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思想政治

2024-09-10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精选12篇)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 第1篇

一﹑志当存高远

高职生中不乏志向远大者, 但就其总数而言, 却为凤毛麟角。一些后进生, 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有人则缠绵于二人的情感世界之中, 全然忘却了校园文明的有关规定, 课内课外, 亲热举动频现;更有甚者, 参与赌博、诈骗、打架斗殴事件, 酿成校园流血事件。这些问题学生, 虽然人数不多, 但影响力极强, 带坏了班风、学风, 危及整个校园的稳定, 影响学校的正常运作。这些学生, 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亦无远大志向可言, 缺乏学习动力, 置功课、学业于九霄云外, 多门功课不及格, 也不以为意。其实, 一些中等的学生, 也存在着志向不明确或不坚定的情况,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 得不到及时的指导, 极有可能滑向后进生的行列。当这样的学生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时, 我们应该感到责任的重大。“思想有多高, 行动有多远”, 我们当以“救死扶伤, 治病救人”的高度责任感来重塑其思想。我的方法是不厌其烦地、深入浅出地、趣味盎然地向他们介绍、阐释上述有关立志的方方面面, 直至其认同, 获得其共鸣, 部分学生, 需经数次谈话, 才能取得这样的结果。其后, 即引导他们立志。我往往结合他们所学专业, 建议, 鼓励他们学好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不用说, 他们会提出千万条反对的理由。这时我们自己要冷静, 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长, 教会他们挖掘自身的潜力, 促动他们找回自信;我们还需要分析行业的优点, 指出其竞争程度, 既使学生看到希望, 又让他们感到压力;注重引导后进生向先进生学习, 向学兄学姐中的优秀分子学习, 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紧接着, 我会要求学生写出一份书面的行动计划, 计划中当包括怎样上课, 晚自习做哪些事, 每一目标的实现方案和进度。我定期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能做到这一点, 学生也就不会无所事事甚而至于惹是生非了, 而且还真正走上了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正途。

二﹑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林则徐任两广总督, 查禁鸦片时期, 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其中, 就上联而言, 林则徐的本意是指要集思广益, 把事情办得更好。但其引申意则较为广泛, 我们也可以将之理解为要豁达大度, 胸怀宽广,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曾国藩说, “君子立志, 应有包融世间一切人和一切物的胸怀”,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高职院校有的在全省范围内招生, 有的则在全国范围内招生, 学生来自各地, 性格、脾气﹑喜好各异, 这给新生之间、新生和老生之间的友好相处带来一些困难。与此同时, 一些学生会走出校园, 逛街购物, 或到校外打短工, 一些社会上的闲杂人员也经常会混入校园, 因此, 高职生必须学会和注重人际交往。高职生群体中, 理智、成熟、老练者为数不多, 反而为数不少的学生感情用事, 容易冲动。其中, 那些志向不明, 缺乏学习动力者, 大部分时间在校内外闲混, 往往会因为恋爱问题, 债务纠纷, 有时甚至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滋生出种种矛盾, 成为诸多校园突发事件的隐患, 严重影响到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包容一切的理念, 因为人是社会人, 而不是自然人, 既要融入社会, 又要认识到社会的多样性、复杂性, 绝不能以个人的喜好和顺眼不顺眼来论断他人之是非, 从而可以避免不少无谓的麻烦。另一方面, 也要教会学生包容矛盾。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 存在矛盾是正常的, 要以包容的心态一笑置之, 而不是将正常的矛盾转化为心中的仇恨, 然后再伺机报复。高职生能够深切领会并切身践行“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思想, 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业精于勤, 荒于嬉

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出:“业精于勤, 荒于嬉;行成于思, 毁于随”。前半句意思是说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 反之, 其荒废则是因为嬉戏。好多高职生不能严于律己, 课堂上睡觉, 晚自习讲话的现象司空见惯;有些人短期内尚能安心学习, 但长期坚持, 则难于上青天;有些人自信心严重缺乏, 影响了勤奋。古语云:“万恶懒为首”。我们必须反复的告诫高职生, 一个学生不勤于学习, 就相当于懒惰, 游手好闲, 不学无术, 使他们从反面认识到勤奋的重要性。对于知难而退, 缺乏自信者, 给他们阐释“希望在绝望中产生”, “失败乃成功之母”, “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 “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屡败屡战等一些道理, 勉励他们坚持、再坚持, 度过“黎明前的黑暗”, 就能迎来曙光。对于以前因志向不明而不能够做到勤奋者, 则要严格检查其计划落实情况, 催其奋进, 弥补前之过失。

四﹑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一诗中写道:“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高职生爱美者甚多, 有人甚至在课堂上梳妆打扮。我们要鼓励他们多读书, 通过提高自己的涵养, 通过优雅的言谈举止, 通过自己的气质来展示自己的价值, 自己的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 又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辨能力, 应变能力。而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 翱翔于书海, 并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是一效率较高的途径。当学生卷不释手之时, 我们的诸多教育目的也就实现了, 诸多隐患也就消失于无形之中了。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 高职生的接受能力差一些, 知识面窄一些, 思想的深度浅一些, 行动的自觉性弱一些, 而中国传统文化又博大精深, 高职生自己知之不多, 所以, 需要我们老师多做些工作, 反复地向学生讲解, 直至他们明白其道理, 并切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 我们就夯实了把高职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思想基础。

摘要:人文关怀缺失, 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现象。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利用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 引导高职生立志、做人、做事、读书, 可以有效提高高职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诸葛义, 诸葛倬.诸葛孔明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 1986.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人文关怀 第2篇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不应是满脸严肃的说教,而应像像暖暖的阳光和春风,从透入人的心脾,吹动心灵的.门窗开始,引领人们由平凡起步迈向不平凡的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注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工作要关注人们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要注重心理疏导和情绪引导,要注重采用最新的传播媒介,从研究人、了解人开始并最终服务于人,从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追求.

作 者:裴建军 PEI Jian-jun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广播电视局,河北,秦皇岛,05005刊 名:学理论英文刊名:THEORY RESEARCH年,卷(期):“”(23)分类号:G410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第3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139-02

当下,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理想不明确、信念不坚定、价值观念模糊、行为方式迷茫,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因此,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有所突破,提高其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人生、建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突破其教育的工具理性理念的束缚,深入到其本身的价值理性层面,关注其所具有的人文关怀价值。

一、人文关怀的含义

所谓人文关怀,是指对人进行人文精神的关注、关照和关怀,即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照、对人的发展前景的关怀。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为宗旨,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其教育内容应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始终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人文关怀教育来不断改善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实际困惑,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完善道德品质,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内容

(一)关照大学生的生存状况,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大学生的现状出发选择多样化的教育内容,把其教育与大学生的生存、就业等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回归,关照人的生存状况,考虑人的生存境遇,不断满足人的合理需求,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切入点。

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人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的满足和生存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高度文明,其根本是人的道德境界的发展,其主旨是人的精神家园的构建。从人格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最重要的就是精神家园;从人的精神内核上来看,构建精神家园实际上就是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一个人只有心中有理想、有信念,才能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行为,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坚定顽强的意志品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应该以尊重、关心人的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为基本特点,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为价值取向,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塑造独立人格为本质特征,以培养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为核心内容,以建构精神家园、引导人的终极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二)彰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实的个人是追求自身主体性发挥的人。能动性是人存在的根本性力量。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对象往往被当作单纯的灌输对象,被作为“美德之袋”来接受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从而使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压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所强调的。

首先,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是为了培养其主体意识。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会通过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达到对自我与自然、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关系的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进而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主导自己行为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次,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培养其主体意识,目的是为了弘扬其主体性。个人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使自己从一个自在的人成为一个自为的人,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发展,从被动的适应社会到主动改造社会。如果不充分调动人作为主体的积极性这个“内因”,内化的过程就不可能实现,人的知识、技能、思想道德素质、品性等整体素质就很难得到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只有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通过行为引导和思想启发,激发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自觉性,培养其作为主体的参与意识,大力弘扬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总之,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和思想困惑,把他们放在一个更加平等交流的位置上,鼓励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倾诉,发挥教师“倾听者”的作用。

(三)塑造大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突出人格完善

当下,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兼职工作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就会导致部分大学生注重追求实用、功利、金钱交易的现象出现。虽然这些现象并不一定会导致他们人性的沉沦,但它所表现出来的非情感性、非个性和非理想性的特点却是显而易见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扭曲了大学生人性的正常而全面的发展,造成了一些低级、残缺的人格。这种人格远离了理想、信念、信仰等较高层次的丰富性需要,是不以人情为准则,而以实利为律令,利害考虑不讲人情道义,甚至根本不相信苦口婆心的道德劝诱。为了谋取实利它可以不惜将覆盖在人际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撕得粉碎。

面对这种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全面地教育和培养大学生,使他们能够在人格上得以健康、全面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塑造大学生的个性、陶冶他们的情操、充实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精神旨趣,以扭转陷溺于物质文化中的“单面人”的片面、狭隘的状况,消除病态、畸形的人格心理,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人性的丰富和高扬,使他们都能够以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态去从事兼职工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实施途径

(一)人文关怀应侧重由“教育人”向“服务人”转变

首先,注重人文关怀要把服务大学生的合理需要作为目标指向。我们应该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因需要而利导”,不仅要讲好道理,还要解决好实际问题,不断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合理需求,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吸引人,容易被人所接受,进而达到其预期目的,提高其实效性。

其次,注重人文关怀要把服务人的个性发展作为目标指向。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就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抑制大学生的消极个性品质,激发积极品质,真正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和方法保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由说教灌输式向平等对话式转变

首先,注重人文关怀要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建立平等交流的工作模式。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采取简单的是非对错、非此即彼、我讲你听、我训你受的方法,那么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起到反作用。因此,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采取探讨式、讨论式的方法,平等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其次,注重人文关怀要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工作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经常从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善于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生动事例,将大道理转化为与实际的、与学生贴得更近的小道理,增强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兴趣感,进而提高他们应对就业、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切实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

首先,要做到人文关怀,就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个性差异。教育工作者要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道德标准,运用真诚的帮助和平等的眼光去包容他们、感动他们,在他们心中激起情感的共鸣,使他们融入主流。同时,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大学生,善于开发他们潜在的素质和闪光点,对于比较叛逆的学生,更要充分运用人文关怀的力量帮助他们改变。

其次,要做到人文关怀,就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利用课堂教育引导学生,更要走出课堂,深入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去,不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力求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人文关怀氛围能够使大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文化、关怀的氛围中,那么,他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能够使他们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塑造人格,这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现。首先就硬文化环境而言,从校园文化环境的整体布局到一条标语的拟定,都要精心设计、认真布置,让人文关怀精神彰显其中;就软文化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良好的学风、校风和班风建设,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学术报告,读书报告,召开主题班会等,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在人文关怀的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友兰.新原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任继愈.实说冯友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4、5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4]李中华.新理学的终极关怀——冯友兰境界说评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3).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 第4篇

思想政治教育既然以人为工作和研究的对象, 人文关怀是其追逐的一个重大价值目标。那么, 密切关注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中人们的生存态势与发展愿望, 不断地发现新问题, 显然是有利于寻思新举措, 增强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的。

一、社会阶层分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既创造了难得的历史契机, 也带来了严峻的现实挑战

(一) 社会的日益“非身份”化促进了人的解放, 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人生价值实现机会和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陆续推行的各项改革举措, 如教育考试制度的改革、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住房制度的改革、户籍制度的改革等等, 极大地冲击和削弱了以前的许多身份性因素在人们的社会地位获得中的作用, 社会流动由此大大加强, 日益趋向“非身份化”的机制转型。摆脱固定身份限制的各行业、各领域的社会成员, 开始纷纷以契约方式来界定相互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契约关系来获得自身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 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 “有为才有位”, 每个人的社会地位越来越取决于个人后天的努力, 只有以才华和能力为基础,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努力发掘各种潜能, 才会有更多的人生价值实现机会和发展空间。因此,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 安于现状的人少了, 勇于进取的人多了, 社会的活力增强了。束缚人才的框框在一个个被取消, 人们获得了更大程度的解放与自由。正所谓:“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二) 在逐渐走向开放与多元的社会结构的形成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日益走向多元化、现代化。伴随着我国社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 社会上出现了经济利益、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社会阶层结构日趋复杂化、多元化, 也更富开放性。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处于变动之中, 原有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稳定性被打破了, 处于不同阶层位置上的社会成员基于各自的利益差别, 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化、现代化。人们逐渐意识到自主、自强、公正、民主、法治、效率等现代社会理念培育的重要性;社会流动和迁徙的正常化重塑了人们的社会公平观与生存价值观, 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已越来越深入人心, 理性精神与承受挫折的心理逐渐增强。多元而现代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背后折射出的实质是人们对自身实际利益的关注。

(三) 社会阶层分化还推动了当代中国的民主化、制度化进程, 为社会成员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在社会分层的过程中, 一方面, 传统的阶级内部出现了重大分化, 传统的工人阶级日益分化为企业家阶层、白领阶层、普通工人阶层以及低收入下岗困难职工阶层等。另一方面, 一些摆脱了国家直接控制和作用的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形成、壮大, 如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及其从业人员、外企职员等, 他们日益成长为当代中国初步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主体倾向于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彼此间的利益冲突及其与政府的矛盾, 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理性自觉。随着各阶层独立意识的日益增强和潜在的利益要求的不断明朗化, 人们都期盼着能将各自阶层的意志和要求输入政治决策系统, 获得更多的自主表达意见和利益的机会。这在客观上有利于锻造社会成员个体的独立政治人格、增强其参政意识与能力, 有利于一个更为宽松、民主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形成, 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四) 各种纷繁芜杂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面临重大考验。当前在社会阶层的深刻分化中所呈现出的日益多样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 既有积极向上的, 又有消极颓废的。比如, 有人胸怀远大理想、关爱社会与他人、乐于奉献, 也有人一心致力于个人奋斗、个性张扬、讲享乐图实惠, 还有人痴迷于追逐金钱地位美色甚至于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等等。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以自身在改革中的损益来对各项政策举措作出褒贬的评价, 尤其是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各阶层间的利益区分日益明朗, 人们对社会、对自身、对未来的评判与期待愈见审慎与理性。社会再也难以用同一种尺度去要求和规范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各利益群体了,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面临重大考验。

二、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意义

长期以来, 人们在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存有误区。人们习惯于抽象地谈论社会、社会关系和社会规律, 单方面强调人是历史的产物, 却忘记了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始终是以人为基础, 是以人为本的。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就强调过:“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恩进一步明确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 就是国家、社会”, 由此看来, 个人与社会是有机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的哲学, 他的直接对象是现实中的人, 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等本质性、终极性问题正是它所密切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专门任务, 就是为了把本阶级、本社会对人们的思想政治要求变成人们现实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行为规范, 把社会目标转化为人们的奋斗目标, 通过人们合乎社会要求的自觉行动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并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实现人自身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 (人文关怀价值) 也得到了有机统一。

本文认为,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其人文关怀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为人们提供强大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 帮助人们解决重大的人生课题。人是一种有精神存在和精神生活的生命体,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证明, 经济增长与物质丰盈的确能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 但物质生活的丰裕并不等于精神生活的进步, 也不能自然而然地带来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对此, 一些现代西方哲学家作过深刻的剖析。如海德格尔就曾在描绘了物性过分扩张导致人性匮乏与生存危机的图景后指出, 在把自我对象化为客体的经济活动中, 人被异化为物, 与物一起沦为商品, 从而丧失了自身的存在。马尔库塞也认为, 现代经济、政治、科学、文艺、哲学和日常生活已丧失了它们原有的丰富性, 致使人成了“单面人”, 精神危机和感觉异化日趋严重。当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精神与心灵也经历着如同社会大变革一般的强烈震撼与冲击, 人们以往恪守和坚持的价值、理想、信仰等受到严峻的考验, 社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道德困惑、理想迷失、信仰危机现象。有学者尖刻地指出,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 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里寻求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的确,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导向系统, 正是通过社会引导的方式来启发人们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从而帮助人们解决思想困惑与矛盾, 疏导情绪, 维护心理平衡, 更好地把握人生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超越“物”的束缚, 寻求到人生的终极目标和真正的精神归宿。

(二) 推动社会成员个体的社会化尤其是政治社会化进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 人的现实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并非意味着人一出生就是一个社会人, 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每个人要想真正成为一个社会人, 融入一定的社会生活中, 还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即通过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进入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履行一定的社会角色, 学习各种社会规范, 掌握各种社会知识和技能, 并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再创造。社会成员个体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获得发展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起点。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来看, 它的最直接的价值就是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及道德素质, 主要包括人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水平、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等。然而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 人并非天生就是政治动物, 而是后天习得的, 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培育的, 这个过程也可以称之为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个体认识政治现象、掌握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的过程, 是个体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扮演相应的政治角色和履行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前提。”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 往往是通过政府、社区、学校、工作单位以及大众传媒的宣传、教育、组织来推进其政治社会化进程的, 人们在这些政治环境的影响下, 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活动, 在获得政治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发展了个体的政治心理特性和政治能力, 如对现有政治制度的政治认同感、参政议政意识、政治思辨、管理、决策能力等。由此看来, 思想政治教育是个体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三)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锻造现代人格品质。教育的真谛在于育人, 而育人的核心在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 促进入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 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 在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这样一种情况, 即人的所有各方面和特征的和谐, 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显然, 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即道德素质。这就是说, 道德是人格品质的核心和主导力量。而培养人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的思想引导、教育启发等工作, 在促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完成现代化的转变、培育健全的心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同时, 也帮助人们逐步摆脱传统人格品质中的那些依附、保守、被动、狭隘的成分, 从而时刻保持着对生活的积极参与意识和主动创造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人以更多选择和创造机会的人生哲学, 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培养人和提升人,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

综上观之,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无疑是其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理应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3].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J].教学与研究, 2002, 12

[4].陈晏清.重建新世纪的价值观[J].中国教育报, 2000-10-11

[5].苏霍姆林斯基.论德育和全面发展[J].国外教育资料, 1980, 1

[6].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33

浅谈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范文 第5篇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又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要根据干部职工的实际需要,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笔者结合企业实际和工作实践,就采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方式,加强新时期烟草行业思想政治工作,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要意义。一是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在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结构、爱好习惯、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职工的权益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普遍增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需要我们在对干部职工队伍新特点、新变化的认识上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用辩证的思维、全新的视角、时代的标准、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形势下干部职工的个性特征,从内心深处尊重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二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现人文关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使思想政

治工作始终把关心干部职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注重把解决现实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把帮助干部职工学习成才、提高综合素质作为重点,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引导干部职工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完善,从而展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魅力。

二、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遵循“三个原则”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总体要求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引导人、培养人。”其中尊重人、理解人是基础是前提,关心人、帮助人是关键是重点,引导人、培养人是根本是目的。因此,在工作实践中要把握“三个原则”:

一是要贴近行业改革发展的脉搏。要以“国家利益至上 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价值观为指导,把“以正确的理论武装员工,以先进的思想引导员工,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员工”,作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要贴近员工利益的需要。要从员工的现实处境和切身利益出发,关注员工的合法权益和生活需求,关注员工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

三是要贴近员工的思想实际。要特别重视员工的心理感受,了解员工的所想所盼,使工作增加人情味和亲和力,有效缓解员工的思想矛盾、心理冲突和情感困惑。

三、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四项举措”

(一)注重倾听“民声”。人文关怀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各级领导干部能静下心来听最基层的员工说说心里话,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远比喊口号、讲大道理来得真切。领导干部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就应该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深入到基层中去,认认真真、完完整整地听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身在基层、心在一线,才能做出符合基层干部员工意愿的好事实事。人文关怀的落脚点是人,是广大的基层员工。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只有贴近一线,深入基层,通过各种渠道真诚倾听基层的呼声,才能真正为基层员工办实事、办好事、办受大家欢迎的事。

(二)多做“暖心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不应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更不能空喊口号,只有把人文关怀落到实处,把干部员工“满不满意、赞不赞同、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支撑点,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把人文关怀落到实处,要立足基层干部职工、贴近基层干部职工、服务基层干部职工,本着一切为了基层干部职工的理念开展工作。把人文关怀落到实处、维护好基层干部职工的基本利益,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手段。

(三)丰富企业文化生活。要在发扬企业文化中,为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供助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体活动,培养员工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拼搏进取意识、培育员工“爱企如家”、“爱岗敬业”和“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责任感,使命感。通过这些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改善企业人文环境,满足员工精神需求,达到调节员工心理、陶冶员工情操、净化员工心灵、提振员工精神、凝聚员工力量的目的。

(四)建立长效机制。人文关怀,往宏观说,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要求的集中体现;往具体说,它是领导干部关心系基层干部职工的那份牵挂,是生成企业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一剂良方。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既要把握住新时期基层干部职工思想变化的脉搏“对症下药”,更要在求长效上下工夫,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谋长效、管长远、落点实、后劲足。具体到工作中就是要教育引导与关怀服务双管齐下,多为员工答疑释惑,排忧解难,把员工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企业建设者,既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自身本领的平台,又为他们打造一条职务晋升通道。用人文关怀改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只有在长效上下工夫,把人文关怀做真做实、做长做久,才能不断满足基层干部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推动行业又好又快发展,使人文关怀成为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助推器”。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思想政治工作内在规律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具体体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初探 第6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2-109-01

0

一、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1.注重人文关怀能够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切工作都要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展开。

2.注重人文关怀能够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从文关怀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与最终目的就是人的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就是无论是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方式方法还是教育的内容,都应当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依据不同人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內容,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当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角度入手,努力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必须遵循的四个原则

1.坚持人性化的原则

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尊重人,就是要确立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成为引导人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过程。理解人,就是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就是要善于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就是要做到宽容大度,对于人的思想行为,只要是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不管是多么与众不同,都应该宽容;就是要走近人,与人进行心灵的交流,从而达到化解思想矛盾、提升思想认识的目的。

2.坚持个性化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注重人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人囿于统一的模式之中。要把培养和发展人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列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目标,注重开发个体潜在的闪光点,给每个人创造自主发挥的空间,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他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

3.坚持生活化的原则

生活是生命之源。离开生活的生命关怀是苍白无力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显现,关注生活就是关爱生命。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关注人的日常生活入手,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其释疑解惑和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其压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生活的能力。

4.坚持幸福化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成为幸福化的教育,通过教育使人理解幸福的含义,体验幸福的境界,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具有奉献幸福的品质,成为拥有较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高品位的人,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唯此,才能使人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发展和对他人、对社会所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自觉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更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不断发展自己。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的途径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倡导和谐的教育理念,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培育和谐精神,引导受教育者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养受教育者健康、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受教育者消除心理上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以开阔的胸襟和豁达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在待人处事中,要引导受教育者树立起平等、团结、友好、协作的理念和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培养受教育者的团队协作精神,互敬互助,宽容待人,与人人建立深厚友谊,共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一种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氛围。

2.关注受教育者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有多方面,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在低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之后,要求满足高层次需求的愿望就会变得强烈。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对每一位受教育者的自身情况予以密切关注,关注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要引导受教育者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贡献的过程中,增强价值认同,养成良好习惯。

3.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对策研究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人文关怀

高校思政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一项重要内容,开展人文关怀的思政教育,目的在于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效用,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情感价值、生活经历设计教育内容,以强化思政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一、高校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突出问题

( 一) 对学生个体认同不重视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有些教育工作者通常把思政教育作为一个工具,特别注重其政治性,而未能看到学生的精神需要,以致于思政教育偏离现实。在以往思政教育中,通常将政策文件、规章制度等设为设置教育的目标及学生成长发展的标准,以此衡量和考核院校思政教育的效果。通过固定不变的理论、思维去限制他人,而这是忽视个体利益的,仅仅是屈从社会政治任务。单一化、固定化的向高校学生灌输理论,未能以人性完善,尊重人格发展为出发点,在较大程度上得不到学生认同,有些内容甚至会使学生感到反感,直接影响到思政教育的成效[1]。

( 二) 未能重视情感方面的关怀

当前,大多数思政教育者仅仅将思政理论灌输于学生,而对于思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未能重视。实际上,思政教育是思想、情感交流的一个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使健康品质外化成自觉、 主动的行为。而从以往思政教育看,对高校学生的情感心理需求及培养未能加以重视,特别是对外部社会因素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和情感带来的不良影响未能充分重视[2]。

( 三) 未能认识到受教主体效用

高校师生在思政教育中是一种主客体关系,是相互依赖和影响的。 一直以来,因传统思政教育更为注重灌输论的应用,以致于在教育中仅仅关注施教主体,而未能重视受教主体。而在此种教育模式下,教育者有了更大权威,会通过强制灌输手段对学生进行说教,而使极具主体意识的受教者处于绝对客体地位,使学生被动接受。此种思政教育使大学生被动去接受既定的道德规范、政策制度等,使得学生主体效用未能发挥。

二、强化高校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的主要对策

( 一) 与时俱进,激发高校学生价值认同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政教育也必须紧跟时代前沿,及时改进和调整思政教育策略,不但要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同时也要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个体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 自觉地在教育中,把思政教育的目的性、政治性和当前高校学生的时代性、利益性充分结合,引导学生建立起健康的、正确的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应关注高校学生的利益需要,充分维护学生的人格及权益,使他们的主体效用及创新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在基于集体利益前提下实现个人价值,满足个体需要。

( 二) 统筹安排,重视高校学生情感需求

重视高校学生情感需求是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中最为基本的一个人文关怀原则。思政教育者在向学生灌输思政理论同时,秉着以情感人去感化学生,以强化思政教育的人情味,让学生既可以学习和掌握有用知识,还可得到情感熏陶[3]。如: 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可从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出发,应用情感丰富的素材,开展“讨论式”、“案例式” 等教学; 同时,要重视并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将枯燥、单调的思政理论知识充分融入到案例中,以强化教学吸引力、互动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引导其得到情感体验,劲儿唤起情感层面的共鸣。

( 三) 以人为本,积极培养高校学生主体性

明确高校学生主体性人文关怀下思政教育体系建立的基础,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才可让学生更为自由、全面的发展,才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最佳效果。而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以平等心态尊重学生主体性,不断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让高校学生具备可独立和协作完成思政活动的能力。譬如: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当今社会热点进行辩论、演讲、模拟演出等活动; 通过课余、假期等组织学生开展社会义务劳动,参与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让学生更为主动去认识、分析及解决问题,促进高校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 四) 因材施教,尊重高校学生个体差异

高校思政教育教育者应秉承负责态度,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讨论、文艺汇演等方式,及和大学生面对面互动接触,更为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经历、家庭状况、心理状态、兴趣爱好、性格态度等方面的内容,并对他们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掌握他们的优缺点、异同点,能明确当代高校学生最想在受教育中得到什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前提下,制定更为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思政教育目标、内容及方式方法,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引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落实人文关怀是实现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改革迫切需要,应与时俱进的开展思政教育,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尊重学生个性和主体性,如此才能实现优质、效率的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03-107.

[2]施林春,陈碧钦,谢从戎.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47-14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思考 第8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 实践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 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 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教学, 学生不只是在课堂上乏味地听讲, 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去, 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明显提高。

(二) 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落到实处

两者的结合能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得到进步与发展。众所周知, 大部分的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主要采用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方式, 可是这样的方式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太好, 所以, 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就体现出来。

(三) 实践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做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给学生注入新鲜的气息和活力, 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各方面的创新使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 形成实践—创新—实践的良好循环。

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意识, 并加强其法制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须遵循思想培育、道德养成的内在规律, 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步积淀的过程, 需要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把加强教育引导与加强思想培育、道德养成结合起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要与做好群众工作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思想道德建设是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动员全社会, 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社会文明氛围。

高校应从加大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教学的宣传, 培养高校的道德文明意识, 建立科学的组织领导机制、有效的物质保障机制、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及有效的导向激励机制等等, 多方面进行完善, 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育人模式的发展。

加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体制机制的落实力度。“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规章之后, 就要努力落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执行的法律永远都没有意义, 只有不折不扣地实施, 才能达到所需要的效果。然而“道德者, 行也。知之惟艰, 行之更艰”。各个高校一定要以身作则,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已经成为广大莘莘学子共同的愿望, 所以对于政府的教育部门、学校以及教师, 一定要充分配合政府机关,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最后实现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体制机制的落实情况监督力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教学若想真正被落实, 必须有严格的监督系统, 包括校外的教育部门、司法部门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以及校内管理人员、教授人员和高校学生自己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教学的监督。只有在全方位设置“不同双眼睛”, 才能防止“近视”发生。

(二)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以学生为根本, 将学生看做有灵魂、有思想、有精神境界的独特个体,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等内在因素,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爱好以及主动性, 从而使学生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即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 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 实现自主性发展。”

建立“周密严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计划。周密的计划和严谨的部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保证, 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会有不同的教学计划。在探讨制订计划这一问题上, 以进行“社会调查”为例,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特点以及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 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 与此同时, 召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动员大会, 讲明此次社会调查的意义, 学生调查时采用的方式方法, 根据自己对此次社会调查的了解自拟实践教学计划, 最终以实践报告、汇报讲课、演讲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

坚持“讲求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方法。按实践教学研究工作的场所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两种方法。校内教学, 顾名思义就是在学校范围内所进行的有关实践方面的所有教学活动。它包括的种类繁多, 如在校内开展各种演讲、文艺演出、读书日活动, 讲课大赛、科学辩论赛等活动。校外实践活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 我们可以在校外开展法律咨询辅导活动、各种社会公益服务活动, 如:帮助残疾人士的爱心活动, 普法宣传活动, 把爱心送到贫困山区儿童的心中等有关活动。这类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纯净心灵, 给学生带来除了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之外的心灵震撼, 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有着重大的意义。

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在选取过程中必须注重与时俱进, 紧扣教材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如: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问题上, 首先, 必须突出弘扬中国古代优良传统美德,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 要注重培养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创新精神, 把爱国主义铭记于心, 运用创新主义精神做有利于国家进步的事情。最后, 引导学生树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 在远大理想的带领下, 不断进步和发展。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评价。首先, 对于教学过程的评价, 此环节必须从学生参与过程的积极性以及完成结果的效果两方面进行客观的综合性评价。其次,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此环节主要分为学生自评及互评、教师评价、社会评价。

(三)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打造和谐互动教学环境

教师要加大育人作用。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老师一定要加大育人作用, 学会用自己的高尚情操去影响感化学生, 用自己的优秀品格去感染熏陶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有敬业精神和竞争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要忠诚于教育事业, 勇于进取, 热爱学生。

教师要充分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一门课程想有其生命力和活力, 必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做支撑, 所以教师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入手, 结合吉林省高校大学生的反馈和评价,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用理论武装自己, 针对吉林省高校大学生群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的行为偏好, 关注如何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健壮性和延续性, 深刻挖掘现有的理论体系的优势和劣势, 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 然后再分析教师本身讲课是否具有吸引力, 分析课程内容能否传授学生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 等等。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调查研究, 全面理解并充分掌握我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 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师个人魅力,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落实实践。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落实实践的关键是要师生互动。学者张梅陇指出, 与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 互动式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立足现实, 能够及时对学生给予引导;注重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互动环境。

摘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和基础工程。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对于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全方位多层次地探讨了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在探讨实践教学的实施对策纵向上, 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主体主要分为政府、学校和教师三个。首先, 提出政府层面的思想观念建设和法制建设为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教学提供保障;然后从学校方面, 通过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计划、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形成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五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与剖析问题所在, 并对提出的问题分别给予解决方案;最后从教师本身出发, 研究了如何提高教师素质, 打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第9篇

1 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作为一种对人的全面关怀,以人的生存、自尊等需要为出发点,以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肯定人、完善人为表现,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人文关怀真正把人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人的个性需求,注重培养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意识,与思想政治工作有很深的内在关联,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进而通过提高人的品格助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其人文关怀的内在根据。因此可以说,人文关怀本质上就是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满人情味、富有人性化的方式和途径。

2 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的意义

在新时期治黄事业中,注重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职工自身全面发展,还有利于保持思想政治工作良性发展态势,从而推动治黄事业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

2.1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体现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迫切。在治黄职工队伍建设中,不仅对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要求,同时要求职工队伍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有利于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治黄职工队伍思想政治工作中,要结合治黄工作实际纳入人文关怀,从而实现职工完善的人格,让治黄队伍在这种完善中获得生活的完美,实现其主体价值的超越而成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人。

2.2 思想政治工作转型发展需要人文关怀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在自主意识空前觉醒的当今社会,人文关怀研究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往往侧重于对社会价值、集体观念的强调,对职工进行社会主流价值和道德规范的灌输,而忽视了被教育对象的个体价值和主体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无法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真正把教育对象从“物”转变到“人”,关心个体的精神需求,有利于人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现实和参与社会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现实中低效的困境,人文关怀为拓展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野。

2.3 培育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呼唤人文关怀

当下,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重要转型期。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一些社会问题渐渐浮出水面。在此时期,我们对已取得成绩给与肯定的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当前人们的社会心态已经呈现出的失衡倾向。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日益累计,就会引起人们心理的波动,当这种压力集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诱发群体性、极端性的情绪宣泄。近年来,这种失衡的社会心态愈加凸现。它主要表现为:仇富心理、信仰危机、拜金主义、人际关系冷漠、喧嚣浮躁等不良心态。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文关怀是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注和体谅,它给人的尊严、个性及独立人格都赋予了人情味,也只有对人本身投以足够的人文关怀,才能对一些社会不良心理进行疏导,进而培育自尊自强、乐观自信、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3 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的实现途经

在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主动融入人文关怀,以尊重人、关心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着眼于充分满足人的生存及发展需求,提高个体的被关注程度,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尊重职工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是人的个性的本质特征,包含着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多个方面。尊重职工的主体性,应积极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增强职工的主体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成为促进职工认清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在网络化、信息化充分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眼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相对于以往信息相对闭塞,价值观念相对单一的情形,如今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成为了必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深入研究人,潜心做人的工作,才能真正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3.2 满足职工的发展性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下,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和发展。治黄队伍是现实社会的一分子,工作生活均离不开社会大环境,职工个体都有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积极进行调整,从满足职工发展性上下功夫。思想政治工作一旦脱离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势必软弱无力,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变成简单说教。满足职工的发展性主要表现在满足其物质和精神的发展这两个方面。只有切实的关心职工的收入水平和精神世界,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取得实效,从而在根本上为治黄事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

3.3 注重职工的差异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人都是有需要的,人的需要是具有层次性的。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都对制度规范产生依赖性,然而,制度制定往往存在一刀切的隐患,通常设同一个目标,提出同一种要求,未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个体和群体方面的差异,这就抑制了人的个性的张扬。新形势下,在职工员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中,在统筹考虑队伍整体建设的同时,应当充分尊重到职工的个体差异,确保满足职工队伍整体需要的同时,满足职工的个体需求,真正实现整体与个体的有机统一。

总之,开展彰显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工作,展示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和发展人的人文关怀本质,不仅可以全面提高职工的认识水平和个性品质,还能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职工队伍的稳定和治黄事业的长治久安。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人文关怀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培育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应当充分尊重职工的主体性,满足职工的发展性,注重职工的差异性,促进职工队伍稳定和治黄事业的长治久安。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 第10篇

1.1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

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不难发现丰富的人文关怀思想蕴含其中。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和《人类学笔记》这些著作中马克思鼓励无产阶级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尊严、自由和权利, 这些无一不体现出人文关怀的光辉。首先, 马克思主义主要围绕人的尊严, 人的解放和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些主题展开。而其中关于人文关怀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其尊重和提倡人的需要和个性, 而最重要的就是满足人最基本的需要, 这是人的本质的一种生动体现。其次,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 实现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无产阶级不再受到剥削和压迫, 最终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解放。再次, 马克思始终强调要实现人的面而自由地发展。这种发展能为彼此的发展起到一种鼓励和促进作用。所以从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人文关怀一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之中,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为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提供了理论前提和现实途径。

1.2 人文关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 而且在党的十八大就确定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地位。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 将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 党和政府都应该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地根本利益作为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 群众史观就要求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些内容无一不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 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在今天的创造性发展, 也是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最终目的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1.3 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遵循人文关怀这个基本原则, 其实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注意发挥人的主体性, 挖掘人的内在潜力, 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及当前的教育坏境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不断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主要是为了让高校学生更好地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的实际需要去实现自我发展和进步, 这当然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高校思政工作任务艰巨而光荣, 其中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的人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

2.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的现状

2.1 部分高校忽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我国很多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 由于自身的不重视, 经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淡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这就使得人文关怀这个重要的工作原则无法真正的贯彻落实。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其发展水平和程度上只是注重量而忽视质, 在很短的时间内里完成了量的积累, 使我国高校出现了大众化的趋势。这种不全面的发展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说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更加注重经济利益;不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等等。如果这种不良风气不能在高校及时有效地清除, 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很容易使学生在主流价值观中迷失自己。所以说为了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是很有必要, 也很紧迫的。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强调以教材、理论和教师为中心,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我国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主性。在我国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经常是把教师作为中心, 只是单纯地把学生看作是教育对象,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老师向学生单向地灌输知识, 而缺乏一种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效率很低,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自由个性的培养和全面发展。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不仅会对学生、教师产生消极影响, 而且也不利于学校自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目前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 高校作为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 更应该注意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否则就不符合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般在教育过程中不重视对学生的主体性教育, 不能及时了解到学生自身的实际需要, 因而也就没有及时地采取有效的办法来进行思想教育。思政教育者这种单纯的说教和灌输理论使得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降低甚至容易出现抵触情绪。再加上高校教育评价的标准过于单一, 只是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忽视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忽视创新性能力的提高。很多教育者不从学生实际出发, 而是把相关政策规定和学校要求作为其工作的出发点, 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 将人文关怀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具体途径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我们不难发展, 一切发展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 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这样一来, 教育者也应该把人的发展作为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在我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更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其重要原则。近年来我国政治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高校为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更应该与时俱进, 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在教育过程、教育对象和和教育方法上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一个稳定健康的的环境。除此之外思政教育者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激发其理性精神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性

高校为了更好地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应该做到地就是尊重每一位学生, 这是其工作的重要前提。要注意克服以前传统的教育方法带来的不利影响在, 真正做到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 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做好自我评价, 在对自身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发现自己的个性, 挖掘自身潜能, 从而最广泛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进而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高校来说为了提高自身教育水平, 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时代使命, 应该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 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3 要注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人文素养

要想将人文关怀更好地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 离不开每一个高校教师的努力。而且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一个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坚持以人为本, 才能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切实了解到学生的真正需要, 从而可以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人生目标,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这就为教师队伍的整体人文素养提出了要求, 所以每一位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心理素质和人生理想等。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应不断反思, 总结工作方法和教训, 从而促进自身和学生的双向发展。

结束语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重视人才的重要作用, 而大学生又是我国重要的一只人才队伍, 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以前由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 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对大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所以今天我们要加强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力度,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人才支撑。

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这其实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讨和反思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人文关怀。通过有效的措施来帮助高校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从而推动高校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马德秀.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21:9-11.

[2]龚建龙.注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元素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9:174-176.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 第11篇

关键词: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性

Attention humanities concern,enhancement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valid

Cai Yangluan

Abstract:Th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is one item has the goal,has the plan,organized social practice,the examination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whether achieved “should however” a condition very important standard be “the validity”.Presently,th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validity is insufficient,achieved with difficulty the society to th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solid however” “should however” the expectation,an extremely important reason is in th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humanities concern flaw.Therefore,goes out difficult position of th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valid insufficiency,effectiveness of the promotion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the realization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however” the condition,th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have to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humanities concern idea the implementation,in the value localization,the goal formulation,the content design and the method implementation more integrates the humanities concern.

Keywords:Humanities concern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Validity

【中图分类号】F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113-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这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人文关怀是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个性为基础的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表现为对人的需求、尊严与价值的尊重与关切,以及对人的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理应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思想,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价值。然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意蕴却难以体现,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足。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地融入人文关怀,建构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与时代精神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呼唤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就其本质来说,它就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应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反映着“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有效性不足之困境,完成其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使命,必须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这既是人的本性的内在需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1.1 注重人文关怀是人的本性的内在需求。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性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这三类属性的辩证统一。人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它不是被动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因为人的存在是自由自觉的,它要自由地发展,人性的首要法则就是维护自身的存在,追求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文关怀的理念符合人的本性,它就是把人看作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生命创造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因此,融入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尊重人的本性,确立人的本性具有存在意义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即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外在保障。

1.2 注重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其价值诉求必须以人为核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思想政治教盲的存在始终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发展等终极价值相联系,它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理解、自我认同的过程,是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服务的。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尊严和符合人的生活条件的关注和肯定,是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作为一种对人高度重视的理念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价值追求,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正是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所在,它极大地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最集中的表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人的真正需要出发,彰显其特有的人文关怀价值,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实然”到“应然”的转变。

1.3 注重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和思维原点。人既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实现由“实然”到“应然”的转变,就必须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是人文关怀的思想本质,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和集中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尊重人、塑造人、解放人,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然,以人为本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就是把受教育者看作是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主体,看作是现实的人,并以充分的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完善人为内在价值尺度,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鲜明体现。无视人的发展的功利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反面证明:正确而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人,遵循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思

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体现应有的人文关怀,关注人的需要和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有效性不足之困境的必然选择。

2.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反思

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原因是广泛而复杂的,既根源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与挑战,也根源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种种局限,更根源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认识中的种种局限,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目标制定、内容设计和方法实施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

2.1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的“社会本位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起的作用,它通过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两个层面表现出来。从理论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相互联系、相互包含,又不能相互取代。然而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到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和特殊的政治背景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地定位于社会的需要和政治的需要,更多的是对其社会价值的强调,而关乎人自身的个体价值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就被推到了一个超越现实历史条件的至高无上的位置,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的“社会本位化”,从而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即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这种价值定位的重要表现就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受教育者成长中的价值意义,忽视受教育者个人价值存在的意义,也就是所谓的只见“社会”不见“人”,个体价值被肢解的价值定位。这种价值定位使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种严重的误解:思想政治教育再重要,也是党和国家的事情,它只不过是为社会需要服务的,而与个人自身的需要、成长、发展无关,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被强加的政治义务,并由此产生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心理,更有甚者产生了排斥心理。在“以人为本”理念引导下的社会发展中,这种“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定位所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现状就不言而喻了。

2.2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整体化”。从目标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社会政治目标毋庸置疑,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更多地强调统一,用一元标准来要求具有不同思想层次的受教育者,要求每个人无条件地服从整体价值,“使教育目标成为了一个远离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实际与现实生活视域的‘空中楼阁’”,[1]这就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层次性、创新性以及个性的差异性,忽视了价值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需求的多元性,由此导致了在制定目标时,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缺乏理性分析和目标的层次意识,经常是千人一面地制定一种要求,一种规格目标,只重视人的共性的塑造,无视受教育者内在需要的差异性和个性现状的差异性以及价值利益主体的多样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成为一种整齐划一的、刻板的、“圣贤”式的标准。正是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上忽视和抹杀了不同受教育者之间的丰富多彩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以及不同价值利益主体需求的多样性,缺乏对受教育者个性的包容,“要求人去做的,高不可攀,做不到;应当去做的,却失之规范,无所适从。”[2]显而易见,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价值无从体现,从而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现状。

2.3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泛政治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顺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诸内容的关系中,重点突出的是政治教育,而其他的教育内容则是根据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施需要制定的,其他教育内容始终服从于政治教育内容,由此形成了政治教育内容占主导地位的内容体系结构,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性。当然,这无可厚非,因为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价值诉求,但是,在以人为本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只应该强调它的政治性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现状来看,显然是否定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强调政治性,却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它主要塑造的是社会政治所需要的服从、奉献、谦恭的形象,而体现人的创造个性和关切人的生存状况的教育内容却少有体现,没有更好地彰显“一切为了受教育者,为了一切受教育者,为了受教育者一切”的教育理念。正如有学者所言:“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些关乎个人存在、意义生存、幸福生活的内容由于种种原因却被淡化、忽视或遗落了,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中的‘解题低效’。”[3]

2.4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灌输化”。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缺失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过于强调灌输,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是一种违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性原则的僵化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不顾受教育者是否理解和认同,把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强硬地灌输给受教育者,不是把受教育者看成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而是把受教育者当作“物”来对待,当作“美德之袋”、“道德之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注入。很明显,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强调的是“教育者中心论”原则,它只允许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无条件接受,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丧失得一览无余。实质上,这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它反映着教育的社会本位和教师中心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这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理念相违背的,不利于受教育者自主性、能动性的培养,它只会使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产生不信任感,甚至是阻抗心理,这势必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

3.融入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效用提升的有效途径

走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困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根据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把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目标制定、内容设计和方法实施等各方面,乃是提升其效用的有效途径。

3.1 突出人文关怀价值,整合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的社会发展理念中,重新审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客观而全面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更加科学地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并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价值,将社会发展的诉求与个人发展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其目标是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关注其社会价值,致力于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多地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尊严和人生意义,克服“只见社会不见人”价值错位,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像挖掘财富一样把埋藏在每个心灵深处所有的才能发挥出来,从而达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并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3.2 制定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现教育目标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每个受教育者需要的多层次性以及思想道德层次的差异性,实现由片面强调整齐划一向包容多样性转化。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有不同个性的人,每个人的思想道德层次和需要层次都有很大差别。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应融入人文关怀理念,在强调共性的同时,也应该给予人的个性更多的关注,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需要和思想实际出发,承认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注重个性的丰富性,关注不同价值主体需要的多样性,为每个人的创新力的生成以及终极价值的实现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努力开发其潜在的个性优势。同时必须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高不可攀”的弱点,变单纯的“高空作业”为充满人情味的“贴心关怀”,增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以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3 关照人的生存状况,满足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在教育内容上的体现就是要实现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回归,关照人的生存状况,考虑人的生存境遇,突出人格完善。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从人的现状出发选择多样化的教育内容。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了政治经济需求外,还有文化需求、生存安全需求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因此,建构富有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应以尊重、关心人的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为基本特点,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为价值取向,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塑造独立人格为本质特征,以培养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为核心内容,以建构精神家园、引导人的终极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5]比如尊重人的价值、唤醒主体意识、培养德性伦理、培育和谐心理等都应成为当今时代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题中应有之义。

3.4 超越灌输式教育方法,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对话,沟通心灵,通过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境界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受教育者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有着很高的主体能动性,其对任何思想信息的真正接受都是以其自身的判断、选择、内化等一系列内在思维运动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是非灌输性的,“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6]。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教育者就必须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超越压抑人性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实现由居高临下的、片面性的单向度灌输教育内容向平等交流对话转变。唯有这样才能改变那种无视受教育者主体能动性,无视接受规律,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方法,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滨、宋劲松.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J].思想教育研究,2007,(2)

[2] 玉东莉.人文关怀:当代学校德育的逻辑起点[J].思想政治教育,2005,(2)

[3] 闫艳,王秀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 第12篇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将立足于人文关怀, 更为注重大学生的个人价值, 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征, 关爱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大学生进行关怀和引导, 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但是高校在立足于人文关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 还存在着一些阻碍性问题, 为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作用, 就需要着重将这些问题解决。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误区。尽管在高校越来越重视利用人文关怀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但是有些教育者对其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有些教育者对人文关怀的内容认识不足, 片面认为人文关怀只是关心大学生各方面的生活, 或者只关心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等, 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教育者认为人文关怀就是要关心大学生的情感需求, 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 导致学生出现自我约束力差等问题;还有的教育者对人文关怀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方法不恰当, 不能对大学生起到教育的作用。

2.重形式轻实效。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取得了成功要看实际的效果, 而不能以投入了多少来衡量。目前, 很多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时, 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形式主义, 过分注重外在形象和政绩工程, 忽视了人文关怀的主体——学生, 忽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使得人文关怀变成了一句空话。而且过分注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大学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

3.忽视大学生个性需求。部分教育者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 忽视了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对所有的学生都采取相同的教育方式, 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有的教育者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 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学生都被归为一类, 呆板的按照程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阻碍了人文关怀的实施。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对策

1.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过程中, 教育者的人文素养非常的重要, 因此要着重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养, 营造出和谐的校园人文氛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 只有自身的人文素养切实的提高了, 才能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及精神生活,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 才能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教育大学生。在提升教育者人文素养的同时, 还要同时构建和谐的校园人文文化, 二者相辅相成, 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构建和谐的人文关怀体系。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要注意情感教育的运用, 情感教育能够实现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 在运用情感教育时, 要注重大学生的情感需求, 这也是开展人文关怀的基本要求。作为教育者, 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思想政治理论之外, 还要利用情感去感化大学生, 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外,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要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坚持因材施教, 对大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教育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之前, 要对大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 找出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最终实现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完美统一。

3.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 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并配合多种教学形式, 调动起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大学生在玩乐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教育者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观察大学生的实际表现, 根据实际表现制定适合的考评方式, 客观的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评价, 让大学生对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充分的了解。另外, 在大学生管理方面, 加强对学生生活及就业方面的指导, 强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结语

上一篇:清醒插管下一篇:学生小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