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礼仪范文

2024-07-03

道德礼仪范文(精选10篇)

道德礼仪 第1篇

在韩国高校一年, 考察到韩国大学生对儒学, 礼仪重视和运用已经远超中国大学生。在现代, 韩国青年人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彬彬之风, 在举办世界级大型体育盛会后, 得到了世界公认。作为“礼仪之源”的中国, 却在高校思政礼仪教育上略逊一筹。礼仪的学习, 应是道德修养的培养和人品人格的建设, 而如何传承呢?其内置如何表现呢?我认为就该从基本礼貌, 基本敬语, 基本行动力之上开始。只有做到, 才能让人身体力行的去传播中华礼仪文化, 让人思考优秀的道德修养为何物。

本文就笔者所观察到的韩国道德礼仪教育之下的学生表现, 指出我国高等院校学生在传统道德礼仪行为方面的缺失, 以对比的方式阐述今后我国高等院校思政礼仪课程教育的改革之方。

一、韩国道德礼仪课

韩国道德课的发展历史悠久, 其道德课程经历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形成别具一格的特色。亚洲国家普遍重视日常交往中人与人的礼节, 但韩国与中国不同的是, 韩国的“道德课程”内容涵盖全面, 从个人, 家庭, 学校, 国民生活, 民族生活, 社会生活, 伦理思想, 从基础层次到高级层次都涉及到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韩国道德课程将理论和实践强行结合起来, 他们要求后辈将道德课程中的内容学习之后, 表现在基本的行为之上。

二、韩国礼仪行为与中国礼仪行为

在韩国, 韩屋无论是古代建筑, 还是现代楼房, 进屋前, 一定要脱掉鞋子, 还要穿干净整洁的袜子才算不失教养。在韩剧中, 我们看到很多韩国年轻男性都以西装示人, 这同样也是韩国的商务礼仪之一, 官职小的职员对职位较大的人, 无论年龄老幼都会微微鞠躬低头视以对领导的尊敬。韩国学校在国小就会进行礼仪情景模拟, 教会学生们如何对长辈, 同辈使用致意礼, 如鞠躬, 对拜, 握手, 举手, 注目等等, 老师们会详细的讲解和示范, 让学生们从小就知晓和习惯运用这些道德礼仪。除此之外, 韩国非常有特点的是韩国大妈, 哪怕是在路边摆摊, 他们也会涂上唇彩, 化着眼影和你砍价。在韩国大学里面, 也会很轻易的看到人高马大的韩国男青年学生拿着唇膏抹嘴唇, 他们在穿衣风格上会普遍选偏小一码的衣服展露自己的形体线条。

韩国的礼仪, 表面上就是把自己的教养用行为展示出来, 把自己最好的形象表现出来, 这除了是对别人的尊重, 更是对自己的尊重。这独特的礼仪教育, 也让这个国家的新一批新鲜文化者有了自己的新亮点。

回看中国青年学生, 可能除了被老师呵斥时候的敬畏神色, 就从不曾见对老师平日的鞠躬守礼。刚从韩国返回不久, 还没“改”掉鞠躬的习惯, 路上行走的时候遇到自己的老师, 不自觉的喊她一声, 鞠了一躬, 不想老师也微微对我前倾了身。忽然就觉得原来礼仪是互相影响的!中国人对知识的渴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慢慢变缓, 对文化人的崇敬有所减弱, 可能着着这样的风气, 中国学生会举着小手摇着打着招呼。但我们若翻看稍早一点的书, 就会记得当代中国学生穿着朴实大褂的时候, 依然三三两两的在路上对老师鞠躬致意, 老师招手含笑回应的情景。中国教育的道德礼仪不可丢啊!

三、实践中的礼仪教育养成

据这一年观察, 从国小到高校, 韩国学校将礼仪规则, 基础理论和实践运用, 灌输到学生的习惯里。如果有些行为没有及时做到, 长辈会立刻指出并教育, 甚至会呵斥晚辈。晚辈会弯腰鞠躬向长辈道歉, 有的甚至会双膝跪地。中国有句古语: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韩国将嘴上的功夫执行到了行为之上, 提醒对方, 也让人长了记性。韩国学校的活动非常多, 很大部分都是为了纪念或庆祝一些民族传统文化。学校将本校学生和留学生混合起来送到节日的发源地, 在当地搭上棚子, 舞台, 摆出纪念品和特色食物, 将大家一起融合到了传统的文化氛围中, 制作当地节日食品, 表演节日歌舞, 充分的让学生们体会韩国传统文化, 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以至于发展到韩国人以本国文化为荣并誓死捍卫。

中国的节日也不少, 但通常学生的思维并不受累, 因为活动很多时候停留在形式之上。本身中国教育在素质实践性上就比很多国家在时间和质量上落后很多, 着眼现在, 很多韩国学生在学校的帮助下, 有短期的国外访问和交换, 在优秀的高等学府里, 这已经视作一门必修课, 你不外出去体验其他文化, 你将无法顺利毕业。就这样, 部分韩国人带着其彬彬有礼的教养环游世界。而大部分中国学生出现两个极端, 或是戴着厚厚的眼镜, 穿着土得掉渣的校服, 埋头拼命做研究, 或者是纸醉金迷, 通过网络游戏看世界。

总结

用礼仪教育去修补、完善现代中国文化。将礼仪教育融入系统的学生道德教学中, 在每个学习阶段都应有相应等级的礼仪教育, 由浅入深的把各个领域的道德课题负责任、全面的开设成课程, 培养国民习惯。这种教养课, 不仅仅应该用纸质去考试, 更应让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去接受实践性测试。高等院校, 可是不该那么好毕业的!

摘要:礼仪的传承要从基本礼貌, 基本敬语, 基本行动力之上开始。只有做到, 才能让人身体力行的去传播中华礼仪文化, 让人思考优秀的道德修养为何物。

关键词:韩国礼仪教育,中国道德礼仪

参考文献

[1]王正惠, 蒋平.中韩高等教育比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 2009 (04) .

文明礼仪道德讲堂 第2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到水西沟中学道德讲堂。道德讲堂,讲述身边好人的道德故事。我是主持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经过了五千年的沉淀不断凝结、升华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创新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当下,中华优秀文化蕴含了人生智慧、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情操境界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文明礼仪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数千年来它一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支柱,我们的道德讲堂就是以此为主要内容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说自己事,身边人说身边人,身边人教身边人,不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构建崇德尚善的社会氛围,今天的道德讲堂活动主要有“自我反省、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向‘德’鞠躬、做善事”八个规定环节。那么我们就开始今天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题的道德之旅吧。

首先我们进入道德讲堂的第一个环节——自我反省,请大家肃静一分钟,反省自己在文明礼仪方面有无不当之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唱歌曲。让我们来一起高唱《文明在哪里》,请大家起立,请放音乐。好,谢谢大家,请坐。

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学模范。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活中最主要的是文明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一切的学识都重要。我们共同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应文明礼貌地处事待人。下面请大家来观看一段关于文明礼仪活动的公益广告。

看完了短片,我认为大家都有所感触,相信对于文明礼仪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及了解。试着去改变下自己的文明礼仪,那么你将会发现原来改变了自己那么一点点,就能为社会多做那么多的贡献。在我们身边,相信也有很多文明礼仪的模范人员。掌声有请宣讲员XX为我们宣讲于海燕老师的先进事迹。

感谢XX的生动讲述,今天故事中的人物仍然工作在教育的一线,在这里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她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诵经典,今天我们诵读的经典是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唱了一首歌,看了一个短片,听了一个故事,诵读了一段道德经典,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感想,下面我们进行一下互动,想请几位现场听众与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今天的道德感悟。

感悟一: 感悟二:

道,源于教育;道,重在传承;道,贵在坚持,我们的道德讲堂是属于大家的讲堂,讲述的是我们身边好人的道德故事。真诚地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道德的传播者,践行者和受益者。

下面我们进入第五个环节——发善心。

激发善心,抒发善意,真心希望今天走进道德讲堂的人们,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做一个勤劳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勤劳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善良是我们的处事之道。让我们以真诚心情,齐声诵读“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以作共勉。“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这是我们这个千年文明古国所积淀下来的道德古训,有因必有果,好人必有好报,让我们共同祝福我们大家:厚德善行,吉祥相伴。

下面我们进入第六个环节——送吉祥,有请XX和XX为大家送上吉祥卡。请大家依次领取。

下面我们进入第七个环节——向“德”鞠躬,请大家起立,请各位老师以崇敬的心情向“德”字鞠躬,在心中承诺:做一个崇尚道德品质,遵守道德规范的人。

好,我们进入本次讲堂的第八个环节——做善事,最近学校要组织一次为贫困地区义务捐赠活动,本次道德讲堂活动结束后,希望大家都能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踊跃参与其中。

本次道德讲堂到这里就结束了,衷心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谢谢大家,再见!

2017年6月

礼仪教育与未成年人道德发展 第3篇

一、礼仪与道德的关联

字典上的意思,“礼”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它是每个人所必须共同遵守的礼节。《礼记》中说:“礼也者,理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的涵义所体现的是一种不能改变的道理。《左传·隐公十一年》中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仪”则是指人的容貌与举止。“礼仪”一般就是应有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传统礼仪首要的作用就是治国安邦,规范社会秩序。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是以礼治国的,因此,中国被称之为“礼仪之邦”,这一点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殊性。中国古代的“仁、义、礼、智、信”规范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整体利益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并由仁慈、忠孝、礼义、伦常等概念来界定,作为人们日常行为的道德准则。

礼仪行为本身反映了人的生活方式,而道德最根本的来讲体现的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从个体层面来看,礼仪修养是个体道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出“礼”的修养,显现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作为一个有道德的未成年人,首先应当是一个懂礼的人。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的行为规范,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人的道德素质是沉淀在其内心世界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集中表现出来。个体如何看待礼仪,说到底反映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对于他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层面来说,体现人类各种社会关系的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有效地展现出人们的教养、风度和魅力,体现出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与价值,也形成他们的社会价值认定标准和价值标尺。生活中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礼的方式去体现,“礼”源于社会生活,其首先应该表现为一种生活仪式,最后上升到伦理道德的高度与层面,其精神内核正是一种社会的人伦关系,具有深刻的社会伦理价值。

在纷繁复杂的当代,如何观察身外的世界,如何体验人生,如何创造未来,这些都与未成年人的品格塑造和道德历练是息息相关的。礼仪具有形象性、实践性等多方面特点,要求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要严守道德,要相互尊重、诚恳和善、仪表端庄。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彰显未成年人的道德水平。良好的礼仪修养可以使未成年人在生活中追求完美。通过礼仪能顺利地开启他们参与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并建立起和谐与融洽的人际关系。礼仪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不少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十分重视礼仪教育。

二、礼仪教育是未成年人德育的重要环节

人在社会中生活,必须学会尊重他人,才能自立于社会,才能营造出和谐与融洽的环境。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在交往过程中要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今天,教育界围绕着素质教育的探索方兴未艾。礼仪教育有利于强化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礼仪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中基础性的内容,肩负选择、传递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使命,将礼仪教育作为未成年人德育的起点,既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社会行为,又能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

未成年人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潜在力量,也是文明礼仪的践行者。礼仪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人在成长的每一个时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礼仪教育。人出生后,父母就教育待人接物要诚恳、谦和与礼貌;仪表仪态要端庄、文雅与得体。学校教育以德育为先,学校的德育应重视礼仪教育。礼仪教育必须实实在在地纳入学校德育之中,才能融合为德育的有效内容。礼仪教育实质是培养人的问题,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礼仪教育的内容包括在人际交往中的礼节、礼貌和礼仪等的学习和训练,也包括人在社会中各种礼仪的实践。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能正确引导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意识。这过程中,要让美德不断地占据未成年人的心灵。

礼仪教育较之传统德育有较强的实践性。反思过去的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可操作性与实践性的缺乏,教育脱离了生活成了一种外在的、单向的要求、灌输和约束,而不是未成年人自觉自愿的主动性的行为。礼仪修养不仅仅是形成一定的礼仪认识,而是形成礼仪行为习惯,并能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礼仪倾向。人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在各种现实的关系中,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哪些行为是符合礼仪的,哪些行为是不符合礼仪的。在社会交往中,一些人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主,缺乏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与体谅别人,有时显得智力有余而教养不足,实际上就是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如果脱离了社会的实践活动,就谈不上礼仪修养。礼仪教育只有在践履中才能获得检验。

三、以礼仪教育实现未成年人道德素质的提升

从行为习惯到道德信念的形成,需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个从他律到自律和道德内化过程。同时,当个体在不同道德原则和规范做出自己的选择时,能体现出个体对不同道德原则和规范所持有的立场和态度。个体在面对道德冲突时,需要个体调动认知、情感、信念等各种因素,通过道德知觉在瞬间完成。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就是个体道德升华的过程,也就是个体“凝道成德”的过程。礼仪教育在实践中促进未成年人道德的提升集中体现在未成年人知、情、意与行的各个方面。

“以礼促知”就是由个体对礼仪的知识的把握而形成了礼仪的修养,形成内化的礼仪知识。个体在生活中遇到一定的道德冲突,而如何解决道德冲突必然要运用一定的礼仪知识,没有对礼仪知识的正确认识,就没有对礼仪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只有确立一定的礼仪知识,才能使未成年人理解道德准则和规范的合理性,才能使自己真正确立相应的道德知识与准则,才能成为道德的主人。

“以礼动情”就是实践中激发出未成年人的道德情感。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促进情感因素的参与,为未成年人礼仪文明的内化创造有利的条件。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能力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道德能力。“现代人类每时每刻发生的情绪过程,都是其自然的适应性同社会联结的综合,是有机体古老的脑(旧皮质和丘脑系统)和现代的脑(新皮质)的共同活动,是人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具体人发生影响的交织”。在礼仪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通过教育,未成年人感知礼仪情境,产生相应的礼仪情感。情感具有独特的活动规律,不易量化,难以精确控制,但情感在道德结构中起着动力或动机作用。礼仪教育过程要形成一种情感交流过程,为礼仪与道德的融合,礼仪对行为的导引奠定基础。

“以礼立意”就是在实践中通过良好的礼仪修养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对某种道德理想和道德规范的深刻理解与信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履行某种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由于从“知”到“行”还存在着情感、智慧等复杂的因素,能最后坚持礼仪行为实际上体现了礼仪意志因素。没有认识和情感就没有行为,那么,在有了认识和情感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意志,即使有了行动,也不可能持久。认识和情感支配行为,集中地表现在道德意志上。

“以礼导行”就是要用良好的礼仪来导引行为。“行”是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礼仪教育应该是一种“导行”教育,实践性是礼仪的最根本特性,礼仪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表达出来,而实践的多次反复强化必将使实践主体——未成年人形成行为习惯。“知”要通过“行”表现出来,如果只重视“知”而不重视“行”,那就完全失去了“知”的意义。以“礼”导“行”强调知行并重,把抽象的礼仪规范变成具体的礼仪行动,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

加强礼仪教育提高道德素养 第4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历代的当政者以及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

荀子就曾说:“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也曾说:“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并强调“不学礼, 无以立”。可见礼仪教育不仅对于一个国家是十分重要的, 而且对于一个人来说, 它是立足社会、成就事业和获得美好人生的基本条件。

在现代社会, 虽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但在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 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入手的。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 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及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从公民个体的角度说, 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通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运用的程度, 可以看出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

世界上许多国家始终把建设现代化与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推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大力开展对国民的礼仪教育, 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例如, 新加坡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 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 道德出现危机, 李光耀总理及时提出, 要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而有礼”的国家;80年代初, 他又进一步把“仁、智、勇、义、礼、信”确定为中学《儒家伦理》课的重要内容, 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贯彻的“治国之纲”;90年代新加坡政府又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 进一步提出了树立“敬业乐群、勤劳进取、廉洁奉公、讲求效率”的新加坡精神。

礼仪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知识、有道德、爱劳动、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使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者。然而, 近年来学生礼仪失范的现象却日益严重。小至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 大至行为放荡, 甚至触犯法律。在学校, 相当一些学生不懂礼让, 目无师长, 在教室大吵大嚷, 甚至对同学恶语相加;在集体活动中表现为不合群, 任性霸道;在公共场所, 不守规则, 随心所欲, 恣意妄为;在家里, 不懂得尊重和孝敬长辈, 唯我独尊, 颐指气使……这种现象让人担忧: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誉能否在这一代继续传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学生礼仪缺失是其主要原因。

一是学校对礼仪教育不够重视, 降低了青少年学习礼仪的热情。学校是传播文明的重要场所, 在普及礼仪知识、增强伦理教育、传播现代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但从目前实际状况看,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学校只注重书本知识, 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 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对德育的内容理解狭隘, 把礼仪教育排斥在外。学习成绩是否优秀几乎成了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导致学生面对社会独自处理问题的时候茫然不知所措, 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

二是家庭教育失误, 严重影响了学生礼仪素养的形成。家庭教育主要来自良好的家风和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具备了高尚健康和谐的家风才有可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礼仪周全、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的孩子。这取决于家长本身的文化素养和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今天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 无法建立兄弟姐妹间的伙伴关系, 无形中造成了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相当多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而忽视教育孩子以礼待人, 使孩子的行为举止过于放纵, 不懂礼让, 不懂个人对家人、他人及所在团体、社会应有的责任, 更不懂得关爱和感恩。

礼仪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过程。开展礼仪教育是德育的基础任务, 也是行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要制订严明的礼仪常规, 养成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 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 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 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因此, 礼仪教育要想得到实效, 必须制定出详细、具体、严明的礼仪常规。礼仪常规要求越具体, 越有利于学生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要让学生养成礼仪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在什么场合应当怎么做。比如, 在人际交往方面, 如何正确运用“微笑、鞠躬、握手、鼓掌、右行礼让、立正敬礼”等礼貌体态;怎样做到“居处必恭”, 怎样做到“步立必正”, 怎样做到“衣冠必整”等等, 要制订得明白具体, 具有可操作性, 便于学生对照训练, 也便于教师、家长检查监督。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道德规范和礼仪行为的养成贯穿于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体现在日常行为的各方面。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方面做起, 学会尊重他人, 完善自己。

二是要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礼仪文化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文明习惯。礼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仅仅从理论上进行规范和引导, 这只是让学生在理论上进入了知礼这一步, 还不能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守礼。礼仪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要让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理解礼仪知识和规范。可以通过开设兴趣班, 或是以培训的方式出现, 使其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这里得到验证;也可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通过组织开展礼仪知识竞赛和礼仪实践活动, 在校园中营造文明氛围, 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 如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来弘扬文明礼貌之风, 利用小品来讽刺不文明行为;学生会可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等展示名人礼仪修养轶事, 树立礼仪榜样;聘请礼仪专家学者来校讲学, 举办礼仪讲座;发挥网络优势, 鼓励德育教师设立个人网页, 采取网上聊天、论坛、咨询等形式, 进行网上礼仪修养教育。同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 不断积累礼仪实践经验。

三是要建立家校一体化的礼仪教育网络。《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的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从娃娃抓起。……要在家庭生活中, 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 相互影响, 共同提高, 形成良好的家风。”家庭是人才成长的摇篮,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 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 有着“同言而信, 信其所亲;同命而行, 行其所服” (《颜氏家训·序致》) 的教育优势, 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说,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最亲近, 父母的教育要求更易为子女接受。因此, 学校的礼仪教育必须与家庭紧密结合, 礼仪教育要延伸到家庭中去。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让家长及时知道学校各阶段对学生的礼仪行为方面的训练要求, 并要求家长自己也要按学校的礼仪要求去做, 给子女作出表率, 让学生在家庭和谐的礼仪环境熏陶中潜移默化, 成长为一个懂礼仪、讲礼貌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李树青, 甘玲.礼仪教育:增强德育有效性的重要环节.现代教育科学, 2008 (7) .

[2]李炎.明礼:构建和谐校园的道德维度.理论月刊, 2008 (7) .

[3]王慧玲.论礼仪教育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理论月刊, 2005 (8) .

道德礼仪的名言名句 第5篇

1. 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 —— 杜威

2. 劳动却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 —— 拉·乔乃尼奥里

3. 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 —— 凯洛夫

4. 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有一个有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训好的社会公民的。 —— 培根

5. 社会和自然的区别就在于,社会是有一定道德目标的。 —— 赫胥黎

6. 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你要当作家,当批评家吗?请首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 狄德罗

7. 那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异的,那最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 康德

8. 一切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寻求快乐的本性”,那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凡是血肉之躯都要受过它的支配,好像毫无办法的海草都要跟着潮水的涨落而摆动一般,这种力量不是议论社会道德的空洞文章所能管得了的。 —— 哈代

9. 谁能从道德败坏的地方脱出来,还保持洁白,便是有了最伟大的功德。 —— 显克微支

10.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 康德墓碑铭文

11. 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 贝多芬

12.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 康德

13. 美德与过恶,道德上的善与恶,都是对社会有利或有害的行为;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代,为公益作出最大牺牲的人,都是人们称为最道德的人。 —— 伏尔泰

14. 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而是让儿童练习良好道德行为,克服懒惰、轻率、不守纪律、颓废等不良行为。 —— 夸美纽斯

15. 一种美德的幼芽蓓蕾,这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这就是谦逊;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 —— 加尔多斯

16. 劳动使一个人的道德变得高尚,使他习惯于小心地对待劳动的工具、器械和产品,重视书籍及其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物品,尊重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仇视那些寄生虫和剥削者、二流子、怯懦者和懒汉。 —— 凯洛夫

17. 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与追求美的理想这两者常常统一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 —— 周扬

18. 人们宣扬的一切道德家庭的道德,社会的道德,只有失掉了利己主义才是美好的,只有在为了过分人道的亲爱者——好儿女或好配偶——而牺牲了自己神圣的思想时才是美好的。 —— 罗曼·罗兰

19. 高雅的品味,崇高的道德标准,向社会大众负责及不施压力威胁的态度——这些事让你终有所获。 —— 李奥贝纳

20. 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自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 苏霍姆林斯基

21. 一个人如果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永远围绕着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在人间也就等于生活在天堂中了。 —— 弗兰西斯·培根

22. 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 管仲

23.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 但丁

24. 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 —— 爱默生

25. 不守时间就是没有道德。 —— 蒙森

26. “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 陶行知

27.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 契诃夫

28. 心灵美就是精神的美与道德的美。 —— 库申

29. 最有道德的人,是那些有道德却不须由外表表现出来而仍感满足的人。 —— 帕拉图

30. 人应当头脑清楚,道德纯洁,身体干净。 —— 契诃夫

31. 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的道德。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力量。 —— 高尔基

32. 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 —— 狄德罗

33. 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 苏霍姆林斯基

34. 意志来自道德感和自身利益这两个因素。 —— 林肯

35. 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这种精神发展是由和谐的劳动产生的,它应当构成无产阶级社会公民区别于资产阶级社会公民的那种人的特质。 —— 马卡连柯

36. 有真道德,必生真胆量。凡怕天怕地怕人怕鬼的人,必是心中有鬼,必是品行不端。 —— 宣永光

37. 无聊,对于道德家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人类的罪过半数以上都是源于对它的恐惧。 —— 罗素

38. 革命道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从日常的坚持不懈的斗争和锻炼中发展和巩固起来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黄金越炼越纯一样。 —— 胡志明

39. 人类最不道德订户,是不诚实与懦弱。 —— 高尔基

40. 要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要是他拥有这样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这方面和这个人相比起来都显得渺小的时候,那我们在这个人的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41. 我认为,我认识的每一个人都有道德,虽然我不喜欢问。我知道我有。但我宁可天天教别人道德,而不愿自己实践道德。“把道德交给别人去吧”,这是我的座右铭。把道德送完了。你就永远用不着了。 —— 马克·吐温

42. 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 —— 乌申斯基

43. 道德方面的伟大,就在于对朋友始终不渝的爱,对敌人不可磨灭的恨。 —— 莱辛

44. 庸庸碌碌心安理得地过下去是不道德的。而自动从战斗中退缩的人则是一个懦夫。 —— 罗曼·罗兰

45. 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 苏霍姆林斯基

46. 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而又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道德。 —— 苏霍姆林斯基

47. 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 亚里士多德

48. 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 —— 林肯

49. 道德应当成为科学的指路明灯。 —— 布夫勒

50. 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 —— 马克思

51. 人类最大的幸福就在于每天能谈谈道德方面的事情。无灵魂的生活就失去了人的生活价值。 —— 苏格拉底

52. 道德是真理之花。 —— 雨果

53.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 卢梭

54. 道德是一种获得——如同音乐,如同外国语,如同虔诚扑克和瘫痪——没有人生来就拥有道德。 —— 马克·吐温

55. 爱国主义也和其它道德感与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使他愈来愈能了解并爱好真正美丽的东西,从对于美丽东西的知觉中体验到快乐,并且用尽一切方法使美丽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中。 —— 凯洛夫

56. 道德的损害是良心的完全麻痹。 —— 芥川龙之介

57. 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 —— 恩格斯

58. 只有那不论公私都以道德为上、一心要做出高贵的事的人,方可算是最可尊崇的人。 —— 乔叟

59. 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 —— 孟德斯鸠

道德礼仪 第6篇

关键词:职业中学;礼仪;道德;记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10-01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甘肃省普通高等教育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招生考试服务类专业基础科目之一,并且在各类升学和就业考试中均要涉及,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要讲道德、守礼仪,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但对于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该课程中的有关交往礼仪、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和家庭美德规范,社会公德和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这些内容记忆难度较大——易错、易混、易漏,如何应对呢?在多年的德育课教学中,笔者对这些问题总结出了一条生活化记忆方法——缩字记忆法和谐音记忆法相结合,即取某些内容的一个或几个关键字形成一句生活化的句子,有些字利用谐音来代替,取其精干,以点带面。以此帮助学生记忆,并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找到自己的记忆技巧和方法,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本文就针对教材中的具体内容谈谈,以供大家参考。

一、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点:平等互尊、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利互助。

2、记忆方法:

(1)我平时交往注重交友。解析:①平代表的是平等互尊;②时,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③交往代表的是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④注,谐音助,代表的是互利互助;⑤友代表的是团结友爱。

(2)朋友平时交往要竭心尽力。解析:①平代表的是平等互尊;②时,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③交往代表的是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④竭,谐音结,代表的是团结友爱;⑤力,谐音利,代表的是互利互助。

二、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点: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仪容端庄、语言文明。

2、记忆方法:

(1)职业人爱进城,但尤其注意语言的标准。解析:①职业人代表的是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②爱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进,谐音尽,代表的是尽职尽责;④城,谐音诚,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⑤尤,谐音优,代表的是优质服务;⑥意,谐音仪,代表的是仪容端庄;⑦语言代表的是语言文明。

(2)职业人爱成语,敬友谊,彰显职业风采。解析:①职业人代表的是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②爱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成,谐音诚,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④语代表的是语言文明;⑤敬,谐音尽,代表的是尽职尽责;⑥友,谐音优,代表的是优质服务;⑦谊,谐音仪,代表的是仪容端庄。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1、答案要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记忆方法:

(1)我国公民爱名,善于抢先。解析:①我国公民代表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国守法;③名,谐音明,代表的是明礼诚信;④善代表的是团结友善;⑤抢,谐音强,代表的是勤俭自强;⑥先,谐音献,代表的是敬业奉献。

(2)我国公民有爱心,敬亲友。解析:①我国公民代表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国守法;③心,谐音信,代表的是明礼诚信;④敬代表的是敬业奉献;⑤亲,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自强;⑥友代表的是团结友善。

四、家庭美德规范

1、答案要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记忆方法:

(1)每个家庭爱平等和清洁。解析:①家庭代表的是家庭美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尊老爱幼;③平等代表的是男女平等;④和代表的是夫妻和睦;⑤清,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持家;⑥洁,谐音结,代表的是邻里团结。

(2)老夫家中有难,亲邻帮。解析:①家代表的是家庭美德规范;②老代表的是尊老爱幼;③夫代表的是夫妻和睦;④难,谐音男,代表的是男女平等;⑤亲,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持家;⑥邻代表的是邻里团结。

五、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

1、答案要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2、记忆方法:

(1)社会名人爱保守。解析:①社会代表的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②名,谐音明,代表的是文明礼貌;③人代表的是助人为乐;④爱代表的是爱护公物;⑤保的是保护环境;⑥守的是遵纪守法。

(2)社会文人爱保法。解析:①社会代表的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②文代表的是文明礼貌;③人代表的是助人为乐;④爱代表的是爱护公物;⑤保的是保护环境;⑥法的是遵纪守法。

六、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1、答案要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2、记忆方法:

(1)职业道德高尚的人都爱承办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的活动。解析:①职业道德代表的是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承,谐音诚,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④办代表的是办事公道;⑤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没有变化。

礼仪素质缺失与大学生道德建设刍议 第7篇

一、礼仪的含义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 “礼仪”一词, 最早见于《诗经》和《礼记》, 注重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现代社会对“礼仪”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礼仪, 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和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礼仪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是社会成员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 具体体现为人的语言美、行为美、举止美, 待人处事符合一定的社会文明规范。

二、大学生礼仪素质缺失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一) 大学生礼仪素质缺失的表现

部分大学生对基本的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知之甚少, 礼仪素质缺失, 自觉意识不强, 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等方面的行为上常存在失范现象。

例如, 不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校园外, 缺乏卫生意识, 乱吐乱扔, 不停制造垃圾却不打扫收拾的学生不在少数;或言语粗俗, 出口成“脏”, 不堪入耳;或制造“课桌文化”、“厕所文化”, 庸俗低级;或乱写乱画图书馆报刊杂志、图书, 无公德心;或在公共场合里男女生做一些亲密动作, 制造“视觉污染”而不自觉;或大声喧哗影响他人, 毫无顾忌;或上课衣着不整、随意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或课堂上打瞌睡、讲小话、看课外书、手机短信声音不断;或见到老师不打招呼, 形同陌路;或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作是有个性;或只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 自己却不尊重别人等诸多大学生礼仪失范现象频频发生, 令人堪忧。特别是近年屡屡从社会上反馈回校:由于缺乏礼仪教养、道德水准偏低, 大学生求职应聘失败现象严重, 有的已经就业却又被开除。这些都在显示着大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 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

(二) 大学生礼仪素质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环节的共同培养。其中一个教育环节若是出现了断层, 对个人礼仪素质缺失、道德品质的下降直接产生不利影响。

1. 家庭教育缺乏礼仪教育内在根基

家庭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 绝大部分是属于独生子女, 对孩子的教育家长不遗余力。但由于教育方式上缺乏理性, 从而使孩子在思想上品格上过早出现某种缺陷, 形成对礼仪的抵触性。同时, 部分家长因其本身不注意礼仪修养, 不重视以身作则, 频频出现礼仪失范的行为更给善于模仿的孩子树立不良榜样。有教师曾做过调查, 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有讲粗口话的习惯, 结果, 80%的学生告诉老师, 自己的父母平常就是这样的。另外, 应试教育使得家长在教育内容上倾向功利, 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及其以后的升学, 放松甚至放弃了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礼仪道德修养的培养, 最终, 家庭礼仪教育失去了内在根基。

2. 学校教育中礼仪教育呈边缘化

在基础教育阶段, 片面追求升学率尚未得到彻底改善的大背景下, 师生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升学率, 衡量优秀学生的标准是考试成绩, 甚至在对教师的业绩考评时也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衡量尺度, 导致师生非常注重对文化课的教授与学习, 由此必然导致忽略、放松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培养。在此指导思想下, 既掩饰了部分学生因学习成绩好而漠视其失礼行为, 又助长了他们个人主义与自我意识的畸形膨胀。进入大学阶段后, 由于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侧重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忽视基本行为道德规范的教育, 礼仪教育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缺乏系统的管理和规范, 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高校德育重“知”轻“行”, 德育内容过大、过空、过泛, 与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及学生的行为、意识、情感严重脱离, 难以“入耳、入心、入脑”, 使得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不平衡, 德育效果不明显。一些大学生不知道怎样的个人行为符合社会普遍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 缺乏自我道德约束与良好行为习惯, 这些都为, 大学生礼仪行为失范、道德素养下降埋下伏笔。

3. 社会教育中社会环境的影响削弱了礼仪教育的教育功能

首先, 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 西方社会思潮汹涌而至, 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形色各异的“新思潮”、“新事物”的挑战。由于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 更易认同与接纳某些西方社会思潮的思想。如受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不良影响, 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盲目膨胀, 只注重自身利益, 唯金钱至上, 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实用化、功利化, 在此价值观导向下, 容易忽视、漠视礼仪道德的规范性, 置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德于不顾, 进而公德意识淡漠。其次, 信息化的社会里一些不健康的电影、电视、书籍, 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再者, 网络的开放性与无序性也为大学生行为失范“推波助澜”。如一些充斥着暴力网络游戏中的行为、网络聊天时不文明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 并不自觉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虚拟状态的不道德行为披上了虚拟的外衣, 从而造成网络言行随意放纵。有人说:现在学校老师把学生教育成才需要一个月, 而社会上某些不良环境把学生教育成虫只要一天。整个社会的文明礼仪环境不够优良, 进而消解礼仪教育的育人功能。

4. 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与礼仪规范多重性的冲突

在当今,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三潮交汇, 价值观念的种类变得异常丰富, 价值标准多元化, 加上西方功利主义功利原则下的社会思潮的冲击, 极大张扬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他们重视职业追求、个人追求、人才追求、功利追求, 漠视事业追求、社会追求、人格追求、功名追求, 学习刻苦努力, 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得, 只为了日后消费做准备。大学生价值评判标准产生认识上的偏差, 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日益彰显。然而, 这却与礼仪规范要求的遵守、自律、敬人、宽容、平等、真诚和适度等多重特性相悖, 两者之间发生冲突。功利化的目的使得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追求升学、谋职就业, 因此将自己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在智力性教育上, 忽视和冷落道德教育、理想教育、人格教育。如此, 必然出现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与道德品质的养成、礼仪规范的领略与人文素养的获得之间无情脱节的不良现象。

三、以礼仪教育为起点, 促进大学生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这个建设方针中, 礼仪的内容融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可见, 把礼仪教育作为德育中的重要部分, 既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当代大学生自身成才成长的需要。

1.礼仪和道德内在一致性使促进大学生道德建设以礼仪教育为起点具有可行性

礼仪反应着社会的道德关系, 体现社会的道德标准, 广泛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及领域, 与学生息息相关, 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礼仪的基础是一定的道德信念、道德理论, 是人们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等精神内涵的外化, 具有道德指导功能。它通过引导大学生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正确把握, 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判断力, 约束个人行为, 引导大学生修正、调节不符合社会道德的具体行为, 将大学生的行为控制在符合礼仪道德的要求内, 促进个人道德的发展和完善。可见, 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过程。礼仪和道德的内在一致性, 决定了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从礼仪教育做起具有可行性。

2.礼仪教育拓宽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增强德育亲和力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思想道德建设途径狭窄, 思想品德课通常是运用理论灌输的形式, 概括性道德发展境界方面要求多, 行为养成强调少, 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 操作的技能技巧讲得少, 道德的知识性传授多, 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少, 缺乏行之有效地指导, 且最后均以分数的形式记录学生“品德情况”, 不仅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还助长虚假浮夸之风, 导致学生学习呈功利化倾向, 道德品质培养收效甚微。而反观礼仪教育, 它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 可使高深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德行具体细化至学生一般的“生活小节”之礼貌、礼节中, 有效弥补德育形式空、虚、单的弱点。从礼仪教育做起, 不仅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从学生自身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社会交际、实践实习等方面, 再结合学生耳濡目染的社会不良现象, 从中举出大量的事例, 从实践到理论, 不仅受学生欢迎, 更使学生真正领会基本道德规范与做人的道理, 使大学生把道德教育内化, 进而有效影响学生的言行, 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从礼仪教育做起, 回归德育生活化, 增强亲和力, 彻底改变德育政治化、脱离生活、空洞说教的弊端, 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现实效果。

3.构筑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礼仪教育合力, 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规范大学生礼仪、培养大学生良好品德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二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首先, 由家庭教育拉开礼仪教育启蒙“序幕”。学生在家庭中接受抚养,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 孩子常以家长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 因此, 家长更要为人师表, 他们的文明礼仪表现、重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将为孩子良好礼仪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其次, 加强学校教育作为礼仪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重要阵地的作用。高校在完善教学体系的同时, 把礼仪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行列, 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而教学内容不再局限只对职业礼仪的教授。通过学校礼仪教育有组织有目的地教育与训练, 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礼仪知识, 提高礼仪素养, 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提供指南。第三, 发挥社会教育影响面广、渗透性强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传递正确的礼仪观念、课外规范适当的礼仪行为, 注意将学校开展的中华传统礼仪教育向家庭、社会延伸, 利用社会、家庭教育的力量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 相互依靠, 协调发展, 形成“三结合”的教育合力, 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大环境, 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 构筑家庭、学校、社会“三级架构”, 进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礼仪素质、道德品质的教育目的。

4.以大学生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为核心, 以实践完善自我修养

礼仪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己内在的需求, 并进一步外化为规范的自觉行为。以礼仪教育促进道德建设要以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 有层次有针对性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和文明养成教育。从基础文明抓起, 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入手, 有意识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中引导道德规范和礼仪行为的养成, 激发学生从“要我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 摆正自我位置, 将礼仪的核心精神“尊重”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尊重自己, 尊重他人, 将礼仪作为一种自觉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 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

礼仪属于行为科学, 学习的特点是“一听就懂, 一学就会, 一做就错, 知易行难。”有的大学生虽然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或对礼仪知识有一定的认识, 但缺乏在实践中的规范训练和持之以恒的培养, 短期内想改变多年养成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个人礼仪习惯是不容易的。因此, 创造实训机会, 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社会礼仪实践,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自己, 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加强认识, 规范行为, 不断积累礼仪实践经验。如通过礼仪讲座, 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 或通过主题班会或主题比赛、表演、虚拟情境中进行演习等措施使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 强化大学生的礼仪意识, 养成规范的礼仪习惯, 不断完善自我修养。

5.以制度促“自律”, 为提高大学生道德建设提供保障

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 相较法律与纪律, 其约束力要弱得多, 违反礼仪规范, 只是引发别人侧目指责, 却不能对之进行制裁, 礼仪的约束要靠道德修养的自律, 礼仪是以“自律”为特征的。但自律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 现实中缺乏“自律”意识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缺陷。因此, 在加强自我修养自我监督的基础上, 制定和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 适当增加“他律”的力度。如依据高校特点, 或将大学生礼仪表现作为其参加各类评优的参照指标, 或在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增添礼仪内容, 将礼仪行为养成教育自然地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生活中, 在平稳、平和、平静的氛围中淡化大学生对“自律”的抵触心理, 逐步养成“自律”意识, 使大学生对内在道德要求外化为个人行为成为可能, 为大学生道德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1世纪的挑战, 是当代大学生素质和智慧的较量,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 是衡量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以礼仪教育为起点, 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 是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素质, 成为一个真正有品质、有素养的社会公民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利英.高校德育中的礼仪教育[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05) .

[2]任丽平.论高校大学生礼仪道德建设[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06) .

[3]刘维娅.礼仪教育:德育的起点—关于礼仪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师道, 2007 (, 04) .

浅议家庭道德建设中的礼仪教育 第8篇

家庭道德建设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我国家庭道德建设的目标是“尊老爱幼, 男女平等, 夫妻和睦, 勤俭持家, 邻里团结”。家庭道德建设的目标必须具体化、礼仪化, 否则是很难落到实处的。孔子说:“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1]荀子说:“礼者, 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2]可见, 道德的实行是离不开礼的落实的。

何谓“礼仪”?《辞海》对“礼”的解释有好多条, 这里考虑其与本文的相关度仅仅采录一条, 即“为表示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3]同上, 《辞海》对“仪”的解释是“礼节, 仪式。”[3]《现代汉语词典》对“礼仪”的解释是“礼节和仪式”。[4]可见, “礼仪”实际上就是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因此, 家庭礼仪教育即是对人民群众进行良好的家庭生活中的行为习惯教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一部《礼记》详细地记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礼仪规范。当然, 随着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传统的家庭礼仪中的繁琐仪式和带有压迫性的的规范早已废止。可是, 遗憾的是传统礼仪中的一些有价值的规范并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 以致当前的家庭生活中存在着种种无礼的乱象。

当代家庭礼仪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首先, 在服饰方面, 由于居家生活的私密化, 许多人在家中基本上是“睡衣帮”, 甚至是“衬衣帮”, 在夏季甚至是“裤衩帮”;更为难堪的是有些人穿着睡衣就上下楼梯, 甚至上菜市场买菜而旁若无人。这不仅是很不雅观的, 亦有损礼仪之邦的国家形象。其次, 在饮食方面, 比如饮酒而无节制, 有些人每饮必醉、醉后又生是非, 常常造成左邻右舍不得安宁, 甚至闹到人们报警的程度, 此种新闻亦常见诸报端、闻于电台。有些家长娇惯孩子, 凡是孩子爱吃的东西尽悉放置其前, 任由孩子拿筷子在盘中上下左右翻转, 前冲后突、满盘狼藉, 以致养成孩子“吃独食”的不良习惯, 到了公共场合的餐桌上当然是争相抢食、丑态百出。又如, 不知道爱惜粮食、节约饭菜, 动辄将剩余饭菜倒进垃圾筐, 足见很多人做饭没有计划、更无节约意识, 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 也不利于孩子从小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我曾见杂志报道国人去欧洲旅游, 因点菜较多、不能尽食、造成浪费, 而被课以罚款的新奇报道。该国的做法实在让人拍手叫绝, 可是唏嘘之余, 我们的国民是否吸取了教训、学到了治理的良方呢?再次, 在居家方面亦很需要进行家庭礼仪教育。诚然, 家是人们休息、放松、恢复体力和心智的场所。可是, 有些人只顾自己的休闲娱乐, 把音响、电视的音量开得很大, 不知扰邻。有的人则不事家务, 家中物品凌乱、垃圾成堆, 其气难闻, 还美其名曰:“家乃猪窝也。”最后, 在交谈方面, 家庭礼仪教育更为紧迫。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其他人际关系相比, 确实很亲近, 家人之间的讲话不用称谓、不用敬语亦或无可厚非。然而, 晚辈对长辈家庭成员出口不逊, 实在有违“孝礼”和人伦之常则。至于成年家庭成员冲突中的污言秽语, 不仅造成了感情创伤, 更是给未成年的孩子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曾几何时, 很多国人已经不再会“有话好好说”了!说到谦虚谨慎地听他人谈话, 并在恰当的时机插话, 更是成了很多人没有掌握的“特技”了;有的人在出行时, 遇见师长而不闻不问亦是常见的现象。

礼仪败落若此, 实在让人堪忧, 而望邻国的礼仪教育开花结果, 实在叫人羡慕。比如, 近邻韩国家庭礼仪教育以“孝道、和谐、为他人着想”为重点, 通过礼仪课堂、传统节日、报告和讲座等形式, 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 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又如, 韩国的“食礼”, 小到如何拿筷子、执勺子, 如何坐姿, 如何取食都有详细的规定, 实在让人惊讶。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仪, 衣食足而知荣辱。”今天, 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早已实现温饱和总体的小康, 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并向现代化迈进。想到国务院外交部不得不为出境游的国民颁布礼仪指南, 就叫人憾颜。国人礼仪若此, 究其根源, 主要是礼仪教育尤其是家庭礼仪教育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家是人们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 也是学习礼仪规范、实践礼仪规范的最重要的场所之一。我们在羡慕邻国家教之余, 是该好好思考我国家庭礼仪教育的创新了。笔者愚钝, 在此只能谈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 人们生活的社区和有关社会组织应该积极创办“家教课堂”, 形式上可以有家长参与的、家庭参与的;内容上要向人们传授我国传统礼仪中的积极部分, 如“孝礼”、“节日礼仪”、“饮食礼”、“服饰礼”、“交谈礼”等等。从小学到中学的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认知特点, 开设各具特色的“礼仪课”、要使我们的礼仪教育形成长期化、制度化、一致化的特点及创新化、实效化、丰富多彩的特点。

其次, 政府部门要积极推动礼仪建设。比如, 政府可以创办定期的“礼仪大赛”, 提高礼仪教育在全社会的影响力;政府创办的报纸、杂志、电台等应该辟出专门栏目, 宣传教育礼仪知识;政府要加强与国外礼仪教育的交流工作。

再次, 我们的新闻媒体对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阶段性成果要大力宣传, 争取在社会上形成学礼仪、重礼仪、遵礼仪的良好风尚。比如在备受观众喜爱的谈话类、交流类的节目中, 可以开办国际性的礼仪交流节目, 比如“礼说天下”、“礼交天下”等等。

又次, 我们的社会学家和伦理学家们要大胆吸收、学习、借鉴国外的礼仪规范, 要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 对我国的家庭礼仪教育进行创新、创造和创建。

最后, 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公民都要提高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 积极学习、努力实践有中国特色的礼仪规范。

家庭礼仪教育是整个礼仪教育的基础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 家庭礼仪和社会生活礼仪是密切相关的, 许多社会礼仪首先要在家庭中教育和实践并且不断地被人们内化为习惯。在现代化的家庭生活中还存在着“保姆”、“家庭教师”、“家政服务”、“家庭秘书”等有着现代合同法权关系的职业存在, 因此, 家庭生活并非是完全私人化的空间, 家庭礼仪和现代职业礼仪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庭礼仪教育是所有礼仪教育的基础和必要组成。

回首过去, 我们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展望将来, 我们是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如此的国家, 怎能不重视礼仪的教育和创新?如此的民族, 必是懂创造、有礼仪、爱和平的民族。当今世界, 华夏儿女已是遍布七大洲,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文明的符号;沐浴过汉风、唐韵的国人, 血液中流动着孔孟的教诲, 炎黄子孙有义务成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我们期待着中华礼仪成为世界诸国争相学习的楷模。

摘要:家庭道德建设是和家庭礼仪教育密不可分的。我国当前的家庭礼仪教育中存在着许多让人担忧的现象, 而且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家庭礼仪教育缺乏或者不当的严重危害。要落实家庭礼仪教育, 必须对传统礼仪和国外礼仪进行创新, 必须创建符合我国家庭道德建设实际的礼仪规范。

关键词:家庭道德建设,家庭礼仪,礼仪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戌国校点:《四书五经》, 岳麓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3年1月第2版。

[2]龙汉宸主编:《中国传统文化读本·荀子》, 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5年10月第1版。

[3]夏征农主编:《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年6月第1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出版, 1978年12月第1版。

[5]杨晶莹:《韩国的“礼仪教育”》, 家庭教育 (中小学生家长) , 2006, (11) 。

道德礼仪 第9篇

所谓“礼”, 是指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 大家遵守的礼节。所谓“仪”, 是指人的容貌、举止。因此“礼仪”的概念, 可以解释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 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礼节仪式。道德是指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标准, 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 它是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规范, 是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从概念来看, 礼仪与道德关系极为密切。“德”成于中, “礼”形于外, 二者具有内在同一性。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 是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 是个人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 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礼”的修养, 显现一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人的道德素养是沉淀在内心世界的, 而礼仪行为正是它的表现载体, 因此, 通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运用的程度, 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而道德是礼仪的核心价值, 一个有道德的人, 往往是一个知礼、守礼、行礼的人, 他必定会时时处处都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来行事;而一个缺德的人, 他总会以自我为中心, 损人利已, 更谈不上新生他人, 施人以礼了。因此, 礼仪是由道德决定的, 没有内在的修养, 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有“礼”与有“德”相通, 无“礼”与缺“德”相连, 针对任何对象, 都能体现礼仪的规范, 那么他内心深处的道德良知也一定是可敬的。

二目前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现状

通过对大学生仪表礼仪、举止礼仪、谈吐礼仪、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调研, 大学生群体中, 不懂礼、不守礼、不尚礼的现象比比皆是, 比较严重。目前大学生礼仪缺失的主要表现有:

1公众场合的行为文明缺失。具体表现有食堂就餐, 夹塞拥挤, 随意插队;遇事不满, 语言粗俗;不顾周围环境, 大声喧哗;情侣恋爱, 行为过分亲昵, 旁若无人;随意乱扔垃圾, 在墙壁上踩脚印等。

2纪律感的缺失。具体表现有不遵守课堂纪律, 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 课堂中随意说话、看无关杂志、接发手机短信、公然吃东西;不遵守交通规则, 横穿马路, 无视红绿灯, 不走斑马线;不遵守宿舍规定, 有夜不归宿现象, 在宿舍楼里大声喧闹;

3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缺失。具体表现有路遇老师视而不见;人际交往使用礼貌用语甚少;以自我为中心居多, 不懂如何尊重他人;

4诚信意识缺失。比如欠贷不还;对考试作弊不以为然;时间观念欠缺, 承诺缺乏责任感。

5不重视仪表仪态。衣服穿着过于随意, 有穿着背心、拖鞋进教室的, 有不合时宜地穿奇装异服的;女生也有浓妆艳抹、穿着过于暴露的现象。

三大学生礼仪缺失的重要原因

由于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 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现状, 礼仪的缺失, 实际上是道德认知的一种缺失。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对礼仪意识的缺乏, 其实质上是对自身道德修养的漠视。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1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影响

目前, 我国独生子女, 特别是90后、80后, 被称为“宠坏的一代”, 父母亲及家中长辈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与溺爱, 造成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 心中无别人, 这就造成了礼仪缺失的根基。同时, 家长自身对礼仪注重不够, 身教示范不佳, 使孩子缺乏礼仪的意识。

2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空洞无力

虽然礼仪的养成并非在朝夕之间, 但大学生的礼仪缺失与目前大学里思想德育的无力是紧密联系的。目前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走入了一本教科书、一个讲台、一种理论的怪圈, 思想道德教育似乎已成为政治的工具, 与我们日常丰富的现实生活及大学生的真实思想、成长空间等真实世界严重脱节。目前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具体表现为:政治、理想类的空泛教育讲得多, 务实的技巧讲得少, 道德理论传授得多, 道德行为具体表现讲得少, 使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向目标政治化、现实分离化、形式说教化的教育发展, 使得大学生在解决如何将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向个人的道德行为转化的问题上不知所措。

3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当前的社会伦理价值和文化价值正处于无序向有序的重建过程中, 传统的道德观念正受到各种各样“新思潮”的挑战, 社会上目前普遍存在的各种与传统道德观有显著差异的现象, 对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重塑期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影响。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 大学生们对传统的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感普遍降低, 比较明显的表现有:如违纪行为的泛化, 对物质的盲目崇拜, 诚信意识的下降等等。不少大学生已经迷失在传统的道德思想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中。

4大学生成长目标的“单一性”与礼仪规范的“多样性”矛盾突出

每一位中国大学生都经历过痛苦的应试教育, 不知是应试教育让大学生变得学习功利化, 还是因为学习功利化更适应于应试教育, 目前绝大部分的大学生成长目标都常很一致, 就是取得好成绩, 升学或者就业。这样实用化价值取向的目标使大学生对专业知识过分追求, 而忽略学习礼仪规范所要求的“遵守、自律、敬人、宽容、平等、真诚”等多样性原则。成长目标的单一性让大学生过多地集中于智力教育。而道德教育则受到他们的忽视和冷落。这样, 大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与道德品质的养成及人文素养的获得之间就无情脱节了。

四加强礼仪教育, 促进完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道德教育强调知行并重、知行合一, 否则那就是空洞、无效、失败的。所谓知行并重, 就是既要让学生明白道德的基本规范, 更要使他们在实践中正确运用;知行合一的要求就更高了, 就是要让学生将道德规范变成其内心的行为准则, 自然地于日常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一定的形式即“礼仪”是必不可缺的。礼仪作为一种道德规范, 它的实施不仅体现在观念上, 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行为上, 如果我们在德育中忽视礼仪教育, 那么就等放弃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度。

1礼仪教育进教材、进课堂

孔子云:不学礼, 无以立。大学的礼仪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礼仪教育的形式上我们要避免空洞的说教, 除了礼仪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礼仪意识。除了必要的课堂教学还应该辅以实景模拟等实训方式。现实证明, 受过良好礼仪教育及礼仪行为训练的人, 无论是在内在思想品德上, 还是在外显行为方式上, 都与没有受过礼仪训练的人有着明显的区别。

2强化教师礼仪言行的示范作用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 他的一言一行, 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 全面以身作则, 自觉率先垂范, 这样才能为人师表。”[3]因此, 教师一定要树立“言传身教并行、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学理念, 讲礼仪从自身做起, 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广大学生树立楷模, 发挥示范作用。

3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在礼仪修养过程中, 环境的影响作用非同小可。在一个整洁而优美的环境中, 人们的乱扔垃圾的行为会大大减少;同样, 在一个安静的图书室里, 人们对一个旁若无人、大声喧哗的人都会侧目警示。这就是环境对于我们行为的无形约束。因此,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对于大学生自身行为规范、不良行为习惯克服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在校园内多组织召开伦理道德讨论会、辩论会等, 或以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地接受道德教育,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强化礼仪修养, 大力提倡言行文明, 反对一切“非礼”现象。

4组织各类礼仪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

要让学生意识到礼仪的作用, 除了让学生在课堂里、在校园内学习礼仪知识, 还必须为学生提供校园外的实训机会, 让学生在社会这一更广阔的生存空间里感受礼仪的魅力。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礼仪性质较强的社交场合, 参与礼仪实践活动, 应该帮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 这样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肖晓.礼仪修养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2003 (4) :56.

[2]李文元, 王光荣, 徐轶群, 张焕霞.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2 (6) :458.

[3]王海平.大学生礼仪教育与道德建设[J].高教高职研究, 2007 (6) :34.

[4]赵昆.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中国农业教育, 2005 (9) .

道德礼仪 第10篇

关键词:茶道思想,我国礼仪,道德教育

学校不应当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教育, 更应注重培养拥有高尚品质的学生, 我国的茶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 已成为一种具有丰富内容、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化形态。从茶中延伸出的茶道思想可升华人文精神, 提升审美情趣, 体现出茶文化本身的礼仪与道德教育能力。茶道思想可有效地影响人的精神品质、道德修养等, 对学生构建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茶道即人道

茶道即人道,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的文化重要组成之一, 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饮品, 更是一种精神与价值[1], 我们通过茶道, 逐渐影响乃至改变对生命、对思想、对情感的认识, 清、敬、怡、真即是对茶文化本身最好的总结。

茶道是心的修行, 是思想的升华, 茶道作为研究茶与传统文化和精神最好的媒介, 可以品味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相同的思想, 因为茶道的学习与品味就是修身养性、品悟人生的过程。茶道中蕴含着人道, 有的人品茶会体味出师法自然, 天人合一的境界;有的人品茶会看到刀光剑影、杀伐不止的战场;有的人品茶会品味出安静、祥和的气氛。我们将精神与思想寄托与茶道之中, 茶道也会影响乃至改变它们, 使我们的礼仪与道德受到启发, 受到教育[2]。

2 茶道思想对礼仪教育的影响

个人礼仪是一个社会,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文明程度主要表现形式。个人礼仪不仅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程度, 也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以茶道思想为核心, 进行礼仪教育, 以达到修身养性、注重细节、提升礼仪、促进思考能力、懂得取舍等目标, 最终, 增强学习者的个人素质与品质修养。

2.1 修身养性

喝茶具有修身养性的功能, 而品茶的环境需要具备安静、自然的特点, 只有处于幽静的环境下才会更专注于茶道之中, 体悟茶道思想, 提升自身修养与素质。养成安静喝茶的习惯, 并习惯处于这种安静而自然的环境中, 也可有效改变浮躁的性格与心态, 逐渐平缓而安静下来, 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3]。

2.2 注重细节

在冲泡茶的过程中, 对每一步的要求都十分严格而讲究, 其中, 最影响品质的步骤属于冲泡部分[4]。冲泡的细节决定茶的好与坏, 包括水温的高低、适宜的茶具、茶叶的多少、幽静的环境、时间的把握等, 每一项都需小心谨慎的操作。长时间的坚持下去, 就会使人养成细心、严谨的态度。

2.3 提升礼仪

学习茶艺就是学习礼仪, 在当今社会之中[5], 人与人之间需要良好的礼仪, 面对亲朋好友、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 都要做到相应的礼仪、尊重的态度。如同喝茶一般, 每一步对应的礼仪都需要遵守, 长期习惯于茶艺礼仪, 就会培养出良好的礼仪习惯, 对今后的发展与交往有着很大的好处。

2.4 促进思考能力

品味茶道思想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 多次的思考很容易提升个人思考能力, 使大脑处于较为适宜的活动状态中, 对今后工作与学习都有着相应的好处, 。

2.5 懂得取舍

茶道思想讲究师法自然, 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 不应急躁、盲目, 而是遵从不同的自然规则, 循序渐进。将这种茶道思想运用到生活中, 面临不同问题, 就不会急躁而盲目地进行选择, 而是耐心分析、思考, 得到最适合自身的选择。

3 茶道思想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中国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释、道等多家精华, 现代教育将茶道作为重要的德育教育内容融入现有的教育体系之中, 可以促使人们领悟生命、缓解压力、增强人们的联系与沟通。以茶道的泡茶与品茶为核心针对学生进行下述三方面教育:第一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为主;第二是以茶的审美观点与情趣为主;第三是以节俭、清廉的思想为主。茶道思想对学生的影响更多的体现于思想之上。拥有积极而健康的思想, 学生才会真正懂得感情、懂得生活、懂得生命。拥有上述精神的学生将真正成为我国构建全新的繁荣、富强、文明社会的基础所在, 也是建立和谐校园, 团结各民族学生的主要因素, 更是新时期的学生迈向成功和辉煌的必经之路。

3.1 团结协作精神

茶道内容的学习, 会有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团队协作。茶艺表演就是以泡茶技艺为核心, 针对泡茶的各项程序增强艺术性, 使之升华为一种表演艺术, 一种只属于泡茶技艺的表演形式, 可以给予观赏者以美的熏陶。现阶段, 茶艺表演通常需要三人同台配合, 包含主泡人员、辅助人员与解说人员, 主泡人员负责泡茶工序, 辅助人员进行辅助主泡的工作, 包括焚香、传送道具、敬茶等, 解说人员则负责泡茶表演的各步骤解说工作。在以学生为主的实际表演中, 负责表演工作的三位学生需要清楚自身定位, 保持三人间的紧密合作, 每一次的配合、解说、角色互换不仅需要大量的练习, 更需要有着相同的心意, 这样才能使三人成为一体。茶艺表演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挥发, 更是三者的整体协调和配合的过程, 主泡人员、辅助人员与解说人员一旦其中一人出现问题, 就会直接影响乃至破坏茶艺表演的和谐之美。通过茶道表演, 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之间和谐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陶冶与提升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3.2 茶的审美与情趣

我国茶道传承数千年, 在审美方面可划分出六点, 也就是常说的人之美、茶之美、水之美、器之美、艺之美与境之美, 处于安静而自然的环境中, 细细品味茶的韵味, 欣赏茶之美, 通过茶的六处之美, 全身心的感受人与茶、茶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精神境界。在进行与茶道相关的教学时, 让学生亲自观赏、品味, 学生才会发现茶之美, 这种审美观点与情趣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接下来的发展, 使之可以在未来繁忙中, 不会忘记安静的品味一杯清茶, 在这一过程中, 可舒缓压力, 放松身体, 升华自身品质与精神。

在每一次茶道教学开始之时, 学生都需整理自身的仪表, 做到干净、整齐、美观, 人的外表直接体现出自身的精神状态与审美修养。整理仪表的同时也要时刻注意自身言行与神态, 一个人有周全的礼仪、适宜的举措、亲切待人的态度等, 会带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品茶的同时就是对审美的品味, 茶道本身就是一种美的集合, 在茶道的学习中, 要充分发挥茶本身的特点, 色、形、香、味等, 以多方面的品味与观赏提升学生自身审美与情趣。在表演茶艺之时, 三位学生走到表演的相应位置, 同学们安静观赏着茶艺之美, 洗器、放茶、冲泡、敬茶, 表演同学将自身融入茶艺之中, 将每一步骤的韵味与美感充分地发挥出来, 在安静的房间中, 温柔的音乐, 清淡的茶香, 充满美感的表演, 体现出随和、安详的气氛, 在无形之中, 影响到每一位表演者与观赏者, 潜移默化的达到培养学生审美与情趣的最终目的。

3.3 节俭、清廉的思想

在进行茶道的学习时, 就要学习茶本身的精神, 这是一种不融于世俗之中, 淡雅而高洁的品质。以茶的精神为核心, 提倡茶性的俭朴与淡雅, 提升学生们精行俭德的品质、淡雅的兴趣与恭谦俭让的美德。诸葛亮的《戒子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崇尚节俭是一项美德, 节俭之人不会被世俗所干扰, 才能明确自身目标, 并可为目标努力奋斗。对于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的学生来说, 节俭不仅是作为一种生活态度, 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一杯清淡的茶香, 可以将学生们从繁杂的生活与学习中解放出来, 获得心灵上的宁静。节俭、清廉的思想可有效提升学生在学习之时的毅力与精神, 锻炼意志, 磨练品质, 锻造坚韧的信心与勇气, 使之早日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4 总结

中国茶道就是人道, 以茶喻人, 以茶感悟人生与生命, 这是一种文化, 一种熏陶, 一种思想, 更是节俭、清廉的生活态度和道德品质。开设茶道课程, 利用茶道思想传承我国礼仪与道德, 是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大胆的创新。实践证明, 茶道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 并且符合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 为学生更好地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单颖.论现代视域下茶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J].品牌 (下半月) , 2015 (2) :101+103.

[2]王化.中华茶文化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 2015 (8) :203.

[3]曾亮, 官兴丽.茶道文化对大学文明进程产生的影响分析[J].前沿, 2013 (16) :125-126.

[4]李翠英, 余有本, 周天山, 王荣花.基于素质教育的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9) :173-174.

上一篇:LED照明系统下一篇:展望十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