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根肿病防治

2024-07-25

白菜根肿病防治(精选3篇)

白菜根肿病防治 第1篇

1 发生症状

白菜受害后, 叶片发黄颜色变淡、凋萎下垂, 尤以晴天中午表现得更为明显。病株根部有瘤状肿大, 发生部位不同, 根瘤大小不同, 一般侧根上的肿瘤小而多, 多呈手指状或圆筒状, 主根上的肿瘤一般大而少, 多呈近球形或球形, 须根上的肿瘤个数可达20余个。受害初期, 根瘤表面光滑, 随着病情的发展, 表面变粗糙, 常发生龟裂, 同时由于受软腐细菌的侵染, 病部常散发臭气, 组织腐烂, 地上部生长缓慢, 植株矮小, 发病严重时整株死亡。

白菜、甘蓝、油菜、芥菜等的肿瘤发生在主根和侧根上。根菜类如萝卜、芜菁等常发生于侧根上, 主根不变形。

2 病原

白菜根肿病病原是鞭毛菌亚门根瘤菌属芸苔根菌属的真菌, 该菌属于专性寄生菌, 只能侵染十字花科100余个种和变种的栽培和野生植物, 该菌有9个生理小种, 我国有2个生理小种[1,2]。

寄主根部细胞内的病菌形成休眠孢子囊, 散生, 球形单胞, 略带灰色或无色, 呈鱼卵块状, 其抗逆性很强, 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 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 有2根长短不等的鞭毛着生游动孢子的顶端, 致使其能在水中做短距离游动, 随后鞭毛消失, 静止片刻后根毛侵入寄主细胞, 然后从根部皮层进入形成层, 寄主薄壁细胞被刺激从而形成根部肿瘤, 同时有大量休眠孢子囊在寄主细胞内形成, 当根瘤腐烂后, 休眠孢子囊进入土壤中越冬。

3 侵染途径

3.1 越冬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病残体和未腐熟的厩肥中越冬, 并成为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病菌可致土壤中存活6~7年之久。

3.2 侵染

休眠孢子囊, 萌发产生游动孢子, 从根毛或幼根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内, 并发育为无一定形状、没有细胞壁的变形体, 变形体能穿过根的各个组织, 扩展蔓延至皮层组织和形成层, 刺激根部细胞, 使其分裂加速, 体积增大, 加之细胞之间互相挤压, 造成根部畸形肿大。

3.3 休眠孢子囊

病菌在根部继续发育, 使维管束组织发育不正常, 输导系统受阻, 导致植株地上部生长缓慢和叶片萎蔫等症状。病菌从根部侵入后一般经10 d左右就开始形成肿瘤。植株受侵染越早, 受害越重, 而晚期侵染的, 因根部已发育完全, 一般不会引起重大变形, 受害较轻。最后变形体形成许多休眠孢子囊[3]。

3.4 传播

病菌依靠病菜根或带菌泥土的运输进行传播, 田间传播则由孢子囊借雨水、灌溉水、昆虫、农机具及农事操作等传播。

4 发病条件

4.1 土壤酸碱度

病菌适于在偏酸性土壤中生活, 当土壤p H值为5.4~6.5时, 发病很重, p H值7.2以上则发病较轻。

4.2 土壤温湿度

土壤含水量在50%~98%之间, 都能发病, 但以70%~90%最适, 土壤含水量低于45%病菌死亡;病菌在土温9~30℃内均可发育, 但适于发病的土温为19~25℃, 最适23℃。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病菌经18~24 h就可以完成萌发和侵入。低洼潮湿、水改旱或氧化钙 (Ca O) 不足的菜地发病都较重。

4.3 土壤中休眠孢子囊含量

在甘蓝最适于发病的黏重土壤中, 休眠孢子囊含量为2万个/cm3时即可发病, 而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 则必须含有20万个/cm3以上才能发病。

4.4 栽培条件

连作地块的土壤中含菌量一般都较大, 发病较重;施用石灰的地块由于降低了土壤的酸度, 发病较轻;晴天定植或定植后有15 d左右的晴天, 根肿病就较少发生, 反之定植或定植后不久就下雨, 发病率常较高。

5 防治方法

无病区实施检疫制度, 在病区则实行培育无病苗、轮作和施用石灰等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5.1 实施检疫

实施严格检疫制度, 严禁从病区调运种苗和蔬菜至无病区。

5.2 轮作

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4~5年, 能减轻病害;避免在低洼潮湿、水改旱或氧化钙 (Ca O) 不足菜地上种植。

5.3 增施石灰

在雨水较多或灌溉方便的地区, 适当增施石灰, 使土壤的酸碱度变成微碱性, 可减轻发病。一般在定植或播种前, 均匀撒施1 500~2 250 kg/hm2, 然后整地。

5.4 选择无病苗床和苗床消毒

选择无病地块育苗, 定植时注意淘汰病苗。如果育苗床土带菌, 可用福尔马林消毒、五氯硝基苯或用氯化苦穴施, 用药量60~120 g/m2, 施药后将土踏实[4]。

5.5 加强栽培管理

注意清洁田园, 收菜时最好连根拔起, 或收菜后及时挖根, 将病根集中后深埋, 病根应埋入土下50~70 cm以上并在病根上撒石灰后再填土。病残体切不可作厩肥或堆肥, 施用的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定植宜选择晴天进行, 如果定植后下雨, 可在地面撒2%石灰水或蚝壳灰水, 并注意雨后及时排水。

5.6 药剂防治

在定植时沟施7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22.5 kg/hm2, 或配成700~1 000倍液, 每穴浇药液250~500 g。田间发现少量病株时, 可用7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 每株用药量250 g;或用上述药剂30~45 kg/hm2拌药土600~750kg/hm2, 开沟施用后再播种或定植[5]。

摘要:介绍白菜根肿病的发生症状、病原、侵染途径、发病条件, 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菜根肿病,发生症状,病原,侵染途径,发病条件,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新生, 王贵斌, 吴晓波, 等.大白菜根肿病发生规律与防治[J].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6 (5) :19-21.

[2]尚慧, 杨佩文, 董丽英, 等.大白菜根肿病化学防治技术[J].植物保护, 2009 (6) :157-159.

[3]杨佩文, 尚慧, 董丽英, 等.大白菜根肿病发病因素分析与防治技术[J].西南农业学报, 2009 (3) :663-666.

[4]张海燕.闽侯县反季节大白菜根肿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吉林蔬菜, 2014 (1) :27-28.

白菜根肿病防治 第2篇

关键词:白菜根肿病,发生原因,防治措施,重庆市武隆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重庆市武隆县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高山蔬菜产业发展迅猛, 特别是无公害蔬菜生产得到认证后, 更加快推进了武隆蔬菜产业的发展速度。白菜是武隆县的主栽蔬菜品种之一, 常年种植面积达0.27万hm2左右, 随着白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 加之长期连作生产, 白菜种植中重茬现象较严重, 时常有多发病害产生。白菜根肿病就是多发病之一, 目前已经成为武隆县首要防治的蔬菜病害。据调查, 2011年7月, 武隆县仙女山片区白菜根肿病的发病率已经占到了蔬菜发病率的45%, 其中发病严重的地块占到了80%, 给广大种植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白菜的积极性。本文对白菜根肿病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 对各生产环节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以期控制根肿病的发生。

1 白菜根肿病的症状

白菜根肿病在白菜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受害, 主要为害植株根部, 病株根部肿大呈瘤状, 主根上的肿瘤较大而数量少靠近上部, 侧根上为圆筒形或指形, 大小不一, 须根上的肿瘤较小而多成串生。发病初期症状较为不明显, 以后病株生长缓慢, 矮化, 基部叶片常在中午凋萎下垂, 早晚恢复, 后期基部叶片变黄枯萎, 发生轻的大白菜包心不紧, 重病时不能包心, 甚至于整株枯死, 导致白菜产量急剧下降[1]。

2 白菜根肿病的病源

白菜根肿病为芸薹根肿菌, 属鞭毛菌亚门直菌, 专性寄生。休眠孢子囊在寄主细胞里形成, 球形或卵形, 壁薄, 无色, 单孢, 大小 (4.6~6.0) μm× (1.6~4.6) μm, 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前端有2根长短不等的鞭毛, 在水中能游动, 从白菜类的根毛侵入寄主细胞内, 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和扩展。从根部皮层进入形成层, 刺激寄主薄壁细胞分裂, 膨大, 致根系形成肿瘤, 最后病菌又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大量休眠孢子囊, 根瘤腐烂后, 休眠孢子囊进入土中越冬。

3 白菜根肿病的发病原因

白菜根肿病的最初侵染源主要为带菌土壤, 该病菌主要依靠病残体, 带菌土壤及雨水、灌溉水等传播。一般土壤中含水量高、偏酸, 十字花科连作地发病率较重。土壤呈酸性有利于病菌繁殖, 病菌适宜土壤pH值是6.2, pH值7.2以上的碱性土壤则难以繁殖。病菌在土壤中长期生存, 经土壤传染白菜及其他十字花科植物, 调制种子时, 带菌土粒附在种子上, 可以导致种子传染。连年种植十字花科的地块和病田下水头的地块及施有未腐熟病残体厩肥的地块发病率较重。病原菌的发育温度为9~30℃, 最适温度为20~24℃, 适宜相对湿度为50%~98%, 土壤含水量低于45%则病菌死亡, 重庆市武隆地区常年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恰好适宜此病菌的发育为害, 只要有病原菌的存在, 白菜根肿病就会大面积的发病, 发病较快, 为害非常严重。

4 白菜根肿病的防治措施

4.1 科学合理实行轮作

由于白菜根肿病的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的时间较长, 所以必须实行科学合理的轮作, 与非十字花科蔬菜实行5年以上轮作, 水旱轮作要在2年以上, 轮作期间随时铲除十字花科杂草, 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根肿病的发病程度。

4.2 调整土壤酸碱度

病菌在pH值为7.2以上的碱性土中很难繁殖, 因此可以施用石灰改变土壤酸碱度, 抑制病菌的产生。浇施高浓度石灰液对提高pH值很有效, 但对作物却不安全, 会抑制植株正常生长, 因此使用石灰粉。虽然使用石灰粉方法简单易行, 易操作, 但是会使大部分石灰残留在土壤中, 易使土壤变性板结, 最好的方法是用腐熟农家肥作底肥+1%石灰水浇穴, 即施腐熟农家肥45 t/hm2, 栽种白菜后用1%石灰水浇穴, 6叶时再用1%石灰水穴施1次[2]。

4.3 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白菜对根肿病的抗性存在着品种差异, 要选择适宜本地区的抗病品种。合理选用高产优质的抗病品种可以较强的抵御根肿病的大面积发病, 可以减少产量上的损失。

4.4 药剂防治

目前, 防治大白菜根肿病比较有效的药剂是福帅得悬浮剂, 可大面积推广使用。在播种或定植大白菜前对全田土壤 (或种植穴内的土壤) 进行喷雾施药, 然后均匀混土10~15 cm, 施药次数为1次 (施药和播种或定植最好在同天进行) , 可以有效防治大白菜根肿病, 提高大白菜的产量和品质。

4.5 培育无菌苗

育苗地要选择没有病害的地块, 苗床的土壤应采取没有病害的田地土, 苗床和种植地块要进行消毒。有病菌污染的苗床, 要用福尔马林对土壤进行消毒。在播种前2~3周, 1 m2床土用福尔马林450 mL对水18~36 L, 然后浇灌在床面土上, 最后用膜盖5~6 d。

4.6 加强田间栽培管理

坚持深沟高畦或垄作, 降低地下水位, 雨天注意排涝。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减少农药化肥用量, 降低残毒。在白菜生长期适时浇水追肥, 中耕除草, 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对患病的病株要及时拔掉并携出田外烧毁或深埋, 防止病菌更大面积的蔓延。

参考文献

[1]尚慧, 杨佩文, 董丽英, 等.大白菜根肿病化学防治技术[J].植物保护, 2009, (6) :157-159.

白菜根肿病防治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药剂:50%氟啶胺SC (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 ;供试作物:云丰83-1大白菜 (Brassica pekinensis) 。

1.2 方法

1.2.1根肿病接种方法参照周永红等的方法[11]。用筛子 (孔径0.5 cm) 过筛风干草炭后, 取出 -20℃保存的菌根, 按照300 g风干草炭加15 g菌根的比例, 确定菌根的量, 缓冻后切碎, 放入打浆机中打成匀浆, 然后与草炭搅拌均匀, 其含水量以手握成团、触之则散为宜, 25℃密封48 h以上。培养土按草炭∶土∶珍珠岩 =2∶1∶1的比例配制, 拌匀后装入花盆 (25 cm×5 cm, 深4 cm) , 然后用实心棒在每穴的中央插一深约3 cm、直径约2 cm的圆洞, 随后将处理好的菌土松散地放入穴盘上已插好的圆洞里, 并在菌土上用手指按一个略凹一点的浅坑, 播3粒种子, 种子要保证播在菌土的浅坑上, 出苗后每穴留苗2株。播种后盆中的土壤温度控制在25℃左右, 土壤湿度保持在90%左右, p H控制在5~6为宜, 为病菌的发病营造良好的条件。

1.2.2药剂处理分别用250.000、125.000、62.500、31.250、15.625mg/L氟啶胺于播种后第5天开始灌药处理, 每隔7 d灌药1次, 共灌3次。每处理50株, 重复3次。以灌自来水的为空白对照。

氟啶胺选择防治大白菜根肿病的推荐浓度250.000 mg/L进行试验, 分别在播种后第1、3、5、7、9、11、13、15、17、19天进行灌药, 每株灌20 ml, 每隔7 d灌药1次, 共灌3次, 每处理50株, 重复3次。分别以灌20 ml自来水的为空白对照。

1.2.3调查与计算播种后60 d洗根调查大白菜的发病情况, 根据分级标准对发病情况作出评价[12], 并计算病情指数及其防治效果, 对试验数据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统计分析[13]。

2 结果与分析

2.1 灌药浓度

由表1可看出 , 选择250.000mg/L氟啶胺灌药时, 大白菜根肿病的病株率和 病情指数 最低 , 分别为12.00% 和6.79; 相对防效 最高 , 为92.32%;随着氟啶胺浓度的降低, 相对防效逐渐降低;选择15.625 mg/L氟啶胺灌药时, 相对防效最低, 为14.02%。

2.2 灌药时间

由表2可看出, 在不同时间以250.000 mg/L氟啶胺进行灌药防治大白菜根肿病时, 灌药时间越早, 防效越高。播种11 d后再用氟啶胺灌药, 防效急剧下降。另外, 在播种后第1~3天 (发芽期) 灌氟啶胺, 对大白菜发芽有一定负面影响, 幼苗长势弱。

3 讨论

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灌药浓度和时间均是影响氟啶胺防治大白菜根肿病的关键因子, 最佳的灌药浓度为250 mg/L, 第1次灌药的适合时间为播种后第5~11天 (幼苗期) 。另外, 该试验发现, 氟啶胺会对发芽期大白菜云丰83-1产生不良影响, 即发芽期大白菜云丰83-1对氟啶胺较敏感。因此, 建议直播大白菜在用氟啶胺灌药防治根肿病时, 灌药浓度为250 mg/L, 第1次用药时间选择播种后第5~11天 (幼苗期) , 且每隔7 d灌药1次, 共灌3次。

上一篇:汽车营销渠道下一篇:考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