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程度范文

2024-07-10

阻塞程度范文(精选5篇)

阻塞程度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2012年在或曾在本院住院并且诊断为COPD的老年吸烟患者370例, 其中男250例, 女120例;年龄65~80岁, 平均72.6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20例, 中学125例, 大专及以上12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 每组18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370例患者诊断依据参照ICD-10中COPD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测量工具

采用ICD-10筛选COPD;采用William W.K.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 测量两组患者的焦虑总分, 标准:SAS评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60分者为轻度焦虑, 61~70分者是中度焦虑, 70分以上者是重度焦虑。

1.2.2干预方法及随访

对照组对老年COPD患者应用安非他酮等对症缓解戒烟后出现的戒断症状,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每周予以一次认知治疗:包括介绍吸烟与COPD的密切关系、吸烟成瘾的原因、戒烟后出现戒断症状的识别与处理、纠正吸烟能缓解焦虑等不准确的认知等, 以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并树立戒烟的信心。干预前后患者其他治疗用药不变。研究前进行培训, 使用量表和诊断工具的一致性测验Kappa=0.85~0.95。干预1年后对370例患者进行随访, 随访时不了解入组时患者具体病情, 通过病区工作人员、患者本人及家属询问戒烟成功率情况, 并进行相关量表评定;对外出或拒绝检查者视为失访。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死率和失访率

随访调查时, 失访10例 (2.70%) , 病死7例 (1.89%) 。

2.2 随访1年后两组戒烟成功率情况

1年后干预组4例失访, 3例死亡;对照组6例失访, 4例死亡。小学及以下戒烟成功率低于中学、专科及以上,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随访前后SAS评分的变化

入组时干预组SAS评分为 (60.50±1.25) 分, 对照组SAS评分 (60.64±1.36) 分,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年后干预组SAS评分 (50.85±1.16) 分, 对照组 (60.79±1.42) 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干预组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者戒烟成功率较对照组高, 而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者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且干预组能显著改善其焦虑状态。研究发现COPD的1年病死率1.89%, 失访率2.70%, 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基本一致。有研究提示低学历者吸烟更多, 且戒烟成功率更低与该研究结果相符, 主要考虑与低学历者可能在接受认知治疗中的理解能力欠佳有一定关联[5]。另有研究提示戒烟成功者的焦虑程度显著降低, 而戒烟失败者的焦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增加的[6], 本研究结果只对照了干预组与对照组的焦虑程度, 但对戒烟成功者与失败者间焦虑程度未做进一步对比,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进行相关研究。同时本研究也支持了杨放如[7]的心身放松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观察研究中心理疗法可以缓解焦虑的观念。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该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有: (1) 研究规模有限, 样本相对较小, 所做统计分析结果能否反映整体, 需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2) 未控制一些混杂偏移, 如:伴随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及严重程度等; (3) 目前青壮年吸烟人数较多, 本研究只局限在老年人, 涵盖范围有所欠缺, 若今后条件允许情况下, 可进一步拓宽研究人群。

摘要:目的 观察认知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患者戒烟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0—2012年在或曾在本院住院并且诊断为COPD的老年吸烟患者370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85例, 各组再按照文化程度差异分为小学及以下组、中学组、专科及以上三组, 干预组予认知疗法+药物治疗, 对照组仅予药物治疗, 入组1年后对两组患者戒烟成功率及焦虑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1年后干预组4例失访, 3例死亡;对照组6例失访, 4例死亡。小学及以下戒烟成功率低于中学、专科及以上,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入组时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分为 (60.50±1.25) 分, 对照组SAS评分 (60.64±1.36) 分,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年后干预组SAS评分 (50.85±1.16) 分, 对照组 (60.79±1.42) 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认知疗法可有效增加中学及以上文化水平COPD患者的戒烟成功率。

关键词:认知疗法,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戒烟

参考文献

[1] 杨功焕, 马杰民, 刘娜, 等.中国人群2002年吸烟和被动吸烟的现状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26 (2) :77-83.

[2] Walker NK, Howe C, Bullen C, et al.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trial of nicotine free cigarettes as an adjunct to usual NRT-based cessation practice, in people who wish to stop smoking[J].BMC Public Health, 2011, 11:37.

[3] 郑频频, 郑力行, 郭凤霞, 等.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小组戒烟干预效果的2年随访评价[J].卫生研究杂志, 2008, 37 (1) :53-56.

[4] 陈娟, 陈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戒烟干预方法的研究现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1, 34 (7) :531-533.

[5] Chellini E, Gorini G, Carreras G, et al.The Pap smear screening as an occasion for smoking cess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counselling: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women involved in the SPRIN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MC Public Health, 2011, 11:906.

[6] Mari Tervaniemi, Sari Laitinen.Change in anxiety following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attempts at smoking cessation:cohort study[J].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3, 202 (1) :62-67.

阻塞程度 第2篇

2001年美国国立心肺和血液研究所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COPD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防治创议(GOLD)”,为全球COPD的防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GOLD自发表以来一直不断地更新和修订。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于2002年制定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并分别于2007年、2013年发布了该指南的修订版。2013年版指南对COPD的综合评估及诊治无疑更加全面和科学,但新的评估方法也更为复杂。为了了解上海社区医师对新版指南的了解和应用情况,我们对上海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45名全科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来自上海市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共向45名医师发出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1份,回收率为91.1%。

1.2 方法

由COPD专家拟定《社区医生COPD调查问卷》,该问卷共14个问题,评估医师对2013版指南中COPD定义、诊断标准、综合评估及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的治疗知晓情况。研究采用当面调查的形式进行,给接受调查的医师发放问卷,填写完成后当时回收,调查的内容见表1。

1.3 统计学处理

全部问题完成的问卷为有效问卷,按照有效数据与实际数据情况进行统计,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数值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区医师一般情况

41例调研对象中,从事社区工作平均年限为(10.43±3.26)年,其中高、中、初级职称分别有3例(7.3%)、25例(61.0%)、13例(31.7%),学历为硕士、本科、大专分别为4例(9.8%)、32例(78.0%)、5例(12.2%)。其中2家社区医院有肺功能检测仪器。

2.2 对COPD指南的了解情况

24例(58.5%)知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指南》主要内容,知晓COPD的综合评估,能够正确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17例(41.5%)知道不多。具体情况见表2。

2.3 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治疗知晓情况

认为COPD急性加重期支气管扩张剂首选使用方法中应为静脉注射的占26.8%,吸入占73.2%;关于糖皮质激素静脉使用时间,5~7 d占68.3%,1~3 d占24.4%,不需要使用占7.3%。关于抗生素的使用,认为一定要用的占48.8%,不一定用的占48.8%,不要用的占2.4%。

2.4 COPD稳定期患者的处理情况

32名社区医生(78.0%)认为COPD稳定期仍需正规治疗,其中16名(50%)认为COPD患者应长期吸入长效β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混合制剂,14名(43.8%)认为可单独吸入长效M胆碱能受体阻滞剂,2名(6.2%)认为仅备沙丁胺醇气雾剂即可。社区医生关于是否进行长期家庭氧疗以及长期治疗的认知情况见表3。

2.5 对COPD患者健康教育的实施情况

17例社区医生(41.5%)对COPD患者进行<2次/年的健康教育,19例(46.4%)每年对患者进行≥2次的COPD健康教育,5例(12.1%)会在日常门诊时对COPD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劝每位COPD患者戒烟的医生占85.3%,有时会劝患者吸烟的占14.7%;认为应该对患者及家属同时进行心理辅导的占56.1%,认为应仅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的占36.6%,认为不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的占7.3%。

3 讨论

COPD已经列入我国的慢性病防治中,基层社区医师对COPD的认知情况及治疗现状对COPD的防控非常重要。COPD诊治指南(2013修改版)改变了过去仅仅依靠肺功能结果进行分期的状况,引入了综合评估,临床医师要了解患者病情及合理用药,应根据综合症状、肺功能分级和急性加重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其目的是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包括气流受限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未来急性加重的风险程度,最终目的是指导治疗[5]。据调查,上海地区居民COPD总体发病率为3.9%[6],除吸烟、老龄化等因素,雾霾天气增多,也可使COPD反复急性加重、炎症延绵难愈。因COPD患者肺功能呈进行性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命质量,同时高额的医疗费用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世界银行和WHO的资料表明,至2020年COPD将位居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7]。

本调查研究结果初步显示,目前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对2013版COPD指南有一定的了解,并能用于医疗实践,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3.1 对肺功能的认识不足

肺功能仍是目前诊断COPD的金标准,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定亦需要根据肺功能的检查结果,以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本次调查的4家医院中仅有2家有肺功能仪,7.3%的医师认为COPD诊断的肺功能指标测定应该在支气管扩张剂吸入后,显示社区医师对肺功能结果的认知方面存在不足。

3.2 急性加重期过度依赖抗生素

COPD急性加重可有多种原因所致,最常见的有细菌、病毒感染,部分病例原因难以确定。环境、理化因素改变,稳定期治疗不规范等均可导致急性加重。适当增加吸入支气管扩张剂的剂量及频度、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对治疗有益,COPD症状加重,特别是有脓性痰时应积极给予抗生素治疗,抗生素的选择应依据患者急性加重的严重程度及常见的致病菌,结合患者所在地区致病菌及耐药菌的流行情况,选择敏感的抗生素,疗程为5~10 d。

3.3 稳定期的管理认知欠缺

针对COPD的发展规律,我们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的干预和管理。COPD稳定期可以通过教育、控制职业性或环境污染、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使用免疫调节剂、接种疫苗、长期家庭氧疗及康复锻炼、外科治疗等方法达到减轻当前症状,降低未来发病风险的管理目标。根据患者综合评估结果,指导稳定期患者规范用药,长期治疗。

3.4 对COPD患者健康教育实施不足

通过教育与管理可以提高患者和家属对COPD的认识及管理自身疾病能力,更好地配合治疗,加强预防措施,减少病情反复加重,维持病情稳定,提高生命质量。社区是COPD管理的重要一站,本次调查中仅有46.4%的医师每年进行≥2次的COPD患者健康教育,56.1%的医师认为应该对患者及家属同时进行心理辅导。

由此可见,大部分社区医师知道COPD的相关知识,也愿意加强COPD的社区管理,但是由于专业知识欠缺、肺功能仪等专业设备缺乏等原因,使社区COPD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COPD的防治工作需要大型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密切合作,定期加强对社区医师进行最新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更新COPD理念,增加肺功能仪使用和肺功能知识培训,以提高COPD防控水平。

参考文献

[1]Zhong N,Wang C,Yao W,et al.Prevalenc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a large,populationbased survey[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7,176(8):753-760.

[2]Barr RG,Bourbeau J,Camargo CA,et al.Tiotropium for stabl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metaanalysis[J].Thorax,2006,61(10):854-862.

[3]刘笑然,丁春华,叶琳,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7,7(9):1546.

[4]何权瀛,周新,谢灿茂,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中国部分城市患者生命质量和经济负担的影响[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4):253-257.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1-10.

[6]Yin P,Zhang M,Li YC,et al.Prevalence of COPD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ocioeconomic status in China:Findings from China Chronic Disease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2007[J].BMC Public Health,2011,11:586.

阻塞程度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4例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通气综合征患者, 所有选取对象病症诊断均符合OSAHS的诊断标准:行连续睡眠监测8 h, 记录的AHI (睡眠呼吸紊乱指数) ≥5次/h。排除中枢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和混合型睡眠呼吸暂停患者, 排除甲状腺急病患者。选取的124例患者中, 男103例, 女21例, 年龄25~79岁, 平均 (46.2±9.56) 岁;平均体重为 (56.42±12.43) kg, 平均颈围 (42.48±2.25) cm。依据选取对象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成三组, 分别是重度组65例、中度组47例和轻度组12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体重指数

对患者的身高和体重进行记录, 并计算出体重指数。体重指数的计算公式为:BMI=体重 (kg) /身高2 (m2) 。

1.2.2 阻塞点截面积的测量

采用多层螺旋CT测量患者阻塞点截面积, 患者仰卧在床面中间, 头部两侧对称, 上下齿合上, 舌尖抵住切牙面, 并对患者的鼻咽、喉咽和口咽进行最小截面积测量, 截面积的确定为:三部位中测量值最小为咽腔的最小截面积, 即阻塞点截面积。

1.2.3 颈围的测量

患者坐直, 并平视前方, 调整呼吸后医护人员在喉结下缘部位使用软尺进行测量。测量的允许误差≤1 mm。

1.2.4呼吸睡眠参数记录

根据熟悉睡眠参数系统对患者的睡眠呼吸紊乱指数 (AHI) 以及夜间血氧饱和度进行记录。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PEMS 3.1进行数据处理, 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患者的阻塞点面积以及体重指数、颈围等危险因素、睡眠呼吸参数 (睡眠呼吸紊乱指数、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 进行相关性分析, 检验水准α=0.05,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24例患者AHI、Sa O2检测结果

根据检测发现, 轻度组患者AHI为8~19次/h;夜间血氧饱和度 (Sa O2) 为86%~89%;中度组患者AHI为20~39次/h, Sa O2为80%~85%;重度组患者AHI≥40次/h, Sa O2<80%。其中轻度组12例, 中度组47例, 重度组65例, 所占比例依次为9.68%、37.90%和52.42%。

2.2 三组OSAHS患者AHI与其他各项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显示, 影响重度组65例患者AHI的因素主要为阻塞点截面积、年龄、BMI指数、颈围, 其中与年龄和阻塞点截面积呈现负相关关系, 与BMI指数和颈围呈现正相关关系, 与其他的检测指标并无明显的相关性;而轻度组和中度组AHI和所有的检测指标均无明显的相关性, 详见表1。

2.3 三组OSAHS患者夜间平均Sa O2和各项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显示, 轻度组患者夜间平均Sa O2和阻塞点截面积等各项检测指标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性 (P>0.05) , 而中、重度组患者夜间Sa O2和阻塞点面积呈现正相关关系 (P<0.05) , 重度组与BMI指数和体重呈现负相关关系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由表1可以看出轻度组以及中度组AHI与其他指标不存在相关性。对于重度组而言, AHI与阻塞点截面积以及年龄呈现负相关性, 与BMI以及颈围呈现正相关性, 与其他的指标则不存在相关性。由表2可以看出, 不同程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夜间平均血压饱和度与阻塞点截面积等测量值的相关性分析上, 轻度组患者的夜间平均夜间饱和度与相关指标不存在相关性。中度组患者的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与阻塞点截面积存在正相关性的关系。重度患者AHI与阻塞点截面积以及年龄存在正相关性, 与BMI则存在负相关性。与其他指标则不存在相关性。

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而言, 在病因上较为复杂, 是一种受到多个因素影响的临床综合征。在此次临床研究中, 对124例确诊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通气综合征患者按照病情分成三组, 分别是重度组、中度组和轻度组, 并对三组患者的呼吸参数以及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AHI以及夜间血氧饱和度是不同程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危险因素的重要指标。重度组不同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与阻塞点截面积、体重指数、颈围等方面有重要关系;中度组存在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阻塞点截面积;轻度组患者发病与呼吸紊乱指数、阻塞点截面积、体重指数、颈围等方面无相关性, 即轻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因素并非肥胖、颈粗等构成, 而是由一些未明的因素, 比如神经内分泌因素以及咽腔功能异常等因素, 也可能是抽样误差所致, 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确定[5]。

除此以外, 根据相关的研究发现, 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 有60%以上的肥胖者气道因为周围的脂肪沉积量增大, 导致咽腔的性能改变, 从而造成在睡眠状态下, 气道容易闭合[6]。另外,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包绕的咽腔总脂肪体积相比正常人要多, 可见颈部脂肪的对峙在发病机制中是一个影响性因素, 因此体重指数越大的人, 其发病率相比其他人群更高[7]。另外颈围相比体重指数在患者肥胖程度以及咽腔情况的反映上更为敏感。相关研究显示,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颈部皮层厚度以及围绕咽腔的脂肪在分布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因此说明了颈围较大的肥胖人群患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几率要高于正常人群[8]。

此次研究还显示, 在影响因素中, 相关系数最大的两个因素是阻塞点截面积以及呼吸睡眠参数, 由此可以说明咽腔解剖异常对睡眠呼吸障碍发病的影响。因此也部分解释了BMI以及NC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严重程度预测上的显著差异性。在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评价上, 阻塞点截面积相比AHS更具敏感性[9]。

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而言, 是否需要进行治疗, 治疗的时间的确定, 治疗方式的选择, 在目前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依据。一些各个科目医师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片面性, 加上多部位阻塞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且呈现个体化差异, 因此需要加强对患者进行规范化和个体化的治疗。由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发病率较高, 且随着时间的推荐, 病情会发展, 对患者的各个器官功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对患者工作、学习以及生活造成影响, 降低患者的生活治疗。如果治疗不合理或者不及时, 甚至会对患者远期预后造成不良影响, 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临床上需要尽早对患者进行诊断。通过此次临床研究, 可以得出AHI以及夜间血氧饱和度是评价不同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危险因素的重要指标。若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打鼾、呼吸停顿, 白天头晕、头痛、疲劳、记忆力衰退等情况, 应及时进行CT扫描, 并及时进行病情的治疗, 尽早采取相关措施, 从而降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危险性因素。

参考文献

[1]郗慧.不同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影响因素相关性的比较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 2009, 32 (7) :898-900.

[2]李树华, 石洪金.上呼吸道咽壁顺应性的CT定量评估[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5, 19 (3) :104-107.

[3]韦华清, 兰枝东, 韦岑, 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心脏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3, 2 (1) :231-232.

[4]王家钦, 慈书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动态心电图变化[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2 (15) :110-111.

[5]王宁, 余振球.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血压变异性[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2, 1 (3) :201-202.

[6]郭殿宝, 陈祥坤, 盛春永, 等.持续正压通气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09, 3 (4) :98-99.

[7]姚行艳, 陈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特点及临床意义[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9, 2 (6) :137-138.

[8]李永锋, 许志强, 韩鹏, 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伴发肥胖低通气综合征23例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5 (23) :57-58.

阻塞程度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河池市中医医院2014 年3 月—2015 年6月收治的COPD患者98 例, 均经临床检查及肺功能检查确诊, 符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 2013 年修订版) 》[3]中的COPD诊断标准。排除认知功能及交流障碍者、病情危重、生存期不足1 年者、严重并发症患者、非自愿参与本研究及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监护组和对照组, 各49 例。监护组中男27 例, 女22 例; 年龄41 ~ 63 岁, 平均年龄 ( 58. 6± 6. 2) 岁; 病程6 ~ 13 年, 平均病程 ( 10. 7 ± 1. 4 ) 年; 高血压17 例, 糖尿病9 例, 脑血管病6 例。对照组中男29 例, 女20 例; 年龄42 ~ 61 岁, 平均年龄 ( 59. 1 ± 6. 5) 岁; 病程6 ~ 14 年, 平均病程 ( 10. 4 ± 1. 6) 年; 高血压20 例, 糖尿病11 例, 脑血管病7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支气管扩张剂、祛痰药、抗氧化剂等对症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监护组给予药学监护: ( 1)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药物治疗方案后, 由药师进行药学监护登记, 发放药学教育单, 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 告知患者各种药物作用、用法用量、用药时间、饮食禁忌、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等, 讲解时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嘱患者不可擅自停药、换药。糖皮质激素给药前权衡疗效及安全性, 针对患者情况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 症状改善后调整方案; 病情恶化者根据细菌抗菌谱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沙美特罗等持续作用可达12h, 早晚吸入治疗疗效更佳; 不可自行调快输注速度, 防止出现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 甲泼尼松龙40mg / d, 用药5d后改为口服等。 ( 2) 患者住院期间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监护, 监测体温、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指标, 并酌情调整治疗方案; 监测潜在、疑似不良反应症状 ( 过敏、胃肠道反应、心律失常等) , 及时进行处理。用药期间嘱患者禁止饮用咖啡、浓茶、可乐, 禁止食用巧克力及辛辣食物; 查房时询问患者的一般情况, 了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检测肾功能; 氧疗者监护其配戴方法, 吸氧时间; 康复训练者监护其排痰、咳嗽方法, 指导呼吸肌锻炼。 ( 3) 药物相互作用监护, 部分患者存在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时, 用药数量较多, 需加强药物相互作用监护, 并与药物不良反应相鉴别。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避免与肾毒性药物联用, 防止增加肾毒性、耳毒性等。 ( 4) 出院前对出院后用药进行指导, 告知漏服后的处理方法, 并确认患者或家属掌握了上述信息; 出院时嘱患者进行自我监护。避免饮用食用碳酸饮料、油炸、膨化食品, 适当增加体质量, 提高免疫力;增加牛奶、鸡蛋、维生素、微量元素摄入等。 ( 5) 出院后每周电话随访, 了解患者用药情况, 询问不良反应情况, 解答患者疑问, 详细记录随访内容。

1. 3 观察指标 ( 1) 出院1 个月后, 评估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完全依从: 无自行更改用药、不擅自停药, 按时按量服药 ( 漏服药< 2 次) , 定期复诊; 部分依从: 滥用药、自行停药、未按时按量服药次数为2 ~ 6 次; 不依从: 滥用药、自行停药、未按时按量服药次数> 6 次, 依从率= 完全依从率+ 部分依从率。 ( 2) 电话随访或入院复诊时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统计其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内容包括疾病基础知识 ( 30 分) 、正确用药 ( 30 分) 、生活方式 ( 20 分) 、运动锻炼 ( 20 分) , 认知程度优良为每项得分≥基础分 × 80% 。 ( 3) 检测两组患者监护前后肺功能指标 〔第1 秒用力呼气末容积 ( FEV1) , FEV1/ 用力肺活量 ( FEV1/ FVC) 〕。 ( 4) 参照圣乔治呼吸问卷 ( SGRQ) 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 评分越高表示健康状况越差。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 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 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 采用 χ2检验。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监护组用药依从率为95. 9% , 高于对照组的73. 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9. 524, P < 0. 05, 见表1) 。

2. 2 两组患者疾病认知程度比较监护组基础知识、正确用药、生活方式、运动锻炼方面的认知程度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2) 。

2. 3 两组患者监护前后肺功能指标及SGRQ评分比较监护前两组患者FEV1、FEV1/ FVC及SGRQ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监护后监护组患者FEV1、FEV1/ FVC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监护后两组患者SGRQ评分低于监护前, 且监护组SGRQ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3) 。

3 讨论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COPD发病率显著增高, 且该病呈进行性加重, 病程为3 ~ 20 年; 随着病情发展病变将累及全身系统,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稳定期患者应坚持用药, 症状和体征均可在3 个月内好转, 但临床上多数患者治疗依从性差, 导致疗效降低, 疾病进展速度加快。张阳等[4]研究指出, 文化程度、疾病认知程度对该类患者依从性具有影响, 提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治疗依从性。

贾红光等[5]研究显示, 电话随访式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降低再发病率。本研究中对监护组患者给予药学监护, 药师直接参与患者的药物治疗计划, 告知患者用药目的、用药方法、注意事项等基础知识, 对用药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及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使患者在专业的药学监护下感受到正确用药的重要性; 并在出院后随访观察患者用药情况, 指导其进行自我监护。结果显示, 监护组用药依从率高于对照组, 监护组基础知识、正确用药、生活方式及功能锻炼方面的认知程度均高于对照组。施春娜等[6]研究指出, 进行呼吸锻炼的COPD患者生活能力及肺功能指标均显著较好, 可见出院后用药习惯和生活状态直接影响康复效果。

注: 与治疗前比较, *P < 0. 05;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既往研究显示, 药学监护能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对病情康复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7]。SGRQ评分反映了呼吸问题对患者的影响程度, 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出院1 个月后SGRQ评分均下降, 监护组下降程度更多, 提示保持良好依从性的患者出院后生存质量更高, 预后更好。严郁等[8]研究也指出, 药师对COPD患者进行药学服务能显著提高疗效, 本研究与之相一致。但本研究中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 考虑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及观察时间较短相关, 后期还需进一步观察。

综上所述, 药学监护能有效改善COPD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增强其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提高其生活质量, 改善其预后。

参考文献

[1]黄仕明, 李江旭, 王秋梅, 等.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COPD患者疾病认知与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3, 42 (10) :1136-1138.

[2]李洁峰, 赵雪颜, 吴建平,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30) :3728-3731.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13年修订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 36 (4) :255-264.

[4]张阳, 张庆, 郑洪飞, 等.COPD患者随访依从性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26) :3101-3104.

[5]贾红光, 罗永伟, 陈超, 等.慢阻肺患者行电话随访式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国病案, 2015, 16 (8) :90-92.

[6]施春娜, 马红映, 丁群力,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球吹摆法肺功能锻炼的依从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5 (35) :4207-4209.

[7]王阳, 于蕾, 崔宏伟, 等.药学服务对老年慢阻肺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药师, 2015, 18 (10) :1760-1762.

阻塞程度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 年7 月~2012 年12 月于解放军第一八〇医院呼吸科就诊的COPD合并意识障碍患者90例为COPD组, 均通过详细系统体格检查, 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血常规、血气分析、电解质、X线胸片等相关实验室及头颅CT、MRI检查, COPD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年修订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6]。 意识障碍诊断参考2008 年《常见症状·诊断学》[7], 排除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病、严重心血管疾病、多发性骨髓瘤、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血电解质异常、脑血管意外和药物因素所致精神障碍。 90 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胸闷、喘息以及烦躁、谵妄、胡言乱语、神志模糊、昏睡及昏迷等临床症状, 胸部X线片显示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肺部湿啰音、肺气肿等。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Cys C试剂盒购自北京利德曼生化技术有限公司;AU58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购自美国Beckman Coulter有限公司;ABL800 全自动血气分析仪购自丹麦雷度米特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1.3 分组

根据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意识表现, 将90 例患者分为3 组:清醒组37 例, 其中男20 例, 女17 例, 年龄42~78 岁, 平均 (51.2±9.4) 岁;嗜睡组32 例, 其中男18例, 女14 例, 年龄40~76 岁, 平均 (50.7±10.1) 岁;昏迷组21 例, 其中男13 例, 女8 例, 年龄43 ~81 岁, 平均 (53.4±8.6) 岁。 以15 例同期住院的非COPD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9 例, 女6 例, 年龄41~75 岁, 平均 (52.8±11.0) 岁。 各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标本采集

各组患者均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 m L, 3000 r/min离心10 min, 置于装有0.109 m L枸橼酸钠的试管中, 并充分混匀;同时腰穿取脑脊液1 m L, 离心沉淀取上清液。 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试血清和脑脊液Cys C水平, 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另抽取COPD清醒组、嗜睡组、昏迷组患者动脉血各1 m L, 用肝素抗凝, 测定各项动脉血气分析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 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OPD组与对照组血清和脑脊液Cys C水平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COPD患者血清Cys C水平显著升高, 脑脊液Cys C水平则显著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或P < 0.01)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P < 0.01;Cys C:胱抑素C;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2 不同程度意识障碍COPD患者血清和脑脊液Cys C水平变化

随着COPD患者意识障碍程度的加重, 血清Cys C水平逐渐升高 (P < 0.05) , 而脑脊液Cys C水平逐渐下降 (P < 0.05) , 见表2。

注:与清醒组比较, ☆P < 0.05;与嗜睡组比较, △P < 0.05;Cys C:胱抑素C

2.3不同程度意识障碍COPD患者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随着COPD患者意识障碍程度的加重, 清醒组、嗜睡组、昏迷组的pH值和氧分压 (PaO2) 均逐渐下降, 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逐渐增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见表3。

注:与清醒组比较, ☆P < 0.05, ☆☆P < 0.01; 与嗜睡组, △P < 0.05, △△P< 0.01;Pa O2:氧分压;Pa CO2:二氧化碳分压;1 mm Hg=0.133 k Pa

3 讨论

COPD患者由于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 会引起焦虑、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等, 低氧血症可引起认知功能障碍与意识障碍, 中度的高碳酸血症会引起头痛、头晕、淡漠、健忘, 而重度高碳酸血症可导致木僵或昏迷。 临床上, COPD患者诱发意识障碍的原因十分复杂, 迄今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Cys C属于第二超家族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 近来研究发现[8], 因COPD等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的老年患者的血清Cys C水平明显高于幸存的健康者, 而且血清中高水平的Cys C不仅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有关, 还可能与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死率密切相关[9]。 林伟华等[10]还指出, 脑出血、脑膜炎、脑梗死、脑肿瘤等脑疾病患者血清中Cys C水平明显升高, 而脑脊液中Cys C水平则明显下降。 国内学者方军等[11]报道, 脑脊液Cys C水平降低, 可作为反映血脑屏障损害的一个指标。

相关研究指出, 炎症及一些神经疾病都与Cys C和胱氨酸蛋白酶之间的平衡失调有关[12], 而蛋白酶-抗蛋白酶系统失衡是导致COPD发病的一个重要理论[3]。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非COPD患者相比较, COPD患者血清Cys C水平显著升高, 脑脊液Cys C水平则显著降低。 由此推测, 由于呼吸困难发生低氧血症, 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缺氧受损时及严重的肺部感染释放出大量的Cys C, 导致患者血清Cys C升高, 脑脊液中Cys C水平下降, 以致Cys C与胱氨酸蛋白酶之间的平衡失调, 脑神经元受到损伤而诱发了意识障碍。 检测不同程度意识障碍COPD患者Cys C水平发现, 清醒组、嗜睡组、昏迷组的血清Cys C水平呈递增, 而脑脊液Cys C水平则呈递减趋势, 提示血清和脑脊液Cys C水平变化可反映意识障碍的程度。

从实验结果中还发现, 清醒组、嗜睡组、昏迷组的Pa CO2逐渐增加, p H值和Pa O2则逐渐下降, 说明意识障碍程度与动脉血气状况关系也十分密切, 与朱卫锋[13]研究结果一致。 这可能是由于潴留的CO2会迅速弥散到脑内与水结合形成H+和HCO3-, 脑组织p H值降低导致大量液体渗入引起脑组织水肿、酸中毒及缺氧, Pa O2下降, 发生低氧血症, 损伤脑细胞, 诱发意识障碍。 随着患者呼吸困难加重, CO2潴留随之加重, 导致脑组织酸中毒及低氧血症加重, 血清Cys C释放更多, 而脑脊液中Cys C含量则更少, 从而加重COPD患者意识障碍程度[14,15,16,17]。

综上所述, 当COPD患者发生意识障碍时, 血清和脑脊液Cys C水平以及动脉血气状况均会出现异常, 其水平变化可反映伴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病情程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伴意识障碍患者血清和脑脊液胱抑素C (CysC) 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7月2012年12月于解放军第一八〇医院呼吸科就诊的COPD合并意识障碍患者90例 (COPD组) , 根据意识障碍程度分为清醒组 (37例) 、嗜睡组 (32例) 和昏迷组 (21例) , 以同期住院的非COPD患者15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各组患者血清和脑脊液CysC水平;分别测定各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结果 COPD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 (1.25±0.34) mg/L]显著高于对照组[ (0.84±0.17) mg/L], 而脑脊液CysC水平[ (2.16±0.42) mg/L]显著低于对照组[ (5.21±0.33) mg/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随着意识障碍程度加重, 清醒组、嗜睡组和昏迷组血清CysC水平及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递增, 脑脊液CysC水平、酸碱度 (pH) 值及氧分压 (PaO2) 递减, 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当COPD患者伴意识障碍发生时, 血清和脑脊液CysC水平以及动脉血气状况均会出现异常, 其水平变化可反映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

上一篇:屈家岭管理区下一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