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以下人群

2024-07-18

15岁以下人群(精选6篇)

15岁以下人群 第1篇

关键词:15岁以下人群,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濮阳

自2002年国家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以来已历经十余年, 乙肝疫苗在有效防止乙肝病毒感染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 人群乙肝感染模式已经发生改变, 国家卫生部2006年开展的全国人群乙肝等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全国1~5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低, 为0.96%, 5~15岁人群为2.42%。本研究通过对1~15岁人群乙肝流行情况进行调查, 以及对比十年来人群乙肝感染情况变化, 进一步了解濮阳市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为下一步乙肝疫苗免疫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全市5县1区中, 根据不同经济状况, 分别选择1个市城区、1个经济中等的县和1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县共3个调查点, 再从每个县 (区) 办事处和乡镇随机各抽取1个居委会和1个行政村, 于2012年8月对所有15岁以下符合条件的人群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1.2.1 问卷调查: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面对面询问填写, 按照统一调查问卷对每个确定的调查对象进行个案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既往史、家族/接触史、相关危险因素及免疫接种史等。在对每个调查对象询问结束后, 由调查员交互检查调查问卷, 发现缺项和遗漏及时完善。在当日调查结束后再由另外一名调查员负责审核并签字确认。

1.2.2 实验室检测:

在固定采血点对所有参加调查的1~14岁儿童使用含EDTA抗凝剂的采血管, 采集静脉血5 ml, 于实验室采用ELISA法对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 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HBs Ab) 等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 检验用试剂盒分别购自上海科华 (批号:201112062/20121229) 和北京科卫 (批号:20120316/20130315) 。

HBs Ag的检测结果判定:将样品OD值/阴性对照平均OD值≥2.1者判断HBs Ag为阳性, <2.1者判断为阴性。

HBs Ab的检测结果判定:将样品OD值/阴性对照平均OD值≥2.1者判断HBs Ab为阳性, <2.1者判断为阴性。

1.3 对比资料

梳理濮阳市2001年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对其中2~15岁人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分析

运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 计算机双人双录入, 使用SPSS 17.0对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

1.5 质量控制

调查问卷经专业人员设计, 由流行病学专家论证把关, 正式调查前开展预调查, 调查员按统一标准进行培训, 失访率严格控制在10%以下。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涉及华龙区、清丰县和范县, 抽取3个居委会和3个行政村, 共调查1~15岁人群1 418人, 其中男性757人 (53.39%) , 女性661人 (46.61%) , 平均年龄 (7.20±4.00) 岁。

2.2 HBs Ag携带情况和HBs Ab阳性情况

本次调查1~15岁人群HBs Ag携带率为0.56%, 其中, 1~5岁组最低, 为0.18%, 其次为5~10岁组, 为0.21%, 10~15岁组最高, 为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9.189, P=0.010) 。1~15岁人群HBs Ab阳性率为61.50%, 其中1~5岁组最高, 为66.61%, 3个年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6.324, P=0.000) , 详见表1。

人 (%)

2.3 不同地区HBs Ag携带情况和HBs Ab阳性情况

对3个不同经济水平地区HBs Ag携带率和HBs Ab阳性率进行比较, 华龙区经济基础较好, 清丰县居中, 范县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其中, 华龙区HBs Ag携带率最低, 为0, 范县最高, 为1.3%, 三地HBs Ag携带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177) , 而HBs Ab阳性率则在三个地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77) , 详见表2。

对居委会点和行政村点地区HBs Ag携带率和HBs Ab阳性率进行比较, 居委会点HBs Ag携带率远低于农村点,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9) , 而居委会点HBs Ab阳性率远高于农村点 (P=0.000) , 详见表3。

2.4 10年间乙肝HBs Ag携带率变化情况

各年龄段HBs Ag携带率情况与2001年濮阳市乙肝感染情况调查结果进行比较, 各年龄组以及总的HBs Ag携带率均较10年前显著降低, 10年前乙肝感染率基本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10年后, 1~5岁组和5~10岁组人群乙肝感染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在10~15岁组有个小的感染高峰, 但是仍然远远低于10年前的感染率, 详见图1。

2.5 乙肝疫苗三针接种完成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人群中, 1 344人 (94.78%) 接种过乙肝疫苗, 其中, 1 195人 (88.91%) 完成了乙肝疫苗三针接种, 9人 (0.63%) 未接种乙肝疫苗, 65人 (4.58%) 不清楚是否接种乙肝疫苗。在完成乙肝疫苗三针接种人群中, 1 160人 (97.07%) 是在出生即接种或在出生后24 h完成首针接种。HBs Ag阳性的8例病例中, 6例 (75.00%) 完成全程接种, 2例 (25.00%) 不清楚是否接种乙肝疫苗。对影响乙肝疫苗接种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发现居住地、家庭经济情况、出生地点及所在县区经济水平是影响乙肝疫苗三针接种及首针接种时间的重要因素。

3 讨论

本研究根据濮阳市5县1区经济情况, 按照好中差分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个县区对十年来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情况和乙肝感染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样本代表性较好, 通过与2001年濮阳市人群乙肝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对比, 可以较好地反映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本研究发现, 濮阳市1~15岁人群HBs Ag携带率为0.56%, 其中, 1~5岁组最低, 为0.18%, 其次为5~10岁组, 为0.21%, 10~15岁组最高, 为1.50%, 均低于国家卫生部2006年开展的全国人群乙肝等血清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1], 说明濮阳市1~15岁人群乙肝感染率较低, 处于低流行区。濮阳市1~15岁人群HBs Ab阳性率为61.50%, 与国家卫生部2006年乙肝血清流行病调查结果相比[1], 其中1~5岁人群阳性率略低于全国1~5岁组人群水平 (71.24%) , 而5~15岁组阳性率基本与全国5~15岁组人群持平。随着年龄的增加, HBs Ag携带率呈增加趋势, 而HBs Ab阳性率则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说明有必要对10~15岁年龄组人群进行一次乙肝疫苗查缺补种工作, 与Hutton等[2]研究结论一致。

本研究发现, 与濮阳市10年前乙肝感染情况相比, 乙肝HBs Ag表面阳性携带率显著下降, 1~15岁人群各年龄段人群感染率均有大幅度降低, 总感染率从2001年的6.22%下降为2012年的0.56%, 说明十年来乙肝疫苗接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乙肝疫苗可以有效地保护人群免受乙肝感染, 与Liang等[3]、张宁静[4]和邓青等[5]报道结论相一致。

本研究发现, 濮阳市1~15岁人群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8.91%, 首针及时率为97.07%, 显著高于其他研究报道[6,7,8], 说明濮阳市乙肝疫苗接种工作总体完成得较好, 能够较好地执行国家计划免疫政策。通过对不同地区HBs Ag携带率、HBs Ab阳性率和影响乙肝疫苗接种的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 农村地区HBs Ag携带率远高于农村人群, 而HBs Ab阳性率则低于农村地区, 所在地区的经济水平成为乙肝疫苗接种的重要影响因素, 经济水平较差的地区, 由于卫生经费投入不足, 导致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较差, 乙肝感染率显著高于经济水平较好的地区, 因此, 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卫生经费的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Liang X, Bi S, Yang W, et al.Epidemiological serosurvey ofHepatitis B in China-Declining HBV prevalence due to HepatitisB vaccination[J].Vaccine, 2009, 27 (47) :6550-6557.

[2]Hutton D W, So S K, Brandeau M L.Cost-effectiveness of nation-wide hepatitis B catch-up vaccination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J].Hepatology, 2009, 50 (12) :1-10.

[3]Liang X, Bi S, Yang W, et al.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among children born during 1992 to 2005 in Chi-na[J].J Infect Dis, 2009, 200 (1) :39-47.

[4]张宁静, 付鸿, 高丽, 等.甘肃省2003—2006年出生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0, 20 (9) :2286-2288.

[5]邓青, 蒋静.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统计, 2010, 4 (27) :388-394.

[6]曾祥荣.重庆市渝北区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 2009, 38 (6) :703-704.

[7]Zhou Y, Wang H, Zheng J, et al.Coverage of and influences ontimely administration of hepatitis B vaccine birth dose in remote ru-ral area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Am J Trop MedHyg, 2009, 81 (5) :869-874.

15岁以下人群 第2篇

关键词:健康体检,45岁以下,致病高危因素,调查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成为心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多发因素。为了解山东省德州市45岁以下市直城镇职工健康状况, 以便有效的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 我院于2007年9月对87个单位共计4 288例进行健康普查,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山东省德州市45岁以下市直城镇职工共4 288例, 其中男2 150例, 女2 138例, 参加体检人员包括复查患者215例, 住院患者230例, 职业涉及教师、车间职工、办公室文员、司机及厨师等。

1.2 调查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法对受检者进行健康体检。由我院 (三级乙等医院) 组织相关科室医师对体检人员进行体格检查, 体检项目自行设计, 由调查者询问后填写。

1.3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第6版《内科学》。

1.4 质量控制

参加体格检查的医务人员均具有医师执业资格, 调查前进行调查方法和诊断标准的统一培训, 调查中统一使用标准的检查及检测设备, 其数据具有山东省参考资格, 专人负责数据录入。

2结果

基本健康 (自定义) 2 020例占47.1%;高血压1 512例占35.3%;高血糖986例占23.0%;高血脂2 061例占48.1%;肝炎35例占0.8%;子宫肌瘤12例占0.3%;癌症3例占0.1%;其他56例占1.3%。本调查显示:我市45岁以下职工中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症成为心脑血管疾病致病高危因素, 其原因可能与饮食结构、劳动条件及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有关。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卒中发病率呈逐年增高, 发病年龄有不断提前的趋势, 而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是亚洲患者卒中的重要原因, 占患者构成比的33%~51%, 甚至更高[1]。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的首要死亡原因, 为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 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近年来, 作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三高”已证实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不仅患病率高, 而且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全面正确的观测血压是对血压进行有效控制的必要条件, 合理控制血压能很好地减少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由1991年的13.6%上升至2000年的27.2%。已经有研究表明, 对高血压患者实行分级管理, 综合个性化干预后, 可以提高患者对自己疾病的知晓及重视程度, 并增加其管理依从性[2]。现已证明, 以健康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一级预防可使高血压的发病率下降55%, 进行个体化, 点对点的预防指导, 吸烟率下降, 低盐膳食率, 规则服药治疗率, 血压正常值知晓率, 可使血压控制率。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和依从性上升, 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 在预防和治疗方面全面受益[3]。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年龄每增加10岁, 糖尿病发病危险增加1.4%, 70岁以后患病率升高不明显[4]。据1994年我国19个省、市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 糖尿病患病率达2%以上, 是10年前的2.5倍。糖尿病是一终生性疾病, 一旦患病, 难以治愈, 常需要终身治疗, 因此给国家和个人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据报道, 在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总费用中15%用于与糖尿病有关的治疗[5]。在社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研究中糖尿病引起卒中的风险为21%[6]。许多流行病学研究已经令人信服地表明, 糖尿病是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糖尿病引起卒中人群危险 (通过消除糖尿病可能预防卒中的比例) 男性为18%, 女性为22%[7]。无论是青年或老年患者糖尿病都是卒中的危险因素, 甚至对青年人的影响更大。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很多, 如糖尿病家族史、不良的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大量饮酒、精神紧张等, 都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积极开展糖尿病预防, 让全民了解糖尿病的诱发因素, 提高群众的自觉防治意识, 及时控制发病因素, 可大大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糖尿病的易感人群为预防对象, 以宣传教育为主要措施, 使易感人群及早改变生活方式, 降低体质量、降血压、降血脂有利于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高血脂的直接损害是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 因为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动脉供血、供氧, 一旦动脉被粥样斑块堵塞, 就会导致严重后果。血脂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造成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因素, 血脂异常还是糖尿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动脉硬化引起的肾功能衰竭等都与高血脂症密切相关, 高血脂症还可导致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眼底出血、失明、周围血管疾病、跛行、高尿酸血症等。饮食中脂肪摄入总量与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关系, 有报道指出饮食中每天脂肪摄入量65g是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脑动脉粥样硬化与全血黏稠度增高, 血浆黏稠度增高, 高血脂有关, 导致血管管腔狭窄, 血流缓慢, 血小板聚集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近年来,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群的血脂水平总体上在逐年升高。据统计, 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比80年代的人群血脂水平明显增加, 尤其在北方大城市, 有30%~4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超过边缘性标准的血脂代谢异常即高血脂。因此, 在全社会范围内重视和控制高血脂势在必行。

在这次调查工作中, 我市45岁以下市直城镇职工基本健康占47.1%, 但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调查显示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高血脂症的发病呈现低龄化的特点。根本性预防是指减少疾病危险因素发生的策略, 如努力减少肥胖、增加运动和均衡饮食, 因此, 根本性预防应涵盖全体人群, 而不仅限于具有卒中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等已知危险因素的个体, 一级预防是指对已确定的疾病危险因素进行治疗, 主动加强根本性预防和一级预防, 努力提高公众意识, 做到及时发现, 及早处理, 减少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避免卒中导致的破坏性后果。

参考文献

[1]王伊龙, 王春雪, 王拥军.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流行病学[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5, 13 (6) :148-421.

[2]陈妙萍, 孔令演.高血压病实施社区干预的效果评价[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5, 23 (5) :585-586.

[3]李发贵, 丁仲华, 于艳丽, 等.青岛胶南市居民糖尿病流行现状与五年流行变化[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7, 6 (12) :749-751.

[4]李澍, 张燕, 严军, 等.高血压社区管理和个体化防治指导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2007, 12:726-763.

[5] Currie CJ, Morgan CL, Fill L, et al.Epidemiology and costs of acute hos-pital care for cerehrovascular disease in diabetic and nondiabetu popula-tions[J].Stroke, 1997, 28 (6) :1 142-1 146.

[6] Folsom AR, Rasmussen ML, chambless ME, et al.Prospective associationof fasting insulin, body fat distribution, and diabetes with risk of ischemicstroke.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 investigagator[J].Diabetes Care, 1999, 22 (7) :1 077-1 083.

15岁以下人群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2012年河北省AFP监测系统的AFP病例个案调查表、随防表, 实验室数据来自省脊髓灰质炎实验室, 人口资料来源于省人口统计局。

1.2 诊断依据

GBS诊断依据是发病之前先有低热、咽部痛、腹泻或其他轻度不适, 以感染疾病后1~4周, 突然出现剧烈以神经根疼痛 (以颈、肩、腰和下肢为多) , 急性进行性对称性软瘫, 继后数日出现四肢无力, 多由下肢起, 四肢瘫痪, 感觉障碍, 肌肉疼痛,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症,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资料均使用Epi Info, Excel软件和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病例的最后诊断分类根据国家卫生部制定的病毒学诊断标准进行。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10—2012年全省AFP监测系统共报告1 246例AFP病例;其中GBS病例183例, 占14.7%。3年报告的GBS病例数分别为66、63、54例, 分别占当年AFP报告发病总数的17.7%、13.8%、12.9%。183例确诊的GBS中死亡2例, 病死率1.1%。2010—2012年15岁以下儿童GBS年平均发病率为0.49/10万, 见表1。收集到的183例GBS病例均无明确的甲型H1N1流感裂解疫苗接种史。

注:GBS—格林-巴利综合征;AFP—急性弛缓性麻痹。

2.2 地区分布

我省GBS病例散发分布, 覆盖全省11个辖区市的103个县区, 2010—2012年有GBS病例报告的县区分别为53、53和43个, 各占全省总行政县区数的30.8%、30.8%、25.0%。其中保定、石家庄、邢台和邯郸报告病例数较多, 占病例总数的54.9%。

2.3 时间分布

每月均有病例报告, 1月份发病最少, 只有6例, 占3.3%;7月份报告病例数最多, 有35例, 占19.1%。全年发病高峰集中在6—11月份, 占报告发病总数的57.9%, 呈现以夏、秋季高发的特点。见表2。

注:GBS—格林-巴利综合征。

2.4 年龄和性别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发病, 多数无年龄差异, 183例GBS病例中, 年龄最小35 d, 0~5岁的学龄前儿童105例, 占57.3%;其中1~3岁幼儿所占比例较高, 有63例, 占34.4%。见表3。每年报告的病例男性均明显多于女性, 男性117例, 占病例总数63.9%;女性66例, 占36.1%;男女性别之比为1.77∶1。

注:GBS—格林-巴利综合征。

2.5 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

183例GBS病例中, 60.7%的病例在麻痹前至少出现过1种前驱症状, 如发热、腹泻、颈项强直、肌肉疼痛或3天内注射史等, 其中曾出现发热66例, 占36.1%;肌肉痛疼56例, 占30.6%;麻痹时伴有肢体感觉障碍32例, 占17.5%;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111例, 占60.7%。以对称性麻痹为主, 其中四肢对称麻痹85例, 占46.4%;双下肢对称麻痹72例, 占39.3%;不对称麻痹26例, 占14.2%。另外有腹泻的32例, 占17.5%。

2.6 实验室检测结果

183例GBS病例中182例在麻痹后采集了双份粪便标本, 带冰冷藏运送至省级实验室进行检测, 实验室分离到1株脊灰疫苗株病毒, 为Ⅱ+Ⅲ型, 送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鉴定后结果为疫苗相似株, 17株非脊灰肠道病毒, 其它均为阴性;肠道病毒分离率为9.8%。

2.7 病例转归情况

对183例GBS病例麻痹后60 d进行了随访跟踪调查, 有50例病例仍然残留不同程度的肢体麻痹, 占27.3%。50例残留肢体麻痹的病例中, 症状加重的有5例, 占10.0%;麻痹症状没有明显变化的11例, 占22.0%;麻痹症状好转的34例, 占68.0%。

3 讨论

GBS是引起AFP的常见病因, 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欧美多数国家年GBS发病率为0.84/10万~1.91/10万, 儿童 (0~15岁) 发病为0.34/10万~1.34/10万[2], 河北省2010—2012年<15岁儿童AFP病例监测系统中, GBS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49/10万。本次分析结果显示, 河北省GBS的年发病率与欧美多数国家发病水平相近。甘肃省2004—2010年<15岁儿童GBS平均发病率为1.19/10万[3]。不同地区GBS发病率有所不同, 可能也与下列因素有关[4]: (1) 不同地区卫生条件不同, 部分地区肠道疾病发生率较高, 空肠弯曲菌和肠道病毒 (EV) 是肠道疾病常见的感染因素, 且可能是诱发GBS的危险因素; (2) 不同地区医疗诊治水平高低不一; (3) 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卫生习惯不同。

数据分析显示, 河北省7、8和11月份报告病例数较多, 肠道病毒分离率为9.8%, 符合全国GBS夏秋季高发的特点[4], 也与国内其他省份报道的发病季节特点基本一致[3,5], 这可能是由于夏秋季为空肠弯曲菌和EV传播的高发季节, 因感染而诱发GBS。在四川省绵阳市, 夏秋季为GBS发病高峰季节, 认为诱因可能与空肠弯曲菌引起的感染有关[5]。国内有文献报道在对一组GBS病例做回顾性分析时, 发现GBS临床流行病学具有“三多”特点, 即男性患者多, 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多, 7—9月发病的患者多[6]。本次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男女性别比为1.77∶1, 6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发病率较高, 亦符合上述“三多”特点。

研究发现, GBS患者即使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疗, 仍有大约2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影响日后生活和学习[7]。对河北省2010—2012年<15岁儿童183例GBS病例在发生麻痹60天后进行追踪随访, 发现27.3%的病例仍残留不同程度的麻痹, 甚至有些病例病情加重;甘肃省2004—2010年GBS麻痹60天后随访, 30.8%残留麻痹[3]。分析发现, 残留麻痹的50例病例中, 有30例病例在最初发病时是四肢发生麻痹, 甚至严重麻痹, 发病时病情越重往往预后越差。建议在发病高峰期, 对低龄儿童应加强夏、秋季自身保护,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提高自身免疫力, 有效预防和控制GBS发生。

自从1976年美国发生使用猪流感疫苗GBS患病数短期内增加事件[8]后, 疫苗和GBS的因果关联性就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 但迄今止, 仍没有充分的证据能够判定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苗紧急上市,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根据2009年10月1日—2010年5月的监测数据得出, 每百万免疫人群增加0.8例格林巴利患者, 低于1976年猪流感疫苗的发病率, 但目前尚无甲型H1N1流感疫苗增加GBS患病风险的结论[9]。接种疫苗与GBS发生的时间关联是重要的诊断标准, 一般认为1~6周是可以接受的, 过长或过短则参考价值不大, 可能是偶合或原因不明[10]。本次数据初步分析结果显示, 183例GBS患者均无明确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史, 说明GBS与甲型H1 N1流感疫苗接种不存在时间上的关联。建议进一步提高监测质量, 加强GBS的基础发病率研究, 进一步深入探讨其发病病因, 为防治GBS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 了解河北省2010—2012年期间15岁以下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 (GBS) 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河北省2010—2012年报告的15岁以下所有GBS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并对其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河北省报告15岁以下GBS病例183例, 年平均发病率0.49/10万。病例分布全省11个市, 以散发为主。发病呈现夏秋季高发特点, 05岁儿童发病占57.3%, 男女性别比为1.77∶1, 麻痹前有36.1%病例曾出现发热, 27.3%的病例残留麻痹。结论 该省低龄儿童发病较高, 夏秋季节高发, 发病与疫苗接种无时间关联性, 建议进一步加强GBS的基础发病率研究, 进一步深入探讨其发病病因, 为防治GBS提供参考。

关键词: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病率,流行病学特征

参考文献

[1]郭玉璞,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 2006:364-378.

[2]McGrogan A, Madle GC, Seaman HE, et al.The epidemiology ofGuillainBarrésyndrome worldwide.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Neuroepidemiology, 2009, 32:150-163.

[3]甄晓荣, 李晓波, 王小玲, 等.甘肃省2004—2010年<15岁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 26 (6) :66-67.

[4]汪海波, 温宁, 余文周, 等.全国2010<15岁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3, 19 (2) :110-114.

[5]谢高福, 陈志, 张佩如, 等.绵阳市73例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和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18 (17) :2567-2569.

[6]金刚, 赵萍, 韩杰.格林-巴利综合征1 062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3) :97.

[7]Ho TW, Hsieh ST, Nachamkin I, et al.Motor nerve terminal degeneration provides a potential mechanism for rapid recovery in 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 after Campylobacter infection[J].Neurology, 1997, 48:717-724.

[8]Haber P, DeStefano F, Angulo FJ, et a1.Guillain-Barrésyndrome following influenza vaccination[J].Am Med Assoc, 2004, 292:2478-2481.

[9]Preliminary Results:Surveillance for Guillain-BarréSyndromeAfter Receipt of Influenza A (H1N1) 2009 Monovalent Vaccine-United States, 2009-2010[J].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10, 59:657-661.

15岁以下人群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取200例接受乙肝疫苗接种儿童进行本次研究, 其中男119例、女91例, 年龄6~14岁, 平均年龄 (9.28±2.33) 岁。按照抽签方式将200例儿童分为国产组 (100例) 与进口组 (100例) , 两组儿童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国产组采用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10μg) 进行免疫接种, 批号为c201008104;进口组采用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提供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10μg) 进行免疫接种, 批号为UHBVC149AB。两组儿童所使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均处于有效期范围内, 且未受到任何污染, 按常规剂量接种。于接种完成后对两组儿童进行血清抗-HBs检测, 检测方法为ELISA法, 检测试剂由英科新创公司提供。记录两组儿童抗-HBs检测结果及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国产组与进口组儿童均顺利完成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接种, 国产组儿童接种完成后血清中抗-HBs检测结果阳性人数96例, 阳性率96.00%;进口组儿童接种完成后血清中抗-HBs检测结果阳性人数97例, 阳性率97.00%, 两组抗-HBs阳性率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国产组3例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3.00%;进口组2例儿童接种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2.00%, 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儿童不良反应均为穿刺点皮肤红肿, 经对症治疗后痊愈。

3 讨论

全世界共有3.6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 且我国约占感染总人数30%[1]。研究表明, 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未给予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 则可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等严重疾病, 降低其生活质量, 甚至造成死亡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预防接种是指在人体中接种具有针对性的生物制品, 从而使人体对某些传染病产生一定的抵抗能力, 最终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因此可知预防接种是临床预防传染病发生的重要手段[2]。我国使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进行计划免疫接种已有多年历史, 为降低我国乙肝疾病发生率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国内主要分为国产及进口两大类乙肝疫苗, 其价格差异较为明显, 但不同疫苗来源所获得的免疫效果相关报道甚少。15岁以下儿童接种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及进口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后, 其抗-HBs阳性率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 提示两种疫苗免疫效果均较为满意;两种疫苗接种后均有部分儿童发生不良反应, 可能与儿童个体差异因素有关, 经干预后无严重后果发生, 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 国产及进口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15岁以下儿童进行接种后所获得的免疫效果无显著差异, 且安全性无差异, 提示临床使用价格更为经济的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工作, 可显著降低接种人群经济压力, 提高接种疫苗依从性, 利于更为有效的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率。

参考文献

[1]黎健, 李燕婷, 潘引君, 等.上海市接种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后低 (无) 应答新生儿的再免疫效果.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1, 45 (12) :1121-1122.

15岁以下人群 第5篇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监测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自2004年法定传染病实行网络直报以来,湖北省乙肝报告发病率位于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尤其近3年稳居首位。2004-2009年乙肝报告发病率为91.75/10万~139.6/10万,报告发病率逐年上升,年平均增幅为8.8%。按照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乙肝疫苗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试行)》[1]的要求,及时对报告的新发乙肝病例,特别是≤15岁人群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并将个案调查表输入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上传至国家数据库。本文对2004-2009年从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和同期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上报的湖北省数据进行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湖北省≤15岁人群新发乙肝病例;中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湖北省≤15岁人群乙肝病例。

1.2 分析方法

利用Excel软件对比分析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乙肝个案病例数据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数据。

2 结果

2.1 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病例分析

2.1.1 病例诊断级别

8 951例乙肝病例中,有1 245例经地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诊断,占13.91%;4 064例经县级医疗机构诊断,占45.40%;3 532例经乡级医疗机构诊断,占38.46%。由乡级和县级诊断的病例占84.90%。

2.1.2 性别分布

8 951例乙肝病例中,男性6 081例,女性2 634例,不详236例,男女性别比2.31:1。

2.1.3 年龄分布

0~4岁793例,占8.86%;5~9岁1 471例,占16.43%;10~15岁6 561例,占73.30%;不详126例,占1.41%。

2.1.4 临床症状

8 951例乙肝病例中,有明确临床症状的3 846例,占42.97%;有肝功异常者3 263例,占36.45%。

2.1.5 肝功能检查

在8 951例乙肝病例中,有明确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 Ag)阳性伴肝功能异常者1 743例,占19.47%;有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异常、且HBs Ag阳性的1 378例,占15.40%。

2.1.6 发病因素分析报告

有发病因素的5 699例乙肝病例中,87.05%无手术史,87.56%无受血史,20.46%的有静脉注射史,16.72%的有预防接种史,8.97%的家庭内有HBs Ag携带者,其中511例接种过乙肝疫苗,接种率为31.12%。

2.2 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15岁人群乙肝发病分析

2004年全省报告乙肝55 123例,报告发病率91.74/10万,占全年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病例数的36.13%(55 123/152573);其中≤15岁人群5 418例,报告发病率39.56/10万,占全部乙肝报告病例数的9.83%。2005年全省报告乙肝53 614例,报告发病率94.18/10万,占全年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病例数的33.26%(53 614/161 178);其中≤15岁人群3 881例,报告发病率36.17/10万,占全部乙肝报告病例数的7.24%。2006年全省报告乙肝59 386例,报告发病率104.00/10万,占全年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病例数的36.50%(59 386/162 713);其中≤15岁人群3 071例,报告发病率30.29/10万,占全部乙肝报告病例数的5.18%。2007年全省报告乙肝69 796例,报告发病率122.60/10万,占全年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病例数的39.51%(69 796/176 671);其中≤15岁人群2 675例,报告发病率27.29/10万,占全部乙肝报告病例数的3.83%。2008年全省报告乙肝73 695例,报告发病率129.31/10万,占全年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病例数的41.07%(73 695/179 454);其中≤15岁人群2 054例,报告发病率21.42/10万,占全部乙肝报告病例数的2.79%。2009年全省报告乙肝79 745例,报告发病率139.63/10万,占全年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病例数的43.83%(79 745/181 966);其中≤15岁人群1 592例,报告发病率16.85/10万,占全部乙肝报告病例数的2.00%。(图1)

≤15岁人群报告发病率中,1岁最低,其次为2岁,3岁及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表1)

2.3 两个监测系统报告乙肝病例比较

自2003年启用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各地开始对≤15岁人群新发乙肝病例开展个案调查,但是从报告情况看,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病例数远低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2004-2009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15岁乙肝18 691例,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报告≤15岁乙肝8 951例,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报告乙肝病例仅为法定传染病系统的47.89%。天门未报告乙肝病例,在有乙肝病例报告的16个地区中,报告比例最高的5个地区为荆门(128.9%)、荆州(90.38%)、咸宁(75.75%)、襄樊(75.37%)和宜昌(71.99%)。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病例不完整,报告数远低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表2)

3 讨论

湖北省从1992年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程序,2003年纳入儿童计划免疫。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资料中乙肝报告发病率逐年升高,由2004年的91.47/10万上升至2009年的139.63/10万,上升了52.66%。但是≤15岁人群乙肝报告发病率由2004年的39.56/10万下降至2009年的16.85/10万,下降了57.41%。乙肝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取得了显著成效。

各地乙肝病例报告工作存在以下3个突出问题:(1)对乙肝病例的定义把握不准。卫生部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规定,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诊断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必备条件[2]。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8 951例乙肝中,有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异常,且HBs Ag阳性的1 378例,仅占15.40%。不具备这些标准的病例仍被诊断和报告,而84.90%的病例由经乡、县级医疗机构诊断,这说明大部分乡、县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人对乙肝病例定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误报、诊断不明情况。可见统一乙肝监测报告的病例定义、诊断标准、相关报告规范及实验室检测,对于开展乙肝监测和了解乙肝实际发病水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有必要加强和规范医务人员及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人对乙肝新发病例的定义、诊断标准的掌握和报告[3]。(2)漏报严重,大部分乙肝病例未进行报告。湖北省乙肝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报告乙肝病例仅为法定传染病系统的47.89%。但全省总报告比例呈上升趋势。(3)个案填写不完整。8 951例个案中,乙肝病毒感染标志未填的个案占33.46%(2 995/8 951),症状体征未填的占12.67%(1 134/8 951),肝功能未填的占15.74%(1 409/8 951)。各地应加强个案填写完整性。

参考文献

[1]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乙肝疫苗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试行)[S].2002.

[2]GB 15990-1995.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

15岁以下人群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嘉兴市历年疫情资料, 人口资料来源于嘉兴市公安局, 以年平均人口数计算当年发病率。

1.2 统计分析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有关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Excel2003、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嘉兴市2005-2010年累计报告乙肝11 099例, 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的67.24%, 年发病率为36.26 /10万。其中15岁以上人群乙肝报告10 880例, 占乙肝报告总数的98.03%, 年发病率为41.35/10万。2005年发病最高为62.22/10万, 之后报告发病呈遂年下降趋势。见表1。

2.2 乙肝流行特征

2.2.1 年龄分布

从6年的乙肝年龄分布情况看, 以青壮年为主, 其中以20~29岁年龄组报告发病最高共3 088例, 占乙肝发病总数的27.82%, 其次为30~39岁年龄组占26.39%。其中15岁以下共报告219例, 报告发病率为5.1/10万;15岁及以上共报告10 880例, 报告发病率为41.35/10万。

2.2.2 性别分布

2005-2010年嘉兴市15岁以上人群乙肝发病中, 男性为7 439例, 女性3 441例, 男女性别比为2.16∶1。男性平均发病率为56.05/10万, 女性平均发病率为26.38/10万。

2.2.3 职业分布

从职业分布看, 嘉兴市15岁以上人群乙肝以农民、民工和工人为主, 分别占40.07%、23.59%和17.48%。此三类职业占总数的81.15%。对男女职业进行观察, 发现男性病例39.21%为农民, 24.06%为民工, 18.34%为工人;而女性中41.94%为农民, 22.58%为民工, 15.63%为工人, 详见表3。

3 讨论

6年中嘉兴市乙肝报告发病在病毒性肝炎中占比除2007年为63.54%外, 其余年份在65%以上, 而15岁以上人群组乙肝发病均超过整个乙肝报告发病的97%以上, 说明15岁以上人群已经成为嘉兴市乙肝发病的主要人群。15岁以下组乙肝发病只占总人群的1.97%, 报告发病率由2005 年的7.89/10 万下降至2010 年的2.22/10 万, 下降了71.83%。这与浙江省自1992年开始接种新生儿乙肝疫苗, 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计划免疫对儿童实行免费接种, 近年来又开展了15岁以下乙肝查漏补种、儿童儿托入学查验接种证补种等工作有很大关系, 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高, 受疫苗保护HBV感染率低, 或感染后以隐性感染为主[2]。另外, 接种乙肝疫苗, 预防乙型肝炎感染, 也是减少肝癌发生的最有效方法, 特别是在控制低年龄组乙肝流行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在健康人群中大力开展乙肝防治健康教育, 开展重点人群监测 ( 如婚前体检、孕期体检、商业服务人员体检、健康人群体检等) , 使越来越多的健康人群接种乙肝疫苗, 对降低我国人群乙肝患病率, 提高人口健康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接种乙肝疫苗, 使人群中育龄妇女的乙肝病毒携带率降低, 也是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 是保证优生优育的重要措施之一。

从性别、年龄看, 嘉兴市男性发病高于女性, 并以青壮年为主, 儿童和老年人较少, 尤其是20岁以后男性相对危险率增加更为明显, 提示20岁以后的男性人群可能存在某种引发乙肝的诱因, 如社会压力的增加, 工作负担加重、社交活动多因素均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引发肝病, 这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另外, 乙肝疫苗初免后的保护时间仅为3~5 年, 并且HBV 的易感者对疫苗的应答呈初免规律, 其应答能力随年龄增长呈递减趋势。说明, 注射乙肝疫苗可提高学生的免疫能力, 反复加强免疫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途径[3]。针对嘉兴市15岁以上人群中仍有2.25%学生人群, 在初中、高中或大学中开展乙肝疫苗的普种很重要, 特别是对新入学的大学生, 是一个人口流动性很大的群体, 每年仍有大批来自农村或偏远城镇的新生入校, 他们进入城市后, 由于环境改变, 对各种疾病的免疫水平可能降低, 容易造成人群中的交叉感, 因此接种乙肝疫苗尤为重要。

职业分布农民、民工和工人居前三位, 主要是这部分人经济条件、卫生条件相对较差, 本身又缺乏医学知识, 加上这部分乙肝患者不易坚持治疗和管理, 使这部分人群本身成为乙肝患者另外也是乙肝传播的重要人群。因此, 开展这部分重点人群的健康促进活动显得十分有必要, 同时还要辅于农民健康工程、 民工免费体检等专项民生工程, 让更多的农民、民工看得起病, 有地方看病, 享受更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从而有效的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

嘉兴市以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为主、加强监测和阻断传播途径等综合防控措施已得到一定成效。但是由于乙肝患者基数较大, 成年人尤其是农民和民工防控形势严峻, 加上流动人口遂年增多, 乙肝发病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继续呈上升趋势, 今后的乙肝防治工作任务仍然艰巨。

参考文献

[1]刘丽, 陈继峰, 陈国参, 等.2003-2007年郑州地区乙肝感染趋势及防治对策研究[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2008, 6 (8) :5-10.

[2]崔富强, 王富珍, 郑微, 等.中国2005-2007年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 2008, 14 (5) :413-417.

上一篇: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下一篇:多功能仿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