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冲突论文

2024-09-13

中西方文化差冲突论文(精选9篇)

中西方文化差冲突论文 第1篇

一、日常交际“套语”方面的区别

中国人常讲:谦虚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所以在中国谦虚是一种美德, 骄傲似乎往往带有贬义之意。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不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十分注重自谦, “谦虚”二字在人与人之间交际时, 不再是简单的一个词语, 而是数千年来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例如:自称为“卑”, 对方为“贤”, “卑己尊人”。所以说在我们中国, 当朋友赞扬自己, 当公司企业领导表扬我们的时候, 我们一定要有自谦之礼貌, 还可以自贬几句!而在遥远的西方各国完全没有这样的文化底蕴和生活交际习惯, 不论任何场合任何情况, 或者是领导及家人也罢, 每当西方人被上司、同事、朋友表扬的时侯, 总会兴高采烈地说一声“Thank you”。基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在我们中国人看来, 西方人太过于自信或者轻浮, 中国人的情感上不太适应和接受这种方式和行为, 用中国话来说似乎有点“给你点阳光你就灿烂”“给你点染料你就想开染坊”之意;面对这种情况而在西方各国, 恰恰认为是你拒绝了别人对你的认可, 很有可能被人理解为你不是一个成功的人, 好像是领导或者朋友同事对你判断有误, 更甚者认为中国人撒谎或者不诚实!如果你在贬低一下自己就更让西方人惊讶不已了。

二、餐饮习惯方面的区别

中国的历史史册上就有名人、祖先说过“什么略备薄酒光临寒舍”、“什么请多包含”等, 在西方人看来明明是丰盛大餐和热情款待, 却为啥还要故意说假话?特别是在隆重的场合, 请客的人也知道客人吃的差不多了, 却还要再多点两个菜, 还要再想方设法的多喝几杯酒, 总有一种“酒逢知己千杯少”或者“不醉不归”之意。就算被邀请的朋友已经酒足饭饱, 主人还仍然还要说“招待不周”“请多包涵”之类的客气话。而在西方人的眼里, 朋友之间甚至和自己的父母之间, 都十分讲究尊重彼此的隐私, 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很忌讳人们相互“加菜”, 更不会“强迫喝酒”, 也不会让你“不醉不归”。

三、生活隐私方面

中国人历来隐私观念就比较薄弱, 只要是认识的人, 不管是公司领导还是朋友之间, 路上碰着面第一句话就是“这是去哪儿呀?”, “干甚么去?”或者“吃饭没?”等等之类的问候。所以在中国要讲究坦诚相待要开诚布公, 越是好朋友越要相互了解相互关心, 更认为彼此了解的越多越是“知己”或者“闺蜜”。而西方人见面的问候语就是“今天的天气不错?”, 绝对不会说“你干什么去?”。所以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 不会随便透露自己和别人的隐私。总之, 在隐私的问题上, 如果你的朋友圈里有西方国家的友人, 切记相互之间一定要尊重中西区域的个人隐私。中国人所谓的一种礼貌往往会成为西方人的“侵犯隐私”。

在日益开放的当今社会, 在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梦想的今天, 中西方各族人们之间的交往势必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频繁!在同时面对区域文化差异的时候, 双方一定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 只有在相互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平等友好的交流与沟通, 才能深入认识对方的文化和思维, 才能开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领域的合作。在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中, 往往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而导致这种结果的, 正是文化差异,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若用现代哲学“对立统一”规律来概括, 中国人重“内”, 西方人崇“外”。中国人喜欢从动态中观察分析事物, 西方人习惯从静态中观察分析事物。中国人善于把握整体, 注重平衡, 习惯从整体中看个体;西方人喜欢化整为零, 注重分析, 习惯从个体中看整体。此点也同样促进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 中国文化崇尚斗智, 因而棋术十分发达;西方文化崇尚斗勇, 故而体育甚为突出。

中国文化重现世, 尚事功, 学以致用;西方文化重思辨, 尚超越, 学以致知。这种差异早在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就初现端倪, 在中西文化的两位圣人——孔子和苏格拉底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协调的现实精神”, 其基本特点是以现世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 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西方传统文化精神则是“超越的浪漫精神”, 其基本特点是以彼岸性的神人关系为目的, 通过超越性的宗教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否定。

当然中西文化, 也有着相通之处, 比如:西方人, 奉行实用主义;中国人, 讲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但是, 中西文化, 因为地理的差异, 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同。在美国, 个人主义形象在社会的各种生活中表现得非常强烈鲜明;而在中国, 家庭观念的责任感才会体现出这样的强烈与鲜明。

有人说, 文化就像无所不在的万有引力, 当你跳跃的时候就能感到它的存在。其实文化更像一个磁场, 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分布, 而同处一个磁场的中西两国的文化, 在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碰撞出火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似乎很难组织这样的交流, 新人和朋友之间都很少这样交流, 更别说陌生人之间了。曾经看到个类似的组织, 一群失去自己孩子的家长组建了一个星星会, 互相帮助, 并帮助其他家长。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的冲突 第2篇

【摘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1.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1.1 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1.2 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1.3 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1.4 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2.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2.1 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2.2 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 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2.3 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无上。2.4 语用迁移造成影响

人们对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因此往往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语用的迁移。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人们缺乏对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会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3.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3.1 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3.2 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3.3 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3.4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121-123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年第22卷第4期,279-282 [3]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153-154

[4]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90-92

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冲突分析研究 第3篇

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始于西汉时期, 双方主要通过派遣使者、传教和通商等手段来进行文化交流,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和平的方式、将中华文化引入到西方为主。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是在西方列强对我国进行侵略和我国进行反侵略的背景条件下进行的, 中国人为了解救民族, 而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文化的一个过程。无论古代还是当今社会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都伴随着文化的差异, 可以说中西方文化交流是一个文化不断冲突的发展过程。

二、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渊源分析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逐渐发展, 我国和西方社会的文化交流机会也不断增多。与此同时, 也会带来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一些冲突, 这主要是由于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所引起的。

首先是地理位置的差异。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其三面环海, 由很多相互独立的小地域组成, 彼此之间需要通过海上交通进行交流, 但难以融为一个整体, 同时, 发达的海上交通也很好地促进了古希腊商业的发展。我国大陆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 大陆中的长江、黄河、淮河等河流自西向东流淌入海, 这种地理位置使得我国在海上交通方面比古希腊落后很多, 但是大量河流的存在非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我国和古希腊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 对中西方文化产生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

其次是思想上的差异。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主义, 注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从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冷漠, 是一个赤裸裸的金钱和物质利益关系。西方社会的人们喜欢创新、观点新奇、重视功利, 也导致了西方社会重于理性而轻于情感。我国作为一个受到几千年儒家思想影响的一个社会, 人们重视道德修养, 重义轻利, 价值观念有别于西方国家。同时, 这种传统文化不利于人们的理性思考, 缺少对理性和科学的追求。正是由于中西方思想上的差异, 也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历史表现

最早的中西方文化冲突发生在唐朝时期, 在唐太宗贞观九年, 西方传教士来到长安, 进行基督教的传播,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在唐武宗年代推行了灭佛毁寺的行为。第二次是元朝时期, 西方文化同时从西北陆路和东南沿海传入我国, 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 这次传教活动具有一定的强迫性和野蛮性, 影响较小, 随着元朝的灭亡而逐步消失。第三次是明清时期, 意大利传教士在1582年到1775年间进行了约190年的传教活动, 这时期天主教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后来由于礼仪之争, 导致康熙帝下令禁止传教。

近代以来, 中西方文化冲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 1840-1894年, 英国的鸦片战争打开了我国的大门, 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做法被打破, 我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近代文化有了强烈的碰撞, “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洋务运动等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西方文化某些先进因素的吸纳。 (2) 1895-1911年,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 使得国人认识到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大的改革, 这种变革已经触及到了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彻底改变。 (3) 1911-1919年, 是我国近代文化发生质变的时期。五四运动后, 我国开始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文化向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转变。在不同的时期, 文化的冲突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当代表现

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民族、社区与社会集团的文化, 有着不同的价值目标和取向, 且常常视自己的价值目标和取向为优。它们在传播、接触的过程中, 便容易产生碰撞、对抗, 乃至企图消灭对方文化的存在。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 使得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在当代层面上主要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 物质文化方面的冲突。所有的商品都具有文化价值, 其文化倾向反映了观念意识和文化心理等因素。西方国家一般借助他们的商品和广告渗透到我国的文化中。通过广告来宣传他们的商品, 同时改变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取向。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如何去辨别西方文化, 吸取其中的精华, 舍弃糟糕, 是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

其次, 精神文化方面的冲突。西方国家通过网络技术、电影和音乐等文化产品, 向我国传播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 尤其是网络技术, 已经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更加快捷方便地进行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由于网络技术起源于美国, 其设计方式是符合美国文化的国情, 网络上的信息主要来自于美国。据统计, 网络上的英语内容达到90%, 说明我国文化正受到单一文化的冲击和威胁。因此, 我们要加强自身文化的宣传和改进, 防止全盘西化问题的产生。

最后, 价值文化方面的冲突。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西方价值观念的立足点是个人本位主义, 国家的使命是保护个人的权利。个人主义的观念与我国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念存在严重的冲突, 儒家思想是重视国家和民族利益。在资本主义价值观中将金钱作为衡量一切价值的最高尺度, 表现为人们追逐金钱、唯利是图、追逐名利的行为方式, 而儒家思想则强调重视内在价值, 表里如一, 成为一个有道德、守仁义的社会人。在西方价值观中特别注重公正, 尤其重视法律的作用, 而我国的价值观念中更加注重道德价值, 忽视法律的效力。然而现如今法制建设已经在成为我国一个强有力的治国工具。

五、结论

中西方文化冲突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个现象。本文首先介绍了引起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渊源, 包括地理位置差异和思想层面的差异。接下来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在历史上的表现形式, 主要包括古代形式和近代形式。最后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价值文化三个层面阐述了中西方文化的当代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郑晓辉:《论西方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差异》,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7 (05) 178。

[2]卓新平:《宗教与文化》,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87。

[3]吴菁:《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应对》,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09 (03) 65。

[4]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 《炎黄春秋》, 1999 (01) 2-3。

中西方文化差冲突论文 第4篇

1.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之中 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整体观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的性质,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等的综合运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重阳刚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体美。

1.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 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融进了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技的发展,然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超味性方向发展,并使体育形成体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人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残忍与暴力。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追求“强与险”,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健与寿”。

1.3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 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的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则重人体胜于重人格,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更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来考虑体育的价值,通过让人在肌肉的运动中,在各种力的交汇中去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实现理想的人生。

★ 浅谈中国礼仪文化

★ 乡镇年度文化体育工作总结

★ 会议总结模板

★ 会议总结范文

★ 会议总结如何写

★ 中国廉洁文化故事精选

★ 体育总结

★ 励志残疾人文化体育励志名言

★ 浅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中西方文化差冲突论文 第5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 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在这种情况下, 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 这对于加深我们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 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 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 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1.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 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 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1 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 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 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 互相关心, 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 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 讲究个人空间, 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 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 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 婚姻状况, 儿女, 职业, 甚至收入, 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 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1.2 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 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 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 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 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 要拜访某人, 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 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 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 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 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1.3 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 在与人交际时, 讲求“卑己尊人”, 把这看做一种美德, 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 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 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 当他们受到赞扬时, 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 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 毫不谦虚;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 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 会感到非常惊讶, 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1.4 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 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 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 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自己的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 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 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 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 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 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 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2. 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 究其根本, 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 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 甚至是冲突, 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有哪些主要原因。

2.1 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 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 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 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 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 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 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 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 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 久而久之, 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从本质上说, 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 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 常常带有感情色彩, 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 有些定势是正确的, 而有些则是错误的, 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 造成交际失误。

2.2 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简单地说, 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 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 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 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友好, 而在西方国家, 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 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 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2.3 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 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 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 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 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 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 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 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 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 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推崇谦虚知礼, 追求随遇而安, 不喜欢争强好胜, 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 正所谓“行高于众, 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 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 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 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 “随遇而安”被看做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 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 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 人们崇尚独立思考, 独立判断, 依靠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利益, 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2.4 语用迁移造成影响。

人们对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础之上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 因此往往会造成交际的障碍, 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语用的迁移。文化不同, 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 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 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描述另一种文化, 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人们缺乏对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 会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 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 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 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 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 结果销路特别不好, 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 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 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 用起来多舒服, 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

3.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避免文化冲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 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 直接影响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具体措施如下:

3.1 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 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 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 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 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

WENJIAOZILIAO

授课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 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 教师还要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 只有这样, 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 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2 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 大学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 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 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 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在改进教学方法时, 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 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3.3 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 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 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 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特定的含义, 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 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 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 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 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 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 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 但是在中国人看来, 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3.4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 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 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 因此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纸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 从中吸取文化知识, 提高文化素养, 拓宽西方文化视野,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 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 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 听外教作报告或讲课, 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果, 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2, 第8卷, (6) :121-123.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 2001, 第22卷, (4) :279-282.

[3]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 (6) :153-154.

[4]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 2003, (1) :90-92.

中西方文化差冲突论文 第6篇

关键词:文化冲突,交际,语言交际

1. What Is Communication

People can define communication from various aspects, bu they would not be unified.One way to define communication is to expla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As Smith noted, “Whenever people interact they communicate.To live in societies and to maintain their culture they have to communicate”Communication—the ability to share one’s ideas and feelings—is the basis of all human contact.Wherever human being live, al participate in the same activity when communicate.

2. Cultural Conflict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Communication is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Verbal communication is a way for people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face to face.

When people came to this world, most of them have voca cords, which can produce sounds.As time goes on people began to learn how to form these sounds into words.Some words may be imitative of natural sounds, but others may come from expressions of emotion, such as laughter or crying.At first words alone have no meanings.But when people put meaning into words.As meaning is assigned to words, people began to“speak”to others, and this kind of speaking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2.1. Differences in the Concepts of“Thank You”

When people received someone’s help, they usually express thanks to that kind person, indicating their appreciation of the favor.There’s no doubt that both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enjoy it.Yet differences can be easily found between them in how people express their gratitude and thanks.In China, when people help their parents do the housework, their parents will not say“thank you”.And it is the same when a Chinese receive some help from his parents, because all of them think they are too familiar to say“thank you”.If they say“thank you”, maybe the counterpart will think they are treating him as a stranger, or they are lacking of intimacy.On the contrary, the native Chinese tend to say“thank you”many times to those whom they are no familiar with, because the Chinese want to show their politeness and give others a good impression.But the situation is different in the west.When people show their glorification or congratulations to someone, the counterpart will say“thank you”happily.Jus imagine, one day a Chinese girl bought a new coat, when she put i on and show it to a foreigner, the foreigner may say:“Oh you are beautiful”, then this Chinese girl will respond like:“where? (哪里) , where? (哪里) ”But if the girl answers“Oh no, I am not beautiful”, it will puzzle the foreigner, he would think this girl lacks confidence, or she is just pretending.

2.2. Cultural Conflicts in Personal Privacy

In China, people think the individual should belong to the collective, and it is common for people to ask their friends personal questions when they have a chat.The nation of privacy is not so strong as that of the western people.Chinese always think that asking others personal questions is a good way to show friendliness.For example, Chinese people always wan to know other people’s age, occupation, even incomes when they meet for first time.But in the west, privacy and persona space are very important.The western people would not like to mention excessive personal affairs to other people.When two western people meet, they always begin their communication by 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 or other public thing, such as news, TV series, sports games and so on.But when two Chinese meet around meal time, they often say“Have you had a meal?” (吃了没?) , or if they haven’t see each other for a long time, they would begin their topic by saying“Oh, you are thinner/fatter than before”, “where are you going?”and so on.The Chinese believe that asking others private questions can show they care about the counterparts and it is also a good method to begin a conversation.

2.3. Differences in the Animal Words

People live with various kinds of animals for a long history, and words for animals usually have the same denotations in different language, but very often with different connotation For example, the term dog elicits different feelings in these two cultures, too.In China gou (dog) often has derogative meanings such as狗急跳墙, 狗仗人势, 狼心狗肺, 狗腿子, etc.Bu the animal“dog”in the West is considered the best friend of man, which is well established in their culture.So the western people feel disgusted at eating dog meat.

Long is a symbol of the emperor in ancient China.I represents the almighty power to the Chinese.Today long is often identified with China or Chinese.For example, the Chinese often refer to them as the descendants of the long.Many Chinese parents望子成龙—longing to see their sons to be longs, that is be successful.The Chinese long has been rendered in English as“dragon”.However in the west, dragon is a fire-spitting monster, cruel and fierce that destroys everything and therefore must be destroyed, for this reason, this translation is inappropriate.That is why the English version of“亚洲四小龙”is“The Four Tigers of Asia”instead of“The Four Dragons of Asia”.

3. W a y s t o E n c o u r a g e C r o s s-c u l t u r a l Communication

The previous section shows that there are potential problem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3.1. Being Conscious of One’s Own Culture

Knowing one’s own culture is necessary for developing c u l t u r a l a w a r e n e s s r e q u i r e d f o r e ff e c t i v e 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 communication, because what people bring to the communication event greatly influences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event.So firstly, people have to identify their attitudes, prejudice, and opinions.Knowing one’s own likes, dislikes, and degrees of personal ethnocentrism enables people to place them out in the open so that people can detect the ways in which these attitudes influence communication.

3.2. Appreciating Similarities and Respecting Differences

It is true that cultures are different due to a host of factors, but it doesn’t mean that there are no similarities or commonalities.To the contrary, human beings share a series of crucial characteristics that link peopl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or cultures together.For example, people share the same planet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People all desire to be free from external restraint:the craving for freedom is basic, though the freedom can be of different degrees and with various implications.

There are generally two attitudes toward differences.One is to take differences as polar opposites;the other is to see them as being different in degrees.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st people think the latter attitude is reasonable, that is people have a lot in common, although they vary greatly by different cultures.

参考文献

[1]Larry A.Samovar, Richard E.Porter and Lisa A.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汤姆森学习出版社

[2]何其亮, 张晔.英释中国传统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3]余卫华.跨文化研究读本[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4]张爱琳.跨文化交流[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中西方文化差冲突论文 第7篇

一个国家的历史是充满文化冲突的历史,其文化演变过程也是在不断接触外来文化、在冲突中不断融合的过程。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1]中西文化产生的冲突是必然的,是地域文化间的碰撞,是文化发展的源动力。

1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维度的思考

胡小明教授把体育价值划分为三个价值区域:“体育的自然价值、体育的社会价值和体育的人文价值”。 [2]其中,自然价值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础包括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属于表层结构。[3]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于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活动之中,以人们生产生活中的自然性、自觉性和习惯养成、遵照习俗的经验主义为特质的自然文明体育模式,因此,体育的自然价值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维度的源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劳动方式、生活方式逐渐改变,当代不仅开发少林、武当武术、太极拳等经验,还有开发较迟缓传统体育项目,如回族群众性武术项目“踏脚”和彝族传统体育(如射箭、射弩、独脚斗鸡等)等等现已不为人所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然而它们都有着复杂、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辉煌的过去。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具有不可再生性的文化痕迹,是体育文化维度的展现,也是体育文化维度继续延伸的基础条件。

2 中西方体育文化维度交叉与延伸

文化维度(Culture Dimension)是荷兰国际文化合作研究所所长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及其同事在对文化因素进行定量研究时采用的概念。[4]文化维度理论基于西方文化的四个文化维度,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刚柔性。文化价值观构成文化的维度,中国注重整体意识,由集体到个人,往往忽视自我意识的作用。西方则注重个体,表现为竞争、进取,但也会忽视集体意识的作用。对利益的观点,中国表现为重义轻利,西方则表现为讲求利益最大化,重功利。中国对事物的看法侧重于人际观念,讲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将自然事物社会化。西方则偏重于人的自然本质,将人与社会自然化注重对自然效果(实用性)的评价,中西分别偏重于整体与个人两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人对于文化维度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统一性和差异性所在。

随着文化冲破地域,区域间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获得了实现可能,地域文化不断吸纳和融合,吐故纳新,催生着文化维度不断延伸。

3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维度的思考与超越

3.1 诠释中西价值观冲突,发扬我国传统和合精神,构筑“和谐体育文化”

西方体育文化讲究有型的培养,体格重于人格。在竞赛中“崇尚个人精神”、“颂扬个人优胜者”,个体本位是个人精神的文化哲学。它以个人利益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个人的意志和权利,国家是有益于个人幸福的保障。强调个人尊严不可侵犯,提倡个人独立思考、有判断和做出选择的自由,强调自力更生、自我完善,个人利益高于一切。[5]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都强调了“和”字,强调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精神的和谐。中国体育文化显然受到这三家思想的深刻影响,相对于西方崇尚“竞争”而言,中国体育文化则吸收了中国哲学的尚和精神,将“以和为贵、天人合一”贯彻到底,强调世间万物的“和谐”,反对争斗;以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运动模式。[6]

“和谐体育文化”价值观与当代奥利匹克主义的思想存在内在一致,都是追求身心全面发展的和谐一致,同时也积极地扬弃了西方体育文化中“脱离身心”的价值观,是我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3.2 反思中西行为观冲突,破除狭隘民族主义,实现传统体育长期跨地域交流

中西行为的冲突大多来自于思维方式不同,西方文化思想有着自由开放、个人主义思想特征,形成了以个人权利自由为中心的传统;而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传统思想根植于国人心中。中西文化存在着礼仪之争也深深的影响着行为模式,礼仪之争给中国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是百年紧闭锁国。但是,也出现过近代中国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西结合的思想;利玛窦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传教士。利玛窦选择了“合儒易佛”、“补儒易佛”的传教策略。这种策略的实质是在不违背天主教基本信仰的基础上尽量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因而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天主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7]在十九世纪初各种体育运动如篮球、排球等通过基督教会等各种途径传入了国内,才有了我国体育不断繁荣发展的结果,整个国家体育发展了才能使本民族传统体育发扬光大。正所谓“和而不同”,文化是建立在包容互补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对待传统体育文化要注重跨地域交流,要有海纳百川胸怀,破除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应排斥外来文化元素,“取长补短”、“求同存异”的积极态度,取其精华,去其槽粕,为我所用。

3.3 审视中西意识形态冲突,努力推进体育文化全球化

思想家牟宗三曾经说过:“今日国家政治问题实是文化问题”。意识形态问题放在那个时代都是文化中重要解决问题。中国体育文化的传统思想文化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其所处的当下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8]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中存在拜金主义、狭隘自由主义等消极思想,有人甚至也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观点,产生了对中国文化彻底否定极端的观点,传统体育的本质和特色被抛弃。事实上,中国体育文化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要客观面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积极进行应对和挑战世界文化发展战略和策略,在坚持本身文化个性,立足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特性展望全世界,通过全球化为中国体育文化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增进了体育文化民族主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参考文献

[1]庄小华.谈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的原因探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143.

[2]胡小明.体育的价值区域与探索路径[J].体育科学,2007,(11):9-14.

[3]许振刚.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命运——基于文化哲学角度[J].搏击.武术科学2012,(5):85-87.

[4]韩春远,等.从中西方文化视角审视我国乒乓球文化的“和谐竞技”思想[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123.

[6]刘金生,王艳.从中西方文化视角审视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M].济南: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9):25-33.

[7]幸念.中西礼仪之争对当今社会跨文化交流的启示[J].群文天地.2011,(12):210.

中西方文化差冲突论文 第8篇

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它们是随着历史发展先后出现且并列平等发展的两个文化系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间交流的频繁, 特别是由于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扩张, 使两种文化开始正面交锋, 日益冲突和斗争。由于这两大文化本体及其存在环境的巨大差异, 所以它们在交流中的对立是绝对的。

1.1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之中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 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与自然界的和谐, 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等综合运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 抽象、含蓄美, 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重阳刚的力量、速度之美, 形体美。

1.2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 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 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方向发展, 并使体育形成体系,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而忽视了人竞争中的道德教育。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追求“强与险”, 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健与寿”。

1.3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由表及里, 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 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则重人体胜于重人格, 更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来考虑体育的价值, 通过让人在肌肉的运动中去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 进而实现理想的人生。

2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互补

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演变的过程, 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由于体育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存在, 所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 势必会互相吸收融合其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2.1对伦理道德观念的追求。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政治经济条件,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势必要注入新的血液。因此, 西方的竞争观念, 自我价值的彰显也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追求。西方一些知识分子也开始致力于东方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 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解脱。

2.2相互移植对方的优秀运动项目。

如气功、武术、龙舟竞渡、放风筝、秋千等, 开始向西方移植, 冲破了西方竞技一统天下的局面。而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已深入中国各民族人们的心中, 获得大家的喜爱。

2.3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为西方所接受, 西方竞争观念为东方所认可。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 蕴含着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 对指导当今的人类保健活动, 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和现代社会是相吻合的, 正被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所认可和接受。

3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矛盾存在的意义

3.1体育文化是一种需要人们广泛参与的休闲文化, 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任何一种形态或地域的体育文化都在寻求与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中得到对方的文化精华, 可以推动世界体育改革的步伐, 促进世界体育的发展。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深入中国内地, 很多项目获得各民族人民的喜爱, 在全国兴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

3.2维系体育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 其中频繁的内部与外部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虽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交流还不到几百年的时间, 由于其文化的相互矛盾存在, 不断碰撞磨合, 它们不仅各自获得新的文化血液, 而且获得新的文化生存空间。

3.3调节各地区体育的平衡发展。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社会发展的差异使得世界体育文化发展形成不平衡状况。各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交流的各方吸引对方精华, 吸取对方的经验教训, 互相补充。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有着对立统一, 才有其交互影响的可能, 东方与西方的体育文化对话可以丰富世界体育运动的手段与形式, 完善世界体育科学思想体系, 拓展人类体育功能结构的外延。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在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交流之后, 力争与西方体育文化平衡发展而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如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也开始产业发展, 并与其他产业诸如旅游产业联姻发展, 这在云南、西藏、内蒙古等民族旅游地区已取得了一定成就。

4 两种体育文化对立统一的辩证认识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是客观的, 它不仅会改变原来体育文化的性质, 还会由于两者契合发展产生新的体育文化, 带来体育文化的变迁。体育文化的冲突是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集团性等多种类型的综合, 认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就应在此入手。对于两者的这种对立统一, 我们应认识其是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由于各层次发展水平不一, 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会冲击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发生激烈而全面的冲突。此时,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作出全方位的调整才能适应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矛盾冲突。有效利用这两种体育文化的内在统一因素, 寻找两者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这将有利于消除或减少两者冲突所产生的负面因素, 使其健康发展。

摘要:分析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 对两者的对立统一进行了理论思辩, 并指出了两者矛盾存在对各自健康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冲突,互补

参考文献

[1]张忠利, 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9, 9.

中西方文化差冲突论文 第9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文化交流,文化冲突

中国的入世在引起国内民众关心的同时也引发了全世界对于中国的广泛关注, 因为, 中国对于世界来说, 一直都是重要的一员, 我们有着灿烂的文化, 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 这个曾经影响着世界发展的大国, 将要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中国要全面地认识世界, 世界也要全面地认识中国, 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双边任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在近百年的历史中还有着闭关锁国的惨痛教训, 一旦国门真正全面打开时, 对于百姓大众来说总有一种或多或少的不适应和不可名状的滋味, 这种背景下中西文化的冲突出现就显得非常的正常。

中国加入WTO, 随着经济的全面介入, 引起文化上的冲突是必定无疑的。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一个社会集体的文化接触到另一个社会集体的文化, 必然会出现内在的传统文化与外来的异质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 文化冲突之所以发生, 是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 文化对产生它的环境是适应的, 但对其他的环境却不一定完全适应。这种不适应便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而其前提则是相互交流中的比较和差异。

中国文化,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注重和谐、秩序, 信奉天人合一, 不崇尚征服自然, 而倾向于顺其自然;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重视社会稳定, 政治价值优先, 强调集体主义精神, 强调对国家和集体的无私奉献精神, 肯定对国家和社会的报恩或献身意识, 肯定上下级的忠诚关系, 遵守纪律, 官本位, 官民一体化, 习惯于“人治”, 办事讲“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不突出个人, 以家庭为本位, 稳定家庭生活。家庭有照顾好成员的职责, 重视教育, 望子成龙, 以储蓄、勤俭为核心的财富态度, 坚守以孝道为中心的家族主义, 个人利益服从家族或组织利益, 敬业乐群, 和睦人际关系, 注重个人自我修养, 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好比是太极图, 圆满、优美、包容性强, 是内敛型的;而西方传统文化的图腾是十字架, 即锋芒毕露, 刚劲有力, 是发散型的。中国人古代修长城是为了把自己同外界分开, 而不是为了向外界进攻, 中国近代的开放也是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进行的。与此相应的是中华文明在海外大范围主动传播的机会较少, 对于偶尔传入的异质文化的整合力却非常强;而西方由宗教信仰演化而来的“天赋使命”观, 使他们相信西方式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是最符合人性的, 因而值得在全世界推广, 这种基督救世文化传统决定了他们在对外交往中采取咄咄逼人的姿态。随着中国加入世贸,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增多,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

事物价值判断标准上的差异。对相同事件或现象的不同评价, 是好还是坏, 是肯定还是否定, 是有用还是无用, 是优良还是低劣, 这都反映出一个人、一个民族对事物评价的价值观, 而决定这种价值标准的却是植根于人们头脑里的文化理念。

一般来说, 文化素质高的人愿意接受高深的学问, 文化素质低的人喜爱读通俗的读物, 但是, 这在中西方有时却相反:20世纪80末, 在中国大陆曾风行一本由丹麦出版中国翻译的大书, 名字叫《戴尼提:自我心理调节技术》, 37万字, 书很专业也不好读, 但是在北京一次发行就是20万册。中国的出版商和广告商还有新闻传媒, 不遗余力地为其大作宣传推销, 外国人的钱是赚饱了, 但是, 对中国人来说, 并没有起到什么大的作用。90年代, 中国也出了两本书, 一本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一本是王元化的《思辨随笔》。要说这两本书也都不是通俗读物, 也没有什么言情, 特别是王元化的著作, 还有几分晦涩。但是, 在大陆, 在年轻人中间却还很受欢迎, 一版再版重印了好多次。一种变革时代的浮躁可见一斑, 一种在开放背景下的文化迷乱可见一斑。

对一件物品, 除了它自身的经济价值外, 如何把握它潜在的精神意义, 中西方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到国外旅游的人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好不容易买到一件纪念品回国, 打开一年原来是中国制造的。笔者曾到欧洲大陆出访就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参观法国国家第三电视台, 客人们回赠给我们的纪念品有手表和文件包, 很精致也很漂亮。但是, 打开文件包一看, 在夹缝中却发现“MADE IN CHINA”的字样。参观巴黎艾菲尔铁塔, 在塔顶纪念品购物处购买的却是中国温州生产的铁塔玻璃镜框。一个国家的标志物, 一个国家的新闻媒体, 出售和送给客人的物品却不是本国生产的 (这些纪念品不仅是送给中国人) , 这在中国是不会出现。从来没有听说在天安门城楼上出售美国或其他国家生产的具有反映中国形象的纪念品。但是, 外国做到了, 而且很坦然。他们完全从商品的价格考虑, 只要委托国生产的商品既便宜又精美, 他们能赚到钱, 顾客又喜欢, 请哪个国家生产都行。在这里没有中国人一般认识的那种狭隘的“爱国主义”等精神的束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 中国大陆开始注重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 这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 在城市里在繁华处大都有了指挥交通的红绿灯, 有的设施与外国的也大致相同。但是, 在红灯面前, 中国有不少人的表现是与外国朋友大相径庭的:外国人见了红灯, 不论是有车还是没车、有人还是没人, 都要站住, 不会通行;而我们有些同胞, 遇到红灯, 先看有没有车, 如果没车, 可能会通过;如果没车又有人先过, 他保准会通过。西方人心目中的“红灯”是法律条文和道德约束, “红灯”和“绿灯”分别代表着“合理合法”与“违法悖理”;而我们有些国人心目中的“红灯”是“被人看见”, 是“目击者”, 只要没有“目击者”, 红灯绿灯都是可以通过的。对此, 有学者从“人格底线”上进行深刻的阐述:中国人为人处事最在乎他人会怎么说, 其价值判断是“他人取向”;而西方人为人处事最在乎法律会怎么说, 其价值判断是“法律取向”。在西方人看来, 一个人只要不伤害他人, 也就是说不违反法律, 他做什么不做什么, 都是他自己的事情。而且, 一个人越是我行我素, 就越是具有好的人格形象, 越是具有独立人格;而对中国人来说, 人生道路上的绿灯反倒很少, 举手投足, 都要顾忌别人会怎么说怎么看, 他人的意见对个人行为的规范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逆他人意见而我行我素, 其代价是人格形象的丧失。这种“他人意见”常常是与“法律意见”相抵牾的, “他人取向”的红灯常常有意无意地替代了“法律取向”的红灯。在当今与世界接轨的形势下, 中国的国民应建立起新的价值判断体系:一方面要继续尊重“德先生”和“赛先生”, 加强民主和科学的教育;另一方面则应该请进“马 (Market) 先生”和“骡 (Law) 先生”, 即加强市场和法制的观念。用法律的“红灯”规范人们在市场中的行为, 同时对个体在“绿灯”下的合法行为持宽容的态度。从现实的层面考察, 这种价值判断至少有两个意义:一是为个体的人格行为提供更大的空间, 同时又可以保证个体自觉地遵守法律和道德的“红绿灯”。全球的现代化从工业化到科技化和信息化, 只是物质和工具层面上的历史进程, 并不是人类现代化的全部, 更不是现代化的实质。美国学者阿历克萨·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 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 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 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 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表明, 我国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对生活方面的满意度在很多项目底于西方国家。这也是引起中西文化差异和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加入了世贸, 在经济步入全球化的同时, 作为人的现代化的任务更加繁重和漫长, 这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入世之后经济继续迅速的发展, 人们的文化观念受西方的影响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但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坚持自己那些优秀的传统的民族性和独立性, 对待西方文化, 要坚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这才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姚艳梅.试析中西文化的差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1) .

[2]段伟.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2) .

上一篇:高中班主任工作心得下一篇:有机磷农药中毒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