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农村教育

2024-05-22

网络环境下的农村教育(精选12篇)

网络环境下的农村教育 第1篇

一充分认识网络的发展

1. 网络的普及和资源共享为农村高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

网络使用的普及, 使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变得立体化, 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2次互联网报告显示, 截至2008年底, 我国上网用户已达到了2.98亿, 跃居世界第一位, 网民职业结构中, 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 占到33.2%, 这表明, 学生已是互联网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中学校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校园网接入条件的改善, 高中学生的网络行为越来越普遍, 上网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日常活动。网络生活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2. 网络传播的及时性和互动性使农村高中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广泛和深入

网络传播的信息量丰富、传递速度快, 只要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学生随时可以获取所需的知识, 聆听教师的教诲, 并且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但其最大的特点还是互动性, 网络的互动性交流, 将吸引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教育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 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引导。那么, 在这个不论地位、身份、年龄, 人人一律平等的网络环境中, 有可能是最内向的学生也会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的交流, 他们的心理距离缩短了, 各种观点和情感交流更具有真实性、直接性, 可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 引导学生获取正确的网络信息,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没有边际的世界, 随着网络文化的日益繁荣, 各种东西方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共享和交织。这些思想观念使高中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很大冲击。这对传统的校园文化、舆论导向的提出了挑战, 如果我们不加以正确引导, 后果不堪设想。同时, 网络所传播的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会造成高中学生是非观念模糊, 道德意识下降, 身心健康受到侵害, 导致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趋向弱化。就高中的学生群体而言, 他们中大部分尚未成年, 生活阅历有限, 辨别力不高, 往往容易陷入思想误区, 也难免受到一些消极、极端、反动信息的影响, 形成不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农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1.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增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随着网络的普及, 网络时代的来临, 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生产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网络在加速社会文明进程的同时, 也在强烈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

2. 网络信息污染严重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 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 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新闻动态以及各种多样的黄色信息、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 而有些自制力较弱的中职学校学生, 往往会出于某种原因刻意去找一些黄色信息和暴力信息。在网络信息中陈旧过时、错误有害的信息也在不断增多, 不仅妨碍了学生对正确信息的及时获得和利用, 而且也往往会导致出现新型的信息犯罪行为。

以网络为平台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 人们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 而缺乏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际互动和交流, 这种情况长期发展必然会改变人们的交际方式和心理模式, 产生人际交往障碍。从目前一些媒体的报道来看, 有一些上网网民已经成瘾, 导致心理变异和性感异化, 甚至患上了网络封闭症、认知虚幻症、电脑狂燥症等网络心理疾病。网络环境加剧了学生的自我封闭, 如果长时间缺乏正确的引导, 久而久之易使学生养成冷漠、自私的心理性格, 产生苦闷、压抑的情绪, 最终对其学业和生活产生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关于网络环境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开辟专门的网上思想教育论坛、电子信箱, 通过留言、对话的形式, 由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经验, 同时精通网络技术的专职老师担任论坛和邮箱的管理者, 及时或定期解答同学们的问题, 与同学们进行在线交流与沟通。

由于互联网是个独立的、开放的世界。而网上行为具有隐蔽性、匿名性的特点, 加之目前网络监控技术还不成熟, 因此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 依靠学生自身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依靠发挥自身内在的人格力量来抵制有害信息的腐蚀。

实践证明, 迅速建设一支既有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又懂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是当前做好高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不仅要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 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进行网络操作, 可以从网上搜集信息, 掌握社会动态, 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脉搏。

面对网络环境下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应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以“以德治校”的方针为指引, 建立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网站、新闻主页, 在校园BBS站上建立特色版块, 积极宣传主题鲜明的各种活动、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增加师生对话专栏,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使网络成为宣传思想政治的重要阵地;同时综合运用互联网、校园广播电视和校外报刊杂志, 以具有浓厚现代气息的高科技手段, 生动活泼的形式, 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总之, 在网络环境下, 加强高中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作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只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搞好队伍建设, 坚守网络阵地, 加强网络管理, 着重学生网络生活的管理和引导, 给学生提供优良的网络环境, 才能使高中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乘势而上, 立于不败之地。

网络环境下的农村教育 第2篇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依靠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来完成。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介入学校教育后,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 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双向的、平等的交流平台,它使教师、多个学生主体间围绕共同问题进行协作、讨论和对话成为可能,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别化教学和学习成为可能,促进了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多媒体网络教学通过图、文、音、像等信息,形象、具体地传授知识和表现教学内容,并大大扩展时空范围,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效果大为提高。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处于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中“一切跟着教师走”的模式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多的是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下面就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问题冲突,激发创新兴趣。

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喜欢多变、宽松的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相、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为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利用CAI课件先出示图:“两只蜗牛分别从三角形、四边形的 A、B点出发爬行一周,速度一样快,问谁先回到起点。”学生迫不及待地议论开了:有的说甲先回到起点,有的说乙先回到起点,有的学生则提出疑问:“它们各走的路有多长还不知道,不能判断谁先回到起点。”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质疑后,提问:“两只蜗牛走的路程分别指的哪部分?”从而自然的导出了周长的教学,新颖有趣的导入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活了思维。

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所接受的信息,信息的传递方式适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就容易接受,兴趣就浓。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很好地把握多媒体及网络信息资源这个教学工具,最大限度的为学生传递更容易接受的信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更多的聪明才智。

二、发挥媒体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每个学生都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单凭板书、讲解、操作的方式是很难做到的。多媒体计算机以其速度快、储存量大、易操作等优点,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多媒体的运用为课堂的导入增添了魅力

课堂的导入历来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在教学方法不断改进的同时,课堂的导入也在不断地更新,导入是课堂教学能否抓住学生的重要环节因此,人们在课堂教学导入的研究上往往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多媒体的出现,为课堂导入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编了一个小动画:(多媒体显示画面和录音:兔妈妈生了四个孩子。一天,兔妈妈对孩子们说:“孩子,你们都已经长大了,要学着做一些事情。今天开始,你们就学者自己去采蘑菇,好吗?”四个孩子兴高采烈地来到野外……中午回家,兔妈妈问:“你们采了几个蘑菇呀?”)师讲述:我们来帮兔妈妈记一下,今天四只小兔分别采了几个蘑菇,好吗?(多媒体显示画面和录音:一只小兔高兴的说:“妈妈,我采了3个蘑菇!”)多媒体依次显示采3个蘑菇、2个蘑菇、1个蘑菇的兔子的画面及录音,学生用相应的数字表示。(多媒体再次显示一只兔子垂头丧气的说:“哎,我一个蘑菇也没采到。”)讲述:一个蘑菇也没有采到,像这样一个也没有,用什么数字表示呢?由此引出课题,揭示0的意义。短短几分钟的播放,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了这节课的学习,学习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2、人机互动优化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计算机的最大优点是它可以跨时空跨地域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人机互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例如长方体体积计算,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进程:⑴探讨体积大小与什么条件有关。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如何解决体积计算方法的问题,利用电脑演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改变。⑵探讨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利用电脑依次显示:①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②把这样的5个正方体摆成一排;③把这样的正方体4排摆成一层;④同样的共摆3层(最后得到一个体积为60立方厘米的长方体)。⑶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学生以4人为一组,用6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出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派代表上台当“小老师”,用实物投影显示学生的拼法,并对照本组实验报告单说出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总个数的关系,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⑷归纳体积公式。⑸验证公式。以上教学进程,多媒体的优化组合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步一步演示出来,不仅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还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乐于接受。

3、多媒体的使用使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

多媒体的交互性能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采、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反馈信息。多媒体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联系的及时反馈,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灵活运用知识,课堂练习是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最好方式。小学生稳定性差,易疲劳,在巩固环节思想最容易溜号,只有不断的改变练习形式,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多媒体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身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比如:小猫能否捉住小老鼠的游戏,在小猫所出示的智力城堡里,学生帮小老鼠答对时,小老鼠就能顺利出逃。还有猜猜看、争夺制高点、拔河比赛等。

三、减缓思辩难度,突破教学难点。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人脑的延伸。它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静与动、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了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向学生展开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的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减少思辩的困难;丰富学生的联想,减少学生联想的困难;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小学 数学知识的教学,尤其是几何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较底教师不能用严谨、科学的推理讲解清楚,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去感知体会,因此,有些知识的理解学生还是比较困难,容易产生思维障碍。例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这时,运用课件演示,利用它的直观性强、可无限分割的优势展现知识的发生、转变过程,突破思维障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利用网络网络及多媒体进行演示,把一个圆进行平均分割,分割的数量从4份、8份、16份、32份到任意份,每次分割后计算机便很快把它们拼合起来,并在屏幕上展现出相应的近似长方形。通过对这几个近似长方形的分割拼合演示的观察、学生的自我动手试验,引导比较,学生不但直观地感受到,而且也深刻的理解到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状就越近似于一个长方形。这样的教学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通过分割、拼合展现出来,减缓了学生思辩、推理的难度,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也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了通道。

四、启迪立体思维,提供创新空间。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小学阶段由于刚刚接触立体图形,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启迪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计算时,我先出示这三个基本图形,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把梯形的上底变成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有什么关系?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想象、讨论的时间后,让学生观看课件加以验证。这样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再如,在学完立体图形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一个长 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以长方形的长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的旋转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想象不出所得的旋转体是什么,直观教具演示也很难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表象,解答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多媒体课件便发挥它的优势,通过Flash动画演示,显现出长方形旋转时的轨迹,从而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张学生自己发现知识,主动获取知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最先进的学习工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学生通过网上查资料,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运用虚拟的场景去操作、探索、发现规律、验证猜想,并能得到及时反馈,实现了所有学生的参与。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推动小学数学因材施教的教学意识。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个教学与个别辅导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比较自由充分地发挥个性,不至于因为要照顾差生放慢速度。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求知识发展自己;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而融为一体,学习效率和和教学效果相应得到提高。

网络环境下的农村教育 第3篇

一、对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计算机作为人们学习,生活,交流的工具,它的一般性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是一种基本技能,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然而到了高中对计算机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家里有计算机,有很多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一定的基础,已经能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有的学生本身对计算机感兴趣,从其他媒体中了解关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但是实际操作能力不强;有的学生只会玩游戏,连最基本基础知识都不清楚;有的学生无兴趣又不知道,甚至还不想知道;许多学生已经是网络高手,常打游戏,查信息,下载资料,而有的学生连浏览网页的浏览器都不认识。由于学生在知识背景、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别,使我们的教学和计算机活动课、展开十分吃力。那怎么培养学生信息方面的素质和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呢?在计算机教学教育过程中,具有很大的挑战。只有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使计算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因而在计算机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吃不饱”的学生,可以介绍各种有用的书籍给他们,并且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实践提高。而对于那些“吃不了”的学生要因利势导,认真指导,经常加餐,及时巩固。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使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教学相结合

现代的教育更突出培养具有创新、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突出发展素质教育。为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教育教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到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教学辅助有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开拓学生视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可以提供良好的集成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把课件传到校园网上,供学生自己下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根据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选择适合的计算机多媒体,从而不断完善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因此,在我们的教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在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计算机教育教学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寓教于实践的教学方式需要不断完善,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中,要注意把握好理论课与上机实践的关系,即不能只讲不练,也不能只练不讲,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来弥补理论课教学的不足。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我在高中的课务安排是:每次理论课后,安排一次实验课。理论课进行大班教学。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教授课时根据情况进行教学,比如对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生,授课时候就可以有一定的拓展,增加一些实例,讲一些比较深层的内容。对一般学生,要按照过关要求,讲解透彻。在实验课上实行分组练习,每组都加强指导,这样即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掌握实际操作能力,让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计算机的基础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网絡环境下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去解决学习中所遇问题的能力,要充分体现教学内容在训练和提高学生信息应用能力方面的意图,尤其是实践教学上,让学生自己体验和领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应用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技术上的掌握。上实验课时,结合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每节课的学习之前都要向学生明确本阶段课程的学习任务。明确重、难点,让学生练习、难点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解决的方法,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同时传授学生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全面的引导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近年来,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随着Internet与校园网络的接轨,为教育提供教育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教育教学开辟广阔的前景。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前的教师讲解和讲授为中心的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观念。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将适宜的教学方法设计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让广大学生之间形成亲密融洽的关系。也让教师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育 第4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学改革,多媒体课件

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是大家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是现代教育所需, 教师要面对现实, 迎接挑战, 转变观念, 投身于网络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渗透网络思想, 注意传统教学与现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提高效率, 提高学生兴趣, 教养学生创造性,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要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 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增强自己想尽办法获得知识的意识。我们电力学院在校园内配置了校园网, 很多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室, 很适合网络教学, 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设备, 使之物尽其用, 以显示我们的教学也是与国际接轨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 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 需要获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这对教师和学校中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及校园网来应付和处理大量的信息, 并能独立选择和评价信息质量, 从而更高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将成为老师、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所以, 在教学中必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及校园网上丰富的资源, 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法之一。作为一名教师, 要敢干面对现实、迎接挑战、更新观念, 从过去那种传统的“一本书, 一支笔”的单一授课模式中解脱出来, 改革教学方式, 掌握计算机, 了解校园网应是教师必备的条件, 是时代所需, 也是工作需要。要想适应现代教学, 必须转变观念, 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也是行动的动力源泉。

为了更好搞好自己的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 我经常上网, 网上有很多优秀的课件, 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所长补充自己没有想到的, 课本上没有的,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 教学经验有限, 可以借用网络资源与同行交流, 不断修改补充, 使备课笔记更加完善, 这样工作效率倍增。还有一点就是从网络的课件中, 我可以找到很多典型的, 与课本上不一样, 但是针对同一个知识点的例题, 学生也比较有兴趣听, 如果直接从课本上照抄下来, 有一部分同学根本就没有兴趣听, 这部分同学认为课本上有的我完全可以课后看书, 因此上课开小差, 干别的事情, 并影响带动其他的一部分同学, 这样影响老师的讲课情绪, 破坏了教学质量。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场所,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主要途径, 在有限的时间里, 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 改变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花较多时间写板书, 特别是上课时写例题、画图用的时间较多。比如在高等数学中讲三重积分, 有时候要把积分区域画出来, 还有积分区域的投影区域, 花时间多不说, 在黑板上画出来立体感不强, 学生经常看起来比较费劲, 如果用课件, 用软件把图形画出来, 在多媒体机上演示出来, 立体感强学生接受起来很轻松, 而且可以节约很多时间。老师感觉到讲起来轻松, 学生听起来也轻松。尤其是在习题课中, 多媒体课件的效果更加明显, 它可以做到重点突出, 在短时间内系统地重复彼此有关的知识点, 使学生回忆快, 记忆牢固, 也可以省去大量往黑板上抄写的时间。

要想通过校园网上好数学课, 备课是基本环节, 备课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授课的成败, 传统的备课方式, 围绕着教学大纲、教科书、参考书形成教案, 基本上是文字工作。将计算机技术带入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时, 备课观念需要更新。首先, 你得合理科学地组织教材, 相关的知识要尽可能联系在一起, 形成完整的体系, 知识要联贯, 思维性要强, 更多的精力应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规律上。同时由于大量的教学内容, 以计算机、图、文、声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师以书面处理文字的工作明显减少, 伴随而来的是了解计算机、网络、平台、链接、端口等内容。要对校园网中资料库的东西了如指掌, 现有的尽量不要自己重复再制作, 尽可能从资料库中调用, 尤其是练习题, 课前选好后, 可直接调用。备课过程中更多的是思考、设计课件应用和制作脚本, 以最佳的表现形式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后, 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多媒体传递信息, 调动学生的多种观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为学生创造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 授课过程中注意力不应全放在机器上, 而置学生于不顾, 应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 该停就停, 该慢就慢, 改变过去那种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的状况。

如何听好多媒体课, 对学生来说, 也是一个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养成了学生听教师讲, 一字不漏记笔记的习惯, 这些对于容量大, 思维性强的多媒体课来说, 是不适应的, 我想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前要预习, 明白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难点心中有数, 这样听课会顺利些。

2观看课件时尽量少记笔记, 多动脑, 积极思考, 时刻注意把自己预习掌握与所播放课件相联系, 思维要跟上教师。一般教师会留时间让学生作记录的。

3注意力要集中, 不受环境、灯光、某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的影响。

4利用课余时间, 有条件的同学, 可自己设计一些与课程有关的小课件, 放到校园网中与其它老师和其它同学交流, 这样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

总之,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 教学技术也应及时做出相应的改善, 用先进的教学技术造就优秀的新世纪人才, 是刻不容缓的事, 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目前正处于发展壮大之中,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 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校园网将实现全区、全国的联网。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 更是一种挑战, 只有不断奋进, 努力进取, 才能跟上时代潮流, 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亚平.职业教育中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7B) :239.

浅述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教育 第5篇

浅述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教育

信息技术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的.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变革.本文就在当前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现代化教育进行浅述,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

作 者:王亚萍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英文刊名: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环境   网络教学  

开创网络环境下的继续教育工作 第6篇

一、依托学校校园网络资源,规范继续教育管理。强化服务意识

继续教育的学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包括成人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等各种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所有学生。这些学生除类别不同外,在层次上有高中起点专科、本科和专升本;学习形式上有脱产、夜大、函授和周末班。由于学生数量大,教育类别和学习层次、形式又比较多,加之教学点大多分散在学校周围,学生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相对较差,给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决定依托学校校园网络资源这一平台,从强化服务人手,加强继续教育各类学生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教育手段的创新,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带来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学生是主体,学校、教师的责任在于服务。针对网络覆盖面广,学生乐于亲近的特点,如何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来强化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继续教育类的学生上网大多是凭兴趣,上网发电子邮件、聊天、玩游戏的多,除部分学生可以在网上浏览和搜集资料信息来帮助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相当一部分不十分清楚如何借助网络学习、查资料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根据继续教育各类学生的实际,学院一方面在网站上增大信息量,增强服务功能,努力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学院在网站的公共信息区设立了“招生与报名”、“新闻动态”、“通知与公告”等栏目,使师生一·进入网站便知道学院内外发生的新闻事件;开辟了成人教育、自考助学、网络教育、高职教育、短期培训等分类信息,使学生易于了解各类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和管理规定;设立了教学管理、学生就业、毕业情况、学生活动等专题栏目,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另一方面,建立了在线留言栏目,以回答或共同探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自己不太明白或难以辨别的问题。继续教育类学生有的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缺少学习成功的体验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消极,在教育和管理上,管理部门针对学生这样的心理特点,除了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外,还特别注意认真对待学生在网上反映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并将这些问题和建议分类整理,及时分送给各有关部门和学院,请他们大力配合,积极采取措施,及时加以调整,使大多问题迅速得到解决。同时,根据这些信息寻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为不断完善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促使继续教育管理更加人性化、科学化、效益化。

二、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和平等性,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加强继续教育学生政治思想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应是培养学生对各种思潮的分析和辨别能力以及从中择善而从的能力。继续教育类学生中年龄差异较大,一部分具有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较强的思维能力,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也较强;而另一部分年龄较小,但他们思想活跃,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容易互相影响,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相对较差。但有一个共同点是,当他们遇到烦心事或不愉快的时候,也许不会对家长和学校说,但是可能在网上倾诉心灵话语,求得帮助和宽慰;当他们遇到成功或高兴事的时候,也更愿意在网上与朋友们分享。通过网上交流,以平等的网友身份参加到学生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及时释疑解惑,开展理想教育和心理咨询,做好正面引导,弘扬健康向上的精神。

同时,在网上运用大量的正面的典型事例,用积极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对继续教育学生进行形势教育,让他们了解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用正确、积极的精神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提高政治觉悟。

随时关注学生思想的热点,融思想政治教育、在线交流于一体,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受到了广大继续教育学生的欢迎。目前我们的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发挥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做实。

三、通过网络,加强互动,架起教与学之间沟通的桥梁

教育过程中唤起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其主体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这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继续教育学院网站以鲜明的特色,发布同学们想知道的事,反映同学们身边发生的事,不仅成为继续教育类学生常常光顾、甚至许多家长也非常留心的热门窗口,也成为学生、家长与学院管理部门联系交流,参与学院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渠道。学院通过网站与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关心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及对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学生的所思所想,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给予学生及时解答和正确引导。

我们感到,网上的交流确有许多传统方式所不具备的优越性,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和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从学院和网站详尽的深入浅出的回复中得到有益的引导和启发,加深了对学校的了解和信任,拉近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距离,主动参与到学院的管理中。学院对学生们所提的问题和意见的重视,激发了同学们更多地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更多地关心,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四、利用网络平台,做好招生宣传工作

网络平台为继续教育学生与学校的交流提供了全新的双向沟通渠道,也为我院的招生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考生中上网的人数逐渐增多,应该及时调整招生宣传方式,在加强原有常规招生宣传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措施,强化网上的招生宣传工作。

一方面,加大网络上招生类型介绍和报考咨询服务的力度,详细介绍学校成人、自考、网络教育等几种类别,本科、专科、专升本等不同层次的招生对象、报考条件和报考方式,介绍电子科技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自考助学班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招生政策、报考问答、收费标准等具体信息,并对考生进行耐心地指导,让普通高考扩招后不同层次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能结合学生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当的升学报考途径。另一方面,在网上广泛及时发布最新招生动态,公布国家当前的招生政策,随时更新招生宣传内容,让更多的考生及家长在第一时间就能全面详尽地了解学校的各类招生信息,以及时、丰富的信息资源吸引更多考生访问我院网站。同时,我们还在网上宣传我校各类教育的特点,实事求是地介绍学校在继续教育类学生的教育培养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鼓励考生结合他们的志向进行选择。

在我们做的招生信息来源调查中,有很大一部分考生的招生信息都是来自网上。在招生报名期间,继续教育学院网站的日访问量都达到数千人次,今年有6830人次进入继续教育学院主页,通过网上报名系统,下载了成人高教、网络教育和自考助学班报名表。每天者口有很多考生留言,有时一天就多达上百条。招生值班人员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上网回答考生在网上的留言,及时为考生提供全方位的咨询g艮务。不少考生在网上留言说我们的在线留言回复是最快的,内容也是他们最想知道的,他们对此非常满意。通过学院网站,广泛、及时地传播大量的招生信息和耐心、周到的招生咨询服务,吸引了全国和四川省内外广大考生报考,保证了今年我校继续教育各类招生任务的顺利完成。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育 第7篇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 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 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 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网络教学, 首先要有网络教室硬件支持, 网络教室就是组成局域网并与校园网和互联网相连的多媒体电脑室;其次, 要有网络教学平台的软件支持, 网络教学平台就是跟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结合现代教育理论, 体现网络化、互动性、层次性、自主性、协作性、创造性的现代化教学平台。

二、开展主题性学习, 加强课程整合

“主题性学习”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 也是一种任务驱动下的学习方式。所谓主题性学习, 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 在目前的实践中, 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以“主题性学习”为目标的训练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方式, 它不仅是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整合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基础。通过信息技术课中主题性学习, 学生既实践锻炼信息的开发利用能力, 掌握了网络学习的技能, 也能将该技能迁移到其他学科,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目标才真正落到了实处。总之, “主题性学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课的网络教学, 相当的一部分内容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下完成的, 这些学科的知识也就是一个个在网络教学中的主题。主题化网络教学就是在相应的知识主题下, 完成一个个主题带来的大量任务的过程中, 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学习。

三、综合使用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 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依据现代教学理论, 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 综合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采用发现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积极的知识加工者, 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 使自己成为发现者。

2.采用分层教学, 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尽相同的特点, 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 给学生独立的思维空间, 这是网络环境下具有独特的优势。

3.采用协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四、建立评价系统, 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我们应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标准, 来评价教学和学习情况, 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 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1.评价中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性原则

教师应评价中起主导作用,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 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 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2.评价中注重实践能力, 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评价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 另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3.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做到分层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尊重个体差异, 体现灵活开放, 尊重每个学生, 积极鼓励他们在过程中尝试,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评价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任务, 却有相同的评价方案。评价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五、交流展示优秀作品, 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的作品做的非常不错, 甚至有的连老师都感到意外。我们的做法是, 让这些学生来展示他们的作品、讲述他们的创作过程、交流他们的经验和心得。通过这种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交流信息、表达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创作者也是一种鼓励, 对其他学生也起到学习和激励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将每次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收集、整理, 并在教学网站上进行公开展示, 有的甚至推荐到杂志或其它网站上发表。这些优秀作品既可以作为下一届学生的学习参考资料, 又可以作教师教学的素材, 这也是作为教学过程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总之,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 教学技术也应及时作出相应的改善, 用先进的教学技术造就优秀的新世纪人才, 是刻不容缓的事, 网络教学、网页式课件,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目前正处于发展壮大之中,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 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校园网将实现全区、全国的联网。这对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 我们要努力工作, 与时倶进, 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信息技术学科它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 与传统学科相比较它的教学理论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思想都远远还没有定型。另外, 由于信息技术课又具有几个非常突出的学科特点:突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因此, 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我们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就必须探讨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整合,学生能力,评价

参考文献

[1]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育 第8篇

1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弊端

中国英语教育长期受到英语师资、语言学习环境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困扰。就大学英语而言, 英语行小班授课, 需要人手比较多, 常常出现一人带多班课的现象, 加上教师通常运用口述、朗诵等简单的教学手段, 导致英语教学质量的普遍降低。

传统英语教学忽视了语言的表达功能、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兴趣的培养。长期以来英语教学都是按照“教师为主”的原则, 机械地向学生灌输大量的语法知识和文法结构, 将语言艺术肢解为零星的八股文记忆规则, 这样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一门语言的真谛与精髓, 反而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把英语学习当成沉重负担, 望而生畏。这些都严重违背了英语教学者的初衷, 学生学好英语就更无从说起了。

2 网络英语教学模式的意义

2.1 网络丰富和生动了英语教学

首先, 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 在网络教学模式下, 英语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都是开放的, 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达到资源优化组合的目的。此外, 师生之间交流和评价也是开放的,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大胆提出自己想法和意见。

其次, 计算机网络具有较强的呈现能力, 它能把教学信息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演示出来, 为原本枯燥、单调的文字创造生动形象的环境, 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 网络的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使英语体验成为可能。在网络环境下, 学生可以结交外国朋友, 与外国网友互相学习和分享成果。使其感受到真实的交流环境并将知识学以致用, 进而巩固和提高他们的语言知识。

2.2 网络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性

网络英语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交流等环境要素, 充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 把学习看作是自觉自愿的一种活动, 这往往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动力。互联网英语教育中, 学生与教师虽然处于“隔离”状态, 但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却没有相应的减弱, 因此, 教师应该收集正确的反馈信息从而对学生进行监督和指导。

2.3 网络英语教学便于全面自动化管理

通过动态开放的教学管理系统, 教师可随时随地对补充材料、新闻信息、教学通知等进行远程更新。还可以统计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时间和测试成绩以及某个学生参加讨论的次数和时间, 对学习的情况进行量化考核, 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

动态的网上考试系统:在规定的考试范围内范题库会动态随机生成内同相同但顺序有别的试卷, 计算机可自动批改试卷, 得出考试结果, 使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减少, 同时保证了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杜绝了作弊的可能。

2.4 网络英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网络信息技术教学, 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网路环境下, 学生在运用网络资源的同时需要从海量资源里查找、分析和整理自己需要的信息。在此过程中, 培养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就是这样一种注重学习过程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创新, 对英语教学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3 网络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1 学生方面问题表现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 丰富的英语资源是网络的最大优势, 但当前学生还没有掌握一套有效的自觉利用网络手段辅助英语学习的方法, 有时网络反而会让其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网络环境下英语教育, 更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的接受, 并不能合理主动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再加上学习兴趣以及知识基础的不同,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就成了网络英语教育中凼待解决的难题了。

3.2 教师方面表现

新教学环境要求广大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快速地甄别网络中海量的英语资源和转化网络资源中的有效信息。网络英语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应扮演好组织设计和中介者的角色, 学会引导学生, 注重课堂与学生的互动。

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师利用网络可以合作建立起英语教师联盟, 设立不同层级的网络英语学习讲坛, 充分发挥名师资源的优势, 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多角度的终身化全球化的学习辅导。然而,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 当前教师之间的这种协作关系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3.3 学校社会方面问题表现

首先, 网络教学的意义认识不足。很多学校对网络教学因害怕学生沉迷游戏而持排斥态度。即使有部分教师对网络教学感兴趣, 也因得不到领导支持和鼓励而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其次, 缺乏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功能、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的网络课件。目前的一些网络课件在内容上基本能够做到丰富多彩, 但在设计上还没有突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思路, 网络的交互功能应用不足。

最后, 物质条件不足。实施网络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配套设施, 虽然计算机现在较为普及, 但是许多学校教学设施比较落后, 计算机房常常人满为患, 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英语专业所在的外语学院, 教学设施往往比较落后, 缺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 导致使网络教学根本无法展开。

参考文献

[1]王建梅, 孙春雷.对我国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的思考[J].外语界, 2005 (4) :13-18.

[2]王守仁, 赵文书.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研究[J].外语界, 2000 (2) :21-25.

[3]范琳, 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4) :31-35.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教育 第9篇

一、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

(一) 网络的虚拟性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

伦理道德对人的约束依靠他律和自律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在现实社会中, 人们的理性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他律的基础上。网络是一个匿名化的媒介场所, 网络中的交往主体由一些网络符号代表, 网络用户都隐藏在计算机屏幕之后, 彼此的性别、年龄、社会身份、地位等等都互不知晓。网络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在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 人性的弱点便得到极大的纵容, 借助网络的高度隐匿性, 人们敢于说出在现实社会中不敢说的话, 敢于做出在现实社会中不敢做的事, 甚至于网络犯罪的发生。正如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 在匿名的情况下, 人们更容易作出侵害性行为, 这是一种责任分散效应。

(二) 互联网上大量有害信息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青少年最大的特点是好奇心强, 如果网络环境是健康的, 这种好奇心就会转化为对新事物的创造、对新问题的探索、对新思想的开发;如果网络环境是不健康的, 充斥着很多黄色、暴力的内容, 这种好奇心就会转化为对青少年身心的伤害。与传统媒体相比, 在网络传播环境下, 由于缺乏严格的信息审查制度, 各种信息可以自由传播。根据有关专家调查, 互联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 有47%与色情有关。由于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是非判断能力, 同时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容易受到一些新奇、刺激性事物的影响, 因而很难抵挡有害信息的负面影响, 这些信息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 网络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舆论导向受到挑战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 没有国界、没有疆域。在网络的世界里, 各种文化形态、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融、渗透, 不同文化间的交叉传播使高校德育面临一个价值体系多元和相对的时代, 传统德育工作舆论导向的控制力受到极大削弱, 高校德育教育难以保证社会倡导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大学生的有效引导。根据北京邮电大学对北京十余所高校2403位教师开展的问卷调查, 有66.7%的教师认为西方意识形态和不良异质文化的侵蚀对高校德育工作形成了新的挑战;同时, 有49.7%的教师认为网络的开放性和庞大的信息数量冲击了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地位[2]。

二、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积极作用

(一) 网络拓展了德育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由于传播媒介的限制, 信息量相对较少,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德育工作的成效。网络作为新的信息传输工具, 最显著的特点是信息量大。网络拥有丰富的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资源, 也拥有各种信息传播功能。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的最新信息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相应补充;学生可以自主在网上搜索和学习相关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的交流沟通和共享渠道, 也使信息内容和价值不断扩展和增值, 这些都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正如美国西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所所长史强克教授所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专家站在教室对着一群学生讲话, 网络化的教学正好颠倒过来, 一个学生坐在电脑前面, 身后却有无数专家。”

(二) 网络丰富了德育教育的手段

“世界近百年的德育理论和实践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反对传统的道德灌输”[3]。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普遍采取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进行灌输的方式, 主要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作用, 受教育者主体性缺失, 其主观能动性仅仅在接受德育教育影响的范围内和方向上发挥作用。网络的精髓在于交互性和平等性, 网络提供了师生双向交流的新形式。通过这些形式, 师生可以有效地进行双向沟通, 教师可以更全面、快捷地了解教育对象的情绪状态和道德困惑, 及时做好引导和疏导工作, 极大限度地扩大和延伸了德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同时, 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不再独占教育的“话语权”, 学生自我判断是非标准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更强了, 他们要求平等地发表自己的思想看法, 与教育者或其他受教育者相互沟通探讨。

(三) 网络增强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得到极大发挥, 学习效果最好。与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相比, 网络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等特点,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可创造一种活跃、轻松、愉悦的氛围, 使人身临其境、寓教于乐, 感染力极强。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时, 只用听觉能够认识事物的15%, 用视觉能够认识事物的20%, 而视觉、听觉并用可以认识事物的65%。因此, 通过网络, 人们在接受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中, 思想得到升华, 认识更加深刻, 使更多的学生入脑、入心, 使德育理论的影响更为深入、广泛。

三、高校德育工作应对挑战的对策

胡锦涛同志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 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 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因此, 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 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 转变思路, 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 趋利避害, 变被动为主动。

(一) 更新德育教育观念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有效应对网络的挑战, 必须从改变德育教育观念开始。一是德育教学内容的变化。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能够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和充实德育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党的最新理论, 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同时结合当前社会背景, 加强对学生的经济伦理教育、科技伦理教育、生态伦理教育, 使学生能够明晰利己与利他、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使学生能够善用科技、善待自然, 促进和谐发展等等[4];二是教学方式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德育教育认为, 教师是德育教育的主体, 受教育者则是客体。这种观点的典型表现是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模式。网络打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地位, 教师与学生都是网络的主体, 因此, 德育工作者要懂得变被动式教育为互动式教育, 要尊重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 构建网上德育教育阵地

高校应积极利用网络这个德育教育的新平台, 抢占网络阵地的制高点, 掌握网络传播的主动权, 开辟新的教育空间。一是建立德育教育主题网站。主题网站的建设要体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通过权威、先进、及时的理论和信息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影响学生,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二是开发信息交流平台。网络时代, 德育工作的成效将更多地依赖于“交互式”的信息传输方式。高校可以采用BBS、聊天室、电子邮件等方式, 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能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与沟通, 对大家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思想交流, 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学习效果。

(三) 建设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江泽民同志曾经要求道德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 抓紧学习网络知识, 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高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德育工作者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 才能自信面对未来的挑战。一是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 能够利用网络技术和一些新型教育工具开展德育工作, 包括正确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以及网络运用能力等。各高校也应采取有效措施, 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专业培训,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二是掌握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网络环境下, 高校德育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的要求, 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了解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并能够针对这种影响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四) 强化网络管理, 净化网络环境

健康的网络环境是高校利用网络开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条件。网络不同于以往传统媒介的特点, 决定了它的管理应该是一个社会各方面综合参与治理的系统工程。一方面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共建清洁健康的网络环境。包括政府各级相关部门的依法管理, 严格规范, 构筑强大的政治威慑力量;各种新闻媒体加强法律宣传, 普及信息网络运营规范的教育, 构筑强大的舆论宣传力量;用户依照法律法规及规则来规范自己的网上言行, 构筑强大的自我约束力量。同时学校应建立网络监控系统, 切实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 强化安全屏障, 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害信息的侵入, 避免不良网站和不健康的信息对大学生的侵害。

参考文献

[1]周旭.1700万在校大学生95%是网民[EB/OL].中国网, ht t p://www.chi na.com.cn, 2008-4-29.

[2][4]赵纪宁, 胡启镔, 王德宠.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视角[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网络环境下的廉政教育研究 第10篇

一、廉政教育的概述

腐败是困扰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是全世界政党面临的最大挑战。腐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 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结构, 人们对腐败的界定各不相同。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萨缪尔·P.亨廷顿认为, “腐败是指国家官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违反公认准则的行为。”[1]有学者指出, “腐败就是委托权力被用来谋取私利的过程和行为。”[2]有学者指出, “腐败是指由党或国家机构的一级组织, 党政机关工作人员, 包括国家机构任命的其他人员、利用权力为个人或小集团而实施的违背党纪政纪、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3]还有学者从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统治阶层和公职人员不同的腐败主体对腐败作出了诠释。从以上的界定可以看出, 腐败其实是公权力的滥用, 即权力持有者为谋取个人私利或目的, 通过不正当手段侵蚀公共利益的现象。腐败是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 因此, 对腐败的认识以及反腐败模式和方法的探究必须要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 准确把握, 应对时代的新挑战。腐败的存在和蔓延, 严重损毁了政党形象, 导致公众对政党执政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质疑, 从而严重影响政党的核心竞争力, 甚至影响到党国的存亡。以侵吞社会财富为目的腐败, 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健康秩序, 造成贫富悬殊, 危及着现代化的进程。腐败以不正当手段实现个人目的, 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造成社会行为失范、道德沦丧。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说, “腐败问题愈演愈烈, 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

“腐败的产生既是一种经济现象、政治的现象, 更是一种文化现象。”[4]铲除腐败需要探究其思想根源, 从社会学文化论的视角寻找滋生腐败的思想认识、价值信仰、伦理道德等根源, 为塑造良好的社会廉政意识奠定基础。从传统文化来看, 中国历史上残余的“官本位”思想、“人治”思想等封建思想,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机制, 维系着旧社会的集权、专制、等级秩序, 腐蚀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多元价值观来看, 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 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不断被现实所消减, 造成信仰迷失, 理想信念动摇, 价值取向扭曲。从个人来看, 道德作为靠内心信念和自省的力量调节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从根本上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如果缺失坚定的内心信念和理性自觉, 廉政教育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因此, 加强廉政建设必须要重视教育的基础作用, 将价值教育作为廉政建设的核心, 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廉政建设的精髓, 将自律意识的培育作为廉政建设的目标, 用思想武装头脑, 用文化构筑环境, 构建反腐倡廉的坚强基石。

廉政教育是指在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营造良好的廉洁社会氛围, 提高行政者廉洁自律意识, 并指导其廉洁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过程。廉政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基础, 在廉政体系建设中具有根本性作用。廉政教育具有文化引领功能, 腐败根植于社会环境中, 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又助推并腐蚀社会环境, 根治腐败还必须从社会环境出发, 廉政教育作为一种以廉洁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 将向社会传递健康文化正能量, 引领全社会理性认识和制止腐败, 形成以民主和法治为核心的公民意识。廉政教育具有价值导向功能, 以廉洁价值为核心, 引导和教育领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名, 崇尚廉洁, 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坚守道德底线。廉政教育具有激励警示的功能, 通过政治道德规范和评价激励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通过示范、批评、劝阻、说服、制止、处罚等手段有效防止腐败思想的滋生。因此, 加强党的廉政教育, 有助于科学认识教育在廉政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揭示廉政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创新教育理念和内容, 推动廉政教育的科学化进程。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廉政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工具, 具有信息传递更快、参与主体更广、舆论影响更大等特征, 多元价值在网络中相互碰撞, 带来传统廉洁教育环境变化、社会价值信仰迷失、党员干部道德伦理失范等现状, 造成传统教育理念、内容和手段滞后于社会发展现实, 网络负面信息的广泛传播, 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 网络舆论监督的兴起, 对廉政教育提出重大挑战。腐败根植于社会环境中, 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又助推并腐蚀社会环境。因此, 强化以崇廉意识和廉洁价值为主要内容的廉政教育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将以崇尚廉洁的价值取向融入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社会风尚, 从整体上形成社会廉政的价值体系, 成为引领社会高尚精神追求的基石。

(一) 加强廉政教育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部署“坚定不移反对腐败, 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 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 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党中央对反腐败的鲜明立场和坚决态度, 告诫全党必须将反腐败工作作为危及党国利益的重大政治问题, 深入推进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十八大后, 民调显示反腐败问题成为排在第二位的民众最关心的问题, 说明反腐倡廉建设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之一, 因此, 提高纪检监察机关的反腐败能力, 必须充分认识和分析网络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并有效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消除负面影响, 维护党在领导国家事务中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 加强廉政教育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党的十八大报告还告诫全党, 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需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 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 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 廉政教育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致性, 教育的成效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命运。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廉政教育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警示防范作用, 培育廉洁的社会公民意识, 形成党员干部公正、廉洁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引领党员干部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模范践行者。

(三) 深入推进廉政教育是应对网络环境中多元价值冲突, 形成廉洁的社会文化的重要举措

20世纪以来, 网络的迅猛发展, 已促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也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产生重大影响。传播的全球性、交互性和分散性, 使得虚拟空间出现多种价值观并存、多种社会思潮涌动、多种文化观念相互碰撞。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但层出不穷的腐败事件的暴露, 也暴露出日益出现的信仰迷失、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取向扭曲、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严峻等社会现象。以及敌对势力对中国价值观念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均对廉洁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形成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 随着资讯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 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冲突和较量更加激烈, 在信息技术下, 如何占领文化阵地, 实现主流价值观的有效传递和主流舆论的良性引导,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 深入开展廉政教育是提高党员干部防腐拒变的能力, 永葆党的纯洁性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 从“天价烟”局长周久耕到“表哥”杨达才, 从“房叔”蔡彬到“不雅照流传”的雷政富, 反腐斗争掀起了新时期“网络反腐”风暴。信息时代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网络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作用, 要求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提高党员干部防腐拒变的能力, 永葆党的纯洁性。随着网络反腐的不断兴起, 在传统的反腐体制机制中, 作为腐败直接对立物和反腐败主力军的群众的反腐期望值持续上升, 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重要挑战。为了维护党的纯洁性, 提高党员干部防腐拒变的能力, 必须高度认识中国腐败的严峻形势, 坚定反腐斗争的信念, 将反腐倡廉的机制创新与廉政教育的文化引领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 法制的保障作用, 监督的核心作用, 凝聚民心, 整合资源, 推动成熟理性的公民社会的形成。

三、完善网络环境下廉政教育的路径选择

加强廉政教育是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现实需要, 是党的廉政建设一贯坚持的重要原则。网络视阈下的廉政教育研究, 需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不断针对情况、新问题, 加强教育方法和机制创新, 从宏观、中观、微观等视角出发, 实现网络环境下廉政教育的路径设计与选择。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营造廉洁的社会氛围, 不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 强化廉洁自律意识, 筑起防腐拒变的牢固基石。

(一)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坏、违背意愿或符合意愿的观念。”[5]价值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社会文化环境, 教育功能的实现是通过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于人们的思想, 并指导其行为。如今, 作为新兴的媒体工具, 网络具有参与主体更广、信息传递更快、舆论压力更大等优势, 网络文化的建设发展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是否能够占领网络阵地, 引领网络文化方向成为重要的历史课题。因此, 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廉政教育, 必须充分认识网络环境下的腐败发展现状和问题, 发挥网络的受众广, 传播迅速等特点, 增强廉政教育的实效。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 网络舆论监督成为有效治理腐败的新兴监督形式, 通过网络曝光的热点事件, 经检察部门快速查处, 网络社会舆论呈现出巨大的威力, 在党的反腐败斗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使网络反腐成为反腐倡廉的常态。但由于网络社会特有的虚拟化、符号化, 形成了网络空间中人们交往方式的隐蔽性和匿名性, 个人自律意识下降导致责任感缺失, 网络中的诬告、诽谤、偏激言论等引发网络暴力, 造成严重的社会道德失范, 破坏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 中国的廉政教育需要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强化信息化建设投入,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传播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现代先进文化中的民主思想, 培育以民主为核心的公民权利意识, 营造以廉洁价值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环境, 通过廉洁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形成崇尚廉洁的核心价值取向。

(二) 加强网络廉政监督和惩处机制的创新, 通过制度和法律强化他律评价

制度是外在规范, 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在廉政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是廉政建设的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网络环境下, 加强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需要创新网络廉政监督机制、激励机制、惩处机制, 通过制度和法律育强化他律评价, 实现惩处和预防腐败的目的。

随着网络问政的兴起, 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群众参与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加强网络廉政监督机制建设, 需以尊重民意、提高执政能力为目标, 完善网络举报制度、疏通网络举报渠道, 创新社会管理的方法, 接受人民的舆论监督, 有效地推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网络监督成为人民群众参与反腐斗争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网民的知情举报, 互联网的强大舆论力量, 大大提高了反腐败的办案效率。腐败事件一旦在互联网上曝光, 将迅速汇聚强大的受众面, 网民对于被曝光事件的高度关注促使相关部门积极快速反应, 将调查和处理的事实真相公之于众, 引导舆论动向, 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完善腐败惩处机制, 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加强网络反腐的法制建设, 通过腐败治理、反面事例的警示、廉政绩效考核等他律评价手段, 对领导干部开展制度和法律教育, 规范权利主体的政治行为, 有效遏制腐败的产生。

(三) 发挥道德教育的内化功能, 提高行政者的廉洁自律意识

道德自律, 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为了实现自身的自由而自觉地内化并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所形成的自我立法。任何的外在的社会性他律形式, 只有通过道德个体的自律, 才能最终内化在人们的心中, 成为个体的自觉自主的行动。因此, 廉政教育最关键的是实现道德教育的内化功能, 提高行政者的廉洁自律意识。道德内化是指行为人将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变成内心深处的理性自觉, 形成自我的道德认知、理想信念, 并以此指导行为活动的过程。个人的理想信念一旦确立, 就很难改变, 因此, 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廉政教育的关键。网络环境下的廉政教育需要利用网络新闻、网络核心教育课程、网络论坛、政务微博等手段, 搭建廉政教育的信息平台, 使廉政文化通过网络渗透到各个领域, 通过思想信念教育、社会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方式, 将廉洁价值观深入领导干部头脑, 使领导干部自觉接受影响和熏陶, 养成廉洁自律意识, 塑造坦诚、开明、务实、亲民的新时期党员干部形象, 从而规范、约束其从政行为, 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因此, 新时期党的廉政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改革传统教育中缺乏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整合和统领, 廉洁教育流于形式等现状,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 培育廉洁的社会公民意识, 提升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能力, 建设一条适应中国现实需要, 具有自身特色的廉政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美]萨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 刘为, 等, 译.沈宗美, 校.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8:45.

[2]任建明, 杜治洲.腐败与反腐败:理论、模型和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20.

[3]李雪勤.中国拒绝腐败[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1997:68.

[4]赵秀月.推进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0:49.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探析 第11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传播;安全问题;政策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各种便捷,也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安全问题。网络环境下,高中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获取自我知识的需求,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娱乐放松。但网络上的垃圾信息防不胜防,高中生在进行网络应用的同时,其伦理道德方面也接受着严峻的考验,高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较重的成长阶段,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十分不利于高中生伦理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提高。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注重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和义务。

一、信息伦理道德的认识

1.网络信息伦理道德的内涵

传统的伦理道德通过舆论、信念、价值等各方面来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行为关系,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是在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是人们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下进行的新的伦理道德的宣传与教育。

2.网络信息伦理的发展现状

信息道德是在信息领域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它是信息化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安全问题也相继出现,各种信息垃圾冲击着人们的伦理道德底线,影响着青少年尤其是高中生的健康发展和伦理道德的正确认识和形成。

二、网络信息伦理道德存在的问题

1.不良信息的不断出现

网络在带给人们便利的情况下,也产生了各种影响道德伦理健康发展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信息污染方面。包括信息垃圾、信息病毒和虚假信息等主要具体内容,严重影响了伦理道德教育的发展与完善。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正确形成。比如,据有关数据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

2.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

网络安全问题没有进行及时的防范与教育,信息发布者和使用者缺乏良好的伦理道德修养素质,网络信息中的道德规范没有必要的约束力,主要是依靠信息发布者和使用者自身的自律意识来正确发布或获取网络信息。比如,IDC对网站备案管理存在较大困难,IDC是互联网信息资料的集散地,IDC运营商目前普遍缺乏有效的监控违法信息和垃圾信息的技术措施,只能任由这些信息在网上传播。

三、网络环境下开展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1.政策规定与道德约束的双重管理

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对于发布的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检查责任,保证自我的信息传播行为不仅符合法律的相关规定,还应该符合伦理道德的约束,进而保障网络环境下伦理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来维护网络的安全发展问题,制止和约束信息发布者的不良行为,加强监督力度,保障信息的安全发布。比如,制定《网络安全守则》,并普及高中学校教育内容中,成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2.网络宣传与道德培养的共同加强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约束标准,因此,在加强网络安全方面法律规范的同时,还应该更加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作用,两者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大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加强网络信息使用者道德伦理素质的培养,促进自我约束力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注重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和网络法制化问题的教育,促进人们在网络环境下形成守法、守德的良好品质。比如,学校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宣传与培养工作,定期开展网络信息正确使用的宣传教育活动,为高中生正确使用网络信息奠定一个良好的伦理修养基础。

信息倫理道德是调整网络活动中人们的信息管理和应用行为的规范的总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不是由国家强行规定才能形成和发展的,它必须以伦理道德为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维系。加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有利于高中生道德伦理素质的培养,也有利于形成安全的网络环境,促进网络应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思莲,白华山.基于网络环境的道德教育研究[A].Proceedings of 2012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le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TEIN 2012)[C],2012.

[2]刘隽.论当代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伦理教育[J].情报探索,2011(12).

[3]李俭.网络环境下信息伦理道德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前沿,2009(7).

网络环境下的农村教育 第12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此学会描写所见到的事物,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基础,也是一个重点。然而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单单依靠纸质范文加板书的作文指导课,学生笔下写出的事物形象都比较简单,语言枯燥乏味,事物的特点不够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写作之前对所写的事物观察得不够到位细致,写作兴趣不高,写作时缺乏细节描写。另一个原因则是“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知识面广,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和一支粉笔的教师吸引不了学生的眼光。”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着重提出要“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的形式,激发写作的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由此可见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被重视。据此,笔者构建了理论假设:如果将网络视频融合于作文课堂教学中,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动物的观察程度,有利于指导学生写好细节,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

二、微教育实验的概念界定

“教育实验”,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影响改变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教育实验是可以“微”的,通过具体案例可分析出微教育实验具有问题微、理论依据微、变量简单、周期短、被试少、实验技术要求低、结论微等特点,这就是所谓的“微教育实验”。

三、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借助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开展作文教学的微教育实验。此次微教育实验的自变量为作文指导课上的不同教学方式,因变量为两个班学生当次习作成绩。

(一)被试的选择

本实验的被试选自笔者所在学校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共64人。因为研究对象是处于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年级的两个班,所以学生的年龄和心理认知水平相当。其中,笔者将四(1)班定为实验班,四(2)班则为对比班,实验班与对比班的基本情况如表1。

(二)实验步骤

1. 前测:

为了考察实验对象的初始作文能力,以确定实验班与对比班是否起始状态一致。笔者在实验班与对比班以同个作文题目进行了写作能力的测试,测试作文题目为《我喜欢的卡通人物》。测试完毕后,根据四年级学生作文的评分标准,重点关注学生作文中所描写的事物形象是否突出,细节描写是否到位,笔者将学生的习作根据所得成绩分为五类。经过统计发现:实验班与对比班在命题作文《我喜欢的卡通人物》作文能力测试中,两个班学生的作文总体水平基本相近(如表2)。

2. 采用两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作文指导

《我最喜欢的动物》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四的作文题目,这次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地写出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小动物对于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特别是小猫、小狗、小鸡这些家中常养的动物。但因为太常见了,学生反而对这些小动物熟视无睹,没细心观察过,忽视了这些丰富的写作素材,因此在指导这篇作文时还要重点指导学生的观察技巧和方法。因为这个作文和《我喜欢的卡通人物》同属于状物的作文,因此笔者选取这个题目对两个班级进行教学实验,来验证不同的作文教学指导方式的成绩差别。

具体实验过程:实验班采用“利用网络视频进行作文指导”的教学方法,而对比班则采用常规的“利用范文进行作文指导”的教学方法。每个班的实验课时均为2课时。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第二课时进行当堂写作。为了减少研究的自变量,研究者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设计,除了范文指导和网络视频指导环节的差别,其他的教学环节基本保持一致。下面是对比班和实验班《我最喜欢的动物》习作指导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分别如表3、表4所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束,通过批改统计两个班学生作文的得分情况发现:实验班学生的作文中对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的描写比对比班学生的描写更为细腻生动。另外实验班的作文中达到一类文和二类文的学生总人数,明显多于对比班。实验结果:在《我最喜欢的动物》习作中实验班学生的作文成绩总体高于对比班(如表5所示)。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学生在生活中都能接触到不少小动物,因此这个作文题目应该是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也应该是比较有话可说的。可是由于“小学生还处于智力发展较低的阶段,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弱,爱好易受环境影响,观察事物比较随意粗略,缺乏认真观察和精细品味的习惯。”因此,一到写作时就无话可说,写不详,描不细。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这两节实验课中都将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观察、学会聚焦细节的指导上。在对比班中运用范文进行写作指导,可以直接让学生明白本次作文所要写的内容和谋篇布局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好词好句。但“如果在课堂上机械重复文字,学生也许会产生倦怠的感觉。”所以,在利用范文进行写作指导的课堂中,对比班学生在反复的例文阅读中,陷入了机械性的学习,学习兴趣提不起来,表达欲望也不强。因此,学生作文中的动物形象比较单薄,细节描写不够细致。分析图1,发现利用范文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比较《我喜欢的卡通人物》作文成绩,对比班一类文人数增加了1人,二类文人数增加了3人,三类文人数减少了3人,但四类文水平的学生人数仍有1人,学生作文成绩提高幅度不大(如图1所示)。

而笔者在实验班利用网络视频进行作文指导,则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因为相对于利用范文进行写作指导的被动式学习,“多媒体鲜活的可感性和丰富的表现力,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字的未知世界,以神秘和神奇激发他们继续阅读、研究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验班《我最喜欢的动物》作文指导课中,笔者选用了2个关于小猫的影像视频进行播放,并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着重指导学生有顺序、有目的地观察视频中小猫的外形特征,捕捉小猫的神态、表情、动作等细节。网络视频的播放,帮助学生还原了小猫的生活场景,重拾了学生在以往观察中丢失的细节。让学生明白只有在写作前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才能把动物的形象写完整、写生动,才不会遇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困境。比较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两次作文发现:学生作文中的动物外形描写更突出了,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运用细节描写,也学会了如何将细节刻画得更细腻生动,从而使自己笔下的小动物更具特点、神态各异,有了跃然纸上的感觉。从实验成绩而言,比较前次测试,实验班学生一类文人数增加了6人,二类文人数增加了4人,三类文人数减少了8人,四类文和五类文的人数则已减少为零,学生本次作文成绩进步明显(如图2所示)。

五、结论与启示

经过此次微教育实验证明:将网络视频运用于事物描写的作文指导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细节描写能力。因为网络视频作为一个网络教学资源,它能把图像、声音、文字等教学资源高度融合,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这也是网络资源区别于纸质资料等其它传统课堂资源的优点。因此,将网络资源合理运用到作文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作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作文成绩。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曾说过:“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9]“各个学科(不管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的学科)其教学的深化改革都离不开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环境的支持。”[9]因此,利用网络环境进行作文教学对语文学科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3]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7][8]王娟.信息技术让小学语文课堂大放光彩[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6,(2):53.

[4]教育实验.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37181.htm

[5]许应华.试论微教育实验[J].课程.教材.教法,2015,(08):25-31.

[6]林秀梅.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6,(01).

上一篇:系统检查下一篇:人–动物细胞融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