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对幼儿能力的提升

2024-07-20

游戏对幼儿能力的提升(精选12篇)

游戏对幼儿能力的提升 第1篇

1. 领导力

领导力通常指的是领导者或领导团体所特有的权力、人格魅力、专业素养等对群体行为产生引领作用, 实现群体共同的目标。

课程中的领导力是指引、开发、研究和评价课程, 领导团体实现课程目标和定位。

2. 游戏活动中教师的领导力

游戏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之一, 作为教师, 应该发挥游戏中的领导力, 提供交往和合作的场所, 提供良好的游戏环境, 促进幼儿的交往和社会性发展。

在区域学习性游戏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参谋者的角色, 创造利于幼儿发展的游戏环境, 让幼儿自主选择, 引导幼儿与同伴交往, 在遇到问题时, 教师可以间接地给予一定的帮助, 引领他们完成游戏。

同时, 在自主性游戏中, 不是教师去领导幼儿完成游戏, 其实是教师创设有利于幼儿交往与合作的场所, 做好旁观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不干预幼儿的活动, 让他们自由地选择、结伴去完成游戏, 也是游戏活动中领导力的体现, 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学着去交流与合作, 引领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和睦共处, 是教师领导力的重要作用。

二、现阶段幼儿的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识较弱, 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现在幼儿由于年龄、性格的差异以及社会性交往缺乏, 都会出现一些交往、合作的问题。对于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 由于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中, 消极负面情绪占上风, 教室总有幼儿号啕大哭的情况, 同时, 幼儿注意力也较易分散, 多以自我为中心, 有时哭有时笑, 其情绪波动比较大;在大人溺爱、呵护, 长期处于顺境而不习惯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意思;幼儿由于家庭的一些原因, 性格孤僻、自我、任性, 合作意识缺失, 这些问题都导致了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的缺乏。

1. 游戏活动中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识对幼儿具有重要意义

(1) 交往能力与合作意识有助于更好地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入园后很多幼儿由于各种问题, 很难与同伴互相交往和合作解决问题。这时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激发幼儿交往的积极性和热情, 确保与同伴交往的顺利进行, 同时取得相应的信任, 进而增进彼此间的友谊, 感受共同完成游戏的乐趣。

(2) 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意识对健全幼儿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品行有积极意义。幼儿通过“动作类”或者竞技性“角逐”的游戏, 以小组形式开展游戏竞赛, 在游戏中培养不服输、顽强拼搏、机智勇敢的个性与遵守准则的优良品行, 幼儿的人格也得到进一步塑造, 亦会收获更多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提升了道德情操、培育了初步的价值观念。

(3) 提高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对幼儿未来快速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意义非凡。一些用游戏道具“拼凑”实物或者小制作类的游戏, 会让幼儿眼、手、脑并用, 努力养成做任何事情都善于思考、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发展中懂交往的良好品质, 不断丰富个人的思维意识, 为将来尽早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竞争、成为栋梁之材创造必要的先决条件。

2. 良好的游戏环境有助于幼儿的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识, 可以作为教育的抓手

环境作为幼儿活动的第一需要, 已成为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关键条件, 环境的创造关乎游戏能否顺利进行, 幼儿园需结合幼儿的认知特征与身心发展状况, 全方位打造幼儿喜闻乐见的、轻松欢愉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这都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考虑的问题, 引导幼儿在和谐、舒适的游戏氛围中通过与同伴不断地交往、密切合作, 出色地完成各项游戏任务。作为幼儿园也不妨将游戏环境的科学创设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推手。

三、游戏活动中如何体现教师的领导力

1. 提供宽松、安全、舒适的游戏环境, 促进交往

宽松、安全、舒适的游戏环境是教师创造环境时必须考虑的条件, 例如, 我们引导幼儿不分年龄段玩游戏, 可以自由结伴到探索室、建构室、社区等活动场所进行游玩, 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场所, 在不同年龄段幼儿游玩的过程中, 幼儿逐步消除紧张的情绪、克服不善交谈的缺点, 同时从游戏中互相体会、感悟到游戏活动所带来的合作快感, 增进与伙伴的交往, 认识更多的伙伴。

2. 投放利于合作的游戏材料, 促进合作

(1) 在幼儿游戏中, 教师要利用游戏中的领导力投放利于合作的游戏材料。投放材料时我们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例如, 娃娃家的游戏, 小班幼儿看到娃娃时就会马上去抱她、摸她、亲她等, 在游戏过程中有力地促进了交往、合作能力的提升。中班、大班幼儿已经脱离形象玩具的诱导, 会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玩游戏, 会主动和同伴合作完成游戏, 所以在投放游戏材料的过程中我们提供了一些适合他们的材料给幼儿, 使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 交往、合作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2) 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投放游戏材料。例如, 我创设了“加工厂”的游戏, 引导制作各种饼干或者蛋糕等食物, 但是一直做蛋糕、饼干之类的“项目”, 长此以往, “加工厂”肯定会丧失对幼儿的吸引力, 这时我通过制作天气预报和订单, 引导幼儿进行集体的讨论和协商, 通过我的引导“加工厂”也开始生产不同的食物, 通过集体的智慧, 幼儿便把冷饮、冰棒、糖葫芦、可乐等相对应的材料投放于加工厂里, 让“加工厂”更有意思起来, 再通过我的引导让幼儿相互之间有所交流和合作, 提高了他们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3) 在投放游戏材料时, 我非常注意合理调控新旧材料的比例, 同时我引导幼儿共同收集材料, 在我的引导下, 幼儿慢慢地发现有些东西还是可以废物利用的, 渐渐地, 幼儿也喜欢上了游戏, 同时也和同伴友好地进行合作。

3.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形成有效交往与合作

(1) 作为教师我经常有意识地去消除幼儿的不安心理, 像“大姐姐”一样让他们感受到游戏的乐趣, 引领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和睦共处, 帮助全体幼儿尽早适应幼儿园生活, 引导不合群的幼儿, 和同伴一起交流与合作。

(2) 出于独生子女的原因, 幼儿在游戏中会喜欢“独占”, 不懂得分享, 更谈不上合作, 我经常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学会分享、懂得谦让, 每次玩游戏前都会提醒幼儿:“如果今天这里人太多了怎么办?如果你先拿到玩具, 其他伙伴也想玩怎么办?”像这类引导就会使他们知道游戏是需要分享的, 逐步使幼儿明确交往、分享、合作的价值和意义。

(3) 我经常提供幼儿之间合作的机会, 例如, 两个幼儿一起帮忙搬桌子;共同摆玩具和整理玩具;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叠衣服、系纽扣等等, 通过这些合作的事情让幼儿渐渐懂得交往的乐趣, 事实上, 幼儿正处于认知能力发展的初始阶段, 喜欢与亲近友善的同伴打交道和相处, 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是相当重要的, 克服幼儿和幼儿之间存在的交往障碍, 融入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 做到与幼儿真诚相待、平易近人, 也能让幼儿领略到游戏中的魅力与教育意义, 让幼儿心情舒畅、交往自信, 进一步提高幼儿的交往水准。

四、实践的结果及反思

1. 实践的成效

通过提升游戏中教师的领导力, 提高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引导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有效地成为幼儿间交往与合作的桥梁。

2. 实践的反思

在实践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不足。对于新教师来说, 游戏活动中领导力有时还是比较缺乏的, 这还需要靠平时的经验积累和学习, 教师在游戏活动中不要多干预, 多让幼儿发挥自己的特长。

综上所述, 提升游戏中教师的领导力是非常重要的, 对幼儿的教育绝非一朝一夕便能搞好的, 需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学习和研究, 才能为下一代做好榜样和表率。

摘要:从教学实践出发, 发现幼儿的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识较弱, 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要发挥教师的领导力, 从而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的提升。

浅谈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交能力的影响 第2篇

作者简介:肖剑 女、出生年月1982.12 小学高级教师,在常州市大地幼稚园工作,参与省级课题“以拓展性学习促幼儿成长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在语言、教科研方面成绩突出,有多篇德育、教学方面的论文发表和获奖。

摘要:孩子们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体验着成人的感受。这最初的体验,将对孩子们承担未来社会的真正角色有着深刻的意义。正确、规范的体验,能给他们以美好的启迪,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洒下健康的幼芽,帮助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走出坚实的步伐。反之,将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质量。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活动,它具有自主性、趣味性、虚构性、社会性和具体实践性等特点。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其智力、语言等各种能力的发展。所以游戏是幼儿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及幼儿教育中采用最广泛而又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它不仅接近幼儿生活,带给幼儿快乐,而且还能使其人格得到应有的尊重,使其各种心理需要得到体验,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而“角色游戏”正是将成人的这种社会性行为进行再现,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社会需要,是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再现。角色游戏不但有着其他游戏的教育功能、发展功能,而且它对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角色游戏 功能 心理健康 发展

正文:角色游戏是幼儿较喜欢的一种游戏,同时,也是较难玩“好”的一种游戏。所谓难玩“好”,是因为:一方面孩子们生活经验缺乏,另一方面则是难以掌握所表演的社会角色,如售货员、医生、邮递员等的行为、语言乃至社会义务。正因如此,幼儿教师就更应该重视角色游戏的指导,为孩子们将来充当真正的社会角色打下基础。角色游戏是幼儿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时候的一种游戏。对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首先是对主题内容进行指导。

一、主题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

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往往是幼儿所处的实际生活的反映,是幼儿感知生活,或者经过 幼儿的思维加工以后所形成的生活经验的表现。因此幼儿所处的生活是角色游戏内容的直接来源。处于不同生活环境的幼儿会产生不同的内容。如在同一个小班,男孩子都喜欢玩开汽车的游戏,因为现在家长经常带幼儿做车外出旅游,幼儿目睹了汽车司机开车的作,并产生了爱慕之心和自豪感,梦想自己会开汽车多好,所以在玩开汽车游戏中,他们拿着模具型汽车方向盘左右摇动,嘴里不断发出“嘀嘀嘀、嘀嘀嘀、的响声,小司机带领小乘客愉快的郊游。因为他们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所以在工作表现的很认真、负责。总之,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既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又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爱护同伴、积极参加游戏活动的兴趣。

二、主题内容丰富多彩

幼儿个体所处的环境、生活经验不同而千差万别,所以幼儿角色游戏也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日常生活的主题:常见的有“娃娃家”“幼儿园”等,是由幼儿平日经常遭遇到的经验所形成的。如在“娃娃家”他们扮演着爸爸、妈妈、洗衣做饭,爱护小娃娃。在音乐区内,扮演着音乐教师,认真的组织幼儿唱歌、跳舞、练习打击乐等。他们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着作爸爸、妈妈、老师的辛苦和快乐。社会关系的主题,常见的“超市”“医院”等,这类主题内容较之日常生活,社会关系扩大了,特别在目前独生子女家庭中,兄弟、姐妹等关系基本不存在了,医院里的医生病人,商店里售货员和顾客等形式的社会关系是幼儿比较熟悉和关心。

社会现象和重大事件的主题:如“世界杯足球赛”,等主题,这类内容较之上述两种不太常见,但是由于新闻媒体的传播,比较容易传达给幼儿。在“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幼儿同家长一起看球赛,关心比赛情况。这类主题往往具有多样的社会关系和新闻性,会给予幼儿深刻的印象。

三、主题的内容具有年龄差异

在成人不加干预的自然情况下,幼儿景象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但有些主题内容是幼儿经常选择的,有的主题内容持续时间较长。观察发现,主题内容持续长短和幼儿兴趣关系密切,游戏时间持续最长的主题内容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幼儿的兴趣也随着身心发展而发生变化,和小年龄幼儿相比,较大年龄的幼儿不在注重日常生活的主题,而且更多地选择社会关系主题游戏,像“世界杯足球赛”这样的主题更容易吸引大班幼儿。

教师不能轻易地肯定和否定,而应当创造条件让幼儿尽情表达出他的构思和想法;当固执的孩子坚持要玩某种不太适合的游戏时,教师也不妨让他进行尝试。

两种策略:是指完善构思和充实内容。当幼儿的想法与游戏的主题不符合,教师可以帮助幼儿修改主题名称;当幼儿提出的主题比较简单或抽象,或者对这一主题其他幼儿不熟悉,难以进行持续一段时间的共同游戏,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充实内容,让这一主题内容丰富起来,更加具体,更加形象,如果有些主题目前根本无法开展,也可以明确要求他以后注意观察与这一主题相关的内容,不断地使主题从不可行到可以玩起来。

在主题内容的指导方法上,依据与开展角色游戏的密切程度,可把具体的指导方法分为三种。

一是谈话讨论,这是最常用的方法,谈话讨论可以在游戏前进行或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游戏前的谈话可以引起幼儿的回忆,再现他们生活经验的表现,有利于直接组织开展游戏。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主要就一些主题进行讨论,使教师比较了解幼儿的心理,同时也提出一些主题,引导幼儿在有主题的情况下讨论,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迷惘以后的游戏进行知识准备。如为了丰富娃娃家的游戏内容,教师用废旧纸盒制作了煤气灶,家具等家庭物品,还准备了一些半成品。并开展了“双休日你到那里去了?”“我家的晚上”“愉快的节日”等类似的主题谈话活动,充实了娃娃家的家庭活动内容。

二是引导观察。这种方法主要为了丰富幼儿对生活周围的事物、人际关系的认识和感受。生活经验的积累的一个连续的过程,对幼儿也不利外,正如俗话说:“见多”才能“识广”。幼儿在观察环境变化,观察人物以及他们的工作劳动、使得幼儿能从中选择主题,产生表现主题的游戏。如大二班孟天歌等幼儿在建筑区内,搭建了高楼、小桥等建筑物,引起全班幼儿的讨论;幼儿说:“用彩色塑料插片,能插出五颜六色的花;用积木还能搭出迷宫、蹦床等。”并产生了“小小建筑师”主题活动。活动中教师以主导的身份改变为积极参与幼儿的活动,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幼儿,以自己的动态语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参加游戏活动的兴趣,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幼儿自己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共同的创造合作成功创造的大型作品“可爱的幼儿园”,参加徐州市教育局首届幼儿创造性游戏大赛获“二等奖”的好成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体验了同伴之间互相合作乐趣;体验了成功的愉悦。

三是鼓励想象。想象、象征、假装都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这些特征恰好给幼儿带来身心最大的愉悦,同时也使得游戏主题内容染上想象、虚拟的色彩。幼儿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发挥、想象、创造,教师应当鼓励这种想象,激发这种想象和创造,并创造条件满足幼儿的愿望,如幼儿提出“太空游乐园”的游戏主题时,教师就应该为幼儿提供相应材料,鼓励幼儿大胆游戏,在结束游戏时还要对这个主题进行讲评,肯定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一、角色游戏是幼儿对未来社会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

在角色游戏时,孩子们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就有不同的表现,如各种语言、动作、形象等,这些不同的角色就是孩子对未来社会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体会不同身份的角色,一般多从“娃娃家”开始。因为大家都称父母是人生的第一启蒙老师。所以,孩子们最先熟识和接触的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对角色身份的体验也就是从爸爸妈妈开始的。孩子们在游戏中充当爸爸妈妈的角色,就会自然地去模仿爸爸妈妈的言谈举止,学习他们的日常行为,将孩子们自己理解的爸爸妈妈表现出来,这就是孩子们对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而这初步体验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爸爸的身份决定了他应该干什么事,说什么话,持什么样的态度;妈妈的身份、孩子的身份都将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孩子们会刻意地去表现特定身份应有的工作、语言、行动。例如:爸爸在家里不干活,下班回家只看电视、喝茶水,而妈妈却不停地忙家务、干这干那等,这都是当前家庭存在的真实现象留给孩子的印记。再比如:理发员与顾客的身份差异、医生与病人的身份差异、乘务员与乘客的身份差异等等。这些不同身份的角色所承担的不同的社会责任,孩子们也在游戏中有了最初步的体验,对他们将来可能充当的社会角色有了最初的感受。正因为如此,在角色游戏中,孩子的各种表现应引起教师的充分注意,以避免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孩子,使孩子的认识、感受出现偏差,如商店的售货员态度蛮横、医院的医生敷衍病人等等。因此,角色游戏中的体验虽是幼儿对未来社会角色的初步体验,却有可能直接影响着孩子们未来人生的质量。

二、角色游戏是幼儿对未来社会角色交往的初步体验

让幼儿学会交往并善于交往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角色游戏正是培养孩子养成正确的交往行为的一种游戏活动。因此,游戏角色间的交往应传递给孩子文明、和谐的交往方式。在幼儿与幼儿间的自然交往中,他们会以自己的思维、言行进行交往。而在角色游戏中,则要让孩子们去模仿成人的身份,进行成人间的交往,这对孩子们来说是困难的,但也是需要的,更是非常重要的。初次模仿成人的交往,会给孩子们留下极深的印象。比如:医生与病人交往时,医生应怎样说,持什么样的态度,有什么样的表情,两者配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等等。再比如:玩“娃娃家”时,由于客人来得多,吃饭时没了筷子,这时孩子们就会学习运用成人交往的方法,到邻居家借筷子,这一“借”的行动,就是孩子们学习交往的成功实践。孩子们一旦要模仿成人的交往,必定要先观察、学习成人的交往方式,在观察的过程中,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不同层面便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便在游戏中展现出来:菜摊前的讨价还价;商店里对商品的介绍、挑选、询问;邮局里的填写、对答„„。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着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与不同人物的交往,体验着交往的感受。同样这最初的体验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以避免不良的交往方式影响孩子们的正常交往。

三、角色游戏是幼儿对未来社会角色情感的初步体验

情感与人一生的生活质量关系重大。正常的情感可以使人对生活充满热爱,激发人们快乐的情绪,激励人们按照正确的轨迹去走完充实的人生之路,这期间,人们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生活、建设生活,奉献社会、造福人类,社会才能向前发展,人类才能进步。反之,扭曲的情感将给社会造成危害。现今,许多的青少年犯罪其原因多在于情感的扭曲,或父母离异、或缺少关爱„„。所以,情感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体验着“大情感”。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也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社会角色的情感的形成。例如:在充当妈妈爸爸的角色时,他们会自觉地关心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是家庭亲情的体验;在充当医生的角色时,他们会对病人细心周到,这是社会亲情的体验;在发现别人有困难,他们会主动去帮忙,这是乐于助人的体现„„。这些情感的自然表露,说明孩子们的情感真实、自然、纯洁,对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品格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不正确的情感体验,则会给孩子们纯洁的心灵留下一抹阴影。例如:小朋友在玩“商店”的游戏时,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一位“老奶奶”买了东西拿不动,这时旁边有三个“顾客”,竟无一人去帮助她,后来在老师的参与、启发下,才有一人去帮“老奶奶”拿东西。这个事例说明,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漠已影响到了孩子们,如果不注意修正,其影响是恶劣的。上述情况就是孩子们自觉不自觉地将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没有选择地在角色游戏中表现了出来。因此,教师在组织角色游戏时,一定要注意孩子们的情感表现,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帮助孩子塑造美好的情感。比如:通过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表达爱孩子的情感,从而体会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爱,在爸爸妈妈的关爱中学会关心他们。再比如:扮演医生的角色,就应该有医生的医德,关心病人、态度和蔼、认真治疗„„让孩子学习医生救死扶伤的美德。通过这些游戏角色,孩子们对未来社会角色的情感有了最初的体验。

四、角色游戏是幼儿对为社会创造的追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幼儿产生了心里安全感和获得了心里自由时,最有利于他的创造性的发展与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对幼儿应持开放的态度,要充分尊重幼儿、相信幼儿。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在自主的游戏下他们创造性得以发挥得淋漓尽致。爱玩是幼儿的天性,而自由的游戏环境更能激发幼儿很多方面的发展如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事物的能力、创造能力等,创造能力更为显著,他们在没有约束的境况下自由的操作自由的玩耍,而在玩的过程中就出现希奇古怪的想法,他们就会尝试用到游戏中来从而就去创造、去发挥。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中孕育创造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幼儿产生了心里安全感和获得了心里自由时,最有利于他的创造性的发展与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对幼儿应持开放的态度,要充分尊重幼儿、相信幼儿。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在自主的游戏下他们创造性得以发挥得淋漓尽致。

幼儿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候,幼儿想象力是他们进行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因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所以尽管幼儿想象不合理,什么“摘月亮当小船”“天气出汗了”等教师仍然应当持一种赞赏态度,绝不用‘胡说八道’轻易否定幼儿对世界的创造性认识,将幼儿的美好设想扼杀在萌芽状态。好奇心是神圣的,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社会和人类发明创新。传说牛顿看到苹果落到地上引起了他的好奇心,经潜心研究后来发现引力定律,瓦特看到了开水壶的壶盖被蒸汽冲的‘噗噗响’后终于研究发明蒸汽机等。可见幼儿好奇心像植物的嫩芽,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为了幼儿创造性更好的发展,要为幼儿提供有力的创造条件和自主游戏的机会幼儿园可以扩展活动区的功能,要能完全让幼儿在活动区自由玩耍。丰富、自由的活动区活动可以让幼儿尽情玩耍,并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由教师带领幼儿到游戏王国里自由的玩耍,自由的探索,幼儿的人生旅途上不会再孤单,不会在烦闷,有着同伴的互动、教师的引导、父母的支持,将会给幼儿游戏带来更多的光彩更多的创新,幼儿创造能力就会更强。放开双手让幼儿在游戏的天地里自由的翱翔,在自由的空间里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相关文献资料:

1、奚美蓉、邱敏《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2、傅寿芬:领导小班幼儿开展创造性游戏的体会。四川教育;1980年07期。

3、沈立明:创造性游戏的领导 幼儿教育;1982年08期。

游戏对幼儿能力的提升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 角色游戏 认知能力

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所谓角色游戏,是指游戏中有角色分配和情节设置的一种游戏形式。幼儿在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自然会对这个角色的社会属性有一定了解。通过游戏,幼儿能获得一定的体验认知,这对提升幼儿情感维度、丰富知识积累都有重要帮助。作为幼儿教师,要针对幼儿心理需求,精心选择角色游戏,认真准备游戏材料,优化游戏操作环境,并通过细致观察幼儿具体表现,对幼儿进行认知行为矫正,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契机。

一、精选游戏,丰富幼儿情感认知

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教师在角色游戏选择设计时,需要关注幼儿的实际心理需求。幼儿年龄较小,而且存在特别明显的年龄心理差异,小班、中班、大班幼儿虽然年龄相差很小,但其认知基础和心理需求却呈现明显差异。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幼儿,选择性设计角色游戏。小班幼儿要求角色游戏情境单纯,角色任务单一,游戏情节简洁;中班幼儿则要求角色游戏有一定情节性,角色身份特征鲜明;而大班游戏对角色游戏的要求会更高,不仅要有复杂的游戏情节,还会对角色有选择性,角色个性特点更为鲜明。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实际需要,选择设计幼儿熟悉的角色游戏,角色身份可以是家长、老师、医生、警察、售货员等。这样才能引起幼儿认知共鸣,丰富幼儿情感认知渠道。

角色游戏选择和设计时,教师要做好演示操作,如果有条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视频展示,让幼儿进行模仿。如“交警马路执勤”游戏,很多幼儿都喜欢饰演警察角色,教师可以让幼儿轮流做警察,自己带领其他小朋友饰演不同身份的路人。在这个游戏中,关键角色是警察,教师要对角色的一言一行进行设计,有些台词和动作,也要进行反复训练。再如“我是保育员”游戏,幼儿对这样的角色比较熟悉,可以让幼儿先进行个体模仿,然后再设计游戏情节和人物。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发挥,对于幼儿创造性表现,要给予积极鼓励。

幼儿对熟悉的角色游戏有亲切感,对陌生的角色游戏有探索热情,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针对幼儿实际心理需求做出理性选择。在角色身份特征展示时,教师给出具体的引导和矫正,为幼儿投入角色游戏创造条件。幼儿对交警、保育员等角色身份比较熟悉,参与角色游戏时显得更加自如,教师要针对角色身份特征进行重点辅导,确保角色游戏顺利展开。

二、准备材料,优化游戏操作环境

角色游戏要建立在幼儿认知基础之上。在游戏操作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特别是角色游戏材料的准备非常重要。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完备的角色游戏材料,角色游戏就难以正常开展。幼儿直观意识较强,教师身份需要眼镜、教案,医生身份需要白大褂、听诊器,警察需要大盖帽,售货员需要商品,厨师需要有围裙、餐具等。为确保角色游戏的成功操作,教师要事先做好材料准备,如果条件受限,也可以利用身边材料加以代替。很多材料可以用报纸制作或玩具替代,这样也可以保证角色游戏效果。

角色游戏材料准备要体现因地制宜原则,如果有替代品,也能够给角色游戏创造有利条件,关键要看教师的创新意识。如小班开展“厨师炒菜”角色游戏,教师利用废旧报纸为幼儿制成厨师帽子,用幼儿上衣作为围裙,然后找来多种玩具,充当餐具和食材。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厨师炒菜视频,重点引导操作过程中的典型动作,让幼儿模仿和学习。游戏开始后,教师不断提升幼儿各种道具的使用。幼儿模仿厨师颠大勺、端盘子的动作,给客人上菜时,还要报上菜名。幼儿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

教师利用现有条件为幼儿准备了厨师炒菜的相关道具,幼儿乐在其中,说明教师在角色游戏设计材料准备上有显著成效。幼儿对厨师炒菜有浓厚兴趣,是因为平时没有这样的实践操作机会,感觉这个职业很神奇,能够将平常的东西做成美味,自然会生发兴趣。教师抓住幼儿心理进行针对性的设计,特别是利用玩具代替餐具和食材,也给幼儿许多新鲜感,促使角色游戏圆满成功。

三、观察游戏,矫正幼儿认知行为

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热情很高,教师要对幼儿个体进行多元观察。首先,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兴奋度,如果幼儿特别钟爱角色游戏,其情绪是饱满的;反之,就要考虑对角色游戏进行改造和优化了。其次是注意捕捉幼儿语言、动作、表情信息,以便把握具体干预时机。幼儿参与角色游戏,往往会遇到一些难题,教师要在最适当的时候介入其中,这就要求教师细心观察,发现异常及时介入。再就是对个别幼儿表现进行个体观察,特别是性格典型性比较强的幼儿,他们参与角色游戏反映出来的信息,往往具有代表性,教师留意观察,可以及时发现。

大班幼儿在做“我是小小邮递员”角色游戏时,饰演邮递员的幼儿表现很积极认真,将每一份邮件都热情送到每一家每一户,但饰演客户的幼儿表现却没有这样专心,有个别幼儿可能感觉没有趣味,在摆弄其他玩具。教师及时提醒这些幼儿,“客户”要配合“邮递员”工作,要向“邮递员”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要求,不能让“邮递员”一个人表演。教师还专门作出示范,与“邮递员”展开对话。幼儿在教师提醒下,很快都进入到角色之中。

幼儿参与角色游戏有角色分配,饰演角色不同,其承担的任务也有不同,有些角色相对轻松一些,但游戏有情节性和整体性,要及时关注幼儿参与游戏的表现,对出现的问题展开对应措施,这样可以有效提升角色游戏的成功率。

四、干预游戏,实施游戏多元评价

角色游戏涉及社会属性,幼儿参与角色游戏遇到一些实际难题和矛盾,这也是正常现象。教师要注意及时介入角色游戏之中,在不破坏游戏正常秩序的情况下,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教师要注意把握介入时机,当幼儿出现游戏懈怠时,当个别幼儿与其他人出现交流障碍时,当幼儿缺少游戏材料支持时,当幼儿出现矛盾纷争时,当游戏出现负面效应时,教师都要快速介入游戏之中,维持好游戏秩序,调节幼儿矛盾,确保游戏顺利进行下去。教师还要对幼儿游戏表现给出个性评价,这样可以有效激励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热情。幼儿对教师评价有较强的敏感性,教师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幼儿表现给予肯定和表彰。

教师干预角色游戏,不仅要关注干预时机,还要对干预度有充分预设。大班幼儿在做“我是驾驶员”游戏时,饰演驾驶员的幼儿往往够“任性”,操作上出现了很多问题,教师及时叫停游戏,并给出具体讲解,说明胡乱操作的严重后果。教师给出规范操作动作展示,让幼儿反复操作训练,然后再参与角色游戏之中。幼儿在教师引导下,规范了操作程序,也学到不少交通法规。

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目的是体验感知,要对游戏角色有更深刻认知,在“我是驾驶员”游戏中,教师之所以要中断游戏,进行深度干预,意图也非常明确,就是要培养幼儿规范意识,驾驶员属于特殊职业,需要有高度规范意识。通过教师适度干预,也促使幼儿对驾驶员有了更多了解,对规范操作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相信在生活中,当父母驾驶车辆时,幼儿会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给父母以有益的提醒。

游戏对幼儿能力的提升 第4篇

一、全面丰富的区角游戏材料, 有利于幼儿的全身心情感及能力的培养

游戏对幼儿身心全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在游戏的心态下, 只要游戏材料全面、丰富、多样, 对幼儿产生的作用就是积极的。对于幼儿而言, 当有大量的游戏材料出现在其面前, 幼儿通过对游戏材料的选择, 这不仅体现的是一种童趣, 还能培养幼儿的兴趣取向。当幼儿能对游戏材料进行自主选择时, 其就能将材料看作游戏操作, 而作出的游戏作品不仅色彩缤纷, 且与众不同。而幼儿在进行游戏思考时会发现各种的问题, 从而引起幼儿的思考, 因此会产生新的问题, 而在儿童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与问题相关的不清晰知识领域, 若幼儿乐于思考新问题, 就能有效激发幼儿对新问题的主动思考兴趣, 从而提高其自身的思考能力。如在区角游戏中, 有个内容是需要科学区与美工区进行结合的。因此幼儿教师应为儿童放置一些纸张供其折叠纸船, 当儿童在美工区折叠好纸船后引导其去科学区做小实验, 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让纸船在水中漂流。由于船是纸做, 遇水后会湿透下沉, 幼儿看到纸船下沉后开始思考, 在交流时不停地思考, 通过幼儿对游戏的思考, 从而提升幼儿的思考能力, 并全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促进幼儿自身的能力发展。

二、丰富的区角游戏材料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

游戏材料是指在游戏中能进行利用的材料。在幼儿游戏中, 游戏材料的分类可划分为:生活上的旧材料、需要购置的新材料。若按照材料的来源可分为幼儿家庭成员准备的材料、幼儿教师准备的材料以及幼儿园固有的材料;若按照游戏材料的制作可分为纸类、布类、铝铁铜类、木类以及粘和缝制材料等材料。若按照材料规格可分为大中型与微小型材料, 其中前者可供户外活动, 后者可供桌面游戏制作。若按照材料的成型情况则可分为原材料、辅助材料、成品材料以及半成品材料等。而在游戏活动中, 必须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兴趣及活动教育功能, 从而放置一些符合幼儿特点的游戏材料, 以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如在大班幼儿的科学区中, 应放置足够的手电筒、纸条、毛线、万花筒、塑料品等游戏材料, 并引导幼儿对材料进行游戏, 使其发现各种材料的区别, 并对材料在游戏中的问题进行思考, 从而激发儿童对各种事物的思考兴趣。同时在建筑区放置大量颜色、形状不同的纸箱, 并在建筑区的墙面上张贴各种形状的建筑图片, 使幼儿在堆高、搬弄、摆放时能锻炼其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 并提高其构建能力。另外, 幼儿教师还要在美工区放置大量的彩色纸、纸盒、纸杯、毛线、彩泥、纸绳、纸盘以及瓶盖等游戏材料, 并放置部分具有一定艺术色彩的作品, 使儿童在美工区中能感受良好的环境气氛, 从而激发幼儿对画画的兴趣, 同时使儿童在制作、捏泥及绘画中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 并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为各个活动区放置各种不同的材料, 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进行操作, 使他们在游戏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由于各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认识风格及发展速度等方面不同, 因此,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 引导幼儿学会采用各种方法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 从而提高幼儿的发现能力与思考能力。如在以“变”为主题的游戏活动, 通过在美工区中放置大量的纸张、彩泥、胶泥、气球、蜡烛等材料, 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纸张可以“变”成各种好玩的玩具、小动物等;又如气球在吹气后会不断的变大, 让幼儿围绕“变”的主体进行思考。而在各种游戏活动中, 幼儿均具有极高的兴趣, 使他们发现各种事物的变化, 在好奇心的作用下进行思考, 使预定教育目标有效融合到对幼儿的能力发展中, 能有效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三、区角游戏材料的延伸, 有利于促进幼儿自身能力的发展

幼儿教师应加强与幼儿家长的联系与交流, 使幼儿家长对幼儿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并向家长讲解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以取得家长对游戏活动的支持与配合, 并利用家长开放月指导家长学习游戏理念, 使其明白游戏对幼儿的成长意义, 并充分利用幼儿园中的所有条件进行游戏, 而游戏注重家园互动、亲子活动, 通过全家人的共同合作, 共同完成游戏, 从而为幼儿提供最好的游戏引导者, 引导其进行学习。同时还要根据幼儿在不同的年龄段采用不同层次的游戏材料进行操作, 以使游戏活动的内容更生动, 更丰富, 更有创意。而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对材料的操作, 从而构建认识结构。在游戏料材的选择与放置中, 应积极探讨下个阶段游戏的进行, 如对以下目标的设定: (1) 如何根据幼儿的兴趣在美工区、实验区放置相应的材料; (2) 怎样根据幼儿的不同个体选择不同的材料, 以提高材料的多样性。而这些目标的设定是为了使游戏材料的应用更加丰富、更加全面, 更能引起幼儿关注, 使幼儿能积极自动地参与到游戏中, 在不断的操作与思考中, 提高幼儿的思维想象力与动手操作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游戏中, 游戏材料的选择与幼儿自身能力的发展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游戏材料只要选择合理、符合幼儿的兴趣, 就能有效发挥出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因此, 在游戏的过程中国应根据幼儿的兴趣选择合理的游戏材料, 以提高幼儿的思维、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姚云芳.适宜的才是最好的——浅谈小班区角游戏材料的投放[J].小学科学 (教师版) , 2013, 12 (3) :150.

如何提升幼儿游戏的功能和品质论文 第5篇

游戏的时间要素要求幼儿老师和家长们首先要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时间来玩游戏,不能让幼儿过早过度地把时光用在学习“琴、棋、书、画”等“成年知识”上。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小孩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拔苗助长、舍本逐末,让幼儿失去本应属于他们的天真和童趣,人为地掐灭幼儿的“生命”,这是幼教之大忌。其次要让幼儿自己选择“什么时候玩,玩多长时间。”幼儿玩游戏是玩无定时的,吃饭时在饭桌上用刀叉碗碟也能玩上一阵子,睡觉前也能在被窝里和父母玩起捉迷藏,这些都是幼儿的天性使然,玩得尽兴了他们自然会去安心吃饭或酣然入睡,大人们不必责备和呵斥他们,更不必担心他们会像成人一样沉缅于游戏之中而“虚度年华”。值得注意的是,同样的游戏活动重新再玩就要留意孩子的感觉,老师和家长要主动询问孩子“你们愿意什么时候再玩这个游戏?还想玩多长时间?”,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觉得枯燥单一和时间漫长而产生厌倦感。

游戏的空间要素就是要求游戏的平台搭建既要能就地取才,又要注重拓展用材范畴,以解决“用什么玩、玩什么”的课题。孩子对游戏材料的要求,主要不在于它们的外表形象,而在于这些材料能否成为玩具,能否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游戏从而带来乐趣和心理满足。他们常常会拿来身边常见的纸盒、钥匙、饮料瓶子等物件来搭建高楼、电视塔、家用电器等,甚或悄悄地拿来成人使用的手机、香烟、打火机和厨房里的碗筷搭配组合成自己心目中的大炮、火箭、机器人等;哪怕就是成年人司空见惯的一堆细砂、一团泥巴也能被孩子们用来作为游戏的素材,弄出千奇百怪的造型或成为追逐嬉戏的“武器”,并玩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所以任何一种事物在孩子手中都可以通过他们稚嫩的想象成为游戏中的玩具,只要给孩子想象的空间,他们的创造力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和喷发。

游戏的角色要素是解决怎么玩的问题,角色游戏是以孩子们为主体的`意愿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蕴藏着幼儿发展的愿景和教育的契机,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非常有益的学习途径。老师和家长只有把游戏的目标记在心里而不是作为一根指挥棒,适时地进行事中引导、事后点评,而不是事前约束。游戏活动的多样性和群体游戏的顺利开展都要求幼儿角色的深入浅出和规则的去复杂化,这样氛围下的游戏才会更生动、更受欢迎和更有价值。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例子使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真正投入使他们俨然成为“游戏王国”中的主人,一个小主意、一个小想法甚或一个小动作往往是不经意间的,一闪而过的,但也足以让在一旁注目观看的老师和家长瞠目结舌和喜上眉梢。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提醒老师和家长要站在幼儿的立场来看待游戏和思考问题,顺应幼儿游戏活动的兴趣,支持他们的想法和玩法,放手放心地让他们自主地担当起游戏的角色。作为幼教工作者,要时刻记得幼儿是游戏的主角,老师和家长是配角,决不能越俎代疱,用灌输的方式强迫幼儿按照成年人的思维来玩游戏,也不要做盘旋于鸟窝上面的“苍鹰”,死死地盯住孩子们,生怕他们越雷池半步。

游戏的意愿要素是游戏时间、空间和角色要素的根本和归宿,是“玩的怎么样”的答案所在。在什么时间玩,玩多长时间,玩什么和怎么玩,归根到底都要体现幼儿的真实意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游戏的终极目标:快乐和益智。任何违背幼儿意愿的游戏活动和游戏规则都是得不偿失的,是对童真和快乐的扼杀。只要孩子们愿意,就让他们尽情自由地在游戏天地里畅游,幼儿的心路就好像微弱的晨风可以荡涤尘埃抚平秋色,有时更像无孔不入的溪流可以穿透时空的阻隔,无坚不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们在玩“搭积木”游戏正兴趣盎然时,大人们就叫去看动漫片;孩子们正趴在地上沉浸在“草根撵蚂蚁”的游戏时,大人们走过来呵斥他们弄脏了小手和衣裳,这时往往看到孩子们无奈的噘起小嘴,极不情愿地“服从”大人们的号令,至此,游戏活动嘎然而止,孩子们心不在焉的去看动漫或草草地冲洗一双小手,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在每一个幼儿园和千万个家庭里,值得我们幼教工作者和家长们反思啊。

游戏对幼儿能力的提升 第6篇

【关键词】建构游戏;幼儿;社会性

“游戏是幼儿的工作”,古往今来的孩子都着迷于游戏,游戏代表着孩子的自由,天真无邪、自然的天性和潜在的能力。通过建构游戏,不仅能丰富幼儿的主观体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幼儿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儿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它融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还蕴含着有益于幼儿发展的隐形教育潜能。

在建构游戏活动中幼儿因为使用材料协调上的争执或活动角色分配上的不一致而引发幼儿间冲突的发生,冲突发生之后的协调过程或避免冲突的发生,都是发展幼儿良好社会性的一个关键时机。幼儿解决冲突、达到协调,是一个不断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在此之中,幼儿学会了尊重、欣赏他人,学会了宽容。冲突的解决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合作与分享的发展。所以组织和开展建构游戏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构游戏促进幼儿的基本活动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应该从教育层面上来重新审视游戏的价值,它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幼儿主体的发展,为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别是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案例:在中班的时候,我班的玩具材料不是很充足,但是有一种材料算是最多的,就是大型的积木玩具,于是我就开始给小朋友接触这一类的玩具,中班阶段小朋友的逻辑思维发展的还不够完善,前一个月搭形状只是偏于平面化,但是小朋友的兴趣意犹未尽,兴致非常高,于是又接着给他们玩下去,出乎意料的事情出现了,他们搭出了各种各样的形状,有房子、小船、卡车、凉亭、长廊等等形状。实践证明,只要建构游戏不仅能促进幼儿的思维还能促进幼儿的基本活动的形成。

二、建构性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喜欢游戏。游戏作为最基本的幼儿生活现象,它与人类历史伴随始终。但是,把幼儿游戏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来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是近来幼儿教育的事情。研究幼儿游戏中的创造性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关系成为幼儿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建构性游戏促进幼儿的主动性

学生在主动探索、发现、构建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建构性游戏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以想象为中心,让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

案例:我县在五月份举行了大型的建构游戏比赛,比赛内容是根据小朋友在“五一”劳动节的时候跟着爸妈到公园玩的情景,把自己所看到、听到、想到的利用大型积木、花束和塑料玩具拼搭出来的。

在良好的游戏设计中,幼儿可以不断地处在问题情景之中,保持高度亢奋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使其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

(二)建构性游戏促进幼儿自我意识发展

幼儿学习是其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主动建构经验的过程。当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对物体或他人产生影响时,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并因此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克服困难,产生了成就感,从而促进自我意识发展。此外,幼儿在伙伴交往中必须学会考虑别人的意见,从而逐渐获得健康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三)建构性游戏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幼儿的认知心理要求其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与协调,包括理解环境和影响环境。游戏应该满足、发展幼儿的这种心理需求,以创造性为核心的建构游戏则能充分促进幼儿认知中好奇之心的发展。它是以表征思维为基础、以“建构物”为主要表征手段的象征性游戏活动。建构游戏明显的特征是幼儿通过建造“建构物”来反映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印象。

建构性游戏理念指导下的结构游戏是以构造为活动内容的游戏。幼儿利用多种不同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认知理解,经过动手操作来反映现实生活。这种反映不是对眼前事物的简单直接地再现、模仿,而是具有明显的幼儿认知个性的按照其自己的意愿进行的构想和搭建,它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是再造想象、创造想象辐合的结果,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游戏。建构游戏发展幼儿的构造、空间知觉和象征能力。

(四)建构性游戏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建构性游戏是幼儿通过各种方法不断的积累经验而拼搭起来的东西,同时幼儿也不断的寻找发法企图把他自己搭的东西拼搭的更好,他就会不断的挖空心思,投放更多的感情,来磨练自己的意志。

(五)建构性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建构性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应该通过游戏活动来培养、发展幼儿社会性,幼儿在游戏中表达自己对于生活和世界的认识、体验和感受等揭露幼儿鲜活的内心世界。建构游戏活动以一种“小的社会形式”与幼儿相互作用,幼儿在与环境、教师、同伴不断的社会化交往中获得发展。

幼儿园建构游戏是幼儿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操作建构物体或材料,使之呈现出一定的型式或结构的活动。建构性游戏是一种能有效激发幼儿好奇、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教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博览》.2010年 5月份,第25-26页

提升计算思维能力的编程游戏设计 第7篇

1 计算思维与程序设计课程教学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教授在2006年提出计算思维这一概念,并给出其定义: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1]。她从计算思维的角度谈到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多个案例,让我们意识到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计算思维和3R(Reading,w Riting,anda Rithmetic)一样,应当成为每个人的基本技能,而计算思维的能力体现不仅仅是在诸如计算语言、计算平台等计算环境的认识上,更重要的是在计算环境下的问题求解方法,这才是我们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各种问题的重要基础[2]。

程序设计不等于计算思维,但是,程序设计离不开计算思维,任何程序设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计算思维上。程序设计教学中不应该再“重语法,轻设计”,更重要的是培养计算思维,从计算思维角度而不是语法角度对学生进行计算概念以及计算实践的考核。为了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结合其本质设计编程游戏[3,4]:

抽象——对计算平台的无关性和计算语言的通用编程思维进行归纳,取出其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

自动化——支持游戏指令的一步步自动执行和可视化操作,取代静态的流程图和伪代码。

2 通用编程游戏

通用编程游戏Arm Go,如图1,是一类特殊的教育游戏,以机械臂推箱子的形式出现。该游戏与普通电脑游戏不一样,游戏过程中,机械臂不是由键盘、鼠标或操纵杆来控制,而是根据学生为它设计的动作指令自动执行;它的动作指令与其他编程教育游戏也不一样,学生完全不用考虑编程语言自身的语法,而是通过给定的可视化指令集进行指令组合。

学生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事先选择的多条指令来控制机械臂将箱子移动到指定位置。

2.1 设计理念

该游戏的旨在设计一个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教育游戏,不仅具有教育教学的“教育性”——游戏的内容和任务都和计算思维相关,还有主流游戏的“游戏性”——关卡挑战、步骤控制等。

2.2 设计原则

通用编程游戏的设计关键在于设计一种跨越具体的程序设计语言语法细节的表达模式,并在此模式下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计算思维能力。这种新模式必须满足“易使用”和“易转换”两个基本原则[5]:

1)新模式下的表达内容符合人的自然理解习惯,其正确语义无需严格的规范化训练就能理解;

2)新模式的指令与具体程序代码之间存在无歧义的对应转换关系,即通过简单的固定规则就能将该模式下的表达内容直接翻译成等价的伪代码。

基于“易使用”原则,该游戏将学习的重点由语法规范转移到问题解决方法(或步骤)的描述与设计,避免初学者过早陷入语言表达形式的汪洋大海;基于“易转换”原则,游戏的最终目标仍是强化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程序设计能力,并实现语义层次而非语法层次的思维能力考核。

2.3 设计内容

由于该游戏主要用于程序流程的表达,故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集成逻辑编程的控制结构,用可视化的指令实现编程语言的基本逻辑流程的体系结构,将抽象问题感官化。

首先,设计了包含普通指令(上移、下移和右移指令)、选择指令、循环指令和模块在内的指令集,可以实现程序设计中的3种基本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以及简单的无参函数设计;其次,给各个关卡设计了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对应程序的输入和输出;最后,根据最少的过关时间和最少的过关指令数,对学生的过关指令流进行评分;而每个关卡的内容也是结合不同的计算概念进行设计的,比如简单选择结构、循环结构等。

2.4 设计特点

1)对于编程初学者而言,可以“零语法”开始编程,只有通关与否,没有语法错误;2)指令流是图形符号的集合,每个符号表示要执行的操作,符号依次执行;3)可以实现模块化设计,使算法结构更清晰;4)指令设计和执行过程中是可视化的,上手极为容易,学生可以直接观察自己设计的指令流的执行过程;5)可以对通关代码执行时间和执行步骤进行统计,有助于简单的算法复杂性分析。

2.5 设计目标

201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提出计算思维三维框架,包括三个维度:计算概念,计算实践和计算观念[6]。通用编程游戏就是基于这个三维框架设计教学目标和游戏功能,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探索。

下面在计算思维三维框架下总结通用编程游戏中的活动内涵[6]:

1)计算概念:是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使用最多、印象最深的一些概念,在通用编程游戏中,这些概念被映射成一组指令,可以无歧义地迁移到转换成某种程序设计语言。常用的计算概念有4个:顺序,循环,分支,函数:

顺序:为了控制机械臂完成某个动作需要执行的一系列指令;

循环:将相同的顺序步骤重复运行多次;

分支:根据箱子的颜色决定动作是否执行;

函数:将某组步骤独立出来,形成模块,可以被其他模块调用。

2)计算实践: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使用的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4种:

递增和重复:关卡难度不断提升,通关不是一个直接、线性的过程,通关方案应在一步步不断试验中得到修正;

测试和调试:利用游戏的即时反馈和可视化,可以掌握预测、修正问题的方法;

再利用和再创作: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找到可以利用的想法和思路,进行修改创作,实现一题多解;

抽象和模块化:针对复杂关卡,通过模块调用设计整体解决方案。

3)计算观念: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形成对自己和同伴以及周围世界的理解,是一种思维习惯的养成。主要有3种观念[5]:

表达:通关后,要求学生由浅入深用文字-算法描述性语言-计算机语言描述通关思想和过程,要求步骤清晰。时间一长,学生树立“我可以”的信心,将不满足于现有关卡,而乐于尝试和体验其他类型的编程活动。

联系:借助各种外在支持,如寻求同学帮助、网络答疑,研究和再创作他人通关步骤,与人一起合作通关。

质疑:对某些通关步骤的功能不足和受限等提出质疑性问题,并给出自己的改进信息。

在计算思维三维框架下,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形成计算概念、强化计算实践,确立计算观念,锻炼不同能力,比如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步骤设计与描述能力、分支思维能力、循环思维能力、模块化思维能力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等。

2.6 编程游戏的教学应用

将通用编程游戏入程序设计教学是有步骤地进行:

1)游戏引入: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来选择关卡,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它将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提前布置游戏任务,让学生提前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彼此间形成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流,开拓了思路,也激发了学习兴趣。

2)知识回归:讨论结束后,教师将课堂内容从游戏回归到教学本身,讲解技术要点和具体运用。

3)编码演示: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完成一关多解,并对评分进行比对分析。

3 结束语

在通关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文字步骤清晰地描述通关的过程,进而引导学生使用算法描述性语言,最终使用计算机语言来描述通关的思想和过程。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将自然语言转化为计算机语言的能力和灵活运用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过程中,如何解决问题和如何设计指令,主要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来的。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强调新知识的运用,另一方面主要是给学生展示知识背后的计算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思维是魅力和重要性,启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和心理共鸣

教学实践证明,引入通用编程游戏的班级,学生主动参与到游戏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并且学生的思维活跃,甚至会有一定创新思维,整体学习效果明显提高。所以,在程序设计教学中,恰当地引入通用编程游戏,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思想,课堂气氛活跃,寓教于乐,是一种“玩物长智”的认知和学习活动。

摘要:针对目前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过于强调编程语言语法而忽略编程方法,从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跨越语法规范,设计一种通用编程游戏,阐述了该游戏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设计内容和设计目标,最后分析了该游戏的应用原则和教学优势。

幼儿园戏剧游戏提升孩子的自控力 第8篇

一、孩子究竟是哪里缺乏自控力

我根据观察把孩子的自控力分为以下两大类,并举例说明:

1. 行为缺乏自控力

A1:玩积木时,乐乐一个接一个的扔玩具,老师发现后制止了乐乐告诉乐乐积木摔地上,积木也要疼的,乐乐说:“我不扔积木了。”过了一会儿老师走开,乐乐又开始扔积木了。(控制不住模仿别人)

A2:天天是个活泼可爱的男孩子,但班级里的孩子基本每天都要向老师告他的状,不是坐在位子上抓了旁边的孩子,就是玩积木时用积木敲小朋友,要不然就是排队的时候推小朋友。(控制不住“伤害”别人)

A3:丽丽坐着吃饭,吃点心的时候总是把鞋子踢掉再穿上,活动时总是摸摸自己的裙子,玩玩朋友的辫子。(控制不住分心)

2. 表达缺乏自控力

B1:小凯在认真听老师介绍益智区的钓鱼玩具,这时阿姨开门出去,小凯马上转过头去看,过了一会儿阿姨进门小凯又回头去看阿姨在做什么。(控制不住,不能专心一件事)

B2:君君在老师讲《小蝌蚪找妈妈》故事的时候不停地说我听过的,老师说小蝌蚪找到乌龟问乌龟,您是我们的妈妈吗?君君说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一些小朋友起哄不停地说小青蛙,在老师讲完故事提问君君乌龟是怎么回答小蝌蚪的?君君站说小蝌蚪的妈妈是小青蛙。(控制不住想说什么说什么)

B3:午餐时,老师鼓励孩子们吃饭时不要讲话,吃完再说,可每次琦琦都不吃饭而是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话,等一桌的所有小朋友都吃完搬着椅子走开了,琦琦的一碗饭还没动,然后琦琦用了没几分钟就把一碗饭吃完了,画画时,同桌的小朋友都画好了,老师要组织大家去户外运动了,琦琦什么都没画,因为在别人画画时她一直在说话。(控制不住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

二、通过戏剧游戏帮助孩子提升自控力

1. 自我行为控制的戏剧游戏

小班戏剧游戏——巫婆和动物:这个游戏是以木头人游戏为蓝本改编的戏剧游戏。

中班戏剧游戏——夜晚的动物园:这个游戏是结合了绘本故事《晚安,大猩猩》和中国传统游戏拍拍一二三改编的戏剧游戏。大班戏剧游戏———我说你做:全班孩子围成一个圆,按顺时针方向,老师说扫地,老师左手边的孩子A要做扫地的动作,并同时说一个动作如:拍球。这时孩子A左手边的孩子B要做排球的动作,并再同时说一个其他动作,说过的动作不能重复说。以上戏剧游戏可以帮助到A3、B1、B3等孩子锻炼自己的自控力。

2. 模仿榜样的戏剧游戏

小班戏剧游戏———礼物盒:老师准备一个礼物盒,请一个孩子在礼物盒里选择一样礼物(不给其他孩子看见),让这个孩子用动作表现自己收到的是什么礼物,其他孩子模仿他的动作,然后猜一猜,猜对的孩子继续上来选礼物,不可以选择和前面孩子一样的礼物,直到礼物盒里的礼物都猜出来,游戏可以从易到难。

中班戏剧游戏———拷贝不走样,这个游戏相信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当然我们拷贝的内容要选择适合孩子的理解和表演的,如:小猴子摘桃子、小兔子摔了一跤、小乌龟晒太阳等。

大班戏剧游戏———我的主角我做主:这个戏剧游戏是我发现班级里很多孩子都跟着爸爸妈妈在看选秀节目参考选秀的电视节目改编的,首先孩子们分为选手组和评委组,选手组抽取表演题目自己挑选道具服装、装饰等进行表演,评委组进行投票,并且每个评委要说出自己投票给这个选手的原因不能简单地说我喜欢他,或他表演得很好,要说出他哪里好(服装、道具、说话的方式、做的动作等),得票最多的表演组的那个孩子会把照片贴在门口成为本月主角。以上戏剧游戏可以帮助到A1、B2、B3等孩子锻炼自己的自控力。

3. 辨别是非不随大流的戏剧游戏

小班戏剧游戏———我喜欢和我不喜欢:游戏规则,老师出示图片,孩子用表情表示出喜欢或不喜欢,如:老师出示老虎图片,喜欢的孩子可以用喜、乐、惊喜等表情表现出喜欢,而不喜欢的孩子则用哭、生气、惊讶表现出不喜欢

中班戏剧游戏———喜怒哀乐:这个游戏其实就是喜欢不喜欢的升级改良版,老师请几个孩子表演一些生活中的场景。

大班戏剧游戏———红蓝对抗赛:红蓝两队各表演两组情节,红队表演结束,蓝队说一说哪些是不文明行为或哪些是文明行为,然后交换,找出一处得一颗星,得星多的一队为胜利队。

以上戏剧游戏可以帮助A1、A2、B2等孩子锻炼自己的自控力。

当然我以上列举的戏剧游戏并不是特定只能小班玩或中班玩,有的小班戏剧游戏可以适当调整难度,中大班的孩子也可以玩,反之亦然,我在这里主要是抛砖引玉地列举一些可以帮助孩子提升孩子自控力的幼儿园戏剧游戏。

游戏对幼儿能力的提升 第9篇

关键词:小班幼儿,角色游戏,共通经验,角色意识

[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增强幼儿自我意识和角色意识,增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小班幼儿的年龄一般在3~4岁,有意注意稳定性很低,情感易冲动、易变化,喜欢用语言或动作与人交往。小班幼儿处于象征游戏的初期(采用与实物相似的替代物;思维的具体行动导致象征水平低;选择实物在外形、功能上十分相似的专用替代品),角色游戏十分符合小班幼儿的游戏特征。

[实践反思]

一、研究前的观察

在研究初期,通过观察幼儿参与角色游戏发现了小班幼儿在参与角色游戏中的一些特点:

1.游戏参与变化快

游戏中的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幼儿对自身角色的扮演不持久、不明显。例如,“西城广场”游戏一开始,西西主动要求做公交车司机,拿着方向盘开了才一会儿,他看到边上必胜客里好多人在做比萨,于是就跑开了。又如,游戏初分配角色时,轩轩选了娃娃家做爸爸,可是游戏开始后,他跑到了必胜客做厨师。

2.游戏方式平行多

游戏中同伴之间没有交集,幼儿往往与同伴用相仿的方式同时玩同样的玩具,但同伴之间互动少或无互动,没有共同的目的和合作的意图,游戏的内容有一些关联或者是没有关联,幼儿会互相模仿,但无意识去进行互动、合作。例如,娃娃家游戏中扮演爸爸妈妈的孩子就是一起在家里抱着娃娃,你喂娃娃吃东西,我也喂娃娃吃东西,或者只是单纯地摆弄娃娃家里的玩具。

3.游戏角色意识弱

游戏中幼儿都会被游戏的材料、环境、玩具吸引,加入游戏,但在游戏过程中,对于所处的游戏区的游戏角色却比较模糊,更多的是摆弄玩具、观察同伴。例如,新华书店游戏中,乐乐来做售货员,当有幼儿来到书店的时候,售货员也不主动招呼客人,置之不理;又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孩子们埋头玩玩具,当有幼儿想要进入娃娃家做客的时候,几个“主人”也是对客人置之不理,各自玩各自的。

二、研究的过程

循着以上特点,尝试开展贴近幼儿生活、突出幼儿共通经验的角色游戏,以“西城广场”主题游戏为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游戏内容来源于幼儿共通的生活经验,生活情境衍生可复制的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生活情境的再现,在游戏中复制幼儿的生活情境,更能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更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小班幼儿生活经验有限,能力有限,无法很好地再现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熟悉的生活场景来帮助幼儿再现生活经验。

以本班幼儿为例,在家访中发现了本班幼儿居住地较集中,其中西城广场是幼儿生活经验中持续出现的共同点。通过与幼儿谈话、观察以及与家长的沟通,发现幼儿共通的生活经验,产生角色游戏。

小班幼儿刚刚入园,幼儿对于幼儿园较陌生、教师对幼儿也比较陌生,抓住幼儿的特点及兴趣,开展合适的角色游戏。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了解幼儿,从家访、幼儿对谈、幼儿互动、师幼互动、幼儿游戏状态等的观察中,挖掘幼儿的共通经验,帮助幼儿生成游戏内容、选取游戏内容,为游戏的开展做好前期准备。其中,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西城广场”游戏中,选取幼儿生活中较常见的一些内容开展游戏,娃娃家(府新花园)、饭店(必胜客)、医院(社区医院)、公交车站(府新花园站)、电影院(UME影城)。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发幼儿的游戏共鸣,例如,在“西城广场”主题游戏中,设置了“必胜客”区块,幼儿都有去“必胜客”餐厅用餐的经验,将幼儿去餐厅用餐的情境再现,请幼儿来扮演餐厅中的各个角色,帮助幼儿再现生活经验,开展关于餐厅的角色游戏;设置了“府新花园”小区,班中大多数幼儿都住在小区中,幼儿园也位于小区之中,幼儿对于小区十分熟悉了解,在游戏内容中设置该区域,幼儿能够更快地认同这个“娃娃家”,结合娃娃家与建构的内容,幼儿参与的兴趣十分高。

2.游戏材料突出简单操作,凸显替代运用,教师协助幼儿多样化地运用各种材料

(1)发掘成品玩具的替代品,教师提供替代材料及制作

角色游戏的开展中,除了一些已有的成品玩具,更多的是许多物品的替代品,有些是幼儿自发的替代,而有些则是教师协助的替代。如,在娃娃家游戏中“,爸爸”正在用电话玩具打电话,可是边上的“宝宝”也想打电话,娃娃家的电话玩具已经没有了,宝宝于是拿起了边上建构区中的一块长条积木打起了电话,玩得十分投入;如在必胜客游戏中,教师发现幼儿制作了比萨后假装用锅子烧一下,于是教师用废旧纸盒自制烤箱投放,幼儿自然地将比萨用烤箱制作。

(2)善用半成品玩具的多样用途,教师进行废品改造

绿色环保,回收利用,在角色游戏中,尝试用收集来的废旧材料进行个性改造,丰富幼儿的游戏材料及游戏形式。随着游戏的持续开展,幼儿对于一成不变的成品玩具逐渐失去了兴趣,也难激发幼儿对于游戏的进一步创造,观察幼儿运用成品玩具的一些游戏状态,尝试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些半成品玩具,帮助幼儿进一步创造性地玩游戏。如下表:

游戏材料是游戏顺利开展的物质保证,但教师并不是一味地提供那些完美无缺的成品玩具,而是在提供游戏材料的时候要重视材料的可操作性、可替代性、可改变性,幼儿能够根据自己游戏的开展情况,对游戏材料尽兴地再创造、再加工。

3.教师策略突出支持者的角色意识,多样化的教师身份促进幼儿经验分享,产生趣味化的游戏形式

角色游戏中的各个游戏区,都是幼儿生活情境的再现。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参与游戏,通过与玩具的互动、与同伴的互动、与教师的互动来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在幼儿不同的互动关系中,或旁观、或参与,推动幼儿多样的积极互动。

(1)幼儿与玩具互动,教师积极鼓励,多样提供

角色游戏中的玩具,包括已有的、自制的,都是幼儿开展游戏的协助者,幼儿正是通过与玩具的积极互动来开展游戏的。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可以抱着玩具娃娃,拿勺子和小碗给娃娃喂饭,还会说着“宝宝吃饭,宝宝吃饭”。思晨喜欢拿着锅子炒菜,还会说“巧虎妈妈来烧菜”。通过与玩具的互动,来再现幼儿对于喂饭的生活场景。

教师在其中化身为玩具提供者,根据幼儿游戏的开展过程,提供适合幼儿游戏开展的玩具。

(2)幼儿与同伴互动,教师全面关注,适当协调

角色游戏中,同伴之间的互动,是串联游戏的关键,也是游戏提升的关键。小班幼儿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但在游戏中,却能够根据游戏的需要,与同伴互动。

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不同的游戏区域中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之间的互动交往,其实也是幼儿之间的自由交往,幼儿自主选择游戏的角色、自由搭配游戏的同伴。如,在娃娃家游戏区中,多多提出要做宝宝,小如提出要做妈妈,于是妈妈小如和宝宝多多来到了娃娃家,因为游戏而开始了游戏中的互动。如,在公交车游戏区中,轩轩去开公交车,青青、家伟、甜甜都来坐公交车,大家一起嘀嘀叭叭玩得欢,最后司机轩轩还不忘记和大家收钱。如,在银行游戏区中,管理银行卡的壮壮会询问同伴“你是几号啊思思”,“我27号。”壮壮在自己的银行卡箱子里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27号银行卡给思思,边上管理纸币的湛湛则对孩子们说:“你们要排队。”准备取钱的孩子们听了,开始配合着排队取钱。如,电影院游戏区中,元元是电影院的售票员,他坐在电影院门口,西西跑到了门口,正要进去,元元:“不行,你要付钱才能看电影。”西西:“多少钱?”元元:“10元钱。”西西拿了几张钱给元元,元元就让西西进去看电影了。

教师在其中化身为游戏协调员,从旁观察幼儿游戏的开展,在幼儿寻求帮助的时候,能够进行协调帮助。

(3)幼儿与教师互动,教师仔细观察,适时介入

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以观察者、协助者的角色参与游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回应,及时给予协助。重视角色游戏开展过程的观察,重视角色游戏后的分享评价。在经验分享中顺势引导,挖掘共通经验,产生新的游戏及角色。教师在游戏过程中,以不同的角色与幼儿互动。

实例1:在“西城广场”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化身摄影师参与游戏,将幼儿的游戏情境一一拍摄,在每次游戏后引导幼儿欣赏游戏图片、分享游戏经验。

实例2:在第二次游戏开展后,奇奇小朋友在说到自己在必胜客游戏中的照片时,提到自己曾经和爸爸妈妈坐公交车去吃饭,引发了孩子们对于公交车的共通经验,大家积极表达自己对于公交车的已有经验,于是教师化身公交车公司的负责人,顺势提出可以在游戏中开设公交车游戏,便产生了新的游戏角色———公交车司机。

实例3:在必胜客游戏中,服务员月月看到教师,大声招呼:“欢迎光临!”当教师进入游戏区后,月月说:“你要吃什么呀?”教师提出要吃比萨,月月跑到后面的“厨房”拿了几块比萨到教师面前,把比萨放在了教师的面前,教师故意用生气的语气说:“饭店里怎么没有盘子叉子,让我怎么吃东西?”月月想了想,跑到边上拿了盘子、叉子给了教师。在游戏中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教师适当地与幼儿互动,引导幼儿更好地开展游戏。

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或引导、或协调、或协助、或配合,教师始终要以幼儿在游戏中为主体,积极促进幼儿自主参与游戏,积极促进幼儿与同伴合作游戏。

三、研究的反思

角色游戏是不断创想的游戏,不可重复的游戏经验促使幼儿收获不同的体验,提升材料微调策略,促使游戏生生不息。一次次的游戏开展,幼儿收获了快乐,也让教师收获了许多惊喜,让教师更加意识到角色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也更鼓舞我们将适合孩子能力、迎合孩子兴趣的角色游戏继续更好地开展下去,在已有的基础上,促使幼儿不断创想,更好地拓展游戏、延伸经验,主要在材料和内容两个方面需要提供以下支持。

1.从游戏材料上来讲———重视材料的可操作性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受到环境中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幼儿在游戏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玩具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因此,利用各种材料来营造游戏场景、提供可操作的玩具,是帮助幼儿开展游戏的关键之一。在游戏中发现个性改造废旧材料的自制玩具,对幼儿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自制玩具与已有玩具同时投放,成品材料与半成品材料同时投放,低结构的材料满足整体幼儿的需求,高结构材料满足特殊幼儿的需求。

2.从游戏内容上来讲———重视幼儿的共通经验

角色游戏的内容,主要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带有很大的模拟性。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依靠幼儿主动的产生、教师引导产生、教师提出产生。实践中突出参与游戏的幼儿的共通经验,寻找幼儿生活经验的交叉点,来确定游戏的内容,产生游戏区域。而不是一味地由教师来提供角色区域,请幼儿被动参与,由教师引领幼儿分享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由此产生迎合幼儿兴趣、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内容。在角色游戏的开展中,幼儿不会满足于简单的模仿,常常会突发奇想,提出新的玩法,游戏的内容也会跟着幼儿的想法有所创造并随之改变。

3.从教师策略上来讲———重视幼儿的主体角色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决定游戏的主题,自由地发展游戏内容和切换情节。在游戏中,教师必须以幼儿的主体为意愿来开展游戏,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随机的表现,帮助完善、扶植萌芽,使之发扬光大。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的需要,帮助实现,积极鼓励,使其得以生长。教师要积极评价幼儿的表现,帮助延伸、协助配合,使之继续升华。

建构游戏中幼儿能力的培养 第10篇

一、营造宽松的游戏氛围,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建构游戏是一种有创新精神的活动,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游戏氛围, 才能激活幼儿尝试解决实际问题与从事创新活动的愿望。游戏中要鼓励幼儿有事互相商量, 共同想办法, 谁的主意好就听谁的。如在“我希望的幼儿园”活动中, 通过设置场景, 引导小朋友进行想象。小朋友们自由结合, 2~3人一组商量怎样搭建。在商量中, 有的小朋友说搭建游乐场, 有的说搭建动物养殖园, 还有小朋友说在幼儿园搭大的停车场, 这样家人来接他们时车子放在里面就不会被偷了, 等等。先搭建谁的构想呢?小朋友们想出了个好办法———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谁赢了, 就先帮谁搭建他的构想。这种愉悦的游戏氛围, 对培养幼儿平等合作意识及能力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建构游戏带动多领域发展, “一技”促“多技”

建构游戏, 其实也促进着数学逻辑、美术的发展。比如, 单纯的垒高就含有数学知识。到底是从底端开始从小到大排稳, 还是从大到小排更稳?而建筑物的色彩搭配、外形的美观, 也需用到美术上的经验。这让我们能发现建构游戏带动着多教育领域的发展。因此, 我常注意引导那些空间智能差和数学逻辑能力差的幼儿玩。玩的过程中, 问他们:你是怎么把房子垒这么高的?你搭这样东西, 一共用了多少块长方形积木、几块三角积木?让孩子在有趣的游戏中, 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 原本不喜欢、不擅长数学的幼儿也乐意说了。经过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孩子不太会记录, 有的孩子直接用数字加减还很不熟练, 也可以尝试让孩子在玩建构游戏时来记录所用的不同积木的形状数量, 以及计算共用多少积木的方法帮助幼儿掌握。

三、共同制作辅助材料, 积累幼儿构建技能

在日常生活中, 可以根据幼儿思维特点, 组织幼儿收集各种建筑图片、照片、书等材料, 供小朋友们欣赏、观察, 使小朋友对一些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为建筑活动提供素材, 为再创造做充分的准备。如有些小朋友在搭积木时, 时常去看看图片, 找点灵感。他们搭出的建筑物既有模仿的部分, 也有创造的部分, 构成了他们独特的建构风格。其次, 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出辅助材料, 如各式贴画、色块图、纸盒等。这些材料的投放, 使建筑游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堆砌游戏, 而成为有主题、有创造、有变化的复杂活动。如“动物王国”主题游戏, 可以先引导小朋友们谈动物们会喜欢怎样的家园。之前在环保主题中孩子们深知动物们最爱的是和谐的生态环境, 孩子们为动物们搭建了房子。但花草树木用原色的积木表现不出来, 小朋友立即想到用辅助材料来制作。先用油画棒画在纸上, 再剪下贴在纸盒上。动物的家园种满各种绿树、鲜花, 铺上绿油油草坪。孩子们不会搭的动物, 他们就直接放相应的动物玩具。在孩子们的努力下, 一个充满生机的动物王国诞生了。

四、材料投放多样性, 培养创造力和环保意识

每一个孩子都有其创造的潜能, 关键在于如何去引导和挖掘。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 不同的材料会引发不同的游戏行为。我们常能看到, 一些大人不看在眼中的废物, 孩子却能在手中玩很久, 而且兴致盎然。可见, 很多生活中看似没用的废旧材料, 到了孩子手中, 也许就是很好的游戏材料了。他们会按照他们的意愿, 根据他们的想象去摆弄, 变废为宝, 从而激发了幼儿游戏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想象性, 以及发散性思维在游戏中的发展。因此, 游戏材料的丰富性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废旧材料种类丰富, 可以加以利用, 这样不仅促进了幼儿创造力, 也培养了幼儿环保意识。如幼儿将投放的铁盒当成围墙, 铁罐当房子的支柱, 而方形的月饼盒下用4根一样长的圆柱支撑就成了一张漂亮的桌子。这看似没用的铁罐、铁盒在幼儿的创意下却成了有用的建构材料。这拓宽了幼儿对建构材料的认识, 所有想得到的材料都可以用来建构, 幼儿能主动收集家中的废旧材料来丰富建构材料。这样, 也使幼儿的建构创想有了更大的发挥:孩子们想到了建构高架桥———铁罐变成了稳稳的高架桥的桥墩, 长原木板搭在两铁罐上变成了高架桥面, 上面放上汽车, 真成了繁忙的高架桥, 还在高架桥下用彩色塑料积木搭成了加油站。孩子们搭建动物园时, 用长木板搭了动物园外面的马路和停车场, 打开的铁盒变成了动物的饮水池。又有幼儿提出:公园应有鹅卵石小路。于是, 大家一起收集材料, 不仅铺成了鹅卵石小路, 而且堆成了小山, 使公园的建构更为逼真了。

游戏对幼儿能力的提升 第11篇

关键词:音乐游戏;情绪理解;影响;建议

3-4岁幼儿可以开始比较自如的运动自己的躯干、手臂来做各种简单的动作了,这时期也是他们动作的分化階段了,这时他们可以随老师简单的做一些律动,使自己的动作和音乐节奏协调和一致。不过小班幼儿的身体发育仍然很不完全,他们的上下肢联合动作及跳跃等,都还是难以完成。通过对音乐游戏的灵活运用能有助于对小班幼儿动作的能力和技能的开发和促进。这时的幼儿,虽然对音乐并不是很理解,但是幼儿已经能够对节奏鲜明、生动形象的的节奏具有了感受和反应的能力,因为他们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音乐活动能力都已经逐步发展起来了。因此,幼儿欣赏音乐最适合的方法,是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加入创造性的的身体表情、动作等,帮他们理解和感受作品,并锻炼能力。

一、主题性音乐游戏对于小班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影响的测试

测试对象:

笔者随机抽取了幼儿园两个平行班,实验应用的为A班,共30人,其中,男16名,女14名,平均年龄3.51岁:对照班为B班,共28人,其中男15名,女13人,平均年龄为3.61岁。两组样本均身体、智力发育正常。

测验内容:包括表情识别、情感观点采择任务、情绪解释能力、混合(冲突)情绪理解、基于信念和愿望情绪理解五个部分。

测试结果分析: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对比以及实验班的前后测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班在混合情绪理解、情绪原因解释、观点采择等及在愿望、信念等情绪的理解能力都明显有提高和进步。实验班和对照班幼儿在观点采择的任务中,没有明显的差距,他们的对情绪化词汇的运用能力都在提高,对故事里的主人公及故事人物的情绪状态都能够很准确的体会,这个现象说明,幼儿对他人感情的理解和移情能力都是发展的,可能是只在这个阶段。不过,在情绪原因的解释任务中,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平均分差距就很大,尤其在高兴及害怕的的解释原因上明显存在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就是实验班通过主题性的音乐游戏活动,使幼儿在对角色的扮演和理解中,准确到位的理解到了人的情绪,并能继而明白导致情绪产生的一些原因,也因此,实验班的幼儿得分高于对照班幼儿。

实验班幼儿在混合情绪理解的任务当中取得的成绩略高于对照班。对于这个现象的解释,没有标准答案,但对比差异我们多少能够扑捉到接近真实的原因:实验班的幼儿在主题性的音乐游戏活动当中,对于音乐的曲调变换等节奏交替,一些比较聪明的幼儿就能敏感的扑捉和发现同一音乐的旋律不同,里面包含着有情绪的交替变换,甚至能对不同的情绪能准确的命名并给出准确的原因解释。可能基于这样一个原因,使得实验班的幼儿能在混合情绪理解的任务当中表现能稍微比对照班好点。

有研究资料表明,幼儿随着年龄增长,其预测、解释以及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会愈来愈强,而实验班幼儿对故事里的人物情绪的引发及细节能准确回答,具备愿望和信念的理解能力,大概有这方面的原因。还一个原因是,主题性音乐游戏活动的开展,其具有故事性的音乐旋律及音乐游戏活动甚至音乐本身,都能激发幼儿能较好的感受和体验到基于愿望和信念所产生的情绪,还有,游戏活动中对角色的扮演发挥等也都能促进幼儿能更好的感受和发现他人的情绪状态。

在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对比实验的情况下,实验班幼儿的12课时为期四周的主题性音乐游戏活动,通过活动中的角色扮演、肢体动作锻炼等等具体活动,使得幼儿对情绪的感受和领悟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比对照班的幼儿在情绪的理解的程度上更加准确也更加深入,作用和效果都很明显。不过,在表情识别的任务中,两班幼儿没什么差异,对于这个现象,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推知,在这样的一段事情内,基于幼儿词汇及生活经验的问题,情绪化词汇对幼儿的生活影响和干预,作用是比较缓慢的。

二、对幼儿园以主题性音乐游戏为媒介开展教学的建议

在我们的实际过程中,对幼儿开展的主题性音乐游戏课程时教师通常都是采取静态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如弹唱歌曲、讲故事或运用多媒体等等方式。不过实际上音乐教育中的表演、律动等等,都是静态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的。因此,主题性音乐游戏的课程中,教师要选择好合适故事的音乐、足够的场地、丰富的道具等等,以使活动能够顺利展开。

此外,教师的成长也很重要。教师的成长只有在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和不断的学习中,才能不断发展。所以,幼儿园对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也是十分必要的。《纲要》对幼儿教师艺术素质的要求是:“遵循操作性与规范性相结合的原则,要让每个幼儿在幼儿教师适当的帮助下,按着自己的能力水平,在各种艺术活动中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并从中体验到自由表达与创造的乐趣,从而实现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形成健全人格的美育功能。

三、小结

主题性音乐游戏对于小班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我们要不断创新方法来促进我们对幼儿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郑传芳.浅谈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8).

[2]卢玲,王琴.幼儿园情绪教育活动的教师支持性条件[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3]沈晓娇.浅析国内外幼儿音乐游戏创编现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

巧用影像提升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水平 第12篇

一、巧用影像指导幼儿自主地进行游戏环境布置

小班幼儿能力弱,对游戏环境的布置不知怎么做,教师用语言指导,他们也听不明白,影像的直观形象性刚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针对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不知道新游戏要在哪里玩、游戏空间要怎么布置、玩具该怎么分类、收拾好的玩具该送回哪里等问题,将事先拍摄好的相关照片贴在游戏区对应的地点,发挥其图示提醒的作用;或者事先放在电视上播出、贴在墙上供幼儿欣赏,让幼儿根据这些图片自己找到游戏地点,并较好地布置游戏场地,自主地将游戏所需材料按照自己的需要布置、收放。

二、巧用影像唤醒幼儿生活经验

幼儿游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由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少,游戏水平低,而很多经验幼儿无法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有时虽然去参观了,但还是无法完全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影像资料可以提供最好的帮助。可经常拍摄一些真实的照片或录像供幼儿欣赏和了解,同时鼓励家长巧用影像配合进行家园共育。例如,开展菜市场游戏前,我们发放角色游戏(菜市场)的问卷调查表,并鼓励家长带幼儿去买菜,丰富幼儿买菜的真实生活经验并拍照记录。教师将调查问卷拍照并在电视上播放给幼儿看,幼儿边看图片边回忆自己买菜的所见所闻,兴致勃勃地相互交流。这一过程调动了幼儿之间互相交流的积极性,他们的知识经验得到了分享,并且有了在游戏中体验买菜的兴趣。在游戏中,很多幼儿还能够指导其他幼儿进行游戏,菜市场的游戏热闹有序地开展了起来。

巧用影像记录幼儿游戏过程。幼儿是游戏的主人。角色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表现。幼儿的游戏水平取决于其游戏经验的丰富与否,教师不要过多于扰。幼儿游戏时没有发生争吵甚至打架等危险情况的前提下,教师尽量不去介入指导,而是在一旁蹲点观察,利用照相或者录像将幼儿有趣的游戏情节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幼儿有更自由的游戏空间,还有利于教师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实际游戏水平,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1. 记录游戏环境帮助幼儿调整游戏行为

游戏过程中,小班幼儿受动作发展、习惯养成等的影响,经常会出现一些不适宜的游戏行为。这些行为表现在具体的游戏环境中,拍摄下来再呈现给幼儿。进行解读和分析,可让幼儿分辨、明确正确的游戏行为,在下次的游戏中自觉调整游戏行为。例如,在游戏时,我们发现玩具丢得满地板都是(如图1所示)。

娃娃家煮好的“菜”没有放到盘子里,随便放在桌面上;娃娃用的奶瓶、小桶随便丢在地板上。此时,我们没有直接指责幼儿,而是悄悄拍照或者录像,等游戏结束或下次游戏开始时再播放给幼儿看,引导幼儿讨论。这样幼儿能更直观地看到自己在游戏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就会比较自觉地纠正这些毛病了。

2. 及时捕捉幼儿游戏中的闪光点推进游戏进程

在游戏中,教师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幼儿在游戏中总存在着一些精彩瞬间,但这些精彩的片段犹如昙花一现。此时,教师的任务就是及时捕捉并记录这些精彩片段。对教师来说,记录下来的这些片段既是幼儿现实游戏水平的反映,也是其他幼儿模仿创造的来源,同时又是对幼儿进行主题再生或者行为调整的依据,有利于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中进一步发展。当这些游戏片段再现在电视上的时候,幼儿既开心又好奇,对之后的游戏更充满着期待。因此,及时捕捉幼儿游戏中的闪光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引导,可不断推进游戏进程。

有一次游戏时,教师发现一些幼儿躺在椅子上(如图2所示)。

教师很困惑,但没有干扰他们,只是静静地将其录了下来。看到教师在拍摄,一个幼儿告诉教师:“老师,我们在玩‘幼儿园’的游戏,现在是在午睡。”于是教师就偷偷地给他们准备了一张桌子和一些与幼儿园有关的游戏材料,这样一个“幼儿园”游戏主题就自然地生成了。还有一次,幼儿在娃娃家玩起了“娃娃过生日”的主题游戏,幼儿有的“做蛋糕”,有的在“炒菜”。这时,教师观察到有名幼儿一手拿着杯子,一手拿着胡萝卜,不停地在杯子里搅动。幼儿没说话。教师观察了好久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就将这一幕悄悄地录了下来。随后教师走过去问幼儿,幼儿说:“我在榨果汁。”教师恍然大悟。游戏结束时,教师把这些影像播放在电视上,请幼儿说说自己在玩什么,幼儿兴致勃勃地互相介绍着。接下来的游戏,幼儿自然而然地互相模仿,幼儿之间的交流慢慢地增加了。

幼儿园游戏区开设在走廊上,每次游戏前后教师都很头疼,要帮幼儿把桌子搬出来、搬进去。有次看到丞丞和洋洋两个幼儿很用力地抬桌子(如图3所示),教师将他们的行为拍摄下来,

游戏结束时表扬了他们,后来每次游戏时幼儿都会一起帮忙抬桌子。

每次游戏时幼儿都兴奋不已,有的幼儿忍不住尖叫。有一次看到镪镪双手捂住耳朵,嘴巴里还喊着:“吵死了,吵死了!”教师将这一情景拍摄下来给幼儿观看,让他们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后来达成了一个约定——轻声交谈。游戏时教师不断地提醒个别幼儿,慢慢地幼儿养成了轻声交谈的习惯。

四、巧用影像进行分享交流

鉴于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较弱、好模仿的特点,利用影像资料进行分享交流,能够使幼儿直观地看到自己和别人在游戏中的行为,帮助幼儿回忆讲述、互相模仿借鉴,较好地促进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但在交流的时候应注意影像的选择,有些负面行为尽量不出现幼儿本人,以免无意中对幼儿造成心理伤害。

1. 游戏前分享素材

有些好的游戏情节影像,在游戏开始前找专门的时间分享,或布置一个欣赏角供幼儿自由观看,或作为游戏导入播放给幼儿看,可以增进师幼之间的互相交流,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例如,当我们在游戏中拍摄到幼儿自发的新游戏、以物代物行为、创造性行为、合作行为等的影像,我们可在下次游戏开始前播放给幼儿观看,请幼儿自己介绍,唤醒幼儿的经验,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教师再对幼儿的经验进行总结并给出指导性意见。如此分享交流,可推进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

2. 游戏后交流评价

每次的游戏都有许多内容需要交流和分享,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并不是都要在游戏后马上做到。我们常常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幼儿游戏后心情愉快、情绪高涨,很多幼儿的注意力已经不能够相对集中,这时我们再让幼儿从分散的游戏中集中过来进行游戏交流,不但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我们对游戏内容做了分类处理。对于游戏中遇到的一些需要现场解决的问题,如危险的动作,游戏结束后应该立即交流评价,这时,影像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交流评价的效果。而其他大部分内容和问题可以另外找时间进行分享交流和解决,这就更需要影像的帮助了。

五、结束语

幼儿的创造性游戏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幼儿自身生活经验创造性地折射出来的。巧用影像资料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为幼儿自发、自由、自主地游戏提供优质的支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钱晶莹.以多元化的游戏评价提高幼儿游戏水平[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5):24-26.

上一篇:活动规律下一篇:大型风电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