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分析论文范文

2024-07-22

启示分析论文范文(精选11篇)

启示分析论文 第1篇

古时“媒介”一词, 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 必因媒介。”在这里, “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媒”字在先秦时期是指媒人, 后引申为事物发生的诱因。而“介”字, 则一直是指居于两者之间的中介体或工具。

在英语中, 媒体“medium”一词来源于拉丁语, 音译为媒介, 意为两者之间, 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不偏不倚、没有指向的介质或工具。

二、媒介是否是一种工具

媒介是一种工具, 但却又不仅仅只是一种工具;媒介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还有人们不易察觉却真实存在的噪音, 这些噪音以一种细雨润万物的方式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悄悄地构建我们的行为习惯、人际关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2010年, 《社交网络》是第68届金球奖最佳影片, 这一影片中的主人公马克·扎克伯格是使用媒介最深的感受者, 他是位富有的计算机编程天才 (genius) , 凭借互联网这一媒介, 创造了社交网络的王国, 却也是这个王国里最孤独的人。

(一) 最富有的网络天才

马克·扎克伯格是个网络天才, 拥有不寻常的洞察力, 聪明自信, 有着敏锐的直觉却又专横、缺乏耐心。他凭借着自己网络天赋和灵感, 紧跟互联网媒介的时代步伐, 抓住人们的社交需求, 创造了社交网络王国, 使社交的网络化问题不再只是个科幻, 人们可以凭借网络媒介轻而易举地捕捉到自己社交圈子的信息, 这种快速、便捷、即时的动态信息, 符合我们当前快节奏的生活, 也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扎克伯格创造的Facebook是呈现社交网络化世界的蓝本。

大众媒介和社交网络一样带给人们种种福利:更为庞大的免费信息, 更为便捷有效信息的传送渠道, 更为不竭的创造力和多元化的即时反馈, 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交网络与哈佛刻板的兄弟会和各种交友聚会相比, 已经破除了限制“信息一代”的社交需求, 并且已是大势所趋。

(二) 最孤独的社交国王

马克·扎克伯格是个技术天才, 却不是交际的好手。他是社交网络的“国王”, 促成千万人的交友恋爱, 却无法成就自己的友情和爱情。

互联网成就了他, 不仅拥有了财富, 更实现了梦想。可这与他失去了他曾经唯一的朋友———爱德华, 和最后不断刷屏添加女友的Facebook相比, 显得微不足道。显然马克·扎克伯格的这个王国, 在没有友情和爱情的支撑下, 他被自己所创造的社交王国所淹没, 找不到回去的路。

三、手中的媒介

如今, 人们的生活, 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媒介。早上醒来会打开电视或报纸接收新鲜资讯;上班休息的片刻, 乐此不疲的“刷”微博、“晒”心情;下班回家, 在公交车上也会玩个手机游戏, 浏览八卦新闻;晚上躺进被窝里还要跟好友说晚安。媒介满足了我们信息沟通、社会交往、娱乐消遣等需求, 带给我们极大的便利, 久而久之, 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这些媒介。

可是, 人们却忽略了媒介只是一种工具, 是我们人类文明发展通向更高层次的一种工具, 它只不过是一个不偏不倚的中性词, 而不是我们所想象的绝对的褒义词, 它也需要我们像呵护小孩子一样, 纠偏除错, 褒贬适宜。我们在使用媒介时应给与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思考, 让它和人类都驶向更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方向, 而不是像科学家所预测的那样, 人类因为过多的使用和依赖精密的电子媒介, 一千年以后将成为一种“长手臂、长手指、超大眼睛、超小嘴巴, 大脑体积越来越小”的十足怪物。

虽然这只是一个预测, 却又在警示着我们, 不要过多贪恋媒介给我们带的福利, 不要只褒扬它的长处, 却看不到媒介的弊端。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我们的正常工作生活, 比如:过度依赖社交网络平台与人交往而忽略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往, 将会消弱我们的社交基本功能;过多地依赖精密的电子设备, 会降低我们的创造力和记忆力;过多地沉迷于媒介所提供的娱乐消遣, 也不利于人们静心学习, 让人浮躁不安。

四、媒介带给我们的启示

康德说“人是目的”, 我们不能让媒介成为目的, 而人成为使用媒介的工具, 在人类发展的同时, 防止媒介偏离实用工具的道路而控制人的事件的发生是我们应该去思考和批判的。

我们与我们的媒介工具结合得越紧密, 我们面临的危险就越大, 我们将开始丧失我们的人性, 开始牺牲那些我们与机器区分开来的素质。

美国科幻影片《我, 机器人》中, 机器人成了地球的主宰, 而他们的创造者———人类却因此丧失了自由。这样的场景警惕着我们, 不要让媒介“绑架”了我们的生活, “绑架”了我们的身心, 不要沉浸在媒介大潮中不能自拔, 不要迷失自我成为媒介的“奴隶”, 适时放开手中的媒介, 回归生活的本真。

参考文献

[1]蒋娅娅.手机依赖, 也是病[N].解放日报, 2012-10-25

[2]李鹏.我们中了手机的“毒”[N].北京科技日报, 2011-6-20

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与启示 第2篇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营销-2011 学号:11105700313 姓名:徐勇

案例一:湖南省凤凰县“08·13”大桥坍塌事故

一、事故简介

2007年8月13日,湖南省凤凰县堤溪沱江大桥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坍塌事故,造成64人死亡、4人重伤、18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3974.7万元。堤溪沱江大桥全长328.45 m,桥面宽13 m,桥墩高33 m,设39/6纵坡,桥型为4孔65 m跨径等截面悬链线空腹式无铰拱桥,且为连拱石桥。

2007年8月13日,堤溪沱江大桥施工现场7支施工队、15名施工人员正在进行1~3号孔主拱圈支架拆除和桥面砌石、填平等作业。施工过程中,随着拱上荷载的不断增加,1号孔拱圈受力较大的多个断面逐渐接近和达到极限强度,出现开裂、掉渣,接着掉下石块。最先达到完全破坏状态的O号桥台侧2号腹拱下方的主拱断面裂缝不断张大下沉,下沉量最大的断面右侧拱段(1号墩侧)带着2号横墙向O号台侧倾倒,通过2号腹拱挤压1号腹拱,因1号腹拱为三铰拱,承受挤压能力最低而迅速破坏下塌。受连拱效应影响,整个大桥迅速向O号台方向坍塌,坍塌过程持续了大约30s。

根据事故调查和责任认定,对有关责任方作出以下处理:建设单位工程部长、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标段承包人等24名责任人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施工单位董事长、建设单位负责人、监理单位总工程师等33名责任人受到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分别受到罚款、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暂扣工程监理证书等行政处罚;责成湖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作出深刻检查。

图1 湖南省凤凰县“O 8·1 3”大桥坍塌事故现场(一)

图2 湖南省凤凰县“O 8·1 3”大桥坍塌事故现场(二)

图3 湖南省凤凰县“O 8·1 3”大桥坍塌事故现场(三)

二、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

堤溪沱江大桥主拱圈砌筑材料不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拱桥上部构造施工工序不合理,主拱圈砌筑质量差,降低了拱圈砌体的整体性和强度。随着拱上施工荷载的不断增加,造成1号孔主拱圈靠近O号桥台一侧拱脚区段砌体强度达到破坏极限而崩塌,受连拱效应影响最终导致整座桥坍塌。2.间接原因

(1)建设单位严重违反建设工程管理的有关规定,项目管理混乱。一是对发现的施工质量不符合规范、施工材料不符合要求等问题,未认真督促整改。二是未经设计单位同意,擅自与施工单位变更原主拱圈设计施工方案,且盲目倒排工期赶进度、越权指挥施工。三是未能加强对工程施工、监理、安全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施工人员未经培训、监理人员资格不合要求等问题未督促整改。四是企业主管部门和主要领导不能正确履行职责,疏于监督管理,未能及时发现和督促整改工程存在的重大质量和安全隐患。

(2)施工单位严重违反有关桥梁建设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施工质量控制不力,现场管理混乱。一是项目经理部未经设计单位同意,擅自与业主单位商议变更原主拱圈施工方案,并且未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的主拱圈砌筑方式进行施工。二是项目经理部未配备专职质量监督员和安全员,未认真落实整改监理单位多次指出的严重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隐患;主拱圈施工不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的质量问题突出;主拱圈施工各环在不同温度无序合龙,造成拱圈内产生附加的永存的温度应力,削弱了拱圈强度。三是项目经理部为抢工期,连续施工主拱圈、横墙、腹拱、侧墙,在主拱圈未达到设计强度的情况下就开始落架施工作业,降低了砌体的整体性和强度。四是项目经理部技术力量薄弱,现场管理混乱。五是项目经理部的直属上级单位未按规定履行质量和安全管理职责。六是施工单位对工程施工安全质量工作监管不力。

(3)监理单位违反有关规定,未能依法履行工程监理职责。一是现场监理对施工单位擅自变更原主拱圈施工方案,未予以坚决制止。在主拱圈施工关键阶段,监理人员投入不足,有关监理人员对发现施工质量问题督促整改不力。不仅未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还在主拱圈砌筑完成但拱圈强度资料尚未测出的情况下,即在验收砌体质检表、检验申请批复单、施工过程质检记录表上签字验收合格。二是对现场监理管理不力。派驻现场的技术人员不足,半数监理人员不具备执业资格。对驻场监理人员频繁更换,不能保证大桥监理工作的连续性。

(4)承担设计和勘察任务的设计院,工作不到位。一是违规将地质勘察项目分包给个人。二是前期地质勘察工作不细,设计深度不够。三是施工现场设计服务不到位,设计交底不够。

(5)有关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对该工程的质量监管严重失职、指导不力。一是当质量监督部门工作严重失职,未制订质量监督计划,未落实重点工程质量监督责任人。对施工方、监理方从业人员培训和上岗资格情况监督不力,对发现的重大质量和安全隐患,未依法责令停工整改,也未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二是省质量监督部门对当地质量监督部门业务工作监督指导不力,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管理混乱、施工质量差、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失察。

(6)州、县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省有关部门对工程建设立项审批、招投标、质量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工作监管不力,对下属单位要求不严,管理不到位。一是当地交通主管部门违规办理工程建设项目在申报、立项期间的手续和相关文件。二是该县政府在解决工程征迁问题、保障施工措施不力,致使工期拖延,开工后为赶进度,压缩工期。三是当地政府在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审批过程中,违反基本建设程序和招投标法的规定。对工程建设项目多次严重阻工、拖延工期及施工保护措施督促解决不力,盲目赶工期,又对后期实施工作监督检查不到位。四是湖南省交通厅履行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不力。违规委托设计单位编制勘察设计文件;违规批准项目开工报告;对省质监站、公路局管理不力,督促检查不到位;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重大质量和安全隐患失察。

三、事故教训

1.有法不依、监管不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单位都没有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的要求进行建设施工。主要表现在施工单位管理混乱、建设单位抢工期、监理单位未履行监理职责、勘察设计单位技术服务不到位、政府主管部门安全和质量监管不力等。

2.忽视安全、质量工作,玩忽职守。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建设、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的主要领导安全和质量法制意识淡薄,在安全和质量工作中严重失职,安全和质量责任不落实。

四、专家点评

这是一起由于擅自变更施工方案而引发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这起事故的发生,暴露了该项目的建设、施工、监理单位等相关责任主体不认真履行相关的安全责任和义务,没有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标准、规范、规程等进行建设施工。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法制意识淡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我们应吸取事故教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工程建设参建各方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质量规程、规范和标准,认真落实建设各方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和质量教育培训等基础工作,加强隐患排查和日常监管,强化责任追究,建立事故防范长效机制,控制和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2.明确甲方主体责任。建设单位作为建设工程主体之一,也应严格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一方面要加强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安全和质量法制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质量规程标准。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安全质量监管机制,通过全面协调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切实加强质量和安全工作。

3.强化施工技术管理。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不得任意变更;要加强技术管理,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质量控制措施、安全防范措施;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加强对原材料选择、砌筑工艺、现场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的管理。

4.重点强化监理职责。监理单位要切实提高监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认真履行监理职责,严格执行各项质量和安全法规、技术规范、标准,重点加强对原材料质量、工程项目施工关键环节、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对发现的现场质量和安全问题要坚决纠正并督促整改。

5.加强技术服务与支持。设计单位要认真执行勘察设计规程和有关标准规范,加强设计后续服务和现场技术指导,要扎实做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对关键工序的施工要进行细致的技术交底。

6.严格依法行政。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坚持“安全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工程项目的安全可靠性,要科学的组织和安排工期,坚决纠正凭主观臆断,倒排工期抢进度的行为,依法履行职责,杜绝违章指挥;加强对工程招投标的管理,严格市场准人,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强化对重大基础设施的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强化日常安全监管。

案例二:北京市海淀区“03.28”地铁坍塌事故

图3 北京市海淀区“O 3.2 8”地铁坍塌事故现场

图3 北京市海淀区‘‘O 3·2 8’’地铁坍塌事故剖面图

一、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

(1)坍塌处地质及水文条件极差。抢险救援工作证实:坍塌处土质非常疏松,淤泥质土厚约1m,自稳性极差。在加固基坑抢险过程中,坍塌地点东侧约4 m处发现地表0.4 m以下,有一南北向长约4~5 m、东西向长约4 m,体积约24 m3的不规则空洞,周围土质非常疏松。在上述地质条件下进行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其上方形成小量坍塌,并迅速发展至地面,形成大塌方。(2)坍塌处集隧道爬坡、断面变化及转向、覆土层浅、环境和地质条件复杂等多种不利因素,且该暗挖结构本身处于复杂的空间受力状态,当开马头门时,由于地层压力作用导致拱脚失稳,引起已施工做成的导洞变形过大,从而造成导洞拱部产生环向裂缝,并在抢险过程中发生坍塌。

(3)施工单位在已发现拱顶裂缝宽度由最初的lcm发展为lO cm,并有少量土方坍塌的情况下,没有制定并采取任何安全措施,组织施工人员实施抢险救援,造成6名抢险施工人员在二次塌方时被埋。2.间接原因

(1)该标段地质勘探按照探孔间距不大于5 0 m的规范要求,以4 0 m为间距设置探孔。事故地点处在探孔间距之间,勘探资料未能显示出事故地点实际地质情况。

(2)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存在漏洞。一是应急预案对施工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考虑不全,出现险情后不能按照预案组织抢险;二是对劳务用工管理不严,使用无资质的劳务队伍从事施工作业;三是现场管理人员未严格遵守北京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标准、规范等。

三、事故教训

1.面对任何险情的出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组织应急抢险救援,同时要强化全员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增强全员安全意识,尤其是抓好项目经理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

2.加强对劳务分包队伍的安全管理,规范工程分包、劳务分包合同。严禁以包代管或包而不管的现象,加强对劳务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和日常管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

3.提高勘测水平。进一步明确、细化对隧道周边进行实时探测的技术要求、实施步骤及探测方法。加强对隧道掌子面前方上、下与两侧的探测并定期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

四、专家点评

这是一起由于缺少应急救援预案、缺乏应急救援措施和有效组织而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事故的发生暴露出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安全生产规程、标准执行不严格,特别是抢险措施不当和有关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同时也反映出地铁施工安全监管存在薄弱环节。我们应当吸取事故教训,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科学组织施工、强化应急管理。一是开挖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根据隧道“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勤量测、紧封闭”的施工原则,对不同施工情,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二是采用挖孔对地质情况或水文情况进行探察,定期不定期的观察开挖面围岩受力及变形状态,及时发现险兆,制定应对措施;三是加强初期支护,开挖后及时喷锚支护,提高围岩整体稳定性;四是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加强日常演练,熟悉抢险程序;五是准备必要的抢险物资。

2.健全完善施工预警机制。在施工过程中,对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点,要加强地表沉降观测。一是严格建立地表沉降观测点;二是在开挖过程中,必要时对地面建筑进行预加固;三是在隧道开挖时对测量结果进行整理反馈,获得开挖参数与沉降点的关系;四是建立严格的沉降控制网络。3.切实加强总包管理职责。总包单位应认真依法履行各项安全生产职责,强化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和日常安全检查;督促项目部在组织施工过程中,认真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各项技术规范的要求;严格审查劳务分包单位的资质条件,加强劳务用工管理。

4.进一步明确参建各方安全责任。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都应认真依法履行对施工过程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针对施工实际情况完善和落实应急预案的各项要求;加强对危险点施工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切实加强对劳务队伍的资质审查备案和施工过程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DOAJ统计分析与启示 第3篇

〔关键词〕开放存取;开放存取期刊;DOAJ;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072-04

学术期刊价格的大幅上涨和图书馆经费的短缺导致了“学术期刊危机”的产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放存取运动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和图书情报界迅速地发展起来[1]。

开放存取的实现途径之一是开放存取期刊,开放存取期刊就是指无需用户本人或其所属机构支付使用费用,可以通过Internet不受任何限制地获取、利用的网络期刊,用户可以阅读、下载、复制、分发、打印、检索和链接到全文,从而进行任何出于合法目的的活动[2]。

开放存取期刊不仅促进了学术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推动了科研与教学活动,而且对学术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DOAJ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现状,对推动我国的开放存取运动、促进学术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优化资源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1 DOAJ介绍与统计分析

1.1 DOAJ简介

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设立于2003年5月,是由瑞典的Lund大学图书馆创建和维护的、并由OSI、SPARC、EBSCO和瑞典图书馆学会等机构支持或协办的OA期刊目录系统。会员有:个人、图书馆、大学、研究院、图书馆联盟、图书馆学会、集成商和其它服务供应商等[3]。

DOAJ除通过链接到其收录期刊的网站获取OA全文外,还建有自己的全文数据库,DOAJ收录的均为学术性、研究性的同行评审期刊,具有免费、全文、高质量的特点[4]。截至2012年3月13日,该系统已经收录7 558种期刊,768 543篇OA论文,涵盖农业与食品科学、生物与生命科学、化学、历史与考古学、物理与天文学等17个学科领域,许多学科领域又包含数个子学科。

1.2 DOAJ收录期刊的数量统计

从2002-2011年,DOAJ收录期刊种数的每年增长量如图1所示,DOAJ收录期刊种数的每年总量如图2所示[5]。

图1 DOAJ收录期刊数每年增长量变化趋势

图2 DOAJ收录期刊数每年的总量变化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2003-2007年,DOAJ收录的期刊数每年都保持了一个比较高的、稳定的增长态势,大约在550种左右;2008年和2009年增长幅度有所提高,达到800种左右;2010年和2011年增长更加明显,达到了1 500种左右。从图2也可以清晰地看到DOAJ收录的期刊总数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OA期刊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其中包括新创办的OA期刊和由传统期刊转变而来的OA期刊。这与各国开放存取政策的制定以及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科研基金资助单位和科研人员对于开放存取的重视和推动是密不可分的[6]。

1.3 DOAJ收录期刊的学科分布

图3 DOAJ收录期刊的学科分布

DOAJ目录系统包括以下学科:(1)农业与食品科学,(2)艺术与建筑学,(3)生物与生命科学,(4)商业与经济学,(5)化学,(6)地球与环境科学,(7)一般工程,(8)健康科学,(9)历史与考古学,(10)语言与文学,(11)法律与政治学,(12)数学与统计学,(13)哲学与宗教,(14)物理与天文学,(15)综合科学,(16)社会科学,(17)技术与工程[7]。

DOAJ收录期刊的学科分布如图3所示。从图示可以看到,社会科学、技术与工程类学科期刊最多,主要是因为这2个学科包含的子学科较多。社会科学包含了人类学、教育、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心理学和体育科学等10个子学科,技术与工程学科包含了计算机科学、材料、冶金、军事科学和水利工程等16个子学科。

除了社会科学、技术与工程以外,健康科学类期刊最多,该类包含了牙科、医药、护理学和公共卫生4个子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而言,医学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更为迅速,相关科研人员对科技信息的时效性比其他研究者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这些领域对OA期刊的需求和支持也最大[4]。化学、物理与天文学这类专门学科被收录的期刊则相对较少。

1.4 DOAJ收录期刊的国家分布

截至2012年2月3日,DOAJ收录的OA期刊共7 558种,涉及117个国家,形成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出版期刊种数在10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如表1所示,占期刊总数的97.5%[5]。

从表1可以看出,开放存取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发展进程有很大差别,开放存取期刊发展较好的国家都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国际开放存取政策,如美国、巴西、英国、印度、德国等。

从DOAJ收录的OA期刊来看,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有1 363种,占18%;其次是巴西,有680种,占9%;英国、西班牙、印度、德国、加拿大紧随其后。在OA期刊出版中,发达国家,如北美、西欧等国仍然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是随着信息交流和传播速度的加快,发达国家OA出版占绝对优势的局面正在改变。少数发展中国家,例如巴西、印度、土耳其等国家发展也非常迅速,其活跃程度甚至超越了一些发达国家[8]。

2 中国的开放存取期刊实践

2.1 DOAJ收录的中国开放存取期刊

截至2012年2月3日,在DOAJ的统计中,中国大陆出版的期刊有32种,香港出版的有22种,台湾出版的有16种[9]。其中源于大陆的是:生态学报;动物学报;生物多样性;动物学研究;植物生态学报;中国肺癌杂志;中华医学杂志;环球不动产评论;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电子科技学刊;老年心脏病学杂志;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无机材料学报;中西医结合学报;Current Zo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Scientia Magna;Synergies Chine;World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World Journal of Diabetes;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Pathophysiology;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World Journal of Stem Cells。

从上述期刊列表可以看出,除了无机材料学报、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和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等少数期刊外,绝大多数期刊为医学类或生物、生态类期刊。这说明国内生物、医学类学科研究人员在推动开放存取运动方面、在向世界展示技术与科研实力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

2.2 国内其它开放存取期刊实践

近几年来,国内的开放存取运动有了较快发展,许多机构、部门尝试着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OA期刊数量也显著增加。

首席医学网(http:∥www.9med.net)是国内领先的医学学术交流网站,由华夏时代(中国)投资集团投资创办,致力于提供卓越的医学学术交流机会和服务。现已收录300余种医学专业期刊,成为国内最大的专业医学期刊阅读平台[10]。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http:∥www.oaj.cas.cn)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与国家科学图书馆共同承办的,主要提供OA期刊网站链接、开放文献获取、期刊引证分析报告、文献学科咨询服务、期刊数字出版等服务,已经收录了160多种期刊[11]。

开放阅读期刊联盟(http:∥www.cujs.com/oajs)收录了理工科、综合师范、医学、社会科学及其他专业类期刊30余种,用户可免费阅读或索取论文全文[12]。

Socolar(http:∥www.socolar.com/)是由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创建的OA资源一站式检索服务平台,Socolar对世界上重要的OA期刊和OA仓储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并提供统一的检索服务。截至2012年3月13日,Socolar收录的OA期刊有11 739种(文章13 489 705篇),收录OA仓储1 048个(文章10 386 023篇),期刊文章和仓储文章共计23 875 728篇[13]。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开放获取期刊集成检索系统(http:∥oainfres.caas.net.cn)是集期刊浏览、期刊检索两种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的期刊集成揭示与检索系统。系统收录期刊数据近6 000种,涵盖范围涉及理、工、农、医等各学科领域[14]。

另外,除了DOAJ收录的32种期刊,国内比较有影响的OA期刊有:中国图书馆学报、Nano Research(http:∥www.thenanoresearch.com)、化学学报、环境科学、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物理学报、植物学报、情报杂志、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科技论文(http:∥journal.paper.edu.cn)、图书情报工作网刊(http:∥159.226.100.150:8085/lis/netjournal/net.htm)等[15]。据秦小川等人的统计,我国已实现开放存取的科技期刊至少在700种以上,远远高于DOAJ收录的期刊数量[16]。

3 DOAJ及OA期刊发展的启示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OA资源已成为研究人员获取学术资源的新途径。学术期刊OA化对学术交流带来很大影响,可以提高论文被引频次、加快信息传播速度、促进学术发展和创新,可以提高期刊的国际显示度、提高学术研究机构、科研基金的影响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国内许多的企事业单位、研究部门和个人而言,可以降低获取科研文献的门槛,在不用花费大量经费购买专业数据库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获取相当丰富的文献资料从事学术研究。

但是,许多OA资源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服务器和网站上,用户很难直接全面地检索到这些资源。因此,有必要对世界上重要的OA期刊和OA仓贮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正如DOAJ、OpenDOAR、Socolar、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等所做的工作一样。特别是对于中国出版的大量中文、英文OA期刊,应积极推广到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网络平台或集成到我国自建的网络平台中,以加速我国科技文献的全球传播。

国外经验表明,开放存取的迅速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引导和促进政策。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期刊出版社等应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各自制定相应的政策,利用政策的杠杆作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支持和推动OA期刊的发展[17-18]。

图书馆尤其是研究型图书馆(包括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推动开放存取运动、开展对OA期刊利用的宣传,并在图书馆主页上提供已知的OA期刊列表,让用户方便地获得资源。还可以丰富馆藏、改善多数图书馆偏重中文和印刷型期刊的馆藏结构,优化资源建设,节约图书经费[19-20]。

参考文献

[1]王景文,黄晓鹂.基于《开放存取期刊列表》的OAJ出版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3):36-39.

[2]DOAJ.About DOAJ[EB].http:∥www.doaj.org/doaj?func=loadTempl&templ=about&uiLanguage=en,2012-03-01.

[3]DOAJ.Support DOAJ![EB].http:∥www.doaj.org/doaj?func=loadTempl&templ=supportDoaj&uiLanguage=en,2012-03-03.

[4]潘琳.OA期刊的来源、分布与质量分析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1):51-54.

[5]DOAJ.DOAJ by country[EB].http:∥www.doaj.org/doaj?func=byCountry&uiLanguage=en,2012-03-13.

[6]王召兵,陈燕,王标,等.OpenDOAR研究述评[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5):125-128.

[7]DOAJ.Browse by Subject[EB].http:∥www.doaj.org/doaj?func=browse&uiLanguage=en,2012-03-03.

[8]崔新琴.开放存取期刊的地理分布状况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8,(7):52-54.

[9]DOAJ.Journals from China[EB].http:∥www.doaj.org/doaj?func=journalsByCountry&cId=42&year=2012&uiLanguage=en,2012-03-03.

[10]首席医学网.网站简介[EB].http:∥www.9med.net/siteinfo/wangzhanjj.html,2012-03-05.

[11]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关于平台[EB].http:∥www.oaj.cas.cn/cn/firstmenu.aspx?parentid=20110907145348001,2012-03-05.

[12]开放阅读期刊联盟.网站简介[EB].http:∥www.cujs.com/oajs/,2012-03-05.

[13]Socolar.平台介绍[EB].http:∥www.socolar.com/js.aspx?#P1,2012-03-13.

[14]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系统简介[EB].http:∥oainfres.caas.net.cn:8080/NSTLOAJ/,2012-03-06.

[15]叶新明,陈益君.我国开放存取中文科技期刊与全文数据库期刊的时效性比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1):31-35.

[16]秦小川,刘雪立.我国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现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85-492.

[17]郎筠,韩亮.通向自由的艰难之路——我国开放存取的现状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9,(7):1-5.

[18]胡德华,尹加帮,陶雯,等.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存取期刊研究[J].情报杂志,2007,26(2):140-142.

[19]王红.关于开放存取期刊的调查与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3):74-77.

[20]刘海霞,孙振球,胡德华,等.DOAJ目录系统及开放存取期刊介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1):115-117.

巴西能源战略分析及其启示 第4篇

关键词:巴西,能源战略,生物质能

引言

巴西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四, 大约有1.88亿居民, 2009年GDP总值为1.55万亿美元, 已超过俄罗斯、加拿大与西班牙等国家, 成为世界第八大经济体;由人均GDP来看, 2009年其人均值为8 197美元, 在“金砖四国”中位居第二位, 远远高于中国的3 680美元。作为对世界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国家, 巴西长期被定性为“贫油、少气”。为摆脱经济受限于油气的状况, 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 巴西相继制定了政策、法规扶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高石油的自给程度、加强能源的外交, 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巴西模式”,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基于中国、巴西两国同是“金砖四国”的成员国, 同样是在“贫油、少气”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系统梳理巴西的能源战略演变, 总结其能源战略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国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文献综述

针对巴西能源战略或政策的研究主要包括:

1. 依据能源品种剖析能源战略或政策。

王威 (2007) 论述了巴西20世纪70年代以来巴西的乙醇发展战略, 指出该国发展乙醇燃料的相对优点和成就;吴志华 (2006) 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巴西生物质能源政策, 具体包括生物柴油专项信贷、生物柴油添加比例、产学研联合以及技术网络的建立等技术研发与推广政策, 以及燃料酒精扩大规模、国际合作等政策。同样侧重于从生物质能技术供给与技术扩散的视角分析巴西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学者还有于洁 (2006) 、周志伟等 (2009) 人。

2. 依据政策类型分析能源战略或政策。

Howard Geller et al. (2004) 在论述能源趋势和巴西能源政策目标的基础上, 剖析了扩大乙醇燃料的生产和使用、利用蔗渣和其他甘蔗产品进行热电联产、激励并网风力发电、激励网下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政策;Amaro Olimpio Pereira Jr., Andre’Santos Pereira等 (2010) 研究了巴西电力生产系统中维持可再生能源资源高份额的最佳战略, 重点评价了替代资源激励项目 (PROINFA) 、能源购销拍卖两种政策。

二、巴西能源战略目标

1.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鉴于巴西在周期性的干旱中易遭受电力短缺, 一些消费者和行业已经将储存电力作为国际电力保护项目 (PROCEL) , 但许多工业、商业、家庭仍在使用低效率的工艺、设备、车辆和建筑物等而在浪费能源;而在民用能源中, 使用更高效的电器将节电近30%, 因此,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巴西的能源战略目标之一, 有助于提升商家的经济效益, 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的能源短缺风险。

2. 发展清洁能源。

应对气候变化, 发展清洁能源成为全球的共识。巴西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能资源使得发展清洁能源具有可行性, 也有利于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和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减少政府部门的投资。

目前巴西能源供给的大部分投资由私有部门或国家石油公司提供, 但部分投资仍来自政府部门。政府投资支出的巨幅增加形成了对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投资的挤出效应, 减少政府部门对于能源供给的投资有利于以上部门的均衡发展。

4. 缩减贫富差距。

巴西区域贫富差距较大, 提高就业率, 增加农民收入, 进而缩减贫富差距, 降低部分地区较高的贫困率成为巴西能源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巴西能源战略框架

巴西的能源规划要早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1931年, 巴西政府制定政策规定在全国所有地区销售的汽油必须添加2%~5%的无水乙醇;为解决由石油危机、天然气供应而引发的能源短缺问题, 巴西政府自1975年倡导“乙醇汽油计划”开始, 从可再生能源发展、石油自给、能源外交等多方面着力于解决能源短缺及能源生产所引发的环境问题。

1. 发展生物质能。

巴西的生物质能源主要分为乙醇燃料和生物柴油两大类型。1975年, 巴西政府颁布“全国酒精计划”, 规定以20%乙醇比例掺入汽油, 2002年将上限提高到25%。2008年, 巴西的乙醇产量和出口量的世界排名分别居于第二位和第一位。2009年初, 巴西政府提出到2017年将乙醇产量提高150%的长远规划, 争取在产量上超过美国。为了推广乙醇燃料的使用, 巴西政府从产业链的层面出发, 着力于满足市场的需求, 多元化能源结构。为了刺激消费者的需求, 在产业链的末端, 政府在税收政策上向乙醇汽油倾斜。依据相关政策, 普通汽油和酒精任人挑选, 普通汽油每升2.67雷亚尔 (1美元约合1.8雷亚尔) , 而每升酒精是1.69雷亚尔。两者都要缴11.85%的联邦税;但州税部分, 酒精只缴12%, 普通汽油要缴25%。此外, 普通汽油还得交每升0.28雷亚尔的石油特别税。生物柴油方面, 2003年, 卢拉总统上台后颁布了大力发展生物柴油的法令, 在政府的能源政策中, 生物柴油上升到了与酒精能源同等重要的地位。2004年12月6日, 巴西政府再次公布“国家生物柴油生产和使用计划”, 宣布巴西将从2008年1月开始, 要求柴油中生物柴油和常规柴油的组成比例分别为2%和98%;到2013年1月, 生物柴油的混合比例将提高至5%。为了鼓励生产生物柴油和原料种植, 巴西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专项信贷, 为生物柴油企业提供90%的融资信贷。

2. 提升石油自给水平。

巴西曾是石油储量匮乏的国家, 两次石油危机以后, 巴西加大了国内石油勘探开发的力度。1988年, 巴西的联邦宪法进一步巩固了巴西政府对于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生产, 以及冶炼、出口和运输活动的垄断;1997年, 巴西制定了《石油法》, 将石油管理实行政企分开;成立了巴西国家石油管理局 (ANP) , 负责石油政策的制定和行业监督管理, 从而结束了巴西国家石油公司长达四十年的垄断经营地位。1998年颁布了《财税法令》, 规定了按照租让协议开展的油气勘探、开发活动都要支付签约定金、矿区使用费、特别参股费以及租金。随着政府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并加强国内的勘探开发, 石油产量大幅度增长, 石油自给率逐年增加, 2009年2月, 巴西的日均石油产量达到了2 250千桶, 完全满足了本国的石油消费需求。

3. 提高能源效率。

自1985年起始, 巴西相继制定了节能计划与节能法规, 其中节能计划试图进行能效提高的需求与供给两个维度的管理;而节能法规出台的时间决定了能效管理的模式不同, 即2004年以前的节能法侧重于供给管理, 2004年之后的节能法侧重于需求管理。 (1) 节能计划。巴西政府于1985年12月制订了国家电力节能计划, 资助或联合资助由州和地方电力公司、大学、国家机构或私人公司承担的节能项目。国家电力节能计划也可以帮助电力公司从电力部门获得低息贷款资助主要能效项目。国家电力节能计划的主要工作体现在通过局民用电、商业及公共服务场所用电及工业部门用电来节能。如采用把测试、分类、鼓励优秀产品等工作推广到空调、洗衣机和其他电器中去供局民使用等。 (2) 节能法规。巴西政府主要针对能效投资、能耗标准的制定、能效标识等方面制定了节能法规。由能效标识, 1993年巴西颁布了总统令对家电实施节能认证;能耗标准的制定方面, 巴西政府相继颁布了10.295-2001号法、4.059-2001号法令。其中第10.295-2001号法规定巴西行政部门在可行的技术和经济指标基础上应该建立最高水平的具体能源消耗或最低能效效率标准;较之10.295-2001号法, 第4.059-2001号法令更进了一步, 规定成立能效水平和指示管理委员会 (CGIEE) , 授权能源和矿业部在技术指示和详细规定的基础上为器具和机械行业建立最大能源消耗或最低能效标准。2007年4月, 巴西通报了关于非电热燃气热水器效率要求及合格评定程序的法案草案, 该法规对非电热燃气热水器制定了最低能效性能标准。由能效投资, 巴西相继颁布了9.991-2000号法、3.867-2001号法令, 强制电力部门的特许、许可和授权持有人投资于能效。2004年颁布了5184号法令, 依据法令创建了能源研究公司及批准其社会条例。

结论与启示

1.以比较优势为基础, 大力发展生物质能, 而不是仅仅重视风电和太阳能。自2005年起, 中国相继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新能源产业规划》等有关政策法规, 给予风电与太阳能企业在设备国产化、风电全额上网等方面以政策扶持然而, 风电与光伏在机械设备技术上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比较劣势使得两大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障碍;较之于风电与太阳能产业, 中国生物质能资源同样较为丰富, 而其细分行业中关键技术劣势并不明显, 但是由于支持政策不完善, 生物质企业具有较高的经营成本, 甚至面临亏损。

2.以社会福利为目标, 增强能源战略的社会责任功能。巴西的能源战略社会责任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有效地解决了贫富分化差距问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反观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贫富分化差距严重, 已严重危及社会稳定;另外, 农民增收仍是中国三农问题之重, 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最重要的任务。因此, 可以借鉴巴西的经验, 在存在生物质能资源禀赋的农村地区发展生物质能。

参考文献

[1]王威.再生能源战略的成功典范之巴西乙醇发展战略[J].国土资源情报, 2007, (7) :36-39.

[2]吴志华.巴西的能源农业战略[J].求是杂志, 2006, (10) :59-60.

[3]于洁.巴西可再生能源领域主要规划及其进展介绍[EB/OL].http://www.istis.sh.cn/hykjqb/wenzhang/list_n.asp?id=1429&sid=2.

[4]周志伟.巴西重画世界能源版图[EB/OL].http://www.indaa.com.cn/zz/nypl/nypl0908/200908/t20090807_198595.html.

[5]Howard Geller et al.Policies for advancing energy efficiency and renewable energy use in Brazil[J].Energy Policy, 2004, (32) .

中美私人银行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第5篇

一、中美私人银行的比较分析

(一)从事私人银行的机构比较

美国是一个金融业务十分发达的国家,一共有10000多家银行。在美国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要可以分为独立型、投资型和商业银行型三大类,其中大部分都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而非传统的家族型。其中,独立型的私人银行还处于发展阶段,市场占有率并不高;投资型私人银行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起步,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种私人银行除了具有资本市场运作的技术专长和独到的交易能力外,还可以在企业上市过程中与客户建立全面深入的联系;商业银行型的私人银行在美国的规模并不是很大,只是起到增加商业银行业务的作用。

我国私人银行目前主要是商业银行型的模式,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所决定的。其发展程度相对来讲还在初级阶段,成立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二)客户情况比较

对于两国私人银行的客户来讲,中美之间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有很大的差别。美国私人银行业务针对的客户从中产阶级到富人家庭都有,根据美国波士顿管理咨询公司的统计显示,全球拥有100万美元金融资产以上的家庭有960万户,其中北美占据了40%以上。美国私人银行除了把目光瞄准大富豪外,还为美国的中产阶级量身定做了很多业务产品。美国的私人银行业务可以说是涵盖了全美各个阶层。当然,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下滑,美国还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吸引国外的客户进入美国私人银行的业务范围,大力发展私人银行离岸市场。从最近几年来看,针对亚洲的中国市场更为普遍。

我国私人银行的核心内容就是替高净值人群进行财富管理。从2007年中国银行成立私人银行以来,客户大多数是针对国内家族型的高净值人群,大都开展在岸市场。据调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净值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会选择由私人银行来打理个人财富。

(三)准入门槛比较

美国私人银行的准入门槛比较高,例如客户想要进入美国的摩根大通至少需要500万美元的开户费,而且需要有2500万美元以上的净资产,再加上1000万美元的流动资产。(见表1)

中国的私人银行起步较晚,而且准入门槛也较低。(见表2)

(四)提供的产品比较

美国私人银行提供的服务可谓包罗万象,有帮客户管理资金和不动产的,有安排客户出国旅行的,也有提供艺术顾问服务的;还有着眼于家庭财富传承需要的,如“下一代计划”,为富有客户的子女举办金融夏令营,让他们学习税务、投资、管理财富知识等;甚至还有的银行(例如花旗集团)为养马的客户提供所谓“骑士管理”服务。美国私人银行的产品种类很多,几乎可以满足客户各种金融的需求。近年来,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下滑,尤其以另类产品比较突出,如艺术品投资、房地产投资、各类对冲基金、私募股权等。在这些私人银行金融产品的设计能力方面,美国也显得非常成熟。

我国目前私人银行的产品局限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产品,大部分采用的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产品,尚未能做到按照客户的需求而为其“量身定做”产品。另外,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我国私人银行还能为客户量身定做与期权、期货挂钩的金融衍生产品。以中国招商银行为例,按照投资领域的不同,私人银行产品包括现金管理/货币市场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另类投资等。

(五)从业人员比较

美国的私人银行从业人员大多年龄在40岁以上,都是在金融业工作了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大多经历过一到两次的金融风暴的锻炼。而且同时还拥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老练的为人处事作风。美国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人员往往具备工商管理硕士、法律博士学位、注册财务分析师、注册公共会计师、律师等专业资格证书。

我国的私人银行家都比较年轻,银行从业经验严重不足。又多是个人理财经理出身,知识面不够全面。私人银行家的稀缺,严重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要想在短时间内培养大量的私人银行是不可能的,一个优秀合格的私人银行家,至少也要有20多年的从业经验。

(六)盈利模式及利润比例比较

中美私人银行在盈利模式上各不相同,中国私人银行利用的是收取佣金的手续费型,而美国私人银行是高净值人群资产的综合管家,采取的是管理费型模式;中美私人银行利润各不相同,美国私人银行的利润占据了银行业务的半壁江山,摩根大通在2010年的利润占比就达到了30%,而我国银行业依旧没有改变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局面,私人银行业务只占一小部分利润,做得最好的中国银行2010年也只有10%左右。

二、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大与国外老牌私人银行的合作

虽然目前中国采取商业银行型的私人银行模式比较多,但与美国的私人银行模式相比,还不可能做到美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水平。原因在于美国的金融市场是混业监管的,其私人银行所开展的业务范围要远远大于我国的私人银行。要想更好地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向客户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我国的私人银行应加强与国外老牌私人银行的合作,借鉴象高盛、花旗等知名私人银行的先进管理方法,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

(二)加强对私人银行家的培养

为加快发展我国的私人银行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富有经验的私人银行家来缓解国内私人银行人才的紧缺。从全球私人银行业的发展经验看,每位私人银行客户经理都经过严格的科班培训,具有较高的学历,而且最少也拥有8年以上的从业经验,对客户的资产管理具备绝对的安全性。目前国内的私人银行业才刚刚起步,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我国应利用国外著名私人银行家的成功经验,对国内的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使我国私人银行的从业人员尽快地成长起来;另一方面,除了从国外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外,我国私人银行应从内部挖掘人才,对具有培养潜力的员工加以重点培养,努力提高私人银行团队的整体能力,为未来参与国际竞争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在私人银行内部,还应实行适当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广大员工的从业积极性。

(三)优化发展模式

一方面,要着重发展在岸私人银行。过去由于银行业各种政策的限制,再加上长时间外汇管制的实行,使得国内资金为了避开监管,更多寻求离岸私人银行市场。我国如果在发展私人银行的时候,侧重在岸市场的培育,势必会使大量资金向国内回流。我国目前拥有一个巨大的资金市场,已具备开展在岸私人银行的条件;另一方面,实现“一对一”的私人银行管理模式。私人银行实行团队管理模式,一个强大的团队对应一个客户,由私人银行强大的团队替高净值人群打理资产。

(王晓东,1979年生,江苏常熟人,苏州市职业大学经贸系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宜家竞争战略分析与启示 第6篇

(1) 总成本领先战略:也称为低成本战略, 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 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 甚至是在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 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

(2) 差异化战略:又称别具一格战略、差别化战略, 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 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外观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由于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某些消费群体的特定需要, 而这种差异化是其他竞争对手所不能提供的, 因而顾客将对这些差异化产品产生品牌忠诚, 并降低对价格的敏感性, 他们不大可能转而购买其他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可以使企业缓冲竞争抗衡, 并且差异化本身可以给企业产品带来较高的溢价, 这种溢价不仅足以补偿因差异化所增加的成本, 而且可以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 从而使企业不必去追求成本领先地位。

(3) 集中化战略:对市场进行细分, 然后明确地针对某个特殊顾客群、某一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市场, 在这个重点领域内选择差异化战略或低成本战略, 占据这一市场, 获得竞争利益。集中化战略不仅是在细分市场上做了一个很细的划分, 对于产品也做出了一个很明确的划分, 因为这样的划分可以有利于企业对其进行深入开发, 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集中化战略分为三种类型:产品线集中战略、顾客集中化战略、地区集中化战略、低占有率集中化战略。本文所讲的就是地区集中化战略。

当然, 实施这三种战略不仅需要不同的资源和技能, 同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然而波特认为:一般而言, 一个企业保持采用其中一种战略作为首要目标对赢得成功通常是十分必要的, 否则, 如果一个企业未能在这三个基本战略里确定至少一个作为其发展战略的目标, 即一个企业被困在中间, 那么这种企业的利润注定是低下的。

2. 宜家竞争战略分析

2.1 宜家的成本领先战略分析

2.1.1 宜家的价格成本领先

第一, 寻找相对低廉的原材料。原材料是一个企业生产的最大消耗, 原材料的价格直接决定产品的价格, 所以尽量降低原材料的价格也是在降低产品的价格。第二, 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低价格的产品, 宜家在设计产品时会充分考虑产品的价格以及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承受能力, 结合产品的特性设定预期产品的价格, 在设定这个目标成本后, 在保证生产流程在目标成本之内, 尽量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特性。第三, 调整生产布局, 将生产基地定位于成本低的地区。

2.1.2 宜家的渠道成本领先

合作是由于社会分工造成的, 合作是一个企业对外发展的必经之路, 也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源泉, 一个企业不可能拥有生产产品的所有材料, 需要和外界的合作才能使企业正常的运行。这也是一种优势互补的途径。宜家在全球50个国家拥有大约1350个供应商, 并与之建立了一种的长期合作关系。除了与供应商通力合作之外, 宜家也鼓励供应商之间开展竞争, 并把订单交给那些衡量起来价格较低的厂商, 这就不仅保证了宜家产品都基于最低的成本, 而且还会以最高的效率生产并运送给各地的分销中心。此外, 在IT技术的支持下, 宜家精心设计物流体系, 采用“平板包装”的方式运输商品。这样不但可以节省仓储及运输费用, 大幅降低成本, 而且还不影响产品的品质。宜家让顾客自己动手组装家具, 也大大节省了经营成本。同时, 宜家还采用了自设卖场控制渠道, 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成本。

2.2 宜家的差异化战略分析

2.2.1 宜家产品设计理念的差异化

宜家作为一个跨国企业来说设计产品, 先从产品的价格对产品进行定位, 而不是从生产产品之后对产品进行定位, 从而打破了传统企业对产品价格和产品的定位。宜家在对产品进行定位后再采用优质低廉的原材料进行生产, 在保证产品的价格在目标之内, 尽可能地保证产品的质量。

就产品的设计风格来说, 保持简洁、自然、朴实的风格。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 给人以舒适、可靠、安全、简便等感觉, 由此形成人与产品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感受称为产品宜人之美。在满足人们物质、生理需要的同时, 也满足了人们对美感的需求, 这就是宜家创造的家居文化。由此可以看出宜家的产品更加具有人性化, 这就是宜家产品设计理念的又一差异化。

2.2.2 宜家体验式营销的差异化

体验营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利用体验触动消费者的内心情感, 创造情感体验, 其范围可以是一个温和、柔情的正面心情, 如欢乐、自豪, 甚至是强烈的激动情绪。在这一过程中, 商家需要真正了解什么刺激可以引起某种情绪, 以及能使消费者自然地受到感染, 井融入到这种情景中来。宜家在制造体验中, 利用体验营销的原理, 成功地将消费者的购物活动变成了一种休闲式的娱乐活动。宜家就真正做到了体验营销。哈佛商学院就曾经分析过宜家的体验式营销, 评价宜家的体验式营销是“温和胁迫”的做法。例如:顾客一进店门, 就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寄放在店内的儿童游戏室里。这种做法在消费者看来是为了消费者, 企业更加人性化, 但是从商业的角度来看, 设立这种设施是为了让消费者在这种悠闲的环境里挑选卖场里的产品, 刺激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的欲望。宜家卖场不仅有儿童的游戏场所, 还有餐厅等的设施, 为消费者提供各种便利。卖场里产品顾客还可以坐上去体验等等, 完全考虑消费者的想法, 这也充分体现了市场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

2.2.3 宜家文化的差异化

目录文化。宜家的DIY制作从设计到印刷成册, 不得不用“精致与完美”来形容, 融家居时尚、家居艺术于一体。在这里, 宜家目录不仅仅是一种告知消费者信息的手段, 更是向消费者宣传一种有品位生活的理念, 使得这种理念成为宜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宜家的集中化战略

集中化战略包括四个方面:集中化战略可以分为产品线集中化战略, 顾客集中化战略, 地区集中化战略, 低占有率集中化战略。本文所讲的是地区集中化战略。宜家采取的地区集中化战略, 就体现在地区的本土化, 因为地区集中化战略, 就必须了解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以及购买方式、收入等等。以宜家进入中国来说, 从价格来看, 我国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相比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宜家没有大幅度降低价格, 而是采取消费者对产品定位的认知作为产品的定价, 使消费者对宜家的产品设计产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宜家在中国又通过品牌、服务的差异建立消费者忠诚, 形成了竞争优势。

4. 宜家的竞争战略对其他家居零售商的启示

4.1 加强企业的成本领先战略

对于产品来说, 价格还是制约消费的主要原因。企业应该从各个方面减少产品的生产成本, 不论是运输方面, 还是产品生产方面, 存储方面等, 都要减少产品的生产成本, 像宜家一样甚至从管理费用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

4.2 加强企业的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是一个企业在竞争对手中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途径, 在同质化比较严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只有有别于其他企业, 有自己的特色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关注和光顾, 形成忠实消费者群体, 获得稳定的企业利润。有理论表明, 培养新的消费者是稳定老消费者费用的几倍。由此可见培养忠实消费者是多么的必要。差异化需要企业对自己的产品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 才能使产品有特色。从产品的设计来看, 也要有特色。

4.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的文化代表一个企业发展的一个历史, 它不仅蕴含在品牌里还蕴含在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上。以宜家为例, 它的文化做得就很好, 在设置宜家目录的时候就已经把企业的文化利用物质传递出去。所以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企业如果没有了, 但是支撑它的文化还在, 企业一样还能在市场上驰骋。

摘要: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 寻求一条属于企业自身发展的一条道路已经成为了每个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之一。家居零售行业, 随着很多国外的家居零售商纷纷进入国内, 很多国内的家居零售商的发展是举步维艰, 但是瑞典的宜家给我国的企业做出了榜样。它的成本领先战略、集中化战略、差异化战略为我国的家居零售商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关键词: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集中化战略,差异化战略

参考文献

[1]崔本顺.透析宜家IKEA的中国攻略[J].中外企业家, 2003.8

[2]吕萍.宜家 (IKEA) 家居国际化市场营销的启示[J].商业研究, 2003.16

[3]王建民.战略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23-28

山西传统村庄空间分析及其启示 第7篇

关键词:传统村庄,空间,房屋建筑,院落

山西境内的传统村庄有大有小, 大到上千或者几千户人家, 小到几户人家。这种大小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一般距大城市近的郊区, 村庄大一些的较多;距河流近、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可耕地多的地域形成的村庄, 往往聚居人口多, 因而村庄规模大。而那些偏远山区, 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地区的村庄一般都比较小。村庄的形成, 尤其是在山区, 往往是由于家族聚居人口繁衍而逐渐扩大的。往往一个村庄内, 有几户大姓是分为几个同宗族的。有一些村庄, 纯粹就是由一个姓氏的家族组成, 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往往是村庄形成的基础。

山西境内的村庄, 村内有一条主要街道, 街道一般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街道都比较简单, 名字也起得很随便, 如十字街、大前街、通顺街等等。而村中的街道并不规则, 这些街道中往往有个中心地, 有的叫做十字街, 有的叫做大十字, 就是村子的中心地带, 同时也是群众集会的集中点和群众文艺活动的聚集点。这种中心位置上往往都要设置一处戏台, 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时唱些戏曲。当然, 一般村庄历史上也都曾有过“关帝庙”“土地庙”之类的建筑物, 在一些大的村庄中, 有“孔庙”一类的建筑物, 人们称之为“文庙”。

山西村庄的房屋建筑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1) 村内房屋互相毗连, 前边房屋的后墙就是后边房屋的正面墙。左邻右舍, 墙房相连, 也叫做接山连墙, 对户而居, 中间相隔一条街道。当然, 单门独户墙院不相连的也有, 尤其在山区多些。2) 房屋高低层叠的比较多, 酷似楼房, 这是由地形决定而形成的景观。这种层叠的“楼房”在山区较多, 在平原地区没有。3) 山西的村庄中, 有些由于地理位置比较适宜, 成为交通要冲, 因而村庄也相应地扩大成为集镇, 这些集镇一般商业较为发达, 村庄居民户相当多, 规模颇大。村内盖房一般都习惯于坐北朝南, 一个村庄往往由许多坐北朝南的院落并排构成, 结构简单, 排列整齐, 这是平原地区农村建房的特点。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 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这种院落一般都采用封闭的空间组合形式, 成为我国北方农村的代表性院落。四合院在山西非常普遍, 尤其是在晋中地区、太原附近的乡村中更为流行, 这当然是院落经济产生出来的适宜于山西情况的小农经济产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 如今在村落结构上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农村中新建房屋大都在原有四合院的基础上发生演变, 即扩大正房的间数, 因为正房——北房采光好, 因而在建筑时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北边的空间、地面, 这就使以北房为主的正房前面形成一种近似方形的院落。这种院落, 一般出入开一个院门别无他门出入, 平时院门关上便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 而且大门一般开在院落的东南角, 也有一些地方的院落大门是开在南向中央的。四合院的院门大都采用木板大门, 厚厚的木板制成的大门一端上下都放在轴心里, 左右旋转, 可以关开闭合, 安全可靠。四合院中, 正房即北房是院中的主房, 而且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 一般都比较对称, 建筑布局也大体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 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中轴对称的办法建成。当然, 在南北、东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这种耳房有的用来储存粮食, 成为粮库及其他库房, 也有的作厨房。还有一个角落一般是西南角为厕所。这种四合院的陈设在山西的县城及其附近的农村较为普遍。

山西农村的院落大门是门面, 一般都讲究对大门的装饰。普通都要搞一个比较像样的门楼和一对比较墩实而耐用的门扇, 用黑色也可以是赭色、枣红色油漆漆过。根据各家的爱好与当地比较普遍使用的颜色而定。一进大门要建一个照壁 (影壁) 作为装饰, 在照壁上作画、写字。一般喜欢画“松鹤延年”“喜鹊登梅”, 喜欢写“福”“寿”“禄”等字。若比较讲究的房屋, 大门后有一段过道才能见到影壁。大门的门基抬高设置许多台阶, 使客人进门前登台阶再进大门。在门的两侧, 做个装饰之类的东西, 如石狮子坐立于大门两旁, 显得气派。还有的放两个石墩子, 可装饰还可坐人, 也可以拴马成为拴马石, 一举数得。院内设有排水沟, 使雨水从院中顺利排出。院内的路是在各门前修通一条, 互相连接一直到院门口。

在分析传统聚落空间结构后我们可以看出, 在山西农村中, 其社会结构一般是一家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 过着一种安逸、清静的日子, 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 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这是中国传统农村的特点, 是中国农村人的习惯, 宜居新农村的建设不能忽视这一点, 不能把农村建得像城市, 要保留农村院落的特点。同时新农村的建设不仅要在提高人们生活居住空间的舒适度上下工夫, 还要在整体规划上使其合理规划、适当超前、科学设计。在其他生活设施与文化生活设施方面, 要符合一个农村聚落的人口规模, 通常可以考虑在多个村落与乡镇之间进行合理配置, 既能节省资源, 还能使人们更好的使用这些设施。新农村同样要进行生态建设, 把以前不合理的对生态有破坏的地方去除掉, 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贯彻应用到农村规划建设当中去, 确保把农村建设成可以居住几个世纪的小型人类宜居地。

参考文献

[1]颜纪臣.山西传统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 2004.

[3]董立惠, 刘海滨, 顾天城.和谐社会下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J].山西建筑, 2007, 33 (29) :70-71.

中美服务贸易对比分析及启示 第8篇

美国拥有高度发达的服务业, 其服务贸易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的服务贸易近年来也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 但总体水平及发展状况与美国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一) 总体发展状况比较

一国的服务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关键, 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 该国的服务贸易规模就越大。中美两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2009年中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为43.3%, 而美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例在80%左右。中国服务业基础薄弱, 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美国服务贸易由2000年的522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8787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为6.8%。2009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5075亿美元, 进口额为3712亿美元, 均居世界首位。而且其服务贸易顺差1363亿美元, 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3.7%。自1971年起, 美国服务贸易年年保持顺差, 对弥补货物贸易的巨额逆差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美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4620亿美元, 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额的比重为23.1%。

近年来, 我国服务贸易也取得了快速发展, 服务贸易总额由2000年的660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867亿美元, 10年间增长了4.35倍, 年均增长率达33.5%。2009年,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286亿美元, 进口额为1581亿美元, 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2072亿美元, 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3%, 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为4.5%。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始终处于逆差状态, 且逆差数额逐年扩大, 由2000年的57亿美元增至2009年的295亿美元。

如表1所示, 尽管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 且与美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服务贸易总额只占美国的1/3。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较小, 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也较低。此外, 我国服务贸易逆差逐年扩大, 与美国持续扩大的服务贸易顺差相比处于明显劣势地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和美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整理得出。

(二) 结构比较

在美国服务贸易结构中, 出口比重较大的行业包括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运输和金融服务等;进口比重较大的行业包括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保险服务。美国不仅在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项目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兴服务部门出口比重也较突出, 在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技术密集型的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金融、保险和咨询等项目都保持大额顺差。

2009年在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 旅游、运输占比较大, 分别为31%和18%, 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通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金融占比较小, 分别为0.9%、0.3%和0.3%。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逆差行业为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 其逆差额分别是230.1亿、106.4亿、97.1亿美元。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的旅游、运输等传统行业为主, 而资本、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明显落后。

(三) 竞争力比较

贸易竞争指数, 即TC (Trade Competition index) 指数, 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该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TC指数= (出口-进口) / (出口+进口) 。

由表2可知, 2000年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TC指数始终为负值, 说明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但整体来看, TC指数存在一个上升的趋势 (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指数下降) , 表明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逐步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美国的服务贸易TC指数一直在0.1以上, 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且2004年以后TC指数稳步上升, 表明美国服务贸易发展势头良好, 竞争力继续增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和美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整理得出。

二、美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 雄厚的服务业基础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向服务型经济转型, 服务业就业所占比重由1960年的56.2%上升到2000年的76.6%, 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57.9%上升到74.5%。现在美国社会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占到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80%以上。美国服务业不仅总规模大, 而且门类齐全、结构比较完整, 形成了扎实的产业基础。

(二) 高科技的大量投入

高新技术在美国的服务产业广泛应用, 大大增加了美国服务贸易的种类和范围, 提升了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且使美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高科技产业转移。美国通过高新服务项目的出口支撑起其服务贸易的整体框架, 原因在于美国具有全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优秀的研发团队, 仅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一项在2008年的出口额就超过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比重最大的旅游和运输两个项目之和。

(三) 政府的服务贸易促进政策

美国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和服务业能够保持长期的比较优势,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美国政府不断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例如1999年颁布的金融现代化服务法, 取消了银行与证券机构合并方面的限制, 为跨国银行在规模上全球领先做好了充分铺垫。另外, 美国政府利用国际影响, 要求别国降低市场准入条件, 例如《1988年综合贸易法》就要求他国取消“不公平”、“不合理”和歧视性的贸易壁垒。美国政府和民间团体还设立了专门的咨询机构, 为服务业进入他国市场提供多种帮助。同时美国还对自己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行业和敏感性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设置种种障碍, 借助各种灰色条款保护国内服务业和就业。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提升传统服务业的竞争力, 缩小服务贸易逆差

目前, 我国服务业市场化水平和生产效率还较为低下, 竞争力依然较薄弱。我国虽在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行业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要扭转我国服务贸易的逆差, 必须大力提高这些行业的知识、技术含量以及管理水平, 增加服务产品的附加值, 将传统服务业的比较优势转变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如将旅游和文化相结合, 衍生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产品, 借助我国丰富旅游资源, 扩大旅游服务贸易出口。运输服务贸易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最大来源, 应重点发展运输服务贸易中的海运服务贸易。伴随着我国海运运力的快速上升, 积极调整海运结构, 政府通过引导海运企业联合与重组, 提升我国海运乃至运输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建筑服务贸易中, 欧美日等国的大型承包商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项目上具有明显优势, 我国建筑企业要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必须加强工程项目的安全和质量管理, 培养高级项目管理人才, 提高工程机械装备的质量和技术水平。

(二) 大力扶持新兴服务业发展, 改善服务贸易结构

新兴服务产业具有高附加价值和高收益率的特点, 我国在专利、保险、金融等新兴服务行业的竞争力远远低于美国。政府应加大对高附加值新兴服务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 提供更多的税收和信贷优惠措施, 鼓励符合条件的国内企业以独资或合资方式进入服务行业, 以促进电信、金融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迅速发展。有限度地开放新兴服务业, 改善投资环境, 引进一定数量的外国服务和服务提供者, 在开放的同时完善这些行业的竞争机制, 提高其在市场机制下承受考验的能力。鼓励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服务出口, 推动我国服务业由劳动密集型服务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转变。我国应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咨询、专业服务、电信、航空运输、工程承包等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服务贸易, 提高服务业的技术含量, 如利用信息技术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提高劳动效率。另外, 要实现我国服务业的优化升级, 我国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本和科技的投入, 培养和引进专业素养高、具有管理经验的服务贸易人才。

(三) 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 完善服务贸易救济制度

发展我国服务贸易, 目前应尽快制定和完善既符合我国实际又不违背服务贸易总协定和WTO规则的法律法规, 如《国际服务贸易法》《商业组织法》《劳务输出法》等。在制定法律法规时, 首先, 要按GATS要求, 增强我国服务贸易政策的透明度。例如在市场准入方面, 要及时地公布开放行业、开放程度, 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政决定, 更好地履行GATS透明度义务;其次, 要制定和引入与WTO规则相符的竞争政策、保护性立法和主动性法律、法规。再次, 完善现存服务贸易的预警机制和应对机制。针对服务贸易风险分布的主要行业, 及时跟踪国外相关产业及部门的政策变化, 密切关注国外对我国某些行业进行知识产权调查的动向, 迅速发布预警信息。针对国外对中国服务企业贸易救济调查中的不合理、不公正做法, 我国地方政府、服务企业应积极利用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司法制度进行申诉。我国政府应积极争取国际谈判主动权, 要求外国取消具有歧视性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同时, 对国内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业和敏感性服务业制定具有保护性质的法律条款, 从而达到保护国内服务业和就业的目的。

摘要: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 贸易总额逐年提高, 但却始终处于逆差状态。与服务贸易强国美国相比, 我国服务业起步晚, 在总体发展水平、行业结构及竞争力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美国服务贸易高速发展的原因在于其雄厚的服务业基础、高科技的大量投入及政府的促进政策等。借鉴美国先进服务业发展的经验, 我国应提升传统服务业的竞争力, 大力扶持新兴服务业, 健全服务贸易法规并完善救济制度。

关键词:中国,美国,服务贸易,服务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我国保险资金运营分析和启示 第9篇

(一) 历史沿革

从1980年国内保险业务恢复至今, 保险资金运用规范经历了从“无序—严格—放宽”的发展历程。在1995年以前, 基本没有相关法规指导保险资金的投资方向, 这直接导致资金无序投放, 从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直至95年《保险法》出台, 对其投资范围进行明确的规定, 严格限制其投资于证券市场、固定资产市场等。而09年新《保险法》开始放宽投资渠道, 2010年以来, 随着《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和《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的接连颁布, 投资渠道已然全面放开。

(二) 运营现状

“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3月末, 保险资金运用余额5.02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6.6%。其中, 银行存款16257亿元, 占比32.4%;债券23400亿元, 占比46.7%;证券投资基金2827亿元, 占比5.6%;股票4097亿元, 占比8.2%;长期股权投资1783亿元, 占比3.6%;投资性房地产215亿元, 占比0.4%。1至3月份, 保险资金运用收益为515亿元, 平均收益率为1.07%。”上述数据表明了保险资金投资结构的变化。虽然债券仍然占据近几年保险资金投资的第一把交椅, 但比重下降至不到50%, 比起传统领域, 保险业内外更关注保险资金在商业地产、基础设施建设、养老产业等方面的运用。早在去年6月, 保监会就批准“泰康养老股权投资计划”, 在北京首次试点, 预计于2013年建成新型养老社区“泰康之家”。而在商业地产方面, 到今年3月, 太平洋保险集团收购上海世纪商贸广场交易正是险资直接进入地产领域的一次创新的尝试。此外, 在惠顾民生的保障房和公租房建设方面, 保险亦可为其提供长期、稳定、巨额的资金支持其建设。例如预计今年启动的北京保障房建设就聚集了人保、平安、国寿、泰康等7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上百亿资金参与, 被业内称为“去年9月《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出台后, 保险资金进军不动产的最大项目。”

(三) 相关问题思考

当今投资市场, 机遇与挑战并存, 保险资金的运用同样也面临着资产负债匹配、偿付能力保证、资产管理运用合理等难度增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投资的大门已然敞开, 但是安全措施跟不上。一方面, 缺乏专门法律规范。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法律层级偏低, 除了《保险法》第106款有授权规定外, 只能靠保监会制定的相关规范性文件。这些部门规章不可能对保险投资的主体、行为、责任机制等做全方位的规定, 而且一旦某保险公司越界, 也只会受到行政处罚, 造成法律威慑力不够, 惩罚不彻底。另一方面, 监管效能有待提高。我国监管机构在处理保险资金运用创新带来的新风险时经验不足, 人员素质不配套, 监管技术落后。无法既推动资金运用的多方面开展, 又能保证投资的合理有序进行。

第二, 险资风险管理问题日益严峻。从整个保险行业来看, 险资不遗余力的向我国资本市场进行渗透, 使得保险的“金融宏观调控”职能逐渐突显。而此理念在我国尚属于新事物, 面对社会融资结构多元化带来的未来银行信贷融资的弱化, 进而威胁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 我国保险业乃至金融界必须早作安排, 防止被动挨打。

从保险行业自身来讲, 不动产、非上市股权等新的投资领域也对其险资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保险资金投资的中心是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多投资、广投资并不意味着高收益。某些保险公司过度调整经营理念, 盲目扩大投资渠道, 却无与之匹配的保险资产管理水平, 轻视风险防范, 只会带来资金回收的困难, 进而影响公司偿付能力, 最终公司破产的连锁负效应。

第三, 保险资金运用自身须要完善。首先, 相比较另外两种保险资金管理模式:外部委托投资和公司内设投资部门, 独立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模式更能适应《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中对于保险资金“集中管理、统一配置、专业运作”的要求。但我国自2004年第一家安邦保险资产公司建立至今也只有10家此类型公司, 这与国际保险业比较还有相当差距。不仅如此, 现有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面对空前拓宽的投资渠道, 如何转变角色, 在主动投资、风险控制、有效监管等方面仍须多做功课。

其次, 在保险资金实际运用方面, 存在投资渠道风险差异化和资金运用效率低的双重困境。截至2011年3月, 险资已涉及银行存款、证券、房地产等多个渠道, 这导致风险的差异化。 (1) 银行存款向来备受险资青睐, 这也使险资收益对银行利率变化十分敏感, 带来较大系统风险。 (2) 债券投资后来居上, 占据近半壁江山。合市场风险也同样存在。一来, 我国债券市场历来僧多粥少, 缺少适应险资投入的长期债券类型, 不利于分散风险。另外, 保险机构大量通过质押式债券回购方式净融资也增加了投资风险。 (3) 随着险资直接入市的放开, 保险公司要充分意识到股票投资的市场风险。 (4) 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的投资周期一般较长, 虽然有助于增加长期投资收益, 但也不可忽视潜在的政策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等。

此外,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今年第一季度保险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为1.07%, 远低于2007年的12%, 这与巨额的保险资金运用形成鲜明对比。当然, 造成资金运用效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的确有受到股市行情剧烈震荡、国家相关货币政策的影响, 但关键还在于保险公司在资金运用方面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低下、缺乏合理投资理念、产品设计跟不上的问题。

二、国际保险资金投资模式

(一) 美国

美国的保险资金投资方式一般为:债券、股票、抵押贷款和不动产投资, 主要采用专业化资产管理机构运行模式, 以保证保险资金运营的规范化、专门化。在其整个金融架构中, 资本市场无疑是重中之重, 但作为市场经济高速发达的国家, 美国对其保险资金的投资监管却非常严格。不仅各州对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严格把关, 还设置了直接比例限制和R B C监管等对风险投资间接限制的双重监管模式。因此, 美国保险资金运用结构中, 债券尤其是公司债券以其较高的流动性、较好且稳定的收益性优势, 成为保险公司的首选。其次才依次为股票市场、抵押贷款和不动产投资。

(二) 日本

日本保险业大多属于垄断企业, 主要投资方式有:有价证券、存贷款和不动产。其中, 证券投资是日本目前险资运用的重心。值得关注的是, 受国内狭窄的投资市场影响, 其保险业一直是主要的国际投资者, 在险资海外投资方面有其独特之处。美元证券尤其是美国国债, 始终是日本险资海外投资的最爱。“据日本寿险业协会数据表明, 截至2010年3月, 日本海外证券投资为43亿日元”远高于对本地股票、债券投资。如此过渡依赖美国国债也使日本险资投资回报与美国财政、货币政策, 美元汇率变化等高度相关, 从而最终影响日本本国独立的宏观金融政策的实施。

三、国际经验下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新模式

结合当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的分析, 以及借鉴美国、日本保险公司的经验, 笔者认为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 完善发展独立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是未来趋势

1、避免“跟风”, 盲目建立保险资管公司。

今年4月, 保险会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有关规定的通知》, 提高了在保险资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资产管理公司注册资本上的规定, 但却降低了“年限”门槛, 将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年限从8年以上降至5年以上, 允许设立子公司以及可以受托管理保险资金以外的机构和个人的资产委托管理。在这种形势下,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队伍将迅速壮大, 但是, 保险业者应清醒的认识到并非任何一家保险公司都适合建立自己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特别是中小型保险公司, 完全能通过外部委托投资方式将其保险资金委托给外部专业投资公司进行管理, 更有助于控制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同时, 也有效防止市场资源浪费和过度竞争。

2、突破“保险”, 做好“资产管理”工作。

现阶段, 我国保险资产公司面临的关键问题已经不是业务范围狭窄, 而是要做好“保险资金运营”到“资产管理”的角色转变。 (1) 在保险资产运用管理方面, 围绕资产负债匹配、提升资产配置效益的核心, 注重差异化、组合化、多元化。首先, 根据财险投资偏重短期灵活性, 而寿险投资偏重长期盈利性和安全性制定不同的投资策略。其次, 不断开发创新更多的保险投资理财产品, 组成不同的投资组合, 以满足消费群更多的风险-收益偏好要求。 (2) 突破“保险”, 成为面向社会各渠道的资产管理平台。首先, 改变传统的被动受托管理保险资金的局面, 主动出击, 开拓社保基金、公益基金、个人遗产等第三方受托资产管理业务。其次, 关注国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业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的同时, 避免“大而不精”。 (3) 通过与银行、信托、融资租赁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 取长补短, 互利互惠。

3、完善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

建立包括预防、控制、评估和监管的全面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 (1) 要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严格授权, 将董事会、股东会等高管人员, 与投资业务、财务审计、直接监督、风险管理等各个部门全面对接, 形成网络辐射效应, 随时精确记录各平台操作数据, 保证交流通畅、及时预警。 (2) 设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十分必要。首先, 以合理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集中管理资金、统一调配。其次, 分工明确、权责清晰, 使公司自上而下各层级权责统一, 以制度化管理取胜, 减少人为疏忽和操作等风险。当然, 也要辅以激励措施, 奖惩分明。最后, 健全对各投资业务和方案的相关管理制度, 使其程序化、规范化。 (3) 公司建立事后评估考核和跟踪监控体系, 对公司偿付能力;资金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风险评估有效性进行全面考核, 保证公司经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 立足本地发展, 谨慎海外投资

随着保险资管公司在保险业务渠道全面开放的大环境下, 业务能力的不断增强, 我国也一定会顺应国际保险资管公司的发展轨迹, 出现大型保险机关并购资管公司的趋势, 并向海外拓展投资业务。但是日本的教训在前, 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 要想避免美元霸权对保险海外投资的潜在威胁, 控制汇率风险, 就必须先主力支持保险业在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 提高投资效益, 形成国内资金的良性循环, 提高保险资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小平:《渠道放开:5万亿保险资金“风险之忧”》[N], 《金融时报》2011.5.4

[2]、黄蕾:《大手笔进军不动产百亿险资“集结”北京保障房》[N]《上海证券报》2011.4.21

[3]、田辉:《保险资金的“金融调控”新角色》[N]《中国保险报》2011.3.21

[4]、林怡:《保险投资收益低于银行存款业内人士称不正常》[N]《北京晨报》2011.5.3

[5]、陈游:《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国际差异与启示》[N]《中国保险报》2007.12.8

[6]、田辉:《日本保险资金海外投资的“罪与罚”》[N]《中国保险报》2011.5.9

[7]、张帅:《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问题与对策》[N]《中国保险报》2011.4.14

[8]、冯文斌:《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相关问题的思考》[J]《保险研究》2003 (5)

欧洲文化认同的概念分析及其启示 第10篇

关键词:文化认同;欧洲一体化;全球化;认同危机

中图分类号:K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0—0167—03

从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ECSC)]的建立,到1967年歐洲共同体正式成立(European Communities),再到1993年欧盟(European Union)的诞生,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欧洲一体化进程终于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成功。随着2009年12月1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欧洲一体化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这漫长的历程中,尽管经济一体化起着决定作用,而作为稳固的基石,欧洲的文化认同则是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在了解欧洲文化认同之前,我们必须对文化和文化认同的内涵有所认识。

一、文化认同的内涵

(一) 文化的概念

在文化人类学的概念出现之前,文化一词往往被限制在艺术、文学、音乐和哲学等领域内,直到19世纪,英国人文学者马修·阿诺德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即文化不仅是一种关于完美的研究,还是涤荡人类心灵和精神的内在条件。与阿诺德的理论相比,文化的人类学概念似乎更能准确的诠释“文化”一词。而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埃德加·沙因则认为,文化意味着某一组织中结构的稳定性。文化要素不仅应该被分享,还应该是稳定的、深植于组织成员的潜意识中。这些要素互相联系形成一个聚合体,并且它们大部分处于一种无意识的层次,所以很难被察觉。另外,沙因还将文化定义为“一系列的内隐假设,有关一群人如何分享和决定他们的认知、思想、情感以及公开行为的程度。它藉由组织成员的共享历史和期望,以及他们之间的社会互动的产出所形成。”[1] 此外,主要从事文化差异研究的吉尔特·霍夫斯塔德教授将文化划分为两种概念:文化一是指一种可以在教育,艺术和文献中找到的,能够不断被完善的文明;而文化二则被定义为能够解决比文化一更基本的人权进程,以及一种能够将某一群体与其它群体区分开的集体的思想规划。

另外,欧盟也将文化的概念记录在其文档中。首先,欧盟在1977年发布的“关于文化领域的欧共体行动方案” 中首次开始关注文化领域,该方案极大的推动了欧共体内部文化产业的发展。这里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资源,或一种更具体的产品,如艺术,电影和电视文学等。在当代欧盟的出版物和政策中,仍然会出现这种文化内涵。例如,“文化2000项目”中称“文化既是一种经济因素,也是一种社会融合中的公民身份的象征” 。其次,欧盟在1988年的一份报告中将文化定义为教育和个人成就。这份报告确定了欧盟的文化政策,即实现个体创意和智力的最优发展。因此,与其他文化措施一样,教育在欧盟的文化政策中同样被视为一种维护欧洲认同的手段。最后,欧盟也将文化定义为某一特定群体的特性。1988年,经济和社会委员会的报告(ESC)强调文化能够展现集体的特征,并作为一种媒介加强社会凝聚力。在这份报告中,文化被描述为共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风俗传统。文化还应该承担社会融合的责任,以及区分该群体与其它群体。而在之后的“文化2000”项目中,文化“在共同体面临的诸如全球化、信息社会、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就业机会等新挑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2] 由于欧洲的文化和认同是实际存在,只需要将它们植入人们的意识中,就进一步加强欧洲认同,因此,欧盟文化政策的任务应该是“提醒” ,而不是“创造” 。

(二)文化认同的内涵

在确定什么是文化认同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认同(identity)” 进行定义。近年来,“认同”一词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中。“认同” 的原意为“同一性” 或“赞同” 。在心理学中,“认同” 则是一种认为彼此是同类,具有亲近感和可归属感的愿望。这里的认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自我认同或个人认同,指自己对自我现况、生理特征、社会期待、以往经验、现实情境、未来希望、工作状态等各层面的感知,统合而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结构,亦即追求自我统一性及连续性的感觉。二是社会认同,是个人拥有关于其所从属的群体,以及这个群体身份所伴随而来的,在情感上与价值观上的重要性知识。亦即个体身为一个群体成员这方面的自我观念。个人用来定义本身社会身份的总合就是社会认同。随着个体发展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一生可能发展出各种不同的认同型式:在个人方面,如自我认同、性别角色认同;在群体部分,如阶级认同、文化认同等。著名学者斯图亚特·霍尔认为,认同是通过差异构建的。他强调:“只有借助与他者的关系,表明某个术语不是什么,明确缺少什么,是什么组成了它的外部这样一些‘积极’的层面——只有这样,认同才能被建立起来。”[3]

而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指不同种文化之间或同种文化内部,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接触同化过程。它是个人受其所属群体或文化的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产生的认同感。从类型看,有人对外来文化的认同,也有人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从内容看,有积极主动认同,也有被动消极认同;就趋势而言,有顺向认同(主体以所属文化为框架,说明外来文化),也有逆向认同(主体以外来文化为框架,分析、说明所属文化)[4] 。在个人层面上,文化认同影响着个人的社会身分认同(social identity)和自我认同(self identity),从而使文化深植于人们的意识中,并形成统一的价值观;而在社会层面上,文化以其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将人们整合进一个共同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文化成为联系个体、维持群体结构稳定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有两种认同的需要。其一,通过寻找 “我” 与“我们” 的差异而获得“自我认同” ;其二,通过寻找“我们” 与 “他们” 的差异而获得“社会认同” 。前者使得个体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后者使得个体获得一种与众相同一致性和同一性。为了同时满足这两种需要,个体总是在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 [5~6]。因此,文化认同也是一种社会认同,是个体获得所属群体的“我们感”(sense of we-ness)的途径和过程。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化认同往往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地域认同、方言认同、宗教认同、生活习俗认同等;而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形成之后,文化认同又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相互依附。文化认同不仅是复合的、多维度的,还是动态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多、日趋复杂。欧洲文化认同恰恰以最直观的方式体现了这种复合、多维的认同形式,它既体现在语言、宗教、生活习俗等各方面,同时又是欧洲大陆多民族、多国家相互交流和融合的基础,更是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石。

二、欧洲文化认同的外延

文化认同对欧洲一体化发展做出的贡献已经得到普遍的共识。欧盟相关的权威机构已经对欧洲文化认同的外延做出了明确界定,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西方现代的民主制度和理念是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欧洲,古希腊以其在哲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城邦建设上的伟大成就一直被视为欧洲文化的起源和基石,欧洲的现代文明正是发端于伟大的古希腊文明。目前,欧洲的精英们往往认为他们的文化来自于古希腊文化。尽管古罗马文明中的大部分艺术成就和发明不及古希腊文明,但它们对欧洲的现代经济、政治和文化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欧洲的议会制度和公民概念就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古罗马的法律不仅是迄今为止最早的成文法律,更是欧洲现代法律的重要法理渊源。如今,文化认同已经成为加入欧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

第二,基督教的普及是欧洲文化形成的一个基本要素。尽管在欧洲的历史上,许多冲突和战争都是由宗教引起的,“宗教一体化”的出现却远远早于欧洲一体化。从公元13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宣布基督教为合法宗教后,基督教在欧洲的势力版图就不断扩大,它的信徒遍及欧洲大陆,它与国家的权力制度相结合,更成为欧洲人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和文化代表。基督教不仅是统治阶级掠夺和奴役人民的工具,还削弱了人民对统治阶级的反抗。“所有的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不管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无论是穷人抑或富人,不管是官员还是平民,亦无论属于哪个国家,他们享有同样的宗教信仰——基督教。这样的文化传统不仅反映在欧洲国家的法定假日上,也同样体现在餐桌前的祈祷上。欧洲的一体化正是伴随着这样的文化认同不断成长起来的。

第三,欧洲各国的语言也具有相同的起源,这同样是欧洲文化认同形成的重要因素。每个欧洲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欧洲主流国家的民族语言则主要包括属于印欧语系的诺曼语(拉丁语系)、日耳曼语系和斯拉夫语系(有时还包括塞尔特语和希腊语等)。欧洲民族语言的同根同源主要表现在,它们都以字母作为书写工具,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还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例如,屬于日耳曼语系的英语就受到了拉丁语和法语的影响,并保留了大量拉丁语和法语的单词;而同属于日耳曼语系的荷兰语和佛兰德语(比利时语)在书面语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口语和方言中有很大差异。这种同根同源的特点在斯拉夫语系中的各种语言中尤为明显。另外,在欧洲历史上,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欧洲的民族语言已趋于拉丁化。到了近代,法语曾一度流行于欧洲的贵族阶层中。由于欧洲各国的语言具有这种同根同源的特性,它实际上极大地推动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文化认同具有明显的地域共同性,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区域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不仅是构建欧洲一体化的基本前提,同时也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尽管如此,由于文化认同本身的多层次、多维度属性,文化认同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某些消极影响。例如,随着欧盟东扩的步伐不断加快,欧盟的成员国已经扩大到27个,但由于历史问题,横亘在东、西欧之间的民主传统、生活习俗等文化差异依然存在。尤其是土耳其,从1987年开始申请加入欧盟,一直到1999年才获得候选国资格,2005年10月终于正式进入谈判程序。土耳其的漫漫入盟之路之所以走得如此艰难,除了政治、经济上的因素之外,以其伊斯兰国家的身份想融入以基督教为宗教基础的欧盟确实困难重重。新任教皇本尼狄克十六世曾指出:“欧洲是一个文化的大陆,而不是地理上的概念。其文化决定了他们共同的特点。为此,土耳其在历史上始终意味着另一个大陆,永远与欧洲不同。” 而欧盟单一市场委员会委员,前荷兰自由党主席弗里·波尔克斯坦,也就土耳其加入欧盟可能造成的后果发出了警告。他说:“伊斯兰教正在对欧洲文明与价值构成极大威胁。一旦七千万土耳其穆斯林得以加入欧盟的话,那么,目前的欧洲现状将会失去控制。” 从这个意义上讲,欧洲文化认同的局限性又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尽管对文化认同的理解仍然存在分歧,但那些试图效法欧盟实现一体化的各领域精英们,如,东亚共同体的倡议者,却已经开始投身于研究和宣传他们自己的文化认同。

三、欧洲文化认同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文化融合和文化冲突也越来越普遍,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主要伴随着西方价值观 尤其是美国文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渗透和影响。牛仔裤、可口可乐、肥皂剧、好莱坞电影差不多被带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娱乐节目已经模式化,就连国际新闻也深受影响。非西方文化的基础被削弱了。对此,亨廷顿在他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建构》中也有所描述:“20世纪90年代爆发了全球的认同危机,人们看到,几乎在每一个地方,人们都在问‘我是谁?’,‘我们属于哪儿?’以及‘谁跟我们不是一伙?’等。”[7] 一种文化,是对一群人给予身份认同的依据,从而使人知道“我是谁?”所谓文化认同危机,简单说就是不知道“我是谁”,或者“我”有了多种身份,原来以为清楚的,现在变得模糊了;原来自信的,现在惶惑了;原本相信的,现在怀疑了……这种全球化带给人们的文化认同危机,表明全球化不仅让人失去了私人空间、精神家园,而且也产生了对私人空间和精神家园的需求。这就不难理解人们为什么会转而注重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复兴。

中国的文化认同同样也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不仅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西方文化还渗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麦当劳、肯德基,尤其在年青人中间,好莱坞电影、hip hop、R&B等已经成为时尚的象征。当国内热闹庆祝圣诞节、情人节的时候,可曾想过海外的华侨们还在尽可能的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穿唐装、舞狮舞龙、赛龙舟等。当韩国抢先将端午祭申遗成功时,所有中国人都应该警醒,我们的文化认同正在受到全球化的巨大冲击,我们的文化认同正在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在重构中国文化认同上,欧洲文化认同的成功确立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对于美国文化的入侵,欧洲人并非不闻不问,在这方面法国人的抗争最为激烈。法国曾在世贸谈判中提出了“文化例外”的主张,认为文化产品有其特殊性,不能与其他商品等同起来,任其自由流通。法国和欧盟其他国家一道拒绝华盛顿关于欧洲取消对美国影视产品的“配额限制”和“自由贸易”的无理要求,在贸易谈判中采取了毫不妥协的立场。尽管美国强烈反对,但关于文化产品问题最终被搁置于乌拉圭回合协定之外。这样,美国影视产品将不可能“毫无限制地”向法国等欧洲国家倾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这些国家的文化领地。欧盟各国还积极采取措施,集中财力、人力和物力,提高欧洲各国影视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与美国产品相抗衡。早在1989年,当时的欧共体就通过指令,要求各成员国的电视广播中本国节目不得少于50%。欧盟的“文化2000”计划也要求各国“鼓励和支持影视工作者向世界展示欧洲人民的个性和创造天才”。当然,除了保护本土文化,欧盟也很重视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合作。如欧盟与地中海国家的文化合作项目、与美国及日本之间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等。这些都给我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首先,欧盟对邻近海上和陆地接壤的非欧盟国家实施了很多优惠政策,如巴塞罗那进程中的欧洲——地中海遗产项目 (Euromed Heritage Programme)、安娜·林德欧洲地中海文化间对话基金会 (Anna Lindt Euro-Mediterranean Foundation for Dialogue between Cultures) 以及与黎巴嫩、乌克兰等国的文化合作等。我国与邻邦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合作形式,巩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地位,同时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其次,欧盟在亚洲的文化外交主要是通过亚欧会议文化领域对话的形式开展的,如召开关于文化和文明讨论的部长会议、发表关于文化和文明之间对话的宣言、建立亚欧基金会 (ASEF)。作为亚洲国家,我国同样可以利用亚欧会议这个平台,与欧盟在文化领域进行积极地交流合作。

最后,欧盟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主要采取民间文化交流的形式,如,举办电影节、讲座、及诗歌展示活动等,传播欧洲文化,增进人与人的交流。事实上,我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民间文化交流由来已久,如各国的孔子学院就是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传统儒家精神的良好平台。

无论如何,在全球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如何在接纳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同时,保护和发扬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使其不仅能顺应历史的潮流、包容并蓄,还能够保持其本身的特色并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尤其,在当前我们面临文化认同危机之时,欧盟在文化认同方面所作的努力应该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Schein,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Jossey-Bass,San Francisco,CA,1992: p10-11.

[2]Joint Position of 4 March 1996 on the harmonized application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term "refugee": Official Journal L063,13/03/1996 p.2-7,Luxembourg: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

[3]Stuart Hall,Who Needs Identity,[R].in Stuart Hall ed.,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London: Sage ,1996 ,p14.

[4]谢新观.远距离开放教育词典[K].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27.

[5]Breakwell,G.M.& Lyons,E.(eds.),Changing European identitie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es of social change[R].Oxford: Butterworth Heinemann,1996.

[6]Brewer,M.B.The social self: On being the same and different at the same time[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1,Vol.17,No.5,p475-482,SAGE Publications.

美元循环机制的分析及启示 第11篇

1美元循环模式

1.1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美元循环模式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美元循环模式是美元以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向国外,再以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的形式回流。该时期美国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购买国外资产输出美元,提供商品服务贸易实现美元回流,即美元循环模式一(如图1)。美国维持良性的美元循环模式一在于其经济实力雄厚,凭借生产国和债权国地位影响国际经济。美国维持经常项目顺差的关键在于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生产力以及战后西欧国家恢复期对美国商品与服务的需求。该时期美元流出主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以及信贷投资等对外投资渠道,对外直接投资是美元流出的重要载体。

1.2牙买加体系时期的美元循环模式

在牙买加体系时期,资本与金融项目美元输出与经常项目美元回流的循环模式一已无法维系,美元循环逐步转变为模式二。美元经过贸易渠道以经常账户逆差的形式流出美国, 又经过金融渠道以净资本流入的形式回流美国,实现循环模式二(如图2)。美国在此时期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1982年后经常项目持续逆差(1991年除外),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国。美国通过不断增发货币购买境外需要的产品、 资源和服务,以支付贸易逆差的方式大规模地输出美元,其贸易逆差和经常账户赤字因此迅速增加。美国积累巨额经常项目赤字的背景下,主要依靠债券投资和境外直接投资实现资本回流。美国维持良性的循环模式二在于外围国家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信心,凭借消费国和债务国的地位影响国际经济。经常项目赤字持续增加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居民强劲的消费需求和贸易盈余国出口经济扩张,资本与金融项目维持顺差的关键在于美国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资本市场层出不穷的金融产品对国际资本具有强大吸引力。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不断扩大,资本项目下美元对外投资也逐年增长,但美国能够通过外围国投资美国金融市场促使美元回流,维持美元循环体系的稳定。

2不同阶段的美元流动状况

2.1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美元流动状况

1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国主要通过进口贸易、投资收益、单边转移支付以及美国对外投资等渠道输出美元。

第一,该时期美元最主要通过国际贸易进口渠道流出。 1960年至1973年美国以进口支付向世界大规模投放的美元由224亿美元增长至893亿美元。第二,收益项下美元流出是美元对外输出增速最快的渠道。通过收益项对外投放的美元从1960年的12亿美元大幅上升至1973年的97亿美元。第三、经常项下的单边转移支付是该时期美元流出的重要渠道之一。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向欧洲提供巨额美元支持其重建,实施“道奇计划”向日本资助大量美元支持其经济恢复发展,美国因此牢牢地确保这一时期美元国际货币的地位。第四,美国对外投资是金融渠道对外输出美元的重要方式,其中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占对外投资的比重始终高于46%,最高达93%。

2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元具体的回流渠道是通过经常项目下的出口贸易、收益项以及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外国对美投资实现的。

第一,这一时期美元最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出口渠道回流。 布雷顿森林体系早期美国经常项目能够维持顺差的重要原因在于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重建亟需物资,美国产品因而拥有旺盛的外部需求。美元通过国际贸易出口回流占全年美元回流的79%。第二,美元以美国对外投资收益的形式在收益项下实现回流。美国对外投资的收益中对外直接投资收益所占份额最大,1960年约为78.26%,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第三,美元通过资本与金融账户下回流数额仅次于出口贸易回流。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飞速增长,外国投资者对美国经济信心倍增,对外投资额高速增长,至1971年对美投资总量高达237亿美元是早期的4倍。

2.2牙买加体系时期的美元流动状况

1牙买加体系时期美国主要通过进口贸易、投资收益、 单边转移支付以及美国对外投资等渠道输出美元。

第一,该时期进口贸易结算是第一大美元输出渠道。通过进口贸易结算支付的美元由1976年的1488亿美元大幅上升,其占美元总输出的比例大多数年份超过60%。第二,该时期收益项下美元流出平稳增长,直接投资支付、私人投资支付以及政府投资支付仍是主要的三种方式。第三,美国对外投资是第二大美元输出渠道,其中私人对外投资占据主要地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美国对外私人投资加速增长,其中对外直接投资高速上涨至2013年的3383.02亿美元,比1976年的119亿美元高出32倍。

2牙买加体系时期的美元主要是以出口贸易、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外国对美投资三种方式回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发展,美国经济迅速扩张的同时美元回流规模加速扩大。

第一,牙买加体系下美元最主要的回流渠道仍是出口贸易。1976年以来以出口贸易形式回流的美元占回流总量的1/3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国投资者对美投资规模持续增长,以贸易出口形式回流的美元比重因此不断下降。第二,收益项下的美元回流主要是美国对外投资收益,此期间其仍保持高速增长。第三,外国对美投资是美元回流的第二大渠道。大量贸易赤字输出美元背景下,美国通过债券投资和境外直接投资实现资本回流额达到整个账户回流额的62.29%。由于美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无可比拟,金融产品种类繁多、创新度高、发行量大,盈余国可购买美国国债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及衍生品进行保值,为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提供融资,进一步促进美元加速回流。

3对人民币国际循环的启示

虽然美元国际循环机制反映了美元霸权的特性,但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货币,美元国际循环渠道也给人民币循环、 国际化发展提供一些启示。美元国际循环不仅获得铸币税, 更以金融产品等方式向全世界融资维持多年的经济增长。只要一国货币循环顺畅,该国可享受铸币税收益并可通过消费、 投资国际上的资源和产品来维持国内经济增长。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循环模式类似于美元循环模式一,主要通过资本渠道输出人民币,但是由于人民币在进出口贸易结算中收付失衡而造成在经常账户顺差的背景下贸易渠道下人民币也为净输出,表现出人民币回流机制发展严重滞后。

美元国际循环的渠道证明回流机制建设的重要性。货币一般通过贸易渠道和资本渠道回流的,在牙买加体系时期美国正是通过创造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吸引美元的回流。这说明构建顺畅的人民币回流机制不仅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鼓励出口贸易以人民币结算,更要加大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创新,重点完善金融市场,拓宽人民币资本回流渠道。

摘要: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被视为“第二美元”的人民币必然会遇到和美元国际化发展时期相似的情形。目前人民币回流渠道狭窄,回流机制发展滞后。文中通过深入分析不同时期美元国际循环机制及美元流动情况以期为构建顺畅的人民币循环机制提供启示。

关键词:美元循环,输出美元,回流

参考文献

[1]李青.美元国际循环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金融,2012,(1):80-81.

上一篇:内容叙事下一篇:温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