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痰范文

2024-07-26

健脾化痰范文(精选7篇)

健脾化痰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42例均为本院2011年11月~2012年4月期间的小儿外感咳嗽病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0例, 其中男37例, 女33例;年龄5~13岁。对照组72例, 其中男35例, 女37例;年龄5~13岁。两组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诊断标准

符合国家卫生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咳嗽的诊断标准: (1) 咳嗽为主要症状, 多继发于感冒之后, 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 (2) 好发于冬春季节; (3) 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 或有少量的散在的干湿啰音; (4) X线摄片或透视检查, 示肺纹理增粗。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治疗, 即针对病原学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退热、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15天为1个疗程。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采用健脾消积、清肺化痰法治疗。药用:茯苓、炒白术、焦山楂、山药各10g, 陈皮、制半夏、川贝母、神曲各6g, 桔梗5g, 杏仁、鱼腥草、荆芥各8g, 随证加减;每日1剂, 水煎两次后将药液混合, 早晚分服。15天为1个疗程。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咳嗽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咳嗽消失, 听诊干湿啰音消失。如有发热则体温降至正常。好转:咳嗽减轻, 呼吸音清晰, 痰减少。无效:咳嗽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或加重。

3.2 结果

见表1。

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4 讨论

小儿咳嗽的致病因素多因外感时邪, 内伤食积引起, 病位主要在肺脾。《幼幼集成.咳嗽证治》精辟地分析了小儿咳嗽的辨证治疗:“因痰而嗽者, 痰为重, 主治在脾;因咳而动痰者, 咳为重, 主治在肺。”治宜疏散外邪、清肺化痰、健脾消积。本文方中桔梗、荆芥等宣发之品疏散外邪, 所谓肺气宣则窜逆自止、咳喘自平;陈皮、川贝母、制半夏、杏仁、鱼腥草清肺化痰;脾土肺金为母子之脏, 子病治母、杜绝生痰之源亦是治疗小儿咳嗽的重要原则, 即理肺当顾脾胃, 对于小儿咳嗽的治疗应重视中焦的调畅, 注重从脾论治, 培土生金, 予以茯苓、白术、山药、山楂、神曲等健脾消积之品。脏腑藏泻是一种互相依赖、相互协同的关系, 故在小儿咳嗽的治疗中亦体现“泻腑以清脏实”的思路, 给邪以出路, 使体内壅滞之痰饮分消走泻, 食积消、痰化饮去则咳自止。临证若见痰白量多者予以薏苡仁;咳嗽兼痰涎壅滞、腑气不通者予以炒莱菔子、瓜蒌仁;热偏重者予以车前子等则疗效更佳。

健脾化痰 第2篇

2治疗方法1) 一般治疗: 嘱患者正常饮食,作息规律,配合运动减轻体重。2) 中药治疗: 以化痰燥湿、补肾调经为主。方药: 清半夏10 g、陈皮15 g、茯苓15 g、炙甘草6 g、苍术15 g、胆南星12 g、香附10 g、枳壳10 g、鸡内金15 g、净山楂30 g、泽泻20 g、牛膝15 g、鸡血藤30 g、菟丝子30 g、覆盆子15 g、当归10 g、白芍10 g。卵泡期加用三棱15 g、莪术15 g; 排卵期加用桂枝10 g、干姜6 g; 月经期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6 g、红花10 g、熟地黄15 g、当归10 g、白芍10 g、川芎10 g、坤草30 g、香附10 g、茯苓20 g、陈皮15 g、苍术15 g、胆南星12 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 L,分2次服。2个月为1个疗程。

3治疗结果参照文献[3]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闭经10例中,治愈6例,好转3例,无效1例; 月经后期或伴月经过少15例中,治愈10例,好转4例,无效2例; 单纯月经过少5例中,治愈4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90% 。

4体会

健脾化痰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内科接诊高脂血症患者29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48例, 其中男102例, 女46例, 年龄41~65岁, 平均51.3岁;病史1.5~16年, 平均9.2年;观察组150例, 其中男105例, 女45例, 年龄40~64岁, 平均51.5岁;病史1~16年, 平均8.9年。所选病例均符合《血脂异常防治建议》和《中医新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脂血症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西药吉非罗齐胶囊 (山东齐鲁制药厂生产, 0.3 g/粒) 治疗, 早、晚餐前30 min服用, 2粒/次。观察组服用健脾化痰活血祛瘀法 (中药) 治疗, 方剂为:人参10 g, 苍术15 g, 茯苓15 g, 法夏10 g, 陈皮10 g, 泽泻15 g, 田七15 g, 水蛭10 g, 丹参30 g, 荷叶15 g, 决明子15 g, 生山楂30 g, 鸡内金20 g, 菜菔子30 g, 何首乌15 g。1剂/d, 水煎2次, 早晚混服。两组均以20 d为一疗程, 连续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 (TC) 、血清甘油三酯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的变化。3个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1.4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卫生部《中医新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疗效判定标准: (1) 临床控制:各项血脂指标检查恢复正常; (2) 显效:血脂指标达到以下任一项者:TC下降≥20%, TG下降≥40%, HDL-C上升≥0.26 mmol/L, LDL-C下降≥40%; (3) 有效:血脂指标达到以下任一项者:TC下降10%~20%, TG下降20%~40%, HDL-C上升0.104~0.26 mmol/L, LDL-C下降10%~20%; (4) 无效:治疗后血脂达不到上述指标。总有效=临床控制+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x-±s) 形式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用药后TC、TG、HDL-C、LDL-C等血脂各项

指标均有所改善,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用药后, 观察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中医的角度看, 高脂血症是脂质和脂蛋白代谢紊乱的疾病, 属痰浊、血瘀的范畴。西药治疗高脂血症, 尽管见效较快, 但未及发病根本, 反复性较大, 影响了最终疗效。健脾化痰活血祛瘀法 (中药) 以扶正祛邪、补消兼施、标本兼顾为施治原则, 方剂中陈皮、泽泻清热利湿, 化浊降脂;茯苓、苍术、生山楂健脾利湿, 降脂消痰;田七、水蛭活血化瘀;何首乌、丹参补肝益肾, 活血散瘀;鸡内金健脾胃, 消积滞;决明子润肠通便, 降脂瘦身;人参补脾益肺, 固脱生津;荷叶清暑利湿, 升发滑阳;菜菔子消积滞, 化痰热, 下气, 宽中。诸药合用, 健脾化痰、活血化瘀降脂, 从根本上纠正血脂代谢紊乱[2,3]。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用药前后的TC、TG、HDL-C、LDL-C等血脂各项指标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也远高于对照组, 从而充分证明了健脾化痰活血祛瘀法 (中药) 治疗高脂血症呈现出比西药更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对照观察健脾化痰活血祛瘀法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98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148例, 应用吉非罗齐胶囊治疗;观察组150例, 应用健脾化痰活血祛瘀法治疗。20d为一疗程, 连续3个疗程, 检测用药前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 (TC) 、血清甘油三酯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等血脂各项指标的变化, 判断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血脂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94.0%, 对照组总有效率79.1%。结论:健脾化痰活血祛瘀法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更显著。

关键词:高脂血症,健脾化痰活血祛瘀法

参考文献

[1]卢琳.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2011, 11 (6) :1125.

[2]王伟.浅析活血化痰汤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11 (28) :23-24.

健脾化痰 第4篇

1 临床资料

入选病例60例均为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肾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患者, 符合西医慢性肾功能衰竭早中期诊断标准[1], 血肌酐 (SCr) 177μmol/L~707μmol/L, 年龄18~75岁, 患病时间在0.6~8年, 平均2.43年。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性16例, 女性14例, 平均年龄 (64.26±5.73) 岁;对照组中男性15例, 女性15例, 平均年龄 (64.32±5.62)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 给予益肾健脾通络化痰汤 (本院制剂室提供) 150m L, 每日早晚空腹口服。药物组成:党参15g、黄芪30g、熟地20g、大黄8g、当归15g、桂枝15g、白芍15g、川芎15g、茯苓15g、泽泻15g、薤白15g、瓜蒌15g、菟丝子15g、地龙10g等, 在治疗第3周后观察治疗效果。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 给予尿毒清颗粒 (广州康臣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 每次1袋, 每日3次口服, 在治疗第3周后观察治疗效果。

2.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

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1]标准。

3.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3.3 两组治疗前后SCr、BUN变化比较见表2。

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慢性肾功衰竭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水肿”、“关格”、“溺毒”、“腰痛”等范畴。祖国医学对其因、机、证、治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以证为纲, 对其进行辨证论治, 确立了理法方药, 为后世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代医家根据经验将本病分为本证: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标证:湿浊犯胃、浊阴上逆、肝阳上亢, 进行辨证施治[4]。笔者运用中医学理论, 对慢性肾脏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探究, 祖国医学有关“久病入络”,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化湿浊解毒, 标本同治”[2]等理论的阐述, 指导我们在临证中更加重视补肾益气活血通络法的应用;针对痰浊毒瘀等即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 运用化湿浊祛痰解毒, 标本同治法[3], 综合确立益肾健脾通络化痰法治疗肾衰。益肾健脾化痰通络汤中党参、黄芪、茯苓健脾气、益肾气、利水湿;熟地甘温, 归肝肾经, 有养血滋阴、补精填髓之功;菟丝子有滋补肝肾作用, 可以使小鼠体重肾重增加;大黄泄浊解毒、逐瘀通经, 有抗感染、止血、保肝、降压、降胆固醇的作用[4];赤芍养血和血、入络破血行瘀;川芎辛香行散温通血脉, 二者相伍, 行血而不破血, 补血而不滞血, 同时加强大黄祛瘀之效;薤白、瓜蒌宽胸化痰散结、润肠通便, 其中薤白有增进纤维蛋白溶解、降脂抗凝的作用[5];当归、桂枝、白芍有养血和血、温通经络的作用;地龙长于通经络、利血脉、利尿之功, 诸药合用共奏益肾健脾、通络化痰之功效, 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本文结果表明, 在基础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益肾健脾化痰通络中药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改善肾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2010:203, 207.

[2]邢海燕, 董晓伦, 叶任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2, 3 (9) :502.

[3]张佩青.张琪肾病医案精选.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243.

[4]李敏, 李丽霞.大黄研究进展.世界科学技术, 2006, 8 (4) :34.

健脾化痰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2015 年1 月—12 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4 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研究,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分组依据为数字随机法。治疗组42 例, 男与女分别为24 例与18 例;年龄16 岁~71 岁, 平均年龄 (42.51±3.14) 岁;病程2 个月~3 年, 平均 (1.63±0.51) 年。对照组42 例, 男与女分别为25 例与17 例;年龄16 岁~73 岁, 平均年龄 (42.71±3.29) 岁;病程3 个月~3 年, 平均 (1.84±0.49) 年。2 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方法治疗, 静脉点滴头孢呋辛钠注射液 (四川省长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65523) , 以盐水100 m L与头孢呋辛钠1.5 g相溶, 点滴20 min~30 min, 2 次/d。

治疗组采用中医健脾止咳化痰法治疗, 甘草4g、莱菔子6g、干姜4 g、鱼腥草28 g、桔梗5 g、苍术11 g、杏仁7 g、枳实11 g、升麻6 g、党参11 g、陈皮9 g、连翘8 g、黄连11 g、木香9 g、法半夏6 g、炙麻黄11 g。若患者痰黄稠厚则加以蒲公英、金荞麦根治疗;若患者气急喘息则加以苏子、白芥子进行治疗;若患者痰热则加以黄芩、栝楼、贝母进行治疗;若患者痰热伤津则加以麦冬、天花粉进行治疗。1 煎/d, 分2 次服用, 早晚各1 次, 1 个疗程为7 d。

1.3 疗效标准免疫功能指标:对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进行检测, 检测内容主要有嗜中性细胞吞噬指数、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 活性、淋巴细胞转化率, 对2 组的三项免疫功能指标检测结果进行对比。

治疗后, 患者各项检查指标正常, 临床症状消除为显效;治疗后, 患者各项检查指标明显改善, 临床症状好转为有效;治疗后, 患者各项检查指标无好转现象, 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恶化为无效。总有效= 显效+ 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 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对比治疗组的三项免疫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 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对比经治疗, 治疗组患者中无效为3 例, 有效与显效为28 例与11 例, 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患者中无效为10 例, 有效与显效为19 例与13 例, 总有效率为76.19%。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6, P<0.05) 。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通常存在较长的发病时间, 久病之下患者机体日渐虚弱。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较多, 西医治疗该病的方法主要是在发作时使用祛痰止咳平喘以及抗生素, 对感染进行控制, 长期应用之下效果并不理想, 容易产生二重感染以及耐药, 导致正气进一步受损, 对于病情的控制十分不利[2]。

从西医角度出发, 慢性支气管炎的分型主要有三种, 临床缓解期、慢性迁延期与急性发作期, 结合西医分型可对治疗重点进行确定[3]。临床缓解期患者机体不适主要是因肾、脾、肺虚损导致, 兼有痰饮作怪, 治疗主要为扶正固本, 祛邪为辅;虚实夹杂为慢性迁延期患者的主要特征, 应结合祛实补虚进行治疗;急性发作期起病原因主要是外邪感染, 通常为实证, 祛邪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咳喘症状主要是肺失宣降、气机紊乱导致, 内伤或外感均如此, 因肺主气, 为五脏之华盖。慢性支气管炎致病因素与病理产物均为痰饮, 治疗主要是理气化痰[4]。中医治疗时常用郁金、柴胡、桔梗、枳壳、白术、莪术、苏子、细辛、黄芩、桑白皮等药物, 白术、莪术能够增强破滞行气之效;桔梗、枳壳等具有宣清降浊的功效。除理气化痰外, 因脾胃受病情与药物影响容易受损, 所以也需固护胃气, 中医常以陈皮、半夏等药物燥湿化痰、调顺气滞[5]。本次研究中所用方剂为自拟健脾止咳化痰方, 苍术、杏仁等药可平喘止咳;甘草、鱼腥草等药可消炎、解毒清热;枳实、党参、木香、陈皮等药可健脾;桔梗、法半夏、炙麻黄等药可燥湿化痰、利水、宣肺。此外, 本方还针对痰症类型的不同采取辨证治疗。经治疗, 治疗组的三项免疫功能指标与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可见中医健脾止咳化痰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效果优于西医方法, 适合在临床普及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取中医健脾止咳化痰法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2015年1月—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42例, 分别实施中医健脾止咳化痰法与西药治疗。对比2组的免疫功能指标与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的三项免疫功能指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2组对比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取中医健脾止咳化痰法效果显著, 适合推广应用。

关键词:支气管炎,慢性,中医治疗,健脾止咳化痰

参考文献

[1]张朝霞, 卜文红.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 2015, 27 (11) :81-83.

[2]曹瑞勤.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临床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 2015, 24 (9) :109-110.

[3]于立恒.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96例临床分析[J].光明中医, 2015, 30 (9) :1888-1890.

[4]林斌.金水六君煎联合西药治疗肺阴亏虚型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5, 21 (26) :153-154.

健脾化痰 第6篇

关键词:活络定喘,健脾化痰,毛细支气管炎,痰湿闭肺型,小儿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最为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之一, 喘憋、气促、三凹征是其主要的临床特点。病因多为病毒感染, 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为最常见的病原体。毛细支气管炎中医一般归属于“肺炎喘嗽”或“喘证”等范畴, 痰湿闭肺型在临床上较常见, 笔者运用活络定喘、健脾化痰法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 (痰湿闭肺型, 取得较好疗效,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48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且中医辨证为肺炎喘嗽 (痰湿闭肺型) 的患儿,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 治疗组中男14例, 女10例;年龄在5~18个月;对照组中男13例, 女11例, 病程4~19个月。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儿科肺炎喘嗽的诊断标准[1]。

1.2.2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痰湿闭肺型) 。主证:咳嗽, 痰声漉漉, 大便稀。次证:低热或不发热, 喘促鼻煽, 食少纳呆, 小便略黄, 舌质淡、舌苔润, 指纹紫滞, 现于气关。

1.2.3西医诊断标准: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2]中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①于24个月以下发病, 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小儿;②急性起病, 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 咳嗽与喘憋同时发生为本病的特征;③发作时烦躁不安, 呼吸、心率增快, 有鼻翼煽动、三凹征、发绀明显等症状体征, 有发热或无热, 两肺可闻及喘鸣音及弥漫性细胞细湿啰音;④全肺不同程度的梗阻性肺气肿, 支气管周围炎或肺纹理紊乱增粗, 可有点片状阴影或条索状阴影;⑤白细胞正常或降低。

1.3治疗方法:基础治疗均应用炎琥宁静点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活络定喘汤, 药物组成丹参、川芎、地龙、僵蚕、苏子、陈皮、半夏、茯苓、川贝母、白前、桔梗等, 日3次口服;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止咳橘红口服液, 药物组成化橘红、陈皮、法半夏、茯苓、款冬花、甘草、瓜萎皮、紫菀、麦冬、知母、桔梗、地黄、石膏、苦杏仁 (去皮炒) 、紫苏子 (炒) , 日3次口服。两组均以4 d为1个疗程, 观察2~3个疗程。

1.4观察指标: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记录咳嗽、喘促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

1.5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症状消失, 体温正常, 肺部啰音消失。②有效:症状减轻, 肺部啰音减少。③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1结果说明,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患儿咳嗽、喘促缓解时间、啰音消失时间:见表2。表2结果说明, 治疗组咳嗽、喘促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nt=4.41, 6.59, P<0.05

3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 尤其以1~6个月的小儿为主, 近年来, 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率逐年在增高, 若不及时予以诊治, 会直接影响患儿身体健康, 严重者会出现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呼吸性酸中毒等。目前西医认为, 毛细支气管炎主要是由于呼吸道的合胞病毒感染所引起, 病毒感染后, 细小的毛细支气管充血, 水肿, 黏液分泌增多, 加上坏死的黏膜上皮细胞脱落而堵塞管腔, 导致明显的肺气肿和肺不张。治疗上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支气管扩张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特异性受体拮抗剂、免疫球蛋白、双哌达莫、干扰素等[3]。中医认为毛细支气管炎属于“喘证”, “肺炎喘嗽”等的范畴, 痰湿闭肺型以素体脾虚湿困患儿更易患病, 小儿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婴幼儿脾脏更娇, 脾失健运, 水湿不能化生津液, 酿为痰浊, 加之外感风寒之邪, 导致痰湿内盛, 闭阻肺络, 而发生咳嗽, 喘息, 痰声漉漉。其标在肺络郁阻, 本在脾虚失运, 故予活络定喘、健脾化痰法治疗。川芎味辛、性温, 活血开郁, 行气燥湿;地龙性寒、味咸, 功能:清热、平肝、止喘、通络, 一寒一热, 一升一降, 共为君药以活络定喘, 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共为臣药, 丹参、僵蚕、苏子、川贝母、白前活络定喘, 降气化痰共为佐药, 桔梗性升散, 尤擅开宣胸膈以上郁闭之气, 与降气的苏子相配, 宣降相因, 以复肺气之宣肃功能, 且将其作为肺经之引药。上药合用共奏活络定喘、健脾化痰之功效。

临床证明, 活络定喘、健脾化痰法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 (痰湿闭肺型) , 疗效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87-288.

[2]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99-1201.

健脾化痰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人标准

(1) 符合《实用儿科学》中小儿支气管肺炎的诊断标准。 (2) 符合中医咳喘病的诊断标准。辨证属于痰湿壅肺型。症见咳嗽喘憋, 咳声重浊, 喉间痰声漉漉, 每天早晨或食后咳嗽明显, 进食甘甜油腻食物加重, 气急鼻煽, 时有烦躁, 神疲困倦, 纳呆、舌质淡, 舌苔白腻, 脉濡滑, 指纹淡紫而滞。

1.2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 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部依断为支气管肺炎患儿中医辨证属痰湿壅肺型66例, 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 男19例, 女13例;对照组34例, 男16例, 女18例, 见表1。

注:*t=0.962, *P>0.05;**t=1.324, **P>0.05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痊愈率相比较, χ2=6.783, *P<0.05;2组总有效比较, χ2=1.8931, **P>0.05

1.3 治疗方法

2组同时使用头孢呋辛粉针 (深圳市制药厂) 抗炎, 100mg/ (kg·d) , 加入0.9%生理盐水100m L静脉滴注;氨溴索注射液 (山东罗欣药业有限公司) 化痰, 0.75mg/ (kg.d) , 加入5%葡萄糖溶液50~100m L静脉滴注;特布他林片 (阿斯利康制药公司) 平喘, 0.065mg/ (kg·d) , 分次口服。治疗组加用中药健脾化痰汤加减水煎服, 药物组成:半夏6g、陈皮5g、白术8g、太子参10g、茯苓10g、枳壳5g、苏子5g、枇杷叶8g、款冬花8g、葶苈子6g、杏仁6g、炙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2组均治疗5d并观察疗效。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情况。

2 结果

(1)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痊愈:症状消失, 体温正常, 肺部啰音消失, X线复查肺部病灶吸收, 血象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减轻, 肺部啰音减少, X线复查肺部病灶未完全吸收。未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恶化者。

(2) 治疗结果。2组治疗后疗效见表2。治疗组32例, 痊愈23例 (71.88%) , 好转8例 (25%) , 未愈1例 (3.12%) , 总有效率96.88%。对照组34例, 治愈15例 (44.12%) , 好转16例 (47.06%) , 未愈3例 (8.82%) , 总有效率91.18%。治疗组5d治愈率优于对照组 (P<0.05) , 但2组治疗5d后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支气管肺炎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冬春季节及气候骤变时最易发生。小儿形气未充, 脏腑娇嫩, 外邪易从口鼻或皮毛而人, 侵袭肺卫, 致肺失宣降, 上逆为咳。小儿脾常不足, 且今小儿常娇纵惯养, 恣食厚味冷饮, 易损伤脾胃, 脾气受损, 运化失司, 骤湿酿痰, 上渍于肺, 伏遏气道。痰湿壅肺咳喘的病机在于脾气亏虚, 脾湿生痰, 正虚痰伏, 肺失宣降。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 痰湿阻滞, 津液不行。若饮食生冷、外感寒热之邪触遇诱因, 则引动伏痰, 痰气互结, 宣肃失司, 以致痰升气逆而见咳嗽痰多, 咳喘连绵不已。治疗则应宣降理气, 健脾化痰。中医学认为痰湿壅肺咳喘多为痰作崇, 痰扰则肺气上逆, 气不降则痰不下, 痰不下则咳不止, 故治咳莫若从痰论治。除痰当顾脾胃, 调畅中焦气机。治痰“从脾论治”, “治嗽而不化痰, 虽可稍缓一时, 而痰留肺窍, 痰鸣不息则久咳难已”。通过补脾达到补肺的目的, 此即“补土生金”脾健则痰无由生。

健脾化痰汤宗陈夏六君子汤之意, 加理气化痰止咳之药而成。陈夏六君子汤具有健脾益气, 燥湿化痰之功效。方中法半夏为治湿痰的要药, 脾为生痰之源, 胃为受纳之器, 痰湿恋脾, 半夏能燥湿化痰, 和胃降逆;陈皮既助半夏化痰, 又可理气, 使气顺痰降, 气行痰消。痰由湿生, 湿自脾来, 茯苓淡而能渗, 甘而能补, 能泻能补, 健脾胃而化痰饮;太子参功专补肺脾而益气, 脾运健则湿自化, 湿得去则痰自消。枇杷叶能清泄肺热而化痰下气, 平喘降逆。苏子利膈而消痰, 质润而不燥, 善能降气定喘;款冬花润肺下气, 化痰止嗽;杏仁降气止咳, 主要用于咳嗽气逆、喘促之症, 白术善于补气健脾, 燥湿利水;葶苈子能泄肺而下行, 行水行消痰, 有泻肺定喘的功效;枳壳理气化痰。甘草甘缓润肺, 有祛痰止咳的功能, 且味甘能调和药味, 使汤剂易于入口, 患儿可以接受。诸药合用, 则理脾、祛痰、降气皆可概全, 散降相因, 既可化痰, 又防引动伏痰, 还可给痰邪以出路, 使体内壅滞之痰饮由前后二阴分消走泻, 痰化饮去则咳自止;调理脾肺气机, 使肺气宣畅达通, 脾气健运, 逆降气顺则喘自平。正如庞安常曰:“善治痰者, 不治痰而治气, 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联合抗生素治疗痰湿壅肺型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患支气管肺炎、中医辩证为痰湿壅肺型的幼儿分为2组, 治疗组32例在常规给予抗感染、止咳平喘、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健脾化痰汤煎服;对照组34例予常规抗生素抗炎平喘、对症治疗, 观察2组患儿咳嗽喘憋症状消失时间和5d治愈率。结果 治疗组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5d治愈率 (71.88%) 明显优于对照组 (44.12%) (P<0.05) 。结论 中药健脾化痰汤配合抗生素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痰湿壅肺型疗效确切, 对改善患儿的咳喘痰多症状有明显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用抗生素相比, 安全性好, 疗效缩短, 在提高治愈率方面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支气管肺炎,痰湿壅肺,小儿,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 等.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17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76.

[3]张磊.王力宁教授治疗痰湿质患儿外感咳嗽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 2008, 4 (4) :10~11.

[4]孔增科.实用中药手册[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 2007:121.

[5]胡义保.小儿肺炎治验5则[J].中医杂志, 2005, 29 (5) :277~27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健脾化痰】相关文章:

清热化痰汤07-15

平喘化痰汤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11-07

化痰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82例临床疗效分析01-07

上一篇:油田企业资本预算下一篇:自主与互助模式论文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