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未来走向

2024-08-05

城镇化的未来走向(精选12篇)

城镇化的未来走向 第1篇

去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发展道路, 给中国经济的未来指出方向。

中国大陆目前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1%, 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有35%左右 (因为包括许多农民工在内的大批原农村人口虽然居住在城市地区, 并被统计为城镇居民, 但其户籍并没有迁入, 导致医保、教育、就业等都受到限制, 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这些人把赚到的钱寄回老家盖房子, 在城里生活缺少医疗退休保障, 也不敢大肆消费) , 远低于目前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由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34%, 相比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消费中食品饮料和居住等基础消费占人均消费比重更加偏高, 而家用设备、教育文化娱乐等高级消费占比则更加偏低。

所谓城镇化, 就是人口由农村移居城镇的过程, 让更多的人力从农村劳动中释放出来, 投入城镇中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即更多的农村居民变为“城里人”。人口在城市聚集会产生显著的经济规模效应, 大幅降低私人与公共投资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为服务转入的人口, 城镇将增加基础设施向公共服务的投资。同时城镇化可提高原农村人口的收入, 他们的消费支出将大幅增加, 大陆的内需亦将得到极大的提振, 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

这是未来20年我国规模最宏大、影响也最深远的一项政策, 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 让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变得更拥挤, 而是创造成千上万个比农村进步的新型城镇, 平衡城乡差距, 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村到城市的重要转变, 同时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 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和集约发展, 并努力为农民工及其家属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预计到2030年, 将有2亿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 (约占全国总人口13亿人的20%) 由农村身份转为城镇市民, 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 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 国家还准备用20年投入大型基础建设, 解决污染、水质和垃圾问题, 更加注重环保, 塑造更高生活品质的“美丽中国”。

城镇化促进中国大陆经济转型

中国政府将城镇化作为未来的施政重点, 得到大陆台商乃至台湾工商业者一致赞扬, 认为在振兴中国经济模式的努力中, 最重要的是城市和乡村的转型, 最大发挥出内需的潜力, 城镇化政策能让中国大陆找到一条经济上和环境上都更健康的前进道路。

台湾学者注意到, 作为中国新一任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 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 早在1991年在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厉以宁指导下主攻的研究生课题就是中国城镇化。他当年撰写的硕士论文《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 (后收录在厉以宁等编著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一书中) , 其中铺陈大陆农村未来发展方向, 有多项观点如今都成为中国政府积极施政的理念。例如, 如果人口没有不断大规模向城市转移, 将会制约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形成、影响农村收益的提高, 并且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的较大浪费。他认为, 要促成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发展, 必须逐步打破城乡分隔的社会体制, 使户口政策等随之松动。他更预言:在推动城市化逐步发展的过程, 必然会产生对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较大的需求。

由此看来, 李克强早在20年前便已了解城镇化的工作重点, 如今作为中共拥有最高学历的领导人之一, 所以才会在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经济会议中, 首度将城镇化单独列为主要任务, 确立城镇化对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再三强调: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道路, 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积极倡导城镇化带动内需经济, 全力推动这项重大建设。

台湾学者普遍认为, 过去10年, 中国大陆的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放在重化工业, 包括钢铁、水泥、大城市基础建设等为主。现在, 中国工业化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未来10年, 机场、码头、高速公路的发展空间将不如以往大, 政府投资的主题将偏重于引导和推动消费, 这些都有利于经济转型。

未来10年的投资将为中国大陆消费的增长奠定基础。政府投资领域包括保障型住宅、水电燃气等城市公共设施、学校、医院等, 与之前将有很大差异, 这也是新一届政府正在积极推动的城镇化目标。但如何把城市规模扩大, 又把质量提高, 这是下届政府必须认真把握的重点, 尤以质量提高难度更胜一筹, 这涉及一些重大改革。

改革重点之一是土地使用权, 农民虽然拥有农村土地使用权, 但是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 所以不能买卖, 因而限制了农民在城市定居、购屋的能力。

尤其打破牢不可破的户籍制度是关键, 改户口容易, 但是与户籍相挂钩的权益、社保、教育、就业如何解决则是重点;在城镇化的大纲领构架下, 改革的相关配套措施将陆续出台, 包括新的户籍制、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

过去10年大陆的强力发展, 虽然让人民更有钱, 但是环保方面可以说欠帐较多, 空气、水、食物的品质有待提高, 这些都要由政府全面规划解决。例如在城镇化的过程中, 应尽量减少在人口密集区域发展工业, 藉此降低PM2.5 (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 指标监测的空气污染。此外, 城市居民的自有汽车也是对空气影响很大的污染源, 是否需要更多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建设, 来分流交通阻塞和抑制污染, 这些都需要相当大的资金投入。

台湾学者还为大陆城镇化出谋划策, 指出人们很容易将城镇化理解为房地产化, 包括盖楼建商场, 但大陆城镇化的内涵比这个大很多, 包括土地改革、农民原先居住的房屋及土地合法转移, 在三、四线城市的户口改革、计划生育改革、大部制 (大部门体制) 改革等, 都是城镇化的目标。这是中国抓紧改革的机遇期。

台湾学者认为, 城镇化的成功关键不在修路, 不在卖房子, 而在于产业化。缺少就业机会, 1万个新城镇不过是规划者的水中月, 大量兴建的住房卖不动, 更租不出去。个别地区也许可以获得沿海地区转移过来的工厂, 因此产生出新产值、新移民和新税收;不过多数城镇未必能建立工业产能, 希望寄托在服务业身上。对于新兴小城镇, 初始的消费需求十分重要, 因为可以带来商机, 而商机会带来商业和就业, 由此循环制造新的需求。

大陆城镇化成功与否取决于初始消费力的产生, 做到这点有两个途径:一是改革土地管理制度, 大幅提高农地征用的补偿。不过接下来的问题是, 失去土地的农民们到底能不能找到工作, 能不能保管住卖地所得;另外一个初始动力可以来自统一居住证, 在享受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与福利上, 让农村与城市居民趋同, 这是一笔庞大的持续性开支。资金估计来自国企的提高分红水平, 并将资金划回社保部门, 此举属于收入重新分配, 有利于缩小贫富差别, 增强社会安定。

从此角度看, 大陆城镇化并非易事, 其过程可能比想象的更困难;没有就业, 没有初始消费, 小城镇的炒作未必能持久。从长远投资上看, 台商更倾向于从区域银行、保险、医疗、旅游、IT、教育业中寻宝。

给台湾带来极大商机

今年3月, 由国家发政委等七部门联合编制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初稿在全国人大与政协会议期间对外发布, 影响范围涉及大陆内地20余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市、1万多个新城镇的建设, 除了公共交通、污水下水道、输气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外, 还将带动住房、医疗、教育, 餐饮等服务业发展。预计到2020年, 中国城镇化所产生的资金需求, 社会保障和市政公共设施支出共计将超过30万亿元人民币。其中, 社会保障支出到2020年大约需要支付15万亿至20万亿元。若要不断提高目前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 支出总额可能还会不断膨胀;而市政公共设施资金需求, 仅仅是由于城镇人口增加的新增市政建设, 包括公共交通、市容环卫、污水处理、绿化、水热供应、道路桥梁等资金需求大约有16万亿元。

按照历史的经验数据, 新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伴随着城镇化的提高而不断提升, 总结下来两者的相关性达到了0.9。倘若继续保持往年的稳定关系, 同时假设城镇化率继续保持每年1个百分点的增长, 则到2015年时, 大陆城镇化率达到55%, 同时产生的基建资金需求为11.2万亿元, 再过5年, 即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 此时自2012至2020年共产生27.8万亿元的基建投资需求。其中, 仅2012至2015年轨道交通资金需求即为8000亿至1万亿元。

目前大陆已经有28座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通过国务院审批, 33个城市完成了轨道交通规划。如果按照地铁建设每公里造价平均4亿至5亿元计算, 那么仅在2012至2015年, 规划的2411公里的新增里程地铁中, 所需的资金需求达到8000亿至1万亿元;在之后的2016至2020年, 不考虑价格因素, 至少有1.37万亿元的融资需求。

在城市基本公共设施方面, 假设以每年1%左右的城镇化保守速度计算, 2020年的城镇化率为60%, 到2020年人口总量达13.96亿时, 不考虑原有城市基础设施的翻新改造, 新增城镇人口意味着至少有20亿平方米的城市道路、14.2万辆城市公交车辆需要投资。

总之, 这波城镇化浪潮未来可能创造的投资金额规模将达到30万亿至40万亿元人民币, 约合140万亿至187万亿元新台币, 这对目前经济不景气的台湾而言, 将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极大商机。

影响台湾资本市场和投资方向

新的城镇化概念, 就是为进入城镇生活的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与条件。受此影响, 首先表现在台湾资本市场一洗以往的颓势, 投资者通过各种私募基金和证券机构, 加大投资在台湾以及香港挂牌上市的“大陆城镇化概念股”, 其中最主要的是台资和陆资企业的地产类H股, 包括深万科、深深房、招商地产、金地集团, 保利地产、中粮地产、中房股份、合生创展、富力地产、碧桂园、绿城中国、雅居乐、龙湖地产、中国海外、华润地产等, 股价涨幅都很大。

此外, 与城镇化有关的台资和陆资燃气、原材料股也都受惠, 如在香港挂牌的昆仑能源从过去5港元急涨到16.98港元, 摇身变成绩优股;新奥能源、中国燃气、中油燃气、华润燃气、港华燃气、安东油田服务、天伦燃气、中海油服、宏华集团及配送燃气的珠江钢管等, 涨幅也都十分惊人。

从房地产又引出原材料的需求, 带动台资和陆资钢铁、水泥等产业的奋起。以水泥股为例, 从海螺水泥、华润水泥、西部水泥及台泥国际、亚泥中国股价都明显上扬。以在香港挂牌的台泥国际为例, 以其在华南的产业地位, 以及今年准备与中建材集团合作经营西南地区市场, 导致其股价在1月初连续两日大涨, 达到4.5港元。钢铁股从宝钢、鞍钢、包钢、鞍钢新轧钢, 到太原不锈钢等股价也出现显著翻扬景象。如鞍钢新轧钢从3.44港元涨到6.78港元, 几乎是大涨1倍。

原材料产业从过去宏观调控以来一直受到压抑, 如今逐渐苏醒。大陆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5年兴建2600万户保障房的政策, 到目前还有一半有待完成, 除了水泥业受瞩目, 塑料材料在所需建材中的角色也很重要。以大宗建材PVC (聚氯乙烯) 为例, 下游应用超过70%在建材领域, 包括生活用品、塑料门窗、地板、家具贴面、帘布、水管、缆线等, 绝大多数都是用PVC制成。2012年, 台湾华夏公司获利创2004年以来新高, 华夏旗下生产VCM (氯乙烯, PVC上游原料) 的子公司台氨获利贡献激增, 导致其股价节节攀升。

此外, PV基料若要加工制成各式各样的建材, 就要添加DOP (可塑剂) , 因此生产DOP的台湾联成公司也赶上这波高涨的建材景气, 目前联成在大陆的DOP与PA (聚酰胺, 俗称尼龙) 产能已占该公司全部产能的90%以上, 去年在大陆又扩建了20万吨的PV生产厂, 因此联成的股价飙涨一点也不为过, 可说是大陆城镇化的直接受惠股。

与此同时, 大陆加快公共建设, 又带动中铁、南车时代、中国南车、中国交通建设等铁路和公路建设股的表现。

当然, 城镇化目标最后的诉求是消费, 大陆的消费股一直保持强劲的多头攻势, 过去一年, 台商经营的统一中国控股、旺旺、康师傅、高鑫控股 (大润发) 等, 股价表现都很出色, 在香港上市的维他奶、蒙牛、合生元、中国食品、中国粮油、长寿花股价的表现也都很亮丽。

从消费的诉求再转化到医疗教育, 大陆的医药股也同台湾的生技新药股一样逐渐受到重视。如广州药业股价从4.11港元大涨到19.66港元, 中国生物制药从1.84港元涨到4.07港元, 涨了近两倍。其它如四环医药、精优药业、微创医疗、川药集团、联邦制药、康哲药业、利君、瑞年国际、复星医药及罗欣药业等, 都成了市场追逐的焦点。

台商进一步开拓大陆城镇市场

中国大陆社会发展巨变, 不仅人口流向中小城镇, 还有大量劳动力转投入服务业, 这股潮流对在大陆数以万计的台商而言, 也会产生极其深远的重要影响。

浙江杭州友佳精密董事长陈向荣认为:人力与工厂成本的攀升固然是压力, 但台商应该着眼于未来, 与其选择再次向东南亚等地迁移, 倒不如正视中国大陆真正成为消费市场创造的爆发点。陈向荣强调, 大陆虽然仍在调整中, 但实力不断茁壮成长, 这是未来台商必须重视的发展趋势。试着想象, 当大陆各地的乡村很快转为城镇, 每个省份的城镇人口带来的巨大需求;光是浙江省就有6000万人口, 而自诩为成熟国家的韩国也不过5000多万人。

若将目光内移到江西这个农业省份, 更可以看出作为大陆城镇化重点省份未来的潜力。在2012年最后一天, 李克强前往江西九江视察。了解当地农民工生活问题, 而农民工抱怨最多的困境无非是:户籍制度、房价高涨、子女就学、家人团聚、看病困难, 这也正是大陆政府想通过城镇化解决的问题。

一位在江西南昌设厂的台商表示, 最近感受很深, 因为当地的地铁等基础建设都动起来了。他认为:其实南昌很有优势, 这里最低工资每月870元人民币, 比深圳1500元、广州1300元都还低, 市政府也喊出外销运费补贴, 目的就是要吸引外资进驻, 预期未来周围的卫星城市都将会“大跃进”式地发展。

迄今在大陆内地开店逾500家的台湾永和豆浆, 已开始因城镇化建设尝到甜头。董事长林炳生表示, 目前大陆一级城市有“三高”, 包括租金高、人事成本高、原料价高, 因此只能打品牌;餐饮业真正赚钱是在内地二、三线甚至更小的城市, 因为竞争不像一级城市那样白热化。永和豆浆在上海承租200平方米店面, 去年租金达到百万元人民币, 而在二、三线城市, 开销却不到四分之一。二、三线城市营业额不输上海, 效益好太多了。从山西介休、山东德州到黑龙江哈尔滨, 永和豆浆在大陆二、三线城市的分店数量占总店数约20%, 随着更多城镇在各地浮现, 未来还有相当大的扩展空间。

林炳生认为, 中国大陆市场太大了, 永和豆浆的经营方针就是要本地化、差异化, 接近当地市场, 因此除了在天津、上海、深圳设立区域总部外, 今年还将在重庆、西安等地设立区域总部, 进一步开发城镇化商机,

台资方便面龙头大厂康师傅控股公司董事长魏应充认为:大陆城镇化是慢火加温, 短期成效可能不太显著, 长期绝对会带动内需增长。他表示, 过去康师傅的业务员必须一个一个村落拜访, 用平板车和人力车送货到基层销售网点;如今随着大陆城镇化的进展, 各种轨道交通设施陆续建成, 与原有公路网串联之后, 对零售业铺货和开展业务将有很大帮助。

从方便面、建筑到自动化设备, 台商多方面抢攻大陆城镇化商机, 能找到利基的产业决不限于零售、餐饮业。由于台湾自身历经四、五十年城市化过程, 累积了许多环保, 污染、垃圾处理经验, 也培育出不少相关产业, 而且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到大陆布局。例如台湾中鼎集团旗下的昆鼎控股, 其在大陆焚化炉的商机就一直被市场津津乐道。另外, 台湾中钢集团旗下主攻污水处理的中宇公司, 也是同样抓住机会, 其与大陆武钢集团合资成立的武汉华德公司, 近年获利逐年增长, 甚至再扩大投资成立武钢宇科环保公司, 主要业务为研发SCR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催化剂及相关脱硝工程服务, 并在厦门成立茂宇公司, 承揽台塑福建不锈钢厂的污水处理, 其业绩值得期待。

再从化工方面来看, 台湾化工企业不论是在日常生活所需用品, 还是半导体和液晶面板等高科技材料方面, 都扮演着关键材料供应商的角色, 如将其在材料研发、品质控管的实力与大陆内需市场相结合, 将可创造出更大商机来。

中国利用外资的未来走向 第2篇

2006-02-17

“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作为“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已经写进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中国政府发出的一个重要信息,表明中国将继续保持吸收外资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欢迎外商来华投资,同时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外国投资者应把握住中国利用外资的这一基本取向,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切入点,积极寻求投资合作机会。对此,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特别关注。第一,服务业是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

目前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仅占GDP的30%,因此,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根据我国“入世”承诺,2005年开始允许外资在批发和零售企业控股,允许外资银行向本地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允许外商设立独资建筑公司;2005年底,将允许外商设立独资速递、公路货运和货代企业;2006年底,将允许外资银行提供全面的银行服务,允许设立独资铁路货运企业。相信,随着中国服务领域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国将是未来世界服务贸易增长最大、最快的市场,外商在该领域有很多合作机会。

第二,高新技术领域是利用外资着力推进的重点

高新技术是提升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关键,因此中国欢迎拥有先进技术的投资项目,尤其鼓励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这也是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要求所在。目前,中国正在制定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的政策。但是,对那些“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投资项目将予以限制或禁止。目前已取消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加工贸易的出口退税。

第三,我国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将成为新一轮投资的热土

一是这些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有所改善,科技教育有相当的实力,经济发展深具潜力;二是我国实施的“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正在大力推进,国家已出台并将继续出台一系列支持其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进来的政策措施,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包括商务部)为外商投资企业到这些区域去发展提供必要帮助。

第四,国企改革步伐加快,外资参与机会难得

“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深化垄断性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鼓励和支持非公所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这为外商提供了难得的投资机遇。希望有实力的跨国公司不要错失良机,在中国经济

发展中获得共赢。

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利用外资工作到达一个新起点。为了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未来5年利用外资的目标与外资工作的方式面临新的调整。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中,温家宝总理指出,“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都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是沟通和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重要桥梁,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汇集国内外要素和资源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在今年两会前,由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主办的“2010(第八届)跨国公司中国论坛”在北京召开,在这个主题为“跨越危机 聚焦中国——后危机时代跨国公司的战略机遇与合规管理”的论坛上,官员、专家、跨国公司高管,均从各自的角度,围绕如何发挥外资企业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积极作用,如何推进和完善我们利用外资的环境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 改革30年,跨国公司的作用不容抹煞

在2010年(第八届)跨国公司中国论坛上,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坚定不移的,跨国公司还要在中国进一步发展,这是所有人期待的。

吴建民表示,在其外交生涯当中第一次跟跨国公司有所接触是在1974年纽约举行的第六届特别联大上,邓小平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特别联大,他作为一个年轻的外交官,第一次接触了“跨国公司”这个概念。

第一点,观念上的变化。当时中国对跨国公司的认识,跟许多发展中国家对跨国公司的看法一样,是新殖民主义的工具,是敌人。在中国代表团的发言以及参加的各种讨论当中,都批判跨国公司。代表团认为应当对跨国公司进行约束,把它当成一个敌人一样要制服他,这是我们当年的认识。

吴建民感叹道:“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中国与跨国公司论坛,多大的变化呀!”他在另外一个会议上注意到,一位北京市领导非常自豪地表示“现在世界500强已经有二十几家公司进入了北京”。“这位领导已经把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作为他一个重要的成就,作为城市开放度的标志,你说这是多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说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离不开中国,千真万确。”

这次金融危机,胡锦涛主席讲了八个字“携手合作,同舟共济”,全世界广为流传。“我们在一条船上”,这就是中国人对今天中国同世界关系的认识,这样一个认识使得中国同世界的合作大大加深了。

第二点,中国30多年当中,同跨国公司的合作是我们利用外资的一个主要力量,这个话讲得很贴切。1994年吴建民赴任荷兰大使,行前拜访了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陈锦华同志,请教到荷兰能做什么事。陈锦华建议他可以抓南海石化这个项目。南海石化是中海油(占股40%)和壳牌公司(占股60%)的合作公司。吴建民到了荷兰以后,当成重要的事情去抓,积极推动。

今年吴建民到大亚湾一看,南海石化已然是全世界最先进的石化项目。投资43亿美元,中海油和壳牌各占50%,跨国公司把最先进的理念,最先进的技术引进来了。这样一来,惠州大亚湾工业园变成了一个非常繁荣的景象,一旁中海油所建的1200万吨的炼油厂,很快发展成4000万吨。因为南海石化是制造石化的上游产品,很多下游产业也被带动起来,整个工业园区发展起来了。吴建民在惠州见到了陈锦华,后者告诉他,没有南海石化,这个大发展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跨国公司的作用。”

吴建民也在法国担任过五年大使,中法之间核电站的合作是很重要的项目。现在的大亚湾的核电站,正在运行的装机容量是400万千瓦,二期很快要运行,加起来大概是800万千瓦。在2020年的时候,装机容量会达到5000万千瓦。“大亚湾核电站运营非常好,很经济,到2014年以后,一度电才一毛多钱,具有强大竞争力。”吴建民表示,如果没有当年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很难有核电大发展的局面,“中国和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离不开中国,在这个过程当中,跨国公司的作用是不容抹煞的。”

第三点,关于这次危机,和1929-1933年经济危机比较,反映了世界的变化。这包括三个共同点和三个不同点。

三个共同点:

1、两次危机都是从美国爆发向世界蔓延;

2、危机都是全球性的,不是地区性的;

3、危机都会改变世界的格局。这次危机正在改变世界的面貌,完全走出危机之后,我们将会面临着一个新的、很大的变化,我们正处于这个变化正在发生的时候。

三个不同点:

1、1929-1933年危机爆发的时候,没有任何国际合作,大家各顾各的;

2、各国之间是相互排斥,贸易保护主义膨胀,导致了大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3、这一次的国际合作很好,大家都承认这次金融危机没有演变成大萧条。1929-1933年大危机导致了世界战争,这一次打不起来了,这就是不同。这两个危机比较,看出世界的变化,这就是国际合作的结果,没有国际合作不可能的。

西方舆论指责中国人到非洲去掠夺资源。吴建民认为,“中国出口60%是来自跨国公司,可能是美国的、德国的、法国的、日本的,全世界都有,中国的生产是为了世界,这种情况下,指责中国需要资源是没有道理的,中国需要资源是非常正当的。”

吴建民最后说,“中国的公司正在走向世界。今后20年,大家可以看到中国有很多的公司走向世界,中国会逐渐出现一批跨国公司,之间能不能进行一定的合作,这是我觉得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也需要探索。”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我国仍需要进一步利用外资

2010年将是中国经济完全走出危机的一年,也是中国确定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发展蓝图的关键一年。“十二·五”规划将在30年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的背景下制定。这个规划将指引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金融危机后以及未来的“十二·五”规划期间,如何发挥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在此次论坛发言中指出,相比较欧美发达国家利用外资的比例,中国利用外资的比例远远落后。因此,中国仍需要进一步引进外资,这样才能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我国需要进一步利用外资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吸引跨国公司一个重要目标是获取资金,现在我国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许多企业拥有充裕的自有资金,银行则拥有大量的贷款能力。我们还需要通过同跨国公司合作而引进资金吗?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引进跨国公司目的之一是为了引进先进技术,现在我们不少工厂已经有了先进的技术设备,我们正在致力于“自主创新”,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建立自己的标准。我们还需要同跨国公司合作引进他们的技术吗?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与跨国公司合作目的之一是为了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现在我们的银行市值超过所有世界著名跨国银行,我们已经有36家大企业进入全球500大排名,我们许多公司都已经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集团管理结构。我们还需要向跨国公司学习企业管理吗?

一个流行的观点是“引进外资不是越多越好”。那么,究竟引进多少外资为好呢?2007年,美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2712亿美元,2008年为3161亿美元。我国2008年吸纳外商直接投资达到30多年来的高峰,是1083亿美元,也只是美国当年吸纳外资的1/3。美国经济实力最强,为什么还在如此大规模吸引外资?应当看到,通过大规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美国实现了在开放中与全球经济的互动,实现了经济资源的优化,保持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我国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引进外资来引进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即使将来我国成为经济发达国家,也还需要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继续大规模利用外资,通过引进外资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引 进外资与全球经济互动发展(见表1)。

二、调整利用外资的方式

近年来,许多地方在招商引资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新经验。王志乐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引资方式调整值

得关注。

引资对象——从主要是产业投资者到多种投资者

过去来华投资的外商多数是产业投资者。近年来,投资的外商类型呈现出多样化。新加坡、纽约、东京以及伦敦证券市场来吸引中国企业上市。海外上市成为不少企业吸引外资的途径。这是通过海外公众投资者吸引外资。近年来,凯雷等世界著名私募股权基金纷纷进入中国。这是与产业投资者不同的财务投资者。财务投资者、产业投资者和公众投资者在华投资各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吸引产业投资者投资的经验比较多,但是对吸引财务投资者或公众投资的经验还不足。

引资主体——从政府为主引资到企业为主引资

过去由于掌握土地以及其他政策资源,政府部门往往成为招商引资的主体。今后由于招商引资目标以及其他引资方式的变化,政府为主的引资将转变为企业为主的引资。尤其是并购方式投资以及私募基金的股权投资和海外上市的公众投资方式的发展,企业将越来越成为引资的主体。

引资方式——从主要绿地引资到多种方式引资

过去我们对绿地引资,即新建企业的引资方式比较熟悉。随着我国企业和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出现了众多有价值的企业。跨国公司现在有可能通过兼并和收购当地企业进入中国或进入中国某个行业。与此同时,中国许多产业都出现了产能巨大而集中度高度分散的状况。中国这些产业面临通过重组做强的任务。这就为通过并购吸引外资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引资手段——从主要靠政策引导到主要靠市场引导

过去引资主要的促进措施是优惠政策。近年来,专门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随着内外资政策统一的推进越来越少。实际上来华投资的外商越来越看重的是我国迅速扩容的庞大市场以及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源。今后应当把完善市场管理体系和形成内外资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机制作为吸引外资的主要着力点。

三、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王志乐认为,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的关键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不是如何收缩外资规模,如何限制跨国公司的作用,而是如何进一步发挥跨国公司积极作用,使跨国公司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

四、把握机遇融入中国可持续发展

要进一步发挥外资特别是著名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王志乐认为,除了政府部门需要调整引资的目标和方式,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外,外资企业也需要调整自己在华战略,强化在华责任。

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第3篇

本期“特稿”,为您奉上一组《科技60年亮点回眸》。您可看到:从北京市消灭“天花”、我国发现大庆油田,到“两弹一星”横空出世、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再到杂交水稻成功培育、实现载人航天,共和国几代人持续奋斗、高歌猛进,走出了一条振兴中华的强国之路。

回顾往昔,令人感慨。的确,如果没有数十年的励精图治、顽强拼搏,如果没有先知先行者的无私奉献、悉心探索,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观念革新、视野开阔,这个国家和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必定会是另外一个模样。

本期“科幻时空”《亲历中国科幻三十年》,吴岩博士给我们梳理了新时期中国科幻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也讲述了他从一个中学生科幻爱好者,“转化”成知名科幻作家和“中国第一位科幻文学专业方向的硕士导师”的不凡历程。他的亲身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学在特殊年代里的传播和影响。文章最后写道:“历史把幸运降临到我的头上,我该永远珍惜它。”

让我们将视线转向故宫。“李皓看环保”这回聚焦的是“游人乱扔一地的垃圾”,作者“吃了一惊”之后开始进行调研,得出结论:故宫的管理部门应重视并尽快提升垃圾的管理水平。只要故宫能增加“垃圾入桶”的明示语,并设置方便投放、分类清楚的大容量桶,这个旅游胜地的保洁状况就能大为改观。

有位哲人说过:“渴望春天,但眼睛又是朝上的人,是从来看不见葶苈这样小的东西的;而对春天感到沮丧,低垂着眼睛的人,已经踩到它上面,也仍然一无所知。”本期“博物”介绍的,正是这样一种非常特别的植物——葶苈。

其实,换一种眼光或思路去看待我们身边的事物,往往能够获得新的感觉,甚或新的认识。

本期“观潮”《 没有“绝对”答案》提醒说,一种有问题的思维——二元对立的浅表性思维,不知不觉中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在创造人为的二分法并习惯于用互相排斥的抽象概念来进行思考的同时,似乎已经很不适应置身于某种“中间状态”。

未来的全球贸易走向 第4篇

第一个问题是过去二十年给我们的经验是什么?过去二十年全球贸易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的贸易额是3万多亿美元, 2012年全球贸易额达到了18.3万亿。我国1978年出口额为100亿美元, 到了2012年达到2万多亿美元。这样的速度实际上人们都试图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1990年开始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 到2011年达到了17万亿, 到2020年, 要达到35万亿。2020年我们要建成小康社会, 如果GDP每年增长6.9%, 到2020年我们的GDP能达到15万亿美元, 是美国今天的规模, 按照WTO公布的数据, 美国还是老大, 我们还是老二, 我们是3.87万亿美元, 美国是3.88万亿美元。

对于全球贸易爆炸性的增长,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 比如说WTO减税、运输成本的降低、通信技术的发展等, 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全球生产的垂直专业化, 没有它就不会有今天的增长, 没有它我们不参与经济全球化, 中国也不可能达到今天这样的一个贸易水平。

第二个问题, 当前全球的贸易是什么情况。金融危机以来, 2010年全球的贸易增长率是13.8%。2011年下降了5%, 2012年只有0.2%,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减速。全球贸易格局分成了七个板块, 欧盟占全球贸易的36%, 亚洲已达32%, 北美只占15%~16%, 所以美国非常着急。再往下排就是独联体、中东独联体, 然后拉美、非洲, 大概是这样一个格局。

2012年日本的情况比较糟, 受中国的影响非常大。发展中国家保持增长的势头, 欧盟一直处于衰落, 一个特征是欧盟区内的贸易不断萎缩。

对2013年有几个因素必须考虑, 一个是欧盟的经济还在继续调整之中, 估计2014年年底会有好转, 第二个就是发展中国家在不断地扩大需求。第三个是美国的经济得到了一些善, 中国的出口由于受欧盟的影响, 所以增长缓慢, 但是对美的出口可能会持续增加。中国的经济将持续增长, 进口还会进一步增加, 给世界带来新的希望。按照WTO的预测, 2013年全球的贸易总量的增长率可能恢复到3.3%。

未来会是什么样?安永公司有一个预测, 到2020年全球的贸易将是2010的2.5倍, 达到35万亿, 全球的服务贸易会从2012年的4.3万亿增加到6万亿, 而服务贸易大部分好处都由发达国家享有。他们还认为欧盟对非洲和中东的出口将是对美国出口的150%, 欧盟将成为非洲最重要的出口市场, 占据全球出口总额的1/4。欧盟的服务贸易最重要的市场将从美国转向亚洲。此判断的前提还是欧盟要摆脱债务危机。美国经济是不是会再度陷入衰退, 中国的经济会不会出现冷着陆, 如果这些条件能够排除的话, 世界经济的格局将会发生变化, 虽然欧美经济仍然重要, 但是它总体增长缓慢, 我们会看到三个新的增长板块, 一个是亚洲, 一个是非洲, 一个是中东。非洲为什么会增长那么快?第一, 它的劳动力质量非常好, 年轻、充裕, 第二, 自然资源, 第三, 很多国家的政局都趋于稳定, 第四, 西方人分析中国的帮助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另外一个我们关心的就是生产能力的转移问题, 经济全球化, 即垂直专业化是不是还会持续下去?结论是仍然会持续, 但是重点会发生变化, 速度可能会减缓。为什么呢?一个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可能会把一些注意力关注在国内市场, 因为海外的风险比较大, 劳动力成本上升, 另外, 不是所有的生产过程都能分包。另外, 未来的垂直化专业生产都会更接近增长的市场, 比如说到非洲当地进行外包生产。在非洲、中东、亚洲经济不断增长发展很快的条件下, 我们的传统产品仍然会发挥新的优势。这些市场对家电、计算机、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以及机器设备的需求都会出现增加。

最后讲一下经济全球化现在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最新研究显示, 世界有三大工厂, 可以看它的零部件进口数量, 亚洲工厂的生产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按生产规模的比较和增长趋势, 亚洲整个零部件交易规模已超出欧盟, 而北美远远地落在后面。从对不同国家零部件贸易量的依存度可以看出, 所有亚洲国家对亚洲的依存度都超过50%, 接近60%, 但是对美国的依存度只有9%, 美国对亚洲工厂的依存度为38%, 这说明TPP成员都不是亚洲生产网络的关键性成员, 包括美国, 它起的作用都是有限的。不同的中间产品, 交易量最大的22种在北美、欧盟、亚洲以及其他国家, 对不同国家的依存度情况:对中国依存度最高, 零部件一共有16种, 如电子零件、蓄电池, 我国在整个全球供应链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日本依存度最高的, 生产高度集中在日本的只有4种, 但是都属于关键零部件, 如活塞内燃机、涡轮喷机发动机、特种工业专用机械和机械零部件, 汽车对日本依存度是最大的;对新加坡依存度最高的只有土木工程建筑机械零部件1种, 生产基本集中在新加坡;印度有一种, 为珠宝;对韩国为零, 可以看出韩国卡在我们和日本之间, 对韩国而言, 与中国合作其利益能达到最大化。进一步比较亚洲和欧洲, 一共有22种零部件, 有12种是对亚洲依存度较高, 主要集中在纺织、电子、通信方面。对欧盟大概有9种, 对欧盟依存的零部件, 如轮胎、造纸、装备制造业, 所以亚洲的优势集中在电子产品, 欧盟则集中在装备制造业。

小学作文《走向未来的路吧》 第5篇

如果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都在一所学校就好啦,不用努力适应新老师,新同学;不用忍住眼泪离开母校;不用无奈的舍去那六年的快乐……我想:等我上了初中,面对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心里肯定很凄凉,离开呆了六年的地方了!我一定会不习惯的,我不愿适应新环境!!!

记得我刚上小学时,开学第一天就哭了——我以后在的学校不再是幼儿园了,小学就开始学习了,唉……可是渐渐适应新环境后,我也把幼儿园的同学忘了。如果,现在让我在和那些人当同学,我也不愿意!照这麽说,等我上了初中,我也会忘掉这些小学的快乐时光?天哪,太可惜了吧?!我不愿意!!!

我曾经和同学们一起在QQ群上讨论过这事,最后,老师告诉我们:不要为一朵花儿停留太久!每一名同学,都是你在路上认识的,只不过一起走了那么一点点的路,每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路,等通过不同的`方式成功后,我们会在同一个地点相遇,那就是“成功”!那时,在花儿前停留的人会后悔的……

未来10年中国的走向 第6篇

两会刚结束,习近平主席就开始了一系列外交活动。3月22日至30日,习近平主席先后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了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4月7日在第十二届博鳌论坛上发表了主旨演讲。

今年的人代会,选出了中国政府新的一届领导集体,世界十分关注。习近平主席最近的外事活动全球媒体做了广泛报道,纷纷对习主席的讲话和出访进行解读,想从中了解未来10年中国的走向。世界如此关注中国的走向,那是因为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走向不仅关系着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习近平同志就任国家主席后外事活动的内容是丰富的,向世界传达的信息是明确的。他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的潮流;中国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中国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类的共同需要。

和平是当今时代的一大主题,也是发展的先决条件。习近平主席在博鳌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中深情地呼唤和平:“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这是中国人的真实感受。中国过去30多年的大发展,就是因为有了和平。这30多年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所经历的最为和平的时期。所以,中国人极为珍视和平,一切有利于和平的事情我们都会积极地去做;一切不利于和平的事情,我们都坚决反对。

今天的世界虽然总体上处于和平状态,但是,各种对抗、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我们同周边邻国围绕领土主权问题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和麻烦。由于钓鱼岛争端,中日关系急剧恶化,跌入了建交41年来的低谷。我们坚决主张通过对话与磋商和平解决与邻国的领土争端。

日本极右势力一度宣称:“日中两国必有一战”。这种说法不仅违背中日关系四个文件的基本精神,而且也违背两国人民的根本意愿,是荒唐的,也是有害的。

习主席在博鳌论坛上指出:“亚洲稳定需要共同呵护、破解难题。”

在博鳌论坛上,各国人士的发言明确指出:亚洲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心。在美国、欧洲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亚洲经济的增长将有助于拉动世界经济走出目前的低谷。

稳定是亚洲经济增长的前提。保持亚洲的稳定,不仅符合亚洲人民的利益,而且也是今天世界所必须的。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又一大主题。世界面临着很多难题,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够逐步破解这些难题。

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后,其外交活动涉及金砖国家、非洲和亚洲。这样一个行程的安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世界尚未摆脱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洲和日本再度陷入了衰退。要走出全球经济的低谷,最需要的是经济增长。

金砖五国的GDP,总量占全球的21%,去年的经济增长是引人瞩目的。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7.8%,印度5.1%,俄罗斯3.5%,南非2.4%,巴西1.5%。

非洲正在崛起,去年经济增长近5.5%,远高于去年全球2.3%的平均增长率。过去10年,非洲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人们普遍预测,今后10年会更好。非洲在崛起,中非合作是推动非洲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习近平主席的访问,将会加强中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金砖国家和非洲的合作,显然有助于推动金砖国家和非洲的经济增长。这不仅是金砖国家和非洲所需要的,而且也是世界经济所需要的。中国新一代的领导人外交上的行动,是把中国的利益和人类的共同利益联系起来考虑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干事拉加德4月7日在博鳌论坛上讲话指出:

“亚洲是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没有亚洲,我们难以想象今天的全球经济将向何处去。亚洲这个地区始终是过去5年当中,也就是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而其中的50%是由中国来贡献,2/3全球增长是由亚洲来贡献的。这是一个共生的成功,既帮助了有关国家和亚洲地区,同时也帮助了全世界。”

合作是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天,全球有71亿人口,200多个国家,近2000个民族。大家有着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各国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分歧,这是十分自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必须看到,有两大因素正在推动人类联合起来。

一是世界各国经济上相互依存。正如习近平主席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讲话中所指出的:“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从发展趋势看,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会越来越深。

二是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之严峻。大家想一想,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自然灾害、流行疾病、跨国犯罪,这样的挑战,任何国家,不论其如何强大,都无法单独应对这些挑战。人类只有联合起来,才能生存下去。人类要走向美好的未来,必须团结起来,加强合作。

人类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向往美好的生活。如何才能生活得更好?必须要发展。经济不发展,人民的生活改善无从谈起。如何才能实现发展?那就必须开展国际合作。

中国是在人类历史上曾经领先了1000多年的国家,但是,在近代,我们大大落后了。我们是如何落后的?中国人为之思考、辩论了100多年。最后,小平同志做出了结论:“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过去30多年为什么发展得如此之快?那是因为对世界开放,开展了规模越来越大的国际合作。不开放,不开展国际合作,中国的大发展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世界所有的国家。

共赢是时代主题发生变化产生的新事物。20世纪人类在很长的时间里,是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里度过的。在战场上,是你死我活,不可能共赢;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也没有共赢。只有时代变化了,只有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情况下,共赢才成为可能。

国际合作是通往和平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国际合作绝不是权宜之计。如何使国际合作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那就要使国际合作建立在共赢的基础上,使参与合作各方的利益都得到照顾,大家都赢,而不是单赢,或少数参与方赢。

国际上有些人提出,要在国际合作中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这句话是从其自身利益出发的,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仔细想一想,他的利益最大化,那就是别人的利益最小化。谁也不是傻子,人家愿意吗?这样的合作显然是不能持久的,别人上当一回,但不会永远上当下去。那些提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实际上是自作聪明,到头来,别人不跟他进行合作,他的利益最大化也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受损害的只能是他自己。所以,国际合作中的共赢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这种共赢要使参与合作的各方心悦诚服的相信,自己确实赢了,而不是输了;共赢是公平的,而不是不公平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合作才能是持久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讲话中还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

习主席上述这番话讲得十分深刻。中国过去30多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发展得很好。根本原因是,我们顺应了世界潮流。如何才能顺应世界潮流?首先是在认识上,要跟上世界的变化。世界变了,你的思想还停留在过去,那是非常危险的。人们的思想往往落后于实际,这种情况在中国也是存在的。“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在中国统治了几十年,我们党坚决否定了“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但是,这种理论的余毒依然存在。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来看待今天的世界,肯定要出问题的。

测测你未来的人生走向 第7篇

1. 豪华房车2. 敞篷车3. 跑车4. 吉普车

5. 迷你车6. 古董车7. 改装车

结果分析:

选“豪华房车”:你追求的是安全、稳定、宁静、可靠、合理及公平的人生。

选“敞篷车”:你外表自信十足,爱面子、爱出风头、爱自由,而又不能面对太大压力,所以你追求的不是很富有或奢华的生活,而是需要受人尊重和自由的生活。你这份渴望受尊重或欣赏的期望,反映出你很需要别人的肯定。

选“跑车”:选它的人,会是爱个人表现、好胜心强的人,所以通常能快速到达人生某个成功阶段。但是,你面对的难度并不是速度,而是怎样保持成功。

选“吉普车”:你爱力量,喜欢挑战,追求正义感,充满英雄主义,有一点自视过高,是个完美主义者。虽然你的品性不错,能跟人合作,但为人会较为孤僻,因此真正要好的朋友少而精。

选“迷你车”:你是一个追求细微、完美的人。你的野心不太大,只求人生对自己有所交代,因此是较自我的和平主义者。你温柔、细心、女性化,所以你的人生十分和谐和满足,没有太多变化,因为你所追求的,都是你能操控的东西与生活。

选“古董车”:你是个拥有非常品味及执着的人,你有自己的价值观,爱陶醉在旧日的情怀与节奏里,所以你会留恋一些过去了的人与事。只要不过分执着,你绝对是一位品味高的人。

选“改装车”:你不能够接受自己平淡无奇的人生,所以你会想用尽办法令自己跟别人不同或胜过别人,但这只是自信不足及未能完全接受自己的表现。

农村金融的未来市场走向 第8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未来市场走向

一、引言

我国是农业发展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金融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首先,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帮扶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农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其次,实现为农业整体发展中提供资源整合作用,使农业发展不断实现产业化经营;第三,为农业闲散资金提供集合进一步整合资金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农村经济的实际市场整合能力。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发展条件日臻成熟,我国金融体系也得到不断完善,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也取得了不少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盈利能力严重不足,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由于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四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得到完善发展,金融支付结算等业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很难满足农村人们对现代化电子化、票据化的要求,这方面现代化业务发展还有待加强。金融业务覆盖范围有限,业务办理便捷程度低,上述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农村金融服务我国“三农”发展的瓶颈,从而不利于农村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我国农村金融未来走向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一)完善相关风险补偿核准规划政策,实现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的长效建立

要求财政部门给予农村金融机构更多便利的发展条件,进一步解决好先前出现的一些不良贷款问题,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业部门的信用管理,提高地方政府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的信用度,对农业贷款方面的可能性风险进行及时防范与控制,完善农业贷款方面的信用体系。

在农村信贷资金回流建设方面,一是要给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保证;二是合理运用经济和行政方面的手段实现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和防范,同时通过地方财政部门的帮助实现惠农政策的安全化实施。资金运用方面,在确认诚信无风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资金向农村发展方面的投资,为农村当地经济的不断增长提供更好的服务作用。

(二)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局部调整,刺激和繁荣农村小额信用贷款

农村金融近年来在信贷和经济帮扶合作政策方面也实现不断改革,小额信用贷款方面也实现一定的发展境地。在农村金融机构实地发展方面,建议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实现县域之间资金的加强管理,对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上存资金比例的控制,过高的或超限的实行缴存,同时对超额准备金实行下调制度的管理。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管理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投资活动的空白。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一批农信社将撤离偏远落后地区。这种趋势无法逆转,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

(三)农村金融未来发展走向探微

纵观我国现在农村发展趋势,贫富差距还存在很大的比例,农村与城镇两方面的发展还欠协调。农村金融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减小农村贫困差距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促进作用。一方面,现阶段民工潮增多,因为农民在家发展经济收入相对缓慢,加上发展资金需求方面难以解决,信贷方面的政策限制也是农民在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又一发展瓶颈,这就要求农村金融机构要着力于农民发展的实际,给予相应的帮助。另外国家应根据现阶段民工潮的发展趋势,建立健全农村发展支持政策,建立农民与农村金融机构方面的多项合作发展机制,实现互助协作共同发展的关系。多多鼓励具有诚信度和发展能力的农户建立产业化发展经营合作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民朋友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借助新时代发展机遇,建立健全发展机制,不断完善自己的发展模式,为自身的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前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发展要随着我国农村政策的不断落实和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特点而改革,实现真正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目标,实现金融机构在我国农村得到稳步快速发展。就现阶段而言,着力构建适宜于农村经济扶持项目,不断转变农村农民们外出务工发展的传统观念,实现以经济促进当地农业资源产业化发展,使我国绝大多数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农村资源向经济资源的不断转化。这就要求农村金融机构调准相应的发展模式,从帮扶到合作方面共同发展,实现金融机构与农民们合作共赢,从而改变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局限性,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锡良,刘利红,刘海二.农信社股份制改革绩效评价:农商行案例分析[J].财经科学.2013(08)

[2]孔祖根,叶银龙.构建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目标与路径[J].浙江金融.2013(06)

中国经济未来的政策走向 第9篇

一、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取得重大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五年。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和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的情况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显著扩大。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比2002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0.6%;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07年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增长1.7倍。企业利润大幅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年均增速超过30%。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五年新增电力装机3.5亿千瓦,是1950年到2002年53年中国电力增加的总和。新增公路19.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8000公里;新增铁路运营里程6100公里;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568个。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粮食连续四年增产,2007年达到5亿多万吨,比2002年增加4444万吨;工业结构加快升级,2007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8%,比2002年提高2.2个百分点,依法淘汰了一批不符合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条件、严重破坏资源的落后产能;服务业稳步发展,五年年均增长超过10%,现代服务业呈现了加快发展的势头。

1、节能、环保迈出新步伐

2007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在2006年降低的基础上又递减了3.27%;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近年来首次出现了双下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2003年以来,全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总面积达3200万公顷,退牧还草3460万公顷;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2007年又有1.1亿千瓦的火电机组安装了脱硫设施,累计已经超过全部火电装机总量的50%;同时,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2、区域发展呈现新格局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重点地区或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东北地区大型粮食基地建设不断加强,重大技术装备取得显著成效,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进展顺利;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地位日益突出,能源、原材料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城市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中部地区在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体制改革、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3、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

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除盐业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土改税。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邮政、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等行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汇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投资体制改革和价格改革也有了新的进展。

4、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

进出口总额由2002年的6208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万亿美元,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由48.2%提高到57.6%;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1)五年来,平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000多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多万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7703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4140元,人民生活有了新的改善。

(2)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92万亿元。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突破2亿人,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已经扩大到全国86%以上的县,社会事业发展呈现新格局。

(3)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发展的比重由2002年的1.07%提高到2007年的1.49%。2007年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计划陆续完成,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5%。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农村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今年年初我国南方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最近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灾害,但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格局没有改变,总体上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地震对当地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会有一定负面影响,但从中长期来看,对全国GDP的影响不会太大。今年前两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40%,增幅为近五年同期最高水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3%;农业生产平稳,苗情总体较好,工业有所放缓,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仍然增长了15.4%。

二、未来中国经济的政策走向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描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更高要求,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调整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提高质量效益上来。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1)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健全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稳定居民消费预期,促进集体消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信息、生物、节能减排等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支持一批国家企业的技术中心建设。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和完善涉农补贴政策,促进重要农产品生产的稳定发展,积极推进新农村综合改革。

(2)要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高科技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围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推进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引导和推进钢铁、汽车、水泥、煤炭、造纸等领域企业的兼并重组。制定并实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新兴业态的发展,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3)要加快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着力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今年要再关停小火电1300万千瓦,淘汰水泥、钢、铁落后生产能力,分别为5000万吨、600万吨和1400万吨。落实和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措施,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重点工程的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污染防治,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认真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4)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组织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继续支持资源枯竭地区的经济转型,落实促进中部崛起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提升中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5)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积极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境外投资方式,鼓励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完善所有制结构,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继续推动电网企业、邮政体制改革,制定铁路体制改革的中心方案,研究电信企业全业务经营的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努力实现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促进个体或私营经济及中小企业的发展。

(1)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要加强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继续深化预算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改革资源税,继续推进增值税转型试点,加快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加强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市场制度的建设,改进金融监管,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金融基础性改革的未来走向 第10篇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持续推进并最终完成

市场化利率定价机制是金融有效配置经济资源的前提条件,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完成,进入宏观和微观联动的新阶段。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应该对利率市场化的宏观绩效(总量效应和结构效应)以及不同改革发展形式(表内市场化和表外市场化)进行持续观察和评估,这事关我们对潜在改革风险(金融危机)的研判。

二、直接融资市场将得到更大发展

(一)股权融资将大力发展,债券市场规模将合理扩大

日前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要完善证券交易所市场股权融资功能,规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发展,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改革完善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合理扩大债券发行规模,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在投资者分类趋同的原则下,分别统一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发行准入标准和审核规则。加快债券产品创新,发展股债结合品种,研究发展高风险高收益企业债、项目收益债、永续债、专项企业债、资产支持证券等。加大信息披露力度,规范债券发行企业信息披露行为,提高市场透明度。加强信用评级制度建设,强化市场化约束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债券市场开放。

(二)金融创新将持续,普惠金融有望得到较快发展

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持续增长,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从而更加开放包容的竞争性金融体系,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培育新的增长动力。这就需要进一步开放金融体系,在适度监管的情况下鼓励金融业综合经营以及互联网金融等创新活动。应该在完善负面清单管理、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加快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建立多种所有制、多种业态和大中小型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

三、宏观调控框架的重构

应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建立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不懈地逐步扩大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市场化成分。在以宏观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时,限制使用(软预算约束部门)扩张性投资计划作为刺激工具,而更多使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根据近年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调控经验,这样的政策组合具有正向总量效应和正向结构效应,能够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结构优化。

二是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改变长期以来侧重GDP的中央对地方考核机制,在关注生产性指标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居民收入、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社会保障、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因素。

三是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处理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关系。在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某些阶段中,财政因素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导因素。今后的改革中,应进一步明确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职能定位,完善财政部门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机制。此外,还应注意掌握财政资产负债真实情况,提高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透明度,切实防范财政负债隐性化的潜在风险。

四、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三位一体的金融管理体制的构建

当前,中国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和金融机构杠杆率高企并存,这也对协调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危机后初步建立起来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实际上由分散于不同管理部门如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各种政策工具组成,彼此目标并不一致,工具使用也缺乏协调,难以有效应对新常态下宏观经济放缓和系统性风险积聚造成的双重挑战。所以,应在条件成熟时,对金融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三位一体、彼此协调的新金融管理体制,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协调宏观经济目标和金融稳定目标。

五、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简政放权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即将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备受各界关注:一是金融监管机制改革将是一大亮点,二是当前金融混业、交叉综合化运营趋势已遍地开花,跨界金融创新使基于事前的产品审核的监管模式难以适应。如何构建顺应市场秩序的金融监管秩序,实现事中和事后穿透式监管,推动过程监管和护卫程序正义,无疑是目前当务之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金融监管机制改革存在五大方案之争:超级央行模式、一行一委模式、一行两会模式、一行三局模式,以及在现有金融监管框架基础上设立金融稳定委员会模式等。

具体分析,超级央行模式存在政策制定与金融监管等的职能混搭问题,而将央行与银监会合并、证监会和保监会保留的一行两会模式,则类似于走回头路,一行三局模式和在现有监管框架上设立金融稳定委员会模式,更多是在现有监管框架上打补丁。

其实,金融监管机制的改革,不是单纯的机构间分合,而是行政机关监管理念上的一场革新,是通过监管机构的机制设计,使金融监管体系向更适应市场机制的方向搭建监管框架。央行和三会合并为综合金融监管委员会的一行一委模式,更直接地将货币金融政策制定与金融监管职能有效分离开,各司其职;同时又有助于愈合现有分业监管的漏洞,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需求;此外,还将使金融监管链条更清晰,更加注重于市场过程的合规监管、程序正义,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改革,而非将监管中心放置在实质内容的监管上。

当然,要真正顺应金融市场的发展态势,构建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从监管机制设计上要尽可能摒弃分业监管,避免任何形式的山头主义监管问题;从监管理念上,树立负面清单管理理念,走出重实体、轻程序的实质内容审核,更加注重过程合规监管和程序正义的护卫。

金融监管机制的设置是护卫“正确地做事”,还是“做正确的事”,这决定着今后监管的走势,也决定着市场与政府边界的厘清程度。护卫“正确地做事”的秩序,遵循法无禁止即可为,金融监管才能真正从金融活动中独立出来;而监管的目的若是监督金融机构“做正确的事”,那么,监管将很难从金融活动中独立出来。而且,在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中,要让监管机构厘定什么是“正确的事”,无疑也是勉为其难的,这将导致监管无法走出实质内容监管的繁琐,这其实是任何监管机构都无法胜任的。

中国自主品牌轮胎的未来走向 第11篇

关键词:轮胎;自主品牌;创新;产品升级;

中图分类号:TQ3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22-01

目前的全球经济,正经历一次比较大的产业变化,呈现向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转移的趋势,同时,节能、环保的倡导,正成为推动企业走低碳化之路的动力。在有识之士看来,产业升级是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必经之路。然而,传统产业升级又谈何容易?尤其是像轮胎这样的传统产业,虽然国内企业数量众多,但重量级的自主品牌较少,工艺和技术相对落后,导致市场大部分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国内企业只能走低端路线。各企业为抢占市场,不得不靠产品大幅降价,导致无序竞争加剧,产业步入恶性循环。丁玉华对此深感忧虑。同时,在国际上,中国轮胎出口正受到各国贸易壁垒的阻击,低成本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对于一向以中国制造为傲的轮胎产业来说,世界工厂的优势显然已经不复存在。

以我国最大的轮胎制造商和供应商三角轮胎为例,跟其他中国本土企业一样,三角轮胎也面临着来自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增加,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和国际贸易壁垒等压力。要升级,就要找到突破口。经过慎重思考,丁玉华不久前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彻底关闭已有34年历史的斜交轻卡和载重轮胎生产线,建设新的高性能、高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卡客车子午胎工程。一家有着30多年历史的老厂,经过艰苦努力才逐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为何要主动放弃一大块现成的市场,这不是扔掉手里的金饭碗吗?面对不解,丁玉华坚持认为,要打造“轮胎产业新的生产力模式”,就必须放弃工艺相对落后的斜交胎。

根据中汽协数据,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汽车总销量为1588.31万辆,同比增长12.70%。其中乘用车销量1284.93万辆,同比增长14.02%;商用车销量303.38万辆,同比增长7.46%。预计今年汽车全年总销量将突破2,000万辆,可能达到2,100万辆,乘用车接近1,600万辆。外媒认为,倘若中国车市届时能够达到上述预期,这也是各大车企的作用结果——汽车制造商纷纷希望开拓进入新的市场,尤其是中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这些城市未来将跟随上海北京等一线大城市步伐,实现经济高速增长。

中国的轮胎企业普遍规模不大,竞争能力不强,尤其是生产技术和工艺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促销和变相降价,成为长久以来国内企业惯用的市场开拓手段。时至今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打价格战对自身和整个行业都不利,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靠品牌去参与市场竞争。据介绍,行业价格战在今年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预计在未来将会继续保持这个良好势头。

长期角来看则需要依靠中国政府政策推动。中国政府正在进一步拓展公路网络,未来将打造更多具有良好自持能力的大城市。再加上中国人口从农村和郊区迁往城市地区,这些因素将从长远促进中国车市增长。RonaldHoge在论坛期间还探讨了2030年乃至2040年之后的展望,以及Pinnacle发动机公司等企

业在发动机市场,尤其在中国市场当中有何可以作为的话题。

其认为,政府和汽车行业应从全局角度改进汽车,通过电动车、燃料电池车、涡轮增压发动机等途径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上述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各有优劣,应该全部得到考虑。另外,多种燃料混合、发动机轻量化也是发展方向。

Pinnacle发动机公司的研究发现,提升内燃机技术每年能够节省2,000万升燃油,而且能夠降低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未来要进一步推进这些技术,打破常规思维,去改进现有的内燃机技术,而不一定要进行电气化。

随着公路网络的拓展,同其他制造业一样,轮胎制造业需要提高自动化水平。设备制造企业VIM董事长沃特曼日前表示,轮胎生产需要更高的自动化,要把操作工对最后产品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轮胎工厂未来的发展方向为高自动化,从而提升制造水平。

美国、日本、欧盟、韩国均已实施强制性轮胎标签法规,巴西的轮胎标签法规也在酝酿中。由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制定的“绿色轮胎产业化方案和绿色轮胎自律标准”,将于明年年初出台,该协会负责人透漏,国家工信部给中橡协设立了课题,要做“绿色轮胎”产业化研究,自律标准只是第一步,最终目的是推动中国形成轮胎“标签法”,与国际接轨。

节能、环保、低碳,正日益成为国内外轮胎产业广泛关注的主题。国内轮胎企业已达成共识,要从原材料、工艺技术和产品标准等方面,全面推进中国绿色轮胎产业化发展,争取在“十二五”末期实现“绿色轮胎”产业化。具体目标是:约半数子午胎生产企业有能力生产“绿色轮胎”,四分之一企业的“绿色轮胎”产量超过普通子午胎产量。

高考制度的沿革及未来走向探析 第12篇

一高考制度的设立和沿革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自此诸多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等院校招生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949年, 高等学校沿袭过去单独招生的方式。1950年, 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1951年, 全国大行政区实行统一招生。1952年6月12日, 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 首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高考制度被废除, 高校停止招生。

1971年, 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 恢复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 但须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废除招生考试, 改为“自愿报名, 群众推荐, 领导批准, 学校复审”。“工农兵大学生”就是该时期的产物, 著名的“白卷英雄”张铁生就是一位明星式的“工农兵大学生”。

1976年10月, “文革”结束。不久, 邓小平复出工作。他在1977年8月的一次重要会议上宣布:立即恢复高考。1977年10月12日,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正式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 这件事在中国老百姓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20世纪80年代, 大学生被名副其实地称为“天之骄子”, 身上布满了神秘而神圣的光辉。因为十年“文革”把中国的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所以80年代的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 他们努力学习,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那个时期国家出钱培养大学生, 为他们分配工作。

1999年, 对于许多考生和家长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 这一年里, 全国高校招生数在1998年208万的基础上增加了22万人。此举大大扩展了高等教育的受众面, 但也引发了关于“教育质量下降, 大学文凭是否贬值”的激烈争论。目前, 扩招正如滚雪球一般愈演愈烈。2013年全国有912万人报名参加高考, 将有680多万新生跨进大学门槛。

二高考制度的存废之争及其他

综上所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 各类高等学校在招生形式上曾有过一段由独到统的过渡时期。1952年6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 首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自此, 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在中国正式确立起来, 废除科举制度后一直施行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彻底宣告结束。

1952年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制度刚一实行, 即饱受争议。最大的争议点在于它没有顾及考生的性别、年龄、民族、地域和考生的个性特征等, 它用共性扼杀了个性, 不利于各类专业人才脱颖而出。因此, 这种招生考试制度在实行之初, 关于它的存废之争也就随之发生了, 其后一直没有中断过, 直至“文革”发生。

20世纪90年代, 关于高考存废的争论再度进入高潮, 甚至有些海外学者也不甘寂寞, 纷纷参与争论, 反映出这场争论影响之大。参与争论的各派都认为, 治国之道, 首在选才。但在如何看待高考这种选拔人才制度的问题上形成了截然对立的两派, 这里姑且称之为“存派”和“废派”。

“存派”认为, 在目前看来, 中国高等教育供需矛盾仍较突出的情况下, 确保教育公平乃社会第一要义,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高考, 择优录取, 仍然是正确的选择。目前高考中存在的一考定终生、重知识记忆而轻能力培养等弊病只是需要改革的问题, 并未构成废除高考的充要条件。对于高考这一适应中国国情与文化的招生制度, 在没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替代办法之前, 轻言废止乃至轻率行废, 可能会造成比现有弊病更严重的问题。

“废派”认为, 高考是造成应试教育的根源。高考考试内容陈旧, 缺乏创新;考试形式单一, 以偏概全, 将考生由活生生的个体变成了死板板的考试机器, 严重摧残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实现中国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必须消灭高考。持这种观点的人进一步指出, 高考形式上和程序上是公平的, 但实质上和实体上是不公平的, 置考生千差万别的个性于不顾, 让所有考生面对同一张试卷, 实行全国统考, 不利于发掘专业人才和实现社会公平。

20世纪90年代, 关于高考的争论, 除了存废之争以外, 还有“宽进严出”之争。支持“宽进严出”的一方认为, “宽进”可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强烈渴求, “严出”则可以保证高校毕业生的质量, 保证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因此, 他们支持“宽进严出”政策, 甚至主张“宽进严出”政策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先行试验。反对“宽进严出”的一方认为, 由于托关系、走后门的裙带风在中国盛行不衰, “宽进严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很难实行, 勉强推行“宽进”, 很可能导致“宽出”, 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他们认为, 高校教育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最好的办法还是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总的来看, 对于高校招生“宽进严出”, 赞成者少, 反对者多。到90年代后期, “宽进严出”之争告一段落。

进入21世纪后,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迈出新的步伐。2001年, 教育部在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江苏省三所高校试行了自主招生录取改革, 到2012年, 全国自主招生的高校已达到86所。此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 由于是对长期以来以高考分数为唯一依据 (保送生和特长生的招生除外) 录取机制的挑战, 出台后引起高校、中学、考生及家长等各方的密切关注, 也引发了教育界关于自主招生的不少争论。赞成者认为此举有利于选拔培养各种专业人才, 反对者则认为此举容易滋生新的腐败。

值得一提的是, 作为自主招生的一种形式, 2006年4月, 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两所院校树起“素质教育”的旗帜, 试行面试招生。两所院校均表示, 试验面试招生的目的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为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实践才干提供平台。不过, 这一招生形式刚一出现, 便引发了社会大众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和争议兴趣, 有人将其誉为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 有人则感慨其乃中国最后一道公平防线的失守。

三高考制度的价值和发展趋势

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曾说:凡是存在的, 都是合理的。意思是说, 现实中存在的东西, 尽管自身可能存在缺点和问题, 但是在没有更好的东西替代它们之前, 它们的存在仍然是合理的, 仍然有存在的理由, 轻言废止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

高考制度就是如此。如果只看到高考制度的缺点和问题, 进而轻率地废弃高考制度, 而改用推荐制、高校完全自主招生制等非考试的形式来选拔人才, 那么权力、财富等社会资源就会绕过高考这个门槛进入人才选录过程, 使无权、无财的社会群体在人才选拔的较量中失利, 阻断他们由底层社会向上层社会的流动, 中国最后一道公平防线将会失守。况且, 从教育测量统计学的角度来看, 从高考中胜出的考生总体上比“落败”的考生素质更高一些, 掌握的知识更多、更全面一些。因此, 尽管高考存在缺点和问题, 但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下, 高考仍然是选拔人才的必要途径。

从恢复高考制度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看, 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77年高考制度重新恢复以来, 高考为中国高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考生, 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给中国带来了繁荣, 这是不争的事实。高考实质上是中国基础教育完成之后, 一次大的脑体分工, 为绝大多数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提供了成长的平台, 为农村的学子们改变未来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提供了条件。

“四书”之一《中庸》开篇有曰:“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 庸者, 天下之定理。”“中庸”就是指行为不偏不倚, 不过不及。高考改革涉及面极广, 社会影响巨大, 对其进行任何一项哪怕是细小的变动, 都必须慎之又慎。从这个意义上说, 继续坚持高考制度, 对它采取“中庸”的态度, 做到既与时俱进, 又变中求稳, 是理性的选择。《老子》第十六章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告诉我们, 烹制小鱼时不要随意翻搅, 否则就会将“小鲜”给翻烂。高考制度与其相似。高考是中国一项宏大的基本考试制度, 关系着成千上万考生的前途和家庭的利益, 关系着国家的人才大计, 必须保持相对稳定, 不宜朝令夕改, 云翻雨覆。继续坚持高考制度, 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 这才是我们对待高考的正确态度, 也才是未来高考的出路和正确走向。

继续坚持高考制度, 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 这是中国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其实, 高考制度自确立之日起直至今天, 就一直处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中, 从高校单独招生到同一地区统招, 再到全国统招和部分高校自主招生, 这些都是对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当然, 目前高考制度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要想满足社会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期待, 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未来高考制度的改革走向应该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1) 以学生为本。扩大考生选择考试与高校的权利, 尊重和保护考生的个性。 (2) 保障并促进教育公平。保持和发扬高考制度的公平价值, 通过考试立法和一系列制度建设, 规范招生考试秩序, 保障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享有大致相同的接受高等教育以及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3) 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 使高校能够录取到所需要的学生, 为高校办出特色创造条件。 (4) 规范各级政府与学校行为, 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制订《考试法》以规范各级政府与学校的教育行为, 改变对中学和教师的升学率评价。

摘要:高考是中国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通过高考脱颖而出, 步入高等院校的殿堂, 经过培养成为国家各项建设的人才。当然, 高考这种选拔人才的形式也有很多弊病,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在目前高等教育供需矛盾较突出的情况下, 高考仍然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公正的有效形式, 仍然有存在的必要, 轻言废止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上一篇:剖宫产术后护理分析下一篇:期刊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