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的快乐教学

2024-07-27

初中数学的快乐教学(精选12篇)

初中数学的快乐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平等互信,启发思维,理论联系实际,激励教育

数学, 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 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数学新课标这样说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数学知识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教授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师不应只着眼于课本本身, 还要应善于观察生活, 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身边事以及各种媒体中去收集和提炼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实例, 通过这些实例来诱导学生、启发学生, 让同学们把平时身边遇到的一些事物、一些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只对其进行解释与应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举一反三借助一些新的教学辅助手段, , 培养起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浓厚兴趣, 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冰冷的数字, 而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 从而消除学生对数学恐惧和厌恶心理。要实现这个目的我们需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一种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

要想顺利的实施快乐教学, 重中之重就是首先要建立起一种平等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师尊生卑是古代社会师生伦理关系的特点, 时至今日虽然现代教育一再强调师生人格平等, 但仍有些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很好的贯彻这一理念, 而在现代社会, 我们必须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师生互相尊重信赖、人格平等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形成一个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 学生才会对老师知无不言才会产生高度的信任, “亲其师, 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师生关系融洽能够像朋友一样的交流, 才能消除传统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隔膜甚至是抵触情绪, 才易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和理念。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言传身教都会感染学生。同时,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应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 这不仅仅体现人格的尊重上, 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 即使幼稚也不应嘲笑、打压或者是冷漠处之, 应耐心的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去思考。此外, 在教学过程当中切勿照本宣科的去教学, 往往学生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感染力, 讲台就好比舞台, 教师要用幽默生动的语言表情来让学生全情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启发思维

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任务中的重点工作就是创设情境教学,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 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 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 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 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发展。

在课堂当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主动去思考, 让学生的智力活动伴随教学的整个过程, 这样才能启发学生思维, 真正做到情境教学。例如在讲授几何体的切截问题时, 分别拿来一个正方体的盒子、圆柱形的纸筒和一个六边形的纸盒并同时准备一把小锯, 然后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自己切截一番, 这些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 对于学生来说不会抽象, 因此同学们很快就投入到切截实验当中去了, 有的自言自语道:为什么我切出了一个三角形?有的说:老师, 你看我截的是椭圆。实验结束后老师组织同学们总结规律, 为什么有的同学截出来的边数多有的同学截出来的边数少呢?为什么有的同学截出来的长些而有的同学截出来的扁些呢?这些问题留给同学们来探讨和思考, 很快答案就在同学们主动思考的过程当中呈现了出来。

三、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

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第二课堂活动的作用和意义都是极为重要的, 所谓学以致用, 就是只有通过应用, 学生才能体会到这门学科的价值、意义和其重要性, 从引导其学习的兴趣向更高层次拓展。初中数学所涵盖的面比较广, 很多内容较为抽象, 学生感觉晦涩难懂, 学习提不起兴趣。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变换一种思路, 其结果就会有显著的不同了。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其中关于做辅助线的问题对刚接触几何的学生而言, 又是个棘手的问题。针对此问题, 可以让学生们在上课之前先提前准备好各种不同的纸质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准备一个) 以及小剪刀, 在课堂上让他们剪下两个角与第三个角拼在一起, 看是否能拼成平角, 平角正好等于180°。同学们这时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 各种各样的拼法都有, 要想拼出平角必然的要引入辅助线的概念, 添加辅助线的学习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了实验的过程当中,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 活跃了课堂气氛, 锻炼了动手能力, 又解决了同学们在很早就产生的疑问——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什么正好是180°?

此外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开展也是尤为重要的, 给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问题积累经验, 奠定基础。在教学中, 可根据教学安排, 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对企业和社会生产中用到的用到的数理知识进行介绍和体验, 很多数学中的概念可以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加深理解, 巩固记忆。通过参观学习, 亲手操作, 为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积累了实践经验, 奠定了基础。使其能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创造性, 提高教学质量。也让他们从热爱学习做起去热爱自己的事业、生活, 提高学生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性, 全面践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快乐教学法 第2篇

作者:【内容摘要】:学生乐意去学习,并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快乐而又感兴趣的事来做,这并不是喊在口头上的口号,而是现代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最新要求。通过各种方法能让学生乐意的去学习,更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有价值的数

学知识。

【关键词】: 学海无涯乐行舟

正文

时间过的好快,转眼两个多月的实习已经结束,在实习期间我深深的体会到学生乐意的去学习和逼着学生去学习,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让学生乐意去学习,并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快乐而又感兴趣的事来做,这并不是喊在口头上的口号,而是现代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最新要求。也是众多一线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们应该变过去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今天的“学海无涯乐行舟”。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份快乐,关键需要我们一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

课题: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游戏引入课堂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如那边草地上有六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请想像一下是怎样年龄的六个人在玩游戏?通常人们会想像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但是,如果是一个65岁的大娘领着五个5岁的孩子在玩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吧!

再如:由两个人玩的“抢30”游戏规则如下:

第一个人先说“1”或“

1、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

试想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游戏,能不引人入胜吗?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是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案例二

课题:数学的简洁美

圆的周长公式:C=2πR,就是“简洁美”的典范。世间的圆形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它们的周长C、半径R,都必须服从刚才所给出的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所有圆形的共同特性,能不令人惊叹不已?在数学中,像周长公式这样形式简洁、内容深刻、作用很大的定理还有许多。比如: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

正弦定理:ΔABC的外接圆半径R,我们都能从中感觉的数学的简洁与美。

案例三

课题:数学的综合分析法

学生 方程

最后一位 方程1 3x+3=x+13

↑ 相同 ↑ 同解 倒数第二位 方程2 3x-x=13-3

↑相同 ↑同解

倒数第三位 方程3 2x=10

↑相同 ↑同解

……….方程4 x=5

↑相同 则可以知道方程1的解也是x=5

这样不断地做下去,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到每个学生的问题,他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再按他们的问题来一一处理。

一、教师意识到位,激发全体学生兴趣

我国早已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全面发展,并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而培养学生兴趣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我们要改变过去的“我教你学”的状态,让学生乐于学,学的乐。这就需要我们数学老师不仅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而且要时刻思考:如何将所传授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如何对题目进行巧妙的启发与分析,如何让学生进行大胆的讨论与尝试,如何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有了这些意识,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活泼、灵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他们就会很快地参与进来。然后老师给予赞许的目光和热情的鼓励,学生就会受到感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其理”。但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首先教师要尊重、相信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要及时帮助学困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使他们有了对学习数学的胜任感,才能产生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再次教师应以精深渊博知识,娴熟教学技巧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用爱心、细心、诚心让学生树立信心,真正赢得学生信任。老师一次交心的谈话 ,一句中肯的评语,一回无意的表扬、鼓励,甚至一次善意的“欺骗”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老师眼中就是最棒的,这种成功的心理暗示会一直激励他们前进!

二、设计新奇的导语,引起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每堂课的开始就应设计一个好的导语,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例如:在七年级《平方差》这一节,可这样设计:同学们,你能在半分钟内口算出下列两个代数式的值吗?① 48×52,②103×97同学们屏住了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两个式子,想口算出结果,也有的同学在努力寻找其中的规律。但半分钟过去,没有同学口算出来。这时老师说:“我可以在半分钟内口算出来,这两个代数式的值:第一个是2496,第二个是9991。我是如何算出来的?是不是老师聪明些吗?这时同学们争着回答:“不是,你肯定用了什么方法!”老师接着说:“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里有什么方法?”这时的学生就产生了渴望掌握这种方法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了自觉主动的学习要求和兴趣。

三、设计精心的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数学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数学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数学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 ,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四、让学生参与,增加学生兴趣

我们要改掉过去的“我讲你听”的上课模式,这样的模式易让学生厌烦,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讲学生听”。在做一些习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如仍有学生弄不明白,可请一些已经弄明白的学生上台为大家讲解,这在学生心理觉得:自己讲给自己听,要特别认真讲,也要特别认真听。这跟老师讲的意义不一样,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品尝了参与的快乐,学习兴趣也进一步提高了。

初中数学的快乐教学和学习引导 第3篇

一、“四重”:即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三是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揭示数学学科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要以启发诱导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4.重方法。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学法指导,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二、“三到”:即教师要做到心到、情到、人到

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响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三、“八引导”:即学科价值引导、爱心引导、兴趣引导、目标引导、竞赛引导、环境引导、榜样引导、方法引导

1.学科价值引导。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一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2.爱心引导。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爱心。

3.兴趣引导。一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

4.目标引导。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要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整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劲。

5.竞赛引导。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比、学、赶、帮争先进。

6.环境引导。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 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加强家访,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有一个“关心互助、理解、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

7.榜样引导。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一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是教师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8.方法引导。在数学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同时,要进行数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等的指导。

初中数学快乐教学之我见 第4篇

一、以趣激学, 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爱因斯坦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怀着对事物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学习激情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只有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情景,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 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阶段, 设计出富有趣味性与艺术性的导语, 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如在教学《平方差》这一内容时, 导入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出示几道乘法题, 53×47、102×98、78×82, 看同学们哪个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地口算出它们的的值?问题一抛出, 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个个冥思苦想, 但都口算不出来。此时老师很快地给出答案, 学生们个个目瞪口呆, 纷纷请教老师为何如有如此大的神通, 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口算出结果。此时向学生讲授这里面是有规律可循的, 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平方差, 只要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快捷地口算出结果。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学习并掌握这种方法的积极性, 从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以疑启学, 让学生在问题中积极探索

疑问是思维的起点, 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不竭源泉。美国著名的教学法专家提出:“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 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察。”因此, 在教学中我注重问题的提问与处理, 有效提问, 激活学生思维, 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探索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实践中解惑释疑, 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充分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在设置疑问时我注重其时机性, 主要有:一是导入时的提问, 激发学生求知欲。在导入环节设置问题, 可以激起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间的认识冲突, 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使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二是教学中的提问,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教学重点的处理与难点的突破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完成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都非常重视教学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一个巧妙而富有艺术性与趣味性的提问可以突出重难点, 引起学生的注意, 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与理解。三是结束时的提问, 总结所学深入教学。一堂课下来, 有的学生是课上听懂了, 但课下问他此堂课讲了什么, 却回答不上来, 有的学生则是复习时没有重点, 眉毛胡子一把抓, 分不清主次。此时一个有效的课堂总结式提问就显得尤其重要。将此节课的内容设计成几个问题, 加强学生复习的针对性, 同时可以提出预习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效预习, 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三、以情引学, 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教者, 是教学的权威与课堂的主体, 学生只是课堂的听众, 以被动地位参与课堂教学, 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所谓的学习过程只是知识在教师与学生间的单向传递, 学生毫无主动性与积极性可言。这样的课堂是不平等的课堂, 何谈学生学习乐趣的激发。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教师走下讲台, 放下权威, 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充分地尊重信任学生, 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引导者, 与学生平等对话, 使学生进入学习新知的最佳学习心理状态。如在教学正多边形这一内容时, 学生受所学过的正三角形概念的影响, 认为边相等或角相等就是正多边形。此时我不是直接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否定, 而是与学生站在平等位置上, 与学生一起思考, 展开对话, 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出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思考矩形是不是角相等, 菱形是不是边相等, 那么矩形和菱形是正多边形吗?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反例, 可以加深学生对正多边形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与学生平等对话, 才能拉近师生距离, 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中, 才能以主人翁的地位参与学习活动, 才能实现学习的双向交流传递过程, 才能实现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 才能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想学乐学善学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快乐的气息, 才能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与提高, 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四、以赏励学,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

赏识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现代教育手段, 赏识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手段。托尔斯泰说过:“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可见, 得到他人的认可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需求, 每个人都渴望人生价值的实现。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激励同样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适时运用赏识教育, 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得到了老师与同学的认可与赞赏, 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与勇气, 从而使学生将学习数学内化为自身自觉的行为习惯。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赏识教育, 适时鼓励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自已被老师重视, 让学生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果。在教学中我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多元评价, 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尤其是差生, 他们更需要老师的重视与肯定。要运用放大镱去寻找学生的进步与成功, 思考问题的新角度, 解题的新方法, 或者是学生的听课比此前认真了, 作业工整了等等, 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哪怕是一个微笑, 一次抚摸都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认可与鼓励, 从而使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数学课堂的快乐体验式教学 第5篇

【摘要】愉快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数学课堂中实施愉快教学,能够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并能主动探究,增强自信,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快乐 学习气氛 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现代教学论也公认,愉快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数学课堂中实施愉快教学,能够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并能主动探究,增强自信,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快乐体验式”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其间他们不仅消除了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还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中唤起兴趣。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象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气氛,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几何”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教师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 了,上面4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2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26÷2=13只兔子、32只鸡”。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是引起学生兴趣的直接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分析、挖掘数学知识的有趣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在引出知识的背景上,人为地创造一种渴求学习新知识的气氛,能提高教学效率。当然课堂上能否脱稿讲课甚至即兴发挥是学习气氛热烈和谐的基础,只有教师占有丰富的数学信息和完善的表达能力,才能做到幽默的讲解、巧妙的点拨、灵活的搭桥,用良好的精神状态、开放的教育理念和聪明智慧感染学生。

二、巧妙设计,让学生在现实中主动探究。

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最主要的矛盾在于数学本身的高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反差,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就是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支撑他们思维表象的愉快的学习情境。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认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数学问题的产生离不开数学情境,课堂中应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问题的乐趣,因此,设计情境已引起普遍重视,越来 越多的 老师在设计课堂时都把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儿童化,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在教学“统计”时,我设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玩哪类球”,“哪种颜色小朋友们最喜欢”等情境,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求知欲。又如在教学“找规律”时,我设计了“听老师拍手 ”说自己的发现这一情境,通过语言的描述,把小朋友们带入到一个游戏的世界,让小朋友在游戏当中,不知不觉就找出了生活中的规律,这就是“问题情境 ”的儿童化。

三、激励评价,让学生在成功中增强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学生都希望周围人对自己的尊重,向往师长对自己的肯定和赞扬,成功会给学生带来喜悦,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实际出发设计问题,以激起他们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成功,使其在各自已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和发展。相反,如果学生经常地体验过多过强的失败,会使他们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学习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进而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丧失学习兴趣。学习数学应当是积极的、愉快的和富于想象的过程,教师要鼓励、重视学生创新,对求新、求异的学生大加赞赏,对于不成功的思路,也应客观分析,充分肯定其智慧的火花,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成功时的兴奋、喜悦,可以成为学生继续创新的加速器,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跳一跳”去探究新知识,可增加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数学的过程再不是令学生望而生畏的过程。设计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为出发点,而且要对同一学习内容要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设计适当的“困难性”题目,让学生思考、探究、讨论,不断激发思考的兴趣,挑战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而得到答案,品尝到攻克难题的艰辛,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学习的成功,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初中数学快乐教学之思考 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快乐教学;学生

人们常以“寒窗苦读”形容人发奋读书的情景,又以“十年寒窗”形容读书学习的艰辛与漫长,由此可见,学习是一件苦差事。目前,虽然国家一直强调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但激烈的社会竞争和考试压力使得师生不敢有所懈怠,这就导致教师和学生倍感疲惫。因此,寻求快乐教学的方法成为各教育工作者的积极追求。快乐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以学为乐,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学习知识,提升学习效率,还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促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据此,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了初中数学快乐教学的有效方法,希望能为当前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一、以生为本,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孔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只有对学习充满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及学习动机。课堂导入环节是教学的重要阶段,教师可在导入时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注意,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在《平方差》的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初中学生增强好胜的特点设计这样的导入环节:这里有几道数学乘法题,52×48,73×67,101×99,看看哪位同学能最先口算出它们的计算结果?问题一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纷纷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但要么难以计算出结果,要么所算结果错误。如何快速算出这类题目呢?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看看是否有规律可循,并适时引出本堂课的所学内容——平方差。据此,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从而可以身心愉悦、满怀期待地参与接下来的教学。

二、融游戏于教学,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所谓寓教于乐,即在玩乐中学习,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好方法。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入游戏教学法,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让学生在玩乐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之喜悦,提升学习主动性。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有奖游戏教学情境:课前,教师准备好精美的糖果,并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答对者就能获得一份糖果。问题如下:姐姐比妹妹大两岁,谁能猜出他们的年龄?问题刚提出,学生们议论纷纷,眉头紧锁。这时,教师可提示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出等式,在不知道姐姐和妹妹具体年龄时,可设姐姐为x岁,妹妹为y岁,则有方程式x-y=2。接下来,学生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有的说x=3,y=1;有的说x=4,y=2;有的说x=7,y=5……一时众说纷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每猜对一次都能获得一份糖果,大家的答题热情高涨。此时,教师适时提问:“这个方程有多少个解?”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无数个,老师快发糖,哈哈哈……”满堂欢笑。在这样的游戏教学中,学生于玩乐中开动脑筋,不仅尝到了学习的“甜头”,获取了知识,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也日渐高涨了,学习也就成了一件好玩的事情。

三、开展探究性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而,初中数学教师应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假设、推理验证以及交流探讨进行数学学习,获取数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性质的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数形结合进行性质探索。如让学生自主动手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并画线c交两平行线于d、e两点,标出8个角,同时要学生指出图中的同位角,量出角的度数,把所得结果按照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汇总后列出来。通过动手实践探究,学生最终推导出这样的结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强了,并于付出中收获了知识和快乐。

四、实施赏识教育,让学生尽享成功的喜悦

赏识教育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给予学生称赞,欣赏学生的优点,不仅能使学生增加自信心,还能使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更好地成长。赏识教育能激发学生巨大的精神潜能,满足其自我肯定的心理,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使之轻松愉悦地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赞赏和鼓励,以促使学生将数学学习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例如,对于数学学习水平高的学生,教师可称赞其思维敏捷,见解独到;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从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进步程度等方面加以称赞,以使学生在充满包容、关爱、欣赏、赞美的教学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尽享进步与成功之乐趣。此外,教师还可以抚摸、微笑、点赞等行为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以使快乐教学大放异彩!

五、结语

总之,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应是一个生动、活泼、愉悦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教师只有在課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环节,巧用教学方法,活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才能让学生插上快乐的翅膀,在数学知识的天空中愉快地翱翔!

参考文献:

[1]霍玉生.把快乐带进初中数学课堂[J].学周刊,2016(31).

[2]尹桂红.初中数学采用快乐教学法的研究[J].才智,2014(22).

初中数学的快乐教学 第7篇

一、利用游戏导入, 激发学生快乐学习的欲望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 也是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初中生都具有爱玩好动的特点, 作为教师, 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巧妙合理地引入游戏元素, 尤其是在教学的导入环节采用游戏的形式, 能够有效地营造快乐轻松的学习气氛, 为整堂课的学习构建良好的情感基础.

以教学“轴对称”一课为例, 在新课导入时, 笔者根据网上流行的“找茬游戏”, 首先组织学生做两个小游戏.游戏一:笔者将只有一只眼睛的图像用大屏幕展示出来, 让学生观察, 并说说这个小姑娘美不美. (学生纷纷摇头, 回答:不美) 你为什么说她不美呢? (指名回答, 一生说因为图上这个人只有一只眼睛, 是名副其实的“独眼龙”) 话音刚落, 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游戏二:笔者将一只眼睛很大, 一只眼睛非常小的图像用大屏幕展示出来, 让学生观察, 并说说这个小伙子帅不帅. (同学们连忙纷纷地摇头, 其说:一点都不帅) 你为什么说他不帅呢? (指名回答, 一生站起来说因为图上这个小伙子的两只眼睛不对称, 一只眼睛大, 一只眼睛小, 看起来很滑稽, 像魔兽一样) 又是一阵欢畅的笑声.笔者在此基础上, 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了轻松愉快的良好氛围, 同时, 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思考, 进而引出“轴对称”这一新课题, 让学生从游戏中初步认识到对称之美的重要性.

二、开展各种数学竞赛活动, 让学生体验到进步的快乐

初中生正直年少青春之时, 具有较强的好胜心, 根据这一特点, 教师应该合理地引入竞争元素, 尽可能地搭建各种让学生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 积极开展各种数学竞赛活动, 以将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 让学生在数学大舞台上体验到学习进步的快乐.例如, 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数学学习比赛活动, 如在课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后, 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巩固练习环节, 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解一元二次方程比赛, 看谁解答得又对又快.学生为了在比赛中得到优异的成绩, 在上课时听课格外专注, 学习兴趣高涨, 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学习欲望十分强烈.在竞赛环节, 很多平时不爱学数学, 做作业拖拖拉拉的学生都出色地完成了竞赛题目, 达到了巩固提高的根本目的.由此可以看出, 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地开展竞赛活动, 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此外, 还可以提倡分组教学, 展现快乐合作.尽管我们作出了努力, 但数学教学内容的掌握还是相对较枯燥的.如讲到“有理数的计算”、“解方程”等相对枯燥的内容时, 可尝试分组竞赛方式, 利用小组生生协作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 达到良好效果.由此可见, 数学和其他科目都有其内在的规律, 都是可以掌握的, 都可以学好, 不能因畏惧心理而放慢学好数学的步伐.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 构建快乐的学习环境

多媒体是现代化教学中十分重要的辅助手段, 对于增强教学的生动形象性具有强大的作用, 能够有效地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从而降低教学的难度.例如, 在教学“轴对称”时, 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优势.首先, 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制作成课件, 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片,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些图片有一个共同特征是什么.然后,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形的对称之美, 以此激发学生对轴对称知识的兴趣.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直观形象的图片, 能够很容易地发现它们的共同的特点, 从而使轴对称图形给学生留下直观、美好的第一印象,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在此基础上, 教师用多媒体揭示课题, 并将教学目标展示出来, 给学生直观深刻的影响, 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一目了然.最后, 笔者利用动画进行演示, 让学生充分感知对称.将两个对称图形展示在大屏幕上, 然后演示动画, 将图形旋转180度后形成轴对称图形的过程演示出来, 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这种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方式能够给学生留下十分直观的感受, 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最终达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快乐的心境有利于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 有利于记忆、理解等智力活动.教师必须保持一颗快乐的心, 才能让学生乐于学习.只有在师生同乐的学习环境中, 才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作为初中数学教师, 应该认识到快乐教学法不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 更是一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坚持让学生快乐学习的理念,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利用游戏导入, 激发学生快乐学习的欲望, 开展各种数学竞赛活动, 让学生体验到进步的快乐,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构建快乐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巩秋文.浅谈初中数学的快乐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2) .

初中数学的快乐教学 第8篇

学生从小具有主动学习的天性,具备一定的求知能力,应该拥有自主学习的权力。现行数学教材编排科学合理,正确处理了需要与可能、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特点,教材内容分析透彻、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学习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质疑、应用等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发展学生潜力, 培养自觉能力,形成学习方法,从而建构一种“自学型”课堂教学模式。

1.自学感知

“自学”型课堂教学将传统的教师讲授变为学生自学 ,要求学生首先亲自阅读数学教材,自主学会知识。教师课前要仔细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学习内容,提前设计好自学提纲。教学中指导学生按着提纲要求自己阅读教材、钻研教材、获得知识。学生由于习惯做法的束缚,只会听教师讲自己自主学习的机会很少。开始自学时学生可能不习惯,教师安排自学内容应注意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开始时选择浅显易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学生自己学,尝试自己求知的乐趣,体验自学成功的喜悦,初步尝试后,适当增加内容、难度,通过多次自学实践,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直到能够独立学习。

“自学”型课堂教学要注意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自己独立阅读数学教材精力要集中,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圈划,学会分清主次,抓住重点,自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充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教会学生合理分配时间,数学概念、定义、公式、法则等,自学时能掌握的当时就掌握,容易理解的内容要少用时间,相反不易理解的知识要反复阅读、多用时间;教会学生解决困难的方法,能够借助学具线段图等帮助理解知识,积极动手、动口、动脑,调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2.交 流讨论

学生自学数学教材后, 每个学生对知识都会有自己或多或少的理解,但由于个人的理解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学后的讨论交流非常重要。讨论交流时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结论只求正确,不求统一,允许保留不同观点,一时解答不了的问题要与其他同学沟通或向老师请教,直到解决问题。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要灵活多样:可以同桌进行,也可以自由结组进行或教师指定分组进行。教师要做好学习指导,课堂注意多巡视,以便随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注意教授讨论的方式:(1)问答式 :学生之间依据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互提出来,共同解决;(2)谈体会:学生将自己的收获理解说出来,互相之间借鉴补充;(3)探究式:学生之间就某一共性问题,合作探究,共同研究,提出看法,共同寻求解决办法;(4)讲解式:自学理解能力强、接受新知快的学生学后将所学内容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解释说明,帮助理解。

3.质 疑解惑

学生自学、交流后,某些内容可能弄不明白,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处理,可由学生之间相互解决,也可由教师做好解释说明工作,让学生将疑惑彻底弄清楚。

4.应 用提高

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习理解后,应让他们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练习之中对所学知识进一步进行巩固和提高。练习要多样性,避免雷同单一;练习要有针对性,紧扣双基;练习题目难度要适宜,面向全体;练习要培养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练习题目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自己是怎么做的;自己发现练习中存在的错误,自己改正错误;要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的设计,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归纳总结

成功的教学不仅要教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学生自学、交流、释疑、应用后,必然对新知识有了新的收获,应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发现规律。当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了某个规律,启发学生说出“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后,启发学生说出“通过这道题,今后要注意……”;课堂结束时,要让学生说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是……”,久而久之,养成习惯。

在自学型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使用鼓励性较强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认真自学感知、充分交流讨论、踊跃质疑问难、积极归纳总结。教学中要鼓励多于批评,学得好的及时表扬,学得差的要及时提醒。师生互动,配合默契。

自学型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自学为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锻炼了其思维,使其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轻松学习,教师轻松教学,师生共同成长。

摘要: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质疑、应用等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发展学生潜力,培养自觉能力,形成学习方法,从而建构一种“自学型”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的快乐教学 第9篇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值得我们的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有效教学”,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也不可凭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来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下工夫,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本人平时的实际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精选活动素材,优化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就是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有效的发展。为此,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做好系统的“教学设计”。其中教师精心选择好活动素材是组织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本人选择活动素材一般遵循两个原则:

(一)选择活动素材要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方法。教师应当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尽可能让学生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的中选择合适的策略,在活动中人人获得成功的体验。

如:在研究梯形常用辅助线的教学中,本人并不是单靠分析和引导,而是从学生知识经验出发,设计了以图形分割为内容的活动素材,提出了问题:(1)如果在梯形纸片中剪一刀,同时剪出一个矩形和直角三角形,你能做到吗?(2)能同时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吗?(3)在这两种情形中,你有怎样的体会和收获?

这几个问题,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容易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引发学生产生数学思考,并且最终将知识经验生成新知。

(二)选择活动素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有效的课堂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师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可创造性的融入一些生活素材,或创设情景,或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如:在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ASA”判定公理之后,可以设计实际应用方面的活动素材,具体内容是:小明不小心地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成了三块碎片,现要去划一块同样的玻璃,最省事的办法是应带哪一块碎片去?

这样提供的活动素材针对性强,目的是引导学生让数学走进生活,并且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去思考,并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应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设富有兴趣的故事应用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点燃探索的欲望,自然而然就会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授“轴对称”时,老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市水利局在河边修建水泵站,分别向张村、李庄送水,水泵站修在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同学们对这个实际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积极思考,互相商讨并尝试解决。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一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入了新课。通过这样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开放活动空间,自主合作探究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教学。教师要改变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要以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让学生从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直接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一旦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各组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的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到黑板上。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修改、选择、补充,并一一加以验证,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四、关注学习过程,及时合理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学生在民主的课堂中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思考研究,而且要让学生更多地去反思、去探究发现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及时合理的评价,能及时恰当的调控学生的情感态度,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动力。

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你如何利用一根直尺去测出学校操场中的国旗旗杆的高度?在这个问题中,教师评价学生时,首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其次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时的策略和方法。最后还要关注学生在构建数学模型后,是否有意识地对所构建模型———相似三角形加以表达、应用,是否清晰有条理地与同学交流,并从交流中获益,是否有意识地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以上问题,教师都要在课堂上给予鼓励与引导,并随时观察记录。

五、设计分层练习,促进快乐成长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课堂练习,能使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思维活动过程;也是教师及时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及时反思改进下阶段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因此练习不但要注重目的性,更要注重层次性。也就是教师既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做到既有坡度又有跨度;更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即要使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优秀生“吃得饱”。

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可设计如下问题:

某班有23位同学去郊游,他们有两种租车方式:出租车和人力三轮车,已知,出租车每辆最多乘4人,三轮车最多坐2人。出租车每辆每次10元,三轮车每辆每次7元。

(1)如果租出租车5辆,还需租多少辆三轮车?租车费用是多少元?

(2)请你设计他们的可行的租车方案,并算出相应的租车费用(5种以上)。

(3)请你设计最节省的租车方案。

基础生(后进生)做完第1题,中等生做完第2题,优生做完第3题。这样每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总之,在数学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的问题。本文提出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做法: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合作探究、及时合理评价、设计分层练习。“有效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能动的组织、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

初中数学的快乐教学 第10篇

一、加大情感投入, 融洽师生关系, 激发求知欲望

1. 注重情感投入, 融洽师生关系

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左右着学生的情意, 制约着学生的认知活动, 影响着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学中教师以友爱之情施于学生, 就会缩短心理距离, 消除对立情绪, 学生就会敞开心扉, 畅所欲言.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 用自己真诚的爱心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友善的表情、赞许的言语、和蔼的教态, 把亲切、信任、尊重、鼓励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 使他们始终保持愉悦的心境、昂扬的状态, 充满着无限的自信.教师要放下架子, 拒绝权威, 变单向的传授为共同学习和双向交流.

2. 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愤悱”状态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乃是数学之心脏———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 思维才具动力.创设生动、鲜活的问题情境, 不失为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 应珍爱课堂这个舞台, 找准教学切入点, 想方设法创设精彩的问题情境, 不断提高自己的“启发”技巧和艺术, 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通, 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 激活学生思维, 进而促使学生以一种无比兴奋的状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教学活动中.

二、遵循科学原则, 注重因材施教, 提高教学效益

1. 把握尺度, 该讲则讲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严格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 即学生抓不到知识要点、解答不完善、思路不畅之时要讲, 学生对概念、定律的理解和运用出现混淆和错误之时要讲, 学生新旧知识不能有效衔接之时要讲;“三不讲”是学生能自主理解的内容不讲, 似懂非懂但通过与同学讨论可以顺利解决的内容不讲, 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2. 因材施教, 提高效益

课堂上教师的言传身教, 会感染着学生的心灵, 激荡着学生的心扉.在数学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创造成功的平台;同时应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评价学生不厚此薄彼、褒此贬彼.在优等生攻克难题时给予热情的赞扬, 在后进生困惑时给予耐心的点拨, 尤其应关注学困生的读书、思考、应答等行为, 并给予适时的辅导、纠正、引领, 帮助他们走出学习上的困境.关于课后作业可采取“分层布置”的方法, 如给学困生布置一些难度小、不易出错的作业, 以树立自信, 焕发热情, 形成良性循环;给中等生布置难度稍大、有一定解题技巧的题目;优等生则可让他们攻克一些思维含量较大的难题, 以品尝探究的乐趣.

三、鼓励动手操作, 联系生活实际, 体验探究快乐

1. 鼓励动手操作, 启动学生思维

思维服务于操作, 操作启动思维,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可以促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减轻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使抽象的公式、定理转化为可观可感、易于接受的知识.例如, 笔者在讲授“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内容时, 上课伊始, 要求学生根据“已知两边及其夹角, 画三角形”这个条件, 动手画图, 然后跟同桌进行比较、发现, 初步获得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感性认识.当学生探索到这里的时候, 笔者并没有很快地抛出“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结论, 而又花费了较长的时间通过“变换图形, 探究结论”等操作性训练, 引导学生通过仔细的实验、观察、验证、归纳, 进一步熟知了三角形的全等条件, 亲自领略到了数学定理的产生过程, 使学生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2. 牵手实际生活, 感悟数学价值

初中数学快乐教学法初探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快乐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阶段性培养,日益提到了教育教学的日程上来。尤其是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探讨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师们主要面对的研究问题任务之一。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更加强调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加关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起到指导、引导作用。在近几年来的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尝试并探究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快乐数学教学法。

一、快乐数学教学法内涵

快乐数学教学法,需要建立在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基础之上。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调控,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持并升华,激起学生乐学、爱学、想学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在教师经过有效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引导,带领学生在课堂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共同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生与生的小组交流,真正体验到自己能够获取知识的快乐和成就感。

二、快乐数学教学法,以学生为本位,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都感到难学,如果基础打得不牢固,到了初中就更会感到数学难学、吃力。这种情况下,给老师的授课带来了难度,如果依旧沿用以往的传统的六段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原来的:课前提问——导入新课——新知传授——小结——练习——作业。这种传统的方式,主要还是更多的以教师为中心,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一段45分钟的,以教师为主角的说教戏。学生只有走马观花地跟随老师听讲的份儿,根本谈不上对知识的获取体验。所以学生也就越来越感到乏味,学生越不会,老师也就越来越不敢放手,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厌学。

快乐数学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法,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都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程环节进行的基础。比如笔者在讲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一课时。首先问学生是否坐过火车,是否看见过火车行驶的铁轨。这样,不管是否有数学基础的学生,都会非常踊跃地回答所见到的铁轨的形态。激发起全员的学习兴趣。个别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很聪明的从书包里拿出了横格本,说就跟这两条线一样,非常形象。

三、快乐数学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探究活动

教师在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时,不一定非要和教参上提供的一字不差地雷同,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课程标准作为依据,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学情而订立教案,要考虑到学生的真正起点、他们所具有的学习基础、学生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订立的目标要使学生能够在45分钟内,分层次地逐步实现,也就是目标的订立要具有可行性。在课程的设计中,每个目标的实现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亲自体验、探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能够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笔者在讲平行线的性质这一课时,接着进行“数形结合,性质探究”过程。画图探究: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按照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汇总列出。这一阶段的目标的实现,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画图,亲自的度量,整理填表,最后推理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结论。

四、快乐数学教学法,教师注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乐学、创造意识

快乐数学教学法,针对的是班里每一位同学,同时也是要求整个班级都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处于这种氛围下,获取知识,每一位同学都可以使自己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但是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不是每一个同学都能自发地品味到成功,获取知识的快乐,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学习的方法上给予一定的指导。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因材施教,将学生分成层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获取知识的阶梯。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爬上阶梯,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哪怕是很小的进步,在攀爬的过程中,也要给予一定的鼓勵和表扬,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信。帮助学生向自己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的体验。

笔者在讲平行线的性质这一课时,进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这一环节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经过独立探究,小组进行讨论,向大家进行成果展示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的说理能力。比如:因为a∥b,所以∠1=∠2,又∠1=∠3,所以∠2=∠3。因为a∥b,所以∠1=∠2,又∠1+∠4=180,所以∠2+∠4=180。然后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叙述: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在巩固的环节,笔者设计了“抢答”和“讨论解答”的两个部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稍稍简单的和纯记忆性的知识点让他们回答,让他们也体会到数学的学习过程是快乐的。

同时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和质疑。不因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的问题简单没有实际价值而贬损。首先对他们的对知识的质疑表示肯定,对他们的提问的精神表示赞许,因为所有的知识和真理的发现,都是首先存在质疑才有发现的。教师对学生自尊心的维护,就是对学生“乐学精神”的最大的扶植和鼓励。这样学生才会愿意独立思考,才能敢于多角度、多侧面地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得以发散。

初中数学的快乐教学 第12篇

一、在“做中学, 做中想”中体验科学学习的快乐

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这种教学形式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在初中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中, 科学教师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材料, 让初中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学习, 或者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做中学, 做中想”, 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及思想情感领域都能得到发展。

例如《蒸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道蒸发的概念, 了解影响蒸发速率的因素, 用粒子理论解释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速率的因素是教学重点, 用粒子理论解释蒸发现象是难点。在《蒸发》这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对于蒸发的过程可能会有所了解, 但对于影响蒸发快慢的具体因素知之甚少, 而要从粒子角度来解释对于预备班的学生更是个难点。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理解。在整堂课的教学中, 我用多种实物模拟水的粒子, 用湿粉笔写“蒸发”, 在多种场景中体现蒸发的过程, 并通过对教材中学生活动的改进, 让学生能看得到、摸得到, 最终能想得到、想得通, 从而能够有所收获。让学生在多项活动中观察、设疑、实验、理解、解惑, 是我的设计理念。在课堂中, 学生的主体参与活动时间超过了三分之二, 体现了主体性原则。在新课引入时, 我先用幻灯片创设了一种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 利用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引出“蒸发”的概念。由于每个同学都帮家长晒过衣服, 所以学生一般知道将衣服展开置于阳光下或将其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但很少有同学会将“展开”“置于阳光下”“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这些基本常识同“扩大蒸发表面积、提高蒸发的温度以及通风条件”等影响蒸发快慢的外界条件联系起来。于是, 我请学生回家晾晒衣服, 并引导同学思考为什么衣服要展开而不是团在一起, 为什么要放在有阳光的地方而不是放在阴暗处, 为什么要放在通风的地方而不是放在相对密封的环境中, 同时帮助学生把这些条件与影响蒸发的因素结合起来使学生自己提出假设。为了验证假设, 先把学生分组,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分组研究外界温度高低、周围通风好坏、蒸发面积大小对蒸发快慢的影响。经过不同组别相互间的交流, 学生很快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外界因素有了了解, 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而且由于学生是在亲自体验活动后得出的结论, 所以更易于接受, 体现了探究性和实践性原则。本课的另一个难点就是用粒子理论来解释蒸发现象。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所以对于预备班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在这个问题的理解上, 我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一个学生游戏、一个多媒体演示, 让学生从直观上来理解本课内容。在教学中, 我力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 在激发所有知识和技能储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自主学习, 获得充分的科学探索和人际交往的体验, 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二、在交流和合作中体验科学学习的快乐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实验操作、问题讨论、结论验证等都是合作学习的最佳方式。

《酸雨》这节课的教学, 在学生学习了溶液酸碱性测试以及酸对金属、建材的腐蚀知识的基础上, 要求进一步延伸至社会关心的环保热点问题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酸雨的定义、酸雨的危害以及酸雨的防治。这节课的设计, 我从整体上注意帮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讨论和交流等方式, 自主地发现问题, 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 培养、提高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整个教学体现了主体性原则。课堂整体设计我采用“情境—立问—探究—引申”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投入。对于与酸雨相关的环保热点问题, 学生略有了解, 但不全面。我在课前首先指导一组学生在网上收集、查阅了许多相关材料。另外, 指导两组学生分别利用吊兰幼苗和荞麦种子设计、实施了“模拟酸雨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 借此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并使学生对酸雨的危害有一直观认识。这样的安排体现了主体性和开放性原则。上课开始, 我设计了一个情境, 即收集了一些雨水, 让学生判断是否为酸雨, 进而引出了酸雨的概念。此情境设计能带领学生迅速进入本课主题, 另一方面则帮助学生回忆巩固之前学过的有关溶液酸碱性的知识, 学会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叠加, 整合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会融会贯通。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随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三个探究活动:什么是酸雨, 酸雨的来源, 酸雨的危害。这部分探究活动由于时间关系, 部分活动放在课前进行。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酸雨的防治”中, 我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酸雨知识, 讨论出有效的酸雨防治方法。此部分内容, 让学生以环保局局长的身份来讨论此问题,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给了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 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环境保护的教育, 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在相互评价中体验科学学习的快乐

初中科学活动教学实施过程是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员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评价为主,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缺少了学生之间的互评, 缺少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参与, 评价结果容易出现片面、主观等问题, 难以保证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加强学生相互评价, 可以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 班级整体质量得到提高。例如, 在调查和小组汇报结束后, 可以由调查机构的工作人员给一个评价, 小组以及学生自己也进行分别评价, 再加上教师的评价, 最后给学生一个分数。这样评价积极有效, 也能使学生信服。

上一篇:任务型写作下一篇:专户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