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开放范文

2024-08-24

封闭开放范文(精选12篇)

封闭开放 第1篇

关键词:封闭小区,街区和路网,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公共交通体系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开发, 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城市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给我国城市景观带来了巨大变化。住宅作为生活必需品、商品和投资保值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市场经济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住房配给制, 分层级的居住区规划配套体系也在大规模的土地出让制下解体。住宅及其小区环境和配套成为独立的商品单元体, 封闭式小区成为改革开放后城市居住的基本模式。

作为商品单元, 住宅品质及其小区内外部环境配套是影响住宅价格的决定因素。外部环境取决于区位, 城市中心由于交通便利及各种教育、医疗等服务配套设施完善成为住区的高附加值。小区内部的住宅质量、绿化和配套则成为小区的自身价值。这一自身价值通过封闭围合得以实现, 成为一部分居民的生活空间。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加大, 居民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区位和价位的住宅, 城市中心逐步成为高收入阶层的居住空间, 而城市外围边缘区则集聚了大量的中低档居住小区。遍布城市的各种规模和形态的封闭小区成为我国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1]

二、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开放居住小区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 土地和住宅国有分配制下, 居住区的规划采用了层级式配套规划模式, 根据居住区和居住小区人口规模安排学校、医疗及商业配套服务设施。同时, 单位大院式的“工作—居住—生活”一体化单元, 使人们“足不出区, 足不出院”, 在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条件下近距离上班、上学、购物。这种单元式静态交通对城市公共道路交通影响较小。单位大院模式下形成了尺度较大的路网, 交通主要以公交车和自行车为主。

由于住宅建设严重滞后, 居民居住条件恶劣, 传统合院住宅成为大杂院, 独立的内向式住宅成为小尺度群居的围合封闭式院落。新建住宅以多层为主, 由于非单元式的居住模式, 公用厨房和卫生间促使居民熟识度很高, 一方面是邻里纠纷, 另一方面邻里互帮互助也增加了居民的安全感、归属感, 小区的环境和设施主要靠居民自觉维护。在收入水平相当、居住水平相当的条件下, 除了大院内部的居民楼外, 城市中居住小区是开放的。

三、从开放走向封闭

1. 住宅商品化、高层化

住宅商品化的开发, 使追求经济效益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目标, 高容积率的住宅, 即高层甚至超高层住宅逐步成为居住小区的主要建筑模式。商品住宅及其内部环境需要商业化的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的责任和居民权利必须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因此, 封闭式的小区管理成为商品住宅模式下的选择。高、中、低档的封闭小区配备相应的物业管理。不同档次的小区承载着个体的价值认同和社会认同, 越是高档小区门禁系统越严密, 技术在此成为商品的门卫。

从传统的内向型院落式住宅, 经过并联式里弄住宅, 到现代多层及高层集合式住宅, 住宅从水平向度过渡到垂直向度, 楼梯、电梯取代了小街胡同。从传统的步行、自行车出行到现代的机动车出行, 快速路、高速路及地下停车库取代了小尺度的街道。高速的水平式和垂直式交通改变了自然的、慢速的交通和交往模式。这一快速生活模式需要更多的能源和机械消耗, 同时带来大量的污染和各种安全问题。高层建筑加大了城市中的空间尺度和人与城市之间的距离, 高层住宅对人的交往和身心健康也有不利影响。

2. 规划后置、开发无序化

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对城市规划造成巨大压力, 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导致规划滞后于开发, 粗犷的土地出让模式使得城市外围的居住区密集成片, 道路无法形成网络, 学校、医疗、商业等配套设施严重缺乏, 就业场所不足。造成居住片区单一的“睡城”模式, 在公交不畅的情况下, 加速了私家机动车的发展, 从而加重了城市交通负荷。居住小区停车及拥堵问题严重。

在资本利益的冲击下, 很多规划不得不持续调整。限高被突破, 保护区范围一再缩小, 绿地逐步被蚕食等。缺少统一的法定的前瞻性的规划, 城市开发陷入无序化, 简单的土地划分、出让使规划陷入混乱。“谁开发, 谁配套”的政策促使小区各自为政, 封闭住区, 特别是北方城市大尺度的封闭住区内部自成一体, 缺少和城市外部环境的衔接, 造成居民出行不便、内部拥堵、外部绿化等设施无法共享、城市道路断头等问题。

为了获得开发收益, 城市规划范围盲目扩张, 城市“圈地”运动导致出现大量城中村。联排低层的城中村以高密度和低容积率、商住混合、相对开放的形式成为城市封闭小区中的特殊类型。[2]

3. 城市改造片面化

改革开放以来, 传统价值观受到西方个体主义价值观的冲击, 为了实现个体及小团体的利益, 往往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在城市改造更新中, 公共绿地及公共服务设施经常被地产开发取代, 转化为私人绿地和设施。城市规划失去了价值平衡, 公共配套设施的不均衡和私有化使得普通居民难以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福利。

与此同时, 城市中心改造的步伐加快, 城市中心的老城区在土地升值的条件下被资本重组, 低矮老旧的居民区被金融商业地产以及高档住宅区取代。在城市改造更新中, 资本对城市片区功能与居民结构进行了置换, 城市中心原有的低收入居民外迁到城市边缘, 长期的邻里关系解体, 大面积的传统老街区迅速消失 (图1) 。[3]

4. 机动车发展过度化

从传统到现代的居住模式的演变, 是一种对西方生活方式的接纳, 即通过科技手段实现生活的便利享受。这种建立在资本和能源基础上的便捷生活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心理及价值观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私家车创造了个体自由出行的便利, 与此同时, 大规模的私家车出行模式改变了城市道路交通形态、城市尺度和交往空间。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 过多的机动车无论对于宽阔的大路网还是密集的支路网而言都是难以负担的。过度的个体自由必然造成全体的受困。[4]

为了居住环境的安全和安静, 保障居民的利益, 小区通过封闭手段可以防止机动车的进入, 原来开放的老小区也设置门闸。由于停车位不足, 很多小区每天上演着车位保卫战。空气污染恶化和道路拥堵成为私家车快速发展的后果。无处不在的汽车对行人, 特别是老人和儿童造成了威胁, 巨大的车流阻碍了人性化城市的发展 (图2) 。

5. 公共意识缺失

市场经济下, 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得到了社会的尊重, 与此同时, 公共价值和公共规范却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缺少普遍的法律意识和公共行为约束使得公共环境中的冲突和纠纷频繁。各种侵占和违章行为需要不断增加法律法规来予以规定。在公共场所中很多设施、绿化遭到人为破坏, 城市公共环境的维护和管理成为难题。

由于机动车进入我国城市时间不长, 人们没有形成统一的公共道路行为习惯, 在道路交通中, 缺少公共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的驾驶和停车行为严重影响道路通行, 造成各种交通事故。城市人行道、公共广场和绿地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都被违章停车侵占。在相关法律缺失及监管困难的情况下, 通过封闭式管理, 可以避免一定的矛盾问题, 保障公共场所及小区的环境不受到损坏。

四、西方城市规划和设计

1. 城市总体规划

欧洲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以多层建筑排列围合的街区式肌理, 底层多为商业, 楼层以居住为主, 街道狭窄, 路网密集。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 城市人口激增, 居住、卫生和交通问题的恶化迫使现代城市规划来应对。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对城市总体发展制定了目标和框架。建立在街区尺度上的路网体系为城市交通、土地开发及城市形态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城市节点、绿色廊道、商业中心等明确了城市发展边界和方向, 保障了城市绿化、交通和服务配套的均衡布局, 城市总体规划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总体的城市设计, 在用地功能不明确的情况下, 城市形态框架可以为未来灵活而有序的发展创造条件 (图3) 。

大部分欧洲新城规划是在延续老城肌理基础上的统一规划, 在城市改造中, 老城没有被拆毁, 而是通过有机更新重新焕发了生机, 原有街道狭窄的老城被辟为步行区, 成为商业和旅游中心, 很多老居民仍居住在传统的祖宅中, 同时, 内城环境的改善也让很多年轻人和家庭回到老城工作和生活。新城或城市新区建在老城外围, 通过层级化的道路和公交系统与老城及周边城镇相连。城镇在区域网络中进行定位, 每个新城和新镇作为区域交通中的节点通过城际铁路、轻轨、高速路及快速公交和外部建立紧密的交通联络。城市内部则规划完善的道路网络。[5]

2. 城市设计实践

城市设计的早期实践以奥斯曼的巴黎改造为代表。通过规划贯通的林荫大道, 景观轴线和改造地下管道系统, 奥斯曼使中世纪的巴黎进入到了现代 (图4) 。奥斯曼对街道两侧的建筑高度、立面分割、街道家具、绿化配置等都做了详细的设计与规定。宽敞的街道改善了楼层的居住条件。直到今天, 宽阔舒适的林荫道不断吸引人们漫步和休憩, 巴黎的街道成为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 (图5) 。

在巴塞罗那的城市总体规划中, 塞尔达在老城外围设计了统一尺度的街区, 配合几条贯穿的快速路, 保证了城市的均衡发展 (图6) 。边长113 m的小街区使商业、居住和办公有机融合, 宽度20 m的街道尺度宜人, 方便行人穿行。在后期的道路改造中, 尺度较大的快速路中间被辟为绿化和步行道, 两侧是两车道的机动车道。由于有比较完善的地铁和公交线路, 私家机动车被限制在城市允许的容量内。整个城市步行街道贯通, 街头绿地和游戏场地遍布 (图7)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恢复重建中, 柏林采用了延续城市传统肌理的设计原则, 围合填补被破坏的街区, 连贯街道两侧的建筑 (图8) 。通过国际城市设计竞赛, 完成了波茨坦广场的重建, 波茨坦广场在尊重历史肌理的前提下, 融入现代建筑景观, 汇聚了大量的商业和企业, 同时有很高比例的居住功能, 形成了高密度、人性尺度的商业居住街区, 成为柏林新的城市地标 (图9) 。

五、从封闭走向开放

1. 总体规划全局化

城市总体规划对于新常态下的“十三五”时期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全面统筹城市各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平衡教育、医疗、产业资源, 改善公共绿地及配套服务设施, 建立层级化的配套体系, 限制无序化城市扩张, 改变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发展应立足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提升城市整体居住和生活条件以及居民文化水平。通过征收税费和发放补贴稳定住房市场, 减少投机, 保障居民整体的居住需求得到满足。

全局化城市总体规划着眼于公共化的道路交通和资源配套, 城市新区应规划为产业就业及居住生活一体化的新区, 以避免单一的功能片区对城市交通产生的巨大压力。总体规划应对城市长期稳定的发展起到控制作用, 通过道路网框架协调城市形态的发展。

2. 城市设计法定化

新形势下, 城市发展不是以“增量”, 而应以“升质”来优化、细化城市内部结构, 通过提升城市环境和文化生活品质来提高城市竞争力和活力。产业转型升级对城市发展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城市中的大型老旧企业和传统商业面临调整和升级, 建立小尺度的路网街区格局可以更加灵活地应对功能调整和置换, 适应小型商业企业的发展需要, 减少大尺度的城市改造更新对城市肌理文脉的破坏。上海崇明岛城桥新城的方案采用小街区、放射型绿道、均布绿地广场的形式为新城形态奠定了有序发展的基础 (图10) 。

城市设计是协调城市形态、促进城市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 城市设计的产生也是源于西方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出现城市环境恶化、尺度失调等问题。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规划管理手段, 应通过法定化引导城市的新建和改造, 从总体到片区和专项设计, 从宏观到微观控制城市形态 (图11) 。[6]

在提升城市品质的阶段应建立街区层面的城市设计, 避免大尺度的土地出让对道路环境的影响。城市设计通过对街区层面的高度控制、绿地广场和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 创造人性化和谐的城市景观, 方便居民的出行和交往。通过城市设计可以有效控制居住小区的规模, 完善道路网, 特别是支路网体系, 为步行、自行车及公交出行提供便利, 创建小尺度、安全、慢行居住街区。街区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封闭住区的开放 (图12) 。[7]

3. 公共交通体系化

人口密集的城市应以发展公共交通为目标, 限制私家机动车的扩张。健全公交系统网络可以促使人们绿色出行, 减少城市拥堵和污染。通过轻轨、地铁实现大范围的市域交通联系, 在市内完善公交线路, 健全慢行支路网和步行通廊, 方便自行车及步行交通。

人性化的充满活力的街道是小尺度下具有复合功能的活动交往空间, 居住街区应通过慢行支路网形成宽敞的人行道、街头绿地和沿街商铺方便居民日常购物, 增加居民相互交往。通过单行道道路设计来限制机动车通行速度, 降低噪音, 保障居住环境的安全、安静。

六、结语

封闭住区的开放之路是建立在交通完善、公交发达、配套均衡的城市环境中, 在缩小居民收入差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 在不断提高居民的公共环境意识、遵守统一的行为准则、共同维护公共环境的条件下才有望实现。这需要政府、规划部门、企业和居民的长期努力。只有坚持公平、长期和绿色的发展理念, 才能实现城市的开放、繁荣与健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全面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各种文化体育设施。在城市整体富裕、开放、健全的环境里, 个体封闭的价值和意义也会随之消失。

参考文献

[1]徐苗, 杨震.超级街区+门禁社区:城市公共空间的死亡[J].建筑学报, 2010 (3) :12-15.

[2]胡适人.基于城市设计视角的杭州城西封闭住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10:26-45.

[3]WEIWei.Stadtgestaltung in Peking[D].Stuttgart:Universit□t Stuttgart, 2004.

[4]杨保军.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与新生[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6) :9-15.

[5]KIESS W.Urbanismus im Industriezeitalter:Von der Klassizistischen Stadt zur Garden City[M].Berlin:Ernst&Sohn.1991.

[6]丁旭, 魏薇.城市设计 (上) ——理论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亮点:教师职业从封闭走向开放 第2篇

中国教育报2001-12-28记者 储召生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一旦你成了一名教师,你似乎就必须终身从事这一职业,社会上的种种其他职位的招聘,也会很自觉地把你排除在外;同时,社会上有些希望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却又往往因为“专业不对口”而被拒之门外。,伴随着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教师职业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

打破教师的终身制

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之间形成了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特别是在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年代,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学校对教师流动作了种种政策上的限制。20,北京市教委做出决定,对城八区新接收的大学毕业生实行聘任制,同时在部分中小学试行聘任制。这就意味着多年来形成的教师职业终身制被彻底打破。

其实,无论从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上看,还是从学校的经济效益来看,实行教师聘任制都是大势所趋。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就已明确规定,“学校和其它教育机构应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聘任制是建立在学校和教师双方自愿互利基础上的契约合同关系,不仅为学校实现教师资源的最优配置提供了条件,也更好地尊重了教师自由选择的权利。如北京市西城区一所学校原有教师136人,实行聘任制后,有9名教师转岗,同时又从校外引进了7名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这种“能进能出”制度的建立,使这所学校的教师真正有了危机意识,学校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优秀教师的收入也增加了。

不是谁都可以当教师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学校自身的发展,过去并不被看好的教师职业,这几年却变得越来越吃香了。底,广州市出现了1个教师职位60个人竞争的局面。春,北京市举行的面向社会的首次中小学人才交流会,同样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当地一家报纸报道的题目就叫《你也可以当教师》。这种“喜人”的局面同样引起了教育专家的忧虑。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教授叶澜就曾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争教位的人究竟是为何而来?其中真的都是优秀人才?教师职业究竟需要怎样的优秀人才?

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有的教师队伍成分比较复杂,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目前教师队伍不稳定,待遇难以落实,素质难以提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小学教师中具有中师、高中毕业学历的只占47%,初中教师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只占10.6%,高中教师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只占50.8%。另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同样令人担心。据江苏某县级市中小学的调查,发现该市各类滥竽充数和有其名无其人、顶编开饷的教师多达1000余人,约占该市教师总数的10%。造成这种状况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没有法定的教师资格制度,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学历和教学能力等没有法定的条件。

2001年1月,新世纪的朝阳刚刚露出地平线,教育部便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会议,这标志着我国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正式启动。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公民获得教师职位的前提条件。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认为,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社会文明进步、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是依法建设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的前提;是把住教师队伍入口关,保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措施;是形成开放式教师培养体系,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的途径;是形成高质量的教师储备队伍,推动教育人事改革的基础。

校长和行政级别说再见

1985年我国实行工资制度改革,提出了中小学等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工资待遇与行政机关级别挂靠的办法。如北京市重点中学的校长为正处级,区重点中学的校长为副处级,初中和中心小学的校长为科级等。这种中小学校长套用行政机关级别的办法,对学校的管理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地方教育局业务科室的科长,往往很难领导省市重点中学的校长;学校间级别的差异导致了校长待遇的不同,往往会挫伤级别低的校长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校间的干部交流;因为处于同一级别,县教育局竟没有对县一中校长的任命权,等等。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套用行政级别管理校长的办法,越来越影响到中小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

中印,从封闭到开放 第3篇

“龙象之争将成龙象共舞?”随着中国总理李克强踏上新德里的土地,这种可能性被外媒认为正在大幅增加。在轰动一时的“帐篷对峙”之后,中国新总理仍将任期内的首次访问选在印度,被视做这一判断的最初证据。

李克强在抵达印度后即与印度总理辛格小范围会谈,随后两天,他密集的行程涵盖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并推动中印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

有印度媒体认为,李克强总理首次出访首站选择印度,显示出中国新一届政府对发展印中关系的高度重视。中国领导人曾说过,世界有足够空间供中印共同发展。辛格总理也曾表示,发展对华睦邻友好关系,实现两国共同发展是印度外交的优先选择。《联合声明》不仅重申了中国领导人的构想,还进一步提出,中印关系超越双边范畴,具有地区、全球和战略意义。双方视对方为互利伙伴,而非竞争对手。

面向未来之旅

新德里气温高达43摄氏度,在炎热的天气里,李克强总理出席了多场活动,经常汗流浃背。

在总统府前露天广场上,面向媒体记者,李克强介绍说,“这是我出任中国总理以后首次出访,首站就选择了印度。这是因为印度是我们的重要邻邦。我此访印度,可以说是增加互信之旅、是深化合作之旅、是面向未来之旅。”

这是李克强为首次出访选择在印度定调,也彰显了新一届政府对中印关系的高度重视。如李克强所言,中印关系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在新一轮大国关系调整中,中印“大国心态”与“大国意志”的成长使两国可以构建成熟而理性的大国关系。

从实力与发展潜力而言,中印都是大国,但两国却是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新成员,外交经验与智慧正在慢慢积累。大国区别于小国的关键在于在国际大棋局中不甘为他人棋子,而是主动争取弈者的地位。中印两国从边界对峙到高层互访之间的“无缝对接”彰显了两国理性而自主的外交政策。

深入、坦诚、广泛的高层会晤无疑是此访的一大特点,特别是李克强与辛格在24小时内进行的两次“超时”会晤,颇引人注目。李克强在访印期间分别与印度总理辛格进行了大小范围会谈、会见印度总统慕克吉、人民党反对派领袖斯瓦拉吉、印度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等,就双方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坦诚交换意见和看法。

从密切在国际事务中的协作,到重点推动两国战略性大项目合作取得新进展,再到带动两国加强全方位务实合作,两国领导人展开深入对话,达成多项战略共识。李克强表示,会谈中,双方不回避分歧,把所有相互关切的问题都摆在桌面上来谈,包括边界问题、跨境河流等被外界称之为敏感的问题。显然,坦诚对话无疑为中印增信释疑、达成战略共识提供了良好基础。

“经贸是大局”标志着中印关系的内容发生了微妙变化,原因在于两国都将经济发展视为国家第一要务。两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强,中印两国人民脱贫致富,意味着亚欧大陆东端会出现一个“富裕半岛”。此访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印双方达成了一系列务实合作的协议。

访印期间,李克强率领庞大的经贸代表团,加强中印经贸合作已经成为极为迫切的任务。据知,双方启动了全面合作的新议程,发表了联合声明,在政治、经贸、人文和国际事务等领域,搭建了未来合作的战略性框架;明确了中印两个市场对接互补的新途径,确定开展产业园区和铁路等方面大项目合作;共同倡议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决定深化两国在文化、青年等领域的交流等。

印度《第一邮报》这样评价此次李克强出访印度,“这是加强印中关系的契机,印度也将借此近距离观察中国未来的经济管家。”中印经常被媒体称为“一对艰难而复杂的邻居”。法国电视5台也评论说,现在双方更愿意采取实用主义的交往策略,将主要精力放在能取得共识的事情上。

中印经贸合作潜力巨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为期三天的访印之旅,为双边经贸合作开辟出一片更为光明的天地。在双方达成的务实合作成果中,搭建未来合作战略性框架、明确世界两个潜力最大市场对接互补、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尤为引起关注。

尤其是近10年来中国和印度经济平均增长率都在7%以上。双方明确了两个潜力最大市场对接互补的新途径。双方探讨了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事项,确定要开展产业园区和铁路等方面大项目合作,推动双边贸易动态平衡和经贸合作规模持续扩大。

事实上,由于中印两国边界问题与20世纪60年代战争的遗留影响,在很长时间里,经贸关系的发展与两国经济规模不匹配,年度双边贸易额2000年才达到20多亿美元。但2003年与2005年瓦杰帕伊与温家宝双边互访以来,经贸规模迅速增长,于2011年达到756亿美元的峰值,2012年略有下降,为678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印两国贸易额从2002年的49.5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700亿美元,发展速度很快。

不过作为世界上两个发展中大国,人口加起来有25亿,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为何中印两国贸易额和经济规模如此不相称?

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中印经贸专家刘小雪认为主要是因为两国的经济模式、发展模式是不一样的。“印度不是一个贸易国家,如果跟韩国比较的话,从GDP上来看,印度是排在全球第4的国家,但是它的对外贸易总额和韩国差不多,都是700亿美元。中印两国贸易增长很快,它的发展空间很大,但是目前700亿美元的贸易额应该还是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

其实,中印两国差不多在同时自主构建本国经济体系,在都模仿苏联模式走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的弯路之后,才先后实行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并取得快速增长。不过,相比于中国从1979年就开始改革开放,甚至实行鼓励出口创汇的政策,印度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对进出口放松限制,至今外贸占经济的比重不大。因为这些原因,虽然印度的平均关税率高于中国,中国还是在大部分时间里对印度保持了贸易顺差(2003—2004年是逆差),这也引起印度国内对双边贸易“不平衡”的忧虑。

nlc202309040317

但正如李克强所说的,中国并未主动追求顺差。顺差其实还是反映了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相对优势。印度制造业竞争力的不足,主要原因并不是中国劳动力更廉价,而是印度国内的市场化改革不彻底,其劳工法过于严格,造成劳动力市场僵化和私人投资不足,另一个因素是基础设施不足的限制。通常来讲在双边贸易中处于弱势的一方会更多采取市场保护手段,这也解释了印度为何对中国企业频频发起反倾销调查,即使中国产品对印度市场的冲击其实并不大。

早前对于中国企业在印度设厂开店的排斥,印度方面给出的解释更多的是出于对所谓的国家安全忧虑而对华为和中兴这类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的不信任。同时对于打算在印度设厂的中国企业来说,印度的土地租赁和各种政策程序也带来很多困难和麻烦。

但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考虑在印度进行投资。据专门向在印度市场投资提供咨询服务公司的顾问称,“当我们去中国。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型公司都有一个印度投资策略。只是目前很多公司并不打算开始这些策略而已。”

而面对摩擦中国应以开放心态应对,并严格区分经贸纠纷与政治矛盾,同时做好对国内出口企业的引导,必要时帮助企业做好应诉工作,以避免这些不和谐音影响整体经贸关系。

目前,包括三一重工在内的一些中国大型公司已经在印度开始设厂运营。对于印度久被诟病的善变的官僚机构和当下缓慢的经济增长,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具有吸引力的更多的是印度计划斥资1万亿美元在未来5年内进行基础建设。但中国企业同样也面临着印度繁重的劳动法规和薄弱的基础设施等问题。

中印合作,从封闭到开放

5月2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印度总理辛格在新德里共同发表了《联合声明》,印度社会各界认为《联合声明》的发表,是对中印战略伙伴关系的进一步诠释和双边关系深化的重要标志。印度媒体称,李克强总理的访问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目前,中国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双方都致力于实现在2015年将双边贸易额提至1000亿美元的目标。印度企业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国企业既带来了比较先进的技术,又带来了比较成熟的管理经验,让印度人有机会了解中国企业及管理模式,从而增进了印中企业间的交流,同时中国企业所实施的本土化战略也为印度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两国各行各业都从双边经济关系的大发展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辛格总理特别强调,经济合作是两国深化合作的发动机。

印度是200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时,作为关贸总协定成员国而直接转化为WTO成员的,因此其市场开放方面的让步程度较低。中印自由贸易区已在筹划之中,中国可以通过这样的双边谈判的模式,争取印度提高开放度,也可打消国内企业对印度贸易壁垒高的不满。而经贸关系的紧密化,又可为两国政治上管控分歧、加强合作提供稳定之锚。

而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是让中印经贸关系走出瓶颈,深化合作的重要步骤。中印两国虽然有漫长边界线但地理环境严酷,而且没有直通的铁路和公路,因此长期以来贸易主要依赖成本高昂的海运。

“虽然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合作有地缘优势,但多年来合作进展缓慢,有诸多原因形成这一格局。其一,尽管民间合作意愿良好,但是印、缅、孟政府开放政策一直不是非常明确和坚决,总是在摇摆之中。其二,各国合作的地缘优势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政府间缺乏政治互信,影响了地缘优势的发挥。”金砖国家发展报告主编、印度问题专家周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其实,对中印缅孟这一具有战略意义地带的开发很早就提上了日程,1999年在昆明举行了第一次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大会并通过《昆明倡议》。开发这个经济走廊是对二战期间“史迪威公路”的复活,不仅可促进贸易与地区开发,而且可提升中国的能源安全与战略安全。

刘小雪认为实现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最好的途径是通过印度的东北部地区。然而之前在这一地区,地方政府虽然急于发展,但中央政府一直以来在这一地区与中国政府存在领土争议。印度的中央政府担心,如果中国在这一地区修通铁路和公路,会对印度政府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中央和地方存在一定的矛盾。

虽然缺乏互信导致两国在该地区的经济合作一直无法快速推进,但在今年5月4日,印度财政部长齐丹巴兰在亚洲开发银行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被看做印方在该地区经济合作问题的态度出现转变。他呼吁亚洲开发银行对“德里一孟买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予以资金支持,随后他说:“希望亚洲开发银行成为连接印度、孟加拉国、缅甸和中国经济走廊的合作伙伴。”

“目前,很多国家都认为在印度进行投资比较困难,联合国每年都会发布一个各国经营指数的排名,印度一般很靠后,很多投资者不敢进入这一市场,所以他们需要改革。另外,制造业是印度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只占其GDP不到17%,其规划是在未来五年发展到22%-25%。这么大的提升一定是需要外资的流人。这也是政府公开表示的,但是由于政策没有理顺,改革也就一拖再拖。”刘小雪说:“在2014年大选后,印度的经济开放应当会出现转机。经济危机之后,民众渐渐意识到危机,共识会慢慢形成,改革的阻力会渐渐减小。”

危机意识的形成也成为了印度态度改变的原因之一。2012年8月,访问印度的时任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与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夏尔马曾举行会面后表示,印度邀请中国企业在印建设“国家投资和制造业园区”,以缩小印度对华贸易逆差。

“中国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具备大量经验,而且产能过剩,投资也相对过剩,只要是在能够盈利的前提下,我认为是可以进入印度的。而印度实际上也欢迎与中国经济的互补,只是其政策相对滞后。所以从大局上看,两国合作的前景比较广阔。”刘小雪说。

周文也表示,中印合作的良好开端对整个南亚合作会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更有利于推动南亚经济一体化。

封闭与开放之间的商业法则 第4篇

令人遗憾的是, 更多时候, 这样的人又是避之不及的。那么, 你就只能硬着头皮死扛了。

估计Adobe公司的高层们, 现在就处于头皮发硬的状态。

其实Adobe公司和苹果公司曾经是一对“难兄难弟”, 两家公司互助守望, 携手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但时过境迁, 现在, 双方正在为Flash吵得不可开交, 甚至到了需要对簿公堂的地步。

之所以如此, 源于苹果的产品不支持Adobe公司的Flash。

日前, 乔布斯撰写了一封长篇邮件, 用“Flash之我见”这种平和的标题, 尖锐地批评了Adobe公司的Flash多媒体软件。乔布斯林林总总列举了Flash的一大堆“罪状”, 而其中最严重的一条是——Flash是一种封闭的技术!这些“罪状”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Flash根本不适合在移动Web领域使用。乔布斯此言既出, Adobe股价旋即下跌1.4%, 而苹果股价则上涨2.7%。

对于乔布斯的指摘, Adobe CEO Shantanu Narayen的评价是:苹果在“放烟雾”, 而且, 乔布斯这封邮件是一次“非常奇怪的攻击”。其实Flash并没有像乔布斯描述得那样一无是处, 而且, 目前全世界超过75%的Web网站 (在美国, 这个数字是95%) 的Flash应用率也说明, 这是一项非常具有群众基础的产品。

我们似乎很容易得到一个结论:Flash代表的Web关键技术, 是苹果和Adobe利益版图的必争之地。但是, 当我们将视线从Flash身上移开时, 却发现, Flash只是冰山一角——在这场围绕Flash的纷争以外, 或者存在更为深邃的商业考量。

苹果“封杀”Flash

现在, Flash已经成为我们网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现实在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只要在浏览器中打开一个网页, 就能看到为数众多的用Flash制作的网络广告。甚至, 我们使用的暴风影音、迅雷、搜狗输入法等本地应用程序也会自动弹出类似的页面。很多时候, 这种无处不在的广告造成了一定的信息污染, 让人腻烦。

不得不承认, 我们早已被Flash包围。Flash的稳健发展, 使得Web网络的表现形态日益丰富, 让网络游戏的视觉效果更加绚烂, 也让很多极富创意的Flash动画逐渐从民间走向市场。虽然充斥网络的Flash广告让人腻烦, 但我们同时也在享受着Flash带来的便利和愉悦, 比如优酷、土豆、酷6、六间房等网站的视频内容, 都是依托于Flash技术的产物。如果没有Flash, 恐怕我们还生活在图片和文本构成的网络海洋里。

但在苹果最近的几款产品里, 却看不到Flash的身影。不论是iPhone还是最新的iPad, 都不支持Flash。对用户来说, 这意味着无法在苹果产品上观看大部分的网络视频, 而对技术开发者而言, 他们不禁会感到茫然:如果不能用Flash技术, 那么应该如何为苹果产品写程序呢?

之所以封杀Flash, 乔布斯的解释是:“Flash对Adobe来说是一个成功的业务, 我们能够理解他们为何希望将其推广至PC以外的领域, 但在移动时代, 设备的耗电量, 触摸屏界面以及开放的网络标准是关键, 而这些都是Flash的短板。”乔布斯认为, Flash是“封闭的”, 因为它是Adobe的一种专属系统, Adobe控制了从软件功能到价格在内的全部东西, 这使得更多人试图参与Flash革新的想法成为泡影。

如果稍微了解一点苹果的发展史, 就会发现乔布斯的此番言论颇具讽刺意味。因为在以往, 类似的指摘通常来自外界对苹果的产品和服务的评价。比如iMac和MacBook, 比如Mac OS X, 比如App Store和iTunes, 几乎每一款苹果产品都会被贴上“引领潮流”“特立独行”“酷”等美妙的标签, 但与此同时, 也都会被人当作孤立、封闭等含义的代言者。

现在, 乔布斯总算出了一口恶气。他说:“Adobe说我们 (指苹果公司) 想要保护App Store,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Adobe说我们是一种封闭体系, Flash是开放的, 但事实正好相反……过去的痛苦经验让我们知道, 如果在平台和开发者之间还有一个第三方的软件层, 会导致不符合标准的程序出现, 会妨碍平台的壮大与成长。”

在接受《华尔街日报》的采访时, A d o b e C E O Shantanu Narayen说, 乔布斯指责Flash存在技术问题是一种“放烟幕”的行为。他还否认Flash是一种封闭系统, 称“苹果拒绝这种技术导致开发人员很难为苹果设备开发程序”。Narayen认为, 乔布斯此前发出的邮件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攻击”。

除了封闭性, 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制造了苹果与Flash之间的隔阂——对于大多数Flash游戏、菜单甚至视频播放器来说, 都需要一个可见的鼠标指针。这些Flash组件需要鼠标滑过或是实际点击等动作来触发。这在交互设计中非常盛行, 而且对于Flash内容来说, 这是非常关键的要件。据国外媒体报道, Flash交互内容开发者摩根·亚当斯 (Morgan Adams) 表示, 触摸屏设备无法实现Flash网站的交互效果, 是苹果迟迟没有在自家设备上部署Flash技术的主要原因。亚当斯表示, 苹果之所以将Flash排除在iPad等产品之外, 主要原因是当前的Flash网站无法在触摸屏设备上正常运行, 而这个问题不是苹果、Adobe或是新硬件所能解决的。为触摸屏专门开发Flash内容并非不可行, 但人们要确保现有的Flash网站能继续运行。

因此, 当自己开发的网站无法在苹果产品上运行时, 不难想象Flash开发者的尴尬。不过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 使用WebKit浏览器内核的CSS动画技术, 能够使iPhone用户看到同样的动画效果。但这毕竟只是极其勉强的做法, 并非长久之计。

对于Flash对移动设备的种种不适应性, Adobe当然予以否认。Adobe首席技术官凯文·林奇表示, Adobe已经做好准备, 完全可以在iPhone和iPad等设备上提供Flash支持, 然而一年多以来苹果却一直拒绝接受。林奇说:“一旦苹果同意向用户提供Flash内容, 我们可以马上将Flash植入此类设备的浏览器。但到目前为止, 我们并没有得到苹果方面的必要合作。”林奇指出, 针对智能手机的Flash 10.1软件即将推出, 包括Android、黑莓、诺基亚和Palm Pre在内的手机均可运行。如果这些手机支持Flash, 那么iPhone不支持Flash, 显然是苹果的错。

林奇的话显然非常值得推敲——iPhone的屏幕无论从尺寸还是分辨率, 都远远高于他说的那几款手机, 所以耗电量也一定比他们高。此外, Flash的确会增加耗电——这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所以, iPhone不支持Flash, 不能归结于苹果单方面的原因。

iPad不支持Flash, 所以在iPad显示的网页上存在很多空白区域, 乔布斯当然不会不知道这很难看。事实上, 他心里早有别的盘算——Flash在交互式设计、视频显示等方面的确能够完成很多工作, 但这些工作并非只能通过Flash来完成。在乔布斯看来, 除了Flash之外, HTML 5是更适合移动设备的选择。

HTML 5干掉Flash?

从2009年开始, 业内关于HTML 5与Flash的争论愈发激烈。之前有专家认为HTML 5将取代目前Adobe Flash在互联网视频中的地位。对此评断, Adobe首席技术官凯文·林奇积极为Flash技术辩护, 并警告说:“HTML 5标准将把互联网视频‘扔回到黑暗时代’”。

所谓HTML 5, 是超文本置标语言的下一个重要版本。自1999年发布HTML 4.01以来, HTML的开发一直处于停顿状态, 而Web在飞速发展, 现行的HTML版本已经无法适应Web内容与应用的需求。而HTML 5旨在提高HTML的交互性, 并能支持当前多样的、复杂的Web内容。同时, HTML 5也会解决HTML 4在Web应用方面的功能上的诸多欠缺。

HTML 5的讨论始于2003年, 当时, W3C对由Web Hypertex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Working Group (WHATWG) 开发的HTML 5草案表示出强烈的兴趣。WHATWG由谷歌、苹果、Mozilla基金会、Opera及微软等公司和机构组成。2007年, W3C HTML Working Group正式成立并着手开发HTML 5。目前, 开发工作仍在进行中, 并计划于2012年向W3C提交初步意见。现在, 已经陆续有浏览器厂商支持HTML 5, 比如Firefox, Google Chrome, Opera及Safari (版本4以上) 。

HTML 5的前景令人心动:HTML5是近十年来Web标准最巨大的飞跃, 和以前的版本相比, HTML 5并非仅仅用来表示Web内容, 而是将Web带入一个成熟的应用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 视频、音频、图像、动画以及各种交互动作都将被标准化。如果HTML 5启动视频播放功能, Flash的份额肯定会下降, 而且谷歌等公司正在借助YouTube视频网站、Chrome浏览器等产品大力推广HTML 5标准。

然而, HTML 5牵涉到的是Web技术的基础, 是Web所有一切的核心和根本, 虽然前景美好, 但由于众多厂商都要参与, 因此其标准化之路一直处于混乱的状态, 只能以“草案”的形式存在。

客观来说, HTML 5是培育新的Web标准的土壤, 它让各种设想在其组织者之间得到共享, 只不过, HTML 5仍处于试验阶段。Mozil a的技术副总裁Mike Shaver说, HTML 5是一个被寄予厚望的概念, 它既是WHATWG组织的实验田, 又是W3C的标准之路。

与HTML 5相比, Flash的确存在很多致命的掣肘。如:Flash的版权属Adobe公司私有;Flash的swf文件的内容相对封闭, 无法提供友好的搜索特性;Flash的插件存在安全隐患;Flash不支持3D硬件加速……Flash Player如果支持3D硬件加速, 必将重写现有的2D矢量引擎, 鉴于Shock Wave 3D的表现, 估计Flash Player硬件的3D加速很难产生良好的用户体验。此外, Adobe Flash与开发人员之间存在的矛盾, 也从反方向为HTML 5的未来发展增加了驱动力。Flash当然是最普及的视频和动画标准, 不过, 开发人员却必须向Adobe购买Creative Suite软件来开发Flash应用程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明显的障碍, 因为HTML 5将是免费的。一旦Flash开发人员转而使用HTML 5, 为互联网和iPhone及iPad等设备开发程序, 那么Adobe的竞争优势将被极大地削弱, 而Flash标准也会因此陷入困境。

对于HTML 5对Flash构成的威胁, Adobe公司首席技术官林奇显得很自信, 他认为HTML 5并不能对Flash构成威胁——Adobe会支持HTML 5, 但是, HTML 5与多款浏览器之间的不兼容性, 将成为HTML 5发展的障碍。林奇说:“Adobe一定会支持HTML, 而且Adobe希望在HTML发展过程中为我们的软件增加更多的功能。如果HTML可以完成目前Flash的所有任务, 那么我们当然也可以节约很多精力。但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实现。在互联网视频播放方面, Flash可以播放当前互联网上75%以上的视频, 而HTML的视频播放功能无法获得各大浏览器厂商的一致支持, 因此用户和内容制作者不得不回到到处存在不兼容问题的互联网视频的‘黑暗时代’。”

业内人士认为, HTML 5仍然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技术, 这些不兼容问题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解决。虽然在互联网视频播放方面, Flash显然更成熟, 但HTML 5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作为一种天生的互联网标准, 它有很多优势可以帮助其获得长远的胜利。Opera首席执行官Jon von Tetzchner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HTML 5将使Flash技术显得很多余, HTML 5的开放Web标准提供了除Flash之外的富媒体网络内容发布方法。Jon von Tetzchner说:“你可以用HTML 5实现Flash现在做的大多数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你可能不再需要Flash。”虽然HTML 5不可能在2012年之前完成标准的制定, 但它的许多内容已经影响了现在的行业规范和产品, 这是不争的事实。

W3C为HTML 5赋予了这样的使命——它将弥补上一代HTML的不足, 实现Flash, Silverlight, JavaFX所能实现的功能。但是, 这并不是说HTML 5将完全取代Flash等技术。业界针对Flash存在很多指摘, 比如在一些HTML 5的狂热粉丝眼里, Flash的效率极其低下, 容易拖慢浏览速度, 直至引发浏览器的崩溃。事实上, 拖慢速度的原因还可能跟Flash在Web上的过度使用以及Web前端开发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有关。

一位业内分析师表示, HTML 5要实现Flash插件中的功能还要很多年, 他希望即使HTML 5发布之后, Flash等技术仍能继续存在。谷歌公司的Fette也表示, HTML 5只是一个起点, 谷歌一类的公司还会推出自己的技术。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HTML 5的成长尚待不短的时日, 难道HTML 5在成长, 而Flash就一定会止步不前吗?要知道, Adobe绝不是一个平庸的公司, 其产品和理念一直被众多艺术家和技术人员奉为圭臬, 它绝不会坐视Flash被人抛弃。

开放是相对的

在I T业的商业竞争中, 没有哪家企业愿意接受“封闭”“垄断”之类的批评和指责;但与此同时, 也没有哪家企业真正愿意完全开放自己的技术。所以, 我们总能看到左右手互博的“精彩”故事, 在IT业频繁上演。

尽管谷歌、苹果、微软等公司都参与了HTML 5标准的制定工作, 但这些公司也都表示, 在Web开发领域, 自己已有的技术也是必要的。微软发言人就曾表示, Silverlight仍有必要存在, 因为它包含了一些高级功能, 如更好的编程模型, C#, 3D功能以及可以在浏览器之外运行的功能。而最本质的原因, 恐怕来自于Silverlight是微软的一款子产品。

Adobe的开发工具副总裁Dave Story表示, HTML 5面临很多挑战, 浏览器市场仍然很零散, 浏览器之间的兼容问题非常严重。HTML 5的时间线显示, 最终HTML 5+CSS 3可能要十年的时间才能最终确定, 在此期间, Flash会得到持续发展, 并不断改善用户体验。

浏览器的兼容性, 的确是HTML 5绕不过去的问题。尤其是当HTML 5增加了若干特性之后, 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不论是IE, Firefox, 还是Chrome, Safari, 每一款浏览器软件都不仅仅是一款产品那么简单。显而易见, 每一款浏览器背后的厂商, 都不会坐视自家产品落后于其他产品, 或者被别人抢走市场份额。那么, 其中的纷繁关系如何协调?要求开发差异化的产品, 却要提供同质化的功能, 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在兼容性方面, Flash似乎更有优势。无论何种浏览器, 只要安装插件, 就可以显示相同的Flash视频。当然, 这是因为Flash已经成为主流。但是, 在乔布斯眼里, Flash的封闭性是令人无法容忍的。乔布斯在其“Flash之我见”的邮件中说到:

“我们讨论了使用Flash播放视频和对它网站内容交互方式上的缺点, 可Adobe还要让开发者用Flash创建的应用程序, 在我们的移动设备上运行。我们有过痛苦的经验, 知道让第三方软件层介于平台和开发者之间, 只能带来一个低标准的应用, 最终阻碍平台的加强和改进。如果开发者开始依赖于第三方开发库和工具, 他们就只能在第三方选择采用新的功能时, 才能利用平台和增强功能。我们不能把自己可以提供给开发者的增强平台交给第三方决定。”

乔布斯一直在强调“第三方”的弊端。在乔布斯看来, 苹果决不能容忍自身命运被第三方的开发工具所左右, 因为这样做很有可能让苹果设备运行一些由非常差的开发工具开发的程序。更深层的原因是, 苹果绝不能容忍自己的利益链条出现“第三者插足”的现象。在邮件的最后, 乔布斯这样说:

我们 (苹果公司) 希望能够给我们的开发人员提供最先进和创新的平台。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够直接站在这样一个平台的肩膀上, 创造出世界上前所未有好的应用程序。我们要不断增强这个平台, 让开发人员可以创建更惊人的, 功能强大, 有趣和有用的应用程序。每个人都是赢家——我们卖出更多的设备, 因为我们有最好的应用程序, 开发人员拥有更多更广泛的客户群, 同时用户也会因为有更多更好的应用及平台而开心。

说到这里, 乔布斯终于显露了他的真实意图:卖出更多的设备, 从而卖出更多的服务。那些对未来进行的令人神往的描绘, 那些对创新和开放的憧憬和赞颂, 那些对用户的使用体验的尊重, 其实都是这一真实意图的副产品。

不过, 对于大量的程序开发人员来说, 苹果的产品和服务卖得越多, 他们获得收益的空间也就越大——我们已经看到一批程序员因为给App Store开发程序, 而成为百万富翁。尤其在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为薄弱的中国, App Store能够很好地保护程序员的软件知识产权, 显然很有现实意义。而且App Store模式可以过滤运营商环节, 程序员只要考虑手机平台即可, 至于程序的推广、运行和收费等环节, 苹果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免除了程序员的后顾之忧。

而乔布斯一再强调的Flash的封闭性, 也只是相对而言。比如, “封闭”的Flash实际上可以无需插件, 自动嵌入浏览器中——谷歌和Adobe组成的联盟已经证明这么做是可行的。在3月末, 谷歌宣布和Adobe组成合作伙伴, 并在谷歌的Chrome浏览器和Chrome OS中整合Flash, 同时加入的还有Mozilla基金会。今后, Chrome用户无须额外下载Flash Player或手动升级补丁, 所有操作都将作为系统更新的一部分自动完成。

这或许可以看出一些信号——谷歌Adobe联盟, 已经准备向苹果宣战。据介绍, 谷歌将在Windows, Mac, Linux及Chrome OS等跨系统平台的Chrome浏览器中添加此项功能。按照谷歌的官方计划, Chrome OS将在2010年年底推出。Chrome OS的竞争者除了基于Windows的上网本, 当然还包括苹果的iPad。由此, 用户将会有两个选择:选择iPad, 或者Chrome。不论选择哪种, 功能上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差别。所以, 谁比谁更开放, 或者说, 谁比谁更封闭, 都变得不重要了。

关乎未来的选择

苹果的OS曾经败给微软的Windows, 而且这个结果直到今天也无法改变。为了苹果的未来, 乔布斯必须另辟蹊径。我们大致可以这样推测:苹果先从廉价的MP3产品开始, 通过iPod培养群众基础;接着, 推广iPhone, 并推出程序商店, 进一步绑定消费者和开发者;再接着, 借助iPhone的巨大成功, 推广iPad, 并继续扩大App Store的影响力和份额。按照这个逻辑, 乔布斯将同时通过硬件——iPhone和iPad, 通过软件——App Store上的大量应用程序获得收益。其实, 对乔布斯来说, 移动网络设备是否真的是未来数字产品的主流趋势已经不重要, 关键是这些移动网络设备必须是苹果的产品。因为“移动Web”是区别于微软传统的PC概念的核心因素, 而这块领地, 还没有谁能独占。苹果无疑很想成为移动设备领域的霸主。

是不是很诱人?现在, 这个如意算盘里还有一些障碍需要剔除, 比如Adobe的Flash。苹果需要软件发展的速度能够配合移动Web设备发展的速度, 这样才能加速形成苹果移动Web设备的坚固体系, 否则, 移动Web的游戏规则就会回到PC Web的游戏规则, 围绕移动Web的一切竞争很可能会重新上演当年微软在PC之战中大获成功的一幕。

从苹果与Adobe之间关于Flash的纷争可以看出, 每一个产品或技术的背后, 都有一张复杂的利害关系图。在这一张张图中, 每一个厂商扮演的角色虽然各不相同, 但它们都在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谨慎的选择。

比如, 参与HTML 5标准制定的公司, 要么是浏览器厂商, 要么是富Web应用工具开发商。只有微软, 二者都是。微软也将因此进入两难境地——微软在开发工具Silverlight上花了很大力气, Silverlight团队存在的意义是增强浏览器的性能。如果HTML 5轻易就能实现这些功能, Silverligth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其他厂商身上, 这些厂商已经分别在Web中实现了自己的多媒体技术, 而HTML 5最终可能抢去他们的饭碗。

HTML 5标准的合作设计者Ian Hickson表示, HTML 5的目标是将Web从那些非开放性富插件中解放出来, 它们是独立的提供商, 不适合开放的Web。Hickson说, 使用专门公司的产品对开发的Web是一种风险, 如果这些公司停止开发, 或开始收费将怎么办?就像以前的Windows一样, 如果主要开发平台控制在单一的供应商手中, 那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Mozilla的Firefox浏览器主管Vukicevic说, Mozilla希望保持开放, 并保证视频一类的技术不是掌握在某些公司手中, 不过HTML 5最终的命运, 还取决于开发者。他认为, IE8不支持HTML 5的一些功能, 对开发者来说是一个问题, 鉴于IE浏览器的市场份额, 开发者要么使用微软的API提供额外开发, 要么使用Flash一类的技术。

在了解了各个厂商针对移动Web技术的所作所为, 并进行各种分析和猜测之后, 我们会发现有一个问题似乎被厂商忽视了——它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站在某个利益阵营里, 但是, 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谁会真的在乎?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概念的时代, 各种IT产品的新功能、新特性层出不穷, 我们还没有享受到某种新功能、新特性带来的便利, 便要被迫接受、学习、习惯另一种新的功能和特性。技术造神论在厂商和媒体的不断炒作中, 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这其中隐含的是技术更新与实际需求的不对称, 以及厂商的技术竞争策略与真实应用开发环境的不对称。我们对技术的演进感到陌生, 这些技术似乎就在眼前, 却无法触摸。现在, 消费者的应用需求与厂商的商业竞争策略正在发生背离:消费者对厂商有很多期望, 厂商推出了很多产品和应用, 二者之间却很少能够发生重合。

消费者希望某一个开放的标准能够真正成为主流, 而不是被某一家厂商控制。否则, 这样下去, 对于该领域的发展肯定是极为不利的。但是, 这将永远是消费者的一厢情愿——在诱人的市场份额和收益面前, 所有有关封闭与开放的讨论, 都会被永恒的商业竞争法则所左右。

延伸阅读一:关于HTML 5的一切

HTML 5是继HTML 4.01, XHTML 1.0和DOM2 HTML后的又一个重要版本, 旨在消除富Internet程序 (RIA) 对Flash, Silverlight, JavaFX一类浏览器插件的依赖。

HTML 5的新特性

HTML 5带来很多新功能以及HTML代码上的改变, 开发人员需要使用一些特定的API脚本, 如:

那些支持HTML 5的浏览器在处理HTML代码错误的时候必须更灵活, 而那些不支持HTML 5的浏览器将忽略HTML 5代码。

HTML语法的变化

HTML 5引入了新的HTML元素和属性, 有的是传统通用元素的语义化版本, 如取代div元素的nav, footer等元素, 也有一些全新的元素, 如audio, video。一些在HTML 4中不被推荐使用的元素, 如font和center将被弃用。HTML 5引入的新HTML元素包括:

这些新标签, 可以让HTML文档更容易加载, 且更容易被搜索引擎抓取其中的有用信息。比如, 搜索引擎可以直接抓取它最关心的article标签里面的内容。

HTML 5与其他技术

如今的Web世界已经习惯了各种插件和API, HTML 5为Web开发与设计者带来了方便与不便, HTML 5将如何同现在的这些流行技术共存?

HTML 5与Flash:这个争论由来已久, Flash被某些开发设计者滥用导致一些网页加载缓慢, 而HTML 5将为之带来一线曙光。拿仍在制订中的HTML 5和有10年历史的Flash进行比较也许有失公允, 但这是人人都关心的一个问题。相对Windows用户来说, Mac用户可能会从HTML 5获得更多好处, 因为苹果一直不愿支持Flash。

HTML 5与IE9:IE9经常高调宣扬它对HTML 5的兼容, 不过, 它确实将是一个很好的支持HTML 5的浏览器, 因为, IE9使用Windows现代图形API以及PC的图形加速卡输出文字和图形。微软在3月份的MIX展会上宣称, IE9将支持GPU加速的HTML 5, 将图形滚动, 3D图形显示等处理交由图形加速卡完成。

HTML 5与Ajax:现在的HTML语言的一个问题是, 它是一种轻量级的应用界面, 那些喜欢使用Ajax实现在线应用的开发者会发现HTML非常不好用。Ajaxwith.com认为, HTML适合用来加载界面, JavaScript适合用来执行命令, 虽然HTML在作为界面语言方面并不好用, 但鉴于多数开发者对它的熟悉程度, HTML还是不可缺少。一个好消息就是, HTML 5会让Ajax应用的实现变得更容易。

HTML 5 with CSS:你需要对你的CSS代码进行整理以支持HTML 5, 因为h1, h2之类的标签将不再使用, 为了实现同HTML 5的兼容, 最好的方式是使用CSSreset, 将那些常见的HTML标签的CSS属性清零。

HTML 5的优劣

HTML 5可能对移动Web带来更多好处, 原因是在现在的移动Web中, iPhone占主导地位, 而iPHone以及刚刚上市不久的iPad是不支持Flash的。HTML 5还会让其他平台的移动浏览器有更快的网页加载速度。另一个好处是:谷歌宣布将页面加载速度作为搜索排名的一个因素, 因此, 基于HTML 5的页面也会因加载速度更快而受益。

不过, 和任何新技术的降临一样, HTML 5也会牵涉到一些问题, 对Web设计者而言, 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因为这些新标签的引入, 各浏览器之间将缺少一种统一的数据描述格式。在HTML 5被广泛采用之前, 我们还无法完全知道HTML 5代码将带来的好与坏, 总体来说, 对开发者而言, 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而对图形设计师而言, 前景还不明朗。

延伸阅读二:乔布斯看Flash (节选)

关于“开放”

Adobe拥有Flash产品100%的所有权。Adobe是唯一可以获取Flash的渠道, 而且Adobe在Flash产品的未来发展和定价方面都有绝对的权利。尽管Adobe的Flash产品得到了广泛使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开放的, 因为它们完全由Adobe控制, 并且只能从Adobe获取。几乎从任何角度考虑, Flash都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苹果公司有许多专利产品。iPhone, iPod和iPad的操作系统都是苹果全部所有, 但我们坚决认为, 所有有关互联网的标准都应该是开放的。苹果不支持Flash, 可我们支持HTML5, CSS和JavaScript——这些都是开放的标准。苹果卖出的每一台高性能、低功耗的移动设备都是开放标准的体现。而HTML 5, 苹果、谷歌和其他公司都采用了这个新的网络标准, 它让网页开发者可以不需要任何第三方浏览器插件 (比如Flash) 就能创做出出色的图形、版面设计、动画和过渡。HTML 5由一个标准委员会监管, 是完全开放的标准, 苹果只是委员会的一员。

苹果公司甚至创造了网络的开放标准。例如, 苹果曾经创造了WebKit, 这个完全开源的HTML 5渲染引擎是Safari浏览器的核心。WebKit已被广泛采用。谷歌的Android浏览器使用它, Palm使用它, 诺基亚使用它, RIM (黑莓) 已经宣布将来也用它。几乎除了微软以外, 大家都用它开发智能手机的浏览器。为了开放WebKit技术, 苹果已经设定了移动网络浏览器的标准。

关于“完整的网页”

Adobe已经多次表示, 苹果的移动设备不能访问“完整的网页”, 因为网页上75%的视频都是Flash格式。他们不愿提及的是, 几乎所有的影片都是更现代的格式, H.264, 而且是支持在iPhone, iPod和iPad上观看的。YouTube上的视频估计占互联网上视频数量的40%, 通过捆绑在所有苹果移动设备的应用程序, 都可以完美地观看, 你要是用iPad观看的话, 那更是最棒的探索和体验。此外还包括Vimeo, Netflix, Facebook, ABC, CBS, CNN, MSNBC, Fox News, ESPN, NPR, Time, The New York Time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ports Illustrated, People, National Geographic, 等等。iPhone, iPod和iPad的用户根本不会错过多少视频。

Adobe还表示, 苹果设备不能玩Flash游戏。这是真的。幸运的是, 在苹果应用程序商店, 有超过50000个游戏和娱乐程序, 其中许多还是免费的。我们为iPhone, iPod和iPad提供的游戏和娱乐程序, 比世界上其他的任何平台都要多。

关于可靠性、安全性和性能

赛门铁克公司最近强调, Flash是2009年的安全纪录里最为不安全的。我们也非常清楚地知道Flash是Mac电脑崩溃的首要原因。我们一直与Adobe解决这些问题, 但他们好几年都没有动静。我们不希望Flash降低iPhone, iPod和iPad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再者, Flash在移动设备上的表现并不好。这些年我们让Adobe展示Flash在移动设备上的良好表现, 好几年下来, 我们都厌烦了。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Adobe公开表示, 2009年年初会在智能手机上搭载Flash, 然后是2009年下半年, 后来又是2010年上半年, 现在他们又说是2010年下半年。最终应该会发布的, 不过还好我们没有一直等下去。谁能知道它到底表现怎么样?

关于电池的使用寿命

要实现更长的电池续航, 移动设备在观看视频时必须通过硬件视频解码;通过软件进行视频解码会耗费太多的电力。在现代移动设备中使用的芯片, 许多解码器都是H.264标准——这是用于蓝光DVD播放机的行业标准, 且已经用于苹果, 谷歌 (YouTube) , Vimeo, Netflix和其他许多公司。

尽管Flash最近增加了对H.264的支持, 可几乎所有Flash视频网站目前都需要老版本的解码器, 而移动芯片都没有植入这些解码器, 必须在软件上运行。这种差别是惊人的:在iPhone上, 一个H.264的视频可以播放长达10小时, 那么通过软件运行视频解码的话, 不到5小时电池就会完全耗尽。

延伸阅读三:开发人员的意见

Flash其实能完成许多HTML5和Java script无法完成的任务而且放弃Flash重新开发网页代码, 也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

——负责大型社交网站的Flash开发的工程师Kevin Elevin

由于自己的公司资源有限, 因此要让公司的网站彻底抛弃Flash, 是很困难的一件事。Flash在交互式图形应用领域的作用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使用Flash我们可以轻松快速地制作出包括幻灯片, 用户交互界面等内容。虽然用Java script也可以实现类似的功能, 但是这需要网页制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编程技巧, 而我们公司里精通网页编程的人并不多, 相比之下, 精通Flash的人员倒是有不少。

——来自美国国内的中型报纸媒体的匿名在线网站制作人

网站要切换原有的Flash内容并不困难, 但其操作的复杂程度并没有乔布斯说得那么轻松。网页开发者们对Flash已经相当熟悉, 这样继续使用Flash便更有利于他们创作出更具艺术感的网页界面, 而不是把大把的时间花在对HTML 5技术的学习上。我们到现在还没有看到有支持HTML 5的一套网页开发工具出现, 我想乔布斯最好是亲手试一下用Flash工具开发网页的方便, 然后再来喷Flash。

——一位专门为网站设计交互式界面的自由职业者

HTML 5标准的视频部分没有指定具体的视频格式, 我们认为H.264是一种优秀的视频格式, IE9将只支持H.264视频的回放。H.264是一种工业标准, 得到了硬件厂商的广泛支持。用户可以通过普通的摄像机拍摄H.264视频, 并将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上、通过浏览器或支持H.264的设备播放。

开放性基金和封闭性基金区别 第5篇

1.共同点:都是基金,投资者购买时,与投资者之间属于一种信托关系。

2.不同点:

1开放式基金:申购和赎回价格,跟基金净值密切挂钩;而封闭式基金的买入和卖出价格,与净值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其买卖价格以二级市场的报价为准。

2开放式基金没有封闭期,更像公司制经营。一旦基金净值在0以下,表示公司破产,投资者的资金遭受损失。而封闭式基金的买入者,其亏损主要取决于在二级市场的买入和卖出价格差。另外,封闭式基金有封闭期和固定的基金份额,比如某基金的发行规模为20亿元,封闭期为10年。10年期满,就必须改变基金性质,或者清盘,或者转为开放式基金。

股票和债券的区别发行主体不同:作为筹资手段,无论是国家、地方公共团体还是企业,都可以发行债券;而股票则只能是股份制企业才可以发行。收益稳定性不同:从收益方面看,债券在购买之前,利率已定,到期就可以获得固定利息,而不用管发行债券的公司经营获利与否;股票一般在购买之前不定股息率,股息收入随股份公司的赢利情况变动而变动,赢利多就多得,赢利少就少得,无赢利不得。保本能力不同:从本金方面看,债券到期可回收本金,也就是说连本带利都能得到,如同放债一样;

历史篇 外汇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 第6篇

从管理制度的变迁上看,建国以来,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大体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转轨时期和1994年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49年~1952年)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但因建国之初全国通货膨胀形势严重,各地区物价水平不一致,因此各地人民币在中央统一政策和管理下,以天津口岸汇价为标准,根据当地情况公布各自外汇牌价。1950年7月8日,随着经济秩序的逐步恢复和全国财经统一制度的建立,人民币实行全国统一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公布。

这一时期,由于外国的经济封锁,外汇资源紧缺,进出口渠道不畅,侨汇汇率阻塞。因此外汇管理的主要作用为调整对外贸易,照顾侨汇收入。

第二阶段:计划经济时期

(1953年~1978年)

在这一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由于我国当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由国家垄断,统一平衡,导致外汇资源相当短缺,我国一直实行比较严格的指令性外汇计划管制。一切外汇收入必须售给国家,需用外汇按国家计划分配和批给。国际收支平衡政策“以收定支,以出定进”,依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办法保持外汇收支平衡。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不借外债,不接受外国来华投资。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的特点就是国家“既无内债,又无外债”。

第三阶段:经济转型时期

(1979年~1993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这一新时期,对外经贸往来迅速增加,外汇储备也快速增长。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开始沿着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培育市场机制的方向,有序地由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转变。

具体举措是: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建立和发展外汇调剂市场;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允许多种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建立对资本输出入的外汇管理制度;放宽对境内居民的外汇管理;发行和使用外汇兑换券等。

第四阶段: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

(1994年至今)

1994年,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对外汇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适应和促进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具体措施包括: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取消外汇上缴和留成,取消用汇的指令性计划和审批;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建立统一的、规范化的、有效率的外汇市场;对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管理政策保持不变;禁止在境内外币计价、结算和流通。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汇管理体制。

2001年,我国加入WTO,此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包括大幅减少行政性审批,提高行政许可效率;进一步完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拓宽资金流出入渠道;积极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加强资金流入管理,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强化国际收支统计监测,加大外汇市场整顿和反洗钱力度。

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配套措施。下一阶段,外汇管理将建立健全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

相关链接 中国现行的外汇管理框架

1.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1996年12月1日,我国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取消经常项目下尚存的其他汇兑限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同时将外商投资企业外汇买卖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但根据国际惯例,我国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仍然实行真实性审核(包括指导性限额管理)。

2.资本项目部分管制

按照“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留有余地”的改革原则,中国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2004年底,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的43项资本项目交易中,我国有11项实现可兑换,11项较少限制,15项较多限制,严格管制的尚有6项。

3.金融机构外汇业务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银行在办理结售汇业务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审核有关凭证,防止资本项目下的外汇收支混入经常项目结售汇,防止不法分子通过结售汇渠道骗购外汇。

4.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推进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5.外汇市场不断发展

适应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银行间外汇市场对交易主体、交易机制、业务品种和范围、汇价管理、结售汇头寸管理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

6.国际收支监测体系不断完善

Q+:封闭式的开放平台 第7篇

千百年来, “平台”一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今, “共享”成为平台的基础, “开放”更是新平台革命的利器。Facebook带来的“平台热”, 让全世界人感受到了开放平台的强大吸引力, 紧接着, 微软、谷歌等互联网巨头竞相推出自己的开放平台。在国内, 这股风潮也愈演愈烈:2008年7月, 人人网宣布开放API;2009年8月, 中国移动宣布开放应用商城;2010年5月, 开心网宣布开放API;9月, 百度宣布开放平台;11月, 新浪宣布开放微博平台;2011年1月, 腾讯开放朋友平台和QQ Connect;2月, 淘宝宣布“大开放”策略……所有这些都昭示着:开放平台时代已来临。

今年5月16日, 腾讯官方正式宣布:腾讯向全社会推出QQ开放平台“Q+”, 并且声称, 欢迎所有的第三方开发者加入到Q+这个大家庭之中。一时之间, “开放”一词响遍了中国大江南北。但在这震耳欲聋的开放声中, 其骨子里仍然是封闭的思想占据主流。

冠以开放之名的“QQ开放平台Q+”, 从本质来说仍然是一个封闭式的平台, 只不过是在封闭平台的基础上, 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改良, 使它较之过去增加了一些开放性, 但仅仅是对第三方开发者进行有限度的开放。

一个平台, 是否真的秉承开放性的理念, 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当第三方开发者的利益与平台拥有者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 平台拥有者维护的是哪一方的利益?

App Store与Google Store的区别

同样是软件下载店, 对于第三方开发者们来说, 他们所享受的待遇是完全不同的。在App Store之中, 第三方开发者们所提交的软件必须要通过苹果公司的审核才能够在App Store中上架, 而App Store一个最重要的审核标准就是, 所有的第三方应用都不能够对苹果自身的应用造成冲击, 不能损害苹果自产应用的经济利益, 无权在App Store之上与苹果的自产软件展开公平竞争。在App Store上, 就曾经有过很多次Apps被无端下架的情况, 苹果的App审核机制一直都是相当的不透明。

2010年, 苹果利用对iOS4.0操作系统的授权协议进行修改的机会, 封杀了Flash技术, 以至于布赖姆洛在博客中使用了“苹果去死吧”这样激烈的言辞进行回应。布赖姆洛的文章表明, 苹果与Adobe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升级。苹果最近刚刚更改了iPhone SDK (软件开发套件) 的授权协议, 使开发者无法使用跨平台编译器来编写应用。使用这种编译器, 开发者只需使用一种编程语言, 便可在不加修改的情况下在iOS和Android等平台上运行同一个应用, 而Adobe计划推出的新版Creative Suite内容开发包中就将提供这样一款跨平台编译器。

近日苹果对Flash的解禁, 说到底只不过是欧盟向苹果施压的结果。而对于谷歌来说, 则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它对所有想要在Google Store上架的软件是一视同仁的, 只要你的软件符合一般的公用软件标准, 就可以通过审核。

QQ在理念上更为封闭

QQ开放平台Q+会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即时通讯软件吗?会开放农场吗?恐怕没有人会认为腾讯会开放这些核心级应用。说白了, 腾讯之所以打造Q+, 只不过是想借第三方开发者之力, 为自己获取更多的好处。当然, 第三方开发者们也可以从中获利。这可以说是一件大好事, 但好事归好事, 在对事物本质进行探讨这个层面上来说, 则又是另一回事了。

之所以要讨论“QQ开放平台Q+”开放性的真伪, 为的是要使第三方开发者们认清形势, 不要被一个所谓的“开放”所迷惑, 否则你开发出来的产品, 哪怕技术上再先进、用户再喜欢, 只要触犯了腾讯公司的利益, 也会有随时下架的危险。

在一个开放式的平台里, 你可以去做任何事情, 而在一个半封闭式的平台中, 就会遇到很多无法预知的障碍。

开放, 是一种理念, 而理念的形成, 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就在不久之前, “一个艰难的决定”, 让人们看到了腾讯的用户观:在骨子里被视为鱼肉的用户, 很难从鱼肉变为上帝。

封闭任务与开放任务设计之比较 第8篇

课例一:以“小熊过生日”的情境引入主题。森林中的小动物都要来参加, 根据动物的出场, 让学生从中学会“自定义动画中的进入效果”;生日会完成之后, 小动物们又要回到它们自己的家, 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 从而学会“自定义动画中退出效果”的设计。

课例二: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主题, 让学生想象一下乌龟和兔子在比赛中会发生什么事情, 结果又会如何?让学生创作出动画作品。

在评课的过程中, 评委们对两位授课教师不同的教学设计, 看法不一, 各执一词。对这两节课, 我更愿意从他们的“任务设计”上谈谈看法。首先, 我们看两个教学设计中的主要特点。课例一:让学生完成自定义动画的“出现”和“退出”两个主要任务。这种任务目标简单、明确, 我们称之为“封闭任务”。课例二:让学生通过在完成“龟兔赛跑”作品的过程中掌握技能, 完成作品, 我们可以称之为“开放任务”。

●开放任务与封闭任务的区别

封闭任务是每位学生都应自主完成的任务, 它包含的主要是一些学生没有学过的新知识, 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这类任务规定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主题、任务要求和相关的资源。教师一般需要针对任务包含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做出比较清楚的分析, 以明确重点, 少走弯路, 同时也需要学生在确定的任务主题内完成特色发挥。

开放任务主要是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开放的任务。允许学生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和设计任务类型与任务主题。任务一般需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共同探讨完成, 任务完成的结果通常是一个电子信息作品。开放任务可以进一步整合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 较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差异,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开放任务与封闭任务间的选择

选择不同类型的任务要根据教材、学生和教师的不同来选择。具体可分为: (1) 根据教学任务。学习技能具体、单一, 可以选择封闭任务, 而主要通过学习的技能完成一个具体作品时最好选择综合任务。 (2) 根据学生对知识技能接受速度快慢。接受能力较慢时最好选择封闭任务, 接受能力快时最好选择开放任务。 (3) 根据教师对课堂的控制能力。教师对课堂控制能力较高可选择开放任务, 而课堂控制能力较低时选择封闭任务容易把握。就上面两个课例来说, 课例一选择的是五年级学生, 学生对动画设计的基础操作还不熟, 所以选择封闭任务更能达成学习目标。课例二选择的是六年级学生, 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快, 综合运用更能让其体会到动画的应用技巧, 也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 两位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任务设计都是恰到好处的。

当然, 在一节课中也可以同时应用封闭任务和开放任务。简单地说, 应以封闭任务为铺垫, 以开放任务作提升, 全方位、多层面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了适应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以及个性化的发展, 在他们提前完成当前任务之时, 可以考虑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如提供一些与当前任务相关的扩展性任务;也可以在原有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要求将制作的人物简介作品加工得更加精美。有一点需要说明, 封闭任务和开放任务代表了两种任务类型的典型特征, 在两者之间, 还存在不同封闭程度或开放程度的任务, 可以参照这两种任务的典型特点去认识它们, 不可非此即彼。

同时, 教师要树立这样一种观点:任务没有统一与固定的大小、要求和内容属性, 需要我们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出发来设计任务。以这样的思路来审视任务的类型, 才不至于陷入形而上学的“任务观”。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

1.封闭任务设计要避免目标简单化

从表面看, 信息技术课的内容是由各类计算机语言与工具软件的学习应用组成, 但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如果对信息技术课的内涵与目标把握不到位, 势必会把信息技术课上成各类工具软件或语言的操作说明书的介绍课。那么信息技术课的真正目的在哪里?以Word为例说明: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字处理软件, 是为了提高文字出版、文字处理、各类文件报告的处理速度, 提高工作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习Word重要的不是掌握所有菜单项、所有工具栏的操作, 而是文章处理的各种原理与规则。不管学生使用的是Word还是WPS, 也不管他在十年、二十年后使用什么字处理软件, 字处理的原理与规则是他永久的知识与技能。所以, 在封闭任务的目标设计中, 应尽可能不出现“设计字的大小为多少号”这样过于具体的任务。课例一中动物出场是根据其运动特点:蜜蜂是旋转出现、猴子是跳跃出现、大象出现慢、兔子快等。学生自然会根据动物的运动快慢选择自定义动画中不同的出现方式。

2.开放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开放型任务内容复杂, 容易出现学生在规定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情况。教师在利用开放任务教学时应做到: (1) 要提出明确的主题, 对任务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描述; (2) 对学生合作小组进行指导, 使任务的规划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3)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 引导学生进行分散知识与技能的综合与系统化, 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迁移。

同时, 为了节约时间, 教师可在课前将作品制成半成品, 然后让学生把最关键的地方进行加工、处理。课例二中教师把“动物的出场”和比赛中“兔子比乌龟快”的动画都提前做成半成品, 只留下比赛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展开想象, 这样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关键的任务。

3.任务设计最好同现实生活有联系

教师要根据上课的时间与地点、学生知识背景、生活背景选择不同的任务。以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境为基础, 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 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例如, 在春天可以用种树来学习画图中的“复制和粘贴”, 在冬天则可以用雪花来学习“复制和粘贴”。不同地方的学生喜欢的歌曲也许不一样, 那可根根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歌曲来学习“文字处理”单元。另外, 还可根据重大事件、重大节日来设计任务。

总之, 任务的设计要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师特点恰当选择。对课堂任务的评价也要从是否达成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素养入手。

参考文献

[1]李艺, 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叔同教育科研.200 (63) .

中移动发展互联网应平衡开放与封闭 第9篇

为了弥补这一短板, 从2005年开始, 中国移动率先在四川成立无线音乐基地, 这在当时无疑是一大亮点。在移动互联网逐渐兴起时, 中移动将四川音乐基地作为成功样板推行到其它省份建立基地模式。目前中国移动已成立九大基地, 几乎覆盖了3G时代手机前沿发展的各种热点。

当初中移动采用基地模式无非是希望摆脱之前中移动固有的国企管理方式, 给基地自主权, 让其顺应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发展特性。但过度开放在推动基地模式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 如之前在业内引起轰动的李向东案。笔者认为这既和基地的运作模式 (寻找合作伙伴) 有关, 更与监管不力脱不了干系。不过最大问题是自基地模式实施以来, 并未产生真正的杀手级应用。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 一方面是由于基地模式的划分过于细致, 导致一些项目在归属问题上出现争议, 而这很有可能让它们在争执中无意间错失市场机会。另一方面在是基地模式的层级架构的局限, 即基地的负责人几乎全部来自省公司, 而这样的组织架构使得基地在生产、产品营销等方面受制, 难免贻误市场机会。

此外, 之前中移动实行的KPI考核机制, 也给各基地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这种压力导致有的基地为了完成KPI盲目上项目, 甚至有的直接和所属省公司要营收和利润, 这样做的结果是掩盖了基地模式真实的市场价值。

不过, 笔者并不否认基地模式的价值, 作为运营商跨界迎接移动互联网挑战的大胆尝试, 其颇具意义。比如厦门的手机动漫基地, 今年1月在全国范围正式商用, 上半年收入即达9000万元 (人民币, 下同) , 其中6月单月收入突破2000万元, 预计今年总收入达3亿元。

封闭开放 第10篇

一、封闭式管理学校值得深思的两个问题

1. 封闭式管理学校一般规定学生每一周或两周, 甚至一个月休息一次, 期间不准随便出校门。这样, 一方面造成了家长对学校的过分依赖, 他们平时忙于自己的事, 疏于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甚至认为孩子的教育是教师的事, 连父母子女间的亲情都淡漠了。另一方面, 学校封闭式管理, 人为地切断了青少年学生与社会大环境的联系, 导致他们不了解社会, 不适应社会, 造成“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分低能者越来越多。

2. 学生被封闭在学校, 白天上8节课, 外加早读和晚自习, 一天要在教室里呆10多个小时。日复一日面对所谓的知识, 生活单调、枯燥而乏味, 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很容易造成他们心里压抑、心情烦躁, 甚至造成性格孤僻, 心理扭曲。

二、如何贯彻开放的教育理念

1.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的素质, 教师的理念, 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一所现代化理念下的学校, 我校应该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 新课程理论的研究。学校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学习和领悟, 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团结奋进的教职工队伍, 不仅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提供帮助, 并且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 塑造出身心健康, 品格良好的新人。教师能够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影响学生, 启迪智慧, 滋润心灵, 雕刻人格。

2.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是学生交流思想、进行知识学习的殿堂, 学生知识的获得, 能力的形成, 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课堂这个主阵地。教师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要让他们在课堂上收获人生的成功。课堂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要让学生走进课堂, 走进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懂得启发和引导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 给学生创造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其乐意追求的生活, 而不是把学习看做异己的、被迫接受的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大胆提问, 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勇于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提倡师生平等和教学相长, 建立起师生之间合作、开放、真诚、共融的密切关系,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3. 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乐园, 它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教学的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活动的内容应该异彩纷呈, 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陶冶学生的心灵。要让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过程中, 获得全面的发展。重视音体美课的教学, 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教学, 挖掘学生潜能, 锻炼学生体魄, 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发挥学生特长, 释放学生激情, 展现青春风采。

4.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 是学生得到历练的好场所。教师要发挥社会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机会, 让学生从学校走进社会, 走进大自然, 走进人民群众中间, 走进火热的社会中间, 让改革的春风沐浴学生的心灵, 滋润学生的心田。严密组织春游、秋游、清明节扫墓。加强实事、新闻的阅读交流, 开展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 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 为他们融入社会, 推动社会发展打好基础。

由封闭的教材走向开放的教材 第11篇

[关键词] 封闭;教材;语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 P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26-1

开放的语文课程则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据,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既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学习语文,又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叶老指出:“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创新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结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局面,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学生的教材,开放学生的课堂,利用语文的优势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服务。为此,语文教学要力争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不再禁锢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要努力把学生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信息世界。

语文教学要向自然、向社会、向现实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在自然、在社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拓宽语文教育,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一、向其他学科开放

语文课内容包罗万象,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把握课文课个性的基础上,有些课文以课文的语言为凭借,适当适时地向各科教学开放,使各科相互渗透,相互提高,发挥整体协同提高的作用。

如:教《四个太阳》,在上课伊始,跨越学科界限,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心中最喜欢的太阳,鼓励学生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让学生对画太阳有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绘画导入新课,开启学生的想象之源。这一教学环节巧妙地将语文与美术课有机融合在一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二、向课外读写开放

开放的课文教育离不开学生的感悟。感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扩大阅读,增加积累是学生“自学感悟”的关键。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仅靠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中外文化宝库如烟海,语文课本只能是沧海一粟,如把课本看做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那必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都是故人的经验之谈,说明了广泛涉猎、大量吸收,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所以,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加强积累,扩大篇章的阅读量。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只要符合语文“文质兼美”的特点,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人人热爱读书和怎样收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以帮助学生来理解课文,课后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的加工教材。

例如:在学习了《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后,学生们对小动物的尾巴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引导他们收集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资料,并编成了一个故事。结果孩子们查到了鳄鱼把尾巴当做武器,狐狸的尾巴当做仓库,松鼠把尾巴当做交际工具,鱼把尾巴当做舵等新知识。有的孩子编出了许多动物有趣的故事,学生在绘声绘色地讲述中拓宽了知识面,实现了知识共享。

当然,教材又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对于资源有限的地区,学校更是如此。教学中,一方面要适当地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要用好教科书,凭借教材来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三、向生活开放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间隔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教师要开放教材,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在大自然中学语文,感受生活中的红、绿、蓝……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凭借,是基本的教学内容,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不能把课文用死了,教死了。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活用课文,使语文教学紧密地联系社会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使学生将教室里学到的,向家庭迁移,向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展。教师只有利用课本以外的课文资源,突破封闭的课堂和单一的课本局限,充分利用母语社会背景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走“开放式”的语文道路,才能让学生获得潜在的文化功底,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封闭开放 第12篇

高中历史课的学习, 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采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激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 唤醒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教师, 需要在多样化的环境中和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探究问题实质, 在历史史料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 在现实的对比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 笔者采用的主要的方法是:

一、延展教材, 拓宽学生知识领域

新课程改革以专题的形式使新教材在编排体例上突出历史学科体系趋于完整。对于历史概念与知识点, 进行了高浓度的压缩, 如教材中对于历史事件和现象, 在发生的因果与过程上做了较多的文字叙述概括, 对于历史性概念与结论的解释, 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讲解, 对于学生来说, 在理解上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对于上述现象, 需要教师在内容上去搜集材料来补充。如高一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一课, 简述了辛亥革命的主要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但是对于这部分知识点设计的内容相当多, 教师需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 需要在教学中有序地将知识点进行整合。笔者坚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进行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的讲述, 结合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辛亥革命知识基础的实际, 讲述革命团体的建立、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 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做了准备。说明制定纲领和建立政党的必要性, 同时通过美国总统对于三代中国人的评价的史料来评价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最后形成一个小论文性质的内容, 与大家交流讨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组,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推动下,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一方面建立了兴中会等革命团体, 另一方面大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重点、难点对教材内容的大胆取舍与课外材料的补充, 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无形中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为借助史实的讲解

低碳环保问题与和平与发展等问题是现实的社会新闻热点、焦点问题, 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与社会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联系。历史教学最终是为现实服务的, 笔者借助社会现实热点与高中生的生活实际, 找到历史教学与现实社会的切入点。高中历史新课标中突出指出历史的借鉴功能和育人功能。即“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 从历史中吸取智慧”。

如, 笔者在讲述新人教版高三下学期历史《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一课时, 由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笔者结合新课标及本课知识在历史体系中的地位, 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迁问题确定为教学重点, 确定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特点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为本课的难点, 详细地了解农业经济的特点。单纯地摆出上面的问题, 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 笔者借助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的特点, 巧妙地将社会上的现实问题引进到课堂教学中来, 通过多媒体资料的展示, 引导学生联系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发展概况, 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区域经济及特点, 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切入点, 优化教学设计, 使学生成为历史和现实的主体, 在课堂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现实, 自主地从历史课中寻找到准确的答案。

总之, 我们要将历史教学与社会上的现实生活相结合, 活跃课堂气氛, 激励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见解, 帮助学生更好地用历史观点为现实服务。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新课改的潮流不断推动了新课标理念的形成, 但是学生的学习仍受到教材和课堂的限制,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学生的知识面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 学生知识的获取还是从教师的知识传授来获得。探讨了如何告别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转为在现实中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教学途径。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开放

参考文献

[1]叶小兵.历史老师的提问.历史教学, 2005 (11) .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06:115.

上一篇:聚类算法下一篇:CSR阅读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