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的心理素质培养

2024-07-22

后进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精选12篇)

后进生的心理素质培养 第1篇

一、以身立教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前提条件

初中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 更新教学理念, 逐步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学会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与分歧, 并适时提供一种谅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 潜移默化地给学生无穷的感染力, 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每一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坚持为人师表、以身立教的职业道德, 一定要学会自我调控, 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状态, 要拥有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口令清晰、示范准确、教态大方、语言流畅。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形成无形的感召力量, 从知、情、意几方面去影响学生的心灵感受,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提供前提条件。

二、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必然要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务必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 做到心中有数, 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否则将事倍功半。譬如:有些学生腼腆、胆怯, 可安排他们多参加跳山羊、武术、跳高等项目的锻炼, 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使他们不断地克服胆怯、害怕心理, 以勇敢的精神跨越心理障碍;针对少数性格比较内向、孤僻的学生, 可动员他们多从事一些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和接力跑等项目的锻炼活动, 使他们融合在集体之中, 用团队精神帮助他们克服不合群的个性, 使其逐步树立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 尽早融入到班级的大熔炉之中;对于那些性格急躁、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 则让他们多参加打太极拳、慢跑、抛掷实心球、立定跳远等一些缓慢的运动项目, 以培养其自我控制能力, 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一定的改善;对那些喜欢争强好胜的学生, 可以选择中长跑、难度较大的体操等项目, 也可以找一些实力超过本人的对手打羽毛球和乒乓球, 从而不断提醒他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三、合理渗透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

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大, 假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社会公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教育, 那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譬如: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穿插鸦片战争的惨痛故事, 让学生感知鸦片的毒害使国人身沉毒海, 备受凌辱、挨打的道理,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锻炼身体, 保卫祖国的尊严的爱国热情;我还通过多媒体组织学生收看排球锦标赛、足球世界杯、乒乓球比赛等实况转播, 让他们感觉到女排夺冠、国足入世、国球揽冠等成绩的取得是我国运动健儿勇于拼搏的写照, 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体现, 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从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 真正理解体育锻炼的深刻意义。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科学、合理的渗透。譬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讲述东方神鹿王军霞、铁榔头郎平、飞人刘翔等体育明星刻苦训练、勇于拼搏的典型事例, 并收集一些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的真实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中思索:坚强意志是事业成功的奠基石。通过类似的情感渗透, 学生逐步形成了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 并感悟:个人的奋斗必须与祖国的荣誉结合起来, 今天的学习必须与将来的理想结合起来, 明天的事业成功是今天默默耕耘的硕果。

四、科学评价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坚强后盾

课堂教学评价既是一堂课尾声, 又是下一堂教学活动的开端, 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初中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在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及时、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评价时注重采用激励机制, 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后予以表彰,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同时, 评价还应着眼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的提升, 为学生下一个阶段的发展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践中, 有的学生天生素质好, 不需要做出多大努力, 体育成绩照样能获得优秀。但是, 少数学生由于先天因素的不足, 即使再努力, 还是达不到理想成绩, 从而往往造成这些学生在体育课练习中出现消极倾向。为了扭转影响教学效果的被动局面, 我在考核内容上从技能素质和意志品德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平时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兴趣特长与基本素质测试相结合、学生互评与教师终评相结合。这种强化过程评价、弱化终结评价方法,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即使学生的先天素质再好, 也不一定得到优秀评价;反之, 一些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肯定, 同时也减少了教师主观评定时可能出现的误差对学生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

后进生的心理素质培养 第2篇

生活就像一本书,十五年的教育实践使我深深的理解了,十个手指有长有短,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由于他们基本素质存在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况,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如何针对差生的不同个性进行诱导,转化进而提高他们呢?笔者经过不断探索,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自信心,增强竞争意识

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自信心,自信心是成功的钥匙,是挖掘差生潜能的基础。事实证明:成功后的.喜悦、满足,就是产生自信的动力,只有自信,才有竞争,才能积极进取,因此,我在教学中尽可能为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多让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多打基础,以便能让他们得到更多的肯定与表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课外活动中我千方百计为他们展示自己的能力提供舞台,激励他们参与竞争,让他们体验成功,让他们在自信在活动中得到提高,激发差生的内驱力,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二、维护自尊心,树立平等思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是青少年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前进的潜在力量,是前时的动力,是向上的能源,它是高尚纯洁的心理品质。”这说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是做好差生工作的前提,诚然,只在教师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视角,不只看到他们身上的短处,还要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对那些缺点多,差源大的学生,要多给予阳光的照耀和雨水的滋润,要尊重他们的个性与选择,这样既增强了自信,又维护了自尊心,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三、磨练意志力,开发差生潜质

初中生由于年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克制自己是很困难的事,往往表现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做事凭兴趣,缺乏周密的思考,这反映了他们意志行为未成熟,所以只有通过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当然,意志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日成功,需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同时,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也是意志力培养的一个方面,这说明意志力的培养是转化差生工作的关键,因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刻也不能放松和马虎。

总之,培养差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培养自信心是基础,维护自尊心是前提,磨炼意志力是关键。

如何培养后进生的健康心理 第3篇

2发现“闪光点”,树立自信心。后进生往往是一个缺点就掩盖了他们所有的优点。但是,教师缺乏的是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作为教师,就要认真挖掘,及时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给他们一个肯定,就会有更多的表扬、赞许、点燃他们自尊心的火种。

在我教的学生中,有这样一个女孩子:个子很小,在老师心中很不起眼,而且平时她学习很一般,是个学习的差生,平时做事总是畏畏缩缩,拖拖拉拉。可就在一次运动会中,她勇敢的参加了五项节目,结果让老师从没有过的吃惊,她竟然有四项得了全场比赛的第一!全班同学戛然而止,随即带来的是一阵阵的欢呼声,都为了她而骄傲和自豪!从那以后,老师借此来鼓励她,给她足够的信心。渐渐的,她又重建了自信心,不但在班集体的劳动中勇于参与,而且学习成绩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后进生的长处和闪光点需要教师站在高处及时地去发现,准确地捕捉,予以强化,随时给予适当的点拨,使后进生认识自己,增强信心。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让它燃烧起来,他们消极的一面就能得到控制,心理病灶也可以慢慢消除。

3用“耐心”去浇灌学生的心田。有心理障碍的后进生本身就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需要外界的帮助才能解脱。所以,教师对有心理障碍的后进生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消除困扰,消除心理障碍。在我校三年级的学生中,有个口吃的孩子,每次说英语单词总是读不准,还引来一阵阵的嘲笑。这样久而久之,她的胆子越来越小,再也不敢举手去读单词了,她想,如果这样也许就不会让别人讥讽了,可她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对于这种情况,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每次上课都会主动的叫她,教她,鼓励她说出单词,直到她说出为止。而且我在课下,经常教育其他的孩子不要去嘲笑别人,告诉他们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容易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就这样,在我的耐心疏导下,慢慢的,她又敢举手了,她觉得老师在关注她,爱她,给了她鼓舞和信心!几个月过后,她又回到了以前的自信!

由此可见,给孩子耐心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耐心的教导才能使他们渐渐的走出阴影,勇敢的纳入学习的气氛中,让他们感受爱的教育和学习的快乐,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曾经在《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见过这样一段话: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學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护士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第4篇

1 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

为了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 必须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 只有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 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 护士除了要学好护理学专业知识外, 还应学习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道德修养和美学等有关知识, 增加知识面, 扩大视野。当护士在工作中感到有压力时, 就懂得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减压, 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

2 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

护士是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群体, 所从事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危, 每一位护士都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 热爱并忠诚于护理事业, 理解护理工作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把做好护理工作看作是自己应尽的职责, 才会真正爱护并尊重患者, 想患者之所想, 急患者之所急, 在护理中就会主动自觉地加强优秀心理素质的培养, 时刻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而要培养护士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 关键是抓好思想教育。可通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等形式, 指导护士学会用“角色转换”的方式去思考问题。通过培训, 使护士树立献身护理事业的崇高理想。

3 提高护理业务水平和临床操作技能

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还必须掌握较全面的基础护理及专科理论知识, 包括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卫生学、医学研究、人文科学及医学管理学等知识,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工作。同时, 还要掌握娴熟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 才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全面的服务。因此, 护士应利用一切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如通过外出学习、自学、护理查房、病区组织学习、参加专题讲座、论文交流等途径, 认真学习护理“三基”理论知识, 熟练各项临床操作技能。只有掌握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 才能树立自信心, 遇到紧急情况时, 才能保持沉着、冷静的心理状态, 做到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准确、及时、迅速地进行处理, 确保护理任务的完成。

4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护士优良的心理素质并非生来就有的, 要通过临床实践, 不断刻苦磨炼才能慢慢发展和培养起来, 护理实践是培养护士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 作为一名护士, 要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 必须在临床实践中有意识、努力地去锻炼。在护理过程中, 要自觉遵守各项护理工作制度, 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以端庄的仪态, 饱满的精神, 热情、和蔼、耐心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 要善于通过自己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内心情感鼓舞患者, 以增进护患之间的情感交流, 取得患者主动积极的配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能用个人的情绪起伏波动而影响对患者的态度, 应始终保持情绪稳定,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不急不躁, 正规操作, 虚心向他人学习, 克服工作中的不足。通过不断学习和磨炼, 逐步提高自身心理承受和控制能力。

5 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

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 第5篇

(来源:幼儿园教案网)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良好的心理素质一般包括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个性的健全发展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耐受挫折的能力;能与周围人友好相处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呢?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自立、自主的品质对于在过份优越的环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来说是一个难题。家长们首先要做到的是,有意识地改变观念,减少对孩子们的溺爱与迁就,从小培养孩了的独立生活能力,给孩子更多自我锻炼、自我服务的机会,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和依附,提高孩子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这将有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其次,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养观。在教育问题上采取民主的态度,注重给孩子自主权,经常倾听孩子的观点,让孩子在家庭决策中起一定作用,并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一定的责任,允许孩子取得主动并且负起与年龄相适的责任。

进行适当挫折教育

家长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挫折教育,锻炼孩子在因难和挫折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并通过家庭中宽松氛围营造,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使孩子形成客观、宽容、忍耐及和谐的心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保持乐观与自信。培养孩子竞争能力

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家长需从小对孩子进行平等竞争意识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赶超精神和自强不息意识,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成败,胜不骄、败不馁。这就要求家长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各种竞争,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的心态,让这会争取机会去表现自己的能力。

培养孩子社交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最基本的方式。未来社会的许多工作都需要人们通过协作去完成,这就必须让儿童从小就学会与他人交往、协作。家长可引导孩子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处理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让孩子在不断的协调、适应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地相处与协作。

培养孩子自我价值

首先,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孩子获得他们可能掌握的能力。这就要求家长对孩子要有一个恰当的期望值。我们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孩子经过努力便能达到的。另外,应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设计一些能促使孩子成功的情境,成人一定要耐心地让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活动,切不可加以干涉或包办代替,那会让孩子永远感受不到成功的体验。

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第6篇

一、培养学生的勇气

积极进取的动力便是勇气。因此笔者十分注重对学生勇气的开发和培养,让他们形成这样的观念:勇敢和坚忍是受人尊重的,懦弱和胆小是被人瞧不起的,让他们认识到勇气的价值。笔者常对学生说“你能行”,让他们充满自信,有勇气去做任何事情。凡是学生能做的事情,就要放手让他们去做,哪怕是那些对他们来说有些困难的事情。这样就培养了他们敢于面对挑战的勇气,也增强乐他们独立做事的能力。

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伤害随时随地存在着,对学生来说,有些苦难很难避免,应学会去面对、去承受,因为学生成长后的生活环境,需要承受很多东西。碰伤的膝盖是容易愈合的,而受了伤的自信心和没被开发出来的勇气,是终身难以发挥其真正作用的。因此,学生和成人一样能把事情做好,学生应随时随地学习生活的本领。其中的道理和成人学习做事一样,有成功也有失败,不能因为怕失败而不让学生发现自身价值,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敢于面对失败,让自信和勇气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培养学生自信、独立和勇敢的精神是为了他们日后更好地工作、生活。

二、训练学生的自制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情感自我控制

情感的自我控制是一种基本素质,人人应该具有,这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心理要素之一。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学会控制情感,必须以毒攻毒,用以情感为基础的办法来解决情感问题。笔者常用一种名为“平静下来”的游戏来训练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学生面对别人的干扰保持镇定。这个游戏的规则是要求参加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堆木棍中移走一根,不能碰其他木棍。在游戏过程中,用各种方法干扰他们,但从不碰他们。每取出一根木棍便得1分,如果对干扰毫无反应便得2分。内容很简单,但参加者必须集中注意力,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情感控制能力。在学生受到干扰时,光告诉他们怎么做是不够的,同时还要告诉他们应该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情感。

2.训练学生认识和了解情感在身体上的反应

這可以教他们学会自我控制。当人处于过度紧张状态时,姿势、面部表情和体态上都有所表现。而这种“平静下来”的训练方法是要学生首先认清这些异常信号,然后通过深呼吸、分散注意力等方法,使自己的身体平静下来。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就必须有良好的控制能力,并且对周围的干扰保持镇定,以一种轻松的心情面对一切事情。这十分有益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提高应变能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挫折是面对困难或失败时心理上的感受,这种感觉自然是很不好过的,因为它使你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难以得到满足。然而对不同意志品质的人而言,挫折的意义极为不同。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能力,就要从小事着手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每个人的一生中都要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因此,一定要学会坚强。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在困难面前容易打退堂鼓,而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往往能在重重困难中找到成功的途径。笔者注重教育学生一定要学会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失败, 从一开始就学会忍受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勇敢地面对它、接受它。教育学生无论何时都不要走极端。有些爱走极端的学生,甚至用自残来逃避失败,因为他们害怕不能满足父母、老师的期望而焦虑甚至恐惧。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只要从小培养学生勇敢、坚强、自信的性格特征;采用理解、信任、鼓励、谈心的方式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

另外,人都有很强的自我欺骗能力,所以笔者注重引导学生以现实为基础进行思考。一个人只有面对现实,才会有所成就,很多人不能面对现实,整日沉浸在幻想之中,这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心理。笔者的做法是:不管有多么痛苦,都要帮助学生正视现实。教学生处理问题时,他们就会渐渐明白:自己有能力面对和应对那些哪怕是最困难的处境。

钢琴演奏中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7篇

1 演奏中心理紧张的主要原因。

1.1心理素质。钢琴演奏活动是在演奏者生理和心理状态处于高度紧张的条件下进行的, 是演奏者的才能、注意力、想象、意志、音乐思维、音乐听觉、音乐记忆、个性心理特点、美学心理表达等各种心理因素的统一。演奏者在观摩、考试以及演奏比赛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影响其演奏水平的发挥。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演奏者心理障碍所造成的。因此对于演奏者来说, 意志品质、情绪与情感品质在训练和演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动机的明确与模糊、情绪的高涨与低落、情感的丰富与单调、意志的坚定与薄弱, 都会直接影响演奏者的练习效率与演奏质量。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演奏者一旦情绪受到外界的干扰或冲击, 就无法聚精会神地投入到音乐情景中去, 因而也会大大削弱音乐的表现力。因此, 演奏者平时的训练, 不但要注意提高技能技巧, 而且必须重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1.2环境因素。环境改变, 致使认识中断。心理学认为, 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本人的储存信息为参照体系的场独立型;另一类是以认识对象所处的客观场合为参照体系的场依存型。场独立型习惯以自己为中心, 重视内心感受, 在练习和演奏中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场依存型在练习中总会有意无意地记住周围的环境事物, 如:演出的方式、场地布局、舞台的灯光以及训练环境与演出环境特征的变化等。当演奏环境改变时, 首先产生心理和情绪上的不适应。之后又容易把注意力转向周围听众, 怀疑他们是否在议论自己的演奏或者在注意自己是否弹错音等。这些想法一旦产生, 便会分散注意力, 造成紧张。1.3消极情绪记忆的干扰。为了获得理想的竞技状态, 较高的激动水平对于比较简单的任务最为适宜, 但是当任务相当复杂时, 较低的激动水平则更为适宜, 至于一般操作, 则只要有中等激动水平就可以了。而练习过程中喜欢练习一些与本身水平不相符的高难度乐曲, 由于程度被拔高, 技术不过硬, 加之求胜心切想争第一, 致使心情过于激动, 演奏时心里没底, 心理负担加重。演奏者在面对难度较大的乐曲时, 存在技术负担, 容易产生焦虑和烦躁的情绪, 这种情绪会随着正常的训练内容一同进入记忆网络里隐藏起来, 而焦虑状态下的反复练习又会将有害的紧张情感与音乐记忆联系起来。在演奏中遇到相似的情形或弹到相同的段落, 这种紧张情绪常常导致怯场。

2 如何培养良好的演奏心理。

演奏技术的三大要素, 就是技术、心理、修养。一个成功的钢琴演奏者, 除了要靠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去攻克技术上、音乐表现上的难点, 全面、准确、深入地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外, 还必须充分做好演奏前的心理准备和演奏中的心理调节。2.1心理训练。在平时训练中, 要把心理训练和钢琴技能同步进行, 把心理训练看得同等重要, 像是性格的不同, 建立自信的程度不一样, 训练的方法要因人而异。我们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 外向型的人, 配合客体思考, 感觉、行动、关心完全在客体, 以客体为先。所以, 容易受客体的影响制约。内向型的人以主题为优先。外向型的人对环境中的人和物, 反应积极, 容易受外界影响, 也影响外界, 对新的环境也不畏缩;内向型的人对环境中的人和物反映消极, 凭内心的主观因素作决定, 不易受外界影响。性格的不同, 训练方法要因人而异了。外向的人容易建立信心, 但也容易产生浮躁心理, 不踏实, 在技能上往往轻易满足, 不够认真, 背谱模棱两可;在演奏中针对他们往往容易满足表面显现, 不愿下功夫细想多练的心理, 再提出高质量的要求。不仅是弹完整, 音符个方面都没有错, 还要在他的能力之内作出乐句乐段的处理层次表现, 背谱的严谨等等。而内向的人比较缺乏信心, 比较胆怯和害羞, 容易有怯场心理, 在演奏中, 特别谨慎小心, 放不开。可以选择一些能够理解的乐曲, 循序渐进, 使他们在技术和音乐表现上有新的尝试和突破, 加强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增强信心。2.2背谱是解决信心的关键。造成怯场的因素有很多, 但最主要导致紧张情绪的产生大多是因为“背谱”问题。我们在接触一首新的曲目时, 首先要分析, 认真读谱, 把握整体结构, 然后进行练习。背谱是最基本的一道程序, 只有背谱演奏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表现音乐。不能很好的“背谱”实际上是反映了演奏者一些学习方法的问题, 也就是如音乐会或考试时的演奏,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平时练习的重复、再现。演奏者在平时训练中尽早地把谱子背下来。良好的背谱习惯有助于加深对乐曲的完整印象, 使演奏者集中于音乐的表现和听觉的要求, 并有利于将注意力放在手和键盘上, 克服演奏中的技术困难。背谱要贯穿学习和演奏的始终从而为演奏的完整性、逻辑性、音乐的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演奏者的信心提供有力的保证, 使演奏者增强自身表演欲望和自信心, 在考试或音乐会演奏时, 演奏者的神经系统、知觉系统、运动系统处于最佳演奏状态, 以保证考试、演出活动顺利圆满。理解、音乐思维、自觉性、演奏心理都是一种心理过程, 而任何心理过程最终都要归结到行动上, 这正是调动演奏者心理因素的全部意义。2.3演奏中的心理调节。钢琴演奏设计中, 要避免紧张因素对表演的影响, 演奏者要注意对表演心理的保养, 学会自我心理调节。2.3.1演奏情绪。演奏者的情绪对演奏的成功起一定的影响。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 如果用太平静的心态对待, 就会显得没有激情, 缺乏感染力, 无法感动观众, 效果平平。如果太过激动, 容易产生紧张心理。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会起很大的变化, 导致阻碍演奏技巧的发挥, 情感的抒发。在现场演奏中, 只有适度调整心态, 才能保证演出成功。2.3.2心理调节。演奏者应认识到要用全身心创造美的音乐, 首先要做到心诚, 心静, 而不能心情浮躁争强好胜。音乐是情感的体现, 演奏者要有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表现欲。但对情感过分的追求, 可能会物极必反, 会破坏音乐原始的东西, 不能正确把握音乐的内容。因此, 演奏者在积极投入音乐的同时, 还应客观的把握, 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 恰到好处, 才能取得演出的成功。在平时演出训练中可以在心里默念“我能成功”、“我可以的”, 积极去面对, 但千万不能总是想“别弹错啊”这样消极的话。

结论。人类就是在不断发现规律和利用规律的进程中不断前进, 了解自己在演奏时紧张焦虑心理产生的原因和行为表现, 相信自身具备的优势和潜力, 最大效能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以平常心坦然面对钢琴演奏过程中的得与失, 将紧张和焦躁的情绪反应调控至合适的程度。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于钢琴演奏者的舞台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练就过硬的心理素质才会使钢琴演奏更加投入, 音乐更富有表现力。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2]童道锦, 孙明珠.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6.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7.

[4]周世斌.音乐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5]亨利·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1.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8篇

一、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

精神环境是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的精神环境包括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和幼儿间的相互关系两部分。要营造一种利于儿童成长的精神环境,教师首先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如,教师面带亲切的微笑出现在幼儿面前,多给幼儿一些爱护和关心,就会使幼儿对教师产生亲切感,按教师的要求进行活动时也会更有自信。其次,运用身体接触是增进教师和幼儿情感的秘诀。教师要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幼儿,哪怕只是抚摸一下他们的头,亲切地问声早,替他们整整装,蹲下来和他们交谈几句……这些细微的动作无疑会使幼儿减轻与家人分离而产生的焦虑,让幼儿感到老师是喜欢自己的,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使他们喜欢幼儿园。第三,要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合作互助的乐趣。合作是人类在进行人际交往、参与社会活动时必需的一种行为技能。学会合作,学会主动寻求合作者,能够帮助幼儿在与同龄儿童的交往中找到自己的行为方式,建立归属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当幼儿获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渐渐地,幼儿之间形成了彼此关心、互相帮助的友好关系,他们也逐步懂得了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适应集体的要求,从而体验到合作互助的乐趣。

二、因材施教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

对幼儿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时,教师就会发现,由于遗传、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幼儿的心理发展都存在差异,教师除了对他们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差异外,更多地还是要从纵向发展上来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情况,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促进其发展。一些能力较弱且性格内向的幼儿在生活中常常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失去了许多表现自我的机会。对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他们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不断地鼓励他们。在充满尊重、鼓励的良好氛围的影响下,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开朗,自信心也会增强;一些喜欢表现自己的孩子在回答问题时,总是不举手便脱口而出,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些孩子一般学习积极性都比较高,有主见,如果老师当众批评他们,无疑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不妨换种方式进行教育。如,课后找这些孩子进行个别谈话,让他们知道别人发言时自己在一旁插嘴是不礼貌的行为,应该等别人讲完了再讲,一次又一次的个别提醒,能逐步使他们改正这一缺点,而发言的积极性依然保持;对一些自尊心特别强的孩子,在他们犯了错误后,采取私下交换意见的方式远比公开批评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加强意志力磨炼,提高幼儿心理承受能力

由于家长的包办代替和娇宠溺爱,许多幼儿的抗挫折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因此,当孩子受到挫折时,不能讥讽他们,而要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力量,体验战胜困难的欢乐,从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不畏艰难的意识。如果幼儿在完成任务时遇到困难,教师应该以“帮助而不是替代”的态度去解决,同时要正确对待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失误,不能过多指责。因为过多的指责,只会收到暂时的、表面的震慑作用,却中断了幼儿做错事后自我谴责和剖析错误的心理过程,也就中断了幼儿自我教育的过程,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幼儿的固执和任性。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9篇

什么是心理素质?它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 它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健全发展, 而且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也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由此, 我们应当明确: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其他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那么,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呢?我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创造一种民主的空间氛围

现在的中学生对很多问题都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但是周围的人往往把他们看成孩子, 动辄就否定他们的见解。这时的学生往往不自觉地就把自己封闭起来, 当然封闭的目的就是保护自己, 但是给家长呈现出来就是不好交流, 孩子不听话的现象, 导致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但从孩子内心来说, 他们是渴望与人交流和沟通的, 希望听到大人对自己的见解和认识的建议。在这样的状况下, 我们教师要抓住契机、走进学生、构建一种和谐、民主的交流氛围, 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 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这样, 教师会在学生心中塑造一个更完美的形象。

二、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更多的是对学生约束的多, 鼓励的少。在家长和教师嘴里说的最多的可能就是“不准……”, 再加之我们很多家庭对孩子的长期溺爱, 使孩子的独立意识很差, 久而久之, 造成了所谓的恐惧心理。例如, 怕回答问题、怕表演、怕展示自我、怕考试等等, 面对这样的状况, 我们教师必须要合理地予以引导, 帮助学生克服。一方面我们教师可以多准备一些活动, 如课上的背诵、朗读、演讲, 给每名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另一方面, 在学生展现自己的过程中要及时地予以恰当的评价, 多鼓励、少批评,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尤其是很多教师都比较担心的考试问题, 首先告诉学生要正确认识考试:“它是对自己阶段性学习的检测, 只要我们平时踏实学习、认真准备, 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考得好坏都没关系, 只要你曾经努力过, 老师和爸爸妈妈不会责怪你的, 同学也会理解你的。”

三、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

学生们渴望成功, 渴望成功后得到别人的认可, 但是很多学生发现自己被认可和肯定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究其原因是学生走入学校后, 我们评价学生的尺度太单一了, 往往很多时候面对所有学生几乎只有一个标准, 那就是学习成绩。但是, 学生之间存在这个体上的差异, 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大不相同的, 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上进心, 但是学习能力的差异使有些学生很难获得一个令家长和教师满意的成绩, 尽管他可能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但我们往往只看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 这样, 就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伤害他们自尊心, 长此以往, 会使他们失去感受的能力和表达的欲望, 做任何事情都会变得缩手缩脚, 失去信心, 甚至对性格发展产生极坏的影响, 使他们变得孤僻、忧郁、呆板和多疑。

作为语文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 要抓住一切机会, 及时对每一名学生以适当的鼓励, 哪怕他只是进步了一点点。但是, 教师的鼓励或表扬在他们的内心就可能产生波澜, 他们得到了肯定后信心会大增。这样, 他们的信心足了, 心情好了, 就会乐于接受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学生对某件事怀有浓厚的兴趣时, 兴趣会使他去探求、发现、深入钻研, 当教师看到学生的这些优势时, 应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四、正确纠正学生的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在现代的学生群体中是比较常见的, 它一般是出现在学习能力较差或家庭情况较差的学生身上, 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因为自己在每一方面不如别人, 从而想通过不正常的途径排除或者破坏别人的优越地位, 有这样心理状况的学生, 往往心胸狭窄、自私自利, 而且极容易在班集体中破坏团结。在这样的状况下, 教师要多走进这些学生, 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 并告知他们, 现在的差异可以通过自己扎实的努力而改变, 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五、从小培养学生的“肚量”

学生的肚量小往往与学生的家庭有关系, 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 孩子在家是皇帝, 很难对一些问题有客观的看法或认识, 平常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 心里很少有他人和集体。对此, 我们教师要通过具体事例来教育他们“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这样, 学生就会逐渐心胸开阔、豁达乐观了。

六、克服自卑感, 培养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自以为不如别人的学生, 他们总是向别人谈自己“怎么不行”, 这将使一般的自责转变成“自我失败主义”心理, 会严重压抑人的进取心和创造性。另外, 在日常生活中, 他们常常受到父母和教师的谴责, 同学的“白眼”, 使他们对遇到的每一件事情的第一反应总是觉得自己“不敢”或“不是”, 因此变得非常胆小, 这也是造成学生自卑感和缺乏自信心的原因。要培养学生的自信, 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解放”他们, 鼓励他们大胆地去想、去说、去做, 让他们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 甚至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 逐步使他们形成“我行”“我能做到”的心理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当前新理念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它能使我们的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一名语文教师, 更应该和班主任及各科任教师共同配合, 处处留心学生的心理状态,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用爱温暖他们, 启发、引导、提高他们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 增强自信心, 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使他们的人生之路更加绚丽多彩。

摘要: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的大环境下, 各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课改下, 学生需要全面发展,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能使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

关键词:语文课堂,心理素质,成功,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

[2].《教育实践与研究》

浅谈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10篇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1、以名人为榜样培养自信。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在上小学时却是一个“笨小孩”。有一次老师叫每个学生做一个小板凳, 当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时, 同学们都大声嘲笑起来。他告诉大家, 这个不象样的板凳, 是他做的第五个, 前几个比这个还要差。很显然, 小爱因斯坦有一种自信心理, 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 事实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 正是有这样一种自信心, 才使得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 最终取得丰硕成果。我把这个故事告诉学生,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 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2、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学生锻炼的方式很多, 我平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从班队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 老师均不参与, 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 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 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 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委制, 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不上班干部, 也干不好班干部, 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实行轮流班委制, 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 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 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 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 老师最好不要插手。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打扫卫生时, 有的老师往往帮学生甚至替学生扫地、抹桌、擦窗;办黑板报时, 有的老师往往帮着学生设计、排版、画刊头、写美术字等, 这种担心小学生‘小’做不好事而事必躬亲的做法, 恰恰丢失了许多让学生锻炼的机会。我在工作中力戒这种做法, 结果是, 同学们分工合作, 有的去找相关的板报资料, 有的画画, 有的写字, 同学们兴致勃勃, 板报很快就办好了。实践证明, 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 他们会越做越好, 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增强了自信心理。

3、在集体生活中培养自信。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我是集体中的一员, 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爱护这个集体, 时时刻刻想着为这个班集体争光。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每当班上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一点荣誉, 我都会让学生知道, 这个荣誉来之不易, 都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心血和汗水。还要开展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从小就热爱自己的祖国, 给学生讲清楚, 我们班是祖国的一个小小的分子, 爱国就得爱我们班集体。平时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 强化集体荣誉感意识。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 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因此, 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我校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活动, 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经典名著, 写读书笔记, 制作精美书签, 办读书海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校园里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校园里繁花点点, 绿草茵茵, 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 在愉悦中受到教育, 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 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 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 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 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 同时, 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 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 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 性情暴躁, 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 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 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 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为改变这个坏毛病, 学校开展了“丢下的是垃圾, 拣起的是品质”活动, 并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环保型的果皮箱, 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 花坛内竖起木板, 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温馨提示语, 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 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 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 创设各种情境, 通过心理认知暗示, 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 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几个问题:

1、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 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我担任五年级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 学生全部来自城乡结合带和农村, 受生活环境的影响, 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不强。为了加强组织纪律性, 我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 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在校及其他公共场所的实际情况谈体会,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守纪的重要。从那以后许多学生都能自觉遵守纪律, 并能大胆地制止违纪的行为。

2、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而良好的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可见, 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 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放下架子, 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 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你, 教师才有资格做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诱导者。还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 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 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 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

3、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47-01

所谓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儿童智力的发展、个性品德的形成、自控能力的增强、人际关系的建立、高尚目标的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等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对孩子一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希望,但许多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往往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智力的发展,而忽视孩子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在极大程度上阻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家庭作为影响孩子发展的第一环境,应当为孩子提供正确的、舒适的发展平台。

(二)学校因素。学校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是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是传递社会文化、塑造道德品质、陶冶高尚情操、发展个性特长,是儿童身心得以健康成长的乐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学生的心理发展即是学习与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学习与教学活动的目的。教师是学生接触、学习的直接个体,教师的言行举止、个人修养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此同时,学校中同伴的交往和学校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也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社会因素。人是一个社会群体,每一个人从出生就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社会的发展对他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今社会,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学生的心理障碍也日益增多。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诸如电视节目、网络学习、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等等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这些内容丰富、不易控制的微型因素,甚至带着社会不良习气,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影响。

(四)人际交往。同伴关系是儿童除父母及亲属以外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关系。同伴交往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关系是不平等的,主要是照顾者、教育者与被照顾者、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与之相比,同伴交往更加自由,这一特殊性质使得儿童能够体验和探索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从而发展其社会交际能力和社会判断力。

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是增长知识的场所,也是发展自己能力的平台。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动机、情绪、态度、性格、行为、品德、自我等各种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不失时机的把握这一重要的时机,实施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和教育,为他们向更高的心理水平发展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的学生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进入学校往往显得难以适应。面对严格的学校管理,面对较重的学习任务,在家在校的表现判若两人。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很活泼,敢说敢做,聪明伶俐。而老师反映,孩子在校显得拘谨,胆子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多做,减少不必要条条框框。让学生很好地溶入集体之中,不做旁观者,就有助于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在活动中,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例如:以"保持一份好心情"为例,让两位学生表演在生活中遇到烦恼的事情,让学生听音乐放松心情,随音乐跳舞,最后出示图文并茂的字画寄语学生赠"笑脸"给学生,形式多样,学生的反响很大,让学生确确实实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保持了一份好心情。

(二)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就教育而言,它具有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情感性等特点。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社会化心理机制对儿童施加影响。第一,教导。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向儿童传授各种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第二,强化。父母采用奖惩的方式强化儿童的行为准则,并巩固这些行为准则的地位;第三,榜样。父母往往是儿童最早开始模仿的对象。儿童效仿父母,学习父母的行为方式;第四,慰藉。儿童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他们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除此之外,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家庭教育气氛等,也对儿童的个性产生着影响。

(三)通过良好的人际交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友谊是和亲近的同伴、同学等建立起来的特殊亲密关系,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拓宽学生的心理空间,改变小学生自我中心的、片面的人际交往观念,使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一种积极、全面、正确的认知,这是改善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首先,要让小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其次,在人际交往中运用转换角色的方法,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能体会别人的感受;再次,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另外,积极健康的情绪能促进小学生更好的人际交往。

护士修养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探讨 第12篇

1 护士良好形象的重要意义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护理人员只重视护理操作技术, 而忽略了职业素质修养的培养, 人们对护士的印象是生冷硬, 没有亲切感, 使护士形象大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对医护人员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已向心理、社会领域扩展, 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都可以对患者的生理、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 有时会引发冲突。因此护士的形象在实际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护理人员情绪行为失控, 会严重影响了整个科室, 甚至医院的形象, 有时还会产生严重后果, 所以护士必须要学会理智地控制情绪[1]。

护士的形象是通过自身举止言谈表现出来的, 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礼仪, 礼仪已成为护士的基本职业技能。护士礼仪是护理工作者在进行医疗护理和健康服务过程中, 形成的公认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医院正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2], 护理人员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要在工作学习中必须注重礼仪修养, 展现良好形象, 学会在临床工作中控制情绪、调整心态, 以饱满的精神、亲切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

2 护士修养、心理素质不足的表现

2.1 态度生冷硬

(1) 表情冷漠:一些护士在进行临床护理时总是板着面孔, 有气无力地工作;还有的是面露不屑, 看人下菜碟的态度等等。这样就会造成患者心理上的极大不适, 有时甚至是伤害;同时也带来了生理上的不适, 加重了病情;并且使患者心生怒气, 引发护患纠纷。 (2) 语言生硬:语言是护患交流的主要途径, 一句温暖的问候可抵万金, 护士温馨的话语是患者康复的心理安慰剂。当下, 一些护士因从小娇惯的原因, 在语言上不加思索, 脱口而出, 造成患者的不理解、不配合, 甚至抵触;也有一些护士说话粗鲁, 不懂得尊老爱幼, 极大地伤害了患者的自尊心, 对患者疾病的预后造成影响。

2.2 责任心缺乏

(1) 不思进取:责任心是护理人员最重要的要求。没有责任心就会随心所欲, 不假思索地去执行任务, 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比如, 一些护士不思上进, 不加强学习, 护理观念陈旧, 仍然是用老套路去工作;不认真查对, 丢三落四;不去观察病情, 凭空猜想。 (2) 举止随意:规范的举止可以让患者心情愉悦, 配合治疗, 促进愈合;任意、随心、鲁莽的举止, 会严重影响患者情绪, 影响治疗效果。比如有些护士护理时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随意暴露患者身体部位;有时随意拍打患者某些部位;有时对着患者大声喧哗, 高谈阔论, 旁若无人等等, 这都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3 护士自身修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3.1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对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的规范起着重要的影响。礼仪是道德修养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者密不可分, 有德才会有礼, 无德必定无礼, 修礼必先修徳, 大力加强道德修养的培训对培养良好的礼仪水平十分重要。作为护理人员, 面对崇高的职业, 更应该加强道德修养的培养, 提高礼仪修养水平, 对于塑造良好职业形象和建立和谐护患关系起着重要作用。道德修养是日积月累形成的,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从基础做起, 把握真善美, 遵法守纪,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 才能全面提升职业道德观念。

3.2 加强自身修养

在注重道德修养的基础上, 要加强自身修养的培养, 包括言行举止、心理素质、待人接物等多方面的学习。提升自我内涵, 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 要自洁自爱。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要以饱满热情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 以积极向上和健康的心情去感染患者, 使患者感到温暖、舒心, 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性, 早日康复。

3.3 加强学习, 持续提高

护理是现代文明社会不能缺少的职业, 但也不是一种简单的职业, 其是一门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这就要求护理人员继续学习,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拓宽视野, 充实完善自我;既要有广泛的社会知识, 也要有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 这样才能知书识礼, 精益操作。

3.4 实际工作中的自我调整

保持良好的心境, 学会对情绪的控制与减压。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 不论对生活, 还是工作及健康都十分重要[3], 当遇到负面情绪干扰时, 要学会积极主动改变环境来摆脱不良情绪的控制[4]。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养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发火, 不发牢骚, 善待每一位患者, 做到尽心尽力, 不能过分追求完美;要常怀感恩之心, 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 正确处理好医护、护患人员之间的关系。

4 培养机制的完善

4.1 加强优良传统和现代文明礼仪的学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不断改进、持续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都遵循“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整体护理成为发展趋势,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既要加强对优良传统的学习, 同时也要学习现代先进的理念, 内外兼修, 养成良好的自身修养和近乎完美的服务礼仪, 塑造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

4.2 完善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奖惩制度

职业道德修养与服务规范需要一定的制度来管理约束, 并给予严明的奖励与惩罚。修养与礼仪培训好了, 还得能够持之以恒, 只有坚持下去, 才能得到认可, 才能获得好评, 才能维护好自身形象, 改善护患关系, 打造和谐就医环境。所以机制和制度是必需的。

4.3 考核机制

作为管理部门, 应该定期对护士进行考核, 考核的形式要多元化, 目的是给每一位护士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 使其树立自信心, 并从中发现不足之处, 积极加以改正。常抓不懈, 不断完善, 营造和谐关系。

随着医学的发展, 护理工作变成一门艺术, 需要每一名护理人员全身心投入。整体护理对护士的业务素质和形象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严格的管理, 完善的护理程序, 强化护士高度责任感是不可缺少的促进因素, 自身修养及服务礼仪成为护理工作的内在品质和灵魂。作为护理人员, 我们要洁身自好, 不断汲取新知识, 完善自我, 培养良好的修养及服务礼仪, 用我们切身的感受去护理每一位患者, 塑造白衣天使的职业形象, 创建和谐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方彩虹.教师要握紧理智的情绪控制阀[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1 (2) :46.

[2]李惠中.现代礼仪讲座[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2:110-112.

[3]蒋继国.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

上一篇:公司商业机会下一篇:工程伤害事故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