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合并呼吸衰竭

2024-06-17

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精选10篇)

哮喘合并呼吸衰竭 第1篇

关键词:急诊,重症哮喘,呼吸衰竭

重症哮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支气管病症, 发病急、发展快, 如果未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 就可能发生肺不张、酸中毒、自发气胸等症状, 且诱发呼吸衰竭, 对患者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1]。所以, 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 一定要重视急诊方案的应用, 从而降低患者死亡率。本文通过对85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研究, 探析急诊治疗的临床效果, 现予以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5例,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 (n=40) 与急诊组 (n=45)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规定的有关诊断标准。常规组男23例, 女17例;年龄26~63岁, 平均 (46.5±2.6) 岁。急诊组男26例, 女19例;年龄26~61岁, 平均 (46.1±2.9) 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比较价值。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目的, 自愿参加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常规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给予患者氨茶碱、糖皮质激素、细胞膜稳定剂、β2受体激动剂等药物治疗, 并且给予患者适当的对症支持治疗, 如吸氧、平喘、祛痰、抗感染、解痉、水和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纠正等。在此基础上, 急诊组患者给予急诊方案治疗, 主要为机械通气辅助治疗。采用工作模式为S/T的通气机, 吸气起始压力6 mm H2O, 之后根据患者舒适情况进行调整, 12~18mm H2O, 频率14~16次/min, 氧浓度35%~45%, 通气时间≥6 h/d, 如果患者病情较为严重, 可行全天通气治疗。在操作过程中, 确保患者呼吸顺畅, 并且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状况予以密切观察。在上述治疗后, 患者症状未得到缓解, 可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治疗, 并转移到重症监护室。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Pa CO2、Pa O2等血气指标进行观察记录, 通过比较, 探析急诊治疗的临床效果。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经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有关指标趋于正常; (2) 有效:经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明显, 有关指标显著改善; (3) 无效:经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及有关指标均未变化, 或者加重。临床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急诊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3.3%, 与常规组的75.0%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急诊组的Pa CO2明显低于常规组, Pa O2明显高于常规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见表2。

讨论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病症, 在急性重症发作时, 非常容易发生呼吸衰竭。近些年来, 随着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研究的逐步深入, 了解到重症哮喘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成了临床治疗的重点与难点[3]。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 使预后效果较差,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临床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机械通气治疗、氧疗等。所以, 选取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方式, 对提高生存质量、改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急诊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3.3%, 与常规组的75.0%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急诊组的Pa CO2明显低于常规组, Pa O2明显高于常规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由此说明, 在对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 需在常规基础治疗的情况下, 加用机械通气治疗, 从而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此研究结果与有关研究非常相似[4]。

总之, 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应用急诊方案,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 提高治疗效果, 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石佳泉, 徐招柱, 饶广浩, 等.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218例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19 (20) :81-82.

[2]王祖棣.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43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2) :128-129.

[3]廖跃斌, 王东晓.102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急诊抢救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0) :56.

哮喘合并呼吸衰竭 第2篇

【关键词】 呼吸衰竭;多脏器衰竭

【中国分类号】 R56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37-01

呼吸衰竭系内科危重症之一,也是重症或晚期肺结核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不仅可导致肺功能丧失,还可严重影响到全身其他脏器的功能。为探讨呼吸衰竭与其他脏器的关系,对我院收治的162例呼吸衰竭合并其他脏器患者进行分析,了解其规律及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我院所2006—2010年间的住院病人,其中男性123例,女性39例,男女之比为3.2:1。年龄最小18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为53岁,162例患者均符合我国目前之现行诊断标准。

1.2诊断标准:(1)呼吸衰竭: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伴有呼吸困难及紫绀,PaO2<8KPa, PaCO2>6.6 KPa [1-3]。(2)心功能衰竭:除外心脏疾病而短期内出现的心功能不全,需用洋地黄纠正着。(3)脑功能衰竭:无其他病因可寻的感觉抑制,嗜睡、昏迷等。(4)肝功能衰竭:血胆红素>34.2μmol/L,SGPT值达正常二倍以上者。(5)肾功能衰竭:血肌酐>177μmol/L,或尿量<500ml/24h。(6)胃肠功能衰竭: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大出血,而无溃疡病史者。

1.3 統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显著性水准a=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本组患者原发疾病为肺结核,其中慢纤洞型肺结核92例,占56.8%,浸润型肺结核62例,占38.3%,血播型肺结核8例,占4.9%,χ2=45.1,P<0.01,三者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初治39例(占24.1%),复治123例(占75.9%)。痰菌阳性89例(54.9%)。肺部病变占3个肺野8例(11.1%),4个肺野30例(18.5%),5个肺野36例(22.2%),6个肺野78例(48.2%)。全部病例占同期肺结核病人总数(2042)的7.9%,其中男性占9.3%(123/26),χ2=9.33,P<0.01,男性患病明显高于女性。

2.2 患病年龄:162例患者,青少年占7.4%,中年期占26%,老年前期占26%,老年期占43.2%,患病比重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χ2=35.8,P<0.01。

2.3呼吸衰竭与其他脏器的关系: 本组呼吸衰竭患者合并心脏功能衰竭132例,居首位,占81.5%,合并脑功能衰竭其次,占6.1%(10/62),肾功能衰竭8例,占5%,位居第三,肝功能衰竭及胃肠功能衰竭个6例,占3.7%,并列第四。

3.4 呼吸衰竭合并其他脏器衰竭的预后: 162例患者,死亡49例,病死率为30.2%,其中2个脏器衰竭病死率为22.7%;3个脏器衰竭为52.4%,4个脏器衰竭为88.9%,病死率随受累脏器数目的增加而升高,χ2=22.74,P<0.05。

4 讨论与分析

呼吸衰竭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严重并发症,而肺结核则是呼吸系统的一种常见慢性传染病,其病理特征为肺部长期反复地渗出,变质,增殖及纤维化交替出现,尤其以慢纤洞型肺结核最为突出,因而使肺泡气体交换面积和肺毛细血管床减少,导致肺通气功能障碍,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以致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由于肺为多功能的脏器,在机体健康的情况下始终维持着与全身的循环、消化、肾、内分泌,神经中枢等的内外环境的稳定状态。因此,在呼吸衰竭时必然要引起全身其他脏器的功能性变化甚至器质性的改变。本文资料表明:呼吸衰竭易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是多脏器损害最为常见的基础疾病,其中以合并心脏功能衰竭最多,占81.5%;其次脑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为第三,肝功能衰竭及胃肠功能衰竭并列第四。本组资料还表明:呼吸衰竭合并其他脏器功能衰竭的预后不佳,病死率高,为30.2%,其中其中2个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为22.7%,3个及4个脏器衰竭的病死率分别为52.4%及 88.9%,受累脏器越多,病死率也就越高,提示多脏器受累是不可逆性损害,治疗很困难。另外,本组患者具有年龄大、体质差、男性多、病程长、肺部病变广泛、原发疾病重、各脏器储备功能低下、绵阳功能障碍等特点,亦是呼吸衰竭合并多脏器衰竭的易患因素。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肺与心两者是最主要的相关脏器,在多脏器衰竭的发生中起主导作用。由于心肺两个器官的解剖与功能上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所以,在呼吸衰竭时首先影响心脏功能,而心力衰竭又引起肺淤血,低氧血症和急性肺水肿,加重肺功能障碍,从而波及到全身其他脏器。因此,呼吸衰竭合并多脏器衰竭的防治,除重视原发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外,重点应放在改善呼吸功能,纠正心衰等方面,实行以呼吸、循环为中心的全身综合治疗,对呼吸衰竭的治疗应积极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给氧,改善通气,也可用小剂量呼吸兴奋剂。近几年来,笔者用地塞米松、氨茶碱,可拉明等加入10%葡萄糖内静滴,治疗呼吸衰竭取得较好效果。心力衰竭除强心利尿外,采用多巴胺与酚妥拉明合用效果更好。此外,纠正酸碱平衡及谁电解质紊乱,避免使用对肝、肾等器官毒副作用大的药物及支持疗法亦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编.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41-149。

[2] 姜玉华、苗祥东、戴红等.实用临订内科危重症诊断与治疗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42-244。

[3] J.E.斯塔克等编者.胸部内手册. 科学出版社 1989:66

哮喘合并呼吸衰竭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2例研究对象均为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 其中对照组中男26例, 女25例;年龄47~65岁, 平均年龄 (58.1±6.3) 岁;观察组中男25例, 女26例;年龄46~67岁, 平均年龄 (57.8±6.5) 岁;患者表现出气喘、呼吸苦难、发绀、急躁的表现,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基础治疗, 包括吸氧、抗菌治疗、解痉平喘、化痰以及输液治疗, 同时恢复酸碱电解质的平衡。观察组同时辅以机械通气进行治疗, 将呼吸频率控制在16次/分左右, 呼吸比则维持在1.7/1.0左右, 通气模式则应用压力支持通气 (PSV) 模式, 同时辅助一定程度的呼气末正压 (PEEP) 通气。

1.3 临床观察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包括Pa O2、Pa CO2、HR和RR指标的水平。掌握患者的相关药物长时间的应用比例, 包括β2激动剂、皮质类激素以及茶碱类药物, 并统计患者的病死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用均数±方差 (±s) 表示, 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命体征

治疗后6 h患者的Pa CO2、HR和RR水平均有所下降, Pa O2水平上升, 但观察组患者优化改善幅度更大,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药物应用与病死率

观察组患者相关药物长时间的应用情况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是临床危重急症, 早期展开有效的急诊抢救是应对该疾病的关键。现阶段, 机械通气的治疗模式在临床诸多疾病的治疗中普遍使用, 其能够给机体组织提供充足的氧气, 保证呼吸道的通畅、减少二氧化碳的积聚并可有效改善通气, 有利于患者度过呼吸衰竭的危险期, 促进病情向好的循环方面改善[2]。但是机械通气属于急诊抢救的辅助措施, 贯彻于整个治疗阶段, 因此不仅需要把握其适应证, 同时须准确选择撤机的时机, 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最大程度恢复脏器功能, 创造良好的内环境, 这对于促进患者的康复预后、降低病死率意义显著。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在生命体征等相关指标的优化改善、长期应用相关药物的比例方面优于对照组, 同时观察组患者未出现死亡比例, 对照组患者的病死率为7.8%,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与石佳泉[3]等研究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充分表明了机械通气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急诊抢救中发挥出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机械通气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效果显著, 稳定患者生命体征、降低病死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急诊抢救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02例, 随机分成两组, 各51例, 均给予基础治疗, 观察组同时辅以机械通气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6 h患者PaCO2、HR、RR、PaO2显著改善, 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 (P<0.05) ;观察组患者相关药物应用比例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机械通气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效果显著, 稳定患者生命体征、降低病死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症哮喘,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生命体征,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梁永崧.急诊治疗严重哮喘呼吸衰竭4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8) :423-424.

[2]谭国民.鼻面罩机械通气联合硝酸甘油治疗老年中重度哮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34) :3841-3842.

哮喘合并呼吸衰竭 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肺心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肺心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评价护理效果。 结果:经积极治疗和护理72h后,42例患者呼吸衰竭得到控制;最终38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护理满意度达92.68%[1]。 结论:对肺心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尽早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加强呼吸道护理、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对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减少病死率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肺心病;呼吸衰竭;护理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16-01

肺心病即肺源性心脏病,是指肺组织疾病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发,继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张进而功能障碍衰竭。如果肺组织功能严重受损可导致肺功能逐渐失代偿,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时,患者易出现多种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治疗过程中护理质量关系到患者病情的转归[2]。肺心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是造成肺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患者无法保持呼吸顺畅,组织和细胞代谢无法正常进行,从而造成患者死亡。该病的临床表现为呼吸艰难,紫绀、痰液稠密,意识不清楚等。本文回顾分析2013年~2014年,笔者对42例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了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42例全部为2013年~2014年本科收治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39岁~79岁,平均(62.3±4.4)岁。

1.2 护理方法。

1.2.1 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保持环境整洁、安静、舒适,室内空气流通、清新,温度、湿度适宜,有利于患者放松和休息[3]。向患者及其家属宣讲合理饮食,帮其制定合理食谱及合理活动,让患者及其家属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这也可使患者情绪放松、心情舒畅,这对其心脏及肺功能的恢复也有一定的帮助。

1.2.2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肺心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心脏功能随时都可能发生不可预测性的变化,因而需要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心肺功能的监测,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当患者呼吸节律加快、叹息样呼吸应考虑病情恶化可能[1];医护人员除留意观察患者尿的变化外,还应注意患者大便的变化尤其是排便习惯变化,以免因大便用力加重心肺负担。

1.2.3 加强患者呼吸道护理。及时清除患者口鼻以及咽喉内的分泌物,防止呼吸道堵塞或肺部感染;如患者舌根明显后坠,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或借助导管呼吸[4]。

指导患者缩唇呼气,以改善肺通气功能;如患者咳黏稠痰液,应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超声雾化吸入,以促使痰液排出;协助家属帮患者翻身、拍背,病情危重者应采用吸痰器。

吸痰前操作者应熟练掌握吸痰器的使用方法,而且要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如为什么吸痰、如何吸痰、患者及家属如何配合等。插入吸痰管前要进行消毒和湿润,吸痰管插入成功后位置应固定,避免上下来回移动;对于位置较深的痰液,每次吸痰前要嘱患者深吸气,以便吸痰管能到达较深的合适位置;吸痰时应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支气管或肺组织,而且吸痰时间不能超过15秒,否则会加重患者缺氧;另外,还应注意观察患者痰液的性状,必要时留取痰液标本备检[5]。

1.2.4 合理氧疗。根据患者缺氧程度及2潴留情况合理氧疗,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应持续低流量给氧,1~2L/min,氧控制浓度在30%左右,保证低氧状态对呼吸中枢的刺激。自主呼吸微弱伴意识障碍,或PaCO2不断增高,或呼吸频率小于5次/min,或呼吸频率大于40次/min,应考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1.2.5 做好抢救准备。护理人员应和医生加强沟通,随时做好参与抢救的准备,准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械,特别是心电监护仪、人工呼吸机、吸痰器、氧气输送管道等应保持功能完好。加强药物护理,尤其是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和速度,防止肺水肿发生;密切注意输注药物后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1.2.6 加强心理护理。由于病程较长,治疗可能给家庭带来较重经济负担,加之可能没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病情反复,患者易出现消极心理,甚至不配合治疗。因而护理人员应加强心理护理,注意护理过程中的细节,体现出对患者的关爱、体贴,耐心倾听患者的意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3 护理工作满意度评价。让患者或其家属填报《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护理工作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及不满意4个等级。

2 结果

本组42例患者,合并肺性脑病11例,经积极治疗和护理72h后,42例患者呼吸衰竭得到控制;最终死亡3例,39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22例、满意16例、一般3例、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度92.68%。

3 小结

肺心病是一种慢性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加重,合并慢性呼吸衰竭后病情会变得更为复杂多变,而且本病多见于老年人,有时可出现不可预测性变化,但正确的医护措施可延缓疾病的进展,如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加强呼呼道护理、做好抢救准备等,当然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关爱患者、加强心理护理等在帮助患者及早控制病情甚至康复的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6]。总之,我们要在护理工作中用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帮助患者延长生命,尽早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侯玉玲.慢性肺心病并发呼吸衰竭的护理[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9):44

[2]钱兰红.肺心病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4):189-190

[3]杨莉明.肺心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38例临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31):128

[4]杨振红.老年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9(129):61-62

[5]师淑珍. 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100例临床护理[J]. 吉林医学,2014,09:1991-1992.

哮喘合并呼吸衰竭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6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70例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对照组35例患者中, 男18例, 女17例, 年龄24~71周岁, 病程为1.3~8.2年, 发作至就诊时间2.5~6.2 h;观察组35例患者中, 男19例, 女16例, 年龄25~70周岁, 病程为1.4~8.1年, 发作至就诊时间2.4~6.3 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重症哮喘的诊断标准, 病症亦符合Ⅱ型呼吸衰竭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并支持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该研究也获得本院伦理学委员会的批准。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 给予所有患者吸氧、平喘、激素抗炎、解痉以及祛痰等常规急救处理。所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 纠正失衡的水电解质与酸碱度, 吸氧浓度控制在3 L/min, 使Sa O2高于90%, 治疗效果不佳者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分次给予患者吸入布地奈德;雾化给药沐舒坦、普米可令舒以及可必特液;快速静脉滴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静脉注射5%葡萄糖溶液100 m L (内含氨茶碱) ;细菌感染者加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气以及电解质情况。对照组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肾上腺素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HR、RR变化情况

两组RR与HR治疗72 h变化均显著 (P<0.05) , 两组RR与HR治疗72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次/min

*与入院时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血气指标、炎症细胞因子变化情况

两组治疗72 h后Pa O2含量显著上升, Pa CO2含量显著下降, p H值显著上升, IL-17含量显著降低, ECP含量显著降低, MPO含量显著降低, MDC含量显著降低 (P<0.05) 。治疗72 h后观察组Pa O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a CO2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2.3 两组治疗后转归情况

两组有效率、转有创通气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与入院时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作为临床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很多炎症细胞参与其中。很多该类疾病患者伴有呼吸衰竭, 伴有并发症的患者常常持续反复发作性喘息, 出现胸闷、咳嗽以及呼吸困难[5,6]。重症哮喘呼吸衰竭患者出现病理组织变化, 因此而出现气道炎症与气道重构。此类嗜酸性粒细胞对气道浸润, 引发患者出现过敏反应, 气道出现高反应性。炎症因子与炎症细胞均参与了哮喘病症发展过程。非炎症性因素引发体内单核细胞活动, 从而导致产生大量炎性细胞因子, T淋巴细胞转化形成, 患者病情因此而加重[7,8]。

尽早缓解支气管痉挛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方法, 通过供氧改善患者缺氧状况, 降低气道炎性反应发生情况[9]。无创正压通气 (NPPV) 直接给予正压通气, 不进行气管插管, 也不切开气管, 治疗方法有效、安全并且无创, 使用无创正压通气 (NPPV) 治疗可以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降低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张力, 降低异常自主神经活动, 调整心率, 缓解心脑血管疾病症状, 使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下降[10,11]。无创正压通气 (NPPV) 可以有效抑制平滑肌细胞所含的磷酸二酯酶, 有效激活蛋白酶A与蛋白酶G, 促进细胞内Ca2+有效释放, 气道平滑肌痉挛率显著降低, 有效保持呼吸道畅通, 改善肺通气功能与肺活量[12,13]。无创正压通气 (NPPV) 不需要进行插管, 患者可以有效保持免疫功能, 呼吸道生理湿化功能有效保持, 进食、吞咽及语言功能完全不受影响,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14]。

使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小剂量肾上腺素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则可以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抑制炎症细胞, 炎性细胞因子分泌有效抑制, 气管炎性反应有效降低, 呼吸道血管通透性有效降低, 联合治疗还可以缓解气道黏膜水肿, 有效放松气管平滑肌, 肺通气情况得到有效改善[15]。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治疗前后RR与HR变化显著, 治疗72 h后两组RR与HR变化显著。治疗72 h后Pa CO2含量显著上升, p H值有效上升, IL-8、IL-17、ECP、MPO及MDC含量显著降低。此外, 患者转有创通气率有效降低。

因此, 在无创正压通气 (NPPV) 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肾上腺素对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整个过程为无创治疗, 操作比较简单, 患者疼痛感比较低, 并且具有较好的顺从性, 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摘要:目的:研究急诊无创正压通气方法联合小剂量肾上腺素对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实际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70例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 吸氧、平喘、激素抗炎、解痉以及祛痰等常规急救处理, 对照组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肾上腺素治疗。结果:两组RR与HR治疗72 h变化均显著 (P<0.05) , 两组RR与HR治疗72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72 h后PaO2含量显著上升, PaCO2含量显著下降, pH值显著上升, IL-17含量显著降低, ECP含量显著降低, MPO含量显著降低, MDC含量显著降低 (P<0.05) 。治疗72 h后观察组PaO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aCO2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治疗有效率、转有创通气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急诊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小剂量肾上腺素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血气以及炎症因子指标, 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哮喘合并呼吸衰竭 第6篇

关键词:急诊治疗,重症哮喘,呼吸衰竭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男41例,女34例;年龄42~65岁,平均(54.13±2.18)岁;病程1~11年,平均(5.10±0.36)年。对照组男35例,女40例;年龄42~68岁,平均(57.24±2.43)岁;病程1~10年,平均(5.04±0.13)年。两组患者均符合重症哮喘相关诊断标准[1],均排除严重器官疾病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2],给予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氨茶碱等药物进行治疗,并予以患者足够的氧气,以及祛痰、解痉、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急诊治疗[3,4],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治疗时先调整患者的体位,将通气机调成工作模式S/T,吸气的起始压力6 mm H2O,但可以根据患者的舒适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呼吸频率需保持14~16次/min,呼吸机氧气的浓度35%~45%,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患者的通气时间每日≥6 h,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给予全天通气治疗。另外,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患者的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并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若实施以上治疗措施后患者临床症状未好转,甚至呼吸困难加重,可用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患者呼吸,必要时可将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以给予患者最好的护理与治疗。

评价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如下[5]: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 O2、Pa CO2、HR进行测定,HR正常参考值70~100次/min,Pa O2正常参考值80~110 mm Hg,Pa CO2正常参考值45~55 mm Hg。根据重症哮喘呼吸衰竭临床治疗效果相关标准进行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①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已经恢复生活自理能力;②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恢复;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消失或病情加重。

统计学方法:对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Pa O2、Pa CO2、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a O2、Pa CO2、HR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疾病。重症哮喘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近几年,我国对重症哮喘发病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仍未找到治疗重症哮喘的最佳方法。在哮喘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细胞及因子会产生一些作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且发病率已经逐渐升高,预后较差,甚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6]。临床上治疗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主要方法包括氧疗、机械通气治疗、药物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的种类包括抗生素、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等。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能改善预后效果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重症哮喘患者临床症状为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喘鸣音等,但随着病情逐渐加重,患者会出现烦躁、不安、呼吸窘迫等症状,之后会出现呼吸衰竭,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极大的威胁。近几年,我国医疗技术逐渐完善,已经能够很好地控制哮喘患者的病情,使大部分哮喘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受哮喘发作的影响,一般使用抗生素、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上述药物具有抗炎、降低微血管通透性、舒张气道平滑肌等作用,有利于缓解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对于持续哮喘状态的患者,常规治疗的效果不显著,往往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才能够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7]。

本研究中观察组实施氧疗、药物治疗等,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是Pa O2、Pa CO2、HR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及时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对于重症哮喘呼吸衰竭患者,一定要尽早给予糖皮质激素进行静脉滴注,以控制患者的炎性反应,从而控制患者气道高反应性以及气道阻塞现象。另外,抗生素与β2受体激动剂等药物能够纠正患者的离子与酸碱平衡度,补液有利于降低患者血液黏稠度。部分哮喘患者常规治疗效果不佳,需要给予无创呼吸机进行辅助治疗,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因此重症哮喘呼吸衰竭患者出现气道痉挛,或病情严重已经危及患者生命时,需要立即给予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必要时需要将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但一定要密切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工作,以提高治疗效果。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本研究选择重症哮喘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观察组实施急诊治疗,取得了较理想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后Pa O2、Pa CO2、HR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也能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与生命质量,保证急诊治疗效果,故而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向丹.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5):675-676.

[2]徐国华.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218例临床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33):4677-4678.

[3]肖洋.探讨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4):86-87.

[4]方海川.急诊治疗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21):4915-4916.

[5]陈先养.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9):4341-4343.

[6]王业焕,易峰,袁旭光,等.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急诊抢救[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5,1(1):37,39.

哮喘合并呼吸衰竭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支气管哮喘患者80例, 其中男41例, 女39例, 年龄29~62岁, 平均年龄45岁。临床表现为有端坐呼吸、气促、烦躁、心悸等表现。均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 病程5~20年, 中位病程9年。发病诱因多见于感冒及气候变化, 或刺激性气味、过敏、使用激素减量或停药、过度疲劳或精神过度紧张等。哮喘发作均持续超过24 h。

1.2 辅助检查

心电图:窦性心律, 心房率136次/min, 心室率136次/min, S1增深, Ⅱ、Ⅲ导联均呈rS型, SⅡ>SⅢ, V1~V4呈rS型, V5~V6呈RS型, aVR呈qR型。窦性心动过速、顺钟向转位、符合肺心病心电图改变。胸部X线, 胸廓呈桶状改变, 两肺透亮度增高, 未见明显实变, 心影正常。动脉血气分析提示氧分压<60 mm Hg, 二氧化碳分压正常, 属于I型呼吸衰竭的改变。

1.3 治疗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吸痰和 (或) 雾化稀释痰液促进排出。面罩双正压通气支持 (FiO2>50%) , 同时进行心电、呼吸监测。扩张支气管:每8小时1次。经口 (鼻) 面罩进行无创正压通气;采用S/T模式双向正压通气, 吸气压 (IPAP) 8~10cmH2O, 呼气压 (EPAP) 从4.6 cmH2O开始没置, 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治疗反应和所测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和耐受程度, 0.5~2 h调整参数1次至10~25 cmH2O, 平均 (14.3±2.1) cm H2O。呼气压 (EPAP) 从2~5 cmH2O开始, 平均 (3.3±1.2) cmH2O。备用呼吸频率16次/min, 逐渐增加到合适的治疗水平。

2 结果

80例经以上综合治疗哮喘全部缓解, 治疗3 d后观察, 总有效率96.2%, 显效61例, 发热、咳嗽、咳痰、气喘及肺部干湿啰音全部消失。好转15例, 发热、咳嗽、咳痰、气喘明显好转, 肺部干湿啰音基本消失;无效5例 (3.8%) 。

3 讨论

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严重障碍, 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也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 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 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等。临床按动脉血气分析可分为I型和Ⅱ型呼吸衰竭, 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临床上重症哮喘是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的重要病因, 因而在治疗中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是非常重要的。在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的救治中应遵循的原则是在保证呼吸道通畅的条件下, 纠下缺氧、CO2潴留和酸碱失衡所致的代谢功能紊乱, 为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的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另外必须尽快控制哮喘症状, 防止病情恶化, 尽可能保持肺功能正常, 维持正常活动能力, 避免治疗副作用, 防止不可逆气流阻塞, 避免死亡。

在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强调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氧疗, 无创人工通气 (鼻/面罩通气) 的应用以及有创机械通气的适应证和管理。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吸痰和 (或) 雾化稀释痰液促进排出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救治呼吸衰竭的最基本、最重要措施。合理氧疗是改善缺氧的重点, 本病例在急诊科已经鼻导管吸人了高浓度氧 (>50%) , 但SaO2仍达不到90%, 故首选了鼻 (面) 罩通气。鼻 (面) 罩通气是一种近年来采用的无创人工通气, 有可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减少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需要。这种方法仅适合意识清楚、气道分泌物不多的患者。若无创通气仍不能改善缺氧需立即实施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静脉使用支气管扩张药物, 如茶碱、糖皮质激素, 并吸入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以尽快解除支气管痉挛。治疗哮喘基础病, 亦为抢救急性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无创性通气是指不经人工气道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进行的通气。是避免了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相关的并发症, 改善患者的舒适感, 保留上气道的防御功能, 保留患者说话和吞咽功能。提供了建立或卸去机械通气的最大灵活性。易于实施、易于卸除、允许间歇应用、改善患者舒适感、减少镇静剂的需要;保留口腔通畅, 保留讲话和吞咽、保留有效咳嗽、减少鼻肠饲管的需要、易于口腔护理;避免由气管插管引起的阻力功, 避免气管插管的并发症。在重症哮喘的治疗中强调快速控制症状的茶碱、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使用以及哮喘的教育与管理。

摘要: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80例患者76例好转出院, 有效率96.2%, 通气时间12h~4d。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 (NPPV) 因其无创伤、并发症少、疗效明显, 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哮喘合并呼吸衰竭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在我科治疗的支气管哮喘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36例, 其中男17例, 女19例, 年龄32~78岁, 平均年龄 (47.8±2.1) 岁;病程1~38年, 平均病程 (4.5±1.9) 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哮喘的诊断、分期和疗效的评定标准[2]。临床表现为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发作合并呼吸衰竭, 端坐呼吸, 烦躁不安, 讲话不连贯, 大汗淋漓, 极度呼吸困难, 呼吸频率>30次/min, 呼吸运动幅度下降, 紫绀、明显的“三凹征”, 肺部哮鸣音可从明显变为消失, 心率>120次/min。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 入观察组的患者均无无创呼吸机使用禁忌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1.2 辅助检查

心电图:心房率>120次/min, 心室率>120次/min, 窦性心动过速、肺性P波, 电轴右偏, 顺钟向转位。胸部x线:两肺透亮度增高, 未见明显渗出及实变影, 心影正常。血气指标:PH<7.25, PaO2<60 mm Hg, PaCO2>50 mm Hg, 峰流速值或第1秒用力呼气流量<50%正常预计值, 符合Ⅱ型呼吸衰竭的改变。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 均给予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滴注, 最开始给予120~240 mg/d, 持续2~4 d待患者病情稳定后, 将用药量减至40~80 mg/d, 同时静脉滴注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40~80 mg/d, 密切观察患者的消化系统症状以及血压变化等, 7 d后患者改用口服强的松片剂;激素治疗的同时, 给予持续吸氧, 雾化吸入β2受体激动剂或抗胆碱能药物, 静脉滴注氨茶碱0.5~1 g/d, 并积极纠正脱水、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对于因感染导致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 配合使用抗菌药物, 并防止真菌感染。

1.3.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均无无创呼吸机使用禁忌证, 在对照组患者用药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治疗方法为:选用双水平无创呼吸机, 经鼻面罩或口鼻罩与患者连接, 备用频率设定为10~15次/min, 吸气压为10~15 cmH2O, 呼气压为4~6 cmH2O, 吸呼比例为1 ∶ 2~2.5。使用至患者症状缓解, 呼吸衰竭纠正。

1.4 统计学方法

对资料实施统计, 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并用SPSS 11.0软件处理数据, 组间采用t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72

h后血气分析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动脉血PH为 (7.38±0.14) 、PaO2为 (11.31±2.18) kPa、PaCO2为 (5.91±1.45) kPa以及SaO2为 (97.62±6.49) %;对照组患者的动脉血PH为 (7.28±0.12) 、PaO2为 (9.27±1.78) kPa、PaCO2为 (9.27±1.91) kPa以及SaO2为 (89.46±7.65) %, 对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治疗7

d后疗效比较 观察组17例患者哮喘症状全部缓解, 治疗有效率为94.4%, 1例因不能耐受无创呼吸机治疗而改为常规治疗。而对照组中13例患者哮喘症状缓解, 还有4例患者病情加重而改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另1例因病情严重而使用有创呼吸机通气并转至重症监护室治疗, 其治疗有效率为7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并发呼吸衰竭时, 病情严重, 若不及时合理救治, 很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常规内科治疗疗效不甚理想, 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无创正压通气能减少呼吸功, 缓解患者的呼吸肌疲劳, 有效改善通气。与有创通气相比, 无创通气不仅费用低、患者可免除气管插管的痛苦, 而且可以防止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并且其通气效果与有创通气相当, 因此, 受到广大医生和患者家属的一致认可。

本次研究显示,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72 h后患者的PH、PaO2以及SaO2明显要高于仅采用药物治疗的患者, PaCO2也明显低于采用药物治疗的患者, 对比具有显著差异, 说明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 有利于CO2的排出, 纠正患者的缺氧和高碳酸血症, 改善患者的内环境, 可有效缓解哮喘症状、纠正呼吸衰竭[3]。

本次研究还显示,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4.4%, 而仅采用药物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仅为72.2%, 并有5例患者最终因病情加重而选择呼吸机治疗, 对比具有显著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再一次说明了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支气管哮喘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支气管哮喘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肯定, 能有效缓解哮喘症状并尽快纠正患者的缺氧和高碳酸血症。

摘要:目的 分析支气管哮喘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支气管哮喘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36例, 观察组18例行无创机械通气+药物治疗, 对照组18例行药物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哮喘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且治疗有效率为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创机械正压通气治疗支气管哮喘并发急性呼吸衰竭, 能纠正患者的缺氧和高碳酸血症, 改善患者的内环境, 有效缓解患者哮喘症状。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急性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陈积慧.无创正压通气在危重病救治中的应用.甘肃医药, 2008, 27 (6) :43-45.

[2]邱巍.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分析.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02 (33) :121-122.

哮喘合并呼吸衰竭 第9篇

【关键词】COPD;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1.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44-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其发病机制目前多考虑是由于香烟烟雾、职业粉尘、化学物质及被污染的空气等引起气道、肺实质及肺血管的异常炎症反应,从而引起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并呈进行性发展,最终引起肺功能的进行性减退[2],导致慢性呼吸衰竭,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我院目前临床上除使用常规的祛痰、平喘、抗感染等药物治疗以外,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取得较好的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COPD伴严重Ⅱ型呼衰使用无创呼吸机患者48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3岁,使用时间最长为15 d,最短为58 h,平均时间为1周,病情稳定后改为间断通气。

1.2 方法及结果 采用口、鼻面罩法,间歇正压通气呼吸模式治疗48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通气30 min~1 h内行动脉血气分析监测观察PaO2、PaCO2、pH等指标均在理想范围内,48例中,无1例死亡。46例效果满意,病情稳定后逐渐缩短使用时间,延长间隔时间。2例因病情危重改为有创机械通气。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机械通气状态下患者常有恐惧、焦虑、拒绝、依赖等不良心理反应。特别是首次应用呼吸机的患者,更为突出。因此,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应陪伴患者并倾听患者对疾病的感受,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放松全身肌肉,分散患者注意力、保持舒适的体位。每项操作前应做好解释工作,说明使用呼吸机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2.2 呼吸机的使用 首次使用呼吸机前24 h内患者由于紧张而配合不好或呼吸模式、参数调节不当,导致人机对抗。当患者感觉不舒服,出现人机对抗时要认真查找原因,检查有无气道分泌物、痰痂堵塞,导管扭曲或体位不当等,及时去除原因。正确指导患者进行深而慢的有节律呼吸,教患者随机做“吸-呼”动作,以触发与呼吸机协调同步。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的动态变化,观察是否有代谢性酸中毒、缺氧是否改善,根据病情按医嘱补充碱性药物随时调整呼吸机模式的工作参数,直至能维持满意的呼吸功能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为止,并详细记录。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患者适量饮水以稀释痰液及经常更换体位,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咯痰。病情允许,指导患者行体位引流,以最大可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对痰液多影响呼吸道通气者,若咳嗽无力时以吸引器行吸痰,且动作要轻柔规范,以减少气道黏膜损伤,若痰液粘稠,可行雾化吸入2次/d。饭后30~60 min暂停呼吸机治疗,防止呕吐以免加重呼吸困难。呼吸机应用时间主要取决于感染控制情况,所以气道湿化及有效排痰和管道的消毒尤为重要。湿化液一般水温调节在32℃~35℃,过低时,特别是冬天,易引发气道痉挛致哮喘发作。过热易造成气道黏膜烧灼伤[2]。夏天湿化液可以不加温。室温保持在18℃~22℃,湿度波动在50%~70%之间。

2.4 营养支持 长期使用呼吸机患者一般全身情况较差,由于病情观察治疗期间多数不能进食,而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呼吸肌肋间肌在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时被分解代谢消耗使呼吸功能降低。另外,正压通气对胃肠道产生影响,使患者出现消化吸收不良,饮食摄入减少。所以,早期我们应按医嘱给予静脉补充能量维持足够营养,减轻呼吸肌疲劳,视病情许可或间歇停机时,给予肠内营养,选择高蛋白、高脂肪、高维生素、低糖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改善患者全身情况,是避免呼吸机依赖和撤机困难的能量保障,且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5并发症的监测与防护:在戴上面罩治疗过程中,如面罩过紧或持续治疗时间过长可造成患者面部局部损伤,可采取少量薄棉垫垫在鼻梁处和适时局部按摩;对于尤其是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指导其在面罩使用过程中用鼻子呼吸,因张口呼吸会使气体进入消化道而致胃肠胀气,对于误吸患者可对其进行腹部按摩;对于持续使用的面罩、湿化器、接头和螺纹管每周消毒2~3次,强化患者的呼吸道与口腔的卫生护理,避免产生吸入性肺炎

2.6撤机后的护理 由于COPD是慢性疾病,患者长期经受疾病的折磨,营养状况和体力均明显下降,加上原有的慢性呼吸功能不全,一旦应用机械通气后很容易产生呼吸机依赖,并造成脱机困难[3]。因此,停机前仍需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教会患者做好呼吸操训练及缩唇呼吸,指导正确的呼吸,做腹式呼吸或缩唇呼吸,鼓励患者主动咳嗽和排痰,若为吸烟者应劝其立即戒烟,避免或减少有害粉尘、烟雾或者气体吸入,预防呼吸道感染。

3 體会

3.1无创呼吸机间歇正压通气能迅速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同时也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减少和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其他脏器造成的危害,是提高COPD患者临床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十分有效的措施,而NIPPV规范的操作及护理是治疗COPD患者成功的关键因素,且无创伤,患者容易接受,效果满意。

3.2对于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患者,及时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与气管插管有创通气相比,节省了大量操作时间,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能更好地被患者及家属接受,并且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医疗费用,也减轻了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

3.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虽然危害很大,但它却是可以预防的,主要包括避免发病的高危因素、急性加重的诱发因素以及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戒烟是最简单易行也是最重要的措施,其次应当控制职业和环境污染,减少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吸入。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当定期检查肺功能,以早期发现及时干预。

参考文献

[1] 薛雨松,高永斌.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33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4):82-82,84

[2]刘新茹,安立红,贾红光,等.COPD合并Ⅱ型呼衰应用无创通气患者依从性的原因及对策[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7):1319-1320.

[3]姜晶.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应用BIPAP呼吸机的护理现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16(7):759-761.

哮喘合并呼吸衰竭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218例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 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方面, 主要有气喘、急躁、发绀及呼吸困难等。该组研究经医院理论协会批准。纳入标准为 (至少一项) : (1) 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符合重症哮喘的诊断标准; (2) 出现不同程度的二氧化碳潴留与缺氧; (3) 患者不具有其他脏器等严重疾病; (4) 呼吸骤停; (5) 高碳酸血症, Pa CO2超过6.65 k Pa; (6) 需要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中, 男62例, 女47例, 平均年龄为 (45.7±2.2) 岁, 109例观察组中, 男60例, 女49例, 平均年龄为 (43.6±4.2) 岁, 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此组的109例患者, 该院采用常规补液、祛痰、纠正酸碱电解质紊乱、抗炎、解痉等治疗。

1.2.2观察组对此组的109例患者, 该院在前述基础上, 对患者结合械通气辅助治疗, 具体实施中, 用同步间歇指令 (SIMV) 的通气模式, 将呼吸比 (IE) 设置为1.5/1.0~2.0/1.0, 将呼吸频率 (RR) 设置为12~20次/min。后续选择加压力支持通气 (PSV) 模式进行容量控制的通气 (VCV) , 并随即加以适当的呼气末正压 (PEEP) 通气, 确保PSV在6~8 m L/kg, PEEP在3~8 cm H2O, 通气时间界定于2~10 h范围内。分治疗前和治疗后4 h两个时间段, 观察记录患者的血气指标心律 (HR) 呼吸频率 (RR) 、Pa CO2、Pa O2, 并对两组的患者的用药量、治疗后病死率进行观察记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经统计分析得出, 相比于治疗前, 两组患者治疗后4 h的呼吸频率 (RR) 、Pa CO2、Pa O2、心律 (HR) 均有明显改善 (P<0.05) , 且相比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改善更为显著 (P<0.05) , 在两组长期使用茶碱类药物比例、间断应用吸入β2激动剂比例及规律使用皮质类激素比例、病死率的对比方面, 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 (P<0.05) 。具体如表1、表2。

3 讨论

重症哮喘作为急诊科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该病病情急, 发展迅速, 一旦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 患者就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 如肺不张、酸中毒等, 引发患者呼吸衰竭, 严重可导致患者的死亡[4]。因此对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有效地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保障。综合以往的相关研究及临床治疗看来, 在对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疾病的治疗方面, 关键在于能否于早期开展针对性急诊抢救, 当前的诸多临床疾病, 在治疗的反面, 都实现了对机械通气的治疗模式的应用, 可以保证呼吸道的畅通, 提供给集体组织充足的氧气等[5], 最终实现对通气的改善, 促使患者的病情想好的循环方面改善, 单需要在其运用环节, 及时把握适应症,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 确保对撤机时间的准确选择非常重要, 穿凿良好的内环境, 实现对脏器功能的最大程度恢复[6]。

任彩红等[7,8]学者关于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急诊抢救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的呼吸 (26.27±4.32) 次/min、心率 (113.24±13.50) 次/min、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55.8±8.8) mm Hg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动脉氧分压 (72.4±7.8) mm H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长期使用茶碱类药物、规律使用皮质类激素、间断应用β2激动剂比例及病死率 (0)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7.5%) , 提示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机械通气辅助治疗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该研究中, 经统计分析, 相比于治疗前, 两组患者治疗后4 h的呼吸频率 (26.3±4.3) 次/min、Pa CO2 (50.8±7.8) mm Hg、Pa O2 (73.3±7.5) mm Hg、心律 (110.5±11.7) 次/min均有明显改善 (P<0.05) , 且相比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改善更为显著 (P<0.05) , 在两组长期使用茶碱类药物比例、间断应用吸入β2激动剂比例及规律使用皮质类激素比例、病死率的对比方面, 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 (P<0.05) 。与任彩红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综上, 经该院研究得出, 在对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急诊抢救方面, 常规治疗联合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疗效较好, 可以降低病死率, 缓解哮喘发作, 从而最大限度地抢救患者生命, 应当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218例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 对另外109例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结合机械通气辅助治疗, 并对两组的治疗效果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统计分析, 相比于治疗前, 两组患者治疗后4 h的呼吸频率 (RR) 、PaCO2、PaO2、心律 (HR) 均有明显改善 (P<0.05) , 且相比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改善更为显著 (P<0.05) , 在两组长期使用茶碱类药物比例、间断应用吸入β2激动剂比例及规律使用皮质类激素比例、病死率的对比方面, 观察组病死率 (0%) 明显低于对照组 (6.4%) 。结论 经该院研究得出, 在对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急诊抢救方面, 常规治疗联合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疗效较好, 可以降低病死率, 缓解哮喘发作, 从而最大限度地抢救患者生命, 应当推广使用。

关键词:重症哮喘,呼吸衰竭,急诊抢救,呼吸频率

参考文献

[1]石佳泉, 徐招柱, 饶广浩, 等.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218例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20) :81-82.

[2]王祖棣.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43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2) :128-129.

[3]叶龙彪.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32例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6 (9) :21-22.

[4]廖跃斌, 王东晓.102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急诊抢救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0) :56-57.

[5]谢敏崇, 杜剑文.机械通气在危重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患者救治中的临床疗效[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 19 (13) :1947-1948.

[6]郭金仓.机械通气对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64例患者的影响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月刊, 2013, 13 (8) :67-68.

[7]任彩红, 肖素红, 杨树科.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 (24) :99-100.

上一篇:子宫肌瘤切除术护理下一篇:工程测绘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