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游戏与幼儿发展

2024-07-23

区域游戏与幼儿发展(精选12篇)

区域游戏与幼儿发展 第1篇

一、利用合作性强的区域活动, 引导幼儿积极交往

现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 多生活在单元式结构的建筑中, 邻里间很少来往, 减少了幼儿交往的机会, 也直接影响到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而幼儿园的许多区域游戏活动合作性较强, 单靠一个人力量开展不起来, 必须以小组形式才能展开游戏。在实践中发现这些小组游戏能给予幼儿更多的接触交往机会, 也能使幼儿有更多机会来模仿社会成员的良好交往行为, 从而较好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如乐乐超市、苗苗医院、小吃店、凉凉冷饮店、开心照相馆、美美理发店、建筑区、表演区等区域, 更适合幼儿在每天的游戏中协商分工、按角色进行模仿性表演、询价还价、借物还物, 相互化妆、配合表演等, 他们积极地扮演角色相互交流着。同时, 组织幼儿结合教育主题和季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性游戏。当夏季来临时, 孩子们越来越热衷于冷饮, 我就发动家长、孩子共同收集饮料瓶、棒冰袋、冰淇淋、蛋筒盒子、杯子, 还用颜料调制了各种颜色的“饮料”, 用泡塑、橡皮泥、海绵做棒冰、蛋筒, 孩子们戴上漂亮的食品帽, 站在冷饮店的凉棚里大声吆喝:“快来买呀, 冷饮大降价啦, 买一送一”。“新推出了香香甜甜的变色蛋筒噢, 快来买吧!”小顾客们忙着观看商品, 选购商品询价还价, 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通过竞赛性强的区域游戏, 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

在竞赛性强的区域游戏中, 幼儿情绪高昂, 场面热烈, 他们会为小组的优胜而奋力冲刺, 会为了同伴的比赛而齐声呐喊“加油”, 此时此刻, 他们每个人都融进了集体当中。在游戏中, 幼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与同伴互相合作的集体意识。竞赛性区域游戏为幼儿创设了合理的竞争条件, 鼓励幼儿公平竞争。同时不单纯地评价结果, 还注意评价竞赛的过程, 只要孩子们在比赛中遵守规则, 尽心尽力, 坚持到底都给予肯定并给予小红花奖励。我们抓住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对幼儿进行友好合作、集体主义的教育, 培养幼儿爱同伴、爱集体的品质, 例如:在科探区中, 老师投放了新的探索材料“吹弹珠”。孩子们自由组合分成红队、黄队、蓝队比赛。红队的队员在吹弹珠时, 一个队员把双手撑在桌面上, 伸长脖子, 低下头用力吸一口气鼓起嘴巴对准弹珠使劲一吹, 弹珠一下子滚进了纸杯中, 其他幼儿忍不住喊了出来:“你真棒!”黄队的队员上场选了一根粗吸管对准弹珠就吹。弹珠向前滚了一会儿停了下来, 但他低下头再吹时身体太前倾了, 台板也被身体推向前, 黄队的队员见状急忙说:“双手扶住桌子, 我帮你推住, 你再用力吹。”结果弹珠吹偏了, 掉到了地上, 黄队队员们跺着脚直嚷:“臭球, 这下子我们要输了。”蓝队队上场大家推选大力气的小朋友上场, 只见他举起双臂伸了伸, 一副大力水手的神态, 队员们助威:“加油!加油!”那热烈的场面吸引了其他区域的小朋友也来观战。在领奖台上, 优胜队员相互负肩搭肩接受大家的祝贺, 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充分展现了出来。

三、开展有一定难度的区域游戏活动, 培养幼儿勇敢顽强的个性

体育区的有些活动, 如走平衡木从高处往下跳, 玩轮胎、攀爬架, 荡秋千等, 有一定的难度, 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需要幼儿克服困难, 战胜自身的怯懦、畏难等心理弱点, 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我们应根据幼儿的特点, 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逐步提高难度, 同时又要注重到个体差异, 只要孩子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提高, 都应加以表扬, 而不必强调幼儿之间的横向评价, 这样能使每个幼儿都感受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又对发展幼儿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金波小朋友个子矮, 骨骼小, 平时跑、跳、拍、投、踢、踩等技巧性运动还勉强能应付, 但在攀爬项目上他的弱点就呈现出来了。他惧怕高度, 双臂同时抓力不够, 下盘不稳, 双腿容易发抖。在刚玩攀爬架时, 他在网上只能向上爬到第三层网, 就站在那里, 脸色发白不敢再向上迈步了。我就站在他背后扶住他的手臂给他打气, 鼓励他双眼向上看, 双手双脚交替向上爬, 当他爬到顶端时, 我及时表扬他, 其他幼儿也一直喊着“金波真棒”的话语鼓励他。在活动结束点评时, 我在集体面前奖他“勇敢之星”, 当他再次参加攀爬活动时, 他不再那么胆怯, 也不用别人帮忙, 就能自己单独向上攀爬。通过无数次的努力, 现在他不仅能独自玩攀爬架, 还敢从攀爬架上翻越过去, 能爬用轮胎架空的竹梯, 勇气大增, 他自信了许多。

四、借助对区域游戏材料和自然角的管理, 激发幼儿做事的责任感

人的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必须靠后天不断的培养才能养成。因此幼儿教师在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我们抓住幼儿对区域材料的爱护, 收拾归放这一环节着手。每次活动中, 教师把那些爱护游戏材料, 会收拾、会归放材料的幼儿行为及时拍摄下来, 在活动点评时放给大家观看, 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 我们还利用幼儿在自然角中对动物的喂养、植物的护理观察、记录等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他们分工包干, 给小鱼、乌龟喂食物、换水、处理垃圾, 给花草、蔬菜施肥、浇水、治虫、去枯叶、搭棚架, 并把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及时观察、记录下来, 讲述给同伴、老师听。再者, 我们让幼儿在生活区整理学习用品、叠放衣裤等培养幼儿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精神, 提高了幼儿完成任务的责任感。

区域游戏与幼儿发展 第2篇

【关键词】幼儿礼仪 区域游戏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0127-02 幼儿期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接受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对幼儿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从幼儿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情感需求出发,兼顾幼儿教育目标及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利用活动室、走廊、门厅以及室外场地设置各种活动区,提供并投放相应的设施和材料以创设不同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进行的个别化或小组性的操作活动。与集体活动相比,区域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的关联性更大,这是因为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扮演各种游戏角色,学习不同的交往方式,体会不同的情感。

幼儿要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必须经历3个环节:礼仪情感—礼仪认知—礼仪实践。在这3个环节中,幼儿的礼仪情感、礼仪认知、礼仪行为实践都是在反复积累中得以内化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依据幼儿良好礼仪行为习惯形成的规律、幼儿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活动室的有利条件,挖掘教育资源,创设融童趣、游戏、对话和美化为一体的多功能班级活动环境,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通过礼仪元素提示、实践尝试、评价交流这3个步骤,使幼儿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从而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一、优化环境,确定礼仪目标

根据不同区域同伴交往的特点和礼仪内涵元素,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将区域游戏划分为角色扮演区、表达表现区、探索操作区、阅读区等4类,将礼仪目标分为行为元素、语言元素、仪态元素等3种,并在各个区域提出具体的要求,丰富礼仪教育的内涵,体现礼仪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创设适宜的区域活动

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采用固定设置与灵活设置的方式,创设了丰富的、多功能的、有选择自由度的区域,让幼儿之间既能够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互不干扰,专注地投入游戏中,为幼儿间的友好交往奠定基础,为礼仪教育提供平台。比如,为了培养幼儿的基本礼仪,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娃娃家”“接待员”“漂亮宝贝”“我会用礼貌用语”等区域活动。再如,为了培养幼儿的公共场所礼仪,教师可以创设“自助餐厅”“超市”“烧烤店”“面馆”“小银行”“小剧场”“小医院”“配送中心”等区域活动。又如,为了培养幼儿尊老爱幼的礼仪,教师可以创设“娃娃家”“小当家”“爱心屋”“我来照顾你”“点心屋”“凉衣服”“串项链”“请送我回家”等区域活动。此外,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礼仪,教师可以创设“烧烤店”“面馆”“装配架子”“接水管”“包装工”“创编花毯”“拆装乐”“垃圾分类”“巧用工具”“小磨坊”“棋类”等区域活动。这些源于生活、体现生活的游戏情境,给幼儿间的交往合作提供了平台,满足了幼儿尊重与被尊重的情感需求,为幼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渗透礼仪元素与礼仪目标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是自由的游戏者,为了使其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幼儿园必须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将礼仪元素与礼仪目标纳入区域游戏规则当中,然后以图文的形式张贴在活动区域中。比如,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幼儿要谦让、协商,不要争抢玩具,玩过的物品要摆放整齐,买东西要排队,使用礼貌用语等。

在交谈中渗透礼仪目标,有助于激发幼儿的礼仪道德情感,获取礼仪交往技巧,使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认同礼仪行为规范,丰富礼仪知识,增强礼仪交往的能力,感受礼仪交往的乐趣,促进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比如,在图书馆保持安静是必须遵守的基本公共秩序,这不仅是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还是尊重他人阅读的基本要求。针对幼儿在图书馆阅读时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问题:如何保持图书馆的安静?同时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做到遵守图书馆规则,做一个文明的小读者。教师还可以给幼儿呈现人们在图书馆阅读的视频,让幼儿判断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不好,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礼仪观。

环境对幼儿的语言和行为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将礼仪教育渗透在环境中。例如,在幼儿经常出入的门口、楼梯、走道等位置设置具体的、具有暗示性的文明礼仪标语,在卫生间贴上温馨的提示语,如“小心滑倒”“节约用水”“轻轻打开水龙头”“轻轻甩三下”等。同时,教师可以将师生共同研讨得出的结论以图画的形式展示在“礼仪提示墙”上,如画一群小朋友表示要“耐心等待”,画一个笑脸表示“见到同伴要主动打招呼”。这些图画渗透了礼仪教育的目标,向幼儿提供了直接的、具体的礼仪交往策略,能够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对幼儿实施礼仪教育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而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并将礼仪教育内容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则为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交往行为指明了方向。

二、实践尝试,内化礼仪品质

区域活动中的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承担社会责任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是幼儿习得交往技能和内化礼仪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各种礼仪和交往技能,还要引导幼儿用习得的知识解决问题,内化礼仪品质,促进幼儿知与行的转换。

教师根据区域活动中角色区的活动内容和礼仪目标,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参观与游戏活动相关的场景,如餐厅、超市、烧烤店、面包店、医院等,了解社会中不同的角色应具备的社会行为规范。在角色游戏区域,幼儿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不同的情感,还可以学习不同角色之间的交往方式,认识不同角色的义务与职责,从中了解社会交往的行为准则,掌握人际交往技能,如礼貌待客、请求别人帮助的技巧、礼貌与人交谈等,会使用礼貌用语“请你帮帮我,好吗”“请让一让,行吗”等,从中明白只有学会尊重他人,才能在活动中成功地与他人进行交往。比如,在“小医院”区域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幼儿懂得了如何关心病人,学到了探病的礼仪。再如,幼儿通过玩区域游戏“自助餐厅”,可以体验吃自助餐的过程,学习餐桌礼仪,并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又如,在“我爱我家”区域活动中,以情感教育入手,让幼儿在角色体验中感受家庭成员的爱,懂得相互尊重,彼此关心,从而学会感恩。

当代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而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比较淡薄,比如,有的幼儿歧视残疾人,嘲笑残疾人,看见残疾人就模仿残疾人的动作,甚至给残疾人起绰号。在“我来帮助你”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情境体验的方式,了解残疾人的难处,从而产生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懂得如何尊重与帮助残疾人,萌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为了满足幼儿玩游戏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增加游戏难度,如在“烧烤店”和“面馆” 区域游戏中逐步增加游戏情节,保持幼儿对区域活动的新鲜感,比如,刚开始是在店里卖东西,然后过渡到送外卖,从收现金到刷卡机的使用,从常规的买卖到节假日打折活动等。在游戏中增加游戏难度,激发了幼儿自主交往的热情,诱发了幼儿的交往行为,能够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礼仪。通过在区域活动中的练习,使幼儿的礼仪行为获得了知、情、行的统一,习得了良好的行为礼仪,逐步摆脱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三、评价交流,强化礼仪行为

研究表明,教师的积极评价不仅对幼儿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能够激发幼儿再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要及时恰当地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评价交流是区域游戏活动中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幼儿之间经验分享、问题探讨的一种交流形式,也是让幼儿礼仪行为得以强化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构建系统的知识。

集体评价有助于幼儿的发展与提高。比如,针对区域游戏“自助餐厅”,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进餐礼仪,引导幼儿讨论自己或同伴的行为,使遵守秩序、安静共享美食、互相谦让的认知转化为行动。

此外,教师要针对区域游戏中幼儿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开展“你帮我帮大家帮”活动,集思广益解决问题或推荐有创意的方法,这是让幼儿掌握交往技能的关键。在讨论中,幼儿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一种或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下次游戏中加以应用,还可以再现情景,请幼儿以局外人的身份观察他人交往的过程,了解什么样的言行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积累与人相处的经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与同伴建立起和谐的交往关系,增强人际交往自信,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区域游戏—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3篇

关键词:区域活动 生活经验 指导 环境创设

G612

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曾说:“孩子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又是孩子最喜欢的基本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主要活动之一。游戏不但可以培养幼儿的协调性、抽象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及社会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因此让幼儿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和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其独特的“自由、自主、宽松、愉快”的活动形式深受幼儿的欢迎,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的表现机会,最适合让幼儿进行个性化的学习。究竟如何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区角活动,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真正动起来呢?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开展区域活动

我们每次开展的区域活动有的应该围绕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这样他们玩起来才会尽兴,即使遇到了问题,也能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在观察指导的时候,要给幼儿一定的空间去发挥,给他们宽松的环境去讲述他们的需求、困难等等。要仔细的倾听幼儿的“秘密”,要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想、看问题。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推进幼儿游戏。

一次开展超市游戏,设立了许多摊位:卖包子、卖馅饼、烤羊肉串等。分为顾客与售货员两大角色,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卖包子组的售货员是石泽玉、张嘉洋。刚开始,孩子们特别新鲜,摸摸这,摸摸那,可是就是没有顾客上门,这可怎么办呢?他们很着急,于是,石泽玉对张嘉洋说:“我们得把顾客吸引过来,声音得高一点,让顾客都听到。”于是,两个小朋友高声的叫卖了起来:“热乎乎的包子,一元一个,快来买呀!”于是,好多客人都来光顾。我还发现,当没有客人的时候,石泽玉会把酸奶盒盖在包子上,有时会把酸奶盒拿起来把手伸进去,嘴里说着“好烫呀!”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盖着包子就不会凉,顾客才能买到热乎乎的包子。

区域活动由于为幼儿提供了较多的自主选择、自我探究、自我表达的机会,创造了较为宽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而且又能满足不同发展需要的孩子,能使幼儿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激发他们探究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幼儿乐学、会学,促进了幼儿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促进幼儿主动活动

活动区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不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孩子,使孩子被动、静止地接受,而是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通过活动得到发展,充分的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每年端午节,我们只是为孩子讲一些故事,开展了搓五色线的活动,年复一年,孩子们早没了兴趣,而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习俗等只是处于一知半解的水平,需通过活动丰富其知識经验。为了体验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了解端午节的风俗民情,感受中国的社会文化,我班商讨设计了包粽子活动。

因为是孩子们第一次包粽子,他们特别期盼。活动那天,孩子们已经急不可待了,看着糯米、粽叶、马莲、蜜枣一样样地摆上桌子,他们纷纷开始动手。活动中,孩子们学得非常认真,虽然他们包的并不好,有的甚至屡屡失败,但那份积极性和兴趣依然很浓。下午,孩子们吃上自己包的粽子,又说又笑,离园时还带一个回家让家长品尝,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而孩子们对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这次活动既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增进了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激发了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操作环节,幼儿最为开心,因为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所以显得十分有活力,而且迫不及待,教师也撒开了手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体验,体现了《纲要》的以幼儿为主体的精神。

三、区域活动中,教师要适时的参与,给幼儿指导

又到分区活动时间了,这次给幼儿提供了许多废旧物品,请他们分组制作食物,也许是孩子们平时很爱吃糖,好多小朋友选择了制作棒棒糖。在孩子们制作时,我发现了问题,由于做棒棒糖时需要用绳子打结,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的,我本以为孩子们会合作完成,可他们没有,都坚持独立制作,过去了很长时间,还没有做好一个棒棒糖,于是,我走过去,开始了引导:“为什么还没有做好一个棒棒糖”“老师,不好打结,松了就掉下来了”“既然一个人完成不了,为什么不合作去做”,马上张宇翔对李思辰说:“我拿著你来系,”很快,一个棒棒糖做好了,其他小朋友也效仿,速度快了不少。

区域活动能够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的内容,材料和伙伴,更符合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区域活动要和主题活动相结合

如在开展大班主题《我眼中的冬天》中,教师围绕主题目标,创设了四个相关区角:在探区探索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美工区中幼儿粘贴可爱的雪人、设计冬天的衣服、绘画冬天的景色;益智区中幼儿在玩运动健康棋;语言区中孩子们在表演故事《小动物过冬》。这些区域内容的设置,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摆弄、操作,加深对冬天的认识,既渗透了相关的知识技能,同时还提高了同伴间的合作交往,也丰富了主题墙的内容,满足了孩子的兴趣和经验的积累。

新年要到了,节日墙要进行更换,老师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就要发挥孩子的集体力量,利用一个活动区的时间,孩子们分组分工:制作灯笼的、做棒棒糖的、装饰圣诞树的、做气球的,一个下午的时间,孩子们高质量的完成作品,老师稍加构思,巧妙的吧孩子们的作品粘贴到节日强中,主题鲜明、形象美观。

总之,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开展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及不同发展需要,结合教育目标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展,更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爱心及责任心,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和不足,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幼儿与环境的交往,通过自主的探索来获取知识,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这样,才能把幼儿园区域活动生动有效的开展起来,使幼儿真正的享受区域活动的巨大乐趣。

作者简介:

区域游戏与幼儿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区域游戏,矛盾冲突,指导策略

3~6岁的孩子活泼好动, 自我中心意识, 具有较强烈的自尊心, 认知和行为常常脱节, 比较情绪化, 自控能力和调节能力差, 易冲动, 这样的年龄特点使孩子们易于与他人发生冲突。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产生的矛盾冲突, 既能促进游戏活动的深入, 又由此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使社会性能力得到锻炼、提高。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 区域游戏中幼儿发生的冲突五花八门, 各不相同。

一、规则冲突

因受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的限制, 有的幼儿对游戏规则弄不清楚;有的幼儿被欲望驱使而违反规则等, 都会引发这类冲突。

冲突实例1:星星非常喜欢搭积木, 但是因受游戏规则限制, 他不能每次都如愿。这天他来建筑区时已晚了, 十块腕牌已被取光。但他并没离开, 而是一直在注意着建筑区。这时熙熙正好要上厕所, 他刚一离开地毯, 星星放下手里的玩具, 赶紧钻了过去。熙熙说:“这是我的位置, 我有腕牌的。”星星不理他, 熙熙急得放声大哭起来。我赶忙走过去, 对星星说:“星星, 你喜欢当建筑师, 为小动物们搭漂亮的房子是吗?”他点点头。我又对他说:“熙熙也喜欢, 你看, 他为小兔子搭的家多漂亮呀。可是你占了他的位置, 他不能继续为小兔子搭家了, 熙熙很伤心, 小兔子也不会喜欢你的。”星星想了想, 顺从地穿上鞋, 玩插片去了。一会儿, 他给小兔子插好了小桌子、小椅子和床, 送到建筑区。熙熙也很高兴地接受了。

冲突分析:幼儿规则意识还比较差, 有时并不理解规则的真正含义, 只是从表面理解,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玩具及游戏, 会想各种办法达到目的, 实践中教师用积极的方式提出建议, 终止了幼儿不恰当的行为, 又对幼儿该如何恰当行动指明了方向;既满足了幼儿游戏要求, 又益于丰富游戏的内容情节, 同时示范了积极的方式, 让幼儿学习用适合的方式与同伴进行交往, 防止引起进一步的冲突。

二、角色冲突

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尽管不能完全摆脱材料的支配, 但其更喜欢游戏内容和角色。他们希望通过扮演角色, 体验生活、表现自己。但幼儿受生活经验、愿望等方面的限制, 常常会因此引发冲突。

冲突实例之二:一天娃娃家游戏时, 阳阳和西西都想当“爸爸”。西西说“你个子那么小, 怎么当“爸爸’呀!”阳阳理直气壮地说:“我爸爸也很小的。”两人争执不下。于是“告状”到老师这里, 我故意摇头, 你们自己想办法。当“舅舅”的宇宇, 他想出了一个主意, 请两人来竞选“爸爸”。小朋友们觉得哪个好, 就让哪个当“爸爸”。西西说:“我先给客人包饺子, 等大家吃饱了, 我们一起去看木偶戏。”阳阳说:“我给大家讲故事听。”结果小朋友推选了西西。

冲突分析:教师故意不管幼儿发生的争论, 其实是想静观事态的发展, 以便了解幼儿自行处理矛盾能力的情况, 锻炼幼儿社会性能力的机会。幼儿的观察、模仿能力很强, 在娃娃家游戏中, 反映出他们认识理解和身边发生过的事。“小孩教小孩”也是游戏指导的好办法, 幼儿的能力有强有弱, 知识经验有多有少, 幼儿之间接触多, 关系平等, 有共同语言, 更容易相互学习、影响。

三、材料冲突

在区域游戏中, 出现频率最高的冲突就是“××抢我的积木”“××不肯把造房顶的三角形借给我”……

冲突实例之三:建筑区有一种颜色艳丽的塑料积木, 有种玩法是将圆型积木用直条的、星型的互相串起来, 用力一滚, 积木飞快地向前滚去, 并发出“哗———”的声音。幼儿们称之为“车轮滚滚”, 男孩子特别喜欢玩, 最沉迷的是施×。由于圆形积木数量少, 他又希望每次都能玩, 就悄悄藏一些到娃娃家的柜子里。一天, 宇宇先一步到建筑区想玩“车轮滚滚”, 可惜已经没有了。他发现施×来得迟, 却从娃娃家的柜子里拿出了“车轮滚滚”。宇宇看见了就去抢, 两人都想要, 谁也不肯放手。我弄清原委后, 对两人说:“‘车轮滚滚’我也很喜欢玩, 我把它们放到办公室里, 以后归我一个人玩了。”他们两人马上结为同盟, 一致反对我。我佯装耍赖地说:“那怎么办?反正我要玩。”两人一起说:“那我们一起玩”。我马上说:“你们都这么想玩, 就让给你们玩, 我以后再玩吧”。

冲突分析:幼儿都想玩自己所喜欢的玩具, 这很自然。教师故意模仿幼儿的不当行为, 以妨碍幼儿所渴望的行为, 让他们自己发觉自己的不对之处, 自己找出解决的办法。教师接着用言行作谦让表率, 营造积极、良好的环境, 有意引起幼儿的模仿, 诱发幼儿积极的社会行为。

四、指导措施

1. 创造良好的环境, 避免冲突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为幼儿创设一个与他们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游戏环境, 给幼儿营造一个更为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区域游戏中,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爱好、发展水平, 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材料。

2. 尊重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我们在处理区域中的幼儿冲突时, 注意个别差异, 因人而异的进行引导。鼓励胆小懦弱者, 坚强、自信、勇敢。引导骄傲自负者, 学会宽容、谦让、接纳他人。

3. 树立奖励榜样, 强化奖励

奖励是幼儿园教师协助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有一定的强化作用。成人的赞许能帮助其他幼儿寻找到学习的榜样, 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 促进幼儿的德育, 使爱住心中。

4. 传授解决冲突技巧

教师不可能及时的解决每一个冲突。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幼儿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如教幼儿倾听别人说话、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等, 这些技能的熟练运用, 可以使幼儿避免一些冲突, 也能使他们尝试解决冲突。

在区域游戏中, 幼儿间的冲突时常发生, 教师应避免过度引导, 放手让幼儿去解决, 培养其解决冲突的能力。让幼儿学会与同伴和谐的交往, 让孩子在灿烂的阳光下奔跑。

参考文献

[1]章洁, 王春燕.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空间优化策略.学前教育, 2006, (10) .

幼儿游戏与发展论文 第5篇

游戏与发展论文

专 业:学前教育

姓 名:张 番

日 期:二0一四年六月十一日

游戏与发展论文

目录

第一章 游戏与发展概述………………………………………………4

1.1 孩子游戏的基本特征……………………………………………4 第二章 游戏在发展的作用…………………………………………5 2.1 游戏在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5 2.2 游戏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5 2.3游戏在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6 2.4游戏在情感发展中的作用…………………………………………6 第三章 总 结……………………………………………7 参考文献…………………………………………………………9

/ 9

游戏与发展论文

游戏与发展

摘要: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深入,在教育领域,游戏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的重要问题,游戏已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游戏是一种以主动、自愿、愉快为特征的“自由”活动,它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符合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游戏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可以说,有的孩子地方,就有游戏的存在,就有的游戏活动的开展。游戏是孩子生活、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游戏是其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形成的最有效的方式,游戏与孩子的情绪宣泄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具有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价值。

关键词:基本活动

发展

幼儿园

游戏

/ 9

游戏与发展论文

第一章 游戏与发展概述

在教育领域,游戏是一个具有特殊地位,是幼儿园区别于小学的显著标志。幼儿园如何协调社会发展的要求与身心发展的需要,为创造出既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又适合身心发展的幼儿园生活,是现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

幼儿园把游戏作为基本教育活动,意味着幼儿园要把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且要为创造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幼儿园生活,让在游戏中健康成长。充分认识游戏的特征和价值,并把游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孩子成长与发展有着独特价值与意义,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生活、获得知识,在学习中游戏,用游戏来整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在整合中凸现教育的价值。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强壮体魄,实现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1.1孩子游戏的基本特征

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具有自身所固有的基本特征。

1.1.1游戏是孩子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游戏是孩子自主自愿的活动,自主性是游戏本质的最基本属性的表现。游戏是适应孩子内部的需要而产生的。游戏从心理方面而言,是一种较松散的活动,能适应孩子的需要,由孩子的直接需要而产生,由内部动机而产生,不是由外面强加的。因此,孩子在游戏中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具有极强的积极主动性。

1.1.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游戏具有社会性。游戏的内容、种类与玩法,受社会历史的、地理的、习俗的、文化的、道德的影响。因此,孩子的游戏是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是孩子在游戏中反映的不是周围生活的翻版,他们不是机械模仿,而是通过想象,将日常生活中的表象,形成新的形象,用新的动作方式去重演别人的活动。

1.1.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 9

游戏与发展论文

人的工作或劳动都有明确的目的,要求生产有社会实用价值的财富,并且按照客观实际,严格地遵守操作方式。而游戏恰恰相反,游戏没有社会的使用价值的目的,游戏不在于外部目的而在于本身的过程。游戏没有强烈的完成任务的需要,没有外部的控制。孩子的兴趣在于游戏的过程,游戏之外的任何结果都不重要。

1.1.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游戏适应孩子的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因此使孩子感到满足和愉快。在游戏中,孩子能控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实现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孩子在游戏中由于能积极活动而产生了极大快乐。因此游戏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孩子愉悦的情绪。

第二章

游戏在发展的作用

一般而言,游戏在总体上具有以上四个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相互联系,并实际地表现在各种游戏活动中。当然,从一个具体的游戏来分析,并不一定全部具备上述特征,而且表现程度也是不同的。但是,这些游戏的特征却指明在制定园教育活动时要重视孩子的游戏,重视游戏者的主体性,使游戏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游戏在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1游戏在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可以促进身体的孩子生长发育。几乎所有的游戏都有身体运动的参与,使身体的各种器官得到活动,促进骨骼和肌肉的成熟,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游戏活动发展了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跑、跳、钻、爬、攀等体育游戏,锻炼大肌肉活动能力;搭积木、穿珠子、棋子分类等游戏,发展了手部小肌肉的活动能力和眼手并用的能力。例如“老猫睡得香”游戏,练习轻轻地走,轻轻地跑;在“捞鱼”游戏中,练习躲闪能力和动作的灵活性;“赶小鸟”游戏,发展了钻爬和投掷的能力;“蜻蜓点水”游戏,发展的平衡能力;“逮蛐蛐儿”游戏,练习纵跳触物,发展的跳跃能力。

在户外进行的游戏,使孩子直接接触到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增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促进身体健康。孩子的许多游戏活动都是在户外进行的,例如,利用自然材料进行的玩沙、玩水游戏,“踩影子”游戏,“过地道”游戏等。阳光、空气等自然因素对的健康大有益处。

游戏给带来愉快和满足,愉悦的心情是身体健康所必需的。在游戏时总是快乐的,心情是最放松的,轻松愉快的情绪对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

2.2游戏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是孩子发展智力的有效手段。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游戏可以唤起的兴趣,使孩子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发展。

2.2.1游戏扩展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 9

游戏与发展论文

游戏是认识事物的途径。游戏使接触到各种游戏材料,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各种物体的用途和性质,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通过玩水的游戏,不仅认识了水的流动性,还了解到水是有浮力的,同时,在玩水时也认识了喷壶,水桶等盛水工具。在角色游戏中把自己对生活的印象和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对生活的认识得以加深和巩固,游戏就是学习。

2.2.2游戏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游戏是具体象征性的,它以假想和想象为条件,在游戏中,常常会说:“我假装是医生。”“你把它当床。”会把自己想象成医生,把铅笔想象成针筒,把其它小朋友想象成患者。在游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遨游。象征性游戏的性质,有利的促进了想象力的发展。2.2.3游戏发展的思维能力

在游戏中,不断地在思考,不断地解决一个一个问题。例如,玩角色游戏“公共汽车”,要分配角色,谁当司机,谁当售票员,谁当乘客。当司机的要决定用什么当方向盘;当售票员的小朋友要有票本,并要报站名;当乘客的把自己当成老爷爷或老奶奶,要装作去某个地方。总之,在游戏中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游戏的内容和情节逐渐丰富。

2.3游戏在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出生以后,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社会性逐步发展,学习与他人进行交往,学习建立人际关系,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而游戏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使获得了更多适应社会环境的知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2.3.1游戏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社会交往的能力

游戏是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在游戏中学习怎样与同伴相处,怎样协调和处理同伴之间的关系,来共同完成游戏活动。例如,在角色游戏中,商量分配角色,有当爷爷的,有当爸爸的,有当妈妈的,每个角色各尽其责,像一个家庭一样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相互谦让配合,发展同伴之间的友好关系。

2.3.2游戏使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

游戏是学习和掌握社会角色的一条途径。在游戏中,经常是女孩子当“妈妈”,男孩子当“爸爸”,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习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在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中,通过模仿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来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如在“小熊请客”中,学习给请客的小熊带礼物,感谢小熊的邀请。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学习的社会行为规范,会迁移到的现实生活中,这有利于社会性的发展。2.3.3游戏锻炼了的意志

自制力差,意志行动尚未充分发展,但在游戏中,却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意志行为,游戏能培养和锻炼的意志。原苏联心理学家马努依连柯曾做过“哨兵”站岗的实验,要求在空手的情况下,6 / 9

游戏与发展论文

保持哨兵持枪的姿势。实验设定非游戏情境和游戏情境,结果表明,在游戏情境中当“哨兵”站立不动的时间远远超过非游戏情境下站立不动的时间。

2.4游戏在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可以丰富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的高级情感。

2.4.1游戏丰富的情绪体验

游戏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使得在游戏中体验着各种情绪情感。在“娃娃家”游戏中,扮演父母的体验着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在“医院”游戏中,会像医生一样给“病人”听诊、开药,关心“病人”的病情发展,在表演游戏中,深深地体验着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在竞赛游戏中,经历着比赛中的紧张,又体会着紧张后的放松。

2.4.2游戏发展的成就感和美感

在游戏中,没有对成功或失败的担忧,他们任意摆弄玩具、材料,在游戏中不断地获得成功,发展成就感,成功的体验又会成为进行游戏、探索游戏的动机。

游戏可以发展的美感。婴儿从小就喜欢鲜艳悦目的东西,初期主要对颜色鲜明的的东西产生美感,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审美标准,能从美术、音乐等作品中体验到美,而且能够创造美。

2.4.3游戏可以消除的消极情绪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游戏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游戏是孩子的精神发泄,游戏可以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缓解心理紧张,减少忧虑。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为提供了表现自己各种情绪的机会。的愤怒、厌烦、紧张、害怕等消极情绪吗,在游戏中都可以得以发泄、缓和.综上所述,游戏是一种以主动、自愿、愉快为特征的“自由”活动,符合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其中充满了非成人预设的知识内容,游戏活动的不确定性给孩子带来了大量随机学习的契机,活动的兴趣又使孩子全身心地投入,游戏是最能表现与肯定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主体性活动,对于主体性发展与培养具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游戏的过程正是的学习过程,是认识周围环境,掌握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的过程。在游戏过程中发生着以主动学习为特征的各种类型的学习活动。

第三章

总 结

孩子们的天性便是喜好玩,在游戏中让孩子们玩,游戏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他人的角色,模仿他人的活动和语言,利用真实的或替代的材料,以及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经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话动。游戏是园的基本活动。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会导致最佳的学习,可见,游

/ 9

游戏与发展论文

戏是学习发展的有效的常用的一种方法。游戏活动中,为创造了一种让想说、敢说、乐说的宽松的环境。因此,从游戏中,的发展状况能充分展现出来。可见,游戏教育是对进行的科学的育儿教育。

游戏对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他们在生理上发育还很不成熟,表现在他们以游戏为生命,游戏是他们生活的方式,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就是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因而,有游戏生活的孩子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孩子,也只有在游戏生活中成长的孩子才会是身心健康的孩子。游戏是孩子的正当权利。对于孩子,社会将以法律的形式保护他们的游戏权。因此,不让孩子玩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爱玩的孩子常被看作是淘气、调皮捣蛋、不用功、没出息的孩子。喜欢不喜欢玩,会不会玩,对大人也许不那么重要,可对却是件大事,它是衡量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标志。由于游戏水平反映着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会玩的孩子总是聪明能干的、身体健壮的、善于交往合作的好孩子。英国有句谚语说得好:整天用功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游戏与学习对立是实施游戏教育的重要障碍,其实,游戏的对立面不是学习而是不游戏。在游戏中学是学习的特点,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的学习过程。你看见孩子玩玩具吗?他们在充满新奇、幻想和奥秘的玩具世界里,小脑袋不停地问,并努力去摆弄、操作以期得出答案。不倒翁为什么不倒?陀螺怎么会转?火车怎么会叫、会冒烟?这些问题不仅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思维力,同时也成了孩子认识世界的工具,启迪他们智慧的教科书。著名动画片艺术家万籁鸣,从小喜欢和母亲玩手影游戏。他常被墙上晃动耳朵的“兔子”、汪汪叫的“小狗”迷住。形态生动逼真的手影游戏,激发了他对动画艺术的兴趣,长大以后他制作了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成了著名艺术家。因此,游戏是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孩子假扮妈妈喂养娃娃,背枪当解放军捉坏蛋。他们用自己去替代角色人物,用玩具去替代真实用具,这一切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通过角色扮演进行的。角色游戏是期最为典型的游戏,是促进社会化、发展语言的重要游戏。孩子们喜欢玩搭积木、串木珠等构造活动的结构游戏,从中他们认识了物体的形状、色彩、大小、轻重等特征,得到了关于结构造型方面的知识技能,培养了审美情趣。表演童话、故事,玩木偶戏、影子戏。这些表演游戏从小培养对戏剧活动和文艺作品的兴趣,培养未来小观众和小演员。以上这些游戏都属于一种创造性游戏,是孩子们自己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的活动。如以唱歌、跳舞为内容的音乐游戏;以走、跑、跳等基本活动为内容的体育游戏;以观察、注意、想象、记忆和思维等为内容的智力游戏。这些游戏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如发展动作,发展智力,培养艺术审美能力),是成人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用规则编制而成的。除此以外,那些民间游戏也是喜爱的。

同时,指导游戏需要父母和老师的爱心。对游戏的指导是一门艺术,它是建立在父母好老师的爱心基础上的,这种爱表现为对孩子的游戏的仔细观察、了解,对孩子的尊重,表现为父母好老师作为孩子的游戏伙伴,平等地参与游戏。

/ 9

游戏与发展论文

参考文献

游戏区域与幼儿教学研究 第6篇

游戏区域的摆放位置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作为幼儿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品质,自主性游戏活动最能激发幼儿兴趣。笔者发现,游戏区域的空间摆放位置不同,活动所得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幼儿园应如何合理有效地摆放各个自主性游戏的空间位置,发挥游戏区域的教育功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引导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开展自主性游戏活动,发挥幼儿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小主人意识和能力,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和本班幼儿一起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集体讨论:开展哪些区域 自主游戏区域是幼儿游戏的地方,当然应该让幼儿自己决定区域摆放的位置。在开展区域游戏之前,我们请幼儿集体讨论,需要设置哪些自主游戏区,这些区域又该摆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带着这些问题,幼儿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幼儿的兴趣不一样,关注的区域游戏当然也不一样:辰辰喜欢小汽车,于是他提出要开个汽车4S店,这个点子赢得了一部分男孩子的掌声,可是女孩子不太感兴趣;琪琪是女孩子,她提出要开个化妆间,专门给别人化妆的,这个点子一提出来,就受到了全体女孩的热烈掌声,可是男孩子说他们不要化妆。一个接一个的点子被提出来,引发了孩子们的激烈争辩,大家都想要开设自己感兴趣的自主游戏。但是,有些游戏由于各种因素,不易开展,于是又被大家否决了。经过一番激烈讨论,最终,大家一起确定了几个自主性游戏区域。

分组讨论:设定区域位置 既然决定了开展哪些游戏区域,接下来就该布置游戏区。这些游戏区又该摆放在哪里最为合适呢?笔者给幼儿展示了8块“领土”,我们把这8个自主游戏区域摆放在这8块“领土”上。为了发挥幼儿的小主人意识,笔者让每个组领一个区域内容,每组有一个小组长,带领组上的孩子一起讨论,这个游戏区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当然,游戏区域不是随便摆放的,要考虑到一些环境因素和区域本身的特点。比如,书店要在安静一点的地方,小舞台要摆放在位置大一点的地方等。讨论开始了,孩子们都各抒己见,寻找自己觉得最适合的地方,并说出放在这个地方的理由,有的被同伴否定了,有的则得到了同伴的支持。讨论结束,有的小组统一了意见,而有的小组则有分歧,有几个不同的答案,于是,大家再一起讨论,最终确定了区域的摆放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各种讨论,自己决定了各个自主游戏区域的摆放位置,既发挥了幼儿的小主人的作用,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摆放自主游戏区域

决定了区域的摆放位置,接下来就要摆放区域了,当然,这也需要“小主人”自己来摆放。这次还是按照幼儿选的区域内容和位置进行摆放。笔者请幼儿到教师那里去领取需要的柜子,在教师的帮助下,一起把区域先摆放好。区域的摆放格局也由幼儿自己决定,教师在旁做出指导。摆放完毕,幼儿到教师那里去领取材料,你的区域需要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如果教师那里也没有这个材料,幼儿就自己想办法。比如,理发店的孩子们发现,缺了理发用的剪刀,马上就有人说让自己的爸爸做一把;也有人说家里有剪刀的玩具,第二天带过来……就这样,游戏区域在师幼的共同努力下诞生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都露出得意又自豪的神情来。

实践中完善游戏布局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区域和游戏材料都摆放好了,幼儿就可以游戏了。由于是自己亲手参与讨论、布置的,所以,孩子们玩得特别投入和开心。但是,玩了几次后,有幼儿提出有的区域“运行”不顺利。比如,银行的位置太小了,队伍都排到超市里去了;小舞台在理发店边上,影响了理发店的经营。于是,经过大家的再一次讨论,又对游戏区域进行了“整改”。这样,孩子们一次次地提出问题,经过一次次讨论,再进行一次次修改,努力把区域摆放在最合理的位置。空间位置的合理设置,在整个自主性游戏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位置对了,游戏就开展得成功。当然,有时孩子们觉得对某个游戏区失去兴趣,于是又会有新的游戏区域诞生。

让自主性区域游戏更好地为幼儿自主性发展服务,仍是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让幼儿成为自主性区域游戏活动小主人,创造一个适合幼儿主动发展的环境,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幼儿的小主人意识越来越浓,能力也越来越强,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孩子们一定会成为幼儿园真正的小主人!

幼儿数学区域游戏之我见 第7篇

一、幼儿数学区域游戏需求得稳固孩子的参与兴趣

应当说幼儿是十分喜好游戏的, 平时的游戏总看到孩子们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 只要一提到游戏, 甭提有多大的劲头了。但我们也经常看到的现实是, 孩子们对数学游戏其兴趣的稳固性不是很强, 因为数学游戏, 总需要去进行一定意义上的思维的, 不少孩子遇到思维性的游戏碰壁的现象则显得十分的普遍, 一碰壁幼儿游戏的兴趣则会骤然大减甚至就会立马消失, 再加之幼儿的注意比较容易分散。这就需要做出这样的思考:幼儿数学区域游戏稳固孩子的参与兴趣十分需要。稳固孩子的参与兴趣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源自两个方面, 一是活动设计的考虑, 二是活动过程中的调控, 窃以为重点当是活动过程中的调控, 即在数学游戏活动中怎样吸引和保持幼儿的注意。在诸多区域数学游戏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作为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在孩子进行活动时与其进行适当的语言交流, 可以达到稳固孩子继续有效进行区域数学游戏的兴趣。譬如让孩子开展“玩具超市”的区域游戏, 总离不开要孩子去清点玩具的件数或者个数, 孩子清点的过程就是在认识数的组成, 这也是数学教学比较重要的一环。孩子们在开展活动时, 教师指名孩子, 要购买多少怎样的玩具, 要他看看他所开的超市中有没有这么多, 这个时候孩子便进入理想的清点状态。孩子在清点时, 我们不仅看到幼儿的实践, 而且感到幼儿的思维在由具体形象 (玩具) 向抽象逻辑 (个数) 的方向发展, 比较好地将实践数与数字融入语言意识之中, 在促进幼儿智力提升的同时, 增加对实物的清点的认识, 又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幼儿数学区域游戏需求得激发孩子的探求兴趣

幼儿能不能探求?当给予肯定性的回答。从诸多儿童创造教育论著作中我们可以寻觅到比较正确的解读性的答案, 因为创造之潜能对于每个人而言当是与生俱来的, 这创造性的潜能就是探求的资源所在。虽然幼儿根本就不知晓何谓创造, 但当我们能够将其引入创新创造的轨迹, 他们也还是比较乐意地去进行探究的。让幼儿从小就养成爱思考的习惯是我们每个幼儿教师的天职, 利用数学区域游戏是可以比较理想地激发幼儿探求兴趣的。对此, 幼儿数学区域游戏需求得激发孩子的探求兴趣, 怎样能够促使幼儿数学区域游戏达到激发孩子探求兴趣的目的?适当的导人幼儿区域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积极开动脑筋, 适当的导入游戏活动可以促使幼儿进入兴奋状态, 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让孩子们去做《有趣的水宝宝》的区域游戏, 孩子们利用量杯, 把等量的水分装到各个不同大小的瓶子中, 小宝宝们玩起水来还真是十分的感兴趣, 也显得比较细心认真, 最主要的体现是操作的过程比较细致, 他们把水宝宝们近乎一滴不漏的分装到那一个个大小不同的瓶子中。应当说细心分装并不是目的, 它仅是一种手段, 关键是要让孩子通过比较观察进而获取初步的数学知识。在孩子们细心分装以后, 引导幼儿们进行思考:水的多少与杯子的形状、大小有关系吗?孩子们一个个便睁大自己的眼睛, 在观察水被灌到大小不同的瓶子中时, 水的多少与瓶子的大小和形状并无多少关系, 这就比较有意义地让幼儿们从小就初步感知水的守恒方面的现象, 虽然这个时候孩子们并不知晓何谓守恒, 但最起码初步建立起这样的印象, 应当说这就是幼小的孩子所形成的一种属于自己的创新。

三、幼儿数学区域游戏需求得调动孩子的合作兴趣

幼儿数学区域游戏的开展, 比起其他幼儿区域游戏来讲更需要幼儿之间的合作, 究其原因, 也比较简单, 一是一个区域内的游戏总是需要多数人去参与完成的, 不去思考调动所有孩子的参与积极性, 不去能够让所有孩子都有积极参与的热情肯定是不行的;二是数学区域游戏其手段是游戏, 而本质完全是为了解决幼儿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虽然看上去是十分的简单, 但有时对幼儿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 必须同样启用孩子的思维机器———大脑, 一个个孩子的思维毕竟有限, 不可能完全解决他们所要或者所能解决的数学问题, 同样需要群策群力。怎样能够促使幼儿们能够在数学区域游戏中去群策群力?窃以为一定要解决数学区域游戏的环境问题。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曾经指出:“教育是一种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 发展技能的方式。”要在幼儿园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数学数学区域的游戏活动, 作为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丰富宽松的区域游戏环境, 通过这样的环境比较理想地为幼儿的数学学习活动配置充足的可利于孩子合作探究数学奥秘的物质资源, 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幼儿数学区域之游戏, 不仅仅就是用手去合作操作实践, 而应当在动手活动中的脑、口等多种器官的并用, 尤其要让孩子能够比较大胆地用嘴巴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孩子们能够去大胆地说起来, 幼儿就可以在与同伴语言的交流中, 产生分享、合作, 讨论, 在同伴的语言交流中, 幼儿的思维会渐渐而又不断地梳理、明晰, 逐步向正确的数学靠近。那么就完全可以使得所精心选择数学区域游戏内容, 彰显幼儿数学的内涵特征。使幼儿也就能够在“做”和“说”的过程中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

摘要:幼儿数学教学需要游戏支撑, 是人们所公认的。幼儿数学区域游戏可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培养幼儿的合作习惯和能力是大家所有目共睹的。幼儿数学区域游戏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决定幼儿游戏数学的质量, 幼儿数学区域游戏需要人们进行探究的领域比较广泛。

关键词:区域游戏,幼儿数学,实施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玉珍.数学教育与幼儿智力开发[J].甘肃教育, 1996年Z2期

[2]陈瑞妹.在良好的游戏环境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J].黑龙江教育, 2003.31

区域游戏与幼儿发展 第8篇

观察幼儿的游戏是为了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 了解其发展特点、能力与需要, 了解其个别差异, 使教育目标的制定针对性强, 可操作性强。 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分析, 才能使教师在指导游戏时从客观实际出发, 强化指导效果。

敏锐的观察力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有目的地观察投放了新材料或在近期发现了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处理时运用的, 使观察更具针对性。 教师应随时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只有细致观察游戏中的每个环节, 才能促进幼儿良好发展。 那么在游戏过程中, 教师具体应观察些什么呢?

一、通过观察, 发现幼儿的兴趣点, 及时调整引导策略

兴趣, 即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 只有发现幼儿的兴趣点, 及时加以引导, 才能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才能提升游戏水平。

一天, 小朋友在“小小建构区”里搭建公园。 考虑到搭建主题的需要, 我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小树作为辅助材料, 想让小朋友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公园的特点。 游戏开始后, 几幢房子很快拔地而起, 小朋友还给这些房子很好地“分了工”:这是表演用的戏台;这间是休息的亭子;这边是厕所, 眼看着一个公园有点模样了。 而一心想让搭建更完美的我, 想引导小朋友注意到那些小树, 可是任我怎样引导, 孩子们对小树没有兴趣。于是, 我便站在旁边观察, 想一探究竟。 我发现:孩子搭得不亦乐乎, 玩得热火朝天。 有的小朋友搭建了一辆汽车, 说是公园里的游览车;有的幼儿搭出了荡秋千和滑滑梯, 说那里可以让小朋友在那里玩游戏。 我终于明白:孩子们感兴趣的还在于搭建本身, 他们喜欢搭建, 而不在乎自己搭建的是不是老师眼里的“逼真”, 他们并不想玩什么辅助材料。 是我不了解孩子们的兴趣, 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图引导他们玩辅助材料, 他们当然不愿意接受了。 于是, 我立即调整了指导方法, 不要求小朋友们一定要使用辅助材料, 而是让小朋友们根据搭建主题, 任意地发挥想象, 搭出各种东西, 充实丰富建构主题。

二、运用观察, 检验目标的合理性, 及时修正教育目标

从前面的例子看, 孩子们的兴趣点与我想的不同。 事后我也做了反思, 最终发现我的目标制定是有问题的。 我制定的目标是:搭完积木后能正确地运用辅助材料。 辅助材料原本应该在建构活动中起点缀作用, 但我想将利用辅助材料强加给孩子, 让公园搭建得更加“逼真”。 这看似没有错误的目标, 实际上偏离了轨道。 建构游戏的真正目标是什么呢? 是搭建, 是通过搭建的过程, 使孩子们学会搭高、围拢、延长、对称等搭建技能, 培养合作意识等。 他们的兴趣点在搭建上, 他们的快乐也是在搭建过程中产生的。

三、巧用观察, 审视材料的合理性, 及时更换游戏材料

如今, 我们特别提倡利用废旧物品和自然材料自制玩具, 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只要认真观察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情况, 便知材料投放是否合理。 检验材料投放是否合理,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

1.是否给幼儿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玩具材料。

在区域活动中, 我们发现一些材料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所以幼儿不喜欢。 如小班幼儿玩拼图的练习, 由于老师没有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给幼儿投放相对较简单, 拼图总块数为6块以内的图案拼图, 而是给小朋友提供了内容较复杂, 色彩对比不明显的12块的拼图。 小朋友们虽对拼图游戏十分感兴趣, 但是这些12块的拼图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时间长了, 孩子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 就会将拼图丢弃一旁。所以, 玩具本身没有问题, 真正的问题在于老师没有根据操作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拼图, 从而也就激发不起小朋友操作的兴趣了。

2.是否给幼儿提供操作性强, 玩法多变的玩具材料。

教师每投放一种新的材料时, 都应观察这种材料投放是否合适, 能否激发幼儿兴趣, 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老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些可变性强的材料, 比如, 磁铁是比较常见的操作材料, 但一般都投放在益智区或者科学区, 在小猫钓鱼或者是开小车之类的游戏中运用。 时间久了, 孩子们就会失去兴趣。 这次, 我们将磁铁游戏变换一种新方式, 找来许多废旧图书, 将里面好看的图片剪下来, 孩子们利用磁铁制作成一个个的磁铁人偶或者磁铁玩偶, 再把这些材料投放到阅读区, 边讲边演, 给阅读区增加了新的活力。 小朋友津津有味地讲故事, 既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又发展了想象力。 当然, 动手制作的过程也很好地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所以, 我们要求操作玩具尽量一物多用、一物多玩, 不断给幼儿的游戏增添新活力。

四、擅用观察, 发现孩子们的需要, 及时帮助解决困难

在开展活动区游戏时, 教师应随时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 及时发现幼儿的需要, 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帮助。 当幼儿在活动中即将出现安全问题时, 教师应及时制止并帮助。 如小班幼儿刚学习使用剪刀时, 边剪边往下撕, 这样剪刀很容易挑到眼睛上, 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幼儿学会使用剪刀的方法, 避免事故发生。

老师要在恰当的时间, 善于利用我们的观察, 发现孩子的需要。 一名幼儿在玩拼图, 拼了很久, 当教师看他时发现, 这名幼儿正在用企盼的眼神望着教师, 原来他在拼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教师帮他找出了原因。 拼图完成了, 幼儿通过活动收获了满足。

五、认真观察, 洞察孩子们的表现, 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在活动区游戏时, 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处理, 如果没有观察到事情的过程, 就很难做出正确分析。 记得有一次玩“巧手坊”游戏, 艳艳不小心把另一个小朋友做好的小帽子弄坏了, 正在他手足无措时, 小乐对他说:“没关系, 我奶奶会缝针, 能帮你修好的。 ”于是她把小帽子放到了自己的抽屉柜里, 想带回家修补好。 其他小朋友看见了, 纷纷告状, 说小乐把幼儿园的玩具藏起来了。 如果我没有看见, 也不了解情况, 可能就会冤枉了小乐。 然而, 这一幕正好被我看到了, 我不但没有批评小乐, 反而在全班面前表扬了小乐爱帮助别人的好品质。

由此看来, 观察是多么的重要。 只有通过教师细致入微的观察, 我们才能了解到幼儿的兴趣, 检视目标及材料投放的合理性, 满足幼儿需要, 使幼儿得到良好发展。 由此看来, 我们一定要懂观察, 会观察, 不断提高观察能力, 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区域游戏指导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周全, 尚玉芳, 主编.幼儿游戏与指导[M].范大学出版社.

[2]王振宇主编.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区域游戏与幼儿发展 第9篇

一、幼儿自主发展与规则意识培养的意义

(一) 决定良好的学习环境

幼儿通过区域活动获得智慧, 而幼儿对于行为和情感的需求能够从良好的自主发展和规则意识中获取。自主意识的培养, 使幼儿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学会思考。如在区域活动前, 让幼儿自主选择区域中某些材料进行操作, 然后进行活动;选择时, 幼儿就要进行思考:我要玩什么?它是怎么玩的?在这选择中使幼儿学会了思考, 培养了自主意识。规则意识的培养, 能够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培养幼儿与他人的合作意识、谦让品质和礼貌行为等。如在区域活动前, 教师要求幼儿根据已经制定的规则获取游戏材料、摆放物品;活动过程中, 按照规则、步骤进行, 不对他人造成影响。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幼儿对于区域活动的兴趣和注意力逐渐提高, 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使活动井然有序开展

幼儿园在园幼儿年龄多为3~5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 自觉性、自制力及坚持性都比较差;加之我园班生额大, 教师无法时时兼顾到所有孩子。幼儿常常会去模仿他人的行为和动作, 在规则意识形成后, 自主发展时也能够控制、纠正自己的行为和动作, 知道什么可以做, 什么不可以做。在进区域前幼儿就会想到这个区可进多少人, 游戏操作时该怎么做, 要注意什么。例如, 幼儿来到表演区, 因为规定本区域只能入7人, 他们就会分配好角色, 1个音响师, 2个观众, 4个演员, 然后他们根据各自分配的任务, 有条不紊的进行合作, 使表演活动顺利进行。

(三) 有利于幼儿的持续发展

区域活动为实现幼儿成长提供了方便、安全、动态的空间。只有幼儿具备较强的自主发展和规则意识, 教师才能根据幼儿当前的实际情况对其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合理预设, 并根据结果设计区域材料的投放和活动的全过程, 通过开展区域活动达到促进幼儿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发展与规则意识培养的措施

(一) 尊重幼儿的自主性

1. 制定兼益性规则

兼益性规则是相对于独益性规则而言的, 是指制定的规则能够使全部幼儿都受益。例如, 在开设新的区域或是在某区域摆放了新材料时, 教师要先介绍材料、玩法, 再与幼儿一起制定这个区域的活动规则:“请大家互相帮助”“请大家学会分享”“请大家有秩序的排队等候”等等。任何一个幼儿违背这些兼益性规则, 都将会影响到所有幼儿的活动。因此, 兼益性规则通常设置为区域活动中的幼儿比较容易执行的基本行为规则, 有助于幼儿领悟规则在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自主发展的同时树立规则意识。

2. 允许幼儿“犯错”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思维去约束幼儿的行为, 要允许幼儿“犯错”, 赋予幼儿解决问题的权力, 使他们能够与同伴一起协商并制定规则, 并将这些规则作为区域活动过程中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肯定, 真正获得在区域活动中的主动权, 从而促使他们投入更大的热情, 积极参与到区域活动中。

3. 改变命令性方式

教师采用命令性规则是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设置底线, 规定了什么行为可以做, 什么行为不可做。但是这种强制性的、命令性的词语会引起幼儿的反感, 打消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制定区域活动规则时, 应充分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以及心理感受, 将“禁止……”“不许……”“必须……”等命令性词语变为“请……”“你可以……”“如果你……会是最棒的”等提倡性词语, 提醒幼儿在为自己考虑的同时也要考虑同伴的需求。幼儿在被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 在被要求遵守规则的同时学会自觉遵守规则。

4. 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发展

专制性规则的制定严重阻碍了幼儿的自主发展, 因此, 教师在制定区域活动规则时, 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发展, 发挥幼儿的自主意识, 将制定规则的权力还给幼儿, 由幼儿自主决定活动中的行为章程。但是这也不意味着要将权力全部还给幼儿, 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情况, 并通过观察, 了解幼儿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 在此基础之上, 决定赋予幼儿部分规则制定权力, 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 培养自主发展和规则意识。

(二) 强调教师的引导性

1. 在活动前明确规则

幼儿对于事物的理解是直观的。在区域活动中, 要怎么做?需要用到哪些活动材料?有哪些活动规则?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在活动开始前让幼儿了解, 他们才能够有序地开展活动。因此, 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 教师要根据活动目的、活动范围及环境、活动材料等相关内容, 在充分尊重幼儿自主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合理的行为规则。

2. 在活动中实施规则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有关规则问题时, 通常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教师找到问题答案, 并告诉幼儿在活动中遇到这些问题时, 你们需要怎么做;另一种是教师告诉幼儿现在存在的问题, 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寻求解决方法, 并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但由于幼儿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还比较弱, 因此就需要教师发挥其引导作用。

例如:在美术区中, 增加了水粉颜料, 在活动结束后, 剩余颜料的放置, 未干图画的摆放都是个问题, 我就说, “小朋友们想想, 活动结束后, 这些剩余的颜料应该放在哪呢?”“大家制作的图画, 怎样摆放会更好看呢?”又如因为刚学完故事《小猴卖O》, 所以在表演区中投放了有关的沙盘操作材料。小朋友们都想进这个区域中进行游戏。我就问小朋友:“这么多小朋友想表演这个故事, 可是故事的角色只有6个, 怎么办呢?”孩子们就说“小猴的商店可以增加售货员。”“小猫可以带着妹妹一起去买东西。”“还可叫小鸡去买O, 用来装东西。”通过这一问—答过程, 不仅完善了区域活动规则, 又充分尊重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幼儿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3. 在激励中加强自主发展和规则意识

区域活动规则是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在活动中, 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法, 培养幼儿自主发展能力, 启发幼儿内在积极性, 引导幼儿自觉遵守活动规则。

例如, 采用激励的方式加强幼儿自主发展和规则意识时, 教师需要在活动过程中时刻关注每一位幼儿的行为, 了解他们的动态。对于表现较好的孩子及时给与鼓励;对于违反规则、影响到他人的孩子, 要立即提醒, 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引导其遵守规则。活动结束后, 对活动中幼儿的具体表现进行实时反馈。在所有幼儿面前肯定、表扬活动中表现好的幼儿, 鼓励大家都向他学习, 激发幼儿的自尊性和自信心, 进一步加强幼儿自主发展和规则意识, 同时也为其他幼儿提供了学习榜样。

三、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发展与规则意识培养的误区

(一) 设置独益性规则, 忽视了区域活动的根本目的

设置规则是为了使活动更加规范化、秩序化, 从而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的、群体性的活动环境。如果教师设置的某项规则, 仅仅是适应某一次活动、或只对部分幼儿是可取的;但由于幼儿缺乏对事物的分辨能力, 他们无法判断这项规则对自我发展是利还是弊, 而对其盲目遵从, 势必会导致幼儿形成错误的规则意识。在农村幼儿园中, 有些教师为了便于管理数量较多的幼儿、维持游戏的秩序, 而忽视幼儿的自主发展以及区域活动的目的, 一味要求幼儿“不可随意走动”、“不能将活动材料带出固定区域”、“不能把活动材料随意丢在地上”等规则。而当下一次区域活动需要幼儿更加开放、更加自主时, 幼儿受上一次活动规则的影响, 虽然对活动有强烈兴趣, 但为保证活动材料的整齐性, 仍然只能坚持在固定操作区域进行, 而其他区域的幼儿不能及时参与其中。这样的规则, 是现在教师的立场进行设置的, 忽视了活动参与者幼儿对于区域活动的需求, 大大影响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也对活动质量造成了重大影响。

(二) 设置先在性规则, 忽视了幼儿的自主发展

为使幼儿能够快速开展活动, 一些教师会事先对活动规则进行设定, 并让幼儿对活动流程和活动规则进行了解和熟悉。先在性规则虽然能够使区域活动按照教师的预想顺利开展, 但活动各环节的提前设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的幼儿的自主发展和想象力、创新力的发挥。

(三) 采用命令性规则, 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在区域活动中, “禁止……”“不许……”“必须……”等带有命令性的词语常常出现。这些命令性规则是教师对幼儿的权威性要求, 是幼儿在整个区域活动中“一定不能做或一定要遵守的”的规则底线。但是, 这样的规则既会压抑活动原本的欢乐气氛, 又会引起幼儿对活动过程的抵触情绪, 导致幼儿参加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 使幼儿无法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四) 采用专制性规则, 忽视了幼儿自主选择活动的权利

在农村幼儿园中, 教师为了便于管理, 同时为了保持区域活动过程的秩序, 根据个人的意志对区域活动中的规则进行设置。例如, 教师根据自己的意志对每一位幼儿的活动区域或角色进行分配, 并设置相应的规则。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忽视了幼儿个体的喜好和想法, 不仅束缚了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决策的权利, 而且束缚了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的正常发挥, 将对区域活动的效果产生严重影响。

结语

俗话常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幼儿园区域活动有序、良性的开展, 需要以幼儿自主发展和良好规则意识作为基本前提。对于农村地区的幼儿园所来说, 区域活动规则有助于保证活动的基本进程、保障幼儿在活动中的基本权利;各项区域活动的有序开展, 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幼儿在区域活动中, 学会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 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农村幼儿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斌.有效的环境创设与区域活动相互渗透, 促进幼儿自主发展[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5, (12) :68-68.

[2]刘芸.浅谈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J].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2015, (5) :159-159.

[3]周楚楚.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J].小学科学 (教师版) , 2014, (9) :190-190.

[4]刘筱丽.乡土资源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 :250-251.

[5]梁然.区域活动背景下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3, (49) :65-65.

[6]吴美华.区域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J].教育观察 (中旬) , 2015, (5) :50-50, 52.

幼儿体育游戏与心理发展探讨 第10篇

一、体育游戏促进了儿童的认知发展

儿童游戏与认知发展构成了一种双向互动的协调关系, 在儿童游戏过程中, 认知技能得到了练习和巩固;认知结构不断完善;通过顺应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又进一步提高了儿童的游戏水平。游戏为学龄前儿童增加了一个学习机会, 促进其语言、创造力、智力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1.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

幼儿的认知过程带有具体形象性和情绪性。即他们对具体的感兴趣的和喜爱的事物, 在自然的或自发的不需要有目的的控制情况下, 比较容易认识。游戏里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幼儿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 知识和经验不断扩大, 通过已有知识的储备, 发展创造性思维, 通过活动有效地扩大和丰富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如基础的物理知识、安全知识、颜色的辨别、空间方位的知觉、数学概念和词汇等发展, 认知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体育游戏促进智力的发展

在建构游戏中, 儿童必须借助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自由构思, 反复操作, 直觉思维和空间思维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 通过儿童在游戏中以物代物的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 经常、适宜的游戏运动刺激, 便能够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活动的强度、灵活性、均衡性以及大脑分析综合的能力, 建立起多种复杂的神经联系, 使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增强, 为智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有利于不良情绪与行为的调节

游戏对学龄前儿童不良情绪和行为具有调节和治疗作用, 通过游戏的趣味性、活泼的室外活动形式, 有利于教师与儿童、儿童之间建立轻松愉快的氛围, 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在幼儿园活动中观察到, 一个因动作失败而遭到别的孩子的冷遇的小朋友, 在做其他动作时总怕失误, 结果连连失败, 这种幼儿经常会表现出自卑感, 缺乏自信心, 行为消极、被动、甚至退缩, 而且容易产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 心情也容易受压抑或紧张。在教师的帮助下, 幼儿如果能顺利完成任务, 得到小朋友的鼓励和老师的肯定, 这种利用游戏补偿失败、痛苦和挫折的体验, 有利于儿童形成肯定的自我概念, 这种良好的感觉促使他们独立地尝试新活动, 自信心得到增强, 由于游戏是愉快的, 在游戏中他们没有心理负担, 忘我的表现, 对一次小小的成功和自我满足都令他们欣喜万分。这种小小的成功, 使儿童获得了心理的满足, 获得这样的良好体验, 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三、体育游戏促进了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对游戏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他看来, 主动内疚是幼儿期的主要心理社会危机, 而体育游戏构成幼儿化解心理社会危机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手段, 因为体育游戏过程由儿童自我控制, 达到了高度的自治, 不用惧怕惩罚和内疚, 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并且逐步学会控制自我, 游戏中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游戏中不断获得并且检验自我力量, 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2岁以后, 儿童开始偏爱集体性的运动游戏, 从学习中儿童在检验动作和社会技能的同时, 提高自我意识, 学会控制冲动和调节记忆, 从而形成自我力量。游戏不仅为儿童提供机会, 发展角色的灵活性, 还促进发展自主感。

2.儿童在游戏中逐步掌握应对挫折和宣泄压力的正确方法, 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断形成。佛洛伊德是在最早提出体育游戏释放心理能量以减缓焦虑的人, 强调游戏最重要的价值, 就是宣泄被压抑的攻击性, 降低焦虑。人具有一种本能的攻击性、内驱力, 需要不断地寻求表现。这种内驱力在哪里被否定, 就会在哪儿出现病症, 体育游戏是社会容许和释放这种内驱力的合法形式, 也是发泄的有效途径。儿童通过攻击性游戏可以降低攻击力, 从而得到内心的平衡, 增强了自信和自尊。

3.儿童在游戏中获得了基本的社会技能, 学会协调并整合自我情感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人与人在一种宽松的活动当中, 每一个人之间的身体接触、情感交流等很容易表现在他的能力、兴趣和特长, 学会语言交往, 同伴协作。在同伴协作过程中, 儿童学会了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 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这有助于儿童从自我中心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四、体育游戏有利于儿童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

体育游戏有助于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 积极的情绪情感又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指标, 个体具有积极的情绪情感能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与主观良好感, 获得成功感, 提高自我效能。在体育游戏中, 由于幼儿享有充分的自由, 并以游戏为生命, 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强迫, 也由于所接触的是幼儿感兴趣的、印象最深刻的事物, 因此幼儿情感真挚、情绪愉快、稳定积极。体育游戏还有助于幼儿消极情感的疏导, 由于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由地抒发情感, 因此他们的一些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如愤怒、厌烦、紧张、恐惧等得到及时的疏导而不至于在体内郁结, 消除活动中产生的疲劳和紧张, 恢复体力, 激发探索性行为, 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体育游戏促进社会性发展

体育游戏可以通过培养个体的意志品质与促进社会适应能力来发展个体的社会性。在游戏活动中, 幼儿要不断克服困难, 而意志品质往往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游戏还能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 消除孤独感, 提高社会适应性, 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要求幼儿提高与其他幼儿合作及分享的能力、与其他幼儿交流及寻求帮助的能力、面对与战胜困难的勇气与能力、灵活运用身体的能力、适应多变环境的能力。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了与他人的友好合作, 遵守游戏规则, 克服自己的冲动, 学会等待和忍耐, 这些良好的态度和品质, 都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加以培养, 游戏又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和机会。

六、小结

体育游戏都是集体进行的, 幼儿通过游戏相互交往, 能加深幼儿之间的了解, 增进友谊;能在相互交往中增长社会交往的知识和经验。在心理上, 幼儿需要强烈的安全感和适度的自我肯定;需要成人或年长儿童协助他们进入社会, 增长经验, 心理健康对儿童的身体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体育游戏正适合这种心理发展的需要, 这是符合身心关系的辩证思想的。

参考文献

[1]焦艳.谈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贵阳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7, (2) .

[2]解毅飞, 刘强德.学前体育:依赖期的体育.体育与科学, 1996, (1) .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幼儿区域活动如何实现游戏化 第11篇

[关键词]幼儿; 区域活动; 游戏化

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游戏有着特殊的地位,而区域游戏又是幼儿一日游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区域活动命名儿童化

在活动开展前,布置环境时可一改以往由教师包办布置的习惯,让幼儿参与到区域环境布置中。在给各区域取名时,可结合幼儿的意愿,让幼儿了解各区域的主要功能和特点,请幼儿共同给各区域取名,如以前的“美工区”被命名为“巧手乐园”,“表演区”摇身变为“我要上春晚”,“结构区”变成“喜羊羊建筑队”等儿童化命名,并且用相应的卡通图片在区域周围醒目告知,让幼儿通过图片对各活动区域的内容设置一目了然。

二、区域环境布置游戏化

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1.区域环境布置情境化。环境对幼儿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良好的教育环境既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要有意识地以情境化的形式来为幼儿呈现区域活动内容,吸引幼儿的眼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最终获得情感上的快乐体验。

2.区域材料投放层次化。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投放多层次、丰富的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能自由选择、自主操作。幼儿对游戏的兴趣维持较短,在同一区域活动中,需要不断更新活动材料,发掘材料新的玩法,才能使幼儿的游戏内容更丰富,促进幼儿游戏主题纵向、横向发展。“娃娃家”中各种长短不一的冰棒棍在幼儿眼里变成用来给娃娃喂饭的调羹、几根花布条编在一起就成了娃娃的辫子,不管什么样的小瓶子他们装上黄豆都变成了摇铃,许多牛奶盒连在一起就变成了城墙和跨栏……

三、区域活动常规游戏化

开展区域活动时,良好的常规培养非常重要。活动开始,教师每次都对幼儿讲解各区域常规要求,可在活动结束时,教师依然要花大量的时间整理收拾活动场所和器具。其实,教师可尝试以自编儿歌、故事围绕各区域活动常规要求引导幼儿进行区域游戏常规的培养,使幼儿在游戏化的情境中了解自己必须遵循的活动规则。同时,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阶段以游戏的方式向幼儿提出相应的游戏规则要求,培养幼儿良好的游戏习惯。如:入区规则、物品摆放等。

四、区域活动内容选择游戏化

1.以幼儿为主体,从幼儿的兴趣入手,选择区域游戏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以前,教师总认为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比较欠缺,所以交往较多的区域游戏较少安排小班幼儿玩,其实不然。小班幼儿虽然年龄小,但相互间交往的萌芽早已产生,因此选择了一些易于表现和操作的区域游戏内容。把区域活动寓于有情节、有角色的游戏之中,可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区域活动中发展个性,获得游戏活动的快乐体验。

2.结合月主题活动,选择区域游戏内容。在区域游戏中,教师除了可以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及材料为媒介来发展幼儿的区域游戏,还可以紧密围绕月主题活动开展区域游戏,创设与之相应的区域情境,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如结合《车子叭叭叭》主题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为幼儿开辟一个“健康停车场”的区域,将幼儿带来的各种各样的车子放置在其中,每天午睡或放学前,请幼儿分类摆放、整理车辆。

五、区域活动教师指导游戏化

1.游戏化语言启发指导。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但模仿力强。教师可在活动中多采用富有童趣、生动形象的游戏语言去引导幼儿,以同伴身份指导幼儿游戏,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幼儿年龄小,容易将现实与想象相混淆,他们在活动中常常伴随着各种假想的心理和行为,沉迷于自己想象的游戏情景中,把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想象混淆于现实情景中的活动,教师应加以引导,尽量满足幼儿表达和表现的需求。

2.参与式游戏指导。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选择恰当的机会,采用游戏者或同伴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做幼儿活动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引导者。除了仔细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游戏兴趣及交往能力外,还应及时针对幼儿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以游戏角色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调整幼儿的游戏方式,使幼儿在实践中获得发展。

幼儿园户外区域游戏组织策略探讨 第12篇

一、幼儿园户外区域游戏存在的问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幼儿本身的价值在幼儿园教育中不断地得到重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关注幼儿的想象力,开发幼儿的智力等都在不断地强调,但是户外区域活动无论在类型上还是组织上,都存在一些影响幼儿全面发展的因素。

1. 户外区域游戏种类单调

许多幼儿教师表示幼儿户外游戏考虑到全体幼儿的安全问题,一般采用的是统一的游戏内容,在户外设置区域组织不同的游戏类型,无法对所有的幼儿进行指导。总之,随着各教育文件对幼儿户外活动时间硬性要求的不断出台,户外区域游戏的多样性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但是在实践中,各幼儿园在材料准备和场地选择上都缺乏合理性。

2. 户外区域游戏无动态化调整

户外区域游戏类型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活动中幼儿会生成一些新的游戏,要想将这些创意性的游戏放到户外活动区域,但是受到空间和材料的影响,幼儿园的户外区域无法实现动态的变化。教师在户外游戏的指导上表现出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教师以“不变应万变”的指导方法,在不同的区域游戏中,活动的指导性肯定是不同的,但是很大一部分教师表现出在所有的活动中指导性一致,口头强调加代替操作;另一个极端是,教师认为户外游戏只需要保证幼儿的安全,不需要进行指导,这两个都没有与户外区域游戏的动态性相吻合。

二、幼儿园户外区域游戏的有效组织策略

幼儿在身体上处于快速生长阶段,在心理上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户外区域游戏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而且能增加幼儿的感知觉认识,促进幼儿合作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幼儿园户外区域游戏需要精心的设计和安排。

1. 丰富户外区域游戏的材料

丰富的游戏材料,一方面是指数量充足,以满足班级每一个幼儿的探索需求,避免因为抢材料而造成幼儿之间的碰撞和摩擦,另一方面指的是种类的多样性。目前幼儿园的户外游戏材料主要是一些大型的组合运动器械,不能满足幼儿创造性和个性化的需求,这就需要幼儿园要多投放一些多功能的材料,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想象来操作、组合和改造。

2. 采取多样化的组织形式

第一,集体游戏和自由游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集体游戏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班级幼儿开展统一的游戏类型,自由游戏指的是幼儿独自或者自由结伴进行游戏。目前,集体游戏在幼儿园户外区域游戏中占着很大的比重,这种方式方面管理和兼顾幼儿的安全,对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但是幼儿的个性化和多样性也需要得到尊重,因此幼儿园也要适当增加自由游戏。在自由游戏中,幼儿随心所欲地玩耍,漫无目的的游玩,教师在自由游戏的指导上,多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及时发现幼儿需要帮助的地方,给予眼神和语言的支持,而不是横加干预。当较多幼儿在游戏中处于无目的的状态或者出现共性问题时,教师就要以角色的身份进入游戏中,给予他们间接性的指导,带动幼儿的热情。

第二,打破年龄和班级界限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在户外区域游戏的组织上,我们尝试打破年龄和班级的界限,以大带小、班级互串和半班交换的形式,把握好各个年龄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开展户外区域游戏。如在贝贝角色区里开设闽南小吃馆、娃娃家、超市、茶馆等,采取大、小班混龄的方式。由于小班幼儿的独立性、自我控制能力都较差,因此在游戏时,我们请大班的哥哥姐姐带着小班幼儿来到游戏区,帮助小班幼儿了解区域游戏的名称、内容、材料,采用一步一步逐层开放的方式开展游戏。还可采取班级互串和半班交换的形式开展游戏,半班交换在整班互换熟悉并对别班区域游戏喜欢的基础上,老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半班交换,这样为不同班级的幼儿提供了互相学习和交往的平台。在户外区域游戏中有的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一起游戏,幼儿们的游戏能力、思维方式比较接近,可以很好地互动和交流;有的是不同年龄幼儿共同游戏,这样的方式使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游戏,很好地满足幼儿交往的需要,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发挥出了独特的作用。

综上所述,幼儿园户外区域游戏类型单一、时间无保证等问题,制约着幼儿的发展,但只要我们根据本园和幼儿的实际情况,结合《指南》《纲要》的精神,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丰富游戏材料,采取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合理控制游戏时间,对幼儿园户外区域游戏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一定能增加幼儿园户外区域游戏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价值,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摘要:户外区域游戏对于幼儿身体素质和各种心理素质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幼儿园的户外区域游戏在时间上呈现出压缩现象,在类型上呈现出单一性特征,在教师指导上呈现出低效性,如何有效地组织幼儿园户外区域游戏活动,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幼儿园,户外区域,游戏

参考文献

上一篇:胎儿疾病下一篇:新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