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高原地区范文

2024-05-30

甘南高原地区范文(精选7篇)

甘南高原地区 第1篇

一、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㈠国外产业研究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 经济学家对产业发展的演变规律以及产业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关系等, 做了大量研究。产业结构理论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这一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包括里库兹涅茨、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等人。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 首次明确划分了三次产业。并提出了关于产业结构变动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1]。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茨涅茨在《现代经济增长:速度、结构与扩展》[2]和《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3]等著作中, 对现代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及工业化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

㈡中国产业结构研究关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等[4,5], 分别论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影响, 认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增长, 而非经济增长造成了我国的结构调整。通过研究产业结构与经挤增长之间的关系, 很多学者认为, 能否正确选择区域主导产业, 合理确定其发展规模和速度, 关系到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是发展西部特色经济的切入点, 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关键[6]。产业结构研究是西部大开发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7]。

二、研究区域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 在东径100°45′~104°45′, 北纬33°6′~35°34′之间。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 北靠临夏回族自治州, 南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西连青海省果洛、黄南州, 西接定西、陇南地区。从经济区位看, 甘南处于兰州都市圈向西南辐射的前缘地带, 对兰州都市圈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支持;甘南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西南缘, 是甘青宁农牧交错区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畜牧业发展具有较大比较优势, 对区域资本积累和商贸发展有重要作用;甘南的旅游区位较为优越, 生态旅游业发展潜力很大。

三、甘南州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㈠总量规模

从甘南州产业对经济总的贡献上来看, 2007年甘南GDP总值35.37亿元, 仅占兰州市 (732.76亿元) 的4.83%, 在甘肃省各地市 (区) 中排名倒数第一位;2008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 甘肃省当年国民生产总值3176.11亿元, 由此可得甘南州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为0.014424%, 甘南州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1.37%。

㈡产业竞争力

在遵循综合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的基础上, 笔者以畜牧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所处的生态区为基准, 引入了8个牧业比重较大的少数民族地区 (甘南、甘孜、阿坝、伊犁、果洛、玉树、昌都、那曲、阿里) 作为比较对象, 构建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 14个二级指标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南进行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参考数据取自2005年各省统计年鉴, 数据标准化采用标准差标准化法,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Xi﹡为指标标准化值, Xi为指标初始值, 为指标初始平均值, N为指标数。然后以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作为权重, 利用下式可计算出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

式中Ti为i地区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 F为i地区各主成分的单项得分。

经计算得出甘南的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为-0.13, 在参照区中排名第七, 比排名第一的阿坝少0.81分, 这个结果说明甘南的产业竞争力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中处于落后地位。

㈢专业化程度

为了更全面、客观地反映甘南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笔者采用反映专业化程度的指标-集中系数, 对甘南产业发展进行定量评价。

集中系数计算公式为CCij= (eij/pj) / (Ein/pn) 。为了计算方便, 并在甘肃省内具有可比性, 式中CCij为j区域i产业集中系数;eij为j区域i产业产值;pj为j区的人口总数;我们取Ein为甘肃省i产业产值;pn为甘肃省总人口数。

结果显示, 甘南三次产业集中系数中, 第一产业系数大于1, 第二、三次产业集中系数均小于1, 说明其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在甘肃省内并不高。但需要注意的是, 甘南作为以第三产业尤其是依托旅游业发展为GDP主要贡献份额的区域, 其第三产业集中系数居中;第一产业对其GDP贡献份额约为28.7%, 但其集中系数却最高;第二产业集中系数最低, 第二产业对其GDP贡献份额约为24.2%。

四、产业发展趋势

建设新型生态产业是甘南州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依托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 通过重点产业带动、生态产业与城镇化互动以及点、线、面相协调等战略措施, 可以促进新产业带的快速发展。根据甘南自然、经济、社会诸要素组合的不同特点, 笔者特别强调以下重点产业领域。

㈠现代农畜牧业

畜牧业是甘南的传统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也是全面实施农牧优势互补战略, 促进甘南县域经济发展和解决“三农 (牧) ”问题的基本载体。甘南应坚持用新型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牧业发展, 按照“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区种草、牧区补饲”的原则, 分区域推进, 合理布局, 深入实施农牧优势互补战略。在支持和培育养殖专业户、养殖小区的基础上, 形成依靠科技和畜牧业产业化支撑的牛羊育肥、奶牛养殖、草产业开发三大产业基地。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 重点发展牛羊育肥、畜种改良、奶牛生产的商品畜牧业, 尽快提高牧业比重, 形成规模优势。同时, 根据市场需求,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不断优化畜种结构、畜群结构, 扩大报酬率高、效益好的优质牲畜品种的养殖, 围绕农牧业标准化生产和基地建设, 加快农牧业市场服务体系和社会组织体系建设。

㈡畜牧产品加工业

一是肉类加工。重点发展鲜冻牛羊肉、小包装分割及礼品肉制品, 药膳保健肉制品, 开发牛羊肉冻干制品、畜副产品及熟肉制品。二是乳制品开发加工。重点开发干酪素系列产品, 液态奶加工产品及系列牦牛奶粉开发加工项目。三是毛纺、皮革制品、生化制品加工。积极引进高新技术, 加快新产品研发力度, 充分利用牛羊毛、皮、脑、血、脏器等资源, 采用高新技术, 加大开发毛纺织品、皮革加工业, 研制开发胶原蛋白、牛血清、SOD等生化制品和牛脑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动物性蛋白饲料等产品。四是开发特色食品。充分利用甘南的特色畜种资源, 地方特有的饮食习惯, 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大力开发蕨麻猪肉、系列熏腊肉、牛犊肉、羊羔肉等产品。

㈢特色旅游业

树立“大旅游”理念, 立体化开发旅游资源, 实现以旅游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促进旅游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在旅游业不同发展阶段, 始终按照提高甘南知名度、提高综合效益要求, 促进由接待型向支柱产业型转变、由单一的佛教文化向综合型旅游转变, 体现宗教文化特色、生态景观特色、草原风情特色, 重视客源市场、人员培训、旅游管理、旅游产品开发。重点抓好拉卜楞寺宗教文化、黄河首曲草原风光、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和森林生态旅游景点等建设, 加快郎木寺、冶力关、麻路旅游小区和重点革命历史遗址的开放开发。充分发挥国道213线这条旅游热线的作用, 加大投入,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㈣藏药产业

甘南藏医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生产经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技术水平进步提升。笔者认为藏药产业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以技术进步为支持, 以特色发展为原则,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实现资源优势走向经济优势、产品优势向规模优势的转变,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的先进适用技术, 加快对传统藏药产业改造, 加快藏药新药和新型生物制品等特色产品的发展, 促进甘南藏医药产业的结构升级和优化, 提高甘南藏医药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 把甘南藏医药产业发展成为高技术、高产出、民族化、特色化、外向型的产业。

五、基本结论

甘南州必须以循环经济理念促进产业转型, 以“生态”作为一切产业发展与政策选择的导向和衡标, 积极培育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生态型产业体系, 为广大牧民提供以畜牧业为主的多元化择业模式, 为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还应该把生态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来重点培育。

参考文献

[1]吴殿庭.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 (美) 库茨涅茨.现代经济增长:速度、结构与扩展[]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3] (美) 库茨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4]吴风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偏离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4 (, 4) .

[5]朱慧明, 韩玉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筹与管理, 2003, (12) .

[6]张丽君等.西部开发与特色经济规划[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甘南高原低云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第2篇

1 资料选取

低云量资料取自甘肃省甘南地区8个地面气象站1974年1月到2013年12月的地面观测月平均云量, 其中卓尼资料为1976年1月到2013年12月。

采用一阶函数f (t) =a+b*t拟合云量随时间t的变化趋势, 其中t为年份序列, a和b为系数, 用最小二乘法求的。统计量从1974年到2013年, 选取年平均值进行拟合。使用相关分析分析低云量与其他气象因子之间的关联程度。

2 结果分析

2.1 甘南年平均低云量的空间分布

甘南地区的年平均低云量在2.6~4.2成之间, 其空间分布呈南多北少和东多西少的特征, 且东多西少的低云量分布又与地形西高东低走势相同 (如图1所示) , 其中位于东南部的舟曲海拔最低低云量最多为4.2成, 合作和夏河地区最少在2.6~2.7成之间;其余各地在3.2~4成之间。

2.2 甘南低云量的变化趋势

2.2.1 低云量的季节和月际变化

甘南地区各个季节的平均低云量以冬季最少为1.4成, 春秋次之分别为3.9和3.7成, 夏季最高为5成。低云量的月际变化表现为:1月到6月平均低云量迅速增加;6到8月平均低云量基本保持在5成左右;9月份是低云最多时段, 平均为5.3成;10-11月云量迅速减少, 12月份达到最低为1成。低云量的变化与甘南地区的气候的变化相对应, 1-5月气温升温明显, 高原槽开始活跃, 湿度增加, 新疆槽向北移动, 冷空气减弱;6月份大气环流开始突变[7], 副热带天气系统开始影响甘南地区, 高温高湿, 对流性天气频发;9月环流形势调整冷暖空气活动频繁, 是秋季连阴雨多发的时段[8];10-12月份气温持续降低, 大气湿度减小, 如图2所示。

2.2.2 低云量的年际变化

近40年甘南各地低云量均呈上升趋势, 气候倾向率在0.252~0.68成/10年, 其中甘南北部的合作、夏河上升趋势最弱分别为0.263成/10年、0.252成/10年, 东南部舟曲上升趋势最明显, 为0.68成/10年, 呈现低云较多的地区低云量的上升趋势往往大于低云量少的地区的上升趋势。各地四季低云量的变化趋势与年低云量年变化基本一致, 都呈上升趋势。冬季甘南北部的夏河低云量的上升趋势最小为0.093成/10年, 东南部舟曲上升最明显为0.728成/10年, 呈现东部地区。春季除舟曲的低云量上升趋势低于年上升趋势外, 其余各地的上升趋势都大于等于年上升趋势, 其中临潭上升趋势最明显为0.639成/10年。夏季除卓尼上升趋势小于年上升趋势外, 其余各地的低云量增长趋势均明显大于年增长趋势。秋季各地低云量的上升趋势与年上升趋势各不相同, 其中合作秋季的上升趋势高出年上升趋势34%, 临潭则低于年上升趋势27%, 见表1。

2.3 影响低云量的气候因子

有关研究表明[9,10], 各气象因子之间不是各自独立的, 而是相互关联的, 且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排放污染物也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甘南地区无大型企业, 工业排放对甘南云量影响较小, 因此, 仅进行气候因子对低云量变化的影响分析。这里选取了低云量增加迅速的舟曲和变化缓慢的夏河站为代表, 采用相关分析对影响对运量变化的气候因子进行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 夏河、舟曲的低云量与温度、水汽压呈明显正相关, 降水主要是低云残生的, 但分析表明甘南地区的低云变化与降水量的变化呈现弱的负相关, 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40年来夏河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水汽压均呈上升趋势, 上升趋势分别为0.48℃/10年、0.51℃/10年、0.54℃/10年、0.15h Pa/10年。舟曲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水汽压也呈上升趋势, 上升趋势分别为0.36℃/10年、0.46℃/10年、0.31℃/10年、0.18h Pa/10年。与低云量的上升趋势 (夏河0.252成/10年, 舟曲0.68成/10年) 相比, 可以看出夏河气温上升趋势快过舟曲, 水汽压较舟曲慢, 而夏河低云量上升趋势明显慢于舟曲, 说明水汽压的变化更能直接反映低云量的变化, 见表2。

3 结论

1) 甘南地区低云量的空间分布呈南多北少和东多西少的特点, 东多西少的特点可对应甘南西高东低的地形, 各地低云分布以舟曲最多, 合作、夏河最少。

2) 甘南地区低云量的月际变化为:1-6月平均低云量迅速增加, 6到8月平均低云量基本保持在5成左右, 9月份是低云最多时段为5.3成, 10-11月云量迅速减少, 12月份达到最低为1成, 其月际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低云量的年际变化为:近40年甘南各地低云量均呈上升趋势, 其中甘南北部的合作、夏河上升趋势最弱, 东南部舟曲上升趋势最明显, 呈现低云较多的地区低云量的上升趋势往往大于低云量少的地区的上升趋势。

3) 低云量的变化与气温、水汽压、降水、风速等因素的变化有关, 尤其是气温和水汽压的变化。相关分析表明, 低云量的变化与气温、水汽压呈明显正相关, 与降水呈弱的负相关。受全球变暖影响, 在气温持续上升的条件下水汽压的变化对低云量的变化影响尤为明显, 水汽的研究对甘南地区气候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摘要:利用甘南地区8个气象观测站1974年到2013年的低云观测资料, 对其40年低云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南地区低云分布呈南多北少和东多西少的特征;月际变化表现为1-9月呈上升趋势, 10-12月下降趋势;年际变化表现为甘南各地分布均呈上升趋势, 原本云量较多的地区云量增加也更明显;低云量的变化与气温、降水、水汽压、人类活动等都有密切关系, 相关分析表明低云量的变化与气温、水汽压呈正相关, 与降水量呈弱的负相关。

关键词:低云量,变化特征,甘南地区

参考文献

[1]张雪芹, 陶莉莉, 郑度, 等.1971-2004年青藏高原总云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J].地理学报, 2009, 62 (9) .327-333.

[2]段皎, 刘煜..近20年中国地区云量变化趋势[J].气象科技, 2011, 39 (3) :280-288.

[3]高蓉, 陈少勇, 董安详。青藏高原低云量的变化及其稳定性[J], 干旱区研究, 2007.24 (6) 760-765.

[4]扬帆, 赵庆云, 张武.甘南高原气候变化及对水资源的影响[J].干旱气象, 2013, 30 (3) :404-409.

[5]汪治桂, 王建兵, 冯景昌, 等.甘肃玛曲县近40a潜在蒸发量的变化趋势[J].干旱气象, 2011, 29 (4) :488-491.

[6]王建兵, 安华银, 汪治桂, 等.甘南高原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及主要环流形式[J].干旱气象, 2013, 30 (1) :70-77.

[7]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 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7.146-203.

[8]王建兵, 敖泽建, 陈洋.近40a甘南高原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J], 干旱气象, 2014, 32 (1) :93-98.

[9]姚小英, 蒲金涌, 尤志刚, 等.近60a天水市云量变化特征及与其他气候因子的关系[J].干旱气象, 2010, 28 (4) :391-395.

甘南高原地区 第3篇

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士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天气多变,灾害性天气种类多、易发生,局地短时强降水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是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2010年“8.8”舟曲特大泥石流正是因为局地短时强降水引发山洪泥石流导致出现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甘南高原短时强降水的预报、预警准确率和及时性显得非常重要。多普勒天气雷达是探测和分析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有效工具[2]。随着全国多普勒天气雷达网的逐步建成,各地学者、预报员对于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在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3]。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甘南高原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2013年甘肃省气象局在甘南投资建成了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我国多地总结制订了一些使用雷达识别短时强降水天气的预报指标,但因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属性的不同,各地在使用这些指标有很大的偏差[4]。由于前期甘南周边雷达探测距离有限,基本不能覆盖甘南高原,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建立一套基于雷达的、可以适合甘南高原的短时强降水预报预警指标。因此,本文通过对甘南州短时强降水特征进行分析,建成分县短时强降水潜势预报方程,同时对甘南高原短时强降水天气雷达产品特征统计分析,总结归纳出一套适合甘南高原的,可以向周边地区推广的高原短时强降水天气雷达预报预警指标,以期为预报员准确判断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及时作出准确的预报预警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雷达指标判别依据,充分发挥甘南天气雷达在短时强降水天气预报、监测中的作用,有效预防和减轻甘南高原短时强降水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

1 资料与方法

所用资料为甘南州8县市2011—2012年5—9月国家气象观测站和乡镇区域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2011—2012年高空、地面、卫星云图等观测资料,2013—2015年5—9月甘南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甘南高原短时强降水的月分布特征

甘南各地短时强降水呈现出明显的月分布特征(图1),2011—2012年共出现290个短时强降水个例,5月63个,占21.7%;6月25个,占8.6%;7月61个,占21.0%;8月118个,占40.7%;9月23个,占7.9%。由此可以看出,甘南高原8月短时强降水出现频次最高,5月和7月次之,6月和9月相对较少,说明甘南高原盛夏和春夏之交对流比其他时间频繁[5]。

2.2 甘南高原短时强降水的概念模型

将3个及以上县市同时出现短时强降水记为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2011—2012年全州共有短时强降水过程37次,按照环流形势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高原低槽切变型、槽后西北气流型和高压内部型[6]。

2.2.1 高原低槽切变型。

此种类型最多,占总数的72%,此种类型200 h Pa南亚高压位于100°E以西,副热带高压跳上陆地,500 h Pa 584高压外围偏南气流影响甘南,甘南大部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700 h Pa切变活动频繁且有低值系统不断东移,高原低槽切变型触发系统主要考虑高原切变线、冷空气和低涡(图2)。

2.2.2 槽后西北气流型。

此种类型占总数的25%,此种类型500 h Pa本地受槽后西北气流控制,但700 h Pa甘南高原主要受偏南气流影响,切变活动频繁,槽后偏北气流型的触发条件主要考虑干冷空气和底层切变线(图3)。

2.2.3 高压内部型。

此种类型最少,仅占总数的3%,此种类型中南亚高压为于高原上空,200 h Pa主体位于100°E以西,为西部型,本地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受浅薄的高压控制,500 h Pa表现为明显闭合高压(588高压),本地受584高压控制,高压内部有明显的切变延伸至700 h Pa,500 h Pa高压至700 h Pa减弱消失,地面和低层受低压控制,切变活动频繁,甘南高原整体处于上高下低的形势。巴湖槽底冷空气沿西北气流下滑影响本地。高压内部型的触发系统主要考虑冷空气和切变线(图4)。

2.3 甘南高原短时强降水的云顶亮温特征

红外云图云顶亮温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对流的强弱[7]。将2011—2012年甘南州290个短时强降水个例发生前3 h的风云2E红外云图进行分析,找出强降水发生地及估计3h内能移动到强降水发生地范围内的所有云系云顶亮温的最小值,建立分月最低云顶亮温序列。

5—9月发生短时强降水时的平均云顶亮温为-66.8℃,其中5月平均为-56.1℃,6月平均为-54.2℃,7月平均为-66.5℃,8月平均为-78.9℃,9月平均为-57.7℃,可以看出,8月云顶亮温值最低,7月次之,说明甘南高原盛夏对流的发展最为旺盛。

2.4甘南高原短时强降水潜势预报模型的建立

利用合作和武都探空站每日8:00高空资料和各站当日14:00地面温度推算出当日各站14:00高空资料,并计算出影响对流发展的各个物理量,然后将各个物理量作为预报因子,利用spss软件的判别分析功能建立甘南各站分月短时强降水潜势预报模型(表1)。

注:表中Y=Y1-Y2,若Y<0,则当日短时强降水潜势大;反之短时强降水潜势小。表中方程均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

2.5 甘南高原短时强降水的新一代雷达产品特征

利用2013—2015年的甘南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用回波强度、强回波底高、强回波顶高、VIL、速度场与实况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统计短时强降水发生时或发生前2 h的各种雷达产品,通过对2013—2015年甘南州出现短时强降水的90个过程、415站次的雷达资料统计分析,得出了甘南高原的雷达回波特征(表2)。

2.5.1 回波强度。

通过对短时强降水发生前、发生站点附近的雷达回波强度应用累计频率发生法统计分析发现,回波强度在15~45 dB z之间发生短时强降水的站次占86%,而其中20~50 dB z之间的占77%。因此,把短时强降水发生前雷达回波强度阈值确定为20 dB z。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发生短时强降水时雷达回波的强度普遍较冰雹的弱,但回波持续时间较冰雹的长。

2.5.2 VIL及VIL跃变。

VIL(垂直液态水含量)和VIL跃变是判别短时强降水的主要指标[8]。VIL值表示的是将反射率因子数据转化成等价的液态含水值,因此VIL值随着反射率因子的增强而增强[9]。通过对短时强降水发生时和发生前VIL以及VIL跃变统计分析,表明合作雷达监测范围内,所有个例中VIL≥0.5 kg/m2站次占85%,因此把发生短时强降水的VIL阈值确定为5 kg/m2。

2.5.3 强回波底高和顶高。

对流的强弱和回波的伸展高度有关[10]。通过对所挑选的短时强降水个例的强回波顶高统计分析发现,强回波底高普遍在0~2 km,其中强回波底高度在0.5 km以内的站次有77.5%,在1 km范围内的有95%。回波顶高在1~11 km范围内,而回波顶高度在3~11 km的有站次81%,回波顶高大于4 km的有56%。因此,把强回波顶高的阈值确定为3 km。

2.5.4 速度场特征。利用甘南合作雷达资料,对短时强降水个列中的雷达速度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0%的个例中,速度场伴有辐合、中气旋、逆风区、锋面等场特征,其中辐合和中气旋是最为明显的速度场特征,占所有个例中的77%。因此,配合其他雷达预警指标,当速度场有辐合和中气旋出现时,合作雷达监测境内出现短时强降水的可能性很大。

3 结论

(1)甘南高原短时强降水月变化显著,其中8月出现次数最多(占40.7%),5月和7月次之,6月和9月相对较少,说明甘南高原盛夏和春夏之交短时强降水较其他时间频繁。

(2)甘南高原短时强降水过程按照环流形势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高原低槽切变型、槽后西北气流型和高压内部型,分别占总数的72%、25%和3%。

(3)甘南高原短时强降水时的平均云顶亮温为-66.8℃,8月云顶亮温值最低,7月次之,说明甘南高原盛夏短时强降水单体的发展最为旺盛。

(4)甘南高原短时强降水雷达回波强中心强度大于20dbz,垂直发展旺盛,回波顶高都在3.0 km以上,85%的个例垂直液态水含量超过0.5 kg/m2,77%的短时强降水速度场有明显的辐合或中气旋特征。

摘要:利用甘南州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146个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2011—2012年5—9月降水观测资料,风云2E红外云图资料和合作、武都高空站高空观测资料,对甘南高原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甘南州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天气尺度和中尺度概念模型和甘南州分县短时强降水潜势预报方程。同时利用2013—2014年甘南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甘南高原短时强降水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9月甘南州各县市均可发生短时强降水,8月是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最高的月份,5月和7月次之,6月和9月相对较少。按照环流形势甘南高原短时强降水过程可以分为高原低槽切变型、槽后西北气流型和高压内部型3种类型。甘南短时强降水云顶亮温值在8月达到最低。甘南短时强降水大部分个例回波强度大于20 dbz,回波顶高度在3 km以上,垂直液态含水量在5 kg/m2,77%的短时强降水速度场有明显的辐合和中气旋。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潜势预报,雷达回波,甘南高原

参考文献

[1]张之贤.陇东南地区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短时临近预报技术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2]李军霞.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场中逆风区的分析与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

[3]刘惠云,李进忠,蒋军,等.乌鲁木齐市强降水雷达回波特征分析及预报研究[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2):16-18.

[4]范江琳.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定量测量降水及短时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D].成都: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3.

[5]王建兵,安华银,汪治桂,等.甘南高原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及主要环流形势[J].干旱气象,2013,31(1):70-77.

[6]白晓平.西北地区东部短时强降水特征及预报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7]张婷.云顶亮温与义乌市降水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9.

[8]东高红,吴涛.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在地面大风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科技,2007,35(6):877-881.

[9]CINRAD RPG使用手册V7.0.北京敏视达流动雷达有限公司,2003.

甘南高原地区 第4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先后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也提出, “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从以上规定及规划中均可看出, 新农村建设在我国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我国政府对建设新农村的高度重视。

新农村建设所具有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特征, 涵盖了农村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 是一个统一体, 是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是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社会公平, 完善社会保障, 发展社会事业, 实现区域统筹发展。

西部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 也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的西部民族地区大多具有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基础薄弱、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支柱产业以资源依托型为主的共同特征。同时, 西部民族地区也是我国生态脆弱、贫困面积较大的一个特殊区域。新农村建设之于西部民族地区来说, 既是契机也是挑战。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将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实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就西部民族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作一探讨。

二、甘南州概况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 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 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结合部, 是我国十大藏族自治州之一, 地处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地带。甘南州现有人口68.9万人, 包括藏、汉、回、撒拉、东乡、蒙、保安、土等24个民族, 其中藏族人口34.46万人, 占总人口的50.76%, 农牧业人口54.85万人, 占总人口的 79.2%。甘南州是甘肃省主要的畜牧业基地, 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 , 全州有高山草甸草场4084万亩, 境内合作市、夏河县、玛曲县、碌曲县、迭部县、卓尼县均为牧业县 (市) 。甘南州曾经也是甘肃省的主要林区, 是保护省城东部黄土高原的生态屏障, 也是保障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境内有一江三河及120多条大小支流, 水资源总量达254亿立方米, 其中自产地表水资源约101亿立方米, 是中国西北水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 更是黄河、长江上游水资源涵养区, 黄河44%的上游水源补给仰仗甘南。特殊的地理板块、复杂的地质构造, 形成了甘南人文与自然景观并存的旅游资源, 以拉卜楞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以草原风情、生态旅游为特色的自然资源, 均使甘南州独具特色。境内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共存的信教现状, 又使甘南州不同于其他藏区。作为西部内陆省份, 甘南州所具有的“民族性、杂居区、农牧业并存性、文化多样性”的区域特征使其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三、甘南州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甘南藏族自治州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 有其自身的制约因素, 表现为自然条件严酷, 生态环境脆弱, 经济基础薄弱, 工农业现代化程度低, 农牧民收入普遍较低, 城乡差距较大, 这些现状均不利于甘南州的新农村建设。

1.贫困面积大, 经济发展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贫困面积大, 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是影响甘南州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因素。作为西部内陆省份, 由于历史、地缘、基础等因素的制约, 甘肃省经济发展状况与其他省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甘肃现有国家级贫困县43个, 甘南州七县一市中的临潭县、舟曲县、卓尼县、夏河县、合作市为国家级贫困县。《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甘南州作为全省“两州两市”扶贫重点之一, 甘南州贫困人口42.1万人, 贫困面达63.9%。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达12.3万人, 约占农牧业人口的23%。全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29711人。贫困人口、低保户是甘南州农村建设中面对的主要群体, 能否使广大低保、贫困人群脱贫、提高收入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

甘南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经济总量中微乎其微。2010年, 甘南州生产总值为67.7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为23.5∶23.7∶52.8, 2010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100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为14.5∶48.2∶37.0, 甘南州生产总值仅为全省的1.65%, 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高于全省9个百分点, 而第二产业却低近2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却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无论从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 还是三次产业结构比来看, 甘南州经济呈现总量小、依赖传统农牧业、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的消费性区域现状。

2.城镇化水平低, 城乡差距较大

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差距较大对甘南州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在于, 农牧民收入少, 生活水平较低, 恩格尔系数高。2009年甘南州城镇化率仅18%, 在95个乡镇中, 建制镇只有15个, 占乡镇总数的15.8%。甘南州大部分建制镇基础建设落后, 功能不全, 缺乏聚集产业、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009年全国城镇化率为46.6%, 甘肃省为32.65%, 甘南州城镇化水平仅为全国、全省的38.6%、55%;与同类民族自治州相比较, 海西、延边两州的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 分别为62.2%和 64.4%,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甘南州不及前者的1/3。

从收入水平看, 2010年甘南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74元,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68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全国7971元, 低全省31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低全国2712元, 低全省675元。收入水平的增长也跟不上于全国、全省的增长。

2008年甘南州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7.60%, 同期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8年的43.7%, 甘南州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4个百分点, 说明甘南州农牧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 需求层次处于基本的生活保障阶段, 可供用于发展较高层次需求的保障仍然欠缺。

3.人口素质较低,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甘南州各项社会事业较省内其他地区发展滞后, 农村人口素质较低, 影响到甘南州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对价值创造的贡献。2010年甘南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5所, 其中, 小学461所, 在小学中, 寄宿制小学144所, 寄宿制小学占31.2%;普通中学51所, 在普通中学中, 寄宿制中学45所, 占普通中学的88.2%;职业中学9所;中等专业学校4所, 幼儿园16所。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44952人, 其中, 小学在校学生89673人, 寄宿制小学在校学生68796人;初中36087人;高中14843人;职业中学1949人;中等专业学校2400人, 在园幼儿4932人。

甘南州农牧业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 79.2%, 而全州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4.87年, 还达不到小学五年级水平;全州乡村从业人员中, 文盲、半文盲率高达24.25%。较低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和较高的文盲率, 不利于甘南州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的转移、产业的升级。

2009年, 甘南州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80.18%、85.25%, 同期甘肃省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2.63%和92.91%, 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事业的发展滞后, 带来的是民族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低, 劳动力素质差, 对知识的吸纳能力也随之降低的恶性循环。

资料来源:根据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整理。

由于甘南州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尚未公布, 但根据第五次及第六次甘肃省与全国的比较可以看出, 甘南州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甘肃省平均水平, 并且必须要注意的是, 甘南州接受双语教育的人数在总人口中占有相当比重, 随之提升了受教育程度的比例。

4.基础设施滞后, 生产、生活方式传统

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其所具有的先行性、基础性、不可贸易性、技术上的不可分性、准公共物品性等特点决定了基础设施中应有很大一部分的社会分摊资本, 这种投资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 是直接生产部门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基础设施对一个国家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不仅体现为基础设施投资大约占公共投资总额的40%~60% (或总投资的20%) 。同时, 基础设施与GDP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世界银行1990年的数据表明, 人均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 则基础设施总量增加1个百分点, 居民获得安全饮用水增长0.3%, 铺砌的公路增长0.8%, 电力增加1.5%, 电信增加1.7%。

甘南州地域辽阔, 农牧区人口密度较小, 农牧民饮用水安全存在一定的问题, 致使广大农牧区群众的健康存在一定隐患。农村公路建设状况也不尽人意, 虽说通过各级政府的努力, 通乡油路、通乡等级公路和通村公路的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总体来说还是呈现公路等级差、层次低的现状。甘南州广大的牧区依然依赖传统生活方式, 采用牛羊粪取暖做饭, 沼气的应用也仅局限于人口较为稠密的农区, 牧区牧民在没有定居的情况下, 现代生活方式及其便捷的现代生活设备还是与之无缘。甘南州一些较为偏远农牧区还存在用电难的情况, 农村电网老旧、电压不稳、电费高昂的现象普遍存在。农牧区没有垃圾处理点, 没有排污、排水设施是普遍现象。甘南州牧区牧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决定牧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必须以传统作业方式的改变为前提。因此, 甘南州新农村建设中, 基础设施的建设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前景。

四、甘南州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新农村建设最终是要为“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 因此, 在甘南州新农村建设中, 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1.推进农 (牧) 业产业化进程, 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

现阶段, 甘南州提出了“一特四化”策略, 即确立高原特色畜牧生态产业的目标, 实现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技能化培训, 对于甘南州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及现代畜牧业的良性、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就甘南州牧业为主、农牧业并存的现状, 可采取因地制宜的组织形式。如在以玛曲县为代表的牧区就可采用“公司+基地”模式, 甘肃锦凤翔餐饮有限公司通过收购原夏河县肉联厂, 实现了“公司+基地”的具体实践, 提高了当地及周边牧民的收入。

2.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提高农牧民素质

甘南州农牧区的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一批农牧业大户、农牧民经纪人、农牧民技术人员和农牧业企业家等专业人才, 而现实是在甘南州农村普遍存在青壮年文盲, 这些青壮年文盲既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中坚力量, 又是那些家庭的掌门人或决策者, 他们的眼光、胆略不仅影响自身的生活、生产方式, 而且对下一代的成长具有指导意义。因此, 在现有水平上, 对甘南州农村的青壮年文盲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 才能将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具体践行为现实。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 同样都进行新的投入 (新种子、肥料、杀虫剂和农药或修建道路等) , 受过4年学校教育的耕作者, 比从未受过学校教育的耕作者, 要多产出13%, 而同样在没有新投入的情况下, 产出差也能达到6%。教育的高私人回报率也能说明教育的重要性。J.金特 (Jeffrey Nugent) 和P.A尤塔帕洛斯 (P.A Yotopolulos) 对12个高收入国家和14个低收入国家中级教育的社会回报率和大学水平教育的社会回报率, 以及大学水平教育的私人回报率进行了如表2所示的估计。

资料来源:Hagen, Everett E:The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The fourth edition, IRWIN, 1986。

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人口素质, 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对经济发展的阻碍在某种程度上更胜于物质资本的短缺。甘南州要实现经济发展, 必须使用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劳动者, 这就要求甘南州的发展必须注意保持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均衡增长。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缩小城乡差距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决定农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也影响农牧民的生活、生产方式, 针对现阶段甘南州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现状, 需要增加资金供给力度, 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 构建城乡协调平衡、公平合理的基础设施财政供给新体制。提高农牧民饮用水安全, 建设生活垃圾处理点及污水排放设施, 更新农村电网, 通过在生活方式上的改善进而影响生产方式的改变。

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绿色农 (牧) 业

浅谈甘南地区农村家庭养羊的经验 第5篇

1 因地制宜选择优良品种

在农区、半农区, 养羊户在选种时应选用适宜当地的健康良种公羊和母羊自繁自育, 这样既可以提高羊的品质和生产性能, 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又可防止因引入新的羊群带来病原体。

2 养羊规模要适宜

养羊规模应量力而行, 可根据家庭现有耕地多少、草场大小、饲草饲料数量、劳动力多少及可投入的资金数量等条件决定。而养羊经验丰富的农户, 在资金和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适当地扩大养殖规模, 从而获更高的经济效益。一般的养殖户以饲养繁殖母羊20~35只的规模较为适宜。

3 合理放牧

3.1 合理分群

根据羊的品种、性别、年龄、个体大小、生产用途及农牧区草场状况, 合理分群, 进行放牧。

3.2 放牧时间

冬春季每天放牧5~7h为宜, 夏秋季每天放牧10~12h为宜。秋季根据天气状况, 适当延长放牧时间, 必要时还可实行夜牧。

3.3 选择草场

为了合理利用草场, 减少牧草浪费和羊群寄生虫病的发病几率, 应推行草场划区轮牧制度。夏秋季节放牧, 草场应选择地势较高、冬春又无法利用的山腰草场, 或草质优良的山沟里进行放牧。冬春季节, 牧场应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的地方放牧。

4 注意饮水和补充食盐

水是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具有调节体温、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饮水以清洁的河水、泉水、井水为宜, 让羊自由饮水, 每只羊每天需水2~5kg, 1~2次/d。食盐是动物机体代谢不可缺少的矿物质饲料, 单纯放牧从饲料中获取的矿物质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必须另外补充。食盐补充量:成年羊每天10~15g/只, 育成羊7~10g/只, 羔羊3~5g/只。

5 实行暖棚圈养

由于本地区冬季寒冷漫长, 不利于羊的生长发育, 实行暖棚圈养技术, 能较好地解决羊在冬季的生产环境问题, 有利提高羔羊成活率, 缩短生产周期, 提高经济效益。

6 定期驱虫和药浴

育肥羊在育肥前必须整群驱虫, 羊在生长过程中极易感染体内外寄生虫, 造成羊生长缓慢、抵抗力下降, 严重者导致死亡。因此, 根据寄生虫流行情况, 每年进行定期驱虫和药浴。通常在春季进行第一次驱虫, 常用药物有丙硫咪唑, 用量10~15mg/kg, 间隔10~15d后, 再用虫克星驱虫1次, 用量0.3mg/kg;秋季再进行1次, 方法同上。药浴每年冬春季各进行1次, 药物可用1%敌百虫溶液。

7 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羊舍、羊圈、场地及用具应保持清洁、干燥, 每天打扫圈舍及场地卫生, 定期用10%~20%石灰乳、10%漂白粉对圈舍及用具进行消毒。饲草料要清洁、干燥, 不能用发霉、腐败的饲草料喂羊, 饮水要清洁, 不能饮用污水和冰冻水, 避免饲喂寒露草和霜冬草, 饲喂氨化草要掌握用量, 防止氨中毒。

8 适时出栏

根据市场行情, 合理采用育肥方式, 适时出栏,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9 育肥方式

9.1 放牧育肥

放牧育肥只能在青草期进行, 牧区一般处于5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之间。一般经过夏抓“水膘”和秋抓“油膘”两个阶段。放牧育肥是草地畜牧业的基本育肥方式, 这种方式要求必须有较好的草场。其优点是成本低和效益相对较高, 缺点是常常要受气候和草场长势等多种不稳定因素变化的干扰和影响, 并因此使得育肥效果不稳定、不理想。放牧育肥羊一定要保证每只羊每日采食的青草量, 关键是水、草、盐等方面要同时配合好, 如经常口淡口渴, 或放牧不得法, 则必定影响育肥效果。

9.2 舍饲育肥

是根据育肥前的状态, 按照饲养标准的饲料营养价值配制羊的饲喂日粮, 并完全在羊舍内喂、饮的一种育肥方式。采取舍饲育肥虽然饲料的投入相对较高, 但可按市场需要实行大规模、集约化、工厂化养羊。这能使房舍、设备和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利用, 劳动生产效率也较高, 从而可降低成本。这种育肥方法在育肥期间可使羊增重较快, 出栏育肥羊的活重较放牧育肥和混合育肥羊高10%~20%, 屠宰后胴体重高20%。在市场需要的情况下, 可确保育肥羊在30~60d的育肥期内迅速达到上市标准, 其育肥期比混合育肥和放牧育肥均短。

一般舍饲育肥的日粮以混合精料的含量为45%、粗料和其他饲料含量为55%的配比较为合适。如果要求育肥强度再大些, 混合精料的含量可增加到60%, 但绝对不能超过60%。

9.3放牧加补饲的混合育肥

这种育肥方法大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育肥全期, 羊每天均放牧且补饲一定数量的混合精料, 以确保育肥羊的营养需要;另一种是把整个育肥期分为2~3期, 前期全放牧, 中后期按照从少到多的原则, 逐渐增加补饲混合精料的量再配合其他饲料来育肥。开始补饲育肥羊的混合精料的量为200~300g/d, 最后1个月增至每天400~500g。前一种方式与舍饲育肥的方法一样, 同样可以按照要求实现强度育肥, 适用于生长强度较大和增重速度较快的羔羊。后一种方式则适用于生长强度较小及增重速度较慢的羔羊和周岁羊。

混合育肥可使育肥羊在整个育肥期内的增重比放牧育肥提高50%左右, 屠宰后羊肉的味道也较好。因此, 只要有一定条件, 还是采用混合育肥的办法育肥更好。这种方法适用于半农半牧区。

摘要:农村家庭养羊若要获较高的经济效益, 需注意因地制宜选择优良品种、养羊规模要适宜、合理放牧、注意饮水和补充食盐、定期驱虫和药浴、做好疾病防治工作以及适时出栏, 同时介绍3种育肥方式, 以供养殖户参考。

甘南高原地区 第6篇

牧草的病害是指由于外源的微生物, 如细菌、病毒、真菌等侵入而引起牧草生长发育的异常生理状态, 即病变。近几年发生较多且比较普遍的主要有锈病、褐斑病、白粉病、黑粉病等。[1~5]

刘若等在20世纪70年代对天祝草原的病害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6,7], 并在80年代末对金强河的牧草真菌病害进行了调查研究[8]。马占鸿, 武新, 李克昌等 (1994年) [9~11]对宁夏牧草病害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调查研究, 详细而全面的分析总结了草地病害对牧草的影响。李春杰和赵震宇 (1995年) [12]对新疆草地饲用植物霜霉病 (Peronosporaceae) 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

真菌除在田间寄生植物引起病害外, 在农产品贮藏期也能通过寄生或腐生引起腐烂或霉变。其中有些真菌代谢的毒素可以引起人畜中毒或致癌。因此, 真菌是一类主要的植物病原菌。前人研究表明, 在草原上植物病原黑粉病发生严重[13~16]。

甘南地区牧草真菌病害发病比较严重, 如牧草的霜霉病, 牧草锈病, 牧草褐斑病等, 影响到牧草的正常生长, 也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一、材料与方法

㈠试供材料 2008年6月~8月在甘肃省甘南州高寒草原的合作、玛曲等地, 采集不同牧草病害的新鲜标样并压制成标本。 (部分是甘肃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教研组植物标本室保存) 。

㈡试验方法 采集多种草原牧草病株并制作病害标本, 选取症状典型的标本进行观察, 从病菌侵染植株的部位、孢子堆的形状、颜色、黏结状态以及发病植株与正常植株的不同表现对标本进行症状描述;根据在显微镜下所观察的病菌孢子的形态特征, 绘出孢子形态图;最后进行显微拍照。结合标本病害症状及病菌形态特征对其进行性状描述, 鉴定其种类。

㈢采集地点 经过调查鉴定的9种病害主要采集与甘南州码曲县沙河沟, 甘南州合作市城南山和甘南州码曲县城黄河桥畔。

二、结果与分析

㈠病害症状描述 经过调查鉴定, 采集鉴定出草地主要病害9种, 现分别描述如下。

1.珠芽蓼锈病 (puccinia vivipari) 。危害叶片、叶柄和茎, 但主要危害叶片, 在叶片两面均可发病。初生黄褐色斑, 病斑扩展后叶背面稍隆起, 即病菌夏孢子堆, 表皮破裂后散出棕褐色粉末, 即夏孢子, 致叶片早枯。生育后期, 在夏孢子堆四周形成黑褐色多角形稍隆起的冬孢子堆。

夏孢子堆生于叶片背面, 散生, 裸露, 圆形、椭圆形或近圆形, 0.5毫米~1毫米, 褐色, 粉状;夏孢子球形、近球形或倒卵形, 18微米~25微米×17~24微米, 黄褐色, 有刺。

冬孢子生于叶的背面, 散生或少聚生, 裸露, 近圆形, 直径1毫米~2毫米, 深褐色, 粉状;冬孢子椭圆形、倒梨形, 双胞, 褐色或淡黄色, 柄端较细, 另一端较粗、光滑, 常常互相低压成不规则形, 22.3微米~40.5微米×12.6微米~22.7微米, 隔膜处稍缢缩;柄无色、易断 (见图1) 。其病原菌为珠芽蓼柄锈菌 (puccinia vivipari Jφorstad) 。

2.刺儿菜锈病 (puccinia calcitrapae) 。危害寄主叶片、叶柄、茎等, 主要危害叶片背面。发病初期叶片背面出现褐色、黑色或淡褐色冬孢子堆, 圆形或近圆形, 直径1~1.5, 聚生, 发病后期感染叶片几乎全部覆盖, 粉状 (见图2) 。

夏孢子堆生于叶的两面, 主要生于叶片下面, 聚生, 圆形或近圆形, 直径0.3毫米~1.5毫米, 褐色, 粉状;夏孢子球形、近球形或宽椭圆形, 23.2~32.1微米×19~26微米, 基部增厚, 黄褐色或肉桂褐色, 有细刺, 基部光滑。

冬孢子堆生于叶的两面, 主要生于叶片下面, 裸露, 散生, 常聚满整个叶片, 圆形或近圆形或椭圆形, 长0.3毫米~1.5毫米, 粉状, 栗褐色;冬孢子椭圆形、宽椭圆形, 39.2微米~54.5微米×21.6微米~28.3微米, 两端圆或基部渐窄, 表面有密刺, 双胞, 隔膜处不溢缩, 顶端不增厚, 肉桂褐色, 有细疣, 不明显, 似光滑, 柄无色, 长45微米。病原菌为阿嘉菊柄锈菌 (矢车菊变种) puccinia calcitrapae de Candolle var.centaureae (de Candolle) Cummins。

3.高原毛茛锈病 (Puccinia ustslis Berkekey) 。危害寄主叶片, 叶柄、茎, 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后期使叶片卷缩形成棒状, 紫褐色, 冬孢子堆裸露于表皮外面。冬孢子群生, 36.8微米~64.3微米×12.3微米~26.5微米, 单生于柄上, 表面光滑, 梨形或楔形, 双胞, 隔膜处不溢缩, 柄无色, 不易脱落, 4微米~8微米。病原菌为黑褐柄锈菌Puccinia ustslis Berkekey, J.Bot。

4.秦艽锈病 (Puccnicia gentianae) 。主要危害叶片, 受害叶片背面初期产生散生或聚生凸起的土黄色小疱, 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形状不规则, 大多数生在秦艽叶中脉的两旁、叶尖和叶片基部。

夏孢子堆生于叶片正面, 界限明显, 圆形或不规则形, 直径1毫米~5毫米, 稍隆起, 肉桂褐色, 初期生于寄主表皮下面, 生长后期裸露, 并变成粉状;夏孢子球形、倒卵形、饼形19微米~31微米×20微米~23微米, 壁厚1.5微米~3微米, 黄褐色, 有稀疏倒刺 (见图4) 。

冬孢子堆黑褐色, 冬孢子椭圆形或长方形, 29.7微米~40.3微米×22.5微米~27.8微米, 两端较圆, 隔膜处有缢缩, 深褐色, 表面光滑, 有无色易断短柄。根据庄剑云中国真菌志 (2003年) , 该病原菌为龙胆柄锈菌Puccnicia gentianae (F.strauss) rohling。

5.毛莲菜锈病 (Puccinia hieracii) 。主要危害寄主的幼嫩绿色部分, 如幼叶、叶柄及新梢。叶片被害后叶片正面产生圆形小病斑, 中央橙黄色有光泽, 边缘淡黄色, 周围具有黄色晕圈。随着病斑的扩大, 病斑中央产生蜜黄色微凸的小粒点 (病菌性孢子器) , 潮湿时小粒点上溢出淡黄色黏液 (性孢子) , 黏液干燥后黄色小粒点变成黑色。之后病斑组织变肥厚, 正面凹陷, 背面隆起并长出几根至十几根灰白色或淡黄色的细管状物 (锈孢子器) , 内有大量褐色锈孢子, 成熟后从锈孢子器顶端开列散出。

锈孢子生于叶的两面, 散生, 橙黄色, 表面有瘤状细胞, 圆形或近圆形;夏孢子堆生于叶的两面, 散生, 圆形或近圆形, 直径0.1毫米~0.4毫米, 肉桂褐色, 夏孢子近球形或椭圆形, 23.4微米~30.2微米×19.2微米~24.7微米, 黄褐色或肉桂褐色, 有刺;冬孢子堆生于叶的两面, 散生或少聚生, 裸露, 有破裂的表皮围绕, 圆形或近圆形, 直径0.2毫米~0.6毫米, 粉状, 深褐色;冬孢子椭圆形, 26.8微米~39.2微米×19.1微米~27.6微米, 两端圆或基部渐窄。其病原菌为山柳菊柄锈菌 (见图5) 。

6.驴蹄草锈病 (puccinia Calthicola J.schr?ter) 。主要危害植物叶片, 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至卵形褐色小脓疤, 后小疱破裂, 散出铁锈色粉状物, 即病菌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圆形或长圆形突起, 开裂后露出黑褐色或深褐色的冬孢子 (见图6) 。

夏孢子堆生于叶片上, 但主要生于叶的下面, 近圆形, 散生, 0.5毫米~1.5毫米, 裸露, 粉状, 肉桂褐色或栗褐色;夏孢子近球形、倒卵形或椭圆形, 22微米~30微米×18微米~30微米, 有刺。

冬孢子堆生于叶的两面, 不规则散生, 圆形, 直径0.5毫米~1.5毫米, 裸露、粉状、深褐色;冬孢子椭圆形, 32微米~58微米×18微米~35微米, 顶端较圆, 壁厚1.5微米~3.0微米, 隔膜处略隘缩或不隘缩, 表面光滑, 具无色易断短柄, 病原菌为驴蹄草生柄锈菌 (puccinia Calthicola J.schr?ter) 。

7.凤毛菊锈病 (Puccinia hieracii) 。主要危害叶片, 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淡黄色斑点, 相应叶背面出现疱状突起, 由白色变为淡褐色至黄褐色, 表皮下即为病菌的冬孢子堆。严重时, 叶上病斑多, 引起叶片上卷, 植株生长逐渐衰弱, 甚至枯死 (见图7) 。

夏孢子混生于冬孢子堆中间, 倒卵形或椭圆形, 27.1微米~32.4微米×21.9微米~26.5微米, 有刺, 孔芽1个~2个, 腰生或散生。冬孢子堆生于叶的两面, 圆形, 散生, 直径0.6毫米~0.8毫米, 粉状, 暗褐色;冬孢子椭圆形或, 32.4微米~43.3微米×22.4微米~31.8微米, 隔膜处不溢缩, 壁1.0微米~3.0微米厚, 表面布满小疣, 病原菌为凤毛菊柄锈菌 (puccinia Saussureae Thümen) 。

8.蕴苞麻花头白锈病 (Albugo macrospora (Togashi) Ito) 。主要生在叶片上, 以背面较多。发病初期在叶背面产生稍隆起的疱斑, 白色, 近圆形至不规则形, 即孢子堆。其表面略有光泽, 有的叶片上疱斑多达几十个, 成熟的疱斑表皮破裂, 散出白色粉末状物的孢子囊, 在叶片正面有绿色边缘不明晰且不规则的鬓斑。

疱状隆起生于叶的背面, 孢囊梗短而粗, 棒状, 不分枝, 成排生于寄主表皮下面, 顶端串生孢子囊。孢子囊圆球形或圆筒形, 15微米~19微米×13微米~18微米, 藏卵器壁有瘤状突起, 孢囊梗大小为16微米~70微米×15微米~24微米;卵孢子多生于表皮下或茎内, 浅黄色, 直径28微米~55微米, 表面光滑 (见图8) 。

9.艾蒿白锈病 (Albugo tyagopogonis) 。主要为害叶片, 严重时亦为害嫩茎。叶片染病初在叶正面形成不规则褪绿斑块, 叶背生圆形至不规则形疱状孢子堆、大小不等, 随病害发展病斑褐色坏死, 最后破裂穿孔。病害严重时疱斑密布, 叶片凹凸不平, 最后枯黄死亡 (见图9) 。

三、结语

由于甘南州内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因此病害的种类也不多, 但锈病很严重。由于甘南州境内地形地势复杂, 尤其是交通条件, 特别是边远山区, 深山老林地区交通条件差, 给调查采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尽管我们进行了调查、采集, 但足迹未到之处仍是绝大多数, 因此这一研究结果也只是一个初步研究, 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调查, 采集和研究。

摘要:牧草病害导致牧草产品质量下降, 产量降低, 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对甘南真菌病害调查表明, 甘南地区牧草真菌病害发病比较严重, 室内鉴定出9种病害, 分别是珠芽蓼锈病 (puccinia vivipari) 、刺儿菜锈病 (puccinia calcitrapae) 、高原毛茛锈病 (Puccinia ustslis Berkekey) 、秦艽锈病 (Puccnicia gentianae) 、毛莲菜锈病 (Puccinia hieracii) 、驴蹄草锈病 (puccinia Calthicola J.schr?ter) 、凤毛菊锈病 (puccinia Saussureae Thümen) 、蕴苞麻花头白锈病 (Albugo macrospora) 、艾蒿白锈病 (Albugo tyagopogonis) , 并对每一种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进行了描述, 对病原进行了显微拍照。

甘南高原地区 第7篇

一、夏河县幼教的现状

夏河县目前共有幼儿园14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0所,民办4所,夏河县县城有6所幼儿园,其中公办2所,民办4所幼儿园均在县城。现公办幼儿园共有44个班,在园幼儿为1 642人,教师61人[1]。夏河县总人口为8. 05万,其中藏族人口为61 18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6% ( 数据来源于夏河县统计局2010年夏河县人口普查) ,夏河县农牧人口占总人口的50% 以上,而夏河县的8个乡镇各有1所幼儿园,因农牧区群众由于畜牧等原因,居住较为分散,因此所在地的唯一一所幼儿园不能完全满足当地的实际需求。另外据了解,夏河县作为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地区,其幼儿教育阶段的双语教学并未开展。

二、夏河县幼教存在的问题

1. 幼儿教育观念落后

夏河县作为西部民族地区,不仅在经济发展上与其他地区有很大的差距,在文化教育上也是一样。学前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基本素质的提升有重大影响[2]。尽管近年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政府的大力宣传,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幼儿教育却被严重忽视了。大部分家长认为在幼儿教育阶段的学习无关紧要,再加上很多家长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索性让老人来带孩子,而没有将孩子送进幼儿园,这种情况在农牧区更为普遍。

2. 农牧区留守儿童较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农牧区许多人放下农活,分季放牧,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空巢家庭”在如今的夏河县非常普遍。这种情况下,许多孩子是由爷爷奶奶来监护,由于长辈对子孙的溺爱和自身的文化程度所限,并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大多数监护人认为幼儿园阶段的教育无关紧要,孩子只要安全健康就行,因此在孩子的出勤和学习上放任自流,耽误了许多课程。众所周知,孩子们在幼儿园阶段性格的塑造及对学习态度的养成是非常关键的。在这种状态下,孩子们缺少与父母的相处与交流,并且放松了在幼儿园的学习,这对幼儿教育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3. 城乡教育资源失衡

夏河县的乡镇按地理位置可分为南片五乡和大夏河沿岸乡镇,南片乡镇交通不便,气候恶劣,多为纯牧区,大夏河沿岸的乡镇相对较好,因此在幼儿教师的招聘与分配上一般都是愿意留在县城或公路沿线,南片工作大都属于“无奈之举”,因此在师资力量上造成城乡失衡。另外,在硬件设施和城市公共建设方面农村本来就处于劣势,广大农牧区孩子得不到与县城同样的教育资源,城乡幼儿教育硬件和软件上都是失衡状态。

4. 农牧区丢失了自身的教育资源

农牧区的幼儿园中对当地教育资源的开发基本处于空白,农牧区教师的业务素质不高,因地制宜的开发课程的能力薄弱[3]。照抄照搬发达地区的课程这一方法对农牧区并不适用,而且农牧区幼儿园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上有着大量可发掘的教育资源。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成为民族地区发展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

5. 幼儿教育环节中双语教学缺失

双语教育在民族地区的施行已经趋向成熟,而在幼儿教育阶段的双语教育则明显不足,夏河县在幼儿教育阶段的双语教育则为空白,幼儿阶段对语言的学习至关重要且效果明显。作为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地区,夏河县的幼儿教育阶段应开办双语教学,教师人员配备上应当多民族混合任教,学生多民族混合编班,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双语环境。

三、对夏河县幼儿教育的几点思考

1. 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

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了农牧区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政府应通过各种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重视广播电视这一渠道,用新闻广播等方式加强义务教育的宣传,引导群众学习、了解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义务教育的方针政策,让老百姓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学前教育是为子孙后代的长远着想,为孩子们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

2.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农牧区的留守儿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必须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注重与他们的互动交流,使留守儿童在幼儿园阶段身心健康,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 加大投资和政策倾斜的力度,促进城乡教育资源达到相对平均

要达到城乡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就需要加大对农牧区幼教事业的投资力度,地方政府应做到相应政策的倾斜。首先,要加大农牧区幼儿园硬件设施的投资,对农牧区给予相应的学费减免或生活补助等; 其次,要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牧区任教,适当增加农牧区教师的薪资水平,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4. 结合自身优势,开展特色教学

夏河县的农牧区有着巨大的本土资源,如草原和田野就是县城和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条件,应当充分发掘这些本土资源,开展农牧区的特色教学。可定期带领孩子们到草原感受大自然,画画、观察动植物。另外,教师可以开展种植、养殖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变换课堂内容和授课方式,促进农牧区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

5. 将双语教学纳入幼儿教育的范畴

上一篇:运转性能下一篇:小学科学的开放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