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学研究新方法

2024-06-19

情报学研究新方法(精选7篇)

情报学研究新方法 第1篇

关键词:新时期,科技情报研究服务,生产力促进,方式方法

0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建设蒸蒸日上,在这样的新的历史时期,科技情报研究服务机构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改进研究和服务模式,促进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结合萍乡市科技情报研究服务对生产力促进的方式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与实践,现简要阐述如下。

1 学校式

通过科技情报研究资源,对本地区特色行业、主导行业进行对口专业培训。例如,90年代初期在市属相关研究所开办了武汉工业大学水泥专业萍乡大专班、江西建材学校萍乡学历班等培训班,培养了大批本市急需的水泥、陶瓷、玻璃、非金属矿加工等专业技术人才。

2 顾问式(培养“造血”能力)

在新技术、新产品、先进管理方法方面对需求企业或个体进行顾问辅导,使其加强“造血”功能。在萍乡市特种建材有限公司、萍乡市美景陶瓷有限公司、安源股份安源管道有限公司、湖南醴陵兆丰陶瓷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OSAHS18000职业安全健康体系贯标培训和咨询辅导,顺利通过审核,取得认证,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了企业形象,增加了经济效益。

3 推销式(含科技入园)

主动走出去或主动发布咨询服务广告信息,把新技术、新产品、先进管理方法送到服务对象面前。

围绕“强化生产力促进中心条件建设、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主题,把科技入园切实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经过三年的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科技入园不仅成为了提升萍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成为了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有效手段。

萍乡市科技入园工作的主要做法如下:

(1)领导重视,高位推进

在萍乡,领导重视科技创新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付诸在行动上。一是党政一把手亲力亲为,强力推动。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亲自参加,并组织了全市有关部门、相关企业共计150余人参加了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二是从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工上强化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三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听取科技部门工作汇报,亲自研究、部署和指导科技创新工作,而且多次进大学、入企业、赴沿海,为企业找项目,为项目找技术、找人才,为成果转化找资金,竭力帮助解决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上下协同,形成合力

一是建立一级抓一级的协同机制,形成了推进科技入园的工作合力。上一级政府负责抓下一级政府,上级部门负责抓下一级对口部门,上下协同,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调动各方面力量和积极性,大力推进科技机构、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科技资金入园入企。二是建立检查督促机制,通过制度化管理抓落实。市政府早在2010年5月就以文件(萍府办字[2010]62号)形式,对各县区、各部门引进技术、项目、机构、人才、资金等具体入园任务进行了分解,由市政府办和科技局共同抓好督促检查。三是在全省开展的“2011创业服务年”活动中,萍乡把科技创新作为活动的核心内容,并将活动名称改为了“创新创业服务年”,提出了“以创新促进创业”的活动主题,相应地将科技创新尤其是科技入园工作列为了活动考核的重要指标。

(3)政策引领,落实到位

全面落实《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萍乡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萍乡市科技奖励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同时围绕城市转型和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需要,加强政策研究,积极出台新政。2010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萍乡市产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案》,市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萍乡市科技人员入园入企行动工作方案》。2011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工作意见》,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入园工程的意见》,为使两个意见真正落到实处,市政府配套出台了《萍乡市市本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每年列支400万元创新平台建设资金、200万元产学研合作资金、100万元成果转化资金用于扶持科技机构、科技人才、科技项目入园入企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并对资助额度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推进科技入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2011年,市财政兑现了10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投入,对16个重点建设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合作院校研究院、院士基地和博士创业园等给予了10~60万元不等的资助。各县区政府也纷纷出台新政大幅度增加对科技入园项目的投入。

(4)开放合作,借势发展

萍乡充分发挥其对外科技大开放的传统优势,逐步形成和完善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院校参与、市场调节”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借科技合作的东风,促进科技入园入企向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发展。目前,市政府正式与南京大学、湖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10所院校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与数十所院校建立了紧密联系,共建院校成果转化、科研教学基地多达15处,引进了一大批院校优秀人才为园区和企业服务,引进了一大批院校科技成果落户萍乡各级各类科技园区。

(5)因地制宜,独具特色

萍乡是全省最先建立和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体系的地市,根据科技创新需要,因地、因产业制宜,开始有计划、有重点地打造一批生产力中心。一是建立了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以6个县区生产力中心为骨架、以2个社会民营民办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体系,在市、县(区)科技部门的指导下,市中心进驻了开发区、各县(区)中心进驻了相应的科技园区(基地)开展服务。二是根据各县区实际情况和产业特色,打造了一批特色服务平台。在开发区,打造了一个综合科技创新平台———萍乡经济开发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组建了武汉理工大学萍乡发展研究院、湖南大学萍乡高新技术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萍乡发展研究院等,引进了科技中介、科技融资、知识产权代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10个服务机构,建立了“一网两库三台帐”,其立足园区、服务全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得到了较好体现。在安源区,区生产力中心围绕5个主要产业,形成了“一中心四网点”的特有服务模式。在湘东区,围绕工业陶瓷这一支柱产业,组建并重点打造了“萍乡工业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心由人才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服务、成果展示、检验检测5个分中心组成,建立了专有网站,创办了《工业瓷都信息》月刊;围绕水稻制种业组建了“萍乡水稻种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在芦溪县,围绕电瓷产业组建了“萍乡电瓷生产力促进中心”。在莲花县,围绕特种金属材料组建了“萍乡特种冶金材料生产力促进中心”。在上栗县,围绕花炮产业,以市花炮所为核心组建了“萍乡花炮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三是重点引进和组建了20家创新能力强的研发机构入驻园区,如北京理工大学萍乡精密机电研发中心、江西省电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混凝土外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萍乡市环保催化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萍乡市特种冶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萍乡市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萍乡市特种陶瓷研发中心、萍乡市药用辅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一种独具特色与优势的“科技机构、科技政策、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科技资金和科技服务六进园区”大格局已经形成。科技入园必将成为加快这座城市转型的强大助推器。

4 保姆式(科技孵化器)

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创业初期的个体和微小企业进行保姆式培育,使新技术、新产品的专利或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4.1 概述

科技企业孵化器(也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创业中心)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创业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核心内容。

创业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为入孵企业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经营的场地和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以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为社会培养成功的科技企业和企业家。

科技孵化器指企业对科学技术成果进行转化,使其逐步走向市场、投入民生运用的一个过程。常常表现为创业公司伴随科技成果实现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基本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原理成果、模型成果、工业成果、成熟成果。与风险投资的萌芽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四个时期分别相对应。

4.2 萍乡市加强科技孵化体系建设方向

4.2.1 提高资源组织能力,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各种要素的聚集、优化和升值

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中介机构,科技孵化器的基本任务是为被孵化企业提供各种外部资源的服务。被孵化企业对外部资源的需求一般包括:

(1)创业支持:包括企业创办手续服务、基础条件的提供等;

(2)咨询与培训:包括政策、财务、税务、人事管理的咨询及相应的培训等;

(3)要素资源服务:包括人才、技术、产品、资金和市场协作网的建立和有效服务;

(4)信息化服务:包括建立数字化网络平台、提供网上培训、展示、电子商务服务等。

孵化器要进行服务方式的创新,引入社会力量为孵化器及其在孵企业提供服务,推进孵化服务的社会化。孵化器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于自身没有优势的服务项目,要充分发挥和借助社会机构的力量,引入专业化的服务;要探索有偿服务的方式和方法,通过有偿孵化服务促使孵化器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使在孵企业能获得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的个性化孵化服务。

4.2.2 建立和完善科技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创业企业一般不具备购置大中型仪器设备和开发工具的能力,缺少公共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制约创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高和创新能力完善的障碍之一。因此,一是孵化器要把建立和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纳入孵化器基本建设内容,逐步建立包括公共实验室、中试车间、大型通用仪器和通用测试平台在内的技术创新和孵化条件;二是要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与周边相关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制度化的技术支持网络系统,帮助被孵化企业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三是要结合各地区的产业和技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孵化器,要在建立生物、软件和IC设计等专业孵化器的基础上,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设施和条件。

4.2.3 拓宽和健全融资渠道,着力填补市场空白

资金短缺是很多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科技孵化器要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重点解决市场化融资中的“空白”和“瓶颈”。

(1)要切实发挥政府资助的作用

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类专项资金要把资助动机更多地转向商业性资本不敢或不愿意投入的方面,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二是要把目前奖励性资助为主的方式转移到风险补偿为主的资助方式上来,把政府资助作为引子和补偿金,通过降低社会资本进入的风险,引导各类投资和金融机构增加对孵化企业的资本投入。

(2)科技孵化器要成为融资的“媒介”

科技孵化器不仅要建立自身的孵化基金,更重要的是在吸引外部资金方面起到媒介的作用。对被孵化企业而言,孵化器要针对企业的发展状况,指导企业有效地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对资金的供给方面而言,孵化器应通过自身的良好信誉和判断能力,为投资者提供客观的咨询意见,促进和提高融资的成功率。

4.2.4 建立多层次科技孵化载体,提高孵化速度和成功率

近年来,尽管科技孵化器的数量和面积每年都呈大幅上升的趋势,但依然不能满足需求,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企业的孵化周期延长;而另一方面,如何衡量孵化成功也是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的尺度。具备孵化条件的企业至少要在经费上实现较为稳定的现金流,具备进行规模化生产的资金和物质条件。而实际上要达到这些条件,对大部分被孵化企业来说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同时,随着企业的成长,适合于初创期企业的孵化条件已难以满足成长期企业的需求。因此,需要根据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建立多层次孵化载体:

(1)项目和企业初级科技孵化———培育能独立参与市场竞争的小企业;

(2)小企业的加速孵化———培育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比较规范的现代企业;

(3)企业的海外孵化———培育以跨国经营为目标的企业。

当前,特别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加速孵化和海外孵化这两个层面的孵化器工作,提高被孵化企业参与竞争的适应和生存能力。

4.2.5 明确功能定位,完善运营机制

一般而言,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培育科技型企业和企业家作为自身的主要目标,同时还有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使命。因此,孵化器具有承担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尽管目前也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孵化器,但其运行模式决定了不可能完全替代与其相对应的政策性(或称非营利性)孵化器的功能,政策性孵化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将成为我国孵化器的主流形式。办好政策性孵化器,需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总之,政策性孵化器应当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体、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已任,以市场化方式运作,能够实现财务平衡的社会经济组织。

4.3 科技孵化器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功能

作为一个科技孵化器,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首先,要有一个孵化企业进驻的物理空间,即一定面积的孵化基地,这个物理空间具有长期由企业孵化器管理机构管理的属性,而不论其产权如何,都能长期用作企业孵化基地。这个孵化基地要考虑到孵化企业的不同特点,分成不同规模的孵化单元,每一个孵化单元都应具备基本配置,包括几条电话线用于电话、传真等,动力电、照明电插座,有线电视及Internet网络接口等。另外,这个孵化空间要有公用孵化区,在公用孵化区内装备有一定的基础设施、设备,并向孵化企业提供共享服务,包括文讯、电讯、收发、保安、会议、接待、秘书等服务。

其次,拥有一个健全的软服务体系。其内容包括会计、法律、信息、融资、担保、宣传、商业计划、培训计划、培训教育、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和企业经营管理顾问等服务。这种服务一般采取三种形式:一是企业孵化器自身提供的服务,二是企业孵化器与社会机构联办的服务,三是引进社会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

第三,拥有一支具有丰富的产品开发、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孵化器管理队伍。

所以,科技孵化器的主要功能是为已经慎重选拔进入企业孵化器的新建企业提供具有丰富服务内容的孵化空间和各种企业及项目相关信息,帮助企业制定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人力开发等企业发展计划,组织必要的咨询与培训以提高创业者的各种技能,促进企业快速成长,使孵化企业能在几年内离开企业孵化器独立经营。

5 展销店式

将最新科技成果、科技产品、特色产品开一个展销店,把外地的新、奇、特产品(含设备)及技术介绍到本地,也把本地的新、奇、特产品(含设备)及技术展出,向来宾推介。本市在开发区金三角繁华地段设立了“新技术成果新产品展厅”,无偿对外开放,多年来光顾者达50000多人次。

6 助手参谋式

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调查研究、出谋划策、建言建议、编制方案、联系基层,做助手式、参谋式的工作。近年来,为萍乡(国家)高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萍乡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科技情报研究本地化应用、农村科技信息化推广建设、市校合作、专家库建设、创业中心建设等充当了助手、参谋。

7 科技特派员式(相当于“输血”功能)

引进或委派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到急需人才的企业、农村或部门,对其进行驻点服务,先直接“输血”,再慢慢培养其自身人才。在全市的各个区县乡镇均有科技特派员进驻服务,直接提供技术并带动发展、普及科技知识。

8 服务平台式

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即生产力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提供高级人才猎头服务、人才信息库、公共技术服务、科技网站、科技信息查新服务、科技快讯刊物、融资服务、资源设备共享服务、科技项目立项咨询服务、创新基金咨询服务、企业管理顾问咨询认证服务、学术研讨等。

8.1 中心基本情况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在国家科技部的推动下,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于1992年开始逐步建立的一种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社会化科技服务组织。萍乡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于2002年4月经江西省科学技术厅批准成立。其主要职能是组织社会科技力量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综合性的科技服务,促进企业科技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架设政府、企业、科技、金融和中介机构之间的桥梁,是政府决策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智囊团和技术后盾,主要从事技术咨询、企业策划、技术中介、项目引进、科技成果查新、资料检索、技术培训、信息发布等技术服务。

8.2 中心指导思想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扶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科技服务机构。其指导思想是背靠政府,面向企业,联合社会科技力量,做好双向服务,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其性质是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机构。它是政府职能转向以“规划、监督、协调、服务”为主的新模式上的一种合理延伸,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个有效手段,是联结政府与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的桥梁。

8.3 中心人力、信息资源及技术力量保障

中心拥有一支多年从事信息检索、技术服务、计算机网络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该技术服务核心团队由化工、陶瓷、计算机、软件、网络、管理等专业化知识程度高的人员组成,结构合理、均衡,保障了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另外,中心还聘请了一批省内外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建立了相应的专家库,为中心提供了人才保障。目前中心已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三十多所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中心提供更有力的技术、人力和信息保障。同时聘请的在外萍乡籍专家及市政府科技顾问等国家级专家为中心提供强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为更好地提供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创建了萍乡市创新创业服务网。它是一个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以建立数据库为基础,对科技资源进行重组与建设的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系统。它由4个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及技术交易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平台、科技信息及科学文献服务平台)、2个资源数据库(标准数据库和专利技术数据库)和1个科技项目与成果申报服务系统组成。结合本地产业结构特点和企业需求,对征集的科技成果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建立海量科技成果供给和需求数据库,为技术的供需双方提供相关信息;通过调查摸底,对企事业单位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进行了搜集、整理、分类,然后放在这个平台内达到共享的目的;另外还充分利用几年来我市与国内多所院校的合作关系及与萍乡籍在外工作的知名学者的紧密联系组建高级人才数据库,通过难题招标、企业需求等栏目建立企业与高级人才交流平台,及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为保证中心有效运行,制定了《资源整合章程》,与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协议或合同,《资源整合章程》与技术服务协议明确规定了享受服务的主体(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以及萍乡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责任、义务、权利,在《资源整合章程》与技术服务协议规定范围内进行运作,规范了中心管理方式,保障了中心服务顺利运行。

8.4 中心提供的各项服务及成效

中心自运营以来,积极开展各种技术合作与交流,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科研成果转让和转化平台,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提供技术合作与交流平台以及信息共享平台。多年来的细心服务使我们拥有了一批稳定的企业服务群体。

中心服务范围涉及广、服务专业化程度高、内容齐全,有效满足了企业技术引进、专业人才引进和信息需求,累计服务企业120余家,与30余家企业签订了长期服务协议,为企业引进技术31项,开发新产品40多项、新技术20多项,推广新技术、新工艺30多项,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3000余次,提供信息查询900余次,发布成果信息839条,发布商业信息1500条,为企业收集共性信息150条,为企业提供产品检测、样品检验服务300余次,为企业引进人才150余人,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总服务项次近5000次,为企业节约成本8000余万元,带来收益2亿余元。

9 结束语

创新力是一个国家发展力的重要标志,依托于“科教兴国”战略,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特色规划创新平台建设,使国家科技资源配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萍乡市进行了多项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及促进生产力的方式方法研究。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是激活创新资源的重要措施,是转化创新成果的有效途径,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是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中,要突出支撑发展,着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社会发展;突出资源整合,把有限的人力、财力和设备集中用于重点行业、专业领域的科技攻关和服务,最大程度地发挥现有创新要素的作用;突出成果应用,推进产学研深入合作和成果转化,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突出机制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实现“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萍乡市科技局.科技入园——萍乡创新型经济的助推器[Z].2011.

[2]孔德涌.科技孵化器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软科学,2007,(11):4-10.

[3]武汉市科技局.武汉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EB/OL].http://www whst.gov.cn/Default_71_14556.1.html

[4]萍乡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本地化科技情报资源建设调研报告[Z].2010.

浅谈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 第2篇

通过对核心期刊的内容分析、特定期刊的内容分析、博士论文评审、二级期刊的分析和其他来源分析, 并结合11本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和2个基准源, 伯恩哈德等人确定了13种研究方法: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个案研究、比较研究、内容分析法、德尔菲法、民族志研究、评价研究、实验研究、历史研究、信息系统的设计、行动研究、调查和理论发展。J?rvelin和Vakkari依据图书情报学研究策略 (实证研究、概念研究、数学逻辑的方法、系统软件的分析与设计、文献复习) 和数据收集方法 (例如问卷、访谈、观察、思考、内容分析、引文分析和历史来源分析) 对发表在37种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833篇论文进行分类。同样, Kumpulainen对30种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发表的632篇论文分析发现实证研究方法 / 策略占所有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的一半左右, 而历史的方法 (13.1%) 以及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10.9%) 为图书情报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Hider和Pymm等对期刊引用报告 (JCR) 索引的近20种图书情报学期刊文章内容分析, 发现问卷调查在图书情报学的实证研究策略中仍然占主导地位, 同时实验方法的使用率也明显上升。布莱克等分析近15年的图书情报学学位论文摘要时也总结出了以下常用研究方法:描述性、个案研究、文献、历史或传记、调查 (问卷和访谈) 、计量 (包括引文研究) 、内容分析、建模、准实验、实验、理论、组合等。将当今韩国和美国大学里的研究方法课程进行比较, 发现这些课程内容涵盖了调查问卷、实验、历史的方法、访谈、观察、文献研究、民族志、文献综述、研究内容比较分析、评价研究、文献计量学研究、信息系统设计、行动研究、德尔菲研究、焦点小组和领域研究等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其中一些 (例如现场调查和焦点小组) 没有出现在以往的研究中, 折射出图书情报学领域研究方法的变化情况。

相比于过去常用调查和历史研究方法, 研究人员如今更倾向于采用更加复杂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例如, 实验和建模研究方法的使用率不断上升, 而且民族志、焦点小组和有声思维也都涵盖在现代图书情报学教育中。既然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内容经常涉及定量或定性研究, 那么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图书情报学研究质量。而且图书情报学研究做得更系统, 就有可能提出新的理论, 因为科学理论不仅来自定量的数据, 也来自定性研究。研究的问题越复杂, 需要的证据来源就更多, 如结构式观察、正式的案例研究、历史研究等”。《图书情报学研究》主编施瓦兹对图书情报学研究中使用定性研究充满希望, 认为适用于图书情报研究的方法工具包不断扩展, 特别是在定性研究方法方面。研究人员现在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选择, 更清晰、有选择地使用调查研究。而且来自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方法也越来越频繁地应用在图书情报学研究中, 而且将随着图书情报学研究问题的扩展不断深入。

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中受关注的另一个主题是多种或混合研究方法的使用。Fidel等对研究数据采集方法和混合方法使用程度进行分析, 发现在所有的图书情报学研究中, 只有5% 采用混合方法。对混合方法、“多方法” (17%) , 和“方法” (定性和定量, 8%) 进行区分分析时, 发现采用多方法研究的文章通常使用一种数据分析方法, 而采用两种研究方法的论文并没有从头至尾综合使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一般来说, 定性研究与诠释学、建构主义和相对主义相关, 而定量研究与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相关, 因此, 大规模数据分析结合详细描述社会实践的混合研究方法可以为我们提供对信息和信息相关的现象更丰富的理解。

综合各种因素, Chu博士收集了图书情报学研究主要杂志文献期刊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JDoc) , 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杂志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JASIS&T) 和图书情 报学研究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LISR) 2001至2010之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不包括社论、文学评论、书评和其他任何非研究型论文, 并就其中研究方法的选择与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这三大杂志发表的论文主要运用了5种研究方法, 即理论方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实验法和访谈。其中有4种研究方法为这三大杂志的研究论文所共同采用, 比如理论方法占65%、内容分析法占55.8%、实验法占53.4%。当然不同杂志的论文中, 上述5种方法的使用率还是不一样的, 比如JDoc首选理论研究法、JASIS&T首选实验法, 而LISR中则是内容分析法。并且不同的研究方法在这三大杂志的研究论文中的使用频率也有很大差别。

Chu博士的研究极大地加深了学者们对图书情报学领域研究方法与选择应用的全新理解, 并将图书情报学研究中多种方法和定性方法使用时反复出现的主题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阐述, 也有助于图书情报学学者了解研究方法, 使他们在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实施等相关问题方面能够作出更明智的决策。当然, 学者们究竟使用什么研究方法?使用多少种方法以及采取定量还是定性, 或两者都有?这主要取决于研究的问题, 同时也会受到学者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的限制, 因为不熟悉的方法和手段是不太可能被使用的, 即使它们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是最好的选择。研究揭示的这些发现以及在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使用中一些惊人的差别或许可以作为一种激励和指导, 帮助图书情报学学者、教科书的作者和图书情报学教育中讲授研究方法的教师们。

参考文献

[1]Chu HT.Research method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A content analysis.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5, 37:36~41.

[2]Jarvelin K, Vakkari P.Content analysis of research article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1990, 12:395~421.

[3]Kumpulainen K.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in1975.Library 1991, 41:59~76.

[4]Hider P, Pymm B.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reported in high-profile LIS journal literature.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008, 30:108~114.

情报学研究新方法 第3篇

1大数据分析的常见方法

1.1流程视角下的大数据分析

流程视角下的大数据分析是一种严格按照大数据分析流程来进行数据分析的一种方法, 流程视角下的大数据分析由于是按照一定的流程来进行的数据分析, 因此, 分析的过程非常系统, 并且在分析过程中, 每一个环节之间都是连贯和环环相扣的。从整体上来看, 大数据分析主要分为5个步骤, 在每一个步骤和阶段中, 都应采用最合适的运算方法。首先是数据分析的第一个阶段, 即数据的来源或者获取, 在获取数据时, 应从各种有感知的工具中获取各类有用信息, 获取的数据一般和时间以及空间有关, 在获取数据时, 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获取的多种数据中, 挑选有用数据, 而将没有用或者过期数据剔除。第二个阶段是对数据的清洗和抽取, 即从异构数据中获得有用数据, 然后将其转化为结构化格式。第三个阶段就是数据的整合, 在这个阶段中, 应将数据的结构转化为可以读取或者自动解析的格式。第四个阶段就是对数据进行分析, 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就是找出各种数据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挖掘数据背后隐含的更多信息。第五个阶段就是对数据进行阐释, 即将数据转化为用户更易读懂的形式, 让数据的结果更加可视化。流程视角下的大数据分析, 关键技术主要有神经网络、数据的回归分析和分类以及机器学习、网络分析、语言分析等多种方法。

1.2信息技术视角下的大数据分析

信息技术视角下的大数据分析就是通过各种新型信息技术来对大数据进行分析, 更加强调数据处理的框架、计算的模式和系统等。信息技术视角下的大数据分析, 数据处理的框架主要包括数据的集成和抽取, 以及对数据分析和解释等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在对数据进行集成和抽取时, 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四类, 分别为基于联邦数据库的方法、基于物化方法、基于搜索引擎的方法和基于数据流的方法。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 主要采用传统数据挖掘和数据机器,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即不能对过大的数据进行分析,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调整等, 严重制约着其的使用, 因此, 需要进一步发展。而在对数据进行解释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交互式数据分析以及可视化技术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展示。在非关系数据的处理中, 数据分析是具有多维视角的, 从而实现对数据直接进行分析。

1.3数据视角下的大数据分析

数据视角下的大数据分析主要是通过大数据分析的处理对象, 即数据来进行分类的, 可以从当前的大数据的总量、 类型以及数据处理形式进行分析。根据具体的大数据分析方法, 可以将大数据进一步划分为回顾性数据分析、规范性数据分析和预测性数据分析。在回顾性数据分析中, 主要是对以往的数据进行分析, 而在预测性数据分析中, 主要是根据历史数据, 建立仿真模型, 从而对数据进行预测。而规范性数据分析是一种对实时数据的分析, 是为了触发事件而采取的一种处理方法。另外, 也可以按照别的方式对大数据进行分类。

2大数据分析在情报研究中的适用性

2.1可直接移植方法

可移植方法就是将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和原理等直接应用到情报研究中, 通过大数据的计算方法和原理, 直接对情报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就可以解决在情报研究中遇到的各种数据处理和计算难题。在分析大数据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很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和原理, 无论是在数据获取方面还是数据清洗和过滤等方面, 都可以选择多种数据处理方式。 在大数据分析和处理中, 使用到的很多方法和计算方法都是可以直接应用到情报研究中的, 例如, 多元统计分析以及多元数据的融合方式等都是可以直接套用到情报研究中的。

2.1.1多元统计分析在情报研究中的应用

多元统计分析是目前为止, 在大数据分析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数据分析方法, 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在多元统计过程中, 主要是研究客观事物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因素之间存在的紧密的相互联系, 可以探究出两个因素之间共同发展的统计规律, 是一种以历史数据的视角来对这一事物的未来发展进行客观评价。将其应用在情报研究中, 可以根据对现有数据的分析, 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例如行业中面临的风险等, 从而做好风险预测工作, 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有效控制。

2.1.2数据挖掘在情报研究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和文本挖掘都是大数据分析中的常用分析方法, 但是这两者是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在数据挖掘过程中, 是通过对计算机数据库中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 以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为数据挖掘基础, 通过数据挖掘, 可以将计算机中含有的大量数据之间的模型关系以及数据本身之间的关系规律揭示出来。而文本挖掘是计算机统计方法以及计算机语言学的一种大数据分析方法, 是用来揭示文本中的句法和词之间的关系特征。这两种数据分析方法, 都可以运用在情报研究中, 尤其非常适用于参考文献的大数据分析。

2.2调整后移植方法

调整后移植方法就是指本身在原来的领域已可以应用的, 但是由于其在分析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特点, 例如自身特点以及数据分析特点等, 如果将其移植到情报研究中, 是不能完全适应的, 这时就应根据情报研究特点以及数据分析特点来进行一定的调整。调整后移植方法主要包括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及数据可用处理和分析方法。

2.2.1时空数据分析方法

时空数据分析在我国数据分析领域中非常常见, 尤其是在地球信息科学领域以及相关领域中, 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主要应用在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控和天气预报中等。 在现阶段的研究中, 时空数据分析一般是通过时间序列的方式来进行周期性行为建模, 但是在建模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不能呈现周期性的问题, 针对这种问题, 必须提出有效解决措施。因此, 有的学者认为, 可以通过多粒度时间文本下的周期模式挖掘算法来有效解决时态文本数据挖掘问题, 从而达到更好的数据分析效果。对于情报研究来说, 如果将时空数据分析应用到情报研究中, 在文本中, 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无论是对科研人员的研究主题的周期还是文献的发表规律等, 都非常重要。因此, 此时时空数据分析是不能直接应用在情报研究中的, 而是应在原来基础上增加时间的维度, 这样才能实现对长时段的分析, 但是也没有展现出周期性规律, 如果将这种方法应用到情报研究中, 应找出情报研究的周期模式。

2.2.2数据可用处理和分析方法

现阶段我国社会处于一个大数据环境中, 在这种环境下, 很容易产生各种不可靠数据, 从而使整体数据质量下降, 导致很多数据都不可用。因此, 在大数据环境中, 应更加重视数据可靠性, 例如, 获取高质量的数据并进行整合、对错误数据进行检测和修复等, 这些都可以有效提高数据准确性, 提高数据可用性, 有效提高大数据预处理的质量, 对于保证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非常重要。对于情报研究来说, 对情报研究质量控制应体现在情报素材以及工作任务的分解上。情报素材的质量与整个情报研究的质量息息相关, 如果数据出现不完整甚至错误的情况, 得到的情报一定是不可靠的。通过引入数据可用处理或者分析方法, 可以有效解决信息源存在的问题, 提高数据准确性, 使整个情报分析更加准确, 从而获得更准确的情报。

3结语

现阶段我国社会已进入了大数据分析时代, 在大数据分析过程中, 很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和技术都可以为情报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其中一些方法和技术是可以直接套用到情报研究中的, 而一些方法需要根据情报分析的工作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从而保证整个情报研究的准确性。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时代, 各行各业的信息数据都在不断变化, 呈现爆炸式增长, 已进入了大数据时代。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 可以为信息分析的情报研究或者数据分析的情报研究提供依据, 指明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笔者主要介绍了大数据分析的几种常见方法, 并阐述了大数据分析在情报研究中的适用性。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情报研究,适用性

参考文献

[1]江信昱, 王柏弟.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及其在情报研究中的适用性初探[J].图书与情报, 2014, 25 (5) :13-19.

[2]郭平, 王可, 罗阿理, 等.大数据分析中的计算智能研究现状与展望[J].软件学报, 2015, 24 (11) :3010-3025.

[3]王男.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及其在情报研究中的适用性初探[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6, 32 (7) :132-133.

[4]赵芳.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分析方法研究[J].图书馆学刊, 2015, 23 (2) :33-36.

情报学研究新方法 第4篇

1.1 新形势倒逼科技期刊发展新媒体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发展的世纪。随着网络、手机、移动设备等新媒介的不断涌现和普及, 我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据相关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8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6.9%, 手机网民规模则达到5.27亿。而随着新媒体的强势冲击, 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网上冲浪、移动掌上阅读、社交平台、即时聊天交友等与新媒体相关的行为已经成为人们热衷的生活方式之一。因此, 在新媒体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形势下, 科技期刊必须向新媒体靠拢, 不断丰富自己的传播方式, 在与新媒体共生融合中寻找到自身的突围之道。

1.2 产业调整要求科技期刊发展新媒体

2010年,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化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 其数字化产品和服务运营份额在总份额中占有明显优势。对此, 以图书、报纸、期刊出版为主的传统出版企业纷纷通过不同的形式进军数字出版领域。

目前,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由表1可知, 2006~2012年,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中, 增速最快的是网络动漫, 7年间增长超过百倍, 产业收入从2006年的1000万元发展到2012年的10.36亿元;其次是电子书产业, 增速接近20倍;互联网期刊产业发展较慢, 增速仅为0.8倍。

2 科技期刊新媒体发展与应用

当前, 如何抓住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契机, 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服务水平, 事关科技期刊长远发展大局。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直属的公益事业科技机构, 其下主办有《农村新技术》《家庭科技》《企业科技与发展》3本科技期刊, 其中《农村新技术》创办于1983年, 以“普及科技知识, 服务‘三农’发展”为办刊宗旨, 是全国知名农业科普期刊, 2013年入选“中国百强报刊”。《家庭科技》创办于1985年, 是以介绍生活新知、指导建设幸福家庭为宗旨的综合性科普期刊。《企业科技与发展》创办于1985年, 是立足本省, 面向全国, 刊登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技期刊。近几年, 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积极研究和探索科技期刊新媒体发展之路, 并在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1 建立独立的期刊网站

如今, 越来越多的期刊与网站开发商合作自建网站, 网站成为期刊进行数字化出版和传播的重要平台。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自2011年以来, 建立和完善了《农村新技术》《企业科技与发展》网站, 使网站具备了信息传播功能、交互功能、期刊形象展示功能、娱乐功能、导航和搜索功能等 (见表2) 。网站的内容与期刊内容相互交融, 通过网站发布期刊文献内容, 提供网络订阅、免费下载等服务, 起到宣传期刊、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等作用。期刊网站通过大容量的信息发布、快捷有效的编者与读者的交流互动, 不但丰富了网站的内容, 而且拉近了传播者和受众的距离。期刊网站除涵盖纸质期刊主题的基本内容、对期刊内容进行了符合网络传播特点的再编辑外, 还增加了同期刊内容相关的信息, 形成刊网互动的宣传, 使期刊网站成为纸质期刊的一种扩展和延伸。

2.2 充分利用微信、短信平台等交流平台

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如微信、客户端、二维码、短信平台等工具或载体, 吸引读者和作者参与其中, 拥有自己的现代化“粉丝”。同时, 通过交流平台的扩大以及信息源的增加, 让期刊更有受众基础, 选题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只有这样, 期刊才更有品位、影响力和生命力。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与短信平台, 期刊与读者更频繁也更有效地互动, 不仅能进一步丰富期刊内容, 还有利于推动期刊品牌化建设。《农村新技术》《家庭科技》《企业科技与发展》3本期刊的微信公众号, 在推出不到一年时间里, 通过编辑、推送期刊电子微刊, 其关注人数不断上升, 影响力逐渐加大。《农村新技术》设立农业科技传播短信平台, 以手机短信方式定期免费向读者推送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动态等信息, 并及时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 读者足不出户即可获得农业技术信息。

2.3 探索期刊移动客户端的生产

当前, 期刊业纷纷涉足移动客户端, 各种移动电子阅读终端的APP不断涌现, 而国内科技期刊的移动客户端目前还未全面起步。从发展趋势来看, 移动智能终端代表未来的阅读趋势, 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科技期刊移动客户端的生产与应用, 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广西科技情报所科技期刊社在对科技期刊移动客户端的探索上, 发现移动互联网更容易培养用户付费使用的习惯, 具有复合传播的特点 (除了可以包含期刊的内容外, 还可以提供更多的资讯和服务性内容) , 可以延续期刊的品牌效应, 更易吸引读者。

2.4 打造科技期刊新媒体多元化的商业运营模式

科技期刊新媒体的商业运营有别于传统媒体, 其盈利模式是基于传统媒介的多途径、多方面的盈利模式。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在打造期刊新媒体发展上, 摸索出了以下几点商业经营模式:1) 售卖内容。期刊内容的售卖是期刊的第一次销售, 也是期刊新媒体盈利模式的基础, 它是以为读者提供阅读内容来获取收入, 如目前在网站上销售的电子版期刊, 以及通过网店售卖纸质版期刊。2) 售卖广告。期刊广告是期刊社的主要盈利手段, 《农村新技术》杂志将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结合刊登广告的方法, 提高了广告的宣传效果, 获得了广告客户的青睐。3) 售卖项目。为增加创收, 《农村新技术》杂志每年都经营着多个农业技术项目, 通过新媒体的宣传和售卖, 项目经营收入也得到了提高。4) 售卖服务。期刊的增值服务是以提高某种服务来满足读者的特定需求, 《农村新技术》利用新媒体及相关资源, 推出期刊的付费检索业务、有偿咨询服务等业务。

3 科技期刊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目前, 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转型的过程中, 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单位新媒体发展的参与度明显不够, 其自主研发能力仍然薄弱, 在期刊新媒体产业链中仍然处于弱势和缺乏话语权。具体表现在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的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长期集中在传统出版业务方向上, 对于新媒体的技术研发、投入和积累极少, 缺乏对新技术的研发能力。因此, 期刊新媒体产业发展基本上是由技术提供商领航, 除少数有实力、资金雄厚的出版集团积极着手拓展数字业务外, 绝大多数出版单位在期刊新媒体发展方面建树不多。如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期刊社由于人力、技术能力、影响力的不足等原因, 《农村新技术》《企业科技与发展》在自建网站的同时, 也把期刊电子版经营权转让给了一些大型网站或数据库, 从而缺乏对网络期刊的自主权, 不利于期刊的网络化发展。

3.2 忽视对新媒体的管理与更新

自广西科技情报所科技期刊新媒体集群建立起来之后, 目前期刊的网站虽然也提供期刊投稿、浏览、下载等服务, 微信公众平台也定时向读者发布信息, 短信平台也回答读者相关问题, 但是由于网站编辑人员、农业专业技术专家的缺乏, 这些新媒体在运行上还存在以下问题:期刊网站、微信、短信平台仍缺乏周期性维护, 信息更新速度缓慢;部分内容转载其他媒体的信息, 因原创性少, 显得老套陈旧, 起不到读者、作者和编辑三者相互沟通的桥梁纽带作用;短信平台上对读者的问题有时未能及时回复, 同时给予的答案也缺乏指导性和实用性。

3.3 复合型人才缺乏

新媒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 而提升这两种能力的关键是复合型人才。这里所说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是指对传统出版流程和数字技术以及经营管理都比较熟悉或精通的人才。因此, 要求有关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出版、编辑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还要掌握数字化的出版编辑技术, 懂得期刊新媒体产品策划和数字化环境下的经营管理等。然而目前的人才结构多是单一型的, 表现在传统期刊出版单位不了解技术开发和新媒体的运营模式, 而技术提供单位不了解传统出版的流程。这也造成了期刊新媒体应用的成本过高, 难以实现盈利的局面。

3.4 发展资金不足

期刊新媒体的建设、运营和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包括购置相关的硬件设备、租用电信线路、开发相应的电脑软件等。但是, 目前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对科技期刊新媒体发展的资金投入极少, 绝大多数新媒体的建设投入都是部门出资。在传统媒体经营困难的情况下, 期刊社在保证日常出版开支后, 没有更多的经费投入新媒体建设中, 资金缺少问题制约了期刊的新媒体发展。其主要表现在目前所建设的新媒体技术含量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无法保证、市场推广不力、影响力低等。

4 科技期刊新媒体发展建议

4.1 明确发展方向

作为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 我们首先必须明白在期刊新媒体发展中的所扮演的角色, 明确“内容为王”“产品为王”同样是期刊新媒体产业发展的立足之本, “服务为王”则是发展之道。我们必须尽快实现数字化转型, 将内容做精、将产品做准、将服务做到全方位和个性化。依托内容资源、明确发展方向、有的放矢、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是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发展的硬道理。

4.2 深入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互动模式

随着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 应用手段层出不穷, 信息传送速度越来越快, 终端设备价格日益便宜, 新媒体用户数量迅速增长, 这些都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互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具体的融合互动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技术应用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有技术优势, 通过二者间的互动可以扩大优势, 增强竞争力。如可就某一主题在新媒体上展开网上调查、互动讨论等, 然后在刊物上发表其中优秀的、重要的内容或技术;而期刊上的文章也可以放在新媒体上让读者点评。2) 多媒体型。平面媒体以文字、图片为主, 新媒体则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符号系统于一体, 因此可以通过信息的整合、重构和形态的相互转换, 开创阅读新模式。3) 资源整合型。刊物与新媒体整合, 发挥期刊以深度报道见长、阅读时间持久和网站直观快捷、辐射面广的特点, 推出两者的互动栏目, 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4.3 拓展科技期刊新媒体盈利渠道

科技期刊新媒体要想获得发展, 就必须参与市场竞争, 进行市场化运作, 提高自身造血功能, 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因此, 在当前期刊新媒体发展过程中, 我们要想法设法拓展其盈利渠道, 可通过网络广告、信息收费、加大力度开展电子商务、提供订制化服务、提高网络数据库服务等手段盈利。

4.4 建设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

科技期刊新媒体发展需要多方专业人员的共同协作, 要求编辑人员必须是具备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期刊出版单位一方面要重视对现有编辑人员的培养, 鼓励他们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理论, 掌握新技能, 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另一方面, 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到新媒体发展队伍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是科技期刊新媒体顺利发展的基本保障。

5 结论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媒体时代, 传统科技期刊媒体必须及时更新观念, 通过分析未来科技期刊的内容生产模式、信息传播方式、阅读体验模式及营销服务模式等, 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 并积极探索和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 走上与新媒体的互动融合之路, 只有这样, 才能在竞争空前激烈的传播领域继续走在时代前沿。

参考文献

[1]李传熹, 刘克西.我国科技期刊网络化发展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 (6) .

[2]黄孝章, 张志林, 陈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新时期的科技情报工作模式探究 第5篇

1 情报的定义

情报具有知识性、传递性和效用性。这三个特性是情报的基本属性。而对于情报的定义, 国内外还没有一个非常确定的理论来进行定义。

1.1 情报的知识性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来获取信息。比如通过阅读书籍报刊、参观纪念馆、听广播、浏览网络等多种手段。这些渠道可以使人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情报。由此可以总结出, 知识就是情报的本质属性, 没有知识就不能构成情报。

1.2 情报的传递性

信息要通过相对应的运动才能成为情报。知识是死的, 如果不通过物质进行传播, 不为人所知道和了解, 那么这个知识就没有存在的意义。钱学森曾说过:“情报是激活的知识”, 这也就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情报具有传递性。所有信息的传播都需要一些物质来进行传播。人所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各式各样的介质进行传播, 比如人的耳鼓, 比如手敲击键盘。而情报则需要通过电波、声波、印刷物或者其他的方式来进行传播。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以印刷物等形式出现的文献。

1.3 情报的效用性

对于已经收集过来的信息如果不加以分类和利用, 这样就直接导致收集情报失去了意义。人们要用有效的方式来对情报进行利用, 这样才能使情报具有价值。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通过自己客观的认识, 一种是通过辨别。通常创作和发明都是用的辨别的方法。系统的辨别就是情报研究工作的主要方法。情报研究工作通过这种方法将有效的信息留下, 以此让人们更好的利用。

2 科技情报工作模式研究的背景

科技情报事业形成于二战之后。受二战之后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 情报事业不再只服务于政治和军事, 也从政治跟军事的领域中拓展到经济和科技这两大方面, 正因为这样的变化, 科技情报事业适应了世界变化的动态形势, 得到了快速稳健的发展和进步。如今科技情报工作已经成为每个国家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知识资源。经过几十年的情报建设的发展和变化, 从整个世界来说, 美国和俄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 他们的科技情报水平是相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处于领先地位。

相对于美国1945年就已经拥有了专业的科技情报工作来说, 我国于1956年才开始科技情报创建工作, 虽然稍微落后了一点, 但是我国的科技情报工作具有跟别的国家不同的特色。由于我国的国情和方针受前苏联的影响, 并且受到西方国家对信息的封锁, 我国的科技情报工作发展较之缓慢。因为国家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 研究人员用正确的方式对科技情报进行研究, 并且与时俱进, 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不断的调整科技情报工作模式和发展, 这样的做法直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情报工作, 有效的适应了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3 科技情报工作的现状

我国的科技情报工作主要被成为情报分析研究或调研, 科技情报工作主要根据工作所提出的内容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信息的搜集和积累, 情报搜集到一定程度上再对之进行高度的分类、分析和加工, 最后再根据工作的目的来写出报告。由于受中国传统科技情报工作模式的影响, 工作人员通常只能在图书馆或者其他文献机构来进行情报的收集, 在这种特定环境的限制下, 工作人员很难有效快速的对情报进行收集、分类和加工。一定程度上由于环境上的不先进从而影响了工作人员工作的效率。局限在这样的环境里, 工作人员无法及时广泛的获取文献信息, 导致情报的收集和加工的工作流程不能顺利的进行。

4 科技情报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科技情报工作的现状可以总结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一下几点:

4.1 情报机构设备的老套

虽然现在的社会处处与网络接轨, 但是我国的情报机构没有真正的全面利用网络快捷方便的特性来进行文献资料的编辑和管理。科技情报工作部门一味的使用传统的管理资料的方法, 没有对新型新的技术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 影响了我国情报机构健康有效的发展。

4.2 研究方式的落后

由于情报机构自身的落后性, 导致工作人员的研究方式也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由于网络在情报机构里的不普及, 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变得很低。他们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去为了一个研究的主题, 来回于不同的图书馆或者其他文献机构去寻找资料。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情报及时和有效的收集。其中工作人员研究的范围也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资料的翻阅、编写和总结, 寻找资料在工作的内容上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情报机构的发展由于这些因素发展的相对缓慢。

4.3 管理和培训方式的欠缺

由于科技情报机构的相对落后, 对于人员的招聘也不是很严格。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变化, 工作模式也有了相对应的改变。过去的工作人员只需要个人完成个人的工作, 而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 一个话题的讨论可以有多个工作人员合作完成, 利用电脑和网络的普及性和方便性进行资料的讨论与整合。而管理和培训的方式却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 一味的利用老的套路来进行人员的招聘和培训。这样不与时俱进的方法直接导致了工作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

5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

5.1 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

科技情报机构没有与时俱进, 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来引进新的技术来改善情报机构的条件。对情报机构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只认为情报机构就会去图书馆和一些文献机构去查查资料再总结总结。没有立足于我国国情, 将情报机构作为一项发展的重大任务。

5.2 研究方式的盲目性

对于科技情报研究方式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思想态度。以为情报研究的工作只需要工作人员去为了资料进行奔波。工作人员为了工作而工作, 这种被动的思想使得他们的工作效率变得很低,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热情。在对于资料的整合上, 由于筛选资料就已经花费了大量的人力, 在后期的编写和总结上也不能让工作人员进行一个快速的反映。对于我国科技情报研究工作, 应当将研究员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起来, 化被动为主动, 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进行情报的研究工作。

5.3 管理和培训方式的老套

科技研究情报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一个良好规章制度来进行制约。在人员的招聘流程和具体工作内容上没有一个具体的要求。没有将人员的招聘所要求的素质与网络相接轨。如今的社会处处充斥着网络, 作为情报机构的管理阶层人员应当利用网络的便利首先建立一个强大的招聘和工作网络系统。思想不能一尘不变。要发挥能利用的优势来壮大情报培训机构, 从而为国家效力。

6 创建新时期的科技情报工作模式

如今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 中国的科技情报工作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针对我国科技情报工作模式的背景、现状和以上提出的问题, 进行新时期情报工作模式的创建可做到以下几点:

6.1 思想上开始重视

思想上首先得重视起科技情报的工作。这个工作看起来好像没有存在的必要,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国家的政治、军事和科技等方面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资源基础。作为情报机构的管理阶层, 应当首先重视起这个机构。只有通过正确的思想认识作为基础, 才能让我国的情报机构得到思想动力上的支持。为国家的情报机构提供很好的思想后盾。

6.2 改变研究员的传统观念

有了上层正确的思想基础, 对于下面员工的思想管理提供了好的动力支持。要灌输员工积极的工作思想, 让他们改变情报机构的工作就是为了收集信息, 再进行信息的编辑整合就好。要让他们了解情报机构所存在的意义, 是为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提供一个好的基础动力支持。改变他们工作只是为了自己的工资这种肤浅的思想观念, 让他们了解他们的工作是为了整个国家在奋斗。

6.3 进行科技上的创新

适当的从国外引进新的技术, 多学习国外先进的情报收集方法, 根据本国情报机构的特色进行适当的融合,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摒弃国内过时的收集情报方式, 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合适的收集情报方法, 方便研究员的工作。

6.4 改变培训方式

招聘工作人员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具体的要求, 对于招聘的工作人员要进行面试、复试、培训和考核的情节。这四个环节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耗费的时间会多一点, 但是招聘进来的员工质量就会变高。在培训的过程中, 培训机构不能进行一锅煮的培训方法, 对于资质不同的员工要进行分组培训。资质差一点的要做好基础培训, 资质好的适当培训之后就上岗。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定期的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检查和不定期的考核, 对于工作积极且完成量较好的员工要予以鼓励和一定的奖励, 对于工作效率差的员工要予以警告甚至开除。这样的奖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使他们有更大的工作热情来对待科技情报工作。在新时期的科技情报工作中, 要培养员工熟练的运动网络来进行资料的整合和员工之间的合作。基于网络联网合作的状况, 研究员和情报员能够快速的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交互, 大大提高了工业信息的反应能力, 有利于提高情报互换的效率。

7 结论

重视科技情报工作的发展, 以一个正确且认真的态度来招收员工并且对信息进行一个效率的收集, 结合如今先进的科学技术, 促进我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 为我国科技情报事业开拓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主义的路径。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水平的飞快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显著提高, 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具有庞大的信息网络里。网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密不可分。本文通过描写新时期科技情报的现状, 提出如今科技情报工作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新时期科技情报工作模式进行探究, 并且提出了未来科技情报工作所将面临的难点以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科技情报,网络,工作模式,探究

参考文献

[1]廖勇, 梁凡.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科技情报跨越式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 09 (7) :72-73.

[2]施敏.试论科技情报工作对创新型广西建设的助力作用及实现途径[J].创新, 2009, 82 (9) :51-53.

[3]张广平, 李丽娜, 贺文震.强化科学管理, 提高科技情报工作的时代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 2003, 15 (3) :21-22.

[4]肖春生, 訾桂峰, 胡大海.在信息网络化环境下基层科技情报工作的探讨[J].现代情报, 2009, 83 (10) :63-64.

情报学研究新方法 第6篇

关键词:失效专利,专利情报,情报分析,侵权

失效专利, 泛指申请专利最终未获批准、已获授权但又被宣告无效和未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技术等。简单的说就是失去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创造。虽然失效专利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专利法的保护, 但这项发明这项发明创造并不一定失效, 依然可能是有用的、先进的技术, 可以发挥出经济效益。所以说, 失效专利仍有很高的经济、技术价值, 是不花钱就可以获得的技术资源。

1 失效专利产生的主要原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2008修正) 和2010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 我国失效专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专利申请文件不符合初审要求

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在受理专利申请后, 要对其进行形式审查, 若专利申请人提交的文件 (包括:请求书、说明书、摘要、权利要求书、外观设计图片等) 不符合要求, 则要求申请人在指定的期限内补正。申请人期满未补正的, 其申请视为撤回。补正后仍不符合专利法要求的, 则被驳回。无论是“视为撤回”还是“被驳回”的申请专利都是一种失效专利。

1.2 逾期不请求实质审查

经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初审合格的发明专利申请, 如申请人自申请日起三年内, 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请求实质审查的, 该申请即被视为撤回, 成为失效专利。

1.3 无正当理由拒不递交国外申请材料

对于在外国提出过申请的发明专利, 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要求申请人在指定期限内提交其国外申请的检索资料或审查结果资料, 如无正当理由逾期不提交的, 该申请即被视为撤回, 则该项专利申请对于我国来讲, 就是失效专利。

1.4 专利申请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复

经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初审合格的发明专利申请, 在实质审查后, 不符合专利法规定, 而申请人未在指定的期限内陈述意见或对其申请进行修改, 无正当理由逾期不答复的, 该申请即被视为撤回, 成为失效专利。

1.5 被驳回的不符合专利法规定的发明专利申请案

发明专利申请人按照要求在指定的期限内对自己递交的申请案陈述意见, 并进行修改后, 仍被认为不符合专利法规定的, 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应当予以驳回, 形成失效专利。

1.6 专利超过了专利法所规定的保护年限, 而自然失去专利权

发明专利的专利权为20年,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专利权为10年, 超过规定年限的均成为失效专利。

1.7 专利权人未按规定交纳年费

专利权人自专利授权的年度起, 直到专利保护期限届满专利权终止, 每年都要缴纳一定的费用, 这就是年费。准确地缴纳年费, 是维持专利权有效的前提。如果没有按规定时间缴纳或缴纳数额不足的, 可以在年费期满之日起6个月内补缴, 同时缴纳相应数额的滞纳金, 否则将导致专利权在期满前终止, 该专利即成为失效专利。

1.8 专利权人以书面声明放弃其专利权

放弃专利权是指专利权人放弃了对其专利发明的独占实施权。也就是说, 某项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尚在法定的保护期限内, 权利人以书面声明的方式, 不再主张其独占权利, 该专利技术从此成为失效专利, 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无偿使用。

1.9 专利权被宣告无效

专利权宣告无效是指已被授予的专利权因不符合专利法的规定, 根据有关单位与个人的请求, 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复审后宣告该专利不具有法律效力。宣告无效的专利权视为自始即不存在。

1.10 未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

我国公众的专利和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 认为研制出了科技成果, 通过了技术鉴定, 发表了论文, 获得了成果奖励, 就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事实上没有提出申请专利并获授权的发明创造不受法律保护, 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失效专利。另外, 根据世界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专利一国独立原则”, 外国专利如果在一定期限内不另行在中国申请, 就丧失了优先权, 也就不受中国专利法保护, 这对于我国来说, 就是一种失效专利。

2 失效专利在利用过程中产生侵权的主要原因

失效专利并不能盲目的拿过来就用, 因为有些“失效”专利并不是真正的失效。在应用失效专利之前, 必须要对失效专利进行认真的分析, 以规避产生不必要的专利侵权风险。失效专利在应用过程中产生侵权的主要原因如下:

2.1 很多专利可能仅仅是某一技术的一个发展阶段的总结, 或是在原有专利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技术特征, 即所谓的“专利簇”或“从属专利”, 这些专利的实施往往依赖于原有专利的实施, 这种情况下, 某一技术的某一专利权的失效, 并不等于该技术的实施不会受到其他仍处于有效期内的专利权的制约。一旦实施了这类失效专利, 就必然侵犯在先专利 (还在保护期内) 的专利权。

2.2 基于“逾期不请求实质审查”和“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复视为撤回”所形成的失效专利, 这类发明专利申请文件虽经初审合格, 但并不意味着该申请最终必然授权, 它仅仅说明该申请的内容与形式符合专利申请的条件, 并不说明该申请的内容符合授权条件。这类失效专利在开发利用时, 务必先进行查新, 待确证无误后, 才予以考虑。若稍不注意, 易引起知识产权纠纷。

2.3 基于“被驳回的不符合专利法规定的发明专利申请”所形成的失效专利, 虽然申请已通过初审, 但未通过实质审查, 这类失效专利的专利性 (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值得怀疑, 应谨慎使用。特别是被驳回所产生的失效专利, 一定要真正搞清未能授权的原因再作选择利用, 防止在利用过程中与有效专利出现侵权纠纷。

2.4 基于“专利权期满”或“专利权人未交纳年费”所形成的失效专利, 虽然这类专利技术大多比较先进, 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但若盲目利用也完全有发生侵权的可能。主要是因为, 我国在专利审查过程中, 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只进行初步审查, 不进行实质审查, 因而也就没有经过新颖性检索, 很可能某个实用新型专利与某个在先的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范围是一致的, 此后由于未缴费或期满等原因, 专利权终止了, 成为失效专利。与此同时, 在先的专利或实用新型可能尚处于保护期, 这时使用该失效专利就会造成侵权。

2.5 基于“专利被宣告无效”所形成的失效专利, 主要是自身不具备授权条件, 发明专利申请在实质审查过程中疏漏了不能授权的条件,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不需进行实质审查所致, 最后沦为失效专利。其中, 除了部分是因申请日前在杂志或国外专利文献中公开外, 有相当部分是与中国专利的优先权相冲突而造成的。即这类专利的失效是因为有类似的专利在它之前申请了。这类专利有一定开发利用价值, 但易与某些有效专利产生知识产权纠纷。

2.6 基于“未向我国提出申请专利的国外发明创造”和“拒不递交国外申请材料”所形成的失效专利, 这些国外专利都经过了科学审查, 技术可靠可行, 其整体水平及实用价值较高, 无偿地使用国外这些先进技术对加快企业发展步伐, 提升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实力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专利的地域性特点, 在中国成为失效专利, 并不意味着在其他国家的相关专利权是也失效状态。因此, 对于那些有出口业务的企业来说, 在使用该类失效专利前一定要弄清楚该技术在出口国的专利状况, 以免产品出口到专利所辖地域, 引起产权纠纷。

3 失效专利的情报分析

鉴于以上原因, 为了避免失效专利在利用过程中产生侵权, 本文提出采用专利情报分析方法对失效专利进行情报分析。专利情报分析就是在对专利情报进行筛选、鉴定、整理基础上, 利用文献计量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 对其中所含的各种情报要素进行统计、排序、对比、分析和研究, 从而揭示专利情报流的深层动态特征, 了解技术、经济发展的过去及现状, 进行技术评价和技术预测。专利情报分析是保障企业技术竞争领先的有效措施和得力手段, 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 对企业应用新技术、新方法, 提高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专利情报的分析方法主要分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本文主张采用定性分析法对失效专利进行情报分析。定性分析也称为技术分析, 是以专利说明书、权力要求图纸等技术内容或专利的“质”来识别专利, 并按技术特征来归并有关专利使其有序化。一般用来获得技术动向、特定权利状态等方面的情报, 从而达到调查技术动向的目的。

3.1 由于专利的法律状态是动态变化的, 要想判断一个专利是否真的是失效专利, 首先要对专利的法律状态进行检索, 并进一步通过专利登记簿加以证实。

专利法律状态检索是指对一项专利或专利申请当前所处的状态进行检索, 其目的是了解专利申请是否授权, 授权专利是否有效, 专利权人是否变更, 以及与专利法律状态相关的信息。专利登记簿是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授予专利权后, 专利局记录其法律状态及其有关事项的文件。一项专利, 随着法律状态的变化, 其受专利法保护的程度也随之变化, 适时的专利法律状态检索, 可以帮助企业或研究机构规避侵权, 合理、有效利用失效专利信息。

3.2 如果一项专利通过法律状态检索后确定是失效专利, 则最好判断其同族专利是否失效, 以降低引起的专利侵权的风险。 (注:同一项发明创造在多个国家申请专利而产生的一组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文件出版物, 称一个专利族。在同一专利族中, 每件文件出版物互为同族专利。) 要想判断一个专利的同族专利是否失效, 首先要进行同族专利检索, 检索出该专利的同族专利, 然后再对它的同族专利进行法律状态检索。

3.3 利用失效专利在有效专利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1) 利用失效专利的名称, 在有效专利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查找与之名称相同或相近的专利; (2) 利用失效专利的相关技术, 在有效专利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查找与其技术相同或相近的发明创造; (3) 针对专利权人或发明 (设计人) 进行检索, 看看同一发明人是否还有与之相关的有效专利存在。

3.4 将检索出的有效专利和该失效专利从用途、原理、材料、结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认真比对分析, 并生成预警报告。若发现有效专利与失效专利保护的是同样的发明创造, 或该有效专利的保护内容覆盖该失效专利保护的内容, 这种情况下的失效专利一定要避免直接使用以免造成侵权。

参考文献

[1]陈志宏, 战罗婷.论失效专利的成因及开发利用[J].情报探索, 2002, 02.

[2]凌美秀, 李雯.失效专利的获取与利用[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7, 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S].2008-12-27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 (2010修订) [S].2010-01-09.

[5]以青.国内专利情报研究综述[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社会科学版) , 2006, 03.

新时期医学情报资料的管理与应用 第7篇

1.1 医学情报

医学情报是以研究医学科技情报的来源、传递和发生效用过程中的规律为对象, 以科技情报的传递、利用、情报源以及科技情报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为内容, 并为某种目的而加以利用的知识[1]。医学情报包含三项内容:即情报的收集与分析、情报资料的形成和资料的建档与管理。

1.2 医学情报的基本要素

1) 中医和现代医学知识信息。情报的实体是知识, 并与知识相互作用, 推动知识的发展。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来源于实践, 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思维的真实反映。人类在实践中不断创造知识, 并把它记录下来进行情报交流[2]。医学情报是和医学知识联系在一起的, 没有医学知识的内容, 就不可能形成医学情报。因此, 医学情报的第一要素便是中医和现代医学知识信息。

2) 传递性。知识如果不进行传递交流、供人们利用, 就不能成为情报。所以说, 医学知识只有经过传递, 才能够成为医学情报。钱学森教授曾说过, “情报是激活了、活化了的知识”。情报的传递性表明情报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形式才能传递和利用[3]。如网络、博客、声波、电波、印刷物等都是传递情报的物质形式。

3) 系列化。资料要活化成为情报, 必须编目分类, 使之系列化。只有使资料系列化, 才能便于检索、选用。

4) 效用性。知识要变成情报, 是需要运动的。情报的效用性是指只有那些能满足特定需要的运动的知识才可称为情报[4]。人们总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 渴望获得某些新的知识而搜集情报, 并加以利用, 这就是情报的效用性。情报是有用的知识, 必须根据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的需要, 收集和利用情报。情报价值的高低, 取决于人们获得情报内容的准确、预测的方向和传递的速度。

5) 反馈和预测服务的往会职能。反馈是校正一次行动中的错误, 预测在上一次行动基础上预测未来。没有情报就无从反馈。这对于医学技能的提高非常重要。

医学情报是一门新兴的, 介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是研究新的医学科技信息来源、知识传递及其效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医学工作者的情报工作, 主要是通过搜集、整理、研究, 有针对性地及时地传递医学科技知识, 从而提高医药卫生科研工作效率和疾病防治。

2 医学情报的管理

2.1 医学情报资料的收集方法和原则

1) 医学情报资料收集的方法。情报的收集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 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一般来说, 医学科技资料收集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图书, 即教科书、百科全书、字典、手册专著, 论文集、医学指南、学术会议记录丛书、年鉴和书面目录等。二是期刊, 即杂志、学报、通报、公报、快报、会讯记录、报告、索引、评论、文摘和综述等。三是特种资料, 即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栏文献、技术标准和产品样本等。四是科技资料, 即研发成果和科研项目。五是医疗专家名录。六是声像和电子资料, 即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照片、光盘。此外, 还应该不断收集整理和积累少见病例, 疑难病的资料等。

2) 医学情报资料的收集的原则。医学情报资料的收集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突出本专业特点;二是力求系统、全面完整;三是迅速及时;四是认真筛选, 去伪存精;五是注意收集有潜在价值的资料。

2.2 医学情报资料的管理

医学情报种类繁杂、形态各异, 有图册、图样、文字材料、影像材料、光盘、磁带等等。这些不同载体形态的医学情报的表现形式, 决定了医学情报独特的管理方法。

1) 医学情报编目。医学情报编目要求编目内容要完整, 且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便于资源共享。国内的编目从50 年代起, 都采用北京图书馆的编目方法。改革开放后, 采用《英美编目条例第二版》进行编目。国外英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是联合编目的权威。参考目录由“最新目录校样”英国国立医学编目与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中心使用的编目互相补充, 使其各国也可分享。随着科技的发展, 现行的医学情报编目更加具体化, 也更加实用。一般要求如下。一是医学情报资料页号的编写要求, 要按有书写内容的页面来编写页号。二是单面书写的医学情报在其右下角编写页号, 双面的情报资料, 正面在右下角, 背面在左下角编写页号, 图样页号编写在标题外。三是情报资料的题名应该简明、准确, 主要包括项目、名称或代号及其结构。

2) 医学情报分类。医学情报的分类不仅是一种严密的思维活动, 而且是对医学情报产生深刻影响的业务实践, 必须遵循科学的分类原则。国内统一采用《中国图书馆图书资料分类法》。其中R为医药卫生部门的分类。英国的医学部分为W-WZ。共分5 大类, 即:基础医学、一般医学保健、人体疾病、人体各系统、各专科。分类表在知识组织中起着主导作用, 所以选择精确的标准化的分类方法很重要。主要方法如下。一是排它原则, 即同类项目必须排斥而不能重合。这就要求同位类目的内涵清晰, 类目的外延界限分明, 也就是对交叉的边缘的学科进行剥离分类。二是同一原则, 即对同一类的情报必须使用同一类的标准。只有运用同一标准去衡量或划分分类对象, 形成的类目才能相互排斥, 避免类目之间的混乱和交集。三是效用原则。情报资料分类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科学管理的手段。重要的是为科学管理创造条件, 为医疗科技人员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推动医疗科学的发展。

3) 医学情报归档。医学情报归档主要是通过对情报分析研究, 对其科研效果进行评价。有的可纳入图书室的工作范围供本单位医务人员阅读, 有的情报可以同院外情报进行交流和传播。对有价值的还要归档、立档长期保留。

(1) 确定归档范围。医学情报资料是否有保存和利用的价值, 它既包括在当前或一定时期内有依据和参考作用, 也包括有长远的历史参考价值。凡是直接记述和反映本单位本专业科技、医疗临床活动的都应该归档。

(2) 归档要求。医学情报部门是归档工作的主体, 专业人员是情报形成者、参加者和组织者。只有医学档案专业人员才能确保归档的医学情报资料的质量。归档的情报资料必须经过专业人员系统的整理, 收集内容齐全, 完整, 核实准确, 还要选择优质的文字书写笔, 纸张、光盘、录像制品等制成材料、最后才能组成案卷、立档。

4) 医学情报资料的保管。医学情报资料保管的方法各有不同。除了必备的场所、设备外, 保管工作也很重要。这就要求医学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还要极其细心, 因为细心的保管可以大大的延长原始资料的使用寿命, 而不必经过工作量极大的原件保管中的中间复制。原始资料不仅具有科学参考价值, 还是医学文献的重要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 它会成为珍贵的医史文献。

3 开展医学情报工作的具体措施

任何医院都是以医疗工作为中心, 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对医学情报工作都有很高的要求, 其目的是为医院管理者的决策起参谋作用, 为需要的患者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 更好的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3.1 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不同层次的情报服务

现代情报工作有两大特征。一是信息量剧增, 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是社会环境发生变化, 出现了新的医学模式, 卫生信息需求随之变化。在竞争、开放的网络环境中, 在新医改方案出台的新历史起点上, 医学科技情报行业更要遵循价值递增规律, 为政府、专业人员、社区百姓提供优质的情报服务[5]。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第一手国内外专业研究机构的方针和政策、科研成果考核及应用情况, 根据重点研究课题的需要编制参考资料目录, 供科研工作者检索和利用等等。

3.2 加强医学情报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现代医学情报工作的发展趋势是按专业实行网络化, 必须要通过网络与有关情报部门保存密切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医学情报信息化系统建设和维护需要依靠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工作者。这就为医学情报工作者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一是要对医疗情报工作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医疗情报工作是单位其他工作的基础, 其所涵盖的纸质和电子信息具有凭证、借鉴和认知的重要作用, 是单位一个重要的环节, 也是正常工作的一项重要保障, 因此, 医学情报管理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二是医学情报工作者要具有医学情报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主要包括对医疗信息真实性的辨别能力, 对医疗信息重要性的评估能力, 对医疗信息的整理加工能力等。三是医学情报工作者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和网络信息安全维护能力, 能熟练处理和存读机读档案、声像档案及电子档案等新型档案载体。

3.3 加强医疗科技人员的队伍建设

医务人员是医学情报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经常阅读书报杂志, 了解国内外有关医学发展动向, 并有临床实践经验。他们是最佳的情报源。档案管理方式的改变让很多医疗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步入了新阶段, 颠覆了传统档案管理的思路和方式, 医学情报管理人员要适应这个转变, 及时掌握新的管理方式, 要常常和医疗科技人员交流, 了解有关诊治疾病的有效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新试剂和新药物等, 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应用临床。

3.4 进一步深入医学信息服务策略

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服务策略, 已在国内医学界达成共识。但是, 真正将这一服务理念贯彻到医学情报信息服务工作中, 却还有一定的距离。在医学档案馆的日常信息服务工作中, 还需要档案工作人员从点滴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入手。

摘要:随着医学科学的日益发展, 现代医院越来越重视通过内部管理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走上了一条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之路。现代医院里医学情报资料工作越来越占有其重要的地位。文章着重阐述了医学情报的内涵及其基本要求, 并提出了开展医学情报工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医学,情报,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桂兴, 医用文体写作[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0:111.

[2]王贤甫, 黄达晶, 马益康.农业信息·情报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3:14.

[3]夏红, 朱金苗.实用化学化工文献检索[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13:5.

[4]闫国伟, 蔡喜年.信息检索与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4.

上一篇:地区发展差距下一篇:井冈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