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穴位按摩范文

2024-05-26

康复穴位按摩范文(精选12篇)

康复穴位按摩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分娩、产后5~12 h未能自行排尿和发生尿潴留产妇76例, 年龄19~32岁;孕期37~40周;胎儿头位, 正常分娩, 产妇均无合并症。排除体弱、出血多、合并高血压、第二产程延长及其他器质性病变者。76例患者均为初产妇, 其中单纯会阴侧切37例, 软产道损伤13例, 剖宫产18例, 会阴侧切+产钳8例。

1.2 方法

将76例产妇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8例。治疗组采取穴位按摩配合产后康复仪治疗的方法, 对照组采用热敷、温水冲洗会阴和流水声诱导等方法。⑴治疗组首先应用低频脉冲综合治疗仪, 将腹部专用电极黑色一面涂满耦合剂, 其中一个电极片紧贴产妇的骶尾部, 另一电极紧贴脐耻之间固定好, 把康复仪调至“促产后排尿”标准, 刺激强度振幅由弱到强逐渐加大至产妇感到强度适宜耐受为止, 时间30 min。间隔30 min后, 术者立于产妇一侧, 嘱产妇平卧, 术者于产妇脐上一寸处, 双手重叠逆时针旋转点按摩水道穴5 min。再嘱产妇两腿屈膝, 双手拇指按压双侧足三里穴, 每分钟60次为宜。顺次用双手掌拇指揉按肾区后, 将手掌置于产妇下腹膀胱膨隆处, 向腹部左右轻按15次, 再用手掌自膀胱底部向下均匀用力推移按压后, 两拇指重叠于关元穴 (脐下三寸处) , 逐渐加力点按关元5 min, 直至尿液排空后可缓放手[1]。⑵对照组采取诱导排尿, 耐心向产妇解释尿潴留的原因, 消除患者紧张心理, 让患者听流水声, 用温水冲洗会阴、热敷等方法, 并予以心理暗示, 利用条件反射使其产生尿意, 以促进排尿。

1.3 效果评价标准

显效:经联合治疗1次1 h内能自行排尿, 一次性排空膀胱, 未再复发。有效:经联合治疗1次1 h后膀胱胀痛减轻, 有尿意并排除大部分尿液, 但不畅通, 须再巩固治疗。无效:经联合治疗1次1 h后不能排尿, 无尿意, 膀胱胀痛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两组数据进行比较,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采取穴位按摩配合产后康复仪治疗产后尿潴留, 总有效率94.7%, 而对照组仅为78.9%,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88, P<0.05) ,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见表1。

3 讨论

3.1 产后尿潴留发生的病因

⑴产妇自身机体因素。产后腹壁由于妊娠时扩张松弛, 产后腹压下降, 膀胱逼尿肌收缩乏力或者敏感性降低无力排尿。⑵第二产程延长。因分娩过程中子宫内压力增高, 或在第二产程宫缩乏力致产程延长, 人为挤压子宫增压、高位负压吸引或原来受胎头压迫的膀胱三角区黏膜充血水肿加重, 并发展到膀胱底部, 压迫膀胱及盆腔神经丛, 使膀胱肌麻痹后, 盆腔内压力突然下降, 引起盆腔内淤血, 使感受及张力下降, 而不能自行排尿[2]。⑶机械损伤。剖宫产常规留置尿管, 操作中导尿管损伤尿道黏膜;另外硬膜外麻醉特别是腰麻、会阴侧切、镇痛药及各种舒张平滑肌药物的使用;术后持续尿管引流膀胱呈空虚状态, 膀胱压力消失, 均可影响排尿功能而引发尿潴留。⑷产妇心理因素。产妇产后由于紧张、恐惧和焦虑, 会阴部伤口痛, 担心伤口裂开、感染, 不敢用力排尿, 长时间憋尿, 使膀胱过度充盈而失去有效的收缩力。⑸环境因素。因活动受限而不能独自蹲厕, 排尿环境缺乏隐蔽性, 不习惯床上排尿及排尿或姿势改变。⑹膀胱损伤。阴道手术助产容易使膀胱位置下垂, 损伤子宫骶韧带两侧副交感神经, 使逼尿肌和膀胱括约肌功能失调。产程过久, 或接生不慎;难产手术后, 损伤膀胱致排尿异常。

3.2 中医病因机制

产后尿潴留中医认为是膀胱气化失司,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尿液的正常排出, 有赖于膀胱的气化, 而膀胱的气化功能, 又与肺、脾、肾三藏密切相关, 因肺主气,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脾主运化, 传输水液;肾主水司二便, 与膀胱互为表里, 若肺脾气虚, 肾阳不足, 可导致膀胱气化失常、小便不通, 故常见的病因有气虚、肾虚等[3]。⑴气虚。多因素体虚弱, 肺脾之气本已不足, 又因产时耗气伤血, 或新产之后忧思劳累过度致肺气、中气更虚。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中气虚不能制约水液, 上虚不能制下, 膀胱失约, 造成产后排尿异常。⑵肾虚。素禀肾气不足, 因产后伤动脏腑, 致肾气更虚, 膀胱气化失司, 导致排尿异常。肾气虚弱不固, 制约膀胱无力, 则尿频或失禁。肾阳不足, 不能温煦膀胱, 其气化行水之力无力, 致小便不通。

3.3 治疗方法

⑴常见诱导排尿法的缺陷。热敷、按摩和听流水声等诱导法的原理是通过按摩推压, 达到反射性刺激膀胱逼尿肌收缩引起排尿, 但效果欠佳, 并有可能造成膀胱破裂。⑵产后康复仪治疗产后尿潴留的机制。产后康复仪通过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低脉冲刺激, 对盆底肌肉和筋膜组织产生规律收缩运动, 带动子宫韧带运动, 促进子宫和膀胱节律性收缩, 解除膀胱肌肉麻痹, 加速血液循环, 促使局部水肿吸收, 恢复自主排尿。同时刺激骶尾部穴位, 通过神经反射阻滞和干扰阴部神经传导, 使平滑肌筋膜松弛, 减轻会阴部疼痛, 缓解排尿疼痛。⑶中医推拿。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整体和局部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首先, 通过手法直接对人体进行刺激, 促进气血运行;其次, 通过手法对机体体表做功, 产生热效应, 从而加速气血运行[4]。根据五行所属, 肺主皮毛、主气, 为水上之源, 用各种按摩手法刺激人体的体表和穴位, 能够改善皮毛功能, 从而使肺气功能得到改善, 有利于气血的运行以及水液代谢;又因脾主肌肉, 脾为后天之本, 按摩肌肉可以调整脾的功能。足三里为足阳明肾经合穴, 阳明多气多血, 有理脾胃、调中化湿和通理经络气血功能。关元是三阴经与任脉的交汇穴, 为人身之气之根, 是三焦之气传输之所。水道穴补中培元, 固肾利尿, 启癃开窍。通过由轻到重至产妇耐受的按压指柔手法, 对水道、关元和双侧足三里按摩, 再用手指揉按双肾区和膀胱膨隆处, 自膀胱底向下推拿按压5~15 min排尿, 待尿液排空后缓慢松手。

3.4 护理体会

⑴加强心理护理宣教, 安慰患者, 消除焦虑和紧张情绪, 告诉产妇产后及时排尿的重要性, 产后2 h应督促产妇排尿。⑵按摩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相应经络腧穴, 经过经络的连接和传导作用, 达到改善脏腑功能, 增强抗病能力, 使机体处于良好的功能状态。⑶按摩推拿是一种运动疗法, 治疗原则以动为主, 在运用手法治疗时, 其作用力的强弱、节奏的快慢和活动幅度的大小要掌握得当。⑷要求医护人员在治疗时应神情安静、思想集中和动中有静。⑸治疗后, 产妇应该注意安静休息, 使机体有一个自发调节恢复的过程。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采取穴位按摩配合产后康复仪治疗产后尿潴留, 总有效率为94.7%, 而对照组仅为78.9%, 明显优于传统的诱导排尿, 减轻了产妇的痛苦, 患者乐于接受。产妇分娩后, 母体生理心理发生较大变化, 产时体能消耗大, 加上妊娠期和分娩期紧张焦虑, 容易造成生理功能不协调, 发生子宫复旧不良、排尿困难等, 影响产妇的康复, 产后康复仪通过电极对患者耻骨联合部和骶尾部进行低频脉冲刺激, 有增加代谢, 促进气血循环, 调节气血运行作用, 从而解决了产后尿潴留的问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穴位按摩联合产后康复仪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76例产后尿潴留的产妇, 随机分组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干预护理观察。结果 两组通过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 对照组为78.9%, 故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穴位按摩联合产后康复仪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按摩联合产后康复仪治疗产后尿潴留效果显著, 且方法简单易行, 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产后尿潴留,穴位按摩,产后康复仪,护理

参考文献

[1]万国芬.针灸配合产后康复仪治疗产后尿潴留的观察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1) :228.

[2]吴在德, 吴肇汉主编.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99-700.

[3]严隽陶主编.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213-214.

阳痿按摩什么穴位 第2篇

气海穴位于人体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按摩气海穴具有益气助阳、调经固经,提高性欲的作用,能辅助治疗男子遗尿、勃起不坚、遗精、滑精等。

2、阳痿按摩膈俞穴

膈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可以用指压的方式促使血液流通,也可以用手指按摩膈俞穴。唤醒性感觉、提高性欲。

3、阳痿按摩仙骨穴

仙骨位于尾骨上方3厘米处。指压“仙骨穴”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强压3秒钟,如此重复10次,每日不间断,则必能使你返老还童、清除疲惫、精力复生,促进性荷尔蒙的分泌,提高男性性欲能力。

4、阳痿按摩腰眼穴

肾虚最常见的症状是腰酸腰痛,有一个方法很管用――揉腰眼穴。中医认为,用掌搓腰眼,不仅可疏通带脉和强壮腰脊,而且还能起到聪耳明目、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中年人经常搓腰眼,到了老年可保持腰背挺直,还能防治风寒引起的腰痛症。按摩腰部对慢性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可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对于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病也有一定疗效。

腰眼穴位置:腰眼穴为经外奇穴,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的凹陷中。

5、阳痿按摩关元穴

肚脐下3寸就是关元穴所在之处,关元穴属于沿头面正中贯穿胸腹的任脉所谓“任脉”,是指不论男女都与其生殖系统有密切关系的一支经脉,任脉上有不少具有强精壮阳效果的穴位。

按摩穴位巧养生 第3篇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朵上分布着密密麻麻的耳穴,全身器官组织在这里都有特定的反射区。人体各器官有病变时,往往会在耳郭某一个部位出现痛敏感、皮肤变形、变色、电特性改变等反应。每日给耳朵做做按摩,相当于给全身做按摩。

耳穴在耳郭上的分布就好像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及下肢朝上,胸腹部及主躯干在中间。具体就是,与头面部相对应的穴位在耳垂部位,与上肢相对应的穴位在耳舟(耳轮里面凹陷的部位),与下肢和躯干相对应的穴位在对耳轮(耳朵最外部弯折的部分),与内脏相对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耳孔上面稍平坦区)。

(1)耳部常规保健按摩

手摩耳轮: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往返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此法有健脑、强肾、聪耳、明目之功,可防治阳痿、尿频、便秘、腰腿痛、颈椎病、心慌、胸闷、头痛、头昏等症状。

提拉耳屏、耳垂:双手食指放在耳屏内后侧,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为限,每次3~5分钟。此法可缓解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症状。

提拉耳尖: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郭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此法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抗过敏、养肾等功效,可防治高血压、失眠、咽喉炎和皮肤病。

(2)耳穴按摩治疗几种常见病

感冒:食指揉按耳甲腔周围的肺区。还可以用食指和拇指配合,对揉耳屏,刺激耳穴的鼻喉区。

胃炎:用食指按压耳轮脚,刺激耳穴的胃区,同时用拇指按压耳背上耳轮脚后区相应部位,再用两指对捏耳甲腔,刺激耳穴的脾区。

便秘:用食指揉按耳甲艇下半部分。刺激大肠与小肠区,然后用食指和拇指对捏耳屏上端的耳轮处,刺激直肠区。

失眠:用食指和拇指分别揉按耳甲区中央的心区,三角窝尖端的神门区,以及对耳屏下端的皮质下区。

痤疮:食指和拇指对揉耳垂中部,刺激面颊区;揉耳背下方,刺激肺区;揉耳舟上方刺激荨麻疹点。

月经不调:食指和拇指对揉三角窝,刺激内生殖器区,再用食指和拇指对揉屏间切迹,刺激内分泌区;然后用拇指与食指,揉按对耳屏,刺激卵巢穴。

2.躯体穴位按摩治疗慢性病

(1)颈椎病:按摩大杼穴

防治颈椎病可以按摩大杼穴。将手搭在脖子上,会摸到颈部下方明显隆起的骨头尖,这就是第七颈椎的标志,再往下的一个骨头尖是第一胸椎的棘突,从第一胸椎棘突下骨头缝之间旁开大约两横指的肌肉凹陷处就是大杼穴。经常按摩可以缓解颈椎病。

(2)视疲劳:按摩承泣穴

无论是因为脾胃失调所致的眼病,还是过度用眼导致的视疲劳,都可通过按摩承泣穴来缓解。经常按摩承泣穴,可使眼部气血旺盛,充分滋养。按压此穴周边的睛明、瞳子髎等穴位对眼睛也大有裨益。

(3)腰酸背痛:按摩腰眼穴

腰眼穴位于背部第三椎棘突左右各开3~4寸的凹陷处。按摩腰眼穴除了可防治腰背痛,还具有聪耳明目、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功效。此处按摩方法较多,可选择揉腰法。即两手握拳,用拇指掌指关节紧按腰眼,旋转用力按揉30—50次,以腰酸胀为宜;亦可叩击腰骶部,即双手握空拳,以拳眼用力,有节奏地交替叩击腰骶部。注意由腕部发力,力度轻一点,从上至下,反复叩击15-30次。

康复穴位按摩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12 年3 月~2013 年5 月在我科治疗的中风后偏瘫患者60 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 例。观察组30例, 其中男33 例, 女27 例;年龄41~72 岁, 平均 (52.3±17.3)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1) 患者近头部CT或MRI证实, 符合1995 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诊断标准; (2) 病情稳定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3) 采用相对统一治疗方案; (4) 无严重精神意识障碍; (5) 无其它限制活动的合并症; (6) 自愿参加本研究者。排除标准: (1) 依从性差; (2) 未按干预措施完成本研究者; (3) 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并发症者; (4) 由于其它原因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两组均采用相对统一的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治疗, 在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及康复锻炼,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联合穴位按摩。

1.2.1 常规护理 (1) 基础护理:偏瘫患者一侧肢体功能丧失, 甚或不能自理, 护理人员应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病房清洁、安静, 维持适宜的温湿度, 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 协助患者每2 h翻身一次, 并注意检查受压部位皮肤情况, 以预防压疮。保持瘫痪肢体的功能位, 加床栏保护, 防止患者坠床。保持大小便通畅, 并注意保持会阴部皮肤清洁干燥。 (2) 心理护理:因发病急, 某些生理功能突然丧失, 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应激性反常心理活动, 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肾肺、忧思伤脾、恐伤肾[2],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3], 病室内清洁整齐, 环境安静光线柔和, 有利于患者安定情绪。此外, 患者由于脑部受损, 还会产生较严重的心理和情感障碍, 因遗留较多的精神障碍, 不能参加正常的工作, 经常与别人发生口角, 与家人发生冲突, 甚至有些患者有偏执狂或抑郁和自杀倾向[4]。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绪反应, 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有助于患者积极投入康复训练。 (3) 饮食护理:对于脑卒中后的患者, 饮食是尤其重要的环节, 卒中患者一般都有血液粘稠度改变和大便秘结的情况, 因此饮食以低脂、高维生素、粗纤维、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5], 嘱患者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4) 功能锻炼:同一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 护士协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患侧肢体被动运动遵循先近端后远端活动强度由小到大且以患肢不感觉疼痛为度的原则, 每个关节运动3~4 次, 每次持续15 min左右。待瘫痪肢体肌力有所恢复时, 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 如练习仰卧时做伸手、抬脚、大小关节屈伸转动动作。此外, 我科还在病区走廊不间断滚动播放功能锻炼的视频材料, 以利于提高患者主动的积极性, 因为在目前的信息时代, 患者更希望通过网络、图文结合、示教与指导结合等多种形式获取疾病和各种特殊检查的相关直接信息, 而不是单纯的口述说教途径获得[6]。

1.2.2 观察组联合穴位按摩所有的操作者均接受中医科统一的培训, 穴位按摩开始时间为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变化进展48 h后, 穴位按摩可疏通脉络, 从而达到促进微循环, 改善局部供血的作用;可健脾益胃, 补益气血, 气血旺盛, 则肢体得到濡养[7]。现代医学证实, 穴位按摩是运用一定手法在人体表面相应穴位进行按摩, 通过手法对穴位刺激使营卫高等调和气血通畅, 疏通经络, 阴阳平衡[8]。嘱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 护理人员以按、揉、拿捏等简单手法对患肢相关穴位进行按摩。上肢按摩取肩井、曲池、外关、合谷等穴, 同时配合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被动运动;下肢按摩取环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昆仑等穴以恢复瘫痪肌肉及关节功能, 穴位按摩配合做被动练习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膝关节做关节屈曲及正反摇动关节各3圈。按摩的力度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节, 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避免在患者紧张、饱食、饥饿等情况下进行, 每穴3 ~5 min, 每日2~3次。以7 d为一个疗程, 疗程与疗程之间休息3 d, 共治疗4 个疗程。此外, 我们在患者床头悬挂自行编写和制作的10 cm×18 cm穴位按摩手法图片, 采用彩色照片加文字提醒, 图文并茂, 易于理解, 使不同文化水平的患者能很容易的理解图片内容[9], 以利于患者或其家属自主进行穴位按摩, 在以往的疾病健康教育研究中, 85%的教育者认为, “看图说话”教育模式对患者更有吸引性和互动性[10]。

1.3 评价指标

1.3.1肌力改善评估 (1) 显效:肌力增加两级或以上; (2) 有效:肌力增加一级; (3) 无效:肌力无明显改善。肌力评估标准按照诊疗规范进行, 总有效率= (显效+ 有效) / 总例数×100%。

1.3.2关节活动度测量 (1) 显效:主要关节活动度提高20°以上, Ash Worth评分减少两级以上; (2) 有效:主要关节活动度提高20°以上, Ash Worth评分减少一级以上; (3) 无效:患者主要关节活动没有显著改善, 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统计方法运用SPSS18.0录入数据,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肌力比较, 见表1。

注:χ2= 13.871, P<0.01

2.2 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比较, 见表2。

注:χ2=11.915 , P=0.001

3 讨论

脚底穴位按摩方法 第5篇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是肾经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头,生命的原动力。每天只要坚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够调动起生命的原动力,气血才会上达于面,下行于足。揉按太溪穴最佳时间是在每晚上9点,一次按30下。在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用手指按揉,按揉时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觉,每天坚持按太溪穴能够防治因冬季气候所引起的常见病症。

2、照海穴:缓解咽喉干燥

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意为照射,海,象征大水,“照海”顾名思义,指肾经的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具有吸热的作用,按压此穴能缓解咽喉干燥、目赤、失眠等由于阴虚火旺引起的症状。按压时,感到酸、麻、胀就可以了;按压时间不宜太长,5~10分钟即可。

3、内庭穴:祛胃火

在第二趾与第三趾的分叉处,对手脚发冷,体虚多汗,脸部神经比如牙疼有显着缓解效果。内庭穴最显着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说是胃火的克星。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按摩内庭穴。按摩内庭穴祛热、祛胃火效果非常好。平时也可多用指端按压此穴,按压时,以一侧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压,以酸胀感为宜,每侧1分钟,共2分钟,每天坚持按摩。

4、涌泉穴:滋阴降火

脚掌前部1/3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就是此穴。《黄帝内经》中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就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这个穴位对于滋阴降火很有意义,可以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方法是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力气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好。

5、丰隆穴:祛湿化痰

按摩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丰隆,象声,轰隆打雷。长期坚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你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3分钟左右。

6、大敦穴:清醒头脑

足厥阴肝经,此穴在大拇趾外侧(小脚趾那边)趾背上,由趾甲根正中致趾关节的外侧趾背上。主治肋胀痛、胸满、呕吐、腹泻、疝气、尿闭、腰痛、妇女小腹痛等。脚拇趾是一般所说“肝经”的起始处,肝经由此到生殖器、肝脏、脑、眼等依序。因此指压“大敦”的话,能使头脑清晰、眼睛明亮。指压时强压7-8秒钟,才慢慢吐气,每日就寝前重复10此左右。指压大敦有速效性。因此迟醒的早上,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压。

7、隐白穴:健脾回阳

足太阴脾经,此穴在大脚趾内侧,距指甲跟脚一分处。主治舌本强、食则呕,善意、倦怠乏力、身体困重、食不下、脘腹胀痛、大便溏泄、下肢内侧肿痛或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黄疸等。以拇指指尖或棒状物压迫此穴,或是以拇指与食指捏住脚趾两侧,加以揉捏,间接刺激穴位。

8、厉兑穴:通调肠胃

专家说,厉兑穴在第二脚趾趾甲旁,靠近第三脚趾侧,点压该穴,有清热利湿、通调肠胃的作用。用拇指指端点压脚趾上的厉兑穴,力度可渐渐增大,以有疼痛感为好,2分钟为好,以后用相同的方法掐压另一只脚上的厉兑穴。

9、至阴穴:清热散风

至阴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趾外侧,趾甲角外约一分处。湿热过盛易引起小便黄臊臭、尿频、尿急、尿涩痛。点按去火点至阴穴,可在15点到17点,此时是膀胱经最旺盛的时候,用大拇指按压此处,并坚持1~2分钟,然后再换另一只脚,每日2次。有清热散风、通利下焦的作用,对尿黄涩痛等症有很好的排泄效果。

10、窍阴穴:治疗偏头痛

按摩穴位 自治耳鸣 第6篇

耳鸣可发生于多种疾病,几乎任何可引起耳疾的原因都可导致耳鸣症状出现。也许仅由于一小片耵聍(耳屎)接触到鼓膜就会引起耳鸣,但也可能是由于一个位于听神经的肿瘤而导致。其他如耳硬化症(一种发生于中耳听小骨的疾病)、耳毒性药物中毒、噪声等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耳鸣。另外,不好的生活习惯也会加重耳鸣症状。比如长期睡前喝咖啡、饮酒、抽烟等。

如果是因紧张、疲劳、神经衰弱引起的耳鸣,多是脑力劳动者由于连续用脑过度而造成的,经过适当的休息,耳鸣可以好转、消失。血压过高或过低,贫血,脑动脉硬化或供血不足等,造成听觉中枢、神经以及听觉器官末梢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耳鸣,要着重治疗主要疾病,耳鸣是可以随之好转的。

下面介绍一套简单易行的耳鸣自我按摩法。

1.梳头抹耳:双手十指由前发际向后梳头,梳到头后部时两掌心贴住耳廓后部,两手分别向左右两侧抹耳廓至面颊为1次,连续梳抹108次。

2.掩耳鸣鼓:两掌搓热,用两掌心分别掩住左右耳,手指托住后脑部,食指压在中指上,使食指从中指上滑下,以此弹击后颈发际处,可听到咚咚之声,如击天鼓。也叫鸣天鼓。共击108次。

3.掌心震耳:两手掌搓热,用搓热的两手掌心捂住两耳,手掌与耳朵完全封闭,然后两掌突然松开,听到叭的一声,起到震耳的作用。共108次。

4.过顶提耳:先右臂弯曲过头顶,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左耳耳尖向上提拉,拉108次。再换左手提拉右耳,也拉108次。此动作对肩周炎也有防治作用。

5.双手拉耳:双手握空拳,用拇指、食指捏住耳垂向下拉。拇指在后,食指弯曲在前,共拉108次。然后两手的食指、中指叉开,中指在前,食指在后搓耳根,一上一下为1次,共搓108次。

6.用食指或大拇指轻柔按揉听会穴5分钟左右。

7.用食指和大拇指,先从上至下按捏耳廓,然后从下至上按捏,这样反复按捏至双耳有发热感,共按捏耳廓100次。

8.将两手掌放于两颊,食指与中指张开成“丫”字形,分别放于耳前耳后,上下摩擦耳根1分钟。在耳前方有听宫穴、耳门穴、听会穴,耳下部有翳风穴,耳后有瘛脉穴、颅息穴,在耳尖上有角孙穴等穴位。做这种“丫”字形的耳部摩擦,可同时刺激到此七个穴位。

9.按摩合谷穴80次。

以上动作每天早、晚分别做一次,此外,在耳鸣发作时及时按摩,如此坚持下去定见成效。按摩时,根据自己的耐受力,适当掌握速度和压力。每节做完后局部有发热感为最好。若耳廓有红肿或炎症时,不可做耳部按摩。

(地址:464000河南省信阳市第七中学)

康复穴位按摩 第7篇

关键词:结肠镜息肉切除术,腹胀,穴位按摩,腹部按摩

肠息肉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消化道肠黏膜病变,临床上常把直径大于0.5cm~2.0cm的息肉切除,本院采用在无痛电子结肠镜检查时发现息肉即行高频电切除术,由于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大量注气、注水来充分扩张肠腔,术后病人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1],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尤其是老年病人生理功能低下,体弱多病,适应能力下降,因而更容易出现并发症[2]。为此笔者采用穴位按摩配合腹部按摩来缓解结肠镜息肉切除术后引起的腹胀,效果良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行结肠镜息肉切除术的老年病人。共纳入84例,将84例病人按1∶1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60岁~79岁(66.00岁±5.23岁);单发息肉29例,多发性息肉13例。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66岁~79岁(68岁±4.89岁);单发息肉27例,多发性息肉15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腹胀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年龄60岁~89岁;结肠镜息肉切除术后出现中度腹胀的病人;意识清楚,具有判断能力,能配合结肠镜检查;术后肠道内无活动性出血及其他并发症。

1.3 排除标准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和体质虚弱的病人。

1.4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腹部按摩方法处理,即出现腹胀时予以顺时针方向按摩下腹部。观察组采用穴位按摩配合腹部按摩的护理方法。具体方法:①选穴:选取足三里穴、合谷穴。②定位:以病人的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即“手指同身寸取穴法”。足三里位于屈膝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处;合谷位于手背第一掌骨、第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稍偏食指处[3]。③按摩手法:用手指螺纹面吸定于足三里穴位上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带动腕和指作轻柔缓和回旋运动,用力由轻到重,按压到达机体组织的深层停留片刻,再由重到轻旋回,按摩50次。再用手掌心放于病人手背侧,大拇指着力于合谷穴位上来回环摩,左右手各50次,按摩合谷穴时朝小指方向用力。按摩足三里和合谷穴后,再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取仰卧位双手掌重叠以肚脐为圆心在中腹下腹部沿着顺时针方向摩动2分钟,以腹内产生热感为宜。

1.5 观察评估指标

①每分钟肠鸣音次数:观察口服泻药前、检查术前和手术结束时、术后0.5h、术后1h、术后2h每分钟肠鸣音次数。②腹胀程度分为4级评估方法[4]:分别于手术结束时、术后0.5h、术后1h、术后2h进行观察并记录评分。Ⅰ为无腹胀(0分);Ⅱ为轻度腹胀,腹部隐胀(1分),Ⅲ为中度腹胀,轻度躁动不安,腹胀感明显(2分);Ⅳ为重度腹胀,腹部膨隆,躁动不安,腹痛难忍(3分)。以病人腹胀程度减轻≥1个级别为有效,未缓解为无效。有效率等于有效的例数除以总例数×100%。③肛门首次排气时间(min)。④腹胀完全缓解时间:病人结肠镜息肉切除术结束至腹胀完全缓解时间(min)。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min

3 讨论

大肠息肉在消化道息肉中最为常见[5],息肉不论大小、部位均有恶变的可能,应积极治疗大肠息肉。目前在结肠镜下切除息肉较为普及和成熟,已成为消化道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6]。因操作时间较长,术中为了充分暴露肠腔而注入较多空气,术后易引起腹部胀气,且老年病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整体机能减退,多数病人多种疾病,胃肠功能差,检查手术后更易出现腹胀,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缓解病人的腹胀,以减轻病人痛苦。经络学说认为,穴位与经络密切相关,穴位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穴位与脏腑脉气相通。在穴位中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亦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常用穴位[7],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为大肠经元气所输注之处,故可调节胃肠功能。《难经》所论,元气代表原穴,元穴是脏腑元气留止之处,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相应地反映到原穴上来,《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足三里穴和合谷穴均有治疗腹胀的作用,刺激两穴能够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促进胃肠功能恢复[8]。表1中可以看出,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在口服泻药前、检查手术前、手术结束时每分钟肠鸣音次数比较无差异,而在术后0.5h、1h、2h观察组每分钟肠鸣音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肠鸣音次数明显增加,就说明肠蠕动已经开始恢复。足三里穴和合谷穴还具有和胃降气之功效[8]。随着肠管蠕动的恢复,出现肛门排气,是胃肠功能恢复的表现。表3显示,观察组病人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腹胀完全缓解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表示本研究采用按摩刺激穴位的方法通过气血经络的运行,增加了经络循行路线所至之处的器官功能,故可增强肠蠕动,使肠内积存的气体尽快排出,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减短病人腹胀持续的时间。此外,中医认为人体组织器官受到损伤后易伤人体正气,且经络气血凝滞不得宣通,或循行不畅,影响到脏腑不和。由于病人经结肠镜息肉切除术后已伤及人体正气,使胃肠蠕动受到抑制,加上术中注气、注水,术后常引起腹胀,常规多采用按摩腹部方法来缓解腹胀,但起效慢,效果往往不佳。本研究观察组病人通过对足三里穴和合谷穴按摩刺激激发胃阳明经及大肠经的元气,可以使机体血气通畅,调动体内正气,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配合适当的腹部按摩帮助病人清除肠内积存的气体,作用于整个大肠达到增强肠蠕动,尽快恢复胃肠功能。从表2看,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腹胀程度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而术后0.5h观察组病人腹胀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腹胀程度就比对照组有所改善,术后1h、2h观察组腹胀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腹胀程度明显缓解,有效率达80.9%,表明观察组病人采用的方法,显著优于对照组。总之,按摩足三里穴和合谷穴配合腹部按摩方法对改善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后腹胀的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病人的腹胀,操作简便,护士易于掌握,病人容易接受,尤为适用于老年病人。

参考文献

[1]蔡文智,智发朝.消化内镜护理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60-461.

[2]刘纯艳.社区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7-138.

[3]孙秋华.中医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05.

[4]王琳,熊丽娟,林婉婷,等.穴位指压配合腹部轻推缓解结肠镜检查后中重度腹胀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5):3268-3269.

[5]刘运祥,黄留业.实用消化道内镜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6-72.

[6]严士玲.老年病人内镜下胃肠道息肉切除术护理干预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四川医学,2013,34(1):176-177.

[7]侯东梅.按压足三里穴位缓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腹胀效果的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3):82.

康复穴位按摩 第8篇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便秘患者185例, 男114例 (61.6%) , 女71例 (38.4%) , 男女之比1.61∶1;随机分成常规护理组58例, 腹部按摩组62例, 穴位按揉+腹部按摩组65例;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有可比性。

方法:常规护理: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伴有焦虑、急躁、悲观、失望和抑郁等心理状况, 应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 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 给予理解和同情, 关心体贴患者, 尽可能减轻患者的苦闷, 积极参与治疗。 (2) 向患者说明发生便秘的可能性及其危害, 使其重视排便及便意, 并告知其应在床上使用便器排便, 排便时避免用力; (3) 指导患者入院第1天进食流质, 以后逐渐改为半流质、软食, 并注意少量多餐, 多食蔬菜、水果, 每日饮水700~1 000ml, 并适当饮用蜂蜜水和淡盐水。 (4) 活动指导:治疗1~2天绝对卧床, 3~5天采取半卧位, 并根据病情抬高半卧的角度, 6~7天可床边坐, 8~10天可室内活动; (5) 入院后3天未排便者, 第4天给予缓泻剂。穴位按揉:患者取坐位或卧位, 于每日排便前10分钟进行。采用指按法和指揉法按揉足三里、三阴交、支沟、合谷、天枢, 用双手拇指腹分别按压, 由轻到重, 逐渐加力, 3~5分钟后可有酸胀、酸痛感和肠蠕动。每穴1~2分钟, 2次/日, 上、下午各1次, 如1次按压效果不佳时可反复交替按压, 直至排便。入院第1天紧急治疗结束后即开始实施, 患者正常排便3天后结束。腹部按摩:患者取仰卧位, 双膝屈曲, 腹部放松。双手重叠对腹部进行按摩, 1次/日, 10~15分钟/次。

结果

3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的比较:穴位按揉+腹部按摩组首次排便时间明显早于腹部按摩组和常规护理组, 与腹部按摩组和常规护理组比较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穴位按揉+腹部按摩组使用缓泻剂、排便困难、排便费时、大便干结、有残留感等症状明显改善, 与腹部按摩组和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期是在发病后的1周内, 并发症的发生也多见于发病后1周内, 根据研究报道[2],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26.6%, 部分为患者大小便时用力诱发。因此, 排便虽然不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独立诱发因素, 但临床上仍应高度警惕和重视, 特别是在早期,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整体及疾病的动态要有预见性。护理上要有针对性, 通过护理干预, 指导患者正确地排便。根据年龄、知识层次的不同, 实施心理护理、疾病相关知识宣教等, 让患者充分认识便秘的危害, 同时护理应注重人性化的关怀和照顾, 使患者在心理上、精神上处于舒适、安全状态, 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常红, 翟燕.心肌梗死的辩证施治[J].山东中医杂志, 1998, 17 (9) :406-407.

康复穴位按摩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5年1月, 从本院收治的透析患者中, 选取86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随机均分为两组, 即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男29例 (67.44%) , 女14例 (32.56%) ;年龄19~70 (40.12±10.12) 岁;未婚9例 (20.93%) , 已婚34例 (79.07%) ;失眠病程15~60 (34.83±13.15) d;大学文化12例 (27.91%) , 中学文化17例 (39.53%) , 小学文化12例 (27.91%) , 文盲2例 (4.65%) 。研究组:男30例, 女13例;年龄18~69 (40.36±10.25) 岁;未婚11例 (25.58%) , 已婚32例 (74.42%) ;失眠病程12~55 (34.16±12.87) d;大学文化11例 (25.58%) 、中学文化15例 (34.88%) 、小学文化14例 (32.56%) 、文盲3例 (6.98%)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所以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2) 经临床确诊,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7分[4]; (3) 均在本院长期行MHD的成年患者; (4) 谨遵医嘱, 依从性较高; (5) 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6) 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的患者, 如安眠药、镇静药等; (2) 精神异常的患者, 如意识障碍、痴呆者等; (3) 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本组43例MHD患者按照常规护理流程, 给予失眠干预即可,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健康教育:可以将失眠的基本知识、防治方法及关键性问题等做成健康手册进行宣传发放; (2) 心理干预:护士应积极主动给予患者安抚、鼓励、劝解, 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 (3) 药物干预:若有必要, 可适当给予失眠患者药物干预, 以缓解患者的失眠状况; (4) 情感支持:鼓励家属多关心患者, 让患者感受到家的温馨, 为其失眠状况的改善提供有利条件; (5) 康复锻炼:还可指导患者加强康复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 培养生活兴趣, 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养成规律作息的好习惯。

1.3.2 研究组

本组43例失眠患者在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再加用中医穴位按摩治疗, 由专职人员中医辨证施护, 指导患者及家属适当的进行穴位按摩, 每天下午或睡前1h按摩, 1次/d, 3~5min/穴, 具体如下。 (1) 心胆气虚型:指压心俞、胆俞、神门等穴, 可达养心、安神之功效; (2) 肝郁化火型:按摩印堂、天庭、太阳等穴, 按揉涌泉、晴明等穴, 可达降火、安神之功效; (3) 阴虚火旺型:按摩肾俞、涌泉等穴, 按揉神门、太冲、大陵、太溪等穴, 可达潜阳、养阴、安神之功效; (4) 心脾两虚型:按摩合谷、足三里等穴, 按揉脾俞、心俞、神门、三阴交等穴, 可达调理心脾两脏之气的作用; (5) 痰热内扰型:按揉丰隆、隐白、厉兑、中脘等穴, 可达疏脾、解热的作用。

1.4 评价标准

1.4.1 失眠状况

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 分别采用PSQI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睡眠状态进行评价[5]。评分越低, 表明其睡眠质量越好。

1.4.2 治疗效果

(1) 显效:干预后, PSQI<7分, 失眠症状明显改善; (2) 有效:干预后, PSQI减分率≥20%, 但仍≥7分; (3) 无效:未见上述改变[6]。总有效率= (显效+无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 (%) ]表示, 采用字2检验。检验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SQI评分比较

干预前, 两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两组PSQI评分与同组干预前相比, 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并且, 研究组干预后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研究组临床效果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MHD患者失眠的发生主要源于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如尿毒症毒素、贫血等, 或不宁腿综合征、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其他表现症状所引起的睡眠中断或睡眠障碍, 最终由某一因素或多个因素作用而导致失眠的发生。而MHD患者失眠, 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眠睡质量, 也是其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且, 有大量研究证实, 透析患者在透析前1d及透析后当天晚上的睡眠质量较差[7,8,9]。因此, 改善透析患者的失眠状况, 将有效提高其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

失眠在中医学中, 被归为“不寐”、“不得卧”、“目不暝”等范畴。历代中医家认为[10,11], 失眠的病因以“七情内伤”为主, 其病机以“阴阳失调”为病之根本, 或阴虚不能纳阳, 或阳盛不得入阴, 故目不瞑矣。由此可见, 人的正常睡眠是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地转化的结果。而中医穴位按摩的目的就在于, 为失眠患者创造有利于入睡的条件反射条件或机制。通过有针对性地中医穴位按摩, 有规律性地刺激相关睡眠神经的穴位, 如太阳穴、神门穴、三阴交穴等, 就可以刺激相关睡眠神经, 以达到调节与抑制兴奋的状态, 使其平衡, 进而改善失眠状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 干预3个月后, 研究组失眠患者PSQI评分平均降低了约50%, 其总有效率更是高达93.02%, 临床优势显著, 与常规对照组相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与相关文献结论具有一致性[12,13,14,15], 从而进一步印证了本文论点。

综上所述, 采用“中医穴位按摩”来治疗透析患者的失眠症状, 可达到养心安神、疏肝解热的功效, 从而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进而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特别提醒, 中医穴位按摩侧重调理, 贵在坚持, 切不可一蹴而就。

摘要:2012年1月2015年1月, 从本院收治的透析患者中, 选取86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而研究组则加用中医穴位按摩, 比较两组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干预3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的PSQI评分由11.47±1.25降至6.05±2.13, 且临床效果总有效率高达93.02%, 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中医穴位按摩对透析患者的失眠症状实施护理干预, 有利于改善患者失眠状况, 值得推广普及。

康复穴位按摩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方便取样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本病区卧床便秘患者100例 (脊髓损伤者除外) , 其中性别分布:男52例, 女48例;年龄分布:20~40岁23人, 41~60岁35人;61~80岁34人, 80~90岁8人;病种分布:股骨颈骨折23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14例, 肋骨骨折8例, 骨盆骨折10例, 颈椎骨折6例, 胸椎骨折10例, 腰椎骨折16例, 髌骨骨折8例, 股骨头坏死5例, 随机分为常规组 (护理干预) 50例和穴位按摩组 (护理干预+穴位按摩) 5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种等一般资料上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1.2.1. 1 常规组 (护理干预组)

①饮食指导:每日饮水量达2000m L以上, 晨起饭前先喝一杯温开水, 主食粗细搭配合理, 每日蔬菜、水果不少于250g, 避免鸡肉、猪肉为主食, 忌辣椒等辛辣刺激食物。②腹部按摩:双手重叠置于右下腹部, 沿升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方向反复推展按摩, 使腹部下陷1cm, 每日1次, 每次10min, 于每日早餐前30min或者排便前20min进行。③腹式呼吸:患者平卧, 放松四肢, 双手重叠放在腹部, 先用鼻吸气, 同时腹部膨隆, 然后用嘴慢慢呼气, 使气体缓慢溢出, 同时腹部慢慢回缩;吸呼时间比为1∶2, 每次15min, 每日3次, 频率16~20次/min。④肛门收缩运动:患者自行收缩肛门5s, 再舒张5s, 如此持续进行5min, 每日1次。⑤床上运动:除骨折部位外, 其余肢体、躯干都应做相应的活动, 如抬臀、肢体活动、腰背肌活动, 每日3次, 定时操作。

1.2.1. 2 穴位按摩

在常规组基础上, 选择水道、归来、丰隆穴位, 由经过系统中医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合格的护士, 每天进行穴位按摩, 每天2次, 上下午各一次。按摩操作前操作者洗净双手, 剪短拇指指甲并修剪圆润, 嘱患者放松, 操作者用大拇指交替按摩相应穴位, 每穴2min, 手指略震动, 手法由轻到重逐渐用力, 让患者有酸麻沉胀感。

1.2.3 每天下午16:00记录患者排便情况。

2 结果

两组解除便秘效果比较, 结果见表1。

经统计学处理 (χ2=13.76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注:显效是指每天排便1次, 有效是指2~3d排便1次, 无效是指1周内排便1次, 总有效率:显效和有效的总例数

3 讨论

骨科卧床患者活动少, 肠蠕动减慢是便秘发生的原因之一, 常用泻药排便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而形成习惯性便秘。长期便秘使胃肠蠕动持续变慢, 出现食欲下降、腹胀痛现象, 机体抵抗力下降, 容易诱发肠梗阻;由于腹胀痛不适, 患者常用力排便, 腹腔压力增高, 从而继发心力衰竭、脑溢血等疾患。因此, 帮助骨科卧床患者解除便秘至关重要。中医认为气机运化不畅, 导致脏气不通, 五脏不安[1]。因此治疗便秘应以理气通腑, 促进胃肠道蠕动为主。按摩组所选3个穴位:水道、归来、丰隆穴都属阳明胃经, 具有调理脾胃, 扶助正气, 行滞通腑, 生气化血, 滋阴通便之功效[2]。胃通腑, 肠腑通调, 疏通大肠腑气, 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正常。护士用手法按摩穴位, 对肠道产生良性刺激, 通过神经、经络的传导反射作用, 增强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3]。从而有利于胃肠道内粪便顺利排出。

常规组从5方面对骨科卧床便秘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 可以达到42%的解除便秘有效率, 中医认为便秘分为热秘、气秘、虚秘、冷秘四种。骨科卧床患者的便秘常由于久病卧床等引起气机郁滞, 大肠正常传导受阻, 使大便在肠道内停留过久, 水分被重吸收, 形成中医的冷秘。而穴位按摩组以中医传统理论为依托, 重点在肠腑通调, 疏通大肠腑气, 使大肠恢复传导功能, 以利于大便的顺利排出, 也使得骨科卧床便秘患者的解除便秘有效率达到74%, 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4 结论

综上所述, 穴位按摩能明显减轻病员腹胀症状, 且缩短排便周期, 使便秘得到进一步的缓解。对患者而言, 该方法由于在体表进行, 无任何痛苦, 让人乐于接受。对护理人员而言, 此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安全, 经过必要的培训后, 普通护理人员均能掌握,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4]。

参考文献

[1]刘延英, 张玉华, 李华君, 等.指针护理促进腹部手术后肛门排气的临床研究[J].护理进修杂志, 2007, 22 (1) :12-13.

[2]李信群.穴位按摩对剖宫产术后肠蠕动恢复的影响[J].北京中医, 2007, 26 (2) :103.

[3]罗才贯, 刘明军.实用中医推拿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5.

按摩穴位 轻松减肥 第11篇

穴位1:下颌——打造紧致立体的精美小颜

下颌是脖子、下巴、嘴角肌肉的集合场所。刺激这个部位,可以提升脸部线条,形成紧致小颜。同时可以提升并紧致双颊和眼角的松弛肌肉,使面部重现魅力光彩!

How to

1.稍微抬起下颌,两个拇指放在下颌中间部分,其余4指放到面颊处。拇指用力按下颌5秒。

2.按压下颌的拇指以同样力度向耳根部移动,用力摩擦移动5次,另外的4根手指同时按压在脸颊上也是关键所在。

3.拇指放到耳根部,用力按揉5圈。如果感觉耳根有点硬的话,就多按揉一会儿。

以上3个动作进行2组。

泡澡时、打电话时

穴位2:锁骨——打造从脖子到前胸的美丽线条

锁骨肌肉下面是粗壮的动脉、静脉和淋巴管。如果此处肌肉僵硬的话,就会压迫血管和淋巴,从而导致上半身的血液及淋巴循环不佳以致浮肿。

How to

1.右手的中指放到左侧锁骨上,用力按下,并按揉5次。手指位置慢慢滑动,按摩锁骨部僵硬肌肉使其放松。

2.将头部稍向右倾,右手拇指以外的四指放到左耳下。从耳根到锁骨摩擦五次。在脖子另一侧重复1-2的步骤,各进行2组。

读书时、看资料时

穴位3:腹股沟——促进下半身循环,大腿及腹部减肥

腹股沟是骨盆与大腿的交接处,此处聚集的肌肉能保持骨盆的正确位置。此处肌肉下方是粗壮的动脉和淋巴管,能够左右血液和淋巴循环,舒缓此处肌肉有助于改善腿部浮肿。

How to

1.身体前倾,用体重下压。

2.坐到椅子或床上,将拇指放到腹股沟部位,其余4指扶住大腿。身体稍往前倾,拇指借助体重下压5秒。

3.将拇指放到腹股沟上方10cm左右,借助体重用力向大腿方向摩擦5次。

另一侧重复1-2的步骤。各进行2组。

用微波炉时、照镜子时

穴位4:心口窝——调节胃肠状况,提升紧致的腹部

深按最下面肋骨的中间部位,刺激肋骨间肌肉,可以改善松弛的腹部。同时可调整胃肠状况,促进食物消化及排泄,有利于全身排毒!

How to

1.将两手拇指以外的4指放到最下方肋骨的边缘上,身体略向前倾,手指用力按压5秒。

2.抬起左肘,右手放到左侧胸部下方。用力向右侧腰部摩擦,斜着摩擦5次。反方向重复同样动作。

3.双手重叠放到肚脐的右上方。以肚脐为中心用力顺时针画圆摩擦,连续5圈。

1-3各进行2组。

穿内衣时

穴位5:腋下——紧致腋下赘肉,提升胸部

胸部和肩部的肌肉在腋下连接。按摩此处,可以使腋下赘肉紧致并提升胸部,同时能够收紧身体侧面的赘肉,使身形变细,同时可大幅减轻肩部和手腕的疲劳感。

How to

1.抬高左肘部,右手的拇指和其余4指抓住腋下。用力按压5秒,滑动手指按压整个腋下。

2.把拇指外的其余4指放到腋下,用力摩擦至胸部下方,摩擦5次。另一侧重复1-2的步骤。各进行2组。

换衣服时

穴位6:臀部低窝处——纠正骨盆变形,令臀部紧致提升

臀部的低窝处是左右臀部形状肌肉的聚集处。尤其对产后扩大的臀部不能复原,下半身肥胖人士十分有效。

How to

1.身体略微后仰。

2.将4指放到臀部里侧,拇指放到臀部外侧即臀部低窝处,拇指和4指抓紧臀部,同时身体后仰,拇指用力按压低窝处5秒。

3.左手握拳,从大腿和臀部的分界线处向腰部上提摩擦,连续5次。手部渐渐移动,提升摩擦到整个臀部。另一侧重复1-2的步骤。各进行2组。

看电视时、看资料时

穴位7:膝盖窝——沉重的双腿变得轻盈,小腿变得紧致

小腿肚里有具有促进淋巴循环的水泵作用的重要肌肉。刺激膝盖窝可以缓解小腿肚肌肉,促进体内废物及多余水分的排泄、消除浮肿,小腿和脚脖变细,促进血液循环,对身体怕冷也有一定效果。

How to

1.身体后仰。

2.坐到椅子上,单腿抬高,拇指以外的4根手指放到膝盖窝,两手握住膝盖。身体略往后仰,4根手指向上按压膝盖窝5秒。

3.从脚脖向膝盖窝方向,摩擦小腿肚。

右手支撑住左大腿,左右握拳放到左侧脚脖。从脚脖向膝盖窝方向,用力摩擦小腿肚5次。

康复穴位按摩 第12篇

1临床资料

选择2011 年9 月~ 2012 年9 月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妇产科的住院产妇60 例, 年龄24 ~38 岁。随机分为乳房穴位按摩组 ( 20 例) 、中药治疗组 ( 20 例) 和乳房穴位按摩结合中药治疗组 ( 20 例) , 3 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 P >0.05) , 具有可比性。诊断参照文献[1]标准。

2 方法

2. 1 穴位按摩组先用45℃ ~ 50℃ 的湿热毛巾盖住乳房, 热敷3 ~5 分钟, 然后用清洁的湿软毛巾清除乳头表面乳痂和污垢。按摩方法: 产妇取坐位, 体虚者取仰卧位, 先轻轻向下挤压乳晕及乳头依次挤压一周, 重复数次。医者用右手食指拇指轻轻捻揪乳头数次, 目的是将乳腺管末端开口处打开, 扩张乳头部输乳管, 待乳头及乳晕处变得松软以利于乳汁排出。按揉肩井、天宗、合谷、膻中、少泽、太冲、乳根、乳中、三阴交, 每个穴位按摩1 ~2 分钟。双手轻握乳房上部或两侧施以振法2 分钟, 然后医者左手托乳房, 右手自乳根向乳头方向推进8 ~10 遍。再以双手轮换按揉乳房, 有乳块的位置可用手掌小鱼际按揉3 ~5 分钟, 力度由轻至重, 使乳汁流出, 反复3 ~5 次可使淤积的乳汁充分排出。

2. 2 中药治疗组予中药汤剂治疗。处方: 牛蒡子15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柴胡15g、王不留行10g、木通10g、延胡索15g、陈皮15g、当归20g、甘草10g, 每日1 剂, 水煎取汁早晚温服, 5 ~7 天为1 个疗程。

2. 3 穴位按摩+ 中药治疗组产妇同时给予穴位按摩和中药治疗。具体方法同上。

3 结果

3. 1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评定。

3.2治疗结果见表1。

χ2检验;与按摩组、中药组比较△P<0.05

4讨论

产后乳汁淤积为产科常见病, 多因产后, 乳不泄而成。手法按摩乳房及吸尽多余的乳汁对本病的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再结合中药内服效果更佳。

本文穴位按摩取穴, 肩井是治疗乳汁淤积的要穴, 乳房由肝所主, 肝胆相表里, 乳汁淤积多由肝胆之气瘀结, 气血壅滞所致, 故取胆经肩井穴理气活血; 少泽属手太阳小肠经, 乳汁来源于气血的化生, 而心主血脉, 小肠与心相表里, 故少泽有催乳汁、消肿痛作用; 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 位于胸中两乳之间, 推膻中有行气活血、宽中理气作用; 天宗理气散结消肿, 善治乳汁淤积; 太冲为肝之俞穴、原穴, 可疏肝理血; 揉乳根以调理气血; 拿乳中以疏通乳络; 三阴交有养血调肝、交通阴阳、固本培元的作用。诸穴共奏疏肝清热、理气活血、消肿散结之功。对产妇运用中医推、拿、按、揉手法, 结合乳房相关穴位, 进行推拿按摩并辅以全乳房按摩, 使肌肉神经兴奋, 疏通乳络。同时, 中医手法拿乳中的操作类似于婴儿吸吮乳头, 来自乳头的感觉信号经传人神经纤维到达下丘脑, 通过抑制下丘脑分泌的多巴胺及其他催乳激素抑制因子, 使腺垂体催乳激素呈脉冲式释放, 促进乳汁分泌, 还能反射性引起神经垂体释放缩宫素, 缩宫素使乳腺泡周围的肌上皮收缩, 使乳汁从腺泡小导管进入输乳导管和乳窦而喷出乳汁, 促进乳腺管通畅, 可以有效治疗乳汁淤积。该手法治疗乳汁淤积, 有效率高, 使用安全, 疗程短, 见效快, 价格经济, 简单易学, 无副作用, 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本文所拟中药方中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解毒,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抗菌作用, 对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尚有利尿解热作用;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解暑, 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热、增强免疫;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柴胡解表退热、截疟、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王不留行行血通经、催生下乳、消肿敛疮; 木通清心火、利小便、通经下乳; 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 陈皮温能行气、辛能发散、苦而泄水; 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 补血之圣药。诸药相配共凑疏肝解郁、清热解毒、消肿通乳之效。

本文结果表明, 穴位按摩结合中药口服治疗产后乳汁淤积症疗效确切, 实用经济, 易于推广。

参考文献

[1]林毅, 唐汉钧.现代中医乳腺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山版社, 2003:58.

上一篇:地方政府策略选择下一篇:城市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