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意图范文

2024-08-05

创作意图范文(精选6篇)

创作意图 第1篇

在莱辛的笔下, 朱莉的爱情苦酒可算作是萨拉欲爱不能的一种情感表达和叙事线索, 读者通过萨拉的视角身历其境地体验了这种与欲爱不能的感情经历, 也让我们不得不从中审视一下爱情与年龄衰老的复杂关系带给老年妇女生活的困扰。

一、萨拉的欲爱不能

创作生涯漫长的莱辛在她各个时期的作品中, “不断地为处在边缘地位的有色人种、女性、老人、弱者的权利呼吁, 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睿智的辩证思维方法始终贯穿在她的整个创作生涯中”。[1]这一次, 她又将自己的敏锐视角转移到了他人甚少涉足的老年妇女的创作主题上。

一直以来, 老年人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特殊群体。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 他们都饱受着巨大的痛苦。由于生理机能、感觉系统、认知等诸多的变化使得老年群体在与外界接触时无意中影响他们自身的内心情感, 从而会直接地丧失对自己的信心;同时, 人们也逐渐对老年妇女形成了一种极大的偏见, 认为她们在身体健康出现滑坡的人生阶段中, 对性爱失去任何的冲动和能力, 因而无意识中就残忍地剥夺了她们爱与性爱的权利。

主人公———65岁的萨拉在守寡的二十余年中, 虽然顽强拼搏并最终成为生活和事业上的强者, 在人们的眼里, 她应该没有任何的欲望, 爱与被爱这样的情感缠绕也不会在出现在她的生活里, 甚至就连萨拉自己在一开始的时候也认为她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一样没有波澜, 平静而单调;但面对两次突如其来而又欲爱不能的爱情时, 她才意识到自己在情感上的软弱。

当她“听到自己被人爱上了, 就迸发出热情的火焰”, [2]“全身立即充满着最可怕的欲望”。[3]可这个26岁的年轻小伙子———比尔的爱情也让她痛苦不堪, 于是她极力地挣脱并回避。她宁愿使自己“不愿意想这一类事情”, [4]而一再地告诫自己“很久以前就已经关上了这扇 (爱情) 门”。[5]面对爱情带来的痛苦和所处的生活环境, 她逃避着自己把这种“关系看做是对待一个喜欢的孩子一样”。[6]这种痛苦和逃避与其说是萨拉对于晚年生活的自己丧失了信心, 倒不如说是现实生活剥夺了她爱与被爱的权利。因为她认为自己“与一位毫无共同之处的英俊少年相爱是不可能的”[7], 年龄的悬殊让萨拉的现实爱情和理想爱情之间产生了那样大的距离感, 她逃避了;而也就在这个时候她才明白“陷在一个被剥夺了爱情的沙漠中是什么滋味, 还有, 不知不觉很快就陷入老年时期, 这又是什么滋味。”[8]至此莱辛向读者展开了一幅老年妇女欲爱不能的情感画卷。

比尔的爱情打破了萨拉二十多年来没有波澜的感情生活, 也让她知道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因此在面对亨利的爱情时, 她显得成熟而勇敢得多。虽然他们的爱情仅仅限于眼神的交流, 但她却能在其中享受到这份爱情给自己带来的一点点愉悦。她也在一点点地把自己深藏多年的感情拿出来重做审视, 有意识地重新探寻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人生中爱情的位置。就像她的内心独白所质问的那样, “很多年来我一直生活得很好, 看怎么突然我因为渴望而病倒———为了什么?是因为被剥夺了什么东西吗?”[9]与亨利的爱情即使能够让她接受老年生活的感情归属, 但最终也因为年龄的差异不得不放弃爱与被爱的权利。在再次痛失了爱情后, “在她的日记中, 每页都写满了这样的标题:空虚、痛苦、难以负担的沉重、无边的悲伤……”[10]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 作品中莱辛通过对萨拉生活经历与比尔和亨利欲爱不能的感情经历的细致而生动地描写, 让我们第一位置地感受到萨拉的寂寞、痛苦与挣扎, 从而最终与萨拉一起意识到老年妇女的情感生活对于她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中老年妇女的情感设置

萨拉的情感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65岁的老年妇女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时的无助与迷茫, 让我们看到了老年妇女在被剥夺了爱情的沙漠中的困境, 也让我们不得不联想到现实社会中空巢老人的情感生活是何等地单一。但这些并不是莱辛欲表现老年妇女生活这一主题的全部, 作品中在设置老年妇女情感生活时, 莱辛有意无意地刻画了安妮的懦弱和伊丽莎白畸形的情感生活, 再一次展现给我们另一片老年妇女情感沙漠。

安妮, 萨拉弟弟哈尔的妻子, 由于在家庭中没有独立经济的地位, 她对丈夫惟命是从。因此, 虽然哈尔自以为是, 一味索取, 但安妮却认为自己照顾家庭、做出任何牺牲都是天经地义的。在对女儿乔伊斯的抚养教育问题上, 即使安妮表现出极大的母爱想亲自照顾乔伊斯, 换回乔伊斯对生活的信心, 但由于哈尔的反对, 安妮却始终不敢接乔伊斯回家。中老年妇女经济地位的缺失直接表现出家庭地位和家庭情感的缺憾, 让我们再一次接触到了她们情感沙漠的干枯, 也让我们再次陷入了对她们生活现状的深深忧虑中。

作品中的另一个人物———伊丽莎白, 年轻时的造化弄人让她嫁与斯蒂芬, 然而婚后的生活让她无法得到自己梦想的爱情。斯蒂芬对生活在19世纪的朱莉的痴恋, 让她尝尽了婚姻感情的冷漠, 她在无望中将自己的感情转向了女管家诺拉。伊丽莎白畸形的情感生活乍一看让我们触目惊心, 可这背后却隐藏着丈夫情感的背叛和饱受着冷落的婚姻生活的现实。她无法面对社会对丈夫背叛、婚姻失败的偏见, 因此不得不与丈夫保持着“好朋友”的关系。

由此, 莱辛再一次通过对作品中安妮懦弱的情感生活和伊丽莎白畸形的爱情选择等情感设置, 揭示了中老年妇女情感生活的社会现状, 发人深思;表现了对中老年妇女全面而深切的终极关怀。

三、创作技巧

莱辛对中老年妇女情感生活的关切不仅仅地表现在对她们入木三分地刻画上, 作品中精湛的创作技巧更能突显其作品的创作意图, 展现莱辛高深的创作才华。

作品中莱辛大量的插入了许多萨拉的内心独白、个人反思和日记选段, 这些使得读者第一时间、第一位置地了解萨拉对爱情的渴望, 但内心却痛苦万分又百般无奈的矛盾情感。与《金色笔记》相比, 《又来了, 爱情》的文字更加简约质朴, 文字中传达的情愫显然构成了这部小说最动人的部分;其实这部小说的结构也并不复杂, 阅读起来也不像《金》那样费神。但创作主题的深刻内涵却蕴含其中。“一切意义均在其形式中”[11]结构的简约正是小说中以萨拉为代表的中老年妇女情感生活的艺术外化, 她们单一无味的生活、没有波澜的情感缺失在简约的结构中显得尤为引人深思。此外,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 整个小说标题中的“爱情”一词使用了英语小写字母, 反映出了萨拉对于爱情可望而不可即、万般无奈的心情。

综上所述, 作品中莱辛通过萨拉这两次欲爱不能的感情经历、小说中老年妇女的情感设置、创作技巧等来揭露老年妇女被社会剥夺爱与被爱权利的生活现状, 体现其创作意图, 从而引发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爱与性爱无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来说都是人生的最基本权利, 是完整人生的基本追求, 生活在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拥有并享受这一权利。现实社会中的老年妇女不仅仅需求物质上的充足, 也需求精神上的满足和爱与被爱的权利!

参考文献

[1]-[10][英]多丽丝·莱辛, 瞿世镜杨晴译。《又来了, 爱情》。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P.11、P.112、P.112、P.101、P.101、P.102、P.113、P.151、P.229、P.324。

公司文艺晚会策划方案及创作意图 第2篇

企业晚会策划方案及创作意图

晚会宗旨:[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示员工风采,增进客户感情交流,推动企业文化,彰显企业品牌

晚会共分三个篇章

第一篇章:生命之光

一切从光开始,有光就有生命,有光就有成长,有光就有收获。

《太阳出来》通过百人合唱、领唱,载歌载舞的恢弘气势,赞美红太阳企业在盛世诞生,普照大地,为永州城市和人民,带来了美丽的希望。

《美丽闪光的事业》述从创业到辉煌的灿烂企业文化与进程,抒发了全体员工的豪迈情怀。

古典舞《俏花旦》把传统翻新,有注入了舞蹈元素,与时尚亲密接触,有不一样的审美和全新的观感。

阳光少女组合《月桂女神》月桂树飘香的夜晚,太阳神阿波罗为女神达芙妮,戴上爱的桂冠。

观众互动《我与红太阳的故事》

第二篇章:阳光家园

沐浴阳光,衣享“红太阳”的美好家园,为永州人民打造高品质的幸福生活。《词语接龙》将以平实、互动的方式,商家表达对社会各界诚挚谢意;VIP客户,以及在场观众即兴赞美方式,说句广告语,表达“红太阳”已家喻户晓,有口皆碑,深入人心。《阳光家园》以员工礼仪,创意服装设计、环保服饰(废弃物)为载体,展示红太阳团队风采,敬业精神,创意观念,以及爱护家园的山青水秀天蓝的高尚情怀。《同喜同贺》在诙谐、开心的笑声中交融商家与客户间的感人事迹,表达红太阳人回报社会,感恩社会的美好心灵。

“太阳部落”组合演唱《太阳最红,顾客最亲》(歌词见后)将用当今流行的演唱组合,全新的地诠释经典老歌,让顾客在愉悦欣赏中,在美好的回忆中更加对新世纪的红太阳的亲近。

第三乐章:跨越彩虹

太阳在前,影子在后,经历风雨终见彩虹,目标永远在前方。红太阳人将以“夸父追日”的大无畏气魄,开拓进取,高举胜利的旗帜,向着新的辉煌迈进。

附件一:

舞蹈类:

(创作)歌 舞:太阳出来了

古典舞:俏花旦

歌伴舞:衣食父母

舞 蹈:红旗颂(外邀)

(创作)双人舞:奔向蔚蓝(外邀)

(创作)舞 蹈:追日(外邀)

(创作)音诗画:阳光家园

音乐类:

(创作)太阳部落组合:太阳最红,顾客最亲(外邀)

阳光少女组合:八百里洞庭美如画

男声独唱:儿行千里

二胡齐奏:八月桂花开

语言类:

(创作)小品:(外邀)

(创作)配乐诗朗诵:闪光的事业

附件二:

太阳最红,顾客最亲

(混声组合)

演唱:太阳部落

太阳……

太阳最红,顾客最亲

你对我的期望,永远照我心

春风最暖,顾客最亲

你对我的信任,创业方向明

红太阳购物都说好

红太阳房产最温馨

心中的太阳永不落

你永远和我们心连心

是你选择了红太阳啰

价廉物美讲诚信

是你成就了红太阳啰

顾客永远是我们的亲人

附件三:

月桂女神

演唱:(阳光少女组合)

传说漫长,浩瀚如史诗般

记载这段,惶惶不安

颜色金黄,阿波罗的光芒

却比不上,达芙妮的勇敢

没有一种爱可以

在自由之上

达芙妮的伤,化身

月桂树倔强

月桂树漂香

那夜风恋月光

我的爱,很不一样

素净的脸上

从不抹浓妆

坚持自己喜欢

月桂树漂香

云缠绕星光

我要,有话就讲

无边的海洋

那辽阔的想像

比谁,都不平凡

森林河畔,阿波罗在追赶

哭著戴上,达芙妮的桂冠

被束缚的爱,已经

没有了温暖

达芙妮的伤,心疼

千年间流传

爱摇晃,爱靠岸

我航向了前方,寻找桂冠

创作意图 第3篇

文学作品中往往是用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反映时代的,散文、小说等都是这样,所以环境描写是文学创作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作品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作品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小说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无不包含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环境描写一般具有以下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暗示及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4.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所以,要“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一般首先要求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或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

作用等。

典型例题オ

一、 2007年汕头市一模《雪夜》

15.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描画冬夜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飞落”下来,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开头对冬夜雪花的景物描画预设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渲染一种寒冷而宁静的氛围,与房内温馨的火盆互为映衬,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衬托。(2)结尾再次描画冬夜的雪花依旧宁静唯美,为故事的结局营造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烘托孤苦老人一片苍凉的心情。(3)将雪花比成能通人性的小精灵,寄托了作者对这对孤苦老人的同情和美好祝愿。(答对其中两点即可,每点2分。也可整合起来,从交代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作答。答“暗扣题目,烘托主题”或“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也可以得1分。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启迪】 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所暗示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来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还可以思考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铺垫人物的作用。

二、 北京西城区2004年高三语文抽测试卷《酒婆》(冯骥才)

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这酒馆只卖一种叫“炮打灯”的酒。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

4. (1)“首善街”的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以“首善”称之?

(2)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借老板的口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通读全文,说说此句的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有四层:那个社会有欺骗、虚假、贫穷、麻木等特点。酒馆老板几十年以假酒骗人。下层劳动者贫穷、郁闷、麻木,习惯于在虚假中生活。以“首善”称之,表达了反讽之意。

(2)答案有三层:用人们对“假酒”的习惯,表明“假”“骗”文化之深重。酒馆是社会的缩影。结尾写老板的疑问,意在点明主旨——对社会中“假”与“骗”的揭示与批判。

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36分)

风筝

鲁 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黑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1. 看见风筝,人之常情往往是愉悦的,而“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文章交代的环境,想想作者生活的时代,谈谈作者为何“惊异”和“悲哀”。(8分)

2. 人到中年,我认识到了“精神的虐杀”的错误,一心想求得小兄弟的宽恕,而弟弟却表示已全然忘却,并无怨恨。然而,“我”的心不觉轻松,反感“沉重”,有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结合那个时代和作者的经历,你如何理解“我”的“沉重”和“悲哀”?(10分)

【参考答案】

1.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这个季节竟放风筝,故而“惊异”;“悲哀”是时过境迁,自然的“肃杀”反映着社会等“严酷”;今不如昔,故而“悲哀”。

2. 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从弟弟认为兄长管教是正常行为,并不认为自己的想玩风筝是“正当”的,触动起心底积淀的“国民的落后意识”,因而“沉重”、“悲哀”。

论森鸥外创作《寒山拾得》的意图 第4篇

关键词:《寒山拾得》,《寒山子诗集序》,主人公,创作意图

《寒山拾得》1916年发表于杂志《新小说》,是森鸥外晚年历史题材小说的代表作。作为历史小说在表现上也比较含蓄,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评论家们从各个方面作了分析。 有说表现了森鸥外希望远离官场的隐逸思想,有说是为了讽刺当时盲目崇洋的青年人,观点并不一致。《寒山拾得》源于《寒山子诗集序》,但又不完全相同。笔者认为这些不同之处是森鸥外有意为之,也正是可以反映他创作意图之处。 本文主要从《寒山拾得》与其创作来源《寒山子诗集序》的不同点来探究森鸥外创作《寒山拾得》的意图。

一、主人公

在《寒山拾得缘起》中,森鸥外讲述了自己创作《寒山拾得》的缘由。寒山诗当时在日本很盛行,孩子们也被广告吸引,想买来看一看。森鸥外觉得书中汉字较多,还不是孩子们能读懂的范围。但孩子们还是兴趣不减,追问森鸥外书中都讲了些什么。在给孩子们讲述寒山拾得故事的同时,森鸥外创作了这篇《寒山拾得》。森鸥外说寒山正是文殊,拾得正是普贤的时候,孩子们又问起了文殊和普贤。无奈之下, 森鸥外就跟孩子们说“其实,爸爸也是文殊,只不过还没有人来拜见我。”很多评论家从此入手,认为这反映了森鸥外希望远离官场的隐逸思想。如田口正直的《森鸥外小论—— 以< 寒山拾得> 为中心——》等。《寒山拾得》发表于1916年, 正值森鸥外从最高陆军医务局长一职隐退之时,说森鸥外创作《寒山拾得》是为了表达自己希望远离官场的隐逸思想完全有依有据。但是细读全文,会发现《寒山拾得》不仅是对寒山、拾得的描述,对闾丘胤的描述也占了很大篇幅。这里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森鸥外自比为“文殊”,那“闾丘胤”象征的是谁呢。看《寒山拾得》题目便知主人公是寒山与拾得,无可非议。不过细读全文后, 就会发现文章不但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描写了“闾丘胤”,而且在文章构成上跟其创作来源《寒山子诗集序》也相差很多。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寒山拾得》的主人公仍有再次考察的必要。

《寒山子诗集序》可以说是寒山子的传记。虽然文中说 “详夫寒山子者,不知何许人也”,但开篇还是从其所属寺院, 与拾得的关系到样貌性情,奇闻异事对寒山子做了一个大致的介绍。“或逆或顺,自乐其性,非哲者安可识之矣。”之后才是闾丘胤登场。可见闾丘胤的出现完全是为了烘托寒山子超脱世俗的特质,说明其行为并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而森鸥外创作的《寒山拾得》开篇描写的却不是寒山也不是拾得,而是闾丘胤。详细介绍了闾丘胤的身份以及来拜见寒山拾得的缘由。寒山、拾得还未出现,作者就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介绍了闾丘胤。从作者对闾丘胤的大笔墨描写上我们可以看出《寒山拾得》中的闾丘胤并非仅仅作为烘托寒山的人物而出现,而是作为跟寒山、拾得同样重要的人物, 甚至比寒山、拾得更重要的人物出现的。

《寒山子诗集序》中对闾丘胤的出现及去拜见寒山、拾得的缘由只做了简单的概述:

胤顷受丹丘薄宦,临途之日,乃萦头痛,遂召日者医治, 转重。乃遇一禅师,名丰干,言从天台山国清寺来,特此相访。乃命救疾。师舒容而笑曰:“身居四大,病从幻生,若欲除之,应须净水。”时乃持净水上师,师乃噀之,须臾祛殄。 乃谓胤曰:“台州海岛岚毒,到日必须保护。”胤乃问曰:“未审彼地当有何贤,堪为师仰?”师曰:“见之不识,识之不见。 若欲见之,不得取相,乃可见之。寒山文殊,遯迹国清;拾得普贤,状如贫子,又似风狂,或去或来,在国清寺库院走使, 厨中着火。”言讫辞去。

寥寥几笔,只是客观描写,并没有对闾丘胤做主观评价。

但是在《寒山拾得》中不止占了很大篇幅,而且其中还有森鸥外对闾丘胤这一人物的主观评价。说闾丘胤只是为了考科举,才读经书、学习做五言诗。没有读过佛典,也没研究过老子。但是对僧侣和道士却抱有一种莫名的崇拜之情。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越是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越是盲目地崇拜吧。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闾丘胤这种“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盲目崇拜”的人的鄙视。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想闾丘胤代表的应该是社会上的一般民众,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辨别理解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只是一味地盲目崇拜。或许他们正是不了解才去崇拜的。这正是森鸥外想要通过闾丘胤这一人物想要批判的社会现象。

二、三种人

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西洋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带来西洋文明。幕藩体制的崩溃,政治体制的改革使人们的精神层面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西洋普遍真理的闯入打乱了日本之前以朱子学为基底的思维模式,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生存意义。个人到底处于什么位置,个人的生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 这些问题成了明治以后的文学家探求的首要问题。森鸥外作为当时的大文豪也开始在作品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但是对于不知所谓盲目崇拜的年轻人,森鸥外还是持批评态度的。不止是对西洋文明的盲目崇拜,从《寒山拾得缘起》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寒山诗》十分盛行,不过人们真的是明白其价值才兴起的读寒山诗热潮,还是只是盲目跟风,原因显然是后者。

森鸥外在《寒山拾得》中根据世人对道和宗教的态度, 将世人分为三类。是森鸥外由闾丘胤这一人物引发的感想。 这也是《寒山子诗集序》中没有的部分。一是埋头于自己的事业对道毫不关心的人。二是专心求道之人。三是介于对道毫不关心和专心求道中间的人。这类人对道并非毫不关心但自己又不积极寻求道。也就是那种会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抱有崇拜之情的人。对第一种人和第二种人森鸥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评价,但是对第三种人森鸥外的评价是“有时在这种盲目地崇拜中也会抓住要点,但成不了什么大事。”可以说带有一种明显的蔑视。这种盲目跟风的中间人,正是作者想要借《寒山拾得》批判的无论对西洋文明还是汉诗不去深究便盲目崇拜的一群人吧。

三、道翘

《寒山拾得》结尾处写到众僧和道翘得知寒山、拾得二人的真实身份后诧异的神情。而《寒山子诗集序》中并没有并没有描写这一场景。

众僧和道翘之前一直把寒山和拾得当做普通人对待。从道翘对寒山和拾得的评价来看,拾得负责供奉食堂的上座的像,寒山则住在寺庙西方的石窟中,每天来寺里取剩菜剩饭, 还带有一种轻视之情。当闾丘胤道破寒山、拾得身份,二人跑出厨房时,众僧与道翘才得知寒山、拾得本身,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竟是这般了不起的人物。像闾丘胤这样不甚了解便来拜见的人固然需要批判。但对修行道教并且与菩萨朝夕相处的众僧与道翘却也只把菩萨当做普通人看待,不识菩萨真身,这又何尝不是森鸥外的反讽呢。对外来文化一般民众不慎了解便盲目跟风这固然是需要批判的不好现象,不过有一定基础的知识分子却也没有能力辨别这确实让人忧心。

四、结语

创作意图 第5篇

一、跟拍镜头要正确运用

2014年秋季, 央视播出的秦皇岛国际马拉松赛, 记者就较多运用了跟拍镜头, 全景、全方位展现了参加国际马拉松赛的老人、儿童以及各国选手, 体现马拉松赛程的拼搏精神和奋勇争先的动人画面。通过跟拍, 作者以参赛选手为拍摄主题, 以公路行道树、隔离墩、欢迎人群以及大海、船帆、海鸟为参照物, 真实表现了运动员的毅力、速度、力度等动感之美。记者通过一组组各具特色的跟拍镜头, 生动展现了一幕幕令人动容、兴奋不已的壮美画面。画面里既有天真稚气的少年儿童, 也有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既有皮肤黝黑的非洲健将, 也有高大白肤的欧洲选手。画面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肤色不同、国籍不同的参赛选手, 在赛道上或快或慢、或温或猛等诸多不同, 他们却都以相同的绿色、健康、运动为宗旨和青春、活力、健康的健身方式向人们展现了五颜六色、健康出彩的生活新方式。记者通过大量的慢速跟进和快速追拍等镜头, 既突出展现了国际马拉松赛的大主题, 又恰到好处地向世界展现了赛区蓝天、白云、碧海、金沙、绿地、红花为背景的美丽、漂亮、干净、健康的秦皇岛壮丽画卷。这就是正确剪辑跟拍镜头的积极作用。大家知道, 跟拍镜头是摄像机跟随运动的被摄主题一起运动而进行的拍摄。由于跟镜头画面中, 始终有一个具体的运动主体, 摄像机跟随着这个主体一起移动, 并根据主体的运动速度来决定镜头的运动速度。一般情况下, 主体在镜头的开始至结束呈现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景别, 因此它能够连续而详尽地表现运动中的被摄主体, 既能突出主体, 又能交待主体的运动方向、速度、体态及环境的关系。由于它能用画框始终套入运动中的被摄对象, 将被摄对象相对稳定在画面的某个位置上, 使观众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视点相对稳定, 形成一种对动态人物或物体静态的表现方式, 使动体的运动连贯而清晰, 从而使摄像机追随人物而出现的运动, 显得真实、自然而合理, 大大增强了摄像的现场感。同时, 背跟镜头实现了观众与被摄人物视点的统一, 将观众的视点高度引到画面内, 跟着被摄人物移动, 能较大程度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感, 将观众的视线带进新闻现场, 带到被拍摄对象或物体前, 给观众很强的身临其境和关注感, 不仅使观众置身于事件之中, 成为事件的目击者, 而且还表现出一种客观记录的姿态, 从画面造型上感觉到, 电视摄像记者在事件现场不是事件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而是事件的旁观者和记录者, 使观众对这条新闻所报道的事件确信无疑, 达到与影像与观众的共鸣, 在客观公证的报道中实现了拍摄者的主观意图。前些日子, 某县电视台一则体育新闻报道中运用了一些跟拍镜头, 则显然用得不合适。为表现运动员拼搏精神, 竟把运动员闯线前的跟拍镜头剪辑为重点画面, 结果本来应该很美的闯线画面却形成了图像既跳又抖, 人物时大时小的不当画面, 这就是跟拍失误, 其负面影响可想而知。这组镜头, 摄像者如果采用固定画面, 就能够比较客观地记录和反映运动员的跑动速度和节奏变化, 因为运动画面中由于摄像机追随运动主体进行拍摄, 背景一闪而过, 观众难以与一定的参照物来对比观看, 因而也就对运动员的跑动速度及节奏变化缺乏准确的认识, 摄像如果采用景别稍大一些的固定画面来表现, 观众就能够看到运动员在固定的框架中飞跑的运动姿态和移动轨迹, 从而在客观上既呈现给观众一个美丽又真实的运动画面, 又在很大程度上达到摄像者的主观意图。

二、推拉镜头起落要准确到位

一场晚会节目, 有这样一组镜头:当播出演员欢歌劲舞时, 摄像采用了急推拉的镜头, 镜头第一幅落到了演员身上, 第二幅落到了乐队上, 第三幅又落到了演员脸部, 再加上此时音响大起, 给人的第一感受就是乱套了。大家都清楚, 运用手动焦距可以产生急速推拉镜头, 这种造型效果, 靠移动机位推拉是难以实现的。急推拉镜头不但强化了画面框架移动的速度, 而且超出了人眼观察物体的感知速度。画面内形象除中心点相对清晰外, 其它部分全部虚化, 呈现出一种放射状, 急速收缩或扩张的画面, 形成一种特殊的画面节奏, 这种画面对人们的视野冲击力极强, 极易引起观众心理上的不稳定感, 常被用来表现某种主观视线, 反映节目中人物暴发性的心理变化及情绪, 使画面的运动力度加强, 节奏加快, 摄像运用得当, 会出情绪、出节奏、出气氛, 能带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从这场晚会节目的画面效果来说, 由变焦距急推拉形成的暴发力和节奏感是与舞蹈本身欢快喜庆的节奏和气氛相吻合的, 但摄像问题就出在:摄像采用了错误的推拉镜头。大家都知道, 急推拉的作用就在于能够表现出强烈地视觉冲击力和活跃明快的节奏感, 但它严格要求推拉镜头的起幅、落幅位置准确, 重点明确。很明显, 本晚会节目剪辑所采用的急推拉镜头拍摄方法是不正确的。如果这组晚会的推拉镜头起、落幅位置统一保持在演员身上, 效果可能会好些。

三、综合运动镜头要干净、利落、流畅

综合运动镜头是摄像机在一个镜头中把推、拉、摇、移、跟、升降等各种运动摄像方式不同程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拍摄的镜头。综合运动镜头能产生更为复杂多变的画面造型, 其运动轨迹是多方向、多方式统一后的效果, 因为能为人们展示一种现实生活中很难产生的视觉新体验, 因而它开拓了表现生活、再现生活及观察、认识自然景物的新造型形式。因它能创造更为复杂多变的画面造型效果, 更受拍摄者的青睐。但如果运用不当, 更会产生最糟糕的画面效果, 事与愿违。如某县电视台制作的风光专题片, 应该说该片大部镜头拍摄的都很好, 美而漂亮, 情景交融。唯独一处败笔, 那就是采用的一个不当的综合运动镜头坏了事。本来海上冲浪的摩托艇, 正给观众带来十足的动感之时, 镜头却瞬间一转, 来到了海滩上的休闲游人之中, 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什么意思?其实, 拍摄者在这里不仅违背了采用综合运动镜头不仅要考虑主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和动势三大基本因素相统一的原则, 更忽视了主体运动的连贯性, 没有充分考虑到动接静、静接动、动接动以及动与静的关系等, 从而不能保证主体动作各拍摄点的有机衔接, 中断了主体动作的连续性, 也就失去了主体运动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完整性。笔者与同事拍摄制作的《数万只红嘴鸥聚会北戴河》新闻就采用了综合运动镜头的拍摄剪辑方法, 综合运用了推拉摇移等多种技术手段, 从不同角度、高度、方位、空间展示了春季北戴河碧海蓝天翔鸟、白羽红嘴黄爪;拉开鸟翔海空万里, 推近鸥鸭戏鱼浅底;摇过去层层海鸟拍浪起舞, 移过来团团雪鸥高歌呢语。这里, 既有气势恢宏鸟群全景镜头, 又有单只白鸥红嘴戏鱼的细节镜头, 充分展示了一幅立体、交叉、多姿、多彩、多面的海鸟多变画面, 因而得以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

笔者仅就电视节目中拍摄运动镜头常见问题影响创作优秀电视节目, 谈谈个人想法。还是那句话:拍摄运动镜头只有正确体现创作的主观意图, 才有用。

摘要:正确运用跟拍、推拉和综合运动镜头, 是创作优秀电视节目重要的拍摄手段, 但必须在正确的科学的创作意图指导下, 方能准确实施拍摄各种运动镜头。运动镜头不可滥用。

创作意图 第6篇

《我的名字叫可汗》(以下简称《可汗》)以911事件为故事背景,以爱为主线。男主人公可汗是一个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以下简称自闭症)的穆斯林,他在美国与信奉印度教的已有一个儿子的美发师曼迪亚组建了家庭。911事件引起的对穆斯林的仇视,导致曼迪亚的儿子因跟随可汗的姓氏而被殴打致死,曼迪亚迁怒于可汗。为挽回爱人,可汗踏上横跨美国觐见美国总统的旅途。弱势的男主人公为爱情不惜一切,加上煽情的情节和背景音乐,《可汗》赚足了观众的泪水。但撇开剧情,2010年的印度电影业处于低迷期,从导演乔哈尔(以下简称导演)创作的角度来看,整部剧渗透着导演意欲长驱直入国际市场的自信和野心。

电影符号学的创立者麦茨认为电影也有外延和内涵之分,两者各包含一个能指一个所指,能指表示物质层面,所指表示精神层面,外延的能指和所指的联结产生内涵的能指和所指。这里,我将从电影业的角度,把影片的内容转化成跟电影业相关的角色,从整体和局部分别展开探讨,从整体上而言,我聚焦于剧情,而局部分析我分为人物间的联系以及情节设置两个方面,本文论述过程中将运用电影符号学当中的能指和所指,外延和内涵的相关理论,分析其所蕴含的意义。

二、剧情

911是世界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是能指,所指是导演希望自己的电影也能成为一个里程碑。而影片的主要拍摄地点只选择了印度孟买和美国洛杉矶,二者分别代表印度宝莱坞和美国好莱坞,男主人公进入洛杉矶的那一刻本身就有进驻的意味,一股PK的气味油然而生。

大家是否觉得可汗重返遭飓风袭击的乔治亚州这一环节似乎有些突兀。事实上,导演是将可汗的无私奉献和总统布什以及政府的不作为做鲜明对比,在这段剧情中能指是时不时的哀嚎和残破的教堂,可汗和布什政府是所指,两者构成内涵的能指,象征着不同的人与不同的环境,内涵的所指是大国会有不作为的总统,所以再强大的电影业也会有突破口。

三、主人公

导演致力于男主人公内外在的形象塑造,呆头呆脑,拙于表达的外在下藏着善良、无私、大爱、执着的内在形象。另外,可汗最明显的特征是自闭症。自闭是能指,有自闭症的可汗独自闯荡是所指,两者构成内涵的能指是象征着传统的印度电影业,内涵的所指是导演要在传统中寻求突破。可汗的成功仅仅是靠一颗心?不是,从一开始影片就出现了可汗自学成才成为母亲的骄傲,以及导师Wadia大呼“天才,天才”,即是以一种公认和权威的角度肯定了印度电影业。

男女主人公都是印度人,但教会不同,象征着两边电影业走向不同各有所长。可汗对于曼迪娅的执着追求,内涵的所指是印度电影业只要不断努力,一定可以征服世界上暂时最强大的电影业。

四、情节设置

影片主要围绕着男主人公展开,在诸多情节中可以发现他讨厌黄色以及经常把玩着三颗石头。黄色在西方代表着低级和庸俗,如此安排,实际上是暗示观众,这部电影对于庸俗文化的不相容,亦或可以说是有意投美国之所好。

而石头的象征意义是非常积极向上的,石头像是男主人公努力去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积极生活的一种精神载体。

曼迪娅承诺如果可汗能在洛杉矶找到一个她没去过的地方,她就嫁给他,而可汗经过六天的努力终于找到雾海中的天堂。导演是想告诉我们,虽然好莱坞是看似很难找到缺口,但他自信能够找到一个突破口。而最后见完总统,可汗和曼迪娅携手走出人群,并时不时向人们扬扬手,其阵势和动作表现跟颁奖仪式上的模式是一样的,象征导演预示这部电影肯定票房大卖。

摘要:《我的名字叫可汗》是印度导演卡伦·乔哈尔执导的悲情电影,影片将目光投向由911事件引发的种族歧视。通过符号学,从整体剧情、人物形象、情节等方面来看,在导演塑造的弱势的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男主人公的外在形象下,隐藏的是导演内心的强势以及以此片打进国际市场的野心。

上一篇:绘画与书法下一篇:创意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