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重构范文

2024-06-26

网络重构范文(精选11篇)

网络重构 第1篇

在这一背景下, 网络与权力的关系到底如何呢?

一、网络改变权力结构

查德威克给互联网下的定义为:“互联网是当地的、国家的、全球的信息和传播技术以相对开放的标准和协议以及较低的进入门槛形成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网络之网络。” (2) 从这个定义出发, 并且参照人类传播技术发展的历程, 可以发现, 前互联网时代的媒介形式可以用“一对多”、“一对一”来描述, 而互联网时代的媒介形式, 尤其是随着更多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使用, “多对多”、“多对一”的特征更加凸显, 并且呈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之媒介融合的特点。互联网的上述技术结构特点将会引发权力转移, 因为以网络为基础的大众传播促使信息扩散到更远的区域, 甚至呈现全球化传播的态势, 互联网上的政治传播趋于去中心化和多元化。

苏颖认为, 政治权力、商业权力、媒介权力、受众权力共同构建了政治传播系统, 这个系统构建的过程也是权力相互解构的过程。网络政治传播系统也遵循政治传播系统的权力结构运作, 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不同的是, 网络政治传播具有三个特征:1. 权力解构的加剧。网络政治传播系统的权力解构加剧是由商业化赋予的, 政治与商业过度勾结使得商业势力全面侵入政治传播系统。同时, 伴随着技术发展的是统治的高科技化和现代化, 政治对传播系统的侵入和控制也日益加剧。2. 权力杠杆的受众倾斜。尽管商业权力和政治权力的加剧侵入, 但是商业权力仍然围绕着消费受众的喜好打转, 随着网络传播成为“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 面对逐渐觉醒的公民精神的质疑和责问, 政治权力的运作趋于隐蔽化, 因而权力的杠杆日益倾向于受众这一边。3. 系统边界的全球拓展。网络本身的互通互联的特征再加上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政治传播系统的边界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 (3)

虽然在网络传播使权力杠杆向受众倾斜, 但是仍然要警惕政治权力、商业权力与媒介权力的合谋对受众权力的挤压。值得忧虑的是, 从现实来看, 仍然存在政治权力与商业权力裹挟媒介权力压缩受众权力的现象。

蔡文之认为, 21 世纪一个最深刻具有哲学和历史意义的变化是:“权力越来越软化, 信息越来越物化。随着信息越来越物质化, 权力变得越来越非物质化, 信息与权力这两个概念就更深地结合在一起。与传统的硬权力相比, 信息化的软权力正变得更为重要。” (4) 近年来, 随着社交工具的广泛应用, 在权力概念领域还有一种新迹象, 那就是信息作为一种组织的权力和作为观念意志的权力也在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内涵, 并不断提升其价值。网络传播革命颠覆了权力内涵、权力关系、权力结构和权力运作的传统范畴。所有权力概念的核心都变得与信息和知识有关, 和传播有关。因此, “在网络传播革命的背景下, 信息上升为主要的权力要素, 特别是这种权力正在与非国家行为者融合在一起, 与数量庞大的普通网民融合在一起, 这种互联和互动正在促进世界权力格局的变化和世界秩序的重新构建。” (5)

约瑟夫·奈将权力划分为资源性权力 (resource definition of power) 和关系性权力 (relational definition of power) , 并将关系性权力进一步细分为命令层面、控制议程与确定偏好这三个层面, 而后两个层面在权力的获取和运用上越来越重要。约瑟夫·奈进一步指出, “网络是21 世纪一种重要的结构性权力。信息时代, 网络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行为体在社交网络中的位置可以成为重要的权力资源。随着信息传送成本的急剧下降, 网域成为新的权力域, 网络中心性将成为21 世纪权力的一个关键层面, 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网络权力作为新权力成为全球权力的新态势。一场新的信息革命正在改变着权力的本质, 加速着权力的扩散。” (6)

郭道晖从权力的历史分化的角度将权力总结为国家权力、社会权力和超国家权力这三种类型, 并指出, 信息电子化和互联网化不但使公民享有的个人权利不断扩大, 而且也使其拥有能够影响国家与社会及支配他人的社会资源 (即社会权力) , 从而使人类社会朝着权力多元化和权力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在一定条件下, 公民权利甚至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社会权力。在此基础上, 郭道晖提倡“以公民权利和社会权力制衡国家权力的权力制衡新模式”。 (7) 在借鉴郭道晖这一思想的基础上, 蔡文之提出“以网络社会权力制衡国家权力” (8) , “网络社会权力”这一概念更细化了社会权力。

二、网络未改变权力结构

伊泰等人通过调查得出结论说, 网络并没有克服国际新闻流向中固有的地缘政治等级秩序。在网络空间, 新闻还是主要从中心国家流向边缘国家。利用网络的新闻组织继续增强这种旧有的实践, 一如既往地维持这种在各国早已存在的旧有的秩序。这一点在桑吉特·库马尔对谷歌地图的分析文章中得到共鸣。库马尔认为, 新媒体实体比如谷歌等代表了一种新型模式的权力, 这种权力加强了威斯特伐利亚民族国家体系。这种新型权力看似“无中心”, 为了全球利益着想, 但实际上这种“分散的网络”结构却越来越难以受到挑战。在全球秩序下, 这种数字网络技术并不是如他们所宣称的消除了国际上旧有的等级制度, 实际上反而是加剧了这种等级制度。 (9)

查德威克也认为, “技术本身可能为权力转移提供机会, 但是, 这需要互联网之外的权力制度资源的配置。在国际范围内来看, 没有证据表明互联网造成了权力扩散。” (10) 例如, 威权国家意识到了信息自由流动会有助于民主传播从而攻击其现有体制, 因此, 就像利用限制使用电信设备或关闭网络空间的手段一样, 掌权者利用内容过滤和网站封锁技术的手段来抵消互联网的新作用。占据高位的当权者掌握着新技术和传播系统的采用和使用, 它只会使之加强而不是削弱自身的权力, 可以说, 技术加剧了基于其他资源的权力不平等。有的研究已经发现, 前互联网时代的权力结构很难被撼动。

值得注意的是, 伊泰、桑吉特·库马尔、查德威克的观点是基于2010 年底之前的社会和政治情景, 然而初始于2010 年底的“阿拉伯之春”非常明显地表明, 包括Twitter在内的现代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社交媒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网络的社交功能以及电子动员功能为社会抗议增添了虎翼, 从而助力改变了原有的权力结构, 如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权以及埃及的穆巴拉克政权均被推翻。这些最新的例证再次表明, 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有力地造成了权力的扩散, 也参与改变了一些国家的权力结构。

三、结语

总的来讲, 掌权者出于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力, 会通过一些限制性手段削弱互联网造成的权力扩散;但同时, 互联网不断更新的技术越来越为更多的普通民众掌握和使用, 增强了他们相对自由的表达权和监督权, 因此实际上增强了民众的权利/权力。这两个方面贯穿于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之中, 充满了权力的博弈, 不管是权力的扩散还是权力的削弱, 不可否认的是, 伴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权力正在改变。当然, 网络对权力、政治的影响是复杂多变的, 我们必须保持开放、系统、变化而灵活的思维和眼光。

注释

1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 (9) (10) (11) [英]安德鲁·查德威克著, 任孟山译.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3 苏颖.网络乌托邦、网络帝国与网络共和国——网络政治传播系统的权力解构与极权倾向的探悉[J].研究生法学, 2009, 24 (5) .

4 (5) (8) 蔡文之.网络传播革命:权力与规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5 (6) [美]约瑟夫·奈著, 王吉美译.权力大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2.

6 (7) 郭道晖.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译林出版社, 2009.

网络重构 第2篇

【内容提要】分布式网络信息资源重构模式是为实现由分布式人机交互环境组成的网络信息资源收集、组织和发布机制而提出的一种知识管理方式。该模式通过实现一个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向具有学术背景的内容管理员提供资源收集工具、资源监测和评估以及知识挖掘等功能,使人的知识和智慧在被用来使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资源有序化的同时,又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系统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网络资源管理方面已经得到了应用。

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和复杂程度上的同步增长使机械遍历式的信息搜集和检索技术越来越难以满足大部分用户的信息需求。这些信息的最终用户需要对信息个体的准确定位,对信息源的权威导航和评估,个性化的主动信息提供服务以及基于信息内容的跨平台链接,而且实现这一切是以一个繁复、无序和庞大的信息世界为基础和前提的。任何纯粹基于人工智能的软件或算法都难以提供一个完美的解决,本文试图提出一个由分布式人机交互环境组成的网络信息资源收集、组织和发布机制,通过这个机制,人的知识和智慧在被用来使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资源有序化的同时,又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网络信息资源重构的概念和方法

网络信息资源是由信息组织或个人建立的以网络为传播媒体的数字信息生成、管理和发布系统,是微观有序化和宏观无序化的有机统一体。每一个网络信息资源个体都是有序的,其所含信息内容是有组织和可访问的;而作为一个整体,网络信息资源又具有高度的系统复杂性,难以从整体上加以充分的利用。这就是要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重新组织的主要原因。

所谓网络信息资源的重构就是针对网络信息源及其内容,按照特定的线索化方式,由人工或计算机软件实施的信息收集、组织、整理和传播工作的总和。经过重构后,网络信息资源整体(或某个局部)上成为有序化结构,并且为访问者提供获得其所需信息的充分检索手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信息源之间的物理界限在逻辑上被屏蔽。

如果说网络信息资源宏观的无序化是实施其重构的主要原因的话,网络信息资源微观的有序化则是实施其重构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网络信息资源个体有序化程度和水平,尽管不能直接导致网络信息资源整体的有序化,但却可以影响通过重构以实现其有序化的方式和难易。例如,一个信息源如果在信息描述、数据库定义和访问方式等方面遵守一定的国际标准,它就更容易成为一个网络信息资源集合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个网络信息资源集合是由若干信息源组成(如数据库),而一个信息源又是由若干同序的信息实体组成(如数据库记录)。[1]因此,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重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针对信息源的重构和针对信息实体的重构。针对信息源的重构将导致一种导引性的信息组织及相应的服务方式,其功能是满足用户对于获知信息存放位置或信息来源的需求。针对信息实体的重构将导致一种实体性的组织方式和推送式的服务方式,其功能是直接满足用户对获得信息本身的需求。前者的实例包括一些网络资源导航、资源链接目录和信息源数据库等。而后者则正是我们正在或将要实现的。在本系统中,逻辑上信息源和信息实体被统一视为某个信息对象来加以描述、整序和管理。

利用人工和计算机是实现网络信息资源重构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后者,由于其高效率和全面的信息覆盖能力而在近几年逐渐成为主流。[2]大型的信息导航网站(如Yahoo等)和检索引擎(如Google等)都是利用软件自动搜索网上的信息资源并加以组织和整理,然后供用户检索和使用的。人工的手段由于成本、规模和效率的限制被迫处于辅助性地位,只能应用在一些局部性的系统中。然而,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局限,计算机软件在对信息形式和内容(尤其是内容)进行辨别、理解、描述和分析时所能达到的质量还远远不能和人的智力相提并论[3],特别是计算机软件无法对信息内容的学术质量加以权威性的鉴定和评估(显然,只有人,而且是具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人才能完成这个工作)。[4]

于是,问题被归结为:如何在网络信息资源的重构过程中使人的智力与计算机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这里的“有效”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意义:可以接受的成本;足够大的规模;充分满足特定用户群的信息需求。而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则可以归结为:通过建立具有分布式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功能的技术平台,为专业学术研究人员收集、整理、组织和发布其相关学科的信息资源提供方便、科学和高效的技术手段,从而实现人的智力和计算机技术在网络信息资源重构过程中的有机结合。

二、分布式信息收集、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实现

分布式的网络信息资源重构模式由三个层次组成:(1)第一层次是按学科分类组织和发布信息资源内容的学科信息服务网站群平台,它是由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如图书馆)实施组织和管理的集中式网络学科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系统技术支持机制。(2)第二层次是实施分布式信息收集、组织和管理的内容管理员群体及其工具平台,它是由具有较高学术背景和网络信息资源获取能力的专业研究人员,如高校教师或在读博士生组成内容管理员群体,利用相关工具平台建设各自专业的学科信息服务网站。(3)第三层次是提供信息交互和反馈功能的信息用户应用平台,它是用户获得由内容管理员收集、组织和发布的信息的渠道,同时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向相应内容管理员推荐信息资源、进行学术咨询和其他信息交互。

其中支持分布式内容管理的内容管理员工作平台,即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是实现该模式主要功能的关键。

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是由图书馆实施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通过Web发布和展示信息资源的服务体系,由图书馆所属高校相关教学科研人员负责收集、整理、组织和管理Internet上相应学科、专业领域的信息资源,加以评估、介绍和研究并通过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系统在网上发布,从而共同构成具有学科特点的专业信息服务网站群。

内容管理员是在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中具有学科背景的信息收集者、组织者和发布者,对某个学科领域具有一定学术背景和兴趣(最好在该领域正在从事相关教学或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图书馆学和信息处理的学术水平,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搜索和获取的技术,具有一定的协调和管理能力,并且能够随时监测相关信息源的信息更新情况。内容管理员是分布式内容管理机制的核心。他们把信息收集、组织和整理作为其教学科研工作的一个部分来完成,这决定了他们与一般的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主要区别。

信息资源重构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构成它的诸信息源内容的理解深度,或者使用程度。学科信息资源服务不必刻意去追求所选信息源的数量的众多和种类的齐全,而更看重这些信息源是否最适合相关学术领域的使用需要,并具有足够的权威性。而能够对信息源的质量进行可靠的判断的人,必须具有足够的学术背景,并且在相关学科的研究前沿具有一定的活跃程度。这就对选择和组织内容管理员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内容管理员介入信息收集、组织和整理工作的方式是把它作为其教学科研工作的一个部分(尽管很可能是一个从属的部分)来完成。之所以要实现分布式的内容管理模式的主要原因也正在于此,不如此就无法充分

而有效地利用高校学科专业人员从事信息服务工作的潜力。在教学科研工作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和组织本来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对于本学科相关网络信息资源的了解和使用水平也越来越成为高校教师研究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利用分布式的内容管理机制,把分散于学校各个角落的学科信息服务力量组织起来,无疑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

传统图书馆(包括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过程中主要起到信息资源指引中介的作用,而较少起到信息咨询中介作用,尤其是当这种咨询具有较强的学科特点和学术深度时。而在本文所构建的模式中,内容管理员利用其优越的学术背景和分布式、交互式的信息组织和发布工具,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其智力和学科知识体现在相关学科的信息服务中。这种体现既表现为对静态的和外部的信息资源收集、组织和评价的质量与深度,还表现为内容管理员可以通过系统的信息交互平台直接解答读者的学术问题,也就是将其大脑中的智力和知识动态化地提供给读者。这也就是前文中提到过的通过这个机制,人的知识和智慧在被用来使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资源有序化的同时,又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里,内容管理员既是学科信息的收集者和组织者,很可能同时又是某些信息的生成者。

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为分布式内容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而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则为它的实施提供了管理上的可行性。[5]同时,随着电子文献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迅速增长,人们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对电子信息资源的依赖程度和掌握能力也同步地增长,这就为内容管理员群体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人力资源背景。

三、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网络信息资源重构的工具平台

设计和开发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是实现分布式网络信息资源重构模式的核心任务,一个功能完善的网络资源管理系统能够起到以下作用:

・向读者提供网络信息资源的宏观和微观视图以及相应的访问方式;

・向内容管理员提供便利、高效的信息收集、组织和发布工具平台;

・向系统管理员提供用户管理、资源监测、资源评估等系统管理功能。

以下笔者将根据在主持清华大学图书馆“985”电子图书馆建设项目的课题“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的思路和经验,对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加以概括。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 网络资源导航系统总体结构

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

(一)网络资源的描述。网络资源的描述是通过对相关元数据的制订来实施的,经过调研,确定以专门用来组织网络资源并且易于操作的都柏林元数据核心元素集(DublinMetadataCoreElementSet,简称DC)为基本集合,结合用户的检索要求、网络资源的特点以及系统的信息挖掘、资源监测和评估等高级功能,增加了相应的属性,制定出一套用以帮助识别、描述、定位、组织和管理网络资源的元数据集合:网络资源管理元数据(NetworkResourceManagementMetadata,简称NRMM)。

(二)网络资源收集、整理、组织和发布工具。工具平台包括各级用户注册模块、内容管理员资源添加、管理和维护模块、内容管理员站务管理模块和普通用户推荐资源模块。在网络信息导航系统平台上,系统的功能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需要人工参与的,包括面向系统管理员、内容管理员和普通用户等三种参与者的相应功能。其中,系统管理员具有最高权限,包括管理内容管理员和用户的属性信息、设置学科等;内容管理员负责分布式地收集、标引、组织和发布网络信息资源,以及审查由用户推荐的资源;普通用户可以浏览系统内现有资源和推荐新资源供内容管理员审查,同时还可进行信息反馈和交互。

另一种系统功能是由系统自动执行的,具体包括网络信息源的自动监测和质量评估、网络信息挖掘和提供。

(三)网络信息源的自动监测和质量评估。网络信息导航库的资源质量控制是通过人工审核和自动监测相结合来实现的,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主要提供自动监测和基于自动获取指标数据的质量评估机制。[6][7]由于网上资源的变动性很大,因此,为了保证系统中资源的可用性和新颖性,这种定期监测评估是必需的。

针对学术性资源,主要着眼于网站的内容和它的结构与系统机能进行评估。由于本系统所收集的网站信息资源已经十分庞杂,采取人工方式进行评估耗时耗力,因此,采取软件实时测试的自动评估方式。目前,将测试指标定为网站的链接状态和特征页面信息提取等几项,同时会记录每一个被监测对象的监测时间和监测周期,通过系统定时执行监测程序并保存监测结果。监测结果最终会向系统的内容管理员发出监测报告的通知,从而起到保持和维护信息资源系统的监督作用。

(四)网络信息挖掘和提供。采用内容管理员模式来收集专业网络资源,提高了资源的精度和深度,但是,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光靠内容管理员人工查找是无法达到广度要求的。因此,采用自动抓取和人工过滤相结合的方式,即用非结构化的数据挖掘技术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

数据挖掘一般包含如下几个步骤:(1)理解相应的问题领域;(2)准备相关数据子集;(3)发现模式(数据挖掘);(4)所发现模式的后处理;(5)应用发现结果。本系统中数据挖掘部分的工作流程主要分以下几步:建立关键词表、源文档采集、信息过滤、用户浏览信息。[8]

数据挖掘部分是一个人机结合的部分,它通过分工使人和计算机的特长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数据挖掘功能大大减轻了内容管理员的.工作负担,增加了系统中网络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并且有一定智能性,可以对搜索到的数据进行剔重、加权等处理。

(五)读者信息反馈和交互。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的最终目的是帮助网络信息用户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于用户的学术研究、教学和学习。用户与系统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会在达成上述目的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主要提供以下5种信息交互模式:用户网上调查、用户留言、电子公告版、网上传呼和在线讨论区。除了上述用户主动信息提供方式外,系统还会在用户使用系统各种功能和资源的过程中自动收集、整理和分析用户的操作信息,如点击页面、链接选择、输入检索词等,从中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学科兴趣,为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收集相关信息。

用户信息反馈和交互是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它的实现被分散在系统的各种模块中,使系统更加友好和智能化。

四、系统应用:清华大学学科信息服务网站群建设的起步

目前,基于分布式网络信息资源重构模式的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网站群建设中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一)虚拟图书馆建设。清华大学图书馆从1995年就开始通过按专题收集网络资源来构建虚拟图书馆的工作。当时虽然由于人员限制,只完成了“燃烧学”等个别专题,但却成为后来研究和开发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诱因。

可以把虚拟图书馆界定为这样的概念:它是由专业人员搜集

并评估的按学科领域和学科分支进行索引的Internet信息资源目录。目前清华大学的虚拟图书馆建设与学科信息服务网站群建设融合在一起,主要由学科馆员、助教和博士生完成。虚拟图书馆的设计注重体现:选择具有特色和典型意义的信息源;重深度而不刻意追求广度;对信息源进行具有权威性的评介。

(二)学科馆员和学科导航。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是具有相应学术背景、承担相关学科的信息服务工作并且负责联系相关学科读者的图书馆专业工作人员。他们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建设、维护和管理本学科的信息服务网站,利用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分布式的共同构建一个重点学科网络资源的分类导航库。这也是清华大学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学科导航库是“211工程”立项高校图书馆的共建项目,目的是通过搜集Internet网上的信息资源,为重点学科的师生提供快捷方便的网络学术资源查询服务。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图书馆在该项目中承建的11个重点学科导航库:材料科学与工程;固体力学;核能与核技术;环境工程;结构工程;经济管理;能源工程;人居环境学;生物物理;先进制造;信息科学与技术。

此外还有清华大学一些重点学科的导航资源:电力与电子;化学与化工;机械;计算机与自控;经济;生物;土木工程。

(三)助教、博士生和学术资源网。由助教、博士生作为内容管理员维护和管理的清华大学学术资源网是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主要应用对象,除了作为虚拟图书馆的一个组成部分提供的学科导航功能外,它还具有以下功能:

・信息资源实体的收集、存贮和管理:这些信息实体包括论文全文、图像、音频和视频文件等。

・与信息用户的交互:用户也成为推荐和收集网络资源的重要力量。

・收集和更新学科关键词和主题词:作为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信息内容的基础。

与学科馆员相比,作为助教、博士生的内容管理员具有以下特点:

・背景学科领域既窄且深,更能把握学科最新动态。

・收集信息资源的类型较广,包括信息实体。

・信息资源的基于学科内容的评价更具权威性。

・处于科研前线,与本学科同行联系较多,交互效果较好。

目前正在建设和维护中的学科信息服务网站有以下几个:光电工程;金属薄膜与显微结构分析;热能动力工程及控制;生物医学工程人体运动检测;数字图书馆研究;宽带无线多媒体通信技术。

五、结论

分布式网络信息资源重组是在网络世界中提供充分、实时、高效和友好的信息服务的重要途径和前提,也是图书馆有效实现网络资源的收集、组织、整理和发布的基础。这里的“分布”包含三个层次的涵义:资源的分布、用户的分布和管理的分布。本文重点探讨了最后一个层次。

计算机和人在一个分布式信息管理系统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协调、融合和组织计算机和人在信息管理中的作用正是该系统的主要功能。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在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基础,人机交互的作用机制则是对人工智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保障。

以分布式网络信息资源重组机制为依据的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为系统管理员、内容管理员和用户提供了一个高度智能的动态的交互环境和基于学科分类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框架,前者是服务的方式,而后者则是服务的基础。

【参考文献】

[1]C.W.Holsapple,K.D.Joshi.OrganizationalKnowledgeResources[J].DecisionSupportSystems,2001,31(1):39-54.

[2]I.Becerra-Fernandez.TheRoleofArtificialIntelligenceTechnologiesintheImplementationofPeople-Finder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J].Knowledge-BasedSystems,2000,13(5):315-320.

[3]M.K.Pedersen,M.H.Larsen.DistributedKnowledgeManagementBasedonProductStateModels-TheCaseofDecisionSupportinHealthCareAdministration[J].DecisionSupportSystems,2001,31(1):139-158.

[4]张成昱.高校虚拟图书馆建设刍议[J].情报学报,1999,18(s2):188-191.

[5]J.Liebowitz.KnowledgeManagementandItsLinktoArtificialIntelligence[J].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2001,20(1):1-6.

[6]孙文娥.试论互联网网站评估[J].现代情报,2000,(5):22-23.

[7]黄奇,李伟.基于链接分析的学术性WWW网站资源评价与分类方法[J].情报学报,2001,20(2):186-192.

社会化网络和产业重构 第3篇

关键词:社会化网络产业重构

社会化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的兴起并深入日常生活是过去10年间互联网世界发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变化。社会化网络不只是一种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社交方式,也不仅仅是围绕社会化网络平台的一系列应用。必须认识到,SNS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和信息产生、传播、消费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社会。Facebook和Twitter这两个世界最大的社会化网络甚至在2011年北非和阿拉伯国家的一系列政治变革事件中起到了一种微妙而关键的作用。社会化网络也将,事实上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众多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的是,众多B2B(business to business)、B2C(business to customer)电子商务网站极大冲击着传统百货公司的地位。传统的有线电视业将受到来自各网络IT巨头如谷歌、苹果、百度等公司的电视和视频业务的冲击。社会化网络兴起后传统产业将如何重构,企业如何调整自身适应社会化网络兴起后的新业态,都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一个必须研究的问题和一个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成败的战略决策。

社会化网络是一个在发展和变化中的概念,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应用不断丰富着SNS的内涵,要准确定义何为社会化网络是困难的。通过对社会化网络基本特性的梳理,笔者认为社会化网络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①人际关系网平台。其关系可以是基于真实身份的,也可以是匿名的,可以基于业缘、趣缘、地理位置等因素而建立,依托“朋友”圈而不断扩展。②信息发布平台。每个用户都是社会化网络平台上的一个基本节点,用户内容的生产者,用户出于各种目的而“发布”和“展示”其产生的内容。③分享平台。各建立了联系的用户相互阅读、评论、转载相关内容,达成对信息的分享,并在分享中不断创造新的内容。可以说,以上关系、发布、分享三个元素是所有社会化网络的基本特征。

社会化网络内在特性,特别是在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的推动下,使其具备了web1.0时代网络不可具有的特点,颠覆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沟通方式。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①信息由所有人产生、所有人传播、所有人消费。在直到web1.0时代的几年前,人类社会信息的产生和传播都是由一部分掌握了相关资源的人制造的,并通过相关技术手段进行传播。而在社会化网络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拥有一个ID,生产信息并传播信息,因此社会化网络具有“自媒体”的特性。②社会化网络产生的信息呈现“去蔽性”、“现场性”的特点。社会化网络产生的信息在事件发生时间上可以做到几乎零滞后,生成上由于没有加工而完全直观呈现真实场景。③用户的个人信息(如消费习惯、爱好、地理位置等等)越来越直接呈现,用户的真实社会关系与网络无缝连结,用户使用黏度超过门户网站、搜索引擎。④社会化网络作为平台应用,逐渐渗透入大多数日常生活领域,改变对诸多消费习惯的认识。⑤信息进入海量数据时代,过去三年产生的数据超过人类社会过去4万年产生数据的总和[1]。

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深刻改变消费者行为,各个产业也将在这个趋势中被重构。这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给各个产业的各类企业都提出了诸多疑问,社会化网络给哪些产业带来的机会,哪些产业面临被取代的危机?传统制造业企业需要积极融入这个过程吗?企业的营销需要如何适应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新环境下企业如何树立和维持自己的品牌?如何有效地掌握和利用以前很难获得的用户信息?

传统出版业是遭受社会化网络冲击极大的产业。社会化网络的自媒体特性使得每一个用户都具有新闻发起人的功能。尤其是微博这种社会化网络,在移动互联网的帮助下,有着惊人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任何传统媒体。在移动终端和各应用程序商店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们阅读报刊杂志的方式已经改变。传统纸质媒体,正面临着当年mp3数字音乐格式对唱片业择造成毁灭性打击同样的危机。这场危机涉及到传统纸质媒体的盈利模式,是对其生存根基的根本动摇。传统媒体必须进行重大重构,充分融入社会化网络,从线下走到线上,改变盈利模式,改变企业内部构架,才能在新环境下不被淘汰。

在电子商务领域,根据互联网研究机构艾瑞咨询网的数据[2],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延续2010年高速增长的态势,并且网络购物用户规模稳步增长,进一步带动网购市场快速发展。最近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接近8000亿,达7735.6亿元,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艾瑞咨询最近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1.87亿人,较2010年增加3900万人,占中国PC网民的41.6%。艾瑞咨询预计,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占整体PC网民的比重或将突破50%。网络购物的迅猛发展对传统零售业形成极大冲击,传统渠道巨头都积极开始朝电子商务转向。苏宁电器成立电子商务网站苏宁易购,并且借助其传统渠道商的优势,将苏宁电器线下优势用到苏宁易购,并取得不错的成绩。而电器零售老大国美电器在电子商务方面却走到了后面,去年5月国美网上商城才上线,线下的优势至今没有体现到线上。而电子商务的激烈竞争,差异化的服务是重要竞争力之一。电子商务如何融入社交网络,已经是电子商务业内人士的热门话题。2011年12月,阿里巴巴社交产品“来往”内测,布局社会化网络。在零售业,社会化网络带来的影响是,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零售业的未来,而社会化网络,则是电子商务的未来。零售业的产业重构,涉及线上、线下,传统零售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

未来几年,由于社会化网络迅猛发展而将面临较大重构的产业有因为电子商务发展而迅猛发展的物流业,移动互联网影响带来的相关产品升级改造的IT制造业,以及需要适应社会化网络时代消费和习惯的文化产业如影视业、广告传媒业等。

在社会化网络时代,从宏观角度,要分析新环境下可能产生的新产业,可能会消失或受重大打击的产业,提前做判断,把握机会,规避风险,调整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在中观层面,各个企业必须迅速理解社会化网络的内在逻辑,分析社会化网络对传统作出了什么样的改变,分析本产业各个生产链受到的冲击情况,做出适应新环境的调整。从微观角度,企业需要改革或升级IT部门,赋予IT部门更高的地位,参与企业决策。分析消费者行为的改变,调整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建立“社会化网络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充分利用可获得的消费者数据,扩大市场份额,稳固客户关系,开辟新业务。

参考文献:

[1]《商业价值》杂志,未来5年CIO的五个关键技术,2012年2月。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400.html.

[2]艾瑞咨询网,艾瑞咨询: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交易规模达7735.6亿元,2012年2月.http://ec.iresearch.cn/17/20120112/161325.shtml.

略论网络公共领域的重构 第4篇

一、网络公共领域的概念

公共领域理论最早是由汉娜·阿伦特提出来的, 经过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尤根·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文详细理论阐释而基本成型。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 公共领域是一中独立于政治权利之外, 并不受官方干预的社会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 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或公共场所。哈贝马斯认为, 公共领域存在构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由私人组成的公众。他们具有独立人格, 能够在理性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展开辩论2、拥有自由交流, 充分沟通的媒介。因为媒介是信息的载体, 决定着信息的流量。单向的非沟通媒体将导致信息的匮乏和意义的缺失, 在此基础上, 私人的独立与理性也就失去了意义。3、能够就普遍利益问题自由辩论, 充分交流, 进行理性批判并达成共识, 形成舆论。 (1)

在虚拟网络上, 网民通常借以隐匿自身真实存在的网名, 在BBS、BLOG以及涉及公众利益的新闻后面跟帖等, 对社会公共事件特别是公共政治事件发表评论和表达见解。以哈贝马斯的有关公共领域的理论为参照, 考察网络媒体公共言论空间的发育状状况, 笔者对网络公共领域的概念界定为:以BBS、BLOG、新闻跟帖为主要表现形式, 以具有理性评论能力的网民为参与主体, 以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政治事务为话题内容, 具备公共领域基本功能、运行原则和运行方式的一种网路舆论载体。

二、网络公共领域亟待重构

笔者提出网络公共领域亟待重构的依据, 是建立在网络公共领域目前的发育状况的基础之上的。相对于传统媒体公共领域, 网络公共领域更具有强烈的批判功能, 且在近年来, 这种批判功能逐渐走向理性。但是目前网络公共领域的无中心、分散的网状结构, 撕扯着网络公共领域的强度和任性。目前网路公共领域存在着两对尖锐的结构性矛盾, 即:海量的批判内容与有限的内容共享之间的矛盾、海量的批判内容与有限的政治建言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的存在, 严重阻碍网络公共领域向更深层次的发育。

(一) 网络批判走向理性

说起网络理性批判时,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 网络上充斥的是淫秽、色情和网络暴力, 何来理性之说?不可否认, 网络上确实出现了很多不负责任的话语和言论, 但时易事移, 呈波浪形发展的网络言论日益呈现出理性化的趋势。具有批判意识、批判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的网民日益增多。在华南虎事件中, 虽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身谩骂, 但是网民的评论的重心在于对政府的公信力甚至地方政府长期以来的体制诟病。“3·14”事件发生后, 传统媒体失语而达赖处处栽赃嫁祸的时候, 中国网民第一时间将达赖所谓“西藏问题”的真相表达出来, 揭穿达赖藏独的阴谋, 并对之进行有理性猛烈抨击。“5·12”汶川地震后, 一张日本救援队员向地震死难者遗体鞠躬的照片感动了中国, 很多网民纷纷摒弃一些反日主义情绪, 理性地发出了“感谢日本”的声音。在“躲猫猫”事件中, 网民的理性的推理判断, 将矛头直指监狱恶霸现象和监狱腐败。具有独立人格和理性判断能力的网民、能充分沟通意见和信息的网络平台和理性的批判的过程, 有三个有力而强劲的支点支撑, 网络公共领域在社会公共事务和政治生活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尖锐的结构性矛盾

传统的大众媒体发展, 如电视、广播、报纸等, 都是建立在单极化传播的理论和实践, 即从单一或少数的信息中心来源传递给众多读者、听众和观众。传统媒体通过排他性的信息选择权、信息传输渠道的垄断和议程的设置权, 建立起单向度的权威。网络打破了这种垂直式的信息传播方式, 呈现出无中心、松散的网状结构, 即信息及意见来源的多元化。任何参与者即是信息和意见的接受者, 也是信息与意见的发出者, 且可以就公共事务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和批判。但是, 正是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这种松散的网状结构, 网络公共领域呈现出极其离散的状态。如很多网络论坛上的讨论很多并非是围绕公共议题展开, 各种内容泥沙俱下。公共事务的讨论, 往往湮没在各种议题当中。即使是关于公共事务的讨论, 很多网络讨论也是浅入浅出, 内容空洞, 言之无物, 甚至互相扯皮, 相互谩骂乃至人身攻击, 不易形成舆论。网络公共领域中存在着海量的批判内容与有限的政治建言的尖锐矛盾。再说网络博客, “博客是个人声音在公共空间的持久记录”。 (2) 博客中虽然不乏关于公共事务的严肃的评判、理性的分析和精辟的意见, 但这多数是作为小圈子内的自娱自乐与获取圈子内名望的有效途径, 政治建言的作用多数没有发挥出来, 海量的批判内容和有限的内容共享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从现实发展选择的角度来看, 网络公共领域的空前扩大和网络言论信息井喷式的出现, 是以传统媒体公共领域的衰微、对公共权力机构批判性意见在传统信息传播渠道上遭遇堵塞、迟滞甚至堵截为背景, 是建立在因虚拟性和匿名性而使网民获得现实责任免疫的网络媒体这种外部资源的发现和发掘的基础之上的。经过第一轮地铺式的增量之后, 网络空间的增长已经变得相对有限了, 但网络公共领域的增长空间却很大。目前网络公共领域的增长, 只有通过在对现有网络资源的结构化的整合才能实现。网路公共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 通过调整系统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和联结规则, 重新构造网络公共领域的结构, 才能实现网络公共领域这个总系统质的突破, 获得跨越式的发展。

三、重构:整合理性意见, 构建理性意见社群

在文化和社会多元化的今天, 每个网民对公共事务特别是涉政事务的评判背后经常是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考虑。目前网络公共领域的网状结构使这些利益与价值取向无法在统一的空间发生相互的意见的碰撞和交流, 更无法达到相对的一致性, 无法形成正确的舆论。多种不同利益考虑和价值取向的理性意见, 需要在充分互动之后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 需要建立在意见整合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 构建理性意见社群, 是重构网络公共领域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 理性意见社群的概念

理性意见社群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1、理性意见社群中参与主体是具有独立人格、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的网民。2、理性意见社群中讨论的问题主要是社会公共事务。辩论的话题可为政府施政计划, 也可为当前新闻焦点, 议题始终紧跟社会现实的最新发展步伐。3、网民可以个人兴趣、专业倾向、利益联结等因素在理性意见社群内集结, 并进行理性的互动、碰撞和辩论, 通过相互理解和意见的平衡最终形成相对一致性的舆论。4、理性意见社群以网络博客、公共论坛、新闻评论等为结构元素, 以超级链接为结构方式。

(二) 理性意见社群的现实根基

笔者以为, 作为网络公共领域最为强势的核心地带, 理性意见社群的完善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理性意见社群需要与公共权力机构保持平等的对话

目前中国网络公共领域最显著问题就是舆论力量无法转化为国家力量、意见表达有效性问题。如“华南虎事件”中, 在众多专家对照片进行鉴定, “华南虎”的原型“年画虎”一直被追根到底的情形下, 陕西省林业厅和国家林业局却闪烁其词、转移视线、互相推诿、拖延时间, 一直不肯进行公开的照片鉴定和回答“是否是真老虎”的问题, 如网友所说“舆论胜利之后, 公众在追究责任的环节中, 丧失了主动权和主导权, 几乎只能依靠政府的道德自觉”。 (3) 哈贝马斯强调, 在文化和利益多元化的今天, 相信国家可以超于一切社会冲突成为当然的理性和良知的化身只能是自欺欺人的意识形态。 (4) 如果在理性意见社群中经过理性批判和充分整合后的代表舆论中坚力量的公众意见不能获得公共权力机构的必要回应, 很可能导致政府的信任危机甚至合法化危机。

和谐理论的价值本质, 一是承认世界的多元性;二是讲求在多元的现实面前彼此尊重, 实现均衡和某种程度上的对称。 (5) 在公共事务特别是涉政事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多是建立在公共公权力机构单向度的权威的基础上。这一方面是单极化的政治传统使然, 另一方面是因为公众意见往往过于分散, 缺乏整合力, 不能汇聚成有强势的理性舆论。理性意见社群的构建, 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理性意见整合的问题。而单极化的公共事务特别是涉政事务的管理模式, 应该在和谐理论的基础上, 充分尊重公众的话语权力, 保持与理性意见社群平等的对话, 实现均衡和某种程度的对称。

2、公共权力机构和理性意见社群的平等互动需要做制度化的安排

随着网络公共领域的空前扩大和网络民意的聚结式表达, 公共权力机构及政府相关人员对网络愈来愈重视, 二者之间的互动也越来越频繁、层次也越来越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两次通过写信的方式, 携手给广东网友拜年, 并与26位在网络上为广东科学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的网友代表座谈, 听取网友的意见和建议。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网民进行了在线交流, 推动“网络问政”的议程。“躲猫猫”事件中, 组织网友成立调查委员会, 深入监狱中进行现场调查。虽然结果并非令人满意, 但这种做法本身是一种宝贵的尝试, 传达出公共权力机构对网络舆论的重视。今年两会其间, 新华网与中国政府网针对“两会”联合推出大型网络调查, 截止到3月3日14点, 有16470名网友希望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新闻中心首次设立“网络访谈室”, 邀请部分代表做客新闻中心, 与网民就一些热点问题进行在线交流。访谈活动将根据大会进程进行安排, 访谈话题将涵盖应对金融危机、宏观经济政策、司法公正、代表履职感受等内容。另外, 两会期间, 除了甘肃代表团外, 来自全国30个省份和23个中央单位、22名省级党政一把手和11名中央单位一把手加入“网聊大军”, 如此大规模的官员网聊, 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网络将“两会会场”延伸到人民大会堂之外, “与会者”也从5000多名代表、委员扩展到近3亿网民。他们的话题大多与民生有关, 也不回避“负面事件”。 (6)

但是在不断掀起的“网络问政”热潮背后, 我们也看到了问题所在:这样的互动缺乏制度性安排。推动公共权力机构同网络公共领域之间层次和规格越来越高的互动的, 是开明政府及政府官员的强有力的行政措施, 而非制度性的安排。社会公共事务繁复多样, 而每个公共事务后面也总是隐藏着利益的纠葛和价值的取向, 公共权力机构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是否运用行政力来推动二者互动的选择权。况且客观上, 强势的行政力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将互动的双方置放在不均势的天平上, 破坏了二者交流的平等性。因此, 公共权力机构和理性意见社群的平等互动, 也只有在制度化的框架内才能真正实现。

四、总结

随着网络批判的日趋理性, 网络公共领域正逐渐向纵深方向发育。但是网络公共领域自身尖锐的结构性矛盾却撕扯着其纵向发育的张力。网络理性意见社群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能实现关于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政治事务的理性意见的集结, 进而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 获得与公共权力机构平等对话的态势。理性意见社群真正发挥实效, 重要的是能有制度性安排为其保驾护航, 进而与公共权力机构进行平等的对话, 共同探讨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政治事务的解决, 推动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①尤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年版, 第187~205页①尤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年版, 第187~205页

②罗皓菱:《网络时代的麦哲伦——博客现象分析》, 新华网, 2005年12月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12/06content-3881659.htm.②罗皓菱:《网络时代的麦哲伦——博客现象分析》, 新华网, 2005年12月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12/06content-3881659.htm.

③《面对虎照悬疑, 难道只剩等待》, 2007年11月21日, 《南方都市报》社论③《面对虎照悬疑, 难道只剩等待》, 2007年11月21日, 《南方都市报》社论

④刘建成:《第三种模式——哈贝马斯的话语政治理论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64页④刘建成:《第三种模式——哈贝马斯的话语政治理论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64页

⑤喻国明:《传媒的“语法革命”》,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年版, 第12页⑤喻国明:《传媒的“语法革命”》,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年版, 第12页

网络时代版权制度的扩张与重构 第5篇

[关键词]著作权;版权制度;版权扩张;网络时代

[作者简介]苏贵友,中国传媒大学。

一、现代版权制度扩张与后现代主义批判

著作权作为一种私权,但它的复制和传播却具有社会性、大众性和公共性,与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紧密相关。现代著作权制度的根本原则就是通过授予著作权人一定期限的垄断权获取经济收益,以此激励作者的创作热情,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知识的生产和总量增加。因而,现代版权在制度设计上追求著作权私权保护与文化公共领域获取之间的利益平衡。因此,如何协调著作权的私权属性与传播社会公共属性的矛盾冲突始终是版权理论和实践的难题之一。

著作权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其产生和发展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备了一定思想条件和技术条件为前提,尤其后者极大地改变了相关领域的利益格局,重新分配利益,才孕育出了现代版权制度。每一次印刷和传播技术的进步带动版权扩张,会打破版权制度内部的利益均衡,但传统版权制度很快通过内部调节建立新的利益均衡。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著作权内涵外延不断扩大,产生了如音像复制权、播放权、制片权、邻接权等新的著作权权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改编权、发行权;特别是计算机软件、信息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为版权制度的扩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迅速被建立起来,成为占据数字时代网络虚拟空间制作和传播最重要的权利之一。

如果说随着出版业从印刷时代迈入电子时代,传统版权制度通过不断扩张和引入新版权权能,能够基本上协调处理著作权私权属性与社会公共性的动态平衡的话,版权发展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版权扩张的历史。随着数字网络科技的发展,以印刷复制为核心的传统版权制度在应对虚拟海量为特征的数字版权显然没有得心应手。我们看到数字化浪潮和网络技术发展已将版权扩张和版权保护推到了极致。这表现在:一方面数字化作品被虚拟,几乎零成本地被复制和传播,使得版权作品在社会中无处不在;另一方面是权利人借助传统版权保护措施,甚至通过技术保护措施来限制公众对版权作品的合理使用,著作权私权蚕食践踏公共领域的趋势显现,传统版权制度内部调节已疲于应对,濒临消亡。现实社会中,传统版权制度的悖论尤其突出,一面是版权的不断扩张和版权保护力度不断强化;一面是侵权案件和侵权现象的层出不穷;一面是著作权人逐步提高权利意识,强调著作权私权属性不断挤压社会公共领域的使用和传播;一面是世界巨型高科技企业依靠科技力量和资金实力正在形成某种程度的知识垄断,蚕食践踏公共领域,阻碍了社会文化传播和科技进步。如计算机软件的版权、专利权向全球互联网领域方面的扩张,使整个人类的信息自由权受到威胁也是不争的事实。

后现代主义学者将著作权比作“为了发给作者奖金而对读者征税”。他们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著作权主体和客体的范围不断扩大,传播者与作者的界限被打破,著作权制度的内部矛盾不断加深。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每个参与者既是作者,也是传播者,又是消费者,创作更多回归本源,不再是知识商品需要市场的价值实现,而是作为知识礼品通过互联网平台互为交流。权利人和公众利益平衡逐渐消失,传统意义上的著作权制度瓦解了。美国网络激进主义者John Perry Barlow撰文指出,传统版权制度已不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由网络空间构成的虚拟世界,知识产权法不可能通过修补、翻新或扩展就能包容数字化表达的这些东西,必须重新打造新制度,而且未来版权保护将更多依赖伦理与技术而不是法律。

后现代主义者倡导开放、共享、学习、合作、尊重、协调等理念并形成开放源码(open source)、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等运动对传统著作权制度进行着解构和否定,但开源软件、自由软件运动始终摆脱不了与版权的关联,在抵制传统版权制度的同时,也在寻求传统版权制度的保护,并逐渐转为与传统版权制度所兼容,但其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对版权制度全新意义上的建构。

二、信息技术发展加速解构传统版权制度

现代版权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率先在西方诞生,普遍归因于思想启蒙运动和活字印刷术发明应用。尤其后者极大地改变了相关领域的利益格局,重新分配利益的需要,才孕育出了现代版权制度。印刷术出现以前,人类社会处于手稿时代,书籍的复制只能依靠手抄,费用高昂,数量有限。人们创作更多出于兴趣爱好或扬名卖文,因而手稿时代的文稿所有权就足够了,版权并无存在的必要。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催生出崭新的印刷行业,并开始改变这一局面。最初的印刷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铸造活字、排版印刷、纸张油墨、发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巨资,作品出版的经济利益也很低,印刷商迫切需要出版印刷垄断权利。所以版权制度早期是授予出版商人的印刷特权,而与作者无关。直到1710年,英国《安妮法》(Statute of Anne)的颁布施行,规定授予作者14年的版权保护期限,在此期间,未经作者授权(并支付相应经济报酬)的情况下,他人无权复制。《安妮法案》因为首次阐明了版权是图书作者所固有的权利,因此一直被视为现代版权概念诞生的标志。

SDN或将重构中国传统网络架构 第6篇

随着新业务的不断发展, 传统网络不再适应, 诞生于学术界的SDN (软件自定义) 技术是关于未来互联网架构的全新探索, 目前成为了全球开放网络架构和网络虚拟化领域的研究热点, 也被看做是下一代网络改造的核心理念。那么SDN对中国网络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业界看好SDN创新优势

传统网络的架构需要与承载的业务一起演进。当前内容的爆炸式增长、服务器虚拟化、以及各种云计算业务不断产生, 改变了互联网的业务形态。“软件正在占领世界。”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刘多认为, IT产业的中心已经从设备制造转移到软件设计, 软件定义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创造了崭新的产业生态。

在此背景下, SDN引发产业高度关注, IT、CT融合趋势显现互联网/云服务公司、软件企业、IT企业、通信设备、电信运营商、标准组织都在关注和研究SDN。

SDN的发展或将改变现有网络架构。据刘多介绍, 现有网络是由单独运行、封闭的设备连接构成, 每台设备都有单独操作系统, 通过路由协议等交换可达信息。SDN组网可以由简单的网络操作系统运行在通用服务器上, “转发设备+通用服务器”完成上层应用服务器与控制平面交互, 按需定制网络能力服务, 业务数据则直接通过数据面设备完成转发。

“SDN开启了网络IT化的进程, 是去电信化的重要突破, 也是IT和软件业突破电信业壁垒的重要机遇, 预示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在近期举办的“2013中国SDN大会”上, 中国电信集团科技委主任韦乐平指出, SDN符合IT低成本、多样化大趋势, 即硬件负责性能, 软件负责功能。

总之, SDN给网络带来诸多好处, 可简化网络操作, 提升网络性能, 提供网络创新平台。

中国积极探索市场机遇

近两年, SDN引起全球热议:新兴SDN软件企业不断涌现受到资本市场青睐;IT企业巨头逐渐意识到SDN在云计算和虚拟化浪潮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开始发力SDN控制器和交换机, 向市场推出从服务器、存储到网络的全套虚拟化解决方案;传统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投入巨资进行设备研发;运营商企业普遍希望在保留现有网络设备架构的基础上实现对SDN的支持;主流芯片已推出芯片方案, 规模生产指日可待。

与此同时, 中国ICT企业不甘寂寞, 积极探索SDN带来的价值。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三家企业的研究机构都高度重视SDN研究。中国移动软网络实验室从四大领域、八大场景实现了端到端的SDN环境。中国电信正在研究把SDN引入到智能管道技术中的国际标准, 已在部分网络中测试进行SDN组网。中国联通研究院正在对整个SDN技术进行研究, 目前处于初级阶段, 中国联通还在亦庄IDC试点引入SDN, 节点数量已达数百。

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企业正尝试在网络集中控制、控制平面与转发平面的接口等领域引入个性化、私有化的技术, 以避免完全开放带来价值和竞争优势流失。百度公司则在其自主研发的全流量进网系统、流量清洗系统、负责均衡系统及数据中心互联场景下已经部分采用了SDN相关技术;腾讯、新浪、阿里巴巴等均积极参与SDN相关的技术组织、论坛以及标准组织的活动。

在最核心的芯片方面, 来自苏州的盛科网络推出第三代GreatBelt系列以太网芯片中, 基于N-FlowTM技术, 以支持软件定义网络 (SDN) 的更多高级应用, 为Open Flow技术的大规模商用创造条件。

尽管中国企业在密切跟踪研究SDN, 但对于中国SDN发展的现状, 电信研究院专家蒋林涛认为在网络领域方面, 我国虽已具有世界第二的实力, 但与第一存在实质上差距, 目前在核心技术上主要采用的方针是对新技术的跟踪。“跟踪是技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在蒋林涛看来, 跟踪对国内技术创新不利, 中国要在SDN取得成绩, 需要明确方向, 摆脱跟随, 走自己的路。

未来发展前景待考

SDN诞生至今仅有短短数年时间, 2012年才有支持部分功能的商用设备发布业界期待的应用蓝图, 目前还缺少成熟的商用案例支持后续熟度, 还可能不断的暴露出新问题, 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提升。

韦乐平指出, SDN将面临八大挑战:集中控制和管理的扩展性;软件的复杂性和有效性;不同硬件厂家设备及管理的可迁移性;从现有硬件平台向虚拟化网络的平滑演进、兼容性和长期共存的挑战;网络安全性挑战;所有功能的自动化才能实现网路层面的虚拟化、对软硬件失效的弹性挑战以及不同厂家虚拟化设备和网管的快速有效集成挑战;避免锁定于单个厂家的挑战。

“SDN应用在公网还面临挑战, 开始阶段最佳应用场景是规模不大、单一运营主体的场合, 如企业网、校园网和数据中心等。”韦乐平指出。

新华三阳谋:助力运营商网络重构 第7篇

新IT聚焦运营商转型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传统模式的发展难以为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利用新经济、新动能来融合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自2015年以来成为一个重要方向标。

所谓新经济、新动能, 是区别于传统模式的一种提法, 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利用新的IT技术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等来改变企业业务模式和生产方式, 起到提质增效、降低成本的作用。

一直以来, 新华三是国内新IT的主要推动者之一。面向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机遇, 新华三在2013年就提出了“新IT”概念, 希望通过创新IT推动百行百业的变革, 以大互联、大数据、大安全和云计算为四大技术方向, 为传统行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新IT智慧。围绕以计算、存储、网络三大硬件设备领域为基础, 开拓云计算、大数据、大互联、大安全四个方向, 结合IT咨询服务, 新华三从一个硬件供应商迅速向软件公司转型的战略推进。

电信行业一直以来发展势头迅猛, 但是在新经济、新技术的形势下, 多数企业在业务、管理模式上还很难摆脱旧的思维, 迫切需要进行一次大的转型升级。国内的三大运营商近日相继发布了面向下一代网络的网络重构战略:中国移动的Novo Net2020下一代网络发展理念、中国电信的CTNet2025战略转型和中国联通的CUBE-Net 2.0“新一代网络”研发计划, 都吹响了网络重构的号角。

在运营商领域, 多年以来, 新华三是运营商服务器/存储/网络/安全/数据中心基础架构的全面的供应商, 近年来在“三大一云”及咨询服务的新IT领域的投入, 使新华三不仅拥有完备的基础架构产品线, 同时又拥有新IT解决方案, 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使新华三有能力为运营商业务转型提供强大的技术驱动。

在这次发布的运营商战略中, 新IT将会发挥重要的核心作用, 帮助运营商进行转型升级。黄智辉指出, 以SDN、NFV以及云计算为核心的网络重构, 已经成为运营商主流的技术发展趋势。新华三作为业内为数不多的在IT和CT领域均有雄厚实力的厂商, 能够依托SDN构建多级DC网络, 实现全网流量统一调度, 全面覆盖新型城域网以及移动核心网, 并以NFV平台软件为基础, 通过集成第三方网元以及自有端对端方案, 将成为运营商网络重构领域的最佳战略合作伙伴。

比如借助已有的一些网络技术, 特别是SDN/NFV方面的技术实验以及商用合作, 和三大运营商研究院专家展开积极地合作, 共同研发测试出来一些成果, 从而能够在新网络重构当中成为运营商的最佳架构师。

目前新华三的股份占有比率是紫光拥有51%, HP拥有49%。通过HPE与H3C双品牌协同创新, 新华三已经拥有基于开放架构的服务器、存储、交换机、无线、网络安全及管理软件。在市场上, 目前拥有如此完整全套解决方案的厂商屈指可数。

合作打造共赢的模式

IDC数据显示, 2015年, 新华三在超融合、企业网交换、企业网路由、企业网无线市场份额均位列中国市场第一, 是运营商市场服务器、存储、网络、安全产品的主流供应商。在新IT领域, 新华三CAS技术排名国内厂商第一, 并成功入围2016中国电信虚拟化软件集采, 政务云市场份额亦连续多年位居先列。

尽管如此, 外界还是对新华三在运营商市场的前景有些不同意见, 比如对企业体量过小 (相比华为、思科等大型企业) 和后期不同品牌产品的运维能力上都有些担忧。

对此黄智辉也坦承, 和现在主流的设备厂商 (华为、中兴、爱立信、诺基亚) 相比, 新华三在规模和切入时间上的确不占优势, 但在SDN/NFV时代, 新华三会更加积极配合运营商来推动网络重构, “我们在这方面包袱很小, 这也是我们的竞争优势。我们有很强的兼容性和开放度, 虽然和华为、中兴、爱立信、诺基亚等设备厂商之间的确存在竞争, 但更多的是合作关系。这会在未来运营商新网络的建设过程中不断表现出来, 产业链协同会更加顺畅。

目前新华三和运营商的合作领域主要在运营商自有市场以及运营商面向政企的ICT市场两个部分。在政务云市场, 比如上海以及一些区县的政务云都是由新华三和电信, 联通、移动等运营商合作进行的。四川政务云也是与跟四川移动合作并联合运营的。

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失范与重构 第8篇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是网络世界的活跃群体和中坚力量, 面对游走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网络社会, 涉世不深的青年大学生容易产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一) 痴迷于网络无法自拔。

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学生来说, 网络具有极大地诱惑力, 网游、竞技类游戏、网络小说 (电子书) 等等成为吸引大学生长期无节制迷恋网络的几大方面。长期沉迷于网络会导致他们对网络病态依赖成瘾, 致使心理产生障碍, 心灵扭曲, 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最终无法正常完成学业甚至是导致退学。这类同学表示自己也很想远离网瘾回归教室, 但往往无法自控。

(二) 利用网络进行非法活动。

网络虚拟化的特点以及网络监管手段上的缺失使得互联网中的道德观念、伦理观念和法制观念被淡化, “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灌水公司”、“删帖公司”、“投票公司”等形形色色的非法网络公关机构相继浮出水面。网络的虚拟化也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欲望的膨胀中逐渐迷失了自我, 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盗窃他人财物或对他人进行要挟、敲诈, 严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以满足一己私欲。

(三) 浏览非法网站, 散布虚假信息。

网络信息庞杂多样、良莠不齐,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部分处于青春躁动期的学生认知水平和辨析能力还不成熟, 自制能力较弱, 通过互联网浏览黄色、暴力、反动等非法网站, 大量接触有害网络信息, 给思想上造成了混乱, 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心理及社会问题的产生。尤其在近几年社会问题凸显时期, 很多大学生在不良网络信息引导下, 散布传播虚假、反动言论, 给社会和学生的发展产生较恶劣影响。华工经济与贸易学院团委对该院2009~2011级的6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41.6%的大学生曾被微博上的虚假信息误导过, 而微博信息被官方辟谣之后, 也仅有16%的同学愿意主动进行转发辟谣。中国官方报纸中国日报也于2012年4月3日发表题为《不要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谣言中》的文章, 呼吁构建洁净的网络空间。

(四) 利用网络技术危害他人计算机安全。

还有一些学生, 滥用已掌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知识, 蓄意制造和四处散播病毒木马, 非法入侵他人电脑或网络系统进行干扰、破坏, 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2004年“大学生杀手 (Trojan.Unfair.B) 病毒”就是由某邮电大学计算机系的“杜”姓大学生编写的。

(五) 利用网络进行学术造假。

网上海量的信息以及信息获取的容易性使得青年学生可以随意下载软件、下载网络文章, 很多学生论文甚至被发现是直接从网上“复制粘贴”拼凑而成的。剽窃他人劳动成果, 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复旦大学团委日前完成的一项关于大学生学术诚信的调查显示, 69%的学生认为应该坚决抵制学术造假, 6%的学生表示对此无所谓。

(六) 网络恶搞、网络“异型语言”标新立异。

网络文化使得资源具有共享性, 网络的平台给予每个人“话语权的相对自由”, 网络使用者在文化面前既可以是欣赏者, 又可以是创造者, 网络使用者对文化再创造过程中享受着再创造的乐趣。但是这种随心所欲、无所顾忌的再创造使得传统审美标准日趋模糊, 艺术与非艺术被混淆了。网络文化交流的便利性和实效性导致低层次的审美情趣产生, 求新、求异、求怪、求变成为审美时尚。“快餐文化”、“火星文字”随即产生。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 学生自身的特点。部分大学生心理尚不成熟, 自身能力、家庭背景、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其在现实生活和学习当中产生自卑、孤独、闭塞、害怕、嘲笑等心理。网络成了这些大学生实现自我认同、宣泄情感和寻求庇护的场所, 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特别是一些聊天交友网站和网络游戏, 有针对性地吸引和诱惑青年学生, 而大学生群体的自律及自控能力有限, 信息甄别能力不强, 其网络行为易偏离轨道。

(二) 高校对于校园网络投入不足和监管不力。随着经济的发展, 虽然很大比例的大学生都拥有个人电脑, 但是很多学校校园网络在软硬件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 校园网络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网速太慢成为很多学生外出网吧的主要原因。但是网吧的复杂环境又对学生的网络行为带来较多的负面影响。在校园网络监管方面, 由于资金和专业人员的投入不够, 很多高校对于校园网出入信息的筛选力度不够, 不能有效地阻断不良信息的传播途径。

(三) 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被忽视, 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不够。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教育主要在于知识传授和传统道德纪律的教育上, 忽视了对大学生网络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即便有些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 但是只是流于表面, 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很多高校目前开展的活动较难抓住学生的兴趣, 加上部分大学生的惰性, 久而久之, 部分大学生感觉无事可做, 网络就成了最好的打发时间的场所。

(四) 网络心理教育不及时。学生的网络心理是影响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关键因素, 良好的网络心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网络成瘾以及过度依赖网络的病态心理是导致个别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较低的主要因素。网络心理问题是随着网络的普及而出现的新生课题, 目前高校配置的心理辅导老师在网络心理矫正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

(五) 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网络法律法规缺失或者不健全助长了网络犯罪增加。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措施

(一) 高校加大校园网络的投入和监管力度。

针对目前高校网络软硬件配置低下与学生对网络需要得不到满足之间的矛盾, 高校要加大对校园网络建设的投资力度。同时也要重视校园网络监管的重要性。比如引进相关设备对非法网址和内容的识别与屏蔽, 也可以在原有网络维护人员的基础上, 增加相应网络监管专职人员。采用技术过滤和人工审查相结合的方式, 有效制止不良信息的入侵和传播, 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 加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是个综合性的工作, 不能只靠每周一次的课堂教育。一方面要提高高校教师和辅导员的网络道德素养, 通过讲座、论坛、培训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 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及时批评不道德的网络行为, 增强对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正确引导, 形成网络道德行为的舆论评价环境;另一方面,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艺术活动和实践活动, 既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将学生从网络中拉回现实生活, 又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使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自律化, 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层次上才有自律性, 才能更好地规范个体的网络道德行为。

(三) 重视网络心理教育。

提高高校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能力, 对即将或者已经沉迷网络的学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及时发现问题, 适时予以引导和纠正。加强对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引导, 有必要专门开辟热线, 为校内学生提供关于网络行为及习惯方面的心理咨询及治疗服务, 来帮助学生化解心理上的矛盾及压力, 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四) 建立和完善网络法规。

将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立法执法相结合, 将重要的网络道德规范确立为法律法规, 坚决打击网络违法行为, 形成网络道德行为的法律惩戒机制。另外, 社会网络法律法规的建立外, 也要加强校园网络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 并经常性的进行相关普法教育。

四、结语

大学生是网络应用最为活跃的群体, 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学生、社会、高校多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 对于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教育工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http://www.cnnic.net.cn

[2].http://www.people.com.cn/h/2011/1121/c254081651032635.html

[3].http://news.xinhuanet.com/employment/2006-11/13/content_5322908.htm

[4].胡春红, 王欣.当代大学生网络素质[J].中国地质教育, 2006

[5].刘献春.河南省城镇中小学教师网络素养[D].河南大学, 2005

[6].朱黎丽.加强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与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J].池州师专学报, 2007

网络重构 第9篇

配电网络重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基于配电网络结构的调整,它是配电系统运行和控制的手段,也是配电网管理系统(DMS)的重要内容。在正常运行条件下,配电调度员周期性地断开、闭合相关开关以调整配电网络结构,使负荷在各馈线之间得到合理分配,一方面消除过载,提高供电电压质量,另一方面降低网损,提高系统的经济性[1,2]。这几个目标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网损下降时,过载情况和电压质量一般都能得到改善。因此通常以降低网损作为配电网络重构的目标。

以降低网损为目标的配电网络重构是一个非线性组合优化问题,其中作为优化变量的开关数量较大,使用穷举搜索会出现“组合爆炸”问题,将带来不可承受的计算量。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新的算法进行配电网络的重构,现阶段常用的算法有以下几类:

a.支路交换法[3,4],根据某种启发式的规则选择需要闭合的联络开关和需要断开的分段开关,据此进行拓扑调整以达到降低网损的目的,但不同的初始结构和支路交换顺序会导致不同的开关交换结果,可能获得不同的解;

b.最优流模式法[5],首先合上所有开关形成多环网,根据某种启发式的规则依次解开各个环网以形成辐射状网络结构,但没有考虑打开开关顺序对结果的影响,一般只能得到次优解;

c.模拟退火算法[6,7],模拟融熔金属的物理退火性质,采用随机搜索迭代的优化过程,但其温度需要特殊控制,优化速度较慢;

d.粒子群算法[8,9],采用粒子群整体运动进行配电网络重构的求解,如何保持整体运动方向为全局最优解值得深入研究;

e.进化型算法[10,11,12],通过模拟自然选择过程,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但在优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不可行解,效率较低,同时也难以跳出局部最优解。

进化型算法具有并行概率搜索、直接以目标函数值作为搜索信息等特点,适合非线性的配电网络重构问题。如何减少不可行解的产生和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是进化型算法应用的关键。使用进化型算法进行配电网络重构时,产生不可行解的原因主要有2点:断开了辐射状支路,产生孤岛;没有保证与其他回路无公共支路的独立回路的断开支路数为1,产生孤岛或环网。陷入局部最优解的原因主要是协同进化后期的种群多样性太低。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协同进化算法的配电网络重构方案,将配电网络重构分解为各个回路优化的子问题,采用分开进化、定期协同的思想来处理各个子问题———根据配电网络的回路数目,生成同样多的种群,每个回路的优化过程对应一个种群的进化过程,单独进行;定期对各个种群进行协同操作,引导各种群向全局最优解的方向进化;进化过程中,辐射状支路始终闭合,特殊的基因操作保证与其他回路无公共支路的独立回路的断开支路数始终为1,减少了不可行解的数量,提高了算法的效率;同时使用“确定树”方法进行不可行解的修复,有效地保持了种群多样性,降低了陷入局部最优解的概率。

1 配电网络重构的数学模型

以网损最小为配电网络重构的目标,可以表示为:

其中,nb为配电网络中的支路数;ki为支路i的开断状态,1为闭合,0为断开;ri为支路i的电阻;Ii为流过支路i的负荷电流。

系统需满足流量守恒约束、容量约束和电压约束。

流量守恒约束:

其中,Sj为流过支路j的功率;Sj,max为允许流过支路j的最大功率。

电压约束:

其中,Uk为节点k的电压,Uu k、Ul k分别为节点k的电压上、下界。

除此之外,配电网络的拓扑关系还需要满足连通放射状结构。

2 编码策略

关于个体的编码,De Jong曾提出了2条实用性较强的原则:

a.应使用能易于产生与所求问题相关的,且具有低阶、短定义长度模式的编码方案;

b.应使用能使问题得到自然表示或描述的、具有最小编码字符集的编码方案。

这2条编码原则在编码相关性、编码长度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在配电网络重构中,以各支路的状态作为优化变量,适于使用二进制编码,1代表闭合,0代表断开。本方案中,辐射状支路始终闭合,不需进行编码。回路的编码方式如下:假设配电网络有n个回路,生成n个种群与之对应,各种群中不同个体代表对应回路的不同状态,其染色体的基因数等于该回路的支路数。这种编码方式与原问题关联性极强,编码长度较短,同时简单、自然的编码方式也易于理解。

3 基因操作

本文中基因操作包括各种群之间的协同操作和它们各自的进化操作,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3.1 协同操作

协同操作的实质是通过对适应度值的评价,将各种群之间的影响引入各自的进化过程中,引导各种群向全局最优解的方向进化。

图1所示IEEE 3馈线系统共有16条支路、16个节点,其中有3个电源点,可知其回路数目=支路数(16)-[总节点数(16)-电源点数(3)]=3,利用深度优先搜索可以找出这3个回路,其组成支路如表1所示。

分别生成3个种群对应3个回路,这3个种群中个体染色体的基因数分别为3、4、5,如图1中各回路对应个体的染色体分别为101、1101、11011。

本文中的协同操作具体为:对于某一个种群中个体适应度值的评价,按照基因所对应支路的编号顺序(不考虑辐射状支路),将待评价个体的染色体与其他种群中最优个体的染色体依次联接,形成一个唯一确定的联合染色体,所对应个体为联合个体,则该待评价个体适应度值即为该联合个体适应度值。例如,图1中回路1对应个体的染色体为101,进行适应度评价时,将其与其他种群中最优个体的染色体联接,假设回路2、3对应种群中最优个体的染色体分别为X21X22X23X24和Y31Y32Y33Y34Y35,按支路编号顺序进行联接后,联合染色体为Y31Y32Y33X21X22X23X24101Y34Y35,计算其适应度值为f1,则回路1对应个体的适应度值也为f1。

3.2 进化操作

在本文中,进化操作是在各种群内部分别完成的,包括选择操作和变异操作。

3.2.1 选择操作

选择操作是根据各个体的相对适应度值,即各个体适应度值占种群总适应度值的比例,决定其进入下一代几率的一种操作,本文采用轮盘赌的方法来进行选择操作。首先计算各个体的相对适应度值,计算公式为:

其中,Fij和Pij分别为第i个种群中第j个个体的适应度值和相对适应度值,ni为第i个种群的个体数目。

得到每个个体的相对适应度值后,经过累加可以得到各自的选择区间。为了选出下一代的个体,需要进行多次选择,每次选择时,产生一个属于[0,1]区间的随机数,根据该随机数所处的选择区间决定被选择个体。如表2中所示:若第1次随机数为0.16,它属于[0,0.35],则个体1被选中;第2次随机数为0.58,它属于(0.525,0.8],则个体3被选中。重复进行以上操作以完成整个种群的选择操作。

3.2.2 变异操作

变异操作是概率性地改变染色体上某些基因的基因值的操作。配电网络重构时,要保持配电网络的辐射状结构,与其他回路无公共支路的独立回路的断开支路数应恒定为1,即对应种群中个体染色体的基因值为0的基因数目恒定为1。

鉴于配电网络重构的特殊要求,本方案采用了一种改进的变异操作———倒位操作。倒位操作是根据概率将染色体某2个相邻基因的基因值互换的操作,能保持基因值为0的基因数目的恒定。其具体操作为:对于某一染色体的每2个相邻基因,依次根据产生的[0,1]之间的随机数与倒位概率之间的大小,决定是否进行倒位操作———若该随机数小于倒位概率,将两者基因值互换;否则无基因操作。

倒位操作保持各回路中开断支路的数目不变,保证了个体的可行性。例如,对图1中回路3对应染色体11011进行倒位操作,从第1对相邻基因开始依次决定第1、2,2、3,3、4,4、5,5、1个基因之间是否互换基因值,若第3、4个基因互换基因值,则染色体变为11101,与回路1、2对应染色体联接后,其拓扑结构依然是可行的。

当然,复杂配电网络中的回路之间可能存在公共支路,这时各种群个体的染色体有重叠部分,倒位操作后,进行协同操作时有可能出现不可行的联合个体,需要将其修复为可行个体。

4 算法总体流程

图2所示为基于协同进化算法的配电网络重构的流程图,有关步骤的具体操作分别介绍如下。

4.1 个体的适应度

适应度是指导进化型算法搜索方向的依据,一般定义个体的适应度值为正,取目标函数的优化方向为适应度增加的方向。配电网络重构的目标函数为网损最小,属于最小值优化问题,据此本文定义适应度函数为:

F=1/f

其中,F和f分别为个体的适应度值和目标函数值。

4.2 最优保持操作

最优保持操作就是保留协同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最优联合个体。具体为:在进行第t次迭代的协同操作后,找出这一代的最优联合个体,与保留的最优联合个体进行比较,将两者中适应度值更高的个体作为最优个体保留下来。

4.3 修复操作

进行协同操作后,对于产生的不可行联合个体,一般的方法是将其丢弃,生成一个新的可行个体或使用当前最优个体取代,在协同进化后期,这样的操作会造成种群多样性的降低,增加陷入局部最优解的概率。本文借鉴文献[13]中“随机生成树”策略的部分思想,结合“保持种群多样性”的要求,提出了一种“确定树”的修复方法———对其染色体进行必要且尽量少的修改,使对应的网络结构满足可行性要求。“确定树”修复方法避免了“丢弃”不可行解的操作,且由于对染色体的修改较少,在协同进化后期,经“确定树”方法修复后的个体适应度一般较高,不会轻易丢失,有效地保持了种群多样性,降低陷入局部最优解的概率。下面描述具体流程。

步骤1:根据染色体中编码顺序,从第1条闭合支路开始依次处理各条闭合支路(将辐射状支路的两端节点合并,对于多电源点算例,将所有电源点当成同一个节点来处理),设支路i的两端节点分别为Nsi和Nei。下面分4种情况讨论:

a.若无节点子集或节点子集不包含Nsi、Nei,则建立一个新的子集Si,Si={Nsi,Nei};

b.若只有某一个子集包含Nsi(或Nei),则将Nei(或Nsi)也加入该子集;

c.若某子集包含Nsi,另一子集包含Nei,则将2个节点子集合并;

d.若某节点子集同时包含Nsi和Nei,如果Nsi和Nei均不是电源点,标记第i条支路,否则寻找支路i所在的闭合回路,随机标记一条没有与电源点直接相连的支路。

步骤2:根据染色体中编码顺序,从第1条断开支路开始依次处理各条断开支路,设支路i的两端节点分别为Nsi和Nei。下面分4种情况讨论:

a.若已建立的节点子集不包含Nsi、Nei,则建立一个新的子集Si,Si={Nsi,Nei},同时标记第i条支路;

b.若只有某一个子集包含Ns i(或Nei),则将Nei(或Nsi)也加入该子集,同时标记第i条支路;

c.若某子集包含Nsi,另一子集包含Nei,则将Nei对应子集的元素全部移入Nsi对应子集中,同时标记第i条支路;

d.若某节点子集同时包含Ns i和Nei,如果Nsi和Ne i均不是电源点,直接处理下一条支路,否则标记支路i,并寻找除支路i外其他支路均闭合的回路,随机标记一条没有与电源点直接相连的支路。

将标记的所有支路对应基因的基因值取反,修复操作完成。

以图3(a)中拓扑为例,其对应联合染色体为101111110110(不考虑辐射状支路),可以看出,该拓扑中含有环网和孤岛;使用“确定树”方法进行处理,得到修复后的拓扑结构如图3(b)中所示,其对应联合染色体为111111010110,可以看出,环网和孤岛均已消去。

5 算例分析

本文算法使用C++编程,在Intel Pentium(R)D CPU 3.00 GHz的电脑上实现。采用几个算例进行了试算,下面给出其中2个算例的结果及分析。

算例1:图4为IEEE 33节点配电系统[14],其中有37条支路,33个节点,5个联络开关(S8-21,S9-15,S12-22,S25-29和S18-33),节点1为电源点,额定电压为12.66 k V,总负荷为3 715 k W+2 300 kvar。

本文中,生成5个种群对应该配电网络的5个回路,取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为20,倒位概率为0.5。

表3中给出了IEEE 33节点配电系统的重构结果对比(电压为标幺值)。其中,文献[5]采用的是最优流模式法,文献[12]采用的是改进遗传算法。从表3可以看出,本文计算结果最优,文献[5]和文献[12]中方法均得到了次优解。

算例2:图5为美国PG&E的69节点配电系统[15],其中有73条支路,69个节点,5个联络开关(S11-66,S13-20,S15-69,S27-54和S39-48),节点1为电源点,额定电压为12.66 k V,总负荷为3 802.19 k W+2 694.6 kvar。

本文中,生成5个种群对应该配电网络的5个回路,取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为50,倒位概率为0.37。

表4中给出了69节点配电系统重构的结果对比。其中,文献[3]采用的是改进支路交换法,文献[6]采用的是模拟退火算法,文献[11]采用的是模糊遗传算法。从表4可以看出,文献[6]中方法得到的结果最差;文献[3]的结果远优于文献[6],略差于文献[11]和本文的结果;比较文献[11]与本文的重构结果,有一处断开的支路不同,文献[11]为44-45,本文中为45-46,由于节点45、46、47均不带负荷,所以文献[11]与本文重构后的网损和节点电压水平一致,但比较平均迭代代数和计算时间,本文远低于文献[11],在效率上有较大提升。

6 结论

本文提出的基于协同进化算法的配电网络重构方案,采用分开进化、定期协同的思想进行配电网络的重构,特殊的基因操作减少了不可行解的数目,同时使用“确定树”方法进行不可行解的修复,可以有效地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具有较好的计算结果和较高的计算效率。它不仅可以应用于以降低网损为目标的配电网络重构,还可以用于城市电网的优化规划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协同进化算法的配电网络重构方案,将配电网络重构分解为各个回路优化的子问题,采用分开进化、定期协同的思想来处理各个子问题,即生成与回路数目相等的种群,在确保全局最优解为优化方向的前提下,各种群独立进化对应各回路的优化过程。特殊的基因操作减少了不可行解的数量,提高了优化效率;使用“确定树”方法进行不可行解的修复,降低了陷入局部最优解的概率。算例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具有较好的计算结果和较高的计算效率。

网络重构 第10篇

未来广告将是这样的,广告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内容。按照这个精准标准衡量,现在几乎所有的广告,在将来都已经被淘汰了。

精准是相对于消费者需要而言的。由于不精准,所以消费者不需要。精准的问题,就是如何真正挖掘出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问题。大数据时代提供了什么样的契机?精准广告是否将向生活方式推荐的方向发展?让我们从未来学观点展望一下网络广告商业模式的重构。

马上将时髦起来的RTB

我们首先从最传统的说起。当然,从未来学尺度看,明年才流行的,就是我们这里说的最传统的(或叫正当红的、最时髦的等等)。否则未来淘汰什么呢?

据说今年是中国广告的RTB元年。RTB(Real Time Bidding),即实时竞价广告,是正当红、最时髦的广告热点。

RTB跟传统形式比较起来,广告批发市场(Ad Exchange)上卖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广告位了,而是访问这个广告位的具体用户。这个看起来,比过去的广告位精准多了。以前,如果电梯里,上来一个没牙的老头,你在电梯里打的牙膏广告肯定瞎了。现在,相当于盯住的不是广告,而是那个看广告的人。需要盯住这个用户的兴趣爱好,投其所好,才能产生最大的收益。RTB相当于把炙手可热的用户,拍卖给广告商。广告主冲的是购买更好的广告位和广告曝光率。

新的精准广告形式的出现,也带来广告管理方式的变革。在海外,人们建设了需求端平台DSP,帮助广告代理公司实现互联网广告的优化投放。随后,广告供应端平台SSP、数据管理平台DMP等细分平台也不断出现和发展,使广告管理手段越来越先进。

数据化进程也在加快,DMP(数据管理平台)和Data Exchange(数据交易平台)的出现,会帮助广告主、广告代理商和媒体主更好地整理数据和应用数据,从而为RTB中用户的价值计算、广告的针对性投放提升效果,进一步推动RTB产业的发展。

RTB是怎么实现精准的呢?假设潜在客户在浏览某网页面,某网向广告交易平台(Ad Exchange)请求广告。交易平台向所有需求端平台(DSP)发出公告,“某网有访客,要不要向他发广告”。DSP请求数据管理平台(DMP)帮助分析这位访客,并根据结果进行出价决策。Ad Exchange为出价高的DSP匹配相关广告代码。

在中国,易传媒为代表的新型网络广告企业正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易传媒先后推出了包括Ad Manager广告操作系统、ASP供应端广告平台和ADP需求端广告平台在内的整合数字广告平台。ADP整合DAS和DSP二大需求端广告操作系统,是专为广告主/代理商开发的需求端广告技术平台:ASP是专为中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媒体主打造的技术平台。

据Pubmatic数据,2011年RTB方式的购买在美国已超过10亿。IDc预计2012年RTB会占全部展示类广告的20%。到今年7月为止,根据Accordant Media统计的2012年第二季度的全球RTB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提升128‰

当前,广告商围着RTB分田分地正忙,整天惦记着如何在RTB方式中向Ad Exchange,Ad Network,DSP之间分配资源以发大财。

因为是在谈未来学,我们得谈谈这种即将时髦的东东,将来过时在什么地方。

RTB和所有传统广告一样,仍然是生产者的大喇叭。是以生产者为中心,用推技术向消费者强推的广告。只不过,过去打的是散弹,一打一片,现在比较能一枪一准了。消费者接受广告的方式,仍然跟“躺着挨枪”差不多。他不是找上门来,而是实在躲不过去。

当真正的大数据(而不仅仅是“很大的数据”)到来后,广告业会发生什么进一步的变化呢?

基于语义网的广告

其实,要说大数据,也不过是它背后一直在拱的那个力量,推动到表面上的东西。要说清大数据,就需要把同样跟它一样浮在表面上的东西,如WEB、移动、定位、2.0等等,联系在一起看,还原出推动变化的背后之手。

现在还没有一个更好的词,比语义网(Semantic Web)这个概念更适合把上面的东西串起来。语义网是伯纳斯·李——就是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位互联网传奇人物——提出来的。语义网首先符合大数据的标准,是异构数据的聚合;其次它又是2.0的,代表着从WEB的P2P到移动互联网的Html5的前沿;它还是自组织自协调的社会网络计算,还是其它许多许多。不过,语义网就象概念跑车,它不是开到马路上实用的。它更象一种气场,把各种众生之物笼罩在它之下,发出灵光。

当我们用语义网这盏聚光灯,照向广告的时候,会发现广告的根基在动摇。

现有广告的原型,仍然是“纸”这样的媒介,这张“纸”(无论是文字、音频、视频)只不过是一块屏幕,是打给受众看(被动接受)的。语义网却完全颠覆了介质本身,它不再仅仅是一张纸,或一块屏,更象是中医的经络,只不过是语义的经络,“意义经络”,用网络串接起来的语义的经络。任何广告人也没有见过这样的事:你见过纸长了经络吗,你见过电梯屏能通向经络吗?俗称大数据、WEB之类的东东,最终都可以被用于打通,广告的任督二脉。只有把消费者心中的意义打通,精准才有的放矢。下一代广告的精准就不再仅仅象RTB、LBS这样定位到人,而是顺着意义经络,直接定位到心,作用于人心的向背。

这样说,可能显得比较空玄。让我们还是从身边容易理解的事情说起。口碑广告,大家都是知道的。口碑广告在技术上不算先进,但是有一点,它钻入人心的能力非常强,可以把人心打通。这就是意义的感应在起作用,也就是人心与人心,在一定信息通道作用下,彼此信任产生认同。口碑传播在低技术条件下,效率有限。因为,口耳相传效果虽好,但比不上广播、电视、报纸传播得快,传播得广。广告业虽也利用口碑传播,但更多是作为辅助手段。

nlc202309010250

但如果同语义网结合起来,就彻底不同了。它将对现在传统的广告中间商构成冲击。广告将演化为一场把广告商边缘化的大众狂欢。

我们观察到,口碑传播正是没有技术的P2P,是点对点互动传播。现有的广告不是点对点模式的,而是主从模式,更象老师对学生(KTB之前是学生满地跑,老师抓不住;RTB以后是老师逮住学生,一通猛灌);点对点相当于学生告诉学生(喻用户告知用户),没有老师(喻广告商)在场。

大数据时代第一个巨大变化,是把P2P改造成了Html5,相当于可以在技术层面之上,把应用P2P化。将来移动互联网上的应用,可以象口碑传播那样,彼此之间发生感应,产生泛广告化的趋势。Html5相当于把所有水库的大坝(比喻操作系统、客户端甚至平台)都毁掉,让WEB应用自己与自己产生拓扑联系,就象终端不走服务器,自己与自己相联一样。博客、微博、微信等,只不过是这个浪潮在原始阶段的时髦预演。这些自媒体都正在通向“自广告”。

没有大坝把水组织起来,水(喻应用)不就泛滥成灾了吗?换句话说,没有广告商居间,广告不就乱套了吗?不会,语义网规划了一条应用自组织的路,我称之为应用感应,也就是Web App与Web App之间,只要打通意义经络,就可以象心灵感应那样,自组织、自协调起来。SNS就是这场变革的预演。我们已经从中看到了规律,小世界网络反映的就是这种明显的规律,这样的规律在这类去中心化的组织形态中,发挥着过去只有统治者、AGENT才能起到的关键作用。将来的广告,也是Real Time的,只不过不是RTB,而是TRE(实时一切)的。它更加强调此时、此地的精准对撞,并且快聚快散,速配化。

广告除了不会大乱外,还会向更加精准的方向自发演进。因为还有大数据在。

精准不精准,对于大数据来说,不能满足于仅仅锁定人——LBS也可以锁定到人,支付也可以锁定到人——它的真正长处是可以锁定意义,也就是被LBS、支付、RTB锁定的那些人的头脑里的想法,这些想法在当地与此下的焦聚点。简单说,就是实现从人身的精准到人心的精准。

在这一过程中,网络广告将会发生从1.0向2.0的飞跃,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首先,万维网本身升级为语义网,会彻底改变网络广告的生存环境。现有万维网与电视、大街等的广告环境,都是圈占一块人来人往的热闹之处,相对集中地投放广告。语义网采用给内容加入标记的方式构筑WEB环境,相当于将使广告屏之内和广告屏之外的界限被打破,如果你能想像这样的事发生,你就会明白这种界限的打破意味着什么:你走在大街上,低头系鞋带,发现鞋带断了,这时忽然脚前的砖亮了,上面显示你右前方50米第一个柜台有配你这双鞋的鞋带。实际上,语义网会使每个网页都成为这样一块智能的广告砖。广告人必须适应从集中投放,向离散化投放的转变。

其次,现有的数据都是集中在数据中心(如数据平台)进行计算,这种中央计算模式相对于2.0仍然是传统模式,真正的一对一精准广告是不可能用这种方式完成的。有人可能会说,一对一只是(对细分到某一程度)比喻的说法,真正的一个对一个网上营销永远也不可能经济地实现。错,这只是中央计算模式的单方面结论。如果考虑到语义网泛在化,包括移动化的事实后,数据分析发生的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可能是从中央计算模式,向本地计算的转移。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手机,可能成为自主计算中心。广告的最核心计算,可能在去中心化的地方完成。你可能会摸我的脑门,看我是不是发烧或说胡话。如果是这样,我只好说,这笔钱要等你12岁以下的后代去挣了。

我们的后代,跟我们的做法有什么不一样呢?他们的大数据,是两点计算(本地+中心计算),而不是我们的一点计算(中心计算)。举个例子就清楚了。比如拿一道题来考我们两代人:细分到条数来卖咖啡,广告该怎么打?我们这一代可能这样回答,我们从数据中心计算结果中,把顾客分为10条装的一类,40条装的一类,分开打广告;稍为改进,还可以算出常买40条装的人,活动规律是什么,给他来个RTB;我们的后代可能根本不是这么想的:他们的想法很可能是用优惠券诱使顾客打开(本地)手机chick in(那时的隐私保护是很严的哟),开放咖啡数据0.001秒,根据每个人手机私有云上独一无二的专属数据计算结果,直接告诉你,我知道你,是17条咖啡的常客;你,今天下午有个会,而今晨5点才睡觉,需要2条特浓咖啡……发给你一个只属于你一个人的广告。让一个产品的广告,对每个人内容都不一样,这个超级难题,只花0.000001度电的成本就轻松实现了。

日本野村证券分析这种趋势,辨识出这是一种叫“产消逆转”的大趋势。意思是,过去集中模式中,我们的经济过程,都以生产者为起点,以消费者为终点;未来分散模式中,消费者成了起点,生产者成了终点。对大数据,对广告来说,产消逆转将导致头脚倒立的新型广告的出现。我们不知道还会有什么新鲜事情会发生,也许PUSH技术将成为过街老鼠,建立在客户服务器基础上的广告公司将象建立在沙滩上的房子一样垮掉,而基于PULL技术的广告将成为新的时尚。

重构网络广告商业模式的远景

再次声明一下,这里作为重构对象的网络广告,还并没过时,准确说,还有待未来两三年去发生、去时髦。这里之所以提前解构它们,是为了帮助读者看清几十集后的大结局,好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也为错过当前这网鱼的人们,预测一下未来。

上面说过,未来广告的核心变化方向,是从现在每个人看同样内容的广告,演化为每个人看不同内容的广告。语义网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使内容,从死的(无标记的),变为活的(有标记的)。从难以加工出意义的(非智慧的),变为容易加工出意义的(智慧的)。但语义网究竟只是技术。生产力再生,也得靠商业帮忙落地。大数据对网络广告商业模式的冲击,最终将落脚于何处?我们不妨大胆想象,让实践来小心求证。

广告说到底,要做的事情就是推荐。考虑商业模式的变化,先要从根子上想一想,同样是做推荐这件事,还有什么样更好的方法。过去没有条件想,现在有了大数据,有更好的工具和手段了,我们可以去想改变做事的方式。至少可以思考,新概念的推荐,可能或可以是什么样。

nlc202309010250

从广告界忙晕了头的状态中跳出来,跳到庐山之外来想广告这件事,不免会发现广告这件事作为推荐活动的与生俱来的一些缺点。我们观察自然的推荐活动,可以发现人们在接受推荐的时候,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两相对比,就会得到一些未来更贴近消费者的商业模式的线索。有时候,行内人也许会觉得这些不是问题,或是问题但永远解决不了,但有了大数据,谁知道呢?不要让钱都跑了,才明白。

首先,为什么只有1%的人忙活广告,而不是99%的人参与广告服务?实际意思是:广告推荐为什么总是生产者教导模式,为什么不能是让所有消费者参与推荐呢?

比如分析一个女友挽着另一个女友挑衣服这个常见的场景。如果我们把帮助挑衣服的女友,视为一个广告服务者。她的角色中至少包含了两个没花广告公司成本的职能:一是她在介绍产品信息,这是广告提供的基础产品,其属性是媒体功能;二是她在帮助女友拿主意(咨询),这是广告提供的增值服务,其属性是渠道功能。两者都是一对一精准化的,因此是高附加值的。

美国IT女王戴森在名著《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中,曾把上面那种帮人家挑衣服的女孩,称为“生活方式设计师”。未来会出现成千上万个这样的自由职业。那时众包模式还没有出现,广告商还不可能大规模组织这种不要工资的生活设计师,加入到推荐者的行业中来。未来,进人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会以产消逆转的方式,把消费者组织起来,投入到2.0的广告中。在这个模式中,广告商挣的主要不是媒体的钱,而是商务的钱。换句话说,他以前以为互联网只是媒体(挣广告费),未来可以当作渠道了(挣服务费)。把看漏的那一半互联网,找补回来。

你不可能为每个上街购物的人速配出自小长大的发小相伴,办法是用众包的方式,在地球村上为她找出最合适的生活方式设计师。具体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模式的实现,完全依赖于大数据。因为要让一位陌生的生活方式设计师为你的顾客推荐方案,设计师需要了解这个顾客与别的顾客有什么不同。我们前面说的手机数据语义网本地计算,就可以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未来广告商要在商业模式上做的工作,是搭建与顾客本地数据对接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并且同拥有众多生活方式设计师接口的众包平台进行对接。

其次,为什么只有1%的公司打广告,99%的公司不打广告。这是上一个疑问,反过来问。现有广告的商业模式,因为是集中模式,最大的商业缺陷,是丧失了99%打广告的企业。99%的企业极为渴望打广告,从哪里看出来呢?他们中的一些人,整天在电线杆和车站牌上贴狗皮膏药,并与市容城管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如果没有打广告的强烈愿望作支撑,是不可能有这种近乎爬雪山过草地的劲头的。

但是,这99%的企业,并不想往中央电视台投广告,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媒体,应该具有电线杆的某种特征。下一代的网络广告,就是要模仿出具有同样分散程度的分布式的、符合HTML5特点的“电线杆子”。例如,日本有6000万用户,习惯了二维码的广告形式。只要一个简单的刷的动作,整个过程就完成了。我看照片,有的还真是把二维码刚在商店门口的电线杆上。内容估计是:来吧,向右两门,某某打折。当然,别真的把思路局限在电线杆上了。比方,也可以创新出一种形式,每个柜台上安一个按钮,模仿我第二炮兵部队发射精确敛导“导弹”——打折券,对LBS锁定的50米范围的目标客户的手机,进行定向发射。背后的功课是,这部手机携带的号码,被系统cookie监测到出发前,曾上网集中搜索阿迪达斯某新款的价格,而那一款现在正趴在你柜台后第三排第二个格子里。

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展开谈,但仅从有限谈到的这些,我们看到,现在的网络广告,发展空间还很大,因为他们把99%的赚钱空间都扔了。随着大数据的发展,这些钱会被下一代一一捡回来。到那时,人们对于从精准到推荐的道理,会认识得更清楚。

基于鸡群优化算法的配电网络重构 第11篇

电网发展对配电网运行提出更高要求,配电网重构是提升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的重要手段。配电网通常采用闭环设计、开环运行,通过改变分段开关和联络开关状态,改变网络结构,达到平衡负荷、提高电压质量和提升运行经济性的目标。

配电网重构是一个非线性组合优化问题,众多的智能优化算法被应用,如参考文献[1] 应用遗传算法优化重构,其初始条件要求低,但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参考文献[2] 提出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搜索速度快,但针对状态改变的反复训练需要消耗较多时间;参考文献[3] 提出禁忌搜索算法,全局搜索能力受禁忌长度影响,收敛稳定性较差等等。同时仿生启发式算法以其优势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配电网重构当中。

仿生学启发式算法对实际优化问题有较强的解决能力,具有较强的全局优化能力、鲁棒性强、并行计算能力强、通用性强等特点,且能够以较少的计算开销获得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目前仿生学启发式算法有粒子群算法[4]、蝙蝠算法[5]等,这些算法都受到自然界生物群体智慧的启发,虽然很好地继承群智能特点,但显然对于个体间的信息互动交流没有进一步挖掘。

鸡群算法[6](Chicken Swarm Optimization,CSO) 是一种新颖的仿生学算法,充分继承群智能优化特点,创新采用个体分类、协作优化,最大程度挖掘最优解,又能很好避免早熟现象。CSO模仿鸡群的分级秩序和个体觅食行为,按适应度值将鸡群划分为几个组,每组由一只公鸡、多只母鸡或某些小鸡构成,每个个体根据各自的运动规律修正自己的位置,以获得更好的觅食位置,使适应度值尽可能小,能够优先地获得食物。模仿鸡群的这种群体智慧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际的优化问题。

本文创新提出鸡群优化算法应用智能配电网重构组合优化问题,CSO充分发挥群智能特点,而分类分组优化、多对多的协同互动交流的独特特性,使其对优化问题最优解具有极强的探索能力,特别适用于大规模的多目标优化问题。采用IEEE33 节点标准系统进行验证,充分显示出CSO的高效性和出众的搜索能力。

1 配电网重构的数学模型及潮流计算

1.1 重构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根据实际的需要,配电网重构目标有多种[7],包括网损最小、电压质量最好、负荷均衡和开关费用最低等,本文采用以网络损耗最小为目标函数,其目标函数表示为:

式中,f为网络损耗函数值,n为网络开关总数,ki表示支路i的开断状态,ri表示支路i的电阻值,Pi、Qi分别表示支路i上承载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Ui表示支路i末端节点的电压值。

配电网重构在寻找最小目标函数对应的网络结构时,必须满足以下约束条件:

(1) 配电网结构必须是辐射型;

(2) 电压超限约束,各节点电压不得超过电压最大值Umax,不得小于电压最小值Umin;

(3) 支路容量约束,每条支路承载的功率不得超过最大功率允许值Simax。

1.2 潮流计算方法

本文潮流计算根据配电网每个节点到源节点都只有唯一路径,特选择收敛速度快、简单易实现的面向支路的前推回代法。实现过程如下。

1) 回代过程,利用节点负荷、电压、与节点相连的下级支路连接关系修正节点上级支路功率,顺次按逆潮流方向修正支路功率。回代公式为:

式中,Si(k +1)为第k +1 次迭代时支路i始端流过的功率,SDi +1为节点i +1 的负荷,SLi为支路i的功率损耗,Ci为与支路i的下级支路集合。

2) 前推过程,利用回代过程得到的支路功率、支路阻抗和该支路父节点的电压修正支路子节点电压,顺次按潮流方向修正节点电压。前推公式为:

式中,Uj(k +1)为第k +1 次迭代时节点j的电压,Zj -1为连接节点i和j的支路j -1 的阻抗,Sj-1(k+1)为第k+1 次迭代时支路j-1 始端流过的功率。

3) 收敛判断,反复进行上面两个过程,直至前后两次节点电压差的最大值小于设定值,收敛条件为:

式中,ε为收敛精度,一般取10-5~ 10-7,满足收敛条件则停止计算。

1.3 节点编号及位置编码

前推回代法对节点编号有严格的要求,本文采用基于广度优先搜索法搜索各节点连接关系,利用分支线分层法[8]顺次对网络中所有节点进行编号,满足潮流计算要求。

个体位置编码采用基于十进制的环路编码[9],编码形式表示为x ={x1,x2,…,xm},m为位置定位的维度,对应闭合所有开关形成的环路数,xi表示个体位置的第i维的数值,对应第i个环路需要断开的支路,每个位置对应一个网络结构状态。这样的编码有效地减少不可行解的产生,有利于算法效率。

2 鸡群优化算法原理介绍

2.1 鸡群优化算法简介

鸡群优化算法[6]是模仿鸡群觅食的群体智慧发展而来的生物启发式算法。鸡群的等级秩序和鸡群个体之间的关系在其群体性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等级分类如下:鸡群中公鸡搜索食物能力强,适应度值最小;小鸡搜索食物能力最差,适应度值最大;其余全是母鸡,搜索食物能力一般。个体关系包括伙伴关系和母子关系。以分组为单位,在关系约束下按各类的运动规律协作觅食。

模仿这样的群体行为,按照适应度值来建立这种等级秩序,并随机分组建立母鸡与公鸡之间的伙伴关系,随机建立小鸡与母鸡的母子关系。适应度越小的个体在群体中占有优势地位,可以优先获得食物,并且统领适应度差的个体。适应度最小的个体类比于鸡群中的公鸡,较好的对应于母鸡,最差的对应于小鸡,每种鸡都有各自的运动规律,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更新位置,以获得最佳的觅食位置。作为一个群体,在这种等级秩序下它们以组为单位合作按各自的运动规律更新位置搜索,最终搜索到最佳的觅食位置。

CSO正是利用各个个体关系展开的多对多的协同交流特点和分组分类优化思路,有效避免其他群优化的一对多交流寻优产生的早熟现象,保证本算法较强的最优解开发能力、搜索效率和鲁棒性。

2.2 伙伴关系与母子关系的确立

鸡群分组优化特点要求将鸡群进行分组,每个分组由一只占统治地位的公鸡、一些母鸡和小鸡构成。首先对每个个体进行编号,确定分组后,把母鸡依概率分配到各个分组中,这样每个分组的公鸡与母鸡就建立伙伴关系,母鸡的寻优能力便受本组公鸡约束。可以在母鸡中依概率选中一些母鸡作为母亲母鸡,把小鸡依概率分配给母亲母鸡,建立母亲母鸡与小鸡的母子关系,小鸡在母子关系约束下在局部范围内挖掘最优解。同时这种等级秩序和关系并不是不变的,在一定寻优后按适应度重新建立等级秩序,满足算法搜索最优解的需要。

这样的分组、关系建立和它们的不断更新充分保证该算法内部个体多对多的信息交流,使CSO探索最优解能力得到进一步开发。

2.3 个体位置更新策略

由于公鸡、母鸡和小鸡的搜索能力不同,需要不同的位置更新策略。因此个体位置更新按三个不同的分级进行。分类优化特点表现如下:

(1) 公鸡位置更新策略

适应度好的公鸡比适应度差的公鸡能优先获得食物,适应度好的公鸡在其位置上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搜索食物,实现全局搜索,它的更新受随机选取的其它公鸡位置的影响。位置更新策略用下式描述:

式中,xi,j表示第i只公鸡位置的第j维的值,k表示当前的迭代次数,randn(0,σ2) 表示一个服从期望为0、σ2方差为正态分布的随机数,fi表示第i只公鸡的适应度,fr随机选取公鸡r的适应度,为避免除数为零,在分母中加上无穷小数ε。

(2) 母鸡位置更新策略

母鸡搜索能力较公鸡稍差,其跟随伙伴公鸡搜索,更新受伙伴公鸡位置影响。同时由于其偷食和它们之间存在竞争,更新又受其它公鸡和母鸡的影响。位置更新策略如下式:

式中,rand是一个服从[0,1] 均匀分布的随机数,fc1表示该母鸡伙伴公鸡c1 的适应度,C1 表示伙伴公鸡对其的影响因子,fc2表示从其他公鸡和母鸡中随机选取个体c2 的适应度,C2 表示其他鸡对其的影响因子。

(3) 小鸡位置更新策略

小鸡的搜索能力最差,跟随在母亲母鸡附近搜索,搜索范围最小,其实现局部最优解的挖掘。它的搜索范围受母亲母鸡位置的影响,其位置更新策略如下式描述:

式中,xm,j表示母亲母鸡m位置的第j维数值,M反映母鸡位置对小鸡位置影响的影响因子,由随机函数随机生成,一般取值范围为(0,2)。

3 鸡群优化算法在重构中的应用

3.1 算法在配电网重构中实现的步骤

将鸡群优化算法应用到配电网重构当中,充分利用鸡群优化算法的高效的全局和局部搜索能力,快速寻找使配电网在满足约束条件下目标函数最小的网络状态,保证配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具体实现过程如下:(1) 初始化参数。准备标准配电网数据,初始配置算法参数,包括鸡群大小、迭代次数、关系更新频率、位置维度、公鸡、母鸡、小鸡的比例等。(2) 初始化鸡群。按适应度排序,前RN个为公鸡,最末CN个为小鸡,其余为母鸡。分成RN个分组,母鸡随机分配到分组里,随机选取MN个母鸡为母亲母鸡,随机统领小鸡,确定母子关系。(3) 迭代开始,产生个体的新位置。判断是否需要更新分组和鸡群关系,需要则重新更新鸡群分组和关系;否则,分别按照公鸡、母鸡和小鸡的位置更新策略,并计算更新位置的适应度。(4)更新个体位置。新位置对应的适应度与原位置适应度相比,新适应度小就更新个体位置,反之就保持原来位置不变。(5) 判断是否满足结束条件,若满足就输出最优解,否则跳回第三步,循环进行搜索。

3.2 算法流程

基于鸡群优化算法的配电网重构具体实现的流程图如图1 所示。

4 算例分析

为验证鸡群优化算法在配电网重构中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本文以IEEE33 节点系统为例,采用鸡群优化算法(CSO) 和粒子群算法(PSO) 两种算法进行仿真实验,仿真软件是Matlab 2009a。

IEEE33 节点系统,共有节点33 个,32 个分段开关,5 个联络开关,源节点电压12.66 k V,总负荷功率为(3 175+j2 300)k VA,详细参数见参考文献[8]。设定鸡群规模为20,公鸡占20%,母鸡占60%,小鸡占20%,母子关系影响因子M取值0.4 ~0.9,鸡群关系更新代数为5,总迭代次数30。通过50 次试验,试验结果统计见表1。

从表1 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PSO和CSO两种算法进行重构,都能够搜索到最优解,配电网的网络损耗由重构前的202.68 k W减少到重构后的139.55 k W,降损幅度达到31.15%,经济效果非常明显。并且网络的最低节点电压由0.913 1 (p.u.) 提高到0.937 8 (p.u.),电压质量也进一步得到提升。但CSO算法比PSO算法更有优势,其平均收敛时间缩短1.2 s,用时减少11.6%,平均收敛代数少了3 代,节省寻优时间,搜索效率更高。同时仿真得到的收敛迭代曲线如图2 所示。

由图2 两种算法的迭代曲线可以看出,两者都能在较短时间和较少的迭代代数下迅速收敛,但鸡群优化算法凭借其出众的搜索能力,能够比PSO更快地搜索到配电网最小的网络损耗,而CSO算法最快能够迭代13 代搜索到最优解,充分表明CSO快速的搜索效率。

为进一步考察CSO收敛的稳定性,仿真得到其三次迭代的适应度曲线如图3 所示。

图3 中的三条曲线分别为CSO算法20 个个体在第三代、第十代、第二十代的所对应的网络损耗,可以看到第三代由于随机初始化影响,个体搜索更新产生的网络损耗波动很大。到第十代个体对应的网络损耗波动明显减小,说明在较好的更新策略下个体较稳定地向最优解收敛。在第二十代个体适应曲线基本平稳,充分展现出鸡群算法在后期搜索收敛的稳定性。

5 结语

鸡群优化算法由于其带有群优化思想、独特的多对多协同交流和群分类优化的特点,保证其出众高效的搜索能力,相比于粒子群算法,CSO具有更高的搜索效率和更稳定的收敛特性。应用CSO优化配电网重构,能够稳定快速的搜索到满足约束条件下网络重构的最优结构,迅速获得最小目标函数值,充分保证了配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和灵活性。

由于CSO独特的多对多协同交互优点和分组分类优化思想,使其能够很好解决大规模的多目标优化问题,该算法可以在其他优化领域中得到进一步应用。

摘要:鸡群优化算法是模仿鸡群觅食的群体智慧发展而来的生物启发式算法,将鸡群优化算法应用到配电网重构当中,充分利用鸡群优化算法高效的全局和局部搜索能力,快速寻找使配电网在满足约束条件下目标函数最小的网络状态,保证配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给出了基于鸡群优化算法的配电网重构具体实现流程,以IEEE33节点系统为例,采用鸡群优化算法(CSO)和粒子群算法(PSO)两种算法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鸡群优化算法较粒子群算法搜索效率平均提高了11.6%,寻优速度更快更稳定。

关键词:鸡群优化算法,配电网重构,分类优化,环路编码

参考文献

[1]胡雯,孙云莲,张巍.基于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智能配电网重构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3,41(23):85-90.

[2]杨帆.改进人工神经网络于配电网在线重构中的研究和应用[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向小蓉,刘涤尘,向农,等.基于并行禁忌搜索算法的配电网重构[J].电网技术,2012,36(8):100-105.

[4]林济铿,刘阳升,潘毅,潘光,张辉,戴赛.基于Mayeda生成树实用算法与粒子群算法的配电网络重构[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34(34):6150-6158.

[5]YANG X S.Bat algorithm:literature review and applic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inspired Computation,2013,5(3):141-149.

[6]MENG Xian-bing,LIU Yu,GAO Xiao-zhi,et al.A new bio-inspired algorithm:chicken swarm optimization[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14,8794:86-94.

[7]孙惠娟,彭春华,袁义生.综合开关次数分析的配电网多目标动态重构[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4,34(9):41-46.

[8]王守相,王成山.现代配电系统分析[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网络重构】相关文章:

配电网络重构算法的研究12-12

价值重构05-09

电视重构05-17

功能重构05-20

当代重构05-21

主体重构05-21

心肌重构06-05

重构对策06-26

制造资源重构05-13

配电网重构05-21

上一篇: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教育下一篇:初中语文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