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型的企业

2024-08-29

基于模型的企业(精选12篇)

基于模型的企业 第1篇

1995年Ohlson提出了建立在传统估值模型理论基础上的剩余收益模型 (RIM) 。该方法的评估思想是公司的价值是由现有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未来剩余收益的贴现值所确定。模型的一般表达式如下:∞

其中BV是账面净资产, k为股东权益资金成本, 剩余收益RI等于当期会计收益减去期初账面净资产与无风险利率的乘积。上式通过变形可得:

E (ROEt) 为未来各期的预期净资产收益率。

剩余收益模型和其他模型相比, 自身具有许多优势:首先, 剩余收益模型只要求企业的账面价值和会计收益之间满足净剩余关系 (账面价值的所有变动都应先计入会计收益, 不允许有未经损益表而直接进入所有者权益的项目) 即可, 对会计原则和处理方法并无严格要求。影响净剩余关系的主要是表外项目如混合金融工具、预计负债等, 而目前即使是我国大型的建筑企业存在这些项目的也很少;其次, 模型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在会计信息和公司价值之间建立起了确定的数量关系。对于建筑企业由于其生产环节较多, 使用剩余收益法能看到各价值驱动因素的情况, 从而在评估价值的同时也有利于管理层对企业进行价值管理。

剩余收益法还包括另外一种模型——经济增加值 (EVA) 模型。EVA和RI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将账面价值和利润的会计计量加以调整, 剩余收益RI可以调整为经济增加值EVA, 可以说EVA是一种特定形式的剩余收益。计算EVA时, 多数情况下需要对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进行5至10项调整, 才能使其达到精确程度。这个过程比较复杂, 而且哪些需要调整RI哪些不需要都是由评估人员主观决定, 所以本文选择适用范围更为广泛的RI模型来对建筑企业进行评估。

二、评估模型的改进

在剩余收益模型中, 因为净资产回报率是ROE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财务评价指标, 直接对其预测准确率较低, 所以有必要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更为基本的评价指标。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 还可以在利用剩余收益模型估值的同时, 清楚地看到价值各驱动因素的情况。本文借助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将ROE向下分解, 尽可能地将与建筑企业价值创造密切相关的比率反映出来。

比率的选取遵循以下四项原则:一是选取建筑企业的价值驱动因素, 即反映企业价值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或是对建筑企业价值创造影响较大的指标, 而不是直接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二是数据的可取得性, 即统计资料要能够较容易地取得;三是数据的可预测性, 所选的指标应较容易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四是选取的比率间要具有一定的相互制约性。

根据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净资产回报率ROE可分解为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和权益乘数。三个比率分别反映了企业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即:

ROE=ATR×MOS×EM

式中, ATR代表总资产周转率 (Assets Turnover Rate) , MOS代表销售利润率 (Margin On Sales) , EM表权益乘数 (Equity Multiplier) 。

对这三个指标分别进行分解:

式中, S代表销售收入 (Sales) , A代表总资产 (assets)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 企业的总资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存货、固定资产和应收账款。故:

式中, ITR代表存货周转率 (Inventory Turnover Rate) , FAT固定资产周转率 (Fixed Assets Turnover Rate) , ART代表应收账款周转率 (Accounts Receivable Turnover) , OA代表其他资产 (other assets) 。

式中, MOS中用的是营业利润, COS代表销售成本率 (Cost Of Sales) , EOS代表销售费用率 (Expense Rate) , OR (Other Revenue) 代表其他收益, 包括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

式中, DR代表资产负债率 (Debt Ratio) 。

所以:

利用财务比率来预测账面净资产BV。

将 (5) 、 (6) 式代入费尔森模型中, 则改进后的模型为

下面对 (7) 式中分解得到的财务比率做一解释:

存货周转率 (ITR) 。建筑企业的存货主要包括施工原材料、尚未竣工或尚未办理工程结算的在建工程, 存货周转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筑企业的劳动效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 (FAT) 。建筑企业的固定资产主要是机器设备, 固定资产周转率的高低能够表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是否得当, 结构是否合理, 利用是否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技术装备实力。

应收账款周转率 (ART) 。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 表明公司越能及时收回应收款项, 这不仅能增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还能使企业降低资金成本, 是建筑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保障。同时也是债权投资者比较重视的一个指标, 所以该指标也间接地反映了建筑企业的债权融资能力。

销售成本率、销售费用率和其他收益比销售收入 (COS、EOS、OR/S) 。将销售净利率分解为这三个指标, 一方面能够使评估人员清楚地看到影响利润的主要因素情况, 可以反映建筑企业对成本费用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这三个指标对于建筑企业的股权融资来说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资产负债率 (DR) 。既反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 同时也是建筑企业在进行债务融资时, 债权人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上为改进后模型中需要预测的7个指标, 具体数据的预测方法与折现现金流量的数据预测方法类似。除此之外, 对建筑企业未来收益增长率的预测主要要考虑宏观经济环境及建筑企业的经营方式。最后需要注意的是, 原模型中使用的是综合收益的概念, 由于建筑企业几乎没有需要可调整的表外项目, 所以综合收益可以用净利润来代替。

三、评估模型的实际应用

上海建工 (600170) 于1998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是上海施工行业的龙头企业, 主营业务包括各类建设工程的总承包、设计、施工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等。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给上海建筑业带来新的动力, 做为龙头企业的上海建工将是直接的受益者。尽管可以预测在未来的两年公司会有一个很好的业绩, 但因为公司目前主要的业务集中于上海, 该地区建筑市场相对开放, 行业竞争激烈, 接近完全竞争市场。所以本案例假定在预测期后, 公司的剩余收益为零, 即公司不再能够取得超过正常收益部分的超额收益。结合世博会建设时间计划, 根据公司制定的经营目标, 对上海建工的各模型变量预测如表1所知。

各指标的预测思路如下:

首先, 预测销售收入, 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出由于市场竞争激烈, 上海建工的销售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综合考虑历史增长率与未来两年上海世博会对企业的影响, 未来增长率预测为20%左右, 在2010年后逐步减少。

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以及应收账款周转率的预测是根据这三个比率的历史发展趋势, 及相对销售收入的变化进行预测。

对销售成本率的预测是基于2007年物价全面上涨, 政府进行了较有成效的宏观调控, 所以预计2008年的销售成本率仍维持2007年的水平, 2009年是世博会场馆建设的高峰期, 根据企业的经营报告, 目前已在积极开拓其他省市及海外市场, 预测销售成本率能够有所下降。鉴于未来几年国家的宏观政策紧缩, 将增大企业的财务费用, 未来新市场的开拓, 预计费用率会逐年上升。

从历史数据看, 上海建工的资产负债率在近几年稳中有升, 但资产负债率相对于销售收入的比率则在缓慢下降。由于世博会建设因素, 又由于2010年世博会对建设施工的管制, 所以预测该比率会经过一个先显著上升, 又缓慢下降的过程。

其他数据可根据以上预测数据计算得到。市场无风险报酬率按2008年三年期国债利率0.0392, 由于国债是单利, 换算成复利为0.0378。通过与上证综指的回归计算得上海建工的2007年的β值为0.8885, 市场风险溢价根据国外研究成果和我国股市现状保守估计为0.6, 最后通过CAPM模型得股权资本成本为0.0925。2007年末公司每股净资产账面价值为5.60元, 在公司在2012年后剩余收益为零的假设基础上, 根据模型可得公司的股票价值为6.08元 (5.60+0.00+0.23+0.08+0.09+0.08) 。目前上海建工股票的市场价值7.6元超过了其内在价值6.08元, 意味着市场上公司的股票价值被高估了。

参考文献

[1]冯春丽、李正伦:《企业价值评估与投资决策》,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冯春丽、李正伦:《企业价值评估与投资决策》,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方芳、周传道、李由:《资本市场中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6期。[2]方芳、周传道、李由:《资本市场中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6期。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型研究 第2篇

平煤集团公司总医院 任文杰

地址:平顶山市矿工中路南1号院 邮编:467000

【内容提要】本文在确立价值链管理历史地位和界定价值链科学内涵基础上,从价值链管理与医院文化建设的关系、价值链管理对医院文化建设的作用,价值链管理与医院文化的有机结合等方面的问题,剖析了价值链管理的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战略应用,近而在医院价值链管理模中,高度提升医院文化形象,锻造团队凝力,提高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公信度,使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引言 *

“价值链”是哈佛商学院的迈克〃波特在《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价值链理论和实践有了很多新的发展。价值链管理是“一种基于协作的策略,它把跨企业的业务运作连在一起,以期实现市场机会的共同愿景”。价值链管理是当前国际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向,也是国内企业富有潜力的应用领域。在市场经济时代,价值链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个领域,并显示出了其在超越竞争对手方面的决定性优势。价值链管理在医院文化中的应用,也正是基于了价值链管理对医院文化的重塑作用:即创造一 个价值链管理体系,以更好满足和超越受众需要,并将这种需要上升为企业的理念和文化。

一、价值链管理与医院文化建设的关系

医院文化,其实是企业文化的翻版,是医院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和思想精神活动的总和,其目的是变传统的经验管理为先进的文化管理 ,使之更着眼于树立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员工个人的目标与医院的愿景自然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员工日常工作目标和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

医院价值链包括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主要包括生产资源的获得,医院的生产运营,服务交付体系的管理,营销和销售的管理,医疗服务的交付。它所考虑的不仅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一种或几种因素,而且考虑到了它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的协调,相互间的联系及每一因素在整体中的地位与作用。价值链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链中各成员像团队般工作,每个成员都为全部过程增加相应的价值——快速反应、更准确的信息、更好的服务等等。价值链以受众的需求为改良企业行为和经营理念的导火索和衡量指标,达成对链中成员的充分的无缝结合,近而形成一种合力,这种合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团队精神,也是我们所追求的“院人合一”的文化境界。就这点而言,价值链管理与医院文化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价值链管理对医院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价值链管理,可以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可以使医院逐渐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价值链管理的核心是使医院形成竞争优势,而实现竞争优势是组织内部的协同效应,协同效应将组织内部的各项战略活动实现有机整合,促使成本降低,创新能力增强,竞争优势的模仿性难度加大,团队的合力增强。同时,它能自动的与医院文化相结合,逐渐构成文化品味的组成部件和体现方式,使医院上下达成共识,进而产生巨大的内聚力,形成本单位的文化体系。

(二)价值链管理,促进医院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价值链管理的对象是在价值链上流动的产品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和信息的全部过程。管理的目标是在协调工作活动的进程中,高效率和高效果相辅相成,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价值链管理在文化建设方面也不例外,它将医院文化的具体环节和要素确定下来作为实施管理的对象,同时对各个对象做清晰的梳理和分解。使医院跳出了“人管人、人看人”的老路,将医院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要求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医院管理工作排除了人为因素和传统管理方式的干扰,减少随意性,增强科学性,使执行制度严格化、经常化、普及化和持久化,从而也消除了由于人为因素在管理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

(三)价值链管理,使“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落 到实处。价值链管理实际是为了创造一个价值链管理体系,以更好满足和超越受众需要,并将这种需要上升为企业的理念和文化。有了共同文化体系,价值链中各成员合作得更好,就会更好的与顾客的沟通,更好的倾听顾客的称赞和抱怨,为顾客解决问题,在各方面真正落实“受众是上帝”的经营宗旨。员工在不断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中,既得到了培养教育,又在无声润物的培养过程种升华了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从而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凝练了团队的合力。同时,价值链还能准确预测顾客不同的需求变化,并能够通过换位思考准确衡量顾客对服务价值量的判定,影响管理者不断满足顾客潜在的需求,价值链向顾客传递的是区别与其他医院的服务,增强顾客的归属感和地位提升感,从这一点看,价值链管理与医院文化建设是一致的。

(四)价值链管理,对医院流程、文化的重塑。现在大部分医院采用的传统的职能型结构是依据专业化分工设计形成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每个人都习惯“对内”向各自所承担的专业化工作负责,“对上”遵照上级的指示执行,没有人也没有资格对整个工作过程的负责,也没有人“对外”向顾客负责,结果往往使流程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并导致整个工作过程协调的机构和人员大量增加,加重了企业运作的成本负担,显然传统的职能型结构已不能适应新经济下企业发展的要求。而流程型它强调以首尾相接的、完整连贯的整合性 业务流程来取代过去的被各种职能部门分割的、不易看见也难于管理的破碎流程,每一个流程都有直接的“顾客”(是指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为顾客提供最直接的服务,流程的行为是“直接做”,而不是等待向上级请示后再做。业务流程再造主要解决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响应市场速度,使企业获得加速发展。依据业务流程再造理论思想确立新流程观念,即它是直接面对“顾客”的,具有高度经营决策权的业务流程。

(五)价值链管理,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加强。自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以来,核心能力在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方面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波特以价值链为分析工具,提供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抓住关键的价值增值活动,这些价值使增值活动能以比竞争者更低的成本进行,正是这些独特的持续性活动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普拉哈拉德与哈默认为核心能力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核心资源; David J·Collion等在《资源竞争:90年代的战略》中提出企业核心能力来源于企业在产业环境中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有“价值”的资源。就此,笔者认为,医院核心能力来源于医院价值链管理的协同效应及医院价值系统(供给链)的整合协调管理。如:医院文化、品牌等都可看作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价值链管理,通过对医院文化、品牌的重塑,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三、如何实现价值链管理与医院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一)以价值链管理为支点,丰富“受众是上帝”的内涵

在组织内部文化中,价值链对团队的管理是保持开放型的沟通,以“共情”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和理解他人的观点——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以面对不同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这样的团队才能保持新鲜的思维和活跃的工作气氛,将来源于组织内部的团队情感支持散发给顾客,使受众感受良好的服务氛围。按“受众是上帝”的原则,运用市场营销理念中顾客满意的营销战略,围绕“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为了病人一切”,我们从2001年5月在全院实施了“入院有人接,手续有人办,检查有人陪,出院有人送”全程优质服务工程。推出了十八字工作法,既“热心接、细心问、耐心讲、精心做、主动帮、亲切送”。开展“三个一”(即“一束鲜花、一个贺卡、一声问候”)情感工程,逐步实现“三星级宾馆化”服务。另外,我们还尝试开设了精品、特色门诊,点名手术,健康俱乐部,家庭医生,特困病房等多位一体的特需医疗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就医需求。建立了医患之间以人文关怀为基石的“新契约”,体现人道主义,生命关爱。

(二)以导入价值链管理为契机,提升理念文化 价值的创造过程必须有核心价值观做牵引,以医院的核 心价值观创造价值。医院的核心价值观所解决的是将全体员工的价值创造行为整合起来,凝聚起来,这一过程就是培育和弘扬企业文化的过程。在企业文化中,人是占主导地位的因素,员工不是单纯的经济人,而是社会化的人,都受其思想意识、价值观的控制。我们把“受众是上帝”不断引申和升华,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与医院文化建设的始终。弘扬团队精神,倡导“家”文化,确立了“呵护健康,永创完美,服务大众,奉献社会”的核心理念、“诚信,仁爱,敬业,创新”的医院精神、“以病人为中心,以满意为标准”的服务理念和院徽、医院主色调等医院识别体系,在全院上下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在以“企业发展,职工富裕”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和以“努力工作,我与医院共成长”为核心的“发展共同体”建立之后,我们要通过价值观的改造和趋同,要大力促进有利于实现医院战略目标的统一的价值观的建立,逐步形成以“健康生活,快乐工作”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具有总医院特色的文化已初步形成。

(三)以导入价值链管理为导向,创新管理文化 价值链管理一方面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增大管理跨度对传统的组织模式进行职能性重构,加快内部事务的流转速度和执行力度,确保企业内部文化的民主活跃氛围,减少刚性的规定,转而用柔性的企业文化和理念进行管理和协调,是建设医院文化的基础和支点。配合价值链管理模式的实施,我们推行了OPM、EAO、OEC、PDCA和首席医师负责制等新的管理办法,进一步量化和细化了考核办法,使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更加具体和直观,使管理理念更加理性化和人性化。同时,我们在全院范围内推行“6S”、“5W3H1S”、“鱼骨图”和“普拉妥图等管理工具,提高了大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的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四)以价值链管理为切入点,促进行为文化的养成 价值链上,每个员工都是医院价值的创造者,它强调的是如何充分发挥和挖掘员工的能力与潜力,通过对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最大限度的对医院的技术、管理、信息和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更强的协同优势,共同做大市场,创造1+1>2的价值。我们以价值链管理为切入点,促进员工行为文化的养成。把制度约束和员工自律相结合,促进员工“终身学习、爱岗敬业、明礼诚信、德技双馨、精诚团结、互助友爱”良好行为的养成;倡导“立本、立业、立身”,“爱国、爱院、爱家”,“兴国、兴院、兴家”的团队精神,人人争做医院的“亲善大使”,使广大员工把医院的前途和自己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医院的前途和个人的命运而努力工作,已经成为广大员工的共同愿望和自觉行动;倡导“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作风,在广大员工中逐步形成以奋发学习为荣、以不求上进为耻的良好氛围,逐步建立 学习型团队。

(五)以价值链管理为基础,构建制度文化

价值链管理,必须有健全规范的制度作为支撑。以价值链管理为基础,我们确立了“德法治院”的指导思想,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规范化运作机制,修订了《综合目标考核办法》、《全员绩效考核方案》、《职工奖惩细则》等,量化、细化了考核办法,形成了人人参与考核、事事有人考核、人人都被考核的全方位、立体化、链条式考核的新模式。在强调以理服人的制度约束的前提下,还大力推行以情感人的道德教育,使制度的约束和道德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六)价值链管理与医院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构建学习型医院

价值链分析法从价值链各环节出发,在研究医疗市场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分析医院现有资源条件和能力,并与竞争者相比较,以发现竞争者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与患者需求的结合点,建立竞争对手难于模仿、学习和替代的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我们的学习型医院建设上。所谓学习型医院,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改革医院。善于不断学习是它的本质特征。这里的学习不是单纯的看书、办学习班,而是在系统治疗护理和研究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强调的是:一要全员学习,即决策 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二是全程学习,不能把学习与工作分割开来,必须做到边学习边工作;三是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智力的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学习型医院的真谛就是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能让成员在工作中体验到生命意义的组织;能通过学习创造自我、扩展未来能量的组织。我们从价值链→医院文化→学识→学习型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逻辑链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型医院是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源泉,是基于价值链的医院文化建设的归宿。

四、效果与体会

价值链管理与医院文化的结合,提高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为医院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价值链管理模式的导入,医院进行了组织重组、流程再造、信息集成、制度规范,与导入管理模式前相比,医院门诊病人年增加了20%,年出院病人增加了17.8%,社会病人增加了38%,床位使用率达到101.7%;平均住院日23.50天,门诊费用及单病种费用下降26.%,病人满意度由85.3%增加到92.7%,经济收入达到1.1亿元,同比增长52.20%,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99.%,各项指标均创出建院史上最好成绩。

基于模型的企业 第3篇

关键词:HIROSE模型;电信企业;品牌价值

随着企业品牌越来越受到重视,实业界和学术界也开始不断地对这种特殊的无形资产进行研究、管理并对其潜在价值加以挖掘和利用。当前比较流行的评估方法有市场结构模型法、Kemin模型法、Interbrand价值评估模型、千家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等。该文试图运用HIROSE模型对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电信、联通)的品牌价值进行实证分析,以期证明该模型的合理性并且获得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一、HIROSE模型简介

HIROSE模型是由Yoshikuni Hirose博士于2002年提出的,其源自品牌价值的内涵品牌价值的假说结构,提出三个主要驱动品牌价值的假说结构分别为价格优势、忠诚度及扩张力,形成三种决定品牌价值的动因,即价格优势(Prestige Driver,PD)、 忠诚度(Loyalty Driver,LD)和扩张力(Expansion Driver,ED)。

(一)价格动因(PD)

侧重于品牌为公司创造的价格优势,依据“HIROSE REPORT”

式中:S:本公司销售额;S*:基准企业销售额;C:本公司销售成本;C*:基准企业销售成本;A:本公司广告宣传费比率即品牌管理成本;OE:营业成本。

(二)忠诚度动因(LD)

主要测度客户的品牌忠诚度,侧重于品牌能否在长时间内维持稳定的销售。依据“HIROSE REPORT”LD可以用下式中:μc:过去5年平均销售成本;σc:销售成本标准差。

注:从过去5年销售成本的平均数据求出平均值μ和标准差σ,σ占μ的比率;采用销售成本的原因是,销售成本可以显示忠诚顾客的存在以及销售数量的稳定性。

(三)扩张力动因(ED)

主要测度品牌在海外以及非本业的扩张力,主要针对于品牌的认知度。依据“HIROSE REPORT”Expansion Driver可以用下列的式子来定义:

式中:PD=超额利润率×品牌起因率×本公司销货成本=〔过去5年平均{ (本公司销售额/本公司销货成本-基准企业销售额/基准企业销货成本)×本公司广告宣传费比率*}×本公司销售成本〕;LD=(销售成本μ-销售成本σ)/销售成本μ;ED=海外销售额成长率以及非本业销售额的平均(ED各指标的最低值为1)

二、基于HIROSE模型对我国电信企业品牌价值的分析

(一)研究的前提与假设

1.本文以香港证券交易所2007年~2009年三大电信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资料为依据,借助于HIROSE模型,来计算企业的品牌价值;

2.本文不考虑集团公司整体的价值,仅以集团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可能与公布的企业品牌价值不可比;

3.品牌评估基准企业的选择乃以同一业种内每单位销售成本销售额最低的企业,并且选取2009年12月31日作为评估基准日。

(二)实证研究与分析

1.价格动因分析。移动目前的经营业绩遥遥领先于其它运营商,从成长性来看,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速度远超过其他运营商,在移动的竞争地位还在继续增强的行业背景下,公司的成长性和价格优势都明显高于其他电信运营商。

2.忠诚度动因分析。三家电信营运商的忠诚度指标较为相近。但是移动的顾客绝对数要远远大于电信和联通。原因在于移动自身领先的专业通讯技术以及成功的广告宣传和营销手段,使其顾客具有较高的忠诚度,领先于其它两家运营商。

3.扩张力动因分析。通过表1的分析可以发现,电信的扩张力水平要高于其它两家营运商,原因在于08年电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重组,业务范围有了扩张,并且在证券市场取得了较大的收益,所以在扩张力水平方面领先于移动和联通。

4.品牌价值分析。假设09年平均无风险利率为r=4%。根据已计算出的指标来求得三大电信营运商的品牌价值。

根据HIROSE模型的分析可以得知,中国移动的品牌价值最高,然后依次是电信和联通,与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排名基本一致,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三个指标中,价格动因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最大,而扩张力和忠诚度指标的影响相对较小。可以得知,电信企业在关注价格优势的同时,还应该更多关注企业扩张能力以及顾客忠诚度,从多方面入手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这样企业的品牌价值将会有更大的提升。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HIROSE模型最大的优势在于只需要利用企业年度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就可以对企业的品牌价值进行评估,不仅很容易得到检验,并且也符合公平公正的评估原则,结论具有较大的可靠性。

此外,该模型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需要改进,例如它不适用于无公开财务报表数据的企业;没有明确区分出由企业品牌价值所带来的收益,可能使评估结果与真实价值存在误差。因此,该品牌资产价值评估方法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Aaker.D.A.Building Strong Brands[M].Free Press,1996.

[2].蔡俊武,万迪昉.品牌资产的界定及其评估模型简介[J].南开管理评论出版社,2005(8).

基于模型的企业 第4篇

关键词:企业成长,生命周期,模型

一、现有企业生命周期模型及其缺陷

1. 国内外企业生命周期模型代表

企业生命周期模型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时至今日学术界已经存在20多种企业生命周期模型。本文挑选了三个国内外典型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进行简单介绍, 旨在分析其缺陷和不足。

国外的典型代表为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 (IchakAdizes) 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 他将企业成长划分为十个时期, 依次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死亡期[1];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有陈佳贵的生命周期蜕变模型和李业的企业生命周期修正模型。陈佳贵模型以企业规模为纵坐标, 企业存在的时间的为横坐标, 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蜕变期[2];李业的企业生命周期修正模型, 以销售额为变量, 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初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3]

随着时代的发展, 还有很多学者提出了新的观点, 但大都是对这几种典型观点的修正和完善, 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2. 现有模型的缺陷

爱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划分太过精细, 而从实际来看, 并非所有企业都是在经历了这十个阶段以后才最终走向死亡, 而且爱迪思模型没有明确提出企业如何定位自己所处的生命周期以及面对衰退和死亡期, 企业该如何自救。

较爱迪思模型来说, 陈佳贵模型则认为企业的最终命运不一定都是死亡, 企业可以通过蜕变期实现再次发展。其理论的局限之处在于企业的再次发展是在经历了衰退期以后才发生的蜕变。实际上, 企业如果能够早些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完全没有必要经历衰退期而会选择在衰退期到来前就实现蜕变, 况且, 在衰退期以后蜕变, 企业极有可能因为条件限制而变得力不从心, 甚至还来不及蜕变就走向了死亡。

李业的生命周期修正模型将销售额作为衡量企业生命周期的重要因素,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 他同样认为企业最终会走向死亡, 这也是其模型的不足之处。

二、基于企业成长的企业生命周期划分

通过分析现有模型的缺陷, 本文以企业成长为基础, 重新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期、初成长期、成熟与再创业期、半衰与再成长期以及衰退期五个阶段, 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和问题, 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

1. 创业期

创业期的企业, 规模小, 资源投入少, 社会资源和契约关系匮乏;组织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明确的经营方针, 结构简单;市场占有率低;年营业额低, 甚至出现亏损。创业期是最危险、最难度过的时期, 同时也是企业不断摸索和学习并求得生存的时期。

这一阶段的企业应以提高营销能力和产品质量为主要任务, 试图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2. 初成长期

初成长期, 企业生产规模扩大, 规模经济的作用日益明显;组织结构更加正式;市场份额扩大;企业具备一定的资金能力和融资能力。企业进入高速增长期。

这个时期, 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创业者容易盲目的制定发展计划, 使企业陷入过度成长的陷阱。虽然仍面临一些问题, 但企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企业应在这一阶段大力实施发展战略来求得更好的发展, 利用市场渗透战略或成本领先战略, 通过提高营销能力、降低成本等手段提高市场占有率。

3. 成熟与再创业期

成熟与再创业阶段, 企业规模继续扩大;管理水平日渐成熟;企业拥有很高的市场份额;经营风险低。

成熟期是生命周期中的最为理想的阶段, 但过于稳定的环境容易使企业患上大企业病, 丧失进取心和创新精神, 若不能及时处理这些问题, 企业会逐渐衰败, 最终走向死亡。

为了防止出现由顶峰走向滑坡的危险, 企业可以利用资金和能力优势, 实施一体化战略, 扩大经营规模, 实现企业的成长;可以开发新市场, 将现有产品推向新的市场来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改进技术开发新产品, 满足市场的新需求;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的发展战略, 争取在衰退期到来前实现再创业, 使企业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循环。

4. 半衰与再成长期

进入半衰与再成长期, 业务开始萎缩, 销售额下降, 业绩下滑。这一时期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存活的关键时期。企业可以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来获得企业的再成长。如果企业能够成功的实施多元化战略, 就会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实现蜕变, 进入到再成长期;若企业不能克服改革的阻力, 就会失去竞争力, 逐步进入半衰期, 甚至提前死亡。

5. 衰退期

处于衰退期的企业, 业务萎缩, 销售能力衰退, 业务量持续下降, 盈利能力急剧下降;组织内部问题层出不穷, 企业丧失创造能力和进取精神。

企业应立即采取紧缩和集中战略来制止利润下滑, 重新定位或调整原有的产品和服务以及营销策略来缓解困境。衰退期的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 如果不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改善这种情况, 等待企业的只有死亡。

三、基于企业成长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

本文通过对原有模型的总结和补充, 形成了以延长企业寿命为宗旨, 以推动企业成长为目的的企业生命周期循环模型。如图所示:

首先, 综合考虑影响企业生命周期的因素, 选取企业规模、销售额、市场占有率、收入增长率等关键指标, 赋予其相应的权重, 得出综合分数, 将其称作“企业生命力”。

其次, 本模型以时间为横轴, 以企业生命力为纵轴, 划分为五个时期:创业期、初成长期、成熟与再创业期、半衰与再成长期、衰退期。五个阶段相互衔接, 螺旋式上升。

最后, 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 需要防范的危机不同。在创业期, 要防止由于年幼而跌落创业陷阱;初成长阶段, 应避免跌入过度成长的陷阱;成熟与再创业期或半衰与再成长期, 企业或坚持企业内创业, 使企业再生, 或安于现状, 获取短期利益。若企业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 鼎盛之后必将衰败;若选择再创业, 可以使企业获得再生能力, 进入新的生命周期循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企业通过不断的再创业和再成长, 使永恒存在成为了可能。

四、综述

本文结合原有的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 提出了基于企业成长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 可以使企业通过循环的内部再创业或再成长使自身的永恒发展成为可能。但本文并未对各阶段的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需注意的是, 企业辨别自己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是实现永恒发展的前提, 如何实现企业内部再创业和再成长会成为日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美]伊查克·爱迪斯.赵睿, 何燕生等译.企业生命周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2]陈佳贵, 黄速建等编著:企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3]李业.企业生命周期的修正模型及思考[J].南方经济.2000 (2) :47-50.

[4]杨杜著:企业成长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基于模型的企业 第5篇

要想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等,必须从多角度地挖掘胜任力要素的内涵入手,以企业的管理实践和培训实际为根基,补充输入大量的具体信息,并经过系统而严密的`设计,才可能保障培训课程的完备性、实践性、适用性及开放性。

步骤一:胜任力要素解析

从概念解析、主观过程分析等五个方面,对每一个胜任力要素进行解析,深刻挖掘该要素的内涵,并提炼出其所对应的培训要点。1、要素的概念及本质剖析:对胜任要素的内涵和外延作深入的解析,从而框定该要素的培训要求。2、主观过程分析:按照人的主观能动过程规律,依据冰山模型和综合干预模型,从意识观念、素养特质、认知与能力、知识与技能一直到行动和结果,分析该要素的培训关键点。3、实践过程分析:按照要素在实践过程中的一般过程、流程,逐步探悉该要素在实践中的各个关键环节。4、特定情境分析: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将该要素放在不同工作情境下再进行衡量,发现其独特的培训要点。5、工作实践及问题呈现:回到工作实践中,结合前期访谈的素材,分析经理人在各要素上的具备程度、体现方式、存在问题等,从而使培训要第一文库网点的提炼更切近实际。

步骤二:培训要点与培训单元

培训要点的解析过程是一个从概念到实践、从内涵要求到行为标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定义每个胜任力要素的核心元素。对培训要点进行归类组合,形成多个培训单元,从而框定各胜任力要素的主体培训模块。

“培训单元”是对培训要点的归类组合,也是各要素培训内容的模块划分;培训单元构成了各个要素内在的培训内容架构,为培训课程的设计奠定重要的框架基础。

步骤三:胜任力要素的培训要求

依据培训单元及其对应的培训要点,对各胜任力要素的培训工作进行总体设想,从而确定各领导要素的培训要求。“培训要求”是对“该要素应该如何培训?”这一问题的整体解答,它抽象掉培训对象的差异,从一般意义上对各要素的培训方案的总体设想;它是在课程设计前的过渡性分析,为接下来的课程设计奠定总体思路。

步骤四:不同层及岗位培训侧重点差异

我们借鉴国际通用的岗位分析及岗位评估的方法,建立起8个维度的分析对比体系,全方位地揭示不同层及岗位在每一个胜任力要素上的培训侧重点。

步骤五:培训课程设计

以“培训要点”为基准,以“培训要求”及“培训单元”为蓝本,结合各岗位在各要素上的培训侧重点差异,分别设计对应的培训课程,形成分级的《课程目录》。

步骤六:课程定义与描述

对每个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和定义,制作《课程描述》文件,内容包括:课程名称、培训主题、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方式、课程实施建议等。

步骤七:课程分层分类

基于模型的企业 第6篇

关键词:基因重组;能力要素;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4-0082-03

英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克里斯托弗曾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1]。在虚拟制造、战略联盟的背景下,企业基因重组理论对供应链问题赋予了新的含义和要求。因此,为了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我们应该提升对供应链的管理,目前国内外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也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在借鉴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供应链管理思路,就是运用企业基因重组理论建立基因重组供应链,为公司供应链管理提供解决方案。

1.企业基因剖析

企业基因是企业价值链中一组可以为企业带来特定产出的价值元素,这些价值元素基于一定的资源基础,如知识、资产或流程。从本质上讲,企业的各个基因(能力要素)本身也正在组合成企业基因组,这些企业基因组有自己的产品、服务和顾客,在资源的使用上也更为集中[2]。有了企业基因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对公司进行分解。公司分解是指公司战略会被越来越多地建立在更为基础的业务构成层面,把自己公司和其他公司的某些部分进行重组,并创造更有竞争性的实体——将单个基因进行重新排列以形成更有效能的基因组。

企业基因重组的模式有两种,同时,这两种模式并不相互排斥,甚至可以存在于同一次重组活动中。一种模式是企业将精力集中于单个能力要素,并最大限度地挖掘这些能力要素的价值潜力。另一种模式是基于价值链的能力要素战略,即创建最具竞争力的能力要素组合以创造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2. 供应链基因重组的概念

供应链基因重组是基于企业基因的,因为供应链本质上是一条价值链,每个企业实质上是价值链上的具有独特能力要素的一环,那么供应链也可以看做是一组企业基因的集合,这些企业基因通过转化和整合成为供应链基因,供应链基因进而决定了供应链的素质,比如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创新能力等。本文从能力要素的集成与敏捷性角度定义供应链基因重组如下:多个企业之间为取得最大的竞争优势,赢得市场机遇,通过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将各企业的核心能力和资源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能力要素网,并进行有效管理,形成一个敏捷性的动态组织,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完成某项目。其本质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利用自己的能力优势整合和优化链上各企业的基因(能力要素),以最大限度增强供应链素质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能力要素网模型图2-1是建立在供应链基因生态系统概念基础上的。供应链基因生态系统实际上是一个资源池,能力池。通过选择,它储备有可能合作的各类能力实体,并通过网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在图中,XYZ构成了一个供应链基因生态系统。图2-1中的小圆圈代表不同类型的能力要素。当机遇出现时,某一能力要素根据需要,在能力要素生态系统中选择一组能力要素组成能力要素网。能力要素网络成员通过数据流建立联系。图中的箭头表示数据流。在传统的供应链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主要限于数据之间的交换,而在能力要素网中,成员能力要素共同完成产品的市场,成员之间不仅是数据信息的交换,而且是过程的全面集成[3]。

3.供应链基因重组模型构建

3.1 建立模型的基本思路

因为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供应链都是很多要素集成的结果,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管理并发挥出其优势才是根本,为此,要建立适应供应链的管理体系,并不是大企业的专利,从理论上讲任何企业都可以做到,因为几乎所有企业都参与到供应链当中,问题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供应链的影响力和控制权,使所在链拥有更大的竞争力,而不是局部的消耗,这种能力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具备这个条件的企业就是供应链的战略中心企业,战略中心企业要实现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实现供应链各环节基因重组并不断优化。

3.1.1 挖掘能力要素。公司业务是公司从事经营活动的各项事务,是能力要素的载体,为了挖掘各能力要素,就要对公司业务重新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定义,目的是弄明白公司业务究竟涉及了哪些能力要素和哪些产出,以及这两者是如何连接起来的。这需要把公司业务分成两个维度:首先把业务分解成一个个单一的能力要素,实际上可以先从研发、生产、市场等沿着组织内部的价值链对业务单元进行初步的分解;然后再逐渐将能力要素进行细分。为了准确定位能力要素,需要对能力要素进行详细描述,以明确经济驱动力。为此,建立起一个“能力要素树”是必要的。“能力要素树”有助于我们去了解某项能力要素在价值链上是处于物质层面、交易层面还是知识层面。根据战略影响程度及绩效表现水平可以把能力要素及业务进行排序,弄清特定的能力要素和特定的业务之间是否有内在关系,并可以描述能力要素驱动型组织在某个时期的状态。在此基础上,组织就可以对不同的能力要素做出取舍。

3.1.2 能力要素战略制定。企业基因重组理论告诉我们,在能力要素驱动型组织中存在着两个管理维度:一是业务开发管理维度,指的是对一系列能力要素进行有效的整合去生产最好的产品;二是能力要素管理维度,指的是致力于将能力要素在市场中进行充分的价值放大[4]。这两个维度互不排斥,企业可以偏重于前者也可以偏重于后者。这样自然就有两种战略,一种是内部整合战略,其任务就是保证利用内部最好的能力要素生产最好的产品以最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一种是外部整合战略,如果自身条件无法满足需要的话,就要从公司外部获取。因此,企业不同的能力要素应该参与不同的价值链或价值基因去创造价值。

3.1.3 能力要素合作伙伴选择。任何着眼于构建能力要素驱动型价值基因的公司策略都包含了对外部合作伙伴的精心选择。从能力要素优化组合的角度来看,决定合作伙伴是否合适有两个基本因素:一是潜在的合作伙伴在多大程度上能帮助企业向能力要素驱动型组织转化,从而在能力要素层次上获得竞争优势;二是潜在的合作伙伴所具有能力要素与企业所具有的能力要素有多大的互补性,也就是说,在多种能力要素的组合上合作伙伴们能走多远。另外,选择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要求企业尽可能多地了解其未来的合作伙伴,包括它想要与本企业形成联盟的战略意图。企业在选择它们的合作伙伴时,很大一部分考虑是希望获取对方的资源,并通过联盟向它们学习。

3.1.4 建立供应链基因库,不断筛选和优化基因。因为供应链面对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供应链中的成员企业也是不断变化的,供应链必须要结合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实际,对链中所有的不和谐因素进行预测,及时的筛选一些优势能力要素并对其进行组合和优化,争取让每个能力要素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不断对链中的基因或基因组进行检查,促使链中企业不断优化自身资源,保持自身的能力要素具有竞争优势,不断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竞争性和适应性,实现链上各组织和供应链的双重进化。

3.1.5基因重组供应链合作企业选择策略。基因重组企业选择的假定前提是:通过与实现机遇产品的能力相对比,供应链核心企业已经确定了自身核心能力以及自身在实现机遇产品中所承担的关键业务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实现机遇产品所缺少的核心能力及剩余的关键业务过程进行合作伙伴的选择。建立供应链基因重组的一个关键环节是选择灵捷的、有竞争能力的合作企业。影响重组合作多方协同工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合作企业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企业在进行伙伴选择时,首先评价企业是否具有承担机遇产品关键价值环节的能力要素,然后对各候选企业的特征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评估,确定一个最优的企业组合,继而确定合作企业的参与方式。供应链基因重组企业的选择要侧重于能力集成及组合优化,且不宜过于复杂。基于这一观点,供应链基因重组过程可以按照下述的参考模型进行图2-2。

合作企业选择是构建基因重组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合作企业是供应链能力要素的载体,企业在构建基因重组供应链时应该从合作企业的能力要素(微观)和合作企业的整体素质(宏观)两个方面着手,并且对每一个方面都应设置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可以降低供应链运作的风险。

3.2 基因重组供应链模型

3.2.1 传统视角下供应链模型。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企业的横向集成,往往通过通讯介质将供应商、零售商、分销商及最终用户连接起来,是一种点到点的集成。这种集成缺乏灵活性,实体与实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与有效利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传统的供应链上一般是逐级传递的,这种逐级传递方式必然造成信息传递效率的降低和不准确性的增加,产生牛尾效应(信息的放大,扭曲),信息流传递的低效率进而导致物流不能低成本、高效率的流动图3-1[5]。

3.2.2 基因重组视角下的供应链模型。企业基因重组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的不足,不仅使供应链上各成员间更紧密地连接、合作与交流,而且把供应链的概念延伸到了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建立了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需求预测、产品设计、外协和外购、储运、制造、分销、客户服务的全过程,为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和广阔的活动舞台。利用能力要素对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有利于引导企业设计、开发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为在信息时代更好地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决策奠定基础,为充分挖掘供应链管理的潜力、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创造条件。其优势在于通过网络技术可以方便迅速地收集和处理大量信息,使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及时得到准确的数据,制定切实可行的需求、生产和供货计划,以利供应链的组织和协调运作。采用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及时处理信息、跟踪客户订单执行、进行有效的采购管理、存货控制以及物流配送等系统服务,促进供应链向动态的、柔性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供应链的持续竞争优势。

基因重组供应链的主要工作就是关注合作企业的选择和对供应链整体运行效果进行优化,关注供应链的每一个价值环节,使其每一个环节保持增值,使其适应组织内外环境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使供应链具有自选择与优化功能,这样,实际上就从组织上得到了保证,避免了供应链系统的结构性风险,从而提高了整条链的竞争力。

4.结语

供应链基因重组是在企业基因重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供应链管理重要性的不断提高,供应链成为竞争的主要单位,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比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复杂,企业基因重组理论为供应链的竞争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单个企业竞争力不断依附于供应链的竞争条件下,我们也可以运用企业的视角来研究供应链。超越企业层面的基因重组实现供应链层面的基因重组,是当今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有了企业基因重组的理论,我们就可以对公司进行分解。这意味着我们将有机会把自己公司和其他公司的某些部分进行重组,创造更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供应链的每条价值链实际上都是由许多企业基因组成的,供应链应该在能力要素水平上进行优化组合。供应链基因重组突破了传统的企业动态联盟,使得供应链成为一个有机的组织体,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通过供应链的基因重组不断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使企业与供应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Martin Christopher.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 and Improving Service.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03:5.

[2]巴斯金(美),公司 DNA一来自生物的启示[M].中信出版社,2001:10.

[3]敏捷虚拟企业[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5,28-29.

[4](美)奥瑞克等,企业基因重组一释放公司价值 [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5,15-16.

[5]James.A.Rappold Guidelines for collaborative supply chain system design and operation.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 427-453,2001.

[作者简介]周韬(1980—)男,洛阳理工学院教师,西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

基于模型的企业 第7篇

关键词:企业,序参量,企业生命力,企业成长模型

企业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微观经济组织,企业的成长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但企业成长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针对这种复杂和不确定,国内外广大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形成了企业成长理论百花齐放的局面。基于外生的企业成长理论认为企业成长是外生性的,强调企业外部因素对企业成长的决定作用,尤其强调市场结构特征对企业成长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有科斯[1](Coase,1937)、Williamson[2](1975,1985)、Poter[3](1985)等。基于企业内生成长理论认为企业成长是内生性的,企业的内生性因素(资源、能力、知识等)决定了企业成长的程度和范围,是决定企业成长的主导因素。代表人物有AdamSmith[4](1776)、马歇尔[5](1920)、彭罗斯[6](1959)等。基于企业领导人能力的企业成长理论认为 企业家是企业发 展的主要 因素。代表人 物包括米 塞斯[7](Mises,1949)、哈耶克[8](A.Hayek,1937)、柯兹纳[9](Kirzner,1973,1979)和我国学者曾永江[10](2009)等。

无论内生的企业成长理论,还是外生的企业成长理论或者基于企业家能力的企业成长理论,都把企业的成长的原因定格为某些单方面的因素,本文认为企业是一个微观经济系统,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同时与外部环境、内部组织以及企业家打交道,其成长是在一种综合力量的作用下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不能只依赖组织外部的环境、组织内部的行为或者企业领导人的某些能力。必须从作用在企业上的合力(即企业生命力)入手研究企业的成长。

1相关概念

1.1企业成长

潘罗斯(1959)认为,企业的成长是一个过程,规模是一种状态,成长过程的 结果是大 规模化。杨杜[11](1996)等人认为,企业成长包含着两层涵义:一是量的扩大,即经营资源单纯量的增加,表现为资产的增值、销售额的增加、盈利的提高、人员的增加等;二是质的变革与创新,即经营资源的性质变化、结构的重组、支配主体的革新等,如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增强、资源结构的改善、事业领域的变化、竞争地位的强化、组织变革等等,与量的扩张无关的结构性变化,同样也是企业的成长。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企业成长包括企业功能的增强、企业规模的增长、企业结构的改进、企业要素质量的提升以及环境适应能力的增强等五个方面的全面成长,而这五方面的成长都可以用企业生命力来度量。

1.2序参量

序参量是协同学中的重要概念。哈肯(1969)认为,单个组元就像由一只无形之手促成的那样自行安排起来,但相反正是这些单个组元通过它的协作才创造出这只无形之手,通常称这只使一切事物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的无形之手为序参量。如果某个参量在系统发展过程中从无到有地变化,并且能够促使新结构的形成,同时反映新结构的有序程度,它就是序参量。序参量既作为描述自 组织系统有序演化的机制,又作为描述自组织系统有序演化过程的一个参量,一旦通过要素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就会支配要素的行为。

协同学中的序参量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协同学研究的是系统的宏观行为,所以引入的序参量是宏观参量,用于描述系统的整体行为。第二,序参量是微观子系统集体运动的产物、合作效应的表征和度量。第三,序参量支配子系统的行为,主宰着系统演化过程。

1.3企业生命力

赵国杰[12](1992)从研究企业活力入手研究企业的生命力,他认为企业活力是企业生命力、环境的函数,而企业生命力又是企业自组织、自发展和自约束的函数,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资源、教育、技术等,企业活力、企业生命力以 及环境都 是时间的 函数。韩福 荣、徐艳梅[13](2002)、方舟[14](2002)等学者定性研究了企业生命力的定义、评价的原 则等。贾晶晶[15](2010)、徐丽娜[16](2010)、徐艳梅、刘龙 等[17](2011)、张凤海和 侯铁珊[18](2013)、佘育丹和朱冬和[19](2014)等从不同 角度对企 业生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的指标以财务数据居多。

关于什么是企业的生命力,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旷锦云[20](2012)在《企业生命力探索》中认为:企业生命 力是指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组织能力。

本文认为,企业生命力是企业组织在企业领导人的带动下,利用组织内部的调节机制,克服环境阻力后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生命力首先是“合力”(如图1),合力的作用点是企业组织,合力由多个力合成。生命力的大小和方向由这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企业生命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状况。

本文将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分为企业领导人、企业组织以及企业外部环境,将这三方面因素作用在企业组织上的力叫做企业生命力的分力,并根据它们对企业组织作用的性质,分别称为企业领导人的牵引力、企业组织的自适应力和企业外部环境的阻力。用企业生命力指数来度量企业的生命力的大小,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计算:F=W1F1+W2F2+W3F3,其中,F为企业生 命力指数,越接近1,表明生命力越 强,越小或者 为负,表明企业生命力越 弱;W1、W2、W3分别为三 个分力指 数的权重,且,Fi为第i个分力指数,前面的符号为负表明阻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正表明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原则上讲,三个分力指数都可能为负,i=1,2,3,Wij为Fi第j个要素的权重,Fij为Fi第j个要素的得分。

企业的状态是企业生命力与时间的函数,即S(F,t,s0),其中S为企业状态值,F为企业的生命力指数,t为时间,s0为企业状态的初始值。

2企业系统序参量的确定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和支配作用呢?如果这个力量能够找到,那么这个力量应该就是主导企业成长的序参量了。

本文认为企业生命力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序参量。

首先,企业生命力是企业组织整体行为能力的宏观反映。通过前面企业生命力的定义,企业生命力是作用在企业组织上所有力量的 合力,代表企业 组织整体 受力的情况,其大小和方向确定企业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企业组织处于停顿无序状态时,企业生命力为零;只要企业组织不处于停顿状态,致使企业不停顿的企业生命力一定不为零;企业生命力 的大小代 表了企业 组织有序 的程度,企业组织整体有序程度越高,企业的自适应力就越大,企业的生命力就越大。

其次,企业生命力是企业组织内部子系统集体运动的产物、合作效应的表征和度量。企业组织是由具有不同功能的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共同作用形成企业组织的自适应力,与企业领导人的牵引力以及环境的阻力一起形成了企业的生命力。企业生命力代表了企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合作协调一致的程度、企业组织与企业领导人和环境合作协调一致的程度。

最后,企业生命力主宰企业组织整体发展的同时,促使企业组织各子系统适应整体的发展。企业生命力的改变促使企业发展状态改变,状态改变,企业组织各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引起涨落,涨落的不均衡造成子系统发展的不均衡从而引起企业生命力分力的变化,分力变化,企业生命合力变化,循环往复,如图2所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企业生命力是企业发展的序参量。

3基于生命力的企业成长模型

3.1企业成长的动力和阻力分析

企业发展是在企业生命力的推动下完成的,从前面分析的企业生命力有三个分力,每个分力都有动力和阻力的可能。动力和阻力是依据企业的前进方向来确定的,与前进方向一致就是动力,否则就是阻力。

(1)企业领导人的动力和阻力分析

企业领导人需要企业良性发展的渴望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李泊洲[21](2003)在其博士论文《企业发展动力研究》中分析企业家的动力的五个方面:工作本身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成功带来的经济上的回报;自身能力和权力释放带来的满足感;员工、股东及社会的认同带来的受尊敬的享受。这些都是企业领导人对企业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源泉。

企业领导人的阻力:思想僵化、独 裁、小富即安 的思想、不学习、不思进取、对失败的恐惧、道德缺失等等都是企业前行的阻力。

(2)企业内部组织的动力和阻力分析

企业内部组织的动力是企业组织前行的力量源泉,其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来自员工方面的,包括工作本身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家庭、同事和社会的认可;经济上的回报等等。第二,来自企业组织自身自稳调节系统,通过该系统企业会根据外部环境和企业领导人的牵引,自动适应企业的发展。第三,来自与企业的初始发展速度,企业发展在惯性的作用下,一定的初始速度让企业前行。第四,积极的企业文化。第五,包括股权激励在内的一切激励措施。

企业组织的阻力包括:企业自身的规模、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内耗、僵化的结构、消极的企业文化等。

(3)外部环境的动力和阻力分析

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动力包括:市场的对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政府对企业做大做强的扶持、法律方面对全民创业以及私有财产的保护、技术以及人才需要企业来接收等等。

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的阻力包括:同行竞争对手的挤兑、市场以及自然环境的容量限制、政府以及社会资源的有限性等等。

3.2基于生命力的企业成长模型

企业生命力分为三个维度,每一个维度都有动力和阻力的因素,企业状态量的改变可以看成是动力与阻力引起改变的代数和。企业成长动力引起状态量的改变与企业本身的状态量S(t)、作用时间长短Δt和动力指数f动有关;同样企业发展阻力引起状态量的改变也与企业本身状态量S(t)、作用时间的长短Δt和动力指数f阻有关,不过这里的阻力中要考虑企业本身的规模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这个影响用g·S(t)来描述,g为企业规模重力系数,g与企业的规模和斜坡的角度有关。

其中,f为企业的实际生命力指数,且f=f动-f阻;g为企业的规模重力指数,S(t)为企业的状态值。

企业的生命力指数是一个慢变量,在短时间内可以看成是一个常数,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它也是变化的,与作用在企业组织上的因素有关,随着作用在企业组织上的企业领导人的牵引力、企业组织的自适应力和企业外部环境的阻力的变化而变化。

解上面的微分方程,得到企业的发展状态与t、初始状态值S(t0)以及企业生命力f的关系:

其中,S(t0)为t=t0时的值。

如果g=0,S(t)=S(t0)·ef·t,根据这个表达式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企业发展的状态值与企业生命力的关系:1f>0时,企业的状态值在初始状态S(t0)的基础上呈指数规律递增;f<0时,企业的状态值在初始状态的基础上呈指数规律抵减;f=0时,企业的状态值不变;2企业状态量改变的速率与企业的生命力呈正比例关系。

4基于企业生命力成长模型的实证分析

在建立上述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湖北省上市公司作为考察的对象,考察这些企业的发展状况。

4.1湖北上市公司的数据

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湖北上市公司数量为88家,本文选取企业2007~2013年年末资产总计作为企业发展的状态量S(t),限于篇幅,具体数据从略。

4.2湖北上市公司发展状况分类

根据相邻两年或者几年的资产总额,可以算出企业当年(当期)的企业的生命力指数f和企业的规模系数g,然后根据f的变化,将这些企业进行分类。为简化计算,将g=0。

通过上面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 企业从2007~2013年的企业生命力指数,综合这些指数的变化,可以把这些企业的发展状况分为以下几类,如表1所示。

4.3湖北上市公司实际发展状态与模拟状态的对比

用1~3个企业实际生命力指数来模拟样本企业7年的资产总额数据,然后将模拟数据与实际数据比较,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相似性程度来判断模型的准确性。根据上面的分类,从持续增长型、持续衰退型、阶段增长型(衰退型)、增长-衰退型和 衰退-增长型中 各选一家 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来模拟。

持续增长型:在观察期内,企业的生命力指数持续为正,企业的状态量(资产总额)持续增长。本文以湖北宜化为例观察其状态量的变化。观察期内用一个企业生命力指数(f=0.23)来模拟,以2007年数据为S(t0)模拟2008年以后数据(表2),比较实际数据和模拟数 据,其相关系数r=0.99,属于高度相关,如图3所示。

持续衰退型:在观察期内,企业的生命力指数持续为负,企业的状态量(资产总额)持续减少。本文以蓝鼎控股为例观察其状态量的变化。观察期内用一个企业生命力指数(f=-0.38)来模拟,以2007年的数据为为S(t0)模拟2008年以后数据,比较实际数据和模拟数据(表3),其相关系数r=0.90,属于高度相关,如图4所示。

阶段增长型(衰退型):在观察期内,企业的生命力指数阶段性的变化,企业的状态量(资产总额)的变化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总体来看其状态量阶段性的增长(衰退)。本文以天茂集团为例观察其状态量的变化。观察期分为三段,用三个企业生命力指数(对应的f=0.24、-0.06、0.07)来模拟,以2007年的数据为为S(t0)模拟2008年以后数据,比较实际数据和模拟数据(如表4),其相关系数r=0.92,属于高度相关,如图5所示。

增长 -衰退型和衰退-增长型:在观察期 内,企业的生命力指数由正转负和由负转正,企业的状态量(资产总额)的变化呈现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的形态。本文以道博股份为例观察其状态量的变化。观察期分为三段,用三个企业生命力指数(f=-0.2、0.0、0.08)来模拟,以2007年的数据为为S(t0)模拟2008年以后数据,比较实际数据和模拟数据(如表5),其相关系数r=0.97,属于高度相关,如图6所示。

由于企业生命力是一个慢变量,企业7年的状态量的变化用一个、两个、三个企业生命力指数就可以模拟出来,模拟出来的结果与实际数据的相关性均属于高度相关,说明前面的模型对企业状态量与企业发展的时间、初始值和企业生命力指数关系的描述是准确的、适用的。

5结论

基于动态规划的企业投资决策模型 第8篇

从理论研究上讲,投资组合理论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帮助投资者以最合理的方式把资金分配到各种投资项目中,从而确保投资效益的持续增长。Markowitz[1]在其经典的投资组合模型中,对投资回报和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权衡,把结果进行量化,以此作为投资选择的标准。

这种方法提供的投资策略只适合单一周期的投资,并不适合多个周期的投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52年,美国数学家Bellman[2]根据一类多阶段决策问题的特点,把多阶段决策问题表示为一系列单阶段问题,即把一个N变量问题作为一系列的N个问题而逐个加以解决。多阶段的投资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的总风险,并且可以根据每个阶段末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投资方案。Bellman最优性原理深刻刻画了动态优化(DOP)问题最优策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特性:就最优策略而言,不论当前状态是由以前何种决策所造成,余下的策略对当前的状态,亦必定构成最优策略。最优性原理使得求解在整个时间段上一个全局解的问题能化解为一系列在各个时间段上的局部优化问题[3]

Μerton[45]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种连续时间的动态规划方法用于解决金融方面的多阶段规划问题,这种方法到现在还在使用。目前解决不确定性递归决策问题的主流计算模型是多阶段随机规划模型。

从企业经营层面上讲,企业经营的目标一般来说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包括企业的生产利润以及对各种资本(包括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投资的回报。这里,企业生产所消耗的资金包括本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作生产所投入的资金。

对风险资产和合作企业的选择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收益。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应根据企业的投资目标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合理的资金分配。企业投资活动各个阶段决策是相互联系的,现借鉴文献[6]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多阶段企业投资决策问题的动态规划模型。该模型把一个多阶段的投资决策问题转化为多个单阶段的投资问题,这样求解整个投资阶段的最优决策问题就转化为求解一系列单个投资阶段中的最优解问题。并最后给出了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1 多阶段生产—资本投资决策的动态规划模型

Ν={1,2,,m}(m1)是市场上的企业集。在市场集中有m个合作企业可供选择,同时在某个资产市场中有n种风险资产和一种无风险资产可供投资者选择投资,一个企业同时进行l(l≥1)个阶段的合作投资和资本投资。企业可以使投入的自由资金量为M。设在第k(k=1,…,l)个阶段中,企业的收益为wk。第i(i=1,…,n)种风险资产的平均收益率为rik,平均风险损失率为qik,资产交易费率为pik,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为r0,交易费率为p0k=0;与第j(j=1,…,m)个企业合作,合作的风险损失率为ajk,收益率为bjk

多阶段生产—资本投资决策问题就是要求设计一种组合方案,使得企业能够有效地利用固有的流动资金,合理地安排资金使用比例,使企业在l阶段末期的利润能够实现最大化。

1.1 假设条件

为了便于研究,减少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做出以下几点假设。

假设1 企业在投资开始时(第1阶段初)就计划了资金的总投入(即确定了投入的资金上限),在其后的阶段不再追加资金投入;同时也不把已获得的阶段性收益抽出。

本条假设虽然是为了建立一个理想动态规划模型而提出的,但在现实中是可以找到依据的。企业确定了某一项目的投资金额后不再追加资金,而投资过程中产生的收益继续用于下一阶段的投资,这些都是符合现实中企业的投资行为的。现提出只是为了简化模型方便求解。

假设2 企业在资本投资中不允许卖空行为。

卖空就是企业出售的资产量超过了自身拥有的资产量。随着证券交易活动的规范化和证券交易制度的不断完善,现实的证券市场中卖空操作常常受到限制[7]。所以模型只讨论不允许卖空条件下的资产投资决策问题。

假设3 企业用于资本投资的资金使用得越分散,即投资的风险资产种类越多,投资风险越小。同时为了简化模型,规定用各阶段所投资的各种资产中风险最大者来衡量投资总风险[8]

假设4 为了保持对合作项目的控股权,因此假设第k(k=1,…,l)阶段内与第j个企业合作时,最低投资金额为ωjk

现实中企业之间的具体项目合作会涉及到控股权的问题。若合作的一方想要控制合作项目中的多数股权,那么相应地就要付出更多的投资资金。

假设5 市场集中的企业都是理性企业,不会随意违反合作协议。

本条假设是为了避免企业合作过程中的非系统性风险的发生。非系统风险,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特有事件造成的风险,是可以避免的。

假设6 整个生产和资本投资过程是持续的,在相邻两阶段间没有突发事件。这样,任一阶段末期时企业投入和收益与下一阶段初时的情况相同。

文中的多阶段模型中,假设其相邻阶段没有突发事件,就是假设上一阶段末的各种状态变量和下一阶段初的是相同的。这是为了方便建立模型中的递推关系式,简化动态规划模型。

1.2 变量描述

为构造和求解多阶段投资决策的动态规划模型,首选确定xik为企业在第k阶段对第i种风险资产的交易金额。其中,xik<0表示出售资产,xik>0表示购买资产。x0k为企业在第k阶段对无风险资产的交易金额。

阶段k本企业与企业j合作所投资的金额为yjk。故企业在k阶段的资金分配情况为sxyk=(x0k,…,xnk,y1k,…,ymk),作为阶段k企业的投资决策变量。

在阶段k初期,企业拥有的第i种资产的金额为sik,拥有的自由资金的金额为tk。因此阶段k初期,企业持有的各种资产和自由资金的状态为sstk=(s0k,…,snk,tk),称之为阶段k初期企业的投资状态变量。

上述变量中,k=1,…,l;i=0,1,…,n;j=1,…,m

1.3 状态转移方程

企业在k阶段末对第k(k=1,…,l)阶段初的状态变量为sstk,决策变量为sxyk。企业在k阶段末对第i(i=0,1,…,n)种资产的持有量为sik+xik,由假设6,因此k+1阶段初的资产金额为

sik+1=(1+rik)(sik+xik) (i=0,1,…,n) (1)

企业在该阶段中的资金变化包括三部分:合作投资金额j=1myjk,资产交易金额i=0nxik和交易费i=0npik|xik|,因此阶段末的自由资金量为

tk+1=tk-j=1myjk-i=0nxik-i=0npik|xik| (2)

1.4 约束条件

如果企业在k(k=1,…,l)阶段初的生产-资本投资决策模型的状态变量为sstk,则其决策变量sxyk满足如下约束:

由假设4知,企业的在合作中的实际投资金额不低于最低投资金额,即

yjkωjk(j=1,…,m) (3)

现实中企业对所有投资有一个最大承受能力,即投资风险上限QkQk通常是由企业在第k(k=1,…,l)阶段的实际状况所决定的一个常量。企业在k阶段末对第i(i=1,…,n)种风险资产的持有量为sik+xik,由假设3知,其投资总风险为max1in{qik(sik+xik)+ajkyjk},且max1in{qik(sik+xik)+ajkyjk}Qk,即

qik(sik+xik)+akjyjkQk (4)

由假设2知sik+1≥0,结合式(1),有

xik≥-sik(i=0,1,…,n) (5)

由假设1知tk+1≥0,结合式(2),有

j=1myjk+i=0nxik+i=0npik|xik|tk+wk (6)

1.5 动态规划方程

fk(xkyk,,xlyl)=h=kl(j=1mbjkyjk+i=0n

(th+1+sih+1)-(th+sih)+j=1myjk,(1≤kl),

表示企业从第k阶段初的状态sstk开始,依次按决策变量xkyk,…,xlyl进行投资,到第l阶段末时所得的实际总收益之和。

因此,企业的l阶段投资决策,就是在满足条件式(1)—式(6)式的前提下,寻找每个阶段中的投资决策变量,使得这l个阶段投资的总收益尽可能大。

企业从第k阶段初开始到第l阶段末时所能获得投资的最大总收益和为

Fk=maxxkyk,,xlylfk(xkyk,,xlyl),(1kl)

根据决策变量的无后效性及阶段状态变量间的递推关系得出

Fk=maxxkyk,,xlylFk+1(xk+1yk+1,,xlyl)+j=1mbjkyjk+i=0n(tk+1+sik+1)-(tk+sik)+j=1myjk=

maxxkyk,,xlylFk+1+j=1mbjkyjk+i=0nrik(sik+xik)-pik|xik|

因此,该动态规划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Fk=maxxkyk,,xlylFk+1+j=1mbjkyjk+

i=0n[rik(sik+xik)-pik|xik|]}

s.t.{yjkωjkk=1,,l;j=1,,mqik(sik+xik)+ajkyjkQkk=1,,l;i=1,,nxik-sikk=1,,l;i=0,,nj=1myjk+i=0nxik+i=0npik|xik|tk+wkk=1,,l

其中 sik+1=(1+rik)(sik+xik);

k=1,…,l;i=0,…,n。

tk+1=tk-[j=1myjk+(i=0nxik+i=0npik|xik|)]

k=1,…,l。

si1=0,t1=M i=0,…,n。

利用最优化方法可以求解上述动态规划模型[9,10],从而可得到企业m阶段投资的最优决策。

2 模型比较

文献[6]主要是针对资产市场的投资行为建立的模型,模型中只涉及到各种风险资产与无风险资产。本文模型则是把资产市场的投资行为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投资行为结合起来。模型中除了涉及到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还包括生产中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投资行为。本文中的动态规划模型与文献[6]中的模型主要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

(1) 文中的模型由于涉及到企业生产中的投资行为,故其决策变量和状态变量较之文献[6]都复杂一些。决策变量变成资产市场的投资决策与企业生产行为中的投资决策的集合。状态变量方面,阶段自由资金tk的组成上发生明显变化,体现了企业在生产方面的投资行为对模型中状态变量的影响。

(2) 本文在假设条件中提出了一个最低投资金额的限制,相应地在模型约束条件中就增加了一个对决策变量的约束。对比于文献[6],文中的模型假设更贴近现实情况。

(3) 本文模型因为增加了对企业生产合作方面投资的考虑,所以投资总风险方面也增加了相应的内容,即考虑风险资产的投资风险的同时也要考虑生产合作方面的投资风险。

3 案例分析

为了充分利用闲置资金,最大限度获取经济利益,某公司准备在资本投资领域和企业合作生产方面进行投资。总投资预算为100万元,并将整个投资过程分为2个阶段。

假定通过公司的前期评估和筛选,资本投资方面选定3种风险资产和1种无风险资产(假设其收益率为r0=0.01)进行投资。两个阶段的投资风险上限为,Q=(10,10)。企业合作方面,经过资金、技术等全方面的考察,选定了3家准合作企业。忽略风险资产交易费用。其他变量见表1和表2。

把上述数据带入动态规划模型,写出相关的MATLAB函数(包括递归计算程序dynprog,决策变量函数decisFun,阶段指标函数objfun,阶段转移函数transfun以及计算的主程序)。利用MATLAB中动态规划求指标函数最小值的逆序算法[11],可求出通过两个阶段投资后,净收益为22.14万元。

本案例简化了投资决策过程,通过模型求解,给出了企业两阶段投资决策过程的最优解。对文中实例的求解,本文运用了MATLAB相关算法,简化了求解的过程。

4 结论

模型主要是依据Bellman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最优性原理来建立的。相对于参考文献[6],模型把企业在同一阶段内的两种投资决策问题综合起来,使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现实中复杂的投资状况,同时决策变量、状态变量以及约束条件等都更加丰富。最后举出实例,并简化投资决策过程,给出了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的最优解,然而实际的投资决策过程可能是多阶段的,相对复杂的,需要考虑更多因素,而且每阶段选择的风险资产和合作企业可能不是单一的,这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为了保证企业投资决策最优的投资效果,企业应把投资决策过程分为多个阶段。建立了以获得利润最大化,同时把投资总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为目标的基本动态规划模型。该模型把一个多阶段的投资问题转化为多个单阶段的问题,从而求解整个投资阶段的最优决策问题就转化成求解一系列单个投资阶段中的最优问题。

关键词:动态规划,模型,投资决策,利润

参考文献

[1] Markowitz HM.Portfolio selection.Journal of Finance,1952;7(1):77—91

[2] Bellman R E.Dynamic programming.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

[3]李端,钱富才,李力,等.动态规划问题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8):56—64

[4] Merton R C.Lifetime portfolio selection under uncertainty:the continu-ous-time case.Review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69;51:247—257

[5] Merton R C.Optimum consumption and portfolio rules in a continu-ous-time model.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71;3:373—413

[6]宿洁,刘家壮.多阶段资产投资的动态规划决策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01;9(3):55—61

[7]马永开,唐小我.不允许卖空的多因素证券组合投资决策模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2):37—43

[8]丁元耀,贾让成.一种证券组合的投资选择模型.运筹与管理,1999;(2):38—42

[9]袁亚湘,孙文瑜.最优化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10]何坚勇.运筹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1999

基于企业外包存储的可行模型研究 第9篇

现在比较好的存储管理方式是网络存储,企业将数据外包给外部的存储服务提供商(Storage Service Provider,SSP)进行存储和管理,这种模式更像是Email或者Web主机服务。在这个模型下,将他们的数据存储在由SSP管理的远方站点,并通过高速网络(公网或私网)接入。这就是外包存储。

1 外包存储模型

外包存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作为一种服务存在,每种模型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模型的设计点包括:数据和元数据的I/O路径,集中还是分布式的访问方式以及密钥管理的复杂性等。

1.1 SSP模型与ASP模型的对比

区分这两种模型很重要。图1和图2分别为ASP模型和SSP模型的架构。在SSP模型中,企业将数据外包给存储服务提供商,如Amazon,Nirvanix等企业都提供这种存储服务,这就像一个网络硬盘。而在ASP模型中,企业不仅将数据外包存储,也将特定的应用外包给服务提供者。企业用户能够通过网络访问这些应用。像IBM,HP,Salesforce.com等企业都提供这种应用托管服务。

ASP模型虽然能帮助企业卸下部署和管理数据业务中心的负担,然而,它有两个主要的缺点:

(1)安全性

因为把应用托管在服务提供者那里,数据就需要以明文存储。这对许多旨在保护自身知识产权和内部机密的企业来说是不可接受的。相反,SSP模型可以在SSP上存储加密后的数据,这样就保证了数据的机密性。

(2)灵活性

通过将应用外包给服务提供商,任何新定制的应用服务都需要得到服务提供商的认同才可以实施,协同合作限制了企业的灵活性。相反,在SSP模型中,应用服务还是由企业自身站点来提供,从应用角度看,SSP提供的外部环境同本地存储环境是十分类似的。

1.2 企业代理服务器模型

这种服务模型采用一个单一的接入点——企业所有用户通过一个代理服务器同SSP交互——将数据存储到SSP或将数据从SSP取回。如图3所示。为了实现数据的机密性,企业对将要存储在SSP的数据通过加密文件系统进行加密/解密,而对企业内部其他办公地点的用户的数据请求,则使用代理网关文件服务器处理。

企业要将自己在本地创建的存储数据中心转变成这种模型是非常容易的,只需要建立一个加密文件系统,由此系统实现将数据存储到SSP之前的所有数据的加密工作,相应地,从SSP读取数据时进行解密。用户与直接连通的网关文件服务器之间通过常用的协议如NFS或者CIFS交互。在这个模型中,保护数据的机密性是很容易的,密钥管理也相当简单(实际上,所有的数据可以被一个单一密钥加密,而这个惟一的密钥只有企业加密文件系统才可以获得)。同时,可由代理服务器执行用户的访问控制工作。但是,这个模型却有下面几个不理想的性能:

(1)过于集中化:代理服务器模型采用了一个中央网关,这个网关负责所有数据和元数据的I/O。这会引起I/O瓶颈,因而不适合大负荷的网络环境(企业)。如果这个代理服务器无法工作,则也就断送了SSP的服务。

(2)额外的网络hop:因为只有企业文件系统能直接访问SSP的数据,因此该企业其他办公地点的其他用户对文件的存取需要额外增加一个hop。这会反过来影响I/O性能,尽管可以通过数据缓存技术减轻一些这样的负担。

(3)两次密钥操作:对于每一次的数据访问,这个模型都需要两次密钥操作。例如,用户要执行一次读操作,企业文件系统需先解密从SSP取回的数据(因为只有企业文件系统知道密钥),然后再将数据加密并通过网络传送给外地的用户,到用户那里后将会再进行解密。如果允许用户直接访问SSP,后面额外的加密开销将被避免。

(4)网关管理:这个模型中,企业对网关文件服务器的管理负责,这同样带来管理上的花销。

总之,这个模型更适用于企业数据的存取全发生在一个地点的企业。这样,集中性和加密解密带来的开销将消除。

1.3 元数据代理服务器模型

根据第一种模型的一些不理想特性,第二种外包模型分离了元数据和数据的I/O路径,这样可以减少第一种模型因为数据I/O过于集中而带来的性能冲击。这个模型中,如图4,企业网关作为一个元数据服务器存在,只存储并提供有关数据的信息而不存储数据本身,像数据块的地址和所取文件的加密密钥等。而数据则直接从SSP处获取。如今,类似的带外文件系统正被使用,适用于客户端的并行NFS(pNFS)标准也已被开发。

这个模型的好处是消除了企业代理服务器模型引起的数据瓶颈问题。比较适合较大文件的存取访问,原因是元数据I/O仍然采用集中化的方式实现,尤其当存取小文件时,需要对元数据进行频繁的读取,这样会影响元数据代理服务器的性能。第二,加密策略与先前的模型不同。因为客户端直接从SSP处存取数据,如果像第一个模型中那样,所有文件采用同一密钥,可是我们不能保证SSP可以替代企业执行用户访问控制的工作,则用户可以访问自身权限以外的文件。因此,必须对每个文件用不同的密钥加密,并且只有有权限访问该文件的用户才能从元数据服务器上获取密钥。这样,将会有大量的密钥去管理,而客户端也必须完成加密/解密操作。除此之外,网关元数据服务器的管理仍然由企业来负责。

1.4 分布式存储服务模型

这个模型考虑客户——企业和用户从SSP直接存取数据的情况,如图5。这排除了任何数据或元数据I/O瓶颈问题,对利用SSP进行内容分发服务来说是最合适不过了。当然,这里不存在网关服务器管理问题。

类似于元数据代理服务器模型,因为用户同SSP直接交互,而同时无法确保SSP一定会进行访问控制,因此每个文件需要用不同的密钥加密。但是密钥到用户的分发不再采用集中的方式(从元数据服务器获得)而是分布的方式。当然也就省去了网关管理的麻烦。密钥管理问题的方案可以使用公钥加密方案,但性能较差。均衡加密方式相对而言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2 性能比较

这部分,我们总结各种不同的外包存储模型。表1给出了三种不同模型的各个方面的不同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服务器代理的方式集中化数据和元数据的I/O,则性能和服务器管理的开销仍然很大。而元数据代理模型降低了数据集中程度,但是元数据的请求仍然过于集中,这仍会对性能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这两种模型,都需要客户端所在的企业对代理网关进行管理,这将会成为单点故障。相比之下采用分布式服务模型,能更好地实现性能的优化。另外,如果辅以有效的带内密钥分发技术,就可以同时减轻由此带来的密钥管理复杂性。虽然在I/O性能上第三种模型有非常明显的优越性,但是每种模型仍然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如第一种模型适合用来将档案资料等信息外包的企业。这类外包存储的特点是用户同交互不多,且基本是企业与SSP来交互。第二种模型更适用于现有的网络环境,以Amazon S3为例,因为元数据中包含数据的各种信息,取数据之前必须从SSP上获取相应的元数据,这反而带来了更多的网络开销,从而直接影响了性能,因此将元数据存储在企业内部服务器上,通过企业内部网络更高效地访问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分布式模型在未来具有更普遍的意义,但必须以高速的网络环境和完善的密钥管理为基础。

3 展望

随着数据价值不断提升以及存储网络化、网络存储外包服务化的不断发展,企业必将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外包服务模型,在综合考虑存储系统的可实现性、性能和存储安全性和开销等方面后,保证数据能够真正得到安全有效的外部存储。在现有模型的框架下,除了基本的数据加密和密钥管理之外,加入更可靠的完整性等安全方面的验证,可满足不同企业对性能、安全级别、价格等多种因素的不同需求,使现有的模型更加完善。

摘要:近年来,随着数据价值的不断提升和数据量的飞速增长,外包存储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企业该如何实施自己的外包存储?本文对企业外包存储可能的模型进行了阐述,从安全和性能上对各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归纳了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

关键词:外包存储,模型,SSP

参考文献

[1]Parallel NFS standardization.the IETF.2008.

[2]Eu-Jin Goh,Hovav Shacham,Nagendra Modadugu,Dan Boneh.Stanford Universitya.SiRiUS--Securing remote untrusted storage.NDSS.2003.

[3]Aameek Singh,Ling Liu,San Jose,Altanta,SHAROES:A Data Sharing Platform for Outsourced Enterprise Storage Environments.IEEE Int'l Conference on Data Engineering(ICDE).2008.

[4]https://s3.amazonaws.com/.

基于模型的企业 第10篇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计算机和软件技术、融合先进管理理论、对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逐渐成为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中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层出不穷,从企业基层数据的处理到企业供需链上的合作、中高层的管理决策等活动都越来越依赖于各种各样的诸如EC、EIS、ERP、MRP及SCM等信息系统。尽管这些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得到应用,但是可用性还达不到允许企业随意、高效、安全复用的地步。所以使用构件库的技术将企业里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封装和构件化,将使更多企业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

2 模型和关键技术

2.1 构件技术

构件是指应用系统中可以明确辨识的构成成分。而可复用构件(Reusable Component)是指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和可复用价值的构件。可复用构件应具有以下属性:(1)有用性(Usefulness):构件必须提供有用的功能;(2)可用性(Usability):构件必须易于理解和使用;(3)质量(Quality):构件及其变形必须能正确工作;(4)适应性(Adaptability):构件应该易于通过参数化等方式在不同语境中进行配置;(5)可移植性(Portability):构件应能在不同的硬件运行平台和软件环境中工作。随着对软件复用理解的深入,构件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源代码构件,而是延伸到需求、系统和软件的需求规则约系统和软件的构架、文档、测试计划、测试案例和数据以及其他对开发活动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称为可复用软件构件[1]。

2.2 COM/DCOM/COM+组件技术

在基于组件的软件中,组件之间的接口是双方进行通信的基础。并且组件主要是针对网络环境设计的,组件要跨进程、跨机器边界甚至跨网络进行通信。所以组件接口需要一个公用的接口标准,COM就是这样的一种技术标准[2]。

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开放组件对象模型,包括规范和实现两大部分。其中规范部分定义了组件间通信的机制;实现部分的COM库为规范的具体实现提供了一些核心服务:COM接口、类工厂、类型库、结构化存储、统一数据传输、智能命名等。基于组件的开发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组件与开发语言无关

COM组件的工作方式类似于服务器,可以接收处理客户程序的请求,并产生回复信息。它封装了组件内部的细节,对外只提供使用定义好的接口。接口展示了组件的可用功能,是组件与其客户之间互操作的严格约定,客户程序只有通过接口才能调用COM组件。因此COM组件与编程语言无关,可以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来编写COM组件和调用组件的客户程序。COM客户/服务器模型如图1所示。

(2)接口可以有效保证组件的复用性

一个组件具有若干个接口,每个接口包含组件的某些属性和方法。其他组件通过接口来访问属性和方法。组件和应用程序的连接通过接口完成。

作为面向对象系统的重要特性COM支持两种重用模型:包容和聚合。包容就是假定已经有一个实现了接口COM接口的对象A,由于新的需求,又要实现一个新的COM对象B,它既要实现复用接口,又要实现关于新功能的新接口,而且复用部分提供的服务与对象A的接口基本一致,只要再实现新添加的功能就可完成对象B的开发。最直观的想法就是在对象B的内部“包容”一个对象A的实例。所有对B的接口复用成员函数的调用均在其内部简单地转发给对象A,对于B的客户来说,根本无需知道A的存在。包容关系表示如图2所示。

(3)组件运行效率高,易于管理和使用

DCOM(distributed component object model)是COM在分布计算方面的自然延续,为分布在不同网络节点上的COM组件提供互操作的基础;把COM的进程透明性拓展为位置透明性,从而增强COM的分布处理性能,同时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加强组件间通信的安全性.COM+倡导一种新的设计概念:通过预先提供许多面向应用设计者的通用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把COM组件提升到应用层,把底层细节留给操作系统。其底层结构仍以COM为基础,但在应用方式上更多地继承MTS的处理机制(对象环境、安全模型、配置管理等);把COM、DCOM和MTS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功能更强、更能适应于企业应用的组件体系结构。COM、DCOM、MTS以及COM+的结构关系如图2所示。

2.3 SOAP

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是一种轻量的基于XML的协议,它被设计成在Web上交换结构化的和固化的信息。它还支持从消息系统到远程过程调用(RPC)等大量的应用程序。SOAP包括3个部分:(1)封装:它定义了一个框架,该框架描述了消息中的内容是什么,谁应当处理它以及它是可选的还是必须的。(2)编码规则:它定义了一种序列化的机制,用于交换应用程序所定义的数据类型的实例。(3)RPC表示:它定义了用于表示远程过程调用和应答的协定。

SOAP消息基本上是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单向传输,但它们常常结合起来执行类似于请求/应答的模式。所有的SOAP消息都使用XML编码。一条SOAP消息就是一个包含有一个必需的SOAP的封装包,一个可选的SOAP标头和一个必需的SOAP体块的XML文档。

把SOAP绑定到HTTP提供了同时利用SOAP的样式和分散的灵活性的特点以及HTTP的丰富的特征库的优点。在HTTP上传送SOAP并不是说SOAP会覆盖现有的HTTP语义,而是HTTP上的SOAP语义会自然地映射到HTTP语义。在使用HTTP作为协议绑定的场合中,RPC请求映射到HTTP请求上,而RPC应答映射到HTTP应答。然而,在RPC上使用SOAP并不仅限于HTTP协议绑定。

3 信息系统整合模型

使用该整合模型而不是依赖简单的本地或远程构件库[3],是因为该模型会带来以下好处:

(1)使用COM,SOAP技术重新对系统中的模块,构件和API进行封装,使其具有更广的复用性。

(2)它使任何一个使用该模型的应用程序(无论是本地应用程序还是外部应用程序)都可以自由查找所需的构件,并且得到最高的效率。

其结构图如图4所示。

3.1 模型功能分析

模型管理模块封装了构件的API,并提供一个面向对象的接口。总的来说,模型功能包括4个部分:

(1)请求响应

模型管理模块封装了构件的API,并提供一个面向对象的接口。管理模块同时响应了本地以及外部应用程序的请求,并进行判断。系统自动判断请求需要的构件是来属于本地系统的构件还是外部系统的构件,自动选择最高效的构件下载方式。构件管理模块收到来自本地或外部应用程序的检索请求后,进行本地检索,如果检索成功,就将检索结果返回;若检索失败,则系统将转至外部构件库进行检索,并将结果返回。无论是本地构件库还是外部构件库,都可以直接把最新的构件信息发布到构件管理系统上,供本地和外地的需求检索。来自本地和外部的请求可不定期访问构件管理系统,获取所需的相关构件信息。

(2)构件信息维护

构件管理模块提供存储和读取构件信息,包括定义、维护、存取和更新数据。数据对象由独立代码实现,负责与数据库建立连接,封装数据库方法,对外提供简单易用的数据库访问接口,从而屏蔽了对数据库访问的细节和编码特征。这样,数据库访问由专门的数据对象负责,一旦数据库位置或结构格式等需要改变时,只需修改数据对象即可,与业务层无关。因此,较好地解决了上述两层客户/服务器结构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中访问数据库存在的问题[4]。

(3)任务管理

构件管理模块根据请求的任务是否是定时执行,将任务分为两种类型:本地服务请求还是外部服务请求。根据一个任务的类型和任务的生命周期,也为了方便对任务实例的管理,任务管理器拥有4个任务池:任务识别池、任务定时池、任务响应池和任务运行池,这4个池之间的转换关系如图5所示。

其中关于构件识别中判断所需构件是否存在的代码如下:

关于查找到构件返回结果的代码如下:

(4)构件组织

构件的组装过程是通过构件间的连接操作来实现的。在该模型中构件的连接操作分为以下两种连接:串行连接和并行连接:

1)串行连接。设A,B是两个构件,若构件A所需的外部接口interfaceA和构件B供外部使用的接口interfaceB满足interfaceA∩interfaceB≠,则构件A可以通过使用构件B提供的接口来与其进行连接,笔者将这样的连接操作叫做构件B串行连接到构件A上,记做B A。

2)并行连接。设A,B是两个构件,若构件A和构件B同时串行连接到构件C上,即有A C,B C,则构件A和构件B同时并行地为构件C提供服务,把这样的连接操作叫做构件A和构件B的并行连接。由于构件间连接操作的引入,可以将构件分为原子构件和复合构件。原子构件即进行连接操作的基本单元;复合构件由原子构件通过连接操作组合而成。原子构件和复合构件均属于构件的范畴。于是,可以将构件集合C和在C上的运算即连接操作所组成的系统定义为一个代数系统[5,6]。

4 结论

论述了关于企业信息系统的复用技术,针对当前广泛使用的企业信息系统复用性低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构件复用的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模型。该系统使得企业信息系统中的模块构件化,并组成构件管理模块,使构件的管理更加高效,方便和安全。下一步的工作将是如何利用本体技术使得构件查询过程中添加语义分析,以及如何将Agent技术与Web服务相结合,实现智能性的跨站点的信息资源共享。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构件复用的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模型,在介绍了整合模型中使用的接口标准技术COM和信息协议SOAP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基于构件复用的信息系统整合模型的体系结构,并对该模型中请求响应、构件信息维护、任务管理和构件组织等重要功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构件复用,整合模型,企业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夏洁武,等.基于构件/构架的软件开发方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10).

[2]潘爱民.COM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许瑞明,张最良.分布式模型管理系统的概念框架[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1997,6(4):48-5.

[4]杨芙清,梅宏,李克勤.软件复用与软构件技术[J].电子学报,1999,27(2):68-75.

[5]SOMMERVILLE I.Software engineering[M].7th ed.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基于模型的企业 第11篇

由于中国大多数企业缺少对汇率风险的管理,加之汇率波动幅度及波动频率的不确定性增加,使暴露于汇率风险中的企业数量和风险头寸增加。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具有现实意义。文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对构建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构建模型,明确了建立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将受5个等级的16个因素影响,其中2个因素为直接影响因素,5个因素为基础性影响因素。文章试图为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构建提供理论依据,为企业汇率风险应急管理实践提供有效路径。

关键词: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5)04005906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2005年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大幅升值。截至2014年1月,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了35.84%,其中次贷危机前(以2007年8月为界)升值幅度为9.47%,而危机后升值幅度则达到了24.09%。然而,在普遍预计人民币兑美元即将进入“5时代”的时候,人民币兑美元走势却发生逆转。无论是次贷危机后的人民币快速升值还是即将迈入“5时代”的走势逆转,都考验着企业汇率风险应急管理及其能力。

央行宣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区间从2014年3月17日开始由原来的±1%扩大到±2%。这一政策的变化迫使涉外企业将承担更大的汇率风险。实施浮动汇率制度以来,汇率波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其一,汇率波动幅度及频率增大。汇率波动幅度越大,涉外企业盈利受到影响的程度就越大。对于一些利润率较低的企业,比如有的纺织及服装企业利润低于3%,大幅的汇率波动将会吞噬企业的部分或全部利润。而汇率波动频率的增加,又会使企业遭受汇率风险的可能性变大。其二,人民币汇率波动不再呈单边趋势(单边的升值或是单边的贬值),而是双向波动,使汇率风险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加。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增加,打破了人民币单边升值时出口企业承受汇率风险的状况,人民币贬值将使进口企业暴露于汇率风险中,这就意味着承受汇率风险的涉外企业范围进一步扩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经济及体制改革是重中之重。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当前国情的必然选择。只有成为开放型经济体国家才可能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分工中,才能够发挥出本国的比较优势。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入,开展国际贸易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加,国际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国内外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汇率的波动将更趋频繁,这就导致暴露于汇率风险之中的企业数量和汇率风险头寸不断增加,涉外企业的经营管理受汇率波动影响的程度也日益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把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而经济安全事件属于社会安全事件。针对汇利率风险等63种风险,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进行全面管理,督促中央企业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培养和提升应对经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机制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中国大多数涉外企业对于汇率风险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风险监控体系缺失,汇率风险管理人才和经验匮乏,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汇率风险的状态,对于人民币汇率稍大的波动更是无助和无奈。通过对一些省市具有代表性的进出口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没有主动防御汇率风险的意识,自认为企业只能被动接受由汇率波动所引起的利润变化[1]。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日常运营和发展。因此,企业亟需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机制来应对这种困局。

随着汇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企业汇率风险应急管理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应急机制反映了系统各组成因素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通常表现为针对某一突发事件而制定的方案和采取的一些应急措施,是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结合。综合近年来的研究,对应急机制经验和分项的研究较多,综合性的研究较少,尚未建立应急机制系统的结构模型[2]。因此,本文基于解释结构模型(ISM)方法对影响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为构建和完善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

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视角,Haddow和Bullock[3]认为应急管理包括灾害发生前的准备、灾害响应以及自然或人为灾害发生后的支持和社会重建。加拿大政府制定的加拿大应急管理框架确定了应急管理的4大支柱及其相关内容,即预防和减灾、准备、应对和恢复[4]。王宏伟[5]认为可以从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的各个环节入手,进行指标体系的设计,具体包括应急准备、预测预警、事件发生、应急反应、应急处置、扩大应急、应急结束和后期处置等8个方面。邵云飞[6]认为在突发事件发生前、中、后3个阶段中,指挥调度、资源保障、辅助决策、信息管理和处置实施这5大空间子系统都要给予支撑。

另有一些学者尝试对应急机制的框架和应急管理体系进行研究。闪淳昌[7]指出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机制主要包括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与响应机制、公众沟通与动员机制、应急资源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城乡社会管理机制等。赵兴民[8]则认为突发自然灾害的教育应急机制应由预警机制,分级响应、应急联动与救助机制及善后处理机制3部分构成,其中,预警机制包括对自然灾害的监控与预警、制定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加强对师生员工的防灾减灾教育、建立定期模拟突发自然灾害逃生演练机制;善后处理机制则是由受灾师生的转移与安置、教育教学秩序的迅速恢复、灾难留下的广大师生心理创伤的恢复、对损坏的校舍进行重建4个方面组成。王锐兰[9]构建了由预防、过程、效能和恢复等4个一级指标构成的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刘辉[10]认为应急管理系统主要的工作流程包括实时监测、预警识别、预案启动以及方案处置和后处理。桂岚[11]构建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机制包括险情监测、安全隐患检查、灾害调查、会商机制、应急预案、后勤保障、实施速度、信息机制等8个方面。

目前,中国对于汇率风险管理的系统性理论研究还不多,尤其是汇率风险应急机制方面的理论研究更少。在汇率风险管理系统方面,很多中国学者进行了研究:胡大江[12]认为企业的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可以视为由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规避、风险监控和绩效评估等要素构成,其中风险监控包括监测机制、预警机制、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止损机制、紧急处理机制。杨志国[13]指出涉外企业要建立一个高效的汇率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它应包括一个权威的汇率风险决策机构和一个专业的汇率风险管理团队。朱贺[14]分析了构建汇率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及迫切性,探讨了构筑汇率风险预警机制的框架,具体包括采用高效度的刚性的技术预测方法、结合适应中国国情的柔性的基本因素指标分析法和政府、银行与企业各司其职,而企业的重中之重是增强独立识别、预测、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

近年来,学者用解释结构模型研究了突发事件、地质灾害等应急管理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韩传峰[2]提出构建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系统包括预警机制、处置机制、信息机制、领导机制、评估机制、保障机制、善后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等8个要素,通过分析要素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确定了信息机制和领导机制要素的基础重要性。史丽萍[15]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获得了预测预警机制、应急预案管理等14项企业应急能力的关键要素指标,并确定了善后处理机制和事后恢复重建是企业应急能力结构要素中最直接的两个要素。

三、解释结构模型(ISM)

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简称ISM),又称作ISM分析法,是美国华菲尔特教授为了研究规模大、结构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问题而开发的研究方法,现在已广泛应用于现代系统工程。ISM能够有效地把系统中各元素之间复杂的关系转化为直接的、明确的结构关系,以便于理清模糊、混乱的思想。ISM主要是在分析系统各因素之间存在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定性表示系统各因素之间存在的关系模型,把复杂要素进行结构化和层次化,最后,把系统要素之间的所有关系(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都用有向图表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最终得到影响系统的关键性要素,即根本要素。ISM方法主要包括以下4个部分。

(一)生成邻接矩阵

首先,从整体上熟悉和把握系统,确定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并为各个要素编号,如Si(i=1,2,…,n)。其次,根据系统中任意两个组成要素Si、Sj之间存在的关系,确定两要素的关系,用SiRSj表示。此时,说明要素Si对Sj存在“给予影响”或“先决条件”或“重要”等关系。最后,整理系统中任意两元素之间关系的有无,得出邻接矩阵A=[aij],其中aij=1,当Si对Sj有关系时

0,当Si对Sj没有关系时 。

(二)生成可达矩阵

得到邻接矩阵A后,再做邻接矩阵A与单位矩阵I的和运算,求得A+I。然后,对矩阵A+I进行幂运算,不过矩阵A+I幂运算必须以布尔代数运算为基础进行。当矩阵A+I进行幂运算满足式(1)的条件时停止,此时,计算得出一个正整数n。

M=(A+I)n+1=(A+I)n≠…≠(A+I)2≠(A+I)(1)

此时,矩阵M=(A+I)n称为可达矩阵,它反映了要素之间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可达矩阵M的元素mij如果等于0,这说明要素Si对要素Sj不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果等于1,这说明要素Si与要素Sj之间存在着可到达的路径,即要素Si对要素Sj存在直接或间接影响关系。

(三)各要素的级别分配

对可达矩阵M中的各要素Si分别求出可达集合P(Si)和先行集合Q(Si):

P(Si)={Sj|mij=1}(2)

Q(Si)={Sj|mji=1}(3)

P(Si)可以通过查找可达矩阵M的第i行上值为1的列对应的要素得到,而Q(Si)则是查找可达矩阵M的第i列上值为1的行对应的要素。再求出各要素集合L1,此时L1必须满足式(4)。

L1={Sk|P(Sk)∩Q(Sk)=P(Sk),k=1,2,…,n}(4)

L1中的要素位于层次结构图中的最上面,同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从其他要素可以到达L1中的要素,反之则不行。接着,删去可达矩阵M中L1中各个要素所对应的行与列。同理,依次确定L2,L3,…。然后根据级位划分的结果对可达矩阵M进行重新排列,就可以得到层次化的可达矩阵。

(四)生成层次结构图

级别分配结束后,第一层次是整个层次结构图的最上面,即把L1中的各要素放置在层次结构图的最上面。接下来的就是层次结构图的第二层次,即放置L2中的各要素。以此类推,按照从上至下的级别顺序,把L3,L4,…各级别中的要素依次归类放置,最后使用有向图表示系统的层次结构,得到完整的层次结构图。层次结构图简单明确地展示了系统中各因素的层级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位于整个层次结构图第一层次的要素则是系统中最直接的要素,而处于层次结构图最低端的要素是系统的基础性要素。第一层的要素都属于影响系统的直接要素,而其他各层的要素则间接影响着系统,间接要素主要通过影响其他要素达到影响系统的作用。

四、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一个完整的应急管理过程包括预防、预警、反应、控制与恢复五个阶段。通过选取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进出口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应急预案、汇率风险防范意识、专业人员、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或合同条款进行止损、信息沟通、决策支持、与进出口公司开展合作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效果[1]。再借鉴韩传峰和刘亮[2]、桂岚和李跃军[11]、胡大江等[12]、刘铁民[16]的研究成果,本文归纳并确定了16个比较合理的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的潜在影响因素。为了更方便地建立系统的ISM模型,把16个因素按照顺序分别命名,如表1所示。

表1 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表

阶段影响因素指标编号直接影响指标

预防

预案编制及管理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S16

应急宣传教育及培训S2S1、S3、S4、S7、S8、S10、S11、S12、S13、S14、S15、S16

管理机构S3S1、S2、S4、S7、S8、S9、S10、S11、S12、S13、S14、S15

预警

专业队伍S4S1、S2、S3、S5、S6、S7、S8、S9

汇率风险监测及评估S5S6

预警决策系统S6S5、S8、S9

反应

应急信息沟通、反馈机制S7S8、S9、S10、S11、S12、S13

指挥与协调S8S7、S9、S10、S11、S12、S13

决策支持S9S7、S8、S10、S11、S12、S13

控制

会商机制S10S11、S14、S15

资源整合S11S12、S13、S14、S15

止损机制S12S11、SS14、S15

紧急处理机制S13S10、S11、S12、S14、S15

恢复

善后处理机制S14S15

恢复计划S15S14

应急绩效评价经验总结S16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

A=S1

S2

S3

S4

S5

S6

S7

S8

S9

S10

S11

S12

S13

S14

S15

S160111111111111111

1011001101111111

1101001111111110

1110111110000000

0000010000000000

0000100110000000

0000000111111000

0000001011111000

0000001101111000

0000000000100110

0000000000011110

0000000000100110

0000000001110110

0000000000000010

0000000000000100

1111111111111110

M=S1

S2

S3

S4

S5

S6

S7

S8

S9

S10

S11

S12

S13

S14

S15

S16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

0000111111111110

0000111111111110

0000001111111110

0000001111111110

0000001111111110

0000000001111110

0000000001111110

0000000001111110

0000000001111110

0000000000000110

0000000000000110

1111111111111111

(一)生成邻接矩阵

各个因素之间存在一种“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经过相关文献的参考归纳,对表1中的汇率风险应急机制中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判定,把两项关系的有无归纳成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的邻接矩阵A。

(二)生成可达矩阵

得到邻接矩阵A后,进行布尔代数运算处理后,得出可达矩阵M=(A+I)4≠(A+I)2≠(A+I),n=4。

如矩阵M所示,S1、S2、S3、S4、S16的行和列对应的元素完全一样,所以可以把S1、S2、S3、S4、S16看作一个因素,保留S1删去S2、S3、S4、S16。同理,把S5、S6看作一个因素,保留S5删去S6;把S7、S8、S9看作一个因素,保留S7删去S8、S9;把S10、S11、S12、S13看作一个因素,保留S10删去S11、S12、S13;把S14、S15看作一个因素,保留S14删去S15。得到缩减后的可达矩阵N。

S1

S5

N=S7

S10

S1411111

01111

00111

00011

00001

(三)各要素的级别分配

对可达矩阵N进行级别分配并建立重新排序的可达矩阵,就可以得到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的层次化可达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层次化的可达矩阵

S14、S15S10、S11、S12、S13S7、S8、S9S5、S6S1、S2、S3、S4、S16

S14、S1510000

S10、S11、S12、S1311000

S7、S8、S911100

S5、S611110

S1、S2、S3、S4、S1611111

(四)生成层次结构图

如表2所示,影响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的因素可以分为5个层次。第一层要素集合{S14,S15};第二层要素集合{S10,S11,S12,S13};第三层要素集合{S7,S8,S9};第四层要素集合{S5,S6};最低一层要素集合{S1,S2,S3,S4,S16}。在这基础上,用有向图表示,得到了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图,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

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图

从结构图中可以看出,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可体现为5个层次,其中第五层的预案编制及管理(S1)、应急宣传及培训(S2)、管理机构(S3)、专业队伍(S4)、应急绩效评价及经验总结(S16)5个因素是应急机制影响因素中的基础性因素,这5个因素通过不同方式对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的其他因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第四层的汇率风险监测及评估(S5)、预警决策系统(S6)2个因素对第三层的应急信息沟通及反馈机制(S7)、指挥协调机制(S8)、决策支持(S9)3个因素有直接影响。通过对汇率波动的监测,评估汇率风险的大小,启动相对应级别的预警,为企业的应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层的应急信息沟通及反馈机制(S7)、指挥协调机制(S8)、决策支持(S9)3个因素是中层影响因素,也是最关键因素之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快速的信息报告、通报和发布,以及统一的应急指挥、协调和决策,都直接影响上一层次要素的有效性和要素之间的网络联系。

第二层的会商机制(S10)、资源整合(S11)、止损机制(S12)、紧急处理机制(S13)4个因素直接影响第一层的因素,它们反映应急控制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层的善后处理机制(S14)、恢复计划(S15)2个因素是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最直接的因素,反映企业应急管理的最终效果。

五、结论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对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出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得出影响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的2个直接因素和5个基础性因素。这7个因素是企业在汇率风险应急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点,必须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善后处理机制(S14)、恢复计划(S15)这2个要素属于应急管理中的恢复阶段,直接关系到汇率风险应急机制的最终执行效果。实施一系列应急措施后,管理者在恢复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弥补已发生的损失,尽可能减少损失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制定合理、有效的确保生产经营顺利进行的方案。通过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图还可以得知:在企业汇率风险应急管理中预防阶段的工作至关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防阶段作为应急管理的第一个阶段,是后续的应急工作和应急措施有效执行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做好这个阶段的管理工作,在汇率风险发生之时,管理者才能够有条不紊地处理紧急情况,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或避免损失。汇率风险应急机制解释结构模型揭示了各个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关联层次,在一定程度上为构建和完善汇率风险应急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与此同时,由于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网络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因此企业在汇率风险应急管理中要注意综合权衡,不可偏废,必须注意有效、合理、协调地管理和控制各个阶段的因素,这样才能使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有效运行。

本文将汇率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和系统工程理论有机结合,把定性的影响因素合理地定量化,为企业汇率风险应急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此外,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也能给进一步确定各影响因素权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谢非,陈粤芳,杨茜.企业汇率风险承受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1):61-64.

[2]韩传峰,刘亮.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应急机制系统分析[J].自然灾害学学报,2006,15(6):154-158.

[3] HADDOW G D, BULLOCK J A.Introduce to emergency management[M].TX:Butterworth-Heinemann,2003.

[4]Public Safety Canada.An emergency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Canada[EB/OL].(2008-01-17).[2014-02-12].http://www.publicsafety.gc.ca/prg/em/_fl/emfrmwrk-en.pdf.

[5]王宏伟.我国应急绩效评估的障碍与措施[J].中国减灾,2009(4):24-25.

[6]邵云飞,杜欣,周敏.企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创新设计——基于全系统的视角[J].技术经济,2010,29(10):94-98.

[7]闪淳昌.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2):24-26.

[8]赵兴民.突发自然灾害后的教育应急机制研究——以汶川地震灾害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6):151-158.

[9]王锐兰.政府应急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1):35-39.

[10]刘辉,任建伟.企业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及其运作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08,24:94.

[11]桂岚,李跃军.基于ISM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机制构建[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21(1):117-121.

[12]胡大江,任玉珑,陈学梅,等.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4):71-73.

[13]杨志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控制问题与管理机制的建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8):35-37.

[14]朱贺.构筑汇率风险预警机制必要性及框架分析[J].开发研究,2009(4):96-99.

[15]史丽萍,杜泽文.基于DEMATEL—ISM的企业应急能力结构研究[J].科技研究管理,2013(5):227-230.

基于模型的企业 第12篇

创新是科技进步和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自主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知识创新是企业创造力产生的基础和根源。从知识的视角来看,企业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的矛盾体、不完善体,经过解构、演化变迁、重构、耦合等阶段,形成和谐、完美新知识体的自然过程。创新理论中知识创新的核心过程,特别是创意产生的机理和创新完成的过程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创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93 年,野中郁次郎教授提出企业创新的SE-CI模型,认为企业创新是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四个转换过程的螺旋上升中实现的; 知识是通过ba来实现创新的( 图1[1]) ,他从知识的存在方式及其转换的途径上阐释了知识创新的内在机理和能动过程,对知识创新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Nonaka和Georgvon Krogh ( 2009) 指出,组织知识创新是将个体创造的知识充分利用并放大到组织知识系统中去,并针对SECI模型中的显性隐性知识、转换、场所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表述[2]。D. Esterhuizen ( 2012) 提出了基于SECI知识创新模型的知识创造路径和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3]。Elpida Samara ( 2012)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将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引入知识创新运行的全过程,系统地分析了知识创新运行的机理,并建立了知识创新的网络模型[4]。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在知识创新方面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了做了大量的研究。姜原子、刘婷( 2011) 从超循环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知识创造超循环结构,揭示了企业知识创造的原理和过程。纪慧生等( 2011) 构建了产品开发过程的知识创新模型,提出产品开发过程的知识创新双螺旋理论。任磊、史丽萍等( 2011) 借用知识势、波尔原子模型、量子力学和熵理论等概念来解读SECI模型,构建知识创新模型。萧曙光等( 2007) 借鉴生物基因概念论述了全生命周期企业专有知识的创新过程。李涛等( 2010) 从知识分类的角度,以各类知识的流动和相互转化为基础,把知识创新的过分为生成、转换和集成三种路径及多种具体途径。王冬春( 2007) 论述了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和创新过程。李彤、王众( 2010) 托提出了知识创新的知识DNA跨域映射思想。邵波、胡元蛟( 2011) 从图书情报学角度上构建了一个基于知识管理背景的组织知识创新与共享理论模型。李金明等( 2002) 在微观尺度的研究层面上提出知识原理和知识具体在转移中的创新过程示意模型。

综上所述,在知识创新的实现过程和模型方面,大多数研究都是试图用SECI模型及其嫁接、拓展模型来解决具体的知识创新问题。在微观层面,目前该领域国内外均没突破性成果出现。也就是说,知识创新最核心的问题,创意产生机理和知识创新的完成路径、方法、模型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此本文以全新的视角和更微观的尺度,从创新产品知识构成入手,对创新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将知识划分为原理知识和使能知识,构建企业创新的知识重构模型,进而分析知识创新和创意产生的过程。

二、知识解构与重构

当前知识工程领域中,对于创新问题的矛盾体进行知识解构和重构的方法研究较少。多数研究通过定义 “本体”“知识元”等概念来构建知识结构。然而这些研究对基本单元的定义和属性连接都是基于已知的知识体,并没有提出针对创新问题的知识解构和重构方法。本文从知识的视角,将创新问题解构为一个由知识构件构成的结构连接体,“待解决的问题- 创新过程- 创新成果”就是知识结构的一系列重构和演化,是按照知识体的内在逻辑和知识构成对创新问题进行分级、分类解构的过程。

创新过程是将知识从抽象到具体、逐步逼近、不断完善的层次过程。知识创新过程是由问题产生的需求拉动而触发的,因此从创新问题的角度将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知识可分解成的最小的独立元即知识元,知识元是构成知识结构的基元[5],不同的知识元通过知识链进行连接,并依据某种知识原理而构成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知识单元或知识整体。反过来,创新产品又是由多个功能体构成的,功能体是由构件按照一定的科学原理,依据某种条件,由知识单元依次连接而构成。知识单元是知识元的组合体,是能表达某种基本功能、运动等的最小单位。

知识元是知识控制与处理的基本单位,知识创新的全部活动的实现都是以知识元为基础进行的。一个知识元可以作为不同的客观事物的基本构件,一个具体的客观事物又是由多个知识元构成。实现新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及知识有效利用的核心是知识元之间的不同层次、属性、学科领域之间的链接。为了更好地从微观角度来研究创新产品,基于此,我们提出一个新的知识分类方法,即以知识元为基础,把产品的知识构成分为原理知识和使能知识。

万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其本质核心特征。将这种决定事物本质核心的知识定义为原理知识。原理知识相对于客观事物而言其数量十分有限,原理知识是某类功能实现的最基本、最具本质性的规律。它是依据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经过抽象得出的构成事物的结构、决定其运动规律、运动形式的知识。这种知识虽然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但其本身并不是具体事物。

把与原理知识具体地转化为现实产品并表达出与众不同的外部特征的相关知识统称为使能知识。它是从原理知识到客观事物的实现知识,是把原理知识具体化为客观事物的设计知识、制造知识、工艺知识等相关知识,以及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表达知识。

因此只要找到创新过程的这些原理知识,并用知识原理进行构建,就有可能对知识体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进行解构与重构,以达到知识元的自由组合,进而实现产品创新过程。

三、知识重构模型创新

按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来理解,知识创新的本质是重组知识结构、重组资源[6],而且这是在特定科学原理基础上进行重组知识结构、重组资源的。这就要求在开展创新活动之前首先要认清和理解事物的这种特质。同理,对知识和知识创新的把握也必然从这里入手。

( 一) 知识重构模型

原理知识是影响知识创新的最重要的核心知识。认真观察,认清事物的本质规律,正确地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找到原理知识,并与具有相同原理知识的一族事物进行比较,找到其中与待创新产品具有相同外部特征知识的具体事物,从中吸取符合需要的使能知识,重组知识结构,就会产生出新的创意来。

由于创新产品形式的多样性,企业不可能对每一个问题都有现成的解决方案。但是,现实中许多看似不同的现象,都有着相同的作用机理。从本文对知识的解构与重构的观点来看,这种现象就是在同一个原理知识的框架结构上附着着不同的使能知识,也就是依据知识原理由知识链将不同的知识元进行链接,形成新的知识整体,进而改变了原理知识的外延属性,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具体的知识表达特征。所以,创新需求来自于企业出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对问题的抽象是企业知识创新的一个重要过程。对问题进行抽象化处理后,得出其中的原理知识,进而搜索知识库( 知识的构成如图2) ,找到所需要的原理知识,并通过知识链,映射到已经存储积累的知识库中具有此种原理知识的一族事物,再将这一族事物在其外延特征知识的属性方面与之进行比较、匹配、耦合,找到与创新产品所需的外部特征属性相同的具体事物,借鉴构成这个具体事物的使能知识来重新构造创新产品的使能知识,找出可能的解决思路,形成新的使能知识,完成创新产品,实现知识创新。这就是创新机理。企业知识创新的过程模型如图3所示。

知识比较与匹配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试错过程。对于从知识库中搜到的原理知识,通过匹配特征值来确定可行性。也就是搜索具有相同原理性知识的一族具体事物后,需要把这些具体事物的外延属性与创新产品的需求特征相比较和匹配,如果不匹配,模型就会进行下一具体事物的外延属性的搜索、比较、匹配; 如果经比较,匹配能够满足需求特征,则借鉴知识库中的相匹配的具体事物使能知识来构造创新产品的知识构成,形成设计原型这一新的具体知识,从而完成创新活动。

知识解构与重构的过程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根据知识的解构与重构机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使能知识的构成因素和结构方式,进而将使能知识进行分解,也就是将具有相应功能的使能知识单元分解为一个或多个知识元,这使得知识的各种复杂层次结构和组成因素得以活化; 并根据实际需求,按照原理知识,通过知识链,对知识元进行创新元素重构和结构重组,也就是生成新的知识单元或者新的知识单元集合和知识整体,进而形成创新产品的新使能知识,完成创新产品,实现知识创新。这是知识创新和知识增值的重要途径。

( 二) 创新的知识重构模型机理分析

1. 产品创新中分析出原理知识的抽象化机理。在企业知识创新过程中,对于现实问题的抽象是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正确抽象现实问题并得出正确的抽象概念是找到知识库中具有相同原理知识的一族具体事物的基础。如果这个过程不能正确完成,也就是说一个过程的起点的方向不清或方向发生了偏离,就不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对现实问题的抽象能力是个体认识世界、洞悉客观世界的联系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每一次抽象都可以阐明一些隐藏的真理。抽象的本质在于抽出一个与其他特征对比来看是特别重要的特征[7]。知识创新就来自于对现代科学技术行为和方式的抽象。它的内涵是指传统知识在传承或使用过程中的选择、更新和再造,是一种创造活动。这不是一个纯粹的书本知识的改写,而是一个个的实践过程的往复和总结,是一个扬弃过程。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抽象。大多数人对这个过程没有太多的认知,不了解抽象的核心和要点; 当面对要论述的问题、判断的事物、决策的内容,不知道怎样做才是一个完整和准确的抽象思维过程。通过对这个过程的研究,用模型把抽象过程表达出来,进而指导实践,对于知识创新活动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2. 产品创新中知识库搜索过程机理。搜索过程的关键是对事物原理知识的认知和把握程度。在以前,这个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个不自觉的过程,人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现事物的联系,从而产生新思想。通过原理知识、和使能知识的划分,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使之变成一个自觉的过程。就是说,当物的知识构成划分为原理知识和使能知识之后,分析事物时就会以此为参照来探究事物的本质,就会较容易地对其进行知识抽象,从而为自动搜索创造可能。通过在知识库中搜索具有相同原理知识的一族事物,这使得我们不仅仅得到这样一个原理知识,而是可以了解到这个原理知识所在的线和面,也就是将孤立的知识元在不同事物、领域的联系编织在一起。

四、知识创新案例分析

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创新的实现过程———AM公司冲压模具创新设计。该公司生产一种产品,该产品是用于电子产品的基板,材质为陶瓷,外形尺寸为100* 70* 2,单位mm。加工方法为冲压生产,加工工况为先将陶土充分搅拌后碾压成70mm宽2mm厚的带状物,阴干到半干状态,然后冲压成形。现需要设计冲压模具如图4。

冲压模具的一般设计方法是按照冲压件上的图形设计冲压模具的凸凹模。从设计图上可以看出,如果按照产品设计图形的结构尺寸设计模具,在设计上是可行的,但工艺性不好。原因如下:( 1) 模具上冲头的密度大,而且冲头尺寸很小;( 2) 由于冲头尺寸小,模具凸凹模的加工难度大。在模具线切割加工凸凹模之前,要先钻穿丝孔。根据此模具的情况,密度大,位置精度要求高,而且钻孔直径不能超过 φ0. 5mm,其加工难度大; ( 3)模具在加工过程中易磨损、损坏。由于冲裁的材质为半干状态的陶土,它对冲头的磨损十分严重,当凸凹模间隙超过允许尺寸,此套模具就要报废。另外,由于冲头细、刚性较差,很容易损坏。如果某一个冲头发生损坏,那么整个模具就会报废。所以其寿命不会太长;( 4) 模具总体费用昂贵。因其加工难度大、易损坏、消耗量大,所以总费用昂贵。设计小组对此模具的设计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讨论与试验。由于加工工艺的难点,以及模具相对成本的高昂这两个问题不能有效解决,设计工作陷入困境。

然而从原理知识角度思考,观察该产品的设计结构,经过抽象思考,发现一个重要的突破点:由于他的结构的共同特征是由一列等距离的孔直线排列组成的,如图4 所示。这样一个外部特征通过原理知识抽象,还原成通过纵向上的往复运动和水平方向上的间歇运动共同作用,形成直线等距孔。用这个知识原理在知识库中进行搜索,出现了缝纫机加工布料的景象,这个产品的连续的等距离孔完全可以通过一个冲头的连续冲裁取得。同时,运用拆分原理,可以把不同列的孔分开加工,用3 台冲床通过套冲的方式完成产品的加工成型。如果这样的设计能够实现的话,无论是冲压模具的加工的复杂性还是成本都大幅度下降。模具将变得非常容易加工而且结构简单,而冲头一旦发生磨损或损坏,只需更换滚针冲头即可,而且更换冲头的费用十分低廉。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如何实现连续的冲裁,这是一个使能知识的加入和实现的过程。通过设计数控自动进给装置,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机床进给移动量,实现等距的间歇移动功能。设计方案在总费用上经济可行。至此,整个设计构思完成。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具体设计这套装置和模具。设计小组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设计工作,给出了全套的设计图纸和控制软件。经过试验,完全达到产品要求,从而顺利地完成了设计工作( 如图5 所示) 。

五、总结

上一篇:超早期综合康复技术下一篇:言语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