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辩论中教师的调控

2024-06-27

课堂辩论中教师的调控(精选10篇)

课堂辩论中教师的调控 第1篇

一、校园网络教学的特点

校园网络就是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不仅让学生看到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 而且把分散独立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施互联起来, 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以至异地通讯。把校园网络引进课堂教学是一项新技术, 它为解决课堂教学中靠传统教学手段难于解决的某些问题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校园网络教学中教师调控的主要方式

校园网络的功能有很多, 教师调控的方式也随之产生。但不管是何种方式, 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的目的是基本相同的, 主要方式有:广播调控、屏幕监视、遥控辅导、辅导答疑、语言对话、监控管理等。

1. 广播调控

广播教学就是通过网络系统, 使视频、音频、语音等多媒体信息实时传递给全体、群组、个体学生。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把自己机器的教学内容同步地播放给全体学生或部分学生观看。

2. 屏幕监视及转播

屏幕监视就是在教师的计算机屏幕上监看学生的操作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信息转播, 便于将某个学生或某些学生机上的信息同步地播放到其他学生机上或教师机上, 便于教师举例或让学生观摩。这项功能能极大地方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演示, 让每位学生分享教师的教学内容;针对教学中的难点或典型问题, 可以通过演示学生操作的练习进行解答示范, 既节省时间, 又提高效率。

3. 遥控辅导

遥控辅导主要是使教师远程监视、遥控学生机, 观察学生的操作, 并可以与学生进行同步互动的操作, 从而实施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答疑, 体现了个别化教学。利用网络, 教师还可以联通几位学生的机器, 让他们形成小组, 结成“联盟”, 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也可由优生给差生辅导, 体现了分组教学。

4. 电子举手

当学生有困难或需要帮助时, 网络提供了电子举手功能, 学生可以通过控制器向教师或同学发出求助信号。当教师提出问题需要解答时, 学生也可通过电子举手进行提问或回答。

5. 监控管理

教师可以通过控制机看到教室里任一学生机的当前操作, 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也可以通过控制机, 远程遥控学生机, 把某些指定的内容传输给学生机, 可中止学生机的某些内容的操作, 锁定学生机等。通过这种监控可以有效地使教学过程纳入教师的控制中。

6. 语音对话

通过麦克风和耳机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对讲, 讲话的内容可以让全班同学听到, 也可以让部分学生听到, 也可以保密。分组讨论时, 同组人员的对话不会影响其他组成员。

7. 文件传输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文件传输问题, 有时是教师将文件传输给学生或学生将文件传输给教师, 这是保证教师将所需素材及时传输给学生或收集学生的上机操作内容的双向传输功能。

三、教师在校园网络教学中如何调控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区别于其他媒体技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人机交互性, 能够实现信息的反馈交流。这种技术的运用能够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沟通与交流,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在网络教学的环境中,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广播功能完成班级集体授课, 也可以通过点对点的操作与学生交流,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内容, 并且实施有针对性的辅导, 这种师生间的交互作用既有助于构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也便于收集反馈信息。

课堂教学一般可分为教师讲课和辅导学生练习两大方面, 教师讲课多是强制性的, 要求学生必须听讲, 不能进行其他操作, 这种教学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环境的一对多广播操作来实现。教师讲课前, 首先发一道命令, 封锁所有学生的键盘, 强制性地中断学生操作, 然后教师通过网络软件将自己屏幕上的信息实时地传递到各个学生机, 这样学生机屏幕上的显示内容就与教师机同步, 如果随着教师的操作, 屏幕上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那么变化了的内容也会同时显示在学生机上。使用这种实时传递屏幕的方法, 可同时满足实时性和强制性的要求。很方便教师讲课。

教师辅导学生则是一对一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向教师提出问题, 而且要求教师能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学习内容, 并且能够及时提供指导意见, 这种一对一的过程在网络中可通过点对点的操作来实现。即在教师机屏幕上显示教室平面图, 教师通过移动光标在平面图上选择任何一台学生机进行查看和辅导。进行辅导操作时, 不仅要求学生机屏幕上的内容能在教师机上显示, 而且要求教师机能实时地将指导信息传递给学生, 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机屏幕上的内容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即遥控辅导。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调控比传统课堂教学更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会促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深刻变化, 教师们会感到自己更多的是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 而不是说教者,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模式。

由于校园网络具有交互性的特点, 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能够更主动地进行学习, 发起和参加讨论。教师在校园网络教学过程中进行调控, 不仅要求学生自己操纵计算机键盘。更重要的是, 还要输入自己的想法, 分享别人的也要别人分享自己的体会。主动参与本身就是对学习效果的加强, 至少需要理清自己的思路, 将自己的认识写出来与别人交流, 这就需要开动脑筋。对别人的认识加以评论更需要本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为主动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

四、校园网络教学中教师调控的意义

在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的作用都发生了变化。教师一方面建立学习目标, 设计和促进学习进程;另一方面其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资源, 也是一个学习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虽然都是在一个教室里, 但彼此交流很少。在网络教学中, 教师通过调控, 经常以小组或全班的形式活动。不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交流, 在学生之间也互相交流, 而且这种交流更加直接和经常。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基本上是单独进行学习的。而在网络教学中, 学习是在教师的调控下彼此合作完成的。计算机网络为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教师调控为协作学习提供保证。

由于可以做到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因而, 多媒体校园网络在反馈信息调控和学习交流方面, 较其他电教手段更具有明显的优势。教师通过校园网络的轮流监控, 可以实时地与学生建立反馈联系, 通过检查上机操作过程来了解学生当时的思维活动, 据此来完成教学过程。

目前, 校园网络的发展还很不完善, 还缺少大量丰富的网络型辅助教学软件的支持, 所以教师的调控方式和作用也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相信随着实践的深入和认识的不断提高, 教师调控作用的意义也将更加深远。

五、结束语

网络教学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表面上, 学生在网络条件下的学习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电脑及网络环境, 它使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 而教师的主导地位似乎被削弱了。然而, 当笔者亲身尝试和听取别的教师网络教学后的体会, 却真切地感受到, 网络教学手段不管如何先进, 它仍然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只不过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 但每一个环节若要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创造性的“调控”。因此, 教师在整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是削弱了, 反而更重要了, 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调控作用不容有丝毫的忽视。正如北师大何克抗教授所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 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然体现得越充分。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普及, 多媒体网络教学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网络和学生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活动。网络教学相对来说, 具有松散性、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等特点。因此, 教师的调控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教学中, 学生是获得知识主体, 但并不是说教师只要把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教学任务呈现给学生, 就可以听之任之了。相反, 教师更应该加强指导, 加大课堂调控的力度, 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 注意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在这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地是通过引导、调控的方式发挥出来的。

关键词:网络教学,教师,调控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Z].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实部分讲义, 2005, 6

浅谈小学音乐教师课堂调控的艺术 第2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师;课堂调控;艺术

随着素质教育在当代的不断推进,作为美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也在改革与发展中呈现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音乐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因为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音乐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实际上要比其他课程教师的作用更大一些,音乐教师不仅是课程的讲解者和传授者,而且也是课堂的引领者和调控者。教师要用自己对音乐的领悟和了解,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而传递给学生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有效的对课堂进行调控。

一、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口头语言进行调控

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口头语言进行课堂调控,音乐教师在利用口头语言的调控中要真正的做到言之有物和言之有美,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的感染下了解到音乐所传递的美。小学生的年龄小,领悟能力也有限,在利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的时候一定要做到通俗易懂,不要大讲音律和节奏,小学生阶段可能就根本感受不到。在利用口头语言的时候要真正的做到生动、形象和妙趣横生,要吐字清晰,要抑扬顿挫,要错落有致,要让学生在口头语言的先期调控中感受到声音的悦耳。要将口头语言的调控和音乐的基本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也就是教师在进行口头语言的调控时要将音乐的所有内容贯穿在其中,让学生不仅在口头语言上理解到基本的音乐知识,而且最重要的是通过口头语言和音乐内容的结合感受到音乐的立体美、节奏美和韵律美。总之口头语言是音乐课堂调控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在整个课堂中都要善于利用口头语言,而且要注意把口头语言和音乐内容相结合。

二、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调控

音乐本身就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不可能用一种方式教授,因此教室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调控。各种乐器固然不能缺席,但更要利用其它设施,因为乐器已经不能满足音乐多样化的格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也普遍的用在了音乐教育中,多媒体和互联网可以播放各种类型的音乐、演示不同的画面,展现丰富的图片,这也为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最大化的调控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进行音乐课堂的调控,要将乐器的弹唱和多媒体的播放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教师要在其中寻找新的结合点。要通过声音、器乐和肌体融入到学生的内心情感中,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音乐所传递出来的美,当然教师也不能单纯的全部依赖于多媒体和计算机,这些都是一种手段,关键还是教师自身的艺术感染力和穿透力。

三、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形体语言进行调控

音乐是一种演绎的美,歌剧产生千年而不衰、京剧历经沧桑而升华,国内外著名歌星的演唱会成为音乐传播流行的一种模式,这其中就是因为有演绎的功劳。因此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形体语言进行调控,音乐教师在讲解音乐知识和引导学生演唱歌曲时都要利用形体语言进行调控,教师要根据音乐的内容和音乐产生的背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角色,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和谐、融洽的情感气氛中,教师在利用形体语言进行调控时一定要注意和把握自己的情绪,不要讲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学生,那样学生得到的不是音乐中的美,而是一种向他们宣泄的情绪。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一定要微笑怡人,同时教师在利用形体语言进行调控时也要注意和把握学生的情绪,要通过一切有利的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一定要让学生一定如沐春风。教师在利用形体调控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眼神、动作和声音的调控,要通过眼神给予学生莫大的鼓舞,让学生在有声和无声两种调控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要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音乐的声声入耳让学生了解到音乐的内容和教师传递的信息。

四、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方法进行调控

音乐既是一种个人的艺术而且更是一种大众的艺术,音乐教师不但自己要弄懂音乐,而且要通过一切方式传递给学生,这样就真正的发挥了音乐的魅力。教师不但是音乐课程的讲解者和传授者,而且也是音乐课程的引领着领者和调控者,因此教师要想指挥家和导演一样全程的调控整个的音乐课堂,教师要善于提问,当然这种提问不仅仅限于音乐知识,更要进行歌曲的现场个人演唱,要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进音乐课堂中,要触发学生的音乐思维和音乐灵感。教师要善于通过活动方式进行调控,音乐是活动最好的参与方式,要将音乐和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要把音乐内容真正的贯彻在活动中,教师在其中不是主要演员,更多的是导演,要通过自己对课程的节奏的把握和音乐内容的熟知调控学生的活动,而且要让活动不但热闹非凡,而且更能发人深思,要把音乐的这种美用活动的方式展现出来,教师在调控过程中也要身体力行,要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要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发表自己得到意见,同时要对整个的调控情况进行总结。总之教师要利用可以利用的方法进行最大化的调控,从而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五、结语

音乐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僅能够缓解其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轻松和愉悦,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音乐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也是丰富多彩的,小学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的调控艺术,因此音乐教师要利用口头语言进行调控、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调控、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调控。

参考文献:

[1] 李婷婷. 浅谈小学音乐课的创新教学[J]. 音乐天地 2010年11期.

[2] 王春雷. 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年36期 .

课堂辩论中教师的调控 第3篇

关键词:肢体语言,课堂教学,调控功能

在一项针对美国13个州的小学进行教师肢体语言的抽样调查中发现:教师运用丰富、明确的肢体语言进行教学, 让少儿的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能够调节学生情绪和课堂氛围, 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那么, 什么是肢体语言呢?简单说来, 肢体语言就是指通过身体各部分能为人所见的活动来进行表达和交流, 它是教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手势、眼神、动作姿态等。

研究显示,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55%的记忆内容由教师语态和体态引发, 38%的记忆内容由授课内容本身决定, 比如学生的兴趣爱好、熟悉程度;剩下7%的内容则处于混乱或流失中。

笔者综合多年教学经验, 发现教师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主要得益于以下两个调控功能:

(一) 可以激发学习激情, 增强学生信心

老师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当天的授课质量, 从而决定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情况。试想一个呆若木鸡、言语寡淡的老师和一个表情丰富、热情激昂的老师, 哪个更能感染学生?当然是后者!

因为单调枯燥的讲课容易使人疲劳, 使人分散注意力。相反, 如果教师在讲课时适当辅以手势、表情, 就能够带动气氛, 保持课堂的活泼生动。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往往能够通过眼神、举止将自己美好的感情和内心的想法传递给学生, 从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类最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尊重被赏识, 这对孩子来说也不例外。笔者发现在课堂上给表现积极的学生一个赞美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 一次热烈的掌声, 竖起一根大拇指, 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 点点头, 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学生信心倍增, 学习兴趣更浓厚。

过去, 我们为了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严感, 常常板起面孔说教, 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不被接受, 因为这会被贴上不稳重不成熟的标签。素质教育实施后, 我们不禁反思, 其实教师的威严并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之上, 因为这只会让学生感到压抑、紧张, 并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二) 可以有效控制学生课堂行为, 维护课堂秩序

传统的一张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太死板, 难以长久维持学生注意力。在学生注意力出小差, 发生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后, 我们通常也是毫不客气的批评指正。

新时期课改倡导教师角色定位由课堂活动的领导者转变为组织者、管理者,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随意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即使对于最调皮捣蛋的学生, 我们也不能企图依靠铁的纪律和挥动的教鞭来控制其课堂行为。

这时候, 教师肢体语言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如对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 教师可放慢语速、提高声调或暂停讲课, 并用目光震慑的方式来达到暗示效果。在眼神警告不奏效的情况下, 教师再走到学生跟前, 进一步明示, 从而控制学生课堂行为, 确保教学目的的顺利实现。

对于有出小差苗头的学生, 教师时不时投去柔和的目光, 用眼神进行积极暗示, 告诉他老师时刻关注他, 期待他认真听讲, 期待他积极发言, 也能够“稳定军心”, 将其游离的思维拉回课堂中。

肢体语言是教师情绪的外在表现。教师要树立肢体语言意识重视肢体语言的自我修养, 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暗示, 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 调节学生情绪, 控制学生课堂行为,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让·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8.

[2]彼得·卡雷特.体态秘语:肢体语言手册[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7.

课堂辩论中教师的调控 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 课堂教学; 课堂调控; 灵动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39-001

体育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是有效课堂的基本指导思想。而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课堂调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运用课堂调控,构建有效课堂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及与同行的商榷,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灵动课堂的前提——教师角色的调控

1.尊重学生

体育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人人参与,意味着合作性意识的构建,这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的过程。在新课程要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学活动是互动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其前提就是要尊重孩子。这就要求老师要从高高在上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与学生平等交流,构建一种民主的课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信任、接纳老师,才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理解宽容学生,用爱心指导学生

学生在老师眼中毕竟是孩子,是孩子考虑问题就有单纯、幼稚、荒谬的一面,这时做老师的不可取笑、轻视、嘲笑他们,更不可指责,应该专注倾听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发泄情绪,再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只有尊重、理解、宽容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敬佩。

二、构建灵动课堂的关键——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控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若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因而如果体育教师激起学生浓厚的体育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学生也就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在吸引力,向学生描述个性鲜明的体育人物,或用直观手段,向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体育画面,或通过活动的视频把学生带入神奇的体育王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在利用教学图片和语言引导学生进入一定的体育教学情境后,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内在关联,精心设计问题,多角度、多侧面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去解决,深化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构建灵动课堂的保障——课堂教育的技巧

1.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生动有趣、鲜活

要想上好一节有效的体育课,我们教师应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要把教的内容放到现实生活中,与学生生活进行沟通,着力使课堂内容生动有趣,努力在趣味性情景性和生活性上下工夫。生动、有趣鲜活的教学内容,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堂教学的方法要机动、启智、灵活

教学方法是灵动课堂的关键要素。成功的灵动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结合产物。如果说高质量的预设是课堂成功的前提,那么动态生成则是课堂成功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多少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使学生不知不觉中作相应的变动。根据课堂中不断传递出的各种信息,体育教师应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适当的措施,机动、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适当的教学方法处理错综复杂的课堂,使教学过程中真正由“执行预设教案”走向“动态生成学案”。在灵动课堂上,教师不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探究结论;教师要少说,少包揽,少埋怨,给学生多点拨、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使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激情。

3.指导学生的学练方法要富有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

促进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主动积极性、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灵动课堂的根本要素,它要求我们体育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练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练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练程序,通过操作、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获取技能的同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相信、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练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体能提高为核心,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练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等,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的自主学习素质。接受了主动权的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在实践中大胆地想,说,做,教师从容应对,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民主、互动、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了具有创造力的有效生活课堂,这样一来,团结、紧张、和谐、生动就成了体育课堂的鲜明写照。

4.用激励性的评价

鼓励学生思维,现代中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都希望自己的观点、想法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赞同,来自教师的夸奖与鼓励,可以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他们的潜能,满足学生对爱与尊重的需要,一旦满足他们这种需要,便会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原动力,真正投入课堂中。因而,在体育课堂里,教师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学生,用激励性评价来肯定学生。即使面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我们也会学会以鼓励为主,用婉转的方式纠正错误,切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出现师生对立情绪。

如何发挥教师的课堂调控作用 第5篇

所谓巧引导, 是指“循循善诱, 引而不发, 因势利导”。孔子高徒子路问夫子如何事神鬼, 子曰:“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孔子的回答不是从正面回应, 而是用反问把自己的答案暗示给学生。这种教法, 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到问题与答案相关联的中介环节上, 通过学生对过渡链的思考, 自己获得答案。夫子之法, 可谓巧引导的典范。在课堂教学上,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法引而导之。

其一, 创设课堂情景, 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心理学家萨奇曼提倡:教师要选准学生兴奋切入点, 向学生展示问题的情景, 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有强烈的探究欲, 指导学生满怀激情地对问题探究, 从而生成知识, 形成能力。教师在设计课堂情景时, 可以创设缺少隐含因素的问题, 引导学生演绎推理, 让学生自己发现和补充必要条件, 体验逻辑思维的严密性;也可以只描述问题的方向, 让学生独立探究,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还可以采用对比法、讨论法来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分析知识间的异同和关系, 让学生深入思考, 各抒己见。例如:理科中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向等训练, 即为例证。

其二, 创设最佳学习状态, 引导学生知难而上。美·珍妮特·沃斯在《学习的革命》一文中谈到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状态”, 帮助学生“消除各种学习障碍”, 她提倡“在每个学校的班级里都要创造一个轻松的气氛”,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而创设这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正是教师有效地组织引导的结果。作为组织者, 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可以诱导学生大胆的猜测、质疑、批判;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引导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例如:针对一些初中女生心理脆弱, 怕羞、怕错, 不敢争着抢着发言, 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 时不时插入点有趣的笑料, 调解她们的心理压力。当她们回答问题紧张语塞, 可以及时地佐以巧引暗示, 坚定其尝试的信心和勇气, 鼓励她们珍惜“发言、受益”的机遇, 促进她们形成积极自我意识, 主动内化学习要求, 促进学生成功动机的发展。

其三, 创设忆思情节, 引导学生自我调控。教师的课堂引导调控作用还体现在: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组织学生自我调控。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事物发生高度注意时, 就会对这一事物的反应更清楚、更深刻、更持久。只有处于注意状态所接受的信息, 才能刺激大脑兴奋中枢, 被大脑接受并储存。如果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注意力分散, 无论是讲解也好, 讨论也好, 学生都不会高效获得信息, 体验情感, 这时教师引导调控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师可以有意设置教学障碍, 如:限制时间, 明确任务, 规定条件, 组织学生快思、快忆与学习内容相关联的已有知识, 调动学生有意注意, 达到收心凝神的目的;也可以引导学生闭目想课, 掩卷思考:同学回答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我是怎么想的?老师做了哪些点评?这样自问自答、追忆追思, 自我调节, 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锻炼学生的注意力, 又达到了查漏补缺, 温故知新的目的。

再说“精点拨”,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机会, 点评归纳知识点, 点评学生参与行为, 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而点拨之精, 精在时机, 精在深度, 精在方法。

首先, 点拨要抓准时机。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愤, 心求通而未得;表明学生有求知欲。悱, 口欲言而未能;表明学生有发表欲。当学生有求知欲、发表欲时, 教师假以精要点拨, 必能取得好的效果;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冥思苦想不得要领时, 教师若精于指点, 另辟蹊径, 学生必能获得“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奇。这种机会,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捕捉它, 把握它。

其次, 点拨要注意深度。点轻了, 学生坠入雾中;点重了, 有灌输之嫌。教师的点拨, 要精在教学重点上, 要点在解决问题的“撬眼”上, 要拨在倾向性的疑点上。江苏洋思中学“以学定教”, 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们的点拨着眼于学生的学, 服务于学生的学, 教多教少, 点深点浅, 均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校限制教师滔滔不绝、不着边际的讲授, 确保学生自主学习,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创造了学校无差生的奇迹。

第三, 点拨要讲究方法。其一, 有声无声相结合。语音洪亮、语调和谐、准确简练、三言两语的小结, 学生喜听、耐听, 自然是一种美的享受;一个眼神, 一丝笑意, 轻轻招手, 微微点头肯定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二, 纲目分明, 虚实相间的板书, 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思维、构建知识的作用, 而且根据板书复习学过的知识, 能提纲挈领, 把握要点;根据板书归纳概括, 不失为一次分析综合的尝试。久而久之, 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 课堂教学的过程,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组织调控课堂是教师的职责, 教师的引导、点拨对学生的发展极为重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 巧引导、精点拨, 恰到好处, 用之良久, 势必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生成、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调控作用, 巧引导, 精点拨, 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从而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调控,引导,点拨,方法

参考文献

[1]石国兴, 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与培养[M].新华出版社, 2000.

[2]顾瑞荣译, 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 1998.

课堂辩论中教师的调控 第6篇

一、课堂调控的尴尬现状

1.课堂调控流于形式, 缺乏实效

许多语文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往往会要求他们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到上课时, 利用几分钟叫学生站起来读一读就算了。至于这些材料与课文的关联是什么、哪些是可以摒弃的、哪些是帮助理解课文的, 根本无暇顾及。这些资料的搜集整理对于学生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的提高没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的课堂调控缺乏力度。

2.课堂调控以教师为中心, 缺乏人文关怀

3.课堂调控随意, 缺乏目的性

新课标的指导下, 需要教师有大问题意识, 设置一个主线问题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 让他们围绕解决这个目标问题自主探究。但我们的课堂经常出现这样的尴尬:教师设置的问题随意, 没有意义。比如在教学《广玉兰》一课时, 教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找一找写形态的句子。汇报时, 学生每汇报一句, 教师就追问一句:“美不美?”“好看吗?”“你喜欢吗?”学生的回答也就仅仅停留在“美”“好看”“喜欢”上。至于哪里美, 喜欢广玉兰的什么特点, 文字是如何描述的, 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文章增添了哪些色彩等问题教师反而没有去关注, 语文课还有语文味吗?这样的调控下, 学生能走进文本品味语言吗?

二、课堂调控的摸索前行

1.关注学情, 让调控有度

新课标更加关注的是人性化, 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像以前那样以自我为中心去备课。我们关注的除了教案, 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情, 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看问题, 设计流程。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还应该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我们的设计尽量兼顾各层次的学生, 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教师也要注意提升自身的资源捕捉及运用能力, 并使用这些能力在课堂上推动学生的互动, 给学生以思维的启迪。

2.启迪智慧, 让调控有力

一位善于启迪学生智慧的教师, 往往自己就是一个智慧的人。有经验的教师上课并不多讲, 而是抓住学生话语的突破口, 抓住重点, 顺着学生的思路及时推进, 把学生的感悟引向深入。在学生的思维出现“卡壳”时, 教师不急着亮出自己的观点, 而是通过适度的追问, 引领学生去辨别、发现, 并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把问题抛向全体, 在商讨中完成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会调控课堂的教师也经常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旁观者”的境地, 课堂上的评价、对比、归类、推断往往都交还给学生, 调动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体验表达最真实的自己, 而不是让学生在端坐听讲的状态中偶尔获得一两声夸赞。教师的激励往往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保有面对问题的敏感性并引发学生的行动改进。

3.捕捉契机, 让调控有效

教师在课堂上也经常有意识地进行调控, 许多教师会就课题或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让学生围绕问题研读文本。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我们也常常发现, 学生认真研读、认真探讨、在书本上标记出各种记号, 但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空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环节, 依旧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标进行教学, 学生所提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学生的自主探究成了一种摆设。

三、课堂调控的策略探讨

1.围绕目标, 指明调控方向

课堂是鲜活的存在, 总会产生各种各样预设不到的状况, 所以教师的课堂调控具有无法预测性, 这就要求我们熟悉课堂的既定目标, 熟悉学生的学情, 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 应对突发状况。就语文而言, 围绕新课标要求的三个维度目标, 锁定课堂的可确定因素展开预设, 设置符合各水平层次的学生的问题, 贯穿在教师课堂调控的始终。对于一些无法提前预设的问题, 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发展学生主体地位不代表放纵、迁就, 当学生的思路偏离太远时, 我们要通过用学生情感能接受的、灵活的方式, 及时准确地干预, 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

2.静观课堂, 关注调控过程

面对复杂的学情, 教师在尊重的基础上筛选点化, 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拥有这种敏锐的观察力, 教师才能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语文课堂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极具开放性地, 往往能激荡起思维的浪花。比如, 在执教《最后的姿势》一课时, 我设置了一个问题:“读过全文, 你觉得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名学生找到了,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 双手撑在课桌上, 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名学生”这句话中的三个动词, 正体现了谭老师在危急关头恪尽职守、关爱学生的优秀品质。我抓住“拉”“撑”“护”三个动词, 让学生思考:透过这三个词你读懂了什么?当我发现学生的想法在一点点流露的时候, 我就及时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捕捉他们发言中的闪光点加以引导,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想法得到肯定, 他们也有了自己的思考, 关于这个细节的感情体会已经到位了。我又趁热打铁, 让他们关注这个细节描写在推动全文的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让他们学习如何抓住细节描写体现人物性格、品质, 继而引导学生关注下文中的老师、学生、救援人员的语言描写, 体会正、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品质的写法。其实, 让学生找细节的过程, 就是让他们带着问题思考的过程, 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的“深刻印象”都是建立在语文学习实践“听说读写”基础上的, 这一切精彩的生成, 都在教师的课堂调控之下。

课堂辩论中教师的调控 第7篇

情绪,通常是指人们的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是多种思想、感觉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及生理状态,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产生和经历的一种状态和过程, 它会不断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人们遇到外界事物的作用时,就会对事物产生相应的态度。个体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会产生爱、愉快、满意或者憎恨、不满意等内心体验。M.L.Cogan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兴趣和行为的有效性与教师的情绪存在重要的关系。教师的正面情绪对学生有激励作用,而那些想象力丰富且热爱自己本专业的教师, 教学成果更为显著,学生行为更具建设性[1]。教师作为特定的职业群体,在教学活动中,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课堂情绪管理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和个性发展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青年教师,与学生有天然的亲近感,因此,他们的情绪在教学活动中更加具有渗透性和影响力, 这种情绪会贯穿教学始终,会让学生有不同的情绪体验。然而近年来,社会上频繁爆出的青年教师课堂情绪管理失控等事件, 把青年教师是否能够胜任课堂教学的问题推向了高潮, 人们的关注点再次集中在“青年教师”这一群体。随着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从业标准、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导致青年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除此之外,青年教师还面临职称压力, 有限的精力更多的投入到教学任务和科研当中,往往忽视对课堂情绪的管理和调控。这种负面的情绪在学生中形成了无形的不同的认知和情绪,从而影响了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与沟通, 最终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青年教师课堂情绪的几种常见类型

1.紧 张焦虑型

从心理活动的角度分析, 紧张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种现象,是人体在精神及肉体两方面对外界事物反应的加强。而焦虑是一种典型的负性情绪,一般是指个体因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使得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而形成紧张不安的一种情绪状态。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同时有着非常特殊的情感相伴,通常在教学过程中,情绪不仅相互依存,而且还相互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从课堂内部来看,青年教师产生紧张焦虑情绪的主要原因来自学生的反应冷漠。一方面青年教师精神饱满、热情洋溢的讲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学生表现无动于衷、漠视木然,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压抑。面对这种上课氛围,青年教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会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甚至对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产生怀疑。除此之外,青年教师因为刚参加工作,初次登上讲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方面缺少经验积累, 在课堂上出现紧张心理在所难免。同时还伴随着教态不自然、手足无措、讲课语速过快,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都无法跟上,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情绪紧张焦虑的表现,严重阻碍了青年教师正常教学水平的发挥。

2.激 动易怒型

愤怒,是指当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预期目的的行动受到挫折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愤怒被看作是一种最原始和最直接的情绪, 一般由外在的强烈刺激所引起。教师的激动易怒情绪多半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紧张有关,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遭到学生拒绝的反应,则容易产生愤怒情绪,学生如果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往往还会让老师大发雷霆。如部分青年教师在愤怒的时候会说出“不好好学习,还不如回家”“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你来学校干吗”等言语,甚至有时出现的愤怒眼神也会让学生心生不满,表现出抵制情绪。有的学生会对老师的批评进行反击,在这种情况下,青年教师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对学生发无名火,甚至讽刺、挖苦、体罚,导致课堂教学无法继续正常进行。

3.冷 漠自卑型

冷漠是个体受到挫折后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消极反应,而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心理上的缺陷所产生的对自我能力评价过低, 轻视自己或者看不起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年教师的冷漠心理多来自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缺乏家人的支持、人际关系紧张、基本的诉求得不到理解等,这些原因都会造成青年教师的心理阴影,逐渐形成消极倦怠的工作方式和处事方式, 这样的教师往往表现出性格孤僻怪异;另一方面,青年教师还面临经济收入、住房条件、职称评定等物质方面的需求,当这些需求得不到保证时,或与自己期望值相差较大时,同时再与其他行业相比,无形中就会产生社会地位低、职业声望低、工资待遇低的自卑心理。这种情绪带到课堂中则表现为因循守旧、缺乏活力、创新不够等,对课堂教学产生不良的后果。

三、影响青年教师情绪状态的因素分析

( 一) 青年教师自身的影响因素

1.教 师的“ 自我效能感 ”影响青年教师课堂情绪

教师的效能感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系、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2]。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和效果的认知和评价,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完成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与信念[3]。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信念,而自我效能感强的青年教师会积极努力的带着良好的情绪进入课堂,全身心的投入课堂,面对困难毫不退缩,通过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对教学进行革新,并注意教学经验的积累,注重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同时这样的青年教师也充分的相信学生,积极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而自我效能感相对弱的青年教师就刚好相反,他们往往带有强烈的消极甚至抵触情绪,主要表现为不积极主动,对学生缺乏耐心和信任,不相信自己的教学能力,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遇到困难经常选择逃避,不思进取,不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技能的提升,抵制教学的各类改革。例如有些青年教师长期使用简单粗暴的惩罚措施, 学生课文背不出来, 罚抄写课文10遍,20遍;英语单词不会写,罚写单词几十遍等,这种教育教学方式很多学生都不会喜欢,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由此产生青年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低下,对课堂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2.教师自身的职业角色认知偏差影响其课堂情绪

教师角色是“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4]。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但现实社会中,由于受专业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青年教师容易受到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会导致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认知的失衡, 出现对自身的职业角色认知不全,甚至出现偏差,从而使青年教师产生焦虑、压抑、烦恼等负面情绪。此外,缺乏关爱,诉求得不得解决,也会引起青年教师的不满,以至于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影响课堂教学情绪的状态。例如,青年教师初入职场,收入水平普遍偏低,较低的收入水平制约了教师自身的发展,低收入成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桎梏,使他们越来越没有创造力,授课死板搬硬套,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

( 二) 学生冷漠导致的师生关系冷漠

由于现代的学生成长环境和家庭教养等环境差异较大,大多属于独生子女,且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广阔等等,这些特点一方面形成了学生追求成功、自信上进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存在争强好胜、自我中心、独立性差、任性等特点[5]。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举动,导致部分学生的冷漠,这种冷漠伤害着青年教师的情感。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睡觉、偷偷玩手机、看其他书籍等不良行为,被教师发现, 部分学生因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起老师的批评,由此使得师生关系变得紧张, 学生在课堂顶撞老师时有发生,而在教育法的保护下,使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采取了“主动”,这些都让青年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怀疑,不愿投入更多的感情关注“问题学生”。有的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醒、指导漠然,甚至产生抵触、敌对的心理,这些问题常常会让青年教师手足无措,从而使师生关系冷漠,影响青年教师的课堂情绪。

四、青年教师如何调控课堂情绪,驾驭课堂

( 一)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长期以来,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相对于老师而言,处于心理下位,造成二者之间存在天然的心理位差。这种心理位差导致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具有外在的优势,但在师生交往中却造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青少年时期,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学生具有敏感性高、叛逆心强等特征,此时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青年教师要更加关注这一点,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对待性格有差异、成绩有差异、家庭困难、心理困难的学生要具有耐心、爱心,并要信任他们;同时,还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宽容的心看待他们的过错和遇到的困难,及时的进行指导、帮助和教育,建立师生间和谐的信任关系,这样课堂气氛就会处于积极、乐观、健康的状态。据笔者了解,一位朋友的小孩放学回家,在回家的路上骑车摔倒,受了伤,她们班政治老师刚好经过,老师热心的扶起她,嘘寒问暖,还直接送她回家。这件事情在孩子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本来对政治学习没有多少兴趣,经过此事之后越来越喜欢政治课。每每谈及这位老师,她心中总是充满了感激。

( 二)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传统的教育中存在四大弊端, 一是忽视学生的生命特性,二是忽视学生的生活特性,三是忽视学生的发展特性,四是忽视学生的差异性特性。然而现代学生具有时代的特征:现代学生受家庭、社会及互联网等多方面的影响,大都思维敏捷,见多识广,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而大多数的青年教师都是高学历的独生子女,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方面的沟通与协作能力较低,在这些显性特征下,青年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正确教育观念。

例如, 某青年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发现某个学生没带课本,却在做英语科目的试题,当时,这位老师非常生气,没收了学生的英语试题, 本以为这样该学生就会认真的上语文课,可学生的眼神告诉老师,他的听课效果非常不佳。后面的几节课依然如此。这样的结果,肯定不是老师想要的,更何况因为这件事情,可能导致该学生不喜欢甚至是讨厌语文课。

那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青年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呢? 首先,确定师生关系平等观。教师和学生应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友爱、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在平等而富有安全感的交往过程中,建立自信、自强、自立、自尊的信念。比如上述案例中,该青年教师应该首先观察,看看学生是不是真的没有认真听课,是不是真的在做英语试题。确定之后,可以小声提示,也可以下课后叫到办公室再处理此事,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的处理方式,既保证了其他同学的正常课堂学习,也尊重了这位学生的人格。其次,树立学生主体发展观。让学生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成为教育过程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例如,青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游戏,通过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

最后,青年教师,要能够答疑解惑,增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的课堂需求。

( 三) 强化教学艺术

所谓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 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6]。通俗地讲,就是要教师教得巧妙、教得有效、教出美感、教出特点[7]。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的教学艺术对他们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因此,青年教师需要强化教学艺术,树立教学艺术的观念,研究教学艺术的技巧,构建教学艺术的意境。其中教学艺术的观念是课堂教学艺术创造的源泉和动力。

法国雕塑家罗丹( Augeuste Rodin) 曾说过:“我认为艺术家这个词的最广泛的含义是指那些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愉快的人”[8]。2009年“美国年度教师”安东尼·马伦( Anthony Mullen) 进一步指出 :“职业教师必须超越现有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哲学的模式,成为一位‘艺术家’。教师必须把他的工作当做一门艺术来完成,因为与所有艺术家一样,教师也是在创造[9]。”

( 四) 学会正确评估学生和自己

教师情绪失控往往是教师和学生心理冲突所导致的结果,因此,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除了加强提升修养外,还要了解学生心理。采用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尽可能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真正理解学生的需求。讽刺、挖苦、发火等方式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引起学生更强的逆反和叛逆心理,甚至憎恨和报复。因此,青年教师控制课堂情绪得学会正确的评估学生和自己。对自己的情绪要进行合理的疏导和调节,对学生要有一定的耐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需求,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期望和疑虑,坦诚的陈述意见,不当众人面训斥学生。

例如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位学生, 开学不久就经常上课睡觉,与同学的关系也非常紧张。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经常找他谈心,在生活上给予一些帮助和小建议。抓住他喜欢写诗歌的闪光点,告诉他“: 如果发挥你的特长,如果能改掉上课睡觉的小毛病,老师和同学们会更欣赏你”。看到他的任何一点进步,都鼓励他、支持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确改变了很多,还参加了学校的诗歌征文比赛,也经常会找我谈谈他的想法。

教师课堂情绪管理是教师必备的一种职业能力,是青年教师站稳三尺讲台,驾驭课堂的基本功。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

[2]唐金玲.初中教师课堂情绪调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6:24.

[3]田甜.中小学班主任教学效能感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6:4~26.

[4]陈秀敏.初中教师情绪表现度的性别差异[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04,(12):14.

[5]王耘,林崇德等编.小学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318.

[6]李如密.中学课堂教学艺术论纲[J].教育学术月刊,2012,(9):95~98.

[7]李如密.教学艺术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86.

[8](法)罗丹口述,葛赛尔记.罗丹论艺术[M].沈琪,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125.

课堂教学中的情绪调控 第8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醒, 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如何去鼓舞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又将如何去鼓舞人?”所以充沛的情绪和情感, 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 能有效地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

当前,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 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 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 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是不行的。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合理的、很有逻辑性教学过程, 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 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 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

首先, 教师教学中应满怀激情, 真正用情去讲授, 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景。如果教师上课无精打采, 两眼无神, 学生也会情绪低落甚至睡眼朦胧, 对于教师的讲授听而不闻, 那么课堂效率自然低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始终都应该精神振奋, 满怀激情, 这样学生势必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这种情绪的感染, 情绪高涨, 思路清晰, 学习主动积极, 思维活跃, 那么学习效率将明显提高, 课堂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其次,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它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具体体现。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 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 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必须用“心”施教, 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

有一节课堂上, 我正讲着课呢, 竟发现王娟趴在座位上哭出了声, 究其原因是上一节课挨了批评, 还没调整好情绪正伤心呢。这时, 我停了下来, 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从前, 一个国王贪图享乐, 命大臣四处为他寻找“快乐”, 大臣遇到一个自称“没有一天不快乐”的农夫, 问其原因, 农夫说:“我曾经因为脚上没有鞋穿而沮丧, 直到有一天, 在街上看到一个没有脚的人。”大臣顿悟……一会, 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王娟也止住了哭声。我对同学们说:“在成长的历程中, 当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夸奖时, 我们会非常高兴;学习遇到困难时, 会感到忧愁;遇到令人气愤的事情时, 会感到愤怒。情绪就像‘神奇果’, 会对人产生神奇的作用。如果说情绪是奔腾的洪水, 那么理智就是一道坚固的闸门。同学们, 我们一定要做情绪的主人。”自此以后, 带“情绪”上课的学生再也没见一个。

再次, 教师在讲解不同的教材内容时, 应表现出不同的神情。我们用热情自豪的神情讲祖国的古代文化瑰宝、现代科技进步;用严肃忧虑的神情讲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用充满信心的神情将祖国未来的前景。这样, 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与教师的喜、怒、哀、惧发生共鸣, 达到“未听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最后, 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时一定要适时调控自己的情绪。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的突发事件是非常重要的, 课堂突发事件处理得好, 可以为教学增色添彩,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可以成为活跃课堂气氛的调料剂, 也可以为师生关系架起友谊的桥梁, 也可以将那种矛盾型的“突发事件”化为“利导”。一次, 见两学生为一张试卷而打起架来了, 这时, 我佯装喊道:“哎哟, 真痛。”同学们见此, 便大笑起来, 连那两个打架的同学都停手笑起来。接着, 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从前, 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大学士, 名叫张英, 一天张英收到家信, 说家里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 与邻居发生纠纷, 要他利用职权, 疏通关系, 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 坦然一笑, 挥笔写了一封回信, 并附诗一首: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有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 让出了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 也主动相让。结果形成了“六尺巷”, 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成为美谈。同学们被这博大的胸怀所感, 此后, 班里再也没有发生争东西的事。在这种类似的事中, 我庆幸自己做得真好, 没有生气, 没有发火, 而是巧妙地处理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化弊为利, 为我所用,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调控功能 第9篇

一、实现三维目标的教学关键

新课程明确提出了,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了课堂教学的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学科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由此可见,三维目标得到实现,也就是以学生为本得到落实。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是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实现的。在实现的过程中,都在教师的不断帮助引导下进行的。教师帮助引导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三维目标的实现,这正体现一个教师的能力,也是向教师挑战的地方。因此,教师帮助引导是否合理,也关系到课程改革及其素质教育的推进。

二、实现课堂三维目标的保障

《走进新课程》明确指出:“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师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的职责在于帮助;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可见,在探究性课堂中,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无不体现教师智慧的帮助;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的引导下展开探究。教学过程的每一层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向课堂的三维目标推进。例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探究这一课。可以分三个过程进行;第一过程是:学生用两个三角形进行拼一拼;稍候,老师提出问题,“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又问“可以拼成已学过什么样的图形;有什么规律。”这个过程的目标是: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可能拼成正方形或长方形或平行四边行,即平行四边行。第二过程是:教师提出问题,“三角形的什么地方与平行四边有什么关系。” 这个过程的目标是:通过学生相互合作、交流,探究出与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行的有什么关系。第三过程是:教师提出问题:“与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最后是通过全班探究出公式。

三、实现课堂三维目标的前提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具有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知识获得过程为重点,以合作学习为重要形式的特征。因此,探究性学习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在探究性活动之前,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方案,即备好课,写好教案;首先注意组织内容,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进行探究教学;有的教材上的内容不适合于学生用来探究;例如,三角形,圆等几何图形的名称,还有数的读法等都不适用采用探究;也有的内容可能是约定俗成,这些采用讲授法就行了。内容适合可以用探究的,教师就要创设问题情境,明确采用怎样的探究形式;学生可能会提出怎样的看法,该怎样引导,都一一体现在教案里;同时,也要选好那些对学生有兴趣,之间能发生多种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联系方式的材料,作探究活动之用。只有教师在探究活动之前,帮助想得全面,引导尽量合理,探究性活动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实现课堂三维目标的根本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新课程的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明确了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角色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只有通过合理的教学活动才能得到顺利实现。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得当,整个教学活动才不偏离原先航向或轨道。可以说教师的帮助和引导是实现探究性课堂实现三维目标的根本。

帮助活动前充分准备,避免探究活动虚假性。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可利用的学习资源。随着教学内容不断深化探究,设定相应合理的问题情境,选择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探究活动和正确的评价方案,尽可能地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信心。帮助创设尊重、赞赏、民主的探究氛围。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是以尊重、赞赏、民主的探究氛围为基础。教师必须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不伤害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用赞赏的眼光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进步和质疑,是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下,才会对知识产生兴趣,人人参与到我们所创设的探究活动中来。教师合理引导探究过程,使探究活动持续开展。一节课的探究活动。是随着教学过程层层深入,就有一次次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每一次探究活动都是教师创设有意义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活动。认知冲突不断,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最终达到三维目标。

例谈师生冲突中教师自我调控的艺术 第10篇

2011年4月17日, 学生张某与另一班学生罗某, 来到F班门前。张某看到F老师, 就跟在她后面大声喊她的名字。F没有理睬。当她走到楼梯口时, 听见张某对罗某大声说:“×他妈, 她没有听见。”并再次大声喊F的名字。F十分生气, 仍装着没听见。随后F通过罗某找到张某, 并问张某想干什么, 张某说就是喊着玩的。F非常生气, 就把张某带到办公室, 打了几个耳光, 再用脚踢了两下。而后又将张某带到F班, 让班上学生每人打他一巴掌。目前, 学校已解除了F教师的聘用关系, 并对相关负责人作了严肃处理。

二、F老师的心理分析

学生突然大喊自己的名字, 这对F来说, 她先是手足无措, 接着是气愤难当, 然后是不当处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F对这一突发事件的处理属于本能的应激反应, 但由于不够冷静、不够理智, 给学生的心理留下了阴影, 也让自己后悔终生。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理智的做法, 有时造成的错误甚至难以让人接受, 面对此类突发事件, 教师应当如何自我调控, 如何更科学更艺术地处理呢?

三、教师自我调控的策略

应激是指人对实际的或知觉到的压力或突然遭遇危险情境时所做出的心理反应, 一般包括警戒反应阶段、抵抗阶段和疲惫阶段三个阶段, 教师在这三个阶段都可进行自我调控。

第一阶段, 警戒反应阶段。应激源的刺激引起如紧张、恐惧、愤怒、悲伤、思维狭隘、缺乏自信心等心理, 如果应激源不断加强, 很容易让人失去理智。上述事件中, 学生先是直呼其名, 后又口出脏话, 究其原因竟然是“喊着玩的”。这三次刺激, 使F从“没有理睬”到“十分生气”再到“非常生气”, 最后失去理智。警戒反应阶段调控情绪有两种方法, 一是减少应激源, 避免升级。据说学生张某曾经还是F的学生, 如果当他第一声直呼其名时, F能及时回应如“你好, 找我有事吗”之类的话, 就会避免“×他妈, 她没有听见”这样的第二个应激源了, 那么, 后面的事情也就不可能再发生了。二是要给自己分析、思考的时间, 同时也是自我镇定、冷静的时间, 不宜立即回应, 宜“冷处理”。在不清楚或不完全清楚整个事态发展的全过程之前, 应客观地、冷静地分析情况, 科学地、艺术地处理问题。比如, 一位教师新接任一个班级, 发现有同学恶作剧地在黑板上给她画了一个十分滑稽的画像, 她窘极了。面对正盯着自己的几十双眼睛, 她没有发火, 而是平静了片刻, 像是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一样。然后拿起黑板擦, 走到画像前看了一眼, 对学生们说:“画得多好啊!很像呀!这位同学要把画画这个特长发挥下去。”然后慢慢地把画像擦掉, 开始讲起课, 这样的处理不仅可以避免一次冲突, 而且同学们在课堂上听得格外入神。教师面对突发事件应沉着、冷静, 以理性、巧妙的方法来处理, 不仅化解了可能出现的矛盾冲突, 还使学生心灵受到了震撼。

其实, 学生的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教育机会。一个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 不论课堂上出现怎样的突发事件, 都会处变不惊, 因为他能够科学地艺术地处理问题, 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实施教育。案例中的F把学生喊到办公室本也无可厚非, 她可以宽容地说:“我都半年多没教你们班的课了, 你还记得我的名字, 老师心里真是高兴。”或给学生张某写张纸条表达这样的意思。这样的话, F老师就可以避免被学校解聘的后果了。当然, 对于偶发事件, 在短时间寻找、筛选、确定一种最佳的教育方案, 难度的确较大, 但突发事件的处理是有一定方法的, 只要我们心中有爱, 总能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第二阶段, 抵抗阶段。当警戒反应阶段处理失败或应激源持续存在, 警戒反应将会使机体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升级, 警戒症状逐渐消失, 进入应激反应的第二阶段———抵抗阶段。在这一阶段, 机体和心理竭尽全力地与应激状态进行抗击, 并试图通过与紧张状态抗争, 寻找心理平衡, 恢复原有的正常状态。F在办公室打学生耳光, 在教室让班上学生每人打他一巴掌, 就属于应激抵抗阶段。即使在警戒反应阶段不够冷静、不够理智, 把自己推到了抵抗阶段, 仍可以在这一阶段通过调控情绪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1. 主动远离应激源

即通过直接“消除”应激物影响的方法调适应激心理, “眼不见, 心不烦”。当在办公室越想越气的时候, 不妨暂时离开“是非之地”, 出去走走, 或将应激源“转移”给非当事人, 如向政教处和班主任如实反映。F不但没有远离应激源, 反而将学生喊到办公室和教室, 不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是火上浇油的。

2. 削弱应激情绪反应

在不改变应激物的情况下, 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反应来削弱或消除应激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弱化应激情绪反应的基础上, 维持自己的希望和勇气, 并重新恢复自尊。一种方法是宣泄。教师, 特别是班主任, 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复杂或棘手的突发事件, 有时很让人“上火”, 这时, 多和领导、同事、朋友聊一聊, 不仅能解除心中的困惑, 摆脱委屈、不安和痛苦, 还能获得帮助或指教, 有助于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更理智地处理问题。另一种方法是转移。即通过异向思维, 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来消除紧张和不安情绪。一位教师骑车上班路途较远, 非常辛苦, 心情烦躁, 后来他利用上班路上这段时间欣赏风景、摄影、练歌, 感到其乐无穷。案例中的F要是能够认识到学生这个错误是一次难得的教育契机, 把“错误”转化成教育资源, 并及时抓住时机加以教育, 结果必定会截然不同。

第三阶段, 疲惫阶段。如果第二阶段的抵抗努力失败, 由于体能和精力大量消耗, 会再度表现出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 于是, 进入应激状态的最后阶段———疲惫阶段。疲惫是机体生理和心理上的深层自我防御, 是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但由于能量消耗持续时间长, 如果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话, 很容易引起心理和行为异常, 有些人可能会形成一种类似后遗症的反应, 如目光呆滞、心理冷淡、表情僵化等, 严重者会引起精神病。据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2002年对辽宁省内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心理测试的结果显示, 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50%, 其原因多是应激抵抗失败而长期处于疲惫阶段造成的。

上一篇:个性化医疗的未来下一篇:接地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