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2024-09-06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第1篇

一、要有节奏性

教学语言的节奏性是由教师内心情感引起的教学语言的快慢、轻重、断续、强弱的有规律的变化, 是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的结合。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变换音调和音量, 使教学语言深情细腻, 或宽厚有力, 或低沉凝重, 或高昂慷慨。这些都是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情境的需要, 以能使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 引起学生的共鸣,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课堂教学语言或舒缓, 或急迫, 或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教师有意加以调解, 做到快而清晰, 慢而紧凑, 高而不噪, 低而不咽, 疏密相问, 张弛适宜。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体验语文的无穷魅力。

二、要有科学性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指教学语言准确清晰, 通俗易懂。要做到语言准确清楚并非易事, 它需要教师知识渊博, 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必须熟悉《大纲》、教材, 对所教知识内容烂熟于心。

课堂上, 任何出自教师之口的混淆不清、模棱两可的语言都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通俗易懂是指教学语言既要精确, 又要明白易懂, 语言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因此, 教学用语要短而简明;要善于深入浅出, 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和形象化。例如, 我们在教学最基础的汉语拼音“a”时, 老师先要用浅显的语言, 告诉孩子们这个字母的发音要领:“孩子们, 你们嗓子疼, 去医院看病时, 医生有没有让你张开嘴巴, 检查检查呀?”孩子们说有。老师接着说:“好, 让我们就像让医生检查嗓子一样, 张大嘴巴, 发出‘a’的音。”这样, 孩子们不光听懂了老师的话, 而且正确地掌握了“a”的发音。所以说在教学时, 我们不仅心中有教材, 眼里还要有学生, 要求发音规范, 表达确切, 阐述分寸适度, 通俗简洁, 学生易懂。

三、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教学语言要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 导语要充分动情, 提问要紧扣要点, 插评要风趣幽默, 过渡要因势利导, 结束语要画龙点睛。

开场的导语不仅能渲染气氛, 激发学生亢奋的情绪, 还可以提示文章的内涵和构思立意的卓绝超凡。好的开场白如同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沟通着师生之间的情感, 拨动学生宁静的心弦;又如, 磁石一般,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随教师的导读一起积极思维。

四、要有形象性

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 要善于描绘。使学生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要善于比喻, 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和无穷的回味。

《鸟的天堂》写得如诗如画, 美不胜收。但是, 有一个句子把学生难住了,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为了让学生很好理解这句话, 就需要借助于鲜明、形象的语言帮助理解。“大榕树的叶子绿的发亮, 它把生命力全部展示给了我们, 有的在轻轻地摇摆, 好像在翩翩起舞;有的左右旋转, 好像在翻动着美丽的衣裙;有的发出‘沙沙’的响声, 好像在说悄悄话;有的相互簇拥, 层层叠叠, 好像要把这‘天堂’的每一寸土地都铺成绿荫。”

把这段形象化的语言讲给学生听, 不仅能使学生顺利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 适当地多给学生些形象的东西, 创造出一种氛围, 让学生通过可感的、栩栩如生的形象, 去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要有情感性

情感性是指要把情感注入教学语言, 把作者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 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桂林山水》一课, 最后可设计这样一段讲述:“我们的祖国还有峰峦雄伟的泰山, 红叶似火的香山, 波澜壮阔的大海, 水平如镜的西湖……是谁将这幅画卷描绘得如此绚丽多姿?毫无疑问是我们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讲述时, 教师首先进入角色, 把作者的情感化作自己的情感, 语言抑扬顿挫。饱含情感的教学语言, 定会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献身祖国的热情。同时, 也为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奠定了基础。教学语言的情感性是沟通教材和教育对象的桥梁, 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是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本身包含了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 通过语言, 教师获得了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通过这个桥梁, 教师才能够向他们传授科学知识, 并且对他们进行各种影响。

总之, 在教学中, 注意语言的艺术, 能使知识传授, 思想感情寓于优美和谐的语言环境中;艺术化的教学语言, 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

摘要: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富有科学性、艺术性, 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风格。教学语言讲究节奏感, 要做到快慢相当、轻重有度、疏密相间、张弛相宜、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发音宏亮规范;吐字清晰准确;语言简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教学语言还要具有变化性, 避免学生出现“言语感知上的疲劳现象。”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艺术,节奏性,科学性,启发性,形象性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语言艺术 第2篇

摘要: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多方面的有机结合,在数学教学中,探讨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一个十分有益的新课题。加强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性策略思考应包括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思想性、情感性、启发性、趣味性、生动性和灵活性。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语言 界定 必要性 策略 正文: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课堂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它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的手段。我们先要了解教学语言艺术的类型,即有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由于教学语言艺术具有科学性、教育性、口语化、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特点,所以对教学效果、学生的发展和教师自身思维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也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以及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本人将针对于数学老师语言艺术性的界定、必要性及加强教学语言艺术性的策略思考进行阐述:

一、教学语言艺术性的界定

数学课堂语言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学中各种矛盾,正确有效地把数学知识传递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具有审美体验的语言技能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媒介,是师生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最有效的知识信息载体。数学教学语言又分成数学教学用语和一般教学用语。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基本上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严谨,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简约,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重要语句不冗长、要抓住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量的信息。

(二)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二是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地同学心悦诚服。三是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二、加强教学语言艺术性必要性分析;

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进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不宜直接使用数学语言作为讲授语言,尤其在小学阶段,我们必须根据孩子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将数学语言转化成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语言,即采用数学语言和教学语言融为一体的语言——数学教学语言。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语言艺术即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自控、语病的出现,体态的不合理运用等,不然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数学教学的目的,更不用说提高教学质量了。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科学性、艺术性的辨证统一。

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有一句很简洁的话可以概括我们所做的工作,“数学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众所周知,在诸多的科目中,普遍都认为数学学科比较呆板、单调和乏味,而数学本身的内容也不如语文那么生动形象。但事实并非如此,一堂好的数学课,对学生来说,不仅使他们获得知识,而且是一种美的享受,有时不亚于电视的艺术魅力,这就是说,衡量一节数学课是否成功,不仅有传统的标准,而且也应有审美标准。数学语言简洁而精炼,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突出重点,避免重复,还可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做到说话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语句不冗长,简洁概括,教师要吐字清晰,读句分明,并坚持用普通话教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准确、精练,"像钉子——声声入耳"。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探讨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一个十分有益的新课题。

三、加强教学语言艺术性的策略思考

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许多方面的有机结合,包括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思想性、情感性、启发性、趣味性、生动性和灵活性。下面就加强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性策略思考谈谈我的看法和体会。

(一)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结构很严密的学科,每个概念都有其确定的含义,每个定理都有确定的条件。作为数学教师,语言不能含混不清,似是而非,否则,往往因为一字之差而语义偏差使学生产生歧义。因此,我们必须把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放在首位,而科学性就体现在必须准确、规范、精练和逻辑性强上。

所谓“准确”是要确切地使用概念,用规范的语言科学地进行判断,要求科学性不发生差错。韩愈早在《师说》中就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要求教师对法则、定律、算法、因果关系等方面的语言叙述要准确、精练,不应使学生产生疑惑和误解。要阐明数学概念、性质、法则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必须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有透彻的了解。比如“数”与“数字”、“除以与”“除、”“时间与”“时刻等”概念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讲“这个正方体的面积”时就忽略了“某一面的面积”这一前提条件;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们每个人也是轴对称图形”之类的语言很自然的就脱口而出,“自相矛盾"的故事又重演;同样,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度”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分数都由分数线、分母、分子组”成、“任何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大约、”“差不多”、“多(少)得多”、“多(少)一些”等这些表示可能性的词语也不可小视它们的作用。

同时,教师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编硬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比如,不能把“平移”讲成“平行移动”,不能把“四千三百(4300)”说成“四三零零”。

数学教学语言要简洁而精炼,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突出重点,避免重复,还可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拖泥带水,漫无边际,都将失去课堂教学语言的审美感染作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语句不冗长,简洁概括,要吐字清晰,读句分明,并坚持用普通话教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

(二)数学教学语言的思想性

现代素质教育观认为,所谓数学教育就是以数学知识(及其应用)为培养基,从中吸取多种养料以促进学生自我生长的教育。其中,生长主要是指思想方法和求美精神的生长。因为思想和精神得到了良好的生长,人的行为素质自然会随之而得到改善。对于儿童来说,这样的的数学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相比,前者呈“隐性”,后者呈“显性”。但是,很多知识的有效性是短暂的,思想的有效性却是长期的,能使人“受益终生”;知识存在的形态是呆板的,美的存在形态是活泼的,能使人的心灵“受到召唤”。数学发展的历史还表明,数学创造往往来自旧数学思想的突破或新数学思想的创立;数学发现往往起因于思维的乐趣或数学美的召唤。正如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所说:“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北极星,许多人通过它而找到正确的道路。”法国大数学家彭加勒指出:“能够作出数学发现的人是具有感受数学中的秩序、和谐、对称、整齐和神秘美等能力的人,而且只限于这种人。”

因此,就数学教学而言,我们的目标是既能把知识与思想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田,又能把学生领进华美的数学殿堂,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达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受到数学美的熏陶,从而从根本上培养其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启蒙基础。

(三)数学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情感是一切艺术之母。”情感性是艺术的内隐特征。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切乎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话,言简意赅,发人深省:语言、语声、语义可以通向情感,情感又可以接触心灵。有情感性的语言,不但能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可以直接诉诸他们的心灵。我们的教学语言艺术来自教师对事业的高度的敬业精神、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自觉提高自身教学语言艺术的恒心。正如特级教师于漪说的:“教学语言要做到优美生动,除了知识素养、语言技巧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教学语言才能显示其生命力,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

(四)数学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学就应该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思想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含蓄不露,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讨论一道估算题时,先在情景中出示两个数据:mp3 542元、单车387元。

“你们想要这两样东西吗?”

“买这两样东西,你们估估要多少钱?” “还有其他的估法。”

“这也是一种估法,但与前面相比,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怎么列算式?”

“ 542+387=929是这样吗?”

老师把算式中‘=’改写‘≈’,这就是今天要给你们介绍的新符号------约等号。“它很漂亮,你们想一想,它象什么?”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用鼓励的语言去启发学生,同时抓住时机启发,把握启发的度,防止未启已发,和启而不发的现象。为此,教师应透彻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具体情况,准确地估计总是对学生而言的难度。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教师用的启发性的教学用语不同,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就不同。

(五)数学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没有无情感的纯认识,也没有无认识的纯情感。小学生是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用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语言,增加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幽默感,既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这样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有时课堂也可以穿插小故事、顺口溜、歌谣、谜语等,使数学教学妙趣横生,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记忆新知识。

例如,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学生课堂插嘴的现象越来越多,原因是由于学生在现今那种轻松、活泼、没有约束的气氛中学习,使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这是一种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现象。如果能盘活这种“插嘴现象”,将教学进行二度开发,使学生插嘴成为教学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这就要求教师如何去组织语言进行临场发挥。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正当师生讨论激烈时,突然一个学生举手说:“我要小便。”全班哄堂大笑。“你去!”老师无奈地说。说完却有了主意:“小朋友,我们一起在心里默默地数,看这位小朋友去了几分几秒?”该生回来后,学生纷纷将自己感受的时间与别人交流。这样的插嘴通过教师别具匠心的具有幽默感的过滤,转化成一支美妙的插曲。

(六)数学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教学过程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怎样才能让小学生安耐心、快乐的在教室坐40分钟,并在这段时间里学到知识,就需要我们教师下番苦功、动足脑筋。首先,要用形象化的通俗的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我们要善于用生活中的实例、简明扼要的口诀,以及充满童趣的语言把内容讲的生动、通俗。例如:在讲加法交换律时,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类比,两条鱼加三只鸡等于三只鸡加两条鱼,同理2a+3b=3b+2a。

数学是一门科学,但是数学教学却是一门艺术。夸美纽斯说过:“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教育人使用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特别研究语言的艺术性,要像剧作者那样在剧本中斟词酌句、像演员在舞台上处理台词一样,使学生寓算理于情趣之中,拨云见日,茅塞顿开,点燃起五彩缤纷的智力火花,导演出一幕有声有色的科学的“话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2000年1月第3次印刷,第421页。(2)A.A.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24页。

(3)余文森 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谈小学语文课堂语言艺术 第3篇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出现了种种严重违反语文教学规律,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怪异现象:语音不准、方言迭出;街言巷语、絮絮叨叨;长篇大论、繁冗拖沓;陈词滥调、照本宣科。这些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大忌,是必须下苦功夫戒免的。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本文拟就语文课堂教师语言艺术展开探讨。

一、语文课堂语言的精致美

精致的语言是教学艺术化的媒介。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语言要力求“四美”:1、音美,要讲普通话;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 但讲究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字字珠玑,句句似诗,出口成章,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教师需要根据课堂上生成的资源随时调整自己预设的语言。

(一)要讲标准普通话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讲起课来或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或文白相杂,不伦不类。因为这种语言只会使学生觉得晦涩而难以理解。首先,教师必须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并讲究语音的抑扬顿挫。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语文教师如果经常说不准普通话,不但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而且还会动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对教学质量也会有影响。而讲究语音的抑扬顿挫,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恰当地调节语速语调,以形成跌宕起伏、张弛相间的节奏美,增强语言的艺术魅力。只有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流畅自然、娓娓动听,注意语音的抑扬顿挫,把自己的真切情感恰到好处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抑扬顿挫的语音中受到感染,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教师的课堂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讲课中尽可能使用妥当的词汇,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正确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思想、感情。避免口头禅,话语罗嗦,语无伦次, 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拖泥带水。最后,要讲究语言的畅达精炼,应如行云那样舒展自如,应像流水那样从容流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教师的每句话、每段话都应像血液流贯全身那样,脉脉相通,而且有生命力。

(二)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生动美

深入课堂,我们发现教师语言常常令人嚼之如蜡,黯然无色。1、“流水帐”语言:一堂课,教师表情严肃,语调平淡,没有重点突破。一堂语文课教师问“是不是呀?”“对不对呀?”“懂了吗?”的问题多者加起来不下五十次,毫无价值的语言占了三分之一,大大削弱了课堂教学效率。2、“指令性”语言:“我再说一遍。”“请大家给我听好了。”“打开书,读第一自然段”。 3、“处处铺石搭桥”:生怕学生回答不出,教师说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学生因为受教师的前半句的牵绊,后半句的回答往往毫无深度,说法单一,毫无个性。4、简单打断: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 “你能不能多想想?”“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了。”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能有更好的回答。长此以往,学生爱说、爱动、爱幻想的天性,就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渐泯灭。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要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只有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学生听起来才舒服悦耳,津津有味,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三)形式多样,灵活多变

世界是多彩的,学生是鲜活的,课堂是灵动的,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是灵活、有灵气的。“活”的语言是引发学生兴趣的钥匙,能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感知敏锐、想像活跃。教师的语言经过锤炼、加工,提取“精华”,化难为易,变抽象的知识为直观形象的语言,让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使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

二、语文课堂语言的文学美

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虽不属于“文学”的范畴,但因为语文教师所教的作品大多数属于“文学”一类,加上语文教学本身的需要,语文教师的语言必须与文学融合,使之带有文学性。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作到文学语言讲文学作品,力求在语言上使学生受益。

(一)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语言要生动形象。给学生讲课,教师用直观性强的语言说话,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二是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层面描述事物。三是适当运用故事或谜语讲述。

(二)推理严密,环环相扣

教师的语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每一学科的知识处处充满辩证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叙述严密、论据充分,要有鲜明的系统性、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学生从教师逻辑性强的语言中对知识有一个清晰、透彻、深入的了解,那种罗嗦、自相矛盾、词不达意的语言要堅决摈弃。不然就会使所讲内容尤如一堆沙子,没有一点粘性,前后内容连贯不起来。同时,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教师要抓纲张目,准确地把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全面概括出来,使整个一堂课的内容好像一串有大有小的葡萄一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课堂内容有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记忆。

(三)富于激励,启发引导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教师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用得妥当。

三、语文课堂语言的幽默美

有位名人这样说过:“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这就说明了老师如能恰当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以大大地开发学生智力,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幽默的语言也好像一串鞭炮,一点就响,一讲就笑,在笑声中绽开了智慧的花朵。幽默的教学语言既能引起学生的兴奋状态,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又能在学生出现错误和不足行为时起到揭示、批评的效果。教育调查资料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爱具有幽默感的教师,而不欢迎语言寡淡无味,表情呆板冷漠的教师。教师的幽默语言,可以含而不露地启发学生的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的领悟,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引起宽松愉悦的心理共鸣,从而顺利地达到教育目的。综上所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就必须把课文讲得生动、形象、有一定的感染力,并带有趣味性、启发性。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

小学语文语言艺术探微 第4篇

一、小学语文语言艺术探微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搭建师生交流的高效平台。师生之间的交流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基本途径,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构建更为和谐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讲解教学内容需要以语言为载体,恰当的、优美的语言能够提升内容传达的准确性,营造优美的教学意境,还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也会因此而提升注意力,产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教师时刻转换语言风格,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语言,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学的枯燥性和单调性。

2.有利于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便是识文断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完成词汇、句式的学习,并使其具备基本的应用能力。教师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实质便是使学生耳濡目染,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小学语文教学忽视了语言艺术的重要性。教师通常采取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不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教师教学语言的忽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也鲜有发生,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水平难以提高。

教师具备了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后,便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语言,用语言艺术的感染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实践证明,语言艺术的运用将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会更加频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然被充分激发出来。

二、小学语文语言艺术的特点分析

1.体现艺术美。教学语言的运用遵循基本的规律和原则,当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运用十分熟练后,就会在无形中突出艺术美,感染每一个学生。教师运用教学语言的场景大多是以口语化为主,要求教师的口语化教学也应体现艺术美,使学生领略到语言的魅力。对语文教师来说,教学语言的运用应建立更为严格的标准,要具备审美性,还要富有内涵和思想。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还体现在利用优美精确的语言为学生营造学习情境。另外,在组织教学语言时,教师还要突出语言的逻辑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体现情感态度。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具有启蒙意义,因而尤其注重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和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小学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时除了包含基本的语文知识外,还应体现自己的情感态度,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帮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语文学习必然会接触到很多的课文和课外读物,文字背后是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时即是探究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倾向。要顺利完成上述学习任务,教师必须要优化教学语言,运用教学语言时能够传递潜在的情感态度。

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文时,这篇课文为学生们讲了一则寓言故事,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告诉小学生不能自高自大,要拥有长远的眼光,不要被眼前的事物局限了自己的视野,要善于从更加广阔的视角看待事物。教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应使用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教学语言,向学生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使学生无形中形成正确的认识观。

3.体现形象性。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照顾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理解小学生在语言表达、接受水平和知识理解等方面的不足,使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学科知识。从具体操作流程来看,教师要对难度较大的课文提炼中心思想,再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既能完成学习任务,又能感受到形象化教学语言的魅力。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还表现在教师善于利用肢体语言,将口头语言难以表达的意思形象化地表现出来,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4.体现小学生的接受习惯。如上文所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情感取向等和成年人不同,他们不具备成熟完备的知识结构,因而对很多事物难以形成准确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时尊重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小学生的接受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语言艺术的运用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提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既要注重知识性,也要注意激趣,在保证语言运用规范的前提下,努力创新,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调整教学语言的运用方法,最终优化整个教学过程。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基础性作用,是培养学生语言意识和语文素养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保证语文教学的高质量,能够为学生将来的语言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语言的锤炼,突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形成风格的小学语文语言艺术,其实质是体现教学语言的知识性、趣味性,追求简洁优美而又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

小学音乐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第5篇

教学活动的灵魂就在于教学的语言技巧,教学语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兴致勃勃。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具有驾权语言的高超技能:亲切舒缓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张驰相间的语速、强弱适当的音量。使教学语言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流利动听、富有磁力的语感美的刺激,为教学增辉添彩。

一、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给人的感觉是和谐的,音乐需要和谐。音乐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进行描述,便于在学生大脑里形成表象,有利于学生把这种音乐形象同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知进行联系和想象,去深刻地理解音乐,从而发挥教学语言的直观作用。教师讲得引人入胜,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都保持高水平,学习效果必然提高。

二、准确简练

所谓准确,就是用最确切、恰当的词语和句子表述概念和判断,使之准确无误地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意义(即反映所讲授的内容)。教学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它离不开知识性这一原则。只有饱含知识的教学语言,才能使学生获取知识。因此它要求教师自身对知识的掌握要准确,表达更要准确,如果用词不当,逻辑混乱,讲话 语法不规范,就会造成词不达意、语无伦次,从而影响知识信息的有效传递。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节拍”与“节奏”,“山歌”与“小调”,生活中的“快节奏”与音乐中的“节奏紧凑”等等,教师一定要咬文嚼字,不能相差一个字。言之无物、似是而非的语言是不受学生欢迎的。

所谓简练,就是在教学中用最经济的语言表达最大容量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增强知识传授的透明度。由于教材内容繁多,教师不能被点滴零碎的知识牵着鼻子走,这也讲,那也抓,而要讲其所当讲,讲在点子上,紧扣教学目的,抓点带面。

三、幽默风趣

有人把幽默比作教学语言中的盐,它可以吊出语言中的百味,可以调节学生的听课情绪,减轻学生的疲劳强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形成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支持,而幽默又往往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借助。当然,幽默不同于庸俗的说笑,它来自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学识,因此,表现幽默和风趣更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语言修养。

四、情深意切

音乐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间知识的交流,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教师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表情,都会让善解人意的学生心领神会。教师如果向学生发出各种教学信息时,情感不是诚挚深沉,而是 麻木不仁,那么就很难激活学生审美心理感受中的情感功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善于捕捉适当的教育时机表达自己的感情,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只有注入情深意切的教学语言,才能象磁铁一样具有吸引力,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颤动和共鸣,拨动学生微妙的音乐审美情思,使其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噱”是指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创造性

“噱”的本义是笑,在评话中噱是书中之宝,主要从说表中产生,靠内容的喜剧冲突和一些穿插性的插科打诨以及即兴式的“小卖”,幽默风趣、生动活泼,深受听众的喜爱。在这里,我姑且称它为音乐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要求以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及发展为主要目的,采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多种教学方法,使其想象力更丰富、思路更扩展,从而达到鉴赏、表演、创造音乐美的能力的培养。

一、新课导入新奇多样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导入就象歌剧中的序曲、乐曲中的前奏一样,能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特定的情景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当然,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为了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新课导入要求新奇多变:从旧知识导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的目标;运用直观演示导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为学生搭建过渡的桥梁;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使其有一种亲切感;悬念式引入,可以在思想中激起波澜,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讲故事引入,变学生好奇为浓厚的兴趣„„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老生常谈”,始终保持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来接受学习。

二、环节过渡自然巧妙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审美过程,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由感知、感受、感动到最后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趣味、理想、情感和能力的过程。同时它更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它的每一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随着教学内容的一步步深入而展开在教学活动中。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自然巧妙的过渡,让人听着、看着不会感到牵强和别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组织教学灵活多变

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学生,上课前的准备无论怎样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上会发生的各种情况。所以教师要灵活机动的搞好课堂组织,发挥组织技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及时调整课堂结构与内容。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课堂结尾回味无穷

较好的结课,是为实现课时目标服务的。因此备课时,教师就要潜心钻研教材,有的放矢地设计出符合既定教育教学目标、体现教材本身特点的课堂结尾。但它绝不是单纯地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系统,更应是知识的转化和升华,4 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的心时时牵挂着音乐,期待着下一节课„„

“弹”是指教师的演奏伴奏要有技巧性

乐器的演奏和伴奏是音乐教师特有的教学基本功,它要求教师的乐器演奏能力要过硬,只有过硬的演奏技巧,才能给学生带来生动的音乐形象。而生动形象的演奏不仅可以用充满艺术的魅力感染学生,加深教师的音乐语言的讲解,而且能 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仰以及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为顺利学习奠定基础。

一、歌曲伴奏

课堂上歌曲的伴奏可以分为教师范唱的伴奏和学生演唱的伴奏。教师自弹自唱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无论对作品的诠释,还是随时随地的对学生预以纠正,都起到重要和及时的作用,同时还会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对歌曲的认知更直接、更贴切。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特点选择伴奏的音型,假如旋律变化不大,可以采取“带旋律”的伴奏,节奏与曲调变化较大,速度要求较快,则采用“不带旋律”的伴奏。学生演唱则以“带旋律”的伴奏为主,便于学生演唱时找到音高和节奏,帮助学生完整地表现歌曲。

二、乐曲范奏

乐曲的范奏是提供给学生直观的现场音响媒介,学生聆听教师的范奏,不仅能够感知器乐曲的音响,初步体念旋律、节奏、乐器的音色和性能,而且能够感知教师范奏的姿势、演奏的方法、演奏气质、演奏风格,提供学习的“摹仿源”,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小学音乐课堂的乐曲范奏,主要是指在器乐教学时教师对乐器的范奏能 力(如口琴、竖笛、电子琴),当然也包括欣赏教学中一些器乐曲的范奏,它比单纯的听录音欣赏效果更好。直观形象的视听结合欣赏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音乐情感!当然,它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和高超的演奏技巧。

“唱”是指教师的演唱具有示范性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歌唱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范唱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它对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帮助其掌握音乐的情绪,理解歌曲的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歌唱教学的过程就是欣赏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表现音乐作品的过程;是学习音乐知识、识谱的过程;是学习他人的创作,由自己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用歌唱手段感染自己、教育自己、感染别人、教育别人的过程。

一、准确生动

准确生动的范唱,能较好地揭示歌曲的内容,让学生清楚的认识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调性、速度、力度及歌曲情绪,感受和理解歌曲风格与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同时教师正确的发声、咬字、吐字的口形与歌唱的姿势有利于学生的模仿,帮助学生较快的学会歌曲。

二、声情并茂

歌唱是歌曲的二度创作,教师要在对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有深层理解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在演绎中对歌曲的再表现,声情并茂地把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学生。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 “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你自己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拨动学生的情思。充满激情的范唱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渲染,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适时适量

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的,教师充当的只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责任是“点”、“拨”,即所谓“窗户纸一点就透”、“拨开迷雾见晴天”。因此根据具体情况,范唱要适时适宜,比如发声训练,需要老师多次、反复地范唱,以示强化刺激学生确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歌曲的学唱范唱就不宜过多,应让学生独立去学唱;而一些节奏复杂、音域跳度大以及演唱风格上,就需要教师适时运用具有权威性的范唱。

小学语文语言艺术的相关研究 第6篇

[关键词]语言艺术 魅力 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27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但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很强,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握学生的年龄和特点,让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一种艺术享受。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魅力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魅力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学习。语文教学的语言魅力可分为可受性、乐受性和迫受性。

1.可受性

可受性指的是学生可以接受的教学语言。教学的可受性包括语言流畅、内容翔实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教学语言的使用,营造出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授课方式。

2.乐受性

乐受性可以说是可受性的进一步深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也可分几个等级,而乐受性可以说是最高的等级。教师的语言学生乐意接受,就意味着其语言轻松幽默、贴近生活、深入浅出。

3.迫受性

这里的迫受性是指迫切接受,可以说是教师语言艺术所能达到的其中一种效果。学生愿不愿接受知识、学习知识的热情高不高,跟教师的语言艺术有着莫大的关系。教师的教学语言若有真正魅力,则学生会产生一种迫切接受知识的冲动和愿望,并有着十足的学习动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应通过探索,提高自身教学语言的艺术水平,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有效性。

1.语言的规范性

在语文教学中使用规范的教学语言,可以说是对语文教师最起码的要求。这里的规范指的是发音准确、吐字清晰等。同时,这里的规范也包括对问题的讲解要思路清晰,要点明确,不拖泥带水。

由于小学生处于语言能力培养的初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身作则,规范教学语言的使用。

2.语言的生动活泼

小学生天性好动,对新鲜事物抱有很大的好奇心。因此,教师要使用多样化的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用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具体来说就是要使用多种语言表达技巧,引入比喻、修辞、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比如,我们描述课本上的一个人,就可以将之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做类比,让学生感受到他的存在,从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3.语言的风趣幽默

教育家思维特罗夫认为,幽默是教育的第一助手。作为趣味语言的一种,幽默也可以在教学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如果把小学语文教学比作一盘菜,那么幽默可以说是菜中的调料,有菜而无料,则做出的菜会索然无味。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把幽默引入教学当中。幽默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而且可营造出轻松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另外,幽默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也就是其和善性。在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经历,如场面一时陷入了尴尬,但某人一句风趣幽默的话,则打破了这种尴尬的气氛。这就说明,幽默在某些时候也充当着润滑剂,能够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起到良好的润滑作用。

一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是一名出色的演员。在教学中,通过使用轻松诙谐的语言,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在欣赏教师“表演”的同时,获得对自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并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熟练掌握“大词小用”“小词大用”“抖包袱”等语言技巧,并加以灵活运用。

但是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走出一个陷阱,那就是为了幽默而幽默。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提高语言的有趣性,往往一味追求幽默的语言,进而忽略了教学目标和对学生的培养。也就是说,幽默语言的使用必须是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如果使用幽默语言却没有结合教学目标,甚至与其南辕北辙,则得不偿失。

4.语言的音韵和谐

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王力先生曾经指出,中国的汉语的形式美,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整齐之美、抑扬顿挫之美和回环之美。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汉语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汉语的形式之美可从唐诗宋词中略见一斑。唐诗具有整齐之美,而宋词具有抑扬顿挫之美和回环之美。这也是唐诗和宋词之所以吸引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加强自身的汉语学习,提高语言能力,使学生每上一堂语文课就犹如听一场音乐会一样。

当前,中国正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本文中,笔者探究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认为其不仅应是规范和生动的,而且应当是幽默和优美的。幽默且优美的教学语言,有助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初探 第7篇

教学语言首先应该规范且讲究修辞, 如果我们只是把教案中的内容向学生宣读一遍, 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平直的叙述、平淡的说教、呆板的表情, 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我们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对课文内容进行描绘、渲染。语言要形象, 拟声词、语气词、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必不可少。

二、合理运用课堂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应该像市场管理那样, “放而不乱, 管而不死”。

1.放下老师架子 , 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 , 讲究课堂民主 , 不搞“一言堂”。有些老师往往习惯于传统教育师道尊严, 习惯于用训斥口吻而不是用“导游”口吻, 对于“俯身侧耳以听”, 训斥后“色愈恭, 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学生, 则表示欣赏。

2.放开学生思路, 让其思路敞开而不凝滞 , 联想滔滔而不漫流。“管”, 一要管住自己, 不随心所欲, 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二要管课堂纪律, 不能听之任之, 让学生任意喧哗吵闹。三要管学生视听, 有的学生上课, 身在教室, 却在神游于江河之上, 教师应以最快方式, 凝聚学生的目视、耳听、心思。

三、语文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妙趣横生

教师应尽量用生动、风趣的课堂语言, 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使学生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根据教学进程, 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 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这样便可以调节教学节奏, 轻松课堂气氛, 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采用简短句式

低年级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法知识掌握较差, 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认知水平的句式。例如: 在过教师节的老师中, 就有这么一长得很漂亮的、心灵很美丽的、总是什么都知道的、对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女教师。对于这个长句, 教师可把其中的修饰语抽出作分句而化为短句群:“在过教师节的老师中, 就有这么一位女教师。她长得很漂亮, 心灵很美丽。总是什么都知道, 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样, 学生就不难听懂了。

五、语文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循循善诱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就是在教学时“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教学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语言要相应含蓄、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富有启发性。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增强学习学习内动力, 引导学生质疑问题, 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激起求知渴望, 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

师:读书贵在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无疑则无进。你想“有疑”“有进”吗?那就仔细到课文中找问题、找困惑。我们不提那些自己已经知道的假问题, 不提只要一看书就知道的浅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后)

生1:为什么用《妈妈的账单》, 而不用《账单》或《儿子的账单》?

师:是啊, 我也有同感, 明明也有儿子的账单, 却为什么要用《妈妈的账单》作为题目呢? 很值得研究。

生2:妈妈在看到小彼得的账单时为什么什么话也没有说?

师:是呀, 妈妈在想什么呢? 她看了以后会是什么感受呢?

生3:小彼得看到妈妈的账单以后会想些什么呢?

师:是呀, 如果你是小彼得, 你看到了这样的账单, 你会想什么呢?

生4:为什么妈妈的账单上写的都是“0”分呢?

师:哦, 妈妈付出那么多, 账单上怎么都是“0”分呢? 难道她的付出不值钱吗? 这些问题提得很好, 现在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 自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探究。

教例中, 教师的教学语言更具有明确的启发性, 要求学生不提“假问题”, 不提“浅问题”。教学语言的明确导向性, 避免了学生探究的浅表和泛化, 使探究更高质和更高效。

六、教学语言应富于鼓励性

有些教师有时会说出伤害学生的话, 不仅有损自身形象, 而且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其实我们可以说:“这个问题还需要教师再讲一遍是吗? ”“老师真希望你能按时完成作业。”“我相信你会努力的。”对于作文水平差的学生, 我们在写批语时更应该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话。比如:“你已经努力了, 老师可以看出来, 让我们一起再加把劲, 好吗? ”

摘要: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一定要潜心研究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努力提高口语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听懂、感知中养成“听”的兴趣, 培养“听”的能力, 在“听”与“说”互为渗透促进的过程中, 不断规范口头语言, 切实提高口语能力。

小学音乐教学的语言艺术 第8篇

一、音乐语言

1. 在“聆听”中欣赏音乐语言

音乐课上养成聆听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感知是理解音乐的必要途径。教师要抓住音乐较突出的语言特征,结合学生的认知、欣赏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听懂音乐语言。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人的音乐能力正是在聆听音乐中被唤醒的。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依赖于听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聆听”中去感受、去领悟,学会聆听音乐的语言。

2. 在游戏中感受音乐语言

现在的学生活泼好动,自控能力比较差,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动、听、看、辨、唱,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上一年级歌曲《大鼓与小鼓》,教学开始可以以音乐游戏《鼓上的小米粒》导入,通过这个游戏要达到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音的强弱以及二四拍节拍特点。游戏《鼓上的小米粒》是这样进行的:在鼓上放一些彩色的米粒,教师敲击鼓,彩色的米粒随着敲鼓节拍、力度的强弱而跳跃,学生在观察中通过视觉、听觉直观地感受到了声音的强弱,接着让学生模仿小米粒,让学生在听辨鼓声强弱,随着鼓的节奏、声音强弱做与鼓声相应的跳跃动作。通过这个音乐游戏,学生不仅在玩乐中掌握了音乐技能,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陶冶,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是音乐教学的深化。

3. 在教师的“吹、拉、弹、唱”中理解音乐语言

小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喜欢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动听的范唱,让学生从听觉转化为视觉,观察并掌握教师范唱时的唱歌姿势、呼吸方法、发音方法、咬字吐字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范唱声中体会美妙的艺术境界,充分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尽管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但那些电声手段都不能替代教师的“吹、拉、弹、唱”。

二、口头语言

1. 有序地组织语言

要想上好一节音乐课,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到音乐的世界,教师要有序地组织语言、节奏紧凑,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之,语言组织语无伦次,东扯西拉,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就会破坏音乐作品的完整性。所以,音乐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做好准备工作,仔细认真地钻研教材。关键是在备课时就要有序地组织好语言,并找好最佳的表达方式。

2. 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如果富有艺术魅力,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音乐课的语言。音乐教学的特殊性、艺术性要求音乐教师语调、语速要同音乐的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相和谐。这样创设真切的体验情境,能使学生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更快地走进艺术殿堂,并且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力。特别是面对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理解问题的能力比较弱,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就要更加儿童化、趣味化,低年级的孩子们就会喜欢上教师的这种语言。

三、形体语言

1. 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对音乐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一些手势或身体的动作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和理解。例如,在教唱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时,教师随着歌曲的旋律做一些简单、富有代表性的彝族舞蹈动作,学生就能够感受到彝族小朋友的能歌善舞,并且还能掌握一些彝族的舞蹈动作。

2. 眼神语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分析 第9篇

一、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1. 准确导入课题。

这所谓准确导入课题, 即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 采用准确、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将学生导入到课题的学习中来。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导入的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 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丰富的情境、启发性的谈话等方式来震撼学生的心灵, 激起他们的思想浪花, 使其产生共鸣, 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

2. 教学语言要精准有度。

所谓语言教学语言的精准度, 即是指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教师的教学语言符合现代语言的规范和要求, 能够熟练的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而且在教学语言的表达上要符合逻辑。这就要求教师说话时要善于抓住重点, 做到言简意赅。就一般的状况来说, 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 所以教师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将会对学生听课的效率造成最为直接的影响。

3. 教学语言要富有节奏感。

据相关资料显示:小学生每节课的最佳状态仅仅只有二十几分钟, 而一节课的时间一般都是四十到四十五分钟, 那么剩余的时间应该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 注重语气、语调, 在讲解重点或者比较深奥的问题时, 要通过增强音量、放慢语速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注意力;在读比较明快或者浅显的内容时, 要用轻快的语速进行讲解。因此富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够打破沉默、死气的课堂氛围, 使其达到明快、振奋的目的。

4. 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当中, 要求教师要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和适当的情境去引导学生, 点燃他们的好奇之火, 打开他们的思维, 使他们对语文语言教学产生兴趣;那么, 在教学的过程中, 怎样才能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呢?其关键点在于教师在授课时能否抓住学生的兴趣, 使课堂教学扣人心弦。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 要勇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实际体验,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余, 去理解、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 使整个教学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要求

课堂教学的成败, 主要取决于教师授课的优劣, 而语文教学课堂上语言的表达, 则是影响教学优劣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 教学的语言艺术,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课堂上很多失败的教学案例并不都是由于教师资历的贫乏、缺乏教学经验造成的, 而更多的都是因为在语言的表达艺术上有所缺乏造成的。因此, 下面就将对教师在授课时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语言进行分析:

1. 观念上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是知识的传授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主要地位;学生只是知识的吸收者, 教师只是一味的把知识传授出去, 力求教学量上的完成, 很少花心思在语言的表达艺术上, 以至于教学质量不高。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认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知识的传递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运用丰富的语言教学来激发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

2.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教师要想从根本上对教学语言进行掌握, 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知识之间本身的内在联系入手, 把学生的具体的已知内容纳入到新学的未知内容当中去, 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 把已知和未知巧妙地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归纳、总结的艺术要求分析

所谓的归纳、总结是在以下两种状况下进行的;一个是出现在某个特定的概念、原理、定理等讲完了之后, 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从而使得学生得到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解、认识。面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的语言要以事实为依据, 对事物进行分析, 在讲解的过程当中穿插一些适当的演示, 这种时候应该以讲解、直观演示为主;另外一个则是在全文结束时进行的归纳、总结,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得学生对整篇文章的脉络、结构、内容、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掌握, 然后再根据学生真实所掌握的概念的水平、运用概念的能力来进行适当的练习, 从而达到巩固的目的。

所谓语言的凝练性, 主要是指在语言的表达上要以遵循简练、简约、要言不烦为最终目标。作为语文教学的教师, 更要明白这一点, 在授课的时候, 要尽量做到点到为止, 要善于用压缩性的语言来对事物进行表述, 去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复习、回味。平实性主要是指在语言表达时, 要朴实、严谨、实在, 要以便于学生领会为最终目的, 没必要进行大肆的渲染、烘托。

而语言的延展性则主要是指顺延、伸展, 向新的深度和广度掘进。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要善于运用富有延展性内涵的话语,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使他们能够从自己的精神领域当中去寻找且扩散到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相通的无数接触点, 并且以这些接触点为依据, 向更为广阔的大千世界延伸, 这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结束语

事实上,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还远远不止这些, 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同时又和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联,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备教学语言的内在修养和语言技巧的基本功, 在无数的教学实践当中, 进行不断的磨炼, 然后逐步对教学语言的艺术特征进行掌握。只有这样, 我们的整体教学水平才会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提升。

摘要:社会的不断发展, 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在这个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经俨然成为了教育工作中的首要目标。而就现代教学的过程来看, 语言教学艺术对在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是连接教学和艺术的纽带, 是整个教学中最为生动活泼的环节。因此, 本文将从实际出发,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语言艺术的重要作用和基本要求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育,语言艺术,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利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语言艺术[M].教育研究, 2010, (11) .

[2]付玲玲.教学语言艺术浅说[J].语言教学研究, 2007, (9) .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艺术的运用 第10篇

一、采用合理的基础性规范语言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 这不仅是国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更是对学生负责任的重要表现, 因为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 同时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要规范, 要学会使用普通话, 并用普通话将规范的内容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在合理规范普通话的熏陶下耳濡目染, 有效掌握各项基础知识。

二、别具特色的有声语言

有声语言, 顾名思义就是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耳朵听到以指导自己学习的语言, 也就是通俗上讲的教师说的话。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有声语言的存在方式应当是多样的, 因为只有别具特色的有声语言才会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激起其学习的兴趣。

1.准确有声语言的应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准确性的有声语言包括正确思想内容的表达和确切性讲解。正确思想内容的表达是有声语言准确应用的基础, 而对内容的确切讲解是有声语言准确运用的重要环节。因此, 教师在运用语言艺术时, 需要努力做到语音准确, 即语音标准且动听、语义准确、用词恰当、语法合理, 只有这样, 内容才能够有效地讲解出来, 并且是十分确切的。

2.鲜明有声语言的应用。小学语文课堂鲜明性的语言应用首先要求教师语言要精练, 因为精练能够使教师避免用过多的语言进行铺陈而导致观点概念模糊混淆的弱点, 从而有效突出语言的鲜明性。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注意以下方面的鲜明性———内容、方式。内容上要突出基础性和规律性的知识, 对那些非基础的、辅助性的内容, 只需要一笔带过即可;方式上要采用与自己个性相符合且能让学生适应的方式, 诸如实践法、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演等, 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

3.风趣有声语言的应用。语言风趣是中小学各科教师一直在追求的目标。语言风趣就是教师运用各种巧妙的、出人意料的或引人发笑的语言、动作与表情来活跃课堂气氛,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增强学生求知的快感和启发学生的智力。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 兴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风趣的有声语言。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学生是正处于好动、好奇阶段的孩子, 因此要想吸引其注意力, 就需要巧妙地驾驭好课堂语言, 多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取代原先那些平铺直叙的语言, 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从而带领学生自觉地“活”起来, 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 兴趣盎然, 提高整个“教与学”的效果。

4.激励性课堂语言的应用。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一体对学生进行课程传授时, 还需要注意激励性课堂语言的运用。小学生相对于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独立思想的中学生来说是很重视教师评价的, 教师的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却极有可能左右学生听课的情绪, 甚至产生长线效应影响孩子后续学习乃至一生。正因如此, 教师应当尽量避免随意甚至消极的语言而代以特意性的诸如“你真行!又进步了!”等激励语言, 从而提高学生个体的兴趣, 各个击破, 强化整体教学效果。

三、适度得体的无声语言

无声语言, 是相对于有声语言而来的, 在具体教学中主要是指神态和体态语言。相对于有声语言的“听”效性, 无声语言的视觉冲击力更强一些, 因此应当在教学中有效利用。

1.自然、适度的神态语言要灵活运用。在进行知识的传授时, 学生有相当一部分的时间是需要听老师进行有声语言讲解的, 与此同时, 学生的目光应当是紧盯教师的面部。正因如此, 教师应当自然、适度地运用一些神态语言。如在讲童话课文时可以顺应剧情适度做出夸张、惊讶的表情, 这些表情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促使他们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从而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当中。

2.形象、得体的体态语言要合理运用。对小学生来说, 动态感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比静态理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借助于形象、得体的体态语言来辅助有声语言讲解, 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生字、句子乃至整篇文章时能从直观到抽象, 从感性到理性, 直至对知识完全理解和接受。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语文 教学语言

低年级是小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在其初步具备的听说能力基礎上,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进一步提高口语能力。而“听”又是“说”的前提,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语言习惯,选择易于为他们所理解、接受的规范化的教学语言。

语言是一门艺术。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作为语言艺术,还应力求符合以下要求:

一、 语言形象生动

运用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可使语言形象生动、富于变化,易于为儿童所理解。例如:

①学校是一座花园,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小朋友们就是花园里盛开的一朵朵美丽的鲜花。

②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③小八路端着水,望着小苗笑。他好像在说:“小苗啊小苗,你喝了延河的水,长吧,快长吧!”

例①借助比喻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小朋友、老师和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道理浅显易懂。例②先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突出了野花明亮可爱的特征;接着又借助拟人手法赋之予人的行为和感情色彩,语言活泼生动,逗人喜爱。例③先借助拟人手法,让小八路直接与小苗对话,使语言亲切感人;接着又运用反复手法,突出了小八路渴望成长的美好愿望。所有这些,在儿童听来无不鲜灵活泼,情趣盎然。

二、语调适度夸张

实验表明,适度夸张的语调会产生绘声绘色、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乐于为儿童所接受。造成夸张的手段有二:

一是适当使用升调或曲调。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适当使用升调或曲调,是造成夸张语调的最有效的手段。例如:

①小朋友,↗你们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么样的吗?↗

②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一起↗去旅游。↗

③小公鸡,~ 你学得好,~ 比谁↗都学得好。~

④人家有钱,~ 鸡↗也向着他。~

例①中除了“大海深处”后的停顿外,用的都是升调;例②中的四处停顿则用的全是升调;例③中“比谁”后用升调,其余都用曲调;例④中的三处停顿,“鸡”的后边用升调,其他两个则用曲调。

二是适当使用长重音。重音一般有引起注意、突出重点、启发思维的作用,长重音也是造成夸张语调的重要手段。有位老师为了让学生观察挂图认识大公鸡形象特征,使用了下面的引导语:

啊!大公鸡看到这么多小朋友在看它,高兴得拍起翅膀来了。大公鸡说:“小朋友,我的头长得更美丽,你们不想看看我的脑袋吗?”

“这”、“翅”、“更”、“袋”等四个音节发音的适当延长,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向事先设下的“圈套”,令人拍案叫绝。

三、多用口头语和双音词

低年级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掌握的语汇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尤其要注意使用浅显通俗的儿童语汇,切忌成人化。

一是要多用口头语,少用书面语。一般说,教师应尽量采用明白晓畅的口头语,使学生一听就懂。例如“观察”一词可用“看一看”代替,“不料”一词可改用“想不到”;成语“一如既往”可用“完全跟从前一样”代替,“不亦乐乎”可改用“兴高采烈”。

二是要多用双音词,少用单音词。儿童说话喜用双音词,绝少单音词。大多数学龄初期儿童甚至总是把单音词说成叠音词(如把“狗”说成“狗狗”)。教师既要注意及时纠正诸如此类的语言习惯,又要暂时“迁就”他们,尽量用双音词来代替单音词。如用“已经”代替“已”,用“时候”代替“时”。对于一些无法代替的单音词,则可采用叠音法,如把“尝”说成“尝尝”。

四、采用简短句式

低年级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法意识较差,在教学中还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认知水平的句式。要采用简短句式,不用复杂长句。教师要善于以简驭繁,化长为短,寻求最佳表达方式。例如:

在教过老师的老师中,就有这么一位长得很漂亮的、心灵很美丽的、总是什么都知道的、对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女教师。

对于这个长句,教师可把其中的修饰语抽出作分句而化为短句群:“在教过老师的老师中,就有这么一位女教师。她长得很漂亮,心灵很美丽,总是什么都知道,对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样,儿童就不难听懂了。

小学信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追求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语言,艺术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运用要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接受实际。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准确严谨,还要注意生动幽默,给学生讲清楚信息技术概念,还要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都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养成使用语言文字的好习惯。”教师需要具备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才能打造高效课堂。信息技术教学有鲜明学科特点,教师要用个性化语言对相关概念进行诠释,对相关操作技术进行生动演绎,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通俗易懂,抓住信息技术科普性

小学信息技术虽然难度有限,但小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相关理论学习还存在一定困难。有些小学生早就接触过电脑和网络,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要对信息技术进行科学解读,还需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针对学生信息基础实际,用学生听得懂的话。特别需要照顾学力较差的学生群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逐渐渗透,来降低教学难度。

在学习《修改文字》时,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文字的删除、添加、移动、复制和粘贴等操作技术。教师如何对这些概念进行解析,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我是这样解读的:删除是什么呢?文字中出现多余的内容,需要将其擦拭掉,我们用铅笔时可以用橡皮,电脑就更简单了,只要将不需要的文字选中,点击删除就可以将多余文字消除得无影无踪;添加文字更简单了,根本就不需要画任何符号,只要将光标放到需要添加的位置,想加多少就可以加多少;移动和复制的不同点就是,一个是将需要转移的文字原封不动地移到指定位置,一个是将文字重复到指定位置;粘贴就是将复制或者剪切的内容放到既定位置。由于教师讲解细致通俗,学生很快就明白相关操作要领,并顺利进行实践。为让学生能够加深概念印象,在学生具体操作时,我又不断提示学生技术环节注意事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理论概念,其操作训练效果也非常显著。

二、严谨准确,体现信息技术专业性

小学信息技术有众多概念、原理,教师需要用准确严谨的语言加以陈述,才能传递给学生正确信息,帮助学生强化理解。教师要在备课时就做好语言设计,对关键环节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技术准备,反复推敲相关概念的内涵,找到突破点。在语言阐述时,要注意做到中心突出,条理分明。学生能够在教师讲解后,获得确切信息,并建立相关学习信息体系,形成认知基础。

信息技术教学时,要接触众多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术语。教师面对这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时,要注意对技术要领进行重点突破,强调技术关键环节。可以边示范边讲解,让学生尽快启动思维。在学习《插入图片》时,要让学生在文档中插入图片,还要掌握设置图片与文字的环绕方式,学生大多会感觉难度较大。我在进行相关指导时,主要是通过示范讲解,让学生建立相关认知。先打开“插入”菜单,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找到“图片”并对下拉选项进行解读;示范操作演示,讲解示范过程;学生实际操作尝试练习;教师针对性指导点拨纠偏。由于教师讲解示范比较到位,课堂教学比较顺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自行进行相关操作,教学效果良好。

三、生动幽默,激发学习信息积极性

小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教师课堂用语时,要注意体现活泼性、生动性,用形象描述、生动表达,增强感染力。特别是面对深奥的信息掣肘环节,如果教师能够采用适当的比喻,说不定就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课堂气氛得以有效调整,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被调到起来,师生互动和谐指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自然是水涨船高。

学生特别喜欢幽默诙谐的老师,因为教师能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课,可以有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多了更多认同感,教与学就会变得更和谐、更高效。在学习《收发电子邮件》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大家会用手机发短信吗?很多同学也会用网络聊天的形式给对方留言或者发送图片,但这些信息传递形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内容不可能很多,而用电子邮件的形式传递信息,不仅信息量大,而且还能提高稳定性。手机短信要是和电子邮箱相比,那就是小木船和巨轮,小巫见大巫了。这电子邮箱还有良好的存储功能,就像是工厂里面的大仓库一样,成品、半成品都可以放进去存储。虽然电脑里也能够放置很多文档文件,但电脑会出现损坏,一旦出现操作失误,有些文件会找不回来的。电子邮箱则会相当安全,不会出现人为原因造成的损坏。

上一篇:油气田行业下一篇:多功能数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