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2024-08-1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精选10篇)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第1篇

2007年福建省某鸡场35日龄2 000多羽免疫鸡群突然发病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达73%和52%,剖检变化主要为胸肌和腿肌条状出血;法氏囊明显肿大为正常法氏囊的2~4倍,有的外观呈紫葡萄状,切开后可见内侧皱褶面出血,有的可见干酪样物质或炎性分泌物,肾肿胀、尿酸盐沉积,脾脏肿大,表面斑驳。经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初步诊断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故无菌采集病鸡法氏囊、肝脾等组织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和血清

9~10日龄SPF鸡胚购自福建省生药厂;28日龄雏鸡为非免疫健康鸡并经AGP检测母源抗体阴性;抗IBDV阳性血清购自中监所;抗IBDV单抗由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病毒研究室提供。

1.2 受体菌、质粒载体和主要试剂

E.coil JM109菌株由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病毒研究室提供;T4DNA连接酶、pMD18-T载体、鼠源反转录酶(M-MLV)、RNA酶抑制剂(RNasin)、rTaq聚合酶、Trizol试剂盒购自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大连);DNA胶回收试剂盒与质粒快速提取试剂盒均购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3 病毒分离

1.3.1 病料采集与处理。

无菌采集具典型病变的病死鸡法氏囊及肝脾,加Hank’s制成20%匀浆,冻融3次,4 000rpm离心15min,取上清液加青霉素、链霉素各1 000IU/mL,置4℃冰箱中过夜处理备用。

1.3.2 鸡胚接种。

取上清液,经绒毛尿囊膜接种9~10日龄SPF鸡胚,每胚0.2mL。收集48~120h的死胚尿囊液和胚膜混合匀浆,离心取上清液即为分离毒记IBDV-FJ。

1.4 病毒鉴定

1.4.1 人工感染试验。

分离毒经点眼、滴鼻接种28日龄雏鸡4只,每只0.2mL,同时以健康雏鸡为对照,隔离饲养。观察发病死亡情况,并收集病死鸡法氏囊,用于制备AGP抗原和回收病毒。

1.4.2 AGP抗原制备。

采集人工感染病死鸡法氏囊,用生理盐水作1∶4匀浆处理,置冰箱中冻融3次,离心,取上清液即为分离毒AGP抗原。

1.4.3 琼脂扩散试验。

制备厚3mm 1%琼脂(含8%NaCl)平板,按常规打孔,中央孔加标准抗IBDV阳性血清,周围孔加分离毒AGP抗原,置湿盒中37℃过夜,观察结果。

1.4.4 免疫荧光试验。

取临床采集或人工感染病死鸡法氏囊制成6μm厚的冰冻切片,用冷丙酮固定10min,加抗IBDV单抗,置湿盒中37℃30min,再加FITC标记的羊抗鼠-IgG30min,洗涤后以甘油-PBS封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以出现亮绿色荧光病灶判定为阳性。

1.4.5 分离毒VP3基因RT-PCR鉴定。

(1)引物的设计与合成。根据GenBank上已公布的vvIBDV VP3基因序列,用OLIGO 6.0软件设计1对引物:Pl:5′-CAGCTTGCATGC CTGCAGG-3′;P2:5′-AACCTGATTACGAATTCGAGCT CG-3′,两引物位于IBDV VP3基因首末端保守区,扩增产物约为1 041bp,由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大连)合成。(2)RNA提取。取250μL病毒液加入750μL Trizol RNA提取液,混匀,室温放置15min。加入200μL氯仿,振荡混匀,4℃12 000rpm离心15min。取上清加入500μL异丙醇,室温放置10min,12 000rpm离心10min。弃上清,75%乙醇除盐,倒置滤纸上吸掉剩余液体,干燥后悬于25μL的DEPC水中,备用。(3)cDNA合成。取8μL病毒RNA,加入上下游引物P1P2各1μL,100℃热吸附10min,立即置于冰上10min,继续加入5×first Standing Buffer 4μL、2.5Mm dNTPs 2μL、0.1mM DTT 2μL、M-MLV 1μL、Rnasin 1μL,37℃温育2h,取出后置4℃保存备用。(4)PCR扩增。取制备好的cDNA 4μL作模板,加入上下游引物P1P2各1μL、2.5mM dNTPs 8μL、10×buffer10μL、rTaq 1μL、灭菌水75μL,反应体系为100μL。在PCR扩增仪内进行扩增,扩增条件为:95℃预变性5min,94℃变性1min、52℃复性1min、72℃延伸2min,35个循环,72℃10min。结束后取PCR产物4μL,在1%琼脂凝胶上电泳。

1.4.6 扩增产物序列测定。

应用胶回收试剂盒回收PCR产物,与pMD18-T载体连接后转化E.coil JM109,筛选并经PCR鉴定阳性重组质粒,选取阳性重组质粒由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测序。

1.5 同源性比较

采用DNAStar软件对分离毒扩增产物(VP3基因)与GenBank中的登录IBDV不同毒株进行核苷酸序列比较,选取的毒株分别是:超强毒为SH95(AY134874)、OKYM(D49706)、UK661(X92760),弱毒株为JD1(AF321055),经典毒株为52/70(D00869),变异株为GLS(M97346)。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毒分离

鸡胚接种48~120h后陆续死亡,胚体充血,绒毛尿囊膜水肿增厚,尿囊液清亮。

2.2 分离毒部分特性鉴定

2.2.1 血凝试验。

IBDV-FJ不凝集鸡和鸽子的红细胞,无血凝性,排除了鸡新城疫和禽流感。

2.2.2 人工感染试验。

分离毒接种28日龄雏鸡后72h,陆续出现精神不振、羽毛蓬松、接种后4d出现死亡,剖检出现与临床一致的病变,并回收到病毒。

2.2.3 琼脂扩散试验。

分离毒AGP抗原与抗IBDV阳性血清之间出现1条清晰的白色沉淀线,表明被检抗原为IBDV。

2.2.4 免疫荧光试验。

临床采集和人工感染发病鸡法氏囊的冰冻切片与IBDV单抗作用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均观察到亮绿色荧光病斑。

2.2.5 RT-PCR鉴定。

对提取的病毒RNA进行RT-PCR,扩增得到包含VP3基因全长的特异性目的片段长度约1 041bp,在1%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分离毒PCR产物出现与IBDV阳性对照大小一致的条带(如图1)。

注:1.DNA Marker(DL2 000);2.vvIBDV-FJ;3.阳性对照;4.空白对照。

2.3 VP3全基因序列同源性比较

利用DNAstar分析软件进行序列拼接并经BLAST分析,结果分离毒的扩增产物长度为1 041bp,包含870bp的VP3全基因序列,其A、T、G、C等4种碱基的比例分别为28.9%、14.9%、26.4%、29.8%,共编码290个氨基酸。将IBDV-FJ VP3基因与GeneBank中已登录IBDV不同毒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可见分离毒VP3基因与IBDV 3株超强毒(SH95、OKY M、UK661)和经典毒株(52/70)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7.7%~98.2%和95.2%(见表1),初步表明该分离毒为IBDV超强毒株。

3 结论与讨论

(%)

(1)本研究从福建省某发病鸡场中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鸡中分离到1株IBDV毒株(IBDV-FJ),该分离毒无血凝性,在琼脂扩散试验中能与抗IBDV特异性血清出现1条清晰的白色沉淀线;人工感染28日龄雏鸡出现与临床一致的病变,并回收到病毒;应用针对IBDV VP3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能扩增到长度为1 041bp的特异性目的片段,包含870bp的VP3全基因序列;序列分析发现分离毒VP3基因与IBDV超强毒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7%~98.2%,差异小于3%;而与经典毒株、变异株和弱毒株的同源性为94.9%~95.2%,差异大于4%。

(2)根据GeneBank中已登录的IBDV不同毒株VP3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并推测出超强毒株与其他毒力株(弱毒株、传统毒株和变异株)之间在VP3蛋白氨基酸序列中段存在3个较保守位点(N23、Y116和E141)和3个潜在的变异位点[7](超强毒株为D29、V268和A283,其他毒力病毒株为H29、A268和T283)。本研究分离的IBDV-FJ株VP3氨基酸序列N端有1个位点(D29),C末端氨基酸有2个位点(V268、A283),具有超强毒特征。初步表明,IBDV-FJ株在VP3蛋白氨基酸序列上具超强毒的分子特征,而非传统毒力毒株。这为福建省首次报道。

(3)vvIBDV除引起免疫抑制外,其主要特征是致病力明显增强、致死率极高。vvIBDV的抗原性与经典IBDV疫苗株之间无差别,这种毒力变异株能够突破高水平母源抗体,破坏常规疫苗的保护作用,不仅能造成体液免疫抑制,而且对细胞免疫也有一定的影响。分离毒株人工感染雏鸡除引起经典毒株相同的病变之外,还引起感染鸡的法氏囊呈“紫葡萄样”外观、脾脏肿大和胸腺萎缩等病变,与报道的超强毒株[8,9]引起的病变一致。

参考文献

[1]刘福致,周蛟,刘庆新,等.北京地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初步调查[J].畜牧与兽医,1980(4):25-26,48.

[2]周蛟,刘福致,陈丽勇.北京地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原分离[J].中国兽医杂志,1982(7):25-26.

[3]甘孟侯.中国禽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4]李德山,武志强,陈冠春,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毒株的分离和初步鉴定[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1991(6):3-7.

[5]孙继国,张艳英,郑世学,等.2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的分离鉴定[J].中国兽医学报,2002(5):442-444.

[6]王桂军,吴忆春,魏建忠,等.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安徽超强毒株的分离及分子鉴定[J].中国农学通报,2006(10):17-21.

[7]LONG L L,OMAR A R,HAIR-BEJO M,et al.Sequence analysis of bothgenome segments of two very virulent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fieldisolates with distinct pathogenicity[J].Arch Virol,2004(149):425-434.

[8]闫笑,李天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研究进展[J].中国病毒学,2003,18(2):191-195.

当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策略 第2篇

当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策略

1 全球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毒力 表1为全球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毒力情况. 2 感染日龄与免疫抑制 2周龄内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会导致永久的免疫抑制,2周龄后感染多导致暂时的`免疫抑制(持续10~14 d).

作 者:张明烽 作者单位: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北京,100029刊 名:中国家禽 PKU英文刊名:CHINA POULTRY年,卷(期):32(8)分类号:关键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防治 第3篇

【关键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特点;症状;诊断;防治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是目前危害养禽业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于双RNA病毒科,包括两个血清型。主要特征为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发病率十分高,将近100%,但是死亡率较低,只有5%~15%。

1 流行特点

在自然条件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只感染鸡,而且所有品种的鸡均可感染,不过在这些不同品种的鸡中,白来航鸡相对于其他品种的鸡更易感,肉鸡相对于蛋鸡更敏感。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3~6周龄的鸡最易感。病毒传播途径是发病鸡的粪便污染饮水、饲料以及环境,导致同群鸡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眼结膜等感染;另外饲养用的工具、饲养员以及昆虫也会携带病毒传播;再有就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可通过蛋传播。

本病特点为突然发生,并且传播非常迅速,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导致鸡舍内所有鸡被感染,通常在感染后的3d开始死亡,5~7d达到高峰,以后很快停息,表现为高峰死亡和迅速康复的曲线。死亡率差异很大,一般死亡率为15%~20%,但是有些仅为3%~5%,严重的发病鸡群死亡率60%以上。本病常与大肠杆菌病、新城疫、鸡支原体病混合感染,死亡率也可提高。

2 症状

目前法氏囊病的发生病程长,但死亡率低。而以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病程多在3~5d,一般不超过7d,呈尖峰式死亡曲线,死亡多集中在发病后的2~3d。本病潜伏期很短,2~3d后即可出现临床症状,在鸡群中首先出现数只死亡,其后更多的鸡出现减食、萎顿、打堆、昏睡、羽毛蓬松。特征性的表现有:排出白色水样稀粪;脱水表现为眼窝凹陷,脚爪与皮肤干枯;发病初期少数鸡调头啄自己的肛门,可能是法氏囊痛痒的缘故;发病前期体温升高达43℃以上,临死前下降。以上症状有一过性的特点,发病一周后,病亡鸡数逐渐减少,迅速康复。

过去该病常突然发病,传播速度极快,但现在在发病初期,除一部分鸡群发病速度较快以外,另一部分鸡群症状极其轻微,在鸡群处于安静状态下,仅见个别鸡只精神异常,似打盹状,但在添加饲料或饮水时病鸡又趋于正常,此种情况如果出现在第12~15d,养殖户在观察不仔细的情况下,常常误以为鸡群健康状况正常而给鸡免疫接种法氏囊疫苗,从而造成鸡群大面积发病。

根据经验,鸡群在发病前常出现一些反常的表现,如采食量突然比平时增加20%以上或在气温正常时饮欲异常增加等,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第2天即会表现出症状。鸡群发病后,精神不振,常蹲伏于墙角处,卧地不起。羽毛蓬乱或逆立,特别是头部和颈部羽毛更为明显,两翅下垂,颤抖,昏睡。一些鸡走路摇晃,步态不稳。病鸡排出白色石灰水样或奶油状稀便,肛门周围的羽毛常被粪便污染。发病后食欲迅速减退,但饮欲增加。

3 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死亡的病例,常不表现明显的病变,仅肾脏微肿且有轻度花斑。病情继续发展,则病死鸡皮下组织和肌肉明显脱水,肌肉发干、色暗,嗉囔空虚,有的积气或积水。腿部和胸部肌肉常出现条纹状、斑块状和放射状出血,在腺胃和肌胃交界处见有条状出血点。法氏囊的病变在发病中后期具有典型性,发病初期,法氏囊由于充血水肿而肿大,2~3d后可肿大至正常的2倍,外观变圆,浆膜覆盖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表面纵行条纹明显,法氏囊变为奶油黄色,严重时出血,外观呈紫黑色,似紫葡萄状,切开囊腔后,常见黏膜皱褶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囊腔中有脓性分泌物,时间稍长则有黄白色干酪样物。肾脏肿大,有花斑,呈灰白色,两侧输尿管中常见有尿酸盐沉积。脾脏肿大,表面常有均匀散布的小坏死点。盲肠扁桃体和胸腺多肿大、充血、出血。

4 治疗

鸡群发生本病后,应结合鸡群的日龄、病情轻重以及并发或继发病等因素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

(1)30日龄以内的商品肉鸡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时,应尽量在发病初期逐只注射质量合格的卵黄抗体,根据日龄和体重,注射用量为1~2ml。为同时预防或治疗大肠杆菌等并发或继发病,可在抗体内加入头孢曲松钠,用量为每250ml抗体加入2g,为避免过度刺激肾脏,不要在抗体内加入链霉素等对肾脏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2)30日龄以上的肉鸡发病,如病情较重,也应及时注射高免卵黄抗体;如零星发病且病情较轻,为防止鸡群遭受应激反应,可以采取个别发病鸡注射抗体与中西药物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养殖户也可以用双花、连翘、地丁、茵陈、黄连、黄柏、黄芩、党参、黄芪、茯苓、甘草等中药自己组方,对本病早期治疗也有较好效果。

(3)本病整个发病过程在5~7d,因此不建议养殖户在发病初期大剂量饮水免疫法氏囊疫苗。相反,在12~14日龄或25~28日齡给鸡群接种疫苗时,应仔细观察鸡群在安静时的精神状态,如发现个别鸡只异常,应在诊治好所发病之后再进行疫苗免疫,以免将疫苗接种于该病的潜伏期或发病初期,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第4篇

1 病原

病毒属于双核糖核酸病毒, 能在鸡胚及鸡胚成纤维细胞、肾细胞等各种细胞上生存, 并产生病理变化。病毒抵抗力强, 能耐受乙醚、氯仿、高温及胰酶的处理, 对紫外线有抵抗力。病毒分为两个血清型, 即Ⅰ型和Ⅱ型。

2 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没有季节性, 5~8月份是该病的高发期, 3~6周龄的鸡对本病易感, 最晚见于180~200天的成年蛋鸡发病。该病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病毒能持续存在于鸡舍的环境中。饲养过病鸡的鸡舍在清除病鸡之后的54~122天, 对其它鸡仍有感染性。主要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粪便、尘土、鸡舍用具、人员衣服、昆虫等途径而传播。

3 临床症状

在易感鸡群中, 本病往往突然发生, 潜伏期短, 感染后2~3天出现临床症状, 早期部分鸡会出现发蔫现象;发病后, 病鸡下痢, 排浅白色或淡绿色稀粪, 腹泻物中常含有尿酸盐, 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污染或玷污泥土部分鸡只会出现自啄泄殖腔的现象;随着病程的发展, 饮、食欲减退, 并逐渐消瘦、畏寒, 颈部躯干震颤, 步态不稳, 驱赶时行走摇摆, 体温正常或在疾病末期体温低于正常, 精神萎顿, 头下垂眼睑闭合, 羽毛无光泽, 蓬松脱水, 眼窝凹陷, 最后极度衰竭而死。5~7天死亡达到高峰, 以后开始下降。病程一般为5~7天, 长的可达21天。本病明显的发病特点是突然发生、感染率高、尖峰死亡曲线、迅速康复。

4 病理变化

死于感染的鸡呈现脱水、胸部皮肤紧缩难剥离, 腿脚皮肤干枯色暗;胸肌发暗, 腿肌、翅肌和心肌常有出血斑, 部分鸡只腿部鳞片脂肪有点状出血, 肠道内粘液增加, 肾脏肿大、苍白, 出现均匀的小出血点, 有尿酸盐沉积。感染后4~6天法氏囊出现肿大, 有时出血带有淡黄色的胶胨样渗出液, 感染后7~10天发生法氏囊萎缩。

5 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 (迅速发病、高发病率、有明显的尖峰死亡曲线和迅速康复) 和肉眼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仍需进行实验室检验。

6 防治

6.1 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鸡法氏囊病病毒对各种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 患病鸡舍病毒可较长时间存在, 因此必须做好彻底地消毒, 保证鸡场各环节的卫生。

6.2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主要方法, 特别是种鸡群的免疫, 将其母源抗体传给子代, 使雏鸡免受法氏囊病病毒的早期感染。疫苗种类目前使用的主要有灭活苗和活苗两类。2008年我们使用的是保定瑞普的IBD-B87, 此类疫苗接种雏鸡后, 对法氏囊有轻度损伤, 雏鸡首免后5天产生中和抗体, 7天达到较高水平, 经二次免疫后, 对Ⅰ型强毒的接种鸡的保护率达85%~95%。制订免疫程序, 一般雏鸡11日龄用IBD-B87法氏囊活苗滴眼进行首免, 25日龄用IBD-K96法氏囊活苗滴眼 (或饮水) 进行二次加强免疫, 效果很好。产蛋鸡在产蛋前140日龄和产蛋高峰260日龄期间各注射油佐剂灭活苗1次, 即可维持较高的母源抗体水平。

6.3 治疗

发病早期用高免卵黄或康复血清--特异疗法 (人工被动免疫) , 给鸡注射, 效果既明显又可靠。

肉仔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控要点 第5篇

1. 认真落实各项卫生消毒制度。应对环境消毒引起高度重视,可采用亚广消毒卫士(主要成分为聚维酮碘)1∶1000~1500的水溶液,对环境、鸡舍、用具、笼具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喷洒消毒;对空舍按照“除粪、清扫、水洗、干燥、用消毒剂全面消毒、再干燥、对消毒不充分的地方再进行消毒、最后干燥后用亚广熏毒净密闭熏蒸备用,在准备接受下批鸡苗前一周开窗换气”的程序进行彻底消毒。

2. 提高母源抗体水平,防止仔鸡早期感染。对种鸡群可采取18~20周龄和40~42周龄2次接种法氏囊油佐剂灭活苗,可产生高水平的抗体并传递给子代,使仔鸡在2~3周龄内可得到较好的保护。

3. 做好肉仔鸡免疫接种工作。目前使用的疫苗可分为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大类。灭活苗是使用囊毒、鸡胚毒或鸡胚细胞毒经灭活后加入油佐剂制成的,主要用于种鸡。肉仔鸡的免疫程序一般为14~15日龄用中毒力苗按2羽份饮水首免,到25~27日龄用中毒力苗按2.5羽份饮水加强免疫一次;有条件的可通过测定母源抗体水平,确定首免日龄(抗体阳性率低于50%时为最佳首免日龄),首免后隔10~14天进行二免。

二、发病时的控制办法:

1. 改善饲养管理。适当降低病仔鸡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倍量增加多维素的含量,可在500kg饲料中添加100g亚广金维他;冬、春季节适当提高育雏舍内温度(1℃~2℃),夏季应防暑降温并降低饲养密度,供应充足的饮水。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发生。

2. 杀毒灭原。发病期间采用上述消毒卫士水溶液,每天清粪后带鸡消毒一次,禁止使用严重伤及鸡呼吸道黏膜的消毒剂,同时还要注意通风换气和保暖的科学调节。

3. 综合治疗。首先,采用法氏囊、新城疫精制双价高免卵黄抗体和适当、适量的抗生素按说明肌肉注射一次;同时,足量饮用含亚广圆蓝五肽(解除免疫抑制、提高免疫力的中药多肽提取剂)100ml、葡萄糖1250g、食盐225g、水25kg比例的水溶液;另外,伴有呼吸道和拉稀症状的还可在上述饮水中添加亚广泰乐菌素5g或菌威特(主要成分为沙星类)15g上午、下午交替添加;还可按100kg料添加呼喘康(主要成分为麻杏石甘散)350g的比例拌料,让鸡自由饮水、采食3~5天可迅速控制。

4. 病情稳定后的保健。可每间隔5天采用上述圆蓝五肽饮水2天保健至出栏,以避免再次死亡造成损失。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制 第6篇

患鸡主要发病症状是腹泻、颤抖、极度虚弱。病理变化是法氏囊肿大、出血, 肾肿大, 有尿酸盐沉积, 腿肌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的条状出血为特征性病变。

雏鸡感染后发生免疫抑制, 造成多种疫苗的免疫失败。

1 病原

本病毒为双股双节RNA病毒科及其病毒属,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IBDV) 。该病毒极为稳定, 在鸡舍中可存活122 d。病毒耐热, 70℃30 min方可灭活。

本病毒有两个血清型, 血清Ⅰ型为鸡源型, 血清Ⅱ为火鸡源型。其中血清Ⅰ型又可分为6个亚型, 其抗原相关性为10%~70%, 这种相关性的差异是造成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

2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各品种鸡, 以3~6周龄易感。

病鸡是主要传染源, 本病可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 各种污染物都能成为传播媒介, 小粉甲虫蚴也可传播此病。

本病往往突然发生, 鸡感染3 d后开始死亡, 5~7 d达到发病高峰, 随后病势很快减弱并停息, 呈现尖峰式死亡曲线和一过性。死亡率从3%~5%至60%以上不等, 一般为15%~20%。

3 症状

本病潜伏期2~3 d。患鸡早期有啄泄殖腔的现象, 其畏寒打堆, 之后下痢, 排浅白色水样稀便。病鸡颈部和躯干震颤, 步态不稳, 严重者头垂地, 闭眼, 呈昏睡状态, 后死于脱水和严重衰弱。

近年出现的亚临床症状者, 症状较轻, 死亡率较低, 但由于免疫抑制严重, 可造成它种病的发生, 故其危害性更大。

4 病理变化

患鸡法氏囊肿大、水肿、出血, 比正常状态大2倍, 后期萎缩。切开后黏膜皱褶多, 混浊不清, 黏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弥漫性出血, 严重者有干酪样渗出物。

肾肿大、苍白, 有尿酸盐沉积, 胸肌和腿部肌肉出血, 有出血点、斑。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时可见条状出血。病鸡脱水。

盲肠扁桃体出血, 腺胃出血 (不是腺胃乳头出血) 。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和病变特征可作出诊断。

对IBDV变异株造成的亚临床症状, 只有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和病毒分离才能作出诊断。确诊需进行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和易感鸡接种。

6 防制

由于病毒变异株的出现, 对本病应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6.1 严格卫生措施, 严格消毒, 坚持全进全出, 消灭舍内的昆虫、鼠害等。

6.2 免疫:首免, 10~14日龄;二免, 24~28日龄。

开产前可用油苗 (种鸡) 。最佳方式是通过测定抗体来确定免疫日龄。注苗时间应与其他疫苗的注射时间隔7 d。

6.3 如有发病, 可于发病早期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治 第7篇

1 发病情况

2010年4月1日从某鸡场购入刚出壳的狄高肉鸡2500只, 均按程序进行了马立克、新城疫及新支二联苗的免疫注射, 雏鸡长势一直很好, 但养到35日龄时, 鸡群突然出现精神沉郁、拉白色水样粪便, 并出现死亡, 死亡率逐天增多, 发病的第3天出现死亡高峰, 死亡率达40%。现场观察到鸡舍较拥挤, 氨味较浓, 未免疫法氏囊疫苗。

2 临床症状

全群突然发病, 精神高度沉郁, 拉白色水样粪便, 肛门周围被许多粪便沾污, 严重脱水, 缩头眼闭, 头下垂, 全身发抖, 怕冷, 羽毛蓬乱, 蹲卧挤堆, 不愿走动, 强驱赶时步态不稳, 最后虚脱而死, 死鸡成堆。

3 病理剖检变化

患鸡出现皮下脂肪干燥;腿肌和胸肌呈片状出血斑;法氏囊肿大较正常3倍, 严重呈紫葡萄状, 切开呈奶油样;肌胃和腺胃交界处呈出血带;肾脏肿胀, 尿酸盐沉积而呈红白相间的“花斑”肾;肝脏和脾脏肿大;肠粘膜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采集7份鸡血清, 采用琼脂扩散试验, 结果5份为阳性。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变化及实验检验等结果, 确诊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5 防治措施

5.1 紧急接种

对全群鸡接种IBD高免卵黄液, 肌肉注射1毫升/只。

5.2 药物治疗

在饮水里添加葡萄糖、维生素C、氯化钠及小苏打溶液;加强营养, 喂全价饲料。

5.3 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消毒

将鸡舍内的粪便、垫料清除销毁无害化处理, 并严格对鸡舍、周围环境、饲料、饮水、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同时选用聚维酮碘按1:800倍带鸡消毒, 每天1次, 连用3~5天, 保持鸡舍清洁、干燥、通风、控制密度, 定期消毒, 避免应激。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 第8篇

1 流行特点

该病毒属呼肠弧病毒, 分血清Ⅰ型和Ⅱ型。IBDV的自然宿主仅为雏鸡和火鸡,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3~6周龄的鸡最易感,成年鸡一般呈隐性经过。集约化养鸡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常以5~8月为发病高峰期。本病往往突然发生,传播迅速,通常感染后第3d开始死亡。5~7d达到高峰,以后很快停息,表现为高峰死亡和迅速康复的曲线。本病常与大肠杆菌、新城疫、鸡支原体病混合感染。

2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2~3d,最初可见个别病鸡排粘稠、白糊状粪便及自啄泄殖腔现象。1~2d内可波及全群,病鸡羽毛松乱,采食减少,排出白色粘稠和水样稀粪,畏寒,鸡群往往出现聚堆现象。随着病程的发展,食欲逐渐消失,颈和全身震颤,闭眼缩颈或头颈前伸垂地,体温常升高,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在后期体温低于正常,严重脱水,趾、爪干燥, 极度虚弱,最后死亡。由IBDV的亚型毒株或变异株感染的鸡,表现为亚临诊症状,炎症反应弱,法氏囊萎缩,死亡率低,但免疫抑制严重,会造成更大危害。

3 剖检病变

病死鸡多呈严重脱水现象;腿肌和胸肌可见大量出血点;法氏囊肿大、化脓,比正常大2~3倍,囊壁增厚,外观呈球状,颜色浅黄,法氏囊皱褶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严重者法氏囊似紫葡萄状,囊内有黄色胶冻样物,后期法氏囊萎缩,囊内有干酪样物;腺胃和肌胃交界处粘膜有时出血。若为超强毒毒株感染,则出血程度更为严重。

4 诊断

根据本病流行病学和病变特征就可作出初步诊断。由IBDV变异株感染的鸡,只有通过法氏囊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和病毒分离才能作出诊断。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和易感鸡接种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方法。

5 防治

5.1 严格执行卫生措施

病毒在外界环境极为稳定,能在鸡舍内长期存活,在一个被污染的鸡场,经过1年后仍可分离出病毒。因此应注意对环境的消毒,特别是育雏室。消毒时应注意选择消毒剂,一般用季胺盐类和络合碘混合使用效果较好。

5.2 选择最佳免疫时间

目前,由于孵化场种蛋来源不稳定。不同日龄的种蛋放在一起孵化时孵出的母源抗体水平不一,所以免疫程序应注意调整。一般认为14日龄首免,28日龄二免较为适宜。也有人认为1日龄首免,20日龄二免更可平衡个体间的抗体滴度,使第二次免疫后获得均衡一致的免疫效果。

5.3 发病时的防制

鸡群发生法氏囊病后,应及时诊断、及时治疗,病鸡早期肌注或大剂量饮用卵黄双抗治疗可获得很好的效果,同时辅助饮用葡萄糖、电解多维,为防止出现继发感染,可使用氨苄青霉素、利巴韦林等混合饮水。另外,应特别注意的是,注射双抗属于被动免疫,所以使用双抗后7d应注意重新防疫。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 第9篇

1 流行情况

从某县兽医站及ll处乡镇兽医站接诊的30起病例来看, 发病日龄在4-55日龄之间, 其中发病最早的一例是4日龄的商品肉鸡, 发病最晚的一例是55日龄的罗曼蛋鸡。肉鸡发病占发病鸡群的90%以上, 有些鸡群多次发病,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蛋雏鸡。如2008年9-10月份接诊的3批发病蛋雏鸡中有2批2次发病、1批3次发病, 这种现象在过去很少。所有的发病鸡群除了2起病例因免疫时间不到而没有接种法氏囊疫苗外, 其余鸡群分别饮水或滴鼻接种了国产或进口疫苗, 有些发病蛋雏鸡曾免疫2次。

2 发病原因

有些养殖户认为防护工作做得很到位, 可是鸡群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病,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持续发生呢?

2.1 免疫失败

(1) 疫苗失效

疫苗从出厂到使用中间要经过许多环节, 如果中间某一环节未能按要求贮藏、运输, 或由于停电以及存放次数过多使疫苗反复冻融, 就会使疫苗失效。

(2) 疫苗选择不当或使用时粗心

如果当地传染性法氏囊发病较多, 再选择一般的传单性法氏囊中等毒力疫苗, 产生的抗体则不能抵御法氏囊超强毒株的攻击而导致发病。还有一些粗心的养殖户甚至发生用错疫苗现象。笔者曾碰到一个喜欢使用进口疫苗的养殖户, 由于是和其他进口疫苗在一起保存, 结果在接种时因对疫苗名称标注不熟悉而将新城疫疫苗当成了法氏囊疫苗, 直到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时才知道用错了疫苗。

(3) 疫苗使用不当

有些进口法氏囊疫苗需要用专用稀释剂进行稀释, 而有的养殖户则使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稀释, 因此造成疫苗的效价降低。由于工业污水、农药、畜禽粪水、生活污水等渗入井水中, 使井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含菌量严重超标, 用这种井水稀释疫苗时, 疫苗就会被干扰、破坏, 造成疫苗失活。在饮水接种时, 由于计算错误而造成水量过多或过少, 致使疫苗在30分钟内饮完或在2小时后还有剩余都会影响免疫效果。大多数养殖户都知道在用疫苗前后48小时内停止使用抗病毒药物和避免进行带鸡消毒, 但其实很多抗菌药物也会对法氏囊疫苗造成直接或间接干扰, 如氯霉素类药物等。在一些发病较重的地方, 养殖户在接种法氏囊疫苗时错误认为接种量越大越好, 有时会超过正常剂量的3倍, 由于接种量太大, 会产生免疫麻痹而使免疫力受到抑制, 造成负效应。为了提高免疫的整齐度, 有些养殖户用滴鼻的方式进行接种, 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入侵途径以消化道为主, 该病毒是嗜消化道的, 所以在滴鼻免疫的情况下会降低免疫效果。

(4) 早期感染

鸡群已轻微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 而养殖户没有发现或不在意, 以及鸡群内潜伏有法氏囊病毒时, 接种疫苗会造成鸡群突然发病的现象。

(5) 应激因素的存在

鸡群寒冷、过热、拥挤或通风不良等因素存在时, 能抑制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从而导致疫苗保护力下降。

2.2 生物安全措施差

法氏囊病毒不但可通过发病鸡排出的粪便直接感染健康鸡群, 而且还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人员、衣物、工具、车辆和一些昆虫、飞鸟等间接感染而造成鸡群发病。鸡棚间隔近、消毒不彻底、病死鸡处理不当、垫料粪便处理不当、空舍时间太短等导致生物安全措施差, 都可引起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

2.3 饲养管理的问题

饲养人员夜间粗心常造成育雏室内温度下降, 而鸡苗入棚后在夜间温度过低会使雏鸡吸收卵黄的能力大大降低而影响母源抗体的保护程度, 一旦病毒侵入会造成鸡群过早发病。同时应注意避免外来人员的进入, 不要和其他养殖户互相串鸡棚, 以免造成疾病传播。

2.4 鸡苗的质量问题

种鸡免疫做不好或孵化场在孵化过程中温度、湿度不合适都会造成雏鸡体内的母源抗体参差不齐, 这样就给免疫接种带来了困难。在购入鸡苗时, 如果是不同鸡群的雏鸡混合在一起, 则同样会因为抗体的参差不齐而造成发病的几率大大增加。近期鸡苗的售价较高, 某些孵化场在挑选鸡苗时, 平时原本淘汰掉的残次品现在却正常出售, 无疑也会降低鸡苗的质量而造成发病。

3 临床症状

通过对大多数发病鸡群的症状发展进行细致的观察, 总体来说发病初期的症状都很轻微, 特别是商品肉鸡, 在没有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的情况下, 即使出现死亡, 整个鸡群的精神状态也不会发生明显的异常, 在安静状态下仅见个别鸡只在墙角呆立, 除饮水会偶尔增加外, 采食量也比较正常。在发生混合感染后, 鸡群状态会严重恶化。

蛋雏鸡的发病相对比较明显, 即使没有混合感染, 在发病后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精神不振、羽毛逆立的现象。随病程发展, 病鸡排黄白色水样稀便而污染肛门周围的羽毛, 食欲减退, 饮水增加。就接诊的病例来看, 因大多数在发病初期即对症治疗, 因此死亡率最小的为0.8%, 死亡率最大的1例因并发大肠杆菌病和支原体感染, 死亡率达到15%, 还有一批肉鸡在发病后期又继发新城疫病, 所以鸡群提前出栏, 其他发病鸡群死亡率大多在1%-4%之间。就病程来说, 最快的为4天, 最慢的为2天。

4 病理变化及诊断

在没有混合感染的情况下而发病死亡的鸡体况一般良好, 皮下组织和肌肉脱水、发干。早期发病死亡的病例有一部分胸部和腿部肌肉会出现条状、片状出血,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例不会出现此变化, 但发病病例的肾脏都会出现轻微的肿胀。病情继续发展, 法氏囊开始出现轻微的肿胀, 浆膜表现黄白色胶冻样浸润, 囊壁增厚、质硬, 外形变圆, 呈淡黄色。剪开法氏囊黏膜皱褶, 有出血点和出血斑, 有时会有黄白色干酪样物, 发病后期死亡的病例法氏囊外观呈紫红色的葡萄状。脾脏一般肿大有坏死点, 盲肠扁桃体在发病中后期有出血。

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以后要尽早作出诊断, 如果鸡群在原本正常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死亡, 而且在剖检后发现腿肌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机体脱水或者肾脏轻微肿胀 (不同于肾型传支造成的花斑肾) , 然后再检查法氏囊是否发生肿胀, 最后结合鸡群的临床症状即可作出判断, 一旦作出诊断, 就要迅速采取对应的防制措施。如果要进一步确诊, 需根据病原学进行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试验。

5 对症治疗

根据发病鸡群的病情轻重和继发、并发病等情况, 可以采取多种对症治疗措施。

5.1 单纯传染性法氏囊病感染

对发病轻微死亡较少的鸡群, 可在作出诊断后中西结合抗病毒药物进行饮水治疗, 同时在饲料中拌入优质维生素 (维生素对免疫抑制的恢复也有一定的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 要密切注意病鸡的死亡情况, 如果死亡比较平稳, 鸡群的精神状态又变化不大, 可以不改变治疗方法。但如果死亡增加, 病情继续发展, 即使鸡群精神状态良好也要考虑紧急注射卵黄抗体。笔者在2008年11月初接诊了1例2800只31日龄发病的肉鸡群, 发病当天上午死亡4只鸡, 其中有3只出现不同程度的传染性法氏囊病变。因鸡群状态较好, 就用囊必妥中药口服液和瘟毒速效等西药混合饮水治疗, 但当天下午和晚上又陆续死亡15只。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连夜注射抗体, 但由于养殖户怕麻烦, 鸡群的采食饮水又一直正常, 所以一直坚持药物治疗, 结果6天的发病过程共死亡130只, 最后虽然也恢复了正常, 但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注射抗体时要逐只进行, 为避免因应激加重病情, 注射时可先从鸡棚的一边用铁丝网或其他工具拦出一定的空隙, 然后向另一边慢慢移动。抓放鸡时动作要轻, 注射中途要勤换针头。

对于接近出栏日龄原来生长发育又一直正常的发病肉鸡群, 考虑到注射抗体造成的应激较大, 一般不主张注射抗体, 而是采取药物的维持治疗, 必要时可配合使用干扰素。

5.2 并发和继发感染

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以后, 由于免疫功能被破坏而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 所以很容易发生大肠杆菌病、盲肠球虫病和新城疫病等并发和继发病。

发生大肠杆菌病时, 可以及时取病料作药敏试验, 然后根据试验结果配合投药。同时在注射抗体时, 可在抗体中加入适量的头孢类抗菌药物来防止或治疗大肠杆菌病。

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群一旦又感染盲肠球虫, 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避免应用磺胺类等对肾脏刺激比较大的药物, 可以选择妥曲珠利等抗球虫药物或一些抗球虫的中药制剂, 再配合饮用青霉素和止血药物。

如果发病鸡群并发或继发新城疫病, 则治疗难度会相应加大, 不但死亡率会增加, 治疗效果也不理想。笔者遇到一例4000只30日龄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肉鸡群, 接诊时每天死亡40-50只, 已持续3天, 但发病时间已超过5天, 在注射抗体后2天, 死亡反而达到每天70只以上。结果剖检后发现虽然法氏囊病的病理变化消失, 但新城疫病的症状又明显出现, 在治疗比较困难的情况下, 养殖户将鸡群提前淘汰。如果肉鸡鸡群发生新城疫病时日龄较小或发病鸡群为蛋鸡时, 可在法氏囊病基本康复而新城疫症状刚出现时紧急用新城疫疫苗配合核酸制剂或干扰素饮水。

另外, 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以后, 会发生免疫抑制的现象。据资料介绍, 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后免疫抑制的时间在4-6周之间, 但到底免疫抑制造成的影响有多大, 现在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评估。应根据病情轻重的原则, 在饲养实践中不能过多考虑该病对以后的免疫产生的免疫抑制问题, 而是要根据其他疾病的发病情况, 该免疫的疫苗必须免疫, 特别是在发病鸡群康复以后, 必须及时补免新城疫疫苗。

6 预防

6.1 免疫

虽然发病病例多为免疫鸡群, 但不能因此放松对正常鸡群进行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的接种, 相反免疫接种是除了生物安全措施外预防该病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养殖户在给鸡群接种时除了要到正规兽医部门购买适合当地的疫苗外, 还要在兽医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确定合适的免疫日龄。有检测条件的, 可在雏鸡1日龄时采血进行母源抗体的检测, 根据母源抗体的高低, 计算出合适的免疫时间。在发病比较严重的地方, 要考虑选用中等偏强毒力的疫苗, 这样可以突破较高的母源抗体的屏障, 促使机体较早产生免疫力。鸡群一般在首免7天后可进行第2次免疫。

接种时一定要保证每只鸡都能饮到足够量的疫苗, 饮水量的大小要根据采食量和不同季节等实际情况来确定, 稀释后的疫苗要在1.5-2小时内饮完。鸡群免疫时饲养人员最好在鸡舍内不时走动以兴奋鸡群。

6.2 保证鸡苗质量

在鸡苗质量稳定的前提下, 养殖户最好不要频频更换不同孵化场提供的鸡苗, 这是因为不同的种鸡群免疫接种的情况可能也不尽一致, 如果鸡苗更换过于频繁, 就很难正确评价某一养殖场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的接种效果和免疫时间, 也就很难得出可靠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参考。

6.3 加强饲养管理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 第10篇

1 病原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属于双股双节RNA病毒,单层衣壳、无囊膜。病毒离子直径为55~65 nm。IBDV是由4种结构蛋白组成,分别为VP1、VP2、VP3、VP4。VP2和VP3是IBDV的主要蛋白,可共同诱导具有中和病毒活性的抗体产生。VP2具有型特异性抗原,是有490个氨基酸和一个超变区组成,传统毒株与变异株之间的差异就在于这个超变区上的氨基酸序列的不同。用抗VP2单克隆抗体可鉴别病毒的2个血清型,血清Ⅰ型和血清Ⅱ型。血清Ⅰ型是鸡源毒株,可分为6个亚型,亚型间交叉率为10%~70%。近年来在免疫标准毒株的疫苗后而免疫失败的鸡群中分离到了变异株和vvIBDV,变异株和vvIBDV对标准毒株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具有耐受力,用标准毒株免疫过的鸡,不能抵抗变异株和vvIBDV株的攻击。这使得IBD的防制更加复杂化。

2 发病特点

2.1 鸡法氏囊病多发在2~15周,在3~6周龄鸡最易感。这主要是本病在法氏囊有功能时才发病,2周龄内的鸡有母源抗体的保护,成年鸡多呈隐性经过,一般认为法氏囊在12周龄时基本萎缩,无功能。

2.2 病鸡是主要传染源、饲料、饮水、粪便、饲养员等能以直接或间接的传播。本病潜伏期为2 d, 3~4 d达到高峰,随后死亡下降,表现为高峰死亡和迅速康复的曲线,病程为7~10 d。如与大肠杆菌病、新城疫、鸡支原体病混合感染时死亡率会更高。

3 症状

最初发现有些鸡啄自己的泄殖腔,病鸡羽毛蓬松,精神委顿,畏寒打堆在一起。腹泻排白色水样稀便,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病重鸡头垂地,闭眼呈昏睡状态。后期体温降低,腹泻至使鸡严重脱水,最后死亡。

4 病变

法氏囊是IBDV的主要靶器官,另外还会对脾脏、肠腺、盲肠扁桃体、哈德氏腺都有损伤。病死鸡体表和骨骼肌脱水,胸部和腿部肌肉有出血点。初期法氏囊肿大,重量增加,比正常大2~3倍、囊壁增厚,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充血,表面有条纹色泽变黄呈胶冻状。剖开囊内有黄色黏液,有的囊内有干酪物,囊壁黏膜皱褶上有出血点或弥漫性出血,发病5 d后法氏囊开始萎缩。严重的外观呈紫葡萄状,剖开整个法氏囊严重出血。腺胃和肌胃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肾脏重大,尿酸盐增多,脾脏大表面常有坏死灶。

5 防治措施

5.1 综合防治

IBDV在环境中存活达122 d,所以鸡群发生法氏囊病,出栏后没有对鸡舍做好彻底的消毒。做好鸡舍的消毒工作,首先对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扫,用3%的火碱冲洗地面,干燥后,用0.3%过氧乙酸喷洒,再用每平方米甲醛15 mL高锰酸钾7.5 g进行熏蒸,密闭3 d。最后用含碘、氯、季铵盐的消毒液喷洒鸡房。

5.2 免疫方面

5.2.1 提高种鸡的母源抗体,种鸡在经免疫后,可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可将母源抗体传播给商品代。种鸡要做好基础免疫,还要在18~20周龄和40~42周龄用灭活疫苗颈背部皮下注射0.3 mL/羽。雏鸡可获得较高整齐的母源抗体。

5.2.2 商品代的免疫,雏鸡出壳后,IBD母源抗体以平稳的曲线形式下降,其半衰期为7 d左右。即使母源抗体很高的雏鸡,到了2~3周龄后,其母源抗体也很难在有效的保护鸡免受IBD野毒的感染。根据母源抗体水平确定雏鸡的免疫日龄,

一般情况肉鸡只在14日龄用冻干苗做1次免疫,个别地方在28日龄再做1次。但是这段时间法氏囊病流行严重,因为鸡群抗体参差不齐或处于临界水平,出现了不免不得,一免就得的情况。原来的免疫程序不能有效地控制法氏囊病,如果在20日龄内发病的鸡,3日龄用低毒力活疫苗1倍量滴口。在14日龄用B87毒株活疫苗2倍量饮水。如鸡群在20日龄以后发病,在14日龄用B87毒株活疫苗2倍量饮水,在24日龄在用MB毒株活疫苗2倍量饮水。应用后可以有效的控制法氏囊病的发生。

上一篇: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构建下一篇:声乐训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