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相互融合

2024-06-24

艺术的相互融合(精选12篇)

艺术的相互融合 第1篇

1 英语和汉语语言融合与渗透的方式

1.1 词汇的借用

在跨文化交流中,一种语言中的词汇部分是最容易被另一种语言所影响的。词汇在语言体系中是一个相对动态而开放的系统,英语和汉语语言在各自发展中,彼此借用对方的词汇,是两种语言产生渗透和融合最为常见的语言现象,这也是化解双方文化差异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之一。英语的表音文字和汉语的表意文字,要实现彼此间的词汇借用,必须通过音、形、义等方面在形式和组合上的相应转换,才能最终进入对方的词库之中。英汉词汇互借主要有音译、意译和音意结合三种方式,音译是按照对方语言文字的读音译成自身语言的借词,是一种词汇上的直接借用,如:英语词汇中的阴、阳、功夫、大妈、土豪,以及汉语词汇中的可口可乐、基因和披头士等等;意译则是保留对方词汇中的语义部分,按照词汇表达的实质内容在自身词汇系统中创造出一个新词。

1.2 句法的改变

汉语和英语的彼此渗透和融合,不仅体现在词汇借用等语言的表层方面,受对方语言的影响,它们在句法结构上也出现了部分改变。一些语言学家在对中国现代语法的研究中发现,受英语语法的干扰和影响,汉语在书面语上的某些句法结构发生了改变,出现了英语化的表现形式。例如汉语语序向英语语序的顺应和趋同;部分词性发生变化,原本的形容词和名词转作动词;词汇在语法结构中的作用发生改变,如副词性状语具有了担当独立成分的作用等等。同样,英语的句法受汉语的影响也发生相似的变化,其最具典型代表性的是对英语现代诗歌的改变。受汉语诗词英文翻译的影响,英语翻译家们为了模仿汉语原诗词的句法,使译文符合汉语表达的意合性,压缩了规范英语句法的逻辑,省略了英文中原本必须出现的主语、时态、动词等。

2 汉语和英语语言相互融合上的特点

2.1 简洁性

一种语言吸收和借用另一种语言,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简洁的表达出对方语言所蕴含的实质意义。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使用尽可能少的语句,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意图,是语用最大化的客观需求。在语言表达上,当一个所借用的词汇其意义已经被母语中更为广泛的人群所理解和认同,那么就没有必要再用更多的母语语言对其进行释义,只需要通过直接引用,就能够让受话方明白其所有表达的意义。

2.2 生动性

生动和鲜明是英汉词汇借用的重要特征之一,一种语言中的词汇进入另一种语言体系,必须被对方语言使用者所广泛接受和理解,生动性是保持其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能够看到在很多英汉语言互借的词汇中,既保留了其在母语中的本来意义,又符合对方语言的习惯和规范,这些词汇能够在思维和心理层面与对方语言的使用者产生互动和共鸣,更容易被他们所认同和接受。

2.3 时空性

语言不能脱离时代而独立存在,一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语言,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成熟和完善的。今天的英语和汉语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演变,与过去的语言表达形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所以说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融合与渗透上具有时代性的特征,不同时期两种语言在互借中都深深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鲜明特征[3]。例如:英语借用汉语词汇中的“大班”一词,是指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英美等帝国主义打开,在各个通商口岸人们对洋行经理的称谓。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和英语语言使用国家在经贸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这一词汇的使用频率在不断下降。又如“大妈”和“广场舞”这种当下使用频率极高的英语借词,是基于当下中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出现的,这些词汇有着鲜明的时代感。

3 英语与汉语言文化相融合和渗透的路径

3.1 文化交流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切,它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汉英两种语言彼此间的融合和渗透,文化交流是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中国与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交流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传教士传播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到帝国主义以坚船利炮开路所实施的文化霸权主义,再到新中国成立和中国的迅速崛起后,我国积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交流与输出的国家策略,汉语和英语的融合和渗透正在愈加的扩大和深入。汉语和英语的接触始于西方学者和传教士对中国的造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将中华文明告知本国人民,他们开始学习中文,并将《论语》《道德经》等东方哲学思想翻译成英文,当一些晦涩难懂的词汇无法准确用英语来表达时,词汇的借用就成为最为有效的翻译策略。

3.2 经贸往来

经贸往来是语言融合的另一个重要途径,随着英语和汉语国家从民间到官方的贸易量和交易额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产品在双方国家的市场上被售卖。由于很多产品具有地域上的独特性,对初次见到这种东西的人来说是完全新鲜和陌生的,同时在自身的语言体系中也很难能够找到相适应的词汇加以描述,因此借用和吸收对方语言的称谓,就成为一种有效和恰当的选择。海外华人在英语国家经营服饰和饮食等行业,以及众多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产品进入中国,是英语和汉语融合在经贸活动中的最初路径。例如对货币的表述,中国的元和英国的镑;对食物和酒的表述,汉语的高粱、豆腐、人参、绍兴酒,以及英语的威士忌、沙拉、披萨等;对生活用品和服饰的表述,汉语的炕、丝绸、长衫、旗袍,以及英语的席梦思、沙发、巴士等等。正是由于不同语言国家人们的经贸往来,汉语和英语都借用了大量具有对方语言特色的词汇,在丰富自身语言词库的同时,更加方便和快捷的促进了不同母语间人们的语言交流和经济活动。

4 英汉语言融合与渗透对双方文化的影响

4.1 有效促进本国文化的多样性

英语和汉语在语言融合和渗透的过程中,在丰富自身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消化和吸收对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使自身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多样性。汉语代表的中华文明与英语代表的西方文化,它们既存在一定的共性,同时也有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语言作为不同文化交流的媒介,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汲取对方文化中的养分,使自身语言系统在语法保持稳定性的同时,词汇上更加开放和兼容,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了不同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4.2 语言文化表现形式得以丰富

英汉两种语言的融合与渗透,客观上丰富了各自语言文化的表现形式,使自己的母语文化更加开放和兼容。随着两种语言国家和地区人们更加广泛和频繁的往来,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句法上都向对方更加靠近,其融合和渗透的领域涵盖语言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使英汉两种语言都更具生命力和亲和力。随着多媒体时代的来临,更多来自对方语言体系中的词汇融入到母语的语言生活中,有效地促进了跨文化下的语言沟通和交流。语言的融合和渗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在发展中必然会淘汰那些不符合母语文化习惯和人类语言规律的部分,而保留那些有益成分,使自己的语言文化更加丰富和有生命力。

5 结语

任何一种语言,其封闭性和开放性都是同时存在的。汉语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群和影响力最为广泛的语言,自其产生以来,就不断借用和吸收别国语言中的精华部分,不断丰富本语言的词库,使自身的语言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和生存力。客观来讲,就英语和汉语相比,在两种语言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过程中,当前英语仍处于主导和优势地位。但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不断扩大,汉语对英语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加深,越来越多的汉语词汇进入到了权威性的英美词典中,汉英两种语言的融合和渗透正趋于对等化。

参考文献

[1]陶岳炼.从英语中汉语借词看中国文化的影响[J].台州学院学报,2006(2):23-27.

[2]魏志成.汉英语言关系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2):69-74.

[3]齐晓燕.英语词汇与汉语语言的融合与规范[J].河南社会科学,2006(5):213-214.

艺术的相互融合 第2篇

项目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特色项目建设计划

(一)需求论证

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来大部分要到企业从事生产、技术、服务等一线工作,我们的中职教育不仅要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必要的技能,还要培养他们适应企业环境,具有在企业生存、发展的能力。拉近校园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有利于他们由学生角色向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当前,企业选择员工除有应具备的必要专业技能外,更看重学生是否具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和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良好的职业素养将大大促进就业进程与成效。这种职业素养只靠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难以形成的,而是要通过校企融合的文化氛围来陶冶学生,让他们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接受这种职业素养要求。我校现已引进北京图信远见科技有限公司、河北普乐泵业有限公司、临城古韵民间工艺美术公司、宏兴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入校,实行校企联合办学,因此,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下,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融合,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职业综合素质,使他们顺利实现角色转变,进而提高其职业发展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建设目标

通过丰富载体,创新内涵,突出特色,构建起校企文化全面融合的校园环境,校企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彩,“校企文化对接”研究成果丰硕,并应用于实践;营造仿真的企业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角色转换,形成具有校企文化互融的特色校园文化,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和校企无缝对接。围绕校、生、企三方受益,促使校企双方共同发展、持续合作、健康成长。

(三)建设思路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以培养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以为企业服务的质量作为基本的价值标准,以企业文化为主导,以学校核心价值观、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的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为抓手,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课程文化建设为重点,以实践教学为桥梁,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教育充分融合,从而达到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目的。

(四)建设内容

1.营造基于校企文化互融的职业环境。努力做到:“工业文化进

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以“校企互融”为主题,通过建设校企文化甬路、企业文化周、车间情景式实习环境、教室环境、宣传橱窗等,加强校园职业环境的建设,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2.搭建基于校企对接的文化桥梁。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组织邀请企业家、技术能手到校讲座,开展校企联谊会及丰富的校企文化交流活动,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使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交流过程中了解企业所需的职业精神,以利于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3.开展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推进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强职业素质各个模块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将校外实践作为学习和了解企业文化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实现就业做好准备;举办学生技能竞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使学生在学会技能的同时学会做人,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4.组织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专项研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等各项有利于校企文化融合的专项研究活动,探索职校文化的新方向、新发展,建设中等职业教育特色文化,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达到校企文化的共融,形成校企文化互融的科研报告。

5.搭建校企合作交流的平台。通过校企文化互融建设项目,构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在联络企业感情、了解企业用人要求、拓宽学生就业面、合作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组织定岗实习、毕业项目管理、合作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建设进度

1.2012年6月—2012年8月,深入校企合作单位开始交流、调研,对在校学生就职业理念、道德、企业文化认知等进行调查,形成调研报告。参观知名企业,制定校企文化融合实施方案。

2.2012年9月—2012年12月,召开校企文化建设专题会议,重点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教室环境布置计划,张贴标语、挂宣传画,研发校企文化融合课程,开展校企文化融合的专项研究,开展一次学生技能竞赛。

3.2013年1月—2013年4月,对研发的校企文化融合课程进行试验,举办企业家、优秀毕业生等讲座2次,布置教室环境,召开校企加学生联谊会,启动企业文化周活动,开展一次校企之间的技能比赛,收集校企文化融合对毕业生产生的影响并分析,总结经验、归纳

成果。

4.2013年5月—2013年10月,建成校企文化甬路、车间情景式实习环境、校企文化宣传专栏橱窗等,再次召开校企文化建设专题会议,举办学生技能竞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演讲、征文等活动,展示学生作品,宣传校企文化建设成果。

5.2013年11月—2014年6月,完善校企文化融合课程和实习实训基地环境,校、企、生交流心得体会,收集企业各部门对毕业生给予的相应评价并分析,形成校企文化互融的科研报告,自评项目建设成果。

(六)资金预算

项目总投资90万元,资金来源为:地方财政投入40万元、企业投入30万元、学校自筹20万元;资金使用分配为:校企文化甬路、宣传专栏橱窗车间情景式实习环境等预投40万元,企业文化周、技能竞赛、调研活动等预投30万元,校企文化融合课程、专家讲座、交流活动等预投20万元。

(七)保障措施

1.成立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特色项目建设办公室,按照建设规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及时推进建设进程,协调各方事宜,确保建设按计划进行。

2.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校企双方确保资金到位,做到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保障项目正常、顺利进行。

3.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共同制定合作的管理办法,形成校企双方共同遵循的运行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全员参与,共同建设。

(八)预期效益

通过建设,使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更加紧密,使教学、科研、招生、就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得到提升与发展,使学校更加彰显职业特色,建成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校企文化互融校园。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促进教学与科研工作。通过建设,使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技术人员深入交流,使教学、科研更加贴近企业、行业,大大提高学校教学、科研、精品课程开发及教学的整体改革步伐与社会资源的融合度。

2.促进招生、就业工作。通过企业文化的融入,提高了学校职业形象,校园的实情实景,使学生提前感受到了企业的文化,使学生毕业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融入企业,实现“零距离”就业。就业率的提高,必然促进招生工作,形成良性循环。通过校企文化互融建设,使学生形成一套以现实社会和企业需要为参照系的价值标准、道德和

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员工。

艺术的相互融合 第3篇

北京图文天地制版印刷有限公司2001年成立,是一家服务于文博类的中高端艺术类印刷公司,为国内最顶级的文博艺术机构、展馆、出版社以及各高校,提供从设计、制版到印刷装订一条龙服务。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图文天地旗下设有文化艺术类公司,主要做文化衍生品和文化展示,并且在798有自己的展馆和礼品商店,并拥有多家经销商和代理商;同时图文天地也做艺术家版权的授权经营,艺术家授权版权的版块制作和衍生品制作,包括给企业定制高端礼品等;另外,图文天地旗下设有软件公司,主要做移动互联端的应用。为博物馆做语音导览系统,图文天地不断深度挖掘博物馆的需求资源,助其形成更好的展览体验,包括做360度的全景展厅,数字3D美术馆等。朱海仑女士介绍道:“图文天地专业服务于文博行业,从上到下深入性地挖掘客户需求。随着定位的精准,图文天地在其他领域涉足非常少。根据客户的核心诉求,不断延伸我们的产业链。”

图文天地不断将触角延伸到文博行业的各个领域,但是依然情系自己的老本行——纸制品印刷。朱海仑感叹道:“我们是做纸制品印刷的企业,在印刷行业不景气,尤其是以纸媒为核心的产品业态逐渐消亡的大环境下,我们非常关注纸制品及其衍生品的存在价值。”图文天地研发团队曾经做过很多关于纸制品创新的尝试 ,例如,把艺术类元素放在纸制品上使其更加漂亮,使用更好的纸张让它更加舒适。“我们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一种更好的载体与纸有关。我们软件公司一直在做导览,包括语音视频和360的立体展现,我们在寻找一种办法可以把这种技术与纸结合在一起,而且这些场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的。”

经过前期不断调研和思考,研发团队开发出了“会说话的本本”这款传统纸媒与互联网结合的产品,深入挖掘了笔记本在当代人群中的应用场景。比如对于记者来说,经常有采访工作,用录音笔录音以后的整理工作比较繁琐。而且当记者在采访时,记录笔记会对现场的倾听或体验产生不良的效果。如果将录音保存下来,回去以后再次复听思考,会有更好的收获。基于这样的思考,朱海仑所带领的图文天地的研发团队做出了这样一款产品。

它首先是一个纸质笔记本,记者使用时,可以先写下采访基本资料,然后开始录音,采访完毕以后通过手机扫二维码激活录音,录音完毕可以进行复听,协助使用者完成整理,如果不需要保存可以删除,也可以下载到个人电脑上。对于录音的后期整理,朱海仑强调:“我们当时也试过用语音识别技术整理录音成文字,但是目前语音识别技术转换文字差错率太高,另外,我认为复听是一个很必要的过程,因为这会帮助使用者找出中间的要点,这是一个强化记忆和理解的过程。”

这款本子有着牛皮制的外皮,轻薄柔软,皮质耐磨,触感好,外皮用料重点突出便携性和柔软性。朱海仑表示:“在能够使用的成本的框架下,我们会使用最好的能够最大化地呈现品质的材料。”笔记本里面包含4个分装本,有空白的,米字格、横格等,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书写习惯使用不同的本子。配合对应的二维码,产生功能性的区分和批次性的使用,给使用者以新奇感。

对于从事包装印刷20余载的朱海仑来说,她认为包装设计最应该遵循的是从消费者出发,希望面对的消费者是什么样的购买人群,才能决定应该如何去做包装设计和产品设计,如果脱离了消费者,产品本身的设计是不存在的。关于未来的包装设计趋势,她认为,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未来的包装设计应该是简洁的、时尚的、环保的、绿色的。在如今“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如果产品能够跟受众产生互动,会大大增加产品的黏性。

从《喜福会》谈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 第4篇

一、母女两代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喜福会》这部小说讲述了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她们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之间由于文化差异和对民族身份的不同认识等原因由冲突到相互接受又到彼此融合的故事。在小说中, 母亲和女儿们就像打麻将一样轮流坐庄, 依次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1]。从她们的故事中, 我们可以读出母女两代人之间在文化上的冲突, 这主要源于她们在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长大。四位母亲都来自旧社会的中国大陆, 她们具有中国妇女普遍具有的性格特征: 谦卑, 守道, 默默无闻并忍辱负重。在旧的父权制社会中, 她们有的痛失女儿、有的备受凌辱。然而在残酷的现实中, 她们却从来没有放弃, 她们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命运抗争寻找希望。来到美国后, 虽然身处异乡, 但传统的中国文化已经浸入她们的血液。四位母亲传承并延续着中国文化, 并试图用传统的方式来塑造她们的女儿。然而女儿从小在美国长大, 接受了美国的教育方式, 她们追逐个性、叛逆, 不屑于母亲的旧传统并试图摆脱母亲的束缚, 因此, 两种文化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女儿薇弗莱在小时候痴迷于下棋, 在一段时间的潜心钻研和领悟后, 她开始在大赛中频频获奖。九岁时, 薇弗莱已经变得家喻户晓。在成为国家级的象棋冠军后, 她“被捧成美国的希望、棋坛新星、神童”[2]。母亲琳达·龚为了让女儿安心琢磨棋艺, 对她百依百顺, 同时就像每一位中国妈妈一样, 她对女儿取得的成就骄傲不已。每周六女儿陪她去市场的时候, “母亲都会不失时机地、骄傲地向任何对她多瞟一眼的人介绍着: ‘这就是薇弗莱·龚, 我的女儿’”[2]。薇弗莱一直是母亲的希望, 当女儿取得成功后, 母亲倍感荣耀, 她想告诉全世界的人自己的女儿是多么的优秀。然而女儿却有着极强的自尊心, 她受不了母亲拿自己作“广告”来满足她的虚荣心, 在一段时间的尴尬之后, 女儿终于反抗了, “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风头? 如果你自己想出风头, 那么你为啥不学下棋呢?”[2]女儿很直接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这反映出女儿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 她们不愿忍受, 会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并希望得到尊重, 哪怕是对自己的母亲。

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传统好像已经形成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规矩”: “父以子贵, 母以女荣”, 子女永远生活在父母所赐予的悉心呵护或沉重压力下。薇弗莱在获奖之后并没有得到母亲的赞美和夸奖, 而是母亲的更高期望: “下次赢得再出色点, 再少给吃掉些棋”。女儿辩解着赢棋和被吃掉多少棋子无关, 她并不能理解母亲是在希望她能做得更优秀、更完美。同样, 另一位母亲吴夙愿更是“望女成凤”心切, 她一心想把自己的女儿吴精美培养成一名天才。母亲想尽一切办法, 她去做清洁工, 从旧杂志上收集智力测验让女儿做, 而这一切似乎在她的美国女儿身上并不奏效, 叛逆的精美产生的一个新的念头: “我就是我, 我不愿让她来任意改变我。我向自己起誓, 我要永远保持原来的我”。[2]

同母女代表的中美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一样,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世界,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所代表的文化是千差万别的。从衣食住行、风俗民情到宗教信仰、法律政治,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的特点, 因此, 不同的文化走到一起, 就很可能会造成文化冲突, 当这种冲突变得不可调和时, 就会上升到仇恨、甚至战争。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 一个历时近200 年的由于信仰不同而发生的带有宗教性质的侵略行动, 其实质正是文化的冲突, 它不仅给东方和西欧各国造成了重大的物质损失, 而且造成了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长时间的仇恨和敌对。

二、“对话”消除文化冲突并达到文化融合

“中西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 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它们因差异而撞击, 相互对峙又相互对话。”[3]在《喜福会》中, 随着女儿这一代人的长大, 通过与母亲之间的对话, 她们开始慢慢了解母亲的过去并意识到母亲对自己的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 最终开始认同母亲一代的价值观。母女两代一开始缺乏对话, 其主要原因在于她们的语言不通。虽然女儿懂几句中文, 母亲也会讲几句英语, 但交流往往成了一次文字翻译工作, 一方表达的意思和另一方表达的意思实际上是风马牛不相及。就像小说以一篇寓言“千里鹅毛”为开头, 讲述了一位中国妇女移居美国的故事, 她希望有一天能把这根天鹅毛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女儿, 鞭策她在新的国度能出类拔萃。然而由于沟通障碍母亲多年来一直对此事守口如瓶, 女儿没办法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因此, “对话”是人们之间能相互理解的桥梁, 是不同文化并存进而相互促进的基础。

吴精美小时候性格叛逆, 对母亲辛辛苦苦给别人做清洁工换来的钢琴课不知道珍惜, 而是与母亲对峙起来: 不认真练琴, 在联谊会上出丑, 最终忍受不了母亲的管束相互争执起来, 长时间被压抑的想法终于在一刻间爆发: “那么, 我希望我没有出世, 希望我已经死了, 就跟桂林的那对双胞胎一样”[2]。这个从来不被提起的话题触及到了母亲的内心深处, 精美再也不用每天重复她的“灾难”———练琴, 而是继续执拗地维护自己的权利, 一再地令母亲失望。直到精美30 岁生日, 母亲把这架钢琴作为礼物送给她的时候, 话题才被重新提起。也正是母女那时的对话, 使得女儿了解到了母亲曾经的用心良苦。尽管精美多年来一直都没有碰过钢琴, 母亲依然肯定地认为女儿在这方面的天分, “其实如果你肯下点功夫, 本来你真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的”[2]。母亲去世后女儿在整理遗物时又一次弹起钢琴, “很惊讶自己竟这么快就记起了乐谱, 应付自如”[2]。可见母亲一直强调自己在这方面很有天赋是所言不虚的, 正是自己儿时的固执与叛逆枉费了母亲的一番厚望。多年后, 女儿终于悟出《臻美》和《请愿的孩童》这两首曲子“其实是出于同一主题的两个变奏”[2]。女儿的醒悟进一步表明她对母亲的充分理解, 虽然母女现在天人相隔, 但心与心相通, 所代表的不同文化交融在了一起。

三、当今多元化的世界需要更多的“对话”

20 世纪, 文学与历史,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伊顿早在20 世纪初就论及了后来华裔文学中几乎所有的重要主题: 种族歧视、文化冲突、身份和性别歧视等, ”[4]而这些主题都是社会文化现象的真实体现。本文所讨论的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关系到如何界定异国文化中的中国文化, 以及文化交流在解决文化冲突问题中的重要性。在当今世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各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逐渐凸现出来并相互碰撞, 如果处理不好, 就必然造成文化冲突, 甚至民族战争。

二战后, 由于宗教信仰不同, 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文化冲突上升到了政治甚至经济领域, 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不断发生交火, 两国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它起始于1947 年, 双方一共打了三次战争, 并在此过程中大搞军备竞赛, 两国不断交战的原因, 归根结底是克什米尔地区的控制权的问题。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争一直随着印巴关系而起起伏伏, 伊斯兰极端势力与印度教原教旨主义势力可以说是两教矛盾的极端表现形式。在几十年的僵持过程中, 战争并未使问题得到缓解, 反而是宗教、民族矛盾与冲突激发了南亚宗教极端势力的发展, 甚至滋生出不少从事暴力与恐怖活动的组织。一直到本世纪初, 两国经过长时间的谈判, 决定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一带实现停火。因此, 文化主体之间的对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只有通过双方谈话与沟通, 矛盾才会得到化解, 不同的文化才能得以并存。而且, 在特定环境中, 文化之间通过不断交流还可以使文化相互渗透并最终达到文化融合的状态。

美国参议员J·威廉·富布赖特于1946 年提出富布赖特法案, 确立了美国与外国的学者和学生到对方国家交流进修的方案。富布赖特项目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大规模国际合作交流项目, 旨在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来促进国家间的相互了解, 迄今为止已有来自140 多个国家的255000 人参与过此项目。在该计划的支持下, 各个国家之间通过交换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专业人员和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和教学, 极大地促进了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中美富布赖特计划是该计划中的一部分, 在该计划的支持下, 中美两国在教育研究, 文化交流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美国教师中国访学团来到中国游历并参观孔子学院后, 对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样, 中国学者也能接触美国当前的学术思潮和先进的教育制度。双方的访问学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带回自己的国家并推而广之, 使得两国的文化得到传播、交流。这样, 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意识形态, 双边关系才能得到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 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影响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而不断扩大。研究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乃至西方文化的差异、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最具实际意义的课题。21 世纪的公民要面向未来, 着眼全球, 珍惜不同文化的差异, 努力创造一个多元文化的语境。“所谓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形: 各种文化形态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活动的空间, 它们彼此间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 而是同时共存和互补。”[5]而“对话”是创造这一语境的唯一途径, 因为它使具有不同文化的人能够跨越所有的障碍, 创造出一个健康的、包容性的环境, 使不同文化求同存异并最终达到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张瑞华.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国麻将[J].外国文学评论, 2001 (1) :96-100.

[2]Tan, Amy.The Joy Luck Club[M].New York:Ballantine Books, 1989.

[3]李冰芷.多重的交响——试用对话理论解读《喜福会》[J].湖南第一师院学报, 2008 (6) :104-106.

[4]徐颖果.文化研究视野中的英美文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相互关系论文 第5篇

1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

1.1建筑设计概念。建筑设计是建筑物在建造之前就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是设计工作人员按照工程施工和规划任务去进行分析,将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或者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其中可能发生或者发生概率较大的不足和问题提前做好预防和处理措施,是一种事前构思和对全面总结的设想工作模式。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建筑设计是一种以备料、施工组织、工程施工方法选择、施工配合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工作模式,针对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并且使得建筑结构能够形成一个全面系统化的工作模式,为建筑工程施工的正常、顺利进行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基础。

1.2文化艺术。艺术是人们从生活中逐渐总结出来的,通过对生活的歌颂,利用创造性的想象力将美体现出来,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其艺术的体现形式个不相同,在建筑设计上,我国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在现代化建筑的艺术体现上,不仅融合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艺术形式,还将本民族的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出来,构建了符合人们生活和享受的建筑艺术环境。在现代生活中,建筑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必不可少的,它一方面彰显了我国的文化和实力进步,一方面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减少了压力,更有利于和谐文明社会的建立。

2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背景

艺术的相互融合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文化;融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G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30-01

在校园中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寻找到合适的载体是个关键问题。而校园文化正是合适的载体之一。校园文化涉及到了校园的各个层次、涵盖了校园的所有的人员,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师生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由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观念、办学宗旨、校训等,是学校的灵魂。通过校园文化传达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模式,有利于消解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以校园文化作为载体,就是将校园文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实现,更好地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师生精神世界的多方面需求的满足;有利于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并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应自觉地利用和挖掘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优势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为了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是现代管理活动成功的保证。因此,一切管理工作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由此决定了不论是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要立足于人这一根本问题。我们绝不能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纯粹的受管理的被动客体,这会严重挫伤他们主人翁的积极性,既不符合现代教育管理的要求,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聪明才智,有碍于学校的发展。因此,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发掘出一种能激励师生以“爱校如家”的校园文化,并用这种文化来培育人,才能使学校更好地蓬勃发展。

二、加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必须加强党组织对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因为文化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联系密切。党组织领导校园文化建设,既能加强党的权威、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及工作内容、提高党在员工心目中的地位,又能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更好地发挥党的保障作用,从而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氛围条件。

三、引导员工积极参与管理

必须改进工作方式,引导职工积极参与管理,提高整体管理能力。要确立员工的主人翁地位,真正实现民主管理,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一是必须改进工作方式,党政领导要多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工作的透明度,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一方面及时定期地向全体师生做学校形势任务教育,让职工了解学校的发展形势和工作任务及目标,也让员工知道学校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宣传校园文化精神及近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真正做到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手段置于广大员工监督之下,接受员工群众考核评价,以达到彼此互相理解、互相监督的目的。二是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服务、教学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一个紧密的互相依靠、互相促进的利益共同体。这既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也强化了师生的主人翁意识。

四、以科学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必须根据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特点,以科学的方法积极开展工作。因此,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做到与时俱进、对象明确、层次分明、实效明显。具体来讲,就是教育和引导师生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念,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特别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学生作为重点。要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采取特定的方法,走“集有声教育、有形活动、有效措施于一体”的潜移默化的新路子。

五、强化引导和指导,激发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作用

当代社会社会主义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相互融合,一些低俗的文化业也就不可避免的渗透到纯净的校园文化之中,给校园文化带来了十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我们广大的教师要权力避免“教书”与“育人”相脱离的产生,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挥自己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努力成为能够正确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提高校园文化整体层次的领航人。

六、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改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层次的不同,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受教育层次多元化,二是如今信息获取方式多元化,三是价值观念多元化。如何在这样的形势下将不同价值取向人的思想意志统一起来,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的一项新的课题和紧迫任务。面对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要在继承过去好的经验做法的同时,一方面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 创造新经验。另一方面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借助校园文化新载体,努力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渠道和空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晓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浅谈[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

[2] 张炬 姜荣.大学生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探究[J].科技信息.2011(21).

[3] 许庆华.高校校园文化的解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前沿.2004(09).

浅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相互融合 第7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相互融合,关系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1. 两者的区别。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会计主体和基本职能上存在差异。企业内部各层次的责任单位是财务会计工作的主体, 着重突出以物为中心, 而管理会计是以整个企业的工作为主体。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以企业内部为方向, 侧重为企业内部服务, 履行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等职能是其主要任务。财务会计侧重对外的财务工作, 财务报告、反映财务情况是其主要职能。

2. 两者的联系。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会计的两大基本分支, 两者起源于同一个母体, 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中, 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准确良好的财务报告可以为企业做出更好的预测和决策, 因此, 两者的有机结合是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的重要探究方向。

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必然性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虽然存在一定区别的差异, 但是其都是为企业谋取利益和发展的的重要管理方式。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两者的融合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是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出路, 企业必须将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企业管理模式摒弃, 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作为管理环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两者的相互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情况越来越多, 在如今的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内在需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网络技术的应用为现代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巨大条件。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方法已经适应不了不断更新的财务分析过程, 落后的财务管理被淘汰的事实已摆在眼前。而管理会计作为各种计量方法的基础, 其可以借助大量的网络技术的优势对各种信息的加工与整合, 大大提高了会计管理效率与会计信息质量, 两者在会计管理工作中的协作需要和关联程度已经普遍受到关注。

2.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外部需要

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共同完成的, 其各个部门本身的分工与职能虽然不同, 但是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各个部门之间的界限也是模糊的, 交叉部分也显而易见。在现代的企业管理模式中, 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越来越重要, 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本身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而,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是必然趋势。

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意义

1. 提高企业信息容量, 满足信息需求

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已成为企业扩大信息容量的热门途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既带来了便利, 与此同时也带来诸多弊端, 企业对投资风险的预测和效益的准确性要求越来越精确, 企业越来越重视风险的评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能有效地整合信息资源, 为企业提供精确的所需信息, 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主动权, 为加强风险评估提供信息基础, 加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2. 促进信息制度的完善

网络技术的强大力量已经使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更依赖于网络技术的更新。网络技术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的技术支撑, 使信息的快速整理与传递成为可能。建立完善的信息制度是企业的创新与发展重要的制度保障。

3.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创新力是保持企业活力的灵魂, 是推动企业前进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 单一的财务会计方式已成为过去, 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既能避免获取信息的单一性, 又能提高信息的准确度, 为企业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提供重要的条件, 因此, 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进步发展的活的源泉。

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对策

1. 转变传统观念, 树立正确的会计新观念

会计工作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中坚力量, 是企业信息安全的守护神。企业在加强会计人才培养和引进, 提高会计工作人员职业素质的基础上, 更要注重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 扩大企业信息容量, 获取全方位的数据信息。企业要循序渐进, 加强各方面的建设, 做好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 做好解决问题的准备。

2. 加强对会计管理部门的管理

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 一般情况下, 财政部门承担着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管理工作。这种混乱的管理模式给企业的会计管理带来了不便, 同时也阻碍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 进而影响到企业的信息管理。因此, 为形成系统的会计管理模式, 企业应设立独立的会计管理部门, 保证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 更好地促进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有效的会计管理方式可以为企业获取更多的信息提供保障。

3. 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俗话说, 无规矩不成方圆, 行之有效的会计管理制度是企业会计管理建设的需要。对内部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是企业运行的最基本条件。因此, 加强会计管理制度的建设, 可以明确会计员工的分工, 设置权限, 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指导与控制。

五、总结

总而言之, 加快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是各企业获取有效信息和扩大信息量的必然途径, 安全、正确的财务报告是企业追求的目标,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能够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佳立.浅析企业的财务会计问题[J].会计研究, 2011 (20) :36-37

[2]张强.企业管理涉及的相应问题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报, 2010 (08) :67-68

艺术的相互融合 第8篇

一、文化教学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语言, 不同的语言也受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语言表达方式、语言思维方式、语言交流方式等各个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首先, 文化差异给学生带来的最大障碍就是它影响了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跨文化交际是每个学生未来生活与学习中必须面对的一部分内容, 通过文化教学克服文化差异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障碍, 不但是教育的需要, 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1]。其次, 文化教学是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 即不但掌握了语言知识, 同时还要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还是对语法结构、语言外在形式等方面更加注重, 而对语言环境、文化差异较为忽视, 应该说对文化差异不了解, 就不可能能够进行正常的交际。再次, 文化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保障。很多时候, 当我们走出国门, 到真正的英语交际场合时, 才会意识到我们的英语水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就好像, 当与外国人打招呼时, 我们很多学生还是习惯的用:“Have you had your meal?”“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等中国式常用方式, 而不是用简单的一句“Hello!”或者“How are you”, 这让很多外国人都感到茫然, 以为对方要请自己吃饭。由此, 文化是存活于语言之中的, 两者是一个整体, 脱离其一都不可以独立发挥作用。

二、中职英语教学中中外文化相互融合的有效方法

中职英语教材按学期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学习阶段与目标, 二年级时在教材中引入了“职业模块”, 即是对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一种强化。而对于中职英语教师而言, 职业模块教学正是教师进行中外文化融合的绝佳平台。根据“职业模块”的特点, 教师可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便在教学中使中外文化能够更好的融合。

1. 构建互动课堂, 促进文化融合。

严格来说, 英语仅是一门语言, 教师若从科学的角度开展英语教学, 笔者认为过于复杂, 既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又不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因此, 教师可从语言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工作, 即构建师生间的对话课堂, 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汉语与英语的对照使中外文化有机的融合。例如:在讲“Thanksgiving Day”一课时, 本课详尽的叙述了美国的传统节日———感恩节, 是中职英语教材中以美国传统节日为观照的阐明中外文化差异的重要一课。在本课中, 笔者一改读———授课———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 将整堂课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找出课文中的生词;第二部分, 学生读、教师翻译, 或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读, 一组翻译, 随后反之;第三部分, 围绕课题展开师生对话;第四部分, 课堂总结。分析:对话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每一堂英语课都要导入对话部分。在这一课中, 笔者将阅读与对话相结合, 构成了课堂的主体;并将阅读与翻译同时进行, 其一, 是将中外文化进行完整的融合, 使学生在阅读中对照汉语翻译, 感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语句的不同表达方式;其二, 是对随后的师生互动所做的重要铺垫, 使学生能够在前提认识下更好的进行对话活动。

2. 从细节入手, 融合中外文化。

在英语教学中, 要想构建有效课堂, 促进教学质量, 首要前提是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仅用英语与学生交流, 又不能仅用母语与学生交流。要融合中外文化, 即采用汉语、英语并用的方式, 渗透到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 使学生在对照中了解差异, 提升学习效率。例如, 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将英语词汇的多层次含义用中文标注出来, 让学生主动探究中外文化的差异, 使中外文化融合促进学生更全面的掌握英语词汇的有效策略。再如, 让每一位学生分别用英文和中文给老师写一封信, 要求内容相同, 教师可在学生的信中关注学生对英语书面语的用法, 并通过中英文对照了解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掌握状况, 而这也是使中外文化融合促进至少渗透的有效策略。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中外文化的融合应当贯穿于中职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 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融合与渗透策略, 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消除文化差异对学生的影响。新时期的中职英语教学应当结合社会的需求, 教师首先要避免理论性教学, 其次, 避免将教学工作仅限于围绕教材开展, 要正确分析语言教学的特点, 使教学与生活接轨, 从而更好的彰显英语教学功效, 提升教学质量。

摘要: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一种语言的产生其背后必定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语言, 因此, 认识语言文化的差异, 通过有效的方法将中西文化进行相互融合并在教学中渗透, 是提高中职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中职教育,英语教学,中外文化,融合渗透

参考文献

艺术的相互融合 第9篇

一、当前初中美术教学的状况

1.初中生把精力都放在了中考必考科目上, 对美术学习不上心。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多, 人才数量庞大, 这给初中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他们的学习只是单纯地为了考试。因此, 很多初中生认为自己不用浪费太多的时间在不需要考试的科目上。另一方面, 初中的美术教师上课也不用心, 他们认为学生只要会画画就好了, 忽视了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上课时就放一幅画, 让学生照着画, 然后在下课之前收上来。这样的美术教学内容十分无趣, 只会加剧学生对美术的厌恶。

2.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 也不看重美术教育。美术教学需要很多材料, 像水彩笔、宣纸、毛笔等材料。但是我国的很多初中学校都普遍认为美术学习没有任何的意义, 因此学校的各项资金也都没有用在美术上。更有甚者将美术课取消, 换成了数学课等重点课程。这就出现美术教学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 最终致使学生的素质无法得到提升。

3.美术教师缺乏人文教育的知识素养。目前, 我国的美术教师往往把授课重点放在了怎么教学生画画上面, 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没有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还有一些教师虽然看到了人文教育对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达不到一定的高度, 无法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到头来, 学生的美术教育还是一片空白。

二、将初中美术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在一起的方法

1.实现美术教学环境的人文化,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例如, 美术教师在教学生剪窗花的时候, 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先教学生几种不同的剪图案的形式, 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去参与, 自己去实践, 但是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提醒学生, 每个小组成员剪的图案不能一样。通过实践既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美术学习中, 又能让他们自己动脑剪出与众不同的图案。同时他们也可以在小组动手中学到他人的好的剪纸思路, 进而实现共同进步, 共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能让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还能让他们学会观察及合作。

2.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美术。处于初中时期的学生都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 我们教师不能再采取一味地“喂”的教学手段, 而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学习。学生只有自己真正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遇到问题时只有自己积极地动脑思考, 才能获得属于自己对生活和学习的独特感悟。例如, 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房屋时, 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画画手段, 可以画素描, 可以用毛笔画, 也可以用蜡笔画;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画画角度, 可以画客厅, 可以画卧室, 等等。总的来说, 我们的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独立自主地画画, 而不是让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图片来画。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就能够形成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能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在这样的美术课中, 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了合理的开发, 对生活也就有了更多的感悟, 也就更加热爱美术课了。

3.美术教师要和学生交朋友。我们都知道, 学生都喜欢上和自己玩得好的教师教的课程。这些教师在上课时, 学生都可以很好地和他们互动, 学习的热情也很高涨。因此, 我们在美术教育中要积极地加入人文教育。但是美术教师一定要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 要建立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 美术教师要用和蔼可亲的语气给学生讲课, 要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观点和看法, 注意主动地询问学生的思想以及看法, 让学生爱上美术这一门课程。

4.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要人文化。教师要时刻将人文教育观念铭记心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 因此, 我们要用积极性的语气和态度对他们进行评价, 积极引导他们加入美术这一大家庭中来。对于那些美术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 教师要多鼓励并积极指导他们。此外, 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以及自我评价,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缺点, 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总之, 人文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美术教师要把美术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进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摘要: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美术、音乐这样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审美情趣的科目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教好美术, 怎样让学生真正地了解美术的内涵成为了美术教育工作的难题。我们研究发现, 美术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画画的能力, 还要提升他们对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 陶冶他们的情操。本文首先指出了当前初中美术教学的状况, 然后给出了将初中美术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在一起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育,人文教育,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利云.初中美术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策略[J].考试周刊, 2012 (87) .

[2]李晓旭.论高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大众文艺, 2013 (18) .

[3]吴登浪.浅谈初中美术教育在当下教育形势下的作用[J].读与写, 2009 (6)

艺术的相互融合 第10篇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陶冶学生的情感,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在阅读中, 学生在得到精神享受的同时, 还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同时还可以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去。

一、在快乐中阅读, 在阅读中快乐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 要鼓励学生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 读出自己的见解, 读出自己的认识, 读出自己的韵味, 让他们的个性在阅读中得到张扬, 心灵在阅读中得到放飞, 让他们充分享受文章的神韵, 享受阅读后的快乐, 从而让学生喜欢读书。

二、在阅读中积累大量的知识

阅读有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而课外阅读是积累材料的主要来源。在快乐阅读的前提下, 学生会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 并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学习大量的写作方法。

(一) 将阅读积累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

广泛的阅读可以使学生思维敏捷、情感丰富, 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但这些写作素材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工整理, 变成自己的语言。这就要鼓励学生写周记、写日记, 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来, 把身边自己感兴趣的事记下来, 用上自己积累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以日记的形式自由表达。教师要告诉学生写日记并非像写作文那样有字数限制, 而是可长可短, 生活每天都有可写的素材, 只要抓住其中一个值得写的地方, 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记述下来就可以了。长此下去, 自己的作文水平将大有提高。

(二) 要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

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作文成功与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主动畅游书海, 不断接受文化熏陶, 主动培养审美情趣, 为作文储备大量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 那么知识储备就贫乏, 就很难培养作文兴趣。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实践也告诉我们, 大量阅读文学名著, 阅读其他相关书籍, 在扩大学生的视野的同时, 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还可以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 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学写读书笔记。

读完一篇好的文章, 学生一定会有很多感想和收获。写读书笔记就是学生练笔和积累素材的好方法。阅读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就着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想, 或摘录文中的佳词妙句, 或体会文章的写法。写好后, 教师定期选出优秀的笔记读给同学听, 让同学学习, 同时也给写得好的学生以鼓励。这样读写结合, 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就逐步养成了, 不但扩大了知识视野, 也不断提高了作文能力。

2. 练习仿写。

练习模仿范文是初中阶段有效的习作方法。一篇文章或一段话, 我们可以抓住全文的构思、开头、结尾、前后照应、句式表达、文章段落、修辞等几个方面进行仿写。这样, 读与写就巧妙结合起来了, 达到了文与文读写的结合。

3. 扩写和缩写的练习。

比较短小精彩的文章, 让学生练习扩写, 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篇幅较长的文章就要练习缩写。缩写就是在不改变文章的原意、主要内容、基本结构、顺序和体裁的前提下, 对长文章进行压缩, 把它变成篇幅短小的文章。

4. 练习续写。

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写出课文的结果, 这个结果既要符合情节的发展, 又融入自己的想象, 让文章有一个自己认为比较圆满的结局, 从而提高写作的水平。

5. 勤写多练, 作文以外多下工夫。

学生在平时要利用课余时间多练笔, 这样写作时才得心应手、一挥而就, 不要到临场时才知道就为时已晚。因为作文的素材是平时观察和积累起来的。如果平时不练笔, 不下苦功夫, 那么积累的素材固然就少, 作文时不是写得简单, 就是像流水帐, 毫无特色, 没有材料可写。这就要求学生加强课外练笔, 勤写多练, 提高作文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 每周写周记, 把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 不断地练笔, 天天坚持, 作文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艺术的相互融合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相互融合

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而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新情况、新问题:经济成份和利益的多样化导致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导致职工的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使职工的思想理论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日益增多。伴随着这些新情况,如何实现企业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融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既紧迫又困难的课题。

一、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队伍的自身建设,使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实现党政干部一体化

思想上合才能做到工作上合,企业的主要领导,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本身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对象,其对待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思路、政治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因此党政“一把手”要讲团结协作,克服争“你说了算,我说了算”的主观主义,提倡“中心、核心、两心并一心,心心相印”,主要领导要有全局观念、整体思想。所以,应建立起一个党政领导齐抓共管的格局,建立起一个管人管事管思想相结合的新机制。有了这样的格局和机制,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所需的纽带问题就很自然地解决了。

从事管理工作的行政管理干部往往存在类似的思想观念,既:我只搞生产、抓效益,思想政治工作有书记;忙不过来没有时间;还是管理直截了当,思想工作太费事等等。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主要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改变这种观念,首先要使其进一步增强对“思想政治工作也出生产力”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只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在提高职工的素质上、落实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上,思想政治工作就能出生产力。其次要使其看到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是不可分割的:科学的管理本身就包含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也属于管理的范畴。把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一起做,既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和刚性,又能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要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思想。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任务,经济效益是企业的主要目标。思想政治工作服从于经济建设,服务于生产经营,这是国家经济建设的要求,也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紧扣经济建设,主动搞好服务,把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去,在提高职工的素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上下功夫,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身的价值。在这个问题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自觉克服思想政治工作凌驾于经济建设之上的错误倾向,要坚定不移的为企业经济建设做好服务补给。

二、思想教育过程中加强人文关怀,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人为本的开展管理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都是做人的工作。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职工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一方面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党性原则,另一方面加强管理工作的人情味,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性和管理工作的人情味有机结合,主要切入点就是在职工队伍中塑造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相互融合:

1.让全体职工树立为企业生存发展而奋斗的理想信念。职工是构成企业的主体,职工们的价值取向影响一个企业的兴衰,如果职工们的核心价值观缺失,出现偏执、僵化甚至错误,就会对企业发展不利。反之,则会促进企业发展。因此,我们要让每一名职工明白企业是施展个人抱负、提升人生价值的舞台,更是职工及家庭赖以生存发展的道理,使职工们自觉将个人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2.让全体职工树立大局观念,发扬合作、团结精神,克服自私的狭隘的思想观念,打破小团体利益,把全体职工拧成一股绳共同去克服困难,完成企业担负的各项任务。

3.让全体职工树立共享、信任的价值观。党政干部要善于让全体职工共享企业取得的点点滴滴成绩的喜悦,及时向全体职工通报企业的经济效益及上级部门的认可赞扬,让职工们在分享喜悦中更加珍惜单位的荣誉。思想政治工作还要敢于伸张正义,在单位树立正气,让典型成为“香饽饽”,让每一名职工分享公平公正的待遇,从而树立信任的价值观,使每一名职工心悦诚服地投入为企业拼搏之中。

三、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实现生产经营过程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

当前,企业的运作方式、职工的生活方式正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历史性变革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企业的管理工作开始迈向市场化、现代化。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当然也应该及时跟上和适应这种变化,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生产现场和营销市场是职工实现劳动价值和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场所,也是职工人际交往、思想交流的主要场所。及时、灵活、有效地做好现场上和市场上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途径和有效办法。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三点:

1.组织上保证。随着市场的拓展,职工外出工作机会增多,人员增加,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增大。这就要求做到哪里有基层单位,就把党的组织建到哪里;哪里有生产经营活动,就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里。不够条件成立党组织的地方,挂靠单位党支部的党员责任区及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覆盖到。无论是项目承包,还是临时组队揽活等何种经济活动方式,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渗透其中,绝不能挂空挡。

2.工作上渗透。思想政治工作要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始终,即在问题决策、计划实施、工作现场、经验总结等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穿始终。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围绕本单位的中心任务,针对各个时期的职工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做工作,认真履行思想政治工作职能。

3.素质上过硬。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做到参与、渗透,与管理工作达到有机结合,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学习新知识,掌握硬本领,既当思想政治工作战线上的行家里手,又要成为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工巧匠。只有这样,才能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说得上话、帮得上忙、插得上手,达到企业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融合。

综上,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新时期,只有坚持党政干部一体化,以人为本的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将企业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融合,才能使企业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Z].中发1999,17 号文件.

[2]李伟为.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J].中国核工业,2007,(6).

“引进来”与“走出去”应相互融合 第12篇

导致这种局面的首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引进来”与“走出去”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偏颇。“结合”在形式逻辑上意指事务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辨证逻辑上指事务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现实工作中, 人们往往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看作并列而无关的两项业务, 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 认为“引进来”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而“走出去”会使资本外流, 影响当地经济建设。受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影响, 许多人认为只有在大力发展“引进来”并形成比较优势之后, 方可推进“走出去”。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地方是一手抓“引进来”, 一手抓“走出去”, 或者抓“引进来”硬, 抓“走出去”相对软。在我国部分地方, 长期单方面发展“引进来”, 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剩, 国内市场严重饱和, 方不得不采取措施推动“走出去”, 造成战略上被动、物质上浪费、经济发展步伐上滞后的现象并不少见。

殊不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 传统经济学的原理需要修正, 占有资源已经不再重要, 整合资源的能力才是国际竞争的核心。因此, 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体必须“走出去”发挥优势, 没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体同样需要“走出去”, 并通过“走出去”营造新的优势。更为重要的一点是, “走出去”可以整合到“引进来”所不能整合的资源。所以, 在战略指导思想上, 二者应该并行不悖, 且相互融合。因此, 下大气力研究和部署如何“走出去”, 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 是从“市场换资金、换技术”战略向“市场换市场”战略的重大转折。没有这个战略转折, 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模式就会落后, 贸易摩擦就会持续增加, 地位就会被动, 企业就缺乏竞争力。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建立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形成“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双向开放格局, 在整合国际国内资源和市场能力上产生质的飞跃, 我们必须在对外开放战略、经济政策、产业和企业层面加大“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结合力度。

首先, 在对外开放的战略导向上, 把“走出去”与“引进来”融为一体, 互为补充, 而不是各行其是。鉴于国际国内新的分工和竞争形势, 目前要把“走出去”提到首位。

其次, 在宏观政策上使得“引进来”与“走出去”相互呼应。在产业政策上, 国内已经饱和、且需要向外转移的产业不再“引进来”;在市场准入政策上, 对限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家实施最惠国待遇的例外, 限制其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在能源政策上, 对于消耗国内短缺资源的企业和生产流程, 不仅不再“引进来”, 而且要鼓励国内企业到境外资源丰富的产地投资设厂;在国际合作方式上, 引不来的要通过“走出去”打开突破口。

最后, 在企业国际化战略层面, 要引导企业实现垂直一体化分工协作, 进行国内外产业链条整合, 改变过去水平一体化分工的格局, 从根本上避免企业内部资源共享程度低、恶性竞争等损害国家和企业利益的事件发生。

上一篇:计算机教学一体化研究下一篇:菜用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