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民族精神研究

2024-08-06

中国梦与民族精神研究(精选10篇)

中国梦与民族精神研究 第1篇

一、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态势与存在问题

我们能看到当今国际动漫市场的竞争呈现白热的态势,欧美日韩的动漫公司鳞次节比。而在我国,拥有广阔的受众群体和人才储备,动漫市场前景一片大好,具有极强的发展潜力。在国家的大力培养扶持下,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动漫产业的发展计划和规模。我们能够看到动漫产业及其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实力。动漫产业的发展是创新战略,需要着重思考怎样将其与民族特色风格结合在一起的重要命题,蕴涵着巨大的文化力量,承载着弘扬民族精神文化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深刻体现着我国的综合实力。

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动漫市场和动漫受众群体,将传统的中国民族文化精神融入动漫作品的创作中,引导动漫受众群体的审美取向和社会价值观,取得社会认同,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通过新的形式以更强的亲和力和渗透性传播给广大动漫爱好者,同时提升国产动漫作品的社会认同度和国际影响力,民族文化精神的继承弘扬和发展创新,通过动漫产业获得了新的展示平台和途径,同时一个新兴创业文化产业也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和挖掘性。

在国家软实力的竞赛中,动漫作品的输出已经成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提升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动漫作品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之外,更应该以其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打动受众,通过自身树立的独特风格个性在行业占据一席之地,成为经典之作。所以要实现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和繁荣,紧密结合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创作具有中国人文情怀的作品,才是打动观众的关键。

二、新的社会语境中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的全新解析

民族文化精神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身份的认同,只有具备真正的民族性、区域性特征的艺术作品, 才能彰显出其独特的价值与魅力。中国民族文化精神是我国特有的五千年传统历史文化传承下来的精神内涵的凝结体现,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的积累和沉淀,是华夏民族的象征和思想核心价值,是具有巨大的凝聚力的精神力量。在当今时代,我们去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精神,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精神文化需求和主流的价值观念,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手段去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精神,实现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先进精神文明的传承,其基本精神内核仍是民族文化精神,在构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体系的过程中,中国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是最丰厚的源泉。以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作为根基,以民族精神核心构筑形成广泛的文化影响力,扩大华夏文明在世界范围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我们说思想是艺术的灵魂,那么民族文化精神就是动漫作品保持蓬勃生命力的源泉。在全球文学艺术领域,从不缺乏特色和风格的世界文艺长廊,古老的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依旧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国产动漫的创作要尊重中国独有的文化精神,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才是创作的关键因素。我们要通过对民族文化精神资源的深入探索和挖掘,来真正展现中国特色,提升国产动漫的核心竞争力。

从长远发展来看,民族文化精神是国产动漫创作不竭的素材宝库,在打开国际市场的创作之路上,要具备深刻的战略眼光。 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上蕴含民族特色的动漫创作才有广博的生命力和发展,其主题不仅能够与民族精神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契合, 还通过艺术创新体现出中国传统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和时代精神。要提升动漫产业在国际市的核心竞争力,要求我们对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继承和弘扬,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创作资源不断发掘其价值,通过创新全面提升动漫产业实力,在我国动漫市场推向国际时取得良好的成效。

三、民族文化精神在动漫产业的继承方式与传播方法

当前中国的动漫产业中,创新型人才和好的原创作品的匮乏成为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注重培养优秀的原创人才,强调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在动漫创作时对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元素继承和创新,把本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动漫艺术的演绎推向世界舞台。

发展动漫产业的关键是要注重创意,以创新的形式挖掘民族文化精神在动漫行业中的内涵和价值,找寻文化精神与产业发展的契合点。动漫产业与民族文化精神的结合,首先要提升我国动漫产业自主良性发展的能力,着力提升动漫产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动漫作品的原创水平,大力致力于扶持和倡导动漫产业坚持民族文化精神题材,走出一条将中国特色风格和当今时代特点相结合的原创之路,坚持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相结合的产业发展之路,打造中国形象的动漫品牌。

一部优秀的动漫作品,在整个动漫产业链条中,前期的题材和形象设定是尤为重要的,几乎成为了投资的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塑造富有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特色的动漫作品,同时又要符合时代的审美和价值观念,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又要迎合经济全球化的需求和观念。打造中国创造的品牌概念和深入人心的民族特色形象,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构建完善动漫产业链,针对市场需求,关注大众主流审美和小众的特殊需求,在广泛的动漫受众中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动漫方向和传播平台,提升作品质量,在合适的受众圈中扩大宣传影响力。要做好产业宣传,动漫行业相关企业在提升技术制作水平的同时还应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把握好动漫作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作品的深度和社会影响力,集中优势做好品牌,构建和打造自身市场定位,提升作品影响力度。

以信息通讯手段和网络技术为保障,新媒体平台应用迅速普及,人们可以灵活选择通过各类媒体平台观赏喜爱的作品,动漫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动漫作品和中国民族文化结合同时,可使中国民族文化精神通过动漫作品的传播进入大众的视野,融入主流市场,赋予民族文化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促使国产动漫实力的发展壮大,又有利于新媒体平台对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满足当今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真正繁荣。

中国梦与民族精神研究 第2篇

关键词: 横漂一族;幸福感;中国梦;生存现状;演员公会

一、基本情况

1.横漂一族的基本情况。横漂一族主要有群众演员(又分普通的群众演员和特约演员两类)、跟组演员、替身演员、角色演员等,其中角色有重叠。在被调查者中,大部分横漂者都为最低等级的群众演员(81.36%)。他们主要为“80后”和“70后”群体,而一部分“90后”成为一股年轻的血液正不断注入这一行业,是有力的候补力量。横漂一族的年龄结构也不断趋于年轻化。此外,横漂一族主要集中在中低学历,中高学历者(本科及以上)仅占14.19%,其主要是一些抱有成名梦想的年轻艺校大学生。华中地区的河南省,江西省、湖北省、安徽省、山东省作为我国劳动力输出大省,成为横漂一族主要来自地区。

2.横漂一族的生存现状。

第一,收入。据了解,普通的群众演员工资一般为40元一天,小特一般是70-150元一天,而中特和大特则有机会与剧组商量价钱。就平均月收入而言,绝大多数人的月收入为1000~2000元(67.58%),2000~3000元次之(17.37%)。

第二,支出。主要休闲方式像睡觉、上网以及看电视,等低消费的活动较受横漂者的欢迎。在日常开销中吃和住所占比例比较大。横漂者们不拍戏时,一份简单的快餐甚至几个馒头就凑活一餐,戏少的时候,甚至一天只吃一餐或者两餐。而大多数横漂者所居住的出租屋,月房租一般在200至300元左右,这也算一笔不小的支出。

二、幸福感状况及其“中国梦”

1.幸福指数不均衡。这里的不均衡主要是指横漂一族在自我价值以及职业的选择方面和生活状况、工作待遇以及社会地位方面的不均衡。

就自我价值以及职业的选择方面,他们的幸福指数是高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中生活达到之前的预期的仅占15.89%,而这一结果正是取决于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在角色扮演中他们认为自身的价值得到了实现,这就是他们的幸福感的来源。

而在生活状况、工作待遇以及社会地位方面,他们并不感到幸福。失落感、孤独感,“混日子”心理,都成为横漂一族的常见心理。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不够理想的收入;渺茫的出名机会;远离故乡,缺少知心朋友,无依无靠。而低下的生活水平、渺茫的出名机会又源于他们总体低下的素质、激烈的竞争环境、行业不公平现象以及盲目的心理和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乏。

2.割裂自身的梦想与民族梦想的关系。根据调查,半数以上的横漂者选择横漂的原因就是实现梦想,而对于“中国梦”这一概念,又有超过半数的横漂者认为自己与“中国梦”并没有关系,甚至有许多横漂者表示从未听说过“中国梦”这个概念。

这一方面取决于这一群体的整体偏低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也来自现实,他们的生活水平尚且满足温饱,自身的成名梦还遥遥无期,这一民族大梦想对于他们实在过于遥远。

三、对策及意见

1.规范报戏制度、增加收入——增强幸福感的前提。

第一,演员公会公平、合理分配演员戏份。演员公会可定期做一次剧组拍戏的场次的统计汇总工作,再对以登记注册的正式群众演员进行相对公平分配戏份,并进行公示。此外,引进考勤制度,月末演员们即可持有效证明到公会处领取报酬,并对表现良好的群众演员给予一定奖励。此外,演员公会应杜绝任何不合理的扣费行为,做到真正的服务于群众演员的组织。

第二,规范“群头”制度。群头是独立于演员公会,不受公会制约,如果把群头作为演员公会管理的一部分,不但演员公会实际对其有了法定的约束力,还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演员管理有。此外,由于群头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对其实行相应的培训和考核机制也是极其必要的。

第三,对横漂演员进行培训与选拔。演员公会可组织群众演员们进行定期演技培训,并进行评测,还可邀请专业评委,挑选优秀者,优先给予更多机会,调动起群众演员们提高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实现内部良性竞争。

2.提供意外保险——增强幸福感的保障。而群众演员们并没有足够的资本和意识购买意外保险,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协商必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公会和剧组可共同为参演危险戏份的群众演员购买意外保险,防患于未然。

3.丰富业余娱乐活动——增强幸福感的催化剂。群众演员们日常的娱乐活动比较单一,若演员公会能够定期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不但有利于增强群众演员内部的凝聚力,促进感情,更有利于相互的沟通交流,以缓解内心强烈的孤独感。如,组织集体春游或秋游(费用由公会承担其中的部分费用),组织联谊会等。此外,公会还可建立群演活动中心,在中心内设立阅览室、观影室、棋牌室等,供演员业余休闲。

4.保持心理健康——增强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演员公会应设立群众演员心理咨询中心,邀请心理咨询师免费调解群众演员们的心理,帮助其排解不良情绪。同时,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或发放宣传手册。此外,心理中心也应负担起引到群演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责任。

5.增强社会主体意识——联结小梦与大梦。首先,横漂者们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要想被认同,首先要做到的是自我认同。不少横漂者认为往往因为自己的身份或者行业等级感到自卑,不自觉地将自己排除在社会大圈之外,对社会、国家不闻不问,毫不关心。对此,横漂者们要学会自我调适心理,积极融入社会。

其次,公会可定期设计、印制刊物,涵盖社会时政新闻,引导其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还可在群演聚居地定期出宣传板报,可以草根明星作为素材,引导群众演员们正视梦想,也不能割裂其与“中国梦”的关系。

最后,政府部门也要重视起“横漂”这一新兴的职业,通过媒体,加强在这一群体中的宣传,同时着力出台相关法律,认可其在法律上的地位,保障从业者的正当权利与利益。

四、结语

本次调研,笔者深入地了解横漂一族在幸福感方面的的不均衡性,反映出在当前横店影视业飞速发展的情形下,群众演员这一逐渐成型化的职业亟需规范起来。此外,调查中,横漂一族们对于“中国梦”这一概念并不了解,反映出他们较为薄弱的社会主体意识,说明了这一宏伟的民族梦想并没有完全被社会较下层的群体所理解、认同。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幸福社会、宣扬“中国梦”大背景下,问题的暴露反而会为其解决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指导意义。提高横漂一族这一特殊群体的幸福感,使其融入社会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必然要求社会给予这一群体特别的关注,改变其当下的生存困境。

参考文献

1 苏虹.“东方好莱坞里”的“横漂一族”.大视野,2004-05-15

2 王丽.一位横店影视城的“横漂”.文化交流,2011-10-15

3 张乐.北有“京漂” 南有“横漂”.人民法院报,2003-12-16

中国梦与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第3篇

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实现我国历史的飞跃, 成功的实现“中国梦”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而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最前端高校, 一直都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品德、高文化、高水平的人才的职责。

那么作为我国高校中的一部分大学其最为我国科技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高等学府, 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部门重要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我国的大学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许多大学都开始全面的提到校园文化建设这一问题, 我国现阶段许多的大学生都非常的缺乏文化素质, 缺乏必要的人文修养, 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就严重的阻碍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 也非常不利于我国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我国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非常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钱学森先生非常强调科学家要有一种人文素养, 要有一种艺术情怀。”2钱学森在总结他和文化艺术素养对科学的作用时总是在说的他与其夫人蒋英老师的生活, 他是这样总结的:“蒋英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这实际上是文艺对科学思维的启示和开拓!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 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 得到启示。这就是艺术对科技的促进作用。我钱学森要强调的一点, 就是文艺与科学的相互作用。”3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文素质与素养, 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人文素质的建设也可以提升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开拓;可以有效的促进院校的人文精神的树立;可以有利的推进和谐校园的建立, 创造一和谐、团结、奋进的“中国梦”。

一、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 国家的经济文化事业的不断前行, 在这方面我国的高校已经经历了一个较为重要的发展时期, 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而作为高校发展中如何正确的对待“中国梦”这个主题笔者有着自己的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谈话中提到:“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4这一句话笔者认为, 是对当代中国人民所提出一个较为实际的“中国梦”。作为高校那么就应该多做一些实际的工作, 少说一些空头的话语, 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最为基本的工作出发, 作为高校应该从学生、老师出发, 现在大学中很多学校都组织了许多的文化活动, 非常的重视高校的文化素质建设。大力的促进高校的文化建设, 有利的促进了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有利的促进了大学生更好的参与高校文化工作, 创办一些具有传承性的文化活动, 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那么在建设中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参与热情提升校园文化水平, 一直以来都没有达到好的标准, 也没有真正的做到全面促进高校素质文化建设的效果, 任何大学校园这一问题也是同样存在。而这一问题也困扰的高校的教育者, 随着现在教育制度的建立, 我国高校建设中特别是高校其教学任务繁重, 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科目难度相对于文科学校和文科生来说要稍微的大一些, 这其中也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和老师缺乏必要的文化素质修养的时间和时机,

而且随着高校文化建设的高峰期的到来, 习近平总书记所“中国梦”中所包含的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的问题也逐步的显现出来。而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高校不重视, 也不是高校缺乏指导和指引。最为重要是现在的大学缺乏最起码的认识和理解, 而且现在高校中文化建设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1. 缺乏标志性的校园文化项目。

现在我国院校中, 所有的文化项目的开展都没有具体的规划, 其项目的设点和实施缺乏一种标准的运行流程, 很多项目更多的是一种政绩工程, 缺乏和本校园所要倡导的校园文化所分离, 校园文化的内在联系较少, 比如说现在许多院校都有很多的科技活动比赛或者是校园文化比赛, 而这些比赛的组织和宣传以及参赛, 其参与面都相当的有线没有同学愿意更多的参与进来, 其参与者大多数是被逼或者强迫来参与。并且这种现象在院校的各种讲座中体现的更为明显。缺乏标志性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是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点之一。

2. 缺乏品牌性的校园文化活动。

现在不管是企业还是各类高校, 都在全面的开展各种校园文化项目, 但是这其中有多少项目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呢?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毕竟校园文化项目的参与面决定了活动的认知和认可度。一些活动的开展原本是要宣传、鼓励、锻炼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各种能力, 活动的开展应该是具有较好的传承性, 但是许多活动在不断的创新的时候, 也就不断的面临着一个问题, 就是发展的瓶颈。在一个事物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总会有其发展的短板和局限性, 那么校园文化活动如何与时俱进的推进各种活动的开展就成为了一个比较难以攻破的难关和重点。而这样也就逐步的减少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意识。

3. 校园文化活动短视效应的影响。

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严重的存在短视效应的影响, 高校在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时, 其组织和参与者往往会受到学校、学生、组织者的个人观念的影响, 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就存在着一定的短视效应, 许多组织者都会受到自身利益和观念的影响, 就会去大量的组织一些不可传承性的政绩活动, 这样的活动其学生的参与面和知晓面就可想而知了, 这样的活动在的高校中是比较常见的。而且这种活动的开展也影响到了现在社会的风气发展, 影响到了中国梦中实干兴邦的深层展现。

4. 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的质量问题。

现在我国的许多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能力都较严重, 很多活动流于形式没有从实际出发, 没有质量。比如说部分讲座的开展, 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好的主题, 其讲座的举办者能力有限, 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所以组织和开展有着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对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二、全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推进大学生中国梦建设

作为全新的一代中国人, 将会全力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努力的实现其自己的“中国梦”,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前沿, 院校将会把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为己任, 全面的实现每个大学生的“中国梦”。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也提出以下的一些建议, 希望有助于我国的院校加强文化校园建设, 全面提升我国高校中人文素质与素养。

1. 建立标志性的校园文化项目。

每一所高校要制定较长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要设立一个长久的发展轨迹, 这样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其校园文化工作的长久规划, 做到有计划的、分时段的、有效率的实现过程。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培养一批标志性的校园文化项目。比如说针对科技活动开着、中华文化传承、文艺艺术提升等等。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有了其长远的思路以后, 其可以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学校校园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培养开拓相关的眼界。

2. 建立一批有意义的品牌性的校园文化活动。

有了长远的校园建设目标项目, 就需要在这之下建立适应各类不同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品牌性精品活动, 一定要杜绝多而杂的校园文化活动, 避免重复性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的, 要在活动开展中走少而精的路线, 这样有助于保护参与者的热情;有助于提升活动的传承性;更有助于加强活动的创新性研究。有了品牌活动的树立也可以提升其学校独有的特点的展示平台。有助于校园活动的规范性发展。

3. 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深度挖掘。

在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 一定要避免出现较为表面的文化展示, 要尽量的挖掘深层的内在影响, 要加强文化活动的深度研究, 避免出现一些没有内涵和意义的文化活动, 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的事情要尽量的避免之。这样的活动开展过程才可以具有能动性, 具有意义, 才可以起到团结、奋进、合作等主题的思想境界。

4. 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主题性活动引领, 建立“中国梦”理想。

高校在开展活动时一定要注意进行主题性的引导, 不能够随性而至, 要避免一些缺乏主题或者是主题不明的活动的开展, 中国梦的深层意义就是要实干兴邦, 那么要从实际出发从活动本身出发, 从中挖掘主题的作用, 要在活动的执行过程中使主题引领活动, 要让每一个活动具备有灵魂, 这样的活动才可以起到其应该具有的效果, 提高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孔健, 李放编著.温古知今.武汉出版社, 2011.01.

[2].钱文忠著.钱文忠语录颤栗的道德底线.新星出版社, 2010.07.

[3].曹卡民.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文化月刊.1999.9

民族精神与中国法治 第4篇

关键词:民族精神;精英法;法治

一、引言

萨维尼在《论立法及法学的当代使命》中提出,法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共同意识的体现。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共同性格、共同意识, 因而他们的法律也自然是不相同的,适用于所有民族和任何时期的法律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面临的国家市场流动也很大,支持它的司法资源很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法治建设更需要重视立法:法律应源于民族共同意识和行为方式,法典必须通过科学手段达到全面与完美;立法必须审慎,必须确定立法原则,并要具备立法时机和立法条件。

二、法的起源与民族精神

(一)历史背景

萨维尼首先阐述了本课题的背景,Napoleon的德国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要求实现了后,以及相应的浪漫主义情怀。在这样的背景下, 萨维尼对以瑞赫贝格和蒂博为代表的论战双方的观点作了简单的评述,立即发表《关于当代立法和法律的使命》这本小册子,从本体论的角度来阐明他们对法律的看法,通过物权法的起源,也就是法律是民族精神对蒂博观点的产品。它指出,在德国当时根本没有制定法律的条件。可见,萨维尼认为法律是民族所特有的,法律必须体现本民族的共同信念。

萨维尼认为,法律的发展,就如同人类的语言,是有机的连续性,与国家共存亡,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并没有决定性的破碎的时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没有人为创造的痕迹。这样的方式适用于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在此阶段习惯法是法律的最佳表达方式。萨维尼认为当时的德国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研究历史,因为民族精神就体现在历史当中,法律的根基也在历史中,民族精神与法律是源与流的关系,而法律又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因此,要制定出完备的民法典就必须先研究历史,在对历史的研究中去探寻先哲们的智慧,从而掌握法律的精髓。

(二)民族精神与宗教意识

萨维尼在《论立法及法学的当代使命》中提出了法律起源的理论,他认为法律的起源是民族精神。①梁治平先生说,“探索法治的价值是发现法在开始真正的生活”。②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看过的一篇文章——杨小凯先生的《基督教与宪政》,讲的就是宗教把人的价值改变了,哪些行为可以接受,哪些行为不可以接受,而宗教信仰是人们对于一些宗教现象的主观认识,是人们对宗教的主观心理境界。美国当代著名的法学家伯尔曼说,法律不仅仅是工具,它还体现为一种价值、一种理想、一种人们为之奋斗的理想。③只有关注法律价值,才能培养起公民对法律的情感和信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④否则法治将难以实现。对法律的信仰便是这种民族精神最直接的体现。

三、法治之民族精神

萨维尼突出强调了法律的民族特性,他认为不存在具备普遍理性的自然法,法律只能是土生土长和自然而然地发展,不能通过正式理性的立法手段来创建,只有民族精神与民族共同意识才是法律的真正创造者。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这种体现民族精神的法律形式是习惯法当文明逐渐发展以后,体现民族精神、社会意识的存在,以习惯法为法定假法学家之手制定,法律也因此而获得了其独特的科学性存在。”

按萨维尼的说法,藉由“民族的道德力量”,法律权威即可达臻圆融之境”⑤,只有根据历史传统,才会有具备民族精神的法治制度。然而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需要道德规范来加以调整,政治、法律、宗教以及各种有关的行政措施和规章制度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们之间的关系起着调整的作用。法治,不仅是我们平时对法治的认识在制度层面上的运作,更重要的是它此种文明以及与在其中生活中人们达到了一个环环相连的默契,形成一种丝丝入扣的磨合。

四、法治之精英法律

在今天看来,萨维尼的民族精神论提醒了人们在对本土法律传统、法律文化与习惯关注的同时,面对当下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

萨维尼的“民族精神”法律思想是时代的产物,迎合了历史的需要,然而我们不能否认其特有的魅力。成功的东西往往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⑥立足于本民族,挖掘历史,研究法律的沿袭脉络才能为今天的法学探索树立“镜子”。同时,世界法律文明中也存在着某些共通的、普遍适用的法律规则、原则和精神。当今的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表明,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在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类似的特点和规律。同时,人类面临着生存和发展方面的,如环境、安全等多方面的共同问题。

同一时期不同的国家往往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或处于不同的社会形态,或处于同一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任何一个国家的法治都不可能脱离世界法律文明发展的大道而发展。自有国家以来,几乎任何形式的法律文化都避免不了法律之间的精英法移植问题,因为其大前提是国家民族的文化有互动的关系。

五、结语

立法的任务就是从历史或者“潜在的影响力”中发现法律。萨维尼的民族精神说强调了民族法有其特殊的性格,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属于自然的成长,而不是认为的制作;法的成长是随“民族共同信念”这一有机体的成长而成长的……这都提醒我们,立法者在制定新法时,对传统必须加以斟酌考量,以免使新法成为废纸或成为民族成长的枷锁。正确的法治模式应该是法治的普遍性原理与自己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在高度重视人们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的同时,逐渐形成对现代法治精神和价值取向的认同和接受,克服传统法制观念,达到制度性法律文化和观念性法律文化的内在协调。中国的法治建设之路是一个演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法治的核心是合理性,我们不能片面的选择某一种模式或者某一条道路,今天,在研究萨维尼的民族精神时,应该放大其民族的范畴,以民族为根,推动本民族法律的发展。

【注释】

①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M].许章润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11.

②梁治平.法辩[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96.

③田成友,肖丽萍.法治模式与中国法治之路[J].法学,1998(09).

④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北京:三联书店,1991:16.

⑤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M].许章润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18.

⑥杨小凯.《基督教与宪政》

【参考文献】

[1]黎四奇.对萨维尼“民族精神”的解读与评价[J].德国研究,2006(2).

[2]孟庆友.萨维尼“民族精神”说的政治智慧[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3]庞德.法理学/(美)罗斯科[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高江波.浅评萨维尼与民族精神[J].法治与社会,2008(08).

[5]马凯.萨维尼“民族精神论”的迷思[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6).

[6]邢元振,卢维良.论萨维尼的历史法学观[J].天府新论,2007(12).

[7]张继宏,张菲菲.论法治现代化进程中法律文化的发展[J].政法行政,2009(2).

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刍议 第5篇

一、中国古代文化所体现呢的民族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数不甚数, 而且我们阅读到的神话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对我们也有激励作用, 帮助我们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 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出的舍己为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 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 他们具有舍己为人、不屈不挠的民族大义精神, 而且他们的精神也鼓舞着我们后人向他们学习。例如:在女娲补天这一古代的神话故事中, 女娲娘娘为了世间的百姓能够继续安居乐业, 看着天上的大窟窿, 她义无反顾地用了自己千辛万苦才来的五彩石炼制补天用到的特殊溶液, 看着窟窿中熊熊燃烧的烈火, 她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不屈不挠地炼制这补天石, 终于经过了她七天七夜的努力, 天空重新恢复了完整, 人们的生活又回到了平静的日子。通过这则神话故事,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什么事“大我”, 什么是“小我”, 为了天下百姓, 女娲娘娘忍受着烈火的燃烧, 这其中体现出的民族精神却是现在的社会上稀缺的,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 有太多的人都是只想着自己的利益, 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抛之脑后, 就像薄熙来等人, 完全失去了舍己为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应该以集体的利益为我们奋斗的目标, 要有为了“大我”、牺牲“小我”的精神, 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我国的民族凝聚力。

(二) 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的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

艰苦奋斗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而且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也在古代神话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且这些体现着我国民族精神的神话故事更是流传至今, 让后人称颂。例如: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夸父追日, 或许, 在我们现代人的严重, 夸父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 他有勇气追求自己的目标, 而且为了这个目标他艰苦奋斗, 每天迎着太阳奔跑, 在追日的过程中, 他不怕路途的艰辛、遥远, 甚至也对不可预知的挫折无畏无惧, 这正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 也要有夸父追日的这股尽头, 也要具有这种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 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 不畏惧、不放弃, 遇到挫折要迎面直上, 不被困难打倒, 只用通过我们的艰苦奋斗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我们只有抓住自己的梦想不放弃才能让梦想成为现实, 这就是古代神话故事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也是这些神话故事传递给我们的正能量。

(三) 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的仁爱善良的民族精神

在中国的古代神话故事中国, 也有许多故事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仁爱善良的民族精神, 而且仁爱善良也是我们现代生活中呼吁人们具有的民族精神。在古代的神话故事中, 如:大禹治水, 在治水的过程中, 大禹的心中应该是充满仁爱善良的, 他不愿看到水灾的隐患, 更不愿看到百姓受苦, 所以, 他带领人们开启了治水的旅途, 在治水的过程中, 又有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丽, 所以, 他值得我们称颂, 他的精神也值得更多的人学习。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 许多人都失去了这种传统的美德, 失去了仁爱善良的民族精神, 以至于会出现“老奶奶摔倒了, 我们要不要扶”的纠结, 是“扶”还是“不扶”, 大多数人心中都有了问号, 他们不忍心看摔倒的老奶奶, 更不想“惹祸上身”, 所以, 他们犹豫了。如果, 像大禹一样的仁爱善良之心大家都有的话, 那这种纠结还会存在吗?我们还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吗?所以, 让我们携起手来, 把这种话仁爱善良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让世间都充满大禹的仁爱善良之心, 这也是我国发展前进的必要精神, 同时它也可以促进世界的团结友爱, 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和谐、安逸, 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人间的真情、世间的爱, 这样, 所有人才能共同营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结束语

总之, 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蕴藏着我国美好的民族精神, 而这些民族精神也是我国的发展之道, 我们一定要将这些传统的美德代代相传下去, 让后人学习。当然, 还有许多的神话故事中体现着更多的民族精神, 例如: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等, 都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所以, 在日后的研究中, 我们还需要对这些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做细致的分析, 整理出其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让更多的人体会这种民族精神, 同时, 这也能将我国的神话故事继续传承下去, 也能够提高我国的民族凝聚力, 促进我国的向更高的平台上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静.浅析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新课程 (中学) , 2014年第03期.

[2]李明阳.浅析中国古代神话的民族精神.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01期.

中国梦与民族精神研究 第6篇

一、把握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在心理、观念、习俗、信仰、规范等方面的群体意识、风貌和特征, 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凝聚的精神纽带, 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若没有了民族精神, 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历经风雨而延续至今, 五千年的文明史本身就是一部包容吸纳、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史。尤其近代以来, 中华民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民族精神体现出了新的时代内容, 其内涵更为丰富。

(一) 独立自由的抗争精神。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罪恶的侵华战争, 几乎把中华民族陷于万劫不复之地。列强凌辱, 国破家亡, 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民奋起抗争, 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和幸福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斗争。从三元里抗英到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 从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 再到抗日战争, 无不体现了伟大民族的独立和反抗精神。

(二) 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 中国人民进行了无数次革命斗争。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十次发动起义, 虽屡败屡战, 但仍锲而不舍地推翻卖国无能的满清王朝。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最艰难的生存环境下铸造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这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三) 吐故纳新的学习精神。

中华民族原本善于交流、开放进取, 曾有磅礴向上的汉唐气象, 有张骞通西域, 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等, 但是满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和愚民奴化, 使得中国变成一个日薄西山的老朽帝国。晚清以来落后挨打的悲惨事实逐渐促使民族觉醒, 一些先进分子开始把目光转向西方, 寻求救国救民之良方。从经济技术到民主宪政制度, 再到思想观念, 学习阶段一步步深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 先进分子最终在反复比较推求论证和实践中,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为中国近代的革命发展和社会转型找到了一条出路。

(四) 艰苦奋斗的探索精神。

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上下求索, 农民、地主、民族资产阶级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追求, 提出了各自的“理想”方案, 但是他们的理想都破灭了, 历史的重任最终落到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肩上。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铸就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 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保障。

综上所述, 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 近代以来所体现的时代内涵就是找寻国家出路, 努力实现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纲要》课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 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1]P2应该说, 相对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纲要》课在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它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活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的上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嘉言懿行, 既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结晶, 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任课教师应努力挖掘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资源和内容,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和精神鼓舞, 激励其自觉为实现国强民富的民族复兴而奋斗。

二、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一) 教学态度上, 教师要激情饱满言传身教。

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发挥示范功能和导向作用。教师个人的精神、情感, 以及言行举止对于学生的心灵是直接可效的感召。因此, 教师首先要具备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 担当爱国家、爱民族的楷模, 在课堂教学中展现自己的道德学问和人格情操。

应当充分了解并理解这一百多年的历史, 体悟其中孕育的民族精神, 并将其作为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显示自己鲜明的政治感情和倾向性, 爱憎分明, 是非清楚, 将喜怒哀乐倾注在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中, 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的许多内容主要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 教师激情饱满才能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才能激起学生的爱国感情和民族责任感。很难想象, 一个精神萎靡, 对民族和国家没有任何感情的人能激发起他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当然, 教师要做到激情饱满、爱憎分明, 必须对近代以来的民族奋斗和探索历程有价值认同和肯定。比如, 对近现代史上不同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共产党人等那种为了正义事业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 以及为天下人谋幸福的伟大情怀, 教师当寄以高度的赞扬和崇拜。再比如, 孙中山先生首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坚持不懈地为国家富强和实现民主共和奋斗, 其伟大人格和精神足以超越时空, 而那些破坏民主共和, 恢复专制、帝制的“跳梁小丑”就显得那么渺小。教师在讲授时激情洋溢、爱憎分明, 自然会对凝聚学生的民族精神达到催化之效。

(二) 教学方法和手段上, 使学生自觉感悟民族精神。

1. 案例启发式教学法。

传统上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灌输单纯空洞的大道理, 效果是不明显的。任课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 可以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设计和描述, 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资源丰富, 事件繁杂, 人物众多, 任课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可以激发学生情感和感召精神的典型作为案例。如讲辛亥革命时, 选用林觉民与方声洞这两位民族青年的侠骨柔情和为理想信念的献身精神作为典型案例。林觉民的《与妻书》谈到:“天下人不当死而死, 与不愿离而离者, 不可数计, 钟情如我辈者, 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 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方声洞的《禀父书》表示:“夫男儿在世, 若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 使同胞享幸福, 奋斗而死, 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 亦义所应尔也。”他们把浓烈的爱情、亲情与对祖国民族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统一起来, 体现了超越自我的博大胸怀和高尚革命情操。他们的形象是多么生动饱满, 今天读来足以感天动地, 令人不由产生至深的崇敬。再比如, 讲革命新道路探索时, 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曲折人生经历为典型案例。通过讲述, 激发学生思考, 体会到中国革命在逆境中前进, 需要毛泽东那样的实事求是、百折不回的艰苦探索精神等。总之, 生动、恰当、典型的教学案例, 可以把师生共同置于创设的历史情境中, 使学生感同身受, 自觉激发起对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追求。

2. 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法。

当今信息时代, 以影音为载体的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成为师生直观形象生动教学的最佳途径, 而近现代史多媒体资料可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多媒体资料可以是电影、电视剧或者纪录片等, 也可以是教师精心制作的教学课件。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资料来再现历史真实场景, 使复杂抽象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形象地跃然于眼前,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 讲述“上编综述”时, 可以播放有关五千年中华民族辉煌文明史的片段或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精美的陶瓷鼎器”、“雄伟的万里长城”、“恢弘的兵马俑”、“神妙的石窟雕塑”、“壮丽的宫殿”、“优雅的园林”、“傲人的四大发明”、“古朴的文房四宝”、“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等, 使学生懂得中华民族曾创造过璀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对世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 由此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自然升华;在讲“鸦片战争”时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 把帝国主义强盗的掠夺行径和丑恶面貌, 活生生地展现出来, 极大冲击学生的心灵, 促使其将悲愤之情化为对外来侵略者和腐朽晚清政府的无比痛恨, 更化为振兴中华的巨大力量, 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再比如, 在讲“红军长征”的时候, 可以播放激昂的“长征组歌”, 还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红军单薄的御寒衣物”、“沿途留下的革命宣传标语”、“翻滚汹涌的金沙江”、“人迹罕至的大草地”、“白雪皑皑的大雪山”等, 生动反映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那种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以及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 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 使大学生深切地体会到“长征精神”的真谛和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学生还可以从《甲午风云》中“致远”舰全体官兵为国捐躯, 《太行山上》国共两党精诚团结浴血杀敌, 装备欠缺的八路军子弟兵与武器精良的鬼子近身肉搏, 国民党郝梦麟将军誓死抗日的壮志豪言等中感受震撼人心的悲壮的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总之,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把握好教学时间, 选取相关多媒体资料, 以增强历史真实感,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原则。

(三) 教学实效性上, 让学生自主践行爱国主义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系统讲授知识理论的基础上, 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巩固教学实效性。实践教学是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2]《纲要》课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 了解历史变迁和国情, 是深化理论认识, 感受民族精神内容的有效途径和关键环节。结合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可以采取以下实践形式。

1. 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如让学生自主进行社会调查、企业考察、社区服务、公益活动, 以及“三下乡”等活动, 并写出考察报告。通过走基层的方式, 了解和感受社区、农村或企业的历史变迁, 使学生亲身感受人民群众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 增强投入祖国建设事业和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

指导学生到附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历史人物故居、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遗址、烈士墓地等实地参观考察, 使学生零距离地接触真实历史, 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洗礼。

3. 历史事件或人物纪念的体验活动。

如孙中山逝世纪念日 (植树节) 、清明节、五四青年节、七七事变、八一建军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九一八事变、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毛泽东诞辰日等。结合相关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制作课件, 写爱国影视观后感, 进行演讲、征文比赛, 让学生参与公祭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或浏览爱国主义网站进行网络公祭, 还可让学生自编历史剧扮演英雄人物, 开发爱国游戏软件, 等等,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爱国热情。

总之, 在《纲要》教学中要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有深刻认识和理解, 使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转化为自觉意识, 并实实在在地确立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中国梦与民族精神研究 第7篇

一、弘扬民族大义与爱国精神

在获奖人物中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和“科学先驱”的师昌绪特别引人瞩目。他们“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4]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和国家英雄。

颁奖词评价于敏:“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 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 寝不安席, 当年吴钩, 申城淬火, 十月出塞, 大器初成。一句嘱托, 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 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 荡涤了人心。”[5]颁奖词从他在离乱中“寻觅”书桌、潜心学术、以科学报国写起, 彰显他“受命”研制氢弹, 为祖国和人民的一句“嘱托”而无私奉献“一生”的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

颁奖词以“忧国不谋生”概括“科学先驱”师昌绪的生平, 赞誉他是“国之栋梁”。师昌绪建国初期留美归来, 立下军令状研制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空心涡轮叶片。颁奖词侧重写他回归祖国的热忱与激情:“归来是你的梦, 盈满对祖国的情”, [5]应该说, 爱国心、赤子情正是这位科学家道德品格的最大特色。颁奖词用“有胆识, 敢担当, 空心涡轮叶片, 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 [5]彰显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而落脚点还是赞颂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

民族大义、爱国精神,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也是新时期构建民族精神家园最珍贵的文化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被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6]弘扬“爱国”精神正是新时期构建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这两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正是体现爱国精神的民族英雄。

二、传播仁爱、孝悌、慈惠的传统美德

“仁”是儒学的核心, 还是“意蕴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之总概括”。[7]据《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8]“仁”首先指“爱人”之美德, 其次指由“爱人”生发出的所有德目。《论语·学而》曰:“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8]儒家认为, 基于“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怀, 人首先要做到对父母长辈的“孝”、对兄弟的“悌”、对晚辈的“慈”, 进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将爱心推及社会群体, 表现为“忠”、“信”、“谦”、“敬”、“恕”、“让”等。“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颁奖词侧重从道德视角品评人物, 高度评价“守护父亲”十三年的孝女朱晓辉、“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的慈母陶艳波及麻风病医生肖卿福、好人张纪清等, 他们身上都闪烁着仁爱、孝悌、慈惠的道德光辉。

“大孝之女”朱晓晖的颁奖词写道“:十三年相守, 有多少日子, 就有多少道沟坎。”[5]她独自忍受“命运”的“百般挤兑”, 在寒风雪花的肆虐里让“小小的车库”成为“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 “病中的老父亲”成为“幸福的王”。[5]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她用坚韧的品格铸就了一颗令人感动垂泪的“孝女之心”。

陶艳波的颁奖词写道:“他的四周寂静下来……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 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她“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 给儿子做“同桌”、做“耳朵”, 16年陪读, 儿子终于“如愿考上了大学”。[5]这是何等的“慈惠”之心和坚韧的“仁爱”品德!

肖卿福是麻风病医生。颁奖词赞颂他有“大爱仁心”, 既“治人”又“医心”;他心怀“使命”、带着“晨光”, 像在“阵地上抵抗”的“战士”, 像用“温暖”驱赶“绝望”的“天使”, 几十年如一日“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5]如果说能将爱心施与普通病人的医生是“仁医”, 而几十年如一日为麻风病人热忱服务的医生肖卿福就是抵达“忘己爱苍生”之境的“圣人”。

这些英雄用自己的人生践行了仁爱、孝悌、慈惠等传统美德, 为社会送来温暖。颁奖词着重阐发这些普通人身上闪闪发光的道德精神, 具有启迪道德良知, 引领风气的教育意义。

三、弘扬公而忘私、克己奉献的道德精神

公而忘私、克己奉献, 是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美德, 也是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身上最鲜明的品德标志。

朱敏才做过外交官, 孙丽娜是高级教师, 他们退休后放弃安逸生活, 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颁奖词写道:“他们走过半个地球, 最后在小山村驻足, 他们要开一扇窗, 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夕阳最美, 晚照情浓。”[5]《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自评之语:“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8]颁奖词用“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评价他们晚年为支教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 是多么贴切、崇高的赞誉。

被誉为大漠“猎鹰”的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的公安民警, 14年坚守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颁奖词写道:“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 他用胸膛作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 他选择了翱翔。”[5]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使他成为有“钢的意志”和“铁的翅膀”的“大漠雄鹰”, 不畏艰难和生死, 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

颁奖词是颁奖典礼主旨的集中呈现, 2014年度“感动中国”颁奖词的每一个篇章有相对独立的主题, 或褒扬人物的“大孝”、“慈惠”和“仁爱”, 或赞颂人物的忠诚、爱国和奉献, 都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 都宣扬了一种值得我们遵循和守护的道德信念。在媒体竞争激烈的时代, “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能脱颖而出, 取得巨大成功, 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宣扬了忠诚爱国、敬业奉献、仁爱孝悌等民族精神,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注入了生命活力, 所以每一届“感动中国”颁奖典礼都是一部振奋民族精神的“年度精神史诗”。[9]

摘要:“感动中国”2014年度颁奖典礼以鲜明的主题表达呈现了时代精神, 对“民众价值观的评判标准”和新时期民族精神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颁奖词作为颁奖典礼主题思想的集中陈说, 弘扬了忠诚爱国、敬业奉献、仁爱孝悌等中华传统美德,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注入了生命活力, 是振奋民族精神的“年度精神史诗”。

关键词:“感动中国”颁奖词,爱国,传统美德,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麦尚文.仪式传播视野中的“媒介庆典”——以CCTV“感动中国”节目为例[J].现代传播, 2010 (4) :74.

[2]庾月娥, 叶芳.“感动中国”报道的理念创新[J].当代传媒, 2006 (4) :87.

[3]晋玲.《感动中国》成功打造精神品牌[N].人民日报, 2005-3-17.

[4]新浪新闻中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推选标准[DB/OL].http://news.sina.com.cn/c/2005-12-30.

[5]搜狐媒体平台.感动中国2015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DB/OL].http://mt.sohu.com/20150224/n409129582.shtml.

[6]人民日报评论员.人民有信仰, 国家才有力量——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 2014-2-12.

[7]杨雅丽.《礼记》语言学与文化学阐释[M].人民出版社, 2011:6.

[8]阮元 (清)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中华书局, 1980:2504, 2457, 2483.

谈中国建筑设计的民族性空间精神 第8篇

关键词:中国风,建筑,民族精神,空间精神

0 引言

20世纪初,“现代主义三巨头”变革了建筑,紧接着后现代主义席卷全球,民族精神难免会受到冲击。仔细地思考中国城市与生存空间———国际风建筑大量盛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一种危机。

1 中国风建筑设计现状与手法分析

阿尔瓦·阿尔托说过建筑要和地域性相结合。

在新时代中国风建筑将如何发展,就坚持本土文脉、地域特色、民族精神这个问题上,国内外的建筑设计师们都在对此进行着各种尝试与探讨,建筑师希望将时代精神、新建筑技术与民族特色相结合,对新中国风格建筑进行了一系列的建筑设计上的探索,其手法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传统建筑形象的模仿,民族的传统符号的变形,意境的营造。但是,就现状来看民族风建筑设计似乎处在一种“瓶颈”。在实际的建筑项目当中,似乎每一种设计手法上都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族风建筑设计发展停滞的现状。

1.1“仿古”的建筑设计手法的局限

在民族特色建筑设计中的绝对或近乎仿古的手法,意义很小。因为古代建筑很大程度上是受当时的建筑技术水平所限制的。这些建筑在当时是一种创新,是对时代的一种回应。但归根结底是过去式的创新产物,而且建筑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受民族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程水平所影响。古建所传达的是当时的生活模式,这与现代人生活不同。由此可见,“仿古”这种手法往往是为形式而去模仿“落后”的一种表现。

1.2 传统民族符号应用的隐藏性局限

民族符号是人们对其民族感与归属感的浓缩与凝结。对人们内在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具有极强的召唤作用。在民族风建筑设计当中,建筑师们常常采用民族符号来使其设计的建筑作品民族精神更清楚突出,从而达到强化民族性的目的。但是民族符号不是民族精神的全部。让人们产生民族认同感的并不是人们对于符号本身的感情,而是在符号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感情和内涵。民族符号的应用并不是民族风建筑设计的核心,更不是设计的全部。在现代民族风建筑设计当中,一些建筑师在缺乏对于民族文化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就试图通过寻找一些民族符号来作为“噱头”来做设计,并以此作为民族风建筑设计的全部,这正是民族符号隐藏的局限性造成的。

1.3 意境营造的现实问题

以建筑意境的模拟方式来传达建筑的民族精神有很高的设计境界。但是,在建筑模拟上,建筑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将设计目标放在人们视觉感官的角度上。一些建筑师将建筑意境的营造理解为设计与传统的相似性,这就使得意境营造停留在建筑设计的表层。贝礼明等在北京中国银行总部项目中,建筑中庭设计的较为成功,建筑空间中洋溢着民族的味道,虽然一度曾有人对于这个方案整体设计提出过一些质疑,但是中国银行在制造中国气氛上突破了颜色的限制是可圈可点的(见图1)。

2“空间精神”与民族风建筑设计

民族风建筑设计需要进一步地扩大探索设计的范围和思考的广度。那么,民族风建筑到底塑造的核心和重点是什么,如何对于民族风建筑进行分析和评判。

2.1“空间精神”的概念

建筑设计是一项结合技术与艺术的创作事业。因此,建筑也是创作作品。而对于创作作品好坏良莠的鉴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本身所能体现的精神神韵与内涵。一件好的作品是有灵魂和精神的。同理,建筑创作也应当是遵守相关规律的。好的建筑设计作品也应当有其自身的灵魂和精神。毫无疑问,建筑的灵魂就是空间。所以,好的建筑其自身的“空间”是应当有其灵魂和精神的。笔者把这种空间的灵魂和精神叫做“空间精神”。

空间精神具有自明性和感染性的特征。

空间精神的自明性:在建筑设计成品当中,人们可以轻松地感觉到空间所要传达的意境和内涵。这种传达并非是上文所说的“通过符号进行空间属性标明”。

空间精神的感染性:成功的建筑设计案例的空间极具感染性,空间和人交融为一体,引起的是灵魂和精神的共鸣。

笔者认为建筑设计最高核心应当是“空间精神”的塑造。

2.2“空间精神”是民族建筑设计的核心

由于建筑的艺术属性,在中国风建筑设计上,也应当以是否能传达出民族精神的神韵作为衡量其好坏的评判标准。衡量中国风设计的好坏不应当只是停留在建筑的外在感官形象和所使用的符号等方面。进行民族精神的召唤,应当从根本层面上来进行建筑创作:从“空间民族精神的塑造”的层面上来进行设计。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所应用的设计手法不应当只停留在给人外在感官的建筑表皮这一层面上,不是那些“伪民族风建筑”———好像一个穿着唐装的外国人,而是民族的意蕴,是感染人们灵魂的东西。因此,只要能够让人们找到其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设计师可以使用各种设计手段和表现手法,设计的手段并不是建筑设计的核心,而将民族风格最真实的神韵真切地表现出来。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安藤忠雄在这一方面做的很好,他设计的建筑作品很多都没有使用任何民族符号就将日本的民族精神成功地传达出来,而这种传达有的甚至是建筑本身自然流露出来的。比如他设计的小筱住宅(见图2),从建筑设计上来看,作者并没有使用日本传统建筑的建筑符号,而是通过对于光线的成功应用和处理,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禅”的意境。看似信手拈来,实则体现了建筑师对其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深刻的理解,及其设计师高超的设计手法和技巧。再如安藤忠雄设计的水的教堂(见图3),这个教堂设计也没有采用我们所熟知的传统大教堂的形象,而是应用清水混凝土,钢材等现代材料作为教堂的主体材料塑造的简洁凝练的建筑外在形象,但是这样的设计所呈现出的效果极好,最终深刻地表达出了日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可以清楚地看出水的教堂绝对是日本的基督教堂,并且这个基督教堂只属于日本。这个教堂的设计将日本民族的神秘特征表达到极致。安藤忠雄以如此简洁的手法将民族精神弥漫于整个建筑内外,仿佛让人能从空气中嗅出民族的味道,这才是建筑设计的更高境界。

3 结论与反思

民族风格的建筑不应当只是依葫芦画瓢的方式进行“仿古”来表现,设计的重点不是给人们视觉感受的外在建筑形象的表现手段和变现形式,而是建筑空间精神的塑造、对于民族风建筑民族性塑造的本质就是对于其空间的民族精神的塑造和表达。建筑师可以放弃对大屋顶和对于民族符号性物品的模仿,因为这些不是最本质的。

民族特色建筑设计的最高境界是设计手法毫不限定,设计的空间可以深刻地让建筑折射出民族精神内涵和民族认同感。甚至在设计的建筑之中不应用任何民族的符号就可以折射出民族精神和思想。虽然建筑的外在形象不尽相同,但却能表现出相同的民族内涵,即使建筑造型极其奇怪,也可以表现出民族的特色。

这就要求建筑师能深刻地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并对其有敬畏感。建筑师除了掌握建筑设计手法、拥有较高的设计素养;同时还应当拥有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并且对于建筑设计的场所、文化、自然切身的体验和深刻的认识。建筑师在理性的技术支配的同时,还能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正如中国古语有云“师法自然”。当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能做到约翰·O·西蒙兹在《景观设计学》中所描述的:“我每天都要到计划动工的地块上去,有时带着坐垫和茶,一呆就是很长时间;有时是在树影横斜,夜深人静的晚上;有时是在阳光灿烂、喧嚣热闹的白天。”去感受“过境公路的剌耳噪声、土壤中的水分缺乏、一丛灿烂的枫树、凉爽清新的夏日气息、午后阳光的暴晒、竹丛中摇曳多姿的光影与新鲜娇嫩的色彩变幻”[1]的心境,这时自然能体味到建筑的空间精神,能感悟到作为空间灵魂的雕刻师的建筑师应当如何去塑造空间的精神和灵魂。

参考文献

“中国信心”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第9篇

2009年1月2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本届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了演讲。“中国经济能不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有些人可能会有疑虑。”“我可以给大家一个肯定的回答:我们对此充满信心。”温总理重申了中国政府在全球金融风暴之下促进国际社会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信心。

在此次“寒流”阵阵的达沃斯论坛,在那些被资产缩水、经济衰退甚至国家破产问题而忧心忡忡的与会代表面前,中国为世界经济论坛带来了一个最好最大的礼物——“中国信心”。中国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一个敢说敢做、乐观自信的大国形象。

“我们就是靠的中国人的韧性和耐性,坚忍不拔、不屈不挠,这种精神使我们民族走过了上下五千年。困难是短暂的,中国一定能够发展,一定能够发展得更好,这一点不可动摇。”同时,温总理还解释了“中国信心”背后蕴涵着的更为宽广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

另一个关于“中国信心”的雄心壮志也在中国武术界响起。2009年1月10日,一场货真价实的“武林盟主大战”在闻名遐迩的南派武术之乡广东佛山举行。但这次的主角不是黄飞鸿与“鬼脚七”,而是日本自由搏击高手伊贺弘治亲下战书挑战中国散打王柳海龙。重伤初愈的柳海龙不顾伤痛,毅然接受挑战,最后凭借绝招“柳腿劈挂”将伊贺弘治踢翻在地,实现了自己赛前立下的“也许我会输掉比赛,但我不会输掉人们对中国功夫的信心”的誓言。这再次激起了、唤醒了当代全球华人血脉中以“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武术武侠情结与民族文化精神。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位华裔高官的就职宣告了中华民族的这种“自强不息”的信心精神是不分国界的,是一种全球华人生命本根中的东西。2009年1月20日,美国联邦参议院通过了奥巴马总统提名的由朱棣文担任能源部长的议案。朱棣文,美国华人科学家,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作为第二代美国华裔,朱棣文从一个普通的华裔家庭走向了诺贝尔奖台,走进了美国政府。“我在美国出生、长大,当然是美国人。但我的祖籍在中国江苏太仓,我是完完全全的中国人。所以,有许多基本的价值观,我想我是中国的。”

與朱棣文一样,前美国劳工部部长赵小兰,现任新西兰妇女事务部长的黄徐毓芳、曾代表英国女王入主加拿大总督府的伍冰志,现任马来西亚妇女、家庭和社会发展部长的黄燕燕,现任澳大利亚气候变化和水资源部长的黄英贤,这几位在海外政坛叱咤风云的华裔女性,她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出生于传统的普通中国家族,她们的父辈不仅没有显赫的门第或巨大的财富,更多的却是艰难困苦。她们是眼看着甚至是亲身经历了父辈们在艰难中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特有的坚忍、勤奋和不屈不挠。为庆祝2008年“三八妇女节”,本期的《铿锵玫瑰》栏目,将介绍这些绽放在异国他乡的中华玫瑰。

浅谈中国梦与法治中国建设 第10篇

中国梦, 其本质就是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归根结底是中华民族的梦, 是中国人民的梦, 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切身利益。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对美好事物或状态的理想与追求, 而法治中国建设则是将梦转化为现实, 是理想与现实的转化。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体现了我党的执政理念, 是一种升华, 一种提高。中国梦促使中国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当中,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承载总任务, 推进总布局, 五位一体,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 积极努力实现我国的民族振兴与国家富强。

二、中国实现法治国家的意义

(一) 法治公平的分配利益

在社会状态下, 每个人都追求着自己的利益, 试图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这就容易衍生出一些冲突, 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有可能就伤害到其他人的利益。因此, 我们要合理的分配利益, 划分私权利, 法治便成为了是有效分配正义的一种制度。

(二) 法治促进社会公平

法治通过合理分配正义来矫正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 促进社会公平。公平就是要充分考虑当事人的利益和价值, 对待当事人时应一视同仁, 不能掺杂个人感情, 要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关系。这是司法公正的体现, 法治在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中, 是通过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和纠正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公平与正义是相辅相成的, 法治促使正义制度化, 规范化。在现代社会里, 司法和执法的重要任务是使违法行为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和制裁, 尊重和保障人权, 被侵权行为人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平等、及时、充分的法律救济。

(三) 法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比比皆是, 矛盾繁多, 解决方式人们往往依靠道德情操, 宗教信仰, 依赖于人们的自身品质, 这样就存在偶然性与不稳定因素。但是, 法律却打破这一固有模式, 它关注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 化解矛盾纠纷, 促进社会和谐。法治从制度上保障了社会公平的实现, 强调一个标准, 相同事情相同对待, 毫不偏袒。随着社会矛盾的增多, 法治的作用则越来越重要, 因此, 法治是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四) 法治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 社会的和谐也需要通过法治来实现, 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 对违反规定的给予惩处, 保障个人具有独立的权利和自由空间, 同时维护社会秩序, 秩序的形成促进人们的和谐发展。

三、中国梦与法治中国的关系

(一) 中国梦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民的梦想, 汇集了全国中人民的梦想, 指引中国人民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奋斗, 整合集体智慧和个体资源。中国梦使得每个人都发扬主人翁精神, 共享公共财富, 共享公共资源, 共享公共权力, 使更多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 拥有稳定的工作, 以及更好的社会保障。

(二) 中国梦为法治建设指引方向

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治国的基本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中国梦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 加快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梦, 是中国强盛之梦, 是中国人民幸福生活之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 必须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三) 法治中国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之路。中国梦凝聚力量, 是对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动力源泉。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加大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坚持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 加快推进民主化进程, 体制、制度、机制, 规则四位一体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在参观 (复兴之路) 展览时的讲话》.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3年第1期.

[2]黄相怀.《“中国梦”的理论创新意义》.求是, 2013年11期.

[3]朱继东.《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在哪里》.党建, 2013年第2期.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年3月.

[5]邱德胜, 王玉鹏.《“中国梦”的双重内涵》.光明日报, 2013年5月10日.

[6]李泽泉.《中国梦:国家梦、人民梦、世界梦》.浙江日报》, 2013年05月17日.

上一篇:技术要点分析下一篇:口服抗高血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