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核心模块范文

2024-06-20

专业核心模块范文(精选4篇)

专业核心模块 第1篇

关键词:虚拟机,虚拟化软件开发测试环境,自动化

一、引言

软件开发与测试环境的搭建是整个软件开发流程中一个重要环节, 不同版本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服务器以及应用服务再加上不同的系统架构的组合, 使得要构建的软件测试环境种类繁多, 大部分的软件开发环境具有可重用性, 但往往不同的软件开发与测试环境需要交替进行, 而且随着软件运行环境的多样性、配置各种相关参数的复杂性以及测试软件的兼容性等各方面的需求增多, 构建软件开发测试环境的工作变得愈加复杂和频繁。因此有必要引入自动化的方法来对软件开发测试环境的搭建方案进行改进。基于虚拟机技术的封装性和隔离性等优点, 可以创建具有复用性的软件开发环境库, 这对提高软件开发测试效率以及灵活性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二、开发测试环境的自动化

基于虚拟机建立的软件开发环境往往只关注单个虚拟机的上的技术, 缺乏对多台虚拟机组成的联合开发环境及其如何实施自动化的研究。此外, 由于缺乏对虚拟开发测试环境的设计、管理、监控等功能的支持, 传统的由虚拟机建立的开发测试系统无法体现联合虚拟开发环境的特点。而多台虚拟机之间依据开发环境所含有的内在联系绑定在一起更符合实际的软件开发测试环境。

1. 开发测试环境的模板化

软件开发环境与操作系统的选择, 参数的配置, 相关数据库、应用软件的安装等相关联。一般的软件测试环境都是专用的测试环境, 测试脚本、测试用例的选择以及测试环境接口都与被测软件密切相关。当测试不同的软件时, 需要针对特定的测试对象构建专用的测试环境、配置系统参数等等。而且一些可重用的测试脚本在更改测试环境参数后无法在新的测试环境中得到有效的利用, 因此如果能把开发测试环境封装成一个模板, 在需要的时候快速实例化该模板, 生成即配即用的环境H。对于联合开发和测试将节省用于重复配置测试环境的时间。

2. 联合开发测试

一般的软件开发测试往往是由几种开发测试环境组成的, 如客户端、服务器端、数据库服务器等。而某种软件的测试往往同时跟一种以上的测试环境有关, 需要联合几种环境进行开发和测试。基于虚拟机的封装性和隔离型, 可以将多个开发环境组成虚拟机的集合, 并依据该集合内多种虚拟机环境之间的关联性, 对这个集合进行模板化和实例化的操作。

三、虚拟化开发测试自动化环境的搭建及实验

虚拟化开发测试自动化环境的系统拓扑图的关键节点为Lab Manager服务器。被管服务器是安装了VMware ESXServer虚拟化层的高性能服务器。通过Lab Manager服务器中基于虚拟机编程接口提供的系统管理功能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1. 创建单台虚拟机模板, 并在其中安装需要的操作系统;

2. 将不同的虚拟机模板组合成的开

发测试环境导入配置集, 形成虚拟机的集合, 进行统一管理、部署、监控;

3. 对于隶属于不同项目的开发测试人员进行相元应权限的分配, 以及开发环境的共享和独占的设置;

4. 实时捕获运行中的虚拟机集合的

状态, 并保存到状态库, 并交给后续流程的开发测试人员使用。后续的开发测试人员可以利用保存的状态文件立即部署开发测试环境。

5. 对虚拟机状态可以实现增量复制

和完全复制。增量复制可以有效减少新的虚拟机实例占用的硬盘空间;而完全复制可以对虚拟机封装文件进行完整备份。通过对虚拟化开发测试自动化环境中虚拟机模板的创建和虚拟机集合的配置、部署、启动、实时捕获联合开发测试环境中虚拟机的状态等功能的测试.

实验所用的环境为:被管理服务器为2台HPd1380两路服务器, Lab Manager服务器是安装了Windows2003Server系统的普通PC机, 其中HPd1380服务器作为虚拟机创建和运行的环境。实验结果中记录了虚拟机模板的创建、操作系统的安装、虚拟机复制、开发测试虚拟机集合的配置、环境部署时间、启动时间等。该实验中创建了3种虚拟机模板, 分别安装了Win XP, Win2003Server, Linux RHEL4操作系统, 并安装了相应的开发测试软件。每台虚拟机分配的磁盘空间为5G。配置起始虚拟机模板的时间与一般的物理机配置时间类似。如果将这些虚拟机模板实例化, 即生成可以用于实际开发测试的虚拟机, 所需时间仅为8-12s, 而针对实时运行的虚拟机状态的捕获时间则与同时被捕获的虚拟机数量相关, 捕获后的状态可以存储到状态库中成为开发测试环境的镜像拷贝, 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立即实例化状态镜像进行作业。模板的实例化与虚拟机的状态的捕获过程是无需人工参与的。因此模板的建立是比较耗时的一个关键步骤, 当拥有配置好的虚拟机的模板后再进行开发测试环境虚拟机实例化时将会节省大量重复性劳动的时间, 甚至可从一个模板实例化出2台以上的可运行的虚拟机。可以看出利用自动化环境可以大大减轻开发测试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减少重复性劳动时间。

四、结论

本文首先从软件开发测试环境的复用及自动化分发出发, 通过对虚拟机关键特性的总结, 分析了利用虚拟化架构建立软件开发测试自动化环境的可能性。阐述了基于虚拟化架构开发测试自动化环境的体系结构核心模块组成, 及该环境可以为软件开发测试人员提供硬件资源共享和开发环境集中管理与共享等功能, 并实现开发测试环境自动化地复制分发。最后通过基于VMLab Manager, ESXServer等工具搭建的虚拟化开发测试自动化环境配置及部署实验, 分析了该自动化环境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张岩峰.王和兴.王翠荣.高远基于虚拟化技术的网络测试床的设计与实现[J]-2008

[2]王新颖.四巨头联手共同推进虚拟化应用进程[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 (84)

[3]龚爱斐.张文静.基于虚拟化架构的软件开发与测试环境自动化[J].2009

飞机飞行仿真系统核心模块设计研究 第2篇

飞机飞行仿真系统核心模块设计研究

针对飞机飞行仿真系统核心模块(飞行动力学和飞行控制模块)进行设计研究,建立了六自由度全量非线性飞行动力学模型适用于程序编程的.解算方法,飞机飞行控制模块采用相应飞机的控制律.编制了核心模块程序并组建了通用的飞机飞行仿真系统,通过多次飞行模拟试验表明,所建立的飞行仿真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操纵性和逼真度,人机界面良好.

作 者:龚松波 GONG Song-bo 作者单位: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5刊 名:飞机设计英文刊名:AIRCRAFT DESIGN年,卷(期):29(3)分类号:V247.4关键词:飞行仿真 飞行动力学 飞行控制

模块化产业核心企业竞争优势研究 第3篇

1 模块化产业组织的形成与特征

1.1 模块化产业组织的形成

批量定制 (mass customization) 是信息技术产业领先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 将标准化零部件通过多种组合方式生产出多样化的最终产品, 实现定制化和低成本, 其组织模式不同于基于稳定生产和层级控制的批量生产 (mass production) 模式。在批量定制模式中, 多样化和定制化的市场需求通过领导企业的价值链集成, 分解为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交付等几个关键的环节, 并通过对个人和团队授权, 形成网状组织流程, 企业组织结构从科层结构向网络结构转变, 企业的流程组织能力和资源组合能力是竞争的关键[1]。

批量定制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美国、欧洲和日本IT产业的品牌领导企业 (如IBM、苹果、3C、爱立信、诺基亚、阿尔卡特、索尼、NEC) 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通过垂直分离 (deverticalized) 和业务外包 (outsourcing) 战略, 剥离其大部分生产设施, 将电路板和产品装配业务外包给批量代工 (OEM/ODM) 企业, 从而引发了1990年代后期承接外包制造业务的批量代工企业迅速成长, 并在全球竞争焦点转变和柔性制造系统、供应链管理技术加速应用的共同作用下, 逐渐演化出模块化生产网络[2]。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 定制化订单通过品牌领导企业的模块化设计与集成系统、批量代工企业的柔性制造系统、物流与销售企业的物流配送与销售网络, 迅速转化为满足全球用户多样化需求的最终产品, 与此同时, 许多中小技术创新企业也通过技术、产品和流程研发加入模块化生产网络中, 从而形成完整的模块化分工与协作产业链。

1.2 模块化产业组织特征

在模块化产业中, 品牌领导企业集中于最终产品的模块化设计与品牌运作, 制造业务被转移给拥有通用制造能力的批量代工企业。处于不同分工节点且分布于全球各地的企业通过正规合同联结起来, 形成模块化生产网络[2], 网络受到领导企业的品牌发展能力和批量代工企业的通用制造能力的支配。品牌领导企业与批量代工企业一般都尽可能使各自的客户来源多元化以免被锁定, 因此, 标准化构件与模块化设计、通用化和柔性化的制造系统、可编码化的流程信息, 成为模块化网络有效联结和运作的关键要素。企业间价值链分界线一般出现在信息可以高度编码化的节点上, 分界点主要由技术因素特别是公开的和事实上的标准决定。编码化的信息传递和供应链管理使处于不同分工地位的品牌领导企业、批量代工企业、销售渠道企业之间实现实时联接, 价值活动的垂直分离与地点、客户和产品的灵活性有机结合, 但研究与开发仍然是网络中每家企业的重要职能。

另外, 在模块化产业中, 品牌领导企业和批量代工企业的许多技术创新也通过技术外包、研发合作或技术交易等方式从诸如硅谷等创新聚群区域的技术创新企业获得。技术创新企业根据公开的事实上的标准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风险投资企业作为第三方介入技术创新企业的研发与技术产权交易之中, 将技术创新企业捆绑在一起开展一场阶段性融资与控制权转移的联赛式博弈, 发挥着传递环境信息的中介作用[3]。风险投资企业的资本融资和风险控制与转移是中小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不可缺少的支持力量。

在模块化产业中, 技术创新企业、品牌领导企业和批量代工企业是三个关键节点 (core nodes of network) , 是网络中的核心企业, 这些企业凭借各自不同的竞争优势, 在全球产业链分工协作体系中竞争与合作。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或品牌领导企业的自主创新, 通过品牌领导企业的商业化开发系统、批量代工企业的低成本制造系统和由品牌领导企业主导的全球化销售网络, 迅速转化为满足全球用户多样化和快速变化需求的最终产品 (见图1) 。

2 模块化产业核心企业的竞争优势

关于企业竞争优势来源问题, 其学术发展思路是:竞争定位→战略性资源→核心能力→动态能力→集成能力, 其中, 竞争定位观认为竞争优势来自产品市场定位与价值链协调[4];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来自有价值的、稀少的、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替代的战略性资源[5]或无形资产[6]或不同资源的协同效应[7];能力基础观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自企业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来源的核心能力[8]或整合、建立和重构内部和外部竞争力以适应外部环境迅速变化的动态能力[9];所谓动态能力实际上是集成能力, 集成 (integration) 是指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创意、知识、流程、资源之间协调起来处理整体问题的知识化过程 (knowledging) [10]。

综合上述关于竞争优势来源的不同看法, 本文将业务定位、资源基础和能力基础看做是核心企业的竞争基础。另外, 由于竞争优势要转化为竞争绩效才有可能带来竞争力的提高, 而竞争的市场绩效主要来自业务、资源和能力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和创造价值的可占用性 (即获利性) [11]。因此, 下面从独特性、替代性和获利性三个角度比较分析核心企业竞争绩效的来源, 这三个因素决定了竞争优势的持久性, 其中, 独特性与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竞争优势来源具有模糊性相关, 如不可言传的意会知识或经验;替代性指竞争者利用其他资源或能力替代的可能性;企业竞争基础的独特性和替代性决定了企业的分工地位、讨价还价能力, 特别是为建立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所形成的高沉没成本的转移能力。因此, 企业的竞争基础越独特和不可替代, 则其获利性和竞争绩效越显著。

2.1 品牌领导企业的竞争优势

品牌领导企业是行业和市场的领导者, 拥有国际知名品牌, 主要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 在世界重要的金融贸易中心设有区域性总部, 但也可能随着市场重心的转移将区域性总部迁移到接近主要市场和客户的国家或地区, 如以中国大陆为主要市场的跨国公司在香港、新加坡、上海设立区域性总部。

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和发挥专长, 品牌领导企业通过垂直分离战略将不具有专长和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务外包给批量代工企业, 回归到最具专长的产品设计与品牌运作等核心业务, 从而带来企业治理模式从内部一体化转变为外部一体化。由于外部一体化治理一方面需要知识的编码化, 另一方面又必须保护核心技术不受外部侵蚀, 事实上的标准与模块化设计的结合能够起到与代工企业技术接口衔接但又能保护核心技术不被轻易模仿的作用, 因此, 核心技术标准和品牌价值是品牌领导企业竞争的资源基础, 标准集成能力 (模块化设计能力) 是其竞争的能力基础。

品牌领导企业主要通过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和品牌管理的累积性优势 (即时间压缩不经济, 需要经过长期积累) 来扩大用户基础和锁定原来的用户。特别是在IT产业, 标准是竞争制胜的关键, 被预期将成为标准的产品往往会真正成为标准 (事实上的标准) , 正是由于这种网络外部性 (network externality) 的特点 (一种产品对一个用户的价值取决于该产品的其他用户数量) , 用户转换成本非常高, 用户转换产品不仅需要更新硬件和软件, 而且需要更新“智件” (wetware) (使用硬件和软件所需要的知识) , 因此存在着用户被锁定的路径依赖性[12]。用户锁定能力越强的企业, 越有可能有效地排除竞争性产品和标准的替代, 并越有可能通过市场扩大和学习效应降低产品复制成本 (边际成本) , 快速收回前期研发和营销投入所形成的高沉没成本, 进而获得模块化产业链价值创造中的最大份额。因此, 品牌领导企业的竞争绩效取决于品牌的累积性 (独特性) 、产品的网络外部性 (替代性) 和产品研发与营销成本的转化能力 (获利性) 。

2.2 批量代工企业的竞争优势

批量代工企业主要分布在低成本制造基地, 如中国大陆, 这些企业很大一部分是外资企业, 本土企业一般是承接外资代工企业的零配件转包业务, 但也有一些本土企业从原来承接外资配套生产业务中成长为批量代工企业。批量代工企业承接品牌领导企业外包制造业务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是纯粹代工的OEM模式, 产品模块化设计来自品牌领导企业, 代工企业纯粹从事代工业务;另一种是设计加代工的ODM模式, 由品牌领导企业提出产品要求, 具体设计和制造业务由代工企业完成, 最后贴上发包企业的品牌。

批量代工企业竞争的资源基础是加工制造流程及相关的固定资产, 制造流程的通用化和柔性化程度越高, 对品牌领导企业的依赖程度越低, 越有能力承接多种发包客户的批量定制业务, 业务来源的稳定性就越有保障, 也就是说, 批量代工企业既需要具备批量生产优势 (流程通用化优势) , 也需要具备定制生产优势 (流程柔性化优势) , 只有将这两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 (流程集成能力) , 才有可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因此, 批量代工企业的资源基础是制造流程与固定资产, 能力基础是流程集成能力。

批量代工企业的制造流程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成本、质量和物流控制问题, 以符合准时交付 (just-intime) 、零库存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精益生产 (lean production) 要求, 制造流程的精益性决定批量代工企业与品牌企业及配套加工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 从而决定其承接的外包制造业务规模的稳定性和人工、物流和资本成本的转化能力, 因此, 批量代工企业的竞争绩效取决于制造流程的精益性 (独特性) 、业务规模的稳定性 (替代性) 和人工与设备成本的转化能力 (获利性) 。

2.3 技术创新企业的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企业主要分布在人才、知识、技术、信息、金融服务等要素聚集的地方, 如美国硅谷和北京中关村等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及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在一起有助于近距离交流和便于获得外部技术、知识、信息和金融支持。聚群内企业共享地方基础创新条件, 各类组织之间围绕创新项目自发形成动态联结的关系网络, 促进了知识特别是意会知识 (如事实上的标准) 的交流和共享。

现代技术创新通常需要不同专业人才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能否集聚一批专业人才并善于协调研发过程是技术创新企业竞争成功的关键, 此外, 风险投资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预测、资本投入、风险转移和产权交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 技术创新企业竞争的资源基础是技术研发人才及发现其商业前景并支持其上市交易的风险资本, 能力基础是风险集成能力, 即运用和协调内部和外部的创意、知识、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及风险分摊和转移的能力。

由于技术创新速度加快, 创新成果的独特性来自对技术的市场应用前景的预见能力, 这种预见能力本身具有模糊性和累积性特征, 其他人通常能以学到, 而且前期成功率对后期成功率具有正反馈作用, 从而形成创新的良性循环。但是, 技术可能出现没有预料到的变化, 如突破性创新的出现或者从竞争中演化出新的事实上的标准, 这些变化都可能导致原来的创新模式不再适用, 进而被竞争对手所替代, 因此, 能否适应技术和市场的变化趋势不断更新创新模式, 决定了技术创新企业及其成果被其他创新企业取代的可能性。最后, 技术创新企业创新价值能否真正实现并被创新企业所占用, 则来自市场对创新成果的评价, 这种评价通过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现出来, 市场评价越高的创新成果或企业, 在产权交易中的讨价还价地位越具优势, 收回前期技术研发与资本运作的高沉没成本的可能性越大。因此, 技术创新企业的竞争绩效取决于技术的预见性 (独特性) 、创新模式的适应性 (替代性) 和创新成果的市场评价 (获利性) 。

综上所述, 模块化产业核心企业由于其业务定位、资源基础和能力基础不同, 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来源, 并且由于竞争优势转化为竞争绩效的能力不同, 导致其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不同 (见表1) 。

2.4 协作企业间的协同优势

模块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最大不同在于, 模块化网络中的企业的竞争绩效不仅来自自身的竞争基础, 更主要来自协作企业间的协同优势, 模块化网络中某一协作企业市场绩效会通过正反馈过程影响到与之协作的企业的竞争力。

设模块化网络中企业i为模块化业务的发包方, 企业j为模块化业务的承包方, 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 (c>0) , Q为销售量, P为销售价格, 企业i和企业j的总成本函数分别为:Ci=ciQi和Cj=cjQj, 企业i与企业j的市场绩效正相关, β是企业j市场绩效对企业i销售价格的影响系数, θ是企业i市场绩效对企业j销售价格的影响系数, 则线性平均收益函数分别为:

其中, hi= (ai-ci) , hj= (aj-cj) , a、b、h都是大于零的参数。无论是企业i或企业j, 市场绩效提高都表现为c下降幅度大于a下降幅度, 或者表现为a提高幅度大于c提高幅度, 在价格弹性系数 (1/b) 不变的条件下, 都表现为Δh>0。根据上式 (1) 和式 (2) , 可得企业i和企业j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根据利润最大化条件, 可求出企业i和企业j的最优销量分别为:Qi*= (hi+βhj) /2bi与Qj*= (hj+θhi) /2bj, 再分别代入式 (3) 和式 (4) , 求得企业i和企业j的最优利润分别为:πi*=bi (Qi*) 2与πj*=bj (Qj*) 2。结果是企业i与企业j的最优销量和最优利润以关联系数β和θ相互关联。当β>0且θ>0, 说明企业i与企业j市场绩效存在着互利协同, 在这种情况下, hi提高不仅直接带来企业i (发包企业) 自身绩效提高 (表现为企业最优销量和最优利润增加) , 而且自动带来协作企业j (承包企业) 绩效提高;同理, hj提高在带来企业j (承包企业) 自身绩效提高的同时也自动带来协作企业i (发包企业) 绩效的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 企业i和企业j的绩效相互增强、协同演化。

3 结论与战略含义

品牌领导企业、批量代工企业和技术创新企业作为模块化产业的核心企业, 为了适应全球用户快速变化的多样化需求, 利用模块化分工协作优势, 通过垂直分离和业务外包战略, 发展各自的业务专长、资源基础和能力基础, 形成以内部价值链垂直分离为特征的分工模式和以外部网络一体化链接为特征的协作模式。模块化产业组织与传统产业组织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企业竞争优势更加专业化和更加协同化。

模块化产业竞争与合作模式对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启示是: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培育分工更加精细、优势更加协同的产业组织生态和竞争合作主体。我国目前许多产业的组织模式的基本现实是:在全球产业链中基本上处于低成本代工环节, 批量代工企业主要以港台和外资企业为主, 多数内资企业只是港台和外商批量代工企业的配套加工中小企业, 即使是拥有自主品牌的内资企业, 多数缺乏自主核心技术, 其品牌在国际市场甚至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用户忠诚度都不高。一些内资企业的品牌虽然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由于缺乏持久的核心竞争优势, 热衷于通过多元化和垂直一体化战略来利用外部机会和平滑不同产业的盈利差异, 导致核心业务不突出, 技术、产品和品牌竞争力缺乏持久性, 新产品易被模仿和难以回收研发和营销成本, 最终导致创新动力缺失和持续的创新机制难以形成。这种现状显然不利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竞争力提升。

因此,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切入点是鼓励和引导品牌企业通过垂直分离和业务外包战略, 集中力量于产品设计、品牌建设和营销服务, 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开发能力和持久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先企业。其次, 由于品牌企业竞争力提升需要技术创新、批量制造、商务服务 (包括物流、销售和金融) 等主体的协作与配合, 而后者的成长则依赖于品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用户基础的扩大, 两者是一种相互增强和合作共生的协同演化关系, 因此, 培育一批为品牌企业提供技术、制造和商务服务的协作主体, 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竞争力提升战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派恩.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153.

[2]STURGEONS T J.Modular production networks:a new American mode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2, 11 (3) :451-496.

[3]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118-121.

[4]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

[5]BARNEY J B.Resource-based theori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ten-year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 27:643-650.

[6]伊丹广之.隐形资产[M]//坎贝尔.战略协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业, 2000:52-83.

[7]LIPPMAN S A, RUMELT R P.A bargaining perspective on resource advanta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24 (10) :1069-1086.

[8]PRAHALAD C K, 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May/June) :79-91.

[9]TEECE D J, et al.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 (7) :509-533.

[10]萨维奇.第五代管理:通过建立虚拟企业、动态团队和知识联网来共同创造财富[M].珠海:珠海出版社, 1998:145-146, 292-293.

[11]科利斯, 蒙哥玛利.凭借资源展开竞争[M]//科利斯.公司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33-61.

专业核心模块 第4篇

摘要:高中阶段,夤夜不仅会影响到学士的心理健康,还能有效的减轻学士的学习压力,对学生的未来有着深的影响。音乐科目不同于其他科,它不止可以学习知识,还可以放松心情,但是音乐学科对学生的天赋要求高,学习的难度也大。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和能力,就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关系到学生音乐学习的方法和自主意识,对后期音乐方面的深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唱歌、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在高中的音乐课堂上,教学的目标是由教师设计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和核心和主线,再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展开的。所以只有确定好一个最为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根据教学要求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教学效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发布研究成果。核心素养这一理论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当代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新需求和新特点,就是在人们的学习和科研探索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不在是以往的灌输知识传授技能。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指导的教学,更加注重个人能力,这是素质教育具有跨越性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意义。

目前,我国高中歌唱模块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设置三维发展目标,在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更为重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以及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引导。虽然三维发展目标看似难度较大,侧重点不同,但是每个目标都是相互联系的。高中歌唱模块教学过程中无法全方位兼顾这三点发展目标,可以选择最适合学生情况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方案中应针对高中学生培养音乐核心素养的需求,围绕教学优化的过程,不断家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创新新的教学模式与理念

高中歌唱模块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教师不应故步自封,按照原有的教学方式教授学生知识,而是应该讲创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歌唱教学之中,与时俱进,创建新的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传统音乐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略歌唱教学的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在传授过程中始终采用老师一味讲课,学生只能聆听的教学方式。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更为重视,教师也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讲素质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之中,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对课程设计进行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为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学到的音乐理论基础应用于实际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当前的应试教育导致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学生的音乐核心素质培养,而是更加重视音乐知识的掌握,在该种状况下,教师很难真正的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对此,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向,在歌唱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课课堂、翻转课堂等新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主动性,在学习中联系实际,以此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不断培养。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但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巧,还需要学生在掌握音乐审美的过程中领悟歌唱教学的真谛,因此,培养高中歌唱模块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理论结合实际,采用情景教学方式。情景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体验真实、生多的教学过程,在学生的生活基础上引入音乐教学,使学生在了解音乐的同时在生活中予以沉淀,结合学生的心情和年纪选择适当的歌唱教学内容,营造更为真实的音乐教学情境,以此来加强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学生音乐学习的技巧和理论知识,学生单纯的记忆,并无法真正的领悟到音乐培养的真谛。但是教育本应该是一项动态化的教育,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为学生创建多元化、全方位学习的途径,引导学生从兴趣和求知欲的方向学习歌唱。传统教学下,音乐歌唱模块的课堂氛围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对音乐歌唱的学习兴趣,往往是应付了事,学习效果非常差。但是,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模式有所转变,音乐教师需要再次正确的认识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成为音乐歌唱教学的主体,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尊重。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音乐知识和歌唱技巧,还能更为深入的引导学习如何去探究事情的解决方式,真正的讲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音乐歌唱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要问题就是引导学生提问、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培养其正确的思维方式,如果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所质疑,教师则更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这是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能力的重点。

四、采用微课教学方式,培养其音乐核心素养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很多教学都开始引进了先进的教学模式,如微课程教学方式。高中歌唱教学的随意性较大,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微课程的制作主要有一下几种方式,一种是利用电子白板或微课笔胶水制作的微课视频,PPT课件等等。还有利用屏幕录像软件所制作的微课程,当前教学中,教师采用PPT课件对学生进行教学已经十分普遍,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利用PPT课件引导学生学习,在适当的时候讲PPT转为音频或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氛围。高中音乐教学和其他科目不同,所涵盖的知识点与内容不易用语言表述,但是利用音频和视频能够更为清晰、准确的诠释音乐学习的真谛。教师可以将音乐核心要素的掌握内容制作成微课程视频,根据高中歌唱模块的情况选择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学习联系方式:459408265。

结束语

上一篇: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下一篇:土木工程施工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