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与设计范文

2024-08-17

系统与设计范文(精选12篇)

系统与设计 第1篇

但是,该课程概念抽象,理论性极强,涉及知识面广,主要以数学推导为核心,应用的数学理论和数学公式多,如可积分,可求导,级数,留数定理等等。计算又十分抽象、复杂、烦琐,如卷积、积分。如果仅依靠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教学模式和做课后习题来理解巩固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应用性较强内容不能实际动手调试分析,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它的本质意义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学以致用,教学效果也将会受到限制[1]。因此,如何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推导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该课程中的基本原理及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该课程教学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都设置了大量的实验环节来巩固和加深对信号与系统理论教学中重要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MATLAB是matrix和laboratory前三个字母的缩写,其含义为矩阵实验室,是MathWorks公司推出的数学类应用软件。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MATLAB已发展成为由MATLAB语言、MATLAB工作环境、MATLAB图形处理系统、MATLAB数学函数库和MATLAB应用程序接口五大部分组成的功能强大的系统。MATLAB由主包、三十多个扩展功能和应用学科性的工具箱(Toolboxes)组成。它具有顶尖的数值计算功能,强大的图形可视化功能及简单易学的科学便笺式工作环境和编程语言,深受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人员的喜爱,并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软件。借助于MATLAB软件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大量的数值运算,并将对信号与系统的分析进行可视化建模,有助于对抽象理论原理的理解[2]。本文利用 Matlab 的GUI界面编程建立了一套信号与系统仿真演示系统, 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该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既可作为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演示,也可作为学生课后自学和复习的工具。

1 系统设计

该演示系统以信号与系统课程内容联系为框架,把课程内容逐一放在自己的小框架内。系统构架采用模块化方式,根据课程内容将演示系统分为以下几个主模块,即基本信号和基本运算,连续时间系统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复频域分析,离散时间系统时域分析,Z域分析,状态变量。每个主模块又分别由若干子模块组成,比如基本信号的显示和运算,卷积,信号的拉氏变换、傅里叶变换,Z变换;系统频率特性等小单元。上下级单元模块采用多级嵌套形式,主界面中显示主系统入口, 点击相应模块标签菜单目录即可进入相应模块界面。主界面如图1所示,以下就以具体的几个小模块为例进行说明。

1.1 信号的分解合成

任何一个周期函数在满足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分解为傅里叶级数。比如周期性的方波展开为傅里叶级数,展开公式为:

undefined

分别显示这个式子中的前一项到前5项,比较波形变化情况,可以帮助学生非常轻松地理解傅里叶级数的意义。图2中左图是前5项叠加的结果,图2中右图是前2项叠加的结果,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取的项数越多,误差越小,和原波形就越接近。

1.2 信号的频谱显示

学生刚开始接触频域的信号时候,对于一个信号既能在时域显示又能在频域显示感到很不理解。对于几个在时域中混叠在一起的信号还能在频域把他们分开更是费解。我们把自己说的一句话输入到电脑中,分别显示它在时域中的样子,还显示它在频域中的样子,帮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了同样一个信号在不同域中的显示情况,为后续的滤波知识打下基础。图3中左图是语音信号的时域显示,中图是频域显示,纵坐标是各个频率点的信号幅度值,右图也是频域显示,纵坐标以分贝为单位显示。

1.3 信号的滤波

对于几个在时域中混叠在一起的信号还能在频域把他们分开的原理学生一直不是很理解。针对这个抽象的原理,可以采用直观的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首先给出一个单边指数信号f1=exp(-0.5*t),信号的图形如图4中左上图所示。然后再给出一个在时域中互相重叠的信号f=f1+f1.*fc1+f1.*fc2+f1.*fc3,fc1,fc2,fc3是三个载波信号。该重叠信号在时域中的样子如图4中右上图所示。信号f1的频谱如图4中的左下图所示,而重叠信号的频谱如图4右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原信号的频谱和在三个载波处的频谱互不重叠,可以在频域中分开。又根据时域信号和频域信号携带信息等价的结论,就可以完全得到原信号f1的全部信息[3]。这个原理在调制解调,滤波等方面都有用到。

2 结论

基于MATLAB设计本身不能脱离MATLAB运行环境。为了使用方便,将其生成exe可执行文件,在 Command Window 中输入 mcc –m -a语句将m 文件生成 exe 文件和 ctf 文件,在未安装MATLAB的计算机上安装 MCR 组件后就可以直接运行该程序了[4]。

本文针对信号与系统课程抽象繁杂,理论性较强难以进行交互式教学的特点,在信号与系统教学中引入MATLAB软件,介绍了利用MATLAB的GUI界面编程方法构建信号与系统仿真演示系统的方法,并介绍了几个典型的演示实例。该系统界面美观,清晰,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学生通过学习编程,编写修改程序,绘制曲线,观察波形,分析实验结果,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掌握了编程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实践证明该系统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定理和复杂的数学推导简单直观化,并在教师学生共同地、不断地修改下日趋成熟,最后改善了教学效果,对相关学科课程的教学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熊庆旭.信号与系统中三个层次教学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1):5-7.

[2]陈垚光,毛涛涛,王正林,等.精通MATLAB GUI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张威.MATLAB基础与编程入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第2篇

一、名词、简答、论述:

1、物流系统规划方案的设计步骤:

1)调查分析阶段2)需求预测阶段

3)规划设计阶段4)方案评价阶段

5)实施阶段6)时效评估阶段

2、物流绩效评价指标的内容:

1)成本评价指标2)资产评价指标

3)生产率评价指标4)质量评价指标

5)反应时间评价指标6)供应链密切度指标

3、系统规划常用方法:1)战略目标集合转移法(SST)

2)关键成功因素法(CST)

3)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4)企业信息分析与集成技术法(BIAIT)

5)投资回收法(ROI)

6)产出/方法分析(E/M)

7)零线预算法

8)阶石法

4、物流系统仿真:就是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物流系统建模并进行实验,得到各种动态活动及其过程的瞬间仿效记录,进而研究物流系统性能的方法。

5、配送的类型: 按配送组织者不同 :配送中心配送

商店配送仓库配送

④生产企业配送

6、集疏配送:是指只改变产品数量组成形态而不改变产品本身的物理、化学形态的,与干线运输相配合的一种配送方式。

7、销售-供应一体化配送:对于基本固定的用户和基本确定的配送产品,销售企业可以在自己销售的同时,承担用户有计划供应者的职能,既是销售者同时又成为用户的供应代理人,起到用户供应代理人的作用。

8、代存代供配送:用户将属于自己的货物委托给配送企业代存、代供,有时还委托代订,然后组织对本身的配送

9、配送不合理表现形式:1)经营观念不合理2)资源筹措不合理

3)库存决策不合理4)配上与直达的决策不合理

5)价格不合理6)送货中不合理

10、物流配送合理化措施:1)推行一定综合程度的专业化配送

2)推行共同配送

3)实行送取配合4)推行即时配送

5)推行准时配送系统

11、配送系统的构成:1.配送的主体2.配送的客体

3.配送的环境4.配送的设备

12、配送系统的目标:1.快速2.及时3.可靠4.节约

13、物流配送系统规划和设计: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选择最佳的配送路线,结合内部环境的变化配置适宜的车辆并提高单位装载率,防止交错运输,尽可能降低配送差错率,不断改善流通加工、验货、包装等功能,是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并制定出各自发绩效考核指标等

14、装卸搬运系统设计方法:是对搬运系统进行设计时的方案制定,包括确定搬运路线系统、确定装卸搬运设备和确定运输装卸单元,最后用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

15、托盘作业法:是用托盘系列集装工具将货物形成成组货物单元,以便于采取叉车等设备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的装卸作业法。

16、装卸搬运合理化:1)防止无效装卸2)进行少消耗的装卸

3)充分利用机械,实现“规模装卸”

4)提高“物”的装卸搬运活性

17、仓储系统的主要构成:储存空间、货品、人员及设备等要素

18、自动仓储系统:是指能自动存储和取出物料的系统

19、自动仓储系统发展趋势:1)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2)与工艺流程结合更为紧密

3)储存货物品种多样化

4)提高仓库出入库周转率

5)提高仓库运转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及降低噪声

20、仓储空间评价要素:1.仓储成本2.空间效率

3.作业时间4.货品流量

5.作用感觉

21、货位优化策略:1)周期流通性的货位优化2)销售量的货位优化

3)单位体积的货位优化4)分拣密度的货位优化

22、库存管理模式(论):1)传统库存管理模式

2)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

3)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4)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

23、仓库布局合理化:1)提高仓储密度,提高仓容利用率

2)采用有效的存储定位系统

3)采用有效的检测清点方式

4)采用现代存储保养技术,利用现代化技术是存储合理化的重要方式

5)采用集装箱、集装袋、托盘等运输装备一体化的方式

24、公路主枢纽:是指在公路主骨架与水路主通道、铁路和航空干线交汇处的全国综合运输网重要节点上,逐步形成面向全社会的具有运输组织、中转和装卸储运、中介代理、通信信息和辅助服务等基本功能的公路运输站场服务系统

25、物流网络:即物流系统的空间网络结构,是指物流系统(物流企业或组织)构造和组织的与经营有关的物流节点、物流线路的空间网络结构。

26、物流节点:是物流系统中货物运往最终消费者过程中临时停靠的地方,如制造商、供应商、仓库、配送中心、零售商等

27、物流节点功能:1)物流处理功能2)衔接功能

3)信息功能4)管理功能

28、流通仓库不同之处:1)仓库的位置不同2)仓库相对的吞吐能力不同

3)仓库内部构造及机械装备不同

29流通性节点包括:1)流通仓库2)集货中心

3)分货中心4)加工中心

5)配送中心6)物流中心

7)物流园区

30、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

1)物流网络规划:物流设施选址规划

物流线路规划

2)物流设施平面布局规划

3)物流设备选择与布置设计

4)物流信息系统规划

5)物流运作系统规划

31、物流系统合理化:是指物流过程中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协调运行,能适应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准则

32、(物流设施设备的)布置设计:就是通过对系统物流、人流、信息流进行分析,对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通道和场地做出有机的组合与合理配置,达到系统内部配置的最优化

二、图题:197-199页

1.自营型配送模式:企业(集团)通过独立组建配送中心,实现内部各部门、厂、店的物品供应的配送。

2.共同配送模式:物流配送企业之间为了提高配送效率以及实现配送合理化所建立的一种功能互补的配送联合体。

3.互用配送模式:是指几个企业为了各自利益,一七月的方式达成某种协议,互用对方配送系统而进行的配送模式。

4.第三方配送模式:交易双方把自己需要完成的配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来完成的一种配送运作模式。

图8-3矩阵图决策法加199页文字

三、计算题:127页定量订货法

定期订货法

四、单选、判断:

1.期中试卷

2.80页----4.3运输决策--1)成本比较法

3.90页----5.2物流设施与设备的构成4.107页---5.3物流设施设备规划设计

5.110页---5.4物流设施设备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6.138页---7.1.3--1)物料分类

2)移动

7.146页---7.3现代装卸搬运的作业方式

8.154页--7.5装卸搬运设备的分类、选择与运用

9.160页--7.6物流装卸搬运系统的设计方法 10.192页--(5)数据分析

网络考试系统设计与研究 第3篇

关键词 B/S模式;电子题库;自动组卷;自动判卷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6-0084-03

随着Internet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远程教育和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网络应用的一个新的热点。网上考试作为远程教育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有着其独特的需求和作用。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和效率。

相比传统的考试形式,网上考试系统的主要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动态管理各种考试信息,只要准备足够大的题库,就可以按要求自动生成各种试卷;另一方面,考试时间灵活,可以在规定的时间段内的任意时间参加考试。另外,计算机化考试的最大特点是阅卷速度快,系统可以在考试结束时当场给出客观题成绩,计算机阅卷给了考生最大的公平感。

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为了开发、维护和升级的方便,系统采用B/S模式的3层架构[1](图1),第1层是客户层,为不同用户设计相应的接口,学生可进行网上考试,教师可组织考试,管理员设置考试。用户通过浏览器向网络某一Web服务器提出服务请求,Web服务器对用户验证身份后把所需的主页传送给客户端。第2层是应用服务层,负责试卷的生成、分发和接收、管理监控考试。当Web服务器接到用户请求时,首先要执行相应的扩展应用程序与数据库连接,通过SQL方式向数据库发出数据处理申请,数据库将处理结果交给Web服务器,再由其送到客户端。第3层是数据层,实现用户管理和试题管理。数据库服务器接受来自Web服务器的请求,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和存储,并将处理结果返回Web服务器。

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准备考试管理、考试过程管理和考试结果处理。各部分的功能如图2所示。

2 系统流程分析

图3~图6分别为准备管理流程、考试过程管理流程、考试结果处理流程、题库管理流程。

3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3.1 数据库表的创建如图7~图13所示,在此系统中,共创建7个数据表,存放网络考试系统所需要的数据。

3.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在网络考试系统中涉及到以上7个数据库表的操作,以及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3.3 存储过程在网络考试系统中,考生会不断向数据库进行查询、插入、修改、删除等操作,这样频繁地对数据进行操作会导致数据库性能的下降。如果使用存储过程[2]来处理这些数据操作,就可以既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又方便后台应用程序的编写和维护。存储过程包括:1)用户注册的存储过程;2)注册用户唯一判断的过程;3)验证用户登录身份的存储过程;4)考试过程的存储过程;5)考试结果的存储过程;6)题库管理的存储过程。

4 此系统关键技术的实现

4.1 建立电子题库,实现试题的数字化管理在先进理论指导下,使用计算机管理试题的电子题库,具有科学、高效、经济、灵活、方便等显著特点,为题目的保存、分类和检索提供便利,为编制试卷提供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手段。电子题库是在线考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试系统中最具有特色和使用价值的模块之一。

4.2 自动组卷经过分析,把网络课程考试题型分为2大类型:客观题(正确答案唯一)和主观题(正确答案不唯一)。客观题标准题型包括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主观题标准题型包括填空题、问答题、设计题等。试题库里的每一道试题都有其难度等级以及所属知识点。在组卷前,教师可定制题型的分数分布、试题的难度分布、试题的知识点分布等组卷参数,组卷模块将按照定制的规则为参加考试的学生随机生成题目不同、难度相当的试卷,以保证考试的公平性。

在设计自动组卷模块[1]时,首先考虑的是知识点分布,这可以通过对每章试题库的控制来完成;其次要考虑在满足知识点合理分布的前提下,随机抽取试题,并且试题不重复。其他如考试时间的控制,这些条件和要求都可以放在试卷生成条件中,具体流程如图14所示。

4.3 自动判卷和数据的有效保存判卷有2个基本的要求,那就是快速和准确。快速和准确对传统的教师手工判卷来说是一对矛盾,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使用考试系统的自动判卷功能,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甚至在学生考试完成后,就能马上看到自己的成绩。考试成绩的保存,对计算机考试系统来说,是非常简单方便的。

4.4 统计分析功能计算机考试系统与传统纸上考试相比具有强大的统计功能,原来非常繁琐甚至手工难以进行的分析统计计算工作,现在可以在瞬间完成。判卷后系统自动对学习成绩进行分析,通过统计分析算法,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复习、强化学习。

参考文献

[1]左毅,先强.基于Web的网络课程考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大众科技,2007(06):133-134

系统与设计 第4篇

我国目前主要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系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系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系统,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医院。只有将医院信息系统与医疗保险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确保参保患者在医院安全、快速、准确地就医,实现现场结算,保证医疗数据的一致性,分析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出发辅助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进行决策,控制医疗保险运行,提高医疗保险机构的管理水平。医院根据医保中心提供的数据接入方案,在原有的医院信息系统(简称HIS)基础上进行医保接口的开发。

1 医保接口的接入方式

由于各地医保政策上的不同,数据要求的不同,软件开发商的不同等各种情况,导致各地出现了不同的医保系统,而医院根据医保中心提供的数据接入方案,在原有的医院信息系统基础上进行医保接口的开发,医保接口也出现了不同的接入方式,目前主要有以下4种:

1) 医院HIS系统通过写数据访问共享区来实现医保业务的交互,数据共享区可以是文本文件、数据库中对象等。

HIS在做二次开发时获取接口要求中数据,并按数据访问共享区要求进行写入操作,也即如果为文本文件则按要求格式写入文本文件,如果为数据库中表则按数据库中语法和格式要求写入数据等,HIS读取时一样按照共享区语法或格式要求完成,以实现业务处理中读、写、更改的交互。

2) 配置前置机服务器,安装数据库和自动FTP传输程序来进行数据交互。

医保病人在医院HIS中办理挂号登记、出院结算等业务的同时,通过接口程序将产生的数据写入前置机服务器数据库中,每日设置4个时段自动通过FTP程序连接医保中心服务器,上传前置机数据库更新的数据,同时下载医保中心端更新的数据并写入前置机数据库。

3) 医院HIS系统通过调用嵌入式DLL连接库完成医保业务的办理。

HIS在做二次开发时不需考虑相关系统交互细节,需要根据DLL 要求传入相关参数信息, 然后根据返回信息完成相关业务。

4) 医院HIS系统通过Web服务接口,使外部系统通过服务完成业务流程的数据交互。

这种方式可以建立在广域网上进行通讯,首先进行服务定位,经过认证后,根据接口规范传入参数,调用Web服务,然后根据接口规范解析传出参数,以实现相互通讯。医保系统可以将相关业务发布成Web服务,医保系统中涉及大量关键信息的查询设计将医保的查询模块做成一个Web服务,部署在Internet上, 向外提供医保查询接口,以供社保体系中或互联网上其他系统调用。

不同的接口方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对运行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可以依据实用性、安全性、可维护性等综合考虑按一种或多种方式提供给医院,医院可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并结合医保系统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接口设计方案:

1) 第3种和第4种方式在进行系统信息交互时,更具有实时性,医院客户端调用等待时间很短,可能1~2 s,基本可以认为零等待,效率比较高,在操作上较为方便。而第1种方式一般情况下需要医保客户端的干预才能生成所需的共享区数据,对医院来说,没有第3和第4两种方式方便。而第2种方式数据每日分时段传送,数据传输完整性高,但费用不能及时计算,实时性差。

2) 在医院HIS与医保系统的物理连接上,前3种方式一般通过电信、网通或其他通讯部门的专线进行解决。而第4种方式要求可以不那么苛刻,通过因特网进行相关处理就可以。第2种每日分时段传送,对网络和程序的稳定性要求没有其他3种方式高。

3) 前3种方式都要根据医保系统提供的系统平台、编程语言或数据格式等来开发接口,应用程序不能实现跨平台的使用,构建在不同系统中的服务无法进行数据交换。第2种方式还需增加前置机服务器,成本较高。而第4种方式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能使其它任何平台上的系统,以任何语言开发的客户端,以一种统一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4) 第1种方式在进行数据交互处理时,是含有一定风险的。通过目前一些医保软件接口开发的案例发现,大家在写共享区时基本上是没有经过加密处理的,如果在交互过程中对共享区手工进行数据修改,那可能导致结果的不一致,从而引起医保中心、医院或病人对接口的不信任。而其他3种方式一般会进行登录校验,并且交互的数据对医保中心、医院来讲是不可见的,在安全性方面要强些。

2 系统实现

目前大部分地区采用数据共享区的接口方式进行业务操作,在实现流畅的工作必须做好字典维护。HIS使用的疾病编码、收据项目类别、药品和诊疗项目目录虽有国家规定,但医院之间情况各异,其编码必须与医保中心目录匹配,建立对应关系字典。关系到医院和医保中心的结算准确,涉及病人的切身利益,必须做到准确无误。

2.1 门诊挂号

医保程序读卡并将相应的社保卡号以及病人基本信息生成相应的文件放在共享区,医院HIS提取共享区信息,进行门诊业务,并通过程序把病人的挂号信息保存到数据库,同时生成文件包括病人的挂号科室和挂号费用提交给医保。医保程序读取就保存了病人的相应挂号信息进入医保数据库。接着病人就可以找相应的医生看病。

2.2 门诊收费

医院HIS生成文件,包括病人的诊治医生、病情诊断、收费项目总数以及各种费用的医保代码和相应明细。医保程序读取经过计算返回医院HIS病人交费的各种费别和相应金额,医院HIS就保存同时打印相应的发票给病人。

2.3 住院登记

医保程序刷卡生成病人的社保卡号以及相关的就诊信息,医院HIS处理后返回病人的入院时间、入院科室和入院类别等,医保则返回住院流水号、病人的住院次数。接着病人就可以到相应的科室住院。

2.4 住院收费

医院HIS根据住院收费流水号,提交病人主治医生、病情诊断、收费项目总数以及各种费用的医保代码和相应明细。医保程序读取经过计算返回病人交费的各种费别和相应金额放在共享区, 医院HIS就保存同时打印相应的发票给病人。接着病人就可以办理出院登记。

2.5 出院登记

医院HIS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诊治经过,生成病案首页,包括本院的病案号,以及病人的入院科室,转科科室和出院科室,病人的入院情况和入院诊断,出院情况和出院诊断以及病理诊断,病人的手术日期,手术名称,麻醉方式以及出院小结。医保读取相关数据并保存。接着病人就可以到科室办理出院手续出院了。

2.6 数据交换接口(XML格式)

使用XML格式化文件,可以将数据大容量导入表或非分区视图,并可以大容量导出数据。XML格式化文件是非XML格式化文件的一种替代形式。XML 格式化文件比非 XML 格式化文件更灵活,功能更强大。XML格式化文件易于理解和创建。而且,这些文件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这使您更容易理解在大容量操作过程中是如何解释数据的。

2.6.1 节点名称约定

一级节点(根节点)为ROOT;

二级节点为RECORD;

三级节点为第三章接口说明中规定的字段名。

节点名称全部大写。

2.6.2 文件格式约定

单行数据的格式为:

2.6.3 编码规则约定

采用GBK标准编码。即在XML文件第一行加上:

医保病人门诊数据交换示意图如图1所示。

3 存在问题

实现上述规范的就医流程保证两套系统数据的一致性是关键。在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客户机操作员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断电、死机、网络故障等现象,都可能造成双方数据不一致。门诊挂号、门诊收费和住院登记、费用上传、结算等是出现不一致现象的常见环节。根据双方对帐结果和实际情况,在HIS端或医保中心端进行相应的正或反交易。通过数据同步处理,使医院和医保中心的数据保持一致,同时确保患者个人帐户资金支付准确。

4 结束语

医保接口系统主要为实现医院与医保数据交互设计的,除了实现数据录入和数据接收功能外,兼顾了统计和查询功能,使用方便、灵活、快捷,与不同系统均可顺利实现无缝对接并且通过文本格式来实现数据传输,从而减少了操作员的工作量, 提高了数据处理的灵活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病人就诊,最大限度地满足就诊病人不断提高的医疗需求;另一方面,能协助医务人员掌握和遵守各项医保政策,把握好“诊疗选择”和“费用报销”之间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费用拒付。但同时也看到,这种资源共享还存在着很强的局限性,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低使得资源共享还是只能在一个小范围内实现。区域信息化、跨平台服务、数据标准的统一,实现数据高度共享是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R].2008.

[2]俞勇,蒋烈辉.基于Web Service的医疗保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9(2):86-88,101.

[3]焦卫平,张建,王香平,等.三级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2007,23(6):428-430.

[4]谢栋梁,周平.试论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医保接口[J].中国科技信息,2009(14):201-202.

系统与设计 第5篇

1.1 编写目的

本文档的编写目的是为《本科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项目的开发提供: a.软件总体要求,作为用户和软件开发人员之间了解的基础;

b.功能、性能、接口和可靠性的要求,作为软件人员进行设计和编码的基础; c.验收标准,作为用户确认测试的依据。

1.2 背景

毕业设计是实现大学本科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加以综合、融会贯通并进一步深化和应用于实际的一项基本训练。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从事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的基本训练过程。

目前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的本科生毕业设计管理工作都是基于手工操作,管理过程繁琐、信息交流困难、错漏情况易于发生,总体来说工作效率极其低下。而部分高校(如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采用了校园网上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效果较好,为毕业设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因此,本项目拟开发一套校园网上能够使用的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使学生、教师和管理部门都能够方便地利用网络完成各项毕业设计管理任务。

 项目名称:本科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  提出单位: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 交办单位: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化小组

 承办单位:北京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

1.3 参考资料

a.项目来源

为了尽快满足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对高效的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迫切需求,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决定开发一套本科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对毕业设计的过程和成果实施科学管理和利用,并通过校园网为广大师生提供信息服务。

b.引用资料

1.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手册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1.4 术语和缩写词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负责构思毕业设计题目,下达任务书,指导学生做好开题报告,指导学生填写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周记,定期检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并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周记上签字,对论文和设计进行全面指导,对学生最后成果给出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每个学生有且仅有一位指导教师,由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分配。

督导教师:对于指导教师为校外专业人士的情况,由督导教师负责监督和审查学生毕业设计进度和成果,辅助指导学生论文的书写,并承担学生论文的评阅任务,对最终论文给出评阅教师意见和成绩。学生的督导教师由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分配。

评阅教师:评阅教师应在学生答辩前认真审阅毕业论文,填写评阅教师评语表,并给出评阅成绩。评阅教师由各答辩小组分配。

答辩委员会:各系在答辩前两周成立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7人组成。答辩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主任一般由系(副)主任担任。答辩委员会负责毕业设计答辩的组织工作,根据专业特点统一答辩要求和评分标准,主持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

答辩小组:答辩委员会下设若干答辩小组,每个答辩小组由3~5人组成,毕业设计答辩工作以答辩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小组负责组织学生答辩,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评语,综合考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意见、评阅教师意见和答辩情况后确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上报系答辩委员会。每个答辩小组负责一组学生的论文评阅和答辩工作,学生由教务管理人员分配到指定答辩小组。

二次答辩:答辩小组中给出的成绩为“优”和 “不及格”以及毕业论文成绩有争议等特殊情况,由系答辩委员会组织抽查、复审或进行二次答辩。

缓答辩:对学生患病或因其它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参加答辩者,须向所在系提出推迟答辩(称缓答辩)的申请,并将医院证明和所在系的批准意见报教务处,各系缓答辩名单须经教务处审批。对已批准缓答辩的学生,将参加下一学年答辩。

任务书:教师在毕业设计课题确定并已分配学生之后,结合学生的专业能力,对课题的目标和工作内容提出要求,对学生下达任务书。

开题报告:学生获得任务书,并初步了解毕业设计课题之后,根据理解对课题的背景和工作内容进行综述,并制定工作计划。需求

2.1 功能需求

1.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流程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生四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但管理工作在这之前就已开始,并一直持续到学生毕业离校之前。其完整的工作流程如下:

1、各系进行毕业设计工作动员。(具体包括:各系进行工作动员、系里汇总毕业设计题目方向、学生选题目、教师和学生见面、指导教师填写任务书、签发任务书)

2、开题。(具体包括:各系组织开题检查、调整确定题目及内容、第四周末提交开题报告、前期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检查)

3、期中检查。(具体包括:中期检查毕业设计任务书中规定的工作量完成50~60%、毕业设计完成质量情况、填写检查记录表)

4、学生提交毕业论文。(具体包括:初稿交指导教师、教师评阅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评审、毕业设计答辩小组和答辩委员会名单确定)

5、答辩工作。(具体包括:毕业设计答辩资格审查、给出答辩成绩、二次答辩)

6、校级答辩和总结工作。(具体包括:成立校级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校组织校级答辩、统计毕业设计有关数据、毕业设计工作总结)

7、论文归档后期检查工作。(具体包括:资料归档工作、“毕业设计题目汇编”工作、“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编辑出版优秀论文工作)

以上为一般工作流程,经过初步调查和分析,对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范围进行确定,得到活动图如图1所示。

图1 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主要流程

2.功能结构

本系统粗略的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详细功能定义见用例模型一节。

调频发射系统的改进与设计 第6篇

关鍵词:电视台 调频发射系统 设计 功能指标

中图分类号:TN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079-01

当前调频发射系统通过对线程检查工具的使用来实现对发射程序的全面监控与管理,在混合调频发射程序的引导下多核平台数据竞争面临更加严峻的发展趋势,而由于数据死锁而导致的计算结果不够精确等问题也使得调频发射系统在工作效率方面显得较为低下。从能量求解及其调度策略出发,针对发射系统改进问题需要就发射程序的执行时间和执行效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确实提升发射系统的执行效率,一旦发现其中存在输出功率较低的问题必须及时予以改进。

1 调频发射系统简介

对于调频发射系统而言,发射机的使用主要是从低频信号处理方面来实现对高频电波的有效传送,而这一过程中显然其中心频率是核定不变的,在一定带宽的影响下来应用无线发射达到对电磁破辐射有效调控的目的。这一系统当中针对音频信号的放大问题着实体现出高频载波的振荡效果,而其中针对某些参数的计算也需要通过调制来得到确切的数值。这其中若是出现信号频率不够的问题则就需要通过上变频的方式来处理其中的数据收集问题,这也是对信道频率的必然要求。但若是输出幅度不够就需要通过输出频率的方式来尽可能扩大信号的延伸距离,以此来保障功率放大器的正常使用,并在此基础上经由天线辐射促进信号的远距离传输。

由于调频发射系统不同系统环节有着截然不同的使用功能,因此在不影响到其性能指标的基本前提之下我们就需要对其中电路设计问题展开探讨。以其中的远距离调频发射器为例,若是其中的振荡环节都是通过稳定频率的石英晶体来实现,则针对高频信号的传播则显然存在着一定局限性,由于调制器一般对于固有线路的损耗都较小,因此在调制器选择方面则往往偏向于工作频率较高的调制器,这不仅能够极大地提升信号的传输效果,同时对于基本线路设计也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若是其中的输出功率问题影响到了实际信号传输效果,则这一途径对于功率放大问题也是极为有利的。通常我们在选择功率放大器时会倾向于C类功率放大器,这也是由于实际的功率影响效果,从系统改进及设计方面研究当前调频发射系统的优化问题至关重要。

2 调频发射系统的改进与设计

2.1 源代码系统优化

调频发射系统站点内的节点一般原子与节电数目是呈现出一定的比例关系的,因此我们在对原始串行程进行循环更替的过程中就需要针对其中的双回路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针对其中的静电相互作用展开明确规划,这主要是因为循环周期内的发射器往往在执行耗时方面表现出诸多局限性,而其中循环颗粒的改善对于源代码系统优化显然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从各自独立的粒子颗粒计算其中的线程,电视台调频发射系统中的序列号问题也是需要在系统优化过程中得到确切落实的重要方面。

2.2 发射任务优化

对于调频发射系统的发射任务优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存芯片的优化方面,从相同的线程板块中找寻到其中的线程管理程序,并对其中的数据传输问题展开细致分析,尽可能控制线程对于整体性能的不良影响。在数据复制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系统的核心集群缓存记忆系统在实施处理方法及数据收集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可控性特征,这也是导致其存储器内存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系统存储器与主机内存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在系统性能发挥方面显然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这对于优化存储器的共享速度显然是极为不利的。针对发射台调频系统中的主题线程同步问题也需要在系统同步功能中得到确切落实,这是提升系统线程运行效果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针对线程执行问题的解决也同样依赖于线程的执行效果,从基本的数据传输角度出发来达到最佳的数据传送效果,进而实现对系统性能的进一步优化。

2.3 功能指标完善

在调频发射系统的功能指标完善方面我们需要对其中高频载波问题进行必要的研究,这是由于高频振荡对于信号功率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针对发射机天线问题的解决势必能够从根本上促进系统功能指标的完善。从现有功率放大器的使用过程不难分析,其中针对C类功率放大器的使用往往忽视了对输出功率的考虑,这就使得功能指标实现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弊端,因此在对其中的功能指标进行完善时我们除了需要尽可能扩大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之外,还需要就其中的电压电流问题尽量控制在核定范围之内,这对于提升系统输出功率以及优化直流电源的输出效果都有积极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若是其非线性问题表现出严重的失真状态,那么我们就需要对其中输出功率进行重新调整,输出功率的变化尽可能控制在核定范围之内,合理解决非线性失真与输出功率之间的矛盾。对于电视台调频发射系统的功能指标而言,失真度问题是影响到发射系统性能指标的关键因素,因此针对其中功率消耗问题也需要在集电环节得到充分有效的验证与改进,一旦管壳出现较大的温差变化时我们就需要对其中管耗及输出功率展开精确的计算,及时解决管壳的散热问题,这对于促进调频发射系统系能的优化意义重大。

总之,调频发射系统不同环节对于整体性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针对系统工作效率的提升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其中的设计与改进环节,还需要从整体性能与功耗之间的关系出发,从系统发射距离以及系统性能改善等方面突出功率放大器的实际使用效果,这对于保证信号的准确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意义。此外,针对发射台调频发射系统的研究问题还需要从输出功率角度研究,切实解决调频发射系统失真度与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当前改进调频发射系统整体设计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陈新国,陈耕国,高厚礼.D类功放输出滤波器的优化与仿真[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4(4).

[2]王卫东,傅佑麟.高频电子电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系统与设计 第7篇

关键词:预知检修,智能决策模型,云计算,虚拟技术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企业信息化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支撑, 并具有引领企业发展的趋势。信息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的载体, 贯穿了企业的所有业务, 对企业来说, 保障其安全稳定的“持续服务”具有战略层面的意义。

然而, 信息化的发展虽然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但也导致系统更加庞大复杂, 自动化程度更高, 造成故障异常时检修难度大, 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因此, 预知系统存在的风险、提前检修、控制和降低风险是极其必要的。而自动监控技术、大数据分析平台和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为预知检修决策系统研发提供必要的支撑。

1 信息系统检修概述

1.1 信息系统检修现状

信息系统检修是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 检修方式的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

1) 事后检修。该方式属于被动式消极检修, 遵循“不坏不修”的原则, 亦称“故障检修”, 其弊端显而易见, 主要表现为: (1) 属于无计划检修, 无法预测故障发生的原因, 常因准备不足而导致恢复时间较长, 对生产影响较大; (2) 没有足够的手段或设备进行故障异常的监测, 容易因小问题、小风险造成延误而将影响扩大化; (3) 维修成本高, 很难及时控制、消除影响因素, 且对故障维修时间要求很高, 从而花费不必要的成本。

2) 定期检修。该方式属于主动式检修, 按照一定的间隔或周期进行维护、消缺、调优等维护保养检修。定期检修解决了部分故障异常的随机性, 提高了系统安全稳定性, 但因其是一种全面的、无目的的检修方式, 即无论好坏, 只依据经验或规程要求进行更换、维修、保养, 并不能完全解决系统存在的风险, 且成本较高。

3) 预知检修。该方式属于主动式智能检修, 其依据监测系统、诊断系统和决策系统的评价结果针对性地进行动态检修, 灵活性较高, 是未来信息系统检修的发展趋势, 但因实现的复杂度和技术限制, 一直发展较慢。

1.2 研究目的

1) 提高信息系统运行精益化管理水平, 提升“在线服务”能力。通过预知决策[1]系统, 可以比人为经验主义更准确、快速地确定风险点, 为维修、应急处置、方案优化、事态控制等争取时间, 并可最大限度地选择空闲时段检修, 提高可持续服务能力。

2) 预知风险, 预控风险, 降低风险影响。采用监测技术、自动诊断技术和决策分析系统, 可精确定位风险, 防止小风险扩大化, 降低或消除影响。使用先进的预测模型, 增强对未知风险的发现能力。

3) 基于状态监测的设备可靠性分析, 可以提供设备使用周期和利用率。可通过状态监测数据, 进行数据挖掘分析, 甄别设备健康状态, 合理安排退服役时间, 延长在运周期。

4) 动态规划系统运行特征规律, 指导检修工作。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 进行趋势分析、大数据挖掘分析, 寻找系统运行高峰期、风险时段的特征规律, 合理规划检修工作。

1.3 难点和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监测技术、故障诊断和定位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 为“预知检修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但同样存在一些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预知检修能力能否推行, 决策层的支持是首要的。预知检修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决策系统的技术实现, 带有浓厚的“管理特质”, 其目的是通过分析决策结果确定“检修计划”, 代替过去盲目的强制性检修, 对过度检修和检修不足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 但其“预测”的本质特征需要决策层具有一定的决断力。

2) 预知检修的效能受制于配套保障体系的支撑能力。预知检修只解决了发现能力的问题, 并未解决检修能力, 能否建立与之配套的检修决策机制、备品备件保障、业务流程保障、后勤保障等支撑体系, 将直接决定其效能。

3) 预知检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渐进式推进实施。决策分析准确度的影响因素很多, 要做到准确决策是比较困难的, 科学合理地实施对预知检修工程的推进尤为重要。

4) 预知检修需要更高的技术支撑。本质上, 预知检修是对人工决策的“技术实现”, 其决策能力除了受决策模型限制外, 还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撑, 包括监测技术、故障诊断和定位技术、 (大) 数据处理技术以及高性能分析处理等基础支撑系统的建立和良好应用。

2 系统平台架构设计

2.1 总体需求

预知检修决策的基础数据通常来自于不同信息系统的“共享数据”, 但这些信息系统因建设标准不一、数据成熟度不同等客观原因, 导致数据的共享和利用存在诸多难题, 包括: (1) 数据来源多样, 存储方式多样; (2) 数据结构异构[2], 标准不统一; (3) 数据管理分属不同的系统或部门。因此, 构建检修决策分析所必需的“数据资源池”是首要任务, 其必须满足的要求如下。

1) 允许各种自治系统数据高度自治, 并可以很容易地建立各类数据源的云数据描述。

2) 允许数据源加入、退出的独立性和随机性, 并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不受损害。

3) 支持对各类数据的实时抽取、转换、运算、重构、再生等主要过程。

4) 支持对海量级大数据的实时运算和离线运算。

2.2 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 可以将巨大的系统池连接起来提供各种IT服务。简单来说,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服务的、可扩展且灵活的、具有共享属性的系统架构。Google、亚马逊、阿里巴巴、百度等著名IT巨头都大量使用了云计算平台和技术, 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因此构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平台有着现实的技术支撑。本文将采用云计算基础架构相关技术规划系统平台。

在云计算技术中, 一项核心的技术就是“虚拟化”, 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 基本含义包括3层: (1) 虚拟化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的资源; (2) 经过虚拟化后的逻辑资源对用户隐藏了不必要的细节; (3) 用户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实现其在真实环境中的部分或全部功能。虚拟化的这种思想和特点, 决定了其在解决异构数据、自治数据的共享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2.3 总体架构设计

预知检修决策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DSS) , 主要架构分为基础支撑平台、数据层、应用层3部分。典型的系统逻辑架构如图1所示。

1) 基础支撑平台。包括网络、主机、存储、数据库等基础支撑平台。在具体实现时, 可以采用传统的技术架构, 也可以使用云计算思想和技术, 完全或部分采用基础设施即服务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 S) [3,4,5,6]技术, 实现主机虚拟化、主机集群、服务资源自动分配、存储虚拟化。云技术基础平台架构如图2所示。

2) 数据层。包括基础源数据、清洗过的数据仓库和ODS数据。该层主要通过ETL技术、虚拟化技术进行数据的抽取、清洗、加工、存储, 按照ODS、数据仓库、数据集市等方式进行重组、存储。同时, 该层也对一些建模数据、知识库、检修数据等进行存储管理。该层主要支撑应用层的建模挖掘分析。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综合网管、设备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缺陷管理等基础系统, 数据类型包括监控、预警、设备、缺陷、故障、知识积累等基础数据, 共同为决策分析提供源数据。

3) 应用层。采用模型理论建立决策分析模型, 进行数据挖掘分析, 结合知识库形成决策建议。具体实现时可以采用将应用作为服务的相关技术。

2.4 虚拟化技术构建数据层

为了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保持平台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以及开发的经济性, 综合考量, 该平台的实现将采用虚拟化技术[7], 严格来说, 利用虚拟化的设计思想, 对数据层进行特殊化的2层设计。数据层结构如图3所示。

1) 高度自治的数据源层。支持数据源的注册, 并通过各种方式集成, 支持各种数据重构和再组织, 形成数据共享池。数据源的动态配置在此层实现, 用户无需事先定义好的结构、方式就可以访问关心的数据, 查看数据结构等信息, 屏蔽了底层支撑系统, 可以方便地通过映射、重组等对数据进行利用, 与本地数据使用相同。

2) 虚拟化数据层。此层为支撑决策应用, 按照一定规则定义各类信息主题, 包括原数据经重组后的数据、应用决策模型产生的支撑数据2部分。在该层, 对原数据的管理采用了异构数据元数据处理技术, 即元数据不事先定义, 而是根据注册数据源由平台抽取后建立, 同时也支持自定义元数据。

2.5 功能模块设计

2.5.1 基本功能

预知检修决策系统是依赖决策模型, 利用各系统的静态数据、动态数据进行决策的信息系统, 其复杂度与专家系统的实现程度有关, 但其应具备数据资源管理、基本台账管理、检修计划管理、决策模型管理、知识库管理、系统维护管理等基本功能。

2.5.2 功能描述

1) 基本台账管理:存放需要分析的信息系统对象, 包括对象名称、子对象组成、基本属性、拓扑信息等。数据主要来源于其他系统或用户自定义, 但部分关键属性不能自动更新, 只能自定义, 如对象名称、关联关系、拓扑等, 需要依据各个决策模型来建立。

2) 数据资源管理:管理数据源层和虚拟数据层, 包括注册管理、元数据管理、数据集成管理、数据仓库与集市管理等。

3) 检修计划管理:依据数据分析完成, 确定检修计划, 包括检修名称、类别、时间、检修内容等信息, 可动态生成。

4) 决策模型管理:根据确定的分析目标, 建立分析模型、分析算法等, 是决策系统的核心模块。

5) 知识库管理:存放或定义基础决策信息的知识库, 如缺陷定义、分类、典型事例、典型评价规则等。一般通过某种规则进行数据挖掘后形成, 部分通过人工输入方式建立。

6) 系统维护管理:主要指对权限、用户、配置、元数据等的管理。

2.5.3 外部接口

系统需提供对外开放的、标准化的接口, 可以采用XML、Web Service等通用接口或成品ETL套件。

2.5.4 系统实现

为提高系统的适应性, 保持先进性, 系统的基础架构将采用大数据计算、存储、分析的虚拟技术、云技术等。具体实现与一般大数据分析系统无异, 这里不作过多论述。

3 关键决策模型

预知检修是依据专家分析系统模型来预测的, 是应用诊断模型[8,9]产生的可能结果来生成检修建议的, 是系统的核心。但模型的建立、训练、验证是一门高级学术研究, 这里对部分模型进行简单介绍。

3.1 基于经验规则的诊断模型

该模型[10]基础是把专家的经验用规则形式进行描述, 将征兆与潜在风险相联系。诊断规则搜索的过程, 就是对专家行为的模拟。该诊断模型经长期发展应用, 可以使用可信度方法、证据方法、贝叶斯方法等实现对问题的诊断。该诊断方式“基于经验”, 对新问题的适应性较差, 对单一的简单系统极为有效, 但对于结构复杂、关联关系多样的系统会出现漏诊现象。经验规则诊断流程如图4所示。

3.2 基于范例的推理诊断模型

范例诊断模型[8,11]实际上是一种利用经验推理的分析技术, 适用于理论模型和领域知识不完整但经验丰富的决策问题。通常情况下, 人们遇到新问题时总是进行回忆, 找出几个与新问题特征相近的案例, 然后把有关信息和知识引用到新问题处理过程中, 完成问题诊断。其核心是经验知识库的建立与检索匹配技术。该诊断模型使用的主要检索技术包括模糊数据检索算法、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检索算法、综合检修算法等。范例推理诊断流程如图5所示。

3.3 基于模糊逻辑的诊断模型

故障诊断是通过研究故障与征兆之间的关系来判断状态的, 由于语言的描述及信息的不完整等带来模糊属性, 导致对可能的故障很难做到精确的数据描述, 结论是模糊的。模糊逻辑[9]提供了表达和处理模糊逻辑概念的机制, 能够处理故障诊断中的不确定信息和不完整信息。

模糊诊断方法[8,10,11]是利用集合论中的隶属函数和模糊关系矩阵的概念来解决故障与征兆之间的不确定关系, 该方法的前提是构造隶属函数, 目前有2种实现方法:一种是先建立故障现象与故障征兆之间的模糊矩阵, 再通过模糊方程进行故障诊断;另一种则是先建立故障现象与故障征兆的知识库, 然后进行模糊逻辑推理。

4 结语

预知检修决策系统是采用云计算技术和思想设计的一种“大数据分析挖掘”专家决策系统, 通过预测, 预知可能的检修。本系统设计主要特征有3个方面:采用虚拟技术, 实现数据共享;采用云计算技术架构, 满足海量运算分析;采用面向SOA方式构建Saa S层, 所有决策模型可以方便地增加, 即采用APP形式的开放式服务架构。该平台的设计对于预知检修决策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张道银, 张小飞.智能变电站故障诊断技术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3, 11 (7) :42–44.ZHANG Dao-yin, ZHANG Xiao-fei.Research on fault diagnosis technology for smart substations[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2013, 11 (7) :42–44.

[2]宋峻峰, 张维明, 肖卫东, 等.基于元数据的同领域异构数据管理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 41 (14) :168–171.SONG Jun-feng, ZHANG Wei-ming, XIAO Wei-dong, et al.Research on metadata based heterogeneous data management in the same domain[J].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2005, 41 (14) :168–171.

[3]李莉, 廖剑伟, 欧灵.云计算初探[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0, 27 (12) :420–424.LI Li, LIAO Jian-wei, OU Ling.Cloud computing:an introduce[J].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 2010, 27 (12) :420–424.

[4]赖菲, 王智微, 葛新, 等.发电集团数据中心云计算应用研究[J].电力信息化, 2013, 11 (1) :25–26.LAI Fei, WANG Zhi-wei, GE Xin, et al.Applied research on data center cloud computing for power generation groups[J].Electric Power IT, 2013, 11 (1) :25–26.

[5]刘正伟, 文中领, 张海涛.云计算和云数据管理技术[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2, 49 (S1) :26–31.LIU Zheng-wei, WEN Zhong-ling, ZHANG Hai-tao.Cloud computing and cloud data management technology[J].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2, 49 (S1) :26–31.

[6]陈全, 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应用, 2009, 29 (9) :2562–2567.CHEN Quan, DENG Qian-ni.Cloud computing and its key techniques[J].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09, 29 (9) :2562–2567.

[7]陈雅莉, 马勤, 陈春华.虚拟化自治多源异构水文信息资源组织研究[J].水文, 2010, 30 (5) :12–15.CHEN Ya-li, MA Qin, CHEN Chun-hua.Research on virtualization organization of self-governing and heterogeneous multi-source hydrolog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s[J].Hydrology, 2010, 30 (5) :12–15.

[8]杨叔子.基于知识的故障诊断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

[9]王长琼, 孙国正.故障诊断的智能模型研究述评[J].水利电力机械, 1998 (3) :9–11, 62.WANG Chang-qiong, SUN Guo-zheng.A review of intelligent models for fault diagnosis[J].Water Conservancy&Electric Power Machinery, 1998 (3) :9–11, 62.

[10]杨苹, 吴捷.复杂系统故障诊断综述[J].测控技术, 1998, 17 (2) :8–10.YANG Ping, WU Jie.Fault diagnosis for complex system[J].Measurement&Control Technology, 1998, 17 (2) :8–10.

系统与设计 第8篇

1.1 系统目标。

系统的目标是在深入的用户调查的基础上, 根据用户的要求和特点而确定。从应用者的角度看, 地理信息系统只是解决某一 (类) 特定的问题的工具, 因此, 一个可运行的应用型GIS系统的目的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描述, 它确定了应用型GIS的研究应用范围和性质。

基础测绘系统目标是在建立基础测绘数据的基础上,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紧密结合基础测绘的业务流程, 实现房产基础测绘行业的科学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管理, 从而达到多方受益的目标。

从长远的观点看, 基础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将是整个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 也是整个城市信息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本系统采用标准的、开放的Client/Server结构, 为进入整个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开放的接口。

1.2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根据系统工程的设计思想, 基础测绘地理信息系统满足实用性、可靠性、完备性、科学性、规范性、经济性、可扩展性和开放性等设计原则, 具备数据采集、管理、处理、查询、编辑、转换、分析和输出等基本功能, 其数据类型、编码和图形符号符合现有的国家和行业规范, 能够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无缝链接。

1.3 数据库概念化设计。

数据库概念化设计是从抽象的角度来设计数据库, 这种信息结构设计是从用户的角度对现实世界的一种信息描述, 它独立于任何DBMS软件和硬件。概念设计的结果是对现实世界或地质实体的信息化概念模型。它是由构造实体的基本元素以及反映这些基本元素之间联系的信息所组成。

概念结构独立于数据库逻辑结构, 也独立于支持数据库的DBMS。它是现实世界与机器世界的中介, 一方面能够充分反映现实世界, 包括实体和实体之间的联系, 同时又易于向关系、网状、层次等各种数据模型转换。它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真实模型, 易于理解, 便于和不熟悉计算机的用户交换意见, 使用户易于参与, 当现实世界需求改变时, 概念结构又可以很容易地作相应调整。因此概念结构设计是整个应用型GIS数据库设计的关键所在。

1.4 数据库逻辑设计。

数据库结构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核心, 应用型G工S设计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反映某一研究区有关的数据, 按所需求的数据逻辑结构组织成符合某个特定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式的过程。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是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工具和环境, 将对现实世界抽象得到的概念模型转换成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 用逻辑数据结构来表达概念模型中所提出的各种信息结构问题, 并用数据描述语言描述出来。因此, 逻辑设计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基础。其目的是要规划出整个数据库的框架, 回答数据库能够做什么的问题。通过逻辑设计形成的相应数据库的数据模型应该独立于系统物理结构, 使用者基一于这种逻辑设计可随时组织自己的应用问题和分析模型, 并且面向应用, 易于为用户维护。

1.5 数据库物理设计。

数据库物理设计的任务是使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能在实际的物理存储设备上得以实现, 建立一个具有良好性能的物理数据库。数据库物理设计主要解决以下3个问题:恰当地分配存储空间;决定书记的物理表示;确定存储结构。

存储空间的分配应遵循两个原则: (1) 存取频率高的数据存储在快速、随机设备上, 存取频率低的数据存储在慢速设备上; (2) 相互依赖性强的数据应尽量存储在相邻的空间上。

数据的物理表示可分为两类:数值数据和字符数据。数值数据可以用十进制形式或二进制形式表示。通常, 二进制形式占用较少的存储空间。字符数据可以用字符串的方式表示, 有时也可以利用代码值的存储代替字符串的存储。为了节约存储空间常常采用数据压缩技术, 这在设计地理数据库时尤为重要。存储结构的选择与应用要求和数据模型有密切的联系, 对批处理应用的数据, 一般以顺序方式组织数据为好;对于随机应用的数据, 则以直接方式或索引方法比较好, 同时用指针链接法建立数据间的联系。物理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与选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关。设计中应根据实际需要, 选用系统所提供的功能。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的物理实现方法有物理链接、指针、目录和位图等几种形式, 关系模型其物理表示可简单归结为将各个关系组织成文件。

2 功能设计

应用型GIS是在一定的工具型GIS基础上, 经过二次开发而得到的适合于一定应用目的的GIS系统。因此, 它基本上继承了工具型GIS所提供的所有基本功能。所以应用型GIS的功能设计重点并不在于对基本功能的设计和编程, 而是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 对解决特定应用目的而进行的功能分析, 选择合适的工具型GIS功能并对其具体化, 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2.1 工程项目管理功能。工程项目管理包括三个大的功能:新区测绘、修测补测和屏幕数字化。

(1) 功能划分 (如图1) 。

(2) 功能描述 (如表1) 。

2.2 控制点管理功能。

(1) 功能划分 (如图2) 。

(2) 功能描述 (如表2) 。

2.3 数据管理与维护功能。

功能划分:如图3。

2.4 制图输出功能。

图形输出是基础测绘系统的主要输出手段。它读取ARCGIS的各种输出数据, 进行版面编辑处理、排版、图形整饰, 最终在各类输出设备上得到图件。

2.5 系统管理。

基础测绘地理信息系统采用Visual Basic6.0可视化开发工具, 结合ESRI公司的ArcObjects对象组件库以及数据库平台Oracle, 采用Client/Server模式进行开发。本系统实现了GIS的大部分常用功能, 展现了ArcObjects开发的应用前景。当然本系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数据量大时, 程序的运行速度有待进一提高, 现在还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中。

摘要:为了适应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新形势, 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 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 保障房地产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适时推出以GIS为基础的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是大势所趋。主要探讨房地产基础测绘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功能设计。

关键词:房产基础测绘系统,总体设计,功能设计

参考文献

[1]赵波.GIS与数字地球[J].测绘工程, 2000, 6 (2) 。

电视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功能设计 第9篇

关键词:切换器,主控制器,接收解码器

1 工作原理

本系统属于单机型微机控制器, 可以输入16路视频信号, 每个云台及摄像机镜头有一个接收解码器来控制。接收解码器接受主控制器传来的串行控制码, 并解码控制云台及镜头的动作。控制动作包括云台的上、下、左、右转动, 镜头的光圈大小, 聚焦远近, 变焦进出等。主控制器有一组面板开关即互锁型进行手动切换, 另一组面板开关即自锁型决定那一路摄像机参与自动切换, 另有4个互锁型开关决定自动切换的定时级别, 主控制器还有一个小键盘对其一路信号的云台进行控制及对摄像机镜头的焦距进行调整。另外, 主控制器有两组数码显示器分别用于自动切换和手动切换。自动切换用于定时巡回监视16个监测点, 手动切换用于随机监视某一个监测点, 并对某一监测点进行云台控制及镜头调整。系统上电后, 自动切换电路开始工作, 定时巡回切换某一路摄像机与自动切换监视器相连, 同时主控制器数码显示器显示自动切换的摄像机号。这时, 操作员可以通过手动切换开关切换某一路摄像机与手动切换监视器相连, 同时显示手动切换的摄像机号, 并可通过键盘对云台及镜头进行控制及调整。如想改变自动切换的定时时间, 可通过定时开关实现;如想在自动切换队列中增加或减少某一路或几路摄像机, 则通过自动切换开关实现。系统硬件构成控制设备的硬件系统由切换器、主控制器及接收解码器3大部分构成。

2 切换器

切换器通过主控制器发来的切换控制信号, 实现自动或手动切换过程中16选1的切换功能。由二分器、钳位及低输出阻抗电路、集成模拟开关、高输入阻抗及放大电路组成。由于一路视频信号可能同时被送到手动切换及自动切换监视器上, 所以要用二分器分配出两路视频信号接入模拟开关电路。为防止视频信号调制上低频干扰, 对对每一路视频信号要加一钳位电路。钳位电路要求后级输入阻抗要高, 模拟开关要求前级的输出阻抗要低。这样, 在其中间加一射级跟随器, 降低输出阻抗。在集成模拟开关的后面加一高输入阻抗电路, 由于模拟开关的输入损耗, 切换后信号电压减小, 为保证输出信号幅度有1VP-P用深负反馈宽带放大器将信号放大, 再经75欧输出匹配电路输出。这里选用4片8选1的CD4051集成模拟开关构成两套16选1的切换电路以实现自动和手动切换。

3 主控制器

主控制器是由8031单片机系统构成, 程序存储器使用2764, 通过4片244三态缓冲器读入自动和手动开关的开关量, 切换控制信号的输出由273锁存。通过8031的P1口送4个数码管的显示数据, 通过125总线缓冲器读入键盘行码, 通过273锁存器送出数据显示。为防止二者串扰, 在扫描键盘时, P1口送OOH以关断显示。

4 接收解码器

接收解码器也由8031单片机系统构成, 通过244读入本地地址, 通过8031的P1口及P3.1及P3.3口送出云台及镜头的控制信号, 云台及镜头的驱动电路通过继电器构成, 为防止解码器受干扰出现软件故障, 加一软件故障诊断自动复位电路, 该电路由两个单稳 (74LS123) 组成。当程序正常执行时, 由P2.6不断输出正脉冲, 使电路不产生复位信号, 当程序执行不正常时, P2.6不输出正脉冲, 自动复位电路使8031复位, 使程序执行恢复正常。通过解码器的串行通讯口想主控制器的串行通讯口发送串行控制码, 主控制器为发送方式, 各解码器为接收方式, 主控制器、解码器通讯方式为总线型连接的8031多机通讯方式, 各解码器可直接挂接在总线上。系统软件设计软件设计包括两部分, 即主控制器和接收解码器的软件设计。主控制器的程序设计主要包括主程序设计、串行通讯程序设计、显示程序设计、键盘扫描程序设计、串行控制码形成程序设计和自动切换程序设计等。由于主控制器要同多个接收解码器进行通讯, 所以串行通讯为多机通讯方式, 数码显示为动态显示方式, 所以显示程序要设计成通用子程序, 要显示的数据放在固定的数据区内, 系统可在任何时候调用显示子程序进行显示。键盘为动态扫描方式, 所以键盘程序要有键盘扫描判决子程序, 根据键盘按键情况形成串行控制码, 并调用串行发送程序发出该串行控制码。自动切换程序根据自动切换开关及定时开关的情况定时进行自动切换。

主程序的主要功能为:

a.进行动态显示;b.读切换开关, 对于自动切换开关, 要把开关状态送到数据区供自动切换程序使用, 对于手动切换开关要实时进行视频切换;c.读定时级别开关, 根据开关情况设定8031定时器, 以便定时进行自动切换;d.进行键盘扫描, 根据键盘情况调用形成串行控制码形成程序, 形成串行控制码并发出。接收解码器的软件设计主要有主程序设计、串行通讯接收程序设计和串行控制码解码程序设计等。由于接收解码器只接收来自主控制器的串行控制码, 所以串行通讯只接受且为多机通讯方式。串行控制码解码程序根据所接收到的串行控制码, 形成电动云台及变焦镜头的控制信号, 并送出进行控制。

主程序的功能主要是读取本机的地址码, 在多机通讯中使用, 对串行通讯进行初始化, 向软件故障诊断自动复位电路发出正脉冲。

5 结论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视机监控系统的控制设备基本上都是由计算机控制系统来构成的。本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对云台的控制, 实现电视信号的切换, 通过串行通讯实现主控制器对各接收解码器的控制, 采用8031单片机构成一个低成本、通用型的电视监控系统

参考文献

[1]《稳健性设计》北京理工大学曾凤章教授编著, 兵器工业出版社出版

[2]《新技术新工艺》1997年第三期

系统与设计 第10篇

关键词:OA系统,电子公文,公文交换

1 概述

在政府的日常工作中, 经常需要办理和制发文件, 这些文件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 称之为公务文件。

目前, 世界上各国政府都在积极进行电子政府的建设, 公文经过信息化系统处理后形成的文件被称之为电子公文。

传统公文处理流程依靠人为推动运转, 整个流程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 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在公文处理的质量与时间上无法实现总体把控。同时, 传统纸质公文在信息流转与共享上受到很大的限制。随着单位办公对运用办公自动化技术解决公文办公的要求越来越高, OA系统目前被广泛运用于解决电子化办公的要求。

OA系统在公文流转中的应用, 可以实现公文流转的自动化, 每个环节都可以在OA系统中进行, 甚至可以根据OA系统设定的公文流转自动化推进, 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在公文上, 完成公文的办公流程, 保证公文的实效性, 同时工作人员可以实时跟踪公文状态, 比通过智能提醒方式进行提醒催办, 调高办公效率。

OA系统不但可以规范公文处理流程, 同时对公文的各个细节也实行规范化管理, 比如规范公文版式:标题、正文、文种等。特别重要的是, OA系统自身还可以实现电子公文全企业内的共享。

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 不同单位和部门往往采用了不同公司开发的OA系统, 同时由于单位涉密工作的需要, 在实现跨地域跨部门单位间公文交互的问题往往不是通过原有单位OA系统的改造来实现。因此, 具有统一安全性规划, 并且和原单位OA系统分离的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应运而生。

通常常用的做法是在原有的OA系统中进行拟文、办文、定稿等公文流转的过程, 定稿后的电子公文转换成版式文件, 进入到电子公文交换系统中, 经过盖章、签发、发送后, 将电子公文发送到相应接收单位。接收单位的电子公文交换系统收到公文后, 将电子公文打印、脱密后转入到本单位OA系统中, 进行收文登记和进一步处理。

由于OA系统和电子公文交换系统作为独立的系统, 经常由不同的建设施工单位进行建设, 并且不同OA系统内部使用的公文内容与格式也不尽相同, 因此, 如何将不同的OA系统与电子公文交换系统进行集成往往成为电子公文在跨地域跨部门单位间共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2 问题背景

在电子政务水利信息化的工作方面, 目前, 黄河水利委员会实现了公文运转电子化管理, 可以对电子公文在收文办理、发文办理的登记、审核、拟办、运转等环节进行管理, 实现了公文查询、存储和流转管理的电子化。

黄委综合办公系统是黄河水利委员会机关各级单位在日常办公中使用的公文收发, 起草、流转和处理的综合性自动化办公系统, 实现了电子公文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委机关各部门间的流转与办理, 做到了无纸化办公, 提高了办公效率。

然而, 部分黄河水利委员会附属单位也独立建设有各自内部的OA系统。目前, 这些单位和黄委委机关间公文的交换是通过黄委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完成的。

黄委委机关和部分拥有OA系统的委属单位在跨部门间发送公文时, 首先需要利用各自OA系统起草并生产相应的待交换公文文件, 然后在黄委电子公文交换系统中将OA系统或手工成文后的各种格式 (如DOC/S2/S92等) 的电子公文文件, 利用方正Apabi Maker转换为电子公文标准格式CEB类文件。之后, 利用电子公文交换系统进行上传、签发、加密、盖章和发送。收到公文的单位, 利用电子公文交换系统进行签收、打印和脱密, 这些跨部门的外单位公文目前还不能够自动进入各自单位的OA系统中进行自动化的流转处理。

为了提高公文在单位间流转的效率, 有必要通过信息化集成技术, 分别由黄委各类OA系统建设管理单位实施建设与黄委电子公文交换系统进的功能性集成工作。从而可以实现:

(1) 公文从OA系统到的黄委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的操作上传;

(2) OA系统对黄委电子公文交换系统中待办公文的自动接收。

3 解决方案

具体来说, 可以开发电子公文自动交换服务完成电子公文在黄委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和黄委各级单位OA系统自动交换电子公文的功能, 从而实现OA系统与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的集成。图1介绍了电子公文自动交换服务具体的功能组成:

电子公文在黄委各级单位OA系统和黄委电子公文交换系统间进行交换时, 分为公文上传到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的过程和公文从电子公文交换系统中接收的过程。

首先, 在公文上传到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的过程中, 依照黄委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的标准要求, 电子公文自动交换服务可以将OA系统中的公文自动组装成为XML文件。组装完成后, 电子公文自动交换服务将XML文件通过基于http协议的传输过程发送到黄委电子公文交换系统中。公文发送完成的过程中, 电子公文自动交换服务可以记录公文的发送事件和发送成功与否的日志。在公文从电子公文交换系统中接收的过程中, 电子公文自动交换服务依照各OA系统的电子公文格式, 将收到的XML文件进行解析。在公文接收和解析的过程中, 电子公文自动交换服务可以记录公文的下载以及解析事件日志。表1概括出了电子公文自动交换服务的功能点。

在部署的过程中, 黄委机关与各级委属单位电子公文自动化交换服务采用分布式的应用部署架构方式。图2描述了利用电子公文自动化交换服务集成OA系统与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的整体系统集成部署架构。

如图2所示, 黄委委机关OA系统, 山东局OA系统, 河南局OA系统, 水文局OA系统和其他委属单位已建或待建OA系统分别通过分布式部署的电子公文自动化交换服务与已建的黄委电子公文交换系统进行电子公文的交换。

具体来说, 各单位已有或待建的OA系统首先需要按照黄委电子公文交换系统规定的电子公文交换格式, 通过各单位自行开发的电子公文自动交换服务对电子公文进行格式编辑处理, 然后通过电子公文自动交换服务提交到黄委电子公文交换系统中进行分发。

电子公文交换系统收到公文后, 可以通过各单位自行开发的电子公文自动交换服务将电子公文直接下发到各单位的OA系统中。

4 实施结果

目前, 实现黄委委机关综合办公系统与黄委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的自动化交换服务已经开发部署完成。通过运行结果来看, 该服务实现了:

(1) 公文从黄委委机关综合办公系统到的黄委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的操作上传;

(2) OA黄委委机关综合办公系统对黄委电子公文交换系统中待办公文的自动接收。

图3展示了黄委委机关综合办公系统与黄委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的自动化交换服务部署实施后, 黄委委机关综合办公系统通过自动化交换服务向黄委电子公文交换系统上传下发公文的统计情况。

5 结束语

开发的电子公文自动交换服务实现了OA系统与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的集成工作, 提高了OA系统与电子公文交换系统间公文上传与下发的效率, 避免了大量的人工拷贝工作。在OA系统中对发送公文选择后, 通过点击发送按钮, 可以实现公文的格式标准化转换 (按照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的规定标准) 以及向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的自动上传。同时, 服务部署后, 在电子公文交换系统中通过选择下发单位和公文文件, 可以自动的将公文下发到相关单位的OA系统中。

自黄委委机关综合办公系统与黄委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的自动化交换服务部署实施三个月以来, 大大缩短了黄委机关部门向委属单位下发公文的处理时间和黄委机关部门通过电子公文交换系统接受委属单位文件的时间, 节约了人力成本。

参考文献

[1]杨健, 杨斌.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的设计实现[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9 (03) :32-34.

[2]刘刚, 邓飞其.电子公文交换系统OA接口平台设计研究[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2009 (Z2) .

核心银行系统架构设计与选型 第11篇

【摘要】通过分析国内外核心银行系统的现状、考虑未来银行业务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提出一些核心银行系统架构的设计原则及进行核心银行系统选型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核心银行系统、架构设计、soA、大前置

【中图分类号】TP3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112-01

随着外资银行在中国不断开展业务,中国的银行业面对日趋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核心银行业务系统的架构设计是否合理,对于加强银行业务操作的管理和控制、保留优质客户、银行规避风险和降低风险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核心银行系统发展现状

(一)核心银行系统的定义

核心银行系统是银行业务系统的交易处理的中心,大家所熟知的存款、贷款等业务的操作都是要在核心银行系统中完成的。核心银行系统的范畴包括:客户管理、储蓄、贷款、代理产品、支付结算产品、会计账务处理、总账、批量处理等。

(二)国内核心银行系统的发展历程

核心银行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自动的会计系统,核心系统是信息化的会计系统。第二阶段是指自动的交易系统,系统是自动生成的数据系统。第三代系统是指“一本帐”和“一个中心”,以客户为中心,集成了交易处理、产品创新、客户信息管理等多种应用集群。针对目前核心业务系统越来越复杂,有的架构设计师提出了“瘦核心”概念。

二、核心银行系统架构设计

(一)架构设计分析

核心银行系统的架构设计目前有:面向"SOA"的架构设计、基于J2EE架构的B/S结构设计、以“业务、语义、服务”三层架构设计、基于大前置架构设计。下面就四种架构进行简单描述:

面向“SOA”的架构设计:这是一种以“业务驱动服务,服务驱动技术,服务为中心”为原则的架构设计。面向服务的架构体系是目前最流行的架构体系,它为企业的IT架构提供了充分的灵活性和标准性,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并降低成本,银行内部的不同的应用系统通过SOA实现协同工作。

基于J2EE架构的B/S结构设计:C/S结构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层架构设计,尽管能有效降低网络通信和服务器的处理量,但升级系统客户端程序比较复杂,且也容易受连接数及网络情况的限制。这样基于J2EE架构的B/S结构(注:“浏览器”和“服务器”两层)就很有吸引力,它简化了客户端程序,能有效进行权限管理并保护数据平台。

以“业务、语义、服务”三层架构设计:负责处理用户的业务请求的是业务层,它是核心系统的应用平台,包括客户信息管理、多维度的管理信息等,并产生相应的服务需求描述。核心银行系统对外提供服务都是服务层定义和发布的。语义层的功能是实现业务和系统的语义信息进行交换,提供需求与实体会话的语言界面。

大前置的架构:采用“高内聚低藕合”的设计原则并在企业应用集成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一个综合前置系统,实现银行各应用系统的有效集成,这种架构设计的优点是方便应用系统模块的修改和新增,这也符合“瘦核心设计思想”。通过提供统一的接口标准,实现与银联系统、支付结算、信贷管理系统的实时交互。

(二)架构设计原则

分析国外先进核心银行系统发展历程和现状,对比现代国内外各银行的核心银行系统建设,归纳一些设计原则:

第一,参数化设计。将一些成熟的业务产品进行抽象,提取相同的产品基本要素作为参数,通过组合参数并进行配置快速开发新的业务产品。该设计思想,减少了产品变更的范围,增加了产品组合灵活性,是目前较先进的设计思想之一。

第二,会计独立。核心本质就是实现“全行一本帐和大会计”的思想,系统由独立的子系统完成会计处理功能,采用最新的会计科目,并为会计准则的变更预留接口。

第三,以客户为中心,面向服务的设计思想。通过建立专门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对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比如利率、费率等,从而能实现利率市场化。

第四,全行统一柜员的管理。通过采用柜员卡系统实现全行柜员号统一,可以在不同的系统或角色中使用,也可以跨地区使用,并且有丰富的授权管理来加强内控管理。

第五,安全设计要完备。如何合理、可靠、高效的实现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是系统需要建立的安全保护体系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目标是:存储传递敏感数据、防止网络交易数据的截取重发、数据库中的数据防篡改。

第六,前端系统功能弱化。尽量使营业网点的前端系统简单化,减少维护和升级的复杂度,通过控制中心的监控系统进行全面监控。

第七,模块化设计。在核心银行系统的开发设计过程中尽量采用成熟的模块,以前中后三个平台为基础,降低不同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并把大量功能重复、处理逻辑复杂的部分集成到平台中进行处理。

第八,国际化战略。目前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核心银行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国际化战略带来的影响,方便在国外开设银行分支机构,支持多语言、多币种。

第九,整体解决方案灵活设计。核心银行系统的架构要考虑技术架构的可扩展性,业务流程的灵活性,不能设计成一个大而全的产品,而应是建立灵活应用架构之上的—个整体解决方案,方便多个应用产品的集成。

三、核心银行系统的选择标准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很多银行面临核心系统的更新换代,对于如何选择国外的核心银行系统解决方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企业的战略规划

由于核心银行系统的决策会涉及到整个企业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业务战略方针的制定,因此其间需要考虑的不仅应包括公司的员工和系统,还要考虑到所有的客户。核心银行系统的决策通常是以最新的业务战略和策略为起点,不仅能推动所有的业务发展,而且还应能适应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该计划要确定在银行未来中,哪些是需要变革的关键领域,并且从市场驱动的角度来确定具体的机会。同时,那些过去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限制而被视为“受禁”的领域也应该重新评定,找到每一个关键的业务机会并将其分解为诸多要素,以便进一步确定计划中制定的目标。

(二)方案的业务功能

在确定了战略规划和业务需求后,银行就可以对照业务需求了解市场上的核心银行系统方案。这是一个业务功能适配的过程,企业可以快速地根据各个方案对业务的符合程度产生优先顺序,将那些不能严格符合业务需求的产品要在这个阶段的决策中排除。

一个好的核心银行系统方案需要提供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现有的和未来的业务需求,正是这些业务需求决定了企业的选择,因此可以说方案的业务功能是决策的首要关键。

(三)方案的技术和架构

业务的功能性需求得到满足后,需要进一步从技术水平、架构设计两方面评估核心银行系统产品。核心银行系统的技术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都必须考虑可靠性、健壮性、稳定性,并适应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具备很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系统的业务需求功能由技术手段来实施,构成整个核心银行系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核心银行系统的组成可能来自不同供应商提供的不同组件,也可能所有的组件由一个供应商集成和协调在一个特定的技术平台上,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要认真考虑系统的集成性、兼容性、可维护性、安全性、性能和成本的问题。

(四)厂商的选择

银行在选择业务符合程度较高的产品之前需要对产品的供应商进行审核与评估,遵循“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并重”的原则。首先,确认厂商具有一套稳定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及具备提供银行所需产品的能力;其次,对产品进行价值与成本分析,通过招标或价格谈判实现成本节约;最后,确认厂商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在确定的时间内向银行提供产品。

四、总结

系统与设计 第12篇

随着我国宽带提速和在线培训软件的逐渐成熟,远程教育正全面应用于市政设计行业的日常培训之中。远程教育包括很多环节,其中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在线考试。目前中南市政院的各种培训考试还是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出题、考试、阅卷、统计都靠人工完成,组织一次考试不仅流程繁琐,而且考试质量也不高。传统的考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考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一套在线考试系统,以提高出、阅卷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考试质量。在线考试系统不仅同时可以组织多场考试,而且考生可以随时进入考场,试卷生成、批阅和成绩的显示、统计都会在后台自动完成,出、阅卷人员所要做的只是设计试题。正是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开发设计了一套在线考试系统,使其在中南市政院的各类考试中发挥高效、便捷的作用。

1系统设计

本文以中南市政院在线考试系统为例,介绍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本系统采用三级用户模式,即超级用户、出卷人员、普通考生。其按功能模块划分,主要分为4个子模块,即用户注册模块、超级用户模块、出卷人员模块、普通考生模块,整个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1.1超级用户模块

超级用户能对题库、科目、用户、考试记录、部门等数据进行管理,同时还可以制定和批准考试计划,发布和批准考试新闻。

(1)题库管理。

超级用户可以对试题库进行分科目、分类型管理。如果要录入试题,需要先选择试题所属科目,再选择试题所属类型。增加一道试题后系统会显示增加成功,并提示超级用户继续增加同科目、同类型的试题。超级用户还可以对试题进行修改和删除。

(2)科目管理。

超级用户可以添加或删除科目。

(3)用户管理。

超级用户可以添加、删除、修改其他用户的个人信息,发放、修改、收回用户权限。

(4)发布考试新闻。

超级用户可以发布考试新闻,用文本编辑器修改新闻的格式、字体,并能根据需要插入图片,在此之后可以选择其他超级用户来批准新闻,一旦发布的新闻记录不管其最终发布成功与否都不能删除。

(5)考试记录管理。

超级用户可以查询考试记录,包括分科考试成绩,按不同方式的考试成绩统计,考试的参加情况等,同时还可以查询未经批准的考试记录。考试成绩的统计有参加此次考试的总人数、优秀人数、及格人数、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总分、及格率、优秀率等数据。

(6)考试计划制定。

超级用户可以自行选择考试科目,设定卷面总分,试卷的题型、题量、分值的分布,考试时间及有效期,选择参考人员,最后确定考试计划的批准人,其制定界面如图2所示。

(7)考试新闻浏览。

超级用户可以浏览考试新闻,查询未浏览考试新闻的考生。

(8)部门管理。

超级用户可以添加、删除部门名称。

1.2出卷人员管理模块

出卷人员没有超级用户所拥有的批准考试计划和新闻、部门管理、用户管理等权限,而只有查询考试成绩和统计、发布考试新闻、管理科目和题库、制定考试计划等权限。

1.3普通考生在线考试模块

普通考生能参加考试,查询本人考试成绩,浏览考试新闻。考生登录后,系统会自动显示所需参加的考试科目。选择科目之后,系统就会按考试计划生成试卷进行在线考试。考生通过单、复选按钮选择答案,考试结束采取考生自主提前交卷和系统到时自动收卷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实现,其考试界面如图3所示。在提交试卷之后系统会自动判卷,立即显示分数并存入数据库中。

2关键技术实现

2.1动态随机选题

为了使在线考试做到公正、规范,对于每个应试者来说,试题和题量都应是相同的,但试卷不应相同。为了实现动态随机不重复地抽取试题,需要在选题过程中每选出一题,就要在数据库中作相应的标志,以便下次不重复选出此题,试卷生成后再对数据库中的标志位复原。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的抽取方式都是相似,这里只对单选题进行说明,实现上述功能的主要代码如下:

2.2系统自动判卷

考生提交答卷以后,系统会将考生的答案同数据库中exam_database表里的正确答案进行比较,并计算出考生的得分。下面这段代码实现了考生单选试题答案与正确答案进行比较,并计算出单选题应得分数。

多选题的判断方法前面部分与单选题是相同的,但由于多选题存在少选也得分的情况,所以后续的判断方法与单选题又有很大的不同。

上述代码与单选题是一样的,必须答案的字符串result与rs(”answer”)完全相同才能得到整题的分数。

如果考生给出的答案与题库中的标准答案不完全相同,并且其长度大于或等于标准答案,则肯定是错误的,将不予给分。

如果考生给出的答案与题库中的标准答案不完全相同,并且其长度又小于标准答案,如果出现了标准答案不同的字符,则肯定是错误的,也将不予给分。

上述代码是用来处理少选的情况,系统会根据考生选择答案的数目即answercount确定if else语句的循环次数。如果考生选择了一个答案,而这个答案也是标准答案其中之一时,考生将得到该多选题分值1/4的分数。如果考生选择了两个答案,而这两个答案都在标准答案之中,但又不完全是标准答案时,上述循环语句会执行两次,考生这时将得到该多选题分值1/2的分数。标准答案是ABCD四项时,考生如果是少选的情况,则考生选出的正确选项不可能超过3个(如果是4个就是满分),这样上述循环语句最多执行3次,而考生最多得到3/4的分数,是不可能得到满分的,这样的记分方式更科学合理,相当于把一道多选题的每个选项分成等值的部分,选对一个选项得到该题1/4的分数。

判断题与单选题代码基本相同,这里就不赘述了。

3结语

本系统的目标是设计一个适合在市政设计院内联网中使用、简单高效、界面友好、功能全面稳定的在线考试系统。在系统设计之初,进行了较详细的需求分析,划分了系统的功能模块,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注意系统细节上的把握,在功能上力求做到全面,在权限控制上力求做到细致,本系统主要的特色和创新在于:①灵活地设定卷面的总分、题型、题量、分值的分布,考试时间及有效期;②实现了随机选取试题,使每位考生的试卷都不相同,考生可以在考试时间内自主交卷或者到考试时间系统自动收卷;③实现了自动判卷,特别是多选题按考生的选择情况分项给分;④实现了对每场考试的实时监控,随时掌握考生的参加情况和考分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南市政院在线考试系统已经正式投入使用,使用人员反映良好。

参考文献

[1]田民格.遗传算法在无纸化考试系统中实现随机抽题[J].三明学院学报,2007(2).

[2]涂振宇,王洪发,曾瑄.网络无纸化考试系统开发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6).

[3]陈涛.用JDBC开发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的Internet/Intranet数据库软件[J].中国计算机世界,2006(8).

上一篇:信息对称性下一篇:代码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