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间工艺范文

2024-08-06

云南民间工艺范文(精选11篇)

云南民间工艺 第1篇

一、对民间艺术符号的活化与再生

民间艺术为我们今天的艺术实践提供最直接的灵感和最丰厚的借鉴。民间艺术中独具韵味的任何一个图案、任何一组绚丽而不失雅致的配色以及其后独有的神韵和内涵等都将成为现代设计深蕴的土壤。但“如果仅把一些传统文化样式、造型元素直接搬到艺术作品上, 或许永远找不到与时代的对接点, 也就无法找到艺术的传统文化基因。”应当用全新的创意思维的方法打开思路对民间艺术符号进行再创造。对于民间艺术符号的活化与再生可分为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形”的层面, 另一个是“神”的层面。针对民间艺术中的“形”, 我们可先提取其“形”的元素, 然后再运用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法, 将这些提取的“形”元素再进行新的设计重组, 最后将这种立足在民间艺术原形上, 而又对原形不断分解、转变和重构的衍生形糅合到设计之中。这样的设计, 既能够保留民间艺术的神韵, 又能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刻理解民间元素的基础上我们就不会止于造型以及图案的简单应用, 传统的民艺元素中最精髓之处还是它蕴含的深刻的观念和精神。1因此, 神韵和内涵的传承是民艺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最高境界。民间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审美哲学和审美情趣。如彝族花腰人特别善于借自然万物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各类造型丰富的植物、动物、器物、几何等等刺绣纹样, 在创作过程中无形中注入了人的情感因素, 纹样中流露出一种非常和谐的人情味和朴实自然的亲切感;同时, 由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 纹样中也蕴含着对“生命繁衍, 富贵康乐、祛灾除祸”等吉祥象征意义。如将彝族花腰刺绣工艺文化所表达的形式、内涵、意蕴、审美方式等综合之后, 再与现代设计表现使之活化与再现, 达到与传统“神似”的目的。在这样的作品中也许只需简单的符号元素足以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也或许根本找不到具体的符号元素形象, 但仔细品味, 那种神韵的再现会深入人的灵魂产生心灵上的颤动。

《我们都是花腰彝》是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苏亚尼同学原创插画设计系列作品, 该系列作品获沃森首届云南省动漫赛插画类一等奖, 并参加了2011年云南省第五届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作品被省美术馆收藏。设计者在对彝族花腰服饰艺术、刺绣纹样造型、内涵以及人物造型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延续其内涵、象征意义及自然和谐的人文精神赋予设计主题美好的情感和寓意。图1-2例选了其中的二幅作品, 在风轻云淡的“云那边”, 脱离简单的形式复制, 准确地将彝族花腰服饰中的头饰纹样杨梅花进行了大胆的提炼、夸张, 使画面充满着浓郁的装饰韵味而又有超越它的深刻, 妩媚动人的新娘彰显着彝族花腰人独有的个性特征。美丽的彝族花腰女子所眷念的彝族花腰民居“土掌房”是她世世代代居住、生活的“这个世界”, 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它们正悄无声息地远离我们, 她对它的依恋和守护之情无人能比, 不禁使我们在怜香惜玉的同时, 有一种想要守护他们家园的冲动。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何璞老师的“彝族花腰刺绣工艺文化钟表系列”设计作品, 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 提取彝族花腰刺绣纹样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火焰纹, 运用了打散、重组、切割等方法使其即耳目一新又具有典型的彝族花腰的特性;另外, 作品将纹样大胆与刺绣毫无联系的锡工艺相结合, 增强了设计的文化厚重感。

二、民间工艺与时代需求的对接

日本非常强调手工艺产业的“活性”特征, 认为手工艺产业应建立在生产和生活所形成相互关系中, 通过生产不断为生活提供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又通过富有特性的物质产品提高生活的品质。而只有使手工艺品不断被生产、被消费, 才能使工艺作为一种现代生产活力和现代文化资源, 真正得以持久地存在和发展。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针对手工艺产品是保留原汁原味还是使其产品化、现代化的重要抉择, 有学者提出了“民艺产品化”和“产品民艺化”的概念。“民艺产品化”是使部分民间艺术摆脱旧有的模式, 创造新的功能价值, 开辟新的市场。“产品民艺化”是针对现代设计中的“冷漠症”, 强调设计的艺术性和人情味, 提倡温情设计。

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 导致民间工艺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审美情趣上都需要找到发挥自身功能和价值的新途径。例如, 刺绣应伴随着现代人的生活而存在和发展, 可以日用品的商品绣形式进入现代生活, 开发具有生活实际功用的消费品。另外,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引起精神生活的变化, 相应地就需要有刺绣工艺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云南绿野经贸有限公司根据市场的需求, 推出的以彝族花腰刺绣工艺文化为主的“时尚彝族花腰刺绣布艺包”, 该系列产品获得了国内外市场的好评。技艺精湛的传统工艺必须形成为新时代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新产品, 才能去适应和满足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时尚彝族花腰刺绣布艺包”以现代包形为依托, 利用传统的彝族花腰刺绣中比较有特色的牡丹花、蝴蝶、山茶花绣片与时尚设计结合。“简”与“繁”巧妙对比, 不仅把彝族花腰刺绣艺术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 亦让民间艺术完美地存续于时尚文化中。可提取彝族花腰服饰纹样进行地毯设计, 可突破具体形象的束缚, 利用打散、切割、重组等方法重构了一幅美丽而意蕴深润的画面。在注重视觉感受的同时也关注到了人们对文化和温情的渴求。

三、民间工艺文化与数字化、信息化的交叉与结合

在2004年9月, 引发了一场名为“挑战手工艺”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讨论和研究了技术创新与信息化、数字化革命对当代手工艺的影像。包括在麻省理工学院举办的“数字对话:技术与手”的研讨会中, 60多名专业手工艺家和手工工艺理论家着重讨论了数字媒体和材料与手工艺在工作室和实验室的交叉与结合, 以这个为主题提出了多样化的小话题, 包括机器人技术、电脑刺绣、编程玩具、错综复杂的编织、陶瓷领域的泥土、金属的乐动和故事情结——现实与虚拟等。这场讨论会对信息化、数字化革命下的当代手工艺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和探索, 这些新技术的发现和使用为当代手工艺品的多样化提供了前提。在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07级8位同学初步建立的“走进花腰彝”主题网站的基础之上, 我们又进行了多次详实的田野调研, 对彝族花腰刺绣文化展开全方位、深入的研究,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完成“走进花腰彝” (http://www.sphyy.net) 主题网站建设, 受到石屏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的赞誉, 纳入政府官方网站, 成为国内第一个民族工艺文化主题网站。对民族工艺文化的推广宣传产生示范作用, 目前网站已进入运行阶段。

多媒体并置下的全景呈现, 将彝族花腰音乐、舞蹈、乐器、服饰、刺绣、建筑、节庆、仪式等内容在网络世界全景呈现;同时, 最大限度的把彝族花腰文化动态的变化过程凝固、展现和演绎, 突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储存范式。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 将通过对彝族花腰传统民居土掌房的各项数据信息搜集整理, 构建了土掌房三维立体模型图。这不仅为没有亲临彝族花腰地区亲眼见过土掌房的受众提供了最为便捷和全面的了解平台, 更为世人保留了关于土掌房最为原真的记忆。将彝族花腰舞蹈动作以动画形式模拟呈现、穿衣顺序的卡通人物演示等等全新的演绎形式, 让受众在愉悦的赏析中, 加深了对彝族花腰文化的印象。

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民间工艺这一神圣之路上, 并非仅是固守传统, “求变”才是其核心。我们每个人都是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和保护者, 每一位设计师都肩负着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面对民间活态的文化传统, 不仅应当给以文化上的尊重, 更要认识其中具有创造力的深层的生命基因活力。

参考文献

[1].罗玲.民间美术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解析[J].艺术与设计, 2011 (5) .

[1].陈劲松.花腰彝服饰艺术初探[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9 (2) .

云南民间剪纸介绍 第2篇

云南的剪纸基本有两种作用。一是寺庙中的神幔、神树及旗幡上的剪纸或刻纸,多为信徒们敬神拜佛的贡献之物。其题材样式包括有云南地方特色的大象、牛羊、佛塔、衣裤、器皿、人物、花鸟及吉祥的图案等。造型简略单纯,有一种原始稚拙的意味。神幔如北方民间的挂帘剪纸,但都很大。常常是多张纸贴接在一起。折叠刻出重复的图案。具有神秘的宗教气息。

刺绣是南方诸多民族女性擅长手艺。而要有别致的花样,就必得学剪。这里的一幅鞋花三幅胸襟花,是白族女性所剪。从内容上看来,已完全是汉族的戏故事,只有其中的佛塔及建筑,仍存有些许缅寺建筑的容貌。

从作品严谨的构图和轻松自如的造型上看,剪纸的作者是个成熟的老年巧手。为了刺绣时色块分割表现形象的必要,以开口刀法在形本上剪出暗示结构的虚线。几个内容不同人物不同的故事,和谐地摆放在外形几乎相同的对称形之中,黑白分明疏密得当,毫无充塞罗列拥挤的感觉--也许这些花样作者所求的最佳效果,留待绣花女最终去完成,但作为一幅剪纸作品的完美,已在此花之中。

云南工艺品热销羊城 第3篇

在广州最热闹的商业中心——天河城附近有五家云南工艺品小店,名字大体相同,比如彩云南、彩云间、彩云天,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充满民族风情的饰品,它们颜色丰富,设计独特,不仅可以单独地欣赏,整体搭配起来的话,也是商店的装饰品。

记者开始还以为是不同老板开的小店。采访“彩云”的店主林先生才知道这五家小店都是同一家公司——惠兰芳引民族文化推广机构开的。

林先生是一个小伙子,高高的个子,带着一顶云南风味的帽子,和小店的风格非常般配。“我们第一家是2005年2月1日开的,在天河南路,除了店租,我们只花了3800元就把小店弄好了,所有的店面装饰都是自己动手做的,连收银台也是按照云南特色弄的。几乎没有人相信,我们3800元能在天河城附近开店。开店第一个月,我们就盈利了,这也是别人不敢相信的事实。”一个充满云南特色的工艺品小店瞬间走红,这让年轻的林先生兴奋不已。2005年4月1日,林先生的第二家小店开张。仅隔两个月,就冒出两家云南工艺品小店,这让周边经营民族工艺品的商家大为紧张。据林先生说:“在2005年,天河城附近大概有30家民族工艺品小店,但现在只有10家左右,而且我们就有5家,占了一半。”

从一个3800元的小店,发展到现在5家分店,每家店面的盈利能力都在2万元以上,林先生的成功不仅是稳稳地抓住了现代城里人对民族工艺品的热切向往,更是有一位导师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

不经意的创业

早在3年前,林先生刚刚大学毕业,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个时候,林先生的小学老师——惠兰(化名)介绍一个项目让他去开一家小店。惠兰在大学里读的是中文专业,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充满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他一直想把全国各少数民族的特色工艺品引入广州这个现代化城市里来,但由于教学的原因,没有付诸实施。

当林先生处于职业迷茫期的时候,惠兰很快意识到这是个机会,于是对林先生说:“我们开一家民族工艺品店,我出资金,你来管理店面。”师徒俩一拍即合,于是林先生按照老师的指引寻找最具特色的工艺品。林先生的一个云南朋友推荐他做云南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因为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不仅具有丰富的货源,而且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极具特色的传统工艺品也没有被挖掘出来,在广州这样的大都市一定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提起云南,很多人可能会马上想到少数民族。布朗族村寨、白族蝴蝶泉、傣族竹楼,独龙族的居室、蘑菇房、木楞房……还有那绚丽多彩的重彩工艺品,如蜡染、银制饰物、木雕、斑铜、玉石等,这些都是云南的特色。

对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详细了解后,惠兰非常看好云南工艺品的市场前景,于是马上决定开一家“彩云南”的小店。小店的选址也是经过惠兰精心挑选的,在广州市最旺的商业中心——天河城附近,“租金贵没有关系,关键是要一炮打红”。

不过问题还是出现了,由于天河城附近的店面租金十分昂贵,目前宏城广场的“彩云南”面积大约98平方米,月租高达2万多元,而且还要2万元的押金;除了店租,林先生只剩下3800元做店面装修和进货。

“一切都要自己动手装修,我们要的是原始自然的状态,给消费者一种古朴而活跃的民族味道。因此我们大量采用木头做装修材料,木头都是自己去买的,有的甚至是从乡下收过来的,非常便宜。我们的收银台是一个美术老师设计的,有点像云南农村的柜子,独具特色。好在我们进的货大多是云南那边的朋友提供的,因此这方面没有花什么钱。”林先生如是说。

没有想到,一个90多平方米的小店,居然用3800元就搞定了。到现在,林先生也为自己创造的奇迹而感到自豪。

民族特色的成功

“彩云南”把云南的五彩斑斓发挥到极致,离得很远就已经被它的木制品和密密麻麻的挂饰吸引。走进去一看,里面实在是太丰富了,每一处都放着精致的饰品。

墙上挂着竹制的席子,很有特色,席子上挂着很多铜制的耳环。藏银手镯上的神秘花纹,或是简单,或是复杂,都令人爱不释手。云南的蜡染最出名,一般以普蓝为背景色,上面画着的,可能是佛教图案,也可能是一些传说人物,神秘而美丽。店里还有很多夸张、奇异的民族装饰,无论是花瓶、牛头骨、木雕都让人眼前一亮,除了惊讶,更多的是喜欢和欣赏。

据林先生介绍,“彩云南”开张第一个月就盈利了,这不仅得益于天河城商业圈旺盛的人气,更得益于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特色工艺品的魅力。

为了更好地推广中国民族文化,惠兰成立一个专门的民族文化推广机构——慧兰芳引,让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目前“彩云南”有贵州傩文化系列、云南东巴文化系列、西藏文化系列、蜡染扎染、陕西泥塑等。

对于“彩云南”工艺品的特色,林先生非常自豪:“可以说,在广州,我们店里的民族装饰品是最齐的,款式也是最新的。别人能拿到的货,我们基本上能拿到;我们能拿到的一些特色货,别人基本上拿不到,因为我们有专门的搜货人员遍布在云南和西藏等边远地方。”

云南新平某铁矿选矿工艺探索 第4篇

铁矿石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基本原料。按重量计算铁占金属总消耗量的95%左右[1]。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对钢材的需求越来越大, 加之我国铁矿石资源品质较差[2],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铁矿石进口第一大国[3]。在目前国际铁矿石价格大幅度上涨的背景下, 对贫、细铁矿的利用问题, 已提上许多钢铁企业的议事日程[4]。

云南新平某铁矿, 矿石品位较低, 且有用矿物嵌布粒度较细, 长期没得到开发利用。为提高我国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产生较好的效益, 对该铁矿选矿工艺展开研究。

1 矿石的性质研究

1.1 矿石多元素分析

试样取自云南新平县, 在对矿石进行光谱分析的基础上又对矿石进行了多元素分析, 其分析结果如表1。

由表1可知, 该矿石主要有价元素为Fe, 其含量为22.98%。主要脉石矿物为Si O2、Al2O3。

1.2 铁物相分析

为进一步查清有价元素Fe在矿石中的赋存状态, 对原矿进行了Fe化学物相分析, 其分析结果列于表2。

从表2可看出, 矿石中以磁铁矿形式产出的含铁矿物占58.75%, 以赤 (褐) 铁矿形式存在的占28.81%, 而呈硅酸铁以及硫化铁形式存在的占12.44%, Fe的广泛分布必将影响矿石中铁金属的富集。

1.3 主要Fe矿物工艺特征分析

为给磨矿细度提供参考, 通过反光显微镜对矿石矿物结晶粒度进行分析发现 (见图1) , 矿石中含铁矿物结晶粒度较小, 单体主要在0.074~0.037mm范围内产出。并且与石英、云母、绿泥石、方解石、白云石、黄铜矿等矿物均形成共生关系, 但与石英的共生嵌布关系尤其紧密, 85%左右的石英中均含有不同粒径的含铁矿物。由此可见, 该矿石有价元素Fe需要细磨才能充分解离, 这对选别作业带来一定难度。

2 选矿流程试验

根据对矿石工艺矿物学的研究, 并经过大量的探索试验, 决定采用阶段磨矿—阶段磁选—重选工艺流程对该矿石进行处理。

2.1 强磁抛尾试验

由于矿石中有用矿物粒度较细, 含铁品位较低, 综合考虑磨矿成本问题, 故粗选使用了强磁抛尾磁选工艺, 在磨矿细度为-200目占50%的条件下, 对原矿做了粗选强磁选条件试验, 试验采用湿式强磁选机分别对640k A/m、800k A/m、960k A/m、1120k A/m、1280k A/m五个磁场强度进行考察, 试验结果如表3。

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 Fe的回收率有所增加, 综合各方面因素, 确定粗选磁场强度以960k A/m为宜。

2.2 强磁精矿精选试验

由于强磁选精矿品位仅有40.63%, 并不是合格的产品, 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精选。根据对原矿性质分析可推断, 原矿在磨至-200目占50%时, 大部分有用矿物并不能以单体的形式产出, 因此粗选品位不高。为提高精矿品位, 在精选前先对给矿做了再磨处理, 磨矿细度为-200目占85%后, 对其进行了精选条件试验, 试验采用磁选管分别对160k A/m、180k A/m、200k A/m、220k A/m、240k A/m五个磁场强度进行考察, 试验结果如表4。

试验结果表明:在弱磁选条件下, 精矿品位从160k A/m时的58.88%, 到240k A/m时的56.27%变动并不是很明显, 而且回收率不是很高, 因此精选磁场强度定为200k A/m。分析试验结果及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可以推断, 在弱磁条件下, 强磁性的磁铁矿得到了充分的回收, 而弱磁性的赤 (褐) 铁矿并没有得到有效回收。

2.3 重选扫选试验

由于一部分弱磁性的赤、褐铁矿在精选时并不能有效回收, 为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必须对弱磁选尾矿再进行扫选, 以提高回收率。试验采用刻槽细粒摇床对弱磁选尾矿进行扫选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通过摇床分选后, 铁次精矿品位为48.53%, 与弱磁选精矿合并后品位为56.21%, 重选作业回收率为60.26%。大部分弱磁性铁矿物得到回收。

2.4 试验结果及工艺流程

通过探索试验和大量的条件试验, 最后确定对该矿石的选矿工艺流程见图2, 试验指标见表5。

3 结论

1) 对矿石性质进行研究表明, 该矿石为铁矿石, 原矿铁品位为22.98%, 主要含铁矿物为磁铁矿和赤 (褐) 铁矿。矿石中铁矿物粒度较细, 单体主要在0.074~0.037mm范围内产出。

2) 根据原矿性质, 采用阶段磨矿—阶段磁选—重选工艺流程对该矿石进行处理。经两次磁选和重选对矿石分选后, 获得品位为56.21%, 回收率为70.80%的铁精矿, 分选指标较为理想。

3) 试验中采用强磁抛尾和阶段磨矿, 有利于尾矿的及时排除, 并且可以避免对脉石矿物的没有必要的粉碎, 从而降低磨矿成本。

摘要:云南新平县某铁矿, 铁品位为22.98%, 主要含铁矿物为磁铁矿和赤 (褐) 铁矿, 脉石以硅酸盐类矿物为主, 矿石中有用矿物结晶粒度较细。根据该矿石性质, 采用阶段磨矿—阶段磁选—重选工艺对该矿石进行分选, 获得铁精矿品位为56.21%, 回收率为70.80%。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该类型铁矿, 采用强磁抛尾工艺, 可以获得较好分选指标, 同时可以有效降低磨矿成本。

关键词:铁矿石,阶段磨矿,阶段磁选

参考文献

[1]胡岳华.矿物资源加工技术与设备[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刘占魁.我国铁矿石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讨[J].中国矿业, 2010 (1) :43-45.

[3]孙海杰.用博弈论分析中国铁矿石进口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商界, 2010 (6) :153-154.

云南民间神话传说故事 第5篇

相传滇池湖畔有一个小山寨,寨子里住着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她的美貌在十里八寨远近闻名。转眼间,姑娘到了婚嫁年龄,附近山寨求亲的人骆绎不绝,而姑娘一心想嫁一个勤劳勇敢的人。

山寨土司的儿子是一个好吃懒做的无赖,他看上了姑娘,挖空心思想霸占她。一天姑娘到坝上的集市赶集,土司的儿子就纠集几个地痞流氓,要强行将姑娘抢走。

正在这危急时刻,一个刚刚打柴归来的英俊的小伙子,见此情景,奋不顾身地打跑了土司的儿子和那帮走狗,救下了姑娘。

姑娘与小伙子一见钟情,互定了终身。土司的儿子被气得暴跳如雷,纠集了很多家丁,准备暗害小伙子。一天姑娘和小伙子在滇池边约会,土司的儿子趁小伙子不注意,偷偷溜到他的身后,一刀杀死了小伙子,把姑娘抢回了家,逼迫姑娘和他成亲。这时,姑娘悲痛欲绝,为了脱离虎口,就假装答应了他,并提出回家见见父母,土司的儿子答应了。姑娘怀着悲痛绝望的心情,来到小伙子遇难的湖边,泪流满面,悲愤地纵身跳进了滇池。

到了湖里,恍恍惚惚来到了龙宫里,龙王问她为何这样悲伤,姑娘就将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恳求龙王帮她报仇雪恨。龙王听后非常同情她,对姑娘说:“报仇可以,只是你要化成一座山,再也无法变成人了,”姑娘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为心上人报仇,于是坚定地点了点头。

龙王派虾兵蟹将将姑娘送回岸边,让她坐在青石板上洗秀发。再说土司的儿子好几天没有找到姑娘,正心中焦急,忽听家丁来报,姑娘就在湖边。于是带着十几个家丁赶到了湖边,刚到岸边就被事先埋伏好的虾兵蟹将杀死了。

姑娘看到仇人已死,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顺势躺在湖边碧绿柔软的草地上,凝望着蔚蓝色的天空,静静地等待着。。。。。。

云南民间工艺 第6篇

《云南画报》是云南省最重要的权威外宣媒体之一,拥有56年悠久历史,目前已形成以人文旅游媒体、航空媒体、电子媒体一体化的全媒体平台。从2007年起,这家老牌媒体与云南省旅发委形成战略合作,合办《云南画报·人文旅游》;从2009年起,云南画报社分别与祥鹏航空公司、瑞丽航空公司、昆明航空公司合办机载读物《祥鹏航空》《瑞丽航空》《昆明航空》杂志,在百条以上国内航线、数百个航班上提供以云南人文、旅游为主题的精美读物,每年有上千万名国内外乘客在机舱内阅读这本杂志。从2013年起,云南画报充分整合传统品牌优势,加速数字化转型步伐,先后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打造数字媒体平台,目前,云南画报新浪微博及微信公众平台已迅速成长为省内最具影响力的官方数字媒体品牌之一。在此基础上,云南画报社从2014年起开始整合资源倾力打造“七彩云南精品汇”传媒电商平台,助力媒体转型。

云南画报社社长李银和在发布会上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这一平台的价值与策略。他谈道,与国内天猫、京东等老牌电商不同的是,云南画报“七彩云南精品汇”的运营思路采取的是文化内容+文化产品策略。云南是中国人文资源大省、生态大省,同时也是特色文化产品、生态产品大省。如何利用画报平台优势,将两者完美嫁接,增加、创造文化附加值,使云南产品真正走出去,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是云南画报在媒体转型期一直探索和实践的议题。“七彩云南精品汇”传媒电商平台既囊括了云南人文深度、精彩的内容报道,同时挖掘出内容背后的产品,使读者、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更为完整、愉悦。

活动当天,云南艺术界嘉宾云集,首批进入“七彩云南精品汇”的云南重要文化产品——建水紫陶名家作品也出现在现场展示,精品汇合作方云南建水文冶陶业并向社会正式公布了一项革命性专利工艺——紫陶釉下刻填工艺,该专利技术在千年古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合当代先进烧制理念和技术,令现场观众耳目一新,惊叹不已。

云南省民间资本投资的问题研究 第7篇

一、民间资本与民间资本投资

(一) 基本概念

民间资本是一个中国化的概念, 也是当今经济学讨论的热点。目前对此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 但在理论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从相对公有制角度, 将民间资本定义为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拥有的资本;第二种观点认为民间资本是与政府资本相对应的, 除政府资本以外的所有国内资本都属于民间资本;第三种观点则把政府资本和国有企业资本统称为国有资本, 相对于国有资本而言, 民间资本被定义为总投资额中扣除政府资本、国有企业资本、外商资本之后的资本。本文所讨论的民间资本是指后者, 即除政府资本、国有企业资本之外的国内非国有经济的经营资本。由于云南民间资本目前还没有一个官方的统计数据, 因此, 本文在研究时以《云南省统计年鉴》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为基础, 采用全社会投资额减去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投资额, 再减去外商及港澳台经济投资额的方法近似计算民间资本投资数据。

在厘清了民间资本这一概念之后, 民间资本投资也就不难理解了, 无非是弄清用什么投资和投资什么的问题。很显然民间资本投资是使用民间资本来投资, 那投资什么就是在阐述一个投资领域的问题。国家为了规范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 对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加以明确, 2005年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领域。2010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指出铁路、市政、能源、电信、金融、卫生、教育、出版等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 大大细化了民间投资领域。

(二) 民间资本投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投资是带动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以政府投资为主, 但随着计划经济逐渐走向市场经济时, 原有投资格局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以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为主体的新的投资格局。其中, 民间资本是最活跃的投资资本, 无论是增长幅度还是总量都很迅速, 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也不断上升, 由1978年的18.1%上升到2010年的55.1%。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在工业企业当中, 无论从数量、产值、资产总量还是就业人数, 都超过了国有企业。很显然民间资本作为一支重要的投资力量, 为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税收等方面正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西部地区由于一直以来经济不太发达, 因此在对该区域进行开发时, 资金便成为非常关键的问题。在2000年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 民间资本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资金来源。虽然民间资本具有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等诸多劣势, 但相对公共投资来说, 民间投资具有机制活、效率高、潜力大、可持续性强、有利于创业创新、就业效应强的特点, 是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与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也大大加快了西部经济发展的进程。云南省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一体”的欠发达地区, 客观现实要求云南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尤其是对公共领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新型能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也成为民间资本投资的重点, 有助于云南形成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 带动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云南省民间资本投资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伴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民间投资发展的高度重视, 相继出台一些鼓励支持民间投资的相关政策措施, 全国各省、市、地区根据中央意见推动实施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政策和措施, 为我国私营经济和民间投资的发展开辟一条充满机遇的广阔道路。云南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民间投资不断发展壮大, 总量逐步攀升, 领域不断拓宽, 民间投资成为云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目前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 民间资本量较为可观, 成为全社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总量上来看, 改革开放三十年云南民间资本投资出现了质的飞跃, 民间投资不断发展壮大, 总量逐步攀升。“十一五”期间, 全省民间投资由2006年1127.05亿元上升为2010年2795.78亿元, 占全省社会固定投资的比例也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如下图所示。云南省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积累了数量可观的民间资本, 民间投资总量逐年增加, 民间投资基本上占总投资50%左右,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得“半壁江山”, 成为全社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国有经济投资仍居主要地位, 虽然“十一五”期间国有企业在不断深化改革, 特别是通过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吸收了大量的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致使国有经济比重降低, 由2006年的48.08%降至2010年47.44%, 但是国有经济依然掌握着全省经济命脉。

数据来源:根据《云南省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二) 民间投资对云南省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民间资本已经成为云南省最主要的投资主体, 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户数达到130万户, 民间投资达到2795.78亿元, 占全省GDP比重提升至40.6%, 上缴税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2.4%, 完成全省50.57%的固定资产投资, 实现全省8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59.6%进出口总额, 民间投资成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从民间投资近年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可以看出, 2007年民间投资贡献率高达10.40%, “十一五”期间这一指标平均水平基本在8%, 对云南省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三) 城乡民间投资差距逐步拉大

从民间投资的区域分布来看, 我省民间投资城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城乡民间投资差距也逐步拉大。“十一五”期间城镇民间投资逐年增长, 平均增速为41.45%, 而乡村民间投资前四年以平均21.45%的速度增长, 如下表所示。但受城镇化的影响, 在2010年乡村民间投资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 占整个民间投资的11.74%。民间投资都集中在城镇范围, 2010年城镇投资占比高达88.26%,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云南省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期, 城镇民间投资参与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 成为拉动全省民间投资增长的最大“亮点”。

单位:亿元, %

数据来源:根据《云南省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四) 民间投资领域较少, 投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从投资领域来看,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民间经济的发展, 民间投资的产业进入由窄变宽不断扩展, 民间投资领域已经覆盖国民经济18个大类行业, 但投资大量集中在农业、制造业、批发零售餐饮行业。近几年, 云南民间资本相继进入了农产品加工、水电资源投资、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房地产开发、矿产资源开发、教育文体娱乐业、股权投资、生物医药制造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领域。据统计, “十一五”期间, 民间个人投资绝大部分是住房投资, 在民间集体投资中, 制造业比重为48%, 农业比重为17%, 批零餐饮投资比重为8%。民间经济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特别是制造业等方面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相对竞争优势, 在其他领域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也在不断拓展, 但比重较低。

另一方面, 云南省民间投资具有很大潜力, 有待进一步挖掘。“十一五”期间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2006年2854.87亿元增长至2010年5719.56亿元, 平均增长速度为18.9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占金融机构各类存款总额的百分比也基本上在42%到47%之间, 民间资本已具有相当的投资实力。随着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国有资本逐步从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 市场逐步向民间投资伸开双手, 民间投资必将获得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五) 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从2010年全国民间投资总量上看, 东部地区民间投资达85504.96亿元, 占全国民间投资的50.18%, 中部地区民间投资达57293.53亿元, 占全国民间投资的33.62%, 西部地区民间投资达27604.84亿元, 占全国民间投资的16.20%, 中西部地区之和近似等于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在民间投资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2010年全国31个省市民间投资排名中, 云南省处于第24位, 见表2所示, 全国民间投资处于前七位的是山东、江苏、河南、河北、辽宁、广东、浙江, 且前五位的省份民间投资都超过了10000亿元。而云南差不多是这些东部省市的五分之一, 并且在西部11个省市中, 云南也低于四川、广西、陕西、重庆, 与西部排名第一的四川省 (其民间投资7229.39亿元) 相比, 云南还不到它的一半, 如表3所示。这些数据都表明云南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三、云南省民间资本投资发展的阻碍因素

从上述分析来看, 云南省民间资本投资与自身比较已经处于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但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工作不到位致使我省民间投资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笔者认为差距的表象在民营经济自身, 深层次的是体制、机制及文化、思想观念的综合反映, 主要的因素有民间投资在云南的准入门槛高、投资渠道窄、资金融资难、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管理相对差等, 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 有利于民间投资的软硬环境不佳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及鼓励引导民间投资以来, 云南省投资环境差成为制约民间投资发展的主要因素。投资环境可分为硬环境与软环境, 硬环境主要是指当地的基础设施, 而软环境是指当地的行政管理效率、政策、法令、劳动生产率、资金市场、技术水平、外汇管理制度、原料、零件及元件市场等。 (1) 近年来云南省硬环境与东、中部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而投资软环境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 政策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成为影响民间投资规模和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1. 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投资者考虑投资的基本前提之一, 其作为一个关键变量对资本投资影响很大。 (2) 如果一个地区的政策缺乏延续性或有失公平, 并在执行环节出现问题的话, 投资者便会对政府失去信心。云南省在贯彻党中央关于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的政策意见后, 也相继出台了推动民间投资发展的对策意见, 但是这些政策缺乏统一性、稳定性、公正性、透明性、操作性, 政策内容和政策执行力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政策在落实当中往往会因为损害了一些部门决策层的既得利益, 以至于民间投资被一堵无形的墙阻碍着。

2. 法律环境

云南省民间投资的法律保障不力, 服务体系存在严重缺陷, 民间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 严重制约了民间资本的积累和民间投资的增长。目前, 非公有企业在兼并国有企业、保护土地使用权和知识产权、明晰财产权等方面, 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受种种因素限制, 民间投资往往不能以平等的身份开展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 非法剥夺、损害、侵占非公有企业资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常有一些部门借矛盾和冲突牺牲民间投资的利益以求所谓一时安稳, 这使得投资者信心和积极性受挫。并且对非公有企业的行政管理多达20多个部门和单位, 但在项目投资方面却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服务机构和管理办法。投资者在履行程序、选择投资方向、争取技术支持等方面得不到有效服务, 往往造成投资的盲目性和经济损失。

3. 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 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 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云南是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其人文环境长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社会发育程度还比较低, 人们思想上较为闭塞、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高、现代文明气息不够浓厚、科技教育文化相对落后、从业人口文化程度偏低、劳动者综合素质不高等, 人文环境优化不够使得全社会对民间投资认识不到位, 常常出现歧视民间投资的现象, 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民间投资的发展。

(二) 民间投资体制机制不成熟

民间投资作为投资的一部分,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位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 我省民间投资从小到大, 逐步成长壮大, 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 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下, 全省民间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民间体制机制不成熟阻碍了民间投资的发展。

1. 资金来源

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民间投资发展的瓶颈。当前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靠民间集资、借贷和自我积累, 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十分有限。云南省民间投资资金来源以自筹为主, 其次是国内贷款、国家预算内资金, 这一方面说明民营企业的自我积累能力较强, 另一方面也说明民间投资的资金筹集渠道比较单一。民营企业这种只能依靠民营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相互拆借的形式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抑制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2. 投资领域

国务院于2010年5月13日颁布的“新36条”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 对于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 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云南省在真正落实相关政策的过程中还存在市场准入门槛高、行业垄断性强, 使得民间投资主体仍难以顺利参与市场竞争, 大大影响了民间投资的启动和发展。

四、扩大云南省民间资本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 转变政府职能, 为民间投资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一要注重优化云南民间投资的政策环境。完善公平公开的投资政策, 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申请各类政府补助资金以及国外贷款, 采用投资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 对民间投资的开发、技术创新和改造、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教育、社会福利、文化产业、体育事业、商贸流通业等项目给予补助;认真落实财政政策, 鼓励民营企业服务进入政府采购领域, 民间资本投资的市政公用设施和民生工程, 享受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收费减免政策;用好用足优惠的税收政策, 对尚处于创业阶段的民间投资要给予一定的税收支持, 实行减免税政策, 使民营企业充分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实施更加灵活的土地政策, 积极支持民营企业用地, 鼓励民间投资项目用地。

二要创建良好的民间投资的法律环境。从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要求出发, 补充、修改和细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大力清扫各类投资法规和政府规章中不利于启动民间投资的有关规定, 鼓励建立为民间投资者服务的商会、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 发展为民间投资者提供政策、法律、财会、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等服务的中介组织, 帮助民间投资者建立规范的产权制度、财会制度等。

三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培育人文环境。大力宣传民间投资的重要意义, 为民间投资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使政府各层次决策者、投资者能够开放思想, 接受民间投资。加大国家和我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政策和措施的宣传力度, 使民营企业了解政策、用足用好各项政策, 充分发挥政策的效果和作用。

(二) 发展多层次的现代金融体系, 拓宽民间投资的融资渠道

一要加快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加大民间投资信用担保支持, 逐步扩大民营企业贷款担保规模, 建立全省共同参与的再担保网络体系, 加强银保合作, 完善再担保机制。建立和完善对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激励与补偿机制, 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鼓励担保机构降低对民营企业的收费标准, 拓宽担保范围, 创新担保方式。

二要完善鼓励民间投资的信贷政策。支持为中小企业服务突出的银行加快发展, 引导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创新, 改进服务方式, 开发贷款新产品, 提高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比重, 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中小企业专营部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大力支持各级分支机构中小企业信贷专营部门有效开展服务。只要符合信贷条件, 银行应接受民间投资以财产抵押、上市公司以市值抵押等方法, 并适当提高现有资产抵押率。

三要积极支持民营企业直接融资。鼓励采取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租赁融资、基金融资等方式进行融资, 支持发展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 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利用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直接融资。

(三) 全面开放投资领域, 做云南特色产业

一要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除国家明令禁止的外, 所有领域一律向民间投资开放, 不得单独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落实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交通、水利、电力、石油天然气、电信、环保、土地整治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金融、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教育、卫生、社会福利、文化、旅游、体育、商贸流通、政策性住房等领域的政策。尽量减少民间资本作为游资去流通领域炒农产品、炒煤等现象。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哪些产业、哪些领域需要政府引进并扶持民间资本投资。特别要开放云南省一些支柱型产业, 如文化产业、旅游业、烟草业等, 允许民间投资进入这些行业, 发展云南特色产业。

二要降低行业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 在市场资源、行业准入等方面给民间资本以宽松环境, 让民间资本有较好的收益预期, 从而乐于投资、勇于创业。民营企业投资鼓励类产业、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的项目, 享受项目资本金低限政策。鼓励个人或者法人依法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创办民营企业。

三要创建民间投资进入途径。制定民间投资进入的具体措施, 畅通进入渠道。实施股权出让, 政府出资和国有控股企业投资新建的重大交通、能源等项目, 要吸收一定比例的民间资本参股, 向民间资本出让部分股权;鼓励民间资本组建创业投资基金, 并鼓励投资于孵化期、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发行建设债券, 继续扩大重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市政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债券发行规模, 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

参考文献

[1]杨天荣.西部地区民间资本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2]闵建蜀.中国的投资环境:一个概念性的探讨[J].开放导报, 2003, (01) .

[3]Swenson D.L.The Impact of U.S.Tax Reform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4, (54) :243-266.

[4]王晓燕, 郑媛, 李丽娟.我国民间资本投资研究综述[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0) .

[5]杨安立, 郭志宏, 颜以平.扩大云南省民间投资的对策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 2004, (01) .

[6]王曙光, 李冰冰.民间资本投资金融通道的疏导与良治[J].中国金融家, 2012, (09) .

[7]陈宪.从战略高度促民间资本投资[N].东方早报, 2012-06-19.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刍议 第8篇

一、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概述

(一)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 舞蹈形式多种多样, 据统计, 各民族舞蹈数量已达一千余种, 这些舞蹈大多与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息息相关。

1. 来源于各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任何一种舞蹈形式都是来源于生活, 又是对生活的反应。在云南众多的民间舞蹈中, 取材于各民族人民生活的舞蹈随处可见。如彝族人民的“大鼓舞”体现了彝族人民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 “礼酒舞”则体现了彝族人民热情好客的精神面貌。

2. 来源于某种仪式活动。云南地区的很多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多数来源于巫术和宗教祭祀, 如彝族以虎为图腾, 由人扮虎, 既是祭拜祖先, 又包含着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3. 来源于各民族风俗习惯。民族舞蹈与当地风俗习惯密不可分, 如佤族妇女喜留长发, 在春季舂米时, 长发左右摆动, 形成了一种灵动的美, 佤族著名的《甩发舞》即以此为现实基础。

(二)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第一, 生活气息浓厚。云南地区的民间舞蹈, 在内容、形式和主体上, 以其独有的形式表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习惯、风情民俗和美好愿望。第二, 反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各族人民长期与自然和谐共处, 也有很多舞蹈取材于自然, 更是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感。如傣族的舞蹈《水》、《雀之灵》, 灵感均是来自对大自然的感悟。

二、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探讨

(一) 政府大力扶持, 完善政策法规。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 处于弱势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在如此严峻的形式下, 近年来, 云南各地政府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政策法规, 加强对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 并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法律依据。政府还承担了发展民间舞蹈的主要角色, 大力发展文化先导战略。通过实践证明, 将保护和传承民间舞蹈的相关政策落实到位, 确实有利于其发展。通过政府部门的努力, 还将建立以民间舞蹈为中心的文化发展链条, 让民间舞蹈更具活力与魅力。

(二) 依托当地高校, 大力发展舞蹈教育。云南地区特有的人文环境, 是当地发展舞蹈教育的天然优势。第一, 以当地高校为依托, 把大量从民间采集、整理、融合而成的、具有云南各民族特色的舞蹈带入课堂当中, 可以有效的将这种艺术形式传承和发展下去。第二,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 通过课堂将这些舞蹈传授给学生, 当学生走出校园时, 走向全国各地时, 他们就会成为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播者, 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第三, 因地制宜, 使学校教学与民间舞蹈相结合, 即丰富了教学内容, 又使学生接触并学习传统舞蹈, 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教学体系,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涵养;第四, 将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引进校园, 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也会加深对传统舞蹈的认知和了解, 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 加大创新力度, 适应时代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经过长时间的经验证明, 在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基础之上, 通过加大创新力度, 可以大幅度提升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品质。这就需要广大舞蹈艺术家们努力创造, 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融入到当今社会中, 实现传统舞蹈的内在心灵化、内涵深刻化、和形式多元化, 丰富当代舞蹈节目, 促进民间舞蹈的发展与创新。因此, 我们要力求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与时俱进, 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性。

三、结束语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的艺术瑰宝。因此, 我们要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规律和文化特点加以阐释, 提出行之有效的保护和发展策略, 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不断开拓创新, 使其永远的传承下去, 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摘要: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部, 是一个少数民族大省, 二十五个少数民族聚居于此。少数民族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 因此云南地区舞蹈艺术呈现出了五彩斑斓的景象。但是, 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 该如何去诠释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 特别是在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上, 该何去何从, 值得人们深思。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银伟.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探索——浅析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非遗进校园”[J].大舞台, 2011, (12) :197-198.

[2]孙乙可.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及特征初探[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0) :85-88.

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与探索 第9篇

关键词: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探索

0前言

舞蹈作为一种具有艺术形态和内在精神的文化现象, 既是人类内心情感外化的表现, 也是人类以肢体语言构筑精神世界的特殊文化现象。舞蹈的形态既包含了美术与雕塑的静态元素, 也包含了音乐流动和万物运动的动态元素, 并以其富于情感表达的行为语言和唯美的动态, 打动着人们的内心世界, 与人们达成精神上的勾通与交流, 让人们得到美的艺术享受的同时, 在艺术欣赏中发挥着独特的审美作用。

1 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现状

云南少数民族分布较广, 遍及全省各个地州 (市) 县。以滇池为中心地, 滇中坝区有汉族、回族、蒙族、彝族、白族、苗族等, 滇东至滇东南、滇东北大部地区有汉族、回族、彝族、壮族、傣族、佤族、瑶族、布朗族、哈尼族和基诺族等;滇西南大部地区有汉族、白族、傣族、拉祜族、景颇族、德昂族、爱尼族、纳西族、布朗族、摩梭族等, 滇西北大部有汉族、藏族、怒族、傈僳族、独龙族、普米族等。故而, 云南不仅是民族文化大省, 也是名副其实的民族面积歌舞之乡。

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以节庆性舞蹈、娱乐性舞蹈、劳作性舞蹈和祭祀性舞蹈分为不同种类。各民族缘于居住地域、生存环境生活和方式的不同, 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舞蹈亦有所不同。因为太多的不同, 云南各民族的民间舞蹈, 在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 也有着各自的文化特征, 以及那个民族自身的精神内涵。所以我们往往可以通过欣赏某个民族的民间舞蹈, 去体会和了解这个民族的生存状态与生活习俗, 探究这个民族的文化根源。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历史变迁, 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 人们的文化需要和生活方式, 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国古老的文化遗留和传统文化正经受着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及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尤其是我国各地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 也正面临衰弱和消亡的危险。而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种类, 同样面对着本源传承与发展的困境。而以此导致的消亡、流失、资料匮乏等现状, 给舞蹈教育中, 民族民间舞蹈的样板教学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 响应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号召, 与“非遗文化”保护同行, 积极深入民间基层, 了解和记录民族民间舞蹈的根脉和遗留, 形成以供文化研究及教学实践的素材体系, 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当代之使命。

在深入基层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进行了解中, 我们认识到, 由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西方生活方式、以及大量的电子信息对我国汉族及各民族地区的冲击、渗透、影响, 加之掌握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来源、资料、技能的人群多数已年迈、亡故, 而年轻人群不感兴趣或外出工作等原故, 原始祭祀性舞蹈濒临绝境;农耕劳作舞蹈正在减少;节日喜庆性舞蹈内容淡化;部份现存的娱乐性舞蹈大量融入现代经济当中, 作为商品现象流向各种旅游表演场所, 使得原有的民族文化在娱乐场所逐渐变异, 民族舞蹈交叉混杂民族服装张冠李戴, 舞蹈语汇串联走样, 表演样式形杂乱无序等情况层出不穷, 难以纠正, 而不少民族民间原态舞蹈的文化内容和形式, 在艺术舞台上也发生着质的改变, 甚至有向现代商业发展的趋势等巨大变化, 虽然这有可能是民间舞蹈的另一种沿袭和传承方向, 但也存在着民族传统被人为异化和杂化走形的问题。如彝族撒尼人和阿细人的民间舞蹈‘撒尼大三弦及阿细跳月’原是民族在节日活动中, 庄重的喜庆舞蹈, 如今变成了一种迎宾仪式, 用来点缀公园大门和游乐场所, 且每日必跳, 不仅导致外地游客不解其意而曲解了它原有的性质, 也使得这些舞蹈失去它原有的文化意义;又如白族、傣族、景颇族和其它少数民族舞蹈中皆有的‘丢荷包’动作, 原是一种少数民族少女在特定的节日里向恋人传达爱情的, 原始舞蹈中的一个内容, 其语汇柔美内向, 表现少女的羞涩和对内心情感的掩饰, 变异后的舞蹈语汇大胆泼辣, 失去了原有的内涵与风格。赠荷包本是民族少女们借物传情的情感表达, 是赠与心爱之人的定情信物, 具有相对私密和神圣的仪式感, 但姑娘们却在酒楼餐馆和大厅广众之下, 把荷包抛向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怀抱, 这不仅有民族伤风化, 也会导致接荷包者兴高采烈的手下定情信物的同时, 对这个民族的诉情方式产生严重的误会。当然, 还有诸如众多的民族‘酒歌’ (在内容和形式上属传统古歌) 多以载歌载舞的形式, 表达少数民族对族人长者或是客人的尊敬和祈福, 其情感尊贵而真诚, 表现形式严肃而庄重, 体现少数民族尊长好客的文化内涵, 而如今的‘酒歌’已经唱响各种游览景点和餐台酒桌, 甚至走向一些低级娱乐场所, 不仅把庄重而尊敬的舞蹈语汇, 变成劝酒作乐的粗俗下流的动作, 歌词内容在很大程度上, 也缺少了那个民族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变得随意杂乱, 甚至污秽不堪, 严重地破坏了民族形象。利用民族民间艺术发展地方经济, 似乎是现代经济社会的自然走向和必然趋势, 似也无可非议, 但我们应该采取尊重和敬畏的态度, 来看待民族民间文化与传统, 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的同时, 注意不能随意改变它的文化性质, 且要在适当的场所和地方, 通过还原本来面目的方式, 把这些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介绍给人们, 让人们了解它的历史原貌和文化价值。

民族民间舞蹈正面临危境, 也可以从大量的当代舞蹈作品的形式化和无根化中找到答案。舞蹈作品的形式化是指当前司空见惯的, 以一味追求五彩缤纷的舞台效果而虚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特质的, 流水式的表演形式, 其编导的随意性比较严重。舞蹈的无根性是指那些以民族民间舞蹈为表演形式出现的艺术舞蹈, 这些舞蹈的肢体语汇多半没有民族特性, 动作语言只流于舞台的表演形式, 甚至混同于现代舞的即兴随意性, 失去了所要表现的民族文化价值和意义。更多的民族民间舞蹈在舞台上只是作为一种等同于服装展演的模式出现, 舞蹈动作千篇一律, 混杂交合的舞蹈语汇变异交混, 让观者视觉错乱。

显而易见, 民族民间舞蹈除面临自然消亡的危境而外, 已经出现弱化杂化的现象。如今来自民族民间的乡土题材的舞蹈作品, 和好的舞蹈艺术作品已经不多见了, 民族民间这块艺术舞蹈的根生之地, 已经出现杂木重生和青黄不接的景象。如果不及时加以记录性的抢救, 以及将它纳入到学院教学体系或范畴, 它将面临被来势迅猛的新兴文化冲击和取代的危险。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每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 都是历史文化的印迹;舞蹈来自于民族民间, 真实的保存记录和研究它在人类发展中的轨迹, 才能使之迈向艺术化的未来。

2 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挖掘与思考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 外来文化和现代商品文化来势迅猛, 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流失和异化的危险。受客观社会因素的影响, 民族民间舞蹈正在消失和减少, 部份少数民族舞种出现杂化异化的现象, 及时的挖掘和记录研究, 对舞蹈教育显得极其重要:对那些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 有文化艺术价值的民族民间舞蹈, 我们有必要借助现代科学手段和经济手段加以抢救性记录和收集, 对那些正在弱化和杂化的民族民间原生态舞蹈, 我们要在呼吁政府加强保护性修正的同时, 采取民间传承与校园传习的手段加以还原和继承。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认识到, 对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文化的历史挖掘、记录和研究工作的思考应该是多方位、多层面的。首先, 我们应该从理解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文化价值入手, 对所有的民族民间舞蹈项目进行走访记录, 对现存的、消亡的、或已经弱化的舞蹈需要采取还原式收集, 同时进行文化分析和教学研究, 并作为补充内容实施教学, 让学生在掌握舞蹈艺术知识及技能的同时, 接受和了解我国多民族的民间传统舞蹈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以更进一步地追根寻源, 储备传统文化知识, 提高艺术修养,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其中, 文字记录工作可以帮助我们对寻访调查中的传统舞蹈现状, 进行准确的记录和复述;录音、录相工作可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行为原态和动作流线, 以使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并轨齐趋。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 深入民间, 挖掘素材, 建立对民族民间舞蹈历史与文化价值的研究课题, 并经过实地调查和挖掘整理记录, 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类别与形成建立精准的档案数据, 并对于那些有较高存在价值和濒临消亡的民族民间舞蹈, 进行及时的重点挖掘和记录, 从掌握综合性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基础入手, 建立完备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计划, 采取理论与技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教案, 将注重文化生态和原生性再现的教学研究成果, 赋予教学实践, 最终形成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体系。

中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记载和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促进民族团结,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繁荣文化艺术创作, 提高社会文化研究与文化艺术教育质量和水平, 提供了广阔的文史平台和文化空间。

云南斑铜工艺的成因及历史发展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云南斑铜工艺,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

在云南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上, 人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大量精美绝伦的金属艺术品, 这里丰富的金属资源和精湛的金工技术早在3000多年前的滇国青铜文化中就得到了体现。云南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创造、积淀了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传统金属工艺, 而斑铜工艺的出现更为云南金属工艺文化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斑铜因其材质的特殊而得名, 我们常见的铜有红铜、黄铜、紫铜、乌铜、白锦等多种, 而斑铜的独特之处则在于其表面有离奇闪耀、金红交错的结晶斑纹, 它比普通的铜更为瑰丽, 光、色、影的互相辉映, 显出其斑驳陆离的神秘外表, 素有“金属宝石”之称。由于斑铜工艺是云南独有的工艺, 故又被称为“云南斑铜工艺”。

根据材料和工艺的不同, 云南斑铜工艺可分为“生斑工艺”和“熟斑工艺”两种。所谓“生斑”, 就是指天然形成的自然铜, 其工艺主要是靠冷段打磨, 锻打成型;而“熟斑”则是以纯铜为原料, 利用人工技术化学显斑而成的铜, 通常是以熔模精密铸造成型、铸造成斑。从外部特征来看,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生斑制品一般造型较小、较简单, 斑花也相对较小;而熟斑的造型则比生斑细致、复杂得多, 斑花也较大, 较为丰富。

1 云南斑铜工艺的形成背景

云南斑铜工艺从产生到现在, 经历了鼎盛、衰败、到现代的复兴等时期, 现已成为云南工艺美术的代表之一, 广受各地人士喜爱。回顾其300多年的历史进程, 斑铜为什么产生于云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斑铜工艺产生于云南绝非偶然, 这与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是分不开的。

1.1 特殊的地理环境

云南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 这里有色金属工业历史悠久, 锡、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的开采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是我国铜、锡的主要产区, 素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这里矿产资源种类齐全, 分布广泛, 有50个矿种的储量居全国的前10位, 特别是铜矿矿点几乎遍及全省。

云南会泽 (东川) 是我国境内铜矿蕴藏量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之一, 在中国的冶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3000多年前, 会泽开采的铜矿已远传至中原地区, 据考古验证, 在中原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原材料有的就来自于云南的东川、会泽等地[1]。

繁衍生息在云南这古老土地上的少数民族先民, 很早就懂得用金属来打造生活用品、装饰用品。他们把云南特有的动物、植物、人物等元素作为装饰的内容, 利用精湛的手工艺, 在其金属制品中融入了云南特有的本土元素, 这些金属制品不仅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更体现了各民族独特精湛的手工艺, 其中滇国青铜艺术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这些传统的民族工艺为后来斑铜工艺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

丰富的矿产资源造就了云南人民精湛的金工技术, 代代相传的铸铜工艺, 使得云南民间艺人对铜的认识逐步加深, 他们不仅对铜这一材质的结构、质地等金属特性非常了解, 同时, 对合金、冶炼、锻造等制铜工艺的掌握也越来越成熟, 这些金属工艺的工艺技术以及独特的艺术特点为后来斑铜工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2 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

除了云南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斑铜工艺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之外, 云南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丰富的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等也为云南斑铜工艺的产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文化艺术环境。

1.2.1 青铜文化对云南斑铜工艺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云南斑铜源于青铜文化, 它的产生与古滇国青铜文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自古以来, 创造了灿烂滇文化的各族人民便精通于铸铜工艺。从剑川海门口出土的青铜器遗址可把云南先民对青铜器冶铸技术的掌握追朔到3000多年前。从那时到公元1世纪1000多年间, 这里出现了以古滇青铜器为代表的古滇文化, 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青铜王国”[2]。举世闻名的“古滇国青铜文化”对云南斑铜工艺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 云南斑铜工艺艺术风格在形成之初受到了传统青铜文化的影响, 许多斑铜工艺品都是对青铜器的仿制与创新。如依照古滇国青铜文化代表作品“牛虎铜案”仿造出的各种规格的深浅浮雕与圆雕斑铜产品、古滇国青铜剑仿制品、人面纹方鼎仿制品等, 这些工艺品不仅很好地体现了古滇国青铜文化艺术, 而其金光闪烁的外观更使得斑铜工艺品别具魅力, 体现出了其独有的艺术特征;在云南青铜器的装饰题材中, 动物及生活场景的奔放表现极为常见, 在装饰纹样中, 绝大部分都有几何纹样, 常见的有太阳纹、雷纹、绳纹、双旋云纹、网纹、锯齿纹及水波纹等, 或交替出现或组合使用, 构成疏密有致, 亦繁亦简的视觉效果, 这些装饰题材及手法对云南斑铜器的装饰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此外, 古滇青铜工艺也为云南斑铜的制作提供了深厚的工艺理论基础。从云南出土的青铜器中, 我们可以推测, 自战国时期起, 云南青铜器就具有了高超的技术和考究的工艺[2], 而这些工艺在云南斑铜工艺中也得到了延续。从装饰工艺来看, 青铜器表面的刻镂工艺是云南斑铜的主要装饰工艺之一;从造型工艺来看, 早期青铜制作工艺中的合范法、分铸法、焊接法、模印法、失蜡法等在斑铜工艺的制作中都是较为常见的, 由此可见, 云南斑铜的制作工艺正是对青铜工艺的借鉴与延续。

1.2.2 多元文化的融合为云南斑铜工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云南是拥有26个民族的多民族省份, 有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同时, 云南又是连结中国大陆与东南亚、南亚的交通要道, 几千年以来, 这里不仅汇聚了26个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更融入了中原文化、印度文化和东南亚文化, 近代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多种民族文化、多种外来文化的交融构成了云南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云南遍布文化背景相异的各种工艺品, 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特征, 其中包括了各具特色的图案、符号、纹样、生活用品及其它装饰品等, 这些文化元素都可运用于云南斑铜工艺的创作中, 为云南斑铜工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以中原文化为例, 早期的斑铜制品大多都是对中原地区艺术品的模仿, 如清代的斑铜香炉、斑铜红釉罐及后来制作的斑铜古瓶等, 其庄重大方的造型及朴实自然的外观都是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体现。图2中的生斑瓶就是采用了青花瓶的瓶形, 然后通过添加表面的浮雕纹理在瓶颈部位添加各种形状的耳来丰富瓶罐的外轮廓, 达到美化的目的。

1.2.3 多种宗教信仰的汇集为斑铜工艺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云南26个民族信仰众多, 故云南也成了各种宗教的汇集地, 其中包括了佛教 (含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等) 、基督教 (含天主教) 、伊斯兰教、道教和原始宗教, 还有原始宗教与佛教融合而成的民间宗教等。

宗教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 而斑铜工艺品又可作为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由不同的宗教信仰所衍生出来的人物、动物形象和一些吉祥图案、符号等不仅为云南斑铜工艺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更赋予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1986年被国家征为工艺美术珍品的斑铜工艺品——孔雀明王与如来佛祖就是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的体现, 受佛教与道教的影响, 后来还产生了弥勒佛像、观音头像等斑铜工艺品。

在斑铜工艺品中, 体现最多的就是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 如牛是许多云南少数民族的图腾, 故在云南斑铜工艺品中, 以牛为造型的装饰品最为多见;而孔雀作为云南独有的动物之一, 被大多数民族认为是代表吉祥的神鸟, 故为庆祝香港回归而制作的斑铜精品——孔雀瓶也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

总之, 云南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环境为斑铜工艺品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创作源泉, 正是在这种基础上, 云南斑铜工艺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2 云南斑铜工艺的产生及发展

云南斑铜自产生发展至今天, 起起落落, 按其历史进程来说, 可分为四个阶段:早期斑铜器的产生、生斑工艺的鼎盛及衰落、熟班工艺的出现、发展及衰败、云南斑铜工艺的恢复及发展。

2.1 云南早期斑铜器的出现

最早出现的斑铜都是生斑, 根据资料分析, 斑铜工艺的制作灵感来源于大明宣德炉的影响, 所以可以推断, 斑铜制作工艺的产生可追溯到明朝末期, 但这仅仅能够说明, 在明朝末期, 这种对铜的锻打制作工艺已经存在, 但并不能证明斑铜工艺就是产生于这个时期。

明朝末期, 铜业兴盛, 官府开始注重对滇铜的开发, 并组织了大批手工业者来滇开发云南, 斑铜工艺的最初创始人张氏铜匠就是随官府组织的大批手工业工人为开滇而落籍云南的, 又是在清朝初期才定居会泽[3]。由此可以断定, 最早斑铜器出现的时期应为清朝初期, 距今大约250年左右。

张氏家族定居会泽时, 正是东川府铜矿开采冶炼的极盛时期, 商业兴旺, 市场繁荣, 增加了人们对铜矿开采及利用的积极性, 张氏铜匠曾为宫廷铜匠, 明宣宗时, 曾参与宫廷祀器大明宣德炉的制作, 也许是为统治者的服务练就了张氏家族精湛的制铜工艺, 据说张姓铜匠流落到乌蒙山中的会泽后, 偶然得到天然铜料, 他从大明宣德炉中获取灵感, 把铜料锻打成型, 发现结晶的花斑要比人工掺加金银后在宣德炉表面形成的晶斑更漂亮[4]。张铜匠高超的技艺加之云南独特的文化艺术环境, 造就了早期斑铜艺术的产生, 形成了最早的会泽锻打斑铜工艺。

2.2 生斑工艺的发展、鼎盛及衰落

明末清初时期, 仿古风潮正在流行, 尤其到了乾隆时期, 整个社会的风尚都倾向于复古, 由于古物气派华丽、文化深厚, 各种古玩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追求华丽气派, 古朴尊贵成了当时人们审美的趋向之一。这时期, 斑铜工艺品以其金黄交错的花斑、古雅尊贵的造型大大迎合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同时, 生斑工艺需要选用高品位的优质天然铜做原料, 而生斑材料不仅独特, 并且稀少难得, 加上其制作工艺的精湛神秘, 使得斑铜工艺品价值不菲, 据说乾隆皇帝的御玺中就有用云南进贡的斑铜所刻制的, 可见斑铜的弥足珍贵。因此, 斑铜工艺品也成了身份地位尊贵的象征, 深受人们喜爱。

生斑工艺在清代至民国初期发展迅速。清末民初时期, 云南斑铜工艺更是名噪一时, 达到了鼎盛的时期。雍正年间, 正值会泽“铜商文化”的辉煌时期, 铜运的发达也带来了斑铜的发展[5], 特别是1905年昆明作为自辟商埠开放, 1910年滇越铁路修通之后, 铜器制造业也和其它手工业制品一起有了发展, 斑铜工艺制品则声名日盛, 成为云南工艺美术品中的佼佼者。据宣统二年 (1910年) 七月的调查, 当时昆明仅铜器铺就有134户[2], 海内外客商纷纷来购买。《新纂云南通志》中就有记载道:“形式古雅, 远近购者珍之”。

但是, “生斑”材料珍贵难得, 只有在山体滑坡或发生泥石流时才偶尔会出现点含铜量超过90%的天然铜, 同时, 打制一件生斑器物, 至少要经过30来道工序才能“出炉”, 即使是打造小猪这样很小的斑铜工艺品, 也需要个把月时间, 并且生斑材质较脆, 又要经过锻打才能成型, 所以废品率很高, 锻打一个物件时稍有不慎, 不仅前功尽弃, 整块铜料也就此而废[4]。由于材料的短缺、工艺技术较难, 生斑的价格也较为昂贵, 寻常百姓无力购买。受材料紧缺、技术较难、工艺保密、价格较高等原因的影响, 到了民国时期, 生斑工艺开始走向衰落。

2.3 熟斑工艺的出现、发展及衰败

从民国年间到建国初期, 云南“熟斑”工艺经历了从产生、发展再到衰败的历程。

到了清末民初时期, 由于铜矿石的稀缺, “生斑”工艺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斑铜工艺品的需求, 然而, 人工冶炼材料的产生解决了“生斑”材料短缺这一问题。

民国初期, 昆明一带的铜匠创制了铸造斑铜工艺, 一般被称为“熟斑”。熟斑的出现,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斑原料的紧缺和张姓斑铜技术保密的禁锢, 为斑铜的铸造成型和精细加工提供了可能[2], 使斑铜这一险些衰亡的云南独特工艺品又绝处逢生, 进入另一新的境界。之后, 云南的斑铜制品形成以昆明为主要制作和销售中心的格局。昆明地区斑铜工匠云集, 出现不少制作营销斑铜工艺品的作坊和商号, 生产出了许多工艺与艺术水平都相对较高的熟斑工艺品。虽然熟斑收藏价值稍逊于生斑, 但其精致的做工、优美的造型及斑斓的色彩仍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 频频在国际和国内大赛上获奖, 熟斑工艺品的艺术价值和自身魅力可见一斑。

民国末期至建国初期, 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中国进入连年的战乱时期, 国际上有二战的爆发, 国内又有军阀战争、北伐战争、蒋桂战争、抗日战争等, 连年的战争使得国家经济严重破损, 一些工业生产被迫暂停, 这一时期, 人民生活负担严重, 经济条件极差, 像斑铜这样材料珍贵, 造价甚高的工艺品基本无人问津;同时, 由于历代的斑铜艺人生活在民间作坊中, 其技艺大多采用师徒相传的方式, 生产规模狭小, 影响范围不广, 这一宝贵的技艺鲜为人知。

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斑铜工艺品一度濒临沦没, 熟斑工艺也几近失传。

2.4 近现代云南斑铜工艺的发展与现状

最初的斑铜工艺是以个人经营的方式为主, 1958年, 云南省手工业管理局为抢救这一优秀民族文化遗产, 集中组织了一批艺人进行斑铜研究与生产, 力图恢复这项传统技艺[2], 斑铜的生产出现了企业的形式, 品种也逐渐增多。

但刚有所发展的斑铜工艺却又受到了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一些珍贵的斑铜工艺品在这一时期受到了破坏, 大革命结束后, 云南斑铜工艺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因有向外宾送礼等任务, “文革”时仍保留生产的斑铜工艺在云南传统工艺品中可以说是硕果仅存。

1978年, 昆明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实验工厂中开设了斑铜组, 集中了一批精于铸造、钻花、着色的艺人和精于造型的工艺美术工作者, 由于分工上的专业化, 工艺技术上亦较前有了明显的改进。这一时期在恢复传统产品、开发现代题材以及文物仿制方面做出了成绩并首次开展了乌铜走银与斑铜相结合的尝试[6];到1980年以后, 斑铜车间发展成为云南斑铜厂, 专门生产熟斑铜工艺品, 成为云南著名的传统工艺生产企业。

今天, 云南斑铜因其独特的材质和典雅的造型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斑铜工艺又迎来了新的发展。

总的来说, 现在虽然“生斑”工艺受到了材料及工艺传承的影响, 依然面临灭绝的边缘, 但人们对云南斑铜的关注及研究越来越多, “熟斑”工艺仍然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从材料和工艺的方面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工冶炼材料的产生为“熟斑”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现代技术的运用大大地促进了“熟斑”工艺的发展;从艺术风格来看, 斑铜工艺品也从单一的炉尊、瓶罐等仿古风格向着多种风格发展。

云南斑铜作为一个地方性特种工艺品牌曾申报过国家专利, 目前经省标准计量局和省技术监督局论证、颁布并执行, 拥有生产专利权的唯一厂家是具有正规技艺传承的昆明市斑铜厂, 昆明斑铜厂从建厂发展到现在, 目前已能够生产的斑铜产品品种已经达到了8大类, 400多个品种。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已达4935万元, 可以看出, “熟斑”工艺在人工冶炼合成材料的应用及艺术风格的大胆创新和丰富的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

然而, 虽然云南熟斑工艺正在蓬勃发展, 但在现代社会中, 它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问题, 这种冲突使得斑铜工艺的发展出现了停滞的现象, 新斑铜工艺品形式的诞生成了现代斑铜工艺发展的关键之一。

不管是生斑还是熟斑在其走入低谷, 濒临灭绝的时候, 不仅仅是因为材料的稀缺, 或者传承方式上的局限, 其中应该还有关于其价格档次, 政治局势, 以及文化冲突所致。

3 结语

云南斑铜工艺历经了300年兴衰起伏的发展变化, 现已成为云南代表性的传统工艺之一, 随着云南旅游大省、民族文化大省以及国际大通道的建设, 云南斑铜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面对斑铜工艺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们应从其历史发展中总结经验, 如:对现存的“生斑”工艺品及一些独特、珍贵的“熟斑”工艺品要进行保护并加以宣传, 加深人们对斑铜工艺的了解和喜爱, 促发人们对这一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意识;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 对斑铜工艺的保护提出一些可行方案;重视现代审美趋势, 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 创造出即具有现代感又不失民间传统文化的斑铜工艺品, 迎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 还要重视“熟斑”工艺品文化艺术价值的提升, 以弥补其工艺价值的欠缺。总之, 积极保护云南斑铜工艺文化, 不断完善斑铜工艺在设计、生产、营销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是发展云南斑铜文化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段兆顺.斑铜——高原的阳光色彩[J].都市物语, 2007, 9:70-73

[2]李纶, 曹以祥, 徐人平.云南斑铜工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01, 26 (4) :124-126

[3]张克自.享誉海内外的手工制品——斑铜.会泽年鉴.2005:445-449

[4]段兆顺.斑铜: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的瑰宝[J].玩味生活, 2007, 357:59-61

[5]刘翀.民间手工艺变迁中的“现代化”反思—以云南会泽民间斑铜手工艺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 2006, 3:65-69

[6]张励民.昆明地区的工艺美术.中国地方志.http//www.cnki.net:61-67

云南民间工艺 第11篇

近日, 经云南省政府和省教育厅批准, 由云南工艺美术学校牵头, 省内外122家集团、学会 (协会) 、公司、厂矿、院校组成的“云南省工艺美术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来自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大连轻工业学校、云南天佑集团和省工艺美术职教集团等成员单位代表200多人, 参加了揭牌仪式。

云南省工艺美术职教集团旨在最大程度地整合云南工艺美术职业教育资源, 形成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之间的高效对接, 探索开创新形势下职教资源共享, 促进职教与企业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新路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云南民间工艺】相关文章:

云南民族民间舞蹈06-17

云南本土民族民间舞蹈06-26

云南河口05-13

云南玉溪05-24

云南边境05-31

服务云南06-03

云南蒙自06-20

近代云南07-07

云南移动07-21

云南山区07-28

上一篇:岗位练兵下一篇:波西米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