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比赛范文

2024-06-18

教学比赛范文(精选12篇)

教学比赛 第1篇

一、罚“时”

罚“时”, 即罚“时间”。在进行教学比赛时, 当遇到那些“高水平”队员们不顾全队的合作, 只顾自己表演时, 可以借助水球比赛中的“罚时”规则对学生进行“处罚”。具体做法:在比赛时, 如发现某个学生出现“单打独斗”而不愿与其他学生合作的情况时, 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罚时”, 如, 罚下场30秒~2分钟不等的时间, 让其在场下反省, 同时观察场上其他学生的表现, 从而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及时地加以改正。

二、罚“分”

罚“分”, 即罚“分数”。具体方法:教师可以适当修改比赛的规则, 让能力强、技术好的学生多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把机会留给自己的队友, 让队友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如, 在进行球类比赛时, 教师可以把规则修改为:能力强的学生依靠“单打独斗”取得的分数不计入总分, 相反要从本队所得分中扣除相应的分数;而由能力强、技术高的学生组织投入的球, 可以加倍计分。这样既能培养能力强的学生的组织才能, 发挥出他们的水平, 又能使得全体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罚“动”

罚“动”, 即罚“劳动”。具体方法:教师可以让“犯错”学生下场做一些杂活。如, 当“球童”, 给比赛的学生捡球、递水或递毛巾等;同时, 还要让他们认真观察比赛的情况, 并在比赛结束时向教师汇报比赛的情况。当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有所改正时, 教师可以再次安排他们上场。

四、罚“坐”

罚“坐”, 即罚“坐冷板凳”。具体方法:教师可以对“犯错”学生实施“冷”处理, 即在活动时不安排他们上场, 就像篮球比赛中的一些队员一样, 尽管能力强、水平高, 但因为喜欢“单打独斗”, 往往被放在“冷”板凳上, 而当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并保证能改正坏习惯时, 再安排他们上场。

五、罚“牌”

教学比赛通讯稿 第2篇

——讲课比赛

11月9日上午8点整,学风建设系列活动之讲课比赛在教育大楼1421举行,出席本次活动的有信息学院0901班全体同学。

比赛于中午8点整正式开始,主持人介绍了此次比赛的比赛规则,评分细则和奖项设置,并隆重介绍了此次比赛的评委团。此后,各参赛选手按顺序依次上台,主要是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讲课内容丰富多彩,含盖语文、数学、生活、化学、健康、梦想等各个方面。各选手的课堂风格大不相同,特别是8号选手门路,PPT足够吸引眼球,通过一个个的小动画将实验过程清晰的展现在大家面前,使大家一目了然,她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课堂互动让同学们亲身参与到课堂中,比赛现场达到高潮状态。

各个选手慷慨激昂,充分展现了个人的课堂魅力。最后,由班长胡舰各前任班长肖雷做点评。胡舰从下面肯定了大家的成绩和努力,肖雷则从侧面提出了不足。主持人,公布了比赛的结果,并进行了颁奖仪式。

歌咏比赛创新语文教学 第3篇

一、题材多样。丰富语文词汇

小学生在热情洋溢地准备参加歌咏比赛的过程中,必然积极准备各种素材。例如,学生在准备《燕子》作为歌咏题材时,必然首先将本篇文章的内容熟记于心,在熟记的过程中,无形之中已经将一些优美词语的牢牢掌握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逐渐使学生的语文词汇量渐渐升高,对优美句子的总结使学生的语言鉴赏力一路攀升。《燕子》第一段对燕子的外形描写时用到这样的词汇“凑”,将燕子这个美丽、灵巧的小动物形象描述为乌黑羽毛、轻快翅膀、剪刀似尾巴的组合体。一个“凑”字,将燕子俊俏的外形描写得活灵活现。“凑”字同时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赋予了燕子人的感情色彩,仿佛燕子惹人喜爱的外形是经过精挑细选后才得到的,因此将作者对燕子由衷的喜爱贴切到位地表达出来。

小学生在把该文作为歌咏比赛的素材进行背诵时,必然能将这一类的词汇熟记于心,长此以往,学生的词汇积累量便迅速攀升。

二、重复诵读,强化母语语感

语文不单纯是考试的一门功课,更是一门语言——我们的母语。对语言的学习,不能单纯依靠上课时间的识字习意,更需要日常生活中的反复应用。而在老师组织的歌咏比赛中,各位学生一展风采,通过对所歌咏素材的颂唱,学生的语文语感伴随着提高。经过参赛,学生语文语感逐渐形成。

例如:学生在准备将《火烧云》作为歌咏题材时,在确定把该文作为歌咏比赛的素材后,必然在已对文章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该文进行反复地诵读。反复诵读的过程同时小学生的语感同时也在形成。而良好的语文语感则是小学生学好语文必须具备的素质。例如:学生在诵读《火烧云》一文时,文章在描写到火烧云变化极多时,用到了“红彤彤的”“金灿灿的”“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等,这一系列对火烧云颜色描写的词句集中用到此处,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押韵,又将火烧云的变化多端和绚丽多彩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通过对这类语句的反复诵读,学生的语文语感逐渐培养起来,逐步形成一种语文思维能力。待学生自己遇到需要对颜色予以描写的语句时,头脑中的语文思维会指引着学生用非常精准和恰到好处的语文语言描述出来。比如,描述彩虹的五彩斑斓的色彩时,可以用:雨过天晴的悬崖边出现了一座金色的天桥,半透明、微红色、淡褐色,时隐时现,如美丽仙子的彩色绸带,飘洒在天际。

通过语文语感的养成,学生的文字应用能力就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了。许多优美的词句尽在学生脑子里,信手拈来就是一篇好文章。理解这一重要意义后,小学语文老师就更应该组织歌咏比赛,并在歌咏比赛中对学生予以恰当的指导,加速小学生语文语感的形成。

三、形式多样。增加由衷热爱

无数惨痛的案例告诉我们:剥夺孩子快乐的童年,让他们过早承受过重的压力,长期来看是对学生极为不利的。因此,作为一种具有融娱乐、竞技和学习为一身的歌咏比赛,在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增长学生的知识才干方面就具有了其他活动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例如:在学习《小壁虎找尾巴》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让学生分组扮演文章中出现的人物,通过对文章中人物角色的分类,使学生随着剧情的发展,充满感情地参与其中。在小壁虎尾巴断了的时候,学生跟着一起悲伤和焦虑,当它每一次向别的动物提出借尾巴,最后又一次次碰壁的时候,小学生的心情也和坐过山车似地追寻希望,又一次次的失望。然而,在最后小壁虎惊奇地发现自己又长出新的小尾巴的时候,小学生跟着悬挂起来的心,终于落了下来,破涕为笑。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将原本枯燥的课本知识通过形式的转化,转化为非常富有吸引力和乐趣的歌咏素材。小学生通过参与类似的活动,在各种形式不断应用语文的同时,活动的趣味性必然产生使学生对语文产生由衷的喜爱。

通过老师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语文课本上的不再是干瘪的汉字,而是或喜或悲的生动故事。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逐渐会对语文产生由衷的热爱。

参加教学比赛 提升业务能力 第4篇

一、比赛的形式与流程

省级教学比赛一般每两年举行一次, 市级教学比赛一般是为省赛选拔选手, 二者的形式和流程有些区别。市级初赛一般以说课或无生上课的形式出现, 课题一般是提前指定临时通知, 准备时间一般在两至三天, 比赛时间多集中安排于周末, 比赛地点在市教育局或指定学校, 可以使用多媒体。市级决赛是现场上课, 必须使用多媒体, 课题仍是提前指定临时通知, 但一般以当时教学进度为参考, 准备时间缩至一天左右, 抽签确定上课次序, 比赛地点多安排在市属重点中学。省级比赛赛程紧张, 要求更严, 多采取现场上课的方式进行, 即提前不到一天, 有时仅提前一个晚上, 进行现场抽签, 确定比赛组别、顺序、课题、课时, 然后同组同课题选手集中起来限时编写教案, 只能借助教材和教参。教案上交后, 现场复印若干份, 送至每位评委。原稿带回, 制作课件, 可以适当修改但不能对教学设计做过大调整。

二、参赛“四部曲”

1.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接到比赛通知后, 选手要及时了解赛事安排, 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具体如下:一是向有关领导汇报, 提前调课, 解决后顾之忧, 否则牵扯精力。二是按照课题范围, 准备教材教参, 整理备课资料, 平时就要注意收集经典课例。三是搜集比赛学校的有关信息, 包括学校性质、办学特色、师资力量、生源状况、高考成绩、教学进度、教学设施、天气情况等。四是调试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确保零故障, 平时要提高课件制作技能。五是准备参赛服装, 穿着要整洁得体, 男教师一般穿西服扎领带, 女教师以职业装为宜。六是调整状态, 充足睡眠, 要找到有点兴奋的感觉, 而不要过分紧张。如果正处于复习阶段, 要尽快从复习课模式中跳出来, 可以找熟悉的课题练练手。

2. 知己知彼, 扬长避短

“知己”往往被忽视, 对自己的教学风格缺乏总结, 没有总结就没有提升。听评课活动时, 不要怕暴露问题, 要虚心求教, 绝不能存在硬伤隐患。参赛时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 要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 把自己最好的方面展示出来, 知己方能扬长避短。

“知彼”操作性低, 费时费力效果弱, 不必寄予太大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尽力而为, 简称“三听”, 即听选手、听学生、听评委, 熟悉赛场环境, 融入比赛氛围。在对自己、选手、学生、评委了解的基础上, 有的放矢, 增强教学设计的预设性和建构性, 针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制订解决方案。

3. 以情动人, 出奇制胜

教学比赛不同于日常课堂教学, 也不同于公开课教学。赛前选手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几乎为零, 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缩小师生距离,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呢?以情动人, 但绝不是煽情, 而是建立在抓住这所学校、这群学生特点的基础上, 深入其中激发学生的荣誉感, 用教师蓬勃的生命力消除师生间的天然隔阂, 使学生融入选手设置的课堂情境。

课堂教学环节要精心设计, 突出新课程理念, 加强师生互动。教学过程要舒缓流畅, 最好能形成一到两次小高潮来吸引评委, 掌握好时间, 控制课堂节奏, 前紧后松和前松后紧都不太好, 切勿拖堂。课件制作既要展现教学技术的运用, 又不能喧宾夺主, 给人不舒服的感觉。课件不能代替板书, 必须要有自己新颖的板书设计, 且与课件不重复, 否则乏味毫无意义。课堂小结或拓展延伸要能掀起本节课的大高潮, 要有独具匠心的铺垫和挖掘, 使学生、评委、听课教师与你达到共鸣,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出奇制胜, 否则就可能成为累赘。

4. 有条不紊, 临危不乱

参赛时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不要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保持头脑清醒, 坚定信心, 特别是当别人提出这样或那样的建议时, 自己不能拿来主义, 更不能在思维困顿时不管抓到什么都当成救命稻草, 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 把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习惯表现出来。教学过程中, 无论场面有多大, 无论地点是在教室还是在报告厅, 都要有条不紊。这一刻, 只有你和学生, 只有你和电脑, 师生是一体的, 人机是一体的。当课程推进不畅, 学生回答问题不如意时, 要沉着冷静, 积极引导, 巧妙化险为夷。

三、参赛与观摩

教学比赛活动总结 第5篇

根据比赛规则要求,参赛选手进行比赛的顺序、课题抽签。比赛时初中、高中分组进行,上午是初中比赛,下午是高中。课题内容由评委组提供,高中为高一年级教材;初中化学学科为九年级教材,其他学科为八年级上册教材。参赛选手分两批现场抽签决定课题,并在45分钟内独立撰写教案。比赛教师只允许带教材,教师独立备课,不得使用任何教学参考材料和网络及课件,充分考验教师独立备课、解读教材、课堂驾驭的能力。要求参赛教师精选抽到课题中的一个教学片断,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10-15分钟的教学。参赛教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优化的方式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把教学亮点展示出来,以考察教师处理教材和解决教学重难点的能力。

赛场上,参赛老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自编自导自演,在比赛中完全置身于真实课堂,生动的教学语言,独特的教学设计,用心诠释着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用情演绎着对教育生命的实践,教学风格尽显,课堂精彩纷呈。

出现了很多亮点:

1.南靖四中初中部的徐秀贤老师,在课堂引入时,结合时下影视热播剧和利用时空穿梭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新颖,且具有创新意义;且她在虚拟课堂情景方面做得很到位,师生互动、设置学生犯错或关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景方面也下了很多功夫,徐老师不仅做到了教态自然,而且想法独特,效果非常好。

2.南靖一中黄苏梅老师在教学中重点突出,讲解透彻,对知识能进行适当引申,内容较为丰富,板书设计合理,教学基本功很扎实。

3.南靖二中的吴明凤老师教学设计独特,让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吸管(长度已量好)摆三角形,通过摆出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引导学生思考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样的设计,不仅吸引学生,又节省时间,能突出重点,吴老师又妙用学生的错——将错就错,因势利导,收到很好的效果。她还善用鼓励性语言,这不但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及心理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南靖一中的曾燕华老师在教学中从三个运动学、自然学、经济学的三个例子引入,更让同学们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增加同学们对自然界的了解,增强同学们的国家荣誉感。本堂课的另一个亮点是反馈过程中给出几个例题后所引起学生的思考、发言、争执、讨论以至正确答案的达成一致的过程,其中教师起了很及时和恰当的提示。她特别注重将新概念讲清讲透,能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高度概括能力,并使学生举一反三。

本次比赛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

1.老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方面以及如何更好地设置更具有启发性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授课过程中时间没有控制得非常好,有的老师时间太短,有的老师超时。

3.大部分老师比赛时表情上有点严肃,没有学生的互动,只是一个人表演。

4.个别老师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片段教学,变成是整堂课的浓缩。

5.个别老师教学重点没抓住,难点没突破。

本次比赛活动受到县教育局、县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比赛期间,县教育局中教股股长刘坤生、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庄加荣、工会主席王良根等到现场关心指导。

教学比赛 第6篇

摘要全国第一届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已经落下帷幕,参赛教师经历重重“考验”,各展所长,充分彰显了“体育人”的精神;对于其他未能参赛的一线教师来说,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还是通过观看比赛有所收获?这就是本次技能比赛实质的考究。其实,比赛只是一种形式,是为了促进大家共同成长,找到有利于体育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方向,最终服务于一线教学的一种手段,而非仅仅是个人展示的舞台。我认为,某些项目的设置,是体育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有些项目的较量,则彰显了体育教师的专项教学技能,在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舞台上闪耀出别样的风采。

关键词教学技能体育教师储备

一、理论:教学技能的基石

本次技能比赛设置了理论考试、教学设计和评课。

(一)我觉得教学设计是参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它要求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种能力:(1)熟练把握体育新课程标准,合理运用所掌握教材知识体系,有较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2)“吃透”教材。灵活、巧妙地处理教材,方可写出完整、可行的教案。(3)掌握各水平段学生的生理、心理,能预知其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学习障碍与问题,有切实可行的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办法和计划,也即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技能属于课前准备技能,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扮演主要角色,但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体育教学亦是如此。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图纸,是教师通过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分析评价结果,并加以修改的过程。它是教师教学综合素质的表现。因此应该是教学技能的“主流”之一。其在比赛中所占的权重应次于课堂教学评分。

(二)评课——基于课堂观察的有效“反思”。比赛中参赛教师在观看一节体育教学录像课后,按照规定格式写一篇分析报告,也即评课。通过观察对课堂的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评课——“反思课”的另一种形式,是体育教师主体对既往教学实践的自我评价,其结果也就是个人对“课”的理解深度。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加反思等于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由此可见,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体育实践课“教学反思”是对体育教学事件和教学行为进行解释和论证,对教学事件产生的背景因素的分析、探究,是对教学活动合理性、成败得失进行的判断与思考。而这些能力的具备,是体育教师从“实践者”向“研究者”成长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师需要在这种反思中不断成长。故评课也应当作为教学技能发展的“主流”之一。它的权衡值应当等同于或者稍次于教学设计的分值。

二、优美的动作示范:彰显体育人的“绝活”

比赛设置了广播操、武术操比赛,以及自选项目动作技能的展示。这是硬功夫!也是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特有的教学技能即肢体语言的专业性,是体育课堂教学不同于其它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优美而又标准的动作示范是最直观,最能让学生接受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示范技能是保证教师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技巧,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教学技能之一。发展“示范技能”,是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流”之一。

我觉得示范技能的权重值应次于课堂教学技能,因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再好的示范动作如果没有合理的组织和教学手段加以具体操作,都不能内化为学生的“动作”。最后可能会出现“教师抢了戏,学生没入戏”的局面。所以我个人认为体育教师需要一定的示范技能,但更需要有效的教学手段。动作示范权重值应该次于课堂组织技能,如果以单项均衡,例如和队伍调动可以等同,或略高于队伍调动。

三、迷你课:课堂教学技能的浓缩

本次教学技能比赛项目中有一项是“模拟”上课,即说课——没有学生的情况下,将常规的课堂45分钟缩短为10分钟的“迷你课”。我觉得这个项目能够浓缩出教师对教材教法理解的深度,也能够看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以及教学基本功等等。其次,10分钟对于讲课技能验证已足够,对于要求给出反馈意见的评委也是恰到好处,评委在10分钟内易于集中精力,易于记忆讲课内容及细节,便于客观真实地给出反馈信息。另外,10分钟的讲课方式有利于培养教师干练的教学风格。参赛教师在有限时间内用简要精确的语言,讲述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包括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其设计理论依据,也就是“教什么”、“怎么教”及“为什么这样教”的阐述,既考验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折射出教师教育教学的思路。所以我觉得说课是新时代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若青年教师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能将会大大缩短工作适应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教学技能的快速成长。课堂教学比赛用“说迷你课”的形式应该成为教学技能比赛的主流之一,也应该是权衡值最高的。

四、口令调动队伍——课堂教学技能的应变

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如何有序的组织上课,最主要的是通过准确的口令指示进行队列队形的调动,它是课堂组织管理的一部分,可以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我认为队伍调动技能权重值可以相对较小,因为它在课堂教学中虽起着必不可少的辅助作用,但只要求基本的队列队形的掌握,提倡尽量省去“不必要的队伍调动”,因为过多的队伍调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具备基本的队伍调动能力即可。

纵观本次教学技能比赛,从“写”到“说”,从“做”到“思”,无不需要选手们扎实的基本功和敦厚的理论知识。一切活动的形式都要回归“课堂”并服务于“课堂”。比赛已经结束,留给一线教师的资源不仅仅是看几个比赛片段,而应该从中寻找自己发展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进行反思、学习,成长,才会在顿悟之后有所收获。

论篮球技术教学的比赛教学模式 第7篇

1 比赛教学法的阐释

比赛教学方法以双方队员相互对抗的形式开始比赛,并且按照一定的对抗规则,以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其具有很鲜明的竞争性。比赛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填补一项空缺,那就是对于一项重复的技术或者战术方法在比赛中练习要远大于自我的练习, 这样既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精神集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让自己处于兴奋状态。当我们处在兴奋过程中,最有利于掌握各种运动技能。我们从条件反射的观点来分析,当大脑神经处于兴奋的状态时,最有利于这种条件反射暂时性神经通路的形成,而这个时候也是最佳的学习掌握的时机,所以合理的运用比赛教学法的对运动技能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比赛教学的理论依据

2.1 比赛教学的生理基础

比赛从运动生理学角度讲,比较容易激发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迅速使大脑处于积极的机能状态,这种良好的兴奋状态,更有利于对运动技能的领会和掌握。众所周知,人体的每一项运动都是由感应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所组成,而比赛教学有利于提高中枢神经的敏感性以及感应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的提升,减少身体反应能力的惰性,使人力肌肉运动更加的精细和敏感。比赛教学可以使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兴趣的激发和兴奋性的提升。由于经常行的进行比赛教学会提升学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身体技能,是学生身体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中,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2 比赛教学法的心理基础

从心理学上讲,比赛教学能够使学生体验学业的成就感,逐步建立自信。从学生的个性和认知的形成过程来看,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自我形象的树立。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们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得到同伴的认可,加强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比赛可以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成败得失、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样即培养了竞争意识,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又通过团队配合增强了合作意识,增强团队凝聚力,更好的诠释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理念。

3 比赛教学法的模式的构建

3.1 比赛教学法的步骤

比赛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发现问题—寻求主意—寻求解决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往篮球教学是先进行篮球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篮球教学学时即将结束时学生才能接触到篮球教学比赛。这种模式打破以往篮球教学的教学程序,将教学比赛提到教学的开始, 将学生分成若干的固定的学习小组,通过教学比赛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展开问题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具体展开方式:比赛(创建学习情境、发现问题)→练习(解决问题)→再比赛→再练习→再比赛……。具体步骤为:(1)在现有的能力基础上,进行比赛(篮球游戏),发现面临的学习问题;(2)明确自己的学习问题,在练习中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练习(小组或个人形式);(3)若学习出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错误,可与老师沟通解决;(4)在提高的基础上,进行比赛(篮球游戏),再发现面临的新的学习问题;(5)调整教学形式再联系,直至掌握所学的教学内容。

3.2 比赛教学的组织原则

3.2.1 区别对待的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就是在进行篮球技术的比赛教学时,一是要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比赛形式;二是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对象的技能差异,可采用小群体分组练习法。由于学生身体素质、领悟能力和技术基础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 在学习技术动作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不同等级的学习效果。当开始新教材时,再依据区别对待原则,再进行分组,从而激发了学生们课下时间预习新课内容的积极性和完成课下练习觉性。分组时, 应向学生讲明分组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强调分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分组是暂时的,同学们应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技能,否则就有“降级”的可能。这样使每组学生都有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2 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篮球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一原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往往在教师利用这一原则时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学生的基本能力,忽视这一条就就会严重的影响学生对篮球的学习,要将循序渐进的原则与因人而异的原则相结合,是学生既能进步又不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心情,传统的篮球课按照无球脚步练习——结合球技术练习——技战术练习——教学比赛,这些都会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1)与专业篮球运动员相比,他们对篮球的认识是生疏的,但是对他们开展篮球活动一样积极参与。(2)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比赛带来的激烈对抗和篮球游戏带来的欢乐,而不是对篮球运动的技战术学习。所以,作为篮球教师我们要打破常规对篮球教育教育的认识,从实际出发,合理去安排教学。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去重新认识公共篮球课教学的特点。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将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都要融入到不同形式、不同样式的篮球教学比赛中去,要扩展开教学比赛的多样性,这样能够扩大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更能增加学生的掌握能力,这样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3.3 篮球比赛教学形式(表 1)

4 比赛教学法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4 . 1教师以引导为主、回归学生主体地位

突出一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等于教师对课堂失去指挥。教师以引导为主扩大学生对篮球的理解,将主回归学生。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设计适合学生的比赛方式,比赛既要紧跟教学内容,又能产生学习兴趣、掌握篮球技能。在比赛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在比赛中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调整,即要保证比赛连续性活跃课堂气氛,又不能教学内容偏离课程计划,要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4 . 2避免运动损伤、控制比赛强度

比赛过程中必须明确比赛规则,这是保证比赛流畅的必要因素。所谓无规则不成方圆,因为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很难在球场上约束自己的动作。所以要按照指定规则进行比赛。而比赛教学又是一项高强度的训练项目,所以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也比较大。特别是在有身体接触、强度较大、对抗激烈的比赛中,更要控制比赛强度,比如:减少快攻,增加阵地防守练习,否则比赛容易出现混乱, 甚至在比赛中造成运动损伤,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

4.3 避免单一比赛形式, 注重全员参与

比赛教学法虽然操作简单,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总是以固定的形式去进行,慢慢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安排不同的教学比赛形式到统一,分组进行,使学生能够做到全员参加比赛,没有掉队。既保证了课堂比赛的多样,又实现了学生多种技能的掌握,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5 结语

教学比赛 第8篇

由于排球是一项对抗性与技术性较强的球类项目, 击球动作既不来源于日常生活, 也不来源其它体育比赛形式, 中学生对于排球的技术不能很好的掌握, 控制球的能力比较差, 导致在比赛过程中来回球次数过少, 往往发过去的球就很少能击回来, 甚至发过去的球就可以直接得分。并且在比赛中缺少比赛的连续性和精彩性, 更加降低了学生的比赛兴趣, 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中学生对这项运动的参与, 因此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比赛兴趣。

近年来, 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中学排球课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通过检索, 目前国内对于如何提高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较多, 但具体到排球教学方面的报道却非常少, 没有发现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比赛规则进行修改的报导, 更没有人通过教学对比实验来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自定义比赛规则”是指在不改变排球比赛技术要求和战术安排的前提下, 对比赛规则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来降低学生对排球技术的要求, 从而降低比赛难度, 以适应技、战术能力较差的学生参加比赛的需要, 达到增加学生参与比赛兴趣、提高比赛质量的目的。“自定义比赛规则”的设计与运用, 充分理解了《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理念, 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以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效果、全面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最终目的。为此, 本研究将通过教学对比实验来进行求证, “自定义比赛规则”在中学排球教学比赛中是否具有可行性, 是否能够真正达到增加学生比赛参与兴趣、提高排球比赛质量的目的, 力求为提高学生排球比赛兴趣提供有效的方法, 进而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兵山市第一中学初中三年级两个班男生 (共60人) 。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1) 实验1:确定排球比赛规则修改内容

(2) 实验2:教学对比实验

1.2.2 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学生的原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比赛规则修改内容的确定

为了确定排球比赛规则修改内容, 在教学对比实验前,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设定了发球区前移、允许四次击球、降低球网高度、允许连击和允许球落地一次后再击球 (注:当球落地反弹一次, 允许再次击球, 反弹两次以上算失分, 此项参考网球规则) 等5项修改内容, 将这5项修改内容分别运用在学生教学比赛中, 进行了5场教学比赛, 通过出现次数、成功概率和学生反映等指标来验证其对比赛连续性的影响。在比赛过程中, 对相关数据作了统计, 并于比赛结束后, 对学生进行了现场调查。测试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在设定的5项修改内容中, 发球区前移、允许四次击球、允许落地一次后再击球等3项出现的频率较多, 而且成功率较高, 学生反映很好, 并且学生对降低球网高度的反映也比较好, 因此我们采用这4项自定义内容进行教学对比实验。

2.2 教学对比实验相关数据分析

在教学对比实验正式开始前, 对照班与实验班均采用正式比赛规则进行教学比赛, 在比赛中对来回球次数进行统计。2周 (4次课) 后, 对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进行比赛满意感调查。正式实验开始后, 对照班采用正式比赛规则进行教学比赛, 实验班采用自定义比赛规则进行教学比赛, 在比赛中对来回球次数进行统计。2周 (4次课) 后, 对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进行比赛满意感调查。

2.2.1 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前比赛满意感比较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实验前, 对照班与实验班对排球比赛满意感没有显著差异, 学生参与比赛的兴趣都较低, 比赛没有连续性和可观赏性, 更谈不上高水平的比赛。

2.2.2 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前比赛来回球次数比较 (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在实验前, 对照班与实验班在比赛中的来回球次数没有显著差异, 比赛效果较差, 往往发过去的球就可以直接得分, 有时很难发过球网造成对方得分, 使得比赛枯燥, 没有可观性。

2.2.3 实验班实验前后比赛满意感比较 (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 实验班在实验前后比赛满意感差别高度显著。这说明, 没有修改排球比赛规则之前, 学生对比赛兴趣不高, 而在教学实验中, 通过修改排球的比赛规则, 降低难度等手段, 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规则, 达到了调动学生比赛兴趣的目的,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比赛中去。

2.2.4 实验班实验前后比赛来回球次数比较 (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 对实验组采用自定义比赛规则进行比赛后, 与实验前在比赛中的来回球次数差异显著。说明“自定义比赛规则”方法能够增加学生来回球次数, 比赛比实验前更有连续性和可观赏性。

对照组与实验组在实验后, 比赛中的来回球次数有着显著差异。由于实验组采用“自定义比赛规则”方法, 在比赛中能够提高来回球次数, 使比赛更有连续性和观赏性。学生在比赛中得到比赛乐趣, 进而也就提高了学生的比赛兴趣, 往往比赛很激烈,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实验结果表明:在中学排球课教学中, 运用“自定义排球比赛规则”进行比赛, 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比赛方法, 适合中学排球课的教学, 具有可行性。

3.1.2 运用“自定义排球比赛规则”进行比赛, 能够提高比赛的连续性, 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参与排球比赛的兴趣, 增加学习排球基本技术的积极性。

3.2 建议

3.2.1 在实施“自定义排球比赛规则”进行比赛时, 要认真讲解、示范, 在比赛中不断提出比赛规则要求, 在让学生了解比赛规则的同时, 明确自定义比赛规则的意义, 达到预期的目的。

3.2.2 运用“自定义排球比赛规则”的进行教学时, 要注意分组的公平性, 对每个组的人员实力要分配均衡, 避免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3.2.3 “自定义排球比赛规则”仅适用与中学排球课的基础教学, 对于那些对排球技、战术有较高要求的学生及运动队训练, 要慎重使用。

参考文献

[1]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29-31

[2]文教资料, 2006 (12) :82-83

教学比赛 第9篇

关键词:教学比赛,足球教学,高校

足球是现代该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之一, 其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 足球教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教学比赛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广泛的关注。教学比赛以其自身的优势来激发学生足球学习的积极性, 让其在比赛游戏中更好的掌握足球技巧, 本文主要对其进行探索。

一、教学比赛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 教学比赛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众所周知,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其学习的质量, 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然因素, 所以在足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而教学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 让其在良性竞争的环境中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并在比赛中掌握足球的基本技术与战术, 明确竞赛的规则, 教师通过教学比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足球教学中, 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教学比赛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对基本技术学习的渴望, 由于参与比赛需要一定的基础基础, 学生为了比赛进行准备的阶段也是对基本技术进行训练的阶段, 教师需要对这一环节进行把握, 并实施基本技能的教学, 让其更好的活跃在赛场。此外, 教学比赛可以推动学生之间战术的配合, 通过比赛来对团队之间进行磨合, 由于足球竞赛需要团队的配合, 而比赛的方式则是帮助学生对战术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其在教学比赛的环节中获得的成功也会提高其学习的自信, 让其深刻体会到足球教学技能的重要性。

(二) 教学比赛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比赛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 其可以帮助学生足球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这一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教师在比赛的过程中进行临场指导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在比赛中进行安排与指导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其临场比赛时的问题, 这也是教学比赛的意义。同时教学比赛可以帮助教师有目的的进行教学, 教学比赛主要是围绕教学内容来制定的, 其服务与教学, 教师在比赛的环节中认真观察与分析, 可以以此来为日后的教学提供规划的前提。教学比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所以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 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 教学比赛是足球运用的内在要求。足球是同场对抗的集体性运用项目, 其要求在比赛的形式下运用自身的技能, 并在战术中与队友进行配合来发挥自身的优势。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足球比较普遍, 所以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时均有一定的足球技术作为基础, 所以大学阶段的足球教学应该重视在实战过程中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与团队意识。我国高校进行足球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足球方面的基本知识、技能进行掌握, 并在教学中培养起对足球的兴趣, 并在比赛过程中形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这也明确了教学比赛的重要性, 其是足球教学的内在要求, 也是现代高校足球教育的必然趋势。通过比赛的方式来组织足球教学可以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娱乐性以及完整性, 将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高度统一, 采用比赛的形式来为让学生在对抗的过程中锻炼个人技巧与团队精神, 并通过不断的引导来让其不断完善自我, 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完美的统一。

二、教学比赛在足球教学中的运用

(一) 适当的运用教学比赛。现阶段很多高校的教师对教学比赛缺乏正确的认识,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比赛过于形式化, 难以真正的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对教学比赛的宣传力度,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使其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状况来适当的增加比赛场次,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教学比赛的适当性, 不能在教学中过渡使用教学比赛, 这种方式并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比赛的方式来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其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教学水平。

(二) 对全新教学方式进行应用。足球教学比赛受到其自身特点的影响, 要求学生想要真正的适应激励的争夺, 其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 这也是进行技能训练的硬件措施。由此, 教师在教学比赛训练的阶段应该按照足球比赛的特点来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日常训练中掌握技巧, 注重对身体素质的锻炼, 让技巧与身体机能高效结合。教学比赛是将比赛作为核心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 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对这种全新教学方法的运用, 以此来提高教学的完整性与时效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运用, 例如多媒体教学, 通过DV来将其比赛过程进行记录, 并在比赛结束之后放给学生观看,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其做好对自身的评价与总结, 更好的发现自身不足之处, 并在这一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三) 比赛制度化。在课堂教学开展的环节中应该有意识的对学生自身裁判能力进行训练, 并通过教学比赛的方式来让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 以此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帮助学生明确足球比赛的制度, 在教学比赛的时候也应该注重制度化, 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与标准来进行评判。通过规范化与制度化的比赛方式可以让学生明确足球比赛的规则, 并在比赛中对学生的组织能力进行培养。

结语

教学比赛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与足球教学的内在要求相符,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帮助其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 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和平.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基本思路[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05) .

[2]吕吉旭.教学比赛在足球教学中运用效果的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 2013 (06) .

论比赛教学在大学篮球教学中的运用 第10篇

1 在篮球基本技术中运用比赛教学法

1.1 运球中的比赛教学法

运球是大学生必备的篮球基本技术之一, 为了使学生掌握好运球的要领, 准确掌握运球规则, 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相应的运球比赛:运球过障碍比赛, 直线、弧线、环形运球比赛等[1]。利用这些比赛来激发学生掌握动作, 了解规则的兴趣, 并在此基础上真正提升自己的运球技能。如运球过障碍比赛, 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按照人数划分为若干小组, 并准备多个障碍, 让学生们在障碍中曲线运球, 并以小组完成的时间长短和动作是否标准作为估分的标准。当学生逐渐掌握动作要领时, 教师可以适当增加难度, 设置多种多样的障碍。教师采取这种障碍比赛可以活跃室外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而这种方式既能增加篮球教学的趣味性, 又能真正使学生投身到篮球运动中, 一举两得。

直线、弧线以及环形运球比赛或是以个人为主, 或是以小组合作为主, 以小组为单位对抗其他小组。所以, 学生在这些比赛中既能提升竞争能力, 还能体会合作的重要性。作为体育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的动作, 适当地予以指导, 帮助学生准确运球、提升技能。

1.2 传接球中的比赛教学法

传接球训练是在运球训练之后的又一项重要的训练活动, 也是大学篮球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篮球教学中, 学生往往会忽视传接球的重要性, 只是单纯地从运球过渡到投篮。这种学习方式不是科学的, 系统的。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视传接球训练, 并利用传接球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反映能力以及接球能力, 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运动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需要在传接球训练过程中适当运用比赛教学法, 利用该方法提高学生的意识, 锻炼学生的传接球能力。

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具体的小组, 每组两个人, 让每个小组的成员在训练场上分开相对站立, 彼此相隔两三米左右的距离, 并让这两个学生通过跑步传接球的方式将球运到固定的位置, 以直线传接球为主, 适当地加入一些曲线的传接球[3]。而教师则需要对学生跑步传接球的动作和时间进行评判, 评价学生是否超时, 动作是否准确等。并对表现优秀的小组提出表扬, 对表现较差的小组提出批评, 这样赏罚分明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让学生认真对待比赛, 正视比赛成绩。

1.3 投篮中的比赛教学法

投篮是学生运球、传接球的最终目的。可以说, 学生的运球和传接球过程都是为投篮作铺垫, 只有充分掌握运球和传接球的动作要领, 才能投出漂亮的三分球。但是,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 有一部分学生在练习投篮的时候, 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 即使之前很认真地学习运球与传接球, 但是在真正投篮时总会因为自己投不进等原因气馁, 长此下去, 学生不但会不重视投篮训练, 还会抵触篮球课。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需要重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投篮的热情, 通过篮球比赛将常规的训练带到比赛中, 让学生借助这种方法锻炼自己的投篮能力。为了突出篮球比赛的趣味性, 促使学生主动参赛, 教师可以创新比赛形式, 用“3+2”比赛代替传统的篮球比赛, 让女生与男生共同参与到比赛活动中。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 小组成员一定, 让小组成员定点投球, 投球最多的组为最终的胜利者。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篮球投篮的动作要领, 提高自己的投篮能力, 还能让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提升合作意识, 变得更团结, 课堂氛围也会更融洽。

2 在篮球基本战术中运用比赛教学法

2.1 半场比赛中的比赛教学法

半场比赛既包括淘汰赛, 又包括轮流赛。在淘汰赛中, 教师首先需要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 5人为一组, 剩下的人作为替补队员。每组的5个人的水平应该相当, 不能层次太过不齐。与此同时, 教师还需要从每个组中选出一位作为队长, 并由队长抽签选择上场的顺序。如, 抽到1、2号的两队应该首先进行比赛, 抽到3、4号的应随后进行比赛。没有比赛的同学则需要在场下计时, 教师充当裁判。每局比赛为10 min, 进球多且犯规少的那一队为胜利队, 反之则被淘汰。这种淘汰赛既能让学生了解比赛的整体流程, 还能提高学生的技、战术水平, 提高学生的观察、组织能力。

轮流赛与淘汰赛相类似, 教师仍需要根据淘汰赛的分布原则, 将学生分成水平基本相等的若干个小组, 每3人为一组。让小组进行比赛。胜利者与下一组进行比赛, 而战败者则需要在一轮比赛之后继续练习参加比赛。这种轮流赛虽然可以分别出胜利一方和战败一方, 但是并不能完全“剥夺”战败方的参赛权利。这种方式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让学生主动参赛, 主动进攻。

2.2 全场比赛中的比赛教学法

全场比赛包括计分赛与邀请赛等。计分赛主要以学生的综合分数为主, 与五局三胜相类似。教师将以每队的最终累计成绩为主, 累计成绩最高的为胜者, 最低的为败者。教师在采取计分赛时应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及时鼓励表现较差的学生, 让这些队的学生正视比赛成绩, 认识到“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邀请赛主要指体育教师可以邀请邻班学生参与到自己班的比赛中。这样既能增进与领班之间的关系, 还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让学生在邀请赛中增进友谊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技、战术水平。

运用比赛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篮球教学中采取比赛教学法应该注意既突出趣味性, 又结合教育性。用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参加篮球训练的兴趣与热情, 用教育性来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与技、战术能力。当然, 教师在采取该方法时还应该以安全为主, 让学生在保障自己安全的基础上开展体育活动, 并加强有效的安全措施, 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以此确保比赛教学的实际效果。除此之外, 教师采取比赛教学法应该避免中规中矩, 而是应该不断创新, 为比赛教学法赋予新的时代气息, 让学生真正感受篮球教学的魅力, 从而爱上篮球课。

总而言之, 在大学篮球教学中采取比赛教学法已成为大势所趋, 作为体育教师应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 结合大学生的学习要求, 制定符合学生心理与新课标要求的教学计划, 将比赛教学法真正与篮球教学相融合,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孙微微.论篮球技术教学的比赛教学模式[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6) :181, 183.

[2]孙志伟.比赛教学法在大学篮球教学中的意义[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34) :105-106.

小学体育比赛式教学模式探究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比赛式”;基本思想;实施原则;操作程序

新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更注重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新课程标准把学生推向前台,还学习权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乐学兴趣,让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创新精神得以发挥。比赛式教学模式是将比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此改变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比赛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更注重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生进入小学阶段后,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开展一定的体育锻炼和活动。教学中继续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既单调又枯燥,容易产生厌恶心理。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和锻炼方法的兴趣不浓,给体育教学和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新课程标准把学生推向前台,还学习权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让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创新精神得以发挥。为此,我们设计了比赛式教学模式,将比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此改变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比赛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

1.挖掘学生的内在动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内在动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突出地表现在具有主动学习、能动适应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积极创新的精神。

比赛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构建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学生发展健全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

2.让学生学会学习

古人云“授其鱼,不知授其渔”,学会学习是现代学习的一种新观念,较之于传统的注重手段意义的学习,现代学习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要求学习者逐步进入“会学”的境界。所谓会学,不仅是指学习者要善于选择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及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要能使自身的学习活动切合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心理能力,能够对学习过程作切合实际的操作,既有明确的目标,又能构造出趋向于目标的步骤。运用某种学习方法的过程就是一个显示会学的过程。

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会学习首要的就是要学习者能够自如地开展自学。比赛式教学模式提供学生自学的机会,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模式所规定的教学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的,使学生的思维领域不断扩大,潜力得以更大的发挥。

3.让学生学会竞争与合作互助

竞争体现体育的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是指学生们在课堂里充分展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照优胜标准而使自己超过对手的过程,只有当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时才会发生学生之间的竞争:一是学生们在课堂里有共同争夺的目标;二是学生们必须争夺同一个对象;三是争夺的结果必使一方获胜。课堂里的人际竞争能激发个人的努力,提高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缩小个人能力与成绩之间的差距,提高学习效率。竟争也能使学生较好地发现自己尚未显示出来的潜力和局限性,有助于自觉地克服某些不良人格特征。竞争还可以增强学习兴趣,注意向竞争对手学习,使集体生活朝气勃勃、充满生机。

合作互助就是学生们为共同目的在课堂里一起学习或完成各项任务。学生解决新的复杂问题时,往往需要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假设,学生间合作常常要胜过个人的努力,学生间合作讨论而形成一致的意见便更有效。其次合作能够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对尚无定论的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合作探讨,可以开阔眼界,激发思考,促使学生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观点,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合作也能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最后,学生之间的合作还能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

比赛式教学模式中的竞争是激烈的,但它同时也注中重在合作基础上的竟争。学生之间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既培养了他们的竞争能力,又加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竞争与合作也就是让学生学会生存。

三、比赛式教学模式实验原则

1.教学目标个性化原则

教学目标既是认识、技能、身心素质,由此建构学生的主体性个性结构,培养自主性、竞争性、使用性、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2.教学过程学习化原则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育活动以交往为中介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转化的过程。教师不可能直接教会学生,而只能教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学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本质是指导和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促进教学过程的学习化。

3.教学关系民主化原则

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的师生关系,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在师生互动合作中开发增值教学合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动力机制。

4.教学组织形式整合性原则

构建一个由教师全班教学、小组合作竞争学习、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动态组合的教学组织系统,充分开发课堂集体的交往、竞争、合作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育潜能。

5.教学风格创造性原则

教学风格是教师的个性化的教育艺术、学习指导策略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综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习目标的设计指导,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成果的评价,都要承认差异性,包括多样性,珍视独特性,鼓励创造性。

四、在一节课中,要根据项目、学生运动水平不同采用多种方式安排,可以采用先比赛再学习、先学习再比赛、现学习现比赛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运用比赛相结合就将课堂中学生灵活的分成不同的练习小组,有自觉练习的,有在比赛中练习的,有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的,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自觉融合到体育课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做到——比赛为练习,练习为提高比赛,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和得到锻炼,最终达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目的。

用“会操”比赛来促进队列队形教学 第12篇

1. 选择教学内容

列举队列队形教学的内容, 然后体育组全体教师共同商量, 从中选取切合我们实际需要的内容作为平时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应避免教学的单调性。赛前, 还要利用室内课的时间, 安排学生们观看一下专题片《大阅兵》。

2. 制定比赛规程

将教学的内容作为规定的比赛动作, 组合的前后顺序随便, 动作次数不限, 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动作内容。从动作完成情况、组合顺序的合理性、精神面貌等方面进行评分, 设定相应的奖项,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 抓好赛前训练

赛前训练非常重要, 平时大家的教学效果可能不是非常明显。但通过赛前的指导和训练, 就会形成一个动作整齐划一的整体。

4. 组织好“会操”比赛工作

请学校领导担当评委, 邀请学生家长, 其他学科的教师来观摩比赛, 共同搭建一个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5. 赛前反复抓, 赛后抓反复

上一篇:通风机变频器下一篇:名牌的品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