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城市居民范文

2024-09-17

辽宁城市居民范文(精选3篇)

辽宁城市居民 第1篇

首先, 随机抽选辽宁省沈阳市三个行政区作为抽样对象, 分别是东陵区、沈河区和大东区。其次, 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挑选五个具有代表性的社区作为调查对象, 具体要求是一个经济水平较高社区、一个经济水平较低社区、三个经济水平居中社区。最后, 采用偶遇抽样的方法到社区中进行问卷调查。每个社区发放100份调查问卷, 共计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22份, 有效率为84.4%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1. 性别分布情况。

男性为154人, 占总人数36.5%;女性为268人, 占总人数63.5%, 女性多于男性。

2. 年龄分布情况。

21-30岁为74人, 占17.5%;31-40岁为89人, 占总人数的21.1%;41-50岁为90人, 占总人数21.3%;50-61岁为95人, 占总人数的22.5%;61岁以上为74人, 占总人数17.5%。年龄以41-50岁的年龄居多。

3. 婚姻状况分布情况。

单身为77人, 占为18.2%;已婚为230人, 占总人数54.5%;离异为72人, 占总人数17.1%;丧偶为43人, 占总人数10.2%。

(二) 机构养老意愿的描述统计分析

1. 基本因素。

通过数据调查分析得出:自己将来愿意入住养老院养老的有108人, 占总人数25.6%, 不愿意的有314人, 占总人数74.4%。利用SPSS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 常用的社会统计分析软件描述统计分析中的交叉表得到的数据如下。

性别选项与自己将来是否愿意入住养老院养老选项的交叉表结果, 其中男性愿意的为51人, 不愿意的为103人, 占男性总数66.88%, 女性愿意的为57人, 不愿意的为211人, 占女性总数78.73%。从入住意愿上看男性选择养老院养老的比例略高于女性。

21-30岁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为13人, 比率为17.6%;31-40岁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为19人, 比率为21.3%;41-50岁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为20人, 比率为22.2%;51-60岁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为34人, 比率为35.8%;61岁以上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为22人, 比率为29.7%。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机构养老的比率逐步上升, 但61岁以上的老人意愿略微下降。

未婚愿意入住机构养老为14人, 占未婚总人数18.2%, 不愿意为63人。已婚愿意入住机构养老为55人, 占已婚总人数23.9%。离异愿意入住机构养老为22人, 占离异总人数30.6%, 不愿意为50人。丧偶愿意入住机构养老为17人, 占丧偶总人数39.5%, 不愿意入住为26人。

2. 经济因素。

当前月收入为2000元以下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为16人, 不愿意为56人, 愿意的比率为22.2%;月收入为2000-4000多元之间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为46人, 不愿意为167人, 愿意的比率为21.6%;月收入为4001-6000元之间的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为33人, 不愿意为63人, 愿意的比率为34.4%;月收入为6001-10000元之间的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为9人, 不愿意为18人, 愿意的比率为33.3%;月收入为10000元以上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为4人, 不愿意为10人, 愿意的比率为28.6%。通过数据可以看出, 中等收入家庭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要高于其他收入群体。

养老金来源分析, 有社会养老保险金愿意选择养老机构养老为92人, 不愿意为192人, 愿意的比率为32.4%。靠自己储蓄选择养老机构养老为65人, 不愿意为203人, 愿意比率为24.3%。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养老保险对于选择机构养老起到一定的作用。

3. 社会因素。

通过数据分析, 被调查者身边有很多愿意入住养老院的老人, 被调查者愿意入住养老院为20人, 不愿意为16人, 愿意的比率为55.6%;被调查者身边有但不多的愿意入住养老院的老人, 被调查者愿意入住养老院为49人, 不愿意为201人, 愿意的比率为19.6%;被调查者身边没有愿意入住养老院的老人, 被调查者愿意入住为39人, 不愿意为97人, 愿意的比率为28.7%;

(三) 机构养老满意度的调查

1. 机构养老偏见程度。

当前社会成员对机构养老存在偏见的严重程度:非常严重为51人, 占总人数12.1%;比较严重为206人, 占总人数48.8%, 累计为60.9%。已经超过一半以上。认为不严重为156人, 占总人数37%;非常不严重为9人, 占总人数2.1%。可见目前辽宁大多数居民对于机构养老仍存在一定的偏见。

2. 机构养老满意度。

对当前社会养老机构的满意程度:非常满意为21人, 比较满意为111人, 累计百分比为31.4%, 一般为211人, 占总人数50%, 比较不满意59人, 非常不满意为19人, 两者的累计百分比为18.6%。

3. 养老方式的选择。

通过对422名居民的调查了解到, 认为家庭养老是最理想的养老方式为234人, 占总人数55.5%;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是最理想的养老方式为148人, 占总人数35.1%;认为社会机构养老是最理想的养老方式为38人, 占总人数9%;选择其他方式为2人, 占总人数0.5%。

4. 影响机构养老的因素。

机构养老的有利因素主要从医疗保健、配套设施、居住条件、护理服务、绿化环境、方便探视、收费合理、休闲娱乐活动、同龄交流等几个方面研究。通过调查发现, 医疗保健好为56人、配套设施好为59人、居住条件好为45人、护理服务好为47人、环境绿化好为11人、方便家人探视为7人、收费合理为31人, 休闲娱乐活动丰富为37人、同龄老人交流方便为44人。从结果中可以看出老人比较重视医疗条件、护理条件、居住条件和与老人沟通交流方便等。

不利因素分析:认为收费不合理为147人、认为社会舆论不理解为189人, 认为缺少家人陪伴为214人, 认为护理服务不专业为34人, 对医疗保健条件不放心为101人, 认为娱乐设施欠缺为15人。通过因素分析发现, 不选择养老机构养老不是缺少家人陪伴、不被社会所接受, 就是收费不合理等因素。

三、研究结论

1.意识形态需要转变。目前城镇居民对养老机构养老存在偏见很严重, 大部分年轻人对养老院、护理员等情况了解较少。女性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低于男性;年轻人低于年长者;单身选择意愿低于已婚, 已婚选择意愿低于离异, 离异选择意愿低于丧偶;收入低和吸入较高的选择意愿低于中等水平收入者。需要通过媒体从多角度树立养老机构的正面形象, 转变目前养老方式的陈旧观念, 增进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及其子女对养老机构的了解。同时, 实现宣传形式需要多样化。既要有传统的宣传手段, 也要有新型的媒体传播, 增强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敬老、爱老意识, 经常组织青少年到养老机构服务。

2.满意度较低。通过数据显示居民对机构养老的满意度不高, 需要不断完善养老机构的制度建设, 比如养老机构收费制度、家人探望的规定、护理服务相关制度等。只有完善制度才能让居民转变观念。

3.经济水平影响养老方式的选择。数据显示居民选择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的占多数。大部分老年人有养老金和自己的储蓄存款, 只有极少数老年人依靠子女养老。通过月收入水平的调查发现, 主要是由于收入水平低很难支付机构养老的费用, 收入水平高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比如保姆等。

摘要:本文通过对422名城镇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认为目前辽宁城镇居民机构养老意愿较低。其主要是受社会意识形态、个人收入水平、机构服务质量的影响。

辽宁城市居民 第2篇

一小时完成室内空气监测

记者跟随监测人员来到皇姑区帝景湾小区6号楼23层的韩先生家。监测人员分别在卧室和客厅架设了空气采样器,随后开始监测:先勾兑吸收液,并分别放进仪器的两个采样瓶内,连接循环胶管、设定采样时间并启动采样器。10分钟后,将采样瓶内的吸收液加入显色剂倒入比色管内,摇匀并使其温度达到25℃至30℃,最后通过仪器得出监测报告。报告显示,当日韩先生家气体污染物监测均达标,此外电离辐射监测也合格。整个监测过程均在一小时内完成。

监测人员介绍,监测设备的架设与房屋面积大小以及结构都有关系。一般来说,50m2以下面积,要设一个采样器;100m2以下,设2至3个;超过100m2,要视情况而定。

空气监测需提前密闭房间

据介绍,室内空气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甲醛、氨气以及苯系物。它们主要存在于油漆、乳胶漆以及木制家具填充物的粘合剂、溶剂中。其中甲醛无色无味,氨气气味比较刺鼻,而苯系物味道非常淡,通常是闻不到的。

辽宁省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状况分析 第3篇

一、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状况

(一) 居民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

1998—2006年的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居民能源消费的总体趋势是不断攀升 (如图1) 。分阶段来看, 消费趋势有微小波动, 但总体上还是处于上升势头。从1998—2001年的居民能源消费总量处于缓慢上升阶段, 2001—2002年有所下降, 2002—2004年又处于缓慢上升阶段, 2004—2006年进入快速上升时期。从居民能源的平均消费水平来看, 这8年间, 居民的年平均消费能源为526.7万吨标准煤, 各年的能源消费标准量基本上围绕着平均水平上下波动。

从城乡居民户均能源消费水平来看, 1998—2006年城镇居民户均能源消费量不断下降, 而农村居民户均能源消费量不断上升。但从整个时间段来看, 城镇居民户均能源消费水平始终高于农村居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 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能源消费上的差距不断拉近 (如图2) 。

(二) 居民消费能源种类构成

居民生活能源主要包括煤、电力、汽油、燃气等。2007年辽宁省居民能源消费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 这些主要能源中所占比重最高是电力消费, 占28.25%;其次是燃气, 占24.36%;而最低的是煤, 占0.10%。

从城镇居民来看, 燃气在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最大。如图3所示, 城镇居民液化石油气消费量占居民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53.8%, 其次是电力消费, 占29.6%, 而消费量最低的能源是煤, 占0.1%。

从农村居民来看, 煤、电仍然是农村居民的主要生活消费能源。如图4所示, 农村居民煤的消费总量占其所有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48.4%;其次是电力消费, 占其所有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40.8%。同时, 农村燃气能源的消费在逐年增长。

(三) 居民能源消费总量全国排位靠前

2007年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 2006年国家的几个能源消费大省中, 辽宁的居民消费总量排第4位 (表1) 。辽宁与国家部分沿海发达城市广东、山东相比, 居民能源消费总量远低于他们;与东北其它两省相比, 居民能源消费总量基本上是这两省居民能源消费总量之和;与邻近的西部省份河北、山西相比, 远低于河北, 但与山西相差无几。

注:数据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7》。

从城乡居民角度来看, 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能源消费总量都偏高。2006年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能源总量为0.14吨标准煤, 略低于吉林、内蒙古、黑龙江三省, 比最低省份山西高0.033吨标准煤;而农村居民的人均能源消费总量为0.13吨标准煤, 略低于山西、内蒙古两省, 比最低省份黑龙江高0.085吨标准煤 (表2) 。

注:数据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7》。

二、辽宁省居民能源消费增长的原因分析

(一) 家用电器快速进入家庭使居民生活用电大幅增长

1.2007年辽宁省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为159.05亿千瓦时, 比上年增长9.2%;城乡居民用电量分别占59.5%和40.5% (图5) ;人均用电量为373.5千瓦时, 人均用电支出为133.55元。从2004—2007年居民生活用电量不断上升, 从总量上来看, 2007年比2004年增长了42.55亿万千瓦时, 年均增长8.09% (图6) 。

2. 城镇居民用电量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各类家用电器快速进入家庭, 主要包括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家用电脑、微波炉、空调器、消毒碗柜及洗碗机等。这些主要家用电器的拥有量逐年递增, 2007年增长速度为5.8%, 2003—2007年的年均增长2.9%。

3. 同时, 根据2004—2007年的历年能源统计数据, 对城镇居民用电量与家用电器拥有量进行相关分析, 发现它们之间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如图7所示, 纵轴代表居民用电量, 横轴代表居民家用电器拥有量) , 也就是说, 随着城镇居民家用电器的不断增加, 居民的生活用电量也在不断增加。

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 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新兴家电以更快的速度进入百姓家庭:如家用电脑, 2003年是23.12台, 到2007年达到44.43台, 是2003年的1.9倍, 年均增长速度最高达到14%。家用电器的普及使用使居民用电量大幅提高。

(二) 居民私有车拥有量提高, 汽油、柴油消费量上升

1.2007年, 城乡居民消费的汽油和柴油总量分别为6.54亿升、2.35亿升;人均消费分别为15.4升和5.5升;人均支出费用分别为97.9元和22.1元。从汽油消费量来看, 城镇居民消费汽油量是农村居民的1.5倍,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1.9倍。从全省各市消费的汽油量来看, 大连和沈阳所占的比重最大, 分别占36.9%和27.3%, 这两市消费的汽油总量之和约占全省的65.5%。也就是说, 一半以上的汽油消费都集中在大连和沈阳的居民消费上。

2. 城乡居民汽油和柴油消费量比往年有大幅度上升, 主要原因是城乡居民拥有的车辆逐年上升, 导致汽油和柴油的使用量不断上升。2000-2007年, 辽宁省每百户居民所有的车辆 (主要包括家用汽车和摩托车) 不断上升, 从2000年平均每百户不到23.81台到2007年达到59.13台, 也就是说到基本上达到了每2户家庭能有1台车了。正因为这种原因, 才使得我省居民对汽油和柴油的消费量大幅度上升。另外, 由于世界燃油价格的不断攀升, 加快了我省居民的汽油和柴油消费支出上涨的速度。

(三) 居民燃气消费逐渐取代了煤炭的消费地位

2007年居民能源消费调查数据显示:居民燃料能源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居民燃气消费逐渐取代了煤炭的消费地位。2007年居民煤炭消费仅占全部燃料消费的0.44%, 剩下的99.56%为燃气。居民消费的燃气主要包括管道煤气、罐装液化石油气及管道天然气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居民主要消费的是管道天然气, 其在居民燃气消费中所占比重最高, 为65.9%。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全省大气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和天然气管道普及力度, 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对大气环境污染重的煤炭消费量逐渐减少, 优质天然气消费量逐步增加。

城镇居民燃气的消费已经取代了煤炭的消费地位。2007年城镇居民煤和燃气的消费比是1:326.8, 煤的消费量仅占其中的0.3%。农村居民的燃气消费还没有完全取代煤炭的消费地位, 但是, 两者几乎可以平分秋色。2007年农村居民煤和燃气的消费比是1:0.86, 煤的消费量占其中的53.7%。

(四) 居民消费增速加快, 能源供应趋紧

辽宁曾经因为丰富的能源而自豪, 但随着能源需求量和消费量的增加, 资源缺口已经越来越大。能源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 全省能源生产总量为6441.2万吨标准煤, 能源消费总量为16593.4万吨标准煤, 缺口达61.2%。近年来全省能源供需缺口一直在8000万吨标准煤左右。在此形势下, 许多方面还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威胁。尤其是目前省内几大煤矿, 面临着资源枯竭, 未来能源供应极不乐观。能源供应面临较大压力。居民生活消费用能的大幅增加是能源消费增长加快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 能源缺口不断加大。

三、降低居民能源消费的对策

(一) 合理控制高耗能家用电器、交通设备增长

在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能的办公设备、家用电器、照明产品等。对家用电器等使用面广、耗能量大的用能产品, 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管理。

积极推广民用节能型综合交通设备。严格实施民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 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 推广车用代用燃料和清洁燃料汽车。加快淘汰老旧民用交通设备。严格报废汽车回收管理, 严禁报废汽车违规过户、消户、无证回收、改装上路。禁止无牌无证、拼装或已达报废标准的车辆使用, 以降低运输能耗。

(二) 加大节能宣传力度, 引导居民消费观念更新

居民消费习惯受社会文化和价格变化的影响, 而这两个因素都是可调节的。一是通过宣传改变消费观念。同样是汽车, 在我国买汽车追求大排量, 就是因为汽车在中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大排量的汽车给人气派的感觉。如果改变人们的这种观念, 采用中小排量的汽车, 则同样数量的汽车, 可以大幅降低能耗, 冰箱、彩电消费也是同样道理。二是利用价格、税收等手段引导消费。随着能源消费费用的提高, 居民会通过改变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等途径, 减少对能源的消费, 达到降低费用的目的。

(三) 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开发替代性能源

依靠技术进步从两个方面来影响资源、能源消费。一是通过开发节能产品 (如节能冰箱、空调和灯具等) 和推广应用节能技术降低能耗;二是开发替代性资源、能源降低现有资源、能源的压力, 如加大地热和太阳能的开发使用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 推广省柴节煤灶, 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风能、太阳能以及农作物秸秆气化利用, 发展小水电代燃料工程。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能源经济统计指南[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5.

[2]高慧斌.如何应对能源消费增长带来的挑战[N].辽宁日报, 2006.

上一篇:施工供应链下一篇:数据资源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