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职院校范文

2024-07-26

甘肃高职院校范文(精选9篇)

甘肃高职院校 第1篇

1 研究工具, 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封闭式调查问卷, 结合访谈, 以甘肃省某高职院校外语系25名专职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对该校英语教师的现状进行分析。调查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简况, 包括性别年龄, 民族, 学历, 专业, 职称, 教龄, 周课时, 健康状况等问题。第二部分为教学情况调查表, 共由65道五分量表题构成, 分别对教师教学方法, 教师角色, 课堂实际教学, 大纲教材熟悉度, 适应新任务的能力, 师生关系以及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进行调查。第三部分是个人业务培训部分, 本部分共有15道五分量表题, 调查教师对与职前培训, 业内培训以及个人职业发展的认识情况。

2 研究分析

正式调查之前, 笔者于2008年10月份对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了测试, 并就问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改, 以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正式问卷执行时间是2009年1月, 共发放问卷25份, 收回25份, 问卷全部有效。在分析问卷的基础上, 随后, 笔者对从该校外语系随意抽取的5名英语教师进行了访谈, 对被试在问卷中所做的回答进行了查证和补充。

2.1数据分析

2.1.1个人简况

该校英语教师中, 男性仅占28%, 女性占到72%, 男女比例明显不协调。据笔者观察, 我国绝大多是英语教师均是女性。这可能是因为女性的天性与男性的不同, 更适合做教师。从年龄分布来看, 该校外语系英语教师均是年轻教师, 也是因为此, 教师教龄80%都是在五年以下。由此看来, 该校英语教师教学经验严重不足, 且均是本科学历, 没有高层次的教学人员。在25名英语教师中, 纯英语专业毕业的有23人, 占到总人数的92%, 其他两人是旅游专业毕业。这与目前高职教育所需的“双师型”教师人才好似严重不符的;在职称水平来看, 该校外语系仅有一名副教授 (女) , 22人均是助教, 还有2人属于无高校教师职称的。教师们的周课时普遍是16到20课时, 有一人每周承担21到25课时的教学。有56%的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良好, 20%的人觉得自己健康状况一般。

2.1.2教学情况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笔者发现, 首先, 仅有16%的教师在上英语课前总会复习旧知识, 导入新知识, 12%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对学习很有帮助。20%的教师注重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认为教师的角色是监督者, 指导者, 但只有4%的教师认为师生互动交流是主要的, 36%的教师会想尽办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 教师们普遍认为课堂评估是对学生学习的监控, 可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而仅16%的人认为这种方式完全适合自己的真实教学情况。在教阅读时, 32%的教师能从读前, 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进行教授, 24%的人认为阅读的教法应该包括三层:语言知识, 理解层次以及篇章结构。另外, 40%的教师在教授阅读时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训练, 16%的教师在阅读课上让学生分组, 对阅读材料展开讨论, 分享阅读方法。在教写作时, 68%的教师给出范文, 让学生模仿;或者是给出题目, 让学生写作, 教师批改, 再给出范文, 让学生学习。仅12%的教师能对学生的作文修改三次或三次以上, 并给出反馈;20%的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能从内容, 语言等多方面给出书面评价和建议, 但是没有一位老师让学生之间互评作文。第三, 20%的教师愿意依照自己的方式教学, 84%的教师喜欢按照既定的规则或解决问题, 88%的教师喜欢按照事先计划好的活动进行教学, 但是, 84%的教师不喜欢一成不变的教学任务, 对熟悉的教学任务, 教学情境或遵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厌恶感。32%的教师偏好总体性, 概念性, 观念性的教学任务, 15%的教师认为细节性, 具体性的教学任务适合自己, 第四, 对于教材, 60%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吃透, 而仅有4%的教师完全能够根据大纲吃透教材, 48%的教师不知道怎么写教学计划;60%的教师认为自己有办法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 32%的教师对课堂上捣乱的学生无从着手;对于改变绝大多数学习困难的学生, 48%的教师认为只要经过努力就能够改变, 第五, 对于学校安排的新课程, 84%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 对于前学后忘型的学生, 44%的教师认为知道如何帮助他, 如果学生完不成课堂作业, 48%的教师认为能准确判断是不是作业太难, 第六, 68%的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多, 64%的教师认为学生有好差之分, 40%的教师认为学生变成什么样是先天决定的, 12%的人认为家庭和社会决定着学生的成长, 教育一般很难改变, 52%的教师认为, 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大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综合起来看, 认为教师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力很弱的有12%。44%的教师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是有很大影响的,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成绩提高的主要原因。68%的人认为教师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有办法, 比提高成绩容易。第七, 所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热爱教学工作,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在工作中热爱学生, 肯于钻研和吃苦;60%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较深厚的语言学和教学法理论, 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一定了解, 同时具有正确的教育观点, 了解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80%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良好心理素质。第八, 56%的教师对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认识较全面, 44%的教师在教学中会给学生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职业信息, 把职业教育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64%的教师鼓励学生多搜集与书本内容有关的职业信息, 主张学生自爱学习英语时, 能以“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

2.1.3个人职业培训情况

首先, 32%的教师有过岗前培训经历, 96%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对新聘的外语教师进行职前培训, 并且是要以本专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为主。第二, 96%的教师均有职内培训经历, 但是只有15%的教师认为这样的培训对自己本专业教学的影响较大, 36%的教师认为专业培训对自己的整体素质提高有影响, 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一定帮助。但是, 16%的教师认为, 这种培训对自己毫无用处。所有教师均认为校际间的职业培训很有必要, 尤其是高职类院校教师之间应该定期交流教学心得。第三, 对于以后的专业培训, 教师们都很有期待, 84%的人希望校内培训和校际培训相结合的职业培训, 88%的教师认为通过读研, 能使自己进一步提高, 教师们普遍期待校外考察学习的机会, 以及与专家交流的机会, 72%的教师希望在教学方法上得到专家的指导, 另外, 教师们都希望能把自己的时间和教学理论进一步结合, 挖掘自己的潜力。

3 存在问题

(1) 年龄结构不合理, 性别差异显著, 年轻教师占到96%。学历层次低, 青一色的本科生, 职称层次这对学术科研的影响很大。专业水平与职业院校所需的“双师型”人才相差甚远, 这样的教学无法适应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教学经验欠缺, 这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此外, 教师周课时均在最大限上, 就目前看来, 教师的健康水平基本处在良好到很好之间, 这可能是因为年龄的缘故, 但是, 这无法保证这种超课时继续下去的后果。 (2) 教师教学水平低, 传统教学方式任在该校英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在对随意抽取的5为教师进行访谈时, 笔者了解到, 该校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 几乎绝大部分都是一根粉笔, 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教师角色认识不清楚, 在课堂教学中, 没有发挥教师作为监控者, 指导者, 协调员, 合作者等的角色。教师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认识不到位, 尤其是教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偏见和固见模式, 是使教师在教学信心上欠缺的主要因素之一。 (3) 教师对自身的高估和高职院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明显差异, 大多教师认为自己教学方法掌握的很好, 但在教学中却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师生互动的交流, 以及学生之间的小组学习。 (4) 教师对教学大纲认识不到位, 在问卷结束后的访谈中, 笔者了解到,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们没有坚持“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 而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对教材的使用也不够合理, 大多数的教师沿用自己本科时所学到的教学方法来教授高职英语。 (5) 教师基本技能地, 专业素养和个人综合素质普遍不够, 尤其是教学经验的缺乏, 严重影响着教师教学中的自身发展。 (6) 教师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和学生的整体认识不够, 在教学中结合职业教育的意识, 即使有, 也只是轻轻点水, 没有系统性和参考性。 (7) 教师的岗前培训不全面, 培训力度不够, 多是形式化的培训, 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 这可能是由于地处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师岗前培训方案;职业内培训的实用性没有得到认可, 大多数教师认为, 在职培训对自己有影响, 但是收益不大。

4 改进建议

(1) 利用网络资源培养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 包括专业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等。网络的快速发展, 为社会各个领域的成长提供了可参考的丰富资料, 尤其是在教师教育领域, 地处西部地区的英语教师更应该熟悉网络资源, 并加以合理使用。 (2) 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除了在职硕士以外, 教师们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提高其学历层次。 (3) 积极参加国内其他地区, 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各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研讨会, 汲取成功方法, 加以变通, 应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 (4) 转变教学和思想观念, 培养教育科研意识和自觉性。要善于观察, 勤加思考, 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现象都要主动分析, 尤其是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反馈, 要加以思辨, 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敢于创新, 对传统教学在继承的基础上能结合高职高专教学的特殊性, 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6) 注重掌握信息技术, 以高科技来为自己的教学和自身发展服务。有人说, 当今时代, 谁掌握了信息, 谁就掌握了生计。对于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师来说, 面对就业形势的不断不变化, 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学生, 掌握一定的新颖的信息是很有必要的。 (7) 另外, 学校应该结合自身发展, 吸纳专业硕士到语言教学教师队伍里来, 还要为自己本校教师提供更好的在职培训机会, 发展自己的师资队伍, 提升办学条件。

5 结论

甘肃考研院校排行榜前10名 第2篇

甘肃考研院校排行榜前10名

考研择校,地区也是标准之一,根据每年科教评价网发布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排行榜,考生可以多维度的.了解院校行情,选择最合适的院校。下面是目前最新一期的甘肃地区研究生教育排行榜TOP10榜单,考生可参考。 1 兰州大学 46.17 2 西北师范大学 34.97 3 兰州理工大学 33.05 4 兰州交通大学 32.95 5 甘肃农业大学 32.11 6 西北民族大学 31.13 7 甘肃中医学院 30.54 8 兰州商学院 30.51 9 甘肃政法学院 30.30 10 天水师范学院 30.16

甘肃高职院校 第3篇

【关键词】课堂话语 话语时间 中英文比例 提问方式 反饋方式

教师话语作为课堂话语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话语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传输知识的媒介,英语教师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输入,如何运用英语进行教学便成为今年来研究的重点,而教师话语研究的成果也颇丰硕,从一开始的翻译国外的文献资料开始,一大批研究论文、报告也相继问世,如赵晓红在1998年在《外语界》发表了《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周星,周韵于2002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等,这些研究为我们今后的科研、教学都提供了生动、详实的资料。西部地区三本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弱,许多学生缺乏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对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大一新生的高考英语成绩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80%的学生高考英语成绩低于90分,也就是说这些学生高考英语成绩不及格,甚至有些学生的成绩仅仅只有四五十分。因此我校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也因此变得更具自己的特色。

一、研究设计

本文选取五位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大学英语课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五位教师的课堂话语进行录音、对比、分析,揭示中教师课堂话语特点。五位教师的授课内容均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 4》 (第3版)的文章,授课对象为会计系、财经系平行班的学生。为了全面真实反映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的特点,本文采用了自然调查的方法,随机对上课班级进行了录音,确保了录音的真实性。随后将录音进行转写,并就教师课堂话语时间、中英文比例、提问方式、反馈方式等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二、研究结果

1.教师课堂话语时间。教师们的课堂授课时间都为50分钟,根据录音计算出的五位教师课堂话语时间如下图:

在这50分钟里,5位教师的课堂话语时间都超过35分钟,也就是70% 以上的课堂时间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而讲授的内容相似,课文作者和背景知识的介绍,字词的含义、用法,长难句的语法结构分析及翻译……学生们在课堂上较为被动,回答教师提问,在老师的要求下朗读课文或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造句等,而学生本身的需求被忽略,他们没有时间和机会自由提问、讨论、思考。

2.中英文比例。在一、二本院校,大学英语已基本实现全英文教学,但由于长青学院大多数学生来自于甘肃本省,且部分学生家在农村、山区,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接受、理解全英语授课的内容,所以在这五位教师中,所有教师课上都运用了汉语,而且汉语的使用量超过50%。当然,我们不能以一个教师的英语说话时间来完全判定他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但课堂中运用英语的时间较少是不利于学生语言的输入的。

3.提问方式。教师课堂提问一般分为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和参考性问题 (referential question),而在课堂中,5位教师大多采用展示性问题,以点名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如:Do you know what happened on September 11,2001? Should we believe everything experts tell us? What’s the shape of the earth? 下图为五位教师课堂中展示性问题及参考性问题的出现数量。

通过录音分析,教师一般会在课堂刚开始时提问一些参考性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热身训练,一般这些问题和学生的态度、倾向有关,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观点等。但由于自身水平所限,学生的语言非常简单,回答不到重点,通常在老师的帮助和提示下才能完成回答。而回答展示性问题时仅仅就事论事,不会进行发挥。

4.反馈方式教师的反馈方式多种多样,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不同的刺激和影响。正面反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认同;而消极反馈在很大程度上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沮丧,通常情况下教师的反馈都以正面反馈的形式出现,旨在多鼓励学生。

三、结语

通过对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不可撼动,教师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教师角色不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不改进,学生的学习结果将不会有大的进步。在将来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当因材施教,适当缩减教师课堂话语时间,调整中英文比例及提问方式、反馈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进行语言的输出,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星.周韵.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甘肃高职院校 第4篇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他们今后将服务于由最新科学技术装备的生产第一线, 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学生的求职需要层面, 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提供必要的可能性, 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教育就是从终身教育的观念出发, 强调个体的学习能力, 即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因此, 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高职学院的学生。我们采用了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 总共回收问卷3800份, 其中有效问卷3500份。在调查中, 我们针对高职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分别设计问题, 进行了问卷调查。

1.信息意识情况

信息意识, 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 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 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好的信息意识有利于学生养成对信息予以积极关注的好习惯。调查显示, 在信息意识方面, 甘肃省高职学生都有着明确的信息需求, 学生会依据个人兴趣需要查找信息, 虽然大多数学生知道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但学生的整体信息意识不强, 对信息的敏感度不高。尤其重要的是, 高职学生对自己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研究动态等方面了解很少。

2.信息知识情况

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 是有关信息的特点与类型、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基本规律与方式、信息的功用及效应、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知识。甘肃省高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 从初中起开始接触计算机和网络, 在进入大学前, 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互联网知识, 但都比较片面、狭隘。调查显示, 甘肃省高职学生中, 利用网络等信息工具玩游戏、聊天等活动的占了上网人数的60%左右, 利用网络的快捷性来阅读信息 (主要是看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的30%左右, 仅有10%左右的学生利用上网时间及时了解相关学习信息, 下载学习资料, 进行学习, 积累知识。也就是说多数学生把网络作为了一个娱乐、放松的工具, 很少用于学习。

3.信息能力情况

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处理、交流、应用、创造信息的能力等。调查显示, 甘肃省高职学生还不能很熟练地使用信息工具, 缺乏必需的网络基本知识;在获取信息时还不能主动、有效地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收集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 显得较为盲从;不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讨论、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鉴别、分析综合的能力比较弱, 存在对信息“消化不良”的现象。

4.信息道德情况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准则, 良好的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 高职学生大多数为90后, 多是独生子女, 受社会和家庭影响, 耐挫折能力差, 从中学的约束型教育进入到大学的松散型教育, 容易产生不适性、挫折感, 网络于是成为学生逃避现实、宣泄感情的场所。调查显示, 有47.3%的学生曾经浏览过暴力、色情网站, 其中7.8%的学生经常浏览。由此可见, 高职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健康的信息。在“你曾经向有关部门举报过非法网站吗”的选项中显示仅有1.7%的学生“举报过”, 有36.2%的学生“想举报, 却不知道怎么举报”, 剩下全部选择了“没有”。可见, 高职学生对自身的“网络监管”角色意识非常缺乏。调查还发现学生的网络礼仪、网络道德规范等方面也存在问题。

问题及改进措施

造成甘肃省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 通过对调查结果归纳、总结和分析,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院校地处西部, 信息化建设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投入少、起步也晚, 这些客观因素限制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2) 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不高, 影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3) 传统课堂教学缺陷, 制约了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4) 信息素养课程设置存在弊端, 束缚了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5) 缺乏对学生上网行为的引导和支持, 使得学生信息利用率低、道德缺乏。因此, 甘肃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应围绕现实存在的问题, 打破传统单一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走出一条规范的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新路子。

1.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作为知识与信息的传播者, 教师肩负着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任务。因此, 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很高的综合信息能力, 在教育专业背景、计算机及英语水平方面要有一定的软硬指标要求, 同时还需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 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以适应信息需求多样化和业务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2.建立合理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针对高职教育与高职学生的特点, 信息素养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 强化信息意识, 培养信息道德。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图书馆使用指南培训, 主要讲解图书馆利用, 告知图书馆的资源文献基本分类科目以及目录、索引等工具的使用方法等, 使学生认识到图书馆的作用, 学会信息利用的基本技能, 激发对信息需求的欲望。与此同时, 一年级的大学生还应掌握信息的基本知识, 其内容包括基本文献学知识和信息学, 以及知识产权、信息政策、信息法规等方面的内容。第二阶段:针对二年级学生, 应结合专业学习进行专业类检索工具和信息资源利用及评价能力的培养, 如结合专业开设信息检索课程, 使其掌握利用计算机查阅电子文献和获取网上信息的技能,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及学习的主动性, 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第三阶段: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 他们面临毕业论文的设计、参加顶岗实习和走向社会进行实际工作, 因此应强调其信息道德和信息分析能力、信息意识的综合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的独立工作、独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改革其他学科教学

应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计划中, 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提高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 (信息素养教育贯穿所有课程的教学) , 尤其是在与信息素养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计算基础、网络技术、计算机绘图等课程教学过程中, 注意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将信息素养与学习各科知识、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就需要继续推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等。此外, 为学生提高信息素养能力提供实践的机会, 从而提高学生利用信息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即通过教学改革给学生提供完成任务的实践机会;教学改革要求学生通过研究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4.加强高职学生信息道德素养的培养与教育

信息道德素养教育应该贯穿于三年教育的始终,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职学院应该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行为的监控与管理, 以防各类违法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高职学院应该经常对学生开展信息伦理和道德认知教育。高职学院可以定期举办各类讲座, 向学生传授各种网络道德规范, 使他们了解各种信息、法律、法规, 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 以提高信息道德素养。

5.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是提高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信息素养教育作为高职学院教学评估指标之一。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高职学院的一个内容, 以引起教师、学生足够的重视, 使教师加强信息素养教育, 使学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水平。

甘肃高职院校 第5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甘肃省高职院校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警察职业学院、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武威职业技术学院8所高职院校不同年级的普通大学生1 030人。其中男生609人, 女生421人。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依据研究目的设计出的调查问卷共包括16个问题, 从对健康的认识、课余锻炼情况、生活卫生状况、心理卫生状况、自我医务监督、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的掌握状况6个方面进行调查。

该问卷经过专家评价, 对个别问题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完善, 并进行了效度与信度检验。采用了立意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

对所获取的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职院校学生对健康的理解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宪章中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 (虚弱现象) , 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好的状态。它主要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3个方面。学生的健康态度和行为习惯是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87.7%的高职大学生认为生理、心理和社会3部分构成健康 (见表1) 。这表明,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 高职学生对健康内涵的理解, 从单纯的“无病即健康”的“一维健康”观向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多维健康”观转变[1]。

2.2 高职院校学生对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的认知程度 (见表2)

影响高职大学生健康的主要因素可分为本体因素与诱发因素两大类[2]。从调查结果看, 有70.9%的高职大学生认为综合因素 (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 是影响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 认识比较全面, 但仍有29.1%的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够。调查显示, 女生比男生的认知程度高, 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2.3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见表3)

心理健康是构成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3]。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它包括智力正常、个性健康、意志健康、情绪健康、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能力强等方面[4]。

在心理状况方面, 同样的环境条件, 同样的逆境或挫折,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反应模式, 这与人的个性有直接关系。如性格内向孤僻、沉郁、压抑, 过于自尊或过于自卑, 情绪不稳定, 悲观或失望, 不善交际, 感情脆弱等个性特征都不利于心理健康, 而其中有些本身就是心理障碍的表现[5]。从表3可以看出, 18.1%的高职大学生经常有孤独和焦虑心理, 67.3%的高职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悲观心理效应。

另外, 本课题对甘肃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坚强程度也做了调查。调查表明, 有近1/3的高职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性格不坚强或勉强坚强, 男生优于女生, 男、女生在认知程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P<0.05) 。

2.4 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方式状况

2.4.1 吸烟与饮酒

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吸烟与饮酒已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活方式的一种, 他们认为吸烟是一种时尚、成熟的标志, 自以为年轻健康, 即使有一些不健康的行为, 也对他们身体没有大的影响。从调查情况看, 有31.4%的大学生有吸烟和饮酒的不良嗜好, 并且男生的吸烟与饮酒率明显高于女生, 2者间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 (见表4) 。

2.4.2 睡眠

良好的睡眠是保证学生学习生活的前提。睡眠质量不高, 时间较短将直接影响到第二天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甘肃省高职院校学生的睡眠状况令人担忧 (见表5) 。有34.3%的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 男、女生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 。主要原因是课业负担重, 学习压力大, 但也有个别学生是因为上网聊天、玩游戏等不良习惯所致。

2.5 高职院校学生的课余锻炼情况 (见表6)

高职院校大学生除体育课以外的课余锻炼,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对体育的认识与行为之间是否存在着不一致, 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从表6发现, 超过2/3的大学生课余时间不去锻炼或没有时间锻炼。男生锻炼的自觉性比女生高 (P<0.01) 。借口学习紧张, 没时间锻炼, 久而久之会导致大学生体质的下降, 心理上产生紧张、焦虑情绪。

2.6 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医务监督状况

在“假设你或同伴在运动中踝关节扭伤, 你如何采取急救措施?”的调查 (见表7) 中, 82.4%的大学生对受伤情况无所适从, 只有14.6%的大学生清楚应立即采用冷敷等急救措施, 并且男、女生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 。这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欠缺自我保健方面的知识。

此外, 我们还对甘肃省高职院校学生的膳食习惯进行了调查。有近1/3的大学生不吃早餐, 即使吃早餐, 也仅是凑合而已, 饮食结构不合理, “三高” (高蛋白、高脂肪、高糖) 食物和各种含人工添加剂的食品以及饮料的过量摄入, 导致肥胖或营养不良的学生比例达35.0%。

3 结论与干预对策

3.1 结论

(1) 甘肃省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对健康涵义的认识较全面。从影响健康因素的认知程度来看, 女生比男生的认知程度高, 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 有67.3%的高职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悲观心理效应;18.1%的高职大学生经常有孤独和焦虑心理, 只有1/3的学生表示平时很乐观;有近1/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性格不坚强或勉强坚强, 男生优于女生, 男、女生在认知程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P<0.05) 。

(3)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加之高职院校大学生追求时尚、潇洒的心态, 近1/3的大学生有吸烟与饮酒的不良习惯, 这与社会所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究其原因, 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相关教育目标与内容所存在的漏洞;另一方面, 也反映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自我保健的忽视。

(4) 甘肃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睡眠状况令人担忧, 近1/3的大学生不能保持每天8小时的睡眠时间。这是由于激烈的学习竞争和严酷的就业压力, 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 生活起居不规律等因素所致。

(5) 课余锻炼的自觉性较差, 超过2/3的大学生课余时间不去锻炼或没有时间锻炼, 男生锻炼的自觉性比女生高 (P<0.01) 。这表明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与行为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6) 甘肃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缺乏自我保健方面的知识, 如:不能采取有效而正确的行为保护自己, 对突发的伤害事故表现出惊恐、无助与无所适从。

3.2 干预对策

(1) 高职院校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防止和纠正不健康的行为方式等方面, 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各校应把学生的健康教育放在首位,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生活习惯, 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共同努力, 营造一种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使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2) 建议各高职院校推行学生健康行为规范目标责任制, 层层落实, 做到目的明确, 责任到人。以班级为单位, 监督学生校内外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建立全方位的思想道德教育体制, 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3) 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 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树立健康的观念,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 实现人人享有体育、健康教育的目标。

(4)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培训。通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理论定期培训, 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担当多重角色, 既是体育健身知识的传播者、指导者, 又是学生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者和维护者, 更是心理问题的咨询者和医治者。

(5) 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锻炼意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 优化校园健康文化环境。适时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心理专家、医务工作者进入学校,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知识专题讲座, 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自然和谐的健康环境氛围中, 让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意识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自然地渗透到每位学生的言行中, 使高职院校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使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林志超, 李德昌, 郝光安, 等.影响学生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及其干预对策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6 (8) :203~205.

[2]陈玉霞.体育心理学新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3.

[3]于长岭.大学生心病谁来医[N].光明日报, 1995-02-27 (6) .

[4]尹忠译.论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7) :33~34.

甘肃高职院校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专业型学生社团,社团管理

近年来,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速, 社团数量和参与人数大幅增加。学生社团在建设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活、培养学生个性、提高创造力、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学生社团组织强大号召力和教育效果的实现, 需要加强和改进社团管理[2]。2005年, 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同发文《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强调, 应建立健全领导体制, 切实加强政治领导, 规范完善管理办法, 不断推动工作创新, 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分化的发展, 网络及手机信息技术的冲击, 受大学生新的群体特征和青年组织的迅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国家和社会要求高校社团再定位, 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创新社团管理机制、提高社团管理水平[3]。

在新形势下, 各高校的社团管理状况如何?如何提高社团管理水平?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基于此, 本文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内外部管理机制、日常管理状况、管理效果进行了调查。

采用多阶段概率抽样方式选取调查对象, 首先将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根据其设置的主要专业归属学科分为以工科为主、文科为主、行业类为主3类高校, 每类高校中,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选择1所高校, 最终抽中某工业类大专院校、某文科类大专院校、某石化类高职院校作为调查样本。在抽中的高校中,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抽取3个专业型社团作为研究对象, 最终收集到3份校级社团负责人、9份社团指导教师、9份社团负责人共计21份深度访谈资料。将抽中社团中的所有社团成员作为调查样本, 集中填写问卷, 共发放637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591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8%。采用定性分析法分析深度访谈资料, 利用SPSS11.0软件对访谈问卷进行定量分析。在调查样本中, 男生占48.4%, 女生占51.6%;理工科学生占56.3%, 文科学生占43.7%;大一学生占72.4%, 大二学生占21.5%, 大三学生占6.1%。从抽样结果来看, 根据性别、文理工科学生数、专业类型等指标评估, 符合3所学校学生的总体情况, 抽样具有较高的效度。

1 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型学生社团管理现状分析

1.1 专业型学生社团校级管理体制及管理措施

目前, 高校社团管理一般以团委部门为主导, 形成了社团联合会直接管理和专业对口系部指导的校系两级管理体制。校级层面成立社团联合会, 对社团实施管理和监督, 负责社团成立时的审批、学期注册、收集社团工作计划和总结、召开社团负责人会议、社团活动的审批和备案、参加社团大会、社团财务监督、社团解散等管理职责;系级层面的指导主要是专业对口系部对社团活动的指导。

在日常的管理中, 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大都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管理措施:一是通过制订规章制度规范社团的管理, 使管理有章可循;二是举办社团文化活动;三是召开社团工作研讨会, 提升社团管理水平;四是以评优评奖促进社团竞争发展;五是以项目立项资助形式推进优秀社团建设。

1.2 专业型学生社团内部管理机制及指导教师选派情况

各社团在运行过程中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内部管理机构。定期召开的社团成员大会, 主要行使选举和更换社团负责人、审议和批准负责人的工作报告、修改社团章程、监督社团财务状况等权力。社团负责人全面负责社团工作, 社团内部设立办公室、宣传部、外联部等若干工作部门, 协助社团负责人完成社团日常管理工作。

多数高校将社团是否拥有指导教师作为社团获准成立的硬性条件, 有的高校明确规定社团必须配备固定的指导单位和两名指导教师。指导单位应是该校所属部门或组织, 两名指导教师中一名应是该校党政管理干部, 另一名为该校专任业务教师, 以此对社团的日常管理和运行、活动开展实施指导和监督。统计显示, 71.7%的被访者所参加的社团有指导教师, 56.7%的被访者参加的专业社团有1~2名指导教师。

1.3 专业型学生社团纳新及社团活动管理状况

各高校大都在新生入学一个月之后开展各社团统一纳新活动, 在统一的场所和时间内, 各社团以展板宣传、活动演示等手段吸引新生。有的社团在纳新时交纳会费, 有的社团则不需要。调查显示, 21.2%的被访者在加入社团时交纳了会费, 一般每年交纳10元会费。

社团活动的开展一般先由社团负责人策划, 然后由指导教师或相关部门管理者审批实施。统计分析表明, 60.8%的被访者提到社团活动是由社团负责人策划的, 27.2%的被访者提到社团活动是由社团成员参与制订的, 1.5%的被访者提到活动是由指导教师策划的, 10.5%的被访者不清楚社团活动由谁策划。62.4%的被访者认为多数活动要么需要指导教师或系部审批, 要么需要学校审批;34.3%的被访者认为有的活动还需要多个部门和指导教师共同审批, 如有的活动需要指导教师和系部审批, 有的需要系部和学校审批, 有的需要指导教师、系部、学校三级审批;仅有3.3%的被访者认为社团活动不需要审批。

1.4 社团成员对专业型学生社团管理状况的评价 (见表1)

表1显示, 74.9%的被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的专业型学生社团目标定位明确, 72.6%的被访者认为所参加的专业型学生社团管理机构完善、组织能力强, 72.3%的被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的社团负责人管理能力强, 61.1%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参与的社团管理民主, 能体现社团成员的需求。从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 社团成员对社团管理状况评价较高。

2 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型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内外部管理体制, 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也存在管理体制僵化、学生管理主体地位缺失等方面的问题。

2.1 社团管理体制行政化, 学生管理主体地位缺失

社团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在校级管理体制中。在校级管理体制中, 社团联合会起主导作用。在实践中, 社团联合会全面介入了社团的日常管理工作, 形成了具体事务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超越了教育部等部门规定的政治领导要求。繁杂的工作事务使社团负责人疲于应付, 难以自主性地开展社团成员乐于接受的社团活动。另一方面表现在社团内部管理体制中。社团内部管理机制及机构犹如一个小型的行政机关, 社团成员大会拥有最高权力;社团负责人犹如行政长官, 全面负责社团日常管理;社团内部设置功能齐全的部门, 类似政府机构的科室。内外部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倾向使得社团无法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无法满足社团成员对社团管理民主化的要求。统计显示, 36.9%的社团成员对“社团管理民主, 能体现社团成员的需求”认同度较低。

2.2 社团功能定位不明, 专业型学生社团的独特功能难以发挥

高职高专院校校级社团管理负责人大都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 认为专业型学生社团与一般性学生社团一致, 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能认识到专业型学生社团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教学功能。因此, 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 所有的管理手段和激励机制都是紧紧围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制订的。在实践中, 利用社团活动审批权, 通过举办社团文化节、评优评奖、项目立项的方式引导社团开展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社团活动。然而, 这种管理方式依然是将专业型学生社团当作一般性社团来对待, 严重限制了专业型学生社团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等功能的发挥, 使专业型学生社团的特色无法体现。

2.3 社团活动管理机制僵化, 缺乏创新活力

调查发现, 社团活动主要由社团负责人策划, 然后交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或指导教师审批, 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利于相关部门对社团活动的监督和引导。然而, 这种模式一方面造成了学校相关部门对社团活动的限制, 要求社团活动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从而导致社团活动缺乏社团特性;另一方面社团活动主要由特定的人来策划, 难免出现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僵化的问题, 造成了社团活动趋于保守、社团活动类型固化, 影响了社团成员的参与积极性, 社团活动效果不佳。

3 优化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型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的策略

3.1 明确学校管理职责定位, 树立社团自我管理理念

高校学生社团是依据学生兴趣爱好自愿组成, 经有关部门批准, 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 遵循“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的管理理念。学生应是社团管理及活动的主要策划者、组织者、管理者和执行者。因此, 校级社团管理者应改变对社团管理过死、抓得过紧的现状, 变指挥为指导, 还社团以自主权[4]。根据相关文件精神, 在具体管理过程中, 学校相关部门主要作为规章制度制订者、社团建设和发展指导者、社团行为监督者的角色出现, 是宏观性领导者。社团活动的指导权和审批权应下放给社团指导教师,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引导者的角色。社团日常管理及社团活动的策划、实施交由社团成员, 发挥社团成员的主体作用, 从而充分发挥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

3.2 下移管理重心, 优化专业型学生社团独特功能实现的途径

当前, 高校社团数量不断增加, 发展趋向及功能日趋多元化, 类型日益丰富[5]。不同的社团类型其功能发挥需要不同的管理模式, 因此, 客观上要求校级社团管理部门在具体管理过程中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专业型学生社团是以满足成员对知识的需求为基础, 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共同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社团组织, 除具有一般社团的特征外, 还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实践性特征。在管理过程中, 需将管理重心下移, 充分发挥专业挂靠系部、指导教师和学生管理的功能。在具体管理过程中, 教学单位应合理选派指导教师, 一方面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社团组织、社团成员协助完成其科研和教学活动, 另一方面给予完成指导任务的教师一定的工作量, 构建长效指导激励机制。同时, 对参与学生在推优评奖和综合测评等方面充分考虑,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管理与服务活动。

3.3 创新社团活动管理机制, 提高社团活动质量

社团管理团队应创新社团活动管理机制, 为社团成员搭建社团活动策划创新平台。社团活动策划可以采取提案制及委员会制, 扩大社团活动策划的参与范围, 任何达到规定数目的社团成员联合提名的策划方案即可作为备选活动方案。在选择社团活动方案时, 可以采用委员会制投票选定,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同时, 社团管理团队应紧紧围绕社团目标, 树立品牌化社团活动理念, 形成周期化社团活动运行机制。

专业型学生社团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各社团参与主体转变管理理念, 积极探索专业型学生社团功能实现的管理体制, 最终为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家勇.美国大学生的学生社团活动[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24 (4) :80-84.

[2]莫燕江, 李晓红.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28) :229.

[3]张澍, 曾灿.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的创新实践[J].当代青年研究, 2011 (6) :16-20.

[4]潘嵩, 郑大俊, 时小燕.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6, 16 (3) :39-41.

甘肃高职院校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陇东学院、天水师范学院、河西学院、兰州城市学院师范专业2009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 153份,男生1 093份,女生1 060份;年龄为19~21岁。

1.2 方法

以卫生部2008年1月公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作为参考[3],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自行制定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健康知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健康理念和健康技能。采取不记名,个人独立填写方式,现场填写问卷并收回。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健康知识

调查对象整体健康知识知晓率为64.77%,其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知晓率最高。45.6%的学生对饮水安全方面缺乏正确认识。34.8%的学生对健康饮食及青春期有关知识等方面还缺乏科学的理解,存在认识上的模糊和错误。见表1。

2.2 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调查对象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形成率为68.1%,其中一人一巾,饭前、便后洗手,饭菜要做熟,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净,每天刷牙等形成率较高,均在90.0%以上;而每年做一次健康体检的学生只有35.6%,64.4%的学生认为自己年轻力壮、不需要每年进行体检,45.6%的学生知道吸烟、被动吸烟的危害,42.5%的学生知道怎样处理宠物的咬伤和抓伤。见表2。

2.3 健康理念

调查对象健康理念正确率为64.4%,说明学生对健康理念普遍持正确态度,但对心理问题处理方法的认识比较模糊。见表3。

2.4 健康技能

见表4。

在健康技能方面,最主要的问题表现在对危险标识的识别上,学生对具有放射性危险的标识和具有生物危害的标识普遍比较陌生,能做出正确选择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8.2%和45.9%。而学生对基本的急救技能掌握得较好,100%的学生知道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应该拨打120急救电话,有88.2%的学生知道发生火灾时安全逃离的方法。

2.5 获取健康素养相关知识的途径

学生获取健康素养相关知识的途径依次为书刊或报纸(64.8%)、家庭(58.8%)、黑板报(55.6%)、宣传画(52.7%)、讲座(36.8%)、广播(33.6%)、教师(23.8%)、网络(19.8%)。

3 讨论

本次调查以卫生部2008年1月公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作为参考,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年龄特点,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只对大学生的健康知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健康理念和健康技能的掌握现状进行了调查,没有涉及大学生运用健康知识、技能的情况,因此,相关结论的推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健康和教育是人类资本的两大基石,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备受学术界关注[4]。健康素养是在卫生保健系统、教育系统及广泛的社会、文化、经济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健康素养是目标,健康教育是达到该目标的工具[5]。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水平是提高公众健康素质的前提条件之一[6]。健康知识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7]。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甘肃师范院校大学生总体健康知识知晓率为64.8%,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形成率为71.1%,健康理念正确率为64.4%,健康技能掌握率为76.8%。表明甘肃师范院校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健康素养知识,但健康知识掌握不平衡,尤其是部分学生对健康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方面的认识略显匮乏,还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教育,学校有系统完整的教育体系和资源,只要卫生、教育部门重视,将健康素质教育整合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就能使学校在健康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健康教育对象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8]。而学校教育正好能满足这种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甘肃师范院校学生现有健康素养的知识主要来源有书刊或报纸(64.8%)、家庭(58.8%)黑板报(55.6%)、宣传画(52.7%),而来源于学校的比例并不高(23.8%)。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朝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学校健康教育对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影响,对于人类健康的作用已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9]。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后期,根据这一时期可塑性较大的特点,学校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课或讲座,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和经常性的宣传和教育,普及学生的卫生科学知识,提高其防病知识储备和对医学科普常识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关系到全社会的公共健康和国家的未来。

摘要:目的 了解甘肃师范院校大学生健康知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健康理念和健康技能掌握情况,为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提供适宜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陇东学院、天水师范学院、河西学院、兰州城市学院师范专业2009级2 153名学生,以不记名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总体健康知识知晓率为64.8%,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形成率为71.1%,健康理念正确率为64.4%,健康技能掌握率为76.8%。学生获取健康素养相关知识的途径为书、刊、报、家庭等。结论 甘肃省师范类院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健康知识掌握不平衡。应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健康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朱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与学校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71-72.

[2]徐焱.苏州市平江区某社区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分析.健康教育健康促进,2008,3(3):20-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1.

[4]李新华.《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界定和宣传推广简介.中国健康教育,2008,24(5):385-388.

[5]郭欣,王克安.健康素养研究进展.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590-593.

[6]黄丽雯,龚思红,林小佳,等.珠海市学生健康素养教育效果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8,15(6):16-17.

[7]庄润森,林德南.深圳市居民健康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6,4(5):15-17.

[8]郭秋荣.庆阳地区农村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与态度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110,31(7):854.

甘肃高职院校 第8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高等院校逐渐完成了从国家机关附属机构向自主办学法人实体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末期, 各高校在政府扩招政策的指引下纷纷进行了扩建, 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在校生规模都有了很大提升。在这一背景下, 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固定资产, 尤其是如何统筹配置分校区的固定资产, 成为当前各大高校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以甘肃省设立分校区的普通院校为样本, 通过调查这些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探讨如何在分校区管理模式下, 科学、有效地统筹管理各校区的固定资产, 防止固定资产流失, 确保固定资产为高校正常运转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发达国家, 绩效指标是衡量高校资产管理水平、进行教育拨款的重要参考指标。20世纪80年代, 英国的Jarrett Report将绩效指标分为内部、外部和运行指标3类, 分别反映高校的教学特征、学科设置是否适应社会经济需要。1986年, 英国副院长和院长协会及大学拨款委员会联合工作小组将绩效指标分为输入、过程、输出3类指标, 分别反映资源的投入、使用及通过教学和科研产出的成果。Cullen对上述指标进行了补充, 提出3E指标, 分别为经济指标 (Indicators of Economy) 、效益指标 (Indicators of Effectiveness) 和效率指标 (Indicators of Efficiency) , 该指标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 发达国家普遍开始借助网络进行固定资产管理, 其所使用的管理系统包括远程电脑协助设施管理系统 (CAFM) 和电脑联合设施管理系统 (CIFM) 。另外, 很多高校开始逐步使用专门针对固定资产管理而研发的软件。

2.2 国内研究现状

《高校会计制度》、《高校财务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均有相关规定。其相关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包括产权登记、界定、变动和纠纷调处;资产的购置、调配、使用、处置、评估、统计报告和监督检查等。2000年1月14日,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 使得高校后勤部门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高校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趋势。然而, 伴随着后勤部门的角色转变,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如未明确固定资产接受方和转移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固定资产由非经营性转向经营性时, 其所有权关系不清晰等。很多高校在扩招后新建立了分校区, 或合并了其他院校, 所以, 如何统筹优化固定资产在多个校区之间的调配和使用, 确保资产升值已成为当前高校管理者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2010年, 国家出台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并于2010年9月1日起执行。该《办法》明确将高校财务资产管理信息纳入了主动公开的范围。此《办法》有望遏制高校盲目建设, 还可以增强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能力和效率。

3 甘肃高校分校区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存在的问题

自1990年原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通知》以来, 甘肃各大高校都采取了积极措施以加强对本校固定资产的管理, 如各高校基本都设置了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 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 建立了专门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 从资产的购置、入库、使用、调配、清查、处置等各个环节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然而, 在高校逐渐增设分校区的形势下, 固定资产的管理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3.1.1 账实不符, 资产流失

由于资产数目庞大, 管理制度落后, 很多大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的现象。许多高校在购置重大资产 (如建筑物或大型教学仪器设备) 前, 缺少广泛征集专家及教职员工意见进行科学预算的过程。同样, 固定资产在处置前也缺乏科学论证。这一重要过程的缺失, 会导致固定资产以高出市面价格购进, 或以低价出售, 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的虚高或流失。另一方面, 在固定资产的使用环节和清理环节, 如果没有进行计提折旧或清理不及时, 均会导致资产账面价值虚高。分校区的管理模式增加了资产管理及清查的难度, 因而也加剧了固定资产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的矛盾。3.1.2管理维护工作不足高校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基本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 各个部门在使用固定资产的过程中“主人翁”意识淡薄。大到投影仪、实验室电脑, 小到桌椅板凳、粉笔白板笔, 爱惜使用的思想并没有深入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内心。部分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某些固定资产时不知道如何使用, 所以使用过程中常有操作不当。同时, 一些需要不断维护以保证运行效果的固定资产得不到应有的维护, 从而直接影响到固定资产的使用效果。例如, 有些高校教室里电脑的电脑软件和系统没有及时更新和修复, 使得电脑存在运行缓慢、病毒较多的现象;桌椅板凳上被学生乱刻乱画的现象严重;零件松动或丢失的桌椅得不到及时修理等, 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3.2 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有学校体制造成的, 也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的, 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3.2.1 产权与使用权分离

产权不清晰严重影响了高校资产的有效利用。高校固定资产大多由政府财政拨款购建, 产权归国家所有。然而, 在市场化进程中, 这些固定资产分布在高校的各个职能部门, 由各个部门管理使用, 高校对这些资产享有使用权和处置权。这种产权和使用权之间的分离, 是导致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闲置、浪费、流失等现象的主要原因。

3.2.2 评估指标体系单一

教育部2004年8月制订了《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 在12条关于高校办学条件的要求中, 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只是侧重数量方面的考查, 对固定资产质量方面缺乏评估指标。同时, 从指标比例来看, 本科水平评估所涉及的固定资产指标仅占所有指标的5%, 在所有的44个观察点中, 关于固定资产的观察点也仅占11%。评估指标体系的单一导致高校片面追求固定资产数量的购置, 而忽略了对固定资产质量的管理。

3.2.3 内部审计形式化、程序化

目前, 各高校财务资产自我监管的主要形式是内部审计。然而, 内部审计却大多流于形式, 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所起的作用并不大, 甚至形同虚设。例如, 某大学在进行财务部门人事岗位调动时, 往往是将财务处处长和审计处处长进行互调, 因而审计部门并没有真正起到其应有的监督作用。

3.2.4 配置缺乏统筹安排

在甘肃省有很多高校新建了校区, 且新、老校区的距离多在20公里以上。新、老校区的分布较为分散, 这给统筹管理固定资产造成了客观上的困难。对于某一校区而言, 固定资产的管理往往实行归口管理, 比如教学楼、行政楼及桌椅等固定资产由后勤部门管理;实验室由各二级学院管理;各个教室的投影幻灯及其他教学器材由设备科进行管理;财务部门负责核算等。看似管理职责分配井然, 实则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财务部门之间的统筹管理依然不足, 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低下或固定资产流失。

3.2.5 管理人员流动性强

目前, 高校实施全校范围内的岗位聘任制, 每隔三四年各部门就会有人事调动。这种机制的弊端便是专职管理人员不稳定, 管理意识淡薄, 责任心不强。同时, 由于高校固定资产数量庞大, 对于固定资产的熟悉需要花费较长时间, 而管理人员的流动将导致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的熟悉与了解不足, 从而影响管理效果。

4 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及其成因, 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4.1 制订具体披露细则, 加强社会监督力度

自国家出台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后, 高校可自主选择公开信息的范围。然而, 截止2010年底, 高校财务资产管理方面信息的披露依然只停留在较低的程度, 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因此, 国家应出台相对具体的配套管理措施, 从而将高校资产管理信息的披露要求落到实处。

针对高校的管理, 尤其是固定资产的管理, 我们建议形成联合监管机制。国家进行政策性统筹监管, 并定期进行审计, 社会对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和效率进行综合评估和评级, 这样的管理格局也符合国际趋势。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加强社会对学校办校、办专业的监督, 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透明度, 让广大教职员工、学校债权人、学生均参与到对高校的监督中来, 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水平。

4.2 健全完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明晰管理责任

各高校必须贯彻遵循“统一领导、分工管理、层层负责、合理调配、管用结合、物尽其用”的原则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并根据变化的情况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固定资产管理机制,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包括固定资产的更新购置制度、验收领用制度、检查维修制度、资产年审制度、出租转让制度、折旧制度、损失赔偿制度等。例如, 对新校区固定资产的购进等重大采购业务, 进行科学论证、集体决策;要严格执行损失赔偿制度, 必须做到“坚持制度、责任到人”;对于导致固定资产损毁、流失的个人和部门进行行政和经济处罚。此外, 还需要对固定资产的评估指标进行多元化建设, 改变过去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单一的绩效考核指标, 设计多元的评估指标, 使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更科学、更有效。

4.3 引进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利用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 保障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高包括固定资产在内的高校资产的使用效率, 降低运行成本。目前国内有很多比较成熟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软件, 利用这些软件, 高校可通过校园网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例如, 可将所有固定资产档案输入管理软件数据库中, 通过网络即可实现设备报废、转出、丢失等资料的申请。同样, 财务部门与设备部门的实时对账以及事前审查、实时监控及事后监督等工作均可利用网络平台实现, 以降低分校区管理的运行成本。

4.4 建立自我补偿及更新机制, 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甘肃高职院校 第9篇

一、甘肃省高职教育区域中观失衡现状

甘肃省高职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经过十几年的跨越式发展, 已经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有力地促进了甘肃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 甘肃省高职教育区域中观失衡明显, 主要表现在教育规模失衡、教育层次失衡和专业结构失衡三个方面。

(一) 教育规模失衡

1.高职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高职教育发展的经济实力, 而且决定着高职教育发展的人才需求强度及专业需求结构。 首先, 兰州市、酒泉市和庆阳市高职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如下页表1所示, 根据2013年《甘肃发展年鉴》的数据, 兰州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全省第一, 达15 638 163万元, 占全省比例的27.53%, 但兰州市的高职院校数占全省的比例为40.91% , 高职在校学生数占全省的比例为52.32%, 兰州市高职教育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相比明显超前;酒泉市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全省第二, 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0.10%, 但其高职院校数占全省的比例为4.55%, 高职在校学生数占全省的比例为4.30%;庆阳市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全省第三, 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9.32%, 但其高职院校数占全省的比例为0。 酒泉市和庆阳市高职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比明显滞后。 其次, 天水市、白银市、武威市、临夏州和甘南州高职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太协调。 天水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例为7.27%, 但其高职院校数占全省的比例为13.64%, 高职在校学生数占全省的比例为13.06%, 两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二, 天水市高职教育规模超前于其经济发展水平; 白银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例为7.64%, 但其高职院校数占全省的比例为4.55%, 高职在校学生数占全省的比例为1.19%, 白银市高职教育规模略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武威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例为5.99%, 但其高职院校数占全省的比例为9.09%, 高职在校学生数占全省的比例为9.67%, 两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三, 武威市高职教育规模略超前于其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临夏州和甘南州两个民族自治州没有设立高职院校, 因而临夏州和甘南州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极不适应、不协调。

2.高职教育发展的区域经济负担差异明显

由于甘肃省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发展差异较大, 各地区发展高职教育的区域经济负担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地区不均衡性。 首先, 每万名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供养的高职学生数在区域间差异很大。 如表2所示, 兰州市、武威市和天水市供养的高职学生数均在1 000人以上。

兰州市位居全省首位, 达1 563.92人;武威市居全省第二, 达1 477.33人;天水市居全省第三, 达1 000.95人;酒泉市居全省第四, 达621.82人;嘉峪关市和张掖市均达500多人;平凉市、定西市和陇南市均达400多人;其余地区均较少。 因此, 各地区供养的高职学生数极不平衡。 其次, 每百亿元GDP负担的高职院校数和每亿元GDP负担的高职学生数差异很大。 兰州市、天水市和武威市是甘肃省高职教育经济负担最重的三个城市, 属于高职教育资源过度集中、 高职教育发展负担过重地区。 兰州市负担的高职院校数为5.76所, 负担的高职学生数为54.06人;天水市为7.27所、51.13人;武威市为5.87所、45.89人;定西市、陇南市、张掖市和平凉市的高职教育经济负担居于中间, 属于高职教育资源比较充足、高职教育负担中等地区。 金昌市、嘉峪关市、白银市和酒泉市的高职教育经济负担较轻, 属于高职教育资源不太充足、高职教育负担较轻地区。 甘南州、庆阳市和临夏州的高职教育经济负担最轻, 属于高职教育资源不足、高职教育负担偏轻地区。 再次, 每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负担高职学生数差异很大。 武威市、天水市和兰州市是负担高职学生数最多的三个地区。 武威市达1 077.59人;天水市为915.64人;兰州市为815.04人。 定西市、 甘南州、 陇南市、 酒泉市和平凉市比较类似, 介于398.35~319.08之间;其余地区负担均较少。

(二) 教育层次失衡

由于甘肃省普通本科教育发展较早, 规模较大, 而高职教育发展较迟, 只有短短十几年, 因而甘肃省高职教育发展与普通本科教育发展区域失衡明显。 首先, 从学校数量分析, 高职教育发展与普通本科教育发展不协调。 2012年高职院校数为22所, 本科院校数为15所, 但高职院校大多规模较小, 教职工数、专任教师数、招生数、在校学生数和毕业生人数均大大低于普通本科院校。 2008—2012年的5年间, 本科院校从13所增至15所, 而高职院校则从21所增至22所, 高职院校数增速低于普通本科院校。 其次, 从教职工数和专任教师数分析, 高职教育发展与普通本科教育发展不协调。 2012年, 本科院校教职工数为21 719人, 专任教师数为13 801人, 而高职院校分别为9 429人和6 979人, 本科院校教师人数分别是高职院校的2.30倍和1.98倍;2008—2012年的5年间, 本科院校两项人数增幅分别为7.56%和18.67%;而高职院校分别为11.51%和16.69%。 因此, 无论现有人数、 增加人数还是增加幅度, 本科院校绝大多数指标均大大超过高职院校。 数据显示:甘肃省高等教育人力资源过度集中于本科院校, 高职院校虽然近年来得到跨越式发展, 但本科教育发展比高职教育发展更快, 高职教育人力资源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仍然比较匮乏。 再次, 从招生数、在校学生数和毕业生人数分析, 高职教育发展与普通本科教育发展不协调。 2012年, 本科院校招生数为72 748人, 在校学生数为269 467人, 毕业生人数为57 328人, 而高职院校分别为58 515人、161 602人和45 652人, 本科院校上述指标分别为高职院校的1.24倍、1.67倍和1.26倍;2008—2012年的5年间, 本科院校三项人数增幅分别为82.06%、 84.98% 和79.91% ; 而高职院校分别为69.92 % 、 70.61%和62.70。 因此, 本科院校各项指标均大大超过高职院校, 甘肃省普通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明显。

(三) 专业结构失衡

目前, 甘肃省高职教育专业种类比较齐全, 覆盖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 》规定的全部19个专业大类, 而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则越来越尖锐。 因此, 甘肃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区域失衡明显。 首先, 有13类专业出现了教育过度现象。 即13类专业所培养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在总量及结构上超过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主要表现为毕业生数量供过于求, 就业相对困难。 13类专业主要包括城镇规划与管理类、计算机类、财政金融类、财务会计类、经济贸易类、工商管理类、旅游管理类、应用英语类、公共事业类、体育类、 艺术设计传媒类、公安类、法律类等。 其次, 文化教育类专业规模偏大, 专业布点不均衡。 教育类专业不仅是专业布点数最多的二级专业类, 也是在校学生数最多的二级专业类。 2012年, 文化教育大类在校学生数为20 781人, 占全省在校高职学生数的比例为12.86%。 虽然全省乡村中小学对大专学历教师有一定的需求量, 但由于各级地方财政拮据, 政府严格控制教师编制和数量, 导致文化教育类专业的就业空间狭窄, 就业矛盾十分尖锐。 再次, 专业结构与支柱产业的适应性较差, 专业结构不均衡。 甘肃省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 能源、原材料工业是其传统支柱产业。 以冶金、有色金属、石化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主的重工业增加值自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上升势头。 而在甘肃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中, 与上述产业适应性较好的材料与能源大类专业布点少, 有些专业还处于空白状态, 2011年在校学生数为2 633人, 占全省高职在校学生数的比例为1.76%;2012年为4 292人, 占全省的比例为2.66%。因此, 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差, 与甘肃省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现状极不协调。

二、甘肃省高职教育区域中观失衡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经济实力的因素

地区经济发展实力不仅决定着高职教育发展的经济实力, 而且决定着居民的高职教育支出能力, 进而决定着高职教育发展的地区人才需求强度及专业需求结构, 继而影响区域高职教育质量和高职教育均衡。 作为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 兰州市经济实力最强, 因此, 兰州市成为甘肃省高职教育资源配置最为集中的地区。 其他地区之间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经济发展不平衡十分突出, 其中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州、甘南州经济实力最弱, 客观上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 经济区位的因素

经济区位因素是影响高职办学和空间布局的客观因素, 也是导致甘肃省高职教育区域失衡的重要因素。 兰州市是大西北的交通通讯枢纽, 经济区位优势明显。 兰州市集中了甘肃省半数以上的科技和教育力量, 这为高职院校的集中布局和空间拓展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 天水市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的东部起点, 对周边地区有一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区位优势明显。 武威市具有在河西走廊发展高职教育的较优越的区位条件。 而陇南、定西、临夏等经济实力弱的区域, 地处偏远, 交通不便, 发展高职教育的区位条件较差。

(三) 对不同教育重视程度的因素

对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重视程度是既影响两者各自发展、也决定两者是否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两者的重视程度相同, 则两者能实现均衡协调发展;对两者的重视程度不同, 则两者不能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显然, 甘肃省对普通本科教育的重视程度高于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 而且普通本科教育发展较早, 规模较大, 实力更强。 因此, 甘肃省高等教育人力资源过度集中于普通本科院校, 导致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区域失衡明显。

三、甘肃省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中观对策思考

甘肃省高职教育应积极实施区域均衡发展的中观对策, 通过协调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教育规模均衡;统筹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 促进教育层次均衡; 协调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 促进专业结构均衡, 从中观领域充分实现高职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

(一) 协调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教育规模均衡

首先, 要控制过度集聚于城市的高职教育规模, 促进高职教育布局和规模基本合理。 甘肃省应适度控制兰州市高职院校数量和高职在校生数量, 走内涵式发展的办学道路, 着重提高办学质量。 既可以采取院校合并、调整布局和限制招生等措施, 也可以采取院校搬迁、建立分校、设二级学院或独立学院等形式改变兰州市高职教育资源过度集中的现状, 扩大其他负担偏轻地区的高职教育规模, 促进区域高职教育机会均等。 其次, 要适当扩大规模失衡城市的高职教育规模, 促进高职教育布局和规模基本合理。 一方面, 应在注重内涵发展、内部挖潜的基础上, 结合规模失衡城市所在地区经济、产业结构和原有高职教育结构适当增设高职院校, 尤其应大力支持庆阳市、临夏州和甘南州三个地区增设高职院校, 增加其高职教育资源; 另一方面, 应加大对规模失衡城市所在地区的高职教育投入比例, 尤其应支持高职教育资源不足、高职教育负担偏轻地区, 适当增加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逐步扩大其高职在校生规模, 以满足这些地区人口对高职教育的需求, 促进甘肃省高职院校布局和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和经济负担相适应相协调, 加快实现高职教育的公平与均衡。

(二) 统筹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 促进教育层次均衡

首先, 要合理统筹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资源。 普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 普通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学术型或工程型人才, 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甘肃省应适当加快高职教育发展, 增加高职院校的教职工数、 专任教师数、招生数, 适度增加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 合理统筹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资源, 促进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 其次, 要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促进普通本科教育向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转型。 高职教育既要适应产业岗位需求, 也要兼顾学习者的未来发展需要。 因此, 高职教育必须贯彻终身教育理念, 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积极搭建应用型本科教育平台。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 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 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 应明确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 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结构。 专业设置要针对岗位群的不同要求, 找准切入点, 紧紧围绕职业能力设计课程体系, 充分凸显职业能力, 要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 又能指导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 协调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 促进专业结构均衡

首先, 要促进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适应和动态均衡。 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行业优势和产业结构特点增减专业种类和数量, 调整专业比例和布局, 拓展专业内涵与外延, 创建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 探索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具体路径, 不断满足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动态需要, 促进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适应和动态均衡。 其次, 要促进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无缝对接和无缝融合。 根据各地区产业规划制定《甘肃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规划》, 盘活高职教育存量资源, 合理配置增量资源, 增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 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 管制专业招生规模, 促进专业群无缝对接产业集群, 形成专业群无缝对接和产业集群无缝融合优势, 更好适应产业集群发展和区域经济的需要。 再次, 要建立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互动机制和激励机制。 一是创新校企互动合作机制。 以区域产业岗位群为基础设置专业, 品牌专业对接支柱产业, 建立符合区域产业岗位群需要的职业能力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 使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实训设施与生产设备、实训场景与生产环境相对接相统一。 二是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 建立以薪酬为主体的多重激励机制, 引导教师潜心参与校企合作, 激励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勤学苦练岗位技能, 提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资源配置效益, 促进校企合作效益最大化, 促进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

摘要:甘肃省高职教育区域中观失衡明显, 应通过协调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教育规模均衡;统筹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 促进教育层次均衡;协调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 促进专业结构均衡, 从中观领域充分实现高职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

关键词:甘肃,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中观失衡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基纯, 王枫.广东省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6) :13-16.

[2]李辉, 何文圆.云南省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实证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2) :52-53.

上一篇:变幻无常下一篇:小箱梁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