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永恒的秘密

2024-05-16

爱情永恒的秘密(精选4篇)

爱情永恒的秘密 第1篇

戴比尔斯 (De Beers) 公司1888年创建于南非的北开普省, 它的唯一产品就是钻石, 那也就是矿物学中所说的金刚石。

1869年, 一位南非土著少年在一个农场上发现了一颗颗夺目的大钻石, 现代钻石工业由此起步, 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疯狂的淘钻热潮。随着越来越多的钻石被开采出来, 钻石成了贵妇人之间相互炫耀的昂贵饰品。1888年英国人在南非创建戴比尔斯公司,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钻供应商, 垄断性地控制了世界80%以上的天然原钻的开采和购销。

随着世界经济的繁荣, 西方社会一片珠光宝气、歌舞升平, 钻石销量稳步上升, 连胡佛总统也大发赞词:“我们正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胜利的前夜, 贫民窟即将从美国消失。”就在戴比尔斯积极准备即将到来的国际大市场时, 历史上最著名的股灾爆发了, 1929年10月24日, 纽约股市崩盘, 一小时内11个股民自杀身亡。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倒退16年, 千百万美国人多年辛勤的积蓄付诸东流。当时戴比尔斯只拥有占人群结构极小部分的高端人群市场, 当大萧条来临, 在生存与炫耀的选择中, 人们本能地节衣缩食。经济危机导致这部分人购买需求的下降, 钻石市场便遭遇极度紧缩, 戴比尔斯在这场风暴中开始摇摇欲坠。

寻找出路

为了减少亏损, 公司主席欧内斯特不得不决定削减90%的产品。同时, 他着手成立钻石贸易公司, 将自己定位为一家钻石行业的营销公司, 希望通过树立行业形象, 来刺激人们对钻石的需求。

首先他们为钻石找了一个时尚的概念, 并与负有盛名的可可·香奈尔合作, 联手开发新钻石产品, 推出了一大批设计精美的钻石首饰。但对于昂贵的钻石来说, 这一块市场空间显然太小, 而大萧条时期的富人们对这种炫耀消费的兴趣也大不如前。一段时间之后, 销售业绩非常尴尬, “时尚计划”以失败告终。

此时的戴比尔斯公司高层开始出现危机, 有人开始建议:钻石饰品的时代已经变成历史, 退出钻石行业, 转攻市场竞争激烈的黄金饰品会是一个走出困境的选择。面对是否转行的选择, 戴比尔斯公司选择了先处理大萧条时期积压的一大堆钻石饰品, 拖延决策时间。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 欧内斯特爵士的儿子哈里·欧内斯联系到了好莱坞, 使戴比尔斯成为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奖品提供商, 将积压的精美钻石作为一年一度奥斯卡颁奖典礼的赠品, 用以减小库存压力以及扩大品牌影响力。

“钻石一样爱情”的出现

1945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从一开始就透露着不平凡, 捧走当晚最佳女主角奖的是在《欲海情魔》里有着出色表演的琼·克劳馥。她是如此的惊艳, 以至于著名导演乔治·顾科用“希腊古典神祗的面具”来形容她的美丽, 被誉为一代电影皇后的葛丽泰·嘉宝也感叹:“你有一张美妙极了的脸”。当晚的每一个人都记住了“琼·克劳馥”这个名字。然而, 最应该记住这个名字和这个夜晚的是戴比尔斯。

哈里·欧内斯照例出席了这场典礼。同往年一样, 哈里要将精心挑选的钻石产品送到当晚的影后手中。而当琼·克劳馥接到这根镶有24克拉钻石的项链时, 美丽动人的影后惊呼起来:“真是太漂亮了, 这是用什么做的?”哈里回答:“这是我们公司的产品, 24克拉纯钻石项链。”克劳馥问:“它有些什么特别的意义吗?”哈里微笑地说:“钻石有坚硬、亘古不变的品质, 就是您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之后, 它依然会保持今天的美丽和光鲜!”说到这里, 哈里对自己所做的解释感觉良好, 本以为克劳馥会很开心地接下奖品, 但令所有人意外的是, 当晚的最大的赢家突然失去了笑脸, 变得伤感起来:“要是一个人能有像钻石一样的爱情, 那该多好啊!”

琼·克劳馥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16岁时她已经认识了三个父亲, 自己的婚姻生活也总是难以维持, 先后与小道格拉斯、弗朗肖·托恩结合、分离, 对于永恒的爱情她孜孜不倦, 却未能如愿, 有感而发地表达了“想要同钻石一样的爱情”这个愿望。

面对光鲜、耀眼的明星, 却听到如此平凡的感情流露, 哈里敏感地觉察到钻石的灵魂就在这里——一个关于永恒爱情的故事。于是戴比尔斯开始了影响世界的改变。

爱情母题与品牌架构

首先, 戴比尔斯在琼·克劳馥身上找到了适合产品特性的故事母题——永恒的爱情。钻石是坚硬的, 目前地球上所发现的物质中, 硬度最高的一种, 没有什么可以击碎它;钻石是稳定的, 任何酸性或其它药品对它都不起作用, 不会因时间的变化变质。而理想的爱情是什么?应该是坚硬的, 没有什么能够击碎它, 同时也应该是稳定的, 不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质。所以, 钻石=坚硬+稳定=永恒, 爱情=坚硬+稳定=永恒, 所以:钻石=爱情=永恒。

另外, 这个简单的代数关系式, 恰恰构成了人们心中最期盼的向往:每个人都需要爱情, 每个人都渴望永恒的爱情。在马斯洛理论中, 人的基本需求是安全, 对于无法预知的未来, 人们是没有安全感的, 不能确定现在拥有的美丽爱情在未来是否依然存在。于是人们需要借助外物作为有形的参照, 来慰藉内心的恐慌。这些就构成了戴比尔斯故事的核心:沧海桑田, 斗转星移, 世上并没有永恒的东西, 唯有钻石——“The diamond is forever”。

熟悉戴比尔斯的人都知道它的英文广告语:It says something big is hapening.And now the world knows it.But when you look at it you see the light of your love shining through all the years to come.The Diamond Engagement Ring.How else could two months'salary last forever?翻译成中文就是:世事纷乱喧嚣, 未来难以预料, 然而看着它, 你知道, 这光彩夺目的爱, 将会陪伴你一生。钻石订婚戒指, 除了它, 还有什么能让两个月的薪水永存?

随后, 戴比尔斯在全球约34个国家, 以21种语言, 为渴望获得永恒爱情的人宣讲一个拥有永恒爱情的故事, 深深影响着人们, 甚至一举变革了人们的婚恋习俗:一位40多岁的成功男士指着柜台的钻戒, 对着身边的女友说:你选最贵的吧, 这样才能配上我对你的爱。一对五十岁左右的夫妻, 在三十年结婚纪念日那天精心选了好久, 选了一对20分的白金心型钻戒, 丈夫给妻子带上托起妻子的手欣赏了半天, 轻轻地说了一句:在我心中, 你最珍贵。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小伙第三次来店里, 这次他带了钱, 还有美丽的姑娘, 他买下一颗小巧的钻石给姑娘带上, 姑娘激动地说:我不在乎你送的钻石有多大, 我只要知道你对我的爱像钻石一样永恒就足够了……

这个市场的潜力无疑是惊人的。20世纪60年代, 80%的美国人订婚开始选择钻戒作为信物。1993年, DTC将“The diamond is forever”翻译成“钻石恒久远, 一颗永流传”, 把这个故事带入中国。据《中国结婚产业发展调查报告2006—2007》显示, 全国每年有近800万—900万对新人喜结良缘, 全国每年新婚消费金额已达到4000亿元, 其中很多人都以钻戒为定情信物。步入21世纪, 戴比尔斯公司依然牢牢占据着钻石行业的龙头老大, 2006年戴比尔斯的销售额已达61.5亿美元。

爱情永恒的散文 第2篇

时间,也许我已经把他忘记,但时间转轴,转山转水转佛骨,将你转到我生命中来,不知道上天让我经历了多少个轮回,让我轮到你爱情中去。

等待,也许孤单是一种诅咒,在我远去的幸福里面,等你重新出现成了我今生的永恒。

春去秋来,一年的时间就弹指而过,很想找到回到过去的路,可怎么也找不到,就算是在梦里,也无法把它实现。我真的害怕唱着断点不再是让你流着泪,而是让我泪流成河。我害怕岁月见证了我老去的年轮。当我回首时,很想去弥补过去的什么,可是一切都已经走远,很多时候我都在劝自己面对现实,可那挥不去的记忆在残蚀我的现实,让我无法面对现实,只能把一个个的问候与关心送给你,证明我们之间那点苍白无力的存在。虽然如此,爱你的魔咒还是让我无怨无悔。

一个人站在窗前,看着河边的风景,那一排排柳树,用力的扭动腰肢,带给我冬天的问候,寒风划过脸庞,不由得紧了紧衣服,那些枯黄的叶子在空中打着转,慢慢的留在地上,成为了岁月的痕迹,深埋泥土。这个时候脑海中不由得想起了许多画面,在这些一瞬即逝的画面中,你成为了画面的永恒,在想到你一刹那画面定格了。冬天的坚持、春天的化解、夏天的激情,秋天的落叶,一段完美的爱情在残风晓月中飘摇着。难道我们的爱情就象这落叶的宿命那样短暂。又是一年的冬天到来,难道又是一个坚持,是否爱情的叶子又要开始周而复始才能显示出他的坚贞不渝?一个更加严寒的冬天到来,那三尺的冻冰是否要让我那忧伤而又充满温暧的心去融化。我相信爱应该刻骨铭心、应该轰轰烈烈、应该至死不渝。大爱有痕,岁月无声,抬头看了看天空,天空很蓝——蓝得有些遥远。但那颗爱你之心是永恒的,近在眼前,却在你心底。

遥远的只有天空吗?不是,是我们之间的距离。不是彼此空间的距离,而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我希望的那种爱情不是平平淡淡的,那种短暂的山盟海誓是不能永恒的,永恒的只有时间,让时间来证明我们重新相爱吧!至少,在我的生命中爱你是一种执着更是一种永恒。

在屋子的前面是一条河,河水很小——有些安静。

安静是只有河流吗?不是,是我们之间的爱情。你对我安静得好像逝去,真的很期望牵着你的手一起写纪念,写那夏日彻夜的思念;写那夏日我们缠绵时的激情。时间在慢慢的从我们指缝中溜走,可是我不在乎。我在乎的是你从我的生命里失去,相信我,让我们微笑着安静的走下去,永远…永远…

爱情永恒的秘密 第3篇

对于他设计的Paco Rabanne,外界评价毁誉参半。有人说他是仅次于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的神人所在,给了经典意想不到的现代包装;也有人如时尚评论教母苏熙·曼奇斯 (Suzy Menkes) 毫不留情地暗讽他仿效了Mugler,复刻经典不到位。但这位印度籍设计师均一笑了之,他说设计是他的工作,但绝不是全部,外界的评价并不能影响他设计的方向。他究竟赋予了这个法国老牌怎样的魔力?或许一切得从Paco Rabanne的历史谈起。

上个世纪60年代,战后经济开始恢复,人们的思想开始脱离传统的束缚,被解放的女性都急于从压抑的紧身胸衣中解脱出来,Paco Rabanne的迷你裙和皮革做的形如锁子甲的外衣应势而生,备受追捧。而美国的成功登月也让人们对高科技的迷恋登峰造极,Paco Rabanne的金属、塑料等高科技材料悉数登场,又让人们看到了服装的无限可能。

第一个系列叫做“不可穿”系列, 帕高·拉邦纳 (Paco Rabanne),这位巴黎时装界出了名的“斗牛士”——在他的眼里,怎么做、用什么方法均不重要。他曾说过:“时装设计唯一新鲜前卫的可能性在于发现新材料。”于是,新材料的探寻便随之进入更深层次的境界:纸张、羽毛、瓶子,唱片都变成了创造力的一部分。Paco Rabanne的“不可穿”渐渐风靡为大家争抢地“可穿”流行服,更顺理成章地在上世纪60年代成为通过服装向社会发声的代言人。

尔后随着帕高年岁已高,力不从心的他可能不太满意第一任接班人的表现,在2006年关闭了女装成衣线,品牌一度只剩下香水撑门面。直到2011年,曼尼什成了这沉寂6年后的时装屋的创意总监,开始了他复兴老品牌的探索之路。曼尼什的设计充满戏剧化和对比度,擅长运用色彩和材料。在曼尼什为Paco Rabanne设计的新系列中,可以看到他对老时装屋标志性设计的诚意致敬:锁甲一般的“战袍”闪烁着霓虹般的金属光泽,用纤腰、阔臀以及犀利的耸肩线条,打造出夸张的沙漏身形,勾勒出如希腊雕塑般的完美曲线。

第一套是Paco Rabanne标志性设计圆片裙的改良版。夸张的肩膀和腰线、金属质地和圆片设计如同一位穿着盔甲的女战士徐徐走来,但曼妙的身姿却又带有妩媚的现代感,让人有迷失时空的错觉。在新的系列里,仿佛可以看到Paco Rabanne的年代精华,也能看到曼尼什的标志性臀线设计。现在的Paco Rabanne,仿佛是一位拥有上世纪60年代灵魂的歌者,但颂出的却是新时代的歌谣。

S=surface A=Manish Arora

S: 您觉得自己和品牌创始人帕高·拉邦纳先生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A:其实很容易看出,帕高先生和我本人的作品在理念上非常相似与重合,那就是从未来主义出发。我的设计注重一种生命力的彰显,喜欢提问题,用尽一切机会去挑战时装的界限。对照我对Paco Rabanne所做的系列,我使用了一些出其不意的创新面料,这些设计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时装,更像是艺术品。我也对服装的工艺情有独钟,也在试图寻求一种创新和与众不同的东西。

S:Paco Rabanne这个品牌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创立,您本人对那个年代的它有什么印象?

A:其实我对它仰慕已久,在那时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简·方达(Jane Fonda)都穿它,“内衣外穿”不就是由它带动的么?妇女社会地位的解放开始反映在她们的穿着上,Paco总是跳脱在条框外。帕高先生非常有胆识,他喜欢挑战各种不可能,我想他对服装的态度远远超越时尚本身所能达到的界限。

S:上一季的Paco Rabanne,哪一件让您印象最深?

A: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件金属做成的衣服,它完完全全是用金属材料制造的,这是来自创始人帕高先生的设计理念。我们想通过这件衣服留下这个品牌最美好的传统,当然也想注入更现代的理念。

S:很多人都总结说,Paco Rabanne的精神就是未来主义,您同意吗?

A: Paco Rabanne的风格其实远比未来主义更具有革命性和创新性,我更愿意说它具有当代感。在当代感之上可以诞生出无数的风格,让人们更容易接受,不会受时间的束缚。比如说,你现在买的Paco Rabanne就算穿上10年也不会过时,具有当代感的衣服远比未来主义更有价值。它具有超越现代的思考和概念,也能让你的生活更加美好。

S:其实在当代感之下,Paco Rabanne是一个复古又经典的老牌,有时会不会感到一些冲突和矛盾?

A:对我说来说,品牌的精神远远高于服装本身。Paco Rabanne凸显了时装具有艺术美感的一面,它精致的工艺和细节,已经突破了时间的界限。在60年代,它的设计影响了无数的设计师,70年代的经典款型也造成了巨大的轰动。永远不落俗套与创新才是这个品牌的价值所在,所以并不会觉得冲突。

S:您自己寻找材料的过程是怎样的?

A:帕高先生是学建筑出身,设计中也十分注重服装与人体结构的密切联系,我也喜欢在建筑设计中找寻新的灵感。

S:在设计的过程中,既要保鲜老牌,又要发挥自己的创意和设计,觉得困难吗?

A:设计之前,我花了很多时间翻看老时装屋经典款的资料,这种过程太美妙了。在2012年春夏系列中,我重新研究了廓形,在形状上作了一些增加和修改。同时,我也试着为帕高先生的经典金属裙找寻新的面料,使用了一种珍贵金属蟒蛇皮。这样的“翻新”过程让我十分兴奋。

S:Paco Rabanne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有时代的映射,怎样让过去的品牌在这个年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A:帕高先生曾经说过:“我所跟随的不只是时间,还有时间的艺术。”让服装找到时代的归属,成为艺术品,那它就会永恒。

S:上个世纪的60年代,是女人们逐渐思想解放的年代。吸引她们的是Paco Rabanne看似不可能的材料,比如金属和塑料材质。您觉得对于现代的女性来说,Paco Rabanne吸引她们的特质是什么?

A:其实都一样,永远超越常规去思维,了解现代女性所需。

S: 你会怎样去定义穿Paco Rabanne的女性?

爱情永恒的秘密 第4篇

一、人物关系简洁明晰

电影叙事手法简明老练,影片开头就为我们逐一介绍主要人物,分别是女主角统计局长柳德米拉,男主角统计局轻工业处老职员纳瓦谢里柴夫,男主角的好朋友、财经学院的大学同窗欧利亚,局长秘书薇拉及工会工作人员苏娜。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主题曲《我的心儿不能平静》,非常轻快俏皮,配上上下班的镜头以及莫斯科市的老房子、狭窄的街道、匆匆忙忙的汽车等场景,给人一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

二、男女主角性格差异化

男主角纳瓦谢里柴夫是个不幸的中年人,相貌一般、事业上郁郁不得志,独自抚养两个小男孩,备尝艰辛。他工作勤恳,想当轻工业处处长,但生性谨小慎微,不善于在上司面前“表现”自己。他的顶头上司——局长柳德米拉是个性格怪癖的独身中年妇女,在下属面前终日不苟言笑。由此看来,在这两个性格“对立”的人之间,是不可能找出一致的地方了,但新上任的副局长尤里格里高耶维奇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切。在柳德米拉的办公室内,老朋友相见,分外激动, 这时局长却训斥了纳瓦谢里柴夫,尤里格里高耶维奇在一旁迷惑不解。门外的欧利亚告诉尤里格里高耶维奇,纳瓦谢里柴夫想当轻工业处的处长,尤拉当即表示要向局长请命,纳瓦谢里柴夫老实胆小的一面再次展现出来:“尤拉,听我说, 听我说,现在还不是时候......”

三、浓郁强烈的喜剧色彩

纳瓦谢里柴夫去跟局长道歉。其中一段对白是这样的:

男:大家都打心眼里爱你,都深深地爱着你。

女:很深很深的深处,以致让我看不到。

女:你说我铁石心肠。

男:不,你肝胆俱在。

女:你说我干巴巴的。

男:不,你湿乎乎的。

女:我简直摸不透你。

男:别摸我,干嘛要摸我。

一个情节简单、人物极少、场面普通的故事,却能够产生如此强烈的喜剧效果,这正是梁赞诺夫胜人一筹的地方。 男女主角在办公室里对换角色,模仿对方的口气对话,让人看得捧腹大笑,这也得益于导演细腻的人物表情刻画功底。

影片下半部分的开头,柳德米拉来到办公室之后,看到了纳瓦谢里柴夫送给她的花。柳德米拉把他送花的事儿说了出来,但纳瓦谢里柴夫却不承认,柳德米拉一气之下把鲜花摔到他脸上,纳瓦谢里柴夫表情麻木,缓慢地蹲下去收拾花束,而柳德米拉也觉得自己做得太过分,两人一同拾起鲜花, 柳德米拉恨恨的眼神对上纳瓦谢里柴夫欲诉还休的眼睛,终于,纳瓦谢里柴夫败退,柳德米拉恨得牙根痒痒。

四、影片结尾富有新意

柳德米拉请纳瓦谢里柴夫到家中吃饭,并将自己精心打扮一番,差点让纳瓦谢里柴夫认不出来。两人紧张得不住地碰杯,缓解尴尬、窒息的氛围。终于,纳瓦谢里柴夫显示出男人的一面,主动吻了柳德米拉。故事到这里已经显得很圆满了,但是又一波三折。因欧利亚情书事件而与瓦谢里柴夫有矛盾的尤里格里高耶维奇告诉柳德米拉,纳瓦谢里柴夫接近她只是为了得到轻工业处长的位置,局长非常伤心,失望地把纳瓦谢里柴夫叫来,宣布委以处长之职。纳瓦谢里柴夫被激怒了,宣布辞职,一向不苟言笑的局长俨然变成了一个恋爱中的小女人,气愤又不失调皮地责骂、殴打自己的男人, 从办公室一直追到了机关大厅,最后冲出了机关大门,全然不在意其他职员的目光。然而打着打着,纳瓦谢里柴夫的可爱一面再次展现了出来,他紧紧地拥抱住柳德米拉并亲吻她,在两人的亲吻中,镜头逐步拉向了远景,影片到此结束。

五、总结

梁赞诺夫的电影并不利用怪诞的情节和语言,而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喜剧效果。影片没有俊男靓女,没有华丽的场景,更多的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没有和给予观众的发自内心的感动。

摘要:苏联喜剧电影的复苏和发展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其中梁赞诺夫的喜剧片最具有开拓意义。《办公室的故事》作为一部经典的爱情喜剧,对于我国电影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从人物入手,分析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感悟导演的内心情怀。对于当下生活在浮躁社会的芸芸众生来说,可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与体悟。

关键词:《办公室的故事》,喜剧,人物,爱情

参考文献

[1]王云缦.喜剧电影总体观[J].当代电影,1988,(01):49-57.

[2]范华群.梁赞诺夫的喜剧技巧[J].当代电影,1991(06).

上一篇:教育转化策略下一篇:生死攸关的全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