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体系

2024-07-13

应用型人才体系(精选12篇)

应用型人才体系 第1篇

1 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

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观念,以教学计划为依据、以培养目标为指导,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全过程实践、全过程质量监控”的原则,构建起以实验教学为基础,课程设计为补充,课外实践为延伸,集中实践(毕业实习)为重点的系统化实践教学总框架,实现了实践教学工作四年不断线。

2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明确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为教学主线,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从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的转变。

2.1 将实际应用贯穿至整个理论教学中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分离的做法。首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变单纯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突出以实际案例分析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使理论讲授中贯穿实例或案例,做到理论与实践不脱节、紧密联系,促使学生把握行业运作、实际项目的实施过程。其次,在教材的选用上尽量选用案例版的教材,使教材和授课内容相吻合,更加实用,效果更好。

2.2 改革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为操作能力培养创造条件

为了使入学新生有扎实的计算机操作基本功,长期以来,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一直坚持在计算机机房上课。教师讲解的内容马上可以让学生进行练习,一方面加深对讲述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2.3 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

1)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尽可能不采用那些集成度过高的一体化实验设备,而以分离元器件为主,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实验的各个步骤及环节,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2)改变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积极开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由教师提出实验整体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过程,并且整个实验尽量模拟实际应用中客观环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综合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好的实验效果也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

2.4 改革考试形式,将实践考核制度化、规范化。

增加实验成绩比重、引入现场实践考核环节。此外,强化课程设计环节,提高课程设计的范围和力度,明确要求凡应用型课程,包括软件设计、数据库应用、网络实践等主干课必须增加课程设计环节,并纳入考核范围。同时对课程设计的选题、执行过程、考核方式也给出了明确的规定。经过多年完善,实践内容的考核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受到学生普遍好评。

3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除了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外,在课余时间,我们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1 成立科研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研发实践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成立以教师或高年级学生为核心的科研兴趣小组,以导师的科研课题或一些具体的技术问题为对象,积极开展各种学习研究活动,使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在全院营造出科研氛围,同时也使学生在科研小组中明确和树立自己的发展方向。

3.2 积极实行实验室和机房开放,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延伸,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根据“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的原则,每学期根据开设课程,开放相应的专业实验室和教学机房。要求学生按照开放实验室流程,实验前有申请和预习报告,实验过程有记录,实验之后有总结。另外学生实验中安排教师进行辅导答疑,并认真批改实验总结报告。这种开放性的实践环节,不仅充分利用了硬件资源,而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积累了书本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效果也相当显著。

3.3 大力组织科技竞赛,以赛促学

始终贯彻和强化学术思想,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华为三康杯”等大学生科技竞赛。

不仅如此,我院也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积极主办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活动,如网页设计大赛、计算机组装大赛、网络应用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等。通过比赛,以赛促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3.4 积极开展技术性暑期实践,让学生在社会中得到锻炼

结合信息技术学院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活动相结合,坚持以技术服务为特点,开展信息化调查、项目研发、深入IT公司体验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中得到锻炼,从而巩固实践培养效果。

4 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全体学生参加各种实践工作

信息技术学院负责管理全校的计算机教学机房、计算机专业实验室,而且还负责校园网的建设和日常管理、维护工作。经过不断探索,建立了以计算机机房、实验室以及校园网络为核心的校内实践基地,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全体学生参加各种实践工作,全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1 参与机房、实验室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将大一全体新生编排成小组,按照预定的工作计划,分批次进入计算机机房,协助老师完成机房的日常管理及各种软硬件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除安排一部分专业能力强的同学负责协助老师对一年级新生进行指导之外,其余学生则根据其自由选择,进入各个专业实验室,协助老师完成实验室工作,包括设备管理、故障维护、实验准备、协助老师完善设计性实验等。

通过这种全体参与的实践工作,使学生具备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同时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组织协作能力培养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2 参与校园网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我院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还承担了校园网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利用这个条件,从三年级的学生开始,除一部分继续协助老师完成实验室工作以外,组织其他学生进入校园网络的有关实践工作,制定详细的实践培养方案,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多个科目的实践工作,主要包括:网络故障的申报受理、服务器的管理维护、网络故障的检修与排查、部门网站的建设与维护、校园网信息的统计等等,让全体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把抽象的网络理论知识带到实践中去解决,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5 抓好毕业实习环节,不断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毕业实习是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实习,可以使学生得到一次综合性的、全面的实践锻炼。毕业实习环节的建设和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5.1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严格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从选题至答辩的整个过程,都严格把关。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尽量以实际科研项目为主,并在学生所学专业方向范畴之内,。规范管理学生整个毕业论文的进行过程,由各指导教师严格审查和论证开题报告,合格者方可开题。在论文的中期阶段,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生论文进度,并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最后由多名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主持答辩,严格把关,答辩通过放准予毕业。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

5.2 综合实习工作

加强学生的综合实习环节,安排学生到各相关专业的用人单位进行实习。通过综合实习,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应用的能力。

不仅如此,针对学生最后一个学期的综合性实习工作,我们还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把毕业实习和学生就业有机结合,通过与软件公司、企业的不断沟通,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项目有机结合的机会,提升学生实际项目研发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在校生由“校园人”向企业实用型人才的转变。

6 建立完善的保障措施

建立完善的保障措施,是对实践教学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全过程质量监控”原则的思考。主要包括教学计划保障、支持服务保障、质量监督保障。

1)教学计划保障,是指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学时比重,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独立设置,充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

2)支持服务保障,主要是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场地支持、设备支持、经费支持、技术支持等,例如在开展科研小组工作时,学院不仅积极提高科研设备和场地,而且还专门出台了《河南中医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自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从制度上给予了经费支持;

3)质量监督保障,主要是指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严格考核,制定完善的考核办法和质量评价体系。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改革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不仅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是教育思想的革新。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给学生传授知识,即知识教育的传统思想,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能力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摘要:该文根据我院的专业培养目标, 积极对实践教学进行大胆改革创新, 以教学计划为依据、以培养目标为指导, 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全过程实践、全过程质量监控”的原则, 构建起以实验教学为基础, 课程设计为补充, 课外实践为延伸, 集中实践为重点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总体框架, 实现了实践教学工作四年不断线。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秀鸯.实践教学的改革初探[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5 (02) .

[2]朱兴明.培育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人才[J].江苏高教, 1999 (06) .

[3]陈多, 陈华光, 胡忠望.计算机实验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4 (3) .

[4]卫邵元, 王彤.工科院校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 2006 (12) .

应用型人才体系 第2篇

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营销人员需求的缺口日益增大,并且企业也对营销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本文从营销方法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来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作 者:朱洪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管理学部,广东,增城,511325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3)分类号:G71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培养体系 对策

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 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 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

课程结构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直接体现形式,能否培养出应用型本科人才需要靠课程结构的实施得以实现,因而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虽然在思想与行动上没有得到明确的转变,如课程体系大多沿袭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应用型大学没有从本质上清晰准确定位,在学分制的背景下学生可选课程的范围很小,等等,但平台加模块化的划分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根据美国大学课程设计的思想,即按功能观的课程理念,具体以按照不同的知识类型和大学的各种功能来选取知识、重组知识,构建高等教育课程。本文试图提出一种通、专结合,特色教育多样化,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一定灵活度和弹性的、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课程结构体系。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

根据科学性质的不同,可把人才划分为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而根据学历层次的不同,可把应用型人才分为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四类,由此产生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简言之就是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它具有“四强调”内涵,即强调应用性知识、强调能力培养、强调技术应用、强调综合素质。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关系如表1。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

所谓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课程设置是指学校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它主要包含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设置既要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合理结构,也要考虑各课程间的合理顺序,课程内容应符合知识论的规律,反映学科知识,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前沿。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结构体系主要通过“阶段+模块”设计法来构建课程模式,即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分类,又要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殊性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课程结构。具体可以分为7大模块,即基础课程模块、综合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基础应用型课程模块、复合应用型课程模块和创新应用型课程模块。这里的专业实践课程模块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实践课程,是专业技能强化的举措。

七大课程模块主要根据三个不同阶段而设立,基础课程和综合课程模块是服务于通识教育阶段、专业基础课程是服务于专业教育阶段、专业实践课程模块贯穿于专业教育和特色教育二个阶段、基础应用型、复合应用型和创新应用型课程模块是服务于特色教育阶段,也可称为强化教育阶段。下面就内容进行阐述:

1.基础课程模块:它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最基本工具,应包含政治课程群和基本课程群。由于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既区别于研究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又不同于高职高专设置的课程体系,所以应设置政治课程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概论、法律与道德等)和学科基础课程群(外语、大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基础课程一般设置一到二门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各学科的文化背景,除了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外,还应包括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课程,如涵盖管理、经济、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形成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对整个院校的课程结构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握。

2.综合课程模块:它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有力工具,更是基础课程模块的延伸。此模块中课程以“类”的形式存在,是使学生完成通识教育阶段的主体。它的范围比基础课程模块中的学科基础课程更为广泛,如艺术类、社会类、环境类、世界国际类、心理类等,一般都是交叉课程集合体,如浙江科技学院开设的“化学与人类文明”、“数学与人类文明”文化素质类课程,以化学、数学、物理为中心,探求数理化的文化背景及未来,不仅向学生展示了数理化的核心内容,更向学生展示了文化历史,把理科与文科相结合交叉而成的新型课程。

3.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它是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起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能在专业范围内突出专业技术的“应用性”知识。学生虽然可以自主选择,但有其一定的限制。

4.基础应用型、复合应用型和创新应用型课程模块:它们主要是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发展目标进行分流选择,既带有一定的就业方向,又是一种实在的本科教育。基础应用型课程模块主要是为一般设计师、理论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教师而划定,复合应用型课程模块主要为不同专业层次的管理师及多种知识交叉性的工作人员而划定,创新应用型课程模块主要是为开发产品者及工程师而划定。这三种模块的划分主要是根据侧重的方向不同而确定课程内容。

5.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它主要是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用性目标要素而专门划分开的一个模块,是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配合与补充,它主要贯穿于专业教育和特色教育两阶段中。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实践教学课程,如课堂实训、分阶段实习、综合模拟实习等课程,比如通信工程专业开设的电子技术实验(模拟和数字两部分),还应设置实践活动课程,以文科专业为例,它包括邓小平理论研究、读书与思考、英语之角、文学鉴赏与写作、文学创作、朗诵艺术与实践等,它的设置都紧密依托学生社团(如表2)。这一模块是充分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灵活运用的核心模块,也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结构的重心。

以上课程模块的设计既突出了学生能力为本的培养要求,更为学生自由选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七大模块中任何一种都可以选择,每一模块中都有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只是有些选修比例大,有些相对小些。如通识教育阶段,基础课程模块中必修的课程相对多些,综合课程模块中选修的比例就大些,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课程。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课程结构体系(见图1)。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通专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发展;第二,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特色教育就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学生在自主选择具体课程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质在通专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特色教育;第三,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在任一阶段都要学会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能在专业实践中得到强化,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能充分运用实践活动检验知识;第四,提倡适度自由。此课程设计以阶段和模块的方式使学生在遵守不同阶段教育的义务同时享有适度的自由,即可以自由选择一些课程。

参考文献:

[1]汪青松,张国定.从文科综合到人文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甑国红.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3]姜凤春.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结构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6).

应用型人才内涵及指标体系构建 第4篇

一、应用型人才研究概述

“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呢?应用型人才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 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多样的, 如果不能清晰把握“什么是应用型人才”, 可能会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带来理论研究的困惑和实践操作的难题。我们首先要搞清什么样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有哪些关键特征?应用型人才能力指标体系如何构成?如何从理论层面区分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解决好上述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才有可能在正确目标指引下开展。

对于什么是应用型人才, 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下了定义, 而因为近些年来关于“应用型本科”的研究一直是高教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大量是从高职或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角度进行定义和阐述其特征。

早在2001年《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篇题为《社会需要应用型本科》的文章把应用型人才定义为:“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 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 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人才。”[1]周远清等认为, “所谓应用型人才, 是相对于高精尖理论型人才、学术型人才而言的, 是指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和具有更具体实践能力的人才。”[2]我国高等教育学奠基人潘懋元先生一直关注应用型人才培养, 他认为,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 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 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 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他还指出, 社会需要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 更需要运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同时, 应用型人才并非只“应用”知识和理论, 不进行研究。“恰恰相反, 应用型人才不仅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发挥作用, 而且在理论的创新方面常常给人们以启发, 特别是应用型人才所展开的应用性研究, 更具有广泛的意义与作用。”[3]刘耘认为,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掌握和应用知识, 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 培养应用型人才重在使之拥有丰富的职业技能, 拥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 拥有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的潜力。[4]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 学者们对应用型人才概念研究的思路大体上有两种:一是总体上从培养目标的指向上进行定义, 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实践, 重于应用性和实践性指向, 主要培养特定职业岗位的应用型、实践型、技能型和操作型人才。二是具体通过与学术型人才的对比, 从知识、能力、素质三大方面, 对其特征进行描述性的界定。其中, 区分学术型或者理论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是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现有研究更多地是对应用型人才进行粗略地描绘, 缺乏精细化的研究。人才培养过程可以分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体系——我们要提供怎样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上述能力——我们培养的人是否达成目标——我们还需要怎样的改进”等五大步骤。其中, 前两步就是培养目标设定以及培养目标细化, 设定了科学的培养目标之后还必须对其进行细化, 必须能够准确地把握, 才能正确引领整个培养过程。应用型人才缺乏精细化研究, 不能对其能力体系进行系统建构, 就很难达到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矛盾的初衷, 也容易造成课程体系设置的随意性、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这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埋下隐患。

二、应用型人才的内涵重构

笔者认为, 通过与学术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对比来界定应用型人才的类型, 基本上描绘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特征。应用型人才需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对某一职业领域有用信息的组织和利用;执行有形或无形任务的能力。这两者一般是倾向于看得见以及表面的特性, 可以看作是外显的成分。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内隐的成分也决定着能否成为应用型人才, 包括动机、个性、价值、情绪等等。在现有研究中“素质”这个维度并不能很好地对此进行划分。如果要进一步区分应用型人才, 对其特征进行精细化研究, 则需要对素质这个维度重新研究。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 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 但都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 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也就是说, 个体生理的、心理的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因此, 我们可以把素质划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身体素质是包含在能力维度的, 属于一般技能, 不仅反映一个人的健康水平, 也是其形成其他能力和较高专业技能的基础, 显然划分在能力维度更为合理。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 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 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教育心理学家张大均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 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 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 它由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方面构成。[5]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心理素质划分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类:在智力方面是指获得知识的多少, 也指先天遗传的智力潜能;非智力方面主要指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大小以及所体现出的行为习惯与社会适应状况。可见, 心理素质的涵盖面是比较广泛的, 既包括外显成分, 如知识和能力的因素, 又包括内隐成分, 如态度和动机的因素。

因此, 笔者认为可以按照外显成分和内隐成分两个层面对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从知识、能力、态度和动机四个维度进行区分。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区分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一是知识:是指一个人拥有的一般知识和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二是能力:是指执行有形或无形任务的能力;三是态度:是指对自己身份的认识或知觉;四是动机: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持续渴望进而付诸行动的念头。前两者属于外显成分, 较易于培养和测量;后两者属于内隐成分, 较难于测量和发展。我们可以按照这四个维度建构应用型人才指标体系, 从而对培养目标进行精细化研究和把握。

三、应用型人才核心指标体系建构

借用胜任力理论研究的相关成果按照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 从知识、能力、态度和动机四个维度构建应用型人才指标体系, 对应用型人才特征进行精细化研究。考虑到时间和研究条件的限制, 笔者主要运用专家评定法初步建构应用型人才胜任力模型。

(一) 应用型人才核心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第一, 采用文献检索法收集资料初步确定应用型人才胜任力要素。这主要是根据现有文献中关于“什么是构成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要素”及“依据什么标准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分层”两个问题的研究总结而来。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中, 现有文献集中于“实践能力”。[6,7,8]这是因为大多数学者从人与外部世界关系划分的哲学视角出发对应用型人才进行界定的, 认为这类人才是运用规律改造世界的人。因此, 是否能够“实践运用”就成为核心因素。但是, 学者们对于实践能力的理解又存在差异。有的把实践能力单纯理解为工作技能, 或者是能否进行良好操作的能力。这种理解主要把培养应用型人才定位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更多学者认为实践能力是可以进行层次划分的, 比如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这种理解实际上建构了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 也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扩展到不同教育层次。那么, 因为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对于不同实践能力的要求各异, 所以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应当放在所属的教育层次来理解。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中, 知识基础、能力类型和工作类型成为主要的标准。[9,10]学者们认为按照这三个标准应用型人才可以从低到高大致分为操作性、技能性、设计性和理论性四个层次, 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层次体系应该呈金字塔形。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应用型人才结构应该是不同的, 经济越是发达, 顶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比例应越高。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是逐步上移的, 目前对应用能力的培养已开始延伸至的应用型研究生教育。而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区分主要在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上, 以及知识应用过程中所体现的创新性和研究性。

第二, 运用专家评定法进一步确定应用型人才胜任力主要要素指标。在研究进程中对专家访谈, 我们提出的问题是“您认为这两类学生培养的最显著差别体现在什么地方?”“您认为应用型人才教育应该主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您认为作为应用型人才, 核心能力应该有哪些?”。我们得出一些主要的应用型人才胜任力要素, 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构模型。

(二) 基于胜任力理论建构应用型人才指标体系

笔者借用这些研究成果把应用型人才胜任力一级指标界定为:知识、能力、态度和动机四个维度, 再对四个维度细分确定二级指标再对具体指标详加描述以利于最终对应用型人才特点有具体而清晰的认识, 见图3-1。

1. 知识。

包括知识结构和知识存量两个方面。应用型人才并不强调他们的科研能力, 而是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传授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带有明显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性质。[11]因为实践问题的解决往往涉及到不同领域, 所以从知识结构上看, 除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外要求更多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 而知识存量上看, 要求理论上“够用”和“实用”的知识。

具体来说, 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 从事实践领域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可以大体上分为几大类: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 指个人对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性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是实践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这是从事实践的较高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环境知识, 这是顺利进行实践工作的主要辅助知识;组织知识, 这是了解组织的政策与制度, 熟悉其工作流程, 理解组织文化并融入其中的需要, 也是顺利实践的辅助知识。

对知识结构采取这样的划分主要是考虑到应用型人才从事实践工作时与个人、职位与组织相关的知识, 这对取得工作成功具有主要意义。

2. 能力。

能力, 与知识有内在的联系, 与应用型人才知识运用相联系的能力, 主要有两个构成要素:一般技能和专业能力。

其中, 一般技能指同工作任务相关的能力, 但又有别于履行具体工作所需的操作技能, 其通用性较强, 主要包括:身体素质、移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交能力等。

专业技能指从事专业实践工作所需的实际操作技能, 可以分为专业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能力和专业的实践能力两大方面。[12]具体来讲专业技能包括:专业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能力、观察、学习和创新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应变适应能力、动手能力等。

3. 态度。

态度是激发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 也是构成不同人才类型的内隐因素。具体到应用型人才的态度维度主要是考虑到其未来从事实践工作的特点来进行严肃筛选, 主要包括:关注细节、主动性和责任感、自信心、持续性和坚韧性、团队合作意识五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选择主要考虑了以下几方面因素:应用型人才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良好的个人基本品质、胜任具体职位所需要的良好工作态度、处于具体组织所需要的合作意识

4. 动机。

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持续渴望进而付诸行动的念头, 是决定一个人外显行为的自然而稳定的内在想法。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强烈的实践工作成就动机, 在工作中要一直不断地为自己一次又一次设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 而且持之以恒地完成, 同时通过反馈机制不断改善行为。动机很难进行测量, 这里对应用型人才比较重要的主要包括成功欲、影响他人的欲望两个方面。

成功欲是指一个人追求完成既定目标的心理需求, 是人们发挥能力获得成功的内在需要, 表现为渴望成功, 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 并且为了在活动中获得圆满的结果, 驱动自己克服障碍, 完成艰巨任务, 达到较高目标。应用型人才“追求事业的成功欲”是核心动机。这是通过个人对成功追求的不同进行人才类型的区分, 是基础动机。

影响他人的欲望是指希望别人认可、支持自己想法和做法的一种倾向, 表现为工作中能够使用讲道理、谈价值观、激发情感等技巧去影响别人, 激发同事和下属的工作热情和完成任务目标的责任感, 或是使他们遵照、执行命令和要求。这实际上表现为应用型人才要在实践工作中拥有卓越的领导力。这是应用型人才在未来具体工作情景中取得成功的驱动力。

在胜任力模型中, 动机指标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决定着人才的行为方式, 但却是难于评价和培养的,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利用实现和实践教学环节, 在真实的或者接近真实的工作场景中锻炼培养。

注释

1[1]李燕铭.社会需要应用型本科[N].中国教育报, 2001-05-11.

2[2]周远清.迈向新世纪的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3]潘懋元, 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 2009:7-10.

4[4]刘耘.务实致用:对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5) :7-9.

5[5]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3, (2) :143-146.

6[6]胡卫中, 石瑛.澳大利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 2006, (4) :92-95.

7[7]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6) :30-34.

8[8]陈仲庚.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结构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 2008, (1) :100-104.

9[9]许为民, 张国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四题[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7) :24-29.

10[10]刘健等.应用型人才的层次及其实践环节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8) :126-128.

11[11]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从单一走向多元[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96.

应用型人才体系 第5篇

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管理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沙坪坝 401331)

【摘要】:本文从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缺口来探讨,从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入手,思考了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的方向,并对该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前言

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赢得了全球刮目的成绩, 首次超过美国, 成为全球产销量第一的国家。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汽车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也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类型提出了要求,尤其是对应用型的车辆方面人才真可谓是求贤若渴。

2.应用型车辆人才的概述

2.1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和特点

应用型人才即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运用于所从事专业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某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所培养的,面向生产一线的,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能将相应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的人才。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应用性人才更应该突出的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知识方面是需要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在能力结构方面包括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一系列能力,在素质方面应该具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责任心、意志品德、心理素质。

2.2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车辆工程中的应用型人才按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为:技能应用型,主要是通过高职和高专院校培养;知识应用型,主要是通过应用型本科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专业所培养;理论应用型,主要是通过国家及部分地方重点大学重点培养。但是无论何种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其教育的目标往往都是培养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强化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引导学生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立足市场、职业,关注产业和企业发展。

2.3车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一)拓宽知识面

车辆工程本科专业首先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基础并拓宽专业的服务面。这就要求学生在本科期间四年学习生涯中,不仅要学习与车辆密切相关的课程知识,还要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譬如说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等基础但往往被学生们忽视的学科。

(二)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又尤其是应用型的人才的培养计划则更应该围绕这一核心。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们不但要能从课堂中学得知识,更需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式、方法。培养能够从各方面获取所需的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通过实验课、基础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实习实训、课外设计、大赛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沟通与合作能力:通过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等,培养学生相互之间、学生和社会等的沟通、交流和合作能力。

(三)提高综合素质

一是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和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二是要充分重视本专业本学科以外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培养。三是在传授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

3.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3.1现有的培养体系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往往受传统教育的质量观影响,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和学术水平的高低作为能力的评价指标,而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欠缺评价手段。

(二)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内容单一,实验设备陈旧,实验内容滞后于科技发展前沿技术,从而导致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缺乏学习兴趣。

(三)受实践课程的学时限制和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影响,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项目设置较少。

3.2可取的革新考核方式

(一)教材方面:课堂教学可以不使用指定教材,但列出一些相关的参考书目。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解大纲要求的课程内容外,还可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参考书目自学相关的内容。期末的考核中的部分试题也可涉及参考书目。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增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二)考核方式:考核的方式不应该过于的单一。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包括笔试、口试、实习和实习报告或研讨会报告等。比如学生分组独立完成项目的设计和制作并出具分析报告等。这样不光可以提升学生在对知识方面的认知程度,还可以提升高团队的合作意识,可谓是一举多得。

3.1校企联合培养

校企联合是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

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优化车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市场对该方面人才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的文化,企业的价值观。认识到企业所需求的人才类型,从而更加了解如何才能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为企业带来价值。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通过这样的教学体系,可以培养出最适合自身的未来的潜力员工,同时也节省了未来培养过程中的培训经费,也可谓是一举多得。

4.结束语

我国的汽车产业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这对现阶段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可这也同时是机遇,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应用型的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为向导,同时通过教育模式的改革为方法加以改变。在这改革的过程中还可以虚心向西方的汽车产业强国学习。与此同时更应该意识到高等学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也受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在这过程中有成功也会有失败。应该要有充分的决心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车辆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孟庆华.面向能力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科学咨询.2010(1)

[2]胡如夫.中德应用型本科高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A).1008-7109(2013)02-0083-04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近些年来的发展速度也不断的加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广泛的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环境让我们发觉人们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不管在课程配置还是人才培养方面都是考验。环境艺术设计并不只是简单地指单纯的外观设计,还包括很多的艺术创新思维、内部设计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内容。当前社会对该类人才的要求不仅有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一些专业思维和实战技巧,怎么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专业设计人才是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值得思考的。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程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应用型人才。通过对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各大高校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主要是从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个方面的课程设计方面的改革来实现的。在公共课程方面,增加了更多素质教育、思维培养方面的课程,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专业发展方面的课程,例如就业培训等,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多的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对以后的就业情况有一个提前的认识,帮助学生有效的规划后期的学习生活。同时增加对专业思维的培养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们专业视野、发散专业思维、促进专业素养的提升。专业课程增加了更多的基础课程,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做多的技能就是本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同时牢固的专业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后期的学习中事半功倍。实践课程方面增加了更多的课程设計和实践部分,能够帮助学生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应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实际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更深的理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但是当学生们走入社会中还是会发现一些不足,如何将学校的培养方案与社会接轨,提高在高校中学到的知识的利用率,将能够更好的培养出应用型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1、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对象。我们在上文介绍的课程体系改革进程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体系研究和(3+1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的研究(本科)两部分。课程体系研究的主要方向仍然延续本文上一部分所介绍的方向,现阶段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方法也是有效的,但是再好的方法也需要执行,上文介绍的很多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大打折扣,并没有有效的实施,所以,如何提高实施的效率成为课程体系改革的最主要的问题。教学方法问题的研究相对于上一问题来讲更加复杂,因为需要众多有经验的教师的共同努力,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均不相同,都是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一点一点积累总结而形成的,具体的教学方法的问题也只有这些有经验的教师最有发言权,但是同样这也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资历深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已经形成了,我们如何能够将研究出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这不仅需要培养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更需要老一辈的教育工作者的大力支持。

2、课程的研究方法。课程的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代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要充分的考虑当今的社会现状,同时需要对原本的课程体系进行一个过渡,中间需要一个承上启下的衔接过程,避免因为课程改革而造成的教育断链,否则会对专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收集充分的资料,进行细致的分析,掌握实时动态,前进的每一小步都需要背后巨大的工作。

四、新型课程体系的建立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想要培养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和岗位接轨,而不是闷头在学校学习各种知识,能将学到知识的知识有效的利用才是最终目标。我们认为,在新型课程体系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第四年教学内容应是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核心教学场所,发挥“工作室”的功能,以室内外空间设计的实际项目为引领,将学生曾经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工作过程”,使“学习内容”与“行业要求”衔接起来[3]。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经历一段过渡的过程,良好的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创造价值。实训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合作,并且在合作中学习其他同学的長处,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不断的成长,开阔眼界、锻炼技能、提高专业素养。总之,实践出真知,只有把学到的知识有效的应用于实践中,才算是真的学会了。

五、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的专业设计人员,培养该类人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调整教学体系,将学校输出的人才与社会进行良好的衔接。如何将高校输送出的人才更好的与社会进行衔接是各大高校均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何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符合社会、专业、岗位的需求,所学即所用,这样不仅能缓解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人才的利用率,避免人才浪费,还能最大力度的促进该行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将实践更多的融入教学体系中,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米永龙.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2] 王恬.基于“3+1”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09:45-46.

[3] 吕丹丹,闫超.基于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J].戏剧之家,2015,08:206.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7篇

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定位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设计、制造、施工、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般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制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时,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构建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知识体系时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又要具有跨学科的知识视野,不仅要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政治理论知识、还应包括身体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培养等相关内容,以开阔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视野,使之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西安邮电学院作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近年来围绕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新的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1 课程体系设计思想

课程体系设计的主体思想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实践并重、三要素贯穿始终。

能力培养主线:本着“能力本位”的原则,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的设置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合理设置课程、实验实践环节、课外活动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创新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必要的职业能力。

理论实践并重: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增加专门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在结构上确保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同等重要、同样完整,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将强化实践教学、系统化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理念落到了实处,充分体现了普通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

三要素贯穿始终: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优化为基础,全面实施文化传承与创造相结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努力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确保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养成这三个人才培养要素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

2 面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

面向我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进行了课程体系的重新设计,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三部分组成。同时,以能力为主线分别构建了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平台的三层次平台,每层次平台下,在理论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中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不同要求构建了多个课程模块,形成了平台——模块化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提高人才适应能力,凸显工程应用型特色。

2.1 理论教学体系

本着“基础牢固、支柱坚实、体现专业特色”的方针,将全部课程分为三个平台:

2.1.1 公共基础平台:

此平台面向所有专业开设,包括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此平台约占课内总学时的50%左右。公共基础课平台的课程设置强调基础性,即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宽广的知识面是创新的“基石”,所以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中,不仅加强了对政治理论、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的学习;还设置了相当数量的跨学科选修课、素质拓展类选修课,鼓励学生交叉选课,构建有特色的知识结构。

2.1.2 学科基础平台:

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本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约占课内总学时的25%左右,学科基础课平台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强调应用性。我们坚持以一级学科门类组织教学,加强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的联系,促使学生打下较为坚实的学科基础,在关键技术类课程设置方面,按照技术发展方向设置相应模块,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研究、应用开发和应用设计能力;在理论教学和工程技术训练中,突出“学以致用”;在教学模式上采取强化基础,加强应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和开发能力。

2.1.3 专业平台:

为加深专业基础和拓宽专业技能的课程,此平台课程共约占课内总学时的25%左右。在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专业课的设置注重突出实践性。由于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承担的实际工程技术方面的具体任务与专业课的学习有最直接的关系,因此专业课的设置就必然要强调实践性,其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

2.2 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普通工科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构建了“工程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思想指导,“目标导向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该体系由3个层次组成,如图2所示。

第一层次为基础实践教学层。以培养学生掌握公共基础实践知识、通用实验工具,认知基本实验现象,增强基本实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环节,含公共及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实验及认识实习等,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

第二层次为学科、专业基础实践教学层。以学生所学的学科、专业理论为基础,以掌握学科、专业基本实验、工程工具,认知学科、专业基本实验现象、实验原理,培养专业的工程实践基本能力,训练分析与解决具体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实践环节,含学科基础及专业课实验、课程设计、开放设计型实验等,面向二、三年级学生开设。

第三层次为专业综合创新实践教学层。以培养学生综合的工程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为主要目的,含综合课程设计、科研开发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学科竞赛训练、开放创新实验等,面向三、四年级开放。

2.3 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

为全面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课内完成必修、选修课、实践环节学分外,还必须获取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学分方能毕业,课外学分包括:

2.3.1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旨在培育和发挥大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和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学术研究等各项科技竞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创新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内容有: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电子产品、机电产品小制作,简单的计算机程序开发,硬件维护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在高年级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中开展科技创新研究项目,参与实验室建设,培养科研骨干和技术开发人才,同时为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设计做前期基础性工作;针对各类科技竞赛、技能大赛等开展的重点课题研究和课程培训;科技发明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等。

2.3.2 校园文化及社团活动:

主要指在课外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素质,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校园文化及社团活动包含: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

2.3.3 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志愿者活动等。

3 结语

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本着“能力本位”的原则,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的设置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的思路,增加了实践教学模块,系统化设计实践教学体系;遵循“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规律,增加了课外学分的培养要求,开设了跨学科、素质拓展系列选修课,充分体现了素质培养的需求。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养成这三个人才培养要素在新课程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03).

[2]鲍洁,梁燕.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05).

[3]章跃,朱永江.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7).

[4]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6).

应用型人才体系 第8篇

一、应用型高职商科人才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 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应用型高职教育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课程体系首先应指向工作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与未来发展的需求, 体现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置必须根据就业市场现实需求, 确定课程的性质、门类、结构和内容,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适应市场和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二) 以能力为本位的导向原则。

能力本位指的是课程的开发、课程的标准、课程的内容、课程的考核评价等都必须体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能力为本位就是要强调理论课程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 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是应用型高职课程体系的核心, 应特别强调实践的目标, 更多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造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

(三) 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的原则。

职业资格标准是某一职业包含的某一岗位的知识、素质、技能和职业道德的要求。课程设置要与国家劳动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接轨, 把职业资格标准作为构建课程体系职业能力的重要依据, 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必须分解到有关的课程中, 职业资格鉴定的每一个考核点必须编入课程的教学大纲, 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有机结合。

(四)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人的成长和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这就要求在课程开发中不仅要关注让学生获得哪些知识和能力, 而且要更多地充实有关思维方式、认知方法等内容, 让学生从中了解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 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 融“教、学、做”为一体, 让学生更多地增强自己探究与发展新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二、应用型高职商科人才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开发的关键, 是科学认识和把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和技术规格, 总结目前理论界与实践领域的核心成果, 笔者提出按照“职业和岗位 (群) ——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核心技能——核心课程——支撑课程与职业延展课程”的构建思路, 通过典型工作过程, 分析典型工作任务, 析解出技术和能力要求, 梳理出知识、技能、素质点, 并通过集合, 整合出专业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和职业延展课程, 构建出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一) 搭建公共基础平台课程。

该平台的主要任务是立德树人, 要处理好培养学生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关系, 突出基础性, 强调工具性, 体现发展性。主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 具有责任感和与人合作, 自我提高、敢于创新的品质, 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课程整合中, 要根据专业特点和相应岗位 (群) 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有选择地加强英语、计算机、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等工具学科教学, 加强学生应用技能的训练, 为其后阶段进行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二) 构筑商务核心平台课程。

主要包括商务环境、商务谈判、商务决策、商务调查分析、商务案例分析等课程。该平台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商务活动的基本规律, 具有从事商务活动的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商务意识和理解力, 熟悉商务的一般操作流程, 通过实践给学生以思维、行为规范、基本技能和基本商务环境的训练, 使学生具有商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具有对商务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三) 构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平台课程。

该平台的主要任务是塑造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有与职业岗位 (群) 专业素质要求相适应的专业基础知识, 以保证培养的人才有实力应对职业岗位的流动和职业岗位专业素质要求提升的需要, 又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 真正做到学生毕业就能就业, 上岗即能顶岗, 并具有较强的工作创新性和社会适应性以及较强的完善自我和再就业能力。

三、应用型高职商科人才课程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施商科人才课程体系的关键在教师。从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到编写实践教学大纲, 从专业理论教学到实习实训指导, 从教学的改革研究到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推行, 都必须由教师落实完成。因此, 教师队伍是否过硬, 直接关系到商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 引进具有高级职称高学历又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二是组织专业教师分期分批进行技术等级培训, 定期组织技术等级鉴定, 使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达到技师水平。三是加大专业带头人和名师的培养力度, 注重建设一批精品课程, 为教师提高能力水平创造良好环境。

(二) 坚持“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职商科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模式, 是把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融为一体, 把实践教学渗透到课程教学之中, 在时间和空间上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 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实践、探究的过程。具体的教学模式有: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等, 其中项目教学和基于问题的教学不但能较好地实现分科课程的整合, 还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把知识教学与情感、态度培养结合起来。

(三) 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当“主演”, 教师在课堂上只讲解课程的框架、重点难点, 而具体的内容则让学生自己消化,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将教室转到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场所和社会。学生通过收集资料、问题分析、提出观点和解决方案、归纳整理结果等环节, 不但可以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 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力, 灵活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四) 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应用型商科人才的培养既要求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 更强调专业技能、更重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对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 应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 灵活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在成绩评定的标准上, 课程的理论考核应着重考核学生是否有个人见解、是否有创见、知识面是否广博;闭卷考试应以主观论述题为主, 鼓励学生阐述个人观点, 鼓励学生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其个性。

摘要:文章根据应用型商科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提出了培养应用型高职商科人才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并从师资队伍、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对体系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商科人才,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向平, 熊威.推进高职课程体系有效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9, 5

经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体系探索 第9篇

1 应用型人才内涵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究,有些学者是从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上入手,有些学者从应用型人才内涵出发,提出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分类、涵义、能力结构和培养意义等内容。本文将应用型人才定义为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其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知识直接应用于社会生产或生活等相关社会实践领域。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由应用科学知识体系组成,包括作为应用科学的工程科学和技术科学2大类别。

我院把“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有专长”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也是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人格品质与知识技能。在此指引下,其经贸与管理工程系提出专业培养方面实施经管与技术结合、经管与外语结合,培养“懂技术、通经管、会外语”应用型管理人才。

2 经管应用型人才实训教学内容体系

实训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习等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经管类实训教学体系进行研究与实践,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确定其概念和构成要素,有研究者把包括硬件平台实训资源作为实训教学体系构成要素,有的提出经管类实训教学体系仅包括层次化模块化实验课程或项目,而有的提出实训教学体系则包括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训教学方法和技术等要素;二是对具体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和总结,主要从经管实训教学特征、社会对经管类学生能力要求,以及知识理解、能力培养等角度论述经管实训教学体系。本文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论述实训教学体系,以实训教学为突破口,可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综合培养,如图1所示。

经管应用型人才实训体系教学内容,如图2所示。

经管类学生既有共同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又有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基本技能包括外语交际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等;专业技能包括业务处理技能和专业软件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包括综合业务处理及能力和综合软件操作及能力。专业技能训练借助教学软件帮助实现,如TurboCRM,国际金融与结算、会计电算化、商业手工沙盘等;而综合技能训练借助教学软件,如工业手工沙盘、电子沙盘、供应链等,同时也可以把多个教学软件结合起来使用,如会计电算化与电子沙盘或供应链结合使用,TurboCRM与商业手工沙盘结合使用等。

3 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教学设计

实训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指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动脑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分析、去发现问题、去思考解决问题、然后最终完成实训项目。将课程体系结构与能力培养模式、实践课程体系教学评价模式相结合,形成“双赢”模式和创新教育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教学设计,如图3所示,将实训方式和实训模块以及学生与教师采用矩阵方式组合起来。

模拟实训教学方法,利用模拟教学软件或真实软件,采用企业实际发生的数据或模拟数据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一方面增加学生感性认识,以便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团队或小组实训教学方法是在一些实训项目中让学生以团队或小组形式进行实训,在团队或小组中每个学生担任一角色,协同完成一个实训项目,然后可以进行角色转换。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各个角色在实训中的不同作用,学习不同角色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协同工作、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 实训和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实训过程中为解决遇到的困难, 会开阔思路, 充分发挥创造力, 去改进或尝试新的方法和操作, 得到正确的结果, 甚至是新的科学结论。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 也是学生验证新理论、充实新知识、尝试新方法、掌握新技术的过程, 是学生将来参加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的预演。通过实训教学, 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术, 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且影响其世界观、思想方法和作风。

摘要:经管应用型人才实训体系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三部分, 通过专业实训和综合实训教学来实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教学设计方面, 将实训方式和实训模块以及学生与教师采用矩阵方式组合起来。通过实训教学, 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术, 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且影响其世界观、思想方法和作风。

关键词:经管,应用型人才,实训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日新, 梁昱庆, 汪令江, 等.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4:1~4

[2]陈小虎, 刘化均, 曲华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5

应用型人才体系 第10篇

一、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质量标准

要实现普通高校会计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认为首先要理解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根据《宋书·袁豹传》中提到的“器以应用, 商以通财”, “应用”是指“适应需要, 以供使用”。布鲁姆对教育认知目标分成六大类: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 这六大类环环相扣、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则指能将学习材料用于新的具体情境, 包括原则、方法、技巧、规律的拓展, 代表较高水平的学习成果。应用需要建立在对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结合会计学专业特点, 高级应用型人才的3A质量标准:

1. 应用意识强。

第一个A是Application (应用的意识) 。对于地方性高校的会计学专业来说, 其主要方向是培养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在构建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更应注重其对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培养学生强烈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这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实际工作的前提, 这也是我们作为地方性大学有别于其他重点大学的一个特点。

2. 分析能力强。

第二个A是Accountant (分析、解析) 。作为“会计”这一特殊行为, 对人才的培养有其特殊的要求。首先, 因为会计信息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信息, 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 会计专业人才应掌握会计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其次, 在此基础上, 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利用会计信息等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决策的能力、了解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 有效开展关于资产投资、资本融通和营运资金管理以及利润分配等管理活动。而且在分析具体问题后进行决策时不能照本宣科, 应有创新意识和分析判断能力。相对高职专科会计人才来说, 这是对本科层次的会计专业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

3. 自我提升能力强。

第三个A是Advanced (高级、提升) 。由于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将要从事的职业生涯受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影响, 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知识更新问题, 如会计准则改革带来的会计信息内涵变化等等, 这就需要其具备自我更新、自我提升的能力。这是普通高校培养的会计学专业人才不同于一般职业院校的应用型人才的地方。

“3A”标准的核心体现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其知识应用意识、分析问题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的培养, 达到其质量标准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构建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构建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想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要根据21世纪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 适应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培养有综合管理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 突现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构建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是培养会计学人才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会计学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

1. 在实践教学项目的设置上体现分层递进。

目前普通高校的会计实验教学存在内容陈旧、单一的问题。绝大部分教学实践仅针对会计核算过程, 很少涉及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控制、财务检查等方面的内容, 没有体现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特色。因此我们认为, 在会计学专业的实验项目的设计上, 首先应基于会计基本技能的实训, 逐步加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对财务决策的选择等实验。在实验内容上由简单到综合、由会计信息的验证型实验到对信息分析和决策的创新型实验、由校内模拟实验到校外的实际运用, 体现了对会计人才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拓。

2. 在实践教学的模式上体现多项结合。

实践教学模式可分为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等多种方式, 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会计信息往往成为各企事业单位的商业机密, 一些企事业单位出于自身利益不太愿意接纳实习、实践的大学生, 而另一方面市场对会计人才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出于人力资源成本的考虑, 对新用人员的培训适应期日益缩短, 总是希望新进的人才能够很快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并且现代日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 对会计人才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人际交往、开拓创新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校内实验教学。但要将财务与会计的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且培养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只靠理论课堂上的知识讲授和简单的模拟实验是不够的, 这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接触了解到实际问题的多样化, 才能使他们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际。我们可通过课程实验与模拟实验相结合、手工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相结合、校内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辅助的方式, 最终构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

3. 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体现模拟仿真。

会计学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大多基于会计信息处理技能的训练, 主要以给定的背景单位信息为依据, 要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完成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内容, 但由于业务的固定性、岗位分工的不明确, 模拟实验大多是一种验证性的实验, 没有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因此会计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应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实验的仿真性, 在岗位设置上应更体现各岗位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性, 在业务的设计上应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性, 在信息的处理上应增加对财务信息的分析与决策。

三、分层递进式实验教学的内容

在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 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是最终培养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有效手段, 但在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存在矛盾的情况下, 有效提高人才综合应用能力的主要手段是校内的实验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基础实验、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开发实践等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 使学生在专业基本技能的掌握、专业应用能力的系统训练、综合应用与分析能力、创新开拓意识的形成与锻炼等方面逐步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最终构造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综合应用能力。分层递进式实验教学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会计实验、财务管理实验、审计实验与综合实验四个部分。按专业知识的递进关系, 实验项目分为下列四个层次:

1. 基础实验。

传统的专业理论课程多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 没有实际动手的机会, 我们在专业理论课程中加入实验教学板块, 让学生在边学边练中进行主动式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 这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基本素质的有效方法。可在《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分析学》等课程中, 针对实际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引入实验教学方式, 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会计凭证与账簿的登记、预算表的编制、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等方法, 同时借助网络课程平台和“厦门网中网”等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的“交互式引导”功能和“自动识别”功能, 完成学生自主实习过程, 以提高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基础实验项目主要有基础会计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财务管理实验、财务分析实验、管理会计实验、审计实验等。

2. 课程实验。

在学生通过基础实验教学掌握了有关知识点的基本应用方法后, 还有必要开设独立的实验课程, 在老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们将理论课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 并使其在实际操作中了解企业会计一般业务的会计处理程序与财务管理基本方法, 对相关知识的实际应用加以巩固。课程实验可设置为财务会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等。

课程模拟实验教学, 可让学生在模拟实验中将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各项业务处理的基本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得到系统应用, 以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基层的财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3. 综合模拟实验。

要培养出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 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能胜任基层会计与财务工作, 更应该能够进行会计工作组织与管理, 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与控制。因此在学生完成相关专业的学习和课程实验的基础上, 要让学生将学到的有关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与决策等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开设《综合模拟实验》课程。本实验教学课程可以制造业经济活动为背景, 学生在实验中按会计业务分工, 分别担任不同的会计岗位角色——公司财务经理、出纳、车间成本核算员、公司业务经理、存货核算员、销售核算员、往来核算员等, 从原始凭证的取得、填制开始, 到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 并根据报表及其他资料进行财务分析和会计报告审计, 最终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业务处理、财务分析、审计等工作。在完成相关会计信息的手工处理程序的同时利用相关软件进行会计信息的电算化处理、信息分析及计算机审计等, 并将手工处理结果与电算化处理结果相印证, 使学生从多方面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 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综合模拟实验分岗位设置、各岗位配合、手工与电算会计核算相结合、会计核算与财务分析、审计相联系的实验教学方案, 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实现学生对知识由理性理解到感性把握的过渡, 开拓学生的思维, 同时在实验中通过不同会计岗位之间的配合, 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协调配合能力和团队精神。比如在综合模拟实验中, 担任审核、管理岗位的会计经理等职务的学生要针对其他岗位人员填制的凭证、登记的账簿等进行审核、核对, 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模拟企业还要完成对报表的分析等工作, 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管理与分析能力。另外在综合实验中由于业务设计的多样性、处理结果的不定性, 让学生在更仿真的环境中灵活运用职业判断与分析。综合模拟实验培养了学生由简单基层财务人员提升为管理型财务人员的素质。

4. 创新开发性实验。

基础模拟、课程模拟和综合模拟都是从会计学专业所涉及的知识和实际工作中所涉及的工作内容来设计的, 但对于培养具有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来说还不够, 因为企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会涉及企业内外各方面利益者, 在企业财务关系的处理中, 要考虑到企业内外环境诸多财务和非财务因素的影响。因此, 还需要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人才的交流、配合能力, 这一目标可通过有关创新开发性实验教学得以实现。在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体系中开设ERP沙盘模拟实验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ERP沙盘模拟实验教学构建了仿真企业环境, 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并将实物沙盘和ERP管理软件的全面运用相结合。在实验教学中, 让学生直接利用ERP企业管理软件对仿真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 将模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经济业务融为一体, 实现动态管理和实时控制、财务与业务一体化, 实现企业资源 (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和信息流) 的有效配置与协调。整个实验从财务角度透视了仿真企业整体运营过程。

ERP沙盘模拟实验实现了从核算监督为主转向预测决策为主的实验目的, 其实验内容涉及面广,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ERP沙盘模拟课程实验涉及了企业整体战略的制定、产品的研发、设备的投资与改造、生产能力规划、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计划及成本、市场营销、财务指标分析、信息系统的建设及组织分工、人力资源的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的内容, 在进行ERP实验时均要予以综合考虑和平衡规划。实验的过程充分体现出企业所有的部门为实现企业目标必须全力配合, 由此培养出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摘要:现代高等教育形势的变化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产生了重大影响, 特别是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普通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特性, 提出了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构建了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的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许平彩等.我国高校会计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企业经济, 2010;10

[2].刘艳华.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探析.当代经济, 2007;6

[3].邓劼.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问题探析.商场现代化, 2007;7

应用型人才体系 第11篇

建筑景观动画专业是动画专业的学科分化之一,重点突出了三维动画领域的建筑、景观展示动画设计与制作、建筑景观动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研究如下:

一、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教学以应用技术型为主要方向

建筑景观动画专业方向选择了以三维建筑动画为主要的教学方向,由过去的理论实践型逐步调整为应用技术型,培养学生的三维软件创作技巧。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建筑动画、园林景观、游戏设计等相关单位负责专门的建筑动画设计工作,可以说点对点的培养专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实现了动画专业的转型。

在课程设置上,建筑景观动画专业方向的每一门课程经过反复验证与讨论,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按照社会用人单位与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适时进行调整。对于教学课程中所涉及的跨学科的交叉知识,授课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有选择地进行针对性讲解,让学生能够及时地理解和吸收所学内容,保证教学进度与整个课程的系统性。

二、培养方向再度细化,精准定位就业目标

在设计类专业中,学生的发展空间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教学过程固然是一个查缺补漏的过程,但是更多的则是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长处,选择最利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向。

为应对日益细化的社会需求,建筑景观动画专业方向为应对应用技术型的教育方针,在本专业方向再度细化专业培养方向。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自身特点,因材施教,细化为建筑漫游动画、园林景观动画、古建筑虚拟还原与修复三个学习方向,三个学习方向之间互通有无,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满足了社会用人单位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学习方向的多样化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拓展空间。以“古建筑虚拟还原与修复”方向为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一部分古代建筑文化与历史背景的资料,满足了学生学习课程知识之外的求知欲。

三、加强教学实践课程,将教学实习引入课程

应用技术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必然要加大加强教学实践课程在整个授课体系中的比例,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强化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当然,大量的强化训练并不是机械的反复练习,而是指在学生消化吸收上一课程的前提下,适时添加新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累积和叠加的学习效果。学生自二年级进入专业课学习后,即开始了教学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项目为教学驱动,穿插进课堂教学中,直至学生毕业,教学实践课程占专业课总比重的70%以上。每门课程均在保证叠加上一门课程内容的前提下,适当添加新的教学内容,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习到新的知识,使其保持旺盛的学习态度。

在这一培养模式下,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通过强化训练,达到社会单位的基本用人需求;能力中档的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即保证了应用技术方面的学习,又学习了项目制作中统筹规划的能力;学习能力比较突出的尖子学生则重点进行设计思维方面培养。可以说,教学实践课程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它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专业实习的教学要求。

四、加强社会实践,将最新的技术手段与业务需求引入教学体系当中

三维建筑景观动画是多媒体影像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创作模式与技法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建筑景观动画专业方向的毕业生若要顺利进入用人单位,那么所学内容就要不断更新换代,业务能力要与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保持一致,甚至要超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应用技术型的专业人才。

建筑景观动画专业方向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加强“学校与政府部门、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将实际的建筑景观动画项目带入到了课堂当中,让学生在实际的项目制作过程中,检验自身所学的知识,查缺补漏。更重要是的,教学团队在这一过程,可以拉近学院与社会单位之间的距离,既可以验证最新的技术手段是否适用于实际的项目开发,又可以在交流中明确社会相关单位的业务需求,为下一步的教学课程是否需要调整探明方向。

综上所述,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所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应用技术型的人才培养要求决定了建筑景观动画的教学体系改革方向,这就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充分了解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用人需求的改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补充教学内容,并依照学生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计划。只有这样,所培养出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1] 刘均星. 建筑景观动画实训[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胡其枫,高近春. 电脑建筑动画探析[J]. 青年文学家,2012(9).

应用型人才体系 第12篇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 是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培养的一种新型人才, 是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提升和拓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同于研究型本科教育, 又区别于高职高专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应用为主线,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将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教育有机结合, 以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 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的本科教育。为了实现与“老本科院校”的错位竞争, 新建本科院校在重新定位的过程中提出在保持原有办学特色和传统的基础上, 兴办“应用型本科教育”。

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面向生产生活实践, 培养大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 更突出“应用”; (2) 相对于技能型人才有更宽的理论技术基础; (3) 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 (4) “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相对完整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 (5) 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突出实践的教学模式。

2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2.1 沈阳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概况

沈阳工程学院 (以下简称“我校”) 工程管理专业于2006年9月试办招生, 2008年通过了本科试办专业的评估。本专业目前已连续招收6届学生, 在校生150人。毕业生3届, 毕业生人数155人。六年来, 我们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定位入手, 以区域经济和能源电力行业人才需求为前提, 积极探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符合市场需要的培养方案。

2.2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1)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最基础最主要的。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行业的人才需要对工程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 结合各类注册工程师的能力要求和岗位发展需要, 我校在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的学生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和未来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根据市场调研以及我校的定位, 我们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手段, 面向电力工程等工程建设领域、工程造价相关领域, 从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定位注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学生的培养注重扎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突出着重实践能力和创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 应充分考虑行业和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和电力建设行业发展调整专业方向,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电力行业和区域经济。

(2) 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我校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点, 本着突出应用性、实践性, 着眼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 对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整合, 制定了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特点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分别设置了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实践教学和课外培养共六个课程平台, 五个课程模块: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创新培养模块, 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别。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详见表1。

公共基础课程强化以专业应用为目的, 按照教指委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合理设置公共基础课, 其中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全院公共课学时为916, 学分57, 学时、学分比例达到41%。强化英语听、说、读、写等综合水平能力的训练和要求, 保证大学四年计算机学习、英语学习不断线。进一步完善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应用 (数据库) 两个层次的教学体系, 重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体现了本科教育“宽口径, 厚基础”的标准, 满足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学科基础课设置经济学、管理学、电力工程基础、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学科基础理论课, 学分37.5, 占培养方案学时的27%, 专业基础课程合理扎实。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工程结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建筑材料、工程施工、工程估价等为专业核心课程。学分28, 占培养方案学时的19%, 专业核心课程深度和广度达到足够支撑专业方向课程。根据人才市场对同时具有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知识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 依托我院能源与电力行业优势, 利用我校现有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 合理确定专业方向模块, 设置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造价方向两个专业方向, 模块课程具有针对性。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模块课程主要有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电力设备概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等课程。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 从职业资格认证角度增设了工程造价方向, 并结合注册造价师的考试科目, 合理地安排了课程, 增加岗位适应能力。主要课程有:建筑工程招投标理论与实务、工程造价审计、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实训等课程。专业方向模块确定合理, 注重工程管理学生从事的职业岗位群的实际, 把理论教学实现了“足够、扎实”。使培养对象具备较强的从事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投资与造价管理工作的知识和能力, 同时还具备从事其他领域建筑工程管理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 重点培养学生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因此,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中至关重要。我校实践教学环节共设置40学分, 占总学分的22.6%, 从第一学期到第八学期共18个环节。其中设置了工程测量实训、工程结构实训、工程估价实训和工程项目管理实训, 并强化了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实训、工程概预算软件实训、工程项目沙盘模拟实训, 利用学院的优势学科的基础实验室优势, 加大教学实践环节力度。如: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增加电力工程实训、发电厂动力设备实训等实训环节。工程造价实践环节有校内外两种形式:一是在实验室里, 利用工程概预算、工程造价、关联达软件算量等软件对工程项目造价的全过程进行模拟, 二是通过专业综合实习的环节, 学生在造价咨询事务所实习, 熟悉工程造价的各个环节, 进行初步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实践环节中的毕业设计:安排学生到我校基建项目、校外实习基地的施工项目以及相关监理单位等建设单位参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等实际工作, 并结合所参与的实习项目来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主要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强化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多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达到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工程技术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执业技能训练的目的。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要准确,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清晰、明确, 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构建要合理, 实践环节落实到位, 这样,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应用型、专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吴阿林.应用型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商教研究, 2006, (11) .

[2]祝亚辉, 佘渝娟, 黄志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金长宏.对我国本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 2008.

[4]黄大文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上一篇:相位噪声下一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