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课标感悟新教材

2024-08-01

解读新课标感悟新教材(精选5篇)

解读新课标感悟新教材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教育观念,课堂主人,创新

数学是开启科学知识的一把钥匙,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 逻辑性思维, 是提高学生智力的关键.数学好的同学, 自然科学一般都学得好, 科学及综合科好的同学数学不好的几乎没有.既然这么重要, 但我调查后的结果令人沉思, 好多学生都不喜欢数学, 怕学数学, 但不得不学数学, 造成讨厌数学, 甚至有好多学生考学后发誓不再学数学, 甚至有好多人不喜欢做数学老师, 这是为什么呢?怎么做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用好数学?培养好学生的智力, 用这把钥匙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 数学教育该如何操作呢?如何领会新教材, 把握新教材, 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 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 我认为, 在新教材教学中我们应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实验版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授数学知识, 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 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 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 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 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 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 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 切实转变教育思想, 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 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 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 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 才能变挑战为机遇, 更好地使用新教材, 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 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 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 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 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 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 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 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 而是靠“做”会的, 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 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 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动口、动手、又动脑, 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 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 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 不要由教师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 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发挥其主体地位, 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 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 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成其为池塘,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 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 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 填补知识缺陷, 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多鼓励, 而不轻易否定, 恰当指引, 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 更是益友.

3.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 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 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 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 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作为新世纪的教育传统的课堂纪律, 反对过分强调课堂的严肃性和纪律性, 在教育中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 有的学生情境, 特别是数学教育本身讲究严密性, 不利于调动课堂气氛, 故教师必须“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 特别是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时更应如此, 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建立崭新的师生关系,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允许学生向教师质疑, 允许学生有错误, 其实错误也是美丽, 只有在错误中才能使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在课堂上要以人教人, 以心对心, 以情对情, 真诚平等才能使学生自由地想象和创造, 从而愉快地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

解读新课标感悟新教材 第2篇

对于新课程标准在参加国培,之前看过,觉得知识有些顺序发生变化,与以前的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参加国培,通过专家解读,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深刻全新的认识。

1、新化学课程标准,再次强化科学素养观

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再次强调要加强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这是国际形势的需要,因为科学素质代表了国民的素质水平,也代表了国家的科技发展状况。所谓科学素养就是意味着一个人对日常所见所为的各种事能够发现,提出问题,能描述、解释、预设科学,有能力提出并评价。而化学学科因其特有的课程性质,在课程中时时落实科学素养,就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2、整合三维目标,精心设计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咪表涵盖了初中化学化学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应落实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应依据初中化学教学具体内容,抑或形式化、表面化,应有机的整合与化学叫足额中,不能讲三维目标机械地割裂开。这样将无法实现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在日常化学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养成。

3、重视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

十年的教学改革,我们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而实施过程我们往往走向极端。课堂过多注重学生的展示,一堂课下来几乎都是学生的展示,表面上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其背后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浪费了学生很多时间。而新课程标准充分肯定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引导、科学探究,小组合作引导。总之,适合于学生的教学就是最好的。

4、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探究欲望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该表教学效果。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紧密相关。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联系身边的化学,以及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更让学生喜欢化学。在情境创设时,还要从正面引导,注重学生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下感受并赞美化学,有内心的愉悦,以愉快的心情学习化学。

5、强化化学实验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对于化学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很好功能,特别是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技能,启迪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做好化学实验室学好初中化学的关键。虽然这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现理论,那么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方法。

新课标,新教材,新体会 第3篇

一、新教材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的逐步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长春市初中数学学科现在使用的教材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在编排体系上、知识结构上、趣趣味性上都发生了重要变化。第一,新的教材更贴近生活,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更便于理解,也让学生从身边发生的事件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无限魅力;第二,新的教材紧密结合生活,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意识;第三,新教材更贴近新课标理念,更加注重数学的科学性与教学的合理性,逻辑性更强,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如代数式这一节,教材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入手,字母代替数,是从小学算数到初一代数的过渡,比小学更抽象更不容易理解。这种从一般到特殊的关系正是新生学习困难所在,教材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讲解这一知识点时更要了解学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如购买一支铅笔需0.6元,那么购买两只、三只、四只呢?学生很容易答出,此时提出问题若购买X只铅笔哪?自然而然地引入代数式的概念。

二、新教材栏目设置新颖灵活,图文并茂,具有启迪性、探究性。

新教材设置了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读一读等栏目,更关注实践应用,时代感更强,倡导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法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让新的教学观念促使其发生教学行为的变化。以“轴对称”教学内容为例,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轴对称这个较抽象的概念,教师在课前收集很多不同种类的轴对称图形,课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面对不同种类的轴对称图形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小组内人人都有任务,看图思索、合作、交流、理解、总结规律。在这种生态和谐的学习环境下,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保持长久,自主探索、交流总结、人人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当然,知识是需要灵活运用的。因此,当学生对轴对称这一概念有所理解后,将这一概念引入生活中去,让学生自己试一试什么是“轴对称”,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学生间交流与分享,每个孩子都有“学一得多“的知识生成,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于知识的印象,一举两得。

三、新教材促使教师提升教学智慧,采用不同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师要根据每节数学课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解“勾股定理”这一节时,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之前预习并清楚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勾股定理的内容”、“勾股定理的表达式”、“勾股定理的应用”等知识点,可以上网收集勾股定理的有关资料,课上小组内派代表面向全体同学讲解,其他组成员进行补充,教师指导与评价。这不仅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更明确了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课上学生的展示自信而从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讲授中心对称图形这一节时,采用动手操作绘制图形、小组合作探究、课上展示讲解等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开阔数学思维、找寻解题方法、发挥动手操作能力,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新课标中“做数学”的理念。

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时刻认真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学,怎样才能学得更好,怎样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整合教育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己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等书籍,让自己在读书中找寻灵感,在实践中找寻答案,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境界最优化。

研读新课标 解读新变化 第4篇

内容安排次序的调整(如第三部分实施建议,新课标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提前);具体内容的归并(如第三学段阅读要求由原来的11条整合为8条);内容要求的细化(如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评价建议”,分学段对语文教学各个学习领域的评价要求进行了具体阐述);篇幅明显增加(由实验稿的29页增加为80页)。此外,“附录”中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加了16篇(段);“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体现革命传统的书目;增加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教育部“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在一次讲话中指出,这次修订课程标准,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主要立足于“为学生打好3个基础: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综观新课标,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课程性质明确定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对“语文课程性质”这一原点、核心概念的科学、明晰、统一的阐释,衍生出一系列自说自话式的、无谓的争论,使语文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陷入了误区和混乱。现在,理论研究者普遍倾向于认同将“言语性”作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最核心、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习得”,因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两个方面)。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文字运用”仅在前言中就出现了4次。新课标从“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规范、能力等角度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将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思想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这是实验稿中所没有的。这些论述,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学科特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这对于切实纠正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两个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学科的课程标准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权威性。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特性决定了其在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在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在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面临国内、国际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和利益格局,面对当今社会存在的信仰真空、道德滑坡、文化低俗、追求享乐、利欲熏心等问题,语文作为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该承担哪些任务呢?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求比较笼统;新课标则将其具体化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用优良传统、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将语文课程中蕴涵的人文内涵具体化、明晰化。除此之外,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等部分都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强化主流价值取向引领方面有所体现。

需要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在贯彻新课标时,要正确处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究其实可以理解为始终伴随语文课程的“文与道”的关系)。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人文内涵,必须始终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绝不能重新陷入两极震荡的思维模式,为了强化“道”,而脱离“文”,“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否则只能是“文”“道”俱伤。

三、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将原来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并在课程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究竟有哪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呢?当历经十年课改的种种探索之后,人们静心思考这一问题时忽然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似乎早已有明确答案、本应不成问题的问题。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为核心,必须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具体言之,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作进一步强调,并提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会、把握”等具体方法,这恰恰体现了对母语教育特点的正确、科学的把握。

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以统一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新课标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新课标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同时,首次明确界定了“有感情地朗读”。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最主要的目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突出了“自然”的朗读要求,非常具有针对性。

四、高度重视识字写字——识字减数量、写字提质量

随着电脑的广泛应用,人们日常大量使用键盘输入文字,使人们对汉字的读写和识记长期处在模糊化和替代化的状态中,而且,由于一些人只狭隘地单纯从实用的角度认识汉字书写,认为键盘输入已经可以代替写字,久而久之,不但“提笔忘字”日益普遍,错别字随处可见、全社会汉字书写水平每况愈下也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就语文教学而言,有的教师认为指导学生写字是软任务,不但每周上一节写字课形同虚设,就是识字课中的写字指导环节也常常是指导多、练写少,学生真正写字的时间少得可怜!有的教师教学中习惯用播放课件指导写字,即使有教师板书范写,其书写水平也难如人意。

其实,早在1990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教学通知》,此后,1998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试用)》、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2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意见》,直至2011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等文件中,都对加强、改进写字、书法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由于思想认识、师资培养、教材编写、教学研究、考核评价、社会氛围等种种原因,学生的写字水平一直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提高,整体书写水平堪忧。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识字、写字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为了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过程,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理解的过程。写字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何况“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字的书写相比较,汉字的书写无疑是具有最多的讲究,因而也是最须花费心智的一种活动。与此相应,在世界各民族文字之林中,唯有汉字的书写才能形成人类最伟大的艺术门类之一 ——书法。”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第一学段,新课标已将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 600 ~ 1 800个,其中800 ~ 1 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 6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将第二学段的“2 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 6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第三学段的硬笔字还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识字写字“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本标准还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要求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五、增强教学评价的层次性——分学段设定明晰的教学评价要求

对照实验稿,新课标“评价建议”条理更加清晰,提出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和“教”两个方面,语文课程评价的关键词可以概括为:功能——多重;方式——多种;主体——多元和互动;特点——整体性和综合性。具体从4个方面进行阐述: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既承认语文评价的多种功能,又指出要突出其中的“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2.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功能各异,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关注日常评价,多用正面评价,评价设计突出可行、有效);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重视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4.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具体体现在5个学习领域和三维目标方面)。

新课标对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等的评价要求更加具体,层次清晰,具有较强的区分性和操作性。详见下表:

除了以上这些内容,新课标还有以下方面值得关注:

1.在学习方式方面,将原来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改为“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增加了“语文学习应注意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等内容, 明确了学习方式中包含的具体内容。针对语文学习(不仅限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突出了“联系”“整体”的思想:“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着眼于不同语文学习活动之间)、“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着眼于课内与课外、学语文与用语文之间)、“整体发展”(着眼于三维目标的整合)。提出“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肯定了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

2.总目标中增加了“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等内容,体现出新课标已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阅读(积累)等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

3.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内容,体现了对实用阅读策略的关注。

4.在对教师的要求方面,归纳起来,教材层面:增加了“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表明对教材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予以高度重视,要求教师重视对教材的学习和研究);教法层面:增加了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的内容,尤其是增加了“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这也可看作是对过于注重教学生成、忽视教学预设的一种反拨)。

5.将实验稿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改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新课标增加“教科书编者”这一新的对话主体,旨在强调在教学中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文训练,都要注意体会、体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避免不尊重文本、随意“超越”,忽略语文的课程意识、价值导向的现象。

6.新课标专门对“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作了说明。要点:①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在于形成语文应用能力和培养语感,而不在于掌握语文知识本身;②教学语文知识的主要方式是“指导和点拨”,而不应是“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③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要与具体语言实例结合,而不应是单纯的“记忆”语文知识。

需要指出的是,实验稿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新课标改为“课程目标与内容”,表明新课标的制定者试图回应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课程内容模糊不清的诘难。但笔者认真阅读新课标第二部分之后,觉得与实验稿相比变化不大,课程目标与内容仍不够具体、明确。这是否再次说明:语文课程内容的建设仍任重道远?

解读音乐新课标,营造美好新课堂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课程;美好;愉悦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并通过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旋律等不断的变换、对比和不同组合,体现在音乐的音响中,形成艺术形象,来抒发及表达人们内心感情,或描写客观事物,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最神圣的使命就是把音乐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了解现在中学音乐教学的目标,也就是音乐课标。2011年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是在总结近十年课程改革的经验基础和广泛听取一线音乐教师和一批专家意见后的创新与改革。新课标的创新与改革为我们音乐教师提供了很多发挥的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标的课程性质更明确,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的课程性质表现在选材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新教材在歌曲的选材上更适合学生演唱,选择的歌曲都是一些朗朗上口的、旋律优美的曲子,如,七年级第二单元的《青年友谊圆舞曲》、三单元的《银杯》,这些歌曲虽然都是老歌,但它的旋律优美、动听,学生学起来较简单,容易产生学唱兴趣,加之旋律的律动性较强,教师也能够很好地设计教案,学生可以边演唱边表演,通过表演唱,学生能够了解圆舞曲及我国民族舞曲的区别,通过律动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穿插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音乐,吸引学生眼球,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音乐小道具,如,用矿泉水瓶子装上沙子把它当作小沙锤,自己动手做一些京剧脸谱等。本次改版的新课标突出了音乐的“实践性”,强调了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各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的必要性。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了音乐修养,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拓展视野,从而增加了音乐课堂的趣味性。

二、新课标更加突出了音乐课的特点,为教师营造美好音乐课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音乐学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聆听声音始终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要想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首先需要的是设置情境,新教材为教师准备了丰富多彩、富有特点的音乐素材,为教师营造音乐氛围提供了方便。一堂好的音乐课是从聆听音乐开始的,学生听的时间应该在半节课的时间,我们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静下心来慢慢聆听,新教材里有很多优美的国内外经典曲目,如,《友谊地久天长》《溜冰圆舞曲》等供教师选择,教师只要能让学生静下来聆听,那么,一节好的音乐课就算成功了一半。学生对所放的音乐有了明显兴趣,教师就可以带动学生进入自己所设置的情境。只有美好的音乐才能让人身心愉悦,只有动情的表演才能使人身临其境。在课堂上,教师就是一个表演者,带领学生进入一个魔幻般的世界,要想进入自己设置的情境,教师首先自己要先入境,这样,学生才能被你带动进入情境。精湛的演技就如同精湛的教学,我们就像是一个指挥家,让学生随着我们的指挥棒有快有慢、有强有弱地感受音乐,体会音乐,让他们快乐地学习、聆听,快乐地成长,这就是我们上好音乐课的目的和宗旨。

三、鼓励学生的音乐创造,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音乐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是充分发挥学生音乐创造的摇篮,每一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天分,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这就要看我们音乐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什么样的音乐教学环境。因此,新课标的提出不断地促使我们教师更新教学方法,以此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如,过去的音乐欣赏是以欣赏一首单一的乐曲为目标,而现在的新课标则要求采取对比欣赏、律动、想象、创造等多种形式,通过音乐实践和创造,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鼓励学生,开拓思维,让学生有足够的想象空间,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不仅欣赏课不能像以前那样上,唱歌、基础训练等的教学都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够展示他们的氛围,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不断学习新课标,揣摩新课标,把新课标的要求吃透,在个人的教法上也要不断地改进、创新,我们的步伐要跟得上新课标的要求,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天赋。

四、弘扬民族音乐,让学生了解更多元化的民族文化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音乐特点,新课标下的音乐教材比以往教材增加了更多民族的音乐、歌曲,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民族文化、民族特点,从民族音乐到民歌,再到了解民族乐器,学生无不对呈现在他面前的音乐而叹服,在我们的新教材里收集了很多各民族的优秀民歌,这是以往音乐教材所无法比拟的。在课堂上,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穿着各民族的服装,甚至可以让他们跟着视频里播放的舞蹈载歌载舞,去感受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通过音乐了解各民族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族人民通过生活实践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如,歌曲《青春舞曲》的学唱,通过了解作曲家王洛宾,进而了解新疆的风俗民情,再进一步了解新疆歌舞的特点,以及新疆歌曲的节奏特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通过音乐了解各民族文化,是当下新课标的又一个要求,我们还要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中,才能更详细、更具体地掌握新课标。

五、新课标下的教材内容更详细,分段更细致

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各不相同的年龄特征,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各不相同的共性和个性,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各年段的表述指向性更明确,如,感受与欣赏的音乐表现要素标准中关于对节拍的感受标准中分1~2年级,主要是二拍子和三拍子,3~6年级主要是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相对于原标准更明确了。在这种细致的要求下,教师能更好地掌握教学要求,从而能够更好地编写教案,目的明确,学生学起来较容易,而且,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口味,便于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也容易掌握教材,可以根据教材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找到教学的切入口,让学生高兴地、愉快地学。

一个美好的音乐课堂是靠教师精心的经营打造的,当然,一个教学环境的好坏也是要靠学生的努力配合,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想充分地发挥这一特性,是需要一个好的课程标准的,新的音乐课标是在多年的积累沉淀中产生的,是顺应了学生和教师的要求提出来的。因此,要想创建一个美好和谐的音乐课堂离不开音乐课标,要想正确处理好教学问题和教学关系,我们每位教师就要充分领会和贯彻新的音乐教学课程标准,在新课标的思想引领下,努力创建音乐美好新课堂,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努力,为学生的一生幸福而奋斗!

(作者单位 四川省宜宾市第十二中学)

上一篇:高中生物教学的新模式下一篇:效果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