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文化产业

2024-09-01

洛阳牡丹文化产业(精选12篇)

洛阳牡丹文化产业 第1篇

洛阳牡丹在国内外知名度高, 相关文化资源丰富, 与牡丹相关的文化产品更是种类繁多。但洛阳牡丹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还很滞后, 相关优势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因此, 对洛阳牡丹文化的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平乐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 作为"农民牡丹画创作第一村", 该村有百余个牡丹画专业户和400多名农民画师, 年创作牡丹画10万余幅, 并进入2011-2013年度文化部确定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 (共528个, 河南省有23个) 。而平乐农民牡丹画就是洛阳牡丹文化产品中的突出代表。

因此我选择以平乐牡丹画为切入点, 深入了解其发展现状, 找出其目前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寻求洛阳牡丹画发展的机遇, 进而探索出洛阳牡丹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洛阳牡丹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洛阳文化竞争力省内较强。洛阳市历史底蕴丰厚, 文化资源丰富, 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其牡丹文化产业中, 除了花卉种植业, 其他相关产业涉及牡丹的还有动漫业、饮食业、工艺品、保健行业、医药等方面, 发展极具潜力。但与其他同等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其一, 与河南省其他文化产业进行对比:地处中原沃土的洛阳牡丹文化在其开发过程中, 文化品牌开发力度不够, 传统的“花会搭台, 经贸旅游唱戏”的举办思路也未能得以根本改观。一年一度的国家级牡丹花会作为宣传洛阳牡丹文化、推广牡丹文化产业的极佳平台, 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其二, 与其他牡丹文化产业相比:同样以牡丹为产业支撑的菏泽, 抓住牡丹种植、出口的缺口, 大力发展牡丹种植业, 成为了全世界面积最大, 品种最多的牡丹生产基地、科研基地、出口基地和观赏基地, 加之当地对牡丹药用价值进行了充分的开发, 使菏泽被称为“牡丹之乡”。相比之下, 洛阳牡丹虽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极高的世界知名度, 但洛阳牡丹文化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 牡丹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 相关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 目前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平乐牡丹画等相关洛阳牡丹文化产品间缺乏整合机制。虽然牡丹文化产品种类较多, 但是大同小异, 产品雷同严重, 大师人才匮乏, 缺乏创新性、时代性、市场影响力弱且相互之间缺乏联系。

2、总量规模偏小, 质量档次较低服务水平较低, 市场秩序较混乱。洛阳目前的文化产业及其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文化设施和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等问题, 。

3、文化品牌开发力度不够。没有能够围绕地方特色, 发掘自己的文化品牌。平乐村在品牌的建立和宣传存在缺陷, 大众知晓程度低。长久以来洛阳市牡丹文化产业主要以牡丹观赏为主体, 其发展进程缓慢。洛阳牡丹虽具有较大名气, 但平乐牡丹画 (等其他文化产品) 却鲜为人知。

三、问卷调查获取数据资料

鉴于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本身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我于2014年8月初对平村和洛阳市艺术研究院进行了实地调研。对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农民画师进行走访调研, 向画师发放调查问卷。并前往洛阳市区主要旅游景点和主要街道向消费者发放问卷。

(一) 通过问卷调研发现, 平乐农民画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1、平乐农民画目前品牌的宣传力度不够, 外地人对其知之甚少。2、平乐牡丹画创意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园区位置偏僻且交通不便。3、对相关牡丹文化产品的整合力度不够, 且展示区域较为简陋。4、农民画的销售途径较窄, 缺乏多元化的销售渠道。

(二) 问卷调研中我得到的启示:

1、文化产品想要走出去就要对其进行产业化发展, 公司化经营。2、平乐牡丹画文化创意产业园选择以文化为核心, 打造旅游购物休闲度假区的发展思路, 是符合其目前现实需要的。3、平乐牡丹画创意产业园区对画师进行了评级, 健全了农民牡丹画的定价机制。4、园区与洛阳当地知名画家合作, 定期对农民画师进行培训, 有利于提高农民牡丹画的内在价值。5、园区设立了牡丹画培训机构, 这是对平乐牡丹画技艺和对洛阳牡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6、应加大对平乐农民牡丹画的品牌宣传, 提高其市场知名度。

除传统的广告宣传途径以外, 园区可以积极利用一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花会为展示平台, 同时与旅行社合作, 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行游览;也可与洛阳市内的中小学进行对接, 在对牡丹文化进行传承的同时提高其知名度。

7、政府应加大对园区的扶持力度, 完善基础设施以改善园区交通不便的困扰。8、在园区内应该打造专业精致的展示区域, 对相关洛阳牡丹文化产品进行展示, 营造出浓郁的牡丹文化氛围。

四、实地走访、座谈会议获得多方资料

平乐农民画的发展问题是否反映了洛阳牡丹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洛阳牡丹文化产业是否可能建立统一品牌?如何在当下进行文化创新?带着这些疑问, 我走访了洛阳市艺术研究院, 与洛阳市艺术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进行座谈。在洛阳市艺术研究院, 我访问了洛阳市艺术研究院书画部部长、洛阳书画院副秘书长甘良骏先生, 并与研究院的部分员工进行了座谈。

我了解到, 目前主要的牡丹文化产品有:具有收藏价值的名家牡丹画、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平乐农民牡丹画、与平乐农民牡丹画同属孟津县的朝阳镇唐三彩及三彩艺、极具艺术价值的牡丹瓷和牡丹绣、作为世界珍稀品种的牡丹石、以牡丹为核心的现代花卉行业以及牡丹深加工产品:牡丹香料、牡丹花茶、牡丹食用油等。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洛阳牡丹文化产品已经极为丰富, 但各类牡丹文化产品目前均为独立发展, 市场知名度不高, 因此存在建立洛阳牡丹文化统一品牌的可能。但打造统一的品牌会降低文化产业发展的灵活性, 影响市场份额的抢占, 另外技术壁垒的存在也加大了品牌统一难度。

洛阳牡丹文化目前正在结合洛阳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科技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出现了众多的相关文化产品但却缺乏统一的特色牡丹文化味道。牡丹文化的创新并不是依赖于某个或某几个文化产品的创新, 而应是基于洛阳牡丹文化的整体创新。洛阳的文化产业园有很多, 但是都是各自为营, 因此对牡丹产业进行系统性的整合, 形成餐饮、娱乐、展览一体化的创意产业虽存在一定的弊端但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五、总结

1、现状:目前洛阳牡丹文化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围绕着观赏牡丹元素形成了包含牡丹画、牡丹瓷、牡丹瓷釉画、黄河石牡丹画等在内的丰富且日渐壮大的文化产业规模。

2、问题: (1) 牡丹文化产品众多但各自独立发展, 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均较小。 (2) 尚未形成知名的文化品牌, 且存在宣传力度较弱的问题。 (3) 文化创新的能力较弱, 尚未与历史文化、城市文化和当代文化有机结合。 (4) 缺乏特色的洛阳牡丹文化氛围。 (5) 牡丹文化产业目前发展模式落后、单一。 (6) 牡丹文化价值的挖掘尚待深入。 (7) 对牡丹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较弱。

3、对策:建立产、学、研相结合多位一体的系统性对策模型。

(1) 在洛阳市建立统一、专业的管理机构对其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管理支持, 并为各企业提供灵活的发展空间、为相关文化产品开拓更大的市场。整合特色牡丹文化产品, 打造统一的洛阳牡丹文化品牌。

(2) 由政府牵头、联合企业, 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牡丹文化推广、牡丹文化产品推介, 提升文化影响力和价值感召力, 对统一的牡丹文化品牌进行宣传和运作。

(3) 将传统的牡丹花会、河洛文化节等以特色牡丹文化为核心的节会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商业领域相结合, 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以迎合当代口味。

(4) 对城区进行合理规划, 营造浓郁的洛阳牡丹文化氛围。 (老城区改造, 新城区打造)

(5) 创新牡丹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与更多领域相结合, 为其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6) 加大对洛阳牡丹文化价值的挖掘力度, 并结合洛阳的历史文化、城市文化和当代文化以丰富牡丹元素的文化内涵。

浅析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2篇

摘 要:洛阳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也需进一步推进发展。本文围绕《关于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反展的实施方案》,分析洛阳市文化产业现状、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洛阳;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产业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与增强,文化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密切。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是经济与文化交融的表现之一。它既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民大众的需求所在。

一、洛阳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日前,在《关于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反展的实施方案》[1]中明确提出了我市文化产业五年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方案》[1]指出,我市将紧紧围绕“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以历史文化和山水资源为依托,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为核心,以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导,以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为动力,以重大产业项目和文化品牌为支撑,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一)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前推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日益密切。文化产业作为新型的经济与文化结合的载体,对二者的发展和壮大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洛阳历史文化丰富悠久,可发展的文化产业也是多种多样。其中,突出洛阳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有:牡丹文化产业、洛阳文化传媒业、发展会展业、文化旅游产业、洛阳特色汤食文化产业、演艺娱乐业等。

在洛阳牡丹文化产业方面,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是重中之重。自 1983 年举办首届牡丹文化节后,一年一度的牡丹文化节成为洛阳的一大特色。洛阳牡丹文化节,是在每年 4 月 5 日至 5 月 5 日前后,由国家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洛阳市民政府、河南省文化厅承办的以“花开中国”为开幕式主题的文化活动。[2]牡丹文化节的举办,促进了旅游、传媒、交通、餐饮等各行业的收益增长。同时,伴随着牡丹文化节的日益求精,建设洛阳牡丹书画品牌,工艺美术品生产基地已经提上日程。在《方案》[1]中,就突出强调要做大做强牡丹文化产业和工艺美术业,筹办世界古都论坛、国际文物艺术品博览会、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活动。除了有牡丹文化节,洛阳市还会开展各种各样的会展。比如5月份和10月份的洛阳房展、车展,6月份的小浪底观瀑展,9月份的河洛文化节等。这些会展突出展现了洛阳文化,也在初步改变洛阳的经济文化产业建构和产业链。

除了注重传统且重要的牡丹文化产业,洛阳市的文化传媒业也在欣欣向荣的向前发展。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的新格局、洛阳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的新组建,洛阳市新华书店的买书系统的完善,都显示出洛阳市致力于打造具有洛阳特色的文化传媒业的目标。并且,为了促进文化传媒产业的转型,洛阳市政府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小微型文化企业的精致、创新、专一。不仅从形式上,也从内容上逐步创新,既要体现洛阳市注重以人为本、时刻关注民生、反映民生的特色,也能体现洛阳作为历史名城的文化传承性与创新性。在实践中,作为洛阳文化灵魂的河洛文化不仅能通过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视频展现出来,也能通过互联网以各种形式,从早到晚,从街边马路到工作单位出现在百姓视野中。除此之外,各类以精品的演艺项目为主的演艺娱乐业、各种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正如《方案》[1]中所讲,建好洛阳隋唐百戏城、帝都百戏苑,加大引进音乐会、明星演唱会等商业演出。通过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洛阳文化深深扎根于民生的土壤中,将洛阳文化与经济发展紧密连接,使洛阳文化既突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能保留自身特色,促进文化产业多样化。

(二)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之撑,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文化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必须得到重视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让人民群众更为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李亚在9月9日在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专题调研时指出:“现代产业体系中,旅游业是五大主导产业之一,文化产业是五大特色产业之一。”那么,洛阳要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道路,而洛阳市政府也从经济、生态、政治各个角度重视洛阳文旅游产业的开拓。

在对洛阳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方面,洛阳市政府、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非常重视。《方案》[1]指出,要提升文化旅游业布局、提升文化旅游业供给、提升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公共服务。针对布局,又提出要构建“一心一轴两带两翼”产业格局。所谓的“一心”主要指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洛阳牡丹、龙门石窟、白马寺、隋唐遗址、佛教文化等资源,区域性特别是中心城区如老城区、新开发区打造集遗址保护、遗产展示、文化演艺、休闲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洛阳旅游会客厅;“一轴”,即即隋唐洛阳城旅游体验轴,打通北至上清宫、南到龙门石窟的古都文化龙脉;“两带”,即依托伊洛河水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洛河文化旅游体验带和伊河生态休闲旅游体验带;“两翼”,即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区和伏牛山山地生态度假区。其中的“一轴”“两带”“两翼”是洛阳市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洛阳文化旅游产业需要改变以前单线发展策略,实行多向发展,既要深深依靠中原河洛文化丰厚雄浑的资源,又要跟上时代脚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比如说“一轴”中的隋唐文化,实践中就表现为明堂景点的建设;而“两带”中洛阳生态休闲旅游区便是沿着洛河东西贯通建设休闲娱乐场所,西可以通到偃师,东可以延伸到龙门石窟。“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洛阳文化旅游产业在不断的挖掘丰富独特的河洛文化,整合根文化资源,形成精品文化旅游路线。

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牢牢抓住洛阳本身的文化根,也会与其他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相结合。比如,牡丹文化节可以说是旅游产业的一个产品,从牡丹节又延伸出了书法、国画的创作、欣赏和销售。它既宣传了洛阳牡丹文化、隋唐文化,提升百姓的精神素养,也促进洛阳旅游经济的发展。再如,洛阳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托各种传媒手段得到宣传。而各种会展的举办,可以加大洛阳在全国的知名度,加深洛阳的影响力。而文化性音乐节等各种娱乐性文化产业的举办,能过推动洛阳交通、餐饮、旅店的更新创新,为洛阳市带来种种收益。

洛阳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产物,它极大的推进了洛阳市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人文效益。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王晓辉介绍到:“洛阳市今年(2016年)前9个月,接待游客总数达8952.17万人次,同比增长11.21%;旅游总收入716.66亿元,同比增长15.63%。”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文化旅游给洛阳市经济带来的新效益。而文化旅游产业也是增加游客知识,提升游客素养的一种方式。游客们通过参观游览龙门时刻、白马寺、牡丹文化节,了解到更多的古代文化,佛教文化,洛阳文化。除了游客,那些为学术交流而参加在白马寺、龙门石窟举办的人文活动,能够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专家,他们在这里擦除思想的火花,共同促进各种文化的发展。这便是人文效益。同时,文化旅游产业还将生态平衡、人民生活包含进去。文化旅游产业中建设的生态保护区,因是沿河建设,旁边就是居民区,那么,这既是平时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所,又能从制度和法律上要求居民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况且,开发文化旅游必须要坚持生态优先,使得自然和人文资源完美契合。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将经济、生态和民生联系起来,做到自然和人文旅游的和谐。

洛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能促进洛阳市经济发展,又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能把生态文明纳入发展轨道中,这是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注重经济效益。洛阳市一直在寻求各种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就是为了更好的实践“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更好的经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生产力。[3]

二、洛阳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特点

洛阳市总的来说,有39家A级景区,5家5A级景区、16家4A级景区、13家3A级景区。有统计表明,洛阳市是中国旅游城市国际影响力20强。这表明了洛阳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再不断变强,不断拓展影响力,更表明了它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那么,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特点是什么样呢?

(一)核心旅游文化活动

洛阳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与历史,4000多年的建城市,1500多年的建都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八大古都总建都最早、历史最长、朝代最多,它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多样,得天独厚。因此,具有历史文化烙印的洛阳市,它的核心旅游文化之一必定是历史遗迹、历史博物馆、古代陵墓、民间工艺等各种物质文化。洛阳市著名的文化历史景点是天子驾六博物馆、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明堂、玄奘故里等。这些旅游景点已经成为洛阳市的经典代表。同时,作为与武则天有着历史渊源的牡丹文化,在洛阳市政府的大力发展和推动下,已经延伸出了牡丹文化节,并举办了30多届。洛阳市文化旅游业的初步发展,就是抓住了历史文化和牡丹花卉这两个特点。

洛阳的牡丹文化节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旅游观光和经济合作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活动。牡丹文化节作为核心文化旅游产业,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游客的慕名而爱。每年的4、5月份,是洛阳市交通、餐饮、住宿收益最好的时候,而因牡丹文化节产生的各种旅游纪念品、牡丹为主的特色美食,也在此时大放异彩。同时,牡丹文化节还促进了洛阳市的招商引资,各种项目各种领域的签约不断。比如电子数码、生物医药、旅游开发、基础设施等,这些为洛阳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收益。[2]而赏完牡丹,游龙门、白马寺,从白马寺到龙门石窟,东西一条线的旅游路线使得旅游计划十分有利,这就提升了行业带动力。龙门石窟作为主要核心景点,在互联网应用上为洛阳市其他文化旅游景点的改革做了榜样。今年12月8日,在西安举办的“e服务.易时代”2016年陕西政务峰会上,龙门石窟现场分享了“互联网+”智慧景区的精彩历程。龙门石窟率先与腾讯公司联手,打造全国智慧旅游行业的标杆和典范。通过各种方便的微信支付形态,将景区的吃、住、行、游、购、娱紧密连接,为游客提供便利。这种将科学技术和文化旅游相结合的突破性进展,不仅转变了传统文化旅游方式,提升了旅游效率,也更加的人性化、便民化。这是将文化娱乐、信息咨询、文化服务通过科学技术即互联网纳入一体,是文化生产力提高的方式之一。现阶段,科学技术的提升要求文化旅游必须跟上数字时代的发展步伐,龙门石窟作为洛阳市核心文化旅游景点,对互联网的应用是文化与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潮流趋势。

牡丹文化节和龙门石窟作为洛阳市的核心文化旅游产业,必须要在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中起好带头作用,紧密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注重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相互促进,通过科技创新带动文化旅游形式的创新,从而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4]

(二)文化旅游品牌多样性

洛阳市是根文化是河洛文化,是隋唐历史文化。但是如果细分,洛阳市的特色文化化也有很多。《方案》[1]提到的9个品牌文化中,除了以白马寺佛教园区为主的佛教文化旅游品牌和以牡丹为主的牡丹文化旅游品牌是主流中心品牌外,其余7中文化旅游品牌很有特色。即以老君山为主的道家思想文化旅游品牌;以二里头、二程书院为主的的理学文化旅游品牌;以小浪底、洛浦公园为重的山水文化旅游品牌;以丝绸之路博物馆、隋唐城定鼎门遗址区为主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品牌;以涧西工业文化遗产街区保护、杜康造酒遗址为主的工业文化旅游品牌;以“特色文化小镇”“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为主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牡丹花都风情旅游线、“回归自然”古朴乡村旅游线、‘“古都史迹”踏访怀古旅游线、“河洛文化”民俗风情旅游线。这些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有的已经成为洛阳市文化旅游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的还在建设和规划中。经济发展形式的多样性和高效率要求文化旅游产业要提高自身的开发率,不断将自身的历史根文化同现代文化相融合,不断的在自身历史文化资源中发现现代文化的连接点,发展同现代文化相互转化的现实价值。比如打造以丝绸之路为主的文化旅游品牌,既符合洛阳市作为东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一历史渊源,又体现国家注重丝绸之路发展的经济意义和现实价值。而“特色文化小镇”“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为主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更是响应了最近中国人民乡村游的现实潮流。

这7条特色文化旅游品牌,还有一部分是在打造之中。这就表明很多洛阳市的文化旅游产业还有开发空白,文化旅游资源的发现和开发还有待提高,从而表明洛阳市文化旅游经济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洛阳市的文化生产力还没有完全解放,那么提高显性的文化资源开发率,挖掘隐性的文化旅游资源,真正形成多种多样的文化旅游品牌,是洛阳市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人民文化素养,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可以说,洛阳市的文化旅游市场会一直建设和发展下去,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长期发展。

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议

(一)发现并补齐“短板”

洛阳市作为文化旅游城市,从核心文化旅游资源和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中看出,它的文化旅游产业优势不言而喻,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从旅游资源开发上看,除了龙门石窟、白马寺和牡丹文化节外,一些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这这就出现了单体资源、分散开发多,但相对集中不足,规模不大,产业链接短的问题,使得有些文化旅游产品不能形成品牌效应,没有太大的市场收益。从旅游收入看,2015年洛阳旅游总收入仅相当于青岛的66%、西安的72.6%、杭州的35.4%、苏州的41.3%。游客人均消费不足800元,仅为成都的70%、杭州的41.9%、青岛的44.9%、厦门的53.7%。游客人均停留天数2.25天,而西安是3.38天。从硬件设施上看,洛阳市的航线、高铁班次少,交通的不便利成为阻挡游客旅游的因素之一。同时,洛阳是位居中原,经济的相对落后阻碍的了科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眼界的扩展、消息的共享,这使得洛阳市必须要加大开放力度,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更好的为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市场做铺垫。

为了更好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洛阳市提出必须要坚持“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建设“一心一轴两带两翼”的产业格局。以洛阳牡丹节、龙门石窟、白马寺等知名旅游景点为核心,继续突出“古都”地位,深入打造洛阳市的历史旅游名城形象;以各种特色旅游品牌为辅,充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融合其他信息科技、娱乐、饮食、交通等行业,打造文化产业链,改革文化旅游产业格局,合理配置各种文化要素和旅游要素,协调区域不和谐,提升文化旅游业在洛阳市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和地位。针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洛阳市的旅游服务能力和舒适度,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方式。[5]

(二)文化企业与人才培养

文化企业和人才的培养对洛阳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洛阳市政府在文化旅游产业的管理和规划方面占主导作用,但也应放手更多的文化企业。[5]打造文化旅游产业,以市场导向为主,紧紧抓住企业以经济发展为主的目的,放宽文化企业发展政策,是文化企业发展既能带来经济效益,又能提升文化效益。比如说为了提高洛阳市文化旅游资源影响力,可借鉴《印象刘三姐》、《大梦敦煌》等制作精美的旅游文化演绎作品,将这些作品的设计交给全力支持和培育的洛阳日报,洛阳广电传媒集团等企业,让他们探索和总结演艺精品化和市场化运作经验,从而提升自身能力,推出更好的影视作品,精益求精,及宣传洛阳文化旅游资源,有打造企业形象,一举两得。再比如提升洛阳市会展举办能力,可以多增强市场化运作。重视和培育符合现代会展业发展的专业展览公司,以私人公司为主力,以有经验和知名度的会展企业为基础,政府为这些企业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和人才培育,从而培养能与世界接轨的专业会展公司。让他们这类公司可以为洛阳走出国内,走向世界建设更大更广的平台。[6] 人才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文化企业离不开各种优秀的人才,文化旅游产业也离不开复合型人才。[7]《方案》中指出,洛阳市围绕“河洛英才计划”,引进一批文化创意、经营管理、资本运作、市场策划、宣传营销等高层次人才(团队),将这些人才或团队投放到各个行业,为更好的促进旅游业发展服务;争取国家“千人计划”和“百人计划”等人才和引智项目对洛阳倾斜,培养高素质、高知识、高领导力、高效率的专业人才;推进与国内知名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的战略合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教育至关重要,洛阳市政府应该加大专业人才培育方面的投资力度,让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洛阳文化产业服务,为洛阳文化旅游产业服务。

(三)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形式

文化产业是出售文化、信息、智慧的经济活动,它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手段,以市场为目标,经过创新性的脑力劳动,来创造财富。既然如此,文化旅游产业就明显的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它的收益离不开创新。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应该和广告、美术、设计、电影、时尚等各行各业进行合作,通过合作,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创新文化旅游形式。最具说服力的便是创造洛阳特色的文化旅游形式。如通过对洛阳广电传媒的培育,创作出从形式到内容有新意的洛阳市旅游名城形象视频;通过人才培养,创新特色旅游纪念品,用传统文化打造现代旅游纪

【8】念品;通过开发洛阳方言,让洛阳方言成为一种具有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注重和创新洛阳饮食文化,即汤食文化,不仅限于洛阳水席这样老旧的品牌,用新的宣传等外在形式为洛阳饮食文化注入活力,增加汤食文化附加值。注重河洛大鼓的开发与表演,将河洛大鼓的表演与洛阳牡丹节相结合,与龙门石窟相结合,创新河洛大鼓的表演内容。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应充分利用人文资源,形成具有洛阳特色的旅游创新品牌。

参考文献

洛阳牡丹文化产业 第3篇

开创产业领军品牌

近些年来,洛阳市立足牡丹资源优势,着力加快牡丹产业化进程,将牡丹的实用价值研发辐射到新品种培育、日用化工、食品保健、餐饮服务等多个领域,使牡丹全产业链散发勃勃生机。

5月24日,位于洛阳市区的祥和公司“武皇牡丹”系列产品展示店内,食用的牡丹花蜂蜜、牡丹酱、牡丹醋、牡丹月饼,饮用的牡丹花茶系列、洛阳牡丹红茶系列,保健美容的牡丹按摩枕、牡丹精油和化妆品……各式各样的以牡丹为元素的产品琳琅满目,令记者大开眼界。

“以前全国的牡丹深加工领域,几乎是一项空白,没人问,没人做。我们研制的第一批牡丹花茶生产出来以后,没有人认可我们的产品。牡丹花还能吃能喝?人家总有这样那样的疑问。刚开始我们的厂没有一点知名度,一年的销售额只有8万元。”谈起刚投入牡丹深加工产业时的艰辛,詹建国深有感触。

祥和公司是洛阳市较早从事牡丹花茶研制和生产的牡丹深加工企业,也是目前国内唯一拥有牡丹花茶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司。该公司总经理詹建国于1998年开始研发牡丹花茶,2006年研制成功并申报国家专利。2007年2月,詹建国创办祥和公司,同年4月生产了第一批牡丹花茶,获得国家食品生产许可证。目前产品线涵盖除丹皮酚产品外的全部牡丹深加工产品。

“除了观赏价值,牡丹的全身都是宝。牡丹的根可作药用,叶子可以做有机肥,花朵可以制成牡丹花茶和提取精油。花期过后,结出的花籽可压榨成油,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有利。”对牡丹一向很有研究的詹建国介绍说,如何将牡丹资源优势利用最大化,是近年他们正在研究的课题。

“去年,我们公司推出了一款新产品牡丹月饼,我们用牡丹花辦作为原材料在里面,是比较纯正的牡丹月饼,在全国来说还是第一家。其他的牡丹食品有的是文化概念性的产品,没有一点牡丹成分,没有牡丹成分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生产许可证,我们公司有这个QS生产许可证。为此,我们还向国家卫生部申报了牡丹花新资源食品项目,这个项目申报成功以后,牡丹花能吃就真正合法化了。”

詹建国认为,中国牡丹花开发食品生产经营从“合理”转变为“合法”,这对全国牡丹食品的开发都有着里程碑意义,所有目前做牡丹概念食品的企业将可以生产经营真正意义的牡丹花食品,而祥和公司也将成为全国牡丹花食品开发生产经营的创始企业。

业界人士指出,祥和公司从研制开发出中国第一杯牡丹花茶开始,之后无论是牡丹按摩枕、牡丹永生花、牡丹化妆品、牡丹精油、牡丹食用油等系列产品,还是改变洛阳不出红茶历史的洛阳牡丹红茶,均为业内首创。由此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和连锁反应,不止是改写了牡丹只能观赏不能作为它用的历史,从根本上拉长了牡丹产业链,填补了国内、国际牡丹相关产品的空白。由其所开辟和引领的牡丹深加工产业更是被誉为牡丹产业史上的一次突破性革命。

引领产业核心科技

祥和公司自创立以来,一直以弘扬洛阳牡丹文化为己任,以做大做强牡丹深加工产业为使命,倾心致力于牡丹深加工产业的开辟和探索,全情专注于牡丹养生保健产品、牡丹花新资源食品的科技研发和生产销售。

公司拥有国内顶级的技术专家和研发团队,其核心技术“花瓣剥膜分离技术及脱脂处理技术”,“微干燥及原生态活性类物质保鲜技术”,“花茶保香生物处理技术”等,均为本公司首创。同时另有十多项牡丹深加工方面的发明专利技术已研发成功,并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集中申报发明专利,现已有三项发明专利通过国家专利局审批。该公司牡丹深加工产业被确定为国家卫生部牡丹花新资源食品项目、牡丹深加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系列产品先后荣获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博览会优质产品金奖、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金奖、全国民营企业科技博览会金奖。

2012年,祥和公司向洛阳市科技局申报的第二代洛阳牡丹永生花“干花”科研项目,获得了2013年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研发资金40万元的科研补贴。牡丹花瓣萃取精油、牡丹籽食用油的提取工艺技术也有了重大突破;第二代牡丹永生花——“干花标本”工艺技术也已基本成熟,2014年将进入量产。

为促进洛阳牡丹产业相关企业更好地合作交流,提升洛阳牡丹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2012年11月,洛阳市成立了牡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一批成员就包括祥和公司。“联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联盟成员单位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设备条件,共同解决洛阳市牡丹产业关键技术的共性问题,推动整个行业发展。”加入这个团队后,詹建国显得更加有底气。

“公司从种植育种开始起步,延伸到现在的牡丹深加工,我们公司起步早,涉及面广,相对其他牡丹企业而言,开发新的项目和产品就很容易。有的公司因为不懂行,因为不了解牡丹花的生长习性,盲目投入就赔了很多。”詹建国认为摸透整个牡丹产业链状况是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近年来,祥和公司所研制开发的牡丹深加工产品不断问世,深受消费者青睐和追捧,销售渠道也不断拓展,市场销售额连年翻番,从2007年刚开始的8万元,至2012年已突破1000万元。

承载产业发展重任

詹建国对未来牡丹产业进行了划分,他认为可以分为五大类:牡丹文化产业,春季牡丹旅游产业,牡丹种植产业,牡丹深加工产业,最后是牡丹的四季旅游产业。“牡丹的四季旅游产业现在还没有这个提法,也没有人往这方面去做,牡丹四季旅游产业的形成,必须要有前面四个产业作支撑,才能使牡丹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詹建国心中已经对未来企业乃至整个牡丹产业的发展定好位找好路。

2012年,祥和公司入选了洛阳旅游标准化示范试点单位,这对公司旅游产品生产及销售服务标准化的打造既是考验更是鞭策。目前,祥和公司正在着手实施建设的“牡丹科技文化及生态工业旅游创意产业主题园”,就是以牡丹科技的研发、文化、工业、生态旅游为基础,以牡丹深加工科技开发生产为主题,构建成“五个标准化车间,两个馆,两个中心”和“两个科普生态园”,通过有机融合,构建成洛阳牡丹产业链条完整、谱系齐全的四季旅游产业园。

“这个主题园不仅要具有牡丹深加工产业生产及工业游的功能,同时要打造成旅游者到洛阳旅游观光的目的地;不仅要让海内外的游客随时随地领略到洛阳牡丹的天香国色,还要让牡丹深加工产业及产品在此抱团,集中展示,争奇斗艳;让日益拉长的牡丹产业链在这里发挥效应,产生实绩,让所有种植牡丹的农户共享牡丹深加工产业所带来的红利福祉。”詹建国的建园初衷,让我们看到了在牡丹产业这个大命题下,一个企业家广阔的胸怀和过人的魄力。

“真正的牡丹深加工产业不是一个工厂,也不是一个产业区,更不是企业家独享其果的个人红利。而是环环相连,循环发展,城乡互动,富裕农民的希望之链。”詹建国直言,“这是一个宏伟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家抱团奋进,同心努力。”

洛阳牡丹文化产业 第4篇

1 体育文化产业的介绍

体育文化属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在体育领域中的综合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讲,体育文化产业是指体育文化艺术产业、体育广播、电视、录像和体育娱乐服务业等,也包括体育赛事转播[1]。比如欧洲足球五大联赛赛事转播,就属于体育文化产业的范畴,其中涉及转播权、转播收入等内容。而体育文化艺术产业主要包括体育艺术教育、出版、文物保护、图书馆和教育产业,以及体育文化代理、经济、体育事业展等[2]。从广义上将,体育文化表现在体育教育产业、体育信息产业和体育知识产业等知识产业群。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文化产业的实质为一种体育事业,在全面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加快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要追求“一次产出”,而且还要追求“二次产出”,将出席产出的社会效益的业务成果,转化为可用实物和价值形态进行计量的经济效益。

在现代经济中,自然资源的作用将逐步减弱,而某些要素的重新组合,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生存动力及智力保障。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人文资源经过系统开发、设计和升级,将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就创造出许多信息时代的经济产品。而体育文化市场的发展,与精神产品的生产、流动和市场运作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密切,体育文化、复合化新趋势和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即体育文化产业[3]。

西方国家将体育文化产业视为支柱性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世界范围内销售体育文化产品,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因此,发展体育文化产业可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也是提升地区经济发展软实力的重要一招。

2 河洛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涵介绍

美国的两位人类学学者Claek Wissler和克鲁勃提出了“文化区”的概念,属于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概念,其中的“区”指的就是地域。因此,文化区也就是具有相同文化特征的区域[4]。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开创了体育地理学研究这门学科,为区域体育文化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洛河体育文化,就隶属于区域体育文化的范畴。从地理范围上来说,洛河体育文化的中心为洛阳,北跨黄河地域,南到月伏牛山,东至郑州、荥阳、西至华阴、潼关,是指这一区域内的体育文化。视角不同,对体育文化产业的定义也不同,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体育文化产业应当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文化产品的经济活动,以及其同类经济部门的统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体育用品;另一部分是体育服务[5]。比如城市中的健身中心即属于体育服务,为市民提供体育服务的场所。而洛河体育文化产业是指中国古代洛河体育文化产业及其衍生产业的集合。

3 牡丹国际文化节背景下的洛河体育文化

河南洛阳牡丹国际文化节包括经贸合作、观赏花灯和文化交流等,同时还融入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及文化体育等河洛体育文化产业的相关内容。在第23届牡丹花会中,举行了民俗文化庙会、大型嘉年华游园晚会等丰富多彩的节目,促进了河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第26届牡丹国际文化节上,更是举办了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并承办了中朝女足邀请赛等,以及灵山文化旅游节、体育舞蹈公开赛、荆紫山道教文化旅游节等等;第28届牡丹国际文化节上,举办了国际舞公开赛、全国门球邀请赛、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等。这些独具特色的互动,与河洛地区的体育文化密切相关,比如抖空竹、踢毽子和扭秧歌等,河洛体育文化就融于这些体育活动中,这些活动共同展现出牡丹国际文化节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让四海宾朋品味到了独特的河洛体育文化。

洛阳牡丹国际文化节的举办,毫无疑问带动和促进了河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花会搭台,经贸唱戏”,牡丹国际文化节自创办以来,吸纳了来自国内外数以万计的游客,由于牡丹花开富贵,寓意吉祥,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促进了本地旅游业的发展,使得经济文化之花竞相绽放。洛河地区通过牡丹国际文化节这一平台,举办了一系列大型的经贸活动,每次经贸活动的参展商家超过了400家,合同资金超过了8亿美元,对于河洛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非常显著。同时,在花会期间举办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也带动和促进了旅游链条的延伸,餐饮、住宿、购物等活动异彩纷呈,人才交流、劳务输出和体育文化发展等取得了重大进步[6]。在牡丹国际文化节的带动下,河洛体育文化产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而第31届洛阳牡丹国际文化节上,与体育文化、旅游有关的项目非常多,比如建立了洛神文化产业园、着力打造了丝绸之路伊斯兰风情街,以及建立了道教文化产业园等。而与体育文化产业相关的项目,比如开发成集老子、老子官场,以及集休闲、娱乐和文化体育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等等。

洛河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洛阳牡丹国际文化节为构建河洛体育文化产业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平台,可促进洛阳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河洛体育文化产业园的打造,可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河洛文化及牡丹文化[7]。众所周知,牡丹文化及河洛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为洛阳,同时这两种文化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基础,促进河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对民族文化的肯定,以及继承和发展。而推动河洛体育文化产的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政府大力支持,进行整体规划

洛阳牡丹国际文化节为河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给河洛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应给予河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极大的政策支持,主要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下放和取消各种审批权,进一步释放地区的市场活力,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吸纳社会资金进入到体育文化产业中;二是为减轻企业的税负,提高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竞争力、抗风险能力,促进中小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三是保持适当的市场监管力度,维持体育文化产业的公平竞争,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优化的市场环境,促进河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给予河洛体育文化产业政策倾斜和支持的同时,为了更好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对河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做整体规划,对于河洛广场体育文化、龙门石窟和白马寺在内的体育产业旅游文化,做一个整体规划研究,加强项目论证,保证投资收益,提高河洛体育文化项目的经济效益。

3.2 构建河洛体育文化活动提升工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洛阳牡丹文化节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创新性,洛阳牡丹文化节的影响力将不断上升。因此,在河洛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可将货样牡丹国际文化节作为媒介,进一步突出文化节的特色、文化性,并注重牡丹的市场性、创新性,打造独树一帜的品牌体育文化活动,提升广场文化、龙狮文化和太极拳文化活动的整体水平,

而河洛体育文化活动提升工程的构建,首先需要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种文化活动的规模、影响力和吸引力,提升河洛体育文化产业的品牌;其次加大体育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媒体、电视和手册宣传等形式,扩大各种体育文化活动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使人们耳熟能详,乐于参与进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体质;最后对体育文化活动设施,要加大保护和管理力度,制定完善的管理标准和损坏赔偿制度,提高民众的保护公物的意识,确保龙狮文化活动、太极拳文化活动和民俗庙会等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8]。

3.3 河洛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河南作为中西部省份,旅游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是众所周知,中原地区作为古代的文化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留下了非常丰富的、独特的文化资源,对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十分有利。因此,河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将旅游产业作为重要的一环,加强体育文化产业旅游品牌的宣传,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以牡丹国际文化节为契机,在文化节期间,广泛宣传河洛地区的人文景观游、自然景区游、民俗庙会游和民族体育游,并举办具有地区特色的体育赛事,不断提升河洛民间体育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和品牌。同时,在大力宣传的同时,积极引导群众的体育消费,以带动河洛体育文化产业、体育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4 加大对河洛体育文化的宣传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注重品牌营销的今天,应积极转变营销观念,加大对河洛体育文化的宣传,主要是宣传河洛体育文化的独特性、时代性,大力宣传河洛体育文化的现代意义。为了更好宣传,可邀请主流媒体、知名主持人和文化名人等参与到河洛体育文化产业园的建设中,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站,提升网民对于河洛文化产业的关注度,为河洛文化点赞。

4 结语

河洛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且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整体规划与系统开发,可成为推动洛阳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而洛河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以洛阳牡丹国际文化节为契机,借助这一平台,加大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最终提升河洛体育文化产业的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提升洛阳发展的软实力。

摘要:洛阳牡丹国际文化节是在洛阳牡丹花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全国四大名会之一,在国际文化节期间,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不但能感受到牡丹的独特魅力,而且还能品味河洛文化。以牡丹国际文化节为平台,河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对于提升洛阳城市竞争的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该文中,笔者探讨了以洛阳牡丹国际文化节为媒介,促进河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文化产业,研究

参考文献

[1]龙飞.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之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2]牛军伟.“十二五”期间河南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 3.

[3]汪晓琳,胡安义.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1):49-57.

[4]董晓欢.我国体育文化产业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5]范方.体育文化产业——我国文化产业中的新亮点[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4):34-36.

[6]薛永武.关于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3-28.

[7]王立新.河南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 1(1):101-104.

菏泽发布牡丹产业扶持办法 第5篇

鼓励创建“牡丹种植专业村、镇”

根据《办法》,对新发展500亩以上的牡丹种植基地,经申报核准列为菏泽市牡丹产业化重点项目,给予银行贷款三年全额贴息。对新发展1000亩以上不符合贷款条件或不需要贷款的牡丹种植主体,由菏泽市财政连续三年按每亩700元的标准予以补贴。对新发展500亩至1000亩不符合贷款条件或不需要贷款的牡丹种植主体,由市财政连续三年按每亩500元的标准予以补贴。

菏泽鼓励开展“牡丹种植专业村”创建活动,行政村牡丹种植面积成方连片达到1000亩以上的,由菏泽市财政对行政村村委会一次性奖励3万元,并命名为“菏泽市牡丹种植专业村”。鼓励开展“牡丹种植专业乡镇”创建活动,乡镇牡丹种植面积达到10000亩以上的,由市财政一次性奖励10万元,并命名为“菏泽市牡丹种植专业乡镇”。

同时,对牡丹深加工企业,用于牡丹深加工项目建设和牡丹籽、花瓣等原材料购进的银行贷款,由菏泽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贷款全额贴息,单个项目贴息金额不高于100万元。对牡丹出口企业,按出口货值的百分之五(以菏泽市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为准)给予奖励

设置200万科研基金,600万宣传推介经费

菏泽将设立200万元的牡丹科研基金,主要用于牡丹相关国家新食品原料的申报、牡丹相关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申报、牡丹育苗科研实验,开展牡丹生长规律研究,以及牡丹产业的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成果申报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设立牡丹技术专业培训经费100万元,主要用于牡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此外,菏泽设立牡丹产业宣传推介专项经费600万元,主要用于牡丹产业宣传推介、牡丹产业相关品牌创建、举办或参加国内外大型花事、牡丹论坛、牡丹书画展等活动。设立展示、竞赛专项经费100万元,主要用于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参加国际花事活动。

新闻链接:

近日,菏泽市人民政府印发《菏泽市扶持牡丹产业发展实施办法》,对菏泽区域内从事牡丹种植、生产、加工、科研、市场开发等企事业单位或个人进行扶持,扶持范围为牡丹种植基地建设、深加工产品生产和科技研发等建设项目。记者了解到,对新发展500亩以上的牡丹种植基地,经申报核准列为市牡丹产业化重点项目,给予银行贷款三年全额贴息。同时,设立牡丹科研基金200万元,主要用于牡丹相关国家新食品原料的申报、牡丹相关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申报、牡丹育苗科研实验。

牡丹种植成方连片达到1000亩以上

对行政村村委会一次性奖励3万元

《办法》规定,对新发展500亩以上的牡丹种植基地,经申报核准列为市牡丹产业化重点项目,给予银行贷款三年全额贴息。对新发展1000亩以上不符合贷款条件或不需要贷款的.牡丹种植主体,由市财政连续三年按每亩700元的标准予以补贴。对新发展500亩至1000亩不符合贷款条件或不需要贷款的牡丹种植主体,由市财政连续三年按每亩500元的标准予以补贴。

同时,鼓励开展“牡丹种植专业村”创建活动。行政村牡丹种植面积成方连片达到1000亩以上的,由市财政对行政村村委会一次性奖励3万元,并命名为“菏泽市牡丹种植专业村”。鼓励开展”牡丹种植专业乡镇”创建活动。乡镇牡丹种植面积达到10000亩以上的,由市财政一次性奖励10万元,并命名为“菏泽市牡丹种植专业乡镇”

对牡丹深加工企业,用于牡丹深加工项目建设和牡丹籽、花瓣等原材料购进的银行贷款,由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贷款全额贴息,单个项目贴息金额不高于100万元。对牡丹出口企业,按出口货值的百分之五(以菏泽市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为准)给予奖励。

设立200万牡丹科研基金

用于牡丹相关国家新食品原料的申报等

《办法》规定,设立牡丹科研基金200万元,主要用于牡丹相关国家新食品原料的申报、牡丹相关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申报、牡丹育苗科研实验,开展牡丹生长规律研究,以及牡丹产业的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成果申报和知识产权保护等。

设立牡丹技术专业培训经费100万元,主要用于牡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同时,设立牡丹产业宣传推介专项经费600万元,主要用于牡丹产业宣传推介、牡丹产业相关品牌创建、举办或参加国内外大型花事、牡丹论坛、牡丹书画展等活动。

同时,设立展示、竞赛专项经费100万元,主要用于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参加国际花事活动,获得重要奖项的每次奖励2—10万元;参加国内花事活动,获得重要奖项的每次奖励1—5万元。

对现存和新增成方连片500亩以上的牡丹种植基地,在水、电、路、沟、渠、桥、涵、井等基础设施方面予以配套。

牡丹栽植密度均有要求

达不到标准不予补贴或贴息

《办法》规定,观赏类牡丹栽植密度不少于1000株/亩,油用牡丹栽植密度不少于2500株/亩,牡丹栽植株距和行距均匀、规律,符合要求。达不到标准的不予补贴或贴息。

各县区要加强对牡丹产业化工作的领导,优化牡丹产业化发展环境,严厉打击蓄意破坏牡丹种植和盗窃牡丹种籽、种苗等行为。县区建立牡丹籽购销平台,畅通购销渠道,切实做好牡丹籽购销工作。

同时,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牡丹产业信贷支持力度,降低贷款门槛,延长授信期限,增加授信额度,解决牡丹产业发展资金问题。对牡丹种植基地,加强技术指导,建立“乡镇为主、县区保障、市级督导”三级技术服务体系。

市牡丹产业化办公室负责牡丹产业项目的申报立项和审批、检查和验收及奖补资金监管等工作。对弄虚作假、转移、挪用奖补资金的,市牡丹产业化办公室、市财政部门将对违规使用的奖补资金予以纠正或追回,项目承担主体3年内不得申报奖补资金项目。

同时,对现存和新增成方连片500亩以上的牡丹种植基地,所在县区负责对水、电、路、沟、渠、桥、涵、井等基础设施方面予以配套。

油用牡丹可实施保护价收购,受损可保险赔付

菏泽市牡丹产业化办公室负责牡丹产业项目的申报立项和审批、检查和验收及奖补资金监管等工作。对弄虚作假、转移、挪用奖补资金的,对违规使用的奖补资金予以纠正或追回,项目承担主体3年内不得申报奖补资金项目。

山东菏泽积极打造千亿级牡丹产业 第6篇

菏泽是中国牡丹之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牡丹种植、培育、观赏、科研和出口基地,牡丹新品种的培育率和苗木出口率占到国内总量的80%以上,已成功开发生产牡丹深加工产品两百多种,牡丹催花技术更是达到了“花随人意四季开”的水平。牡丹是菏泽市的特色资源,由于具备这种资源优势,该市在全国率先尝试牡丹产业化开发,经过多年的摸索,涵盖一、二、三产业的菏泽牡丹产业链已基本形成。目前全市牡丹种植面积60万亩,牡丹生产加工企业120家,科研机构19家,相继开发出牡丹籽油、牡丹茶、日化品、营养品等一百多个系列产品。

菏泽市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创新金融介入等方式,打造以牡丹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核心集聚区,促进牡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由“中国牡丹之都”向“中国牡丹产业之都”跨越。据介绍,自2012年实施牡丹产业化以来,该市通过科学施策,牡丹种植面积每年均增10万亩以上,现种植面积已达60万亩。新增成方连片1000亩以上牡丹种植基地32个,创建1000亩以上“牡丹种植专业村”37个,万亩以上“牡丹种植专业镇”2个。牡丹种植基地保存率100%,牡丹种植由三年“脖子长”问题缩至二年,提前一年实现收益,进入收获期的牡丹达10万亩,牡丹种植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化发展,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

近年来,菏泽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牡丹产业的重要支撑,先后与国内外十多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立了“中国牡丹应用研究所”“中美牡丹生物科技研究院”“油用牡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尧舜牡丹院士工作站”,全市牡丹科研机构达到19家,拥有牡丹专利30余项,国际领先科研成果10余项,由尧舜公司主持制定的《〈牡丹籽油〉企业标准》成为国家行业标准。同时相继开发出牡丹籽油、牡丹日化品、牡丹酒等系列产品一百多个,产业链条不断拉长,牡丹由过去单一的观赏、药用,向医药、食品、化妆品、观光旅游等多个领域延伸,逐步走上了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链条化开发的综合利用之路。

牡丹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牡丹产业,从国家层面来说是维护粮油安全的需要。目前我国食用油60%以上依靠进口,已超出国际安全警戒线。牡丹籽油出油率达到20%,每亩牡丹可产牡丹籽油75千克左右,是一个富民、富地方财政的产业。牡丹是多年生小灌木,一次栽植,多年受益,可以40年不换茬,结籽盛产期为5~30年,产籽寿命可达60年以上,盛产期每亩产籽量400千克以上,是种植其他常规农作物收益的5倍左右,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特别是随着牡丹深加工技术的不断成熟,所含的多种有益成分正逐步被发现和开发,牡丹产业正加速向二、三产业多个领域延伸。

据专家统计,1吨牡丹籽可实现经济效益50万元。按照菏泽市2020年发展油用牡丹150万亩的计划测算,以牡丹为原料的相关产业链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超过1200亿元,实现利税360亿元,增加地方财政收入80亿元以上。从生态效益来说,产品的整个产业链加工过程当中都是环保型,没有一点废弃物,基本上无污染、无公害,能有效破解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弥补工业企业生产的环境破坏,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为了适应新形势,菏泽市今后将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良好平台,加速培育“互联网+牡丹产业”经营主体,促进“互联网+牡丹产业”产销对接,健全“互联网+牡丹产业”支撑服务体系,拓宽牡丹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互联网与牡丹产业深度融合。与此同时,通过创新金融介入方式,引进金融资本解决牡丹产业资金制约瓶颈,与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合作,积极推进菏泽牡丹籽上市交易。与福建乾元金融控股集团合作,建设牡丹林权流转交易平台,探索牡丹林权按揭、P2P等模式,利用金融资本解决菏泽市牡丹产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与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合作,建立牡丹产业化发展基金,以牡丹种植基地为项目载体和基础,促进牡丹产业化开发与发展。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菏泽市将紧紧围绕“十百千万”工程,以培育打造千亿级牡丹产业、扶持和带动万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目标,着力促进牡丹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将牡丹产业打造成菏泽特色支柱产业,成为继能源化工、生物医药、机电设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五大主导产业之后的第六大主导产业。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青年路57号宋王庄小区20号楼1单元402室 邮编;276006)

洛阳牡丹文化产业 第7篇

一、洛阳市的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洛阳古为“天下之中”, 是最早的“中国”。盘点洛阳的历史文化资源, 最珍贵的当属七张金质名片。

一是华夏文明肇始地。河图洛书, 乃河洛文化之标志, 先民思维之成就;河洛文化, 乃华夏文明之源头, 中华文化之正本。二是道教文化创始地。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在洛阳生活长达50年之久, 他的著作《道德经》是诸子百家学说的先导。三是儒学文化兴盛地。公元前518年, 孔子千里迢迢来到洛阳, 专程拜见老子请教礼乐之事, 这是中国历史上儒道两位大师唯一的一次会面。四是佛教文化首传地。白马寺, 创建于公元68年, 有近2000年的历史, 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方佛教寺院, 素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五是理学文化渊源地。程颐、程颢是宋代理学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 洛阳是他们主要的居住、讲学、著述地, 亦是理学渊源所在。六是牡丹文化中心地。洛阳牡丹甲天下, 洛阳市自1983年开始举办洛阳牡丹文化节, 经过30多年的努力, 已成为全国闻名、海内外有影响力的节会品牌。七是世界遗产集成地。洛阳拥有龙门石窟、大运河、丝绸之路3项世界文化遗产, 是国内少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市。

二、洛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影响洛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顶层设计缺位

第一, 缺乏总体规划。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一个科学、明晰的总体规划, 各县 (市) 区也各自为政, 各行其事, 影响了文化产业的整体合力。第二, 缺乏创意策划。国内不少城市并无历史文化资源, 但是由于重视创意策划, 善于无中生有“编故事”, 把文化产业搞的风风火火。而洛阳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博大精深, 却因缺乏创意策划而默默无闻。第三, 缺乏统筹融合。洛阳市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协调发展不够, 文化与旅游、休闲、园林等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水平不高, 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动力不足。第四, 缺乏政策体系。目前洛阳市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 但是在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等方面效应不好。特别是在土地、规划、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缺乏一套完整的、管用的政策体系。

2. 开发利用滞后

第一, 项目建设滞后。洛阳市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由于资金、规划、文物、征地、拆迁等因素制约, 招商引资落地率较低、实施效果不好。缺乏文化产业项目领军人物和团队, 缺少市场运作的高手。第二, 缺乏龙头企业。洛阳市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1335家, 重点企业仅有21家;洛阳市从事文化产品及设备生产的工业企业单位229家, 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18家, 市场竞争力不强。第三, 资源“隐型化”瓶颈。洛阳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古代历史遗址众多, 但绝大多数为“隐形”资源, 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资源还不多, 没有形成文化产业优势。第四, 自然资源缺乏文化内涵。洛阳自然资源丰富多彩, 但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比如, 隋唐城遗址植物园, 园林绿化的档次很高, 但由于缺少隋唐时期文化元素、文化内涵, 使游客只能观其景, 而不能知其魂。第五, 忽视衍生产品开发。洛阳市文化、文物资源丰富, 但在文化衍生产品的研发上投入不够, 目前仅有唐三彩、青铜器、牡丹瓷系列产品有一定知名度, 但是产业规模不大, 效益不好。第六, 保护与管理滞后。洛阳市有不少文化资源还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 有的甚至未得到有效保护, 象老城区的文庙、文峰塔等, “养在深闺人未识”, 造成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

3. 融资渠道不畅

第一, 平台不大。资金瓶颈是困扰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洛阳市文化设施建设长期投入不足, 主要是融资平台狭小, 目前仅有市文物局下设的洛阳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一个融资平台, 资产规模小, 融资额度低, 不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第二, 支持不力。文化产业投资回报期长, 是一个弱势产业, 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洛阳市投入的财政资金少, 每年用于文化产业项目发展的资金仅为300余万元, 而杭州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却高达4亿元。第三, 开放不够。一方面, 历史文化资源由于受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限制, 不敢对社会资本开放。另一方面, 洛阳市在文化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方面研究不够、包装不够、下劲不大, 没有像推介工业项目那样推介文化项目。

4. 体制机制不活

第一, 领导体制传统保守。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时, 一些领导干部不善于用市场的、法制的办法来推动, 致使很多项目、很多工作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第二, 经营体制效率低下。洛阳市文化产业市场化、集约化程度低, 盈利水平不高, 勉强维持生存。洛阳市有25个文化专业村都处于个体经营状态, 还没有融合、集聚成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专业园区。多数文化资源、景点实行事业单位管理经营, 机制不活, 使现有的资源不能有效转化为资产、资本, 影响发展的规模和效益。

三、洛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以上影响洛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1. 重视顶层设计

一要准确定位。洛阳市要牢固树立发挥优势、盘活资源的理念, 擦亮“文化圣地、千年帝都、牡丹花都、休闲胜地、丝路起点”五张名片, 把洛阳建设成为国际历史文化名城, 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洛阳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使文化软实力成为洛阳的核心竞争力。二要规划先行。按照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标准, 聘请国家级权威机构、知名策划团队, 科学编制洛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三要策划引领。聘请国内一流的创意策划大师和国际知名策划高手, 对洛阳市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深度策划, 真正使洛阳市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四要政策支撑。认真落实国家、省出台的各项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把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荐纳入国家、省相关发展规划和计划, 争取国家、省扶持资金。洛阳市发改、财政、税务、国土、文化、规划、交通、金融等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 制定落实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

2. 加大项目带动

一要强力推动一批龙头示范项目。根据洛阳市实际, 用3-5年时间, 全力打造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汉魏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浪底西霞院、玄奘文化园区等项目。二要谋划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如以引黄入洛为契机, 对洛河、伊河、涧河、瀍河等河流两岸景观进行生态提升和美化改造, 开发演艺和水上旅游观光项目。在洛浦公园建造100位历史名人雕像, 展示洛阳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三要推动洛阳牡丹文化节创新提升。一是举办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博览会、展销会等重要活动, 打造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节会品牌。二是建设洛阳牡丹博物馆, 加强牡丹观赏与牡丹文化的融合, 提升牡丹节的文化内涵。

3. 搞好宣传营销

一要开展国内营销。围绕洛阳五张名片, 制定宣传计划, 创新宣传策略, 构建推广体系, 开展形象推介。二要开展国际营销。整合洛阳市对外宣传资源, 联系邀请国际著名媒体以及重点客源国媒体进行文化旅游宣传, 借助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覆盖全球的多语种电台广播和网络平台, 在全世界开展洛阳文化旅游宣传和产品营销, 吸引潜在海外客源。三要开展网络营销。利用网络、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各种新兴媒体和社交网络, 对洛阳的名城、名花、名品、名人等文化旅游和品牌进行文化创意宣传营销。四要开展节会营销。策划推出新的节会活动项目, 引进、承办影响大、品位高的区域性、全国性和全球性节会、演出、体育赛事, 开拓潜在市场。

4. 注重体制创新

一要创新市场体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方联动、企业为主”的运行体制和工作机制, 增强发展活力。二要创新融资体制。一是做大做强融资平台。建议成立洛阳市政府直属的文化产业投资集团, 由少量财政资金托底, 整合洛阳市各类文化资源,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融资平台。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三要创新人才机制。要通过招商引才、招才引智, 引进一批善于文化创意、经营管理、资本运作、市场策划、宣传营销等高层次人才。四要创新统计体系。建议洛阳市统计局按照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不断健全完善洛阳市文化产业统计体系。提高文化产业统计工作能力, 把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来。

摘要:洛阳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但由于重视及开发利用不够, 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应采取重视顶层设计、加大项目带动、搞好宣传营销、注重体制创新等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洛阳,文化产业,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胡水凤.洛阳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商情, 2013 (35) .

洛阳牡丹文化产业 第8篇

1、历史文化优势

洛阳古称豫州,因地处于古洛水之阳而得名,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四大古都之一。对于洛阳古都而言,在历史上一直都是我国最为总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与军事交流中心,有着非常的丰富历史文化,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也是我国经历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主要城市,被人们称之为“十三朝古都”。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洛阳的文化底蕴非常的丰厚,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都曾云集于此。“洛阳牡丹甲天下”“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的牡丹文化历史悠久,是一座享有盛誉的牡丹花城,同时洛阳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有着悠久工业历史。丰厚的历史文化基甸和悠久的工业传统是文化创意产业肥沃的土壤,也为其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驱动力。

2、工业底蕴优势

洛阳是中国最早的老工业城市,有着悠久的工业文明。计划经济时洛阳就作为中原地区的工业化的龙头城市,带动着中原地区其他城市的工业化发展。洛阳还安排在了前苏联对中国援助的重点项目,这些不断造就了洛阳作为老牌重工业城市的基础。

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传统的工业城市经历着从工业化向后工业时期的转型,传统的工业见证了洛阳的发展,凝结了这座城市的记忆,对于老厂房等工业遗迹的保护性开发与利用不仅传承了洛阳工业文明的历史文脉,更是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城市的更新,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的最佳选择。

二、洛阳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是高附加值的新兴行业,它赋予产品高附加值,带来丰厚的利润,赋予产品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洛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化创意产业较少,主要为政府主导、大力扶持和推动的文化创意产业,公众的参与度较少。由于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洛阳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逐步的扩展:2010年,洛阳正式建立了“河南集邮文化创意园暨洛阳集邮文化创意基地”;而在洛阳西工区所建立的“幸星国际动漫学院洛阳艺新校区”,作为后期对洛阳原创动漫产业发展不断地输送人才;2012年洛阳的首个以牡丹画为主题的平乐农民牡丹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全市文化产业的首批示范园区;而各个成立的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如洛阳牡丹瓷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天旗工艺有限公司、洛阳粤钮青铜器有限公司,则是洛阳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5年在国内外一二线城市兴起的在工业遗迹中对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从而创造高附加值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带动下,洛阳出现了首个由旧厂房改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里外。2016年“重走丝路洛阳启程”中国·洛阳(国际)创意产业博览会举办。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洛阳城市文化空间构建的价值分析

1、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洛阳经济的发展。

洛阳作为当时重要的工业化城市,其工业的发展为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加大,经济快速繁荣的同时也为洛阳地区能源的消耗以及环境污染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洛阳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已不可避免。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依靠人的创意,并由其创意延伸出来的相关产业,并不需要利用过多的土地资源,而且还能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对物资的消耗与浪费,并且能够在降低投入的情况下得到更高的回报,从而也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作为一种具有“知识密集型”特点的重要产业,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在与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以及环境资源保护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其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的特点便是在于由人的创意延伸出来的高附加值,不仅能给产品或者服务带来了实用价值,还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附加值,最终不断提高和增加产品所表现的经济价值。洛阳工业化发展在针对于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时候,应当对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以及服务体系进行相应的提高和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得到更好的回报价值,也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所必须选择的最佳途径。

2、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洛阳的城市更新

现如今,随着洛阳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相应的产业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升级,对于工业化投入的资本也随之越来越大,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前进都形成了极大的阻碍,这也使得许多大型企业将自己的发展区域转移到城市的周边,这种区域的迁移使得在城市中间遗留下很多陈旧的工厂以及破旧的厂房,从而使得洛阳城市的发展及再生问题变得格外的紧迫。在城市的发展进程当中,所有留下来的种种印记和古老的遗迹,发展到现在都已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体系,凝结着一个城市的记忆和发展历程,这就是一个城市的文脉。它是一个城市所独有的价值及魅力所在,也是与其他城市所不同的因素所在,如果遭到破坏,那么对于本地区文化的的系统性就会遭受破坏,从而影响当地文化的发展。因此,对于洛阳城市再生而言,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与时俱进,协调各方面的问题进而实施解决方案。拆掉这些结筑凝着一个城市记忆的旧建筑,不但感情上难以割舍,而且破坏了城市的发展脉络,中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将原本比较陈旧的建筑、厂房经过重新构建,打造出全新的文化创业产业园,进而对其进行发展和推广,这种发展方式不仅能够保存原有的在发展过程当中遗留下来的古建筑、旧工业厂房和建筑文化,还能够运用现代的加工产业来促进现如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而对洛阳今后的经济、文化等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具有无污染、智慧型以及高附加值等特点,通过产权化的运用能够达到更为丰富的财富增值产业,也是对现代服务业进行重构的主要体现,这种发展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取代老城市中心所具有的一些原始加工制造业,从而为创意产业带来更高的附加值以及经济收益以及更高的经济效益。

3、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保护洛阳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宣传洛阳文化

在发展创意产业聚集区的过程中,将旧城区的老厂房、老仓库作为发起点,或者是围绕着地域特色的历史自然遗迹来建造,一片废弃的工业区,由于大量的艺术家聚集于此,创意产业使这些闲置的仓库、厂房被重新利用。建筑在外观的立面上保留原样,根据具体使用的需要,艺术家运用现代艺术手段对其内部空间进行现代的处理,颇具有超现代主义的风格。创意产业主要是基于传统地域文化重新构建出来的,从而满足游客以及当地居住者的不同需求,而在这些区域,都长都会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融含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区域的构建通过对这些古老的文化以及历史进行集成从而传达特有的地方文化特点。而对于洛阳来说,其历史悠久,同时也是著名的工业城市,因此,城市存在着大量的历史自然遗迹,随着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又会融入大量的现代工业遗址,随着当地的不断推广遗迹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不断修建,从而为当地文化的传承遗迹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有利于提高洛阳的城市凝聚力、竞争力

某一地域所形成的文化特点,都是依据当地的环境特点、人文气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经过长期的发展不断沉淀下来而形成的,这种漫长的沉淀过程能够极大的增强一个城市的凝聚力,使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与其他城市所不同,同时也会增强城市居民的认同感以及凝聚力。洛阳地区经过不断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构建,从而以洛阳文化为中心的创意产业园的建设不断扩大,这种构建方式不仅能够使得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发展得到提高,而且还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于城市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作为一个具有高辐射特点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够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够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美化,同时还能够更好的吸引外来的游客进行观光,从而带动本地区更多行业的发展与提升。除此之外,产业园的发展,还可以对当地附加值进行提高,增加产品所获得的利润,从而增强区域竞争能力。

四、总结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能够再次对洛阳老工业区进行重新规划和利用。设计者通过对创意文化产业的不断植入,可以运用当地所遗留下来的工业遗迹加上现代化的工业技术重新构建出更为全新的工业遗迹,从而对洛阳地区城市所表现出来的整体风貌遗迹经济发展进行有机的结合,这种发展模式的促进能够更好的对城市历史文化及独有的文化特点进行传承发展。以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核心、以知识产权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些发展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与洛阳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相符合,并且能够与当前洛阳城市当中所提倡的营造全新型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将给洛阳带来丰厚的效益。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崛起,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高附加值、强大的植根性、高辐射性等特点使其在整个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和影响与日俱增,同时它也是顺应城市更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其强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其成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竞相发展的支柱产业,但在二三线的中小城市发展还很缓慢。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和著名的老工业基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雄厚的工业传统,为洛阳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构建文化城市带来巨大的潜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将为洛阳带来巨大的效益。

洛阳牡丹文化产业 第9篇

历经了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 洛阳牡丹花会高调亮相在国人眼前。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洛阳市以牡丹为媒介, 自始至终把牡丹产业与招商引资合为一体, 在发展中广纳贤士, 招才引智, 不断使花会呈现出朝气蓬勃的节日气氛。一步又一步的创新赋予了花会顽强旺盛的姿态, 一代又一代的进步成就了花会枝繁叶茂的今天。现如今, 洛阳牡丹节已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大事件;也成为市民心中无可取代的年度盛会。洛阳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这个投资平台, 媒体镜头也表明花会成为了洛阳市每年不能缺少百花争妍的景象。最近几年, 洛阳市政府把经济发展的重心不断转移到牡丹花会上, 对于牡丹产业的创新与提高也提出了对应的策略。创新的精神引领着牡丹产业在各个领域的立足与延伸, 科技的进步也在潜移默化中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因此我市在对牡丹专业化培育的同时, 还提升了对牡丹产业的技术研发的力度。

就目前来讲, 洛阳的牡丹产业在面临着多个方面、多种选择的机遇的同时, 牡丹带来了发展前景无限的商机, 也迎来了不可回避的挑战。

1 机遇主要有五个方面

1.1 是市场前景广阔

在本次调研中我了解到, 海内外各行各业每年对于牡丹的需求量大约在两亿支, 而且是牡丹鲜切花, 还不包括对于牡丹种苗的需要。据数据显示, 牡丹种苗在海内外花卉市场上的需求量以及后期销量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大体数量也在上百万株。由此及彼, 牡丹产业的分支还包括了盆栽, 牡丹加工副食, 牡丹种子等等。

1.2 是洛阳牡丹花会的层次提升

据悉, 牡丹花会的主办方即将要提升为省部共办, 也就是说洛阳的牡丹花会即将变为一场盛会, 并且一步一步的上升为国家级的盛宴。此行为提升了洛阳牡丹花会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另一方面, 牡丹花会在国内同类行业中的影响力也有了质的飞跃。

1.3 是牡丹争评国花

国花的殊荣若能授予牡丹, 对于牡丹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动力肯定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 对于评选国花, 洛阳市牡丹的热情显得更胜一筹。资料显示, 从古至今, 国花的评选中呼声最高、支持面最广泛的也非牡丹莫属。

1.4 是提升了牡丹产业的发展积极性

据不完全资料显示, 在洛阳本地, 许多基地、大棚都在策划与建设中, 多家企业也都在筹划建设四季牡丹展厅。其中, 国家牡丹园的四季牡丹展厅已经进入试运行阶段。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洛阳牡丹产业的发展在国内同类产业中可以称之为“龙头老大”, 产生的经济效应也不断呈现出上升趋势, 这就使得全国各大牡丹产区开始筹谋牡丹产业的发展。这就给洛阳的牡丹产业产生了不小的挑战。

总体来说, 洛阳牡丹产业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菏泽牡丹对我国牡丹出口市场的垄断, 在牡丹生产和牡丹各种衍生品加工方面后来者居上, 不断与我市争高低。其次, 如今已经有许多城市陆续举办牡丹花会要与我市的花会一决高下。第三, 纵观海内外市场, 国际市场的牡丹产业竞争相当激烈, 比如颜色娇艳, 科研水平、规模化程度都遥遥领先的日本牡丹, 其产品的质量和经济上的效益都高出我国一大截。所以就当前形势而言, 要发展洛阳的牡丹产业, 我们首先应当充分借鉴各类成功经验, 集中力量发展牡丹产业以及以牡丹为首的牡丹衍生品产业。

2 对于如何加快牡丹产业发展这一问题, 我仅提出以下几项对策和建议

2.1 是要理清思路

万事开头难, 在面对具有一定风险的投资或者项目时, 我们该做的就是有所坚持。我们要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动向、新思路和产业构造演进的阶段性变化, 实事求是, 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最终方向。在洛阳市的农业发展中, 牡丹所属的花卉产业毋庸置疑是支柱产业, 在重点发展花卉产业的同时, 要不断的促进产业规模化的改进, 不仅要做到分一杯羹给花卉苗木产业, 还应全方位提升我市牡丹产业的整体素质、结构层次和产业综合竞争力。本着理清思路的前提, 顺利的突出本市牡丹产业的特色, 从而进一步推进牡丹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为相关产业类型统筹考虑, 共同营造和谐发展进程。解放思想, 推动牡丹园的彻底改制, 激发产业内涵性, 从而让我市的牡丹产业饱含动力、又快又稳的进军于当代企业的庞大队伍。还有一点我们要格外注意, 在牡丹产业演变的历程中曾经扮演过主角的生产模式:公司+基地+农户, 它的局限性早已在许多案例中逐渐展现, 除了无法满足现阶段经济增长节奏下的牡丹产业的发展需要, 此模式还不能够相对有效的防范同类产业市场的竞争。

2.2 是要弄清“底子”

知彼知己, 方能百战不殆。什么是“弄清家底”?总体而言就是要理清本市牡丹产业的经济发展现状和现如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举例而言:本市牡丹的主体土地种植面积、观赏类牡丹与经济类牡丹的分布区域、不同品种的牡丹的种植结构、相关机构的技术调研与科技研发、以牡丹为中心的各类专利发明创造等基本情况。我们还要学会用数据说话, 从而进一步了解国内各地市牡丹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尤其要把重心放在国内各大牡丹生产基地, 必须做到从整体到细节, 从外观到内核的全方位的实地调研。借助优越的地理条件优势, 进一步完善我市牡丹信息库, 从而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主观动态的牡丹资源信息管理数据库和一个既便捷又方便咨询的平台, 方便收集关于牡丹产业以及对牡丹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的各方面信息。

2.3 是要做好规划

俗话说:细水长流。就是让我们要做好长期的、详细的规划。例如, 研究制定出一套符合当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中我市牡丹产业何去何从的中长期规划, 进一步突出我市城市特色, 进而发展我市经济。把牡丹产业作为主导的同时, 突出核心层次的主要竞争力,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提升我市就业率。与此同时, 我们要着手与各类专项计划, 逐步把重点转移, 例如牡丹新品种的种植, 产品深加工, 科学技术对牡丹种植的影响等等。要让我市牡丹产业的前景规划与我市其他产业有一个完美的衔接。发展的同时, 需要资金的支持。好钢用在刀刃上, 这一点, 在初期的预算中就要体现出来。例如政府应设立各类专项资金, 并且对于我市牡丹产业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 更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撑。对于国外新品种的学习与引进, 也要有所规划, 对我们有利的, 值得我们学习的, 鉴赏的, 要毫无保留的吸收, 对于我们来说有争议的, 不适合本土发展跟投资的, 我们要选择性的放弃。完善我市的牡丹园区的建设, 其中包括几大科技示范园以及相关专业技术培训基地等。其次, 对于我市新兴的几类开发型企业, 政府应该给予很大的重视, 除了对现存的几十家企业要加大改革力度外, 更应该学习相关的科研成果, 使此类企业独立完成产业化经营, 并且逐步演变成为科技型企业。总而言之, 我市应不断加强科技的投入与完善, 不断提升我市牡丹的科技含量,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牡丹产业化途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完善我市牡丹产业的科技调研与技术体系, 完成了我市牡丹产业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培育技术和管理水平。

2.4 是要抓准重点

要抓好洛阳牡丹花会这一重点。洛阳的牡丹花会即将升格为国家级的节会, 我们必须总结好多年来的办会经验, 在此基础上, 借鉴园博会等世界性的节会的有意义的经验, 力争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抓好相关的项目建设, 尤其是与牡丹园相配套的基础设施、牡丹基地、重点牡丹园、牡丹四季展厅、牡丹馆等, 还要抓好重大的相关活动。我们可以争取交由政府来进行组织和运作, 也可以由政府来牵头, 帮助企业进行协调运作, 积极组织大型活动。多方携手, 组织好国花的争创。进一步完善相关市场的拓展工作。我市牡丹产业有广阔的市场才能有发展的方向, 才能促进我市经济的发展。鉴于此, 我市更要整合好牡丹资源, 支配各方有用的力量, 积极开拓海内外市场, 特别是在产品深加工的延伸中投入精力, 以增强我市牡丹在国内外的竞争力。

2.5 是要突出特色

纵观我国的历史长卷, 文人雅士的书中时常能看到牡丹雍容华贵的娇容, 帝王将相的后宫也不乏各色佳丽借牡丹之美而争宠斗艳, 更有数不清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更是给牡丹增添了一份神秘气息。牡丹本身就具有十足的观赏性, 所以牡丹能够受到广大民众的亲睐也是有理由的。我市牡丹产业的发展除了相对有利的条件外, 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我市的特色建设要围绕牡丹开展, 除了要营造氛围, 还要拓展区域规划。例如, 在市区的公园、道路的绿化带、城市高速出入口, 特别是在拓展区规划建设方面, 把牡丹文化融入到整个洛阳的城市规建设中来, 力求把洛阳打城造成为以牡丹为媒的特色牡丹花城。基于此基础, 再结合牡丹花会, 打造特色洛阳牡丹园区, 打造特色牡丹品牌与产品, 充分利用牡丹资源。让牡丹出现在大众生活的每一处, 让牡丹成就我市市民的品质生活, 才能凸显出九朝古都, 花开名城的优越气质与特色。

2.6 扶到实处。加快发展牡丹产业, 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切记要遵循市场客观规律, 必须要做到兑现承诺。第一步, 兑现已经演变为事实的政策。第二步, 今后出台的政策, 必须要做到有诺必践。这两个步骤相辅相成, 一定会使洛阳牡丹走上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不能不切实际, 闭门造车。政府要把精力跟资金都放在科技创新、种苗培育、市场开发等关键环节, 而且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 重点难点的攻克与发展的长远成正比, 所以扶持土地、资金等制约产业发展的难点都应该一一攻破, 才能使我市牡丹产业的发展源远流长。扶持重点, 要想使领头人发光, 就应该给予相应的扶持与支撑。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它们的示范作用, 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大发展。扶重点牡丹园, 目前, 洛阳共建成规模型的牡丹园12个, 有事业单位性质的, 当然也有民营性质的。如果只是从单一的角度去观赏整个园区, 以管理学的角度出发, 政府下设的牡丹园在各个方面都要远超民营以及社会性质的牡丹园;但从经营角度出发, 民营性质的牡丹园在资金, 技术, 人员等方面都相对灵活一些。牡丹园是牡丹花会的重中之重, 也是吸引广大游客眼球的重点。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就是如此。紧抓重大活动。1999年, 洛阳牡丹在昆明世博会出师不利, 菏泽牡丹占据了整个世博会的舞台, 成为了真正的主角。此后国内各类重大活动, 例如08年奥运会等、洛阳紧抓机遇, 主动热情, 自觉参与, 积极运作, 再次扬名天下。据此不难发现, 发展的角度与层面必须广泛, 对于同行业以及各类大型活动也必须重视参与。

洛阳在轮回中不断的湮灭与重建, 牡丹的一枯一荣即是洛阳城历史的见证。牡丹花会已经变成市民心中引以为荣的节日。它使洛阳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了一个质的提升。洛阳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世界牡丹生产基地。长江后浪推前浪, 一波又一波的经济大潮冲击着洛阳牡丹, 怎样把重点转移到发展牡丹产业和以牡丹为龙头的花卉苗木产业, 把牡丹这一产业变成增收民富的有力支柱, 是对于牡丹产业的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切发展方向的基础就是解决以上问题, 实现使洛阳携牡丹, 国色照帝都, 花因城荣光。千年前已注定的姻缘一定会在时代的大浪潮下让洛阳与牡丹相伴相随, 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郭琰.论都市旅游产品的开发[J].中州大学学报, 2007, 24 (02) .

[2]王院成, 马信强.论旅游节庆的原旨及其回归――以洛阳牡丹花会为例[J].三峡论坛, 2011, (02) .

[3]褚冬雪.河南文化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J].现代商业, 2012, (14) .

洛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技术创新,资本利用率

1 洛阳市产业结构现状

纵观洛阳市的产业结构演变情况, 结合表1分析, 可以看出洛阳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要求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需求。在这10多年的时间内, 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性特征较为明显, 呈现为工业经济壮大, 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幅下降, 第三产业平稳快速发展。从三次产业经济贡献率和固定资产投资比率来看, 洛阳市的产业结构存在较重的结构偏差

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城市运行过程中资本浪费是否严重, 资本利用是否充分, 是产业结构能否得到提升的重要因素, 资本利用率表明了城市对资本要素的利用效率。近几年洛阳市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状况虽有所改善, 但实际上洛阳市的资金利用效率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资本利用率逐年降低。这说明洛阳市实际掌握资本的能力较弱, 资本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 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小。

2 洛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2.1 洛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2.1.1 支柱行业发展空间狭窄。

洛阳市目前最大的支柱行业是工业, 有些企业在河南省是大规模企业, 但从全国范围看, 规模优势则不是很明显, 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行业是受国家产业政策的限制, 在今后的发展中企业的上升空间必将受到限制。

2.1.2 产业结构层次不高, 主要表现在洛阳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但比重仍偏低, 投入不足。

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2009年1~5月, 洛阳市完成城镇投资243.3亿元, 增长34.0%,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8倍, 第二产业增长58.2%, 第三产业仅仅增长1.9%。第三产业比重距离城市现代化标准有着很大的差距。同时与经济发展程度不相适应, 成为洛阳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1.3 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小。

2009年1~5月,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44.7%, 高出全市平均增速22.4个百分点, 但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86%。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到, 洛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但科研投入不足, 总体规模仍然偏低,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特别是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相对比较弱。

2.1.4 主要行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 支撑点不够强。

主要表现在少数几家甚至是个别企业支撑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如果这些企业在发展中出现问题, 那势必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例如2009年1~5月, 洛阳市重点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47.35亿元, 其中有12户重点企业增速超过全市平均增速;5户重点企业增速在10%以下;仅有4户重点企业出现负增长。则造成重点工业企业增长13.7% (现价, 下同) , 低于全市平均增速19.5个百分点。

2.2 洛阳市产业调整的意义

2.2.1 平台期实际上是调整转型期。

目前国际上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国际金融出现趋缓迹象, 世界经济复苏;国内方面, 人民币汇率升值, 物价高位运行, 有通货膨胀的风险, 这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实质上这暴露出洛阳产业结构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传统的靠物质资源消耗、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必须下决心转型升级。

2.2.2 平台期符合经济增长周期规律, 同时也是机遇期。

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普遍趋缓的情况下, 洛阳应当利用有利形势, 形成倒逼机制, 自我调整, 另辟新径。尽管洛阳产业结构调整经济遇到不少困难, 但经济大趋势没有变, 我们应当把平台期看成机遇期、转型期, 积极应对。

3 洛阳市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3.1 依靠技术进步, 积极优化产业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 是指高效率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增大的渐进的量变过程。为此, 洛阳市要积极鼓励支柱行业企业增强技术研发能力, 依靠先进的高新技术, 实现产业结构的跳跃式转换。首先新上项目要以全新的技术和先进的装备为目标, 直接利用高新技术来支撑产业的进步, 实现产业结构的跳跃发展;其次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的支柱产业, 如有色金属、机械等, 使其在总量上扩张的同时保证技术上领先、在质量上取胜;第三增强重点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 这是加快洛阳市支柱行业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 保持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保证。

3.2 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 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洛阳市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虽然很快, 但所占GDP比重偏低, 很大程度上制约洛阳市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将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提供有利条件, 同时现代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必将会对现代服务业的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提供发展动力。为此, 要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城乡服务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在现有基础上, 洛阳市整合第三产业发展资源, 在促进旅游、商贸、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 大力发展租赁、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新兴行业, 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体系, 以提高洛阳市经济整体的增长质量。

3.3 根据洛阳国民经济结构特点, 制定科学的长期性的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政策的出台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 特别是要通过对资源合理有效配置, 限制不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落后的行业, 同时对扶持和鼓励新兴主导行业的发展, 传统行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从洛阳经济实际情况看, 一是要增强工业做强做大做优的能力, 加快对全市工业的技术改造步伐。二是要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 更新工艺设备, 突出自身特色, 积极应对国家的市场竞争和产业政策调整。要注意的是在速度和规模上提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新技术行业自身特点, 把其培养成为推动洛阳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三是要提高产业集中度, 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我市不少乡镇企业属于劳动力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能耗高, 环境治理资金很难到位, 只有实现集约化、规模化, 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4 洛阳市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注意的问题

洛阳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以科技开发为产业升级的动力源, 承接东西部工业产业转移以实现区域整体经济的良性发展;能促进本地工业企业的聚群发展, 尽量避免本地企业的空洞化倾向。洛阳市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自身经济特点和资源优势, 以效益为中心, 加大投资力度, 最大限度的提高促进产业效率, 实施面向未来的产业化发展策略。同时洛阳市也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以南部山区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及其相关产业, 延长服务业产业链, 转变服务业增长方式, 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发展水平。洛阳市产业调整最终目的是把自身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 发挥产业整体效益和长远效益, 实现洛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洛阳市统计年鉴-2008,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10.

[2]洛阳市统计年鉴-2007,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10.

[3]伍海华、金志国、胡燕京, 产业发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4]蒋昭侠, 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洛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探讨 第11篇

关键词:洛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一、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物质文化遗产是洛阳文化资源的外在表现,是古都文化建设的前提。洛阳拥有石窟、古人类遗址、古城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名人故里等物质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如果只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以牺牲文化资源为代价,必然会使人类文化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到那个时候再去拯救,文化资源已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因而应对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开发,以最小的投入,发挥其最大的价值。近年来,洛阳古都文化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资源破坏,古遗迹风貌丧失等问题。文化资源是发展旅游产业和提升洛阳经济实力的基础,只有文化资源的持续存在才能保证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护这些文化资源,决不可无限度地进行开发。

反映洛阳古都文化的物质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古代都城遗址、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等,其价值就在于它们是历史的载体和见证,它们身上的斑驳陆离,甚至是破旧残缺,正是历史的印记,游客看到这些遗迹,才能更好的感受到浓厚的古都文化。所以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利用要尽量保持其原始风貌,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而不应采取现代化的外观表现对其“修葺一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洛阳的城市风貌和空间环境形态逐渐发生变化,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成为洛阳城市发展不可逾越的命题。洛阳古都文化保护是贯穿城市发展始终的主题,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时代文化精神的要求,应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使城市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相得益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一)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洛阳著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河洛大鼓、唐三彩烧制技艺、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关公信俗、洛阳牡丹花会、洛阳宫灯、平乐郭氏正骨和河图洛书传说[1],另外还有杜康酿酒工艺、大里王狮舞、面塑、洛阳海神乐、通背拳、木偶戏、剪纸技艺、旧县背装等等,项目涵盖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曲艺、体育竞技、手工技艺、消费习俗、民间信仰等省级和市级文化遗产,整体上具有数量多、项目全、价值高等特点,然而目前洛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农业社会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数字化、人口流动等使曾经在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

(二)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

对策。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项目全,对其保护具有难度,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理念上重保护轻开发,缺乏保护与开发的统筹;二是制度不完善,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三是体制机制不健全,没有充分利用市场,保护方法和渠道单一;四是资金投入不足。[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不可以简单的挪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应该认真贯彻文化部关于“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第一,应对洛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建立档案制度。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保护重点往往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已经比较知名的遗产,而大量有特色的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容易被忽略,因而应该对洛阳市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普查,进行归类整理,摸清家底。除利用传统的文字、录音、录像进行记录外,还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用数字多媒体对洛阳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记录和展示。第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队伍,促进保护。目前洛阳市域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多为老人,且平均文化程度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建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或人文、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尤其是处于濒危边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重要的高龄民间文化传承人,更应该进行有效的抢救性保护。第三,建立传承人制度,促进传承。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下,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与农业社会都有很大的变化,人们对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趣不大,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工作或者谋生手段的更是少之又少,归根结底是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不能为人们创造好的生活条件,甚至不能满足温饱。因此应建立传承人制度,明确传承人体系,对传承工作进行物质奖励或者荣誉授予,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同时应当明确作为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使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自觉传承。第四,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活态空间,扩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舞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民间,是长期以来人们生活智慧的总结,并通过歌舞、戏曲、体育竞技、民俗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农业社会人们为了庆祝丰收即可载歌载舞,多种艺术形式也是人们进行感情交流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然而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的关系相对疏远,农村的民众性和亲缘关系也不如农业社会影响大,人们聚在一起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机会就少了,加上现在现代化机械引入农业,农业的丰收也已不能带给农民更多的喜悦,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渐渐失去其传承空间。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僵死的民族,没有传承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只有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像倡导广场舞一样,引导民众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使非物质文化因此回归民间,回归其活态空间,而不是只作为一些演出的节目,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拥有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更有活力和魅力。第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和创新,保护与开发并举。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现代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冲击而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是无可厚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在保持自身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创新,在实践中重新迸发生机和活力。如洛阳的皇家秋千现在依然采用人工进行秋千搭建,由于秋千有的高达十几米,只前期的搭建工作甚至都要用上两三个小时,同时采用的也多为人工摇秋千的方式,十分费力。工作人员也较少热情宣传,只等顾客上门,这也限制了其客源。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改进道具、装备、工具等,同时要加强宣传。洛阳水席是洛阳市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在菜品创新、现代化经营和多样化宣传等方面很值得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借鉴。最后,改善体制机制,加强立法。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和参与体制,明确政府、企业、传承人、学界、群众等的责任和义务,在社会上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中来。洛阳市已经出台了《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和对象、传承人的保护和资助制度、规范政府和公民行为、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等提供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 洛阳文物管理局[EB/OL].http://www.lywwj.gov.cn.2011-01-06.

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探讨 第12篇

1 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 洛阳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加快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截止2006年, 全市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48家, 高新技术产品744种。2006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 增加70亿元, 同比增长16%、19.5%, 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8%, 居全省第2位。2007年, 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20亿元, 实现增加值95亿元, 利税28亿元, 出口创汇6.2亿元, 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60%、32%、28%、25%。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工程与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总体上看, 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但与发达地市相比, 甚至和省内一些地市比较, 还存在一定差距, 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低端化。洛阳拥有数量相对较多的高新技术企业, 但大多属于加工型企业, 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方面明显不足。根据2008年新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目前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更注重于对拥有知识产权的考评。按照此办法, 2008年我市只有68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认定。这一结果充分说明, 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创新能力和水平还不高。

(2) 小规模。2006年, 我市348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共完成产值200亿元, 12家原部属科研院所, 技工贸总收入86亿元, 像七二五、六一二等高科技企业, 好的一年的产值也就十亿。而郑州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达到746亿元, 2007年更是达到1000亿。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1家, 宇通和中铝河南分公司的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

(3) 弱关联。这是指企业之间关联度差。按照2006年的统计数字, 我市所拥有的348家高新技术企业广泛分布在机械、电子、化工、生物制药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领域, 呈现出较明显的弱关联特点。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2008年2月, 国家发改委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地区授予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这次授牌仪式上, 河南南阳被授予新能源产业基地, 郑州被授予生物技术产业基地, 而作为科研条件优越, 行业优势明显的洛阳却榜上无名。这充分暴露出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关联度差, 集聚效应并不明显。

(4) 面朝外。洛阳凭借自身所拥有的科研优势, 在一些国家大型工程项目上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比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神舟系列飞船等, 但在对阳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却不甚明显, 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 洛阳产生的许多科研成果并没有在本地开花结果, 反而流落他乡生根发芽。

(5) 弱竞争。这是指产业竞争力差。由于产品低端化, 发展小规模, 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创新能力和水平不高, 洛阳800多种高新技术产品中, 目前还没有产生一个国际品牌, 拥有国内名牌也不足十个, 真正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的高新技术产品寥寥无几。就产业整体发展来看, 整个产业尚未形成互相关联、相得益彰的有效的产业链, 无论是“单兵突击”还是“集团作战”的能力都不强。

2 制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就洛阳拥有的基础条件来看, 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理应有个较快发展, 但事实并非如此。总体来看, 制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 归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念因素。首先, 部分领导和部门科教强市意识不够强, 存在着“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其次, 许多企业有急功近利思想, 注重眼前利益, 不愿投入资金进行创新活动或高新技术改造。

(2) 环境因素。技术创新的调控体系和政策保证体系不健全, 推动技术创新的优惠和激励政策的制定明显滞后, 特别在科研奖励、产学研结合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其次是已有政策不能得到很好落实, 政策棚架较为严重。

(3) 资金因素。每年市财政的投入只有几千万, 低于安阳, 远不及郑州。2008年我市三项科研费有三千万左右, 郑州市是1.2亿元, 差别巨大。

(4) 人才因素。尽管我市专业技术人员的万人平均水平高于全国, 但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 特别是高科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 懂科技会管理的人才相对不足, 再加上人才的大量流失更显人才短缺。

(5) 体制因素。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中, 存在着技术可以超越, 但体制难以超越的问题。这包括管理体制、金融体制等。比如我市许多原部属科研院所已改制成企业, 但仍隶属于中央企业, 这就和地方管理构成两条互不相干的平行线, 极不利于其发展。科技产业化的市场机制不健全, 是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

3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明确发展战略, 优化发展环境

尽快制定与科教强市战略相配套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并通过不断宣传使科教强市战略真正深入人心, 真正引起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 切实把优化发展环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甚至应当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量。

3.2 大力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科技投入

首先要继续增加财政投入, 确保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应逐年增加, 至少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 在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基础上, 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金融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3.3 建立“官、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创新机制

游戏需要规则, 比赛需要裁判, 政府政策导向是一把有形的手, 离开政府的指引, 创新力量将只是一个个的个体, 无法得到整合, 合作创新的市场交易成本也会大大增加, 导致区域创新体系无法形成。政府可从管理、组织与协调职能和保护创新与促进扩散并举的原则出发, 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

3.4 大力推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针对我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现状, 我市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和改善: (1) 抓好政策落实。落实现有政策并进一步研究制定优惠政策, 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以便留得住我市的优秀企业, 同时吸引更多的外地资金、技术、人才到我市安家落户谋发展。 (2) 建立科技成果市场化机制。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灵活措施, 如定期召开科技成果拍卖会,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市场, 利用电脑网络进行成果发布等手段积极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应积极与我市金融系统协商、探讨、采取各种有效方式, 力争使金融对有市场、有前景的民营科技企业更多的支持。 (4) 逐步引导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

3.5 继续强化高新区的孵化扩散功能

首先, 要进一步优化高新区发展的人文环境。

其次, 要尽快理顺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应尽快明确高新区管委会的行政地位。在高新区的战略定位上, 应根据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宗旨和方向, 确定为经济科技特区。

再次, 要加大政策支持, 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

上一篇:世界现代史人物专题下一篇:虚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