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话论文范文

2024-05-17

印度神话论文范文(精选4篇)

印度神话论文 第1篇

一、继承与模仿

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流传到我国傣族地区之后, 傣族人民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或模拟、或改编、或缩写。由于《罗摩衍那》内容异常丰富, 结构庞杂, 情节曲折, 不少细节都可自立成章, 所以傣族人民继承了其主干故事, 再经过富于傣族色彩的创造, 生发出傣文贝叶经书《楞伽十头王子经》和民间手抄唱本《兰嘎西贺》以及各种民间故事传说, 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红河、玉溪等地区广泛流传。

《兰嘎西贺》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 均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 正义战争反对不义之战的主题, 以及人民群众追求和平安宁、自由幸福的生活理想。副题都是传统的英雄美人式的爱情。它们都以英雄和美人的凄美爱情为主线, 穿插很多宏大的战争场面, 来共同构成一部完整的英雄史诗。两部史诗的主干故事相同:由天神托生的王子朗玛 (罗摩) 在继承王位时遭到排挤, 被流放森林十几年, 他与相爱的妻子西拉 (悉多) 和重义的胞弟那腊嘎那 (罗什曼) 一起出走, 相依为命。贪恋美色的十头魔王因垂涎于西拉 (悉多) 的美艳, 用计将其劫走。朗玛 (罗摩) 失去爱妻, 痛不欲生。于是与猴国国王结成同盟, 借助猴国兵力, 救回了妻子, 夫妻团圆。从上述对史诗主要内容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朗玛与罗摩的身世叙事模式基本相同:他们都是为降妖而从天界下凡;他们都因拉开神弓而娶得妻子;继位时他们都受到小王后的排挤被放逐森林 (所不同的是朗玛被放逐了12年, 而罗摩是14年) ;他们在放逐期间都有妻子和一位忠心耿耿的胞弟陪伴;他们的妻子在林中都被魔王劫去;为救妻子、消灭魔王, 他们又都与猴国结盟, 借助猴国兵力与妖兵战斗;救出妻子后, 他们对妻子的贞洁都产生过怀疑。除故事内容外, 《兰嘎西贺》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方面也借鉴了《罗摩衍那》的描写手法:时而清新典雅, 如实表现出大自然的实际景象, 时而采用自然生成的含蓄手法, 在描写大自然奇特风光的同时结合诗中人物的心理反应, 使情景协调交融, 图景线条细腻。

这些相似和对应显然不是偶合和灵犀造成的, 是两部史诗之间确实存在亲密渊源关系的有力佐证。

二、继承模仿之成因

《兰嘎西贺》对《罗摩衍那》的继承与模仿是由多方面原因促成的。首先是共同的宗教信仰。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 而傣族历史上也几乎全民信佛。公元六到八世纪, 小乘佛教传入我国傣族地区后, 经过与傣族原始宗教的融合, 在思想领域取得了统治地位。因此, 早已被印度佛教徒改编并收入佛经的《罗摩衍那》, 也随之传入我国傣族地区。形象生动的佛经文学, 比抽象乏味的佛经教义更易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加上史诗本身情节生动, 想象奇异, 引人入胜, 使之很快植根于傣族地区的土壤上。

其次是共同的社会背景。傣族地区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罗摩衍那》所反映的印度社会制度相似, 都处于建立在农村公社基础上的亚细亚型封建领主制社会。《罗摩衍那》反映了古代印度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后的阶级关系和道德观念, 它所宣扬的道德教条, 酷似中国封建社会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 如圣君、忠臣、孝子、贤妻、良母等, 这正是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的傣族统治阶级为巩固自身统治地位需要宣扬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习惯、心理素质、语言文字等方面, 傣族也与邻近的印度、斯里兰卡等国有较深的渊源关系。故这部反映彼时彼地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意识的文艺作品, 很容易为此时此地的傣族人民所接受。

最后是共同的自然条件。《罗摩衍那》所反映的印度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

例如莽苍的原始森林, 巍峨连绵的群山, 肥沃的坝子, 成群的大象、猴子等动物和山水花鸟之类, 除海洋之外, 和我国傣族地区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生态十分相似。这为傣族人民接受和喜爱异国长诗《罗摩衍那》奠定了自然基础。

三、变异与创新

《兰嘎西贺》虽然取材于《罗摩衍那》, 但它绝不是《罗摩衍那》的简单模仿与翻版。《罗摩衍那》从印度流传进我国傣族地区后, 傣族人民着眼于世俗生活, 在基本保留其大致内容的基础上, 增加了许多民间故事。还根据本民族的道德观念、心理素质和文艺传统, 对人物情节、故事结局等进行大胆创新。大大减弱了作品的外来气质, 使之成为完全适应傣族社会土壤的新作品《兰嘎西贺》。

从史诗的诗名就能看出其独特的创新。《罗摩衍那》意为“罗摩的漫游”, 全诗以罗摩一生的传奇为线索单线发展, 在情节的发展中穿插众多的人和事。而《兰嘎西贺》意为“兰嘎国的十头王”, 以反面人物十头魔王的经历为主线编织情节。两部史诗的结局也完全相反。《罗摩衍那》中, 罗摩恢复王位后, 就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的封建卫道者, 夫权的狂热鼓吹者。他怀疑妻子久居魔宫不贞, 便残忍地抛弃了已经怀孕的悉多, 并一再拒绝收留她, 最终迫使她投向地母的怀抱, 从而落了个悲剧终局。而《兰嘎西贺》中朗玛则不同, 傣族人民运用抒情的笔调, 反复渲染朗玛对西拉的一往情深, 以及西拉对朗玛的忠贞不渝, 生动地描写出他们的伉俪情深。

在细节描写方面, 傣族人民充满智慧和富于想象的新创造不胜枚举。如对十头魔王身世的叙述。在《罗摩衍那》中只用了少量篇幅对此进行概括, 着重描述了罗波那的恶行。而《兰嘎西贺》则用前三章详细叙述十头王捧玛加的来历。此外, 《兰嘎西贺》中还揉进了傣族许多古老的故事传说。如猴子的尾巴为什么很短、乌鸦看东西为什么左顾右盼、日蚀是太阳被青蛙吞食后造成的, 等等。再者, 由于印度和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地理环境极为相似, 都地处热带与亚热带, 终年草木繁盛, 四季如春。这种杂树生花, 群莺乱飞的花香鸟语给人的耳目以视听之娱。因此《兰嘎西贺》借鉴了《罗摩衍那》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手法, 但较之更为重视画面的完整效果和美感统一。把人类对季节的感受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融合在一起。例如《兰嘎西贺》中对于春天的描述:

“芳香的花瓣撒满林间,

清新的微风吹拂粉面。

太阳像金子般光彩明亮,

气候温和, 空气新鲜。”

“处处盛开着色彩缤纷的鲜花,

蜜蜂嗡嗡, 鸟儿喳喳。

绚烂的花木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森林草地犹如一幅彩色的图画。”

在史诗展开的过程中, 优美的画面始终是有机的组成部分。这些画面总是穿插在情节发展较快的章节之间, 以缓和过于紧张的步调。且有助于渲染情绪, 在不知不觉中加强故事的感情色彩。拟人化的描写也是傣族人民善用的艺术手法, 在他们笔下, 大自然中的一切仿佛对人都富有感情, 人喜它亦喜, 人忧它亦忧。让我们欣赏一下朗玛即将被流放森林, 准备与妻子西拉告别的情节:

“荷花啊, 在默默流泪,

风儿啊, 在低声哀泣,

恩爱夫妻很快就要分离了,

召朗玛思索着怎样和妻子话别。”3

自然风物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 以此来突出离别的忧伤。诸如此类的拟人化描写体现了傣族人民情感丰富、崇尚真情的民族特点。

在宗教精神方面, 《罗摩衍那》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社会的种姓矛盾、民族矛盾、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斗争, 颂扬了代表刹帝利的王子罗摩对代表婆罗门的十头王罗波那的斗争。是一幅描绘古代印度社会生活的画卷。而《兰嘎西贺》则以朗玛和西拉的悲欢离合为中心, 巧妙地反映在傣族封建领主制度下, 外来佛教与原始宗教之间的斗争。描绘了中古傣族的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

在人物塑造方面, 《兰嘎西贺》较为注重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在《罗摩衍那》中, 罗摩是个正直的国王, 法的保护者。作者蚁垤极力想把罗摩写成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物, 但诚如季羡林先生所指出的, 作者的主观意图与通过艺术形象所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发生了矛盾。实际上, 蚁垤笔下的罗摩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以“伪君子、两面派”的印象。作为儿子、丈夫、兄长, 他都有些不尽人意之处。例如, 当罗摩获悉自己将要流放森林时, 他在父亲十车王与这场宫廷阴谋的制造者小王后吉伽伊面前表现得谦恭驯顺, 表示坚决服从父王的命令, 俨然是一个忠臣孝子, 但在背后他就换了一副模样, 大骂吉伽伊, 并且抱怨父亲。而《兰嘎西贺》中, 朗玛则大为不同。当他得知自己要被流放森林时, 不但心甘情愿, 毫无怨言地表示服从, 而且在父王和小王后洁西背后, 他也是心口如一。当十车王把罗摩唤来, 告诉他将要立他为太子的消息时, 罗摩兴高采烈, 不能自持。而朗玛在得知父王将要传位给自己后, 只是谦恭地轻声回应, 态度庄重严肃。反映了朗玛的沉稳谦逊的性格和对责任的重视。傣族人民在塑造朗玛这一形象时, 经常借细腻的心理表现结合轻描淡写的叙事手法, 以不同的故事情节来反复渲染、加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罗摩与朗玛除了有上述人性特点方面的区别外, 同为创功立业的英雄人物、下凡救世的大神, 他们所具有的神性威力也大有不同。相对于罗摩, 朗玛的神力要突出许多, 早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超凡的神力:

“少年朗玛挽动弓弦搭上箭,

射向遮天蔽日的鸦群。

箭声像千钧璐雳震撼大地,

吓得乌鸦纷纷逃遁。”

他战无不胜, 在和十头王的军队展开浴血鏖战时, 每当魔军施展妖术、猖狂进攻、猴兵败退, 只要朗玛一箭, 便幻象消除, 天地清明, 接着便是魔军溃逃, 猴兵凯旋。可谓神通广大, 法力无边。

四、结语

鲁迅先生说:“没有拿来的, 人不可能成为新人, 没有拿来的, 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我国从唐代开始, 受印度文艺的影响较深, 大胆吸收后经过融合、加工与创造, 丰富了我国文艺的形式及内容。我国傣族人民对印度神话《罗摩衍那》的继承模仿与变异创新, 不仅直观地说明了二者间继承与发展、来源与发扬的亲缘关系, 也证实了文艺作品的传播和影响是不受地理国界限制的。尤其是优秀的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 由于它塑造了灵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编织了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设计了引人入胜的悬念, 通过有形的 (如文字) 、无形的 (如口传) 的语言媒介, 不胫而走, 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刀兴平等翻译整理:《兰嘎西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1, 第6页。

[2]刀兴平等翻译整理:《兰嘎西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1, 第102页。

[3]刀兴平等翻译整理:《兰嘎西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1, 第75页。

[4]季羡林著:《罗摩衍那初探》。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 1979, 第111页。

[5]刀兴平等翻译整理:《兰嘎西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1, 第49、50页。

[1]季羡林.《季羡林文集》[M].第四卷《中印文化关系》、第五卷《印度历史与文化》、第六卷《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第七卷《佛教》、第八卷《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季羡林.《罗摩衍那初探》[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 1979.

[3]〔印〕蚁侄著, 季羡林译.《罗摩衍那》[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

[4]张公谨.《傣族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1.

[5]西双版纳州民委.《傣族文学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8.

印度神话故事 第2篇

王后给这条鱼起了个取名字叫鱼王子,在王后的细心饲养下,这条鱼长得出奇得快,几天后,水盆就显得太小了。王后特意叫人为它造了一个小池子,可是没过几天,小池子又显得小了。王后只好命人修造了一个又漂亮又牢固的大池塘,这次,鱼王子可以在池塘中尽情地游耍了。王后每天都要去看鱼王子,并亲自喂食。

天长日久,王后对鱼王子产生了一种深厚的感情,把它当作自己的亲生子一样看待。鱼王子每次看到王后,也会高兴地在水中游来游去。

有一天,鱼王子竟出人意料地口吐人言 母后,我一个人呆在水里,烦闷得很,请你替我娶个媳妇吧。 王后见它的确非常孤单,便答应了它的要求。

她打发佣人到各地去为鱼王子寻觅合适的妻子。佣人们四处寻找,来到一个小山村。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乞丐,他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佣人便劝乞丐把女儿嫁给鱼王子,这样他们就会得到很多金币作聘礼。这个女孩子有个后娘,后娘见钱眼开,就劝丈夫答应将女儿嫁给鱼王子。乞丐也很满意这件事情,有了金币,以后的日子就不用愁了,自己也就不用做乞丐了,也就同意了妻子的意见。

于是,后娘就叫女儿到河里洗个澡,把身上的衣服洗净、晾干以后再换上,以免到时候被人嫌弃。这女孩子来到河边洗衣服时,边洗边哭,眼泪滴答滴答地往下掉。刚好岸边有一个蛇洞,洞中住着一条有七个头的蛇,女孩子的眼泪从洞中滴到了它的头上,蛇王见她哭得如此伤心,很同情她,便爬出来问她为什么这样伤心。女孩子也不隐瞒,便把自己的不幸全告诉了蛇王,并担心地问 那鱼王子会不会把我吃掉

蛇王听后,安慰她道 你尽管放心,它是不会吃掉你的。那鱼王子实际上并不是鱼,它是被人诅咒成鱼的。 说着,蛇王给了她三粒小石子,要她把石子藏在纱丽里,然后又对她交待了一番。

女孩子来到王宫后,受到亲切的接待,王后对她非常友善。女孩子略加打扮后,变得更加漂亮了,她就坐着一个筐子下到了池塘里。那女孩看到池塘壁上有一个小房子,走进去一看,里面装饰得极为典雅漂亮,桌上摆着许多美味佳肴。女孩子坐在床上等着鱼王子的到来。

时间不长,水面上冒出了一个很大的鱼头,女孩按照蛇王的吩咐,掏出一粒石子,对准大鱼的脑袋扔了过去,那鱼王子立即向水里沉了下去;不大一会儿,大鱼的头第二次浮出水面,女孩又扔出了第二粒石子,鱼王子又沉了下去;当它第三次浮出水面时,女孩的第三粒小石子也再次砸中了它的脑袋。

奇迹出现了:鱼王子这次没有下沉,而是变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他站在女孩子面前,对她深表谢意,并对她说 明天早晨我们就到岸上去举行婚礼。

第二天,人们看到一位花容月貌的少女和一位王子般英姿飒爽的小伙子并肩坐在箩筐里,人们感到十分惊奇,一边派人报告国王和王后,一边赶紧把他们拉上岸来。鱼王子向大家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大家听后既惊奇又替他们感到高兴。国王和王后就把鱼王子认做自己的儿子,并为他们举办了十分隆重的婚礼。

他们两人恩恩爱爱地生活了好一些日子。那女孩子的后娘有一天打听到了她的消息,听说她生活得很好,心里非常忌妒,她和她的亲生女儿就密谋把女孩子杀死,让她的亲生女儿取代女孩子。第二天一早她就跑到王宫,假惺惺地对那女孩子说她的父亲非常想念她,要她回家看看。女孩信以为真,就向王子提出回家看看父亲。王子见妻子很有孝心,便欣然答应,叫她早去早归。

女孩回到家后,与家人开心地团聚。临她回王宫的前一天,女孩和她的异母妹妹一起来到河边洗澡,妹妹对姐姐说: 你的衣服和首饰真是太漂亮了!可以让我试试吗 姐姐看着妹妹羡慕的样子,不知是计,就脱下衣服和首饰让妹妹穿戴上,两人还对着水面欣赏着她们在水中的影子。妹妹乘着姐姐不注意,对着姐姐背后猛推了一把,将她推入了水中,不会游泳的姐姐沉入水中,再也没有浮起来。

妹妹回到家后,她那狠毒的母亲见阴谋得逞,非常得意。她把女儿梳妆打扮了一番后,就领着她假冒姐姐进了王宫,她对王子说: 我当初怎么把她带走,现在又怎样把她带回来了。 说完,她就独自回家了。

王子正要对妻子表示欢迎时,突然发现这哪里是自己的妻子,分明是一个又黑又丑的女人,他立即想到一定是妻子出了什么问题,而且一定与这个丑女人有关。一怒之下,他将这个丑姑娘痛打了一顿,愤怒的王子花了整整三天的时间,终于将事情的调查得一清二楚,他将妻子那歹毒的后母处以极刑,为爱妻报了仇。但是,他的爱妻现在又在什么地方呢?

他的妻子被推到水里后,被七头蛇王给救了,蛇王全家都很同情她的遭遇,决定让她暂住在自己家中。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在这三年中,王子到处寻找自己的妻子,可是踪迹全无,王子非常伤心失望,整日心神不安。

这一天,失望的王子又来到了妻子原来居住的村子。在这里,他碰到一个卖镯子的人,交谈中,王子随意问他是从哪里来的,那人回答说我刚给一个住在蛇洞里的人送脚镯。

蛇洞?什么人住在蛇洞里? 王子很惊异地问。

卖镯人回答说 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她带着一个三岁的小孩子,小

孩子漂亮极了,我从没见过这么可爱的孩子。他的脚上戴着一个镯子,只是他总是把它弄坏,他的妈妈经常给他买镯子。

王 子 问: 那孩子叫什么名字?

鱼王子。 卖镯人回答说。

王子一听,顿时眼前一亮,凭直觉他认为,那孩子可能是自己的孩子。他忙叫卖镯人带他去蛇洞,他想亲眼看看她们是不是自己要找的人。

卖镯人答应带他去蛇洞,二人便来到了蛇洞口。 卖镯子啦,卖镯子啦。卖镯人吆喝了起来。话音未落,王子便听到洞里有人用温柔、亲切而又熟悉的声音说道: 走吧,孩子,我们去买镯子。

这时,王子站在洞里,他强忍住内心的激动,对着里面说道:对不起,夫人,你能出来让我看看吗

听到这朝思暮想的、再熟悉不过的声音,那女子急忙从里面跑了出来:亲爱的,你终于来 随后把 后娘和妹妹 试图谋害她的 事说了一遍 ,说着说着两人喜极而泣,紧紧拥抱在一起。

蛇王看到王子亲自来接自己的妻子,小两口团聚了,很是高兴,他依依不舍地说 你们娘俩在我这里的这段时间,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欢乐!你们现在要回家了,我衷心地祝愿你们。 蛇王赠给了王子很多金钱和衣物。

“印度经济神话”的再审视 第3篇

2012年6月11日,“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 ,世界权威金融分析机构——编者注)警告将把印度评级进一步下调到垃圾级,使之沦为老金砖四国中第一个丧失投资级信用评级的国家。从《纽约时报》、德国《经济周刊》到加拿大《环球邮报》,西方主流媒体纷纷批评印度经济和社会问题,就连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也发表了以《再见,不可思议的印度》为题的文章唱空印度。199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舆论就开始炒热中印比较话题,声称由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驱动而不是外需拉动,由于印度服务业比重较大的经济结构优于中国制造业比重大的经济结构,印度可持续发展能力远超中国;较为年轻的人口结构更将令印度如虎添翼,加快超越日益面临“人口红利”枯竭压力的中国;“印度龟终将超越中国兔”……前两年有的西方大国官方报告甚至已将印度列为世界第三超级大国。

而如今,唱空印度的直接原因是印度从2011年下半年起已陷入经济危机:经济增长率急转直下,卢比汇率连创新低,2012年6月25日盘中出现57.92卢比兑1美元的历史新低,过去12个月里对美元贬值近30%,仅从2012年3月末至5月末对美元就贬值10%以上,资本外逃大潮涌起,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此情此景让关于“印度是所有大国中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的言论成了笑柄。当此之时,重新审视此前10余年流行的关于印度经济发展成就和增长潜力的神话,有助于更深地理解印度经济危机的根源,更准确地评估当下整个新兴市场经济的走势。

印度经济增长模式优于中国增长模式?

这个神话流传广泛,根深蒂固,以至于“标准普尔”向印度发出警告后,印度议员撒罗尔当天就在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撰文,再度重申这个观点,并声称中国经济对外部冲击更为敏感。

其实,中国经济并不像有人所说的那么依赖出口拉动。2000~2011年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4年达到两位数,在2001、2009、2011年甚至是负数。(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2》)

同时,正是由于制造业和出口太弱,才使得印度不仅宏观经济稳定性较差,而且在面临危机冲击而意欲“保增长”时备受掣肘。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明显降温,“保增长”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主题。印度、越南、中国等热门新兴市场相继降息,最突出的巴西自2011年罗塞夫政府就任以来,至今已经连续7次降低基准利率。然而,由于不同国家“保增长”和“抑通胀”等其他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程度相差悬殊,在保增长时的政策选择空间相应差距甚大,进而将导致热门新兴市场之间经济发展形势分化,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差异就是如此。

中国存在持续的贸易顺差和经常项目收支顺差,资本流入也以波动性较低的实体经济部门直接投资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当宏观经济急转直下时,如果国际市场上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下跌,中国国内以人民币计价的这些产品价格也相应趋向下跌,通货膨胀压力趋向减轻。此时央行若选择放松货币政策,无需过多担心输入型通胀压力大规模卷土重来。

印度则不然,该国央行不得不直面“保增长”与“抑通胀”之间的激烈冲突。独立以来印度贸易赤字和经常项目收支赤字持续了数十年。更糟糕的是,为了避免陷入灾难深重的国际收支危机,进而引爆全面的货币金融危机,印度不得不选择维持高利率、高准备率,甚至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以吸引组合投资流入,而顾不得此举将对实体经济部门产生何等惨重的杀伤力。反正国际收支危机迫在眉睫,实体经济部门危机则通常没那么火烧眉毛。近年来印度之所以经历了独立以来最长加息周期,仅2010~2011财年就加息13次之多,原因就在于此。而超级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必然导致实体经济部门进一步减速,卢比汇率更加疲软,由此导致的资本外逃又给这一切火上浇油。正是基于上述机制,卢比汇率在大量资本流入支撑下走强数年,2011年急转直下,兑美元汇率经历了大幅贬值。

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均进一步损害了印度所谓“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的成色和后劲。中国经济总量和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连续多年是印度的三倍左右,但令人惊讶的是,中国亿万富豪人数直到2009年才超过印度,2009年亿万富豪群体资产总值仍少于印度,中国首富资产更只有印度首富的1/5。仅此一点,足见印度收入分配失衡何其严重。

正因为收入分配严重不均,在号称“印度大放光芒”的21世纪初,印度人均粮食消费量不增反减,由1997~1998年度的174公斤减少到2003~2004年度的151公斤,为二战以来最低水平。2006年,印度人口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0%,比世界平均水平(14%)高近一半;婴儿死亡率57.4‰,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9.5‰。越南、尼日利亚等国虽然贫困人口比重高于印度,但人口营养不良发生率低于印度,婴儿死亡率、出生时预期寿命等指标也往往好于印度,这充分暴露了印度在收入分配、社会公正和维护国民基本生活方面的严重缺陷。而且,从1990~1992年间到2004~2006年间两个时间段,中国、越南、老挝三国营养不良发生率均大幅下降,中国从15%降到10%,越南从28%降到13%,老挝从27%降到19%,印度则仅仅从24%降到2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人类发展报告》)

即使在印度大资产阶级内部,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的程度及其潜藏危机也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深重忧虑。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斥资10亿美元在孟买地价昂贵的阿尔塔芒特路为自己建造173米高、27层的私宅“安蒂拉”大厦,成为全球最昂贵私宅。对如此奢靡炫富作风,连另外一些印度富豪也颇有非议。2011年5月21日英国《泰晤士报》刊登印度老牌民族资本龙头企业塔塔集团董事长、同样居住孟买的拉坦?塔塔(Ratan Tata)专访,塔塔批评穆克什?安巴尼此举:“我不懂为何有人这么做,革命就是这样造成的”;“能住在豪宅的人,应关心身旁的人,反问自己,是否能做点不一样的事来帮助他人,假如他做不到,那真的很悲哀”;并针对印度贫富差距表示:“印度现在需要有人来分配部分财富,并寻找方法来减轻他人困境。”

印度“人口红利”的真相

其实,在主要人口和经济大国、主要新兴市场中,印度之所以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最低,这很大程度上并非印度人口结构优化的表现,而是印度社会医疗保健水平较低、人民健康程度较差的结果。2006年,论出生时预期寿命,世界平均水平为68.2岁,中国为72岁,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尼、斯里兰卡分别为70.8岁、70.2岁、71.4岁、68.2岁、75岁,而印度只有64.5岁。(世界银行数据库,转引自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9》)许多人把这么个结果称为“印度人口红利”,是十足的误读。

基础教育极端落后的缺陷更令印度所谓“人口红利”只能是镜花水月。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7/2008年度《人文发展报告》,1995~2005年间印度成人识字率仅61%,刚刚达到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尚未达到中国1964年的水平,在“金砖四国”中比另外三国都低20个百分点以上,比中国低近30个百分点。同时,印度基础教育质量低下,入学率账面数据提高与实际教育成果完全是两码事。印度2012年度《基础教育公开报告》(Public Report on Basic Education Revisited)显示,在印度北部说印地语的地区,一些儿童在接受3年学校教育后仍不具备阅读能力,在报名入学的小学生中,只有66%上课,教学水平“低得可怕”,基本上就是不动大脑的死记硬背。有鉴于此,我们更不能对印度基础教育成果改善给予过高期望。2011年中国财政教育支出16116.1亿元,占GDP的3.4%;这篇文章声称印度政府教育支出已占GDP的6%以上,但基础教育极端落后而少数精英高等教育发达,只能进一步固化这个社会的两极分化和阶层鸿沟。而且,印度政府的教育支出中浪费极端严重,表现之一就是该国教师的普遍旷工之风。1990年代,印度教师缺勤率高达48%;10年过去了,印度该项比例依旧居高不下,各地公立小学平均每天有24.5%的教师旷工。

知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怡安翰威特(Aon Hewitt)2012年2月21日公布的调查显示,印度本年度工资预计将上涨12%,连续10年位居亚洲国家之首。怡安翰威特认为,这说明印度的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有能力抵挡世界经济下行的逆风;有些人更声称这表明印度个人收入增长强劲,有助于巩固印度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的根基。其实,这恰恰暴露了印度的缺陷而并非优点。因为那些国际调查机构调查的工资增长情况仅限于现代产业部门就业者,甚至仅限于西方化跨国公司就业者,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在印度劳动者中都只占很小一部分,与中国这个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不可同日而语。在整个教育情况糟糕的情况下,一个小小现代产业部门从业者工资高增长,并不表明印度经济增长势头强劲,而是表明印度适合现代产业部门需求的合格劳动力太少,以至于其薪酬增长大大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既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收入分配格局改善。

印度是中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之一,也是中国许多投资者跃跃欲试的地方。笔者主张维护中印关系稳定,积极推进中印经贸发展,但正当国际经济形势阴晴不定之际,国内外投资者和外经贸企业,你们认清了这个市场的真实稳定性和潜力了吗?致力于探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而推崇印度者,你们看全了这个国家经济模式的真实业绩和前景了吗?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印度教神话故事 第4篇

马努依鱼的话,造了一个池子养这尾鱼。鱼逐渐长大之后,就把它放到大海中去,这时鱼告诉他在那一年将会发生大洪水,并告诉他要准备一条船,到时要与它寸步不离,说完了这话后,鱼就随波而去了。

不久,正如鱼预告一般,发生了大洪水。马努乘着船,贴近鱼,并将一条大绳系在它的须上。鱼拖着船游向北方的山 (喜马拉雅山),拖曳之中,水势似乎逐渐下降;然而大水淹没所有的生物,如今马努可以说是独自活在世上了。

马努不断苦行,期望有子孙,将各种供物供在水中以行祭拜。一年之后,水中出现一女。弥德拉与婆那两神向那女儿问道:

“你是谁?”

这女子答道:“我是马努的女儿。”

两神命令她道:“归我们所有吧!”

这女子却答:“我归生我的人所有。” 说着,就跑向马努面前去。马努问她:

“你是谁?”

这女子答:“我是由你供在水中的供物生出来的,是你的女儿,请在祭祀时利用我,如此一来你就可以子孙绵衍,拥有数不尽的家畜。”

上一篇:中国的国际货币之梦下一篇:音乐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