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表达范文

2024-09-12

世界表达范文(精选8篇)

世界表达 第1篇

1 广播特写的生命——真实性

广播特写属于新闻范畴, 所以真实性是广播特写的生命。《谁杀害了洛丽塔?》的背景是一件真实的轰动全法国的一个事件, 以此事件为出发点深度挖掘已被熟知的新闻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2009年1月20日, 一个女人和她的两个女儿被发现惨死在马赛圣比埃尔区的一所公寓里。这个事件在短时间内登上了法国各主要媒体的头条。《一个人的渡口》曾获得2001年亚广联信息节目奖。通过广播特写的创作手法, 利用环境音响、同期声的记录及后期规范的整理, 让文化背景不同的国际评委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的文化特色和中国农村百岁老人的真实的生存状态, 说明了广播特写不仅可以形象地为听众展示真实的事情进展状态, 并且能将画面进行拓展和延伸。两部作品表现的都是真实的故事和事件。

2 广播特写的灵魂——选题的吸引力

一个优秀广播节目的诞生, 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拥有一个好的选题。广播、电视的媒体运作方式与网络媒体的运作方式的不同点主要是“被动”与“主动”, “被动”是指人们接受广播或电视的信息一般情况下是被动的, 我们播什么, 观众看什么。而“主动”是指上网浏览信息的主观性较强, 人们喜欢通过网络主动搜寻想要看的信息。广播信息怎样使人心甘情愿的被动接受信息, 可以从“好奇”入手。“好奇”是人被动接受信息的主要原因。

在《谁杀了洛丽塔?》的开头片段中, 通过检察官助理对事件事实、结果的交待吸引着观众去了解事实的过程和真相, 整个节目完全通过与洛丽塔相识的人、见过洛丽塔的人对洛丽塔的评价和对洛丽塔近期行为讲述, 使听众通过这些线索直面现场, 自行探索整个事件的经过, 自行来总结事件发生的原因。相比之下, 《一个人的渡口》在选题的吸引力程度上是与《谁杀了洛丽塔?》有一定的差距的, 不过《一个人的渡口》体现的是人文风情, 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的纪录和传承。这样的选题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 鲁迅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就是只有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艺术作品才能够被国际认可, 才能够在世界文化宝库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作品能不能“卖座”, 能不能获得听众的关注和反映, 关键在于作品的选题是不是人们的关注点及好奇点。

3 广播特写的力量之源——创新

从最简单的新闻播报, 到广播剧的流行, 再到广播特写的广泛运用及艺术加工, 广播一直在顺应时代的步伐不断进步。如新闻特写, 通过广播来播报新闻首先占有了时效性强的优势, 其次广播的互动性可以及时为听众解难解惑, 最后广播特写的特点——内容真实、画面感强、参与感强, 在新闻特写中能发挥地淋漓尽致。在保证这些特点的前提下, 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把电台的新闻通过网络平台推进人们的网络生活中, 就能够获取更多的关注度。触类旁通是创新的一个方法, 广播特写的研究者更应该通过对电视纪录片的学习和更多、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国际广播特写节目。以学习消化为创新做基石, 多出作品多实践, 从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 以此作为创新的出发点, 使广播特写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更加适应中国的听众, 使广播特写得到更好地发展, 让人更好地通过耳朵来“看”世界。

摘要:广播特写是建立在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 对实况录音和语言进行声音蒙太奇的组接, 通过艺术的手法真实突出地再现客观事物、人物及其活动场景, 使节目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想象力和感染力。使广播节目的听众能够通过耳朵来“看”到真实事件的发展, 是新闻类广播节目增强感染力的好体裁。

关键词:广播特写,新闻特写,声音的纪录片,声音蒙太奇

参考文献

[1]李宏.一幅法国社区和个人命运的画卷[J].中国广播, 2013 (11) .

[2]李宏.布朗—国际广播特写大家[J].中国广播, 2014 (10) .

第4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象艺术。由于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美术鉴赏中的重要方面,所以本课的目的就是以简明的讲解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能做到这一点就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了。

(二)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一位女士与法国现代画家马蒂斯的对话为例,首先指出美术作品并非完全是对客观现实的“如实”再现,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这一点在具象艺术中也有表现,但在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它已成为艺术家关注的主要方面。

第二部分“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是从意象艺术的一个极端方面(一般人所认为的一些美术作品形象的怪异)来解释意象艺术的。这样解释主要是为了打消一般人因为习惯于具象艺术的真实性而对意象艺术产生的不理解和拒斥的心理,指出意象艺术主要是与艺术家对现实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的。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第三部分“如何理解意象艺术?”是本课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如何鉴赏意象艺术的入门处。在这里首先以英国画家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与我们在前一课学习过的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的对比,来说明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就表现在它传递出的不是艺术家的“眼”中之“象”,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即“意象”。这种“意象”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另一个就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来表现。为此,艺术家就要调动一切手段来表达这种感觉和意图,而不管是否与我们眼见的现实一致,从而产生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解释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究竟如何理解意象艺术。因为任何艺术都存在艺术家的主观表达,而且有的意象艺术也可以是具象的,这就容易使学生混淆。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强调意象艺术在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以及艺术家对主观意念——感觉和意图的表达。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圣维克多山(油画,65厘米×81厘米,1904—1906年,美国,纽约,私人收藏)塞尚(法国)

塞尚(1839—1906)和凡高、高更都是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塞尚的“世上一切东西都是由球体、锥体和圆柱体组成的”论断是著名的,他教会了20世纪的许多艺术家如何重新看待自然。然而塞尚本人却从没有直接用这些几何体来作画,这对于他只是理解自然的一种方法。在他的严谨的分析作画方法吓跑了包括他夫人在内的一切模特儿之后,他不得不转向了静物和风景,因为这些不动的东西可以任他画多久就画多久,那些静物烂掉了也没有关系,因为这并没有改变它们的结构。我们在此有必要说明,塞尚的结构包括了物与物之间所组成的画面关系的结构和物本身的结构两个方面。因为前一种结构使画面本身形成了构成的关系,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而后一种结构则意味着对物体本身的分析。因此在塞尚的静物画中我们常能见到桌子错位、透视颠倒、物体分解的场面。这也符合了他的另一种看法,他认为,人的两只眼睛总是在不停地转动中观察事物,在这种转动中,事物便发生晃动或移位,从而造成有别于通常状态下的视觉变化。这种结构关系在塞尚的风景中也同样存在,只是这种结构关系已更多地从属于空间关系了。

风景是塞尚喜爱的另一种题材,尤其是离他住处不远的圣维克多山更成为他常画不衰的主题。从1883年开始他就围绕这个主题不断改变画法,进行他自己的探索。由于他的家乡埃克斯的风景的特殊性,他常常采用一种高视点的构图,他把他在静物中试验的色彩造型法引入了风景,他说,“我打算只用色彩来表现透视,一幅画中最主要的东西就是表现出距离”。于是他常常用很近的前景来形成画面的支点,然后一层层推进来造成空间感。但他对形体本身的不停分析、对画面结构的浓厚兴趣却总是使他忘掉了这种空间感,而使画面变成一张相互贴紧的平面,这样,一幅画便成了一种色块与色块在扁平面上的跳动。无疑,它成了后来立体主义发展的基础,并对所有以结构主义和构成主义为基础的抽象艺术产生影响。马蒂斯夫人像(油画,41厘米×32厘米,1905年,哥本哈根国立美术馆藏)马蒂斯(法国)

马蒂斯(1869—1954),法国现代著名油画家和版画家,野兽派绘画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法国诺尔省卡德市的粮食商人家庭。早年学习法律,后因病开始学习绘画,走上艺术的道路。1895年到巴黎,进入国立美术学校著名画家莫罗的画室,当时同一画室的一些画家后来成为野兽派的重要成员。他的作品除具有野兽派的风格特征外,还追求形体的单纯化、色调的平面化,强调艺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其中虽然含有唯美主义的倾向,但总的基调是健康明朗的,给人以愉悦感。《马蒂斯夫人像》是他的典型的野兽派风格的作品。

呐喊(油画,91厘米×74厘米,1893年,奥斯陆国立美术馆藏)蒙克(挪威)

这幅画的作者蒙克(1863—1944)是表现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出生在挪威洛顿的一个名门望族。5岁时母亲去世,15岁时姐姐去世,成年后,父亲和一个弟弟又相继离世,一系列的家庭不幸,给蒙克的心灵留下了一道深而黑的疤痕,对他的艺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这幅作品充分发挥了色彩的作用。那种阴惨的血红色和浓重的深蓝、墨绿色,形成一个湍急的漩涡,紧紧包围着画中处于极度痛苦的男子,好像是呐喊回声。正在高呼的人的面孔实际已经变形,凝视的眼睛、凹陷的面颊,使人想起象征死亡的骷髅头,所有的线条都趋向这个中心,仿佛全部的景色都分担着这声呐喊的痛苦和刺激。这里必定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整幅画面充满了低沉、恐怖、神秘的气息,使人产生了强烈的不安。画中人物形象显然是病态的、神经质的,人物看不见的内心世界在作品中居然被表达得如此强烈,超过了任何以往看起来“真实”、“逼真”的作品。这就是表现派的特征:色彩鲜明、强烈,线条和笔触大胆、奔放,而且使人感到刺激和动荡不安,体现出以蒙克为代表的表现派画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厌恶和失望。

内战的预感(油画,100厘米×99厘米,1936年,私人收藏)达利(西班牙)

达利(1904—1989)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菲圭拉斯,早年在马德里美术学院学习,受到“形而上绘画”的影响,后崇拜英国拉菲尔前派的精细描绘。达利在学生时代就行为异于常人,爱穿奇装异服,其乖僻性格引人注目。达利因而因势利导,把他这种怪异之处运用到他的艺术之中,尤其在加入超现实主义之后,他的艺术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超现实主义是达达主义的变体和继续。达达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是战争对于一部分人们在精神意识上所引起破坏与变态的产物。超现实主义产生于1924年,最初由法国作家布洛东在巴黎发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而得名。以后,受文学的影响,产生了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以写实的手法呈现出荒诞的、离奇的画面。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论依据是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和哲学家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

在这幅画中,达利将人体各部位重新进行正常人难以想象的组合,从上臂长出小腿和脚,从大腿长出前臂和手。这样怪诞、高大、恐怖的梦境形象,表现出人的贪欲——已把肉体变成自傲的怪胎,这是人类自我耗费的象征。它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生存行为的体验,是人类不负责任的发动战争和自我毁灭的病态行为的梦态形象转译。正像柏格森说的,“这样一种梦幻,并非由个别人的幻想产生,而是整个社会所梦见的”。

星月夜(油画,72厘米×90.5厘米,1889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凡高(荷兰)

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出生于荷兰格鲁特—宗德尔特的一个牧师家里,他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这唤起了他对大自然、农民和劳动的热爱。1880年凡高开始学画。对于一个27岁的人来说,开始学画是有些晚了,然而对艺术狂热的激情、对生活执着的爱和他那献身人类的宗教般的情感,却弥补了这一不足,使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造出超乎寻常的业绩。凡高最初的情感和对绘画的理解集中体现在他早期的代表作《吃土豆的人们》一画中。凡高自开始学画就倾慕米勒的艺术,他也决心像米勒那样成为一个“农民画家”。这幅画就体现了米勒和库尔贝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影响,以及凡高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在画中,他没有回避农民由于长年劳动而扭曲了的脸和粗笨难看的双手,而是像库尔贝所说的那样,把眼见的现实如实地描绘出来:聚集在简陋、昏暗的小屋内的一家人,虽然很贫穷,但却表现出和睦、温馨的亲情。凡高在这里已表现出他是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画中人的感情,他甚至就把自己也看成是其中的一员。而从艺术上看,这幅画亦表现出与荷兰巴洛克传统的联系,我们在伦勃朗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光线处理,不过对于凡高来说,这种光线和画中强烈的传统空间退缩形式都是情感表现的一部分,这是凡高的绘画与库尔贝的现实主义所不同的地方。

1886年凡高来到巴黎,通过他的弟弟提奥结识了印象派的画家(提奥在他死前几乎成了惟一能理解他的亲人,是他资助了凡高的创作,而凡高在短短几年中写给他的数百封感人至深的信,既表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又阐明了凡高的艺术思想),尤其是毕沙罗,这使他突然发现了色彩的力量,他的调色板明亮起来。从他当时的风景看,他明显受到了修拉点彩的影响,只是凡高在运用这些色点的时候更注重了线条的作用。在1888年去南方阿尔之前的这个准备阶段,凡高开始了自己更全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包括印象派和新印象派、古典大师哈尔斯、伦勃朗和鲁本斯、蒙蒂切利和日本版画。这些研究使他最终将富有表现力的色彩和线条与他内在冲动的知觉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开创了自己崭新的风格。

在凡高的画里到处充满了明媚的阳光,他把光看作是生命,看作是力量,看作是世界生生不息的源泉。因此他特别喜欢黄色,“铬黄的天空,明亮得几乎像太阳,太阳本身是一号铬黄加白,天空的其他部分是一号和二号铬黄的混合色。总之,黄极了。”由此,他又发现了向日葵这个从未被人注意过的植物,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就是地上的太阳,就是他的化身,它每天和他一样,从早上就追逐太阳,直到太阳落山。他为自己的发现而狂喜,甚至计划在他的卧室挂满向日葵。的确,向日葵几乎成了凡高的另一种自画像,他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生命,那挺拔有力的葵花,像针一样的饰叶,扭动而坚实的用笔,正是凡高性格的写照。此画几乎完全用黄色来完成,它已不是印象派的那种补色的关系,而是凡高自己理解的表现性用色,他将物象明确的体积关系与他个性化的主观用色结合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效果。

从表面看,凡高在相当的程度上是一个画其所见的画家,因为他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是在写生中完成。因此,视觉真实在凡高的艺术中是十分重要的,离开了这种视觉真实,凡高的思想就无以依托。但是凡高的视觉真实与印象派和库尔贝的现实主义又相去甚远,即使在他近乎自然主义的《吃土豆的人们》一画中,其强烈的情绪里也表现出他对以往视觉真实观的背离。其实,在凡高那里,视觉真实已转化为一种视觉幻象,他就是要通过视觉真实去如实地表现这种幻象。这种幻象与他那超自然、超感觉的体验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再认识。他曾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明确表达了他的艺术追求:“殊不知我并不着力谋求准确表现眼见的事物,我是在相当随心所欲地运用着色彩,我要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接着他又举例说明了他是如何去达到这一目标的:“譬如我想画一幅画家朋友的肖像。他满怀着伟大的理想,他作画就像夜莺歌唱一样,因为他的禀性如此。假如此人长了满头金黄色头发,我要把我对此人所有的爱和全部钦佩之情贯注其中。一开始,我要把他照样画下来,尽我所能地准确,可是这样画还不能算完。为了完整,我要按我的意愿使用颜色,我要加强他头发的淡黄色,一直加到橙黄、铬黄和明亮的柠黄。在他头后面,我要画成一望无际的远景,以代替一间小屋平淡的墙壁,造成一个最丰富的、强烈到我所能调配出的蓝颜色的简单背景。由于这种单纯的组合,衬在这个丰富的蓝背景上的这个光辉的金发肖像就给造成一个神秘的印象,宛如挂在万里碧空上的一颗星。”显然,用色彩来表现强烈的情感,并赋予这些色彩以象征意义是凡高最有特征的艺术手法。他在谈到他的《夜咖啡馆》一画时写道:“那是一种没有一点现实感的色彩,可是这种色彩暗示着一种狂纵的情绪„„我设法把咖啡馆表现成一个使人败坏、使人发疯、使人犯罪的地方。”“我努力用红色和绿色表现出人的可怕欲望„„这种颜色从伪造大自然的先生们的现实主义角度看,不能称为是正确合法的,这种颜色会激起人们强烈的情绪。”凡高这种对色彩的情感化理解,与高更是相同的,不过凡高的色彩是用于表达激情,而高更的色彩是用于表达神秘,但归根结底,他们都走向了一种宗教化的超自然世界,这一点则通过野兽主义、奥尔弗斯主义和纳比派而成为表现主义绘画的源泉。

凡高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这种悲剧既是他生命历程的展示,也在深层上揭示了世纪末欧洲人精神上的痛苦。凡高从最初他在矿区与贫病交迫的下层人的接触中,到几次恋爱的失败,再到对现存社会制度和艺术制度的不满,使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他企图以自己的艺术去唤起人们的爱心和最纯朴的情感,然而,在一次次的失望以至绝望中,他的精神最终崩溃了,最后不得不以自杀来彻底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可是在他死后,他的作品却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在艺术市场中从1980年的5250万法郎(《阿尔诗人的花园》)、1987年的2.19亿法郎(《向日葵》)到3亿法郎(《蝴蝶花》)而屡创世界艺术品拍卖最高记录。这种强烈的对比具有绝妙的讽刺意味。

《星月夜》表现出了凡高茫然的不安和对自身悲剧的预感。这段时间他正住在圣雷米疯人院,但这件作品是在他神智清醒的时候画成的。夜晚,他看到夜空中有一个奇特的月亮,还有星星和幻想的彗星。这些星星和幻想的彗星是黄色的旋涡,在天空中旋转着。它们变成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的扩散,带动整个深蓝色的天。凡高面对这一自然奥秘,不禁感到战战兢兢。他怀着绝望的恐怖,画下了这幕完全出于他个人幻觉的夜景。他以浓烈厚重的用色、有力颤动的用笔表现了他在自然面前的惶惑不安:夜空神秘莫测,繁星如睹俯视着大地,一切都令人恐怖地扭动起来。显然,用色彩来表现强烈的情感,并赋予这些色彩以象征意义,是凡高最有特征的艺术手法。

鹌鹑图(纸本彩墨)朱耷(清)

朱耷(1626—1705),名统,号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八大的祖、父两代皆工书画,使他从小受到家学熏陶,开始涉足诗画翰墨。八大山人身为明朝宗室,正当其意气风发之时,却遭遇国破家亡,一落为布衣平民,绝望中郁闷不已,一度削发为僧,期间致力于精研佛理和吟诗作画。八大山人60岁前,因狂疾而尽情发泄内心所压抑的痛苦,多酒酣泼墨,奔肆不羁,构图样式依旧,形象往往怪异,基本不顾规矩法度,信笔挥洒,笔墨语言涌动奔放。八大山人后期的创作,完全排除了世俗的干扰,逐渐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从中显现出更趋圆浑的笔墨,而花鸟造像状物的意境,潜移默化为古怪幽涩的格调,画品气格更高一筹。

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油画,129.2厘米×121.9厘米,1954年,芝加哥艺术学院藏)培根(英国)

弗朗西斯·培根(1909—),是20世纪40年代英国最独特的现代主义形象画家。所谓形象画家,是指他专以人物画、人物肖像或人物为主。他早年的作品风格近似后期立体主义,1932年后又转向超现实主义。在抽象派艺术统治英国画坛的时期,培根的作品却异军突起,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

培根的“肖像”通过流动的油画笔触,使其感情具有歇斯底里的性质。这件《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以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为蓝本,使人感到惶惑不安。画面对称的构图,像一个模糊不清的古代纹章。两片血淋淋的大肉片被置于肖像左右两侧。观者从这两片鲜血淋漓的屠宰牛肉片的色彩上,感受到同样鲜血淋漓的恐怖形象——委拉斯凯兹笔下的阴险的教皇。这幅画上教皇凄厉的叫喊充满忿怒与兴奋感,形象的孤独、愤怒以致狂乱的情绪更为强烈。培根经常利用教皇这个历史人物形象,决不是为了某种历史的含义,而纯粹是出自精神紊乱的寄寓性手法。

说唱俑(雕塑,汉代)汉代陶俑,随着厚葬之风而盛。从已出土的汉代俑看,其分布广、数量多、题材多样,有兵马俑、车马俑和各种人物俑、动物俑,内容极为丰富,材质也多样,但以陶俑、金属俑为主。汉代,随着时发叛乱而逐渐转入安定,俑也由初期多兵马俑逐渐转为炫耀豪富的车俑、马俑和各种侍从俑、舞乐杂技俑。从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的西汉兵马俑和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青铜《奔马俑》,以及在四川成都出土的《说唱俑》中,可以看出题材的变化。

这件说唱俑亦称《击鼓说唱俑》,是1957年四川天回山崖墓出土的大量陶俑中的一件。其高56厘米,头上包巾、戴簪,额前有小花饰,大腹突出,赤膊上有璎珞珠饰,左臂环抱一鼓,右臂向前平伸,左腿蜷曲于圆塌之上,张口露齿,伸头,耸肩,眉飞眼笑,手舞足蹈。从整体造型看,作者显然不是对生活中的说唱艺人的简单模仿,而是对生活原形有所取舍,夸张了说书艺人那种伸头耸肩、击鼓挥棒、踢腿舞步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将有声有色的说唱表演刻画得惟妙惟肖、极其传神,而且将艺人性情豪放、乐观的性格也刻画得淋漓尽致。《说唱俑》踏着鼓点舞步的动作造型和诙谐幽默的说唱表情达到了神韵十足的艺术高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从其动作和神态中,似乎可以听到爽朗的笑声,想象出他那令人发笑的说唱内容,甚至联想到他面前有一堆听众在兴致勃勃地观看他的出色表演。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油画,1897年)高更(法国)保罗·高更(1848—1903)生于法国二月革命余波未息的巴黎,父亲是共和党《国际新闻》的政治记者,曾为革命愤笔疾书。拿破仑三世上台执政后,父亲为逃避迫害,而带领全家逃往妻子的家乡秘鲁,路上父亲病故,母亲带领孩子在秘鲁度过了四年。那里的热带风光给童年的高更以深刻的记忆,以至后来他迷恋带有异国情调的热带风光。回到巴黎后,青年时期的高更曾入伍当过海员,后进入巴黎的证券交易所,在金融界里发了小财,并娶一位富裕的丹麦小姐为妻。在过着优裕生活的时候,高更认识了印象派画家毕沙罗,并热爱上了绘画。1876年,他的作品首次参加沙龙画展,令他感到一种满足。1881年他再次获得参展,其作品还受到评论家的赞誉,称他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油画”。因此,他辞去了巴黎股票经纪人的职位,全身心地投入绘画的乐趣之中。其家庭也因此陷入经济拮据,妻子无法忍受高更的行为与贫苦生活而带着孩子去了丹麦。高更由于家庭的破裂和对欧洲文明社会产生厌烦,并觉得艺术的传统程式限制了情感的表达,带着追求独特艺术风格的想法,而于1886年去了法国布列塔尼半岛。后为了彻底摆脱欧洲文明世界的制约和探寻新的创作之路,而于1891年孤身一人乘船经过63天的远航,来到了远离法国的塔希提岛。在这个热带小岛上,他与尚未开化的土著居民一起生活,并与一位土著女子结婚。塔希提岛的热带风光和赤裸着上身的女人的原始性,与他所追求的艺术理想合拍,极大地激发了高更的创作热情并使他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他用朴实的线条、简化的轮廓、纯朴浓艳的色彩和近于平涂的手法,画岛上妇女及其生活、宗教仪式等。其笔下人物是原始、天真的自然人,神情神圣庄严。这些内容与形式统一的面貌一新的作品,因具朴实的古风和原始性的宏大境界,而奠定了高更在现代美术史中的地位。

但是,高更的日子却过得极为凄惨,贫困交加以及身染性病,使他心情十分沮丧,他决定自杀以求得解脱,便跑到深山中服下了毒药。他在被人救起后,又突然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一幅反映内心对人生疑问的哲理性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在其狂热的创作状态下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

对该画,许多理论家解释为画面从左到右代表着人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即诞生、生活与死亡这三部曲。鲍诗度在《西方现代派美术》一书中说:“他以梦幻的记忆形式,把人们引入似真非真的时空延续之中。在画里,树木、花草、果实——一切植物象征着时间的飞逝和人的生命的消失。土地表示母亲,它赋予一切以生命,又使生命终结。痛苦之下‘无法理解我们的来龙去脉’。作者的复杂感情——对未来的期望和对遥远年代的记忆,凝聚在只有象征意义的形式之中。”正因为该画带有象征性而费解。我们从画面中看不出画家对题目所做的回答。这幅画只是高更带着梦幻和热情所画,画完之后,“当他梦醒时,他觉得面对画幅‘看到’了他所要画的构思:‘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句话就成这幅画的标题(引自朱伯雄编著《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浙江文艺出版社,第675页。)只能说这幅具有一定宗教意境的绘画,实际上是高更对塔希提岛人生活印象的总结,但作者自己所说的“这里有多少我在种种可怕的环境中的体验过的悲伤之情”,是可以从中感到的。

湖滨山居(中国画,1947年)黄宾虹

黄宾虹(1865—1955),原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号予向,安徽歙县人。自幼酷嗜丹青,曾师从陈崇光、郑珊等学画。1908年起在沪京等地从事书画编辑、鉴定和教学。1948年赴杭,应聘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后兼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研究所、华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荣获华东行政委员会所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黄宾虹特擅山水,初从明人入手,继攻宋代马、夏、二米与元四家,又上溯五代之荆、关、董、巨,下取清代之程邃、髡残,兼融并蓄、旁收博采,尽窥古人之深心。平生又喜游历,足迹遍及名山大川,实地写生,积稿盈万。故其画融会古今,穷极变化,自成浑厚华滋之独特面貌。用笔融入篆籀之意,凝重高古、刚健婀娜;又精墨法,好用破墨、积墨、宿墨;其章法乱而不乱、不齐而齐、繁而不闷、疏而不空,尤善以“黑、密、厚、重”之繁体抒写山川浑然之气趣;间作花鸟虫鱼,妍雅清逸,别有水流花开之妙。黄宾虹学养渊博、著述宏富,出版有《黄宾虹美术文集》等,另有《黄宾虹画集》等多种画册行世。黄宾虹是现代中国画坛的艺术大师和杰出的艺术教育家。

山居图(中国画)徐渭(明)徐渭(1521—1593)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田水月、天池山人、青藤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明代具有进步思想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出身于官吏家庭。自幼才华出众,科举却屡试不中。曾做浙闽总督幕僚,参与抗击倭寇,后因总督出事被捕,徐渭受到刺激而一度精神失常,后疯病时好时坏,因误杀妻而入狱,过了7年的监狱生活,经朋友保释出狱已53岁,从此才开始他一生有历史意义的创作活动。晚年贫困潦倒,以书画为生。但他仍然性情豪放,不媚权贵,且愤世益深,以至官僚显贵求一字不可得。他经常以诗文书画渲泄对世事时道的不满,如他在《墨葡萄》画中题写“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他在《黄甲图》中画蟹,意在寓讽进士甲科,题款写道“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传胪”即按旧制科举殿试后传名。)以蟹喻比腹中无才又横行一世的进登甲第的文人官僚。我们从他的画与诗文中可以感受到画家“胸中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袁宏道《徐文长传》)徐谓善诗文、通戏剧、精书画,自谓“吾书第一、诗第二、文

三、画四”,时人评其“诗文得李贺之奇、苏轼之辩,不落俗套”。著有《四声猿》、《南词叙录》,是后人研究南戏的重要文献。其书学米芾,引草纵逸飞动,自成一格。中年始学画,但其画离奇超脱、笔法奔放、水墨淋漓,是水墨大写意的杰出代表。故后人评他的成就是“画

一、书

二、诗

三、文四”。

徐谓为我们留下了《牡丹蕉石图》、《杂花图卷》、《石榴图》、《墨葡萄图》等不朽的伟大的花鸟杰作,也留有以人物和山水为题材的作品。这些笔酣墨畅、淋漓尽致、洒脱奔放、“不矩法度自有法度”、“笔墨纵横”、“乱而不乱”的作品,为后世艺术家们所推崇。清代郑板桥刻一闲章,印文为“青藤门下走狗”,可见对其叹服之极;齐白石也曾说过:“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课本所选此幅《山居图》是难得的徐谓存世的山水之作。其画法为大写意风格,以大笔淡墨挥洒,重墨破之,画出高耸危峰,以秃笔淡墨勾线画中景低矮山石和屋舍,以及近景的缓坡溪岸,再以淡墨皴出山石凹凸,使之丰富,最后以浓墨重笔不矩形似地勾点出树木草丛,虽用笔寥寥,却将山峦起伏、空气湿润、云气缭绕的山景气象表现了出来。然而这景绝非某处具体之景,是画家意象山景,这意象山景是来自现实生活,表达的是理想中的依山傍水、远离尘世、清静幽美的避世之所。

渔村(油画,约1950年)林风眠

林风眠(1900—1991)原名凤鸣,广东梅县人。1919年留学法国,先后在第戎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画。1925年回国,任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教授。1928年,在杭州主持创办国立艺术院,任首任院长兼教授。林风眠受蔡元培“美育代宗教”思想影响,倡导新艺术运动,长期从事美术教育与创作,多为油画,代表作《摸索》、《人道》、《痛苦》等蕴含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后期主要致力于中国画创新。他一方面继承中国艺术传统,对战国漆器、汉代石刻、六朝壁画、宋代瓷器以及民间木版年画、剪纸、皮影等均有所截取,一方面兼容西方艺术中的审美意识与表现手法,又重视外师造化,悉心体会感悟自然中的生机、节奏与诗意,遂融合中西,尽脱窠臼,别开生面,独创出一种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而又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其画好用正方形构图,不留或少留空白;笔法灵动奔放,富于变化;墨与色的交融郁勃淋漓,浑然一体。所作静物、花鸟、风景、人物,无不气韵生动,情趣盎然,一片生机。出版有论文集《艺术丛论》及画册《林风眠全集》等。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和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

枯木怪石图(绢本水墨)苏轼(宋)

苏轼(1082—1135),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今眉山县)人。一生仕途坎坷,思想充满矛盾。他的主要成就在文学上,工于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善诗词,是豪放派的创始人;精于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共享“宋四家”美誉。而绘画只不过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但正是这种业余爱好却使他的作品充满个性,这是与他的艺术观分不开的。尤其他在画论上的精辟论述,对后来的“文人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成为文人画的创始人之一。

所谓“文人画”是明代的画家董其昌提出的。他认为文人画与院体画有截然的不同,它不求形似,惟取物之意气和神韵,笔墨只是画家寄情之物。因为画家作画时追求的只是情趣和意境,并以所画之物自诩,所以他们常画的是一些植物中的清品,如梅兰竹菊,以及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们的作品中融合了文人的情趣、学养、品格。而苏轼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

这件作品是苏轼的代表作,画中只有顽石一块、枯木一枝。枯木虬曲的姿态有如扭曲挣扎而生的身躯,顽强地伸展开来,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旁边配以古怪的石头,与伸展、挣扎的小树形成强烈的对比,似乎是一种黑暗的力量在阻止树的成长和发展。这幅作品实际上表现的是苏轼个人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他就好像把自己比喻为那棵顽强抗争的小树,在与那个庞大的官僚体制做斗争。

(二)名词解释 变形与夸张

它们都是艺术的创作手法或手段。变形来自拉丁文,意思是歪曲,后来成为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法,意思是艺术家在表现对象时有意或无意地改变对象的自然形态,以符合自己的创作所要表达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与夸张有相同的一面,区别在于,夸张是对事物形貌的扩大或缩小性描写,而变形却往往使描写对象发生极度扭曲或异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1)由于艺术家个人心理、生理及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就会有所差异或改变;(2)艺术家对感性材料的艺术加工,受其主观意识和情绪活动的影响;(3)艺术家将心灵意象外化为艺术形象时由于媒介和手段等原因而产生。

三、教学建议

(一)教师可准备一个或几个图像,让学生用意象艺术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如欢乐、痛苦、不安、激动等),以体会意象艺术的特点。

(二)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不同意象艺术的异同,同时与具象艺术进行比较,尤其是艺术家主观意图表达的比较,以明晰意象艺术的特点。

四、参考书目

王英民 民族音乐 世界表达 第3篇

《多彩中国》如何多彩

《多彩中国》大型古筝协奏曲音乐会总导演王英民来自北京歌剧舞剧院,他曾经是一名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王英民从小喜欢唱歌。上山下乡回北京后,当了一名铸造工人。1982年,他遇到了生命中的伯乐——煤矿文工团的张牧老师,她欣赏王英民的天赋,于是他拜她为师,正式学习唱歌。1984年夏天,王英民调入北京市歌舞团成为专业歌唱演员。而他也对自己有了新的要求。他知道歌唱是一门综合艺术,仅有一副好嗓子是不够的,他注重学习其它演员的长处,不断积累舞台经验,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

21世纪初,王英民开始尝试转型步入导演行列。20余年的歌唱舞台生涯,再加上十几年大型活动导演的历练,使他能够轻松驾驭多种艺术形式并存的晚会。环球嘉年华、庆祝建党90周年、幸福北京等50余台大型演艺活动都是王英民独立执导,并由其执行团队全面完成的。

在谈到此次《多彩中国》的创作时,王英民说,《多彩中国》的多彩不是音乐也不是乐器,它们都只是载体;《多彩中国》的多彩是我国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多彩,这种多彩是民族文化的多彩,是精神家园的多彩。在创作中,我们始终坚持这一原则。所有的舞台表现手段都为这一原则服务。

王英民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多彩中国疆域辽阔。我们实际上就是在中国的大地上,以音乐的形式带领听众进行一次精神的漫游。”

他随机挑出《多彩中国》中的几个乐章进行了解释:天域: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甘肃、青海、新疆一带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像旷远的天地,充满苍凉的温暖。这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带,也是民族融合的心灵甘泉。天籁:世界上最高的一片大陆,与雪山、圣湖相伴生活的藏族同胞。他们的身边风是轻盈的,水流是欢快的,牦牛的脚步中夹带着众神的舞蹈。这一切构成了雪域高原的天籁之音。天风:大地是生活的热土,灵魂像风一样自由。回族同胞的性格中如同塞上江南的五彩泥土,充满浪漫的抒情。在宁夏的大地上,花儿一样的音乐回响在每一个角落。天香:色彩浓重艳丽,性格热情奔放。彝族、壮族、朝鲜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3只怒放的花朵。他们的音乐和他们生活的美丽山水那么的吻合,他们的心灵中永远流淌着一条多彩的音乐之河。天鼓:遥远的大山中,一个与山水相依的勤劳民族,经常在劳作之余以铜鼓抒发心中的情感。他们把对自然的理解和心中的图腾通过鼓声告诉世界。天骄:辽阔的草原,鹰在翱翔,马在奔腾。马背上的民族从不缺少英雄。从江格尔到成吉思汗,他们的血液中始终奔涌着勇士的豪情。

“筝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乐器,也是古老东方哲学的最好诠释者。因此我们在舞美的设计上要求意境的表达,而不是情境的呈现。这种意境正是我们东方哲学的艺术观。”王英民介绍说,在背景画面的制作过程中,他们选择的主体画面多为引发人幽思的写意山水,他们希望通过古筝音乐和自然的融合展现出音律山水、道法自然的中华文化传承,通过演奏者古典唯美的造型和刚柔并济的动作诠释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说到此,王英民笑了笑,颇有意思地谈起了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他说,最近全世界都在关注G20杭州峰会,而他最关注的是4日晚上的文艺演出。“这是国内首次在户外的水上舞台举办大型交响音乐会,不管是从设计、编排、效果都体现了国内外最高水准。我关注这场演出主要是对比自身,看看自己的舞台思路跟不跟得上潮流。这场演出也是体现中国元素,但要以杭州为素材,与我们的《多彩中国》有很多相近之处,当然他们呈现的近乎完美,我们还有差距,但单从创作理念上看,我们是站在潮流前端的,就是要集合所有要素营造主题意境。简单地说就是民族音乐的魂魄,世界方式的表达。”

给观众一种别致的美

《多彩中国》大型古筝协奏曲音乐会以筝为主轴,糅合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彝族、壮族、朝鲜族、苗族等多民族音乐元素,集合手鼓、铜鼓与西洋乐器等载体,共同呈现瑰丽多彩的中国画卷。

王英民介绍说,该音乐会以现代的多媒体互动展现方式,创造性的拓宽了古筝和交响乐的艺术表现力,达到了音乐、表演、情景的全方位呈现。《多彩中国》从舞美设计、灯光、多媒体制作上精益求精,全方位打造一流精品文化演出。

为了打造精品,完成民族音乐的世界表达,王英民及其团队将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格萨尔王》、《江格尔》、《玛纳斯》巧妙融入,增加了整场演出的文化与历史深度。利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西汉织锦出土文物与多彩中国主题的呼应,加大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性呈现。

“真应该感谢这些合作多年的兄弟们,正是由于大家的协力使整场演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王英民充满情义的说着自己的团队。整场演出使用43台古筝,先不说剧场的收音设备如何架设,单是随着节目不断搬上搬下的古筝就令设备总监李仁大费周折。因为导演要求舞台转换的干净度,使筝的上法特别难以处理。经过不断讨论,多部门协商,最后才找到一个可行的方案:舞台定点、古筝分场编号、专人演练上下场、大屏视频过度分散观众注意力。经过一遍遍的合成演练,最终达到了演出要求。

我国的少数民族,从生活的地域,到服装、习俗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但他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生活的地方风光都非常美。王英民及其团队不仅在视频上以中国的写意山水突出民族特色,而且在舞台上尽最大可能增加与山水相映的场景设置。通过现场大量干冰的使用,与画面中的云雾形成一个整体,增加音乐的感染力。

舞美设计王玥琛是与王英民合作时间最长的兄弟了。上百场演出设计的经验使他超越了传统舞美设计,开始从大局上思考每一个环节的互动性和有效性。王英民告诉记者,《多彩中国》的舞美设计突出差异化和多维度空间利用,使缺乏变化的筝演奏能够“活”起来,带给观众不同的视觉感受。

“这是一场筝和交响乐的首次协奏,为了加大演艺区域,我们特别将交响乐队放置在观众区前的乐池中,与舞台中的筝演奏相互呼应,达到剧场演出的效果。”王英民最后向记者说,《多彩中国》可以说是一部多媒体和多种表现形式叠加的民族文化视听作品,其目的就是展现绚丽生动的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别致的美。

世界表达 第4篇

关键词:琵琶,唐诗,边塞题材,情感世界

诗歌以语言为载体,给人丰富的情感体验;琵琶以声音为媒介, 诉之于听觉器官美的享受。诗歌与琵琶本是完全可以独立存在的两种艺术,这在唐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白居易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李白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不难看出,唐代诗歌在题材的选取与情感抒发中 , 琵琶有着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唐诗与琵琶因何交融

当时,以歌舞大曲为主体的宫廷燕乐成为唐代音乐的主流,燕乐中独领风骚的主流乐器琵琶也随之兴盛起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市井百姓,都以其为娱乐、抒情的对象。在江陵一带,更是达到了 “琵琶多于饭甑,措大多于鲫鱼”的程度。

歌、诗本为一体,《诗经》三百首皆可弦歌。唐代的许多文人一般都喜好音乐,有的还喜欢自己演奏乐器,有的喜欢咏歌唱和。 如:当时的民歌“曲子”就是用琵琶、笛子、鼓等乐器伴奏,配以五言、七言诗或长短句演唱的,当时它曾引起了一些文人骚客的兴趣。如王维、白居易等,都曾以其形式填写过歌词,其中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被谱成著名的《阳关三叠》,传唱千古。“唱诗入乐” 成为一时之风气,要将诗歌以曲子的形式进行演唱,肯定离不开当时的流行乐器——琵琶。

唐代琵琶演奏的盛行为诗人创作提供了源泉——尤其是为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素材。“唱诗入乐”的传统沿袭为琵琶与唐诗的结合提供了契机。琵琶艺术与唐诗的这种交融使二者得以相互表现、相互补充。

二、琵琶艺术成为唐代边塞诗重要的创作素材,边塞诗拓展了唐诗的题材领域

在唐代诗歌中,边塞诗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琵琶在边塞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诸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等经典名句。盛唐边塞诗能成为历代边塞诗之冠 , 缘于唐诗全面繁荣和边塞诗自身逻辑发展。

唐朝是诗歌的繁荣时代 , 诗歌现存超过50000首 , 诗人近2000多人。流派众多 , 题材广泛。揭露社会矛盾深刻 , 描摹人物心态细腻。唐诗的繁荣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 , 无论创作水平与艺术成就都得到提高。

唐太宗平定中原后,就大力加强边疆的建设和促进边疆的统一, 视统一天下为己任。这对唐朝士子影响极大,他们习惯把建功立业的理想放到边关塞外的征战中去,形成了一种“功名只向马上取” 的心态。况且,初唐的统一战争基本上未停歇,这为唐朝文人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到边塞建功立业也成了许多文人的理想追求, 因此在边塞诗中描写军旅生活成为主题。

唐代边塞诗中反映从军边疆、描绘塞外苦寒、抒发征夫思乡、 闺妇离愁的作品很多,不仅是对前人诗歌主题的继承,更是对诗歌形式与表现手法的学习继承、发展创新,它为唐代古典诗歌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三、琵琶艺术渲染了唐代诗人内心深处丰富的情感世界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钟定月沉人不语,两行清泪落琵琶。”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这些意境优美、情感浓烈的诗句,至今令人回味无穷。

隋唐之前持续的统一战争让人民感到厌倦和恐惧,无论文武官员、百姓士卒,无不对边塞存有恐惧心理,视边塞为死地。一般人只要被征送到边塞都会抱着“一去不复回”的悲凉心态。在人们眼中,深入边塞就如同深入地狱般恐怖,因此,隋唐以前的边塞诗大多都比较悲凉。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自雄才大略的唐太宗被四裔同声拥戴为“天可汗”,大唐帝国步入了鼎盛时代。这使唐代文人士子对边塞军功梦寐以求、事业充满自信,诗中那种哀怨悲凄的阴霾情绪一扫而去。放眼西北塞外, 雄关大漠、风光绮丽,满眼神奇火热的生活。如;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十年寒窗苦”对于唐朝文人来说实在是太漫长和孤寂了,远不如在边关塞外的刀光剑影、大漠风沙中实打实拼那样壮丽和富于刺激。投笔从戎,到边关塞外纵横驰骋,于冲锋陷阵中大展宏图, 寻求人生理想的实现。崇武尚勇、重视个人自身价值、强调个性自由,这种高扬的主体意识,大大激发了唐代文人的进取心。他们在步入仕途时就树立起建功立业、拯物济世的雄伟人生梦想。在诗歌的传唱中寄托了他们以为国捐躯为荣的英雄主义心理,表现出其倚酒自恃,置生死于度外的刚气和豪情,流露出他们细腻丰富的情感、 表达了对人生社会的感慨与心声。

也有许多抒写有关琵琶演奏、乐曲的诗词,与边塞题材截然不同。但有这样一个现象:这些诗词大多都含有怀古思乡,感怀身世和沧桑哀怨的感情。如:《琵琶行》中,诗人听完琵琶女的遭遇, 有感于自己被贬谪的失意,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把对唐朝社会动荡的关注,对弱者的同情,对自身的感慨在诗中挥洒得淋漓尽致。

世界表达 第5篇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学设计海南省海口实验中学    邢述评撰写〖教学内容〗人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4课 一、课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学设计1课时二、课堂教学思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学设计本课旨在通过欣赏意象艺术作品使学生明白意象艺术和前课所学的具象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本课中应立足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通过对比来找到意象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紧抓以学生为主体来作为主线,让学生去思考意象艺术作品。同时在本课中,注意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能让学生自主找到意象艺术所追求的艺术目标。三、课业类型:欣赏四、教学目标 (一)认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意象艺术是美术作品常用的表现形式之一。(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对意象艺术有认识和理解。(三)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四)创造目标理解意象艺术在美术作品中更倾向于美术家心内真实,形象更集中、更典型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五、探索重点了解意象艺术在美术创作中是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六、探索难点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整合。七、教学用具(一)教师用具:1、油画作品:写实型艺术作品(具象艺术)如下图1;写意型艺术作品(意象艺术)如下图2、若干张。

让孩子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第6篇

办公室里静悄悄的,我们几个三年级的语文老师都在批阅学生的第一篇作文。

“王老师,你看看,这个学生就写这么一点点,这可怎么批?”刘老师一脸苦笑地把一本作文本递到我手里。我读了起来。原文如下:

打球记

下午我放学回来,看到有几个小伙伴在打球。

于是,我放下书包,拿着篮球从楼上跑下来与小伙伴一起打球,我高兴地不得了,与小伙伴们商量一人投一个看看谁进的球多,我一共投了16个进了6个,小伙伴投了20个进了10个,我热的满头大汗,衣服都湿透了真shuang啊!

“除了有些标点不恰当,写得不错呀!”我笑眯眯地看着刘老师。

“这么短,还行?”刘老师一脸惊讶,“至少应该写一页呀!”

“文章长了就好吗?再说,这是一个刚上三年级的孩子呀!”看着刘老师似乎有些松动的脸,我乘胜追击“你看,题目是‘打球记’,不俗;打球这件事交代得清楚、明白;‘我高兴地不得了’‘满头大汗,衣服都湿透了’这些语言多形象!”我越说越兴奋,仿佛看到了那个满头大汗在打球的小男孩。

在我的力荐下,刘老师写下了这样的评语:“能把自己的感受如实地表达出来,真不错!”看着刘老师把这篇文章划入了“良”的行列,我也松了一口气。

【反思】

习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除了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以外,更深层次的应该是什么呢?周一贯先生说:“作文是生命的独白和心灵的对话”“是人们表情达意、书面交际的工具,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它与人的心灵、情感有着最真实、朴素的联系”。由此可见,写作更是为了表达自我和与人交流。既如此,我手写我心,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表达清楚即可,何来字数论英雄?可是,现实是很多老师已经忘记了作文的初衷,习惯于拿着“立意要新颖,选材要积极,中心要突出”等一些“好作文”的框框去卡小学生的作文。更有甚者觉得作文最少要写“三百字”。结果,学生越写越干,牙膏越挤越少,以致最后,每到作文课,学生哀声叹气、愁眉苦脸,毫无表达畅快之感。究其原因,都是那些“用心良苦”的要求惹的祸。那些要求就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看上去金光闪闪,实则束缚了孩子的心灵。难道孩子的习作不必引导吗?非也。著名作家林清玄在谈及孩子的教育时说了这样几句话:“对小孩子我是采取一个比较自由跟放任的态度,我觉得就好象种树一样。树刚开始长的时候,你就说要剪成一个样子,开始剪,剪好了以后你会发现这个树长不大。树要什么时候才能剪,一定要长大的时候才可以修剪。”我觉得这些话同样适用于起步阶段的作文教学。那么在小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师应该怎样做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降低起点,激发兴趣

在孩子的世界里,星星眨着眼睛,萤火虫提着小灯笼,一切都那么富有诗意。引导他们无拘无束地写下对世界万物的感受,本来是一件多么美的事情,可是我们非要他注意怎样选材,怎样立意,怎样开头,怎样结尾……这么多的要求,一股脑地涌来,本来就很幼稚的心灵,不懵了才怪呢?所以,在学生刚开始习作时,我采取散养的形式,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从不提出干巴巴的要求框住学生的思维。

比如,引导学生写童话,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昨天晚上,我和小蟋蟀到月宫里玩了!”我神秘兮兮地对孩子们说。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老师,你骗人吧?”

“老师,你做梦了!”

……

我笑而不答。胃口吊足了!好,大屏幕出示谜底:夜晚的花园里,小蟋蟀依偎在祖母的怀里静静地听故事,蟋蟀爸爸在优雅的弹琴,蟋蟀妈妈呢?噢,借着月光在欣赏今天刚买的裙子呢。忽然,一个亮闪闪的小家伙落在了玫瑰花瓣上,原来是小精灵叮叮咚来了!小蟋蟀一股脑儿从奶奶的怀里爬起来,和叮叮咚攀着树枝荡起了秋千。一荡,到了水星上,再一荡,来到了月宫里……

“噢,原来是老师写的童话呀!”

“对,老师在童话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你们有什么梦想,让我们也去实现它。当然,出发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最想到什么地方去,最想变成什么,最想做什么事。把三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是什么。”

“在大森林里,一颗紫色的露珠乘着风环游世界……”

“野人岛上有一个红头发的小精灵,她到矮人国去玩……”

“很奇妙吧,这就是写童话。怎么样,快写写自己的梦想吧,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一下子,孩子们想象的大门被打开了,兴趣盎然地开始了自己的童话之旅。至于童话的幻想性、夸张性,学生能悟到多少是多少,我不加强调。

没有刻意的要求,学生乐写就足矣,哪怕写的是流水帐。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捆绑的手被放开了,习作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他们当然越来越愿意写了。至于写作技巧之类,我觉得那是以后的事,是在当孩子有了大量的写作尝试之后,才有可能提及的,早了,难免拔苗助长,吓倒了孩子。

二、蹲下身子,赏识童心

很多老师不愿批阅学生的作文,觉得那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的确,学生的作文大多是反映他们的世界,无非是小伙伴闹别扭,过生日送礼物,养小狗、小兔……如果我们用成人冷静的目光和理性的思考去读学生的文章,难免觉得幼稚、寡淡无味,很难找到可以共鸣的地方。但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因此,教师要蹲下身子,用儿童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作文,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这样,我们就会读到意蕴生动的语言,就会发觉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的世界里却举足轻重。

蹲下身子,当我们读到“早晨,露珠妹妹从梦中醒来了,她眨眨眼睛,伸伸小腰,从绿色的小滑梯上溜了下来……”会由衷地觉得:孩子,天生的诗人;蹲下身子,当我们读到“小乌龟笨笨,胆子似乎很小。水一有动静,它就沉到缸底,头缩进壳里,小小的尾巴紧紧地贴在壳的后面,一动也不动。等水里恢复平静,它才慢慢地把小脑袋探出来,用圆溜溜的眼睛看着四周,似乎在观察敌情,又过了一会儿,见还没动静,便又去玩耍了”会忍不住叹服孩子观察的细致,更感动于孩子的那份执着与认真。

三、利用讲评,放开表扬

对于习作刚起步的孩子,我觉得讲评的目的不仅是形式上的指导,更重要的应该是唤起学生对作文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因此,对于习作刚起步的学生交来的每一篇作文,我都会戴上放大镜寻找优点,写上一些鼓励性的批语;实在不像作文的,只要字写得好、格式正确或者卷面整洁,甚至有一个词用得好或用了一个新词等也都会得到肯定。然后我再利用讲评课把学生作文里闪光的语句、独到的观察和见解都收集起来,哪怕是三言两语,甚至文理不通的作文,也选择其可取之处,在班上富有表情地朗读,大加表扬。尤其是那些表达了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尽管错字、病句很多,甚至不够通顺,我也会在班上宣读,并张贴出来,告诉学生:文章就是要写自己的生活,怎么想就怎么写,完全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世界表达 第7篇

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 是学生表达思想的方式。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首先立足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写作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也首先是思维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而写作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触发点就是英语书面表达的有效命题。下面, 笔者根据近五年浙江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的特点, 以世界读书日话题为例, 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来阐述高三英语书面表达题的命制。

二、浙江高考英语书面表达命题特点

近五年浙江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呈现了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1.话题多元化,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无论是2009年要求考生以“学生记者”的身份写一则新闻报道, 叙述学生志愿者去阳光敬老院的一次活动, 还是2012年要求考生针对“英语读书周”活动中所摘录的名言佳句 (Your future depends on many things, but mostly on you) 中的观点, 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举例说明理由, 话题呈现多元化特征, 但基本上还是现代高中生所熟悉的、反映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 学生有话可说。

2.开放性渐增, 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

2010年考题对“每周之星”李越的事迹做了限定, 但“该事迹对同学的影响”及“你的评论”是开放的, 开放部分占总词数的二分之一。2011年的考题开放程度更大, 题目仅对“写信目的”做了限定, 而如何对两种不文明行为“进行批评”及提出怎样的“合理建议”都需要考生认真思考、深入思维并清楚地表达出来, 开放部分的篇幅上升到整篇书面表达的三分之二左右。开放性大的书面表达试题能较有效地考查考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让考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写作特点, 抒发情感, 发表评论, 同时也能较真实地考查考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1]

3.叙议结合, 立足学生体验, 凸现写作的价值引领

2013年的考题要求考生叙述一件自己觉得骄傲的事情, 并要求考生谈谈为何感到骄傲或得到的启示。题目沿袭了近五年浙江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一事一议惯有的风格。One thing I’m proud of这一话题来源于学生生活, 关注了学生的亲身体验。谈谈为何感到骄傲或得到的启示促进了学生反思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为学生提供改变自己生活世界的方法。如范文最后一段的“I am really proud of this experience, because it helps me realize that we all can fulfill our potential and achieve our goals through hard work. It also helps me better understand the proverb‘Practice makes perfect’”折射出了学生的价值观, 通过写作活动丰富、拓展、深化他们的生活体验, 彰显写作任务的价值引领。

三、基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三英语书面表 达题命制过程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题应该是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兼顾。书面表达命题要注重英语书面表达命题的本质, 除了考查学生的知识之外, 更应该是对学生能力的提携与素质的提升。[2]

世界读书日这一话题的书面表达是笔者于2013年12月15日组织的一次高三优秀学生英语现场作文竞赛题目。在原创该书面表达题的过程中, 笔者始终关注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 同时话题的选取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笔者在12月3日浏览每日新闻时, 注意到了以下这则新闻:12月2日,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访问浙江大学。当他被问及有何新书推荐给读者时, 莫言说:“2013年我不是一个读书人, 很惭愧地告诉大家, 这一年我几乎没读一本书。”关键词“莫言、读书”随即在笔者脑海中浮现。随后笔者又想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同年4月16日参加长沙“2013书香中国”全民阅读电视晚会录制时, 如此解析阅读与梦想的关系:“任何一个梦想都有可能因为读书而产生, 而实现一个梦想也必须借助读书来实现。”结合莫言的两句话及读书这一话题, 笔者原创了以下书面表达题。

莫言曾说:“任何一个梦想都有可能因为读书而产生, 而实现一个梦想也必须借助读书来实现。”而在2013年12月2日访问浙江大学时, 他坦言: “这一年我几乎没读一本书, 一年到头来, 开会、演讲, 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请你结合中学生实际, 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看法。

注意:1.词数在120个左右, 开头已给出 (不计入总词数) ;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和姓名。

Mo Yan frankly said he had little time to read a book in 2013 for he has been busy attending meetings and delivering speeches.

这一命题要求结合中学生实际, 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看法, 具有很大的开放性。需要考生重组相关信息, 对这一命题进行多元的思考, 这往往取决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指针对同一问题, 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重组信息, 寻找多种合乎条件的可能答案, 最终使问题圆满解决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它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本题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体现在学生先通过审题, 再重组相关信息, 最后从中学生读书现状、读书益处及今后读书的打算来完成写作任务。莫言的两句话有一定的对立性, 就要求考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找到突破口, 以使全文衔接自然。

以下是笔者写的一篇参考范文:

Mo Yan frankly said he had little time to read a book in 2013 for he has been busy attending meetings and delivering speeches. Spending little time on reading is also common for u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asons are various. First, we students don’t attach enough importance to reading. As a consequence, our reading time is often taken up by other activities. Second, we have been burdened with heavy homework, leaving no spare time for reading.

However, reading is beneficial. Just as Mo Yan says, our dreams arise from reading while reading can help us realize our dreams.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gain knowledge. What’s more, it not only enriches our life but also broadens our horizon.

Books are to mind what food is to body. So I should try to do some reading every day. And I will not only read ancient Chinese masterpieces but also foreign literature books.

参考范文中“Spending little time on reading is also common for us middle school students”其实是架起莫言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也就自然引出了学生的实际:没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及疲于应付作业无暇阅读。而“However, reading is beneficial. Just as Mo Yan says, our dreams arise from reading while reading can help us realize our dreams”这两句话峰回路转, 借助莫言的另一句话发出了对阅读重要性的感叹。那么也就自然抛出最后一段要多读书的愿望。如果学生能按照这样的思维去构思的话, 那么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切题且具有很强逻辑性的。

四、学生佳作鉴赏

世界读书日这一话题学生是熟悉的, 特别是读书的重要性学生也是有储备的。但笔者在命制该书面表达题时, 没有做过多的提示及限定, 开放性相对较大, 从竞赛的结果来看, 部分学生出现了审题的偏差, 已有的知识储备无法应用到写作中。Swain和Lapkin的输出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Swain和Lapkin认为, 语言学习过程中输出有三种功能: 注意功能、假设验证功能和元语言功能。这三种功能的作用分别是帮助学习者关注现有语言能力与表达需要之间的差距, 促使学习者对所学语言背后的假设进行测试和再加工, 促进其对所学语言的反思、调控和内化。[3]很多学生往往是因为对所学语言的内化不够, 导致输出不足。当然, 也有不少学生的现场作文写得非常出彩。

【学生作文一】Mo Yan frankly said that he had little time to read a book in 2013 for he has been busy attending meetings and delivering speeches. There is no difference among us students. Aiming at the key universities, we spare no effort to study, which leaves us little time to read. Occupied with endless homework, few of us can enjoy the pleasure of reading. The motto“Books are the ladders of human’s progress”seems to have totally been neglected.

However, just as Mo Yan said, reading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all the dreams and one cannot realize a dream without reading. It’s reading that clears our minds of doubt and pushes us forward in our way to chase dreams. A man without reading is like a flower without perfume as reading is to soul what sculpture is to a block of marble.

We all have dreams, so in the battle of achieving our dreams, those who hold the most powerful weapon—reading, are more likely to be the winner. In a word, start reading and then we step on the road to our bright future.

【学生作文二】Mo Yan frankly said that he had little time to read a book in 2013 for he has been busy attending meetings and delivering speeches. Whereas, he once admitted that any dream can be born by reading while reading is essential to realize dreams, which I can’t agree more.

When it comes to high school students, indisputably, we are so overscheduled coping with all kinds of classes that we hardly have time to read books. Nevertheless, it can’t be denied that reading did develop our dreams originally, after which we’ve chased over years. What’s more, reading can surely pave our way to dreams by broadening our horizons as well as forming our own virtues.

Consequently, let’s abandon those excuses and devote ourselves to reading books, as it contributes to our ambitions. Organizing time properly and efficiently, we are capable of keeping a balance between academic study and reading.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lead a fruitful and colorful life.

文秋芳等提出的层级模型[4]有效地度量了这两篇考场佳作的思辨能力。层级模型主张将思辨能力细化为两个层次: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一层次元思辨能力是指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第二层次思辨能力包括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 以及与思辨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处于第二层次的思辨能力受第一层次元思辨能力的管理与监控。将这两种思辨能力置于上下层关系, 目的是为了突出思辨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思辨能力中的主导作用。由此可见, 作文要想出彩, 思维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写作主体与客体沟通的“中介”, 也是写作能力结构的支柱。

五、结语

高考对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反拨效应。高考英语写作话题越来越重视对考生思维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写作任务紧密联系考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现实。[5]在常规写作教学中需要关注三个基本过程:语言技能相互促进的过程、思维发展的过程和学生拓展体验的过程。有效的书面表达命题也应体现综合性、思想性和体验性三个基本特征, 除了对语言知识运用能力进行“测”的功能之外, 更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导”和“引”, 即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视角命题。

参考文献:

[1]费胜昌.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的命题特点及对教学的启示[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2 (9) :73-76.

[2]唐敏芳, 顾敏亚.以题为帜, 以人为本———小议英语作文命题的有效性和指导性[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3 (9) :31-36.

[3]SWAIN M, LAPKIN S. 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 A step to- 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Applied Linguis- tics, 1995, 16 (3) : 371-391.

[4]文秋芳, 王建卿, 赵彩然, 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 外语界, 2009 (1) :37-43.

[5]潘正凯. 从高考英语写作题型看有效英语写作教学的基本特征[J].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2 (12) :36-41.

教学月刊·中学版

23

教学参考2014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费胜昌.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的命题特点及对教学的启示[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2 (9) :73-76.

[2]唐敏芳, 顾敏亚.以题为帜, 以人为本———小议英语作文命题的有效性和指导性[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3 (9) :31-36.

[3]SWAIN M, LAPKIN S.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995, 16 (3) :371-391.

[4]文秋芳, 王建卿, 赵彩然, 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 2009 (1) :37-43.

黄晓晴:用音乐表达内心的大世界 第8篇

“父母恩是无法报的,唯有将亏欠化为动力,好好学习音乐,让他们感到欣慰、感到骄傲!”黄晓晴说。

由于祖父、祖母相继因病去世,父亲的生意又不景气,家里经济出了问题,在黄晓晴六岁那年,一家人卖了房子借住在小姨家。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一家人其乐融融,父母拿卖房的钱还完欠款后,用剩下的钱为晓晴和姐姐买了钢琴、古筝、小提琴、二胡等乐器,说是让姐妹俩受些音乐熏陶,培养一下气质,谁也没想到晓晴后来走上二胡专业的道路。虽然已时隔多年,晓晴还会经常想起当时的场景:“在北京到广州的火车上,因为票源紧张,常常只能买到站票。妈妈总会麻利地将准备好的几张报纸铺在卫生间旁的拐角处,让我睡在地上,自己则坐在旁边用腿和手护着我。车上的人很多很挤,妈妈怕别人伤着我,就保持这样的姿势,整整二十四个小时,只有上厕所或是腿麻时才改变姿势。”

中国音乐学院附近的地下室是晓晴和妈妈常住的地方,那里阴冷潮湿,一间只有几平方米的房子里,妈妈把厚厚的报纸铺在小床上,早上醒来后报纸就全湿了。三伏天的夜里,妈妈总是拿着书为晓晴扇风、赶蚊子;寒冷的冬天,因为房间里没有暖气,妈妈总怕女儿踢被子着凉就更睡不好了。晓晴想起了老家的一首童谣:“盼儿乖,盼儿快长大……”那种熬心的付出与祈盼,如今一想到就令晓晴无限感怀。

每次晓晴参加比赛、考试或演出的时候,妈妈总会很紧张,白天夜里都特别小心地照顾她,生怕女儿生病影响发挥,以致落下了夜里睡不安稳的毛病。

晓晴父母的感情非常好,这两年妈妈一直在陪她休学,爸爸曾几次跟女儿开玩笑说:“晓晴,什么时候将你妈还给我?我怎么生了个让我们夫妻分离的女儿呢?”虽说是玩笑话,可是妈妈曾告诉晓晴,许多次她们离开家,爸爸转身上楼时都强忍着泪水。

良师成就“明日之星”

在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中,黄晓晴虽年纪尚小,但她演奏的音乐以其大气淳厚、情韵饱满的特点而艺惊四座、技压群芳,得到了不少民乐大师的高度评价,视其为我国二胡界的“明日之星”。

黄晓晴在宋飞门下做弟子至今已有七年,这期间,她不仅获得了多项全国比赛大奖,参加了全国各省、市及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演出活动,担任二胡独奏,还多次参与宋飞在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中国音乐学院及上海、武汉各专业音乐院校举办的各类音乐会、师生音乐会,参加中国教育电视台春节晚会节目录制及演出,受到了广泛好评。经过宋飞老师长期的倾心调教,年仅十六岁的黄晓晴已经获得多项全国二胡比赛少年组金奖和最高奖。

黄晓晴最大的幸运,不仅在于她成为第一个能从附中就开始随宋飞老师学琴的学生,还在于她能够有幸成为宋飞老师近年开创的二胡“双语”教学法的实践者和直接受益者。宋飞老师曾在2012的“弓弦情——宋飞师生音乐会”节目单前言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黄晓晴自幼研修我的教材,从九岁开始正式跟我学习,现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年仅十五岁的黄晓晴,在六年的教学过程中,全面接受了我‘双语’教学的系统训练,掌握了大量传统、民间、民族、地域风格的母语二胡作品,同时研修了大量非母语的移植作品、创作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全面系统的学习中,引导、激发、形成了对不同音乐语言的审美、诠释、表达能力,以及既系统又精密多变的各类技术技巧应用能力。”

可以说,黄晓晴的成功,就是宋飞二胡“双语”教学模式和训练体系的成功。

有人说,黄晓晴的演奏大有宋飞的风格。其实,“唯乐不可以为伪”,尤其是在器乐的演奏中,模仿和真心的表达是完全不同的,也是能听得出来的。的确,且不说能够从音乐的演奏风格上,包括音响的饱满、情感的丰厚、对人内心的触动上,能够与宋飞老师相似,已经表明其演奏技艺和综合艺术素养达到了一定程度,更何况当一个人的音乐演奏能够以一种富于光彩而又充满意蕴、风格多样而又具有多种意境的音响呈现出来的时候,她的音乐表现早已不是能用“相似”和“模枋”一类词能够评价的了。黄晓晴和宋飞这种师生之间的弓弦情,绝不仅仅是一种师生情,宋飞老师几乎是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呵护、帮助、要求、启发着学生。正如宋飞老师在短文《弓弦情》中所说:“我爱每一个学生,就像爱我抚琴的双手。孩子们各有不同,每根手指也各有长短,但都连着我的心,奏出动人心魄的音乐。”

成绩面前不忘师恩

黄晓晴在一篇学琴心得中这样表达对宋飞的感激:

当我爸爸为我买来第一张宋飞老师演奏的二胡光盘时,就好像注定了我与老师的缘分。

2008年,我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成为宋飞老师第一个就读于附中的学生,这让我感到无比骄傲与幸福。现在,我已是高一的学生,时间匆匆,光阴似箭,却载满了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和深深的爱。专业课上,老师不但对技术要求严谨,还非常重视学生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和体验。记得在我十岁那年,老师曾对我说:“你的内心要有一个大的世界,用音乐去表达。”当我渐渐长大,内心复杂了,老师又对我说:“小时候的纯洁心灵是难能可贵的,要永远保持一颗纯洁的心,拉出来的音乐才会动人。”有一次在吃饼的时候,老师也不忘比喻:“吃如做音乐,不仅仅是为了结果,而是要享受过程!”

老师的种种教导,我无法用文字一一表达,只有在心里时时刻刻以此激励、鞭策自己。在这四年里,我取得了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老师对我用心的栽培。在这里,我想对我的老师说:我爱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世界表达】相关文章:

第4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06-06

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08-21

表达技巧与表达方式08-21

布尔逻辑表达式表达论文题目04-05

表达缺失05-06

阅读表达05-20

表达思想05-22

汉语表达05-25

传情表达06-02

拒绝表达06-06

上一篇:损害群众利益下一篇:历史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