命、运动、发展。

王海磬的报告文学 《一个人、 一匹马,穷尽青春年华》,全国劳动模范王顺友一个人,一匹马在高山深谷中送邮26万多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长征”,其间, 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信件。这一个人,一匹马,一壶酒, 送邮,是大山区生活中平常的事情,但在这平常的事情中却有着稀有的独特:35年送邮26万多公里, 相当于21趟“二万五长征”,并且, 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信件。李玉兰的报告文学 《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全国劳动模范邓前堆在高山峡谷中行医28年,为了乡亲们的健康,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溜索过江,那漓江索道,高30多米,长100多米。这溜索行医,是漓江两岸平常的事情,但在这平常的事情中却有着稀有的独特:经常溜索,索道30多米高,100多米长, 送医28年。这些平常之中的独特, 丰富、深化、发展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共产主义精神。

我们有不少散文化叙事方式的小说作品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普遍之中的独特。季栋梁的 《上庄记》, 西北的一个极端贫困的小山村,为了孩子成才,改变贫困际遇,全村上下办教育,抓学习,一个个触动人们痛感神经的感动强有力地激励着读者的心灵。初春,寒冷沁骨, 因为没钱买笔记本,一个个小学生都高高兴兴地到操场上写作业。范小青的 《厨师履历》,王巧金,贫困山村的一个非常能干的女青年, 结婚,婆家摆宴席,双方商定,最后一道菜上猪蹄膀,可是宴席上却上了木制猪蹄膀,王巧金深受刺激,婚后,奋发努力,用积下的金钱买了一只只猪蹄膀,自己烧制, 一一送给参加婚宴的宾客。接着, 凭借自己的勤奋、智慧,在镇上办了巧金蹄膀店,同丈夫欢愉地经营着,很红火。上述独特的呈现,从不同视角丰富、深化、发展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建设中创造进取的奋斗精神。

三.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解构之后的重构

事物解构之后的重构,体现事物周期性的发展特性。“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之母”,是说事物的周期性发展变化永不停止,这是宇宙万物产生的基础。老子 《道德经》 这句精彩言论阐明了事物螺旋式的发展意义。

德里达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是一种生生灭灭的运动,进行着永无休止的“结构———解构———重构”。

其重构,是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恩格斯指出:“否定之否定究竟是什么呢?它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 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 (恩格斯: 《反杜林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第181页)

重构,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广泛进行。如现代爱情的经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反对禁欲主义,赞誉人类的爱情,爱情开始走向情与性相结合的道路;可是后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激进主义者把强调爱情中的性推到极致,于是只剩下赤裸裸的性了; 爱情引起的社会危机,促使一些有见地的思想家,如罗洛·梅、费尔盖·哈林、基·瓦西列夫等等大声疾呼,呼唤情与性高度结合的爱情, 现代爱情开始走向高度发展的情与高度发展的性的高度结合的道路。 国人写的几部传记作品,李存光的 《巴金》、荷兰的 《居里夫人传》、 苏曼的 《获诺贝尔奖的女性》 生动展现了巴金夫妇、居里夫妇、科里夫妇的有魅力的现代爱情。巴金与萧珊相濡以沫,相互关切,萧珊去世后,其骨灰长时间存放在巴金的寝室里,巴金说,这样,“感到她仍然和我在一起”。居里与玛丽突破婚恋的封闭围墙,实现了相互之间“你融进了我的生命之中”的婚恋,书写了“人类婚姻史一个伟大动人的佳话”。科里与格蒂虽然个性迥异,但他们的婚恋达到了高度和谐的境地,以致朋友们取笑他们是“雌雄一体”。这些激动人心的爱情,在现代爱情解构的世界语境下,正是重构的高度发展的情与高度发展的性的高度统一的现代爱情的生动写照。

一些作家认为,现代社会在性解放作用下,“公寓伙伴”、“一夜新娘”、“露水夫妻”,“合同夫妻”、“群婚团体”等等泛滥成灾, 现代爱情已经被解构了,只剩下性放荡了,因此,怕被人嗤笑落伍, 不敢写现代爱情。但与此同时,一些作家根据现代爱情解构之后的重构,生动展现了重构的高度发展的情与高度发展的性的高度结合的现代爱情。如,铁凝的 《火锅子》, 写了一对老夫妻“那永不腻烦,永不勉强的手拉手”。 《春风夜》 写了一对为生活奔波的中年夫妻的相会,午前,他们在一个旅店相遇, 妻子知道丈夫腰间盘有病,说,你躺你的,我陪你坐着。丈夫拿被子盖上了妻子的双腿,他知道她的腿有关节炎。丈夫在被窝里搂住妻子穿弹力保暖裤的腿,妻子低头摸了一把男人脸上粗硬的胡子说,你还知道疼我的腿啊。相爱男女的接吻、拥抱、爱抚、作爱、等等,是情活动,也是性活动,是情、性统一的活动。上述作品这些相濡以沫的爱情叙事,可视为在现代爱情解构的大时代语境下,现代爱情的重构,体现高度发展的情与高度发展的性的高度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教育叙事 第5篇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一、语文味

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三、个人味

语文课的个人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人味,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

叙事方法 第6篇

【关键词】纪录片 叙事 节奏 悬念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以及真人真事为素材,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引发人们思考的艺术形式。真实是纪录片的第一要义,但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应只是简单的对现实场景的跟拍镜头的组接,再配上解说词和背景音乐,而应该是在经过作者缜密的思考后,从叙述与接受、故事与话语、时间与空间等角度,经过筛选、发现、观察后,通过内容和视听语言双重叙事的作用,制作出的富有丰富内涵、广阔视野,同时兼具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如今,纪录片越来越注重故事性,纪录片想要讲好故事就需要借助张弛有道的叙事节奏和巧妙灵活的悬念设置。

纪录片叙事节奏,并不是指各个镜头放映时间的比例,而是指每个镜头的延续时间适应于该镜头所能引起并使观众感到满意的那种注意力的紧张程度。纪录片节奏可以分为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两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内部节奏是外部节奏的变化基础,而外部节奏能更好地体现和衬托内部节奏,在为观众提供一场视听盛宴的同时,给予他们思考的空间。纪录片的叙事节奏可以不断破坏观众固有的心理程序,以此来突出叙事中心点,最大化地利用好手头的素材,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基于纪录片真实性的特征,有的时候当叙事无法对内容进行重塑时,除了叙事节奏,还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来增加影片的故事性和可看性。而悬念设置要充分运用观众的期待或者焦虑心理,使观众对纪录片内在发展始终关注,充满好奇。纪录片的悬念是导演扣押信息、引起议论、展示人物命运时,利用观众对事态发展的关切和期待心情、在剧作中所埋下的伏笔,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本文所要分析的就是如何把握纪录片的叙事节奏和在纪录片中设置悬念。

一、内外节奏有效融合

1、省略叙事时间

对叙事时间进行省略,突出最有表现力的瞬间进行叙述。“时间的省略”能避免纪录片叙事给人拖沓和乏味的感觉,从而加快纪录片节奏。时间的省略指的是叙事时间少于故事时间。

美国纪录片《超码的我》的导演摩根在100分钟内向我们展示了连续30天吃麦当劳会有什么结果。该纪录片获得第24届圣丹斯电影节纪录片的导演奖,2004年奥斯卡提名,而且是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纪录片之一。

《超码的我》在30天实验内容的叙事中,前几天都是尽可能的详尽还原,如何点餐,点了什么餐,记录每天三餐饮食,以及如何计步都交代得一清二楚,好让观众能清楚知道实验规则,以及实验是如何操作的。但到第三、第四天时,观众已经渐渐熟悉了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步骤,因此导演在这里跳过了点餐进食的过程,直接交代身体情况出现不舒服,维持整部片子轻快流畅的叙事节奏。

根据统计,在纪录片中呈现的22天实验过程中的点餐和用餐次数分别有:只有9天详细叙述了点餐过程,13天详细叙述了用餐过程。因为实验规则中有一条是在实验的30天中,摩根必须把麦当劳菜单上的食物至少要都吃一次,因此,为了避免叙事的单一性和重复性,导演有选择性地呈现他点餐和用餐的叙事。这样一来,体现了他遵守实验既定准则吃遍了麦当劳销售的食物,将重复叙事减小到最低,有详有略,加快了纪录片的内部节奏,进而加强了该纪录片的叙事性。

2、变更叙事者

除了叙事时间的省略,巧妙地变更叙事者也可以变换纪录片的内部节奏,从而让纪录片叙事手法更为丰富。如纪录片《超码的我》中不同于之前字幕以及摩根作为叙事者交代实验天数的进度,当摩根第二次前去健康中心称重时,女营养师说“12天里你的体重……”。实验从之前的第十天自然地过渡到第十二天,增加了纪录片的节奏感。这是加快节奏更自然的一种方法,在叙事的过程中变更叙事者不经意地进行过渡和时间省略,既加快了影片的内部节奏,又使纪录片的叙事手法丰富多元化。

3、背景音乐应用

加强外部节奏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背景音乐的恰当运用。

我们不妨将视线转向纪录片《列国图志——中国》,由探索频道和其下属的HD剧场联合打造的人文类电视系列纪录片。这是一部通过若干个小人物体现中国悠久的历史,丰富浩瀚的文明的纪录片。在纪录片《列国图志——中国》中,5分49秒时,背景音乐从之前富有悬疑色彩转换成牧笛声,此处即将叙述的是龙山恬静、淳朴的农民生活;6分18秒时,为了配合画面——龙山农民插秧,背景音乐变为较之前牧笛声更为轻快喜庆的民乐,表现他们辛勤耕作、自食其力,与此同时,农民插秧的节奏和背景的民乐节奏一致,每一个节点都吻合,这使得纪录片的节奏更为舒畅。

纪录片叙事除了要把握内外节奏统一之外,还要适时地制造亮点,而这个亮点就是接下来要讨论的如何设置悬念。

二、制造悬念,营造兴奋点

1、内容持续抓住观众的视线

在内容叙述的过程中设置悬念,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观众进入设置好的信息链,一环扣一环地解扣。要充分利用纪录片线性传播的特性,利用信息的扣押,吊足观众胃口。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信息的过度扣押,让人产生过多的疑问,就违反了悬念设置的初衷了。

纪录片《列国图志——中国》中对悬念设置的方式值得学习。要在百来分钟之内表现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并非易事,但探索频道这部《列国图志——中国》打破传统的“编年体”手法,而是挑选了不同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小人物,不断地设置亮点,串起整片,保持纪录片叙事的流畅度,以小见大。

其中,12岁的小女孩金杨能否成功突围选拔进入国家体操队出征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上海从事高空窗户清洁的宋峰能否圆他的中国梦——买一辆车;城市女青年Eliza整容后能否为她工作和生活带来好的变化等等都让观众对影片的叙事有所期待。这些悬念围绕的都是同一个主题,也是影片所要表达的中心,即“不管每个中国人是否能实现他们的梦想,也许新中国与以往不同的就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梦想”。这一点也道出了中国5000年来除了科技进步、国家地位提升、经济发展飞速等等之外,最显著也最值得人们关注的变化。通过悬念一个个的揭晓,最终回到影片的“神”,升华主题以及引起观众的认同感。纪录片中悬念的设置让观众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之后又出现问题,继而解决,就好像让观众置身于一个简易的迷宫,慢慢探索前行,过程跌宕起伏又充满乐趣。

2、积极调动观众感官

纪录片悬念设置还可以运用视听语言,解说词、音效、光线、镜头的闪回、倒放、跳切等等手法。比如在危急关头,突然一声巨响会让人一惊,这一声巨响就把人拉进了无限想象的深渊,会引发人们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的紧张好奇等类似的思考;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画面上只有一个人脚的特写,足以让人毛骨悚然,继而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忧,这样的特写镜头无疑也能制造悬念,还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从这个角度来说,悬念的设置是出于观众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的手法,有如“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通过这些视听语言的综合叠加,会给纪录片悬念效果加分不少。

结语

纪录片叙事性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是一部杰出的纪录片。叙事节奏和悬念手法是否运用得当决定了该纪录片叙事性是否具有优势。在保证了纪录片在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更要挖掘纪录片整体节奏的变化,不能一味地平缓深沉,也不能一味地高歌猛进。只有纪录片的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统一步调,才能让纪录片的整体叙事更自然和谐,也更具吸引力。纪录片叙事的过程中,悬念的设置是否恰当关系到其故事性的强弱,也可以影响整部片子的节奏。只有不断地让观众产生疑惑,挖掘亮点,才能始终吸引他们关注影片的叙事,增加纪录片的观赏性。

参考文献

①李一成,《纪录片叙事艺术分析》,《红河学院学报》,2008(12)

②李丽芳,《影像叙事对文学叙事的承接与超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③牛柯,《论纪录片的叙事技巧的应用》,《电影评介》,2010(11)

④王丽娟:《视听语言传播艺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⑤黄辉:《应用广播电视新闻学——通晓电视》,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作者: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

浅谈高校宣传叙事方法的创新 第7篇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着脱离师生学习生活的倾向, 在认识上源于对宣传观念的固守, 对传播观念的忽视。宣传是指自上而下的, 以命令、教育的方式进行的单向信息传递, 目的使接受者的行动符合传达者的特定要求。持有这种观念的宣传思想工作者自居主体地位, 而把接受导向的师生置于客体地位。虽然从理论上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有着互动性维度, 但实际上师生的能动性并没有被积极地调动。尤其在络信息时代, 主客体间的互动性成了一种徒有其表的理论假设, 刚性宣传非但没能取得预期效果, 却引起了受众的反感。

传播是指大范围的信息传通, 强调传通过程中传者与受者的平等地位和相互作用。传播并不是消解信息的导向性, 不会削弱信息的意识形态内涵。不同于刚性宣传, 传播在话语的运用、表达的方式、挖掘的角度上都从受众的品味出发, 能更准确地概括新时期宣传工作以人为本、务求实效的特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肩负拥护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的高校传播, 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品质形成。麦克卢汉认为高校是一个传播场所, 它由校园气氛、文化设施、行为规则和人际关系等构成, 高校传播是一种无意识的潜课程, 是重要的教育影响力量, 常常比有意的课程渗透得更深。

因此, 在网络信息时代做到以先进的文化服人, 以真挚的感情动人, 在刚性宣传中置入传播意识就显得颇为重要。宣传的影响力、渗透力既根源于所表达观点的内在价值, 也依赖于生动、具体的宣传叙事方法。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实现从宣传到传播的转变, 以讲故事、重形象为特点的“小叙事”方法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

小叙事是相对于宏大叙事而言的。不同于有某种一贯主题、常常与抽象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宏大叙事, 小叙事与细节、解构、分析、差异性、多元性、悖谬推理紧密相关, 与个人叙事、日常生活叙事、“草根”叙事相提并论。

有着小叙事色彩的高校党政宣传要实现几个重要转变。一、主客体关系的转变。在网络信息时代, 高校宣传工作者和师生的关系不是传统的主客体关系, 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两个主体, 这意味着要重视师生接受信息的选择性。网络媒体导致了宣传客体的主体化, 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发布自己认同的信息。高校宣传工作者只有认识到双方定位的这种转变, 紧跟时代步伐, 创新宣传形式,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话语和语气的转变。高校宣传话语一直沿用着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符号系统, 口号式、排比式、说教式的政治话语让人产生了“话语疲劳症”。宣传语气立足党政部门, 是官方的语气而不是师生的语气。三、宣传手法的转变。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受到以往道理为主的宏大叙事的影响, 一贯坚持刚性灌输, 正面宣传死板, 即便充满价值的观点也让人难以接受, 原因正在于宣传手法亟需改进, 需要把要传达的内容“软”下来。小叙事就是把观点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 通过生动而有技巧的讲述, 寓教于乐, 潜移默化地推销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要求高校宣传工作者要根据对师生的评估做出选择, 要考虑传递给师生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采用哪种情节技巧来传递这一观点。四、宣传思想工作者观念的转变。高校宣传工作者要增强受众观念、服务观念。尽心尽力为师生服务, 实现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是高校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师生喜欢不喜欢、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 是检验宣传工作好坏成败的标尺。

把传播观念融入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不能停留在口号的提出层面上, 小叙事带来的诸多转变提供了具体的可行性。立足当代教育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不仅要把道理讲清, 还要让师生喜欢听, 要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 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无论小叙事还是宏观叙事都有其优点, 现在提倡小叙事是对以往宣传思想工作中宏观叙事消极效果的反思和拨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感受实践的脉动, 吮吸生活的醇香, 倾听群众的心声。

参考文献

面向叙事的场景设计方法与实现 第8篇

一、场景设计相关概念阐述

(一) 场景设计阶段

1. 概念设计阶段, 又称符号设计阶段。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场景, 它们看似不同却有着共同联系。比如某一物质需求, 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他们的卧室里都有床, 只是材质和风格不同罢了。由此看来概念设计阶段是为了设计出一个与生活常识和故事情节相符的场景, 并且具有反映场景的功能。如会议室、接待室的场景设计, 就要从整体上把握、考虑到这些场所的用途, 减小设计结果参数变化的波动范围。

2. 详细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与概念设计阶段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此阶段是从细节上把握场景设计, 要求设计出来的场景能够突出事物本身的特性及发展趋势, 更加注重场景的生成, 包括具体风格、材质、色调、空间位置等元素的设计, 是动画制作的重要环节。

(二) 场景设计模块

1. 推理模块。即通过己有故事场景获取与现有场景设计相关的元素, 进而推理总结出目标场景设计所需要的信息, 根据生活规律和常识推导具体场景, 并进行补充描述。推理模块在动画制作场景设计环节中应用广泛。

2. 场景生成模块。即根据现有的场景描述, 在场景实例库中寻找相似场景案例, 将场景案例与场景实例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整理, 使之满足故事情节发展需要。[1]场景生成模块与现实动画场景的搭建相吻合, 保证了动画场景地有效构建。

二、面向叙事的场景设计方法

(一) 场景相似性比较方法

在场景实例库中找到元素、环境光、配色等都相似的目标场景是非常困难的, 这也是场景设计的难点。在动画制作中, 由于各种因素使两个场景间存在诸多不同, 在选择时要有所取舍, 不能以偏概全, 尽量选择对场景设计影响力大的实例作为参考场景。场景元素、配色、环境光、人物的年龄、性格、职业、社会关系等因素, 对场景设计影响较大。准确定义场景相似概念, 可以更准确地找到两个相似场景实例。场景案例与目标场景越相似, 场景设计就会越真实。

(二) 场景修改法

场景修改法是在场景实例库中找到一个与目标场景相似的场景实例, 并根据需要对场景案例进行整理, 使场景符合目标场景描述。场景修改主要包括增加、删减、替换三种方法。场景增加是在合适场景实例的基础上, 增加一些制作所需的场景因素, 也可以是多个实例场景的综合应用;场景删除, 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 一些实例场景中的因素不满足目标场景设计要求, 因此要做适当地删减。场景替换是通过替换场景实例中的场景元素, 如环境光、配色等, 使之描述符合目标场景。

(三) 布局修改算法

布局修改是场景设计的重要方法。目标场景属于二维, 真实场景属于三维。但目标场景的布局描述存在一定难度, 在修改时要找到与二维布局相支撑的另一维度关系。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其物体摆放都有一定规律, 是根据事先设定好的参照物确定物体摆放位置。每个物体都有设定好的安全区域或安全距离。此外在合理摆放物体的同时, 也要为人物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2]

三、面向叙事场景设计的实现

(一) 场景配色要合理

从场景设计结果来看, 目标场景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场景的观赏性, 也是其风格魅力的体现。观众通过场景风格推断人物性格和心理, 是观众对作品的认知过程。场景设计工作的关键, 是设计出让观众满意且符合其审美情趣的场景风格。在场景设计中, 设计师通过调节场景的配色, 制定合理配色方案, 实现不同风格场景的转换。不同场景配色呈现出不同的场景风格, 而场景风格会影响动画制作的成败。

(二) 控制好场景环境光

场景设计成果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给观众, 图片渲染包括场景环境光的设计计算。为了充分发挥环境光的积极作用, 在场景设计中要控制好环境光。仔细观察会发现生活中不同时段场景环境光也是不同的, 不论是光线射入角度, 还是物体影子位置、长度都是不一样的。为了使图片渲染效果更典型、层次感更强, 把环境光划分为六种不同强度, 包括强阳光、弱阳光、无阳光、强月光、弱月光、无月光。同一个场景环境光的取值不同, 图片渲染效果也不同。

(三) 场景元素选择

在场景设计中会出现很多装饰性的场景元素, 这些元素可以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性和习惯爱好等信息, 且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物场景需求也是不一样, 因此在选择场景元素时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包括支撑关系规则、伴随规则、放置规则、禁忌规则。[3]支撑规则, 所有的场景元素间都存在支撑关系, 且与场景元素类别有关, 如床与地板成垂直支撑关系, 壁画与墙壁成水平支撑关系;伴随规则在场景设计中也很普遍, 如厨房与锅碗瓢盆、餐桌与椅子、床与床单被套等;放置规则, 物体是按照设计好的参考位置放置的, 在场景中不可能找到物体的精确位置。禁忌规则, 严格遵循事物发展规律, 每个元素都有其存在价值, 一些元素不可同时出现。

(四) 扩充场景实例库

建立资源描述框架, 确定场景描述语言, 使面向叙事的场景设计更加生动、实用, 提高计算机识别效率。同一场景不同配色、环境光、场景元素, 所表达的场景寓意也是不一样的。在场景设计中, 根据不同场景设计所蕴含的不同信息, 划分实例场景的属性, 通过分层描述法获取场景实例, 不断丰富场景实例资源, 提高信息的二次利用率。例如卧室和厨房两个场景, 共涉及场景元素7426 个, 场景实例2106 例, 为设计卧室、厨房类场景提供了有利地参考。

(五) 利用信息处理技术, 提高设计人员技能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和电子设备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生产和生活呈现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从场景设计到最终效果是以先进计算机处理技术为基础的。面向叙事的场景设计中不断引进先进制作技术, 不仅可以提高图片渲染效果, 也实现了动画制作效率的提高。增强场景设计人员的知识素养和操作技能, 需要定期开展培训学习, 加强技术交流。

(六) 制定评价标准, 实施激励机制

任何一个工程都是设计—实现—评价工作的过程。为了保证场景设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制定判断场景设计好坏的评价标准, 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不断改进。适当实施激励机制, 能充分调动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鼓励探索新的设计场景, 丰富动画制作视觉效果。

四、结语

场景设计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设计工作, 多种场景设计方法的使用, 不仅使设计作品满足大众需求, 场景设计效率也会不断提高。在面向叙事的场景设计中要保证场景配色和场景环境光合理, 场景元素选择适当, 扩充场景实例库, 就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提高设计人员素养和技能, 制定评价标准、实施激励机制, 实现动画产业的发展。

摘要:场景设计是计算机动画制作中重要的环节, 工作难度也非常大。随着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 设计者们可以利用的动画制作软件也越来越多。但场景设计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难题, 影响了动画制作工艺的发展。文章阐述了场景设计的相关概念, 探讨了面向叙事的场景设计方法及应用策略。

关键词:场景设计,面向叙事,设计方法,实现策略

参考文献

[1]曹存根, 岳小莉, 李跃飞.PNAI一种新型的叙事与动画智能试验平台[J].信息技术快报, 2006 (05) .

[2]陆汝铃, 张松愚.从故事到动画片[J].自动化学报, 2002 (28) .

高中语文叙事诗教学方法的思考 第9篇

一、从诗歌的叙事性为抓手,把握叙事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叙事性是叙事诗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从诗歌的叙事性入手,把握叙事诗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诗歌鉴赏的核心内容。在对叙事类的诗歌进行教学时,教师要首先让学生理解叙事诗的叙事性特征。诗歌的叙事性所体现的是诗人直面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在创作诗歌的艺术过程中恰当地融入了民生疾苦,后以巧妙的手法表达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关注和思考,因而叙事诗所展现出的深度不仅是叙,还有创作者的深刻思考。中国古达叙事诗在创作时讲究艺术精神好主题追求,讲究把现实主义精神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从而有了白居易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境界。所以,到了唐代,更多的关注社会现实的叙事诗得到迅速发展和繁荣, 并流传为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和白居易以及黄遵宪等诗人的诗歌。叙事诗所追求的现实主义精神,使这类诗歌在历史长河中能够永久保存下来,并具有很大意义的历史价值。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在对叙事类诗歌进行教学时,要在对叙事性的特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使学生进入到相应的历史情境中,进而有效领悟和把握叙事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艺术魅力。

二、以诗歌的艺术性为钥匙,有效地分析和鉴赏叙事诗

我国是诗歌的伊甸园,是诗歌的国度。诗歌从夏商周时期发展开始, 到了唐代,诗歌迎来了鼎盛时期。我国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出现后,诗歌的创作类型丰富多样,其中叙事诗成为一个方向, 虽然叙事诗在诗歌的长河中未能成为发展的主流,但似乎叙事诗的艺术魅力未能受到影响,相反却使人们对叙事诗的艺术魅力情有独钟,并且在另一个角度上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方面,它以诗歌的艺术形式出现,主要发挥了“赋比兴”中 “赋”这一创作方法,后来发展为更为成熟的叙事体的出现,恰好让诗歌艺术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也向结构短小的律诗渗透,比如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浓重上绣楼;蓦见墙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样类型的代言诗,都是叙事诗的演化。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讲,叙事诗保持了诗歌“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也秉持着“诗言志”的中国诗歌的艺术精神,同时在创作角度、关注现实等方面展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

另一方面,中国的叙事文学从神话、传奇到明清小说的发展, 叙事诗也有自己的独特贡献。叙述性的创作方式是叙事诗最重要的艺术特征。在教法上如果不能从这两方面去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叙事诗既失去了诗歌的艺术气质,也不及传奇、小说的叙事艺术的完整。但事实上,叙事诗恰好是两者最有机的结合, 其艺术魅力也独具特色。

三、以情节为突破口,领会叙事的情感性特质

以情节为突破口,领会叙事的情感性特质,是品味叙事诗艺术魅力的必经之路。中国的古典叙事诗历史悠远,从《诗经》开始, 自明清一代,在历史的承传中也有了多个层面的变化。有以纪事型的叙事结构模式的创作,这类创作主要以反映社会重大事件为中心, 比如曹操的《蒿里行》、杜甫的《兵车行》以及白居易、元稹、吴伟业等人的长篇叙事诗歌,都是这类型的典范;有以感事型的叙事结构模式的创作,作者强烈的主体性情感对事件有直接的反映和评价,是抒情和叙事最紧密的结合,甚至说是情感体验和价值评价凌驾于叙事之上,叙述的进程依靠抒情和议论来进行推进,特别是在爱国主义诗人那里这种类型最为鲜明。

所以,从叙事情节入手,教法上主要以讨论情节在诗歌中的作用和地位,其结构能力和推动能力是诗歌叙事完整性的前提。同时, 所有的叙事表达都围绕着一定的情感展开,不能把握这些情感的内涵就很难领会叙事诗的艺术魅力。比如《长恨歌》,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就是非常复杂的情感,在诗歌中有不同的情节进行细致、 深入和到位的表现,引导学生领会这些情节与情感的特质,才能领略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方法与节奏创新 第10篇

1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方法

1.1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主要以特写为主

一般来讲,在纪录片的叙事方法中,景别的特写是非常主要的,多是使用全景以及中景等重要镜头的叙事方法。一般对于人物的叙事主要表现人的肩部以上的镜头,以及某些比较细腻的画面,可以说是视距比较近的镜头。因此整个纪录片中特写就是一种主观性极强的镜头,在叙事性的影片中刻画人物形象是非常有效的。一般特写的镜头就是为突出某些细节画面,冲击观众强烈的视觉,有些纪录片可以说整体都是在运用特写这一重要的表现方法。

1.2 戏剧化叙事,设置故事的悬念

纪录片都有着自己的剧情,不过它都是真实的,和其他的戏剧化的剧情最相同的方法就是叙事,因此纪录片也是可以讲故事的,用特定的手段戏剧化故事情节,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在情节上还可以适当地设置悬念,激发人们的兴趣。纪录片中也不存在单纯的客观以及绝对的真实。纪录片也离不开主观意识,它的立场和观点的客观性都是相对性,追求的就是逼近真实。因此,纪录片的创作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运用叙事手段更好地增加其新颖性。

2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节奏创新

2.1 电视纪录片的内部节奏

2.1.1 设置悬念和冲突形成新的内部节奏

对纪录片悬念的创新,可以成为整个电视纪录片的内部节奏。因此纪录片的悬念有着一定的模糊性,会让受众逐步产生悬念,不断引发好奇心,形成叙事节奏的创新,激发受众的兴趣点。例如《回家》,就是运用现在进行时来记录整个纪录片,谁也不知道下一步究竟会发生什么。不过纪录片中的悬念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不明确的悬念流组成的,不断地推进链状形态的即时性出现。此外,冲突也是一种纪录片调节节奏的方式。因此冲突的产生可以更好地激发观众心理上的变化,形成起伏跌宕的故事节奏感。

2.1.2 细节成就纪录片的内部节奏

在纪录片的节奏上,细节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细节是构建人物性格、事件的发展和社会情境最重要的组成单位。细节画面可以产生很强大的内部张力,它比一般的镜头更有冲击力和感染力,可以增加表现的深度。目前比较成功感人的纪录片作品,都是通过一些细腻的细节来激发人们情绪。例如电视的纪录片作品《湘西,山的咏叹》,其中湘西人民的山里生活很困窘,在记录的过程中依据一个中年男人在一个肉摊面前来回踱步的细节,时而离开肉摊,时而回来看看,最后还是缓缓的离开了,生动地表现出了人们生活的清苦。这样的生活细节,可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展示出人们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整部电视纪录片最成功的地方。

2.2 电视纪录片的外部节奏

2.2.1 电视纪录片外部节奏中镜头运用形成新的节奏

镜头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镜头的运动上,是一种时间存在的方式,运用时间来表现出节奏。一般的镜头运动主要就是推、拉、摇、移、甩、跟、升、降等方式,这样的运动过程中就会形成景别和角度的改变。依据画面的需要以及景别的特征,可以运用不同的速度和形式来实现镜头的运动,形成完美的外部节奏。例如美国的纪录片《国家地理杂志》,其中一篇是讲述峡谷的,在讲述峡谷的大环境的时候,采用缓慢平衡的镜头。慢节奏的镜头运用,形成了作品的迟缓庄重的风格,淋漓尽致地将大峡谷的神秘诡异表现出来,这样的节奏安排,可以更好地满足观众波澜壮举的精致,但是还可以从环境的表面情景中,感觉到内在的生死拼杀,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境地,为后面的描述,尤其是描述峡谷的生命顽强,做了很好的铺垫和衬托。电视纪录片的镜头可以有或快或慢的节奏,和叙事段落的节奏可以相互适应,使电视纪录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2.2 采用镜头的剪辑形成明快的节奏

可以说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编辑的艺术。就像是谢尔盖·爱森斯坦说的,“摄影机拍下的、未经剪辑片断既无意义,也无美学价值,只有在按照蒙太奇原则组接起来之后,才能将富有社会意义的艺术价值的视觉形象传达给观众”。而电视纪录片的编辑过程就是镜头的剪辑。高水平的镜头剪辑可以很好地实现镜头的切换和创新,因此在进行镜头的剪辑过程中,不仅需要注意整个画面的逻辑性,还需要将时间空间以及运动的更替相互衔接。镜头切换速度的快慢也可以直接影响电视纪录片的节奏。所以我们需要对镜头剪辑加强控制,这对创造电视纪录片外部节奏非常有帮助。

摘要:在电视纪录片中叙事方法和节奏的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节奏的创新则是其中最有力量的方式。一般来讲节奏可以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整个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方法主要就是对电视纪录片的内容赋予节奏,可以增加电视纪录片的整体艺术价值。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叙事方法,节凑创新

参考文献

叙事方法 第11篇

摘要电影《浓情巧克力》上映后大获成功,强大的演员阵容是影片成功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贯穿影片中的对比的叙事手法的运用,不同人物之间的强烈对比、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对比都使得影片富有表现力。

关键词《浓情巧克力》叙事方法对比

电影《浓情巧克力》(Chocolat)由米拉麦克斯公司出品,于2000年上映。影片讲述的是一场新旧两种观念、不同生活方式的较量,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冬天,一位身世神秘的外乡女子维安妮带着她的女儿来到一个传统而平静的法国小镇落脚。维安妮在小镇上开了一家在这个旧式小镇上显得十分惹人注意的巧克力糖果店,店内备满了各种各样的诱人的巧克力和糖果。维安妮总能细心地揣摩每位顾客的不同口味,观察顾客们的个人需要,让每位顾客都能从她的小店满载而归,不知不觉,镇上的居民们已经逐渐地接受这个新事物,开始抛弃那些曾经伴随他们生活点滴的一成不变的陈规陋习了。但是,维安妮和她的小店给这个小镇所带来的变化让以镇长为首的头面人物们感到异常震惊,甚至感到恐惧。他们认为维安妮正在引诱小镇上的居民们,巧克力小店正在使这个民风古朴的小镇走向堕落。这些人试图阻止镇上的居民继续进入巧克力小店,甚至想方设法地要把维安妮从小镇永远地赶出去,尽全力阻止维安妮再影响更多人。正当小店和它的女主人前途未卜之时,一个英俊潇洒的外乡客—。占克斯来到了小镇,并且立即加入了支持维安妮小店的阵营,他们都想用自己的行动把小镇从单调死板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故事围绕着传统的习俗不断的被冲击与不停的摩擦展开,在这当中,出现了很多人从无知和反对到了解和接受的转变,当一种新的文化冲击旧的传统,以及再接受新的思想的过程,感觉发人深思。

影片上映后大获成功,该片获200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原创音乐等五项大奖提名,以及金球奖四项提名。《浓情巧克力》演出阵容堪称豪华,由莱塞·霍尔斯卓姆(Lasse Hallstrom)执导,由朱丽叶特·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朱迪·丹奇(Judi Dench)、莉娜·奥琳(Lena olin)、凯瑞·安妮·莫斯(Carrie-Anne Moss)等出演。豪华的演出阵容是影片得以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但是贯穿影片的对比的叙事方法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影片获得好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以片中的主要人物为主线对影片中的对比的叙事方法进行探讨。

1薇安妮(朱丽叶特·比诺什饰)

薇安妮是女主角。在影片的一开始,薇安妮的出场就和小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她带着女儿,穿着大红色的斗篷艰难的行进在风雪中。小镇是保守的,她是自由的:小镇是灰暗的,她是明亮的:小镇循规蹈矩,她却宣扬个性:小镇沉浸在斋戒节的禁欲中,她却开起了巧克力店挑战所有人的欲望。她用小小的巧克力化解着怨恨、误解,唤醒人们心中沉睡的欲望和自我,生活其实是很简单的,用爱心和巧克力就可以解决和引导许多事情,生活也是复杂的,小镇的人生活了这么久却几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穿着鲜艳性感衣服的薇安妮给死气沉沉的小镇带来了春天般的气息,她悄悄的改变着小镇。

薇安妮和她的女儿过着流浪的生活,她属于一个传统的少数民族。以制作和研究巧克力秘方为生。她们的民族信仰就是走遍所有的小镇,搜索秘方,并不断向前前进。但是她在这个小镇上邂逅了卢克斯(约翰尼·德普饰),一个船开到哪里家就在哪里的爱尔兰吉普赛人,一个害怕安定,害怕责任的人。在不愿意停留的卢克斯离开之后。薇安妮无法承受爱情的伤害又要开始选择逃避,选择流浪。但最终被她改变了的小镇人又用真心打动了她,让她发现了生活不只是爱情。当然。卢克斯最终放弃了流浪又重回小镇,薇安妮也彻底抛弃了她的旧传统,不再去想着继续流浪,而是和自己心爱的人永远的留在了这个已经充满欢乐的小镇上。

2雷诺伯爵(阿尔弗雷镥·莫里纳)

雷诺伯爵是小镇的镇长,是传统和保守的代表,他认为在斋戒期间吃块粗粮面包都是罪过,所以薇安妮堂而皇之的在斋戒节开起巧克力店对他来说简直是魔鬼的行为,更何况这个魔鬼还未婚生子,所以他想维护小镇的传统。禁止所有的小镇居民去买巧克力。在背后诋毁她。小镇的人们逐渐被薇安妮的真情所感动、被浓情的巧克力所吸引,不仅购买的居民越来越多,并且无所顾及的去公认的坯子流氓的卢克斯的船上举行舞会,气急败坏的雷诺伯爵认为这件事不能就此罢休,心知肚明的手下放火烧了歌手的船只。新文化与旧传统的冲击达到了顶峰。但是薇安妮并不惧怕镇长,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接受代表新思想的巧克力,当雷诺伯爵愤怒地砸坏巧克力店的橱窗时,他无意中尝到了巧克力的美味,他的欲望和人性重新被唤醒,他承受不了诱惑,将巧克力店的装饰巧克力一吃而光,彻底绝望的伯爵也向薇安妮屈服。于是他改过自新,接纳了新的变革。开始尝试新的生活。镇长的妻子离开了他。他的传统道德感让他不敢追求自己喜欢的寡妇,在他开始尝试新生活后,他向卡洛琳(凯瑞·安妮·莫斯饰)投去了温情的目光,这个结局是美满的。

3约瑟芬(莉娜·奥琳饰)

约瑟芬可以说是在新旧思潮交替过程中受影响最大的、体会最深的一个人,她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刚开始约瑟芬是一个饱受折磨、一直忍受被虐痛苦的可怜女人,她衣着邋遢、蓬头垢面,没有自我意识,屈服于丈夫的管制,对丈夫逆来顺受,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有一次,约瑟芬去薇安妮的巧克力店里,临走时顺手牵羊拿了一块巧克力,薇安妮发现后装作没有看见,还送给她一个镜子做礼物。在生活中感受不到一丝温暖的约瑟芬感受到了薇安妮的友好,从而开始了两个女人间的友谊。约瑟芬又一次被丈夫殴打,她跑到了薇安妮的店里,薇安妮留下了她,并教她做各种巧克力,慢慢地约瑟芬帮薇安妮打理店里的生意。在约瑟芬的丈夫醉酒后硬闯入薇安妮的家里对二人进行殴打时。约瑟芬在薇安妮有危险时对丈夫进行了反击。在薇安妮的帮助下,约瑟芬逐渐认识到靠她自己也能够生活下去,她的自我意识苏醒了。她的脸上有了笑容,她的衣着整洁了,她努力工作。当观众看到约瑟芬在舞会上展开明媚的笑容、旋转起漂亮的裙摆尽情跳舞时,我们有理由相信约瑟芬已经有了幸福生活的能力。

4阿努克和路克

在这部影片中,有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点缀其中,他们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叫路克的男孩,是镇上的一个贵族孩子,他的母亲卡洛琳·克莱蒙特夫人是一个寡妇。也是一个传统的守护者。路克被严厉的母亲管制着,被一味地灌输传统的教育,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连跟疼爱他的祖母说话也不敢让母亲看见。但是,从路克的眼睛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多么想和同龄的孩子尽情玩耍,多么想给疼爱他的祖母画一张像。而另一个则是跟随母亲薇安妮一路漂泊的阿努克,她和路克恰好相反。在跟随母亲的漂

泊生涯中,她过早地懂得了人情世故,在交际与说话各方面都相当出色。她对于一个陌生的地方有着很强的适应性,与陌生人有着很强的沟通能力。在一家餐厅里,她敢于和一群大男人赌博,并赢得了物品。虽然阿努克在受到别人嘲笑时也向母亲抱怨过到处漂泊的生活,但她很快又能找到生活中的快乐。值得欣慰的是,影片的结尾是美好的,小镇上的人们接受了新的生活方式,薇安妮也不再继续流浪的步伐,阿努克可以安定的生活在小镇上。路克也会随着母亲态度的改变而生活得自由自在。

叙事方法 第12篇

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形式, 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率先兴起, 20世纪90年代末, 丁刚教授将其引入中国, 教育叙事研究在我国中小学兴起。教育叙事研究以后现代理论、文学中的叙事学理论、现象学和解释学理论等为理论基础, 强调研究者“面向事实本身”, 关注处于真实教育情境中的个人, 试图描述和解释教师的生活故事, 揭示事实背后的意义。教育叙事研究作为教育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质性研究形式, 发挥自己的特长。

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解,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说, 就是对有意义的教育事件进行描述分析、发掘, 或揭示日常事件、行为、生活背后的意义, 从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 丰富教育理论;从狭义上讲, 专指教师以研究者身份从事的叙事研究, 教师对日常生活、课堂教学中的事件、个人经验个人传记进行叙述, 以此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并通过反思改进自己的行动,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由此可以看出,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将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引入学前教育研究中, 主要特点如下。

(一 ) 教 育 叙 事 研究 资 料 来 源 的 多 样 性 。

教育叙事研究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 这从资料收集的来源上可以看出, 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在收集资料时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捕捉研究对象的深层信息。日常中平淡的教育故事也许就隐藏着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和教师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周围环境、气氛、教师的行为动作也许就隐藏着个人的某种价值观念和理论修养水平, 这都需要研究者仔细观察。另外, 教师的“教育日志”、自传或传记、各种活动的图片、相关的学生的作品和日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也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 ) 教 育 叙 事 研究 所 叙 述 内容 的 情 景 性 。

教育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 它总是在特定的背景或情景下发生, 教育叙事研究并不是对教育活动进行简单地描述与记录, 而是将研究对象的行为与教育场景、背景相联系, 对情景做细致描述, 分析和把握处于情景中的个体是如何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事件的, 并剖析事实背后所含的意义, 将其融于事实讲述之中, 只有经过这样的深度描述, 才能引起叙述者和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帮助教师、学生、研究者有所发展和提升, 促进彼此间的互动。

(三 ) 教 育 叙 事 研究 所 述 内容对 人 的 关注 。

多数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对象常常是单一的个体, 每个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所思所想都是不同的, 所以研究者对个体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个人生活经历、所思所想十分关注, 通过搜集教育、叙述、重构个体在教育生活中的故事, 达到对个体行为和经验的理解。此外, 研究者在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时, 不仅对事件本身、事件背景做各种记录和描述, 同时还对研究者自身的信息做描述。因为研究者所叙之事处处渗透着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是生命中一种独特的亲身经历、体验和感受, 有着不可重复性。教育叙事研究所述内容体现了对个体独特性的尊重。

(四 ) 教 育 叙 事 研究强 调 民 主 平 等 。

教育叙事研究的主体有两类, 一类是一线教师 (或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 , 作为叙事研究的主体, 目前的很多中小学教师会在研究者的指导下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他们叙述的内容多是自己的课程、教学故事和自己对教育教学事件的理解。另一类是教育理论研究者, 作为叙事研究的主体, 他们以中小学教师为观察或访谈对象, 对其所述内容进行分析和阐释。受“教师成为研究者”观点的影响 , 目前我国教育叙事研究的主体更多地指向前者, 认为教师身处教育情境中, 不但容易观察和获取教育情境中的事件, 而且在叙述过程中容易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其实我们更倡导理论者与研究者两者共同、平 等地参与 研究过程 , 两者之间 互相学习 、平等交流, 才能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 才能使教育叙事研究远离平庸。

二、教育叙事研究与学前教育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与学前教育研究有密切的关系, 将科学的方法运用到学前教育领域中的目的是揭示学前教育教育规律、充实学前教育知识和改善学前教育实践。 1将叙事研究方法应用于学前教育领域, 使其成为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中的一部分, 是否具有适切性? 其适切性表现如下。

(一 ) 教 育 叙 事 研究有 助 于学 前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彼 此 相 互靠拢。

长期以来, 由于受社会分工的影响,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已经逐渐成为少部分人从事的活动,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多数教育工作者不具备幼儿园教育工作经历、经验, 不愿意深入到幼儿园实际中, 由此导致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往往与教育实践场景脱离, 对实际缺乏指导作用, 成为学前教育研究中的一大弊病。幼儿园教师与专业研究者有一个根本的区别, 就在于他们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现场, 在现场中感受教育生活中发生的一切, 而教育现场正是产生教育问题的地方。叙事研究通过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入现场, 把幼儿园作为研究基地开展研究, 倾听一线教师叙述的产生于真实教育情境之中的故事, 体会他们对学前教育最为深切的感受, 教育工作者作为研究者, 与幼儿园教师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此过程中建成, 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学习。教育叙事研究作为沟通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丰富着学前教育理论, 指导实践活动, 促进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接轨。

(二 ) 教 育 叙 事 研究促进 教师 专业 发 展 。

“科研兴校”、“教师即研究者”等理念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共识。 目前, 许多幼儿园已开展了许多研究课题但是对于为什么要开展科研, 幼儿教师从事研究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科研方法, 广大幼儿教师却不是十分清楚。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 之所以鼓励幼儿教师参与科研活动, 是因为学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阻碍着学前教育向前发展, 如不及时解决, 将使学前教育陷入难以适应社会和儿童发展需求的困境。那么, 什么样的研究才最适合幼儿教师呢? 一些幼儿教师对科研抱有畏惧心理, 认为无从下手, 主要原因是缺少可行的研究方法, 而行动研究法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是较合适的, 行动研究中的教育叙事研究可称为“叙事的行动研究”, 教师更容易掌握, 因为这种研究方法与教师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关注幼儿教师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需要教师把自己的教育实践作为研究对象, 对日常教育生活进行反思。

教育叙事研究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大帮助, 因为教育叙事研究中的描述和解释的方式本身具有很高价值对故事的写作过程就是对教育问题的探索过程。当幼儿教师在对某一教育故事进行描述时, 会舍去大量的无关信息, 然后挑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准备关注和探究的教育问题, 并把事件与背景和情境相联系, 试图解释自己的认识。在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 教师对日常教育生活的观察能力提高了有意识地 、系统地探 究反思能 力形成了 ;倾诉、发泄 个人经历和感受的机会获得了;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儿童也有了新的认识。

(三 ) 让 学 前 教 育 研究 回 归生 活 本身 。

教育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所以教育必须回到一定的情境中, 回归到具体的生活中, 而不是被概括化、统一化。教育叙事研究倡导回归生活世界, 重视个体生活史和生活实践的意义, 要求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深入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 以教师的教育实践和经验为研究对象;要求教育叙事研究的另一主体, 教师所陈述的故事不是其主观想象的, 而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教育生活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完整的情节、与事件密切相关的人物、事件背后的意义都包含在教育叙述研究中, 所以说教育叙事研究是最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 给人一种亲近感。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无疑为学前教育研究回归生活本身开辟了一条道路。对于倾听者和阅读者来说,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鲜活生动情节的具体描述, 能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使他们从多个侧面和纬度认识和了解学前教育实践, 理解幼儿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对于幼儿教师来说, 儿童的自然成长发生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许多教育情景都是在没有刻意计划下发生的, 掌握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可以让教师更加关注儿童的生活, 在儿童生活的背景和环境中认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从而采取恰当的教育行动。

综上所述, 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式, 它真实性、行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被用到学前教育领域中, 我们在强调它的同时, 并非将它处于与其他研究范式对立的位置上, 因为学前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 需要运用不同研究范式, 从多角度看待学前教育问题,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深入认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论, 了解它们的优势与局限, 结合具体研究问题, 科学地运用各种方法。

参考文献

[1]徐琳.“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概念的静态语义分析及其动态生成[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1) :4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叙事方法】相关文章:

叙事作文写作方法07-04

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08-25

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与叙事艺术分析09-10

东方叙事05-06

叙事视角05-08

叙事研究05-24

叙事特色06-24

情感叙事06-26

叙事批评06-27

叙事设计07-05

上一篇:智能排课系统下一篇:文化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