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联合范文

2024-06-26

内科联合范文(精选8篇)

内科联合 第1篇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内科治疗,生大黄,胃管内注入,保留灌肠

急性重症胰腺炎 (SAP) 是常见危重症之一, 占急性胰腺炎发病率的20%~30%, 病情凶险, 可产生局部并发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病死率高达10%~15%[1]。近年来随着对其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 以及新药物和技术的广泛应用, 积极的内科综合治疗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4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 采用内科综合治疗联合生大黄获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5例患者中男25例, 年龄25岁~70岁, 平均年龄 (40.5±6.7) 岁;女20例, 年龄24岁~68岁, 平均年龄 (37.3±5.6) 岁。病因:胆源性25例, 暴饮暴食者10例, 高脂血症者4例, 特发性者6例。

1.2 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

根据2004年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草案) 关于SAP的诊断标准[2]进行筛选,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入选:①局部并发症 (胰腺坏死、假性囊肿或胰腺脓肿) ;②器官衰竭;③Ranson评分≥3分;④APACHEⅡ评分≥8分;⑤CT分级为D、E。排除标准:年龄<18岁;妊娠哺乳期妇女;入院48 h内死亡者;治疗期间自动转院、出院或放弃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①卧床休息, 禁食, 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②补液, 输注胶体溶液 (人血白蛋白、血浆、羟乙基淀粉等) , 补充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③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④应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⑤应用血管活性药物;⑥营养支持;⑦监护、吸氧等一般措施;⑧生大黄粉50 g加入沸水100 m L中浸泡, 冷却至室温, 每12 h胃管注入生大黄液100 m L, 夹管1 h;部分患者再加用生大黄粉100 g的浸泡液200 m L高位保留灌肠, 1次/d, 直至肠道功能恢复后停药。

2 治疗结果

45例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平均时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消退平均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 (120.5±25.6) h、 (126.8±30.5) h及 (23.7±5.8) d, 所有患者均痊愈或好转出院。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 (AP) 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 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 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2], 临床上, 约20%~30%为重症患者[1]。急性胰腺炎局部炎症使大量的炎性递质、毒素释放入血, 从而启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造成全身多器官损伤。其中, 胃肠道供血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道细菌易位、胃肠道屏障功能受损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尚可使肠道巨噬细胞和淋巴组织细胞激活, 造成免疫紊乱以至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大量释放, 引发“瀑布样级联反应”, 是SAP由局部炎症扩散到全身炎症反应, 最终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发生或病情加重的重要环节[3]。因此, 现国内外趋于认为, 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 应该采取以维护器官功能为中心的内科综合治疗, 并已成为共识[4]。我们认为, 内科综合治疗的目的是维护内环境稳定, 防止休克, 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其重点是迅速阻断急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向多器官衰竭扩展, 限制胰腺坏死区的扩大, 防止和治疗并发症。

在SAP诊治过程中, 我们体会到其要点是:在常规的禁食、胃肠减压、促使胰腺休息的基础上 (1) 短期内充分液体复苏:人血白蛋白及羟乙基淀粉可有效堵塞毛细血管内皮间隙, 减少血管内晶体及血清蛋白的漏出, 保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有效增加微循环灌注并减轻组织水肿[5]。由于SAP起病后胰周及腹膜后大量渗出液进入第三间隙, 造成血容量丢失和血液浓缩, 常导致休克, 因此, 入院后短期内充分液体复苏、恰当应用晶胶体溶液, 能有效改善内环境, 防止休克的发生发展。本组患者入院后24 h补液量为3 000~7 000 m L, 并注意应用人血白蛋白及羟乙基淀粉, 获得良好效果。 (2) 应用各种抑酶剂:质子泵抑制剂如埃索美拉唑, 可抑制胃酸分泌, 防止应激性溃疡, 并可减少胰液分泌;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抑制胰酶分泌的效果已得到证实, 保护胰腺细胞, 抑制溶酶体酶和炎性反应递质释放, 防止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 可有效减少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3) 强有力抗生素的使用:胰腺感染的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等肠道常驻菌易位所致。抗生素的应用应遵循抗菌谱为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为主、脂溶性强、有效通过血胰屏障等三大原则。本组多采用甲硝唑联合喹诺酮类药物, 部分患者采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疗程7 d~14 d, 并注意应用血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等协助判断抗生素的使用及调整。 (4) 联合中药生大黄进行治疗:近年来, 大量试验表明, 大黄可以发挥以下药理作用:a) 促进大肠蠕动;b) 维护肠道屏障功能, 防治细菌易位;c) 利胆、松弛Oddi括约肌;d) 抑制胰酶分泌。 (5) 改善微循环, 防治微血栓等。因此, 应用大黄已经成为临床治疗SAP的重要手段[2]。我们对45例患者应用生大黄液进行胃管内注入或高位保留灌肠, 发现其可明显缩短SAP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 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 采用积极有效的内科综合治疗方法, 是可以阻断甚至逆转胰腺缺血坏死, 减少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的一个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巫协宁.重症胰腺炎的规范治疗和治疗策略[J].中华消化杂志, 2001, 21 (5) :300-302.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草案) [J].胰腺病学, 2004, 4 (3) :35-38.

[3]刘晓臣, 彭燕.肠屏障功能障碍与重症急性胰腺炎[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6, 14 (32) :3131-3135.

[4]严律南.重症胰腺炎的治疗观点:非手术, 手术, 个体化[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4, 21 (1) :21.

内科联合 第2篇

摘要:目的 探析PBL联合EBM模式在神经内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9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实习的200例实习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带教,观察组采用PBL联合EBM模式带教,对两组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文献查阅能力、临床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以传统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对实习生进行集中授课和示教,向其详细介绍相关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诊断和治疗知识。实习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对患者相关病史的询问,完成病历书写,参与到晨检、换药和手术观摩中。

1.2.2观察组 ①提出问题:由带教老师挑选神经内科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病例,实习生负责收集、汇总病例的相关资料,带教老师讲解核心知识,构建临床问题,将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与提出的临床问题相结合,掌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②查阅文献:指导学生根据选择病例和带教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数据库、图书馆等处检索、查阅相关文献,获得循证医学根据,获得关于疾病的相关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技术、治疗进展等系统化知识。③小组讨论:基于PBL教学法组织各小组进行组内讨论,要求每位实习生畅所欲言,带教老师要掌握总体方向和讨论进程,适当抛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考。④汇总提高:经过文献查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带教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对进步之处提出表扬和肯定,及时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要求和方向,帮助实习生不断丰富自己,达到学习目标。

1.3?u价指标 ①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操作考核与评价:理论考核总分50分,临床实践操作考核总分70分,分数越高,表示知识或操作掌握情况越好[3]。②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实习生的文献查阅能力、临床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在20 min内填写完毕,填写后当场收回。共发放200份问卷,收回200份,回收有效率100%。

内科联合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9月住院部所收治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划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40例中, 男29例, 女11例, 年龄36.8±2.1岁, 胆源性胰腺炎23例, 酒精性胰腺炎17例;对照组40例中, 男28例, 女12例, 年龄 (37.5±1.8) 岁, 胆源性胰腺炎25例, 酒精性胰腺炎15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内科保守治疗, 具体治疗措施为:常规给予禁食、补液及胃肠减压治疗。针对存在感染症状的患者, 给予抗感染治疗, 同时给予包括营养支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维持治疗。7d为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在内科保守治疗基础之上, 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内科保守治疗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治疗措施为:低分子肝素4100IU皮下注射, 12h/次, 2次/d。7d为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1]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血尿淀粉酶恢复至正常水平, 饮食正常, 彩超显示胰腺水肿消失;好转:患者临床症状环节, 血尿淀粉酶明显降低, 彩超显示仍存在胰腺肿胀;恶化: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无改善, 恶化, 呼吸频率、心率增快, 脉压差降低, 体温升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期间比较经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40例中28例为好转以上分级, 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0.00% (28/40) , 观察组40例中37例为好转以上分级, 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2.50% (37/40) ,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附表。

3 讨论

在内科保守治疗的基础之上, 通过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 对于急性胰腺炎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其主要原因在于:低分子肝素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 并确保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同时, 能够使得受体内皮细胞受到刺激, 释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达到抑制血栓素活化反应的目的[2], 也能够确保抗血栓作用发挥的有效性。低分子肝素难以与受体血浆蛋白非特异性结合, 从而使得其实际应用中, 表现出了良好的生物利用度[3], 并且由于低分子肝素对于受体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与干预效果不突出, 因此避免了在治疗期间出现较大副作用与并发症的可能性, 通过皮下给药, 操作方便, 且安全性高。

通过本次临床研究证实: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低分子肝素联合内科保守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琼飞, 刘华.护理干预对急性胰腺炎内科保守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11) :1755-1756.

[2]张小青.胆源性胰腺炎155例早期保守治疗体会[J].四川医学, 2008, 29 (1) :112.

内科联合 第4篇

关键词:内科常规疗法,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脑出血

脑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其发病急骤、发展迅速、致残率及死亡率高, 并且缺乏明显改善预后的有效治疗措施。目前治疗多采用内科常规疗法和外科传统开颅手术方法, 治疗效果均不十分理想。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一种操作简便、创伤小、治疗迅速有效的脑出血微创治疗技术, 为近年来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脑出血的方法, 本研究旨在观察内科常规疗法联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安徽省太湖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67例, 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35例, 男21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56.3±5.2) 岁, 平均出血量 (按多田计算公式[1]) (65.5±10.3) ml;对照组32例, 男20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 (57.3±5.7) 岁, 平均出血量 (64.8±10.7) ml。所有的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所制订的诊断标准, 均由头颅CT证实为基底节区出血或皮层下各脑叶的出血, 入院时间为发病后6~72 h,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血肿部位及出血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内科常规疗法:给予患者绝对卧床、保持呼吸道通畅、心电监护、吸氧、化痰、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应用止血剂、预防肺部感染、尿道感染、营养脑细胞、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其他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等。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内科常规疗法基础上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根据头颅CT片定位于体表, 以确定穿刺点 (血肿中心点与颅表的最近点) , 并进行标记, 穿刺时避开重要血管及主要功能区并尽量不在颜面部穿刺。穿刺点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然后取相应长度的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在电钻驱动下穿透颅骨、硬脑膜后, 去掉电钻, 拔出针钻后插入塑料针芯, 将穿刺针推入血肿中心, 连接引流管。首次抽吸血肿量的1/3~1/2, 然后插入血肿粉碎针,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 密切观察引流液颜色、变淡后向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2~3万U, 夹管2~4 h后开放引流, 每日冲洗2~3次, 待复查头颅CT显示血肿基本清除后拔管。

1.3 疗效评定标准

1.3.1 神经功能改善程度评分

采取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判, 于治疗前、治疗后7、14 d时各评分一次, 分值越高, 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2]。

1.3.2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21 d后, 根据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判标准进行分类。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89%;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恶化 (死亡) :评分增加>18%[3]。总有效率= (基本治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结果见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第7、14天时治疗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结果见表2, 治疗后第21天时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脑出血是致死、致残率极高的疾病, 当高血压或动脉瘤破裂诱发脑出血时, 瞬间大量的出血, 挤压脑组织, 逐渐出现脑组织水肿坏死, 甚至出现脑疝危及生命。脑内血肿压迫脑组织时间越长, 周围脑组织水肿越重, 范围也越大, 这就导致了多数脑出血患者死于急性期。因此早期清除颅内血肿对于患者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治疗价值。

内科常规疗法仅限于脱水及防治并发症, 对血肿形成的占位效应、颅内压升高及脑疝无显著效果。内科治疗对于脑出血量较小的患者临床效果较好, 但是对于大量脑出血患者特别是出血量>60 ml时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几乎为100%[4];开颅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失血多、需全麻、术后脑水肿反应重, 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其死亡率仍然高达40%~60%[5];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目前治疗颅内血肿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 它是集头颅CT定位技术、快速钻颅技术和生化酶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全新手术方式[6,7]。其显著特点在于, 可通过LY-型穿刺针快速进入血肿部位, 且能长期留置于血肿部位, 直至血肿被完全清除。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无须全麻、不受条件限制等优点, 尤其适用于那些年老体弱、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全麻患者的救治。

本文中,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第7、14天时治疗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内科常规疗法联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于脑出血患者的治疗, 能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

综上, 笔者认为早期运用微创引流术清除血肿, 同时结合内科常规疗法, 弥补了单纯内科或外科手术治疗的缺陷, 尤其在基层医院, 微创引流术的发展为脑出血患者开辟一条新途径, 其临床疗效确切, 能够使患者脑功能损伤最小,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陆晓, 陆文.应用改良体积公式计算颅内血肿量[J].法医学杂志, 2010, 26 (3) :177-180.

[2]夏义年, 刘兴洲.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0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8) :107-108.

[3]李剑侠.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与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4, 35 (3) :73-75.

[4]梁锐, 唐尤佳, 高翔, 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临床研究, 2013, 20 (26) :70-71.

[5]Kim I S, Son B C, Lee S W, et al.Comparison of frame-based and frameless stereotactic hematoma puncture and subsequent fibrinolytic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supratentorial deep seated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Minim Invasive Neurosurg, 2007, 50 (2) :86-90.

[6]余永程, 杨华荣, 郑江环, 等.微创治疗与药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13, 42 (29) :3505-3507.

内科联合 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心内科实习的护理专科和本科护生96人为研究对象, 均为女性, 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护生48人, 年龄19岁~23岁 (21.8岁±1.8岁) ;文化程度:专科18人, 本科30人。联合组护生48人, 年龄18岁~23岁 (22.3岁±1.9岁) ;文化程度:专科21人, 本科27人, 两组护生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带教方法

1.2.1 常规组

实施常规护理带教方法, 即“一对一”的带教模式, 总带教老师由年资≥5年、专科及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担任。临床带教老师由具有一定临床护理经验和从事临床带教工作3年以上的护士担任, 参照学校相关教学大纲实施带教。入科第1天, 由总带教老师介绍病区环境、管理要求、规章制度, 然后重点讲解护生实习期间需要掌握的心内科基础理论和专业操作技能, 专业仪器的使用方法, 将实习内容制成手册发放给护生, 并将护生分配给各位带教老师。第2天由科室护士长安排带教老师带领护生跟班实习, 实习过程中强调以教学目标为中心, 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进行教与学。第2周~第3周, 护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心内科常见病种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等基本操作, 第4周实习结束前由护士长和总带教老师对护生进行专科知识讲座、护理查房、理论操作考核。

1.2.2 联合组

在常规组的基础上, 结合一些医疗常规, 实施医护联合模式, 由医师和护师联合实施护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教学。医师主要讲解心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原则等;护师着重讲解心内科疾病的护理诊断、评估方法、护理目标、护理措施等, 以及如何制定护理计划和进行护理效果评价。在实习过程中, 带教老师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习教学中融入护理及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对于临床上的典型的个案病例, 可以针对性地开展开放式教学, 实施“以问题为导向”和“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2], 以达到医护相得益彰、相互补充的教学效果;安排护生参加科室组织的医护业务学习, 帮助护士深刻了解心内科相关知识。同时鼓励护生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 使整个带教计划顺利地完成[3]。

1.3 学习效果评价

由理论知识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和护生对带教老师的评价3部分组成。第4周出科前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 由临床医疗带教老师和护理老师组成带教考核小组。科室总带教老师负责理论知识考核出题,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心内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理论及注意事项等。考核时采用随机提问方式, 目的在于锻炼和考核护生的语言表达和应急应变能力。两组护生对临床医疗带教老师和护理老师的评价表主要包括6项内容: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操作技能示范能力、理论知识讲授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带教方式科学有效等, 每项设很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χ2检验及t检验, 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医护联合教学模式有利于护生理论知识水平的提升

医护联合教学不仅使护生对心内科专业和护理的基础理论认识得以进一步加深, 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应急应变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在临床医师和护师的指导下, 护生了解了专业领域的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 学习疾病的治疗及护理经验, 培养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满足病人及家属对优质医疗和护理服务的主观需求, 也在客观上提高了病人对医院和护生的信任度与满意度。另外, 根据护理计划和护理病历, 临床医生也可以提出相应的医疗建议, 使得护理文件更具有临床可读性, 体现了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核心要素。

3.2 医护联合教学模式有利于树立护生的自信心

护生普遍缺乏心理归属感, 而医护联合教学模式对于增强护生的自信心、找到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实习过程中, 护生能够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参与治疗, 深刻体会护理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医护联合带教, 护生能身临其境地认识到, 医生和病人在诊治过程中对于护理工作的需求, 从内心体会到医护一体的重要性及护理工作的崇高性, 树立了护生的自信心。

3.3 医护联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将护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

护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才能胜任具体的临床护理工作[4]。实施医护联合教学模式, 可有效利用医院临床经验丰富、教育水平高的师资力量来帮助护生进行理论知识培训, 弥补在理论知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不足之处, 为护生提供最好的实习资源和环境, 有助于把护生培养成掌握临床护理、科学研究、护理教学、护理管理的通用型、复合型的高级护理人才。

3.4 医护联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医师、护士、病人三方的沟通

医护联合教学模式以护生临床带教为平台, 以临床问题为核心, 促进医护人员对疾病知识的认识, 进一步了解病人的情况, 提高了病人对临床护理工作的信任感。医护联合教学模式使护生在与病人交流过程中成为独立元素, 在与病人的沟通中获取了更多、更全面的诊治、护理信息, 同时鼓励护生积极参与医师、护士、病人三方交流, 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带教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为医护双方给病人提供更优质的医护服务创造了时机, 护理管理效率得到提高, 创建了和谐、温馨的医师、护士、病人关系, 也给护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摘要:[目的]探讨医护联合教学模式在心内科护生临床带教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将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心内科实习的80名护生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各40例,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带教模式, 联合组实施医护联合教学模式, 比较两组护生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考核成绩以及护生对带教老师的评价。[结果]两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护理操作考核成绩及对带教老师评价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医护联合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生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能力, 且有助于带教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医护联合教学,心内科,护理,实习护生,临床带教

参考文献

[1]吕锡琼.激励式带教在心内科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1, 9 (6) :1588-1589.

[2]王丽霞.医护合作教育模式在五官科护生带教中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临床护理, 2013, 5 (2) :148-150.

[3]蔡瑾瑾.医护结合工作模式在骨科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有效性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 9:67-69.

内科联合 第6篇

1 CBL联合PBL教学法的特点

医生是一项特殊的职业,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任。作为医学员,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尤其重要。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教学法.教学模式生硬,与学员间没有良好的沟通,与临床实践脱节,医学员虽然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但进人临床后仍不能将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很好地利用,使医学员向医生的转变产生困难。上世纪末以来,McMaste大学率先对住院医师采用了PBL教学,提出将“以问题为中心”作为教学重点展开讨论,使师生间充分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CBL教学方法是在PBL教学法的基础上,加上模拟现实病例,从而与临床教学紧密结合。CBL联合PBL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并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去,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促进了医学教育的发展。

2 CBL联合PBL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2.1 正确进行分组,恰当选取病例

教学要有合理的分组,要综合考虑学员的性格、学习能力、成绩等因素,使组内学员可以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且各小组之间需要保持水平均衡,CBL教学法所选取的病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等特点。结合心内科的疾病的特点,教师应围绕教学大纲的教学要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病例。所选病例应使学员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基本诊断。例如,在主动脉和周围血管病教学中,其发病机制及病因较明确,比较容易理解,症状较典型,故学生常注意状而忽略鉴别诊断。因此,当采用CBL联合PBL教学时.选择一例主动脉夹层病历,在设计病例时注意强调年龄、既往高血压病史多年、疼痛性质及D-二聚体明显升高等因素。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在问诊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后让学生自行进行一定时间的问诊,以此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掌握知识的能力

2.2 围绕教学目标,做好资料查阅

学员获知教学内容和和问题后,需要给予一定的时间,来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查找相关信息,并详细说明下次教学活动的计划和过程,查阅资料主动,分析病例中的知识点,找出不理解的医学术语。学员可以和利用课本、图书馆或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各小组还需要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预先对问题进行组内讨论,从而初步掌握上课内容及重点。

2.3 重视教学过程,积极开展讨论

要求每组学员制作PPT并课堂汇报.其他组的学员可以对该组学员的汇报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汇报的学员和本组其他学员需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通过讨论,在讨论后,教师可针对病例及学员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对病例涉及的疾病从病因、发病机制、分型、病理、临床表现、治疗、预防、预后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以达到让学员充分掌握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辨证疗法认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特征是胸部憋闷疼痛,其病位在心。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扶正,必要时标本兼顾。对临床治疗有参考意义。此外,教师可针对本次的病例讨论,提出相似病历,进行相关的鉴别诊断。同时注意对学员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并逐类分析;注意学员分析过程的合理性而不是结果的正确性;将学员提出的治疗方案与实际的临床治疗方案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点并分析原因。

3 CBL联合PBL教学法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CBL联合PBL教学法在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CBL及PBL教学模式最早形成于国外,与国外的教育体系融合发展中需要教师改变观念.在教学中扮演先导的角色,需要培养教师的设计问题及指导问题的能力;二是CBL联合PBL教学法是“讨论式”教学,在教学实施中,多以小组间讨论为主要形式.教师只起到把握讨论方向的作用,主要以学员自学为主。传统教学可能有40一200人配备1名教师,但新的教学方法需要4-10人左右即配备一名教师,教师需求量大;三是国内医学大学之前的教育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新的CBL及PBL教学模式不能很好适应.需要在学习方法、能力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做好转换。

4 结论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全球逐年增高,有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球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总人口数量将达2360万,心血管疾病成为现代人类和生命科学界关注的热点。CBL联合PBL教学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临床课教学中的运用,能使学员通过模拟医生身份真实体会诊疗过程,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自主进行分析问题并决策.是一种促进知识整合和培养终生学习、深度学习的教学方式,在临床教学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谭穗茹等.CBL联合PBL教学模式在心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9,4(26):114-116.

[2]孔令珍.CBL教学病例库在心内科五年制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11):108-110.

[3]潘淑琴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6(4):415-417.

内科联合 第7篇

关键词: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患者急性加重合并感染时,予抗生素、祛痰、舒张气管、体位排痰等治疗有效,但疗程较长,部分患者疗效欠佳可发展为难治性肺部感染[1,2],其重要原因是气管内脓性分泌物未得到充分引流[3]。BAL自1974年Rey nolds报道以来,为支气管扩张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实践证明,BAL是一种有效清除支气管内分泌物的方法[4],近年来临床应用越来越多。为探究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并感染的临床疗效,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科收治的100例支气管扩张并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标准;(2)符合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的诊断标准[5],(3)入院前1周未使用过抗生素。排除标准:合并有诊断性可弯曲支管镜应用指南(2008年版)[6]所列出的禁忌症。入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26~62(45.54±6.18)岁;观察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27~62(45.17±8.65)岁。两组患者的病史、病程、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该治疗方案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第1天完善血常规、血培养、痰培养、CRP、心电图、凝血功能、胸部CT等检查。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包括敏感抗生素抗感染、常规叩背、机械排痰、雾化祛痰、体位排痰、祛痰药物的应用及营养支持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支气管镜下BAL:灌洗治疗在入院后第3天进行,视患者病情必要时隔日再灌洗一次,BAL全程在心电监护下完成,术中常规鼻导管吸氧,保证Sa02≥90%,采用Olympus BF-P180型电子支气管镜,抽吸回路中连接一个20 ml容量洗液瓶以观察灌洗液体颜色及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术前准备、镇静和麻醉参考诊断性可弯曲支气管镜应用指南[6]。局麻成功后,根据术前胸部CT及镜下表现选择灌洗支气管,经鼻将支气管镜插入病变肺段支气管进行灌洗。灌洗液为生理盐水,每次注入25~50ml后即以0.2m Pa负压抽吸,如此反复灌洗以稀释粘稠痰液,视病变部位必要时更换灌洗部位,单次总灌洗液量不超过200ml[4],灌洗液回收量达到40%以上,并送灌洗液做细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必要时调整抗生素。病变部位灌洗后再注入依替米星200mg(生产企业:常州方圆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5122规格4ml:200mg)。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时间、治疗前后(入院第1d和第7d)感染指标(WBC、CRP、CPIS)、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观察记录灌洗过程中及灌洗后的不良反应。

1.4疗效标准判断显效:患者脓痰量明显减少、肺部湿罗音减少或消失,体温正常,白细胞降至(4.0~11.0)×109/L、CRP降至<30mg/L,精神、胃纳明显好转。有效:患者脓痰量减少、肺部湿罗音减少,体温<38℃,白细胞降至(11.0~17.0)×109/L、30mg/L≤CRP<90mg/L。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好转或是持续恶化,白细胞≥17.0×109/L、CRP≥90mg/L。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为第7d的临床综合疗效评价,住院时间及抗生素使用为整个疗程的综合评价,以此为标准从而计算治疗的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5.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若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组比较采用LSD和SNK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更快,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更短,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感染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感染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感染指标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疗效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9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字2=4.00,P<0.05

2.4不良反应观察组有3例恶心、2例腹泻、2例窦性心动过速、1例呼吸道粘膜损伤、1例一过性低氧血症,对照组有4例恶心、2例腹泻、2例窦性心动过速,症状均轻微,未影响治疗。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8%/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支气管扩张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支气管树永久性和病理性的扩张,由于患者支气管壁肌肉和组织弹性相对薄弱及纤毛功能受损导致气道清除能力下降[7],引起分泌物潴留,引流不畅,支气管阻塞,从而反复诱发感染;感染时气道粘液分泌增多又可加重支气管扩张。由此可见,支气管扩张与感染是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合并感染是支气管扩张患者急性发作以及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

临床上,有效清除气道分泌物是治疗支气管扩张并感染的关键。应用抗菌药物及祛痰(包括体位引流、咳嗽训练等物理治疗)等作为基础治疗有一定效果,但也有其局限性,如:静滴抗生素时,支气管腔内痰液中的抗生素浓度很低[8],而且脓痰中的Ca2+、Mg2+及脓腔中的酸性和厌氧环境均使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下降[9],局部依然难以达到有效药物浓度,难以清除病原菌,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此外,合并感染患者脓性分物粘稠,易形成痰栓,加之呼吸道自身清除能力下降导致分泌物引流不畅。以上因素均可导致疗效降低,探寻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疗法愈显重要。

本研究表明,同常规治疗比较,联用BAL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更快,感染改善更明显,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更短,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增加,患者依从性较高,同国内多项研究[10,11]报道一致。其原因主要为:观察组加用BAL治疗,通过反复灌洗和吸引,充分引流气道中的粘稠分泌物,达到了病灶局部净化作用,改变了细菌的生存环境,更利于杀灭厌氧菌,同时也治疗了微小肺脓肿,促进了不张的肺小叶的复张。此外,灌洗液对局部黏膜的刺激,增强了患者的咳嗽反射。更重要的是,经支气管镜将依替米星抗菌药物直接注入病灶内提高了局部药物浓度,配合静脉用药,内、外兼治,提高了抗菌效能,同王光明[12]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内科联合 第8篇

1临床实习常用的教学方法

1.1传统教学模式 (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主要以教师“教”与学生“记”为主的知识传输模式, 医学知识大多比较枯燥, 学生单靠死记硬背很难记住。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加之目前医学知识发展很快, 教材更新较慢, 高校知识传播相对不足, 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1.2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PBL教学模式由Barrows教授于1969年首创, 是“以问题为基础, 以教师为导向, 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育[1],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这个问题, 当学生把问题涉及的理论知识理解清楚后, 他们共同运用所学的理论提出解决方案。此法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运用此法的过程中, 笔者也发现了一些弊端, 如有些学生不注重主诉、体格检查, 而过多依赖辅助检查结果, 常出现“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现象, 无法从错综复杂的临床资料中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核心, 用“一元论”解释病情。

1.3病例教学法 (Case-Based Learning, CBL)

CBL教学法依据PBL教学法的原理, 经过改良发展而来, 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以病例为先导,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其尽早进入医生角色, 以培养自主应用所学基础知识, 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教师收集临床实践工作中遇到的典型病例, 整理后按照临床资料、体格检查、影像学和实验室辅助检查的顺序打印出来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通过分析、讨论, 思考应该怎么办, 从而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让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起来, 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触类旁通。CBL教学被证实是一种理想的能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3]。

2 CBL联合诊治指南教学法的实施

2.1教学对象的特点

八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建立的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的新模式, 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医学博士学位的少数高层次医学人才。八年制是本科+硕士+博士共8年, 目前我校的八年制是“4+4”模式, 即基础教学4年, 后4年进入临床医学院进行临床实践并逐步确定专业和导师, 有意识地进行临床实践、科研能力的培养, 毕业时取得博士学位。八年制的学生较五年制学生起点高, 学习态度认真, 自律性强, 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等。同时, 八年制学生由于没有考研、考博的压力, 有较多精力投入临床实习中。每批来心血管内科实习的八年制学生有5~6名, 也适合CBL的小班授课形式。

2.2诊治指南的选择

心血管内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其所包含的病种相对较多, 主要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疾病、先天性心血管病、心脏瓣膜病、心包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骤停与心源性猝死、主动脉和周围血管病等。很多情况下, 临床医师观察到的只是疾病在某个横断面的表现而已。与此同时, 很多国际性的组织, 如美国心脏协会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美国心脏病学会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CC) 、美国高血压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ASH) 、欧洲心脏病学会 (European Society of Car diology, ESC) 等, 广泛搜集大量临床资料, 运用循证医学方法, 有效地总结和利用前人的优秀经验, 并加以综合分析, 将分析结果以相关疾病临床诊治指南的形式进行发布[4]。这种工作很好地弥补了传统医学模式的不足, 适应了现代心脏病学的发展, 也在临床疾病的诊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疾病及我院心血管内科的特点, 着重于危害严重、发病率高的疾病的诊治, 我们选择了5个临床诊治指南《2015年AHA/ACC/ASH冠心病患者高血压治疗的科学声明》、《2014年ESC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ESC非持续性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管理指南》、《2013ACC/AHA降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风险胆固醇治疗指南》以及《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作为心内科常见病的诊治指南, 以开展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教学。

2.3教学的实施方法

带教教师由心血管内科教授、副教授和高年资主治医师担任。教师选择在院或已出院的典型病例, 一般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典型病例, 整理其临床资料, 包括患者症状、体征、影像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将临床病例再现, 再讲授所涉及的理论知识, 并简单介绍诊治指南[5]。将临床资料及诊治指南发给学生,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分析病例, 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在两周时间内写出病史特点、诊断、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具体建议。两周后再次上课时, 让学生自由发言, 结合临床资料及诊治指南, 发表自己的观点。一位学生发言结束, 其他学生可以发表不同看法。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进行总体把握, 适时引导, 适当予以肯定和鼓励, 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 给予点拨、答疑。最后, 教师点评、总结, 与学生充分交流, 师生互动, 从而了解并引导学生的临床思维方式。

2.4反馈与完善

每次教学结束后, 先组织学生自评, 然后教师对学生讨论的过程进行优劣点评、利弊分析及细节指导。组织学生将此次教学的体会与建议如实反馈上来, 教师适当改进教学设计。经过几次授课后, 学生普遍反映此种教学方式非常实用, 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学生由于已熟练掌握和领会了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指南及诊治原则, 考试时心中有数, 做病例分析题更是得心应手。

3讨论

八年制学生属于博士研究生, 学生的自律性强、基础好、起点高, 对其临床实习的要求应比本科实习医生高, 因此我们采用了以诊治指南为基础的CBL教学法。心血管内科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临床学科, 稍有疏忽患者就可能有生命危险, 因此, 提高八年制医学生实习期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疾病的诊治指南是由多学科专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 经过严格的同行咨询和评议制订的, 实践性及指导性很强。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好的基础上, 对八年制实习学生开展以诊治指南为基础的临床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加深其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了解, 有利于做出及时正确的诊疗计划。

医学生向医生角色转化的过程中, 关键能力之一就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CBL教学法将临床病例与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教师辅助引导、启发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使学生不再单纯地停留在记忆理论知识上。学生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推理方法, 其自学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均得到有效提升, 为其将来进入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指导学生学习临床诊治指南, 很大程度上可以与CBL互补, 有助于培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 培养规范化医疗行为[6]。可见, 诊治指南联合病例教学法是一种理想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更是一种促进知识整合和规范医学生医疗行为的教学方式, 明显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水平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加深了其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利于教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化, 是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方式, 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于杰, 孙凤仙, 刘冰.基于PBL教学法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 2015 (20) :15-16.

[2]路筝, 刘岩, 徐茂锦, 等.以诊治指南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在消化内科实习中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 :423-425.

[3]张天华, 迟德财.CBL和PBL双轨式教学在血管外科轮转住院医师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 (12) :105-106.

[4]董睿, 徐茂锦, 郭志勇, 等.PBL联合诊治指南教学法在肾内科专科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应用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24) :158-159.

[5]张玲, 陈洁, 王艺伟, 等.以诊治指南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八年制医学生胰腺疾病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华胰腺病杂志, 2013, 13 (3) :215-216.

上一篇:技术创造论文下一篇:生产资料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