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之方法

2024-09-15

有效教学之方法(精选12篇)

有效教学之方法 第1篇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因而, 要求教师要有对象意识, 教学不是唱独脚戏, 离开学, 就无所谓教, 也就是说, 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另外, 要求教师有全面的概念,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教师千万不能过高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 而且也不能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 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人的发展上。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 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 也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 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 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有效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一教学准备

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 必须要解决下列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教学目标是老师专业活动的灵魂, 也是每堂课的方向, 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然而, 部分教师对此研究得不够, 往往误把目的当作目标。规范的教学目标应包含四个要素: (1) 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 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2) 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的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 否则就无法评价。 (3)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或“在10分钟内, 学生能完成15道选择题。” (4) 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

二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教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来说, 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来划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益;而课堂教学行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的, 事先可以作好准备的行为称之为主要教学行为;而另一种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境, 许多时候都是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 因而事先很难或根本不可能作好准备的行为称之为辅助教学行为。综上所述, 课堂教学实施行为可以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三类, 每类行为的指向、类别及决定因素详见下表。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 每个教师不可能非常熟练地掌握每一种技能, 而且也没有必要。在选择主要教学行为时, 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 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 弥补自己的不足, 这是最重要的。如有的教师可能粉笔字写得不好, 让他花很多时间去练习, 结果也不一定有多好, 但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好, 那么他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 利用电脑或投影仪来代替自己的板书, 照样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三教学评价

许多人以为评价与考试测验没有什么区别。其实, 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形成, 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 而不是给学生分三六九等。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即测定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的程度。因此, 它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取得了进步, 说明该教师的教学是有效的, 反之, 教师的教学就没有多少效果。

有效教学之方法 第2篇

提高图书馆馆员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之我见

本文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指出制约高校图书馆馆员管理水平的.几个原因,提出提高图书馆馆员管理水平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作 者:刘英  作者单位: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418000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G25 关键词:图书馆   管理水平  措施  

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之我见 第3篇

[摘 要]笔者也以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思维模式,不仅可以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发展。

[关键词]英语;教学;中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1-0051-01

一、善始善终法:教学导入新颖有趣,结尾总结拓展延伸

课堂导入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第一步。教师应根据课型、授课班级的具体情况设计能引起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导语,创设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的氛围和情景,如事件导入、表演导入、故事导入等。比如,让学生a w----in sheeps clothing,然后引出狼来了的故事,叫学生讲述这个故事,从而自然地进入相关阅读课文的讲解。需要注意的是,要注重导入创新,别出心裁,让学生有新鲜感,给学生一个惊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还能体现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结尾的总结也是课堂教学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结尾结得好,不仅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和前后衔接的作用,还能深化和升华所学内容,让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在期盼中等待下节课的到来。结尾设计和导入一样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启发思维,创造和张扬个性,注重灵活多变。笔者常用的方法有:总结复述、对话表演、讨论表演、音乐欣赏及游戏等。例如,在学习完“Lets celebrate”后,笔者就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展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特别是一些句型和语法知识。

二、例句提问法:借助例句揭示知识点,增强交流互动性

例句是语言知识、语法知识的载体,是老师教学的常规武器,是学生模仿的样板,是达成师生理解的桥梁。无论是讲新课、词汇、语法还是讲练习,都离不开例句,因此,例句的选用和编造跟课堂气氛和效果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在选用和编造例句过程中应注重简洁、经典、实用、易辨。例如,在讲while这个词表对比的用法时,可以给出以下例子:Yao Ming very tall while Pan Changjiang is too short.因为姚明和潘长江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很熟悉的,两人的形象迅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很高大,一个很矮小,对比效果非常明显。

利用例句进行课堂提问,也是教学的方法。好的问题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不断地激发学生的交流、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张扬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尽量多设计既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又让学生后话可说的问题。如在讲At the Tailors shop一文时,我在结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If you were given one million pounds, what would you do and why?这个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同时通过他们的回答可以反映出他们的世界观,便于适时、适当地引导。另外,我还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问题,这样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参与,都能提高。

三、情境游戏法:发挥诙谐的轻松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是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品质和能力之一。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幽默艺术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比如,在讲情境交际练习题时,对于go ahead一词的用法,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笑话:课堂上一个学生想去厕所,于是问老师:“May I go to WC?”老实回答道:“Go ahead.”但是这个学生没弄明白老师的意思。过一会他实在忍不住了又问道:“May I go to WC?”老是奇怪地问道:“我刚才不是已经叫你去了吗?”那个学生大声答道:“没有,你刚才只是说‘去个头”。这时一下子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该学生之所以会闹出这个笑话,是因为他错误地理解了“go ahead”的意思,他是一种汉语思维。还有一次在批改作文时,我发现学生常把“past ”“pass”这两个词搞混,因此在讲评时我讲了一下故事:泰晤士报是英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报纸。又一次该报报道了维多利亚女王为泰晤士河上的一座桥剪彩,第二天人们发现文章把passed(走过)错写成pissed(撒尿),结果由“女王从桥上走过”变成了“女王在大桥上撒尿”,这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学生在欣赏幽默的同时,能从股市中感悟到记好单词的重要性。

除此而外,游戏也是英语情境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方法。课前、课中或结尾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简短的游戏,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减轻学生的疲劳,还能加深学生对所授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在讲解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这一语法时,在结尾我设计了如下明星采访游戏:把学生分成三组,A为明星组,B为星迷,C为记者。A想知道B的一些情况,但又不能和他直接联系,他必须请C代为传达。这样,作为转述人B把A的话转述给C、把C的话转述给A时,必须使用间接引语,三人依次转换角色。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不仅练习和巩固了语法知识和口语表达,还给了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表达了他们各自喜欢的明星及其愿望。

总之,课堂上一切的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效果服务的。因此,在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同时,一定要确保课堂活而不乱,活而不华,不能出现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局面,更不能出现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全部忘掉的现象。

初中几何教学的有效方法之探讨 第4篇

一、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初中数学中, 几何是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的部分, 而且, 女同学对此的反应尤其强烈.经过仔细研究, 笔者发现,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 是因为几何对学生的空间感要求较高, 而女孩子在空间想象能力上, 相较于男孩子普遍较低.即使是男孩子, 其空间想象能力, 也不可能从小学阶段的水平快速跃升, 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培养.笔者认为, 有效培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要把点线面的基础知识学好.图形都是由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的, 这些基础都没打好, 谈空间想象能力基本是空谈.

2. 结合课本内容、结合身边校园的实际情况, 列举熟悉的物体模型作为书面图形的具体参照物, 引发学生的亲切感比如除了书上列举的一些例子外, 我问他们桌子、椅子、房子、墙壁、饭盒、书本、帽子、衣领等随手可及的东西都是什么形状, 让同学们回答.

3. 让学生多画图.比如, 可以让同学们把所学过的几何图形全部画出来, 不管画得怎样, 均给以肯定的评价, 并把画得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供大家学习.

4. 让学生折纸, 剪纸.剪出一个图形, 需要提前设计方案, 要让大家思考怎样剪, 怎样折, 同时教师演示给学生看, 让学生明白图形从平面向立体的形成过程.

5. 通过电脑动画演示.当然, 这对硬件和教师的水平要求较高,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虑.

总之, 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对学生自我动手能力的锻炼, 加强空间想象能力, 加深同学们对课程的理解, 为日后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础知识掌握能力

对于初中几何来说, 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就是定理和公式.公式和定理没记住肯定不行, 但仅仅记住公式也是不行的, 更重要的是理解、应用.而且, 初中几何的公式和定理十分繁杂, 如果单靠死记硬背根本不行.就算是死记硬背下来, 也称不上是掌握.要想掌握并做到活学活用, 必须做到两点:理解和记忆.

在理解上, 对于定理的推导自然要讲明讲透, 而且要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理顺, 理明.在记忆上, 绝对不能见一个背一个, 要成体系的来记, 成规模的来记.只有这样, 理解和记忆才能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使学生能在整个初中数学体系上来认识公式定理, 不仅有助于记忆, 更有助于理解, 从而能灵活应用.

三、解决问题能力

一名学生学的好坏, 最终要拿成绩来检验.成绩怎么来?从做对题中来.所以, 最终考验学生的, 就是解题能力.

一道题怎么解, 关键两个点:一个是相关知识, 一个是解题方法.知识已经在上一个部分讲了, 就不再多说, 这部分重点要讲方法.方法, 笔者认为主要应在复习的时候讲, 因为只有在大量的做题中, 才能总结出方法.让学生掌握方法最主要的就是带着学生梳理方法, 课堂以方法为主题, 进行分类讲解.

如, 开展以“辅助线”为主题的一节课, 把几个典型的做辅助线的方法进行梳理.

在三角形中, 一般有:

1.割补法:通过在较长线段上截取一部分与较短线段相等, 或把较短线段延长到与较长线段相等, 从而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通过把较大图形适当割去一部分而与较小图形能够重合, 或把较小图形补上一部分与较大图形重合.)

例1如图, 在△ABC中, AB=AC, 点E在AB上, 点D在AC的延长线上, 且CD=EB.求证:EM=DM.

在此题中, 需要应用到FD, BF两条辅助线, 扩大了思考范围.

2.倍长中线法 (中线加倍法) :这里所说的中线泛指经过中点的线段.通常采用的解题方法是延长该线段一倍后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2在△ABC中, CD=AB, ∠BAD=∠BDA, AE为BD边中线.求证:AC=2AE.

此题中, 延长AE到F, 使AE=AF, 学生便有了思路.

3.有角平分线问题, 一般过角平分线上的点向角两边作高, 或截取线段使其相等, 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3如图, OP是∠AOB的角平分线, M, N分别在OA, OB上, 且∠OMP+∠ONP=180°.求证:PM=PN

此题中, 应做PE垂直于OA, PF垂直于OB, 构造全等三角形△PEM和△PFN, 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证明结论.

当然, 做辅助线的方法很多, 需要针对所用到的定理、公式来区别对待, 在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一般来说, 一个学期中, 这个专题应该占用至少一周的课时.关键是通过归类, 让学生掌握方法, 看到一个题, 想到一类题.解决的不仅是个别题, 而是教会学生一种思想, 一种理念.

四、小结

学习数学, 学的就是一种能力.不同于其他学科, 靠死记硬背也可以取得一些成绩, 学数学, 尤其是几何, 没有能力就代表着没有分数, 只有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 进行教学活动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初中数学中, 几何是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的部分.这是因为, 初中几何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不同于小学阶段的学习.初中几何的学习, 不仅要求学生平时打好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短时间内, 准确地应用这些知识.所以, 初中几何的教学, 对我们教这门课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之有效教学 第5篇

摘要:2010年7月国家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办不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并且提出了“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要求。那么如何在给学生减负和 教好学生之间权衡得失,把握好尺度,这就需要每一个一线教师进行有效教学。

什么是有效教学呢?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教授还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钟启泉教授等人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一书中提出的观点:“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师个人如何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实现有效教学呢,这里我就自己的实践做一肤浅的论述。关键词:

一、有效备课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备课有效,首先是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体现知识问题化理念,走向以生为本的结构化设计。1.教材解读是有效设计的基础。第一需要教师对教材本身的理解;第二需要教对教材的教学理解,即根据学科教学的性质与特点,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已知”,挖掘其教学价值。2.目标设计是有效设计的核心。有专家认为,规范的目标设计,应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可测量、可评价)、行为条件(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表现程度(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3.训练设计是有效设计的重点。从内容上来看,包括基础的训练与变式的训练;从方式上,包含分散训练与集中训练;从组织上,有个人训练与小组训练。其次是教师要充分备学生、备学情,掌握学生学情现状特别是情绪现状,由此设计“问题结构”。明确备课过程就是将文本知识转化为“问题”的过程。这一点至关重要,我在实施有效教学之初,就遇到过这一问题,课前的知识性素材准备的十分充分,但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设计的问题结构梯度单

一、水准偏高,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苦恼,自己苦恼,如若长期下去,不仅打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累坏了教师自己,事倍功半。再次,应加强集体备课。“上好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之间积极开展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经验。在积极合作研究、相互交流经验中提升素养,创生智慧。第四,教师要积极地反思备课。每一节课下来,要和其他教师谈谈自己的这节课的得失,发挥集体智慧,总结优点,相互借鉴,发现不足,提出对策。

二、有效上课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时提到,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因此教师必须运用多样的课堂教学策略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1,与实践结合.历史学习由于学科和时代的特点往往让我们现在的学生产生一种历史无用论的思想,从而影响了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还要讲究历史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上《文化大革命》这一学习内容时,事先布置学生因地制宜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一些文革史料,在此基础上再上课.课下,学生们有的上网查询文革的史实和各方对文革的认识,有的从亲戚朋友那找到了文革期间的传单,徽章,红卫兵证等,有的在图书馆查询资料,有的还观看了有关的电影电视,有的向自己的爷爷奶奶询问他们在文革期间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课堂上学生代表展示着自己的所获非常兴奋,同学们听的也非常专注,最后教师将这些史实结合书上的内容进行了条理化,整个文革的面貌,原因,评价等就呈现在了同学们面前并且引起了他们的思考.这堂课就做到了历史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拉近了历史与同学们的距离,提高了兴趣,更加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教学效果自然好.针对历史课堂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还要纠正学生的“历史无用论”,在教学中体现历史的学以致用.如讲义和团的内容时,给学生描绘了一个情景:“前两天我去文物市场看到一个虎头牌,小贩告诉我这是1899年的时候光绪赐给义和团的,珍贵文物啊!同学们,你们来帮我鉴定一下,这小贩骗我了没有 ”这个情景很快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他们很快七嘴八舌的告诉我“别信!光绪1898年就被慈禧关到了中南海!”“说的对!但是它又告诉我说是老佛爷打着光绪的名义赐给义和团的.我又糊涂了.”学生们经过唧唧喳喳的讨论很快又告诉我,“1899年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是镇压,不可能赐他们东西,到1900年夏才承认他们是合法的.所以小贩说的又是假话.”最后,学生们得出结论:这个虎头牌肯定不是光绪或慈禧赐的,但可能是义和团假借他们之名制造的,有文物的可能性.通过情景材料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且锻炼了他们缜密细致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还都体验了一次“文物专家”的经历,有了初步的“历史有用”意识.2,教学手段多样.任何一成不变的方法手段都是不能够适应教学要求和多种多样的学生的,甚至是一种手段也不可能永远适应一个学生的,因为学生又是变化的.比如,经过长时间单一乏味的练习之后,学生很容易出现学习的“高原现象”.所以,在一堂课的教学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出发,多角度多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拿鸦片战争这节课来说,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采取资料介绍,观看影片片段,课本剧,辩论赛等多种手段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但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手段运用要适当不可过多过滥,本末倒置.3,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策略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应当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把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能够真实地引入教学过程,教师才会充满激情地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才会充满智慧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积极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确保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提问和讨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4,针对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为此,从课程目标到教材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进行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教学评估分层.让全体学生都可以体验成功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能力的发展.5,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式学习的策略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师生间,学生间探究式的合作性交流主要形式.尤其是新教材给合作学习提供了最好的舞台.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式学习给学生提供了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自尊,自信,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课题都要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在不需要合作交流时也进行合作交流.既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对学生的合作教学起着一个反作用.6,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进行开放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时间,空间和学习方法上体现一个“放”字,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多,自主选择学习方法.7,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益.课程的改革精神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各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会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将终身受益,而且科学方法还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学法指导渗透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活动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且“会学”.学会读书,这是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能力的起点.魏书生老师在教学中即把对学生的读书训练纳入教学过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其中关键的词语,然后理解并归纳其中的主要内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教师提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去解决教师提出的思考题,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如标准式,批注式,摘录式,概要式,选读式,速读式等.(2)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观察,力争做到看准,看细,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同时还要善于带着问题去观察,抓重点,抓本质,(3)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思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在学生认知过程中,思考是学生理解信息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必须做到:一是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质疑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勇于发问,敢于求异;二是培养学生掩卷而思,富于联想的习惯;三是要学生形成先思后问,问后多思的思维习惯.实践表明,只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而获取的知识,才是最深刻的,才是容易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所以,要求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多思考.只有三思而问,才能豁然开朗,才能在无疑之处见疑,乃至通过思考发现真理.(4)指导学生学会探究.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像某人留在沙漠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了走过的路线,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合理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自己去参与,自己去探索,即教会学生学会探究.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对一些知识,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寻找问题,解决一些疑难.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要深入实践,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要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动手实践和分析思考.探究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了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锤炼了战胜困难的意志.探究活动的开展,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扩大了视野和知识面.(5)指导学生学会创新.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它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学会创新.首先,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即在思维上为学生留有“空白”,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发现,特别在进行一项探索性的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去创新;其次,教师应通过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渐形成将具体问题变形,转化,假设,分解,类比,重组,统摄,拓宽的创新意识;再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创造思维的方法,它包括发现规律的系统思维,反面分析的逆向思维,由点到面的概念思维,全面考虑的辩证思维,直觉思考和顿悟思维和求异寻同的敛散思维等.5,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优化课堂教学和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内40分钟的教学效益,尽可能减轻学生的负担.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只有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聪明才智,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心理学表明,初中学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得到迅速的发展,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他们不仅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还能揭示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原因.通过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使文字,图形,动画,影片等多种信息来帮助教师呈现教学内容,提供辅助信息,充分发挥听,视觉感知活动的作用,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增强了化学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使认知过程进行得更顺利,从而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技术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有益而丰富的教学或学习资源,扩展教学或学习空间,使教学摆脱学校中心,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能突破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形声并举,教材表现力的提高,使学习更有趣,更有效,也更加简便;媒体的信息表现技术的优势,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有效地揭示事物的实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扩展了人们学习的空间,时间和途径,它可以使我们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培养各方面的技能.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常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验能力等的提高,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三、有效评价是有效教学的手段。

1、秉持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评价原则 随着评价科学的发展,评价的功能和作用也越来越得到开拓与发展,使得评价的对象或范围已突破了对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扩展到教育的整个领域,这就要求评价不但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且应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整合,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贯穿到活动中去。在有效教学的评价中,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评价,而是要将学生的活动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和进行整体性评价的依据。

2、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技术和方法

在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上,既要看到定量分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运用教育测量和统计以及模糊数学的方法,可以对评价对象的特性用数值进行科学合理的描述和判断,又要看到定量评价的缺陷和不足,过于量化的评价,会忽视或抹杀隐藏于教育内部的教育规律性,如教育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具有模糊性,存在许多难以量化的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对复杂的教育现象适当进行定性分析,比单纯的定量描述更能恰当反映实际情况,使得评价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3、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方法之我见 第6篇

关键词:语法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方法

本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学生是否对本学科有后续的学习动力。如果学生学得不好,教师教得再努力,其教学效果也是无效或低效的。一节好的英语课,需要教师认真准备。本人教书育人十数载,对于英语课堂有一点点心得体会,不知成熟与否。现在提出来,希望同行们批评指正。

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本人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打好基础

1.重视语音,标准的发音是我们学好英语的敲门砖

对于国际音标的读音、元音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学生应多读、多练,教师应让学生掌握英语的发音规则,每个单词能无师自通,老师只需稍加指导。我们应经常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指导学生认真模仿,纠正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应从语音开始。

2.重视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学生应重视自己的英语书写,规范而又认真地书写,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书写速度和准确度,也为以后的知识复习和掌握提供可能。另外,坚持认真书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毅力和恒心,为学好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大背诵力度

背诵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英语基础知识。古人云:“数诵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背诵能帮助思考,思考需借助背诵。不少名家都提倡学生背诵,鼓励学生背诵,也列出了背诵的诸多好处。如梅仁毅先生就说过,“在基础阶段,或高年级,要努力背诵名篇,譬如说,背50~100篇,无论从语言还是内容来说,这都是精华。背熟了,对了解西方文化和研究文字的运用都有好处。”

三、有效开展语法教学

对于初学者来说,语法学习则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捷径。但是很多学生甚至老师都不太重视语法,这和我的想法是相反的。我认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重视英语语法的讲解,或轻视语法教学的行为,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不可取的。语法教学要关注语境,这一点非常重要,如能将语法知识融入语言材料中,通过阅读材料分析重点内容、强化难点等,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语法现象,区别理解,区别掌握,通过语境来理解和掌握英语语法,特别是时态和语态的掌握,让语法学习变得不太枯燥,才能让学生喜欢学习英语成为可能。

每个单元的Grammar部分,是中学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语法项目,我们应该认真利用这一资源,精心准备,争取让每位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另外,应该让学生多做点语法练习,我相信“Practice makes perfect.”语法教学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方法应多样化。我们不能孤立地拿句子就事论事或者对学生满堂灌,讲得学生晕头转向,我们应多让学生讨论语法现象,区分时态和语态,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使枯燥的课堂变成学生的欢乐之地。

四、努力用英语组织课堂,营造浓厚的语言学习氛围

英语课堂上,我们应该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刚开始学生可能不太习惯甚至听不懂,只要我们和学生一直坚持下去,学生的听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就会不知不觉地获得提高。每天课前的英语对话,要让学生张开嘴,克服恐惧。课前几分钟的对话练习,可以营造课堂气氛,我们倡导以愉快的方式拉开教学帷幕,以简洁的形式整合学生思维,从而把学生带入愉快的教学活动中,使英语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十分向往的兴趣天地。

五、注意英语文化内涵教学

在课堂内外,可以有意识地介绍西方礼仪和节日的知识。如,西方的重大节日,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等现代教育工具,让学生观看节目和阅读文字,感受节日的欢乐氛围,促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初中英语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一线教师应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英语学习的小主人。作为教师的我,应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做他们的好朋友。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成为孩子们心灵所向往的最快乐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丹.初中英语有效教学和谐课堂[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10.

[2]王寅.语言体验观及其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崔刚.融合与创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理论体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有效教学之方法 第7篇

以传统的文理分科来划分,化学毫无疑问的属于理科,理科更加注重学生思维习惯思考方式的培养,而化学则是一门记忆加实验的科学,有理科中的文科之称.这种特点一定程度上跟学生学习理科的思维习惯不同,因而教师要注重向学生指明这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归纳分析的能力,同时又要督促他们认识记忆相关的知识点.比如,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如果学生能够熟记烃通过取代或加成反应可转化成卤代烃,卤代烃可通过取代反应转化为醇,醇经氧化转化为醛,醛被氧化生成羧酸,羧酸跟醇生成酯这一知识点,就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在处理相关题目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当然,督促学生记忆绝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可适当提供一些比较新颖高效的记忆方法,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二、设立互动式课堂,营造研究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立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满足他们参与事物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作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构建一套合理的教学模式.以《氨气》教学为例.课前预习时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氨气的化学式NH3可以推导出它的哪些性质,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学生从化学键理论,元素周期律等方面入手热烈讨论,很快将一些浅显的性质推导出来.接着,我将事先准备好的氨气发给学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氨气的气味形态.有农村的学生很快就说出其味道跟化肥碳酸氢铵一样,而一些反应比较快的学生可马上回答出应为碳铵分解为NH3.有学生说从氨气的化学式NH3可知,其摩尔质量为17 g/mol,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标况下密度为0.771 g/L,所以学生推出氨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还有学生通过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知识推出NH3的稳定性强于CH4、PH3,弱于H2O、HF,并从化学键知识得出其电子式.可见,通过合理设问,借助先前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自身的分析探索,便能得出相当多正确结论,这种方式既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继续研究学习的兴趣.

三、合理设置任务,延伸学习欲望

高中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一定的基础知识,但他们又处在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在缺少束缚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自身惰性所打败,因而教师在课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任务,持续刺激学生化学的学习欲望.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独立自主的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体验成功,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具体任务可分为预习与复习两类,通过预习,学生可带着新的知识与疑问进入课堂,提高听课效率,而非一头雾水没有焦点与选择的乱听,前文所举的氨气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把课后作业进行分类,适时适量布置.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特别要鼓励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通过适量的作业,及时巩固刚学的知识,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对于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还可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操作实施,通过自身操作,自然地把课本中的化学与生活中、环境中的化学连接融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在新课程条件下,教育正在进行变革,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化学教师要根据化学这门课程的自身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能力,最终达到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当然,由于面临着成绩的巨大压力,如何在短期的教学成绩与长远的育人目标之间寻找一个平衡,仍然是值得我们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但相信通过自身的合理探索,我们终将在成绩与能力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摘要:“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改变学生的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这既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转变,又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同时这一转变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来说,教师应该由原来单纯的讲述者转变为引导学生组织学生的导师,通过知识节点的建立,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通过自身的主动性,完成各自知识网络的建立,如何具体的激发学生的能力素质,加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本人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三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性,教学方式转变,方法探讨

参考文献

[1]闫俊格.高中化学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艺术,2010(5).

[2]陈代文.浅议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8).

有效教学之方法 第8篇

1 形象生动地展示单词, 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

很多学生认为英语单词难记难背, 其实, 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很大的联系。要帮助学生攻破单词难关, 就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 有效地将课文的学习与单词的学习融会贯通, 形象生动地展现单词, 以此来加深学生的记忆。以初中英语9AUnit 2 Colours为例, 这篇课文主要是教授学生各种颜色以及这些颜色代表什么含义, 对人的心情有什么影响等内容, 因此, 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 安排学生布置教室, 将自己喜欢的海报或风景图片贴到墙上, 将教室打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以此来证明Colours can affect our moods and change our moods, 于是在正式上课后, 教师再将班里学生进行分组, 展开时装表演秀, 每组由一个学生负责介绍小组成员的服装以及服装的颜色。通过这个活动,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 大家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此外, 在教授单词的时候, 老师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 通过图片、实物玩具、动画片, 歌曲等直观手段来辅助教学, 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词汇。

2 巧设语境, 把握单词的不同用法

单词会读会写固然重要, 但是还得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单词, 知道单词的不同用法有哪些, 这些听起来很复杂, 却可以通过巧妙地设置语境来达到这一教学目的。例如通过单词在上下文中的语境, 来正确地把握单词的多重含义。具体地说, 如water这个词, 教师就可以通过以下句子的语境猜测单词的意义。

(1) The fl owers are dry.I must water them everyday.

(2) I’m very thirsty.I want to drink some water.

(3) There is some water in the bottle.We can drink it.从语境中我们可猜测出 (2) (3) 句中的water是水, (1) 句的是浇水的意思。这样来设计语境, 不但能让学生掌握这个词的不同用法, 还能让学生知道water不同的词性,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3 通过构词法, 进行科学的记忆

英语虽然不像汉字造字分偏傍部首各部分, 但是, 它也有自己的特点及规律。因此, 在日常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老师注意培养学生这种构词思想, 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从而做到轻松记忆大量词汇。

(1) 根据简单的、基本的单词, 掌握与之相关联的词汇

例如:interest n.兴趣, 爱好;vt.使……感兴趣, 在形容词后, 加ly后缀, 变成副词→interestingly adv.有趣地, 在增加ing后, 变成其形容词形式, interesting adj.有趣的;引起兴趣的, 令人关注的。

(2) 通过联想, 创造情景, 巧记单词

由于汉语和英语存在的差异性以及英语的词汇量大, 学生们在记忆时, 具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英语单词是学生的最大拦路虎。因而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应刻板地教授英语单词, 而应该通过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创造具体的情境, 帮助学生进行词汇记忆。

例如:

butterfly——butter (黄油) +fly (飞) , 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创造:蝴蝶在黄油上飞。

forget——for (为了) +get (得到) , 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记忆:为了得到, 需要先忘记。

(3) 通过对比词形结构, 进行有效记忆

通过对比,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单词之间细微的差别, 从而加深学生对单词的印象, 有效的进行记忆, 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对此进行归纳与总结, 让学生有章可循, 在今后记忆单词的时候, 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加深记忆, 例如:today今天——toady奉承;anecdote轶事——antidote解药;ambitious雄心勃勃的——ambiguous含糊不清的;study学习——sturdy结实的, 茁壮的;pleasant令人愉快的——pheasant野鸡, 雉鸡;fable寓言童话——feeble虚弱的……

通过有效的对比, 学生就能够从这些细微的差别入手, 提高对单词的记忆印象, 更能有效地扩展学生的词汇量。综上所述, 在初中英语单词教学过程中, 教师切勿片段性地、孤立地、刻板地教授单词, 而应运用形象生动的展示方法, 教会学生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单词的不同用法, 并且利用构词法, 有效地记忆单词,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鸿琴.以情感教育促进英语教学[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2]东雪珍.词汇首次处理策略对词汇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10 (4) .

有效教学之方法 第9篇

一、学生在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

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在高考历史试题中频繁出现,但如何提高此种能力却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且在学习和复习时此种能力要求往往被纳入审题的范畴。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不少的缺陷。

1. 提取信息不全面浅尝辄止,一叶障目

由于年龄的缘故,中学生普遍有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则试题,往往得到一点点信息就以为全面理解了。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题与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7题就用几乎相同的图片内容命题:“图中犁耕方式开始于何时?”部分学生不仔细观察就选择了A项(春秋战国),因为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但是图片反映的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这种方法却是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

只见表面,不见实质

2002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28题要求从“秦砖汉瓦”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在题干中作了如下提示:“人们从商周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这段提示提醒考生,不仅应注意表面现象,如“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如“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遗憾的是,学生却无法从秦砖汉瓦所显示出的文字看出中国文字的变化(由小篆向隶书的变化),无法从秦砖汉瓦中看出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的进步。

只见主体,不及其余

在目前的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信息源中,既有文字又有图表和图片;既有材料正文还有一些辅助信息,如材料来源、材料提示语、图片和表格标题。在答题时,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材料正文而忽视其他信息源。如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28题,该题在题干中“观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的字样对图片作了重要补充,它透露出以下信息:时间属于唐代;主要对象是妇女,原素材唐三彩是彩陶且为陶俑。从学生的回答来看,许多学生忽视了唐三彩为彩陶这一重要信息,没能得出当时的“陶瓷工艺具有较高水平”这样的结论。

2. 提取信息不准确

不能理解喻意

1995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45题是一道值得借鉴的高考试题:“西方某学者认为:‘美国没有童年,只有青壮年’。这一说法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解释你的回答。”在此,我们只能从其材料的喻意角度来分析该题,“美国没有童年”并不是说在美国没有小孩子,而是喻指美国历史没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美国“只有青壮年”喻指的是美国一建国就确立了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此题如果不能理解其喻意,根本无法解答。在该题出现多年后,我将这一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发现许多学生仍对此题颇感迷惘。

不能排除无效信息

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有的信息会起到一种迷惑作用。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第2小题引用了4幅饼状图表,要求从中概括出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图表中的“其他”事实上就是起到干扰作用的无效信息。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机构,表中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占流出人口的59.3%,而其他28个省级行政机构合计流出人口才占40.7%,这足以说明流动人口以前述6省为主,而这6个省处于中国内地,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至此结论已经可以得出。另一组图即“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同样属无效信息,对解答该题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这一组能提取的信息是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但选项中却没有类似的表述。

二、如何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上文已经就学生在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种种缺陷作了剖析,在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 重视审题训练

在审题训练中,我强调审时间、审地点、审关键词句、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问题,这些都可以作为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将这些方法用之于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审问题

即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做材料解析题,一般是先阅读材料后面的问题,再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有关材料,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约答题时间,又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我们可以先阅读题后的每一个问题,再分别到材料的对应位置寻找答案。

审关键词句

即学会抓住关键词句。阅读材料有一个技巧,就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这样看问题又准又快。抓住关键词句,就掌握了材料的中心思想,这是阅读材料的一条捷径。

审材料来源

即注意引文出处。材料解析题的材料由材料内容与材料出处两部分构成,材料内容固然重要,材料出处也不可小视,更不能忽视。因为材料出处一般能让我们知道材料的作者、时间、地点与引用的文章等。这方面的信息经常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与思想。

2. 忠实于材料

材料解析题所选材料有的出自教材内容,更多的出自学生没学过的文章,其对有关历史现象与本质的认识不一定与教材保持一致,那么,在做题时,当所给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矛盾时,首先要忠实于材料。特别是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寻找依据、概括思想、比较异同、分析现象等,就要老老实实地从材料中找答案,不能脱离材料。

3. 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

做材料解析题,一般是以教材为依托,一是教材的内容,二是教材的观点。我们反对照搬教材,要求忠实于材料;也反对脱离教材,一味地自由地发挥。一是材料与教材间有以上关系,二是材料很多时候也会要求我们结合教材来思考问题。在题目中有要求结合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或者什么也没说时,我们都要联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教材寻找正确答案。

4.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做材料解析题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这一般要求我们能读懂材料,还要能回归教材,才能看到问题、现象的本质。有时候,材料提供的是一些与事实不符合的言论,我们就要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进行正确的判断与推理,分析其本来面目。当题目要求我们结合材料谈自己的认识或启发时,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材料的整体把握,获得认识事物、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经验教训。

5. 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目前的一些重要考试对一些问题的关键词都采取加着重号(或加粗、或用不同字体表示)的方式,为考生避免犯审题的错误而发挥出真实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此举也养成了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考试中既然已经给了提示,就没有必要再多费心思。但是,目前全国高考试卷中的信息源尤其是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着重号无法标注,这往往使得平时缺乏训练的考生手足无措。因此,平时训练中我们应该在语言和文字方面加强训练。文字训练时应该重点隐含,即对关键词不作标注。语言训练时教师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说重点字词。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停顿、加重、放慢等语气来突出重点,但训练时则恰恰相反,各种可能突出重点的方法全部隐含。

6. 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

有效教学之方法 第10篇

一个命题推理是有效的, 当且仅当它的真值形式是个重言的蕴涵式。也就是说, 判定一个推理是否有效, 就是判定它的真值形式是否为一重言式。下面将逐一介绍判定命题逻辑真值形式有效性的基本方法。

1、真值表方法:列出命题真值形式真假值的表, 通常以1表真, 0表假。一个命题形式是重言式, 当且仅当它在其真值表各行中的取值都真;一个真值形式是矛盾式, 当且仅当它在其真值表各行中的取值都假;一个真值形式是偶真式, 当且仅当它在其真值表至少一行但并非全部行中取值为真。其判定步骤为:

(1) 找出命题真值形式中所含的命题变项;

(2) 从低到高的顺序写出命题真值形式的各个层次;

(3) 对应于每个赋值, 计算各层次的值, 直到最后计算出命题真值形式的值。

运用真值表法可以很直观的判定一真值形式的有效性, 但毋庸置疑, 如果命题变项的数目比较多, 真值表方法就显得比较繁琐, 不够简便, 这时候, 归谬赋值法应运而生。

2、赋值归谬法:其原则是:为了判定一真值形式是否为重言式

(1) 先假设一真值形式为假;

(2) 依据这个假设给每个命题变项赋值;

(3) 如果在赋值过程中, 必须给同一命题既赋真值又赋假值, 在这种情况下, 说明假设不成立, 也即所要判定的真值形式不可能为假, 因而是重言式;如果没有出现矛盾, 即该真值形式就不是重言式。

3、真值树方法:真值树方法主要是对命题集而言的, 判定一段议论是否不自相矛盾, 与赋值归谬法的原理一样, 只不过是形式不同罢了。其步骤为:

(1) 把所要判定的命题集中的每一命题作为前提, 分别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写出它们的真值形式;

(2) 按照给出的规则 (合取分解、析取分解、双否分解) 对每一前提进行分解, 直到其中除了“﹁”外不出现其他的真值联结词, 并将分解的结果以规定的树状结构列出。这种方式构成的所有树状结构即是该命题集的一个真值树。

(3) 如果在一真值树的每一分枝上都有一命题变项及其否定同时出现, 则称该真值树为封闭的, 该命题集是不一致的;否则, 该真值树是开放的。

封闭的真值树则意味着该命题集为矛盾式。要判定一个命题集或者推理是否为有效式, 反过来, 只要判定其否定命题是否为矛盾式即可。可以看出, 该命题的否定命题为封闭的, 也即意味着该命题形式是重言式, 是有效的。

(4) 范式法:根据范式存在定理, 可以通过求真值形式范式的方法来确定该命题形式的有效性。合取范式能显示出一个命题形式是否为重言式, 析取范式能显示出一个命题形式是否为不可满足的。范式的方法, 由于谓词逻辑的特殊性, 不能够作为判定谓词逻辑有效性的方法, 这里就不再详谈。

(5) 命题演算的公理化方法。该方法和谓词逻辑中的公理化方法的手段基本一样, 只不过, 后者的基本符号相对来讲要比命题演算的符号要多, 尤其是多加了全称量词、特称量词这样两个特殊的概念符号。所以, 谓词逻辑又称之为量词逻辑。

二、谓词逻辑有效性方法判定的

谓词逻辑正是由于加入了量词, 才显出其特殊性。命题逻辑的有些方法并不适用谓词逻辑有效性的判定。

由于量词的存在, 谓词逻辑的一个命题形式的解释不是唯一的, 事实上是无穷的。在不同的解释下, 从同一个命题形式得到的命题可以出现不同的真假情况。所以, 谓词逻辑的判定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刻画:有穷个体域和无穷个体域。

有穷个体域下的判定方法有:转换命题逻辑判定法和解释的方法。

无穷个体域下的判定方法有:解释法、真值树法 (逻辑树法) 和量化自然推理的方法。

(一) 有穷个体域下的判定问题。

1、转换命题逻辑判定法:

在有穷个体域{a1, a2……ak}下, 即个体域中有k个个体 (k大于2) , 基本命题形式所有的x F (x) 、存在x F (x) 和F (x) 可以分别作如下的转换:

(1) 所有的x F (x) 断定“所有x都是F”, 在上述个体域中, 它等于断定a1是F, 并且a2是F, ……, 并且ak是F。因此, 它可以转换为:F (a1) ∧F (a2) ∧…F (ak) , 这个合取式的每个合取支中没有个体变项, 也没有量词, 实际上是一个命题变项, 因而整个合取式是一个命题逻辑中的真值形式。

(2) 存在x F (x) 是断定“至少有一个x是F”, 在个体域中, 它等于断定a1是F, 或者a2是F, ……, 或者ak是F。也就是说, 存在x F (x) 等值地转换为一个析取式, 同理, 这个析取式是命题逻辑中的一个真值形式。

(3) F (x) 含有自由个体变项x, 由于x可以取{a1, a2, ……ak}中任意一个个体为值, 因此在不同的赋值下F (x) 可以转换为F (a1) , 也可以转换为F (a2) , …, 也可以转换为F (ak) 。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转换, 谓词逻辑中的命题形式就可以转换为命题逻辑中的一个或者一系列真值形式。此时, 它们的有效性完全可以按照命题逻辑中真值形式有效性的判定方法来进行。所以, 笔者将有穷个体域下的谓词逻辑的判定方法称为转换命题逻辑判定法。除了这样一种方法可以判定谓词逻辑命题形式的真假外, 还有一种方法称之为解释的方法。

2、解释法:

命题形式的一个解释, 就是用一组常项分别取代命题形式中的所有变项, 具体地说, 就是用命题常项、谓词常项和个体常项, 以确定的对应, 分别取代命题变项、谓词变项和自由个体变项的所有出现。通常, 也把通过解释后得到的命题称为原命题形式的一个解释。而且我们是通过给命题变项以确定的真值的方式来实现的。一个命题形式, 如果在任一解释下都得到一个真命题, 则称为普遍有效式;如果在至少一种解释下能得到真命题, 则称为可满足式;如果在任一解释下都不能得到一个真命题, 则称为不可满足式。

(二) 无穷个体域下的谓词逻辑有效性的判定方法。

1、逻辑树方法:

谓词逻辑中的逻辑树方法是对命题逻辑中的真值树方法的一个扩展。同样, 逻辑树方法在真值树方法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全称分解规则和存在分解规则。其余的方法与真值树方法下的方式是一样的。不过, 要注意要尽可能早地应用存在分解规则, 尽可能迟地应用全称分解规则, 这样变元的选择所受的限制少, 可以尽快结束逻辑树的构造。但是这种方法本身即使在最后没有封闭, 也不能断定该命题集是无效的。

2、解释法:

解释法有穷个体域和无穷个体域下都可以用来判定一命题形式的有效性。但主要用来判定其无效性的。

3、量化自然推理法:

谓词逻辑中的自然推理方法与命题逻辑中的证明方法大同小异。由于谓词逻辑自身的特殊性, 量词的规则比较难以运用。其余的规则则遵循命题逻辑下的相关规则的规定。

三、二者的比较

至此, 有关非形式化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有效性的判定方法已经申述完毕。通过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 谓词逻辑下的判定方法基本都是对命题逻辑下的判定方法的扩展。某种程度上, 命题逻辑的有效性的判定方法为谓词逻辑的有效性判定方法的基础。而且, 命题逻辑有效性的判定方法有比如真值表等能行方法, 而谓词逻辑有效性的判定方法只有在有穷个体域下可以转换为命题逻辑下的有效性的判定, 这时候其判定方法和命题逻辑下有效性的判定方法一致;而在无穷个体域下的判定方法, 由于量词的无限定性, 根本不存在什么能行的方法, 包括比较量化的量化自然推理方法也不是一种能行的方法。

另外, 逻辑树方法, 究其实质, 其实是解释方法的一种图表 (diagram) 化, 只要能够找到一种解释使得原命题的对立面是不成立的, 那么原命题就是有效的。

通过这些方法的比较, 可以看出, 谓词逻辑比较重要的是量词的使用。正是由于量词的存在, 才使得其判定方法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同时归纳的成分很大, 也许, 这也正是后来的形式化的谓词逻辑公理系统建立的主要原因。

摘要:命题逻辑仅仅考虑命命题间的关系, 把原子命题作为基本单位, 而不探究其内部结构。而谓词逻辑则执著于命题的内部构件, 着重研究量词从而需要以非逻辑词语作为命题形式的基本元件;在谓词逻辑中, 原子命题被进一步分析为谓词、个体词、量词和联结词。二者有着质的不同, 对其有效性的判定方法进行分析, 会使我们对于他们的性质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命题逻辑,谓词逻辑,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慕泽、余俊伟:《数理逻辑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

[2]李娜:《现代逻辑的方法》,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0年。

[3]梁庆寅:《传统与现代逻辑概论》,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8年。

有效教学之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提问教学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通过提问,教师不仅能够对于学生的理解程度予以了解,并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还能够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如实的遵循教学原则,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全方位的去提高课堂提问效率,使之逐步趋于有效甚至高效。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诗歌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逐步深入,传统的教学逐步被新一轮的教学模式所取代,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渐渐涌入初中语文课堂,其中以提问为主的教学策略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并且也有效的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但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诗歌提问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有待教师进一步的解决和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①问过于频繁,学生缺乏思考的余地:教师的课堂提问过于频繁,学生被诸多问题牵引着,疲于应付,没有时间进行思考。②提问不着边际,缺乏针对性:教师提出的问题空洞、难度大,缺乏针对性,让学生摸不着头脑。③提问缺乏创新,流于俗套:部分教师课堂中经常提问同样的问题,缺乏创新,流于俗套,学生不感兴趣。④提问的面过于集中:提问对象局限于部分学生,只顾学优生,忽略了学困生,容易挫伤一些学困生的积极性。⑤问过程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⑥提问一些无效的问题或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 一些教师在提问中喜欢问“是不是”、“对不对”等无效的问题,导致学生思维得不到训练等等。在各方面原因的综合影响下,使得我们的初中语文诗歌课堂提问教学的功能没有得到正常发挥,严重的制约着我们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初中语文诗歌课堂提问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1.明确提问的目的,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问题的提出,总是建立在某种目的的基础上的,在初中语文诗歌课堂提问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问题的提出实现有效性,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明确提问的目的,增强提问的目的性,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杜绝盲目随意、信口开河、无意识地随意提问。对于初中语文诗歌的提问来说,其目的莫过于以下几种:①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②激发学生思考,便于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进行。③考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关于一个课题的内容,在授课之后,学生是否理解清楚,教师可发出问题,考察究竟,藉以反馈,促其进步。例如,在教学《观沧海》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就可提出如:《观沧海》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的句子是?等之类的问题,先由学生思考,在由教师分析解说、强化。④唤起注意重振精神。课堂教学时,如若看到有学生的注意未能集中于学习方面,这时,教师可用问题唤起其注意,使之重振精神,进行学习。提问时,教师要把握教学的分类目标,即课堂提问必须根据“三维目标”来设置。设置的问题要紧扣课堂目标及诗歌的重点、难点、疑点、特点和学习诗歌的突破点等,以提升问题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干脆利落。只有这样,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就能达到某种目的,我们的提问才能实现有效,学生才能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好诗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2.采用有效的提问方法,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教师问题的提出,不仅要趋于某种目的,更要讲究方式方法。诗歌具有语言简约,内涵丰富的特点,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学不得法,很难真正理解诗歌意蕴,把握诗歌内涵。因此,在初中语文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置时,教师也应采用恰当的提问方式,积极的通过提问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通常来说,对于诗歌部分的提问方法,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穴提问法:设计的问题不宜过多,应点中课文的穴位,以一个中心问题贯穿全文,实现全文的整体生成。②锁链式提问法:对问题进行合理拆分,围绕一个大的主题进行层层“锁链式”的提问。比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此基础上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层层推进:这首诗歌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等等。③换位提问法: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习惯、思维方法的角度,根据学习程度提出相应难度的问题。④多样化提问法:提问形式多样,有直问、曲问、反问、激问、引问、追问等,在课堂中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注意提问的节奏,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有效的把握好提问的方式策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积极地在问题中渗透学习的方式方法,我们的教学效率才会提高,提问的意义也才能发挥出来。

3.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提问

俗话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有意义。”要想初中语文课堂提問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有效性,不仅需要教师提出问题,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的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功能,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提出过程中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对教师的发问乐于思考,并各抒己见,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

三、初中语文诗歌课堂提问教学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是立国之根本,建家之原则。而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也是教学的必须。因此,在初中语文诗歌课堂提问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有充分的遵循好一些课堂提问原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的发挥好提问的作用,凸显教学的本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好以下几个提问原则:①针对性原则: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②启发性原则: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感受祖国诗歌的魅力,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③曲折性原则: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④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应是有效性中含金量最高的指标,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品质灵魂。⑤适度性原则:包括适度、适时、适量。⑥创新性原则: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

课堂提问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其方式多种,方法多样。教学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不断的总结、创新提问技巧,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汪德伟.浅谈新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性[J].读与写杂志,2009,(06)

有效教学之方法 第12篇

一、活动化教学的前提:依标施教

活动化教学的前提是依标施教。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品德课中的活动创设是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路径。下面我以我们工作室一位老师执教的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热闹非凡的市场》一课为例:我们认真地解读了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了第一课时三维目标。根据这个教学目标,导入新课后,安排了三个板块来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单了解市场从古到今的发展,全面感受现代市场热闹非凡的特点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能力目标:通过课内小品表演活动和课前调查活动的展示,培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市场的演变发展感受市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以及人对市场发展推动中的无穷智慧。

[教学过程]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始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精心设计活动,每个活动的目的明确,并且层层推进,从而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若是平常我们教学设计时,每个教学板块旁边,都注明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的话,那课堂教学的目标性会大大增强,教学中随意海阔天空,或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实际教学中,有时我们设计的活动化教学,也会出现偏离目标的现象。如,一位老师执教六年级《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课时,老师为了进一步唤起孩子保护环境的意识,她设计了环保创意秀活动。老师问:你知道人们经常会在什么时候使用一次性用品吗?学生回答:在小饭店里使用过、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使用过、全家去烧烤的时候使用过等等。接着,这位老师开展了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物品制作环保创意作品的活动。 学生活动时,他们拿出来的都是:崭新的筷子、崭新的桌布、崭新的光盘、崭新的碟子,这些没有用过的这一次性物品成了制作环保作品的原材料。孩子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全然不顾应该节约一次性物品,节省能源的活动主题。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看到貌似倡导保护环境的活动恰恰成了浪费资源的“罪魁祸首”,这就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我们老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必须要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我们的落脚点以及活动的价值在哪里,活动是否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当我们涉及了活动,但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又摆在我们眼前: 一个班级的人数这么多,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活动?

二、活动化教学的有效开展: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课堂中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角,我们真的要做到面向全体。 只有每个孩子都投入到活动中,他们才会获得属于自己的体验。因此,在开展活动时,我们要恰当调节“个体”与“全体”的地位,创设条件,力求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与兴趣主动参与,让每个孩子都能经历活动过程,在活动中确有所得。对于一些需要分工合作开展的活动,我们老师要注意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任务,让每个孩子都以主体身份参与活动。还是以《热闹非凡的市场》这堂课为例。课堂上老师将学生分成六组,然后布置指导各小组进行“走近市场”的调查活动。有些小组到附近的临街店面进行调查;有的小组和家长一起去万达广场体验城市综合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有的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图书批发市场进行调查。在课堂交流反馈时,学生劲头很高,很兴奋地与大家交流不同市场的特点,或是综合性的,或是给生活带来便捷……我相信,当每个学生都以主体身份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地想、充分地说、充分地做时,就能调动学生的量,而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是学生学的“学堂”。

我们的课程强调通过儿童主体参与的各种活动进行教学,让儿童在自主活动中获得发展。只有儿童主体亲身经历和体验,所得到的收获才是真实有效的。

如,我在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做学习的有心人》 一课时,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知道学习需要有专心、耐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情景讨论进一步感受专心、耐心的重要性;

3.通过采访活动学会培养专心、耐心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4.反思自身的学习习惯弱点,努力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

[教学过程]

这堂《做学习的有心人》一课,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写数字的体验,每个孩子在这一堂课上都经历了三次写数字的体验。 我之所以选择这个活动,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写数字这个活动面向全体,孩子人人有体验,人人都有感悟的。其实,选这个活动,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活动比较适合本堂课。现在的游戏活动很多都有动感,学生会喜欢,但我们这一堂课的主题是“学习”,是做学习中的有心人,通过怎样的活动让孩子体验到专心和耐心是学习的好习惯呢?我就去寻找合适的活动。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则信息:南方科技大学自主招生能力测试(复试)题目,有一道题目:让考生七分钟内将1~300的数字全部写下来,要求不能出错也不能修改。校长朱清时说“这道题很简单,但是很经典。这道题是对一个人的注意力的有效考查。”这个活动比较适合运用在课堂上, 既面向全体又指向学习。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一堂课只有35分钟的现状,我们就把写数字定为“从1写到60”。一个好的活动,孩子喜欢,愿意参与,我们老师也喜欢倾注其中。真正的好课一定是师生生命在场的课。只有儿童主体亲身经历和体验,所得到的收获才是真实有效的。

然而,纵观目前的品德课堂,许多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活动性,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活动,对活动的形式考虑再三,热热闹闹,对活动的有效性却认识不足,以至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游离了最根本的目的。我们该如何避免这种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弊端?我们品德课堂活动设计在量上是否有个度的把控?

三、活动化教学的困惑:活动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倡“多打井,少挖坑”。打井是要出水出效益的,挖坑是徒劳而无益的。对课堂而言就是多开展能有效引起交流、反思,教育目的到位的活动,我们要给孩子创造一个“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学习过程。

在刚才说到的《做学习的有心人》一课中,我安排了3次写数字游戏活动,虽然是同一个游戏,但我们的目的却是不一样的。第一次是一次基本没有指导的活动,是学生原体验的活动。第二次的写数字,和第一次对比交流,这样及时将感性的体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第三次写数字是对整堂课的检验和巩固。一个活动用了三次,且每次活动都有挖掘与提升。这样的活动才是真实有效的。

很多时候在我们的课堂上会看到老师组织了很多活动,但是在活动的有效性上就欠缺考虑。曾经听过工作室一位老师上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集体力量大》这堂课时我罗列了一下老师设计的环节:

第一板块:蚂蚁搬蛋糕的故事导入

第二板块:学生分享收集到的关于集体力量大的故事

第三板块:活动一:游戏

活动二:写谚语

第四板块:回归生活

内容1:校运动会

内容2:为身边的患病孩子捐款的事例回顾

内容3:讲一讲身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故事

第五版块:诗歌小结情感提升

我们不难看出整个环节下来,板块很多,板块与板块之间只有量的累积,没有质的提升。试想,一堂课中六个板块,每个板块做5分钟,六个板块要30分钟。一堂课只有35分钟,也就不可能把一个活动做深做透。我们再来看看,经过几次磨课后,老师修改了活动,看看活动是否有所提升。

这样一改,我们发现整个设计清晰明了,板块少了,但是却更有梯度了。高水平的精彩的课,就是要抓住一个活动,把活动做足、 做深、做透。

品德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活动的设计、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一节品德课的成败,所以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反复琢磨,不断探究,精心设计活动,灵活组织活动,积极反思活动,真正发挥活动教学的神奇功效,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快乐地学习,让品德课成为学生成长的幸福经历。我们的活动教学已经有了起点,但离终点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一直行走在这路上!

摘要: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就是被动听不如主动说,主动说不如积极做。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牵起手来,让活动教学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它是做教师的需要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那么,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如何设计、组织开展,如何提高活动化教学的有效性呢?

上一篇:遗传和环境下一篇:语言文化视角