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2024-05-31

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精选12篇)

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第1篇

一、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1)部分学生传统美德的缺失。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价值观发生了一些变化,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问题。而传统美德的缺失原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但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历史学科中承载的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功能没能得到真正发挥。

(2)传统历史教学存在偏失。长期以来,传统历史教学有时存在着四个弊端。一是重视历史知识教学,忽视学生品质、道德教育;二是只重视历史教学过程和课堂环节,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重视考试成绩、升学率,忽略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四是注重满堂灌输,忽视了与学生现实生活、当前时事的联系。

现阶段,国家正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但有的地方、学校依然坚持应试教育,唯分数至上,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还是落不到实处,历史学科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当然也不能幸免,致使部分学生出现了道德缺失问题。

二、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措施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历史课堂的教育者、组织者和积极参与者,要根据所讲知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①制定可行的德育目标。在学校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要通过一节一节具体的课时来进行。而在上好每一节课之前,历史教师在设计课堂环节、知识容量和美德教育的内容时,就必须结合三维目标、重难点和教学用具等,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方法。②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中华传统道德素材。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都包含着大量传统美德教育的原料。作为历史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知识结构,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课本中已有的传统美德教育素材,结合主干知识、学生接受能力作统筹安排,制订翔实的教学计划,把中华传统美德文化的精神基因、精神追求有序地体现到历史教学实践当中,筑牢广大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的思想文化根基,不断提高学生的美德修养,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③探索适合渗透美德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1)情感态度教育。历史学科贯通古今,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多,讲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增强历史学科的趣味性,历史教师就要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及全部心血,带着丰富的情感开展历史教学工作。要通过历史史实阐述,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在美与丑、好与坏等基本的情感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道德观念,最终形成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2)创设历史情境。在历史教学中以多媒体教室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载体,运用大量真实的历史图片资料、记录影片和电影等创设历史情境,再现特定时期的历史面貌,从而进行德育渗透。

(2)利用乡土资源进行现场教育。在我国,不同的地方都有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要充分盘活、利用好这些乡土资源,走出课堂,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如参观历史遗迹、人民英雄纪念碑、烈士陵园、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走访老红军、老干部以及各类名人英雄。

(3)积极转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还应积极转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历史教师要结合传统美德素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效实施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如举办有关历史题材的影评、书评、故事会、知识竞赛、辩论会、编演历史剧,收集有关德育方面的图书资料、影像光碟以及实物,建立一个流动的小型博物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相互探究和相互合作的机制,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切实感受到中国历史、中国传统美德的精神实质,进而在这样的学习实践中接受情感体验,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熏陶。

(4)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历史教师也要注重对自我人格的完善和培养,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养,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教师的一言一行,学识水平、道德品质都将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师要把言传和身教完美地给合起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完善专业知识体系,认真研究历史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培塑良好的师德风貌,注重对自身人格的培养和完善,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养,为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知识水平的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修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历史教材和历史大纲为依据,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认识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重大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并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传统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他们成为合格人才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中,深入挖掘历史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积极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同时,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措施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不仅能开拓学生知识视野,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

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第2篇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探析

作者:何先全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年第04期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本身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功能,而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交叉、渗透的地方,但如何进行渗透。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相关论述较少,本文就试图从二者的结合、渗透方面进行探析。主要从渗透的必要性、实施途径及相关注意事项方面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传统美德;高中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016-02

对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是中学德育大纲高中德育目标的重要内容。同时,该大纲还明确了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其中之一就是对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包括对中学生进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等。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是区分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重要标志,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理应成为德育的主阵地和重要途径,理应在德育活动中发挥它应有的、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对二者的结合进行一定的阐述:

一、渗透的必要性

第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我们伟大民族几千年文明所创造的宝贵财富,至今仍然在我国社会生活乃至世界上散发着他独特的魅力,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事实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于中国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与发展,产生过并且还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已经为中华儿女所广为接受,并已深入骨髓,时时处处发挥着他的作用,他以他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并且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作为任何一种思想,他总是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局限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亦是如此,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其不可忽视的超越时代的、合理的、进步的、有益的内容。热爱祖国、勤劳节俭、尊老爱幼、惩恶扬善、诚实守信、廉洁奉公、自强不惜、奋发进取等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着重要作用,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和志士仁人,使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今天,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仍然发挥着他的作用。因

此,如何将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充分发挥他的育人功能,挖掘其所蕴含的合理因素就是摆在当今时代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从当今中学生的思想现状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原来居于支配地位的道德观念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表现在中学生身上就是他们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敢想敢说,评人论事不拘一格。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求新求异,不崇拜权威,但普遍存在道德观念淡薄的现象。不少青少年缺乏明确而崇高的政治信仰和远大的理想,他们重视物质利益,自我意识膨胀,追求个人享乐,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务实化、功利化和多元化。这就使得道德扬善抑恶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发展和充分发挥,道德的约束机制和鼓励机制未能发挥具体作用。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以及西方国家散布的政治观、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严重干扰着初涉社会,缺乏辨别力的学生,给中学生心灵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矛盾和冲突,使思想政治课这一特殊道德导向阵地开始面临着前所未遇的挑战,中学生、未成年人犯罪现象也日益严重,且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趋势。鉴于此,夯实思想政治课教学这一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在当今这个时代背景下无疑是紧迫的,也是必要的。

二、实施途径

我国传统美德文化遗产中有许多感人心弦的故事,这就是教育学生的好材料。如何把这些材料和思想政治课结合起来,古为今用,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学生择善而从之,架起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桥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主阵地

对学生而言,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占有这一阵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将思想政治课讲透、讲实,充分挖掘课本中蕴含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在高一教材(上册)商品的价值量的引言《项链》的故事中就要教育学生不能太虚荣,而应勤俭、朴实;在讲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时要教育学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敛取钱财;在讲解职业道德时,教师可以书中徐虎的先进事迹为例,分析说明职业道德的涵义和意义。同时可以补充这样的例子:我国古时候有老中医,在弟子拜师时,要送两件礼物,即一把雨伞和一盏灯笼,教育弟子看病要风雨无阻,昼夜不分。在讲市场经济一般特征、交易原则和正当竞争时,要对学生进行平等、诚信、尊重的教育;在讲税收的性质和用途时要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在讲到哲学中我国一些古代文学家对世界本质的探索时可对学生进行热爱古代文化、热爱祖国的教育;在讲到价值观和人生观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和奉献精神的培养;在高三政治常识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民族精神的培养等等,事实上,整个高中政治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可供挖掘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心”、要“用心”。

(二)积极利用课外活动和实践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前面讲到了教师要多讲,让学生思想认识要提高,实际上,仅是认识还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积极参加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尚道德。依据高中政治课的特点,只有以学生的自身活动为载体,才能使外部的影响作用于学生的思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时开展社会调查、开展参观访问和小品表演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搜集案例、名言、谚语、遵纪守法事例,举办手抄报等,使学生受到切实、生动、形象的道德教育。例如,在讲到国际竞争的实质时,可让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报刊杂志,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三)寓教于乐,丰富教育手段和途径

仅靠枯燥、单调、空洞的说教,其效果自然不会很理想,即便是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也还是不够的。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尽量使用投影片、幻灯片、录像带、网络视频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等。如在讲树立正确消费观时,要让学生知道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做到不攀比、不摆阔。当然也要告诉学生,社会生产的发展最终是要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需要提倡人们进行适度消费。教育学生树立适度、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消费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我们可以用相关的视频来说明有关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这个问题。实践证明,直观教学可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他们生活经验中缺乏但又必须掌握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良好道德的自发形成,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将外在的要求自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这样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当然,我们在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为渗透而渗透,生搬硬套,要做润物细无声,使二者的融合能做到“无缝链接”,做到渗透的无痕化。同时,我们也要赋予传统美德以现代内容,摒弃其消极方面,发扬其科学合理的方面,贴近学生的实际来开展教育,切忌“假”“大”“空”,真正做到教育的无痕化。

参考文献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第3篇

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历史新课程改革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

今天,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但是市场经济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最值得注意和忧虑的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腐蚀和毒害,正扭曲着一些人的灵魂,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协调,并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多地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必须创造能够适应时代需要的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不但能够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而且能够保证物质文明按照既定的价值导向健康地发展。传统美德是是建立新道德体系的的基础和思想材料,其内涵我们完全可以赋予现代意义,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激励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道德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挖掘丰富多彩的典型素材,寓道德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可以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学历史教材蕴含着不胜枚举的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极好素材,针对当今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实际,笔者认为当前在历史教学中应大力提倡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天下为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如大禹的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顾宪成的“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范仲淹主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崇高的志向和博大胸怀,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2)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奋勇进取的传统意识,这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被处宫刑而发愤十五年著成《史记》。这些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警句和生动事例,将激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奋勇前行。

(3)精忠报国。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苏武饮雪吞毡、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气贯长虹、戚继光英勇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陈天华钟鸣狮吼、谭嗣同快哉赴死,都是在国难当头之时,或为国御侮,或抗争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直到中国共产党人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都表现了民族和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高风亮节。

(4)立志勤学。从古到今,炎黄子孙立志勤学的言论、事迹比比皆是。从古人的悬梁、刺股、囊茧、映雪、到今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精神感人至深。立志勤学是人才成长必须具有的精神,也是事业成功,国运昌盛必须具有的精神。

(5)勤劳节俭。中华民族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以吃苦耐勞著称于世。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史书上不乏这方面的箴言,如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

三、历史教学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是历史课堂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有意识地选择德育内容与手段,达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

1.制定明确、具体、恰当的德育目标

学生学习历史这门学科,主要要通过一节节的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制定明确、具体,恰当的德育目标。如果脱离了所教内容空设目标,或制定高深而不切实际的目标,都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深入研究教材,把握丰富的德育内涵

中学历史教材涉及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应该时刻把“给青少年播下传统美德种子”作为己任,努力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制订施教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任务。

3.选择恰当的施教方法和手段

(1)说理教育。思想教育不能采取硬灌的办法,教师要用丰富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统美德思想,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懂得道理。要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疑虑和不良行为进行教育,教育时要抓住要害,注意分寸,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中悟出真谛,让心灵真正受到启迪和教育。

(2)情感陶冶。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思想品德、信念形成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发自内心之情去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给学生以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

浅谈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 第4篇

关键词:传统美德,知,情,意,行

一、钻研教学, 深化传美认识

传统美德认识过程还是单纯的说教就能奏效, 必须调动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 学生本身已初步具备了自学能力和分辨是非能力, 所以我采用学生自觉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 《要学会尊重他人》一课教学, 引入课题后,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思考。在初步理解课文的情况下, 提出学习本课应明确哪些问题, 老师根据学生阅读情况以及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归纳提炼后, 作有针对性的讲解: (1) 什么是尊重他人? (2) 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3) 怎样尊重他人?学生经过激烈讨论达成共识, 懂得尊重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道德高尚的表现, 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尊重他人能使他人工作学习、生活信心增强……学生的认识过程是通过自己层层探索、研讨获得知识, 并由此而享受通过刻苦努力而获得知识的乐趣。这样的认识过程在内化中进行, 形成自主意识, 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外部因素不断地促使学生内部因素的增长,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显示自觉性和积极性, 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二、创设适宜情境, 深化情感形成

情感是行为的调节器, 它在促使从知到行的过程中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小学生处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为主的阶段, 情感的产生易受情境的影响。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常常创设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如, 《热爱生命》一课, 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试做一些事情, 体验一下盲人的困难, 以利于知道明眼人的幸福而爱惜、利用好眼睛。《生活的强者》一课, 上学生想象一下生活重担会给15岁的少年带来的压力, 体会生活中的强者情感, 以情境换起真情。学生纷纷谈自己的感情、做法等等, 激起感情的涟漪, 在自行内化中促其情感的形成。

三、培养意志品质, 内化意志导行

传统美德教育宣传标语 第5篇

1、婆媳母女一样情,换换角色心相映

2、学弟子规,做文明人

3、学习《弟子规》,儒风圣韵伴我行

4、铭记弟子良规,传承中华文化,塑造淳厚校(民)风

5、读弟子规,读到一份责任;学弟子规,学到一种美德

6、加强群众教育,共建和谐社会

7、身兼德美,行入孝悌,上善若水,遗善无累

8、中华美德传千年,忠孝礼仪记心中

9、学弟子规,页页是金;用弟子规,件件是真

10、品味弟子规,传承中华德

11、《弟子规》,圣人训,修身行,树风尚

12、妯娌互敬隔阂小,大事小事相处好

13、古有弟子规,规言、规行、规道德;今有少年学,学美、学善、学言行

14、学《弟子规》,传承中华美德;做文明人,践行真心行动

15、弘扬传统美德,创建和美村庄(社区、家庭)

16、读弟子规,善人,善己;行弟子规,为人,为己

17、兄帮弟来弟帮兄,家和才能万事兴

18、与经典同行学圣人训,用生活规范彰显人品

19、秉中华美德,遵圣贤教诲,行弟子之规

20、弟子有规成方圆,弟子无规散如灰

21、弟子规,规弟子;先做人,后成人

22、古人圣训弟子规千古文明永流传

23、明了弟子规,泰然处于世

24、学好《弟子规》,走遍天下理不亏

25、半部《论语》治天下,修身还须《弟子规》

26、学弟子规,知人知事;懂弟子规,明事明理

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传统美德;高中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016-02

对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是中学德育大纲高中德育目标的重要内容。同时,该大纲还明确了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其中之一就是对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包括对中学生进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等。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是区分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重要标志,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理应成为德育的主阵地和重要途径,理应在德育活动中发挥它应有的、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对二者的结合进行一定的阐述:

一、渗透的必要性

第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我们伟大民族几千年文明所创造的宝贵财富,至今仍然在我国社会生活乃至世界上散发着他独特的魅力,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事实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于中国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与发展,产生过并且还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已经为中华儿女所广为接受,并已深入骨髓,时时处处发挥着他的作用,他以他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并且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作为任何一种思想,他总是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局限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亦是如此,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其不可忽视的超越时代的、合理的、进步的、有益的内容。热爱祖国、勤劳节俭、尊老爱幼、惩恶扬善、诚实守信、廉洁奉公、自强不惜、奋发进取等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着重要作用,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和志士仁人,使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今天,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仍然发挥着他的作用。因此,如何将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充分发挥他的育人功能,挖掘其所蕴含的合理因素就是摆在当今时代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从当今中学生的思想现状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原来居于支配地位的道德观念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表现在中学生身上就是他们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敢想敢说,评人论事不拘一格。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求新求异,不崇拜权威,但普遍存在道德观念淡薄的现象。不少青少年缺乏明确而崇高的政治信仰和远大的理想,他们重视物质利益,自我意识膨胀,追求个人享乐,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务实化、功利化和多元化。这就使得道德扬善抑恶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发展和充分发挥,道德的约束机制和鼓励机制未能发挥具体作用。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以及西方国家散布的政治观、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严重干扰着初涉社会,缺乏辨别力的学生,给中学生心灵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矛盾和冲突,使思想政治课这一特殊道德导向阵地开始面临着前所未遇的挑战,中学生、未成年人犯罪现象也日益严重,且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趋势。鉴于此,夯实思想政治课教学这一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在当今这个时代背景下无疑是紧迫的,也是必要的。

二、实施途径

我国传统美德文化遗产中有许多感人心弦的故事,这就是教育学生的好材料。如何把这些材料和思想政治课结合起来,古为今用,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学生择善而从之,架起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桥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主阵地

对学生而言,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占有这一阵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将思想政治课讲透、讲实,充分挖掘课本中蕴含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在高一教材(上册)商品的价值量的引言《项链》的故事中就要教育学生不能太虚荣,而应勤俭、朴实;在讲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时要教育学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敛取钱财;在讲解职业道德时,教师可以书中徐虎的先进事迹为例,分析说明职业道德的涵义和意义。同时可以补充这样的例子:我国古时候有老中医,在弟子拜师时,要送两件礼物,即一把雨伞和一盏灯笼,教育弟子看病要风雨无阻,昼夜不分。在讲市场经济一般特征、交易原则和正当竞争时,要对学生进行平等、诚信、尊重的教育;在讲税收的性质和用途时要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在讲到哲学中我国一些古代文学家对世界本质的探索时可对学生进行热爱古代文化、热爱祖国的教育;在讲到价值观和人生观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和奉献精神的培养;在高三政治常识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民族精神的培养等等,事实上,整个高中政治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可供挖掘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心”、要“用心”。

(二)积极利用课外活动和实践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前面讲到了教师要多讲,让学生思想认识要提高,实际上,仅是认识还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积极参加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尚道德。依据高中政治课的特点,只有以学生的自身活动为载体,才能使外部的影响作用于学生的思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时开展社会调查、开展参观访问和小品表演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搜集案例、名言、谚语、遵纪守法事例,举办手抄报等,使学生受到切实、生动、形象的道德教育。例如,在讲到国际竞争的实质时,可让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报刊杂志,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三)寓教于乐,丰富教育手段和途径

仅靠枯燥、单调、空洞的说教,其效果自然不会很理想,即便是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也还是不够的。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尽量使用投影片、幻灯片、录像带、网络视频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等。如在讲树立正确消费观时,要让学生知道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做到不攀比、不摆阔。当然也要告诉学生,社会生产的发展最终是要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需要提倡人们进行适度消费。教育学生树立适度、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消费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我们可以用相关的视频来说明有关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这个问题。实践证明,直观教学可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他们生活经验中缺乏但又必须掌握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良好道德的自发形成,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将外在的要求自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这样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当然,我们在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为渗透而渗透,生搬硬套,要做润物细无声,使二者的融合能做到“无缝链接”,做到渗透的无痕化。同时,我们也要赋予传统美德以现代内容,摒弃其消极方面,发扬其科学合理的方面,贴近学生的实际来开展教育,切忌“假”“大”“空”,真正做到教育的无痕化。

参考文献

[1]马耀军,传统美德与思想政治教学的对接与融合

[2]王龙王家芳,浅谈《经济常识》课与传统美德教育

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第7篇

一、“传统美德”教育要“润物无声”

在语文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 强调的是“渗透”二字。即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 要渗透, 不要强加, 不要牵强附会地将语文课讲成政治课。要不露痕迹地渗透, 潜移默化, 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熟稔于心, 并且使渗透点符合学生的思想动向, 这样才能把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与学生的思想动向结合起来, 巧妙而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 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 她也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而不衰的精神保证, 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因而教育要做到“耐心”、“精心”, 并且要持之以恒, 而不要急于求成。俗话说:“十年树木, 百年书人”。所以教育固然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也是全体国人的义务。

二、教育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语文教材是中华五千年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 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的思想道德的丰富内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较其他学科而言更具可行性。但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感受到熏陶, 思想受到感染, 心灵得到净化,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懂得是非曲直与美丑善恶, 就必须在语文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树立传统美德的教育意识, 充分挖掘教材中关于传统美德的教育内容, 并且融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翻开语文教材, 体现崇高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民族美德的课文随处可见。有的教人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的教人勤学苦读, 立志成才;有的教人待人接物, 彬彬有礼;有的教人学会关心, 团结互助;有的教人诚实守信, 学会做人等。比如,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第四单元新闻单元中《别了, 不列颠尼亚》, 以现场新闻的形式, 报道了1997年7月1日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事件。在课文中告诫同学们要牢记这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是我国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民族声威的伟大时刻, 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又比如, 节选自《论语》的《侍坐》篇, 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述志的情境, 从中让我们的学生懂得“谦和宽厚”的传统美德。

三、教育要有的放矢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我们要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 让学生深刻体会并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 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在思想道德上的教育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 以朴素为耻、互相攀比等情况, 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节俭奉公的传统美德教育。在《训俭示康》一文中, 司马光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和大量的事实, 训导儿子“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并诠释“俭, 德之共也”这一生活与道德之间密不可分的渊源。这充分说明节俭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德, 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子孙, 也使中华民族走向更加繁荣和富强。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尊重父母、不尊重师长、不珍惜同学情谊的问题。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 应该对学生加强“仁爱”的传统美德教育。正所谓“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大家庭特有的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等, 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 又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 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 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 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针对社会上有些人遭受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 甚至轻生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 应该对学生加强“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教育。在历史上, 古老的中华民族曾以这种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创造了至今仍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文明, 并将中华文化推至世界文明的巅峰。比如司马迁在遭受屈辱的宫刑之后, 自强不息, 历时十几年, 终于完成了中国史学的不朽巨作——《史记》, 以“立言”成就了他的不朽。范仲淹出将入相, 屡遭贬谪, 仍以天下为己任, 壮志不衰。这种自强意识, 使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千百年来孜孜进取, 不断创新、奋进。

总而言之,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民族, 她的优良传统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传承与发扬。因而适时地向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 这既是对自己民族精神、民族大义、信念的推崇, 也是让学生的心灵与历史接通的契机。无疑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教育开创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胡美山.站在新世纪门槛的呐喊[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

[2]熊生贵.理想的语文课[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美德的渗透策略 第8篇

关键词:传统美德,语文教学,价值观,渗透策略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中, 留下了许多丰厚的文化道德积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 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 而且是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1]。所以,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在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今天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借鉴意义。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致涵盖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家庭伦理方面, 主要包括孝悌和睦、尊老爱幼;二是个人修养方面, 主要包括尊师重道、团结友爱、立志勤学、励志自强、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勇敢刚正、爱护自然、勤劳节俭、风节自律、义以为上;三是职业道德方面, 主要包括敬业奉献、清正廉洁;四是社会公德方面, 主要包括爱国爱民、天下为公[2]。

目前的初中生大多是数码时代的弄潮儿, 汲取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强, 热衷于网络阅读, 沉迷于读图时代, 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很多人不屑一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强化伦理道德的渗透, 无疑对弘扬传统文化,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如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钱理群就曾经强调:“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与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 以保证每一个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 这应该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语文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3]因此,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具有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和促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的效果, 而且肩负着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健全道德观的重任。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拜金主义、奢靡之风大行其道, 导致道德层面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 不少初中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存在先天不足, 过分张扬个性, 信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思想, 曲解了“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说去吧”的内涵。具体表现为个性人格不健全, 缺乏家庭伦理道德, 公德意识淡薄, 缺乏基本的公民素养, 等等。据《金陵瞭望》 (2004年第12期) 调查, 中学生在回答“你最崇拜的人是谁”时, 选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的占36.8%, 选老板的占8.3%, 而选择重要历史人物作为自己偶像的只占不到总数的10%。调查中发现, 在公交车上能主动给老人让座的只占37.9%, 看见公物被浪费或损害时, 认为“与我无关, 可以不管”的有21.1%, “少数学生不尊重老师, 有的学生在家不尊重父母, 个别学生甚至以不好好学习作为对父母的惩罚”。此外, 调查还发现, 部分中小学生心理比较脆弱, 对压力和挫折的承受力不强, 遇到不开心的事情, 不能用正确、合理的心理调适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 另有一部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明显不足, 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随年龄增长, 关系逐渐趋于淡漠……如周光林就指出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中学教学中的伦理道德渗透[4]。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掘语文教学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坚持“熏陶”、“感染”的教育策略, 立足文本, 多渠道实施,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与提高[5]。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下以下策略。

第一,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要作为学生道德上的引路人。“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所谓“传道”, 就是把传统美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 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 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6]“己不正, 焉能正人”, 高素养的教师队伍是实现语文教学中道德渗透的前提与关键, 无论是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下, 还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都是如此。

第二, 初中语文不同于思想政治课, 板起脸来说教只会适得其反。因此, 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美德内涵, “从特殊的视角, 用透视的眼光, 由表及里, 见微知著, 作艰苦细致的发掘工作, 把埋藏在课文深处, 潜伏在文字后面的传统美德矿藏挖掘出来, 让其见天见日, 在中学生的德育中释放出应有能量”[7]。如讲授到爱国为民的相关内容,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热爱祖国是对人首要的、基本的道德要求。千百年来, 中华民族始终把爱国主义奉为道德传统的至高原则, 始终把爱国与否看做是对人进行道德评判和价值衡量的重要标准”[8]。由此拓展到“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文正公;“笑谈渴饮匈奴血, 壮志饥餐胡虏肉”的岳武穆, 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第三, 注意学生道德培养的递进顺序。“修齐治平”是古代读书人理想的人生轨迹, 其实也透露出道德提升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礼记·大学》里所论:“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提示我们传统美德的渗透也要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 从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小处入手。首先讲一些涉及诚信、惜时等传统美德的内容, 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前提和准则。其次要求学生珍惜光阴,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根据一生治学经验, 谆谆告诫世人:“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见池塘春草绿, 阶前梧叶已秋声。” (《偶成》)

第四, 传统美德的渗透要循循善诱、举一反三。比如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时, 特意请学生发言, 请他们讲一下熟悉的诚信故事, 学生积极投入, 踊跃发言。最后, 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 诚信的观念得以渗透。比如讲到朱自清的《背影》, 我请大家想一下平日里爸爸妈妈是如何为我们默默付出的?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我把二十四孝的故事给他们讲了一遍, 接着引导他们思考何为孝道的问题。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万恶淫为首。”“鸦有反哺之义, 羊有跪乳之恩。”在孟郊《游子吟》教学中, 强化“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人伦孝道, 可以布置一篇小作文《妈妈, 我想对你说》。

今天的中学生追星成风, 不如此则跟不上时代潮流, 生活中攀比之风也比比皆是, 非名牌不用。在讲述《论语六则》时, 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查资料看看孔门弟子中哪一个最受孔子钟爱, 然后根据学生查资料的结果引出颜回。在《论语》中, 孔子表扬颜回最多, 如“贤哉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看重的是颜回的安贫乐道, 如孔子曾说:“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其认为一个人如果有志于道德的提升, 而又对自己的饮食日用等心怀不满, 则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也对节俭与奢靡的生活方式进行对比, 并以此告诫自己的儿子:“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这样用心构思的教学环节, 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传统美德的亲和性, 让传统美德在“润物细无声”中润泽他们的心灵, 启迪他们的心智。

第五, 传统美德的渗透应不局限课堂教学, 要多渠道并举。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一种方式, 阅读教学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当阅读成为学生的生命活动的时候, 学生通过文本, 与作者进行灵魂的交流。在这样的阅读中, 学生体验孟子生命的激情, 与庄子探讨生命的潇洒, 同司马迁一起抚摸历史的伤痕, 与鲁迅共同感受民族的创痛。在这生命之旅的阅读中, 学生拓展了生命的宽度, 提升了自我的境界, 同时拥有了高贵的人性, 实现了个体生命与精神的高度和谐”[9]。因此, 融合了课堂教学、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模式, 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合理渗透的最佳方式。

初中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在感受美中逐渐发现美, 让经典美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情操, “并最终沉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让学生由‘读范文’向着‘学做人’的目标迈进”[10]。

参考文献

[1]栾传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教育研究, 2000 (9) .

[2]罗国杰, 主编.中国传统道德普及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7.

[3]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周光林.试论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强化伦理道德教育.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12) .

[5]徐卫东.文言文:熏陶人文精神.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

[6]杜加利.让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闪光.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 2008 (17) .

[7]鞠建明.语文教师应结合教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文教资料, 2005 (21) .

[8]周冰清, 翟启明.儒家思想与中学语文德育.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07 (1) .

[9]张弛.语文教育人文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将美德教育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 第9篇

一、从对人物、事件的分析中, 领悟作品无穷的精神力量,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初中语文课本中, 写人、写事的文言文占很大比例, 这些“事有人为, 人因事显”的生动故事, 最易诱发学生的兴趣, 激起学生的情感。因此, 教师在对课文进行常规的讲解后, 可让学生对故事进行复述, 并畅谈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认识和看法。而这些历史上的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 对后人具有警示和训诫作用, 这正是教师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契机。

二、接受前人思想精华, 受到优秀文化思想的熏陶, 从对思想、精神的挖掘中, 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年的丰富积累, 其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智慧总结, 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丰富和全面。初中文言文中有很多文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论语》《孟子》《爱莲说》《岳阳楼记》《陋室铭》等。教学中, 可以在梳理文章内容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 所提倡的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的民族性格特征。“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有孔子的谦虚勤学;“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有周敦颐的高洁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范仲淹先人后己, 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斯是陋室, 唯吾德馨”有刘禹锡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脍炙人口, 起着劝诫、警示的作用, 有着让人铭心刻骨、感念不忘的力量。

三、在诵读训练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大多短而精, 文章大都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 适于诵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 常在文章的结构段落及句式等方面的安排上有所体现, 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利用领读、分读、齐读等方式有感情朗读, 能突出显示作者的思想感情,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从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四、在背景介绍、知识短文、课外阅读中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

初中语文课本中, 每一篇文言文前几乎都安排有背景介绍, 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取舍或补充。而一些文言文后还附有一篇与课文有关的、有趣味的知识短文, 在对背景及知识短文进行介绍时, 也可不失时机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醉翁亭记》一文的阅读提示中简介了欧阳修“四岁丧父, 家境贫寒, 母以荻秆画地教读”, 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那种自强不息、立志勤学的精神, 从而更好地理解文中太守能与民同乐的思想根源。

加强养成教育弘扬传统美德 第10篇

如果稍加留意的话, 对这样的现象场景, 我们并不陌生:家长慷慨给钱送物, 孩子随意信手挥霍, 完全一副年少阔老状, 花掉的是父母用血汗换来的辛苦钱, 留下的可能是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或者对出身寒门、父母无能的抱怨;学生日渐远离了力所能及而又理当身体力行的劳作, 家长则心甘情愿快乐的代劳;学生挑穿拣食、相互攀比、难耐清贫、望苦止步, 还时常发出犹如历经沧桑的感叹———生活太烦太苦太累……也许我们有着诸如“时代不同”等千般理由来为此包装, 却无意中忽视了“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的生活真谛。加强养成教育, 弘扬传统美德, 在当前尤为重要。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不少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解显得如此苍白荒寒?为什么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 艰苦奋斗精神却日益被淡忘和冷落?为什么在教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繁荣的背后, 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正常的吃苦精神都难以养成?毫无疑问, 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艰苦奋斗精神失落原因浅探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物质财富的丰富, 家庭环境的改善, 学习负担的加重, 社会不良风气的误导, 不少学生淡化了勤俭节约的观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滋长了害怕吃苦、挑穿拣食、贪图享乐的思想;父母的过份溺爱和迁就, 老人的隔代抚养与呵护, 不少学生拥有了“小皇帝”“小公主”的霸气, 享受着温室般的关爱;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的弱化, 不少学生养成了放纵与懒散的不良习惯;等等。他们的感觉是原来生活竟是如此简单、轻松而愉快, 艰苦奋斗早成“昨日黄花”了, 那只是挂在姥姥嘴边的唠叨、老师课堂上的说教和写在书本上的故事。

可惜的是, 我们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似乎也不太注意孩子的习惯养成。数据化的教育成果与人文化的教育内核在同一条道上大相径庭, 孰重孰轻不言自明。无论家庭或学校, 无论家长或教师都有默认, 如果某个学生在智力教育方面达到某种期望则视为成功典范, 其它方面则自然被淡化忽略, 即便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依然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唱着昨天的歌谣”。在很大程度上, 我们只授业、解惑, 传道则“一笑而过”, 很少给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上引导、启发和体验, 学生难以正确应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与失败。应试教育与传统评价体系使教育实质在其坐标上偏离了方向。这是一种蹩脚的教育, 甚至是一种失败的教育, 正如美国作家梭罗所说, 文明改变了人类的住房, 但没有改变住房的人。

二、艰苦奋斗精神内涵解析

不同的历史时期, 艰苦奋斗精神具有不同的内涵。至少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艰苦朴素, 勤俭节约。《左传》中说:“俭, 德之共也;侈, 恶之大也。”大禹治水“克勤于邦, 克俭于家”已成千古佳话。勤俭于己则磨炼意志, 于人则敬业节用, 于家则齐家治穷, 于国则富国强民。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肩负着振兴民族的希望, 他们正值求知识学本领打基础时期, 勤俭将养成其良好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和勤奋向上的精神,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不骄不躁, 不奢不吝。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多次提醒和强调要抓好艰苦朴素教育。其二是迎难而上, 努力学习。“彩虹总在风雨后”“勤能补拙是良训”, 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忧虑、消沉和哀叹都于事无补,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直面现实, 迎难而上, 自强不息, 勤奋努力。成绩与成功是怨不来、想不来、等不来的, 是要靠脚踏实地干出来。从点滴做起, 不畏艰难, 勤勤恳恳, 坚持不懈, 则“山登绝顶吾为峰”, 欣赏到险峰中的无限风光。三是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周易》有曰:“日新之谓盛德。”客观世界是一个日新不已的过程, 无论是学知识、做学问或是干工作、办事业都需要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学生学知识习本领或是对世界事物的认识, 也不能机械被动地成为知识“填充器”, 应该有自己自由的空间和创造性思维,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有一种“我能行”“我敢行”的精神和勇气。

三、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措施浅见

抛开家庭、社会等因素不论, 单从学校教育角度就如何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略陈浅见, 以抛砖引玉。

(一) 创设良好环境, 渲染教育学生

朱子云:“性如水, 流于清渠则清, 流入淤渠则浊。”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及学生心理特征常常表现为模糊性与模仿性、独立性与依赖性、冲动性与自觉性等相互错综交织, 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对他们的教育、导向与内化等作用尤显重要。首先, 教师是品德教育的主力军,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要狠抓师德师风建设, 要求教师忠诚教育事业, 履行教师职责, 关心爱护学生, 树立良好形象, 发扬坚忍不拔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其次, 在校训、校风、校纪、校刊等方面要强化德育方面的内容, 利用校园文化长廊、校园广播站、校园闭路电视等加强宣传;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及班团队活动不断立体渲染, 创设良好的外部氛围, 加深学生感悟理解艰苦奋斗精神及其价值所在。

(二) 挖掘德育素材, 陶冶学生情怀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思品等教材、刊物及周边的人物与事件, 有针对性地挖掘德育素材, 陶冶学生情怀, 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 要把艰苦奋斗精神内化为学生的思想素质, 外化为学生的积极行动。其实在我们的教材中及现实生活中, 有着许多值得挖掘的素材, 无论是语文课中的经典故事、数学课中的应用习题, 或是思品课中的鲜活案例、劳动课中的亲身体验等等。如学生挑穿拣食, 贪图享乐时, 则用“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 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艰”“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腐怠骄奢者易败, 勤廉俭节者常兴”等古训来启迪教育学生。又如组织召开“假如每人每天节约一角钱”“当我们面对困难时”“粮食是怎么来的”等主题班会。再如树立先进典型, 大力宣扬表彰, 说身边事, 扬身边事;树身边人, 育身边人。如此经常地让学生耳濡目染, 陶情养性, 其效果颇佳。

(三) 加强实践体验, 提高教育实效

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仅靠理论灌输是不够的, 还应该理论联系实际, 利用节假日或团队活动时间, 组织、指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深入社会, 贴近生活, 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 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 让他接受生活教育, 了解生活艰苦, 自觉养成勤劳俭朴的习惯。毕竟说教替代不了身体力行, 整体的德育环境将使艰苦奋斗精神找到健康生存的土壤。

(四) 注重心理保健, 培养拼搏精神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加剧, 人们的心理压力随之增大, 对自己、对他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小学生正处在不成熟的成长时期, 看问题尚不全面, 个性倾向很不稳定。一些学生由于受到腐朽生活方式或不良风气的影响, 不注意节俭, 甚至追求高消费, 相互攀比, 甘于堕落。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不愿吃苦也不能吃苦, 消极竞争, 受不得一点委屈和挫折。对此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理解他们在形成个性倾向中的反复和探求, 耐心激励他们追求真知、追求完美人格。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培养, 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耐挫教育、心理保健和自我保护等训练, 让学生学会释放心理压力,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提高心理自救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友善合作, 勇于竞争, 百折不挠的良好心理品质和艰苦奋斗精神。

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思想品德課;渗透形式

传统美德渗透是教师在传授本学科知识的同时,深刻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受到传统美德教育。具体说来,传统美德渗透有以下四种形式。

一、直接渗透

现有的思想品德教材本身就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素材,通过历史事件、典型人物,颂扬他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这些内容,教师可以直接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渗透。

在讲述九年级第十课第一站《挺起民族的脊梁》时,结合书中“思想驿站”的内容重点介绍鲁迅的事迹: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赴日留学过程中,认识到改变国民思想的重要性,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作枪,与黑暗势力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通过介绍鲁迅的事迹,让学生深刻感悟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二、间接渗透

可以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等方面的传统美德教育。间接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渗透。

在讲述九年级第十课第二站《培育民族精神》时,向学生介绍载人航天精神,使学生了解我国航天科学家具有的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通过学习他们的事迹,培养学生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

三、随机渗透

教师根据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渗透。

在讲述九年级第七课第二站《加强道德修养》时,及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生动的事例,阐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需要提高公民的各方面素质,包括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重点渗透

结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针对传统美德的某方面进行重点渗透。

在讲述九年级第八课第一站《多民族国家》时,介绍壮族英雄韦拔群、水族英雄邓恩铭的英雄故事。学习他们和我国各民族人民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的巨大贡献,对学生进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的传统美德渗透。

幼儿传统美德教育的指导策略 第12篇

一、引导幼儿自发性学习传统美德

3-6岁的幼儿正处于个性倾向发展和道德情感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最佳阶段。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抓住幼儿的这一美好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结合幼儿思维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让幼儿自发的学习传统美德,培养美德。

1. 创设生活情景,引发幼儿自发性学习传统美德。

任何品质都是在生活中得以体现的。对幼儿的传统美德的培养也应该放置到生活中,让幼儿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学习团结小朋友、尊敬别人、爱护物品等传统美德。因此,对幼儿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教师应将教育内容和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创设有趣的具体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和引导幼儿学习,引导幼儿自发性的学习传统美德。

2. 丰富教学方法和形式,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传统美德。

喜欢在新奇的事物中寻找乐趣是每个孩子的本性。在对幼儿传统美德的培养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说教,不仅自律性较差的幼儿难以保持长时间的兴趣和注意力,即使年龄较大的学生也活感到乏味。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采取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从激发幼儿兴趣,提高幼儿注意力的角度入手,借助多种教法,引导幼儿自发性的探究学习传统美德。如在主题活动课《爱护物品》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把生活中常见的破坏物品、不注意保护物品的现象展现出来,并借助电脑特效把这些被破坏的物品的情感表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共鸣,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自由讨论中明白破环物品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习惯,唤起幼儿爱护物品的欲望,增强其学习的趣味性,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保护物品的传统美德。

二、引导幼儿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的培养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用美德教育感化幼儿心灵的过程,也是幼儿提升道德品质的过程。由于传统美德本身就产生于人们的交往过程中,而这一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道德缺失现象又不断教育人们认识道德缺陷,进而不断改正完善的过程,所以,在对幼儿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在美德修养方面的不足,并通过正确的方式引领幼儿铸造优秀的品质。

1. 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幼儿去发现并解决出现的美德缺失问题。

幼儿由于年龄的限制,生活经验的不足,致使他们在日常的交往中常常出现传统美德缺失的现象,最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种:其一,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其二,占有欲比较强,不懂得礼让。由于现在的幼儿多为独生子女,父母比较娇惯,凡是孩子的要求父母都尽量满足,从而导致幼儿在生活中比较自我,在和小朋友交往中,不懂得分享和团结友爱,常常在日常交往中陷入不肯相让的境地,并因此产生矛盾。针对幼儿出现的这些问题,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具体的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幼儿适时地引导、点拨让幼儿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化解问题的途径。如在幼儿之间因争抢玩具产生矛盾时,教师可以就具体的情况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对话,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学会团结友爱。

2. 在民主意识氛围中让幼儿敢于发现和解决出现的美德缺失问题。

幼儿传统美德的培养过程也是他们学会人际交往的过程。由于年龄特点,幼儿品德培养的过程常常受教师的牵引和影响。因此,教师要善于培养孩子的传统美德,为孩子良好品质的养成过程提供一个宽松的、民主的氛围,让幼儿在遇到道德问题时敢于提问,敢于发现问题。对于幼儿出现的道德问题,教师不能一味的指责、批评,而是要以民主的态度去了解幼儿的心理和行为,让他们主动发现错误,并自我纠正。

总之,在对幼儿的传统美德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来展开教育活动,要把传统美德的培养落实在幼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让幼儿感受到传统美德无处不在,同时也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明白,只有拥有美好的品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让美好品德成为幼儿的习惯,伴随幼儿成长,长成巨大的正能量,从而为幼儿美好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方明.家园合作提高幼儿素质[M].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上一篇:大学经济学道德教育下一篇:中国古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