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期子宫肌瘤

2024-08-02

绝经期子宫肌瘤(精选10篇)

绝经期子宫肌瘤 第1篇

1 子宫肌瘤与雌、孕激素

1.1 雌激素

雌激素可以对多种基因、蛋白以及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进行调节, 使信号通路活化, 从而对子宫肌瘤的增殖和生长产生影响。有研究发现, 雌激素可以结合其受体ER-β和ER-α, 充分发挥靶细胞的生理学作用, 并且在子宫肌瘤的发展和子宫肌层生理中, 雌激素及受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临床研究资料表明, 相比较正常肌层而言, 子宫肌瘤ER-β和ER-α的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均较高, 尤其是ER-α, 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 并且雌激素可以使孕激素受体维持较高的水平, 所以孕激素可以对子宫肌瘤生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般来说, 雌激素能够使p53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 说明其刺激肿瘤生长是因为能够对正常P53功能进行有效抑制。同时, 雌激素可以使许多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 使其在同源肌层细胞和肌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有所不同, 从而促进子宫肌瘤的增殖和生长, 比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PR、间隙连接蛋白以及原癌基因等。此外, 雌激素在肌瘤中能够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表达进行上调, 还可以对子宫肌层生长抑素和外周组织中的激活素水平进行下调, 并且不管是在子宫肌层细胞或者肌瘤细胞中, 雌激素都可以对表皮生长因子水平进行下调, 同时也能对其受体水平进行上调[1]。

1.2 孕激素

通常情况下, 孕激素利用与生长因子的互相作用来对肌瘤生长产生影响, 孕激素可以对转化生长因子-β3表达和表皮生长因子进行上调, 并且也能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表达降低。有报道显示,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m RNA的水平与PR-B和PR-A的m RNA表达比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并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m RNA水平与肌瘤中的PR-B表达水平呈反比关系, 说明孕激素利用PR-B来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表达进行下调, 但是PR-A可以通过对PR-B的转录进行抑制来对孕激素功能进行抑制[2]。同时, 孕激素可以通过对B淋巴细胞瘤-2蛋白的表达进行上调, 使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下调, 对肌瘤细胞的生长起到刺激作用。此外, 孕激素可以将肌瘤细胞中的AKT细胞通路激活, 如果将这一通路阻断, 会将肌瘤细胞增殖阻断, 从而诱导其凋亡。

2 MHT对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子宫肌瘤的影响

2.1 MHT雌、孕激素用药剂量

临床上运用MHT对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治疗时, 在雌激素用量相同、雌孕激素成分相同的情况下, 运用不同剂量的孕激素, 其治疗疗效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 利用安通黄体酮和17β雌二醇替代雌孕激素成分, 用药剂量和分组方式不变, 连续治疗1年后, 对治疗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增加孕激素剂量能够加快子宫肌瘤的增殖速度, 说明在绝经后妇女子宫肌瘤的增长中, 与雌激素相比, 血中孕激素和孕激素受体水平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所以运用MTH治疗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子宫肌瘤时, 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选择最低有效剂量的孕激素。

2.2 MTH的给药途径

在MTH治疗中, 有多种多样的给药途径, 包括阴道局部用药、经皮应用以及口服激素等, 不同给药途径对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子宫肌瘤的治疗疗效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有研究发现, 运用经皮周期序贯方案对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治疗, 随访2年后发现, 子宫肌瘤的发生率为5.4%, 连续治疗12个月后, 子宫肌瘤体积明显增加, 并且治疗24个月后, 其平均体积增加25.5%, 而采用口服周期联合方案治疗者, 其子宫肌瘤没有继续生长[4]。相比较口服方案而言, 经皮行MHT对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影响比较明显, 其原因主要为经皮运用雌激素能够减轻肝脏代谢的首过效应, 升高血雌激素浓度, 并且还可以对孕激素受体的增长起到积极的刺激作用[5]。同时, 阴道局部运用单雌激素来改善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泌尿生殖道症状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MTH方式, 但是它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子宫肌瘤的影响缺乏相应报道。

2.3 MTH的使用年限和子宫肌瘤类型

俞海燕[6]在研究中选择受试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雌、孕激素周期序贯治疗, 纳入标准: (1) 单发性子宫肌瘤, 且直径≤5 cm; (2) 出现绝经相关症状; (3) 年龄<60岁, 且自然绝经>1年。具体治疗方案:戊酸雌二醇口服, 1.0 mg.d-1, 连续治疗21~25天, 后10~14天, 甲羟孕酮口服, 4 mg.d-1, 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对戊酸雌二醇进行调整, 改为0.5~2.0 mg.d-1, 并且适当增加甲羟孕酮剂量, 改为4~6 mg.d-1。随访3年后, 发现患者的子宫肌瘤大小、内膜厚度较治疗前变化不明显, 也没有新的肌瘤出现, 提示绝经后子宫肌瘤患者运用个体化MHT治疗是可行和安全的, 并且对于MTH适应证患者, 应该谨慎使用。有研究发现, 直径≤3 cm且无症状的浆膜下肌壁间子宫肌瘤采用MTH治疗比较安全, 并且与口服补充激素相比, 经皮补充激素能够使血栓的发生风险降低,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治疗期间, 应该对肌瘤生长进行密切监测, 一旦发现异常阴道出血或者子宫肌瘤增长过快, 应该停止MTH治疗。此外, 运用MTH治疗绝经后子宫肌瘤患者时, 容易延迟肌瘤萎缩, 应该加强随访, 确保治疗疗效。

3 讨论

综上所述, 临床上给予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子宫肌瘤患者激素替代治疗时, 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给药方案, 口服小剂量激素能够使绝经相关症状得到改善, 并且治疗期间, 应该定期复查B超, 对子宫肌瘤和子宫大小进行密切关注,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从而提高整体疗效。

参考文献

[1]冯彩霞, 张文莉, 冯张霞.小剂量雌孕激素替代治疗对子宫肌瘤绝经后妇女影响的观察[J].人民军医, 2016, 20 (14) :389-391.

[2]陈梦珠, 彭丹红.绝经激素治疗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子宫肌瘤影响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学, 2016, 9 (6) :882-887.

[3]蒋洲梅, 洪淡华, 范瑞莲.利维爱 (Livial) 激素替代治疗对绝经后子宫肌瘤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19 (12) :116-117.

[4]胡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J].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5, 9 (6) :974-977.

[5]薛加强, 蔡家强, 李智勇.激素替代治疗对绝经后子宫肌瘤的影响[J].中国综合临床, 2012, 18 (2) :83-85.

绝经后警惕子宫内膜癌 第2篇

早期迹象

*阴道出血,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又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

*白带增多,呈水样或血性。部分病人可有下腹疼痛。

由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征象明显,不难察觉,只要警惕,容易早期发现。

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医生会为你做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方法

*妇科三合诊;

*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

*盆腔B超;

*宫腔内镜检查;

*宫颈管及子宫内膜活检(分段内膜活检)。

说明

1.妇科三合诊是最基本的检查手段,子宫内膜癌早期在子宫无特殊表现,稍晚子宫增大而软;

2.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无创伤,可观察到脱落的子宫内膜细胞形态的变化;

3.盆腔B超普及、经济,可观察子宫内膜是否增厚,若大于8厘米,应特别警惕;

4.宫腔内镜检查可直视子宫内膜的变化,准确地实行定位活组织检查,及早发现病变;

5.宫颈管及子宫内膜活检(分段内膜活检)可确定诊断。但必须注意刮取宫底及两侧宫角部位,以免漏诊、误诊;

6.全面刮宫不作为子宫内膜癌的常规及首选的诊断方法,如果有的妇女经上述检查仍不能排除子宫内膜癌时,可进行全面刮宫。

子宫内膜癌病因不十分明确,其发生与雌激素过多或持续刺激有一定关系。

高危人群

*月经初潮提前与延迟绝经者。有报道,12岁以前初潮比12岁以后初潮者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高60%,52岁以后绝经比49岁以前绝经者子宫内膜癌发生率高2.4倍;

*绝经前,月经长期失调者,可能有体内雌激素代谢失调;

*未育或婚后不孕的妇女,由于无排卵,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的单一作用;

*肥胖、高血压病、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者;

*长期服用雌激素者;

*长期服用三苯氧胺,有盆腔放疗史、家族肿瘤史。

需要指出的是,尚有一部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雌激素无明确关系,原因尚不清楚。

治疗原则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以手术、放射治疗为主,目前采用手术与放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对年老、肥胖、合并心血管疾病而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可单独采用放射治疗。最终选择何种治疗方法,需要有经验的医生依据病人及病变的具体情况决定。

预防措施

*妇女应保持正常的精神、心理状态,合理营养;

*及时治疗妇女月经失调等疾病;

绝经期子宫肌瘤 第3篇

1 病历资料

患者李女士, 49岁, 围绝经期, 后壁子宫肌瘤5.1×3.2cm, 平时无不适主诉, 心理负担过重, 强烈要求超声消融治疗, 肚腹腹壁5 cm。经引导彩超检查, 子宫:后位6.9×7.3×7.1 cm大小;轮廓:不规则;肌壁回声:不均匀, 后壁见5.1×2.9不均质略强回声, 1.8×0.9 cm低回声, 前壁见1.6×1.6 cm低回声;内膜厚度:1.3 cm, 回声不均匀;宫颈前后径:3.4 cm, 欠均匀, 其内部可见最大0.6×0.4肿瘤;卵巢:左侧2.0×1.5 cm, 右侧3.3×1.7cm。经诊断确诊为围绝经期子宫肌瘤。

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 首先对患者病情进行基本的了解, 然后, 遵医嘱为患者准备所需的药品及每日所需的检查, 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同时保持病房的干净卫生, 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采用宫腹腔镜下微创术来治疗:在腹腔镜下, 在患者的腹部上方作3~4个小孔, 每个小孔的大小控制在0.2~0.8 cm, 然后通过小孔来将患者的肿瘤切除。切除完成后不需要再进行缝合; (2)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来进行治疗。在患者的病变处作一条长约4~5 cm的切口, 将切口逐层打开, 直至完全暴露肿瘤后, 将其进行完全剔除。剔除完成后, 进行缝合止血。

术后进食不宜过早。一般情况中, 应该在肛门排气后才开始喝少量水, 如果没有不适症状, 可以开始吃流食, 然后逐渐过渡到软食和普通食物, 尽量少吃多餐。

3 治疗结果

经过手术治疗后, 患者的肌瘤在B超下完全消失, 患者的症状都已消除, 身体各项指标检测正常。治疗的效果理想, 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身体状况, 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病情改善后批准出院。嘱患者在出院后要学会调节情绪, 当不良情绪产生时, 要找一个有效途径发泄出来, 防止大怒大悲、多思多虑, 应尽量做到知足常乐, 心境开朗。并且在平时生活中要多运动, 以增强自身免疫力, 在工作休息时间还可以做子宫保健操, 积极预防子宫肌瘤的发生。

4 讨论

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 生活压力增大, 越来越多的女性患上了子宫肌瘤疾病, 尽管子宫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 但是在患病期间, 一些患者会感到腹部疼痛或有阴道出血的症状, 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因此, 提高子宫肌瘤的治疗效率非常重要。子宫肌瘤比较多发生在30~40岁的女性, 并且容易出现子宫肌瘤的女性主要发生在以下几种: (1) 未育女性提前进入更年期; (2) 性生活失调影响子宫健康; (3) 抑郁女性多发子宫肌瘤。绝经期女性是非常特殊的女性群体, 此时女性的抵抗力较弱, 也非常容易受到病菌感染, 所以肌瘤的发展是很难预料的。子宫肌瘤比较多发生在30~40岁的女性, 并且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子宫肌瘤虽然是一种良性肿瘤疾病, 但也很可能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较大的伤害。女性在患上子宫肌瘤后, 要及时就医, 并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病情进行有效的控制[4]。一般来说, 子宫肌瘤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 避免出现过度劳累的情况, 尤其是在月经期间, 要多注意休息;在饮食上也要多注意使用新鲜的蔬菜、水果;同时, 还要保障外阴的清洁, 并避免再次怀孕;对于已经绝经的患者, 不可再额外摄取雌激素, 会导致子宫肌瘤增大。临床上关于子宫肌瘤的研究也非常多, 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观察和探究, 力求找到更加有效治疗子宫肌瘤并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的方法。比如学者李莉、刘萍、李怀芳等[5]在《手术前使用短效曲普瑞林辅助腹腔镜下大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观察》一文中, 选取了177例大子宫肌瘤 (肿瘤直径>9cm) 的患者来进行实验观察, 其中86例患者在进行手术前一周服用曲普瑞林, 另外91例患者则直接进行大子宫肌瘤剔除术。根据实验结果, 李莉、刘萍、李怀芳等得出结论, 在术前使用曲普瑞林来进行辅助治疗, 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减少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除了对治疗效果进行探究的, 还有学者进行了在子宫肌瘤手术后对患者的内分泌影响的研究。比如学者赵芳、谢虹[6]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加子宫肌瘤剥除对妇科内分泌的影响》一文中, 对58例接受子宫肌瘤剥除治疗的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 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3、6、9、12个月卵泡期对患者的FSH、LH、E2、FSH/LH水平进行检测。根据实验结果, 患者在治疗前后的FSH、LH、E2、FSH/LH水平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

在本次的研究中, 笔者选取了对我院在2015年3月18日收治的1例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究于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结合病历资料分析, 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肌瘤在B超下完全消失, 患者的症状都已消除, 身体各项指标检测正常。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身体状况, 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治疗的效果理想。一般情况下, 子宫肌瘤患者多数无明显症状, 很多女性难以发现自己得病, 容易耽误治疗, 所以应定期到正规医院进行妇科检查, 以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综上所述, 采用宫腹腔镜下微创术来来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较好, 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病症, 减轻患者的痛苦, 并且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也较少, 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较高,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邢青梅.腹腔镜下微创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进展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4, 11 (01) :92-93.

[2]王文月.腹腔镜微创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 08 (03) :67-68.

[3]张立新.腹腔镜微创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5, 13 (05) :69-70.

[4]薛华丹, 苏佰燕, 范融, 等.M R引导下聚焦超声术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初步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2, 46 (09) :851-853.

[5]李莉, 刘萍, 李怀芳, 等.手术前使用短效曲普瑞林辅助腹腔镜下大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2, 13 (01) :51-52.

阴道超声检查与绝经后子宫出血 第4篇

绝经后子宫出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临床表现,且80%的子宫内膜癌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因而,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本人,对绝经后子宫出血都极为重视,医生此时多会建议患者做诊断性刮宫手术,以明确子宫的出血原因。但近几年的有关资料显示,在绝经后子宫出血的患者中,部分患者的子宫内膜并不存在病变,如萎缩性子宫内膜;部分患者的子宫内膜为良性病变,如子宫内膜炎、增生期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增殖症;只有少部分患者的子宫内膜为子宫内膜癌或癌前期病变。在这三类患者中,至少萎缩性子宫内膜患者不需要做诊断性刮宫术,这部分患者占30%左右。另一方面,诊断性刮宫术是一种创伤性手术,会给受术者带来痛苦,尤其是绝经时间久、宫颈萎缩、宫口明显狭小者,会给刮宫前的扩张宫颈管的操作带来困难,有的甚至无法完成诊断性刮宫手术。因此,临床医生和患者都期盼能有一种既不必手术,又有较好诊断效果的方法,而阴道超声检查就是这样一种鉴别绝经后子宫出血的筛查方法。

不少研究显示,妇女绝经后,由于卵巢萎缩、功能衰竭,子宫内膜变得菲薄。一旦子宫内膜出现内膜癌等器质性病变时,子宫内膜就会发生形态学和内膜结构方面的改变。因此,通过对子宫内膜厚度和结构的超声检查观察,可以判断有无子宫内膜器质性病变,尤其是恶性病变的可能,从而做出是否需要进行诊断性刮宫术的决定。与腹部超声检查相比,阴道超声所使用的超声频率更高,超声探头距子宫距离更近,内膜与肌层间的界线更清晰等优点,更有利于显示子宫内膜的各种异常表现。因此,现在绝经后子宫出血的筛查,医生首先会建议采用阴道超声检查。

有资料报告,阴道超声检查的子宫内膜厚度≤4毫米的病例,她们的子宫内膜诊断性刮宫手术结果多为萎缩性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炎、增生期子宫内膜。阴道超声检查的子宫内膜厚度≥5毫米者的子宫内膜诊断性刮宫手术的结果则多为子宫内膜增殖症、内膜息肉、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等。所以,国内外目前较一致的意见是阴道超声检查的子宫内膜厚度以5毫米为界,≤4毫米可免除诊断性刮宫术,但应定期随诊,对随诊条件差或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者,仍有诊断性刮宫术的必要:≥5毫米者,应进行诊断性刮宫手术,尤其是伴有高血压、肥胖及糖尿病等高危因素者更需诊刮,以免子宫内膜癌或癌前期病变从我们的眼皮下溜掉。

除了子宫内膜厚度与绝经后子宫内膜异常存在肯定关系外,阴道超声检查的子宫内膜结构异常与绝经后子宫内膜的病理改变也有其相关性。其中,子宫内膜呈强回声或不均质回声、形态不规则或团块状以及官腔线不清者,应警惕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可能,也应常规进行诊断性刮宫手术。

绝经期子宫肌瘤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 患者年龄43~55岁, 平均年龄 (51.46±1.26) 岁, 所有患者都进行了乳腺钼靶检查, 并排除了乳腺病变情况的发生。所有患者都出现闭经且促卵泡生成素>4 m IU/m L, 雌激素<10~20 pg/m L, 都出现围绝经期症状并合子宫肌瘤。患者1个肌瘤41例, 多个肌瘤27例, 最大的肌瘤<5 cm。所有患者均无使用性激素的禁忌证, 近期未服用相关的激素药物, 都自愿接受治疗。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检查, 即性激素检查, 包括促卵泡生成素、雌激素;均采用阴道超声进行检查, 便于更好的了解肌瘤的大小、子宫的大小、子宫内膜厚度。给予患者倍美力片, 口服, 0.62 mg/片, 1片/d, 连续服用25天, 最后10天在此基础上给予安宫黄体酮片口服, 10 mg/片, 1次/d;每周期停用6天, 模拟自然月经周期, 治疗一年。所有患者均治疗半年、一年后分别监测促卵泡生成素、雌激素、肌瘤大小和宫内膜厚度。做好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及副反应的发生情况的相关记录;阴道超声测量子宫肌瘤的大小及子宫内膜的厚度;采用放免法测定促卵泡生成素、雌激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8例患者均给予性激素治疗7天后, 围绝经期临床症状得到了缓解;治疗14天后, 潮热、出汗、失眠、多梦等围绝经期症状基本消失。用药3个月后出现乳房胀痛6例, 停药后月经来潮, 胀痛感减轻, 通过乳腺钼靶检查没有发现异常;不规则阴道出血4例, 加服桂芝茯苓胶囊继续服用12天, 阴道B超显示子宫内膜未见异常增厚, 行诊断性刮宫术1例, 病理报告为增生期子宫内膜, 术后行性激素治疗, 没有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通过性激素治疗后, 子宫肌瘤略增大, 由治疗前 (30.12±10.84) mm增至 (32.01±10.12) m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促卵泡生成素降低、雌激素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 临床上会出现月经紊乱、血管舒缩症状, 以潮热、多汗、心悸、眩晕、胸闷等为主, 有些患者还会出现激动易怒、忧郁、焦虑、多疑、情绪低落和不能自我控制等精神神经症状, 少部分患者会出现绝经期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 和其雌激素下降有一定的关系。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 好发于30~50岁的妇女, 特别好发于更年期。传统上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生可能和性激素有一定的关联, 围绝经期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采用性激素替代治疗, 是否可以有效缓解绝经期的症状, 不会引起子宫肌瘤的增大和变性,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是现在最值得关注和探索的课题。

性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妇女合并子宫肌瘤, 可以缓解低雌激素的临床症状、泌尿生殖道萎缩, 还可以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老年性痴呆症等远期并发症, 降低结肠癌发生的风险。相关研究表明, 长期应用性激素替代治疗存有一定的风险性, 每个月服用的孕激素>10天, 性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将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降到最低, 甚至为零, 但是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死率不会增高。因此, 采用性激素替代治疗围绝经期合并子宫肌瘤, 要进行相关的监测和随访。本文通过性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后, 子宫内膜厚度<5 mm, 阴道出血4例, 经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后好转。总之, 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患者进行性激素替代治疗, 虽然治疗后患者的子宫肌瘤在治疗前的基础上有所增大, 但是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在围绝经期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性激素替代治疗对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 并采用性激素替代疗法进行治疗, 观察其疗效。结果 患者通过性激素治疗后, 子宫肌瘤略增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促卵泡生成素降低、雌激素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患者进行性激素替代治疗, 虽然治疗后患者的子宫肌瘤在治疗前的基础上有所增大, 但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在围绝经期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应做好相关的随访工作。

关键词:性激素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

参考文献

[1]王智亮, 熊正爱, 陈骊, 等.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初步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4:55-58.

[2]周春秋.米非司酮联合宫瘤消胶囊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分析报告[J].中国实用医药, 2015:209-210.

[3]黄廷梅, 魏琳, 黄利.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近况[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4, 24.

[4]祝美洲, 刘美娜, 朱文武, 等.不同术式对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心理、生理及生活质量影响的调查[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3, 30.

绝经期子宫肌瘤 第6篇

1 临床资料

38例子宫肌瘤患者, 就诊时间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 年龄45~53岁, 其中已婚已育者34例 (89.5%) , 已婚未育者3例 (7.9%) , 未婚未育者1例 (2.6%) 。临床表现为月经失调者36例 (94.7%;月经过多22例, 月经稀发7例, 月经不定期6例, 崩漏1例) , 轰热汗出者29例 (76.3%) , 心悸烦躁21例 (55.3%) , 腰膝酸软8例 (21.1%) , 贫血6例 (15.8%) , 乳房胀痛、痛经各2例 (各5.3%) 。彩超检查结果:子宫单发性肌瘤18例 (47.4%) , 多发性肌瘤20例 (52.6%) , 肌瘤范围13mm×11mm~53mm×46mm, 其中17例 (44.7%) 合并子宫内膜增厚, 2例 (5.3%) 合并子宫腺肌病。

2 治疗方法

子宫肌瘤的治疗实行月经期与非月经期分治。月经期应用清热养血固冲汤:黄芩15g, 黄连15g, 当归15g, 白芍15g, 生地25g, 川芎10g, 川断30g, 牛膝15g。非经期应用清热养血散结汤:黄芩15g, 黄连15g, 当归15g, 白芍15g, 生地25g, 桃仁10g, 川芎10g, 穿山甲10g, 鳖甲10g, 水蛭10g, 三棱15g, 莪术15g, 三七20g。随证加减:湿热重加蒲公英30g, 红藤30g, 败酱草30g, 薏苡仁30g;血热重者加青蒿20g, 地骨皮20g;小腹痛加五灵脂10g, 蒲黄15g, 元胡10g;月经量大时加龙骨、牡蛎各30g, 茜草10g, 棕榈碳l0g, 三七粉 (吞服) 3g;腰膝酸痛加杜仲15g, 桑寄生30g;头晕、头痛肝旺明显者加入桑叶15g, 菊花15g, 旱莲草20g, 女贞子20g;肝气郁结加柴胡l0g, 郁金15g, 脾虚加太子参20g, 莲子肉20g, 山药20g, 白术15g;多汗者加入浮小麦30g;贫血加阿胶20g, 鸡血藤30g。每天1剂, 3个月为1疗程, 服药1个疗程之后, 复查彩超, 了解治疗效果。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患者治疗1~2个疗程后经彩超检查证实子宫肌瘤消失, 月经量正常或减少, 其他临床症状消失为治愈;子宫肌瘤缩小1/2以上, 月经量正常或减少, 其他临床症状消失为显效;子宫肌瘤缩小1/2以下, 月经量正常或减少, 其他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为有效;子宫肌瘤无缩小, 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者为无效。

3.2 疗效统计

38例患者治疗1个疗程21例 (55.3%) , 治疗2个疗程17例 (44.7%) 。治疗后子宫肌瘤消失10例 (26.3%) , 减小1/2以上10例 (26.3%) , 减小1/2以下13例 (34.2%) , 未见减小5例 (13.2%) ;11例 (28.9%) 月经恢复正常, 16例 (42.1%) 月经稀发, 11例 (28.9%) 停经;其他临床症状:26例 (68.4%) 症状消失, 11例 (28.9%) 症状明显改善, 1例 (2.6%) 症状改善不明显。总有效率为86.8%。

4 典型病例

刘某, 女, 52岁。已婚未育, 2008年8月17日初诊。自述近两年月经不规则, 周期15~90天, 经量时多时少, 经期较长, 就诊时阴道不规则流血一月余, 量多, 有大血块, 腰膝酸痛, 心慌气短, 全身乏力。查体:面黄无华, 双眼睑结膜苍白;舌质淡红, 苔黄干, 脉弦滑数。彩超报告:子宫肌瘤, 范围4 2 m m×3 8 m m, 子宫内膜厚1 8 m m;血常规:R B C 3.0×1 012g/L, H G B 9 2 g/L。西医诊断:子宫肌瘤;继发性贫血。中医辨证:血热湿蕴, 冲任失调。治法:清热燥湿, 凉血固冲散结。方药:黄芩15g, 黄连15g, 当归15g, 白芍15g, 生地25g, 川芎10g, 川断30g, 牛膝15g, 龙骨、牡蛎各30g, 茜草10g, 棕榈碳l0g, 阿胶20g, 地骨皮20g, 寄生30g。连服6剂, 腰酸等症状缓解, 阴道流血停止。继续服用清热养血散结汤加入阿胶20g, 地骨皮20g, 寄生30g, 杜仲15g, 鸡血藤30g至下一月经周期。治疗1个疗程之后, 月经周期4~5/30d, 经量正常, 腰酸等症状消失。复查彩超, 子宫肌瘤缩小至2 3 m m×18mm, 子宫内膜不厚。血常规复查正常。治疗两个疗程之后, 复查彩超, 子宫肌瘤完全消失。一年后随访, 已闭经, 子宫肌瘤未复发。

5 讨论

绝经期子宫肌瘤 第7篇

关键词:米非司酮,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广大女性对自己器官的完整性也越来越重视。因而子宫肌瘤的非手术治疗也受到广大女性的关注。子宫肌瘤患者如果顺利度过围绝经期, 则有望免除手术。孕激素拮抗剂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已逐步得到应用[1,2]。2005年5月~2007年5月, 邦均医院应用小剂量米非司酮 (Ru486) 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99例,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5年5月~2007年5月来我院妇科门诊就诊并愿意接受治疗及随访的99例围绝经期妇女进行疗效观察。

1.2 入选条件

年龄43~49岁的子宫肌瘤患者, 月经增多或周期不规律, 无贫血, 既往身体健康, 无心、脑、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史。妇科检查子宫增大<70d妊娠。诊断性刮宫排除子宫恶性病变, 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检验正常, 治疗前未用过任何激素治疗。最后行B超检查以确定子宫肌瘤的大小及数目, 同时检测性激素:卵泡刺激素 (FSH) 、黄体生成激素 (LH) 、雌激素 (E) 、黄体酮 (P) , 以便治疗后观察疗效。

1.3 服药方法

米非司酮 (Ru486, 北京第三制药厂生产) 2.5mg口服 (口服25mg片剂的1/10) , 每日1次, 连续服用6个月, 且服药期间每月检验1次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以便及时发现药物的副作用。

2结果

接受治疗的99例患者, 在治疗期间月经量逐渐减少至闭经, 肌瘤体积明显缩小, 部分患者肌瘤数量减少, 其中99例全部出现药物性闭经, 肌瘤体积缩小30%~70%的为73例, 14例瘤体缩小不明显, 但瘤体数目减少, 12例瘤体缩小不明显, 数目也无减少。用药期间未出现恶心、潮热及轻度白细胞下降等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前后99例性激素检测结果, 仅孕激素变化大, 治疗前为34.5mg/L, 治疗后下降为0.8mg/L, 处于绝经期水平, 其余四项变化不大。

经停药后按1、2、3个月随访, 27例停药1个月月经复潮, 占27%;45例停药2个月月经复潮, 占45.2%;14例停药3个月内无阴道出血, 占16.1%;12例停药3个月后阴道少量间断性出血, 无需特殊处理, 占12.2%。45例月经复潮中, 31例明显少于平时月经量, 14例较以前月经量增多, 继续按以上服药方法行第2疗程服药3个月, 进行随诊。停药后1年内99例患者子宫均未明显增大, 治疗后的子宫内膜病理变薄。

3讨论

围绝经期子宫肌瘤药物治疗是以围绝经期生理特点和肌瘤发生病因学为依据, 围绝经期阶段卵巢分泌雌、孕激素日趋减少,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月经改变和绝经期综合征。米非司酮通过与孕激素相似的结构竞争孕激素受体, 抑制孕激素活性, 从而使黄体溶解, 体内孕激素水平也随之降低。同时抑制孕激素受体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使靶组织中孕激素受体含量降低, 使肌瘤缩小。在受体水平对抗孕激素、抑制排卵, 长期服用米非司酮通过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引起无排卵, 诱发闭经。还可通过减少子宫动脉血流使肌瘤供血减少, 促使其缩小[3,4]。

临床观察给予小剂量米非司酮2.5 mg连续服用6个月, 促进其绝经进程。本研究结果表明药物治疗后, 多数患者瘤体缩小明显, 疗效与时程呈正相关, 贫血患者得到纠正, 无不良反应。99例接受治疗患者, 88例肌瘤体积缩小30%~70%, 有效率为88%。

小剂量米非司酮 (2.5mg) 连续服用6个月比文献报道服用12.5~25 mg连续服用3个月效果更好, 同时可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5]。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0.

[2]李长华.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 (J) .南通医学院学报, 1999, 19 (3) :268.

[3]王惠群, 靳家玉.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及子宫层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 (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0, 35 (2) :79-81.

[4]李克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 (J) .北京医学, 1997, 19 (5) :280-282.

绝经期子宫肌瘤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来医院妇科门诊就诊并愿意接受治疗及随访的86例围绝经期妇女进行疗效观察。

1.2 入选条件

年龄43~49岁的子宫肌瘤患者, 月经增多或周期不规律, 无贫血, 既往身体健康, 无心、脑、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史。妇科检查子宫增大<70 d妊娠。诊断性刮宫排除子宫恶性病变, 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检验正常, 治疗前未用过任何激素治疗。最后行B超检查以确定子宫肌瘤的大小及数目。

1.3 服药方法

米非司酮 (北京第三制药厂生产) 2.5 mg, 口服, 1次/d, 连续服用6个月, 服药期间每月检验1次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2结果

接受治疗的86例患者, 在治疗期间月经量逐渐减少至闭经, 肌瘤体积明显缩小, 部分患者肌瘤数量减少。86例全部出现药物性闭经, 肌瘤体积缩小30%~70%的为75例, 有效率为87%;6例瘤体缩小不明显, 但瘤体数目减少;5例瘤体缩小不明显, 数目也无减少。用药期间未出现恶心、潮热及轻度白细胞下降等药物不良反应。

经停药后按1、2、3个月随访, 15例停药1个月月经, 复潮, 占26%;26例停药2个月, 月经复潮, 占45%;9例停药3个月内无阴道出血, 占15%;8例停药3个月后阴道少量间断性出血, 无需特殊处理, 占14%。58例月经复潮中, 55例明显少于平时月经量, 3例较以前月经量增多, 继续按以上服药方法行第2个疗程服药3个月, 进行随诊。停药后1年内86例患者子宫均未明显增大, 治疗后的子宫内膜病理变薄。

3讨论

子宫肌瘤是卵巢甾体激素依赖性肿瘤, 在肌瘤组织中, 发现有雌孕激素受体, 并明显高于子宫肌肉组织。故分析肌瘤的发生、发展与雌激素、孕激素及雌孕激素受体的含量有关。研究表明孕激素在肌瘤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是肌瘤发生的起动因子。 围绝经期子宫肌瘤药物治疗是以围绝经期生理特点和肌瘤发生病因学为依据, 围绝经期阶段卵巢分泌雌、孕激素日趋减少,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月经改变和绝经期综合征。米非司酮通过与孕激素相似的结构竞争孕激素受体, 抑制孕激素活性, 因而使黄体溶解, 体内孕激素水平也随之降低。同时抑制孕激素受体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使靶组织中孕激素受体含量降低, 使肌瘤缩小。在受体水平对抗孕激素、抑制排卵, 长期服用米非司酮通过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引起无排卵, 诱发闭经。还可通过减少子宫动脉血流使肌瘤供血减少, 促使其缩小[2]。

目前临床上治疗子宫肌瘤的药物主要有雄激素、抗雌激素制剂 (如三苯氧胺)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如戈舍瑞林) , 上述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程度重, 且后两类药物价格较昂贵, 停药后均有不同程度复发。米非司酮为孕酮受体竞争性拮抗剂, 其在治疗子宫肌瘤中的作用国内外均已有报道, 其效果已予肯定。本研究给予小剂量米非司酮2.5 mg连续服用6个月后, 多数子宫肌瘤患者瘤体缩小明显, 疗效与时程呈正相关, 贫血得到纠正, 无不良反应。连续服用6个月小剂量米非司酮 (每天2.5mg) 较文献报道[3]连续服用3个月米非司酮 (每天12.5~25 mg) 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更好, 同时可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0.

[2]王惠群, 靳家玉.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及子宫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0, 35 (2) :79-81.

绝经期子宫肌瘤 第9篇

【關键词】 绝经后阴道修补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67-02

本文将对我院自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前来就诊的29例阴道修补及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给予临床研究,从而探讨绝经后阴道修补及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正确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选取29例绝经后女性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年龄58至79岁,平均年龄(69.84±2.65)岁,疾病类型:阴道前壁脱垂7例、阴道后壁脱垂3例、子宫脱垂伴阴道前壁脱垂14例、子宫脱垂伴阴道前后壁脱垂5例。

1.2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方法为询问当事医护人员及患者、查阅相关病例资料等。所有患者均给予经阴道子宫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治疗,并给予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围术期护理措施,记录其治疗效果,给予分析后得出结论。

1.2.2护理对策

(1)带领患者熟悉病房环境,讲解住院治疗相关规章制度,消除其由于陌生感所致紧张、恐惧心理;(2)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改善患者由于不了解病情或过度担忧手术疗效而出现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3)适当讲解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使患者提高对医护人员信任感;(4)指导家属积极配合患者治疗,例举临床成功治疗案例,增强其战胜病魔自信心;(5)术前1天以短刮、顺毛方式对手术区域备皮,脐窝灰痂应用松节油、络合碘、石蜡油等物质清除;(6)术前3天每晚使用浓度0.5%络合碘对患者外阴、阴道进行擦拭,之后上药(保妇康栓、甲硝唑),手术当天早晨对外阴、穹窿、宫颈、阴道使用0.5%络合碘擦洗两遍,目的在于彻底消毒,防止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7)术前进行肠道灌肠,即术前1天清洁灌肠,术前8h禁食、4h禁饮,手术当天早晨使用0.1%肥皂水(温)灌肠,灌肠时速度缓慢、压力较低,以免发生不良反应;(8)遵医嘱干预原发疾病,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手术治疗;(9)术中注意保暖,严密监测其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并配合其处理,尽量保护患者隐私,避免暴露非手术区域;(10)术后去枕平卧6h,定时按摩下肢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使其充分休息;(11)及时告知患者手术效果,使其安心接受术后治疗与护理;(12)有效固定引流管并保持畅通,严密监测引流液,如性质、颜色、引流量等;(13)保持尿管畅通,避免尿液反流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每天尿量应维持在2000ml以上;(14)每天用碘伏擦洗会阴两次,首先擦洗尿道口,最后擦洗肛门,避免交叉感染,排便后应及时清洗,保持衣裤床褥干净整洁预防感染;(15)严密监测其术后各项生命体征及手术部位变化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16)给予合理膳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丰富营养物质,禁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禁烟酒,可适当进食膳食纤维预防便秘,必要时给予缓泻剂;(17)待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稳定后可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运动方式及运动量,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促进其尽快恢复健康;(18)讲解遵医嘱治疗重要性以及未遵医嘱治疗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提高其治疗依从性;(19)讲解良好生活习惯对疾病康复的促进作用,及时纠正患者以往不良生活习惯。

2结果

29例绝经后妇女均顺利完成阴道修补及阴道全子宫切除术,手术成功率100.00%,无死亡情况发生(死亡率0.00%),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0.00%),住院时间5至9d,平均住院时间(6.27±0.56)d。

3讨论

子宫切除及阴道修补是临床妇科常见手术,研究表明,传统子宫切除需进行开腹手术,对患者造成较大手术创伤,且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利于其尽快恢复健康。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不断进步,微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有研究显示 [1] ,经阴道子宫切除利用腹腔镜完成手术,属于微创手术范畴,其特点为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无腹壁瘢痕等,患者术后可较快恢复健康及获得较好美容效果,利于其接受并积极配合治疗。

研究显示 [2] ,围术期正确护理措施是保障经阴道子宫切除及阴道修补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研究可知,对绝经后阴道修补及阴道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及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围术期护理措施,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低(均为0.00%),患者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与黄凤友 [3] 等人研究结果相符,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宋丽敏.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的围术期疼痛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6):8-120.

[2] 陆宁.阴式子宫切除术的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2(02B):363.

绝经期子宫肌瘤 第10篇

关键词:桂枝茯苓汤,米非司酮,围绝经期子宫肌瘤,临床效果

临床中,子宫肌瘤属于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近年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围绝经期女性为主要的发病群体,该病给患者身心造成极大痛苦,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1]。现主要选取本院收治的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30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探讨桂枝茯苓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同类型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对照组中,年龄最大55岁,最小44岁,平均年龄(48.7±2.3)岁;研究组中,年龄最大54岁,最小42岁,平均年龄(47.8±2.1)岁;所有患者均在自愿情况下参与本次研究。均排除患有严重精神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不愿参加本次调查研究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接受米非司酮治疗: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2.5 mg/d,于月经第3天开始睡前服用1次,连续治疗3个月。研究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添加桂枝茯苓汤口服治疗:方剂组成:桂枝、赤芍药、桃仁、牡丹皮、茯苓各9 g、甘草6 g。水煎后3次/d,连续治疗3个月。两组患者于治疗期间注意科学合理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禁食酸、辣等刺激性食品,禁止烟酒,禁止熬夜[2]。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根据相关文献[3]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判定,临床疗效的判定分为痊愈、有效以及无效。治疗总体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对比两组患者的子宫肌瘤体积、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总体有效情况

对照组治疗痊愈、有效以及无效分别为7、15、8例,总体有效率为73.3%;研究组分别为14、15、1例,总体有效率为96.7%,研究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子宫肌瘤体积、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情况

治疗前,对照组子宫肌瘤体积、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55.7±11.2)cm3、(1.20±0.25)cm;治疗后分别为(48.3±10.1)cm3、(1.09±0.16)cm。治疗前,研究组子宫肌瘤体积、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56.2±11.3)cm3、(1.18±0.24)cm;治疗后分别为(38.2±6.1)cm3、(0.97±0.11)cm。治疗后两组子宫肌瘤体积、子宫内膜厚度均发生变化,研究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临床认为子宫肌瘤属于一种性激素依赖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很多相关实践研究均指出,肌瘤组织对雌激素有高度敏感性,孕激素有促进肌瘤生长的作用。近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于子宫肌瘤疾病的治疗要求也不断提高[3]。由于手术治疗创伤性大,费用高,并容易导致各种并发症,患者整体接受度不高。而中、西医药物联合应用是当前治疗子宫肌瘤的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对于围绝经期妇女来说,其卵巢功能不断衰退,卵泡已经基本处在耗竭状态,使用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方法可产生诱导作用,促使围绝经期自然的过渡到绝经期,并不断缩小子宫肌瘤体积,减轻其伴随症状,进而有效避免了采用手术治疗所带来的创伤。

从中医角度分析,认为子宫肌瘤属于中医“癥瘕”范畴,主要是因为脏腑不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而导致。采用桂枝茯苓汤联合米非司酮的治疗方法,具有显著的治疗优势。其成分桂枝具有温通血脉以及散寒止痛等功效;赤芍药在凉血散瘀止痛等方面效果显著;桃仁、牡丹皮可活血散瘀;茯苓则可健脾宁心、利水渗湿;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4]。米非司酮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常用的药物之一,属于一种合成类固醇,其可对人体孕激素受体基因的表达产生显著抑制作用,有效降低人体内的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促使肌瘤内血管内皮因子表达不断减小,对肌瘤的生长进行有效抑制,最终达到缩小子宫肌瘤的治疗目的。此外,短期内应用小剂量该药物进行治疗,效果可靠安全,还可以避免诸多不良反应[5]。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对照组治疗痊愈、有效以及无效分别为7、15、8例,总体有效率为73.3%;研究组分别为14、15、1例,总体有效率为96.7%,研究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桂枝茯苓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大大提高了治疗总体有效率。

两组子宫肌瘤体积、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情况对比,治疗前,对照组子宫肌瘤体积、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55.7±11.2)cm3、(1.20±0.25)cm、治疗后分别为(48.3±10.1)cm3、(1.09±0.16)cm。治疗前,研究组子宫肌瘤体积、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56.2±11.3)cm3、(1.18±0.24)cm、治疗后分别为(38.2±6.1)cm3、(0.97±0.11)cm。治疗后两组子宫肌瘤体积、子宫内膜厚度均发生变化,研究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围绝经期子宫肌瘤采用桂枝茯苓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了子宫肌瘤各项指标,缩小子宫肌瘤体积及子宫内膜厚度,减轻主要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桂枝茯苓汤联合米非司酮在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效果显著,值得在妇科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龚英.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子宫肌瘤32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6(24):990-993.

[2]段雷,汪伟,郭锦晨.桂枝茯苓丸在妇科的临床应用.吉林中医药,2015,10(11):114-116.

[3]顾红媛.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肌瘤172例疗效观察.河北中医,2015,23(1):881-883.

[4]包毅.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6(32):776-779.

上一篇:禅宗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下一篇:教学信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