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小组管理模式

2024-08-28

班级小组管理模式(精选12篇)

班级小组管理模式 第1篇

第一, 组建小组、明确任务。班级45位学生, 分成6个小组。通过自愿申请, 竞选投票产生6位组长, 再由组长招聘一位副组长。组长要求素质高, 能力强, 有责任心, 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在组员的选择上要做到男女搭配、素质均衡、行为习惯相对平均。实际上, 只要让组长们轮流“招兵”, 就能照顾各组的平衡。最后, 各小组组长根据小组成员视力、高矮、成绩和习惯, 本着互相帮助利于合作的原则安排座位。这样, 以小组为单位的一个新的集体就产生了。

第二, 明确任务, 动态管理。每个小组, 组长负责操行考核, 副组长主管学习。各组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制定组内计划和竞争规则。当组内意见无法统一时, 少数服从多数, 组长具有决策权。?根据组员的爱好特长分配任务, 有的负责作业的收交和检查, 有的负责卫生, 有的负责纪律, 有的负责课外学习。真正实现“人人有事干, 事事有人干。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每组在班规的前提下制定本组管理细则, 涉及到卫生、学习、纪律、安全、礼仪等方面, 对学生的活动情况与操行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小组管理细则是具体可行而又自觉自愿遵守的一种约定, 是每一位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在需要。这样, 老师便巧妙地把“要学生怎样做”变成了“学生要怎样做”。组长和班委成员一起, 对组员每天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记录, 每周小结, 每月总结, 分数上墙公示, 接受群众监督。

第三, 班级评价, 重在激励。小组长在管理上有自主权, 每周组织小组成员小结自查, 肯定成绩, 指出问题以及需要改进需要努力的方向, 并制定小组下周奋斗目标。小组长每月把小组成员操行评分汇总上墙, 值周班长负责总结, 指出全班上月的优点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 制定全班下月努力的方向。每月结束, 组长根据每个组员的操行得分, 评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表现突出者分别评为“操行明星”、“优秀学生”, 表现欠佳者分别接受口头批评、全班检讨、家长配合教育等处罚。小组内, 如果每个组员都评优, 即评为“优秀小组”;依此类推, 评出“优秀大组”, 都获得集体奖励。每学期末, 对“操行明星”、“优秀学生”和“优秀组”进行表彰。操行分是学生评选先进的重要参考依据。整个管理过程中, 我把竞争机制引入班级管理种, 推动小组成员间, 小组与小组间展开良性竞争, 共同进步。

二、班级管理小组合作模式的成效

一年的实践与尝试, 收获如下:

第一,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更加轻松、有效。有了小组为单位的竞争和自我管理, 班主任所面对的就不再是几十个单独的个体, 而是十来个团体, 化零为整, 只要对每个小组进行管理就可以达到管理班级的效果。

第二, 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在班级管理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在小组内的竞争中发展自我, 在组与组的竞争中不断进步。

第三, 加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监督能力和协调发展能力。每个成员在组内都不想给本组扣分, 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多给小组加分, 提高小组的团体总分, 这在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种相互监督的作用。那么在这个过程中, 肯定还是会出现扣分的情况, 比如迟到、缺交作业、作业评分不理想、破坏纪律等行为。那么这些学生首先会因为给小组扣分产生自责而自我纠正错误, 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另外, 组内其他成员必然会想办法帮助该学生改正错误, 比如犯错误时的提醒、学习上的帮助等。这就达到了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协调、共同进步的目的。

建立班级管理的小组合作模式, 这是一种探索和尝试。小组合作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方面, 要探讨的东西还很多。

三、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应对措施

问题:一是组长专权, 组员不服从。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 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因为组长的管理经验及责任心和个人性格的差异, 有的组长自身不能起示范作用, 又加他们手中握有对组员实行考核以及编排座位等大权, 有的组长以权谋私, 独断专行, 使组内不团结, 没有凝聚力, 组员不服从组长命令, 成为落后小组。二是组与组之间恶性竞争。因为班级学习活动多以小组为单位开展, 每学月将表扬优秀小组并以此作为组员加分和期末表彰的依据, 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存在于每时每刻, 组与组之间不互相帮助, 甚至利用自己在班内担任值周班长之便利厚此薄彼, 这样, 良好的小组管理机制就变味了, 不健康了。三是组长为了全组利益弄虚作假, 不按规定为自己和组员加分。四是学生容易养成对外部奖赏的依赖性。对于自己该做而又没有操行加分的事情没有兴趣, 消极被动。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 2002, 23 (2) :3-6

[2]胡兆芬, 周功军.实施班级小组管理, 培养学生三自能力, 2005, 11:24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 第2篇

刘永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是指班主任在多方面对全班同学进行考察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同质组,小组成员一起从事学习、活动、班级管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发展目标的一种班级管理的方略。

一、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1、教育理论基础——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小组合作班级管理目标就是实现从管理学生到学生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管理自己。

2、心理基础——群体效应。心理学认为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使个体之间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得到支持的力量。这是因为任何人都有一种归属的需要,总是希望自己能被别人喜欢和接纳,而害怕被群体冷落,正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胜心,个体之间才会有意无意地展开竞赛,在班级小组化管理中不但小组成员之间存在这种群体效应,而且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存在这种群体心理效应。

3、社会基础——社会竞争与合作。社会竞争与合作理论认为整个社会都充满竞争与合作,任何人都处在竞争与合作之中,这一理论反映到教育的班级管理上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而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

4、人本管理理念。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人日益成为真正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树立人本管理理念。班级人本管理是指班主任把学生是班级管理主体作为基本出发点及核心,由此围绕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及个性发展而展开一系列活动,班主任只有用这个理念来指引自己的工作,才能把绝大部分学生培养成为能力突出人格健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

5、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小组化班级管理正是为了体现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师生合作性,管理民主性。

二、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操作方法

(一)小组的组建。小组成员的调配主要采用互补式,将思想素养、文化成绩、行为习惯优秀的同学、中等同学与处于低层次的同学调配在一起,全班58人,划分为14个小组,分1~4学生,将调皮、自制力差的同学与稳重、自制力强的同学排在一组,将干部与普通同学排在一起;将性格内向、讷言、胆小的与外向活泼的同学分在一起,这样构成强弱搭配,性格互补,基本情况相近的同质小组,一方面使不同层次的同学相互影响,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小组间平等地展开竞争。

(二)小组内部自我管理。

1、小组组织的建立。

1号同学任组长,组长确定本组名称及本组格言,由组长组织全组讨论确定小组名称及本组的自勉格言警句,对此学生往往兴趣盎然,新意叠出。本班的小组名称有:梦幻水晶、灵犀一瞬、阳光烈焰、追梦等。小组格言诸如“我奋斗,我快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志者事竟成”等。

(2)小组的学习管理

①小组的课堂合作学习。小组建立以后,组长即根据教师课堂合作学习的要求给小组成员分工。如:主持人、汇报员、书记员等以便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索学习。

②小组的课后学习。

A、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南北交流”,即学生成绩优秀的同学之间经常在一起切磋学习经验、方法,以文或以题会友,互相命题相互检测,共同提高。所谓“南北交 2 流”即组内成绩优秀的同学定期为本组后进同学辅导,以出题(卷)形式帮助后进同学巩固课堂学习知识,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提高,从而提高本组在班级中学习成绩的竞争力。

B、同写小组周记,沟通思想,提高写作能力。小组共同使用同一本周记本,6人轮流写,每人一天,每周由语文教师命题或小组自主命题,大家同题作文,小组其他成员可阅读修改并在文后“发贴”点评。

C、小组作业互查互督。组长负责检查全组成员背书情况,每次默写或考试以后由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默写进行批改,对试卷进行质量分析订正。

3、小组卫生管理。

3号同学主管本小组卫生,主动提醒本组同学的卫生习惯。

4、小组纪律管理。

班级每日都有纪律委员记录班级纪律情况,以便在小组间开展评比。因此,小组内同学也经常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每周班会留出时间给每组同学进行表扬和批评,小组内同学表扬同组同学本周优点,批评自已不佳表现,增强纪律意识,提升道德修养。

(三)小组班级管理:

每个小组除了进行自我管理外,还要参与班级的管理。我们称之为“小组轮流治班”。以小组的自然编号为序,每组轮流管理班级。轮到管理班级的小组,组长即是班级本周班长,由他组阁本组成员分别对本班本周学习、纪律、卫生、活动、寄宿生管理等方面进行管理。管理业绩成效由全班同学为他们组打分,每学期评选“优秀治班小组”,由班级给予奖励。

小组参加班级管理,主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1、负责监督检查本周各组在学习、卫生、纪律、就餐、就寝主面的表现,并做好记录,以使在班会上作出点评。小组成员由组长统一分工,学习组长、纪律组长、卫生组 3 长、生活组长各管一块,每日把所负责方面情况汇报组长作好记录。把本周学生考试成绩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汇总,交给班长备案,以备期中期末总评。

2、开一次班会。当周值日组长在征求班主任、班委会基础上组织全班同学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明确主题,设计方案,明确任务,交给各小组准备。

3、进行一项活动创意。

当周值日组为班级创意一项活动,或促进学习,或娱乐身心,或陶治性情,突出创新特色。

活动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学生的创造力只要有表现的机会更是精彩频频。上学期学生的创意活动有:

(1)“我为校园献一片绿”。每组同学为学校植一棵树,并在树下埋下自己的理想,相约十年以后再相聚,探访人生足迹,回顾人生历程。

(2)回收有价值垃圾。把以前当作垃圾扔掉的饮料瓶聚集起来,卖给收废品的人,所得钱用作班费,每周下来有十多元收入。

(3)举办班级“超级男生、女生”,模仿电视节目“超级女生”评选本班“超男”“超女”。此外还有诗歌朗诵会、爱心捐助等活动。

(4)出一期黑板报。

值周小组结合学校近期德育工作重点,自主设计,策划一期黑板报。

三、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成效。

1、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人都是小组的主人,个个都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在小组内部每个人都要对小组负责,维护小组的荣誉利益,这就促使学生首先自己在每一项活动中既要严格要求自己,又要积极与同伴合作。在合作中,学生既学会了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又从他人那里得到了知识上的互补,增长自己的知识,又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2、增强了竞争意识,培养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合作小组的建立促进了小组内和小组间的竞争,竞争内容的多样化,使学生一直处于竞争的环境,努力改变自我,尽量超越自我,展示自我,努力为小组争光;在竞争中同组同学也会时常督促帮助本组成员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或本职工作,在竞争的压力下,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在总体上促进了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3、学会自我教育,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把管理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学生可以自主地有建设性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虽然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波折,但学生可以在这种挫折中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勉励,自主思考,自力更生地解决问题,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4、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为了实现小组及班级的目标,每一个成员每一个小组必然会尽心尽力,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发挥特长,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竞争与合作中,每一个个体都得到了锻炼,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身心得以全面发展。

班级小组化管理模式探究 第3篇

关键词:小组化班级管理;管理策略;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5.1

一、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宠的多,放手让孩子自己勇敢向前走的比较少。学生的竞争能力比较弱,容易在竞争中摔下马来。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感受竞争、参与竞争,这是保证学生将来于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也是促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动力。

审视原有的中学班级管理模式,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在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基本上未能摆脱教师中心的管理模式。具体表现为班级里的事情一切都由教师说了算,管理机制僵化,很少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和需要。即使考虑到了,也往往因为参与管理的学生面对数量较多的其他学生而显得形同虚设。因而,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主体性发挥不了,自我教育能力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教育管理中常常出现教师包办,或某几个班干部包办这几种现象。这样就使得班级管理成了一个大难题。这种又累又低效的教育管理方法必须彻底改革。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来?如何让班级管理能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何使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得到大面积能力的锻炼?如何让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歇下来?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班级管理中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构建并能够很好地操作。

二、小组化班级管理策略

小组化班级管理,首先要科学分组,再用操行量化分的形式管理。在班级中,全班同学在合作、竞争气氛浓厚的小组中比学习、比纪律、比卫生、比团结,实现自我管理。

1、小组划分的均衡性

从初一开始,我就实施了小组合作制。刚接到新班时,根据新生入学登记表,了解学生在小学的详细情况,并结合学生的新生入学考试成绩和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将全班分成了12个组,每组4名同学。在分组时,首先考虑到成绩的均衡,小组成员的能力、性格、男女生搭配也要给予重视,分配中尽量做到均衡搭配,这是小组合作的基本前提。

2、小组内部合作与竞争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观点肯定了集体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小组化管理模式就是要运用学生的这种认同感,充分发挥小组对个体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作用。形成小组后,班级管理的目标更加明确。在小组内学生竞争的基础上,需要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3、小组的激励策略

激励策略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且可以激發和培养学生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每个月的“最佳学习小组奖”对于小组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最佳学习小组”源于平时在学习、活动中的种种表现,学生会因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尽力不使小组失分,同时会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为小组加分。

4、小组协调机制的依据--操行量化分评比细则

操行量化分细则是全体同学自我约束的准绳,因此它的约束性和有效性十分重要。 在开学初,由全班同学共同制定操行量化分评比细则,包括出勤、纪律、卫生、仪表、学习和其他一些方面。细则共分22条,条条清晰,加分、扣分一目了然,每周在小组会议上都会进行一次统计和结果评比。通过每周的评比结果让各个小组形成强烈的竞争意识,作为期中期末先进评定的依据。在这些考核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下使班级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小组化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1、小组化管理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组化管理模式下,每个学生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管理模式让学生体会到我是班级的主人,积极地参与班级建设,增强了学生的班级荣誉感。

2、小组化管理模式,转化后进生

后进生往往因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做事懒散,学习不上心。对于后进生的转化,同学的关心与帮助,支持与鼓励更能让他们接受。在小组管理中,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更能让他们找到认同感。

3、小组化管理模式,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

在小组自主管理中,学生有更多自我锻炼的机会,每个同学都得到管理他人的机会,既培养了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中等生和后进生也有机会锻炼自己,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建设、班级建设中都能发挥作用。

总而言之,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小组化管理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班集体建设,培养每一个学生成为班集体的主人。通过小组化管理,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有效地辅助了班主任工作,方法也不复杂。当然,在具体的实施中,班主任要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把班级管理工作做得更加优秀,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34-95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0:34-38

[4]宜文娟.基于“小组合作”的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一体化模式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3)

[5]张利杰.小组合作学习中异质分组的参考因素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3)

浅谈班级小组管理模式 第4篇

1、有利于班级学生的管理。一个班50多位学生,班主任、班干部要个个都兼顾到,难免会顾此失彼,不能做到全员发展。而划分小组之后,一个小组只有6位学生,小组长可以基本做到对小组成员都了如指掌。这对加强班级各项常规管理的落实,如仪容仪表检查、日常卫生打扫、课堂纪律以及一直以来让班主任很苦恼的座位安排等问题都得到较好的解决。同时也为更全面及时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各方面困扰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2、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传统班级中参与管理的学生也就是几个班干部,由于事无巨细,很多班干部也是无从着手而难于真正做什么事。实施小组管理首先可以为大部分学生提供参与班级管理事务的平台,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到小组管理中来,真正体现全员参与的管理。其次,这些难度不大的管理能使大多数同学得到实质性的锻炼,促使学生自觉的从传统意识上的管理客体转变为管理主体,班级主人翁的意识得到极大的提升。进而促进他们自觉地、积极地在自己的管理层面上做出创造性的劳动,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学生在亲身参与制定制度,管理活动,评定结果等过程中,逐渐能将社会、学校、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我的要求,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最终达到自主发展的目的。另外,这也能减轻班主任对班级具体事务的直接管理,有利于在更高层次上思考班级的宏观建设。

3、有利于在班级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特别是学生在活动中所感受体悟到的东西是最多最深刻也最顺其自然的。所以,与学生一起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对于学生各方面爱好特长的发展,水平能力的锻炼提高,心理情感的健康发展,道德情操的健全发达,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可以说是班级管理发展的最高目标。通过小组这个基本单位开展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促进学生互相了解,拓宽学生知识面,解决学生情感等方面的困惑,培育学生的艺术细胞、美学知识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演说思维能力、组织管理水平及自治自理能力等方面能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私、缺乏合作精神是他们很多人具有的特点。小组相比班级对学生来讲更直观、更具体,这样的小团队更能吸引学生自主的参加小组建设,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恰当的小组竞争评价机制,促使组内每位学生积极地去争取和维护小组荣誉,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而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从而使他们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同时,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可比性、竞争性要比班与班之间的对比也更直观,对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都大有好处。当然,在开展竞争时要注意适当的引导,要让学生明确竞争的目的是使自己各方面素质得到不断的发展提高,最终达到自我发展。

5、有利于班级管理目标具体化。在小组管理中学生从个人目标、小组目标、班级目标、教育目标这样一种体系中找到了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结合点,最终使集体目标个人化,个人目标集体化。这样一方面个体把群体目标自觉看成自己的目标,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对群体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大多数事情上能采取高度整合的一致行动,达成最高层次的群体凝聚力,为班集体、小组及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创设浓郁的集体氛围。另一方面实现了“管理即培养”的理念,即让学生在追求达成管理目标的同时,通过达成目标带给自己的喜悦及成就感,从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服务和公民的意识。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履行自己的权利、义务与集体发展及个人发展的关系,从而明确自己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应具有的职责感。

当然,在相同的理念下,管理模式也一定会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做法。因为学生是活的,模式更应该是活的。但不管怎样的变化,最重要的是要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最基本的出发点应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并最终达到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目的。从这些方面出发,我认为小组管理模式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还需要继续在这方面积极地去探索和创新。

摘要:大班实行班级多个小组化,是对当前国内中小学每个班级人数较多的有效尝试管理方法。这样有利于对班级学生的管理,并且有利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便于开展各种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有利于班级管理目标具体化。

关键词:班级小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淑萍.班级小组管理浅谈[J].吉林教育,2011(36).

小组合作促进班级管理 第5篇

店垭中学 马万艳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马万艳,是去年秋季来店垭中学交流的一名新班主任,在这里交流,我感到很汗颜,因为对于才担任班主任工作大半年的我,班级管理工作只是在摸索中前行,对于有着多年管理经验的你们来说,这些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今天,我很想把我的做法在这里说一说,请你们帮我诊断一下,看看我的哪些做法应该怎样改进,以便于我能做的更好,而不辜负店垭中学的领导对我的厚望,也对店垭的学生有所帮助。我交流的题目是:《小组合作促进班级管理》。

记得第一天到店垭上班,坐在来店垭的班车上,一同事给我打电话,说我是七(2)班的班主任,我当时脑袋一蒙,心想:糟了,我怎么当好这个班主任呢?在实验中学八年,只是一名任课老师,每天思考的只是如何上好每堂课,从来没想到如何管好一个班,这可如何是好?来了之后,一放下行李,我就找到校领导,要求不当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对我来说责任太大,真怕当不好。校领导一边鼓励着我,一边给我支招,并且还给我请了一位师傅,就是我们政教室的范主任。记得第一节班会课就是范主任帮我上的,那时候我真像一名小学生。开学第一周的工作真多,对于刚入校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要讲,往往是顾头不顾尾,讲了这个,又忘了那个,忙得我焦头烂额。唉,现在回想,那真是黑色九月啊。每次开班会,我都有一种恐惧感。不行,我不能让自己这么累,我要想招,想办法解脱自己,又要达到把班级管好的目的,于是,在以后的日子,我慢慢的适应了这种生活,也慢慢的想了一些办法,说实话,今天的这些办法也是学生和领导逼的,再次感谢领导。首先,我认为班级管理一直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之一,其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更影响着学生的今后前途。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必须认真抓好这项工作,既要认识它的重要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又要立足于班级实际,以“条条道路通罗马”的管理思维,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促使自己所任班级的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从而使班级管理富有成效。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后,我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不难发现在前一两个月中我的班级管理方法有诸多不足。如一管到底不放手,班干部没发挥作用等。

针对问题,我要让所有学生对自己在班集体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审视,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推动全体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从而达到形成良好班集体的最终目的。基于以上认识,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也是借助于学校提出了合作探究的小组构建模式,找到了一条比较切实可行的管理途径-------“小组合作学习”,并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下面我就小组合作学习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作一番粗浅的交流。

1、调查摸底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我首先做好对所任班级学生的调查工作,为成立班级合作学习小组基做好铺垫。我采用了观察询问法和问卷调查法在学生入学后应对每位学生进行全面而细致地观察和了解,逐个分析学生的原有素质,如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特长、生活习惯、家庭情况及在校表现等,以便完成摸底准备工作。

2、实施过程

(1)成立班级学习合作小组,分配任务。

班主任就所掌握的摸底情况作出统筹安排,将全体52名学生分成九个合作学习小组。A.合理搭配。六人或五人一组,小组人员的搭配要注意男女搭配,性格互补,成绩互补;由不同能力、性格、成绩和相同情趣、特长、习惯的学生组合而成。合理的搭配是学习的良好基础,能省去以后的很多麻烦。

B. 科学分工。在这里,我并没有对组里每个成员进行科学分工,而是只选出每个小组中的组长和副组长,因为我认为:分的越细,越不利于我查找责任人,我只是按照常态对组长和副组长做了较明细的分工及包管人,如:一个组内有六个人,组长和副组长各负责哪两个,组长和副组长各负责哪几个学科的纪律,学习等。

C.组长培训。本做法抄袭黎校长发表于《襄阳教育》上的《组长要做到三明四会》(2)依“法”治班,促良好班风形成。

班级学习合作小组成立后,班委就要组织全体学生集体讨论制定符合全体学生意愿的班级公约即“班规”,要求大家信守诺言,严格遵守,不得违反。各小组也要围绕“班规”并结合小组实际情况制定小组条约,约束本组成员守“法”。这样,整个班级的管理形成了一张“法”中有“规”,“规”中有“约”,相互约束的“法”网,各小组在管理中就有“法”可依,执“法”治班了,在处理问题上就会做到“公正、公平、合理、信服”,只有这样,班内的违纪现象才会明显减少,学生的素质才会逐步提高,良好的班风才能逐渐形成。

接着,各小组就开始实施合作学习和管理。在运行过程中,班委首先要树立强烈的集体观念和全局思想,要以班集体的利益为主,时刻关心班集体,促成班委成员之间的高度团结,尤其要加强对各小组的管理工作的实时指导和监督,加强对小组成员的思想教育,发现优点及时表扬,看到缺点立即纠正,使班级管理工作运行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各组长必须接受班委的督查,同时要严格履行管理权利和本小组所规定的各项工作职责,切实抓好并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管理中尤其要十分注重与其他小组的密切合作,各组组长要带领组员主动而虚心地向其他小组取经,取长补短,勇于探索,努力改进本组的管理方法。当然,自己也要传经送宝。如:每次周日的班会,我班组内开展批评与表扬,对于违纪的学生,组长与副组长还要想好惩罚措施。比如有同学晚上就寝说话,一组长也这样惩罚:除了扣除该学生XX分外,该学生每晚做20个俯卧撑,并帮我们寝室摆鞋子两周。对于上语文课说话的同学,组长要求他背一首古诗,抄一篇500字的作文,写一篇300字的检讨;对于严重违纪的学生,组长要求他抄写5遍日常行为规范等。我下去调查,组长要求组员所做的事,都有检查落实,对于个别不服从管理的学生,由我负责监督落实。(3)督查到位,评价及时,重实际效果。

除了制订必要的“班规”外,还应有一套完善的督查和综合评价机制。通过对所制定的督查和评价方法来促使各小组在合作管理中按章办事,极力地维护班集体的各种利益,有效地推动班集体的进步,促成良好班风的形成。同时,还能使各小组成员严格自励,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增强了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促进了他们个性心理的良好的发展。实行实时督查,一般可以采用班委督查、小组督查和交叉督查等方法要求尽量做到检查仔细、指导有方、处理合理、评价公正。对于学习合作小组,每周评一次,评得分情况,按照得分评出本周之星并把名字写在黑板上表扬一周,根据组内个人得分情况优先选择本小组位次;按人均分评出本周优胜小组,在优胜小组名后贴红花,(这招是抄袭祝培俊老师的做法);每四周综合总得分,计算出人平分(因为小组有六人组有五人组,人平分公平),按人平分排出名次,优先选位次;一学期结束后根据个人得分,评选出期末考试优良中差等次,及优秀小组,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班干,团干等,期中获优秀小组的拍照上墙,在期末最优小组中可多评一个三好学生。

在评价过程中既要以寻找“闪光点”的形式来肯定每位学生的管理实绩,让他们体味到成功的喜悦,又要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客观地指出他们在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缺陷,让他们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失败。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公平、合理,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在我的班会上,经常听到组长及组员做自我批评。如:向蔚组长一次语文作业少做了一题,做自我批评并惩罚自己补齐作业,自写作文两篇且500字以上,并张贴;山红梅组长因为四周综合得分中,组内人平分下降做自我批评并号召组员共同努力,提出整改意见及措施;在上周评比周之星活动中,博竟组邢洪冶班长没有竞选上,而向副组长陈思娜下挑战书,力争这周竞选上等等,无不彰显出组内既有团结又有竞争,那种不服输勃勃生机油然而生。(4)汇报交流总结,促效率提高。只有总结才有提高,只有交流才会有思维的碰撞,才会激起智慧的火花。班委和各小组在实施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应建立相应的总结汇报制度,及时对本委、本小组、本人的管理工作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总结,客观地指出工作中的得失,以利于今后管理工作能有效地开展和提高。我是这样做的:利用好班会,班委会成员轮流做好主持人,组长在开班会之前,和副组长及小组成员讨论,对本组成员做一周综合评价,并说出整改措施,形成文字(不必太长,说清楚即可),由下周一值日班长张贴在值日日志上,做好过程管理及档案管理。这样老师能全面了解和掌握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和最新管理动态,针对各自的薄弱环节严格规范管理,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努力提高管理实效。经验表明,班委、各小组及组员通过经常性地总结汇报,对其管理工作普遍感到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其工作效率都有明显提高。

在实施小组合作管理过程中我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奖”要有“罚” 当然合作小组管理有时也不是万能的,例如午睡起床后某位同学忘记整理床铺扣我们班分怎么办?针对班级现状制定了以下规则:

1、“连带责任”,一人扣分,整个负责寝室卫生的学生跟着扣分并接受共同的惩罚;课堂上小组展示中一人奖分,小组每位成员都获奖,因为这是组内团结合作的结晶。

2、对组内特别不受欢迎的学生,由其他几位小组成员共同申请,将其“雪藏”,调离本组,设“贵宾席位”,让其独自反思3-5天,反思时间不能过长,然后根据其改变的情况,由小组成员同意方可归位。(2)师“导”要渗“德”。我经常深入到班委和各小组之中,细致地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认真地听取他们所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方法,努力使班级管理工作做得更有成效。同时,我还时刻加强地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充分利用班会课、自习课以及班委和小组总结汇报会等有利时机渗透德育,强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班级管理走向健康化的轨道。

(3)选“干”要重“能”。在选拔班委即各小组组长时,我在考虑他们的成绩、品德的同时必须注重其能力,要综合上述要素,全方位、立体性去衡量去选拔,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管理能力强的班干部集体,才能有力地协助我把班级管理工作搞好,才能把全体学生的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向正确的方向,促成班风、学风上一新台阶。(4)班“管”要求“活”。班主任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我给各小组长制定相应的权利和职责,并放手让他们自主、灵活地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和才干。同时要求他们在管理中合作要灵活、要不分男女、优劣、高低、大小等,要有创新精神,无论在班规、组约还是在督查、评价上都应该富于变化,千万不能拘泥不堪,这样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的学生,才能使管理工作充满活力并富有成效。(5)顾“全”要偏“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弱者,作为班主任的我应该对他们有所偏爱,把他们作为重点扶持的对象,带动班委和各小组伸出援助之手,随时随地地关心他们,支持他们,帮助他们,充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提高其管理能力。

进过半年的摸索实践,我班在小组合作班级管理中,彰显了特有的功效。如:学生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学生爱好特长得到张扬;师生、生生人际关系变得和谐了;学生在各方面进步也很明显;我的管理负担也减轻了很多。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在团体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群体的力量,在为小组共同目标努力的同时,也在为班级共同目标努力,齐心协力完成共同的任务与目标,既有较强的凝聚力,也有较强的战斗力,促进集体建设的发展,促进了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管理班级模式实践与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089

一、小组合作管理班级模式提出的背景

传统管理班级模式过多强调班主任的“管”,而忽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班主任样样管,工作量大,长期处于“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疲惫状态。班级管理工作繁重琐碎,也使一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协调班级管理与教学工作中发生困惑,有的时候教学工作成了“副业”,教学质量降低。班主任普遍感觉工作成效低,成功感低,极易出现职业倦怠心理,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把班主任从繁重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参与学生活动、疏导学生心理,增进师生感情。

当今的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他管理学生的方法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自主管理为主。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渴望从家长和教师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形势下,班主任要更新观念,重视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培养,提倡学生参与班级自主管理,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教育去发展个性,主动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二、小组合作管理班级模式的实施

高中班级自主管理—小组合作模式是指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遵循“组内异质,组外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组内差异情况,对全班学生进行“均衡搭配”(男女比例、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构建“异质型合作小组”,形成“班主任—小组长—组员”管理模式。开展班级自主管理实践,鼓励组员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形成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良好氛围,共同进步,鼓励人人成功。本课题研究旨在探索小组合作自主管理班级对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促进作用,它是将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各要求如下。

1.小组合作管理班级的保证

班级是个大家庭,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爱护家,守护家,为家拥有自豪感。13个合作小组,13个小家,每个组员和谐共处,为小家的荣誉团结奋进。

2.小组合作基本要求

班级事务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3.“班主任—小组长—组员”管理思路

班主任加强对小组长的直接领导和培训,实行班主任直接管理制度下的小组长管理模式,缩短任务执行途径,提高任务执行效率。小组长有绝对的管理权力,主要负责组织策划活动,监督卫生、纪律及学习开展工作情况;对组员的操行进行记录并根据班级奖惩制度进行操行分统计;对有懒散行为及违纪行为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4.小组成员组成方案

班主任初期全权把握组员分配工作,中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学生可以自行组合。必须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男女生人数、内外宿生人数、学习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人数、纪律优良差三个层次的学生人数均衡原则,每个小组约6-7名学生。每个小组设小组长一名,学习纪律等方面优异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固定小组成员座位,前后邻座的几个学生形成一个矩形方阵,成为一个小组。

5.小组工作开展原则

卫生事务—小组包干轮流负责制。

活动策划—小组竞争上岗,学生自行设计。

组员表现—小组长评价。

评优原则—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

6.小组竞争内容

作业检查、早进班、卫生、纪律、活动、评优等方面。

7.小组奖惩制度及评优方案

制定班级奖惩制度,确定学习、纪律、卫生、活动、早到班级等几方面的操行分标准,并提高大型活动如主题班会、运动会、班级文化建设、黑板报等的分值,每周统计一次,期中期末总分各评一次,评出先进个人、先进小组,采用加星制,张榜公布。

三、小组合作管理班级模式的实施效果

为深入了解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的实践情况及效果,笔者参与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对小组成员组成问题及工作开展情况、小组合作对个人的促进作用、小组竞争内容、小组奖惩制度及评优制度、经验总结与理论提高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前后两次调查研究对比,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的优点及不足分别如下。

1.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管理积极性高

第一次调查中,79%的学生对小组合作管理形式非常感兴趣;63%的学生积极参加班级活动;66%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管理;67%的学生肯定分小组后班级活动开展情况良好。第二次调查中,88%的学生表示对继续实行小组合作热情程度增加;77%的学生愿意继续参加小组合作学习。

试验班级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遇到的都是传统的“保姆式”和“警察式”班级管理模式,學生主体地位被忽略,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小组合作管理模式对学生而言是新生事物,学生愿意尝试和挑战。学生的热情和主动参与,保障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步步推进,效果良好。

2.学生团队意识和管理能力提高

第一次调查中,79%的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学习积极性高涨;73%的学生能够在纪律方面互相监督;69%的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卫生活动;77%的学生得到组员的帮助;82%的学生认为同学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27%的学生认为实行小组合作管理后,对班级的热爱程度增加。第二次调查中,69%的学生学习方法得到改进、进步快;81%的学生纪律性有所加强;84%的学生卫生状况有些改善;56%的学生对班级的热爱程度增加;76%的学生对班级小组合作管理工作积极性较高;81%的学生认为本班小组管理成效显著。

小组合作管理中,每个人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独立完成任务,为小组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些表现较差的学生在组员的帮助和个人的努力下,不再拖后腿。而且在不同的任务中,每个人的角色可以轮换,小组成员互相合作管理、分工明确、井然有序,个性得到发挥。随着管理工作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学生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团队意识和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3.小组成员人数合理,利用小组长监督管理

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中,班主任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一名教师对几十个学生,在平时的管理上难免会出现漏洞,或者有检查不到的地方,班主任监管力度低,效能低,易出现倦怠心理。实施“小组合作制度”后,班级分成13个小组,小组长就是责任人,班主任工作细化到责任人,能够随时监管学生学习等各方面的表现,及时整改。实践证明,小组人数为6-7人,人数合理,便于班级开展活动。如果小组人数过多,小组长精力有限,管理范围大,不利于班级发展,效果欠佳。

4.评优制度促进学生行为表现效果良好

第一次调查中,67%的学生肯定小组管理奖惩制度促进行为表现。第二次调查中,64%的学生认为修改后的奖惩制度效果良好,评优制度促进学生行为表现效果良好。

5.“异质型小组合作”成员组成需要适当调整

第一次调查中,70%的学生表示愿意和学习成绩相当的同学分在同一小组;40%的学生表示在组中愿意和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同学结对。教师将全班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虽然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但是存在部分“弱势学生”。这些学生因为自身能力欠缺,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不良行为习惯,造成小组扣操行分,使小组处于落后位置,被小组组员孤立。因此弱势学生更愿意与自身相近的同学组成团队。

6.没有长效评优机制

第一次调查中,79%的学生认为评选优秀小组和组员的制度完成情况不够良好,树立榜样作用效果欠佳。

7.小组长责任心不够强

第一次调查中,只有12%的学生认为所在小组的小组长责任心非常强。第二次调查中,68%的学生认为小组长发挥的作用一般,更多的是组员给予的帮助。 选择的小组长在学习纪律方面表现優异,多数组长成绩名列前茅,侧重点放在学习上,但对后进生关注度不够强。

四、小组合作管理班级模式的改进策略

1.改进小组成员组合分配方式

由原来的班主任分配组员,变成小组由学生自愿组成,每组6-7人。在确定人员名单前,班主任可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协调,给予“弱势学生”帮助,例如,帮助个别因为某种原因自己未能落实到组的学生加入合适的小组。

2.改进评价机制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3.建立小组合作长效机制

小组合作自主管理模式实行时间较短,确实收到良好的效果,要及时总结经验,形成文字资料,把理论应用到长期的班级管理中,推广到其他班级。

4.加大学习方面的关注

通过实施小组合作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学生纪律意识提高,班风有所转变,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在班风稳定的情况下,紧抓学风建设,突出学习方面的评价力度,例如加大早进班、作业检查等分值,增加测试优秀、段期考优秀加分栏目。

5.加大对“弱势学生”的关爱

“弱势学生”因自身能力和性格问题,不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任务,不良行为习惯导致小组被扣掉操行分,给小组蒙羞,被组员孤立。班主任要加大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改进缺点,得到其他组员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王佳.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2014(6).

[2]张宜萍. 浅谈班级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的构建[J].中学课程辅导,2013(32).

[3]赵小涛,郑秀娟.“二化一体”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14(6).

班级小组自制管理的尝试 第7篇

其实班级小组自制管理也只是我在班级管理中所做的尝试, 还不够成熟, 因此, 只有边做边完善。许多优秀班主任做得非常出色, 有自己的经验。衷心地希望我的做法能得到大家的中肯建议。下面我就班级小组自治管理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班级采用小组自治管理的原因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班级和学生的不同情况, 每个班主任都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情绪不够稳定, 抵触心理较重, 但也是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习惯的关键时期。如果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将会受益终身。另外也会使班主任的工作越来越轻松, 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基于这些, 我在班级管理中, 采用了小组自治与学期评优的管理方法。

二、小组的划分

我把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 每组有一名组长及一名副组长。组长由我指定, 副组长由学生推选。组长必须是学习成绩好、品质好、责任心强的学生。副组长则是成绩也不错, 受学生欢迎, 并有一定的号召力及管理能力的学生。在人员分配上, 我按成绩尽量平均, 即分出来的小组总分平均成绩相差不大, 每组都有好、中、差学生。这样以好带差, 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就很容易避免。小组长是我的得力助手, 他们负责小组的学习、纪律、卫生及其他琐碎的杂事。如:个人卫生、胸卡的佩带、每天早上及时收作业等。每小组长还要负责给组员讲题。每周小组开一次会议, 总结上周情况, 并制定下周的目标。在制定目标时, 每个组员都要在组长的记事本上写下自己的下周目标。这种方式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日常表现。学生管理学生, 班主任不但工作轻松了许多, 而且效果比自己管理好得多。在实施过程中, 我发现了一个好的方面:小组成员之间特别和谐, 他们互相帮助, 互相关爱, 团结紧紧, 为了自己小组的荣誉, 他们无论是在学习、纪律还是卫生方面都特别努力, 谁都不想给自己的小组丢分。这样班主任的工作自然就轻松了许多。

三、小组的管理与评比

小组划分之后, 我们主要从在学习、纪律、卫生三大方面进行小组自制管理。划分小组的目的是为了化大为小, 学生管理学生。实践证明, 学生的舆论比教师的评比更具有说服力。捆绑制的小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表现, 学生总是感觉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而这种约束力恰恰制约着他们的行为。另外我考虑到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 所以评比要以鼓励为主。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方式, 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 班级更优。所以在评比中我遵循重奖轻罚的原则。违反纪律, 或在卫生方面没做好, 或作业完成及上交不及时, 质量差等, 我们都是一次扣一分。但如果表现得好就一次加两分。而且我们还对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有进步的学生进行两周一次的评比。被评选出来的学生可以得到五分的加分。大家在平时就会很有劲头, 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

记得初一下学期, 第一个月的评比中, 我们班李佳鹏同学被评为“本月学习进步最大奖”。因为在开学初的第一次月考中他进步了30名。大家都很惊讶, 也很佩服。所以在当月的评比中他自然就获得了此奖项。不仅获得了奖品, 而且为他的小组得到了10分。一人进步, 全组受益, 这也正是我这样做的真正目的。评出来后, 我让李佳鹏同学发表了获奖感言。他的语言虽很朴实却很打动人:“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 父母都是农民, 他们很累, 为了我的学费及生活费他们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都在外打工赚钱。我一定要努力学习, 将来考上大学来报答他们, 不让他们的晚年再这么累了。同时我们小组的组长张夏爽为了我们小组她付出了很多, 我要给我们小组增光。”他的发言获得了学生的掌声。更重要的是, 在他的发言之后, 几个原来成绩与李佳鹏差不多的男生也开始发奋学习, 成绩明显上升。用他们的话说, 进步不仅是为了自己, 更是为了自己所在小组的荣誉。我想这就是小组自治管理最大的好处。

在评比方式方面, 我采用日评、周评、月评及期末总评。日评就是这16组中的成员在这一天中无扣分, 那么这个小组就是今天的优秀小组;我在我班后面的黑板上留出三分之一的位置, 设定为专栏“今天我最棒”, 每天由张夏爽同学负责记录当天的优秀小组。周评就是在日评中一周五天有三天或三天以上是优秀小组, 那么这个小组就是本周的先进小组。我们班在后墙上有一板块, 标题为“分组合作, 谁与争锋”。每周一由王一妃同学负责将先进小组的奖状贴在板块对应的位置上。月评就是每月末进行本月的总评。我们将16组进行评比, 评出前4名为优胜小组。每月的优胜小组成员都会获得一个笔记本, 本上写着:“奖给×××, 你所在的小组在九月份评比中获优胜小组称号。特此奖励!八年六班2011年9月30日。”并在右下角印上带有“奖”的印章。学生喜欢这个本子并不是因为它的价值是多少, 而是因为这份荣誉。在月评比时, 我会利用颁奖时刻让获奖小组的组长发表获奖感言。在感言中有学生发自肺腑地说;“我很感谢我的组员对我的配合、对我的支持, 我希望我们小组越来越好, 大家有没有信心?”组内的成员大声而有力地回答:“有。”这就达到了一个班级同学团结向上的目的, 而且其他没获奖的小组也会在他们的带动下力争上游。期末总评就是到了期末我们根据各组的奖状的数量评出本学期的最佳小组。最佳小组的成员都将获得价值10元的笔记本, 小组还会获得团体20分的加分。同时我还会在这个时候有意奖励一下为班级辛勤工作的各小组长。我会根据平时表现评出名称不同的组长称号, 如:“最有领导力的小组长”、“最有责任心的小组长”、“最受欢迎的小组长”、“最有创造力的小组长”、“最有方法的小组长”, 等等, 以资奖励。当他们拿到奖状时, 别提有多高兴了。

每月除进行小组的评比外, 还要进行个人总评。如果某个学生在这一个月中从未扣过一分, 那么他就是本月的“纪律之星”。他得到10分的加分将计入到下个月的评比中, 并会为他发一个大的笔记本和一张奖状。我会让他在某一个中午自习课上做一个获奖感言, 说说他是如何做到这么好的。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很有效。学生都想有这份荣誉, 所以他们就会更好地表现自己。每次纪律之星在做获奖感言的时候, 都会听到这样的话语:“因为我不想给我的小组抹黑, 不想给我的班级抹黑, 更不想给我的班主任冯老师脸上抹黑。”听到这样的话, 我真的很感动, 学生其实是懂事的, 这就是我们要看到的集体荣誉感, 为他们付出是值得的。

四、小组自治管理的效果

这样的小组自治管理制度能有效地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他们为了给小组加分, 上课举手发言积极了;而且纪律、卫生方面不用再操心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做事情为别人考虑得多了, 自私的学生有了很大进步……我们班在每年的队列操比赛, 跑步评比, 运动会及各种比赛中都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同时在2012年, 我所带的班级九年级三班被评为“市三好班级”。另外, 我还鼓励小组长献计献策, 说说他们在管理自己的小组方面好的方法。在每周一的小组会议上, 大家畅所欲言, 互相交流经验。这样的好处是大家的工作能力明显提高, 小组管理效果越来越好, 班级各方面都越来越好。

当然无论怎样的管理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 总会有不足之处。特别是总会有个别学生, 他们会扣掉很多分, 只靠组长是管不了的。这时我就会单独找他谈话, 主要是做思想工作。我们要用放大镜来看学生的优点, 用缩小镜来看学生的缺点。我采用退三进一的方法, 即先说出他的三个优点, 然后说出他的错误所在, 再让他说出自己错在哪里。这样他会心服口服, 以后就会少犯错误了。这样的方法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要搞好班级各项工作的管理, 班主任必须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自身素质, 树立权威。班主任要知识丰富、能力超众、人格高尚, 处事公平, 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使人敬仰佩服的声誉和威望”。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一项“苦差事”, 但只要班主任能够将其当做一项事业来追求,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自然就会“苦中作乐, 累中有闲”。同时, 班级管理虽然需要每一位班主任有极强的责任心、耐心、爱心, 用真心打动学生、感化学生, 但更需要讲究方式、方法, 开拓创新,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不断探索育人的艺术, 形成自己班级管理的特色。

总之, 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的,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严密的工程, 我的班级小组自治管理还不够完善, 我将继续努力工作, 不断向有经验的班主任学习, 提高自己, 争取把班级小组自治管理做得更好, 把班主任工作做得更出色。

摘要:作者从四个方面谈了在小组自制管理中所做的尝试:采用小组自治管理的原因, 小组的划分, 小组的管理与译比, 小组自治管理的效果。

班级小组管理模式 第8篇

一、“小组合作”模式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

(一) 科学分组

1. 小组规模。

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 每小组6~8人 (成绩起跑线大致相同) , 以单数组合为宜;根据每届不同班级的人数、班级的具体情况, 来决定小组数及组内人数。

2. 分组方法。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班级分组主要依据分班的基础成绩, 同时考虑男女生比例、住校与走读生比例、班级干部比例、后进生比例等。

3. 安排活动空间。

明确学生座位安排, 一组学生集中坐在一起, 可以前后两排或者两排对面而坐, 每次班级位置调整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二) 小组建设

首先, 班级的大部分工作都以小组为单位开展, 将班级的主要事务分到小组, 主要包括学习、卫生、团队活动等。

其次, 每个小组依据班级管理建制, 小组内部明确分工, 大概有组长、副组长、学科组长等职务。如在高二第一学期, 针对学习科目多、面临小高考学习任务重的特点, 将小组8人分别分为行政组长、团组长, 以及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地理、历史化学、生物政治等6个学科组长。每人都是组长, 实现组内“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且明确各人职责, 保证小组内团结协作。

再次, 各小组在不违背班级规章制度的前提下, 自主制定本组的组规, 定组名、组训等。

此外, 班级实行值日班长制度。每组推选一名学生担任班级的值日班长, 代表小组全面负责班级一天的日常事务, 并且值日班长的工作成绩纳入小组考评。

(三) 小组考评

既然小组合作, 班级的所有工作都应尽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并考评。

首先, 在各组协商的基础上制定“班级小组考评细则”, 基本做到“有法可依”, 具体包括常规管理、卫生值日、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好人好事等方面。

其次, 各组考评结果每日量化公布, 每周一总结, 并且奖优罚劣。奖优, 是在班级每周得分排名在年级不倒数的前提下, 从总分靠前的两个小组中选出一个小组 (主要是违纪较少的) 为上周的“明星小组”, 并给予适当物质与精神奖励;罚劣, 每周得分靠后的两个小组中依据违纪情况评出一个“潜力小组”, 作为惩罚要为班级做出适当贡献。当然如果班级得分在年级排前三名, 则不处罚任何小组。

再次, 每次考试评价则同样面向小组评价。鼓励小组与外班比较, 评出各类明星小组, 避免以往学生个体排名, 让绝大多数学生失去自信的现象。

最后, 班级各类评优活动等, 均以小组学期考评为依据产生, 不搞平均主义。如向学校推荐学生“每周一星”时, 则由明星小组推荐产生。

二、“小组合作”模式反思

小组合作激发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兴趣, 促使各小组成员通过自己动手, 互相协助, 共同努力来完成各项任务。从理念到操作, 体现了新一轮课改思想的精髓。通过“小组合作”来管理班级, 能使班主任从繁琐的班务中解放出来, 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教学和学生, 而且班级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小组合作”的管理模式在实践中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小组合作模式的针对性。

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高中教学中, 管理模式、班级管理方式方法是多元的, 开放的, 因而, “小组合作”的管理模式不是唯一的, 能适合任何学生、任何班级的模式, 它往往需要与其他教育方法配合实施。

2.小组出现不平衡现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合作后, 各个小组水平开始出现参差不齐, 小组间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有的小组通过合作, 提升了整体凝聚力, 整体水平较高。有的小组尤其内部分化严重的小组, 整体合作水平不高, 经常在班级排名中靠后。

3.小组之间容易出现恶性竞争。

为了追求小组排名与荣誉, 排斥其他小组, 形成小组“本位主义”, 不利于班级整体团结。

4.学生的自主性不够。

组内容易因个别学生自觉性较弱, 出现违纪而损害小组整体利益的事情。教师如何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合作的积极性, 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班级小组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第9篇

初中班级管理是初中学校教育中的重点内容, 班级管理不仅是学校纪律严明、校风严谨的基础, 也是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主要保障。随着社会各界对初中学校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 初中学校有必要从班级管理入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 发展多样化的班级管理模式也成为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一、初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概述

1. 班级管理中的难点。

在传统的初中班级管理活动中,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要负责人, 初中班主任不仅要把原本来自不同学校和家庭的学生凝聚在一起, 还要保证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然而, 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 在心理成长和学业发展中的能力也不一样, 总有一些学习成绩差、经常违反班规校纪的学生, 如何教育后进生成长成为班级管理中的难点。

2. 班级管理的改进方向。

单纯依靠班主任的力量进行后进生转化, 依靠说教和传统的班级活动进行班级德育教育, 在目前的初中学校教育中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 班主任要想减轻管理压力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必须对班级管理方法进行改进。现代教育讲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 以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作为学生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 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改进, 也应该以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管理为主要方向。

3. 实施小组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小组管理模式即将班集体划分为多个小组, 使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实现协同成长。小组管理模式发源于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主动应用自我意识进行知识建构, 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 将这种优势扩大到班级管理中, 则意味着学生能够通过自我意识的发挥, 促进小组进步, 进而达到提高班级管理效力、提高德育教育效果、转化后进生的目的。

二、实施班级小组管理的过程

1. 组建管理小组并制定管理条例和规则。

组建管理小组是实施班级小组管理的第一个步骤, 也是最重要的步骤, 管理小组构成必须公平合理, 才能保证班级的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合考试成绩) , 将全班学生分成均等的A、B、C、D四个层次, 然后从每个层次抽取同样比例的学生, 把全班学生分成5~6人的学习小组。共同体小组初步确定后再进行男女生比例调配、性格内外向比例调配、学科成绩比例调配, 保证每个小组不仅在人数上基本相等, 组内成员的具体能力也基本相等, 这样一来, 就改变了班级学生以“优良中差”分层的模式, 变相地将学生的素质水平拉到同样的等级。在确定班级小组之后, 我在每个小组中设立了组长、副组长、学科小组长、监督员四个“职位”, 并根据每个职位的特征, 和学生共同讨论, 确定每个“职位”的责任, 并将其编制成班级小组管理条例, 这个管理条例是经过全班学生一致同意的, 较之以往的班级管理规范, 学生对管理条例的认同感更强。

2.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班级管理和德育教育。

管理小组组建工作以及班级管理条例编制工作完成后, 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班级管理行为和德育教育行为就不再是面向学生个体的, 而是面向学生整体的, 因此,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班级管理和德育教育应较之以往有所改善。我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 常常是以班级管理调理作为规则, 将小组内学生的违反班规的行为的后果展示给学生所在的小组的每个成员, 使学生意识到一人违规, 整个小组成员都要负责的实际意义。在这个过程中, 我能够清楚地观察到每个小组的其他成员对组内违反班规的学生的帮助以及监督;我也能明显地观察到, 相比教师的耳提面命和苦口婆心的教育, 后进生往往会因为备受同伴关注而更容易朝好的方向去努力, 同伴间的相互鼓励使学生成长更为迅速;另外, 学生们不仅能够对本小组内发生的事件进行反思和总结, 也能够通过观察其他小组的成长过程, 进而引发自我反思, 这是学生自主管理行为的发展。

3. 班主任在班级小组运行中的作用。

作为班主任, 我的职责是指导、督促、协调和统筹各小组的活动, 在找学生谈话时, 都是以小组为单位, 在班里组织的很多活动中, 把小组作为一个整体, 这样使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心理有了平衡, 增强了组内的团结。谈话中, 我表扬进步大的同学, 鼓励暂时落后的同学, 为他们制定实际的目标, 同时重点突出大组长的作用, 树立他们的威信, 并要求大组长提供组内各方面的榜样人物, 如勤奋好学的、热心为同学服务的、认真负责的学科小组长等, 整理后, 我会在班会上大力表彰, 树立优秀学生的典型、评选最佳小组。在班级小组管理的实际应用中, 我深刻体会到:班主任实际就是班级的掌舵人, 如果以学校为整体, 那么每个班就是“小组管理”模式中的一个“小组”, 班主任就是“组长”, 班主任要时刻关注自己学生的变化, 适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心理问题, 只有这样, 班级这个“小组”才能够健康发展。

三、班级小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 小组内部的管理问题。

班级小组管理的模式在班级发展中最主要的作用展现在学生对自身的发展负责这方面, 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 这种效果有所体现,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 有些学生的主动能力不足, 将学习的不良效果推诿给小组长, 明确跟班主任表示:组长教得不好, 要求换组。这就说明, 有些学生对小组管理中“人人对小组负责, 人人对自己负责”的原则理解有偏差, 小组管理模式存在着管理职责不清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 班主任应该进一步通过班级小组管理讨论会、班会以及学生个人教育等形式, 使学生理解到小组管理对他们发展的实际意义, 使学生能够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全部能力。

2. 学生对小组管理的参与度问题。

小组管理模式在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个问题, 就是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虽然根据班主任划分和全班学生的讨论, 对每个小组都划分了管理任务, 但是, 仍存在一些小组中有学生不能对小组管理主动负责的现象。例如, 在班级扫除的过程中, 有些小组不能尽快完成扫除任务, 当班主任问起来时, 负责小组日常工作管理的学生往往不能明确给出解释, 只能默默担负责任, 或者直接说明某个同学在劳动中不主动。这样一来, 本来由小组成员自身协调完成的任务, 又演变成了“负责小组管理的学生向班主任告状”。这意味着, 班主任需要通过个人教育,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管理中去。

3. 自我管理的方法问题。

班级小组管理的应用对学生自我发展的影响十分大, 本着尊重学生自我发展的意愿, 班主任对小组管理方法的选取是不加控制和干预的, 也就是说, 无论是小组日常管理还是小组学习, 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而受到年龄和经历限制, 有些自我管理方法的时效性有限, 这也是其中的问题之一。例如, 在某个班级活动的组织问题上, 有时因组内成员的意见不一致, 分歧太多而争论不体, 造成内耗, 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和精力。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在班级小组管理评价中, 将每个小组的优点和成功的自我管理方法提出来, 请这些小组的成员进行心得分享, 建立“自我管理范式”, 通过不断改进范式, 使学生的自我管理方法更科学有效。

四、班级小组管理的教育效果

1. 培养学生的教育自主性。

班级小组管理的优势在于教师从管理者的角色中走出来, 把管理权交给了学生自己, 学生可以自主地、建设性地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虽然在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和波折, 但学生可以在这种挫折中学会自我调控, 自我勉励, 自主思考, 自力更生地解决问题, 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了基础。

2.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班级小组管理模式不仅使学生能够从管理过程中体会到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成长的乐趣, 还能够在小组管理的过程中, 对自己在集体中的角色形成清楚的认识。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 小组管理使他们充分发挥了在班级发展中的带头作用, 对于后进生来说, 小组管理使他们获得了成长的自信。学生的心理成长在班级小组管理教育中表现得极为明显, 这也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表现。

3. 使班级凝聚力提高。

要争取小组的优胜, 小组的成员必须通力合作, 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特长, 帮助同组的其他同学, 从而在组内形成一个合作的氛围, 同学间互帮互助、团结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强。这种合作意识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能非常自然地迁移到每个学生对待班集体的态度上来, 从而使班级体的凝聚力、号召力大大增强。

五、结语

综上所述, 班级小组管理模式不仅能够减轻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作压力, 并且使对后进生的管理由德育教育难点转化成为德育教育的收效点;通过班级小组管理, 学生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我约束、合作、竞争对自身发展的意义, 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班级环境, 班级集体的凝聚力也会因此增长;通过班级小组管理, 教师能够发现学生成长中的一些优秀品质,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加深刻, 师生关系也会更加融洽。相信班级小组管理模式的推广, 会使初中教育效果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尹肖娜.班级小组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 2014, (09) :220-222.

[2]杨建国.初中班级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的实践与反思——以大连开发区第二中学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3) :10-12.

[3]杨蔚苒.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周刊, 2013, (03) :255-257.

[4]王康.班级小组管理模式探索[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2) :233-235.

小组负责:班级管理改革个案研究 第10篇

南京市X小学从2008年开始对班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秉持着集体决策、集体行动和集体负责的原则, 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新的班级管理制度, 该校采用教育小组配合班主任的管理制度, 以民主决策和分工合作为原则, 让教师、学生和家长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编织育人之网, 发挥其行为规范和情感陶冶等功能。为了深入了解该小学班级管理改革制度的实际情况和效果,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 对X小学某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观察研究, 并对该班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了访谈, 最后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班级小组管理运行现状

X小学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建立“班级教育小组制度”。班级教育小组任职有组长、核心成员和重要成员, 组长由该班班主任担任, 核心成员为3~4名代课教师, 重要成员是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班级教育小组的主要任务: (1) 确立班级目标, 制定班规和计划; (2) 制定并实施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方案; (3) 制定并实施各学科间的整合方案; (4) 制定班级文化建设规划, 逐步形成班级文化特色; (5) 培养选拔学生干部, 调动全班学生积极性, 提高班级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水平; (6) 拓展教育空间, 整合教育资源, 凝聚各方面教育力量; (7) 利用“三会”,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诊断, 指导学生确立个人目标或发展规划, 落实师生牵手计划。

班级教育小组的任务具体明确, 学校也对此高度重视并且给予了一定的支持。班级教育小组根据不同主体可以分为教师教育小组、学生互助小组和家长委员会。这看似与其他学校管理制度和联系模式相似, 但实际有很大区别。三类小组之间的联系以及操作实施才能够让班级管理制度改革得以成长壮大, 目前该校小学部和初中部已经有大部分的班级站在了改革的队列中。

无论班级管理制度的形式表现如何, 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成绩提高、良好习惯养成和品质塑造, 是教师关注的重点。研究者所观察的班级中教师教育小组成员有班主任、英语教师、数学教师、心理教师和生活教师。其他班级也大致如此, 几乎每位教师都会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学生与教师双向选择形成牵手关系, 该班每周二下午都有一节课的时间保障学生与牵手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活动课主要针对学生心理和生活问题。每天的夕会, 有固定的教师教育小组成员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学业困难, 也会指出班内近期的问题和进步。教师之间的合作有“三会”制度来保障, “三会”是指“日碰头, 周例会, 月诊断”,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由于教学任务或是其他事物, 该项制度并未被严格执行, 但是该班教师之间的沟通频率确实较高。全方位与全学科地矫正和监督学生行为习惯有较好的效果。在学生学习方面:交作业、查缺补漏、举手发言和小组讨论等;行为习惯方面:值日安排、班级物件管理、座位安排和坐姿等事无巨细, 都有一套规章制度。学生也乐此不疲地参与到其中。

学生自主管理体制如何运行?学生互助小组的成立依赖于整个班级所有学生的参与, 几乎每个学生在班级都担任一定的职务。相对应地, 有一系列对应的制度条文, 该条文由班委制定, 全班经讨论和修改通过, 该班班主任告诉研究者“孩子们不去学着怎么做永远都不会做”。除了整个班级成为一个大组, 四五个学生成为一小组, 并推选组长, 从学习到日常行为相互催促, 从学习、班规遵守到文明礼仪都是在小组的监督中实践的。在研究者考虑学生是否能够负担这份责任的时候, 学生L说“其实不只是班委, 当组长都要认真负责, 人家选你当组长肯定是相信你, 而且老师也要求组长要管着组员的, 谁做得好或者不好都是要说的”。

相对而言, 家长委员会成了该班的后勤管理和监督部门。班费收缴、订购报纸或用品, 全部由家长委员会负责, 家长委员会和学生小组相对应, 设有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等负责专门的活动, 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家长委员会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是通过各种校讯通和QQ群等, 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其实是家长会, 在调研的一月内, 该班有一次小型座谈会和一次全班性的家长会。小学高年级有升学压力, 相互反馈和配合成了家校联系的关键方面。

教师之间的合作、学生的全员参与以及家长的密切关注, 促进班级管理改革的成效显现。该班提供学生目标管理和生活指导书, 引导学生制定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 并学会细化目标,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另外, 每周三是该校对六年级学生的“自立日”, 提倡学生自主管理和德育智育并行。生活指导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 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节约时间高效学习。

二、班级小组管理的效果分析

(一) 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成效

有研究者指出传统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罚代管、家长式管理、一刀切管理、忽视家长的参与以及忽视教师的表率作用。[1]班级小组管理是针对班主任管理制度而提出的, 但是X校并未彻底放弃班主任制度, 而是二者结合, 班主任担任小组组长, 形成密切合作的关系。班主任是否彻底解放?显然不是, 80.0%的学生认为班主任经常在教室, 但是在决策班级事情的时候, 总会征求学生意见。该班班主任说:“我只是放下了很多琐事, 由其他老师或者学生、家长来做, 我的脑海仍旧不停地运转, 试图让这个班级更好。”无论怎样, 班主任正在向小组组长转变, 任课教师用“我们班”取代了“你们班”, 也成为了班集体的“家人”, 促进了全科整合的进程。几位教师同时加入家长会, 但是学生对此的反响却不同, 大多数学生并不喜欢家长和教师过于频繁的沟通, 但也表示不是特别反对。频繁而密切的联系, 可能会让学生觉得处于监控之下, 不够自由。家长则表示很乐意配合学校对孩子的培养方式, 基本实现了全员育人。

为深入了解对班级管理改革对学生的影响, 研究者根据文献资料以及观察所得, 设计学生问卷, 封闭题目22道, 开放题目2道, 共24道, 针对学生对班级管理改革环境下班级氛围、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学习状况进行提问。在该班发放45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40份, 问卷有效率88.9%。问卷回收后, 分析中主要考虑了频率指数。首先, 该班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氛围, 85.0%的学生回答说很愿意为这个班级服务, 对于班级的各项活动, 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 85.4%以上的学生都能够会为班级事务出谋划策, 对于教室的布置和环境, 80.0%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 因为基本都是学生规划, 包括绿植和图书角等都由学生布置安排。97.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班内有好朋友, 大多数自己很喜欢目前的班级。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够带给学生更好的感情体验, 健康成长进步。其次, 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精神得以彰显。大约20.0%的学生认为教师经常强调纪律, 但是50.0%以上的学生认为即使教师不在教室, 自己也能够安静有序地学习。自我管理和约束,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虽然大多数学生表示自己在外有辅导班学习, 但是并不是课余时间都用来写作业或者完成学校任务。52.2%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70.0%以上的学生能够主动预习并及时完成作业, 学生的自主能力来自于自我负责的意识, 离不开班级自主管理制度的熏陶。再次, 对学生小组的看法方面, 87.8%的学生认为班级小组对自己的帮助很大, 85.6%的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对自己学习进步有所帮助, 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成绩处于良好及以上水平。最后, 在师生关系和“牵手制度”方面, 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喜欢自己目前的“牵手教师”, 并且愿意向他们求助。但是也有不少学生认为自己第一时间找的一定会是好朋友。由此可见, 同辈群体对个人成长影响较大。

从学生对班级的喜爱程度、对成绩的满意度, 最主要的是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规划等方面的变化以及班主任和家长的反馈, 可以认为该班以及X校班级小组管理制度是有成效的。有研究者区分了班级管理的五层境界, 分别为:维持班级秩序、营造学习氛围、形成班级合力、学会自主活动以及提升精神品质。相对应的学生表现分别为:规规矩矩、相互督促、乐于奉献、做事能干和做人高尚。[2]不难看出, X校的大部分班级进入了第四层次, 当然也混合着其他阶段的学生表现, 仍旧需要继续前行。班级制度的改革离不开任何一方面的支持, 不论是X小学还是其他学校, 其改革的成功一定有原因。

(二) 班级管理制度改革成效原因分析

一是改革必须在一个开放的空间内, 学校和班级管理制度的改革离不开开放的校园环境。该校鼓励但不要求所有班级加入班级管理改革尝试中, 为学校的管理创新提供机会的同时, 充分尊重其他机会和选择。该校对积极主动改革的班级, 提供一定的制度和理论支持, 尊重班级制度, 邀请高校专家来校指导改革工作。另外, 该校实施结构工资, 参与班级管理改革的教师有每月的津贴补助, 学期末考核评定, 评定优秀和良好的班级小组获得学期奖金, 组内不考核, 采用捆绑式评定。唯有在开放的环境中才有尝试和探索的机会, 而全员育人的实现, 也正是其阶段性成果。

二是由班主任一人负责到任课教师集体负责, 不仅是要求, 更是挑战。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代课教师不仅有教学工作, 而且要承担班级管理工作, 身份和角色的转变是对能力的要求, 在了解过程中, 该班的某位教师总是向班主任请教, 自身素质也得到很大提升, 目前很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班主任不再孤军作战, 但承担组长的责任就意味着要对全体组员的负责, 分工合作都需要组长的协调。班主任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改革中, 是观念和认识的转变, 将集体负责进行到底并不容易, 与小组成员沟通的有效性也影响工作的进程。教师共同体的建立依赖于每位教师的素质, 包括思想转变、学习动力和能力提高。

三是学生激励制度的有效使用。该班在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自我管理方面, 使用了有效的激励制度。激励制度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奖励和刺激, 更应该是学生从中获得认可和能力的发展, 专人专职的班级建设和管理, 使学生获得了自信、发展了管理能力。因为全员参与, 都为班级发展考虑, 都承担责任, 为了大家共同的进步, 必须在某一领域配合其他同学, 内在的制衡力量让学生学会谈判和妥协, 更重要的是合作和理解。教师的鼓励也让学生更有信心, 学生充当评判员, 认定表现良好的学生加分加星, 学生告诉研究者, “他的表现比我们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 我必须对大家都公平”。全员参与, 人人有权利, 人人有责任。

四是除了理念的更新, 该校还具备一个额外的条件。该校具有优质的物质资源和硬件设施, 校园环境优美, 还有一流的师资力量以及具备较好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家长, 成为了这所学校班级管理制度改革强大的后盾。家长委员会绝非徒有虚名, 经过学校考察允许, 活动课有家长或家长请来的教师为学生讲课, 内容涉及好习惯的养成、汉字之美等学校课程以外的内容。小型家长会只有两三位家长和所有小组教师, 家长看到教师的敬业定如约而至, 同时也成就最有执行力的家长委员会。

三、班级小组管理的反思与建议

班组管理呈现出班主任一人负责制没有的优势, 班级管理改革出路并非一种, 但其核心思想永远不会改变, 即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无论如何, 在这条路上要一直思考。

(一) 促进教师合作意识

自从X校教师共同体、学生共同体和家长共同体建立以来, 三者之间联系紧密,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完全抛弃班主任制度对大多数学校和改革的进程而言是不现实的, 那么在班组改革过程中, 先要解决班主任发展应该指向何处的问题。班主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提高科研能力。班主任向组长的转变要依赖于班主任各方面的能力:管理能力、教学能力、工作能力等。有人认为班主任在单兵作战的情况下会沦为“维持会长”, 但班组合作也难以避免这种状况的产生。教师教育小组一旦形成, 组长与其他的成员之间对之前的工作关系、人际关系和心理关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还建立了管理关系, 成为了各种关系之间的协调者, 适应这种转变需要班主任的不断学习和研究。除了班主任的转变, 加入教育小组的教师更需要成为研究者, 和班主任一起学习, 与时俱进才能够了解学生, 寻求新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进行合理的班级管理。在了解过程中, 发现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管理能力不够, 且不知怎样学习。有学者指出, 教师即为研究者, 需要观察和判断自己的教育行为、探索自己的教学和革新行动, 将教育研究与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 使研究成为理性工作的过程, 通过不断地反思、总结、实践等, 找出工作中的问题, 随时调整, 及时改进, 使自己的教育活动得到提高。[3]此外, 教育小组的运行需要制度保障, 即分工内容、操作手段和评价机制等以保障人人参与, 给每个人自由, 唯有获得自由才能够承担责任。班级管理的改革是赋予全体师生参与的权力和责任, 唯有参与才能够学会体谅和尊重。任课教师和学生会承担这个班级的责任, 责任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才能让所有人关注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的精神生活质量, 达到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 坚持以学生为本理念

相对于班主任个人负责制, 班组制度确实给予学生较大的参与权利, 开启了学生自我管理之门。学生、家长和教师协力组建的共同体理念和目标是否一致, 就导致了班组改革是不是能真正地走下去, 为学生服务。在了解过程中获知学生虽能积极参与班级事务, 从中获得自我认同和存在感, 但同时暴露了不少问题, 如空调长觉得自己的“官”没有班长的“官”大, 官本位的观念很可能在小学班级内生根发芽。另外, 学生选举班委的标准以成绩为主。竞争选举是公平公正的形式, 通过外在的形式追求内在的平等才是实质, 不以成绩定班委。并且学生对家校密切沟通和家校过度关注学生有明显的拒绝, 将为学生的叛逆埋下伏笔。

坚持以学生为核心就是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参与一定要赋予其“官职”?其内在的责任意识培养方式和目标是小学教师在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责任感的培养是关键, 有了责任感, 即使没有“官”和任务, 依然会为集体着想。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 体现学生主体性和以学生为本。班委的选举依据成绩说明了教师对学优生存在偏向, 还有应试制度对分数本位的强化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同学和评选班委, 评价和激励机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 即便为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 未必对学生抱有完全的信任, 或者存在沟通问题, 从调查看来, 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同辈群体的信任远远大于对家长和教师的信任, 当前社会中儿童成人化的发展表现之一就是儿童更早拥有秘密和更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绝大部分学生并不希望教师和家长过于频繁地沟通, 二者的结合让学生的学校与家庭的空间之墙推倒, 学生不得不暴露在各种评价中。针对此类现象, 家校沟通需要反省,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理解学生的心理, 守得住学生与自己的秘密, 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 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沟通, 掌握好“共谋”与“合作”之间的度。

(三) 规范班级管理改革道路

小组管理也并非班级管理改革的唯一走向, 深化班级管理改革是在目前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仍要继续坚持的, 而规范化之班级管理改革是必经之路。规范化班级管理制度改革需要专业的理论引导和支持, 学校以及班级管理改革的主张者要有理论储备和实践能力。

目前来看, 班级管理在学术界受到的关注一直不多, 相关期刊文献的期刊数目与其他教育问题的研究相比微乎其微, 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中以“小学”和“班级管理”为主题搜索北大核心期刊和南大CSSCI刊中收录的文章数目为40篇, 可见班级管理在教育研究领域所受重视还较少, 有学者对中小学班级管理改革提出了反思, 认为班级管理改革需要注意:中国传统管理精神与新时期管理精神的结合问题;探索独生子女构成的班级管理规律问题;从国际国内宏观环境中探索班级管理未来趋势的问题[4]等。这是从宏观角度看待中小学班级管理改革。微观方面, 作者多是班主任本人或是亲历班级改革的教育者, 鲜有专门进行班级管理改革研究的学者。理论指导是班级改革的指南针, 教育精神要在实践过程中传达, 规范化、科学化是教育界一直呼唤的标准, 却难见落实到真正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在班级管理改革过程中, 学校必须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和改革方针。明确管理的本质, 并非监控或者惩罚, 而是引导和提供支持。因此, 除了教师本身增强研究技能和素养以外, 学校必须寻求学术力量对本校的班级改革制度给予指导和帮助, 有长远的目标、科学规范的蓝图, 为学校专门制定适合的班级管理改革方案和评价体制, 最终达到提高精神品质的班级管理境界追求。

参考文献

[1]曹玉珍.小学班级管理的误区[J].中小学管理, 1995 (11) .

[2]李伟胜.班级管理研究:需要“上下求索”之道[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5) .

[3]齐学红, 邓佳, 张雪.我国班主任工作状况调查[J].中国德育, 2010 (6) .

班级小组管理模式 第11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实践;意义

维果茨基在“最近发展区”概念中强调:它是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或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中,所体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所以,我们的教学过程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中,同样也体现在与能力较强的同伴的合作学习中。通过小组内部的争论、研讨、磋商等方式,从而找到某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因此,我们倡导合作型学习方式,构建小组合作式的班级管理体系,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自信心和成功心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班级管理小组合作模式的操作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团结精神。合作小组的建立促进小组内和小组间的竞争,在压力下,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合力,在总体上促进了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从而使班集体的凝聚力、号召力、团结合作的意识大大增强。其次,促使学生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生掌握管理权的同时,自主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群策群力,积极激发自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最后,塑造学生的成功心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质的竞赛、动态的管理、及时的反馈,使学生处于被激励状态,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强大的自信心。

班级管理小组合作模式的操作实践如下:

一、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分组的基本原则是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同组异质,即按照学生知识基础、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分为A、B、C三类,6人形成AA、BB、CC的组内成员结构。A类学生我们称为特优生,B类学生称为优秀生,C类学生称为待优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A对A、B对B、C对C的分类合作交流,同时,可以实现A教B、B教C的目的,使每个人都能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充分利用了学生间的差异资源。异组同质即分组要尽量保持组际之间的均衡性,有利于组际间的公平竞争和对各组学习活动的评价。

二、选拔和培训小组长,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要选拔小组长,并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可以规定每组的A1、A2、B2、B3、C1、C3六位学生分别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的作业收发员,各作业收发员要对本小组的本学科所学知识进行“过关”检查,要检查别人过关,自己就必须要先过关,无形中就给每个组员都提出了要求。

三、合理安排座位,适时调整坐次

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是学生合作学习最好的效果。要想达到这种最好的效果,就要注意课桌椅的排列方式。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采取六人小组前三后三的方式,或采用六人小组前后一列的方式,但都要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合理搭配,以方便他们互相帮扶。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出现不平衡,这时就要根据测试成绩,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使之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四、动态管理,量化考核

量化考核或评价对于班级管理十分重要。每学期初,可以带领学生讨论制订《班级管理公约》,按照公约规定,每天对各小组的个人和小组集体表现进行量化打分,由各小组的记录员负责记录在案,分数一周一公布,一月一评比。班级公约中,量化计分应该包括多项内容,如完成作业、纪律、卫生、体育等方面都应该确立具体的奖扣分细则。这些分数都会将计入小组量化管理中的“测试”一项中。年级统考,个人的成绩上升或下降位次都有奖扣分,小组成员的总平均分上升或下降位次,也都应该有奖扣分。

五、班级评价,重在激励

没有奖罚的分数量化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利用好量化分数表彰先进和惩罚后进。例如,小组成员定期开展互评活动,互相找出其他伙伴的优点、缺点,并由小组长进行点评,找出本组好的典型在全班进行交流,并被授予“进步之星”“纪律之星”“卫生之星”等称号,适当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二是在每月最后一周的班会课上评选出优秀小组长,优秀学习小组和优秀学习标兵,根据评选标准选出先进个人和先进小组。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奖励。三是小组量化总分倒数第一的小组成员每人买五元的文具,在下一周的班會课上,亲自送给量化总分第一的小组成员。

班主任管理工作是一种服务,面对这一群单纯而又有思想的青少年学生,班主任要时时处处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班级小组管理也应随着学生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完善,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规,不能推陈出新,这种管理制度也必然会不适应学生和班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班级小组管理模式 第12篇

一、互助小组的定位

互助小组是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以人的关系为基点, 在老师的指导与组织下, 把班级学生组织成若干个小组, 在小组内以目标设计为导向, 以生生间的互助为基本动力, 以小组活动为基础的教育形式, 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共同体。通过组员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合作学习、自主管理, 实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因此, 从功能上说, 互助小组是教师管理班级的基本单元, 是学生参与班级课内外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集体。

二、互助小组的建立

1. 分组原则。

建立互助小组, 不仅要考虑到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 还需要考虑小组成员之间课外活动、生活等方面相互协同的需要。班主任在听取学生、科任老师意见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性格、兴趣爱好、特长、性别、家庭条件、居住区域等方面的因素, 总体上遵从“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 并根据班级人数、教室条件确定每组人数, 一般一个小组以4至6人为为宜。

2. 组织方式。

班主任确定分组原则后, 首先确定各互助小组组长人选, 召开小组长会议, 听取组长对本组人选的意见, 进行初步的分组, 最后召开科任教师会议, 把分组名单初稿与科任教师讨论, 协调学科意见, 确定互助小组名单。

3. 编组编号。

小组正式组号以数字为组号“第一组、第二组……”组内成员的编号以数字为号数 (1号、2号……) , 必须注意的是, 不同小组间学业水平上属于同层次的同学在小组内的号数需是一致的, 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又便于教师在全班分层教学中统一要求。

4. 组员分工。

互助小组成立后, 在班主任的指导下, 由小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 不同的人负责本组的各项事务, 如出勤、纪律、卫生、劳动、礼仪、仪容、两操、各科作业收发等。确定小组内互助对象, 合作学习时的各项分工, 需注意的是:组内分工可以是动态的, 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组长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学习、表现进行分工调整。

三、小组的组织管理

1. 树立小组观念。

互助小组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实施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以小组制取代以往的大组制, 在日常的班务安排、学习安排中, 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安排, 在与学生有关的各方面评价中, 弱化针对个体的评价, 均以小组为评价单位, 实行捆绑式评价, 强化小组意识。同时, 可以转变记录载体:在所有的记录载体中, 以小组方式呈现。

2. 制定小组目标。

根据组内同学的实际情况, 制定小组奋斗目标, 同时约定一些组内的公约及小组内的奖罚措施和鼓励约定。特别是针对组内的帮扶对象, 要帮助其设定自己的努力目标, 确定帮扶伙伴, 同时小组要制定出具体、有效、可操作的帮扶办法。

3. 定期总结反思。

小组长定期召开小组的周小结会、反思会、互助会等, 建议班级每周有一节总结会。班主任定期召开小组长会, 定期集中培训小组长, 培训时除了了解反馈信息, 还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 让他们畅所欲言, 相互交流, 相互启发, 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使他们领导的小组既有一定的共性, 又有鲜明的个性。

4. 开辟展示园地。

在班级开辟互助小组成长园地, 展示各小组在校生活中取得的成果, 展示小组特色, 呈现小组评价的动态过程, 以及各小组自己认为可以展示的本组亮点、优点, 通过成长园地的展示, 激发组间力争上游的积极风气。

5. 成立仲裁小组。

成立班主任为主、年段长为顾问的班委仲裁小组, 在出现评价争议时, 可在听取双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仲裁, 要充分体现自主与民主原则。

四、互助小组管理的实施策略

1. 选一名得力的组长是小组构建的关键。

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 是小组建设的关键。小组长要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等工作。首先, 组长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其次, 必须有一定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分辨能力。

2. 学生培训是有效实施小组互助的基础。

先期各班主任要进行学生动员, 培养小组意识, 学习各项评价制度及奖罚措施, 激励同学参与;然后要组织班委、科代表、小组长进行专门培训, 要让各个项目负责人明白评价标准、掌握操作规程、明确权利与责任, 树立责任意识与公正意识。只有达到全员理解、全员认同、全员参与, 互助小组制才能有效实施, 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3. 塑造团队精神是培养小组意识的核心。

小组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 核心是协同合作, 理想的状态是全体成员的具有向心力、凝聚力, 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小组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 而是要强调“人人的成功才是小组的成功”, 只有树立了“荣辱与共”的集体意识, 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 才能增强每一个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合作的真正的内在动机。

4. 评价项目的实施要分阶段抓重点, 循序渐进。

在实施“互助小组制管理”的初始阶段, 由于所涉及的内容宽泛, 评价内容多, 学生还没有适应自己的角色, 容易出现混乱。为了有效地推进改革工作, 对需要评价的各个维度不能在同一时期一起齐头并进, 应该分阶段循序渐进, 在一个阶段内重点抓好一个项目的评价, 落实一项, 推进一项, 逐渐把评价维度丰富起来。

5. 稳定、落实、做好阶段性的总结是持续有效的保障。

教师还必须要做好小组表现的阶段性总结和奖励, 这是对每个小组长期努力的肯定和评价, 树立典型榜样, 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互助小组制管理”能否持续有效的开展下去的保障。

建立互助小组, 形成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共同体, 小组成员在合作中各展其长, 各得其所, 互相帮助, 相互促进, 在同伴互助中学习, 在同伴互助中成长, 这也正是现代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摘要:班级“互助小组”制是以小组为基本单元的班级管理模式, 依托小组互助机制, 建构“自主管理, 互助学习”的教育平台。该模式的建构要从小组的建设、小组意识的培养、小组运作制度、评价与引导等方面着手, 把互助小组建设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共同体, 通过组员间的相互帮助、合作学习、自主管理, 实现小组成员“各展其长, 共同进步”的目标。

关键词:互助小组,自主管理,评价机制,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L.A.巴洛赫.合作课堂——让学习充满活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1.

[2]Robert Epstein.创造力拓展训练[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9.

上一篇:页岩气革命下一篇:加速度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