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因噎废食范文

2024-08-02

不能因噎废食范文(精选3篇)

不能因噎废食 第1篇

笔者有个同事的女儿在英国留学, 春节回来感叹英国博物馆的数量种类之多、分布之广。仅伦敦就有300多个公共博物馆和美术馆, 而且基本都免费开放, 就连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以馆藏丰富著称的大英博物馆也不例外。英国人把参观博物馆当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观赏中得到科学和人文知识的熏陶, 甚至激发艺术潜质。我国的博物馆也有相当长的历史, 从1905年清末状元张謇创立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起, 到今天全国已有2 300多家博物馆。可长期以来都是采取收费制度, 令人望而却步。现在政府实现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 重新激起了人们的参观热情。湖北省博物馆率先免费开放的当日, 参观者人数达到过去的10倍以上;福建博物馆免费开放期间, 每天参观人员平均一万多人次。这种现象正反映了民众对文化生活的极大需求, 其潜在的社会价值绝非短期的经济效益所能衡量的。免费开放之后, 参观者人数太多, 超出博物馆的负荷, 而一些参观者的不文明行为也会造成不良后果。其实, 英国博物馆当年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参观者人数暴增, 服务质量下降, 维修费用增加。而英国政府不是由此闭馆, 而是反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 决定先对儿童实行免费开放, 接着是退休人员, 随后是其他阶层。

由此而言, 我们“试水”的博物馆, 不应光责怪市民的素质, 更不应一出现问题就赶忙闭馆, 而是要吸取教训, 积累经验, 加强管理, 制订切实可行的前期预案和现场管理方案, 形成免费开放有序参观的理性机制。譬如借鉴英国博物馆的分类开放, 或每天限制参观人数, 制定参观守则培养观者自律, 通过信息监控和现场管理相结合及时发现风险点等。但必须指出, 这种管理终究还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 尽量将管理痕迹置于让人没有察觉的隐性状态, 形成观者自然而管理又无处不在的和谐状态。切莫为了管理而对观者采取对立态度, 那样固然会使馆藏物品毫发无损, 但也会让观者敬而远之, 失去了开放博物馆的实际意义。须知, 免费开放博物馆, 本身就是提升公民素养, 涵养高雅审美趣味的有效手段。因此, 博物馆馆藏物品受损应该是治疗公民不文明习惯所付出的必要代价。

在走向文明的每一小步中, 我们都会不停地支付文明的代价, 因为没有人天生是完美的, 某种意义上, 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取决于我们适度的宽容和乐观。

春游不能“因噎废食” 第2篇

笔者认为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实不可取。春游是学校教育的户外延伸,是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充满了生机、活力,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师生、生生良好关系的形成。孩子在活动中可以通过互帮互助等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集体思维能力以及集体荣誉感,可以锻炼学生适应野外环境并求生的能力。这一功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家长陪同式游玩无法实现的,因此每一所学校都应该上好、也必须上好这门“必修课”。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将学校春游积极恢复起来、健康组织起来、蓬勃发展下去。

既然春游应该开展,那么应该如何做呢?主要包括开展安全教育、选择出游地点、严密组织策划三方面。

首先,开展安全教育。春游如何才能安全?关键是“人”的因素,一是师生要有安全意识,二是师生要有自护自救能力,二者缺一不可。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的养成需要学校持久不懈地进行安全教育,尤其在活动前更是要加强集中培训。我们可以在平时班会、队会的基础上聘请一些安全方面的校外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报告等,采用集中培训的形式。培训的内容应当包括交通安全、自我防护、应急救援、文明礼仪等各方面。通过这种“双管齐下”的教育,春游当中师生的人身安全应当可以得到较好的保证。

其次,选择出游地点。有些学校往往草率选择出游地点,哪里名气大就去哪里;哪里人气旺就去哪里。实践证明,这种选择出游地点的办法是不对的,扎堆春游往往带来人为的安全隐患,同时也使得游客规模超出景点接待能力,影响出行行程安排和师生出行体验。合理地选择远近适宜的出游地点,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提前到景区探访,察看行进路线,以了解情况,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再次,严密策划组织。如今春游时,绝大多数学校为了省事而联系旅行社组织,单一关注目的地的安全性,由旅行社策划行程、安排车辆、落实餐饮,其实有很多事故的发生往往不在目的地,而是在往返途中。因为有的旅行社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将安全放在了末位考虑,甚至会提供有安全隐患的车辆,甚至出现司机疲劳驾车、餐馆没有卫生保障等。因此学校要选择正规的旅行社,仔细核对审查行程,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与其签订完善的正规旅行合同。

未雨绸缪,制定好详尽的“预案”。春游活动因参与人数多、活动空间开放,因此有一些突发情况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为此制定一份详尽的春游安全预案,尽可能设想各种突发情况,并做好针对性的防范、应对。另外,还要组织全体参与人员学习,让“预案”深入人心。

设计好丰富的“内容”。学校应当就活动的开展制定出具体的方案,保证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的内容可以是才艺表演,可以是“智慧大比拼”,可以是团队协作完成生活中的某件事,甚至还可以进行一次有特殊意义的“颁奖”仪式等。总之要尽可能通过活动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认识自然的能力、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他们在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整体素质也得以提升。

核电开发不能因噎废食 第3篇

作为一种新型能源,“核电”有着无可比拟的魅力——稳定性高、寿命长、低污染且单位成本最低,在解决资源紧缺、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然而就是这样的重要能源,其重要性却因著名岛国——日本的一场9.0级特大地震及由此引发的海啸给全球带来的一轮核恐慌大打折扣。

地震和海啸造成日本小福岛第一核电站多次爆炸,核电站泄漏的核物质已经飘散到周边地区,不少人谈核也变,核辐射也引发了日本出现几十万人的大撤离,中国一些城市抢购碘盐、韩国抢购海藻、美国抢购碘片以及防辐射和救灾用品,数万名德国人走上街头游行,要求政府终结现有核电设备……

在国家层面,德国、美国、法国、中国等已有核电的国家立即启动对各自核设施的检测,并审视各自的核电政策,安全被捉到了首要位置。

核恐慌:將改变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对公众来说,核电一直很奇怪,圈内人兴奋不已,圈外人谈核色变。就像围城内外,城内人不亦乐乎,城外人或张望或躲得远远的。久而久之,城墙上就写满了神秘、渴望,当然还有恐惧。

公众对“核”的认识大多还保持在原于弹、杀伤力大、致痛、永久影响等性质严重的词语上。也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核事故对民众产生的心理影响远大于其实际影响,这也可以从抢购潮中看出一二。

日本地震导致的核泄漏引发了全球核电信任危机,各种对于核电安全性的担心充斥媒体报道,对于各国在未来实施核电战略时,抹上了一层阴影。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民众对核电安全性忧虑迅速放大,短期内对核电的悲观情绪不断弥漫,最终有可能影响对政策的预期。从历史上看,大级别的核电事故都会引起对核电安全的社会性忧虑。此次核电事故对全球的心理冲击可能最终导致核电规划的“大地震”。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核泄漏导致的核恐慌会影响核电的开发与利用,首先核泄漏影响了民众对核能发展的信心,核电站的建设将会受到更多的舆论压力;其次核泄漏对核电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上市的核电企业股价大跌就是一个证明;最后核泄漏将会使得国家对核能的发展采取更加严格的审查制度。

“如果核恐慌继续强势,全球能源消费结构或将发生改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未来,风能、水能、太阳能、天然气(页岩气)将迎来新的发展良机。但这些都抵不过传统石化能源的大规模回归运用。毕竟,截至目前,传统石化能源仍是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最重要一环。”

其实,能源消费结构改变的背后是更大的风险。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效投资委员会副秘书长韩晓平告诉记者:传统石化能源一旦全部回归,将打乱各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节奏,更让京都议定书形同虚设;另外,在假想中,核能有很多替代者,但实际情况是,这些能源既没有核能“给力”,又在成本上耗费很多,技术也不成熟。

当然,最好的局面是日本的核危机得到有效控制,民众回归理性。否则,缺少了核能,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我们将再次面临两难困境。

核电产业:在现有条件下不可替代、

核电已超过全球发电总量的16%,不断迅猛发展的背后,是其独特的优势。从环保的角度看,核电基本实现了温室气体的零排放;相对于其他清洁能源,核电具有容量大、波动性小和运行小时数高、经济成本低等特点。因此,在能源紧缺、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发展核电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许多原本放弃核电的国家也在重启核电项目。

“就像汽车给人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车祸一样,任何东西都不能说百分之百没有风险。”前中国常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团团长俞卓平指出,我们不能因为福岛核电站出了一些事就说核电不发展了,这个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是要发展核电的,因为核电是很好的清洁能源。无论从对环境和减排的影响来说,还是从核电本身运行的功率、便利性来说,核电都应该继续发展。

中国核学会核能动力分会常务理事王侃也表示,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就是我们对能源的刚性需求,不是一次突发事件就能扭转的,无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节能减排的要求来看,核能都是不可替代的。

“开发核电也是考虑加强能源安全的需要。”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告诉记者,中国的能源结构不合理,在整体能源结构中以煤炭为主,大量的消费煤炭已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50%,且每年仍在快速增加。煤炭和石油总有耗尽的那一天,过渡依赖煤炭、石油不利于保障能源安全。而核电具有清洁、高效、安全的特点,开发核电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善能源结构的需要。

业内人士还表示,若要在不牺牲增长的前提下削减碳排放,中国只能选择核能。中国已承诺到2020年将碳排放占CDP的比重在2005年的水平上至少减少40%,如果不能摆脱对碳燃料的依赖,这个目标不可能实现。目前,风能和太阳能不稳定,而且无法扩容到足以填补这个空缺。即使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2020年可再生能源电仅占全部能源的15%。

在无法放弃核能的背景下,安全必须成为人类利用核能的首项要求,成为不同国家发展核电时相同的第一承诺。当然,保证核电产业安全,不能仅有承诺,还要看核电开发运营企业的实际行动。

核电安全:企业责任重大

日本此次核危机,除了自然灾害原因,还与核电站抗震能力不足、设备老化以及管理不善有关。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数据被多次篡改。

福岛第一核电站所属的东京电力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民营核能运营商。在日本,核电占1/3,东京电力公司核电厂承担一半的发电量。然而就是这样的核电巨头,2007年1月,东京电力公司在向经济产业省提交的调查报告中承认,从1977年起在对下属福岛第一核电站、福岛第二核电站和柏崎刈羽核电站的13座反应堆总计199次定期检查中,存在篡改数据和隐瞒安全隐患的行为。其中就包括造成本次福岛事故中的紧急堆芯冷却系统失灵问题。

东京电力公司还存在管理不善的问题。福岛第一核电站有多达6个机组的33个部件没有经过安全检查就直接使用,其他机组实施的检查大多也很简易,更有甚者,一个配电装置使用了长达11年没有做过任何检查。福岛第一核电站还被过度使用,原本设计寿命只有40年,且技术落后的核电站,到期后又被延寿20年。核电站平均发电时间1990年为71%,2003年为84%。这其中用于维护保养的时间不断被缩减。

日本专家表示,东京电力公司之所以对福岛核电站延长使用寿命、长时间不检测设备、反应迟缓,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维持高效的经济利益。在核电站不断地高效创造出能源的同时,因为利益问题,安全被忽视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见了。

“吃一堑,长一智”,日本的核泄漏危机,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核电的国家带来了诸多警示。

“此次日本核危机事件,给核电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要求中国今后核电发展计划将会更加周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记者表示,

首先,安全第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立即组织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全而安全检查,切实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存在安全隐患的要坚决整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要立即停止建设、

环保部发布的《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等文件规定中国核动力厂包括核电厂在选址时,必须综合考虑厂址所在区域的地质、地震等厂址周围的环境特征,必须考虑厂址所在区域内可能发生的自然或人为的外部事件对核动力厂安全的影响。

其次,避免核电设施出现超期服役现象。福岛一期核电站原本设计寿命已经到期,但出于成本及经济效益考量而继续运作,尽管在今年2月份的评估报告中,东京电力公司认为这种超期服役不存在风险,但由于其存在的一系列缺陷,最终导致了严重事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不能因噎废食】相关文章:

不能被糟蹋05-07

不能没有感动05-10

教育不能任性07-05

不能忘怀范文05-17

不能忘记范文05-17

不能爱你范文05-18

人不能忘本作文05-29

诚信底线不能丢06-05

教育不能没有惩戒07-05

不能忘却的历史07-12

上一篇: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下一篇:链条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