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景物描写

2024-07-10

怎样进行景物描写(精选3篇)

怎样进行景物描写 第1篇

一种顺序:

景物描写, 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然而, 我们在作文中所写的景物, 常常是一幅画面、一种氛围。画面中的景物是极少以单独的个体出现, 它往往由多个事物构成, 是一种整体的视觉效果。比如说《青松图》, 虽然名为《青松图》, 但画面绝对不会以一张白纸、一棵松树的形式出现高山、流水、白云、苍鹰都有可能出现于画面中作为这株青松的背景。当画面中的景物以群体形象出现时, 写作顺序就成了写作的第一要素。在平时的写作中, 同学们可以先从片段作文入手, 在一两百字的片段作文中, 有意识地注意写作顺序。常见的写作顺序有:由近及远 (由远及近)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从左到右 (从右到左) 、从整体到局部 (从局部到整体) 等等。因为是一两百字的片段作文, 所以建议只采用一种顺序。以朱自清散文《春》中“春花图”部分为例:

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花丛里, 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

赏析:文段主要的写作对象是“花”。但春天百花盛开, 可写的花不在少数。所以作者有了这样的安排:桃花、杏花、梨花都开在树上, 观察视角为仰视;野花开在路边, 观察视角为俯视——写作顺序采用的是自上而下。

再来看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的片段描写: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点,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那些小山太秀气!

赏析:“山上的矮松”——“山尖”——“山坡上”——“山腰上”以这几个表示方位的词判断出, 写作顺序采用的是自上而下。

两种感官:

学生要写好景物, 少不了“观察”, 但同学们常常将这种“观察”仅仅局限于用眼睛看。常常读到学生的“春游游记”中, 除了“我看到了……”还是“我看到了……”。一下子就将所写的景物局限于视觉范围以内, 因而显得单调而乏味。我这里所说的“观察”含义要更加宽泛, 除了视觉还应该调动其他的多种感觉器官去全方位地接触画面, 才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还是说片段作文, 因为篇幅有限, 建议学生至少从两种感官写起。也就是从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中, 只需要选择两种角度来写。

以朱自清散文《春》中“春风图”部分为例: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混着青草味儿, 还有各种花的香,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高兴起来了, 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唱出宛转的曲子, 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赏析:“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对风的感觉首先来自于触觉。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混着青草味儿, 还有各种花的香,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对气味的描写是嗅觉。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高兴起来了, 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唱出宛转的曲子, 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视觉、听觉。

三处修辞:

散文又称为“美文”, 其中“美”的感受主要来自于语言运用的优美。所以, 对于写景的要求, 不仅仅是简单的再现画面, 还要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修辞手法的运用便至关重要。修辞手法, 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 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打个比方, 运用修辞就是“给语言穿上了一件华美的外衣。”一篇片段描写中, 若能恰当地融入三处修辞手法, 必能为语言增色不少。

以朱自清散文《春》中“春雨图”部分为例:

雨是最寻常的, 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 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 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 上灯了, 一点点黄晕的光, 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 小路上, 石桥边, 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 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 稀稀疏疏的, 在雨里静默着。

赏析:“看, 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比喻、排比的手法, 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雨的形态。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 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夸张的手法, 将春雨滋润万物的特点写得形象生动。

“他们的草屋, 稀稀疏疏的, 在雨里静默着。”——拟人的手法, 烘托出春雨中宁静祥和的氛围。

再来看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的片段描写:

那水呢, 不但不结冰, 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 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 水藻越绿, 就凭这些绿的精神, 水也不忍得冰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 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空中, 半空中, 天上, 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 那么蓝汪汪的,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 包着红屋顶, 黄草山, 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赏析:“天儿越晴, 水藻越绿, 就凭这些绿的精神, 水也不忍得冰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拟人的手法, 将水和垂柳人格化, 连他们都被水藻绿的精神所打动了。

“空中, 半空中, 天上, 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 那么蓝汪汪的,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比喻的手法,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整个世界一片空灵的情态。

“这块水晶里, 包着红屋顶, 黄草山, 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比喻的手法, 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红屋顶、黄草山的形态。

《如何进行景物描写》教学设计 第2篇

贵州省平塘县摆茹中学陆恩碧

学情分析:农村学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作文基础较差,知识积淀不够,语感不强,书面表达欠缺,作文平铺直叙。七年级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是写景的经典美文,本单元的写作活动为“走进四季,我心中的美景”,据此我决定从景物描写入手布置一次作文:家乡的秋天。我知道,初学写景作文,学生会觉得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或是心中有景却无法表达。农村学生少有机会游览名山大川,但却置身于绿色的自然环境中,山水树木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了。如果指导得法,一定会比平时有所超越。设计说明:《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新意的表达。”本课题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感观,让他们耳听、手动、心想。结合季节环境,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汲取相关的语文知识和艺术营养,学会借鉴、模仿、创新,学以至用。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景物,表达感情。以读促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感受,一定能触发他们的灵感和激情。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写景的方法,能运用多种感观和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2、通过写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趣。教学重难点:抓住景物特征和多种修辞方法写景。课前准备:观察校园秋景和家乡秋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氛围,体会古人对不同景物的描绘,学习和积累古诗写景的名句)

1、多媒体出示下列几句古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

提问:以上几句古诗各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导入:在作家眼里,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热情,秋有秋的魅力,冬有冬的神奇。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四时美景,挥笔写下了精美的篇章,他们的创意、笔法都值得我们玩味揣摩、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

3、出示课题:如何进行景物描写

二、学生互动(检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激活课堂,提高赏析能力)

1、多媒体出示下列语段描写,要求学生从修辞、语言方面进行品评。

深秋到了,今天早晨我走进空旷的校园,一阵冷风吹来,让人感到一阵凉意。秋天的校园别有一番风彩。绿化带的树依旧那么翠绿迷人,它们随风摇动,好象在向你招手,欢迎你的到来。一些不知名的花儿竞相开放,招来了蝴蝶在那儿翩翩起舞。跑道上的一些树开始飘飘落叶„„

2、检查几天前布置的任务:以组为单位观察校园秋景,并将其用文字描述出来,小组共同协商,将其修改到最好。

3、每组选一名代表朗读自己的作品。

4、交叉评价:他们描写了哪些景物?怎样描写的?用词恰当吗?

三、合作探究(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学习描写方法)

1、学生朗读品味《春》中描写春风春雨的段落

讨论:作者抓住春风春雨的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描写景物的?

学生交流发言后教师总结:①调动多种感观(视觉、触觉、嗅觉、听觉)。②动用多种修辞手法。

2、什么是描写?(多媒体出示)

它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3、景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多媒体出示)①抓住景物的特征(形状、颜色、声音、气味)②要观察细致,用词准确,运用多种修辞方法。③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用心感受,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

补充:有些同学观察细致了,但找不到语言来描述。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阅读、多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丰富词汇,炼词炼句。

四、美文欣赏:《家乡的秋天》(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赏析和描写)

本文抓住了家乡秋天的哪些景物来写的?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品味练笔:(能力迁移)

1、多媒体出示几幅秋景的画面,学生认真观察,试选取其中自己的一幅进行描写。写好后进行交流。

2、品味下列写景的句子。

看到:所有结满籽粒和果实的植物都谦逊地向大地低头,因为是大地养育了它们。听到:晴朗的天空中传来阵阵大雁的叫声,它们是在商量南飞的路线吧!闻到:累累果实飘散缕缕清香,醉倒了如蝴蝶般飘落的黄叶。

触到: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它是最纯净的,凉爽地轻轻掠过了脸颊。

六、总结,布置作文(学以至用)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写景,那么请同学们回去后认真观察自己家乡的秋天,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触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用心灵去感悟,写出家乡最美的风景。

板书设计:景物描写方法按一定的顺序,适当引用诗句 抓住景物特征(形、色、味)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方法 调动各种感观 融情于景

反思:通过这堂作文课,一些平时作文较差的学生也有内容可写,而且还有条理。平时写作好的学生还真写得不错。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需要教师精心投入,耐心引导。教师要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兴趣,作文题材要贴近他们的生活,他们才会写出有真情的文章。但是我们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思维还是很单一,未能产生更好的联想和想象。很多学生语言缺乏精炼和生动,今后在阅读上还要加强。

怎样进行景物描写 第3篇

写景作文指导:小学生怎样描写景物?

1、观察:写什么。

在写景物之前最关键的一点是对景物进行细致的观察,离开了观察凭空而作,是写不好景物的。观察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按顺序观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一定要有顺序,这样写作时条理才能清楚;第二,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观察,仔细分析,捕捉并发现景物的特征,比如:形态、颜色、变化等;第三,要边观察边想象,把自己观察时的真实感受体现出来;第四,要边观察边记录,把观察到的简单地记录下来,以备写作时参考

2、构思:怎么写。

观察到的景物不一定都要写下来,要有重点地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那处景物来写;写作写时一定要注意写清自己是按什么顺序写。在小学阶段写景的文章一般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游览顺序,移步换景等。比如小学教材中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按照游览顺序“路上——外洞——空隙——内洞——出洞”写的;《四月的天山》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进入天山——在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来写的。

3、表达:写具体。

知道了写什么,怎么写,这只是解决了写景文章的大概框架,具体怎样写具体,让景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才是写景文章的重点。那么,到底怎样写具体呢?概括起来就是“突出景物特点”。如何突出景物特点?表达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运用大量的修辞方法,比如《桂林山水》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写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尤其写漓江水“绿”时,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把“漓江水的绿”比喻成“无暇的翡翠”,突出了漓江水绿的程度,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漓江水真绿,达到了表达的效果。

4、悟情:表达真情实感。

上一篇:商贸企业内部控制下一篇:柑橘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