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自然博物馆

2024-05-26

天津自然博物馆(精选3篇)

天津自然博物馆 第1篇

它位于天津桥园公园的中心位置, 处于主入口相对应的中轴线上。它是桥园公园的“点题”主体建筑和区域标志。由于它所处的特殊场地, 张华将它定义为“休闲型展示空间”, 满足人们“看”的欲望, 在“看展示”的同时, 也能“看外面风景”。

三磊介入设计时, 此项目的主体结构已施工完成。须在原有的结构基础上进行设计调整, 重构建筑轮廓, 使人们无论近观远眺, 均能感受到建筑本体构思的起源——开启桥。

张华将它设计为一个“散步建筑”, 随人们行走的路线, 外部与内部空间的转换, 建筑与所处场地的空间关系随即在眼前展开, 充满了丰富的变化, 在空间的运动使我们的视觉系统不断的感觉期待与惊奇。插入建筑间的钢桥引导人们走近展馆, 眼前展现的仍是满眼绿色;建筑底部被设计为多变的折面, 形成被穿越的宜人灰空间;原有繁多的十六根结构柱被多手法处理, 以达到减量与弱化的目的;呈折线而起的建筑体、U形围合空间、自内向外延伸的咖啡平台、室内外空间的框取渗透, 使建筑得以有机地契入场地。

对建筑的欣赏源于对它的体验。桥文化博物馆是可以被“通过”和“穿越”的, 无论是在内部还是在外部:是与人们形成互动关系的建筑。建筑主体和陈列主题相辅相成, 如同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入建筑内部, 展览的交通以线性展开。通过动态的流线, 折线坡道和台阶有机结合设计, 以建筑自身作为展览结构承载, 积极地引导着空间元素与展示的交织, 引导参观者选择自己的观展路线, 避免了传统空间的单调死板, 同时也与建筑外部的空间形态相一致。

天津自然博物馆 第2篇

动物学实习论文——

参观天津自然博物馆观动物学发展史有感

自然的景色是最美的,没有任何修饰的纯净,就像一副简洁舒心的油画,瀚海云空,塞北草原,浩瀚林海,高山林灌,热带雨林,碧海蓝天,花开的正艳,闭眼遐想,自然博物馆就是能让我们感受到这样澄净存在的地方。

在美丽的渤海之滨,屹立着一座外形像巨大的珍珠蚌含着一颗明亮珍珠的建筑——天津自然博物馆。它不但外型新颖,其中的馆藏也十分丰富。博物馆里有八个展厅,收藏了世界各地各种动物、植物和古生物的化石和标本,还有独特的具备了模拟的生态环境和一些现代的珍稀动植物。

走进博物馆,首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长长的铜雕画卷,画卷上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树木郁郁葱葱,各种动物悠然自得地觅食繁衍生息。一幅幅,一卷卷彩色的远古动物发展图谱英日眼帘,其中寒武纪初期动物群大爆发,出现了许多门类的无脊椎动物,5.4亿年前,开始进入无脊椎动物的第一次大发展时期,很多课本上学到的远古动植物也都是再这一时期进入繁盛时代,例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而腕足动物和棘皮动物也都是盛于这一时期的。

至今38-25亿年前,从最早的岩石出现开始,地球进入太古宙,这个时期便是地球上生物发源的最初,阳光,空气和水是生命形成的三大要素,但是当时的地壳很薄,火山,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空气中没有氧气,只有数量不多的原核生物,如细菌和低等蓝藻,它们也只留下了极少的化石记录。

接下来来到古生物一厅,众多恐龙骨架有序的放置在模拟的生态环境中,它们展示着曾经作为地球霸主的恐龙们生前的雄姿风采。可惜在65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了大的变故,恐龙就此告别了自然界,成为一个永远的谜,如今这个恐龙灭绝之谜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觉真相。

中生代恐龙绝迹后,取而代之的是哺乳动物的崛起。在古生物二厅里,我们看到了一头体形硕大的师氏剑齿象的骨架、古野驴的骨架和三趾马的头骨。用进废退,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它们有的进化成了现代的哺乳动物,有的则是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永远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如今我们只能通过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化石,再现远古生物曾经存在过的时代,从而让我们有迹可循的了解上古动物们的进化演化过程。

接下来是各个地区不同生态环境的动物标本展区。

动物生态展示厅是按生态地理形式陈列的,分为爬行和鸟兽动物群:在东北浩瀚的林海中,栖息着东北虎、驼鹿、猞猁、棕熊、松鼠、雪兔等珍稀动物;在辽阔的塞北草原上,奔跑着黄羊、狼、布氏田鼠,还有草原雕等;亚热带的高山林灌有体态憨厚的大熊猫、机灵的金丝猴;热带雨林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常见的大象、啄木鸟以及珍惜动物云豹都生活在这里。展厅的末端有一组犀牛濒临绝迹的场景还原境况,借助电子器械的声效辅助,犀牛在泥潭中发出逼真的的阵阵哞叫,提醒着我们要保护动、植物、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在自然博物馆水生生物厅,展示了上千种鱼类。晶莹剔透的水母姿态优美的在水中游弋,五彩斑斓的热带鱼及姿态憨厚的海豹。穿过展厅,在模拟海底世界的隧道中,鲨鱼、海龟、魔鬼鱼等各种各样的海洋动物在头顶上闲适的游来游去,海洋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大的宝库,从平时上课的各种纪录片和动物学鱼纲分类可以知道,已知世界现生鱼类共21700余种(Nelson,1984),其中我国出产鱼类有3000多种,淡水鱼类约800种,其余为海产鱼类。对于鱼的定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一些不是真鱼的水生动物也称之为鱼,例如鲍鱼,墨鱼,鲎鱼,星鱼(海星),鲵鱼(娃娃鱼),鳄鱼,鲸鱼等,但是按照其身体有无脊椎这一项来分,它们分别属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而鱼类则是水生的脊椎动物,虽然鲵鱼,鳄鱼,鲸鱼也是水生脊椎动物,但是鱼类与它们的区别十分明确。鱼类的主要特征是:以鳃呼吸,以鳍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数鱼还体被鳞片,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变温脊椎动物。与上述的其余生物是有明显区别的。

当我们走出婀娜多姿的水生世界,进入两栖爬行动物厅时,就会看到一条大蟒盘曲门上,让人心惊胆颤。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娃娃鱼、乌龟、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竹叶青蛇、巨蜥、鳄鱼等两栖类或爬行类动物。两栖纲开始,脊椎动物开始从水生过度到陆生,这一时期它们还属于低等的四足动物,躯体结构和机能以及行为等方面都还不能较好的适应陆生环境。两栖纲从水生到陆生的适应性特征和不完善特征主要表现在:保水能力不强所以不能举例水源太远;身体是变温的所欲冬季大多会休眠,这两个方面,但是其在适应方面也进化出了颈椎和荐椎,使头脑和四肢更灵活;不完全的双循环系统的出现让它们能更大程度的保证身体所需氧的运输和供应;四肢逐渐变为五趾型附肢以支撑身体在重力正常的陆地上方便的移动。而爬行纲比两栖纲则更好的适应了陆地生活,羊膜卵的出现为登陆动物征服陆地,向各种不同的栖息地纵深分布提供了空前的机会,这是中生代爬行类在地球上占据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自然界中,还有一类体形较小、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机勃勃的动物,它们就是昆虫。在昆虫展厅有上千种色彩斑斓的蝴蝶标本,还有披着坚硬盔甲的甲虫和各种善于伪装、千奇百怪的昆虫。夏秋季节,百虫争鸣,像是给大自然奏响一曲美妙的乐章。几乎所有的昆虫都属于节肢动物门,它们的身体异律分节,出现了分节的附肢,体壁发展为几丁质的外骨骼,肌肉是横纹肌,其他结构和行为也有进一步发展,因此节肢动物种的昆虫类也成为了一个成功进化到陆地的类群。

在浩瀚的海洋中,软体动物是其中的一大门类,一般分为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腹足纲,掘足纲,双壳纲,头足纲七个大纲,软体动物是仅次于节肢动物的动物界第二大类群,已定名的现生种类超过了10万种,包括常见的蛤蜊,螺,乌贼,章鱼等。广泛分布于湖泊,沼泽,海洋,山地等各种环境中,适应于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各种类群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等差异还是很大的。在海洋贝类厅,展示了很多漂亮的贝壳,黄金宝贝和琥珀宝贝让人惊叹不已。软体动物的内部结构一般可分为头,足,内脏团,外套膜四部分,而我们在博物馆展柜中看到的只是其体外分泌的贝壳,软体动物大多具有一个或多个贝壳,以保护身体的软体部分,贝壳形态和大小各异,一般由壳皮层,棱柱层和珍珠层三层结构组成,我们平时所见的色彩斑斓的外壳,其实是最外层薄而透明,有色泽的壳皮层。

纵观动物学的发展史,在西方,最早研究动物学的是古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将它们分为了有血和无血两个大类;随后在16世纪-18世纪间,动物学解剖学的发展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的推进了动物学各下属学科的发展,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创立了动物分类系统将动物划分为哺乳纲,鸟纲,两栖纲,鱼纲,昆虫纲和蠕虫纲六个纲,同时创立了动植物的双命名法;随着进化论的思想的传开,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物种进化的思想“用进废退,适者生存”;19世纪中叶,德国学者施来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随后孟德尔用豌豆做杂交试验,发现了孟德尔定律;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从此,动物学的研究便进入现代科技的研究与争论并存的飞速发展时代。

博物馆中每个展厅都显示了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妙趣横生。生物世界也称生命世界,生物种类繁多,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目前已鉴定的就已经有200万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还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新发现的种,通过参观自然博物馆,唤醒人们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人类也是这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的一分子,我们要爱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动物、植物都要成为好朋友,这个地球才会更加美好。

水产科学系

水产养殖(2)班

参观天津博物馆有感 第3篇

进入生平厅,我们从九大部分回顾了伟人的一生:1风采,2、追求真理,3、拯救中华,4、总理国务,5、领导妇运,6、力挽狂澜,7、继承伟业,8、英灵永驻,9、遗愿化宏图。现在40岁以上的人大都经历过那个时代,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对周总理和邓大姐更是怀有特殊的感情,这份感情刻骨铭心,因而比现在的年轻人体会得深刻些。他们大多是崇拜总理的幽默、机智、儒雅、帅气,而我们却从总理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坚毅和隐忍,什么是睿智和魄力,什么是以大局为重,什么是高风亮节,什么是清廉正直。有人曾这样形容总理:谋国之忠,古今中外无人出其右;爱民之切,万里神州难有比肩;在于家庭,他忠贞不渝,执着永恒;在于人生,他矢志革命,坚持信念;在于民族,他驱除鞑虏,兴我中华;在于国家,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总理是人们心目中的丰碑,他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情怀厅记录了周总理和邓大姐在革命中产生爱情,结为伉俪,爱情又激励他们献身革命的崇高情谊。同时还展现了他们把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洒满人间。最让我感动的是展览的最后部分,总理去世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多媒体播放时刻,仿佛又回到了令人难忘,令人心碎的1976年,又回到了十里长街上,缓缓移动的灵车,悲痛的人群,那震撼、悲天恸地的场面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参观的人,再一次潸然泪下。

丰碑昭后世,风范励来人。我们缅怀总理,缅怀革命先烈,不能只停留在献上几束鲜花,掉下几滴眼泪,唱上几曲颂歌,念上几段豪言壮语等形式上,而是要在心灵深处,保留一份纯朴的阶级感情,保留共产党从诞生起就坚持的对历史、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工作。

之后,我们参观了天津博物馆,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了解天津的历史、文物、民俗、艺术,并在天津新馆建设,展陈设计等方面汲取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上一篇:组织智能下一篇:控制税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